• 沒有找到結果。

1.篇章之間的關係:初中與高中的銜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篇章之間的關係:初中與高中的銜接"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重讀經典(一):《論四端》

《論仁、論孝、論君子》

《魚我所欲也》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1

(2)

大綱

• 1. 篇章之間的關係:初中與高中的銜接

• 2. 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

• 3. 文化意涵的延伸

2

(3)

1.篇章之間的關係:初中與高中的銜接

• 四端:仁、義、禮、智

• 「端」,只是行善的先在條件;如能擴而充之,才能稱之為善。

•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 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 四端是人所必有:「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3

(4)

四端與四體

• 《論語.微子》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 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 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 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 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

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 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四體:四肢。

• 五穀:稻、黍、稷、麥、菽。

4

(5)

5

羞惡之心

(義之端)

惻隱之心

(仁之端)

辭讓之心

(禮之端)

是非之心

(智之端)

(仁 義 禮 智)

不善

(6)

仁之端

• 惻隱之心

•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 也。」

6

(7)

仁之端  仁

• 《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2)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 《孟子》引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 者亦若是。」(5.1)

• 示人以易入之途

• 仁 與 孝

7

(8)

• 12.2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 舜,有諸?」

• 孟子曰:「然。」

•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 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8

趙岐注:「曹交,曹君之弟。交,名也。答曰然者,言人皆有仁 義之心,堯舜行仁義而已。」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云:「曹 交者,注謂曹君之弟。按《左傳》哀公八年,宋滅曹。至孟子時,

曹亡久矣。曹交蓋以國為氏者。」及後惠士奇《春秋說》以為曹 雖滅而仍為附庸、閻若璩《續四書釋地》以為曹滅後有國於曹者,

二人皆以為實有曹君,交實為曹君之弟,以申辨王應麟「曹亡久 矣」之說。

《史記・周本紀》「西伯曰文王」句,張守節

《正義》引《帝王世紀》云:「文王龍顏虎肩,

身長十尺,胸有四乳。」

(9)

• 《孟子・離婁下》8.32

• 儲子曰:「王使人瞯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

• 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 舜與人同耳。」

• 趙岐注以儲子「齊人也」。《戰國策・燕策》:「將軍市被、太 子平謀,將攻子之。儲子謂齊閔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

9

(10)

• 《鹽鐵論.執務》:賢良曰:「孟 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

而人不思之耳。』《詩》云:『求 之不得,寤寐思服。』有求如《關 雎》,好德如《河廣》,何不濟不 得之有?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及,離道不遠也。顏淵曰:

『舜獨何人也,回何人也?』夫思 賢慕能,從善不休,則成、康之俗 可致,而唐、虞之道可及。

10

(11)

• 《賈誼新書.勸學》:謂 門人學者:「舜何人也?

我何人也?」夫啟耳目,

載心意,從立移徙,與我 同性,而舜獨有賢聖之名,

明君子之實,而我曾無鄰 里之問、寬徇之智者,獨 何與?然則舜僶俛而加志,

我儃僈而弗省耳!

11

(12)

• 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 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 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 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 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 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 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

•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有餘師。」

12

《說文解字》卷十四「金部」:「鈞,三十斤也。」

楊伯峻云:「《史記・秦本紀》言秦武王時有力士烏獲,但此時孟子 已踰七十,而烏獲遠在西方之秦,未必能舉肯舉以為例證,此烏獲或 者是古之有力人,秦之力士又襲用其名耳。」

(13)

《論語》裡的仁人

•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1)

13

(14)

•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

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

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7.15)

14

宋.李唐《採薇圖》

左:叔齊;右:伯夷

(15)

•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7)

15

六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顏回

(16)

《漢書.古今人表》評第之標準

• 《漢書.古今人表》將人分九等,分別是:上上聖人、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其中

「聖人」、「仁人」、「智人」、「愚人」等,其分類準則俱可 見諸《論語》。班固於〈古今人表〉序言之中,亦多番引用《論 語》,以明其分等之依據。

16

(17)

• 上上聖人(第一等)

• 上中仁人(第二等)

• 上下智人(第三等)

• 考諸《論語》,「聖」字出現 8次,「仁」字出現109次。 聖 乃儒家之最高品格,許人甚難。

17

(18)

最後一位:管仲

•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 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 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18

(19)

• 14.9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 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 怨言。」

19

(20)

•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 溝瀆而莫之知也?」

20

(21)

管仲的啟示……

• 從「仁」之端,何以成「仁」?

• 顏回的仁,與管仲的仁

• 《論語》的前十篇與後十篇

• 《史記.管晏列傳》:「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 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 哉?」

• 孔子真的「小」管仲嗎?

21

(22)

仁人的特質

• 1. 個人修德

• 2. 匡扶時政而救天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 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22

(23)

思考:

高中12篇範文的作者/主角有否「仁人」?

• 孔子、孔門弟子

• 孟子

• 莊子

• 荀子

•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

• 諸葛亮

• 韓愈

• 柳宗元

• 范仲淹

• 蘇洵

• 王維

• 李白

• 杜甫

• 蘇軾

• 李清照

• 辛棄疾

23

(24)

孝悌為仁之本

• 孝(孝順父親)+悌(兄友弟恭)  仁

• 〈論四端〉 〈論仁、論孝、論君子〉

• 君子(能孝悌)  仁者  聖人

24

(25)

〈論孝〉的四段文字

• 行孝的方法:不違背禮節。

• 孔子的因材施教,同問而異答。

• 因應孔門弟子的性格與才能,能看到學習差異。

• 樊遲:不算聰慧,但勤學好問。

• 子游:位列孔門四科裡的「文學」。知人之識。

25

(26)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 羞惡之心  捨生取義

• 義之端  義

26

生存而合義,繼續生存

(假設命題)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7)

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

• 《論語.衛靈公》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 仁,有殺身以成仁。」

• 《孟子・離婁下》8.23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

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 以無死,死,傷勇。」

• 《漢書・司馬遷傳》引〈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27

(28)

文天祥

• 宋亡以後,文天祥堅持不投降,即使元世祖 忽必烈多次招降,仍不為所動。

• 元將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

《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 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吹絮,身世飄搖雨 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召 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 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 次日押赴刑場,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

從容就義,享年47歲。

28

(29)

譚嗣同

• 戊戌變法,清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 11日-9月21日,戊戌年)。

• 變法失敗後,梁啓超避禍日本使館,勸說譚 嗣同一同出逃但是遭到拒絕,「各國變法,

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 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 始!」

29

(30)

• 《論語》、《孟子》皆語錄體典籍,章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主從 關係。

• 儒家重現世、積極入世、救世,沒有了生命,便沒有了人世間的 所有事情。因此,捨生取義乃是最後的取捨,儒家並不主張胡亂 犧牲性命。

30

(31)

《論》《孟》的讀者

• 〈論四端〉:「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孝悌為仁之本,在家能孝,在國能忠;強調孝道,目的 在於使莘莘學子能忠心侍君。因此,強調孝悌,仍在為 國服務。

• 孟子提出心性論的目的是甚麼?

31

(32)

2. 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

• 生活裡的惻隱之心

• 慈善活動是否追求「要譽於鄉黨朋友」?

• 禽獸不如的人,與有人性的動物

• 富貴有礙求仁?

•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使用指南

• 養兒防老的「養」

• 君子徵友

• 底線與原則

32

(33)

生活裡的惻隱之心

• 人所獨有的同理心

• 人與人之間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 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 破受凍死亦足。」

33

(34)

禽獸不如的人,與有人性的動物

• 禽獸不如

• 人面獸心

• 衣冠禽獸

• 《列子.黃帝》:「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 於人,而有禽獸之心。」

•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8.19)

34

(35)

《搜神記》卷二十

35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元帝 時以討華軼功封侯。愉少時,嘗經 行余不亭,見籠龜於路者,愉買之,

放於余不溪中。龜中流,左顧者數 過。及後以功封余不亭侯,鑄印而 龜鈕左顧,三鑄如初。印工以聞,

愉乃悟其為龜之報,遂取佩焉。累

遷尚書左僕射,贈車騎將軍。

(36)

36

吳富陽縣董昭之,嘗乘船過錢塘江,中央見有一蟻,

著一短蘆,走一頭回,復向一頭,甚惶遽。昭之曰:

「此畏死也。」欲取著船。船中人罵:「此是毒螫 物,不可長。我當踏殺之!」昭意甚憐此蟻,因以 繩繫蘆著船,船至岸,蟻得出。其夜,夢一人,烏 衣,從百許人來謝云:「僕是蟻中之王,不慎墮江,

慚君濟活。若有急難,當見告語。」歷十餘年,時 所在劫盜,昭之被橫錄為劫主,繫獄餘杭。昭之忽 思蟻王夢,緩急當告,「今何處告之?」結念之際,

同被禁者問之,昭之具以實告。其人曰:「但取兩

三蟻著掌中,語之。」昭之如其言。夜,果夢烏衣

人云:「可急投餘杭山中,天下既亂,赦令不久

也。」於是便覺。蟻嚙械已盡。因得出獄,過江投

餘杭山。旋遇赦,得免。

(37)

富貴有礙求仁?

• 《馬太福音》第19章第23-24節

• 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

• 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

37

(38)

士農工商 與 儒商

• 儒商,指經商的儒客,即為「儒」與「商」的結合體,既有儒者 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財富與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 精英。一般認為,儒商應有如下特征:註重個人修養;誠信經營;

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註重合作;具有較強責任感。

38

(39)

儒家並非蔑視富貴

•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 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 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9

(40)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使用指南

• 《論語》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孟子》8.23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

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 只可用一次

40

(41)

養兒防老的「養」

• 《論語》2.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 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父母「養育」之恩

• 養:《說文》:「養,供養也。」

• 育:《說文》:「育,養子使作善也。 」

• 人禽之辨

41

(42)

• 有金融公司最新發佈的「養兒防老?港人供養父母調查 研究」(2019)發現,受訪港人子女每月供養父母金額 中位數約為6,000港元,而退休父母對子女供養金額的滿 意程度並非很高,以10分為滿分,滿意程度僅6.9分。

42

(43)

君子徵友

• 《論語.子罕》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 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 思考:我已經完美,還能找到朋友嗎?

43

李澤厚《論語今讀》:「無友不如己者」,作自己應看到 朋友的長處解。即別人總有優於自己的地方,並非真正不 去交結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過自己。如是後 者,在現實上不可能,在邏輯上作為普遍原則,任何人將 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種勸勉之辭。

(44)

• 思考:道德和學問都比我差,可以絕交?

• 《論語・里仁》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述而》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

(45)

底線與原則

• 朱熹〈讀《論語》《孟子》法〉引程子曰:「凡看《語》《孟》,

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 得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 孟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3.2節錄)

45

(46)

•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 也。」

•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 死而不受,今 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為:「(4)培養品德,加強對社 群的責任感。」

46

(47)

3. 文化意涵的延伸

• 孝的延伸:在家能孝,在國能忠

• 仁人與聖人

• 周遭環境的習染

• 熊掌何以是美食?

47

(48)

孝的延伸:在家能孝,在國能忠

• 家國同構

• 《孟子》3.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天下可運之掌上。……

• 孟子認為實施仁政的過程就是一個由己及人、由近及遠 的推恩過程,這是以其家國同構論作基礎的。

• 詞彙:君父、臣子

48

(49)

• 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 絕其道,勿使並進。」

• 班固於《漢書.武帝紀》贊曰:「孝武之初立,卓然罷黜百家,

表章六藝。」

• 《論語》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49

(50)

察孝廉

• 孝廉是察舉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漢武帝時採納董仲 舒的建議於元光元年(前134)下詔各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 者各一人。不久,這種察舉就通稱為舉孝廉,並成為漢代察舉制 中最為重要的歲舉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漢代政府官員 的重要來源。

50

(51)

漢代帝王的謚號

• 高皇帝

• 孝惠皇帝

• 孝文皇帝

• 孝景皇帝

• 孝武皇帝

• 孝昭皇帝

• 孝宣皇帝

• 孝元皇帝

• 孝成皇帝

• 孝哀皇帝

• 孝平皇帝

51

(52)

仁人與聖人

• 《論語》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 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 弟子不能學也。」

• 《 孟子》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 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 矣。』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3.2節錄)

52

(53)

• 《論語》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 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 謂仁之方也已。」

• 9.6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 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53

(54)

〈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何晏云:「罕者,希也。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

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 朱熹云:「罕,少也。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 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 楊伯峻亦以此斷句,譯文為「孔子很少[主動]談到功利、命運和 仁德」。

• 阮元《論語論仁篇》云:「孔子言仁者詳矣,曷為曰『罕言』也?

所謂罕言者,孔子每謙不敢自居於仁,亦不輕以仁許人也。」

• 程樹德亦指此說「最有力」。

• 劉殿爵英譯《論語》:“The occasions on which the Master talked about profit, Destiny and benevolence were rare.”

54

(55)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程樹德引史繩祖曰:「子罕言者,獨利而已。當以四字 為句作一義。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與。」

• 錢穆《論語新解》斷此句為「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翻譯為「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贊同命與仁」。

• 孔子經常論仁,在《論語》中,共有109處提及「仁」,

故不應說罕言。李零亦認為正確的句讀應為「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他說:「如果以肯定否定論,孔子應該說,

子罕言利,但贊同命和仁。」而「與」解作贊許則出自 皇侃疏:「與者,言語許與之也。」

55

(56)

•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李零雖取第二種句讀,但他同時亦指出:「如果以講多講少論,

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還應有命,孔子應該說,子罕言利言命,

不該把命和仁放在一起。」

56

(57)

楊伯峻《論語譯注》

57

(58)

58

(59)

周遭環境的習染

• 〈論四端〉:「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 「擴而充之」的過程便是習染。

• 《孟子》:「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11.6節錄)

• 《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 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59

(60)

孟子與孟母

• 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云:鄒孟軻之母也。號孟 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 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 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

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 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60

(61)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 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 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 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 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 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 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 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 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61

潘銘基:〈孟母故事與孟子學說〉,載《孔孟月刊》

第58卷第9&10期(2020年6月),頁49-57。

(62)

• 可見各本繡像重心皆集中在孟 母之刀斷織之事上。

• 余文台本、知不足齋本、四部 叢刊本皆用刀;唯有《新刊古 列女傳》用剪刀。

• 余文台本之孟子下跪。

62

(63)

熊掌何以是美食?

• 《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

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 故,而患之。」

• 楊伯峻注:「熊蹯即《孟子.告子上》之熊掌,其味 甚美,然難熟。」

63

(64)

• 《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 食熊蹯而死。」杜預注:「熊蹯,熊掌也,難熟,宣二 年《傳》『宰夫胹熊蹯不熟』可證。王請食之,蓋欲拖 延時間以望外救。」案:此言楚成王好吃熊掌,臨死前 不忘食之。

• 熊掌又名熊蹯,是中國珍貴的傳統食材,八珍之一。

64

(65)

結語

• 結合初中與高中課程

• 多閱讀,掌握與相關課題的延伸

• 多感受,明白古為今用的道理

6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韓非寓言,數量繁多,為諸 子之冠。 他的寓言吸取了《孟 子》、《莊子》的經驗,運 用誇張手法把社會上某些可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理解句子的 意思 理解句子前 後銜接關係.. 理解段落 理解句子的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赵孟頫小楷书《汲黯 传》(图23)。他在落款 时写道:“延佑七年九月 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此 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