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顏 娟 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摘 要

從西元一世紀左右,觀音菩薩便是早期印度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 代表,除了傳播至中國也廣泛地流傳至亞洲的許多地區,其圖像變化 多采多姿。中國觀音的信仰至少可以溯源至三世紀末,是所有菩薩信 仰中最具影響力者。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隨著密教思想出現後,唐代 各種變化觀音像信仰中,最早流行的十一面觀音。大約在武則天時期,

單尊十一面觀音像優雅的造型大量地出現,其盛行的原因與強調護國 的效益有關。然而,同時各種變化觀音如千手千眼觀音的信仰也迅速 地發展起來,難免有互相結合、借用現象。到了九世紀敦煌莫高窟,

如 14 窟十一面觀音像的信仰不但結合其他變化觀音成組出現,其所依 據的經典也與初唐不同。同時,吐蕃時期也帶來新的圖像影響,將變 化觀音融入其中。

關鍵詞:十一面觀音、變化觀音、唐代、七寶台、敦煌

(2)
(3)

Iconography and Faith of the Tang-dynasty Eleven-headed Guanyin

Chuan-ying Yen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Abstract:

Since the first century C.E.,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Indian Mahayana Buddhist faith. Images of Avalokiteśvara, Guanyin in Chinese, along with its faith came to China by the end of the third century C.E..

Scriptures and image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Ekādaśa-mukha) appeared earliest in the Esoteric system of Avalokiteśvara faith. At the end of seventh century C.E., under the patronage of Empress Wu, the benefit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Ritual closely connected the benevolentking with the nation’ssafety and prosperity.

In the meanwhile, other forms of Esoteric Guanyin were introduced, Thousand-armed Guanyin was among the most popular ones. By the ninth

(4)

century, in Cave 14 at Tunhuang, painted on the wall is a new set of 5 different forms of Guanyin, including the Eleven-headed one. This brand new composition marked a new era which may have influenced by the Tibet as well as other regions from the west.

Key words:

Guanyin, Avalokiteśvara, Ekādaśa-mukha, Tang dynasty, Tunhuang

(5)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顏 娟 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一、前 言

從西元一世紀左右,觀音菩薩便是早期印度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 代表,除了傳播至中國也廣泛地流傳至亞洲的許多地區,其圖像變化 多采多姿。中國觀音的信仰至少可以溯源至三世紀末,是所有菩薩信 仰中最具影響力者。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隨著密教思想出現後,唐代 各種變化觀音像信仰中,最早流行的十一面觀音。大約在武則天時期,

單尊十一面觀音像優雅的造型大量地出現,其盛行的原因與強調護國 的效益有關。然而,同時各種變化觀音如千手千眼觀音的信仰也迅速 地發展起來,難免有互相結合、借用現象。到了九世紀敦煌莫高窟,

如 14 窟十一面觀音像的信仰不但結合其他變化觀音成組出現,其所依 據的經典也與初唐不同。同時,吐蕃時期也帶來新的圖像影響,將變 化觀音融入其中。

二、早期觀音圖像

本 論 文 初 稿 曾 於 台 灣 宗 教 學 會 、 政 治 大 學 宗 教 研 究 所 舉 辦 《 佛 教 藝 術 與 思 想 - 以 密 續 與 地 域 之 發 展 為 例 》學 術 研 討 會( 2004 年 12 月 18-19 日 )發 表,感 謝 兩 位 匿 名 審 查 人 意 見 。

(6)

印度觀音菩薩、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共同組成的佛三尊像,便 是犍陀羅(Gandhara)地區佛教造像的重要表現之一。1(圖 1)佛左 手側立菩薩的頭上有一化佛,便是觀音的表徵。大約同時期,摩菟羅 (Mathura)地區出土的佛三尊像造像碑,則在釋迦佛的兩側出現手執蓮 花與執金剛的菩薩。(圖 2)此蓮花手菩薩可以視為觀音菩薩的先行。

相對於彌勒菩薩具有繼釋迦成佛的未來佛信仰,觀音菩薩發展成為阿 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一生補處菩薩,未來將接替阿彌陀佛成為教主。2 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在貴霜王朝犍陀羅雕刻中已出現阿彌陀佛與觀 世音菩薩三尊像。3

犍陀羅地區出現許多單尊觀世音菩薩,多為頭纏頭巾,右手(或左 手)持一朵蓮花或花蔓;除了立像,也有思惟像的形式。笈多朝 Sarnath 的觀音像則頭髮高梳成髮髻冠,正面有一禪定印化佛,兩肩垂髮,配 戴耳飾或頸飾,斜披聖鈕自左肩至右膝,右手下垂成與願印,左手持 蓮花。(圖 3)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所記錄的佛菩薩像,除了釋迦 牟尼像以外,就屬觀世音菩薩最多。4

三、從救苦觀音到變化觀音

1 後 藤 大 用 ,《 修 訂 觀 世 音 菩 薩の 研 究 》,( 東 京 : 山 喜 房 佛 書 林 ,,1976);宮 治 昭 ,《 涅 槃と 彌 勒の 圖 像 學 -イ ン ド か ら 中 央ア ジ ア へ - 》,( 東 京:吉 川 弘 文 館 , 1992)。副 島 弘 道 ,《 日 本 の 美 術 4- 十 一 面 観 音 像・千 手 観 音 像 》( 東 京:至 文 堂 , 1992)

2 後 漢 支 婁 迦 讖 譯,《 無 量 清 靜 平 等 覺 經 》,指 出「 蓋 樓 亙 菩 薩 」( 觀 世 音 )在「 無 量 清 靜 佛 」( 阿 彌 陀 ) 涅 槃 後 ,「 便 當 作 佛 」。《 大 正 藏 》 12, no.361,291a。 同 樣 思 想 亦 見 於 《 悲 華 經 》、《 光 世 音 授 記 經 》、《 觀 音 授 記 經 》、《 觀 無 量 壽 經 》 等 。

3 J. Brough, ”Amitabha and Avalokitesvara in an inscribed Gandhara Sculpture, ”Indologica Taurinesia, vol.X, Torino, 1982; R. Salmon and G. Schopen,

“On an alleged Reference to Amitabha in a Kharosthi inscription on a Gandharn Relief”,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vol.25, no.1-2, 2002。

4 初 步 統 計,玄 奘 所 記 錄 的 佛 菩 薩 中,釋 迦 牟 尼 像 約 有 31 件,寶 冠 坐 佛 4 件,燃 燈 佛 1 件 , 觀 自 在 ( 觀 音 ) 菩 薩 15 件 , 慈 氏 菩 薩 ( 彌 勒 )11 件 ;《 大 唐 西 域 記 》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1977)。

(7)

觀音信仰的核心主要不脫慈悲、大悲的思想,即實踐菩薩道,為 眾生拔苦與樂,具有強烈的「下化眾生」性格。5《法華經.普門品 》,

佛介紹觀世音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 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定位為度脫 眾生,遠離一切苦惱、災害的菩薩。<普門品>清楚地述說觀音的功 德與靈驗,又通稱為<觀音經>。觀音的信仰隨著法華經相關經典的 一再翻譯,很快地流行於中國。6另方面,與彌陀信仰相關的經典也早 自東漢末年便開始翻譯流傳。7到了北朝末年,民間的觀音信仰達到高 潮,各種強調信仰觀音而獲靈驗、消災避難的故事不斷流傳,更出現 疑經如,《高王觀世音經》與《觀世音三昧經》。8觀音信仰深入中國民 間,造像傳統未曾中斷。本文重點在藉著唐代佛教造像及石窟的實例,

來看密教系統變化觀音中的十一面觀音的發展,及其信仰內涵的調整 變化。

密 教 系 統 的 菩 薩 像 以 觀 音 最 早 , 而 變 化 觀 音 中 又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Ekādaśa-mukha)的經典及造像最早出現,也可以說具體 呼應了 民眾 對 觀音信仰的高度需求。然而,十一面觀音像的印度源流並不是很清楚,

目前較早的造像只有在西印度 Kanheri 石窟的一個例子。9十一面觀音

5 佐 和 隆 研 ,〈 觀 世 音 菩 薩 像 の 研 究 〉《 密 教 美 術 論 》,( 東 京 : 便 利 堂 , 1995),

140-207; 宮 治 昭 ,〈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佛 教 藝 術 》262(2002):13-28;宮 治 昭 ,〈 觀 音 菩 薩 像 の 成 立 と 展 開 - イ ン ド を 中 心 に - 〉《 觀 音 菩 薩 像 の 成 立 と 展 開 》( シ ル ク ロ - ド 學 研 究 11- シ ル ク ロ - ド 學 研 究 セ ン タ -2001),13-51。高 田 修 ,〈 ガ ン ダ - ラ 美 術 に あ お け る 大 乘 的 徵 証 - 彌 勒 像 と 觀 音 像 〉《 佛 教 藝 術 》125

(1979),15-30;李 玉 珉 ,〈 中 國 觀 音 的 信 仰 與 圖 像 〉《 觀 音 特 展 》,( 台 北:故 宮 博 物 院 , 2000),10-39; 李 玉 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中 世 紀 以 前 的 地 域 文 化 、 宗 教 與 藝 術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2002),235-331。 釋 法 田 , < 十 一 面 觀 音 之 探 究(上)> 《 覺 風 季 刊 》19 (1997.06):20-29。

6 廣 為 傳 誦 者 , 如 西 晉 竺 法 護 所 譯 《 正 法 華 經 》( 286) 與 鳩 摩 羅 什 所 譯 《 妙 法 蓮 華 經 》(406), 引 文 出 自 後 者 ,《 大 正 藏 》 9,no. 262, 56c。

7 佐 和 隆 研 , < 觀 世 音 菩 薩の 研 究 >《 密 教 美 術 論 》,( 京 都:便 利 堂,1969)(1955 初 版 ),140-207。

8 牧 田 諦 亮 ,< 高 王 觀 世 音 經 の 出 現 > 、< 觀 世 音 三 昧 經 の 研 究 > ,《 疑 經 研 究 》,

( 京 都 : 京 都 大 學 人 文 科 學 研 究 所 ,1973)。

9 此 為 四 臂 十 一 面( 包 括 本 面 )觀 音 ,宮 治 昭 以 為 是 六 世 紀 ,Nandala Chutiwongs 則 以 為 是 七 至 八 世 紀,見 宮 治 昭 ,〈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密 教 系 觀 音 ‧ 變 化 觀 音の 成 立を 中 心に 〉《 佛 教 藝 術 》262( 2002.5):13-28, 口 繪 5。N. Chutiwongs,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8)

何 以 是 十 一 面 ? 日 本 學 者 岩 本 裕 最 早 提 出 與 法 華 經 普 門 品 有 關 的 說 法。依據梵文本,普門品章名的意思是臉朝向各方面,(普聽一切眾生 的疾苦)的佛。岩本裕認為,由於觀音面朝向十方法界眾生,加上原 來的臉, 所以是十一面 。10宮治昭則認為依據下文 相關經典 提到十一 面觀音的三種表情,慈悲與瞋怒的組合來判斷,應該源自印度神濕婆

Śiva;大自在天)的三面造型。11

北周武帝時耶舍崛多、闍那崛多首次共譯(約 570)《佛說十一面 觀世音神咒經》。12其次,唐高宗永徽四年(653-654)阿地瞿多譯《陀 羅尼集經》,其中第四卷即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13這兩部經都 敘述十一面觀音的像容及作壇法,但後者的壇法更為完備,並介紹二 十八種咒。阿地瞿多是中印度人,先在長安慧日寺建陀羅尼普集會壇,

為當時的沙門高僧及高官貴族灌頂,備受讚嘆,因而受邀於慧日寺從 金剛大道場經中摘取法本,翻譯而成。是故此經可視為唐代早期雜密 部法本的小百科。14

顯慶元年 ( 656)玄奘(602-664)再譯《十一面神咒心經》15(以 下簡稱《神咒心經》),是耶舍崛多本的再譯。大約一百年後,天寶年 間(746-774)密教大師不空(705-774)譯《十一面觀自在 菩薩心密 言念誦儀軌經》(以下簡稱《念誦儀軌經》,篇幅長共三卷,上卷與耶 舍崛多及玄奘 本同, 中卷則是純密修行儀 軌 ,下卷說護摩法。16由於 十一面觀音像的首度大量出現在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葉,故本文以當 時流傳的玄奘譯本為主,參照其再傳弟子慧沼(648-714)的《十一面 神咒心經義疏》17(以下簡稱 《義疏》),試著分析十一面觀世音信仰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s & Aryan Books International, 2002, p.37, Pl.15. 宮 治 昭 舉 出 的 第 二 個 例 子 則 是 九 至 十 世 紀 ,克 什 米 爾 出 土 ,十 一 面 六 臂 觀 音,見 前 引 文 , 圖 7。

10 坂 本 幸 男 、 岩 本 裕 譯 注 ,《 法 華 經 》,( 東 京 : 岩 波 文 庫 ,1991)( 原 版 1967),

下 冊 ,408-409。

11 宮 治 昭 ,〈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 前 引 文 , 22。

12 《 佛 說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經 》《 大 正 藏 》 20, no.1070, 149a-152a。

13 《 大 正 藏 》 18, no. 901, 812b-825c。

14 《 宋 高 僧 傳 》《 大 正 藏 》50, no.2061, 718c;《 佛 說 陀 羅 尼 集 經 序 》《 大 正 藏 》18,

no.901, 785a。

15 《 大 正 藏 》 20, no.1071, 152a-154c。

16 《 大 正 藏 》 20, no.1069, 139c-149a。

17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義 疏 》,《 大 正 藏 》 39, no.1802, 1004。

(9)

與圖像的關係。

四、初唐十一面觀音信仰與護國思想

慧 沼 於 龍 朔 二 年 ( 662) 出 家 , 師 事慈 恩 大 師 窺基 (632-682), 曾 讀《金光明經 》<捨身品>而生效法之心 。18依《 宋高僧傳 》稱 :慧 沼「自奘三藏到京,恆窺壺奧。」19但因玄奘死於 664 年,前此兩年 才出家的慧沼是否有很多機會直接請教大師並無法確認,但他是玄奘 的再傳弟子,應該 也 熟悉玄奘的翻經事業 。據李邕( 678-747),<唐 故白 馬寺 主翻 譯惠 沼 神塔 碑并 序> ( 以 下 稱 < 神塔 碑 > ), 咸 亨三 年

(672)慧沼師事窺基、普光二師,受學唯識、因明等,被推為門下第 一。窺基去世後(682),慧沼四處教化、講經。武后時期,久視元年

(700)再度回到京城洛陽與長安,開始擔任義淨、菩提流志譯場的義 證工作。依據<神塔碑>,慧沼所撰述之經疏有六十卷,目前存世,

也還有《法華玄贊義訣》、《金光明最勝王經疏》(10 卷)、《唯識論了 義燈》(13 卷)等。20 自久視元年至睿宗景雲二年(700-711),約十 一年間,慧沼參與翻譯「經律論等三百餘軸」。這段時間也是他著述最 豐富的時候,有名的《金光明最勝王經疏》便是配合義淨新譯本同時 撰寫,強調佛法與轉輪王之間彼此護持的密切關係,這可以說代表七 世紀末八世紀初,與朝廷關係密切的高僧 們 一致的信念 。21《義疏》

雖然沒有紀年,但很可能是此時期作品。

由於慧沼註疏本依據玄奘的新譯本,年代接近,應該能傳達出當 時親近朝廷的主流佛教僧團對於十一面觀音信仰的看法。故試以慧沼

18 或 稱 為 三 祖,即 玄 奘、窺 基 與 慧 沼,若 除 去 玄 奘 則 為 二 祖。李 邕,< 唐 故 白 馬 寺 主 翻 譯 惠 沼 神 塔 碑 并 序 >,《 卍 續 藏 經 》150,( 台 北:新 文 豐 影 印 本 ), 180-181。

根 無 一 力 ,< 慧 沼 の 研 究 伝 記・著 作 を め ぐ る 問 題 >《 仏 教 学 研 究 》43(1987.6):

161-188。

19 《 宋 高 僧 傳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7), 73。

20 《 大 正 藏 》, 34,no.1724; 39,no.1788; 43, no.1832; 44,no.1841; 44, no.1842;

45, no.1863 ; 45,no.1852。以 上 未 標 出 卷 數 者,皆 為 單 卷。長 谷 川 岳 史 ,< 慧 沼《 金 光 明 最 勝 王 經 疏 》に 関 す る 問 題 考 >《 印 度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50:2(2002.3):138-144。

21 此 疏 卷 首 署 名 :「 翻 經 沙 門 慧 沼 撰 」;《 金 光 明 最 勝 王 經 疏 》《 大 正 藏 》 39, no.

1788, 175-341。

(10)

《義疏》為文本,對照《神咒心經》略加分析。序文開宗明義,首先 解釋十一面觀音變化的功能。「度十二因緣,舉十二觀面。」示現十二 面對治十二因緣,救度眾生脫離輪迴。接著,他又說,十一面之中,

前左右三個方向各有三面,表情分別為慈、惡與狗牙出面,這三種不 同表情對治善、惡、淨三類眾生,最後,背後的大笑面對治雜穢眾生 , 而頂上則是為修行大乘佛道眾生說法的佛面。其中「十一面是方便面,

本體常面是真實面。」真實面之外的十一面都是為了感應不同階層的 眾生,而方便化現。由此,可以看到十一面的解釋逐漸脫離印度的源 流,在不同的時地,隨著高僧大德的領會,而有方便的解釋。慧沼強 調觀音菩薩是「已成佛菩薩,是法身大士。」未來將補阿彌陀佛之佛 位。十一面觀音的行法為菩薩大行,所說神咒為秘密之事,「是神咒秘 密變異 之義 , 似有心神隨人所念得成就。」22換句話說 , 只要頌 十一 面觀音神咒便是修行密法,隨人所念,便可得成就各種不同的願求。

〈義疏〉不但引用《法華經》、《華嚴經》等重要大乘經典以說明其 教義,更針對修行法,比較觀音相關經典之間的異同與功效遲速。慧 沼說明,同樣是觀世音菩薩行法,《觀世音三昧經》是寂靜行,而《神 咒心經》則是動轉行,比禪坐更快速見功效,適合末法時期,只要依 經來作法便一定獲益。所謂作法為持八種咒、造像,亦即用白旃檀木 作像,身高只有一尺三寸,此較小的尺寸適合在行法時放入塔內。23 接 著,結界一日至十五日,依時誦咒行禮。至第十三天,行火供時,大 地震動,觀音變化化現,稱讚行者。第十五日,以十一面觀音像置於 佛馱都制多內行法,佛馱都制多即 Buddha Stupa 的音譯,慧沼還特別 說明此非「有舍利」的「真塔」而是沒有舍利,用來放經像或佛像的 塔。24此佛塔不是放置釋迦佛的遺骨而是放置象徵法身觀的佛經與佛 像;這樣的說法正與他強調十一面觀音為已成佛菩薩,法身大士的觀 念吻合。

22 《 神 咒 心 經 》,《 大 正 藏 》, 20,154a;《 義 疏 》39, no.1802, 1005b。

23 北 周 本 稱 一 尺 三 寸 ,《 神 咒 心 經 》 稱 一 磔 手 半 , 磔 手 , 梵 語 vitasti, 拇 指 與 中 指 張 開 來 的 距 離,一 磔 手 半 約 等 於 一 尺 三 寸,或 等 於 手 肘 關 節 到 手 腕 處。《 望 月 佛 教 大 辭 典 》1, 152。

24 《 義 疏 》,《 大 正 藏 》 39, no.1802, 1010c。

(11)

最後,慧沼總結修十一面觀音行法的利益,除了一般的消災滅罪 之外, 還有八個重要利益25。其中最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 、 五利益 ,攸 關君主的佛法修持與國家的安危及風調雨順。四為「祛除他方怨敵,

令怨敵不近」。慧沼引用《金光明經》來印證,「若有帝王欲護國土。

自降其身,手擎香爐,供養三尊。仰聽經王,應持讀誦。梵釋八部鬼 神護國也。」此說明君王持此十一面觀音神咒,也能收到相同的效果。

其次,第五利益為消除國災;國家的災難往往與君主的賢能與否相關,

若君主能誠心修持四因緣,國家豐樂。四因緣為:一政令順正,二心 常平等,三常行慈心,四對修福業也。總之,慧沼的解釋具體地將修 持十一面觀音的功德與轉輪王思想以及國家的利益連結在一起。

五、十一面觀音修持壇法的運用

在檢視造像實例之前 ,還要在參考相關經典來看十一面觀音修持 上的特色。前述永徽四年(654)翻譯之《陀羅尼集經》如初唐雜密部 法本的小百科,介紹了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的大部分尊像 。26此經不但 包含了一部《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卷四),還介紹多種變化觀音的 修持法。《陀羅尼集經》內容主要分為五部,即佛部、觀音部、金剛部 諸天部與普集會壇法。佛部卷一首先介紹佛頂法,在佛頂像的右側為 觀音像,左側為金剛藏。接著,佛頂三昧曼荼羅法,釋迦佛為中心,

十一面觀音為北門侍者 ,金剛藏菩薩為南門侍者 。27如此 ,以釋迦佛

(頂)為頂像法或曼荼羅法的中心(佛部 ),觀音或十一面觀音在右 , 金剛藏在左,分別代表觀音部與金剛部,即所謂三部大曼荼羅的結構,

是 此 經 許 多 壇 法 的 核 心 。28此 經 觀 音 部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為 首 ( 第 四 卷),此經之總結(第十二卷)由十一面觀音承佛威力,說明涵蓋諸佛

25 一 滿 一 切 願,二 月 蝕 還 生,即 利 用 月 蝕 行 法 去 病,三 明 惡 夢 除 重 大 疾 病,四 袪 除 他 方 怨 敵 , 令 怨 敵 不 進 , 五 消 除 國 災 , 六 能 除 長 病 , 七 消 除 結 怨 , 八 總 除 障 受 善 報 。

26 松 崎 惠 水 , < 雜 密 の 觀 音 系 諸 經 軌 に つ い て > 《 大 正 大 學 研 究 紀 要 》 64

(1978.11),1-42。

27 《 大 正 藏 》 18, no.901,786c-788b。

28 大 村 西 厓,< 阿 地 瞿 多 傳 法 譯 經 >《 密 教 發 達 志 》2,( 東 京:佛 書 刊 行 會 圖 像 部 ),1918,212-255。

(12)

宇宙的大陀羅尼都會道場,鉅細靡遺。可見得在此雜密儀軌最完備的

《陀羅尼集經》中,十一面觀音為最重要的菩薩。不過,在此先繼續 關心十一面觀音在壇法中的位置。

八世紀初葉開始流傳的《首楞嚴經》廣泛流傳於禪宗、天臺、華 嚴三家。29經中釋迦佛 先為阿難開示開悟二十五行 ,而後推崇觀音之

「從聞思修」最為「方便易成就」。(卷六)其次,詳細說明如何為修 行持咒,建立道場。設立八角壇場後,正面懸掛五尊佛像,以盧舍那 佛為中心,另有釋迦、彌勒、阿閦與阿彌陀佛,其次在佛像的左右則 懸掛「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及「金剛藏」菩薩像。

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應於當陽張 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 藏安其左右。

在此無法確定「諸大變化觀音形像」是指多種變化觀音的圖像同時懸 掛,或者指諸多變化觀音像中的一種。如果考慮觀音像與金剛藏像同 時分列左右,那麼「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便很可能只以一種來代表。

十一面觀音做為代表,與金剛藏菩薩放置在這五尊佛像的兩側的可能 性很大。《首楞嚴經》與《陀羅尼集經》究竟有何種關連,在此無法細 論,只能指出此壇場的設置也具有胎藏界曼荼羅的三部基本結構。用 變化觀音代表觀音部,尤其是十一面觀音放置在壇場的兩側,事出有 由。畢竟,觀音與金剛手菩薩為佛左右脅侍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至 摩菟羅時期的佛雕,如前所述。(圖 2)

29 《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 大 正 藏 》19, no.0945,133a,

卷 首 :「 大 唐 神 龍 元 年 ( 705) 龍 集 乙 巳 五 月 己 卯 朔 二 十 三 日 辛 丑 , 中 天 竺 沙 門 般 剌 蜜 帝 於 廣 州 制 止 道 場 譯 , 菩 薩 戒 弟 子 前 正 諫 大 夫 同 中 書 門 下 平 章 事 清 河 房 融 筆 授 , 烏 長 國 沙 門 彌 伽 釋 迦 譯 語 。 」 即 般 剌 蜜 帝 主 譯 於 705 年 。 智 昇 撰 《 開 元 釋 教 錄 》( 730) 卷 12 則 謂 :「 大 唐 循 州 沙 門 懷 迪 共 梵 僧 於 廣 州 譯 。 」《 大 正 藏 》 55, no.2154,603a。兩 種 說 法 不 一 致 。近 代 日 本 學 者 如 望 月 信 亨 等 或 懷 疑 此 部 經 是 中 國 僧 人 所 撰 寫 , 但 對 於 此 經 自 八 世 紀 初 以 降 廣 泛 流 傳 , 影 響 巨 大 則 無 庸 置 疑 。

(13)

六、最早的多臂觀音

在討論十一面觀音造像之前,不妨先注意一件目前所知最早也是 唯一的初唐多臂觀音例子。此為紀年貞觀十二年(638),「阿彌陀佛十 二臂觀音四面造像碑」30。(圖 4)這件難得一見的造像碑係由多位比 丘、比丘尼共同集資合造,其題記提到造四區阿彌陀佛與兩區十二臂 觀音如下:

唐貞觀十二年歲次戊/戌。比丘道陟、行滿、董高遷、/□仁為 和上員正造阿彌/陀像一區。寶相為阿闍梨/□智造阿彌陀像一 區,寶相?為□和上造阿彌陀像,/□好?為父母敬造阿彌陀/

像一區,比丘道陟造十二/臂觀音一區,行滿造十二/臂觀音一 區。…

碑的四面各開多個佛像龕,右側面中段有兩尊十二臂立觀音像並列。

這兩尊觀音身形修長,頭戴寶冠,冠中有化佛一尊。胸前正雙手左持 水瓶,右持蓮苞;兩側的五雙手向外伸出,約略可分辨出法輪、念珠 等持物,可惜許多細節模糊不可辨。

印度地區的多臂觀音像例子目前最早出現在後笈多期,約六世紀 已出現四臂觀音,到了八世紀多臂觀音更為常見,不過,類似的十二 臂觀音圖像則頗為罕見。31前述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五收錄

<十二臂觀世音菩薩身印咒>,其咒法主要效益是「無病治病,大吉」。

32然而,「阿彌陀十二臂觀音四面造像碑」的題記為貞觀十二年,比《陀 羅尼集經》正式翻譯的年代早十六年。是否造像碑的僧團早已接觸到 有 關 十 二 臂 觀 音 的 陀 羅 尼 信 仰 呢 ? 是 個 值 得 進 一 步 推 敲 的 問 題 。 然

30 1993 年 田 野 調 查 所 見,位 於 山 西 長 冶 縣 城 隍 廟 廊 下,為 方 便 行 文,筆 者 暫 擬 碑 名 。

31 宮 治 昭 介 紹 一 件 Pala 朝 八 世 紀 初 那 爛 陀( Nalanda)地 區 出 土 的 十 二 臂 觀 音 像 , 因 為 持 物 中 有 羂 索 ,故 推 測 為 屬 於 不 空 羂 索 系 統;〈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密 教 系 觀 音 ‧ 變 化 觀 音 の 成 立 を 中 心 に 〉《 佛 教 藝 術 》 262( 2002.5): 13-28。 同 作 者 ,

< イ ン ド の 多 臂 觀 音 像 > 《 佛 像 學 入 門 》( 東 京 : 春 秋 社 , 2004),115-124; 朴 亨 國 ,<「 餓 鬼 を も 救 濟す る 觀 音 菩 薩 」の 造 型 的 の 表 現 >《 佛 教 藝 術 》270(2003.9) 59-77。

32 《 陀 羅 尼 集 經 》 卷 五 ,《 大 正 藏 》 18, no.901, 827。

(14)

而,依據造像記,此造像碑以阿彌陀像為主,一對十二臂觀音為輔,

故此多臂觀音並非主尊,是否有可能為直接參照《陀羅尼集經》的修 行儀軌,難免有些保留的疑問。其次,此十二臂觀音沒有特別的尊像 名,因此也不算在變化觀音之內,只是觀音應廣大信徒之所求,救苦 救難的功德表徵。33

七、武則天與十一面觀音像

目前所知,紀年最早的十一面觀音像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孝門 上護軍34杜山威等 ,為聖神皇帝武則天及父母所造的單尊十一面觀世 音像。35(圖 5)這件將近等身高的石像,於 1916 年流出海外,去向 不明。銘文中首先讚揚佛法,次讚揚觀音之功德,即「成摩訶衍行,

次補正覺位者,即觀世音菩薩之謂也。/分身百億,歷无極 以拯漂次。

救苦萬端,盡有緣而泛願栰。」接著表明,杜山威率同其弟,造此「十 一面觀世音像一區」,「上為 聖神皇帝,道化无窮,鴻基永保。下為 七代父母,法界蒼生及一切含靈。乘是福力,等逢善友,發菩提心,

一時共成佛。」基本上仍然不脫《法華經.普門品》對觀音的定義,

並沒有特別著墨於十一面觀音的密法神力。頭頂本面上方有兩層小型 的菩薩面,由下而上為六、三,合共九面。從照片上看來,這九面都 是一個表情,與本面並無不同。

高宗武后時期,受朝廷供養的高僧經常要為國祈福,或重新翻譯 具有靈驗威力的經典,例如《金光明經》、《十一面觀音神咒心經》或

《不空 羂 索神變真言經 》等。36然而 , 最有名的應該是賢首國師 ,法

33 宮 治 昭 ,〈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前 引 文 ,20-21。他 指 出 印 度 的 多 臂 觀 音 除 了 持 物 中 有 羂 索 者 以 外 , 與 密 教 變 化 觀 音 的 關 係 不 大 。

34 上 護 軍 為 勳 官,「 貞 觀 十 一 年,改 大 將 軍 為 上 護 軍,大 將 軍 為 護 軍,自 外 部 改 , 行 之 至 今 。 」《 舊 唐 書 》 志 卷 四 十 二 , 頁 1808。

35 圖 版 見 Osvald Siren,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vol. III, London: Ernest Benn, 1925, Pl. 379AB; 銘 文 見 < 周 杜 山 威 弟 山 藏 合 家 敬 造 觀 世 音 菩 薩 像 銘 >《 夢 碧 簃 石 言 》,《 石 刻 史 料 新 編 》第 3 輯,冊 2, 195;< 觀 世 音 菩 薩 像 銘 > ,《 北 京 圖 書 館 藏 中 國 歷 代 石 刻 拓 本 彙 編 》, 第 17 冊 , 157。

36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經 典 首 譯 為 隋 初 開 皇 年 間,闍 那 崛 多,《 不 空 羂 索 咒 經 》,《 大 正 藏 》, 20, no. 1093, 頁 399a-402b; 高 宗 時 玄 奘 譯 本 , 《 不 空 羂 索 神 咒 心 經 》 一 卷,no. 1094,402b-406a。菩 提 流 志 譯 本 兩 種,一 卷 本《 不 空 羂 索 咒 心 經 》,no.1095,

406a-409a 與 三 十 卷 本 《 不 空 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no.1092, 227a-398b。

(15)

藏(647-712)依照十一面觀音儀軌,為國祈法消災的靈驗故事。萬歲 通天二年(697)武則天征討契丹,詔請 法 藏依經教請法,摧伏怨敵 。 法藏遂建立十一面觀音道場,設置尊像行道。數日後,敵兵目睹唐軍 擁有無數天兵神王,或見觀音像凌空而來,遂不戰而逃。武則天大喜,

改年號為神功元年。37大約同時期 , 來自天山蔥嶺的僧伽以感應 神通 聞名於朝野,他也曾因為化現十一面觀音的形象而受人景仰,據說中 宗曾召見他 。38無疑地 , 由於帝王的重視, 十一面觀音成為最早流行 的變化觀音。

長安三年(703)由「檢校造七寶台,清禪寺主,昌平縣開國公 , 翻經僧」德感,於長安光宅寺,領導大臣等為武則天造七寶台。光宅 寺位於大明宮之南,太極宮之東的光宅坊,是最接近宮城的佛寺。武 則天準備登基稱帝之前,在光宅坊發現了佛舍利,因而在此創建光宅 寺,並改年號為天授(690)。七寶台完成後,武則天一度將此光宅寺 改名為七寶台寺。39光宅寺的遺址早已消失 ,七寶台也無跡 可尋 ,目 前所知仍遺留有卅五件石刻流散中國、日本與美國,其中有七件十一 面觀音立像,德感題名的造像便是其中之一。(圖 6)原來這組造像到 底有多少件,其中十一面觀音像又共有幾尊都已不可知。

這七尊觀音造像並沒有嚴格遵循經典所說,頭上十一面,共有三 種表情,而是一律在菩薩的頭頂上出現十個面,由下而上共三層,各 為五、四、一個面。這十個面都是菩薩面,表情並無分別,因而與西 印度十一面觀音不同。後者為本面之上,由下而上,三、三、三、一,

共十一面, 最上方佛面 ,餘十面如經典所說三種不同表情 。40七寶台 七尊十一面觀音皆各舉一手至肩際,但左右手不一,其中五尊舉右手,

兩尊舉左手。七尊十一面觀音雙手的手印與常見的觀音像差別不大,

舉起的一手多執花朵,只有一尊較特別,舉著刻有「滅罪」兩字的大

37 崔 致 遠,< 唐 大 薦 福 寺 故 寺 主 翻 經 大 德 法 藏 和 尚 傳 > 《 大 正 藏 》50, No. 2054, 283c。

38 < 唐 泗 州 普 光 王 寺 僧 伽 傳 > 《 宋 高 僧 傳 》, 前 引 書 , 448-452。

39 顏 娟 英,< 唐 長 安 七 寶 台 石 刻 的 再 省 思 >《 望 遠 集 》下,西 安:陜 西 人 民 美 術 , 1998, 頁 829-842。 Chuan-ying Yen, The Sculpture from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The Style, 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Monument,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40 宮 治 昭 ,〈 イ ン ドの 觀 音 像 の 展 開 > , 前 引 文 , 23。

(16)

印,顯然與滅罪懺儀有關。41(圖 7)至於另一隻下垂的手中,有兩尊 的手持淨瓶,三尊手持帛帶,有一尊部分毀損無法辨認,最後一尊的 手自然下垂,成與願印。

七尊十一面觀音像之中只有一件有題記,即前述負責建造此七寶 臺工程的僧人德感的題名。其銘文在頭銜之後為:「奉為 國敬造十一 面觀音像一區,伏願 皇基永固,聖壽遐長。長安三年九月十五。」

(圖 6)可謂簡短有力地結合十一面觀音的法力與國家君主的未來。

現存七寶臺造像中,還有二十七龕坐佛三尊像與一龕坐佛五尊像,這 兩類造像龕的下方都保留更寬闊的題記空間,何以主持工程的德感卻 將個人的題記刻在一尊十一面觀音造像的狹窄邊框上?因此值得思考 的是這尊十一面觀音像的位置。此題記必然出現在最顯目,最接近觀 者的位置;換句話說,出現在第一層,門口或邊界的位置。德感將造 十一面觀音像的功德迴向給步入老年的武則天,正因為十一面觀音具 有如前文所述,慧沼強調的,祈求去病、長壽與護國消災的修法性格。

其次,七寶臺現存造像除了七尊十一面觀音之外,在坐佛三尊像 中有多件與德感同年同月的題記,有些更提到武則天的身體不適,如 韋均造像記:「為慈親不豫,敬發菩提之心,今者所苦已療,須表證明 之力。」42是指武則天 小病已癒 , 造像還願之意, 而武則天晚年多病 的記載, 也見諸史書 。43總之,七寶臺 與祈求 帝王 武則天 的平安長壽 以及護國消災的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大約在七寶臺同時或隨後不久,在洛陽近郊,龍門石窟東山,擂 鼓台北洞門口內側也出現一尊十一面四臂觀音像。(圖 8ab)頭部已被 破壞, 並流入日本大 原美術館收藏 。44從目前的圖片看來 ,本面上方

41 < 觀 世 音 說 滅 一 切 罪 過 得 一 切 所 願 陀 羅 尼 > 《 陀 羅 尼 雜 集 》 卷 七 ,《 大 正 藏 》 21, no.1336, 616c。

42 有 題 記 者 如,「 長 安 三 年 前 揚 州 大 都 督 府 揚 子 縣 令 蘭 陵 蕭 元 眘 造 彌 勒 像 記 」「 長 安 三 年 銀 青 光 祿 大 夫 行 鳳 閣 侍 郎 兼 檢 校 相 王 府 長 史 姚 元 之 造 彌 勒 像 記 」、「 長 安 四 年 尚 万 監 主 簿 姚 元 景 造 像 記 」,「 長 安 三 年 琅 耶 縣 開 國 子 王 璿 造 阿 彌 陀 像 記 」、「 長 安 三 年 高 延 貴 造 阿 彌 陀 像 記 」「 長 安 三 年 李 承 嗣 造 阿 彌 陀 像 記 」;Yen, The Sculpture from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ibid, pp.232-248.

43 《 資 治 通 鑑 》207 卷 , 長 安 元 年 至 四 年 。

44 《 龍 門 石 窟 展 圖 錄 》,( 大 阪 : Miho Museum, 2001), 圖 33。

(17)

有兩層頭像,下層是七面菩薩,上層三面,中央似為佛頭像,兩側為 菩薩頭像。此十面的安排與七寶台造像雖然略有不同,但也沒有強調 不同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這尊像出現四臂。在七世紀所翻譯的經 本中,造十一面觀音像,都只有一雙手,到了八世紀中葉,不空的譯 本才出現「作十一頭,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左 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執君持。」45這也是一個圖像早於現存經典的 例子,是否有可能直接受到西域來的新圖像影響?目前尚無法推斷。

近來 許多學者已指出龍門東山擂鼓台三洞的密教特徵。46北洞內 的東、南、北三壁各雕一尊高浮雕坐像,東(主)壁主尊的寶冠坐佛 頭已殘毀,偏袒右肩,項圈與臂釧清晰可見。南北兩壁也各有一尊坐 佛像,俱極殘破,北壁猶可認出其形式與東壁相同,皆為菩薩裝寶冠 坐佛,其頭光內有七位坐佛,與東壁相同。西壁門口兩側各浮雕一多 臂菩薩,北側為四臂十一面觀音,已如上述。南側則為八臂菩薩,因 為風化而面目模糊,不排除有可能是八臂的不空羂索觀音(圖 9)。

同樣在北洞外壁門口上方淺浮雕,南側也有一尊八臂菩薩立像,站在 束腰蓮花座上,也不排除有可能是不空羂索觀音。十一面觀音與六臂 觀音出現在門口的兩側,令人再次聯想到與《陀羅尼集經》或《首楞 嚴經》壇場的相似性。長安三年七寶臺造像與龍門東山擂鼓台北洞,

兩者圖像上的共同點為,十一面觀音像出現在門口象徵大慈悲與護國 佑主的威武菩薩,中央則是同時象徵尊貴法王與轉輪王的一組佛像。

如此說明當時十一面觀音像的法力實具有相當特別的尊貴性,同時也 可以推測擂鼓台三洞的開鑿與武則天或唐帝室關係密切,時間相差不 遠。

七世紀中到八世紀初年,有不少單尊小型十一面觀音像,包括石 像,如美國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收藏兩件小型十一面觀音像石

45 《 大 正 藏 》20, no.1069,141b。

46 宿 白 , < 敦 煌 莫 高 窟 密 教 遺 跡 札 記 > ( 上 )( 下 )《 文 物 》 1989.9, 頁 45-53;

李 文 生 , < 龍 門 唐 代 密 宗 造 像 > 《 文 物 》1991.1, 頁 61-64; 溫 玉 成 , < 新 中 國 發 現 的 密 教 遺 存 及 其 所 反 映 的 密 教 史 問 題 > 《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 1990.4: 76-85; 顏 娟 英 , < 盛 唐 玄 宗 朝 佛 教 藝 術 的 轉 變 > 《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66: 2

(1995):575。

(18)

龕,高 35.6 公分。47栴檀木造像更為有名,例如有名的奈良法隆寺收 藏木造九面觀音像(37.6 公分),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木造十一面觀 音像(42.1 公分)以及新疆土峪溝出土,現藏柏林的木造十一面觀音 像(38 公分)等等,可知其流行之廣。值得注意的是,除法隆寺的九 面觀音出現憤怒相外,其餘尊像本面之外的方便面都沒有出現三種不 同表情變化,仍維持自七世紀末以來的傳統。

八、初唐敦煌十一面觀音

依據彭金章的研究,敦煌石窟共有十一面觀音經變 41 幅,其中壁 畫 32 幅;絹、麻、紙質畫卷 9 幅。其時代主要集中在兩段,一為初唐 7 幅 ,二為晚唐至五代共 24 幅( 晚唐 6 幅, 五代 18 幅)。48首先觀察 初唐時期,有趣的是 7 幅之中兩臂者 6 幅,只有 1 幅(321 窟)六臂,

而且一律出現在東壁面門口內側,這些特性都與上述長安、洛陽地區 的十一面觀音造像符合,如七寶台七尊十一面觀音皆為二臂,只有擂 鼓台北洞的十一面觀音有四臂,位置也都在門口內側。

初唐敦煌石窟的十一面觀音像中,最常被提到的是第 321 窟東壁 北側(圖 11)與 334 窟東壁門上方(圖 12),都是以十一面觀音為主 尊、脇侍兩尊菩薩的完整重要圖像。第 321 窟為五公尺長寬的方形窟,

正面西壁的七尊塑像都是清代改裝。南北兩壁壁畫分別為著名的《法 華經》變相,與阿彌陀淨土變,至於十一面觀音三尊立像則出現在東 壁門口北側,其對稱位置為立佛三尊像。334 窟的形制與尺寸與 321 窟相似,西壁的塑像也經過清代改造,但是中尊壁面上方,靠近窟頂

47 Cleveland Musuem of Art 收 藏 之 石 像 殘 缺 的 題 記 :「 …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菩 薩 兩 區 , 京 兆 韋 孝 員 … /… 見 存 眷 屬 , 法 界 眾 生 , 並 願 乘 此 菩 薩 威 … 」 The Arts of the T'ang Dynasty: a Loan Exhibition Organized by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from Collections in America, the Orient and Europe, Jan. 8-Feb. 17,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1957, Pl. 52.

48 時 代 可 分 為 初 唐 7 幅,第 334、331 兩 幅,340、321,楡 林 23 窟 兩 幅,盛 唐 一 幅 , 第 32 窟 ; 中 唐 3 幅 , 第 370 窟 兩 幅 , 144 窟 ; 晚 唐 6 幅 , 第 10、 198、 163、

14、338、161 窟;五 代 時 期 18 幅,第 35、33、402、301、 388、 258、 331、225,

楡 林 36 窟,榮 177,181a,182a,180,183a,西 Ⅱ - 19,彩 29,23;俄 藏麻 布 畫 1 幅,北 宋 1 幅 (201 窟 )。彭 金 章,< 敦 煌 石 窟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研 究 ─敦 煌 密 教 經 變 研 究 之 四 >《 段 文 傑 敦 煌 研 究 五 十 年 紀 念 文 集 》,北 京:世 界 圖 書,1996, 72-86。

(19)

處,還可以看到維摩經變,南北壁的壁畫四周畫滿千佛圖,中央部分 出現彌勒佛三會說法(北壁)與阿彌陀佛淨土圖(南壁)。東壁門口的 上方則出現坐姿的十一面觀音,兩側各有一半跪姿的供養菩薩。這兩 尊觀音的方便面安排組合有些不同,但都是一個表情。從 321 與 334 窟整體圖像看來,其主要內容如淨土、法華,維摩經變等與其他同時 期重要石窟並無兩樣。然而,十一面觀音出現在這兩窟的門口或門口 上方,單尊而不是成對,若與同時期長安、洛陽都城中心造像表現比 較,似乎失去了密教威武的神氣。

九、變化觀音的流行與多尊組合

尊像信仰的內容不但因應地區不同而變化,更因為個人需求而調 適。十一面觀音的經典於北周末年被翻譯出來後不久,更多的變化觀 音 漢 譯 經 典 陸 續 出 現 ,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Amoghapāśa)。開皇七年(587)闍那崛多首先翻出《不空羂索咒經》, 接著 玄 奘(659)、菩 提 流志 、 李無 諂 (700)、寶 思 維( 693-706)等 人 在短短的時間內不斷的重譯或新譯出各種與不空羂索觀音相關的陀羅 尼經典。其中,菩提流志所譯龐大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約 709)

共三十卷,涵蓋各種變化觀音的神咒,修法最嚴密,組織成複雜的多 重壇城 。49不空 羂索觀 音 或四臂或 六 臂 、八臂 ,吸收印度神 濕婆 的形 象,手持包括三叉戟在內的持物,成了最具威力的變化觀音。不同的 變化觀音之間難免發生互相借用的情形。《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提到

「畫不空羂索十一面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就是結合兩種變化觀音的例 子。50同時,如前述不空所譯《念誦儀軌經》,十一面觀音也已成為四 臂。手臂越多,持物越多樣,法力也更增長,卻也讓十一面觀音與不 空羂索的界線變得模糊。

1964 年和 1976 年揚州南方 瓜州 出土的 六 件中 唐 時期石雕十一面

49 闍 那 崛 多 ,《 不 空 羂 索 咒 經 》; 玄 奘 ,《 不 空 羂 索 神 咒 心 經 》; 菩 提 流 志 ,《 不 空 羂 索 心 經 》;菩 提 流 志,《 不 空 羂 索 神 變 真 言 經 》,《 大 正 藏 》20, no. 1093, 399-402;

no. 1094, 402-406; no.1095, 406-409; no. 1092, 1092。 彭 金 章 , < 敦 煌 石 窟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經 變 研 究 > 《 敦 煌 研 究 》1999:1,1-24。

50 <溥 遍 心 印 真 言 出 世 間 品 > , 同 上 ,《 大 正 藏 》 20, no. 1092, 292b。

(20)

觀音像立像,便明顯地綜合了十一面與六臂的特色。(圖 12)51甘肅天 水市博物館藏有一件相似的金銅六臂十一面觀音像,年代較早,大約 在八世紀中葉。52

十、變化觀音圖像的最盛期

敦煌石窟到了晚唐五代時,再度出現十一面觀音的盛期,其位置 較多變化,主要在主室南北壁,而非初唐的門口內側。其中晚唐石窟 中最值得注目的是第 14 窟,因為在此窟的南北兩壁共有五幅觀音圖 像,可謂集大成之作 。53此窟前後室, 中間有甬道 ,前室已殘。 主室 南北長約 7.5 米,東西寬約 5.8 米,後方有中心塔柱,東向面開一馬 蹄形大龕,原放置一組塑像,現存為清代作品。門口東壁南側畫普賢 變;北側畫文殊變。

安史之亂後,吐蕃屢次侵犯邊界,征戰不斷,先於 763 年佔領涼 州,三年後又攻下河西數郡,僅餘的唐軍陣營仍苦守著敦煌所在的沙 洲。吐蕃終於在建中二年(781)城陷沙州,自此瓜沙一帶進入吐蕃時 期長達 67 年左右。直到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張議潮才又收回河西 十一州,歸義唐朝。吐蕃是中晚唐時期,最強勢的西戎,「 乍叛乍服 , 或弛或張」54, 與唐朝不斷地處於時而和談 ,時而戰爭 , 互有勝敗的 狀況。同時,由於吐蕃贊普深信佛教,與唐朝代表共簽盟約時,每次 都會盟於佛教寺院, 或臨時搭建的 「 佛幄中 ,焚香為誓 。」55贊普積 極提倡瓜沙佛教文化,營建寺院的風氣竟然勝過前唐。瓜沙兩地新建

51 李 万 才,< 揚 州 出 土 的 唐 代 石 造 像 >《 文 物 》1980.4:65-67。長 岡 龍 作 ,< 十 一 面 觀 音 再 考 ─ 楊 州 出 土 六 臂 十 一 面 觀 音 像 を 中 心 と し て > 《 美 術 史 學 》 10

(1988.3):1-17。

52 《 中 國 麥 積 山 石 窟 》( 東 京 : 日 經 新 聞 社 ,1992), 圖 76。

53 彭 金 章 , < 莫 高 窟 第 14 窟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 《 敦 煌 研 究 》1994.2:89-97。 梁 尉 英 , < 顯 密 雜 陳 幽 玄 穩 健 ─ 莫 高 窟 第 一 四 窟 唐 密 內 容 和 藝 術 特 色 > ,《 敦 煌 石 窟 藝 術.莫 高 窟 第 一 四 窟 》( 江 蘇:江 蘇 美 術 出 版 社,1996), 11-27。有 關 敦 煌 莫 高 窟 14 窟 及 榆 林 窟 25 窟 的 討 論,曾 受 益 於 胡 素 馨 Sarah Fraser 教 授 的 高 見,謹 表 謝 意 。

54 《 舊 唐 書 》 卷 196, 吐 蕃 列 傳 ,5267。

55 《舊 唐 書 》,196:5237,5239&5248。肅 宗 元 年,吐 蕃 遣 使 來 朝,將 詣 光 宅 寺 為 盟 誓 , 後 吐 蕃 使 者 建 議 改 於 鴻 臚 寺 ; 永 泰 元 年 , 盟 於 興 唐 寺 ; 建 中 四 年 , 盟 於 清 水 , 盟 畢 ,「 請 就 壇 之 西 南 隅 佛 幄 中 , 焚 香 為 誓 。 」。

(21)

與重繪的多達 70 多窟,56在初盛唐佛教藝術的基礎上再創高峰,逐漸 發展出成熟燦爛的地方風貌。

莫高窟 14 窟採取吐蕃時期大型洞窟的壁畫結構,覆斗形窟頂的中 心有結界用的十字杵,代表金剛無上智,是藏密建築常見的裝飾題材,

十字杵也繪在此窟大日如來座前的蓮花池上 。57四披則畫代表四個方 位的四佛。中心柱的東向面原有的一組塑像已毀壞,南北向壁面分別 繪彌勒經變與藥師經變,但發表圖片不足,暫不討論。主要窟室壁畫 在南北壁,構圖相對稱,分成上下兩部分,下方約佔五分之二高度,

分成較窄的十六聯屏式空間,整齊排列著菩薩與高僧像。主畫幅在上 方,按照右繞禮拜的次序來看,南壁上方東起共四屏風,畫千手千眼 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十一面觀音(圖 13A),與寶冠佛。接著,北壁 上方西起共四屏風,依次畫手持金剛杵與鈴的金剛薩埵(Vajrasattva)

58、觀音經(普門品)變、如意輪觀音與千手千缽文殊。

南壁十一面觀音結跏趺坐,頭部除本面外另有十個方便面,包括 正面共分三層,由下而上,排成三、五、三組。最下層中央為本面,

第二層中央三面為慈面,左側縱排共三面為瞋面,右側同樣縱排三面 為出牙面,第三層中央戴冠且眉目特別清晰,應代表佛面。不過,若 依相關經典,在本面之外應有十一面,也許是平面壁畫的緣故,此像 還是省略了背後的暴笑面(或稱笑怒 面) 。59此觀音有六臂 ,本來的 一雙手在胸前合掌仰面向下,右側第一手持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印;

左側第一手持長莖蓮花,第二手拿軍持。(圖 13B)十一面觀音頭額 上有一眼,合共三眼,此實為不空羂索觀音的特徵,是八世紀初的七 寶台十一面觀音所看不到的。

此十一面觀音的兩側還畫有各種拔苦與樂的神咒感應圖,一般說 法認為此係玄奘譯《神咒心經》經變,但其實更應該考慮的是不空所 譯的《 念誦儀 軌經》 。60前文已述, 不空本共分三卷 ,其上卷與玄奘 本大致相同,包括對於觀音的十一面描述相同不再重述,玄奘本觀音

56 李 其 琼 , < 論 吐 蕃 時 期 的 敦 煌 壁 畫 藝 術 > 《 敦 煌 研 究 》 1998.2: 1-19。

57 Valrae Reynolds, Amy Heller, Catalogue of The Newark Museum Tibetan Collection,vol.1, Newark: The Newark Museum, 1983, pp.69-70.

58 梁 尉 英 認 為 此 金 剛 薩 埵 持 雙 杵,但 若 仔 細 觀 察,應 該 是 右 手 持 金 剛 杵,左 手 持 鈴 。 梁 尉 英 , < 顯 密 雜 陳 幽 玄 穩 健 > , 前 引 文 ,15, 圖 180。

59 《 神 咒 心 經 》,《 大 正 藏 》 20,154a;《 念 誦 儀 軌 經 》,《 大 正 藏 》 20,141b。

60 彭 金 章 , < 莫 高 窟 第 14 窟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 , 前 引 文 , 89-97。

(22)

為雙臂,不空本為四臂,但是持物並無差別。對照說明如下:61

(玄奘本)觀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蓮花;展其右手以串瓔 珞,施無畏手。

(不空本)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左第一 手持蓮花,第二手執君持。

莫高窟 14 窟十一面觀音除了胸前一雙正手外的四臂方便手,持物與印 相正如不空本所示,然而,玄奘本觀音雖只有一雙手,卻同時有四種 持物與手印,故也可以說差別不大。至於觀音兩側所畫拔苦與樂的神 咒感應內容,也出現在不空本上卷。最值得注意的是,十一面觀音胸 前 的 一 雙 正 手 結 印 可 以 說 明 其 經 典 的 依 據 。 原 來 玄 奘 本 不 說 結 印 儀 軌,而這正是不空本《念誦儀軌經》卷中的主要內容。此卷「說修行 儀軌,通一切觀自在法,結護迎請供養等。」即觀想觀音的道場,結 各種手印、持咒供養、發露懺悔,用來消災清淨己身。開始在澡浴潔 淨後,

則運想佛法僧及本尊觀自在菩薩。以印掬水,運心沐浴聖眾。

仰二手掌 ,以中指 已 下六指背合顯指甲 ,62二頭指欲相拄 二大 指側。此印通一切觀自在菩薩澡浴密言…(咒語省略)次結閼 伽印。仰二手掌二大指各捻頭指。掬水獻閼伽密言…(咒語省 略)然後以印掬水自灌頂。觀想觀自在菩薩持甘露賢瓶。身出 光明眾聖圍遶。諸天奏妙音樂。想觀自在菩薩以甘露灌注密言 者身。軍荼利印,二頭指各住(拄)中指上節,背二大指,附 頭指側,密言…63

如此觀音所示,雙手如掬水般,併攏翻開,拇指頂食指側,便是觀想 觀音為修行者灌頂的手印。總之,莫高窟 14 窟南壁的十一面觀音確實 是成熟的密教儀軌圖像,接近不空的版本,而不是玄奘本。

61 《 神 咒 心 經 》,《 大 正 藏 》 20,154a;《 念 誦 儀 軌 經 》,《 大 正 藏 》 20,141b。

62 「 顯 指 甲 」依 建 久 二 年 寫 東 寺 三 密 藏 本,與 三 十 帖 策 子 第 十 三,無 此 三 字;依 宋 元 明 版 本 則 顯 = 頭 ,《 大 正 藏 》 20,141c, 註 34。

63 染 川 英 輔 等 ,「 金 剛 軍 荼 利 」《 曼 荼 羅 圖 典 》( 東 京 : 大 法 輪 閣 ,1993),168。

(23)

莫高窟 14 窟南北壁的圖像明顯地可以用六種變化觀音來涵蓋千 手千眼觀音、不空羂索觀音、十一面觀音與正觀音(普門品變)、如意 輪觀音這五幅圖,但卻無法解釋南北壁八幅乃至於全窟的圖像意義。64 八幅圖像中最不尋常的是最靠近西側,南北壁相對望的寶冠佛與金剛 薩埵。(圖 14)此寶冠佛結跏趺坐,手持禪定印,寶座為獅子座,其 圖像辨認曾有不同的說法,65但由於 此寶冠佛兩側 八大菩薩的相關曼 荼羅在 印度 奧里 薩 ( Orissa)、埃 洛拉 (Ellora)出 現不 少例 子 ,學 者 已有相當研究成果,故可推斷此為大日如來。66

自七世紀中葉 , 有關八大菩薩的經典也屢次被譯出 。67不空 曾譯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與《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各一卷。68後 者根據儀軌所建立的壇城是以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為中心,八大 菩薩圍繞。大約在九世紀上半,相關的圖像不但出現在可攜帶型的摺 疊小木龕,也出現在敦煌的帛畫。(圖 16、17)。69主龕內主尊菩薩形

64 六 字 觀 音 通 常 指 密 教 中,依 觀 音 的 六 字 大 明 咒 而 來 的 六 種 變 化 觀 音,其 基 本 思 想 是 為 攝 化 救 濟 六 道 眾 生 , 及 地 獄 、 惡 鬼 ; 畜 生 、 阿 修 羅 、 人 、 天 ; 通 常 指 十 一 面 、 千 手 千 眼 、 不 空 羂 索 、 如 意 輪 、 馬 頭 、 准 柢 觀 音 , 不 過 , 也 有 加 入 正 ( 聖 ) 觀 音,去 掉 不 空羂 索 等 等 不 同 的 解 釋 與 運 用 變 化。後 藤 大 用 ,< 七 觀 音 分 化 >《 增 補 修 訂 觀 世 音 菩 薩の 研 究 》,前 引 書 , 105-166;宮 治 昭 ,< 變 化 觀 音の 源 流 >《 佛 像 學 入 門 》, 前 引 書 , 135-174。

65 《 中 國 石 窟 莫 高 窟 》四( 北 京:文 物,1987),圖 169,稱 之 為「 觀 音 菩 薩 」;

彭 金 章,< 莫 高 窟 第 14 窟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前 引 文,頁 90, 稱 為「 金 剛 杵 觀 音 經 變 」; 梁 尉 英 , < 顯 密 雜 陳 幽 玄 穩 健 > 《 敦 煌 石 窟 藝 術 . 莫 高 窟 第 一 四 窟 》,

前 引 書 , 圖 62, 頁 17-19, 稱 「 金 剛 母 菩 薩 」。 田 中 公 明 , < 敦 煌 出 土 的 胎 藏 大 日 八 大 菩 薩 像 > 《 敦 煌 密 教と 美 術 》( 京 都 : 法 藏 館 ),20-33。

66 賴 富 本 宏 ,< 八 大 菩 薩 像に つ い て > 收 入 佐 和 隆 研 編 ,《 密 教 美 術の 原 像 》,( 京 都:法 藏 館 ,1993),114-127。Malandra Geri H., Unfolding a Mandala: the Buddhist Cave Temples at Ellor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p. 61-90.

Amy Heller, “Early Ninth Century Images of Vairochana from Eastern Tibet”

Oritentations, 25:6 (1994):74-79. 賴 富 本 宏,< イ ン ド の 八 大 菩 薩 像 >《 密 教 佛 の 研 究 》, 東 京 : 法 藏 館 ,1990, 607-632。

67 最 早 的 八 大 菩 薩 見 於 《 般 舟 三 昧 經 》、 三 國 吳 支 謙 譯 ,《 八 吉 祥 神 咒 經 》, 其 尊 像 名 : 賢 護 、 寶 生 、 星 藏 、 仁 授 、 妙 結 、 大 善 商 主 、 帝 釋 授 、 水 天 。 中 印 度 三 藏 那 提 譯 ( 663)《 師 子 莊嚴 王 菩 薩 請 問 經 》, 名 稱 已 為 一 般 熟 知 的, 如 莫 高 窟 14 窟 的 題 名 , 《 大 正 藏 》 14,no. 486, 698, 參 見 賴 富 本 宏 , 前 引 書 , 608。

68 《 八 大 菩 薩 曼 荼 羅 經 》《 大 正 藏 》 20,no.1167, 675-677;《 佛 頂 尊 勝 陀 羅 尼 念 誦 儀 軌 法 》《 大 正 藏 》 19,no. 972, 頁 364-368。

69 《 シ ル ク ロ ー ド 大 美 術 展 》( 東 京 : 東 京 國 立 博 物 館 , 1966) ,no. 225, 213。

(24)

大日如來,結跏趺坐,戴寶冠、纓珞、臂釧,結定印,其寶座為師子 座。其左右兩側各有四尊坐菩薩,合為八大菩薩,左右兩側龕由上而 下各有一坐佛,二天王與二金剛(左青面右火頭)。此木龕內圖像的基 本組合形式與莫高窟 14 窟南壁西側壁畫,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相同。

莫高窟 14 窟可以確定為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兩旁有八大菩 薩,自其左手側由上而下為虛空藏(持劍)、彌勒(頭飾寶塔,手持水 瓶與念珠)、地藏(持寶珠)與除蓋障(持蓮花上置卍字)菩薩;右手 側由上而下為金剛手(手持金剛)、普賢(持未敷三花蕾)、觀音(持 盛開蓮花)與文殊(持梵篋)菩薩。同樣的圖像組合也出現在斯坦因 收集, 敦煌藏經洞帛畫 。70在八大菩薩與大日如來之間 , 又安插了四 位小型供養菩薩,順時鐘方向,自上方右側起為金剛塗(持海螺)、金 剛舞、金剛嬉、金剛香(持香爐)。最外側四個角落各有一護法,上面 為北方、東方天王,下面為火天、水天。北壁西側之金剛薩埵結跏趺 坐,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鈴。其四周有香、花、燈、塗,嬉、鬘、

歌、舞等供養菩薩。四個角落的護法則與前一幅相同,也是兩天王與 火天、水天。

何以此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圖像出現在莫高窟 14 窟?最有意義 的比對圖像來自於距離莫高窟不遠的安西榆林窟第 25 窟。安西榆林窟 創始於初唐,興盛於吐蕃人統治時期。25 窟位於河東岸,主室中部做 方形須彌座佛床,原安置塑像,現已毀壞,四壁皆有大型壁畫,門外 還有南北天王護衛。71主室壁畫 , 南壁為觀無量壽佛經變 ,北壁為彌 勒下生經變,東壁門口兩側是文殊變和普賢變,與莫高窟 14 窟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西壁也畫了大型壁畫,即有名的寶冠佛與八大菩薩,

主尊佛戴寶冠、大型連續花瓣的項圈,雙手成定印,墨書榜題:「清淨 法身盧舍那佛」,(圖 17)其左手側的四尊菩薩已毀,右手側上下排列四 尊菩薩都有題記,分別為:「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 薩」、「彌勒菩薩」。毫無疑問的是此戴寶冠的盧舍那佛及其八大菩薩的

70 Stein painting no.50, 《 西 域 美 術 大 英 博 物 館 ス タ イ ン ‧コ レ ク シ ヨ ン 1 敦 煌 繪 畫 1》( 東 京 : 講 談 社 ,1982), 圖 版 17, 當 時 的 定 名 為 「 阿 彌 陀 八 大 菩 薩 圖 」。

71 段 文 傑 , < 藏 於 幽 谷 的 藝 術 明 珠 ─ 榆 林 窟 第 二 五 窟 壁 畫 研 究 > 《 敦 煌 石 窟 藝 術 . 榆 林 窟 第 二 五 窟 》( 江 蘇 : 江 蘇 美 術 出 版 社 , 1993), 11。

(25)

組合與莫高窟 14 窟南壁西側的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的組合基本上是 一樣的圖像,而就風格上而言,榆林窟 25 窟的年代較早。

Amy Heller 首先指出 ,榆林窟 25 窟的盧舍那佛與八大菩薩 壁畫 與在西藏 Chamdo 地區,Denma drak 發現,根據紀年推斷為 804 或 816 的一件 岩壁石刻浮雕 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 風格極為接近 。她從榆 林窟 25 窟盧舍那佛的大型綵列狀的項圈推定代表法王大日如來。72此 西 藏 石 雕 是 為 紀 念 吐 蕃 與 中 國 之 簽 訂 盟 約 而 開 鑿 。 Matthew T.

Kapstein 接著分別在巴黎國家圖書館伯希和收藏與大英博物館的史坦 因收藏中找到 PT16 與 IO 751 敦煌文書藏文寫卷,分別為一件長卷的 兩個斷片。根據此寫卷,長慶元年至三年 (821-24),在與唐、回鶻 與南詔締盟的過程中,由宰相建造會盟寺紀念和約。73

這份寫卷除了清楚記載建寺的緣起與時間,更清楚地註明造像的 內容,包括阿彌陀佛、彌勒佛,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最後還將此建 寺 功 德 回 向 給 贊 普 可 黎 可 足 (Btsan-po Khri-gtsug-lde-brtsan 816-841 在位),稱他為轉輪王,治理四方,成就佛道於未來。74由於榆林窟 25 窟南壁的壁畫正是以阿彌陀佛為主尊的觀無量壽佛經變,北壁為彌勒 下生經變,而西壁則是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Kapstein 推論此即會盟 寺所在,壁畫的風格則充分表現漢藏調和結盟的氣氛。大日如來與八 大菩薩的題材顯然與吐蕃王室所支持的主流佛教思想有關。

榆林 25 窟是否為會盟寺所在,或許有待進一步確認,75但時間上 定在長慶元年(821)盟約後,是頗有道理的。兩年後,吐蕃正式遣使 向唐廷請求文殊的聖地─五台山圖,吐蕃與中國自此保持良好安定的 關係。因此,如 Kapstein 的推論,由吐蕃王室修建華麗壯觀的榆林窟 25 窟的 可能性頗高。吐蕃王室在 開窟時,既以盛唐的風格為典範,學

72 Amy Heller, op.cit., pp.75-76。

73 Matthew T. Kapstein, “The Treaty Temple ofDe-ga g.yu-tshal: Identification and Iconography” 《 西 藏 考 古 與 藝 術 》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 2004), 98-127。

74 Matthew T. Kapstein, 前 引 文 。

75 段 文 傑 提 出 776-781 的 年 代,見 氏 著,< 藏 於 幽谷 的 藝 術 明 珠 ─ 榆 林 窟 第 二 五 窟 壁 畫 研 究 > , 前 引 文 , 11。

(26)

習盛唐大型經變,但在構圖上更為整齊有條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北 壁彌勒經變,穿插許多生活場景,如國王、王妃的嫁娶與剃度,七寶 臺的幻起幻滅,明顯地留下吐蕃王室的記錄史蹟,體現轉輪王的象徵 意義。該窟內也開發新的題材,包括《 華嚴經 》變、《 金剛經 》變等 。

榆林窟 25 窟與莫高窟 14 窟所見,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圖,與各 種變化觀音圖像以及前室的天王像,正代表吐蕃期的新表現。同時,

也因為當時吐蕃王室深具戰士精神文化,各種強調威武,憤怒的護法 尊像流行於窟內外的壁畫。

莫高窟 14 窟中心柱北向壁也畫有彌勒經變,承繼榆林窟 25 窟的 傳統,76而 年代較晚。 在 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的圖像組合 上也多了四 尊供養菩薩,兩位天王與水天、火天等多重的關係。兩者之間圖像上 的共同性是,作為全窟圖像重點,最靠近主壁或位於主壁的大日如來 與八大菩薩圖,彌勒下生圖,以及門口兩側代表盧舍那佛脅侍菩薩的 騎獅文殊與騎象普賢。總而言之,莫高窟 14 窟的造像也充滿了為國祈 福消災,護衛吐蕃王室的精神。南北壁的五組變化觀音與千缽文殊也 可以說是圍繞著大日如來,具有不可思議威力的神變菩薩。從這點來 看,與大約一百多年前,武則天時期王室重視十一面觀音圖像的神變 威力也能前後呼應。

十一面觀音像護持轉輪王,去除他方敵兵,消除國難的護國法力,

慧沼認為與《金光明經》等同,在不同時期都深受帝王的重視。因應 不同需要而出現的變化觀音,隨著時代而有彼此混合的現象。吐蕃時 期的榆林窟 25 窟與敦煌莫高窟 14 窟,集合各種變化觀音與文殊圖像,

具有集大成,再創轉輪王藝術文化高峰的強烈企圖。

76 《 敦 煌 石 窟 藝 術.莫 高 窟 第 一 四 窟 》,前 引 書,圖 49-52,提 供 彌 勒 變 的 幾 個 小 局 部 , 不 包 括 主 尊 部 分 。

(27)

附 錄

大周天授二年 杜山威等造十一面觀世音像銘

觀世音菩薩像銘并序 孝門杜崇道。弟崇德。弟延壽等一 心供養。

原夫釋教之為義也,大矣哉,至矣哉。智識之不能名,視聽之莫能及 。 浩浩蕩蕩,慈悲等於太虛。窅窅冥冥,喜捨逾於限量。方便神力,亙 百億以聳禪枝。種智難思。暎大千而楊慧炬。法齊法體。非言所言者 若尔。其/助聖辯雄。證法雲之妙果,傳持演化。度有性之含靈,成摩 訶衍行,次補正覺位者,即觀世音菩薩之謂也。/分身百億,歷无極以 拯漂次。 救苦萬端, 盡有緣而泛 願 栰 。娑婆大尊之主 ,號曰本師。

兜率権教之能,發明神智。所以此土稟性,咸共歸依。祈上善於生前 。 搆虹梁於歿後。弟子孝門上護軍杜山威。弟山藏等。乘宿業之巨因。

悟將來之勝果,達苦空於性寂,泯般若於波羅 。 遂能 敬造十一面觀 世音像一區。其□也,光浮燄采,昤曨三界之中;捧足蓮花,暉煖九 天之外。璀璨瓔珞,鏡眾目以飛英。隱暎奇姿,皎清心而□禮。白毫 感物,興善種於端襟。紺髮生慈,啟福田於敬信。上為 聖神皇帝 , 道化无窮,鴻基永保。下為七代父母,法界蒼生及一切含靈。乘是福 力,等逢善友,發菩提心,一時共成佛。其像也,雖負石名。堅□同 於舍利,珎逾珣質,不刊等於无身。二鼠寖銷,獨立之榮長守。三灾 息妒,津俗之惠常存。聖德自任,神力不共。僧衹孤秀,沙劫弥隆。

乃為銘曰:

毫暉皎寂* ,紺采凝空。三明發曜,十方相同。一音演妙,六度響通 。 清信宿種,仰□□風。除禪雪嶺,遣智王宮。西方派德,東國陶恩。

兜率垂化,此土共尊。弘慈冈際,巨慧無垠。智叅佛囯,體道□分。

功果浩汗,非凡所論。達已无 常,預葺虹梁。栖神福地* ,兾遠業殃 。 瓌貨敬施,機巧騁長。□茲翠琰,相好殊方。尊容端雅,物莫之忘。

功德難名,唯妙唯精。大千溥燭,百億齊明。无始掞福,有遇流英。

三灾斂毒,一實孤□。淨智常用,會理道成。不住所造,弃同蒭草。

迴施一切,供養三寶。般若方便,解磔煩悩。逍遙自在,彼岸壽考。

福運羣生,等成佛道。

大周天授二年歲次辛卯九月戊□□ 七日甲戌河東縣壽昌鄉孝門杜山 威弟山藏合家敬造

(28)
(29)
(30)
(31)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