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圓 光 佛 學 研 究 所 畢 業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定 法 師

天台「法華三昧」之探究

—以慧思、智顗為中心

研 究 生 : 釋 性 穎 ( 釋 慈 學 )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天台「法華三昧」之探究

─ 以 慧 思 、 智 顗 為 中 心

目 錄

【 提 要 】 ... 1

第 一 章 緒 論 ... 2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2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 2

第 三 節 近 代 研 究 成 果 述 要 ... 3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大 要 ... 6

第 二 章 《 妙 法 蓮 華 經 》「 三 昧 」 思 想 與 「 法 華 三 昧 」 之 關 係 ... 7

第 一 節 《 法 華 經 》 之 傳 譯 情 形 ... 9

第 二 節 「 三 昧 」 與 「 法 華 三 昧 」 之 出 處 ... 13

第 三 節 普 現 色 身 與 神 通 妙 用 ... 18

第 四 節 普 賢 菩 薩 之 守 護 示 現 ... 22

第 五 節 「 法 華 三 昧 」 之 禪 觀 方 法 ... 25

第 三 章 南 岳 慧 思 之 「 法 華 三 昧 」 與 禪 觀 思 想 ... 30

第 一 節 師 承 北 齊 慧 文 ... 31

第 二 節 慧 思 之 生 平 事 略 ... 34

一 、 慧 思 之 生 平 ... 34

二 、 慧 思 之 開 悟 ... 36

第 三 節 慧 思 之 般 若 與 禪 觀 思 想 ... 41

第 四 節 慧 思 之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想 理 論 ——《 安 樂 行 義 》 ... 44

一 、《 法 華 經 》 頓 成 佛 道 的 法 門 ... 46

二 、 法 身 藏 與 一 乘 思 想 ... 52

三 、 不 次 第 入 、 不 次 第 行 ... 55

四 、 眾 生 身 即 是 佛 身 ... 58

第 五 節 法 華 安 樂 行 之 禪 觀 實 踐 ... 63

(3)

一 、 四 安 樂 行 與 有 相 、 無 相 行 ... 63

二 、 修 三 忍 即 是 安 樂 行 ... 67

第 四 章 天 台 智 顗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74

第 一 節 智 顗 之 生 平 事 略 ... 76

一 、 智 顗 之 生 平 ... 77

二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想 在 智 顗 生 平 前 後 期 之 進 展 ... 80

第 二 節 三 昧 與 神 通 及 陀 羅 尼 之 關 係 ... 84

第 三 節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之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想 ... 89

一 、《 懺 儀 》 之 成 立 與 組 織 ... 91

二 、 勸 修 「 法 華 三 昧 」 ... 93

三 、 理 事 一 心 精 進 修 ... 96

四 、 正 修 懺 儀 方 法 ... 99

五 、「 法 華 三 昧 」 之 修 證 相 ... 108

第 四 節 《 摩 訶 止 觀 》 之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想 ...111

一 、 以 《 大 智 度 論 》 對 「 三 昧 」 之 詮 釋 ... 113

二 、 四 種 三 昧 之 「 法 華 三 昧 」 ... 115

三 、 法 華 三 昧 之 圓 融 妙 觀 ... 119

第 五 章 結 論 ... 122

參 考 書 目 ... 126

(4)

【 提 要 】

天 台 宗 崇 奉《 妙 法 蓮 華 經 》,以 此 經 典 為 究 竟 圓 滿 的 教 法。鳩 摩 羅 什 所 譯 的《 妙 法 蓮 華 經 》( 以 下 簡 稱《 法 華 經 》),其 文 辭 不 但 流 暢 優 美,並 且 以 生 動 的 譬 喻 和 豐 富 的 內 涵 說 明 一 佛 乘 的 思 想 , 對 中 國 佛 教 影 響 深 遠 。 此 譯 本 為 天 台 宗 所 依 據 的 經 典 , 由 此 開 展 出 天 台 宗 之 教 學 體 系 。 天 台 祖 師 對《 妙 法 蓮 華 經 》所 註 疏 的 也 相 當 多,其 中 以 智 顗 的《 法 華 文 句 》、

《 法 華 玄 義 》 為 代 表 作 。

隋 朝 時 , 智 顗 大 師 棲 止 天 台 山 , 倡 立 一 宗 之 教 觀 , 世 稱 天 台 大 師 , 後 世 稱 其 宗 派 為 天 台 宗 。 成 為 中 國 最 先 成 立 的 宗 派 , 為 我 國 八 大 宗 派 之 一。智 顗 大 師 繼 承 印 度 龍 樹 及 中 國 慧 文、慧 思 之 思 想 淵 源,以《 法 華 經 》 教 旨 為 基 礎 , 判 立 「 五 時 八 教 」 之 教 相 , 提 倡 「 三 諦 圓 融 」 之 理 , 其 觀 心 之 法 以 「 一 念 三 千 」、「 一 心 三 觀 」 為 主 。

天 台 宗 其 教 法 嚴 謹 , 注 重 教 理 與 修 行 並 重 , 故 有 「 教 觀 雙 美 、 止 觀 雙 運 」之 稱 。 其 所 重 視 的「 法 華 三 昧 」, 是 依《 法 華 經 》修 行 所 證 悟 的 三 昧 , 為 天 台 宗 修 行 實 踐 法 華 圓 頓 的 法 門 , 影 響 天 台 門 人 深 遠 。

天 台 祖 師 慧 思 由 十 年 專 誦《 法 華 》,九 旬 常 坐,悟 得 法 華 三 昧。而 智 顗 於 大 蘇 山 依 止 慧 思 修 行 時,也 由 誦《 法 華 經 》悟 得 法 華 三 昧 之 前 方 便 。 二 人 皆 依 《 法 華 經 》 而 開 悟 , 開 悟 的 內 容 皆 是 與 「 法 華 三 昧 」 有 關 。 並 且 將 自 己 親 身 體 悟 的 妙 法 教 示 大 眾 , 指 導 後 人 由 持 誦 《 法 華 經 》 而 修 三 昧 。 對 於 實 踐 《 法 華 經 》 的 修 行 要 領 , 給 予 了 一 個 明 確 的 方 針 。

慧 思 提 倡 「 法 華 三 昧 」, 其 著 有 《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 簡 稱 《 安 樂 行 義 》)。 依 《 法 華 經 》〈 安 樂 行 品 〉 所 闡 示 之 三 昧 行 , 主 張 實 踐 《 法 華 經 》 之 「 法 華 三 昧 」 有 二 種 : 一 為 有 相 行 , 二 為 無 相 行 。 慧 思 教 人 修 習 法 華 三 昧 , 恆 以 安 樂 行 為 方 便 。

智 顗 提 倡 的「 法 華 三 昧 」,主 要 是 以 其 所 撰 寫 的《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為 主 。 此 懺 儀 是 依 據《 法 華 經 》與《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 簡 稱《 普 賢 觀 經 》)所 述 ,以 三 七 日 為 期 ,行 道 誦 經 ,諦 觀 中 道 實 相 之 修 行 方 法 。並 且 在 《 摩 訶 止 觀 》 中 , 將 「 法 華 三 昧 」 位 於 其 所 立 「 四 種 三 昧 」 之 半 行 半 坐 三 昧 之 中 。

【 關 鍵 詞 】: 三 昧 、 法 華 三 昧 、 普 現 色 身 、 陀 羅 尼 、 法 身 藏 、 四 安 樂 行 、 有 相 行 、 無 相 行 、 三 忍 、 五 悔 、 圓 教 、 逆 順 十 心 、 十 乘 觀 法

(5)

第一章 緒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本 文 研 究 的 動 機 , 是 筆 者 對 於 《 法 華 經 》 中 的 「 法 華 三 昧 」 發 起 疑 問 ,《 法 華 經 》與「 法 華 三 昧 」有 什 麼 關 係 ?「 法 華 三 昧 」出 現 在《 法 華 經 》 有 那 幾 品 ? 又 代 表 什 麼 意 義 ? 法 華 三 昧 與 普 賢 菩 薩 有 何 關 係 ? 其 次,依 修 行 實 踐 的 層 面 來 說,「 法 華 三 昧 」到 底 是 怎 樣 的 境 地 ? 它 是 一 種

「 境 」 ? 還 是 一 種 「 定 」 ? 行 者 依 《 法 華 經 》 修 禪 觀 時 , 如 何 起 修 才 能 悟 到 法 華 三 昧 ?

再 者,筆 者 想 要 了 解 天 台 法 華 三 昧 的 源 流,慧 思 與 智 顗 的 法 華 思 想,

是 如 何 來 詮 釋 「 法 華 三 昧 」 ? 二 人 何 以 會 如 此 重 視 法 華 三 昧 的 修 持 ? 懺 悔 與 修 法 華 三 昧 是 否 有 關 ? 以 上 這 些 疑 慮,是 筆 者 研 究 天 台「 法 華 三 昧 」 中 , 很 重 要 的 課 題 。 故 筆 者 想 對 此 議 題 深 加 探 討 , 慧 思 與 智 顗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內 容,並 且 如 何 來 實 修「 法 華 三 昧 」,以 及 對 天 台 法 華 思 想 與 止 觀 思 想 的 影 響 。

研 究 的 目 的 , 筆 者 想 藉 此 研 究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 了 解 天 台 教 學 中 法 華 的 圓 融 思 想 與 天 台 教 觀 的 關 係 。 將 法 華 懺 法 中 事 修 與 理 觀 二 種 方 法 , 運 用 在 自 身 的 修 行 法 門 上,對 於 自 己 修 持《 法 華 經 》與《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時 有 所 助 益 , 也 更 能 了 解 「 法 華 三 昧 」 的 意 涵 。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方 法

凡 欲 了 解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就 先 須 從「 法 華 三 昧 」的 相 關 原 典 文 獻 著 手 。 從《 大 正 藏 》的『 法 華 部 』及 天 台 典 籍 的 資 料 來 查 看 ,「 法 華 三 昧 」 此 一 說 法 , 在 漢 譯 經 典 《 法 華 經 》 和 劉 宋 . 智 嚴 譯 《 佛 說 法 華 三 昧 經 》 中 是 最 先 被 提 出 來 的 , 並 且 在 鳩 摩 羅 什 譯 《 思 惟 略 要 法 》 也 有 提 到

「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不 過,南 岳 慧 思 與 天 台 智 顗 並 不 採 用《 佛 說 法 華 三 昧 經 》,故 筆 者 在 此 論 說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時 ,仍 以 鳩 摩 羅 什 譯 的《 法 華

(6)

經 》 為 主 。

本 文 的 研 究 範 圍 , 將 限 定 在 中 國 天 台 祖 師 慧 思 與 智 顗 所 詮 釋 的 「 法 華 三 昧 」。 漢 譯 經 典 以《 法 華 經 》為 主 , 和「 法 華 三 昧 」出 現 在 天 台 典 籍 中 的 相 關 資 料 , 以 及 有 關 「 法 華 三 昧 」 現 今 學 者 研 究 的 二 手 資 料 。 筆 者 將 以《 法 華 經 》、慧 思、智 顗 這 三 個 主 題,作 為 本 文 的 中 心 架 構,試 著 從 這 三 方 面 了 解 天 台 「 法 華 三 昧 」 的 意 涵 。

研 究 的 方 法 , 是 採 取 文 獻 史 料 之 考 察 與 義 理 層 面 之 解 析 二 方 面 來 進 行 論 述,其 後 再 說 明「 法 華 三 昧 」之 實 踐 內 容。本 文 主 要 以「 法 華 三 昧 」 為 主 軸 , 故 文 獻 史 料 的 採 用 , 以 與 「 法 華 三 昧 」 有 關 之 經 論 和 古 德 著 疏 為 主。史 傳 典 籍 是 依 據 佛 教 編 年 史、僧 傳、目 錄 等 史 料,記 錄 有 關 慧 思 、 智 顗 的 傳 記 內 容 進 行 考 察 。 進 而 從 慧 思 、 智 顗 的 時 代 背 景 及 思 想 淵 源 , 作 文 獻 史 上 之 探 討 。

接 著 從 義 理 層 面 切 入 , 以 《 法 華 經 》 之 思 想 理 論 為 基 礎 , 探 究 「 法 華 三 昧 」的 深 層 意 涵,然 後 銜 接 天 台 宗 所 強 調 的「 法 華 三 昧 」。首 先 須 了 解 慧 思 、 智 顗 的 師 資 傳 承 及 思 想 脈 絡 , 進 而 再 論 述 慧 思 、 智 顗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及 實 踐 方 法 , 解 明 「 法 華 三 昧 」 在 天 台 教 學 上 之 定 位 。 並 且 依 天 台 教 觀 之 理 論 , 論 述 天 台 法 華 三 昧 之 思 想 特 質 與 修 行 要 領 , 並 旁 及 智 顗 以 後 天 台 門 人 對 「 法 華 三 昧 」 的 看 法 。

第 三 節 近 代 研 究 成 果 述 要

近 代 國 內 研 究 有 關「 法 華 三 昧 」的 相 關 論 文 著 作,大 多 分 散 在 以《 法 華 經 》 為 主 的 論 文 , 或 者 以 天 台 祖 師 的 思 想 及 著 作 為 主 的 相 關 論 文 。 但 是 , 只 要 與 慧 思 、 智 顗 有 關 的 傳 記 和 論 書 , 或 者 與 天 台 的 教 觀 二 門 、 四 種 三 昧 有 關 的 文 章,幾 乎 都 會 談 到「 法 華 三 昧 」。故 筆 者 僅 列 出 本 文 有 引 用 到 以 及 筆 者 有 閱 讀 過 的 書 目 , 作 為 本 文 的 參 考 資 料 。

佐 藤 哲 英《 天 台 大 師 の 研 究 》及《 続 天 台 大 師 の 研 究 》,針 對 智 顗 生 平 及 著 作 有 關 的 文 獻 作 了 詳 細 考 察 。其 中 在《 續 天 台 大 師 の 研 究 》〈 第 二 編 南 岳 慧 思 の 研 究 〉裡 ,對 慧 思 的 傳 記 及 著 作 的 時 代 ,出 現 在 史 傳 的 情 形 有 作 一 番 考 察 。 並 且 提 及 《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 裡 的 法 華 思 想 , 以 「 安 樂 行 」 為 法 華 三 昧 的 行 法 。

(7)

新 田 雅 章 《 天 台 實 相 論 の 研 究 》, 在 〈 第 二 章 初 期 実 相 論 の 変 容 〉 中 從 實 踐 觀 的 角 度 , 簡 略 談 到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修 懺 方 法 及 實 相 觀 , 並 且 也 提 到 《 方 等 懺 法 》 的 逆 順 十 心 以 及 四 種 三 昧 與 十 乘 觀 法 。

日 本 仏 教 學 會 編《 仏 教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收 錄 了 二 篇 與 法 華 三 昧 有 關 的 文 章 。一 者 、清 田 寂 雲〈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將

《 法 華 經 》 中 有 關 三 昧 的 思 想 舉 出 幾 品 作 說 明 , 並 且 將 漢 譯 本 和 梵 本 作 對 照 , 對 於 法 華 三 昧 亦 作 簡 短 的 敍 述 。 二 者 、 大 野 榮 人 〈 天 台 智 顗 の 三 昧 思 想 考 〉,首 先 從 龍 樹《 大 智 度 論 》的 三 昧 思 想 談 起 ,接 下 來 說 慧 思 的 三 昧 思 想 、 智 顗 前 期 時 代 的 三 昧 思 想 , 並 論 述 《 摩 訶 止 觀 》 中 的 四 種 三 昧 。

韓 子 峯 著《 天 臺 法 華 三 昧 之 研 究 》,此 論 文 是 從「 生 命 實 踐 」的 立 場 , 探 究「 法 華 三 昧 」的 真 實 義 諦 。文 中 大 多 引 用《 大 智 度 論 》,對 天 台 祖 們 的 論 述 較 少 提 到 。

橫 超 慧 日《 法 華 思 想 の 研 究 第 一 》一 書 中 ,其〈 南 岳 慧 思 の 法 華 三 昧 〉一 文 分 二 點 來 說 明 。一 、 是「 法 華 三 昧 的 開 悟 」, 提 到《 法 華 經 》裡 廣 義 的 法 華 三 昧 與 狹 義 的 法 華 三 昧,以 及 慧 思 開 悟 法 華 三 昧 的 過 程。二、

是「 法 華 三 昧 的 教 義 」, 就 慧 思《 安 樂 行 義 》說 明 法 華 圓 融 圓 頓 的 教 義 , 為 他 所 體 得 法 華 三 昧 的 內 容 。 其 次 在 〈 天 台 智 顗 の 法 華 三 昧 〉 一 文 , 談 論 智 顗「 大 蘇 開 悟 」的 內 容 在 史 傳 的 情 形 。接 著 , 從《 大 智 度 論 》「 三 智 一 心 中 得 」 的 思 想 , 談 慧 思 和 智 顗 對 《 大 品 般 若 經 》 的 看 法 。 最 後 談 起 智 顗 「 華 頂 峯 大 悟 」 的 一 實 諦 , 代 表 著 什 麼 意 義 。

大 野 榮 人 《 天 台 止 觀 成 立 史 の 研 究 》〈 第 一 章 南 岳 慧 思 の 禪 法 と そ の 背 景 〉 談 及 慧 思 的 禪 法 實 受 《 大 品 般 若 經 》 和 《 大 智 度 論 》 裡 所 說 的 禪 法 所 影 響 , 以 及 考 察 慧 思 的 禪 觀 所 攝 取 的 基 本 立 場 , 以 《 諸 法 無 諍 三 昧 法 門 》、《 隨 自 意 三 昧 》 與 《 大 品 般 若 經 》、《 大 智 度 論 》 的 相 關 性 來 作 論 說 。 其 次 ,〈 第 四 章 《 摩 訶 止 觀 》 に お け る 円 頓 行 体 系 と 四 種 三 昧 の 形 成 史 的 考 察 〉 對 於 四 種 三 昧 的 成 立 史 已 有 詳 細 地 考 察 , 並 且 從 四 種 三 昧 的 角 度 談 天 台 止 觀 。

村 中 祐 生 著《 天 台 觀 門 の 基 調 》的〈 第 九 章 法 華 三 昧 の 懺 悔 — — そ の 伝 承 と 変 容 〉,舉 出 法 華 懺 法 與 華 嚴 家 的 懺 法 的 差 別 。以 及《 大 乘 の 修 觀 形 成 史 研 究 》 的 〈 第 四 章 佛 道 修 行 と 修 觀 の 道 場 〉, 提 出 基 於 《 法 華 經 》 修 觀 的 重 視 與 法 華 堂 的 相 關 性 。

(8)

蔡 朝 枝 著《 天 台 安 樂 行 之 研 究 》,以 天 台 的「 安 樂 行 」主 題 ,談 論 慧 思 《 安 樂 行 義 》 中 的 四 安 樂 行 , 以 及 智 顗 對 「 安 樂 行 」 的 詮 釋 , 對 於 研 究 安 樂 行 這 方 面 的 論 題 , 此 書 提 供 了 不 少 的 資 料 。

簡 秀 娥 著《 法 華 經 禪 思 想 之 研 究 》, 以《 法 華 經 》有 關「 禪 」的 思 想 為 主 題 , 談 佛 與 菩 薩 的 禪 觀 及 三 昧 , 以 及 談 到 《 佛 說 法 華 三 昧 經 》 中 法 華 三 昧 的 禪 觀 。 其〈 第 八 章 《 法 華 經 》禪 觀 在 中 國 之 開 展 〉中 , 特 別 從 天 台 宗 的 角 度 , 分 析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此 外 , 與 《 法 華 經 》 思 想 或 三 昧 有 關 的 專 書 有 : 坂 本 幸 男 編 《 法 華 經 の 思 想 と 文 化 》、《 法 華 經 の 中 國 的 開 展 》;橫 超 慧 日 著《 法 華 思 想 の 研 究 第 一 》、《 法 華 思 想 》; 勝 呂 信 靜 著 《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と 思 想 》 等 。

與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相 關 的 著 作 有 : 塩 入 良 道 〈 法 華 懺 法 と 止 觀 〉 一 文 , 收 入 於 關 口 真 大 編 的 《 止 觀 の 研 究 》 一 書 中 。 文 中 敘 述 中 國 佛 教 於 四 、 五 世 紀 時 , 以 禮 懺 作 為 攘 災 、 祈 福 的 情 形 。 其 次 提 到 《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之 組 織 及 內 容 , 並 說 明 法 華 懺 法 之 坐 禪 實 相 正 觀 與 止 觀 的 關 係 。

釋 大 睿 著《 天 台 懺 法 之 研 究 》,其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談 到《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形 成 背 景 、 結 構 內 容 , 以 及 與 《 法 華 經 》、《 普 賢 觀 經 》 的 關 係 。 並 且 論 及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特 色 , 及 對 後 世 天 台 門 人 的 影 響 。

釋 仁 惟 著《 天 台 智 顗〈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之 研 究 》,除 了 舉 相 關 文 獻 以 及 與 慧 思 之 性 具 染 淨 、 大 乘 止 觀 思 想 之 關 連 外 , 並 廣 泛 引 用 後 代 學 者 之 說 法 作 說 明 。 其 論 文 內 容 主 要 闡 釋 法 華 懺 法 與 天 台 止 觀 的 關 係 , 從 「 無 相 懺 」 與 天 台 止 觀 的 關 係 , 以 「 性 具 善 惡 」 為 理 論 依 據 ; 並 以 「 逆 順 十 心 」、「 六 根 清 淨 」和「 十 乘 觀 法 」, 作 為 事 懺 及 理 懺 的 修 行 方 法 ; 以「 六 根 清 淨 證 相 似 即 位 」 為 證 果 位 次 , 從 哲 學 義 理 及 思 想 上 探 討 兩 者 之 相 關 性 。

釋 法 藏 著《 天 台 禪 法 的 特 質 - 兼 論〈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之 修 持 》,文 中 首 先 概 述 天 台 禪 法 中 圓 教 的 三 種 止 觀 , 並 略 釋 別 教 之 次 第 三 觀 和 圓 教 之 一 心 三 觀 。 接 下 說 明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在 天 台 禪 法 中 的 意 義 和 目 的 , 以 及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組 織 與 修 法 大 要 。

近 代 學 者 所 著 論 文 與 「 法 華 三 昧 」 有 關 的 還 有 : 賴 鵬 舉 〈 後 秦 僧 肇 的「 法 華 三 昧 」禪 法 與 隴 東 南 北 石 窟 寺 的 七 佛 造 像 〉;賴 文 英〈 北 傳 早 期 的 「 法 華 三 昧 」 禪 法 與 造 像 〉; 池 田 魯 參 〈 訓 読 註 解 . 法 華 三 昧 行 法 〉、

〈《 摩 訶 止 觀 》と「 法 華 三 昧 」〉; 菅 野 博 史〈 慧 思《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の

(9)

研 究 〉之( 1)、( 2); 陳 英 善〈 天 台 圓 頓 止 觀「 事 修 .理 觀 」雙 重 奏 — 以

《 摩 訶 止 觀 》為 主 〉;釋 真 定〈 天 台 順 逆 二 觀 在 觀 門 上 的 運 用 與 開 展 〉等 。 雖 然 近 代 很 多 日 本 、 台 灣 、 大 陸 學 者 , 對 慧 思 、 智 顗 乃 至 天 台 止 觀 的 研 究 上 已 經 有 很 多 專 書 , 但 是 對 於 慧 思 、 智 顗 二 人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的 相 關 性 與 差 異 處 , 似 乎 不 夠 清 晰 , 此 即 是 筆 者 研 究 進 行 之 意 圖 所 在 。 故 筆 者 試 從 原 典 的 解 讀 重 新 剖 析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 以 作 為 研 習 天 台 教 理 與 止 觀 的 進 階 。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大 要

本 文 的 內 容 與 組 織 , 據 目 次 所 列 分 為 五 章 :

第 一 章 緒 論:說 明 筆 者 為 何 要 研 究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 動 機 何 在 ? 慧 思 、 智 顗 之 「 法 華 三 昧 」 思 想 內 容 為 何 ? 研 究 的 範 圍 以 天 台 祖 師 慧 思 、 智 顗 所 詮 釋 的 法 華 三 昧 為 主 , 提 出 近 代 前 人 的 研 究 成 果 , 以 及 本 文 之 內 容 大 要 。

第 二 章 《 法 華 經 》「 三 昧 」 思 想 與 「 法 華 三 昧 」 之 關 係 : 本 章 首 先 介 紹 《 法 華 經 》 之 傳 譯 情 形 , 三 昧 之 用 語 及 法 華 三 昧 之 出 處 。 其 次 , 說 明 與 法 華 三 昧 有 關 之 菩 薩 及 其 三 昧 觀 , 以 及 由 三 昧 力 所 展 現 的 普 現 色 身 及 神 通 妙 用 。 接 著 , 談 普 賢 菩 薩 之 守 護 示 現 與 修 法 華 三 昧 有 何 關 連 。 其 後 , 談 《 思 惟 略 要 法 》 所 提 的 「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 與 《 法 華 經 》 的 關 係 , 並 且 以 「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 所 述 的 內 容 , 作 為 修 觀 的 方 法 。

第 三 章 南 岳 慧 思 之「 法 華 三 昧 」與 禪 觀 思 想 : 南 岳 慧 思 的 思 想 是 承 自 北 齊 慧 文 ,而 慧 文 的 思 想 來 自《 大 智 度 論 》及《 中 論 》,傳 至 慧 思 則 提 倡 與《 法 華 經 》有 關 的「 法 華 三 昧 」。從 慧 思 所 撰《 諸 法 無 諍 三 昧 法 門 》、

《 隨 自 意 三 昧 》、《 法 華 經 安 樂 行 義 》,可 看 出 慧 思 的「 法 華 頓 覺 」理 論 。 本 章 前 面 先 介 紹 慧 思 之 師 承 及 生 平 事 略 , 並 提 及 禪 魔 來 擾 與 開 悟 法 華 三 昧 之 說 在 史 傳 的 情 形 。 其 次 略 談 慧 思 之 般 若 及 禪 觀 思 想 , 是 受 慧 文 所 影 響 。 再 則 , 談 論 慧 思 之 法 華 思 想 對 「 法 華 三 昧 」 是 如 何 來 詮 釋 。 以

(10)

及 慧 思 所 倡 導 的 四 安 樂 行 , 是 如 何 來 作 為 法 華 三 昧 之 禪 觀 實 踐 。

第 四 章 天 台 智 顗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天 台 智 顗 承 襲 南 岳 慧 思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致 力 於 《 法 華 經 》 之 弘 揚 與 實 踐 。 智 顗 早 期 所 撰 之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為 法 華 行 者 修 法 華 三 昧 之 行 持 儀 軌。智 顗 晚 期 之 著 作 中,其 法 華 學 之 圓 融 思 想 , 全 在 於 天 台 三 大 部 中 。 其 思 想 特 點 , 在 於 教 觀 雙 運 與 解 行 並 重 。 以 教 、 觀 二 門 , 作 為 天 台 之 教 理 與 實 踐 方 法 。

本 章 首 先 對 智 顗 之 生 平 事 略 及 前 後 時 期 所 開 悟 的「 法 華 三 昧 」,作 一 簡 單 地 介 紹 。 其 次 , 說 明 智 顗 如 何 解 釋 三 昧 與 神 通 之 間 的 關 連 性 , 以 及 三 昧 與 陀 羅 尼 有 什 麼 樣 的 關 係 存 在 。

再 者 , 筆 者 談 及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成 立 與 組 織 , 如 何 理 事 一 心 精 進 修 ? 正 修 懺 法 的 方 法 為 何 ? 以 及 修 「 法 華 三 昧 」 的 證 相 是 什 麼 樣 的 境 地 ? 最 後,談 論《 摩 訶 止 觀 》裡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對 於「 三 昧 」的 意 涵 , 智 顗 採 取《 大 智 度 論 》的 解 釋 作 說 明。接 著,筆 者 提 四 種 三 昧 之 中 的「 法 華 三 昧 」 與 《 法 華 三 昧 懺 儀 》 的 關 係 。 然 後 , 再 對 法 華 三 昧 在 《 摩 訶 止 觀 》 中 如 何 開 展 出 逆 順 十 心 、 十 境 十 乘 觀 法 等 的 法 華 圓 融 實 相 觀 , 作 一 簡 略 說 明 。

第 五 章 結 論:本 章 就「 法 華 三 昧 」之 議 題,作 一 連 貫 性 之 歸 納 說 明 。 天 台 的「 法 華 三 昧 」,乃 是 擷 取《 法 華 經 》之 要 旨,觀 諸 法 實 相 之 理 之 三 昧 行。筆 者 從《 法 華 經 》之 法 華 三 昧 思 想,繼 而 談 慧 思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 , 再 論 到 智 顗 的 法 華 三 昧 思 想,由 這 三 大 主 題 所 理 解 的「 法 華 三 昧 」,最 後 作 一 重 點 式 總 結 。

第二章 《妙法蓮華經》「三昧」思想與「法 華三昧」之關係

在 法 華 勝 會 上 , 佛 為 了 宣 說 《 法 華 經 》 而 入 三 昧 、 出 三 昧 及 示 現 如 來 神 力。欲 聽 聞 佛 說《 法 華 經 》的 與 會 聖 眾,有 多 寶 佛 及 十 方 分 身 諸 佛 、

(11)

菩 薩 、 聲 聞 及 百 千 眷 屬 等 。 如 〈 序 品 〉 中 云 , 釋 迦 牟 尼 佛 首 先 入 「 無 量 義 處 三 昧 」, 現 種 種 瑞 相 與 不 思 議 事 , 然 後 從 三 昧 起 , 宣 說 《 法 華 經 》。

而 菩 薩 與 三 昧 的 關 係 , 如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中 菩 薩 由 聽 聞 《 法 華 經 》 的 緣 故 , 依 《 法 華 經 》 力 而 得 到 三 昧 。 還 有 〈 妙 音 菩 薩 品 〉 和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提 到 , 菩 薩 們 由 於 久 修 菩 薩 所 行 之 道 , 並 具 福 德 與 智 慧 而 得 到 諸 大 三 昧 。 是 故 菩 薩 住 於 三 昧 中 , 能 以 三 昧 之 力 變 現 神 通 。

然 而,三 昧 的 內 容 是 什 麼 ? 日 本 學 者 勝 呂 靜 信 提 出:「 在 眾 多 三 昧 之 中 也 有 提 及「 法 華 三 昧 」,但 是 沒 有 說 明 內 容,所 以 無 法 詳 細 知 其 內 涵 。 但 是 很 多 的 三 昧 之 一,《 法 華 經 》的 觀 念 在 這 個 場 面 未 擁 有 主 導 性,還 有 關 於 這 個 內 容 是 什 麼 也 沒 有 被 顯 示 出 來 。 總 之 , 三 昧 是 佛 教 一 般 最 普 遍 的 修 行 法 門 , 這 個 如 〈 藥 王 品 〉 所 顯 示 的 那 樣 , 和 《 法 華 經 》 信 仰 作 了 結 合 , 被 攝 取 在 此 之 中 。 」1

關 於 《 法 華 經 》 三 昧 的 思 想 , 日 本 學 者 清 田 寂 雲 撰 <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 一 文 中 , 舉 出 幾 品 說 明 三 昧 的 用 語 , 並 認 為 「 三 昧 」與「 見 佛 」有 關 。對 於〈 序 品 〉之 無 量 義 處 三 昧 解 釋 為 :「 無 量 義 處 三 昧 , 是 所 謂 的 法 華 三 昧 。 」2然 而 法 華 三 昧 是 什 麼 ? 他 亦 說 到 :「 法 華 三 昧 以 空 觀 作 為 基 礎 , 這 是 能 夠 理 解 體 得 的 。 」3

以 觀 照《 法 華 經 》諸 法 實 相 之 理 的「 法 華 三 昧 觀 法 」,最 早 被 採 用 的 是 鳩 摩 羅 什 所 譯 的 《 思 惟 略 要 法 》, 所 述 的 內 容 取 自 於 《 法 華 經 》。 如 依 此 觀 法 而 修 , 即 是 實 踐 「 法 華 三 昧 觀 」。 文 中 並 且 提 到 ,「 法 華 三 昧 」 觀 法 與 普 賢 菩 薩 有 關 。

以 下 筆 者 將 從 《 法 華 經 》 之 三 昧 思 想 , 來 探 究 「 法 華 三 昧 」 在 《 法 華 經 》 所 具 的 意 涵 。 並 且 從 《 法 華 經 》 之 經 文 , 說 明 「 三 昧 」 與 「 普 現 色 身 」、「 神 通 」、「 陀 羅 尼 」 的 關 連 性 。 其 次 說 明 普 賢 菩 薩 示 現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 以 及 見 普 賢 菩 薩 色 身 與 修 法 華 三 昧 觀 的 關 係 。

1 勝 呂 靜 信 ,《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與 思 想 》, 頁 331。

2 清 田 寂 雲 ,〈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 佛 教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 頁 84。

3 清 田 寂 雲 ,〈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 佛 教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 日 本 佛 學 會 編 , 頁 88。

(12)

第 一 節 《 法 華 經 》 之 傳 譯 情 形

《 法 華 經 》 的 經 名 是 「 薩 達 磨 芬 陀 利 迦 蘇 多 羅 」, 梵 文 是

( Saddharma-pundarika-Sutra),此 名 竺 法 護 譯 為《 正 法 華 經 》、羅 什 譯 為

《 妙 法 蓮 華 經 》。 薩 達 磨 譯 成 「 正 法 」、「 妙 法 」, 芬 陀 利 譯 成 「 蓮 華 」。4 蘇 多 羅 即 是 「 經 」。

「 薩 達 磨 」, 羅 什 譯 作 「 妙 法 」, 但 直 譯 是 「 正 法 」 的 意 思 , 將 此 比 喻 由 泥 中 出 而 不 染 於 泥 汙 的「 白 蓮 華 」,是 正 法 蓮 華 的 意 思,即 經 題 的 意 思 是「 如 白 蓮 的 正 法 」。 闡 明 不 被 污 垢 所 染 的 正 法( 心 的 本 性 )的 意 義 , 是 《 法 華 經 》 的 目 的 。5

根 據 日 本 學 者 平 川 彰 的 研 究 ,「《 法 華 經 》 不 是 大 乘 經 典 中 成 立 最 早 的。從 漢 譯 經 典 來 看,《 法 華 經 》之 前 已 有 種 種 大 乘 經 典 成 立。《 法 華 經 》 應 是 承 繼 初 期 大 乘 經 典 之 後 才 成 立 的 , 此 種 說 法 亦 可 從 《 法 華 經 》 內 容 看 出 。 」6

漢 譯 本 以 鳩 摩 羅 什 所 譯 《 妙 法 蓮 華 經 》 流 傳 甚 廣 , 並 且 以 講 、 誦 、 註 釋 此 經 的 人 數 最 多。此 經 曾 由 日 帝 覺 和 智 軍 譯 成 藏 文。十 九 世 紀 以 來,

此 經 先 後 譯 成 法 文 和 英 文 , 又 有 梵 漢 對 照 、 梵 文 和 譯 、 改 訂 梵 本 以 及 原 文 等 的 出 版 。 漢 譯 本 傳 入 朝 鮮 、 日 本 後 , 流 傳 也 盛 。

一 、 漢 譯 本

《 法 華 經 》 的 漢 譯 本 , 主 要 有 六 種 譯 本 :

《 法 華 三 昧 經 》 六 卷 , 西 元 二 五 六 年 , 吳 . 支 疆 梁 接 譯 。( 已 佚 )

《 薩 芸 芬 陀 利 經 》 六 卷 , 西 元 二 六 五 年 ,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已 佚 )

4 平 川 彰,〈 大 乘 佛 教 的 法 華 經 的 位 置 〉,收 錄 於 平 川 彰 等 著,林 保 堯 譯《 法 華 思 想 》,

頁 38。

5 平 川 彰 著 , 莊 崑 木 譯 ,《 印 度 佛 教 史 》, 頁 239。

6 平 川 彰,〈 大 乘 佛 教 的 法 華 經 的 位 置 〉,收 錄 於 平 川 彰 等 著,林 保 堯 譯《 法 華 思 想 》,

頁 15。

(13)

《 薩 曇 分 陀 利 經 》 一 卷 , 失 譯7。( 現 存 )

《 正 法 華 經 》 十 卷 , 西 元 二 八 六 年 , 西 晉 . 竺 法 護 譯 。( 現 存 )

《 方 等 法 華 經 》 五 卷 , 西 元 三 三 五 年 , 東 晉 . 支 道 根 譯 。( 已 佚 )

《 妙 法 蓮 華 經 》 七 卷 , 西 元 四 ○ 六 年 , 姚 秦 . 鳩 摩 羅 什 譯 。( 現 存 )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七 卷 , 西 元 六 ○ 一 年 , 隋 . 闍 那 崛 多 與 達 磨 笈 多 譯 。( 現 存 )

現 存 於 大 藏 經 中 有 四 種 譯 本:《 正 法 華 經 》、《 妙 法 蓮 華 經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薩 曇 分 陀 利 經 》( 一 卷 ), 流 傳 於 世 。 其 中 以 《 正 法 華 經 》 最 詳 密;《 妙 法 蓮 華 經 》最 簡 約,然 流 傳 亦 最 廣,一 般 所 傳 誦 者 即 為 此 本。

據 《 開 元 釋 教 錄 》 卷 十 四 , 於 「 大 乘 經 重 譯 缺 本 」 中 記 載 ︰ 《 法 華 三 昧 經 》六 卷、《 薩 芸 芬 陀 利 經 》六 卷、《 方 等 法 華 經 》五 卷,此 三 譯 為 闕 本 , 皆 佚 失 不 存 。8

此 外 , 依《 歷 代 三 寶 記 》9、《 開 元 釋 教 錄 》1 0所 記 載 , 三 國 時 代 支 謙 譯 的《 佛 以 三 車 喚 經 》,出 自 於《 法 華 經 》卷 二〈 譬 喻 品 〉。翻 譯 的 年 代 , 約 於 三 國 吳 黃 武 二 年 至 建 興 二 年 ( 二 二 三 年 至 二 五 三 年 )。

三 國 吳 . 支 彊 梁 接 所 譯 《 法 華 三 昧 經 》, 梁 . 僧 祐 認 為 此 經 疑 是《 正 法 華 經 》的 別 名 。1 1唐 . 智 昇 認 為 是《 法 華 經 》六 譯 本 之 第 一 譯 。1 2《 歷 代 三 寶 記 》 卷 五1 3、《 大 唐 內 典 錄 》 卷 二1 4記 載 , 此 經 係 三 國 吳 . 支 彊 梁

7 《 薩 曇 分 陀 利 經 》 卷 一 :「《 薩 曇 分 陀 利 經 》 一 卷 , 失 譯 人 名 今 附 西 晉 錄 。 」 大 正 九 . 頁 197a。

8 《 開 元 釋 教 錄 》卷 十 四〈 別 錄 中 有 譯 無 本 錄 第 二 之 一 〉:「《 法 華 三 昧 經 》六 卷 (一 本 加 正 字 ) , 吳 外 國 三 藏 支 彊 良 接 譯 (出 翻 經 圖 第 一 譯 )。《 薩 芸 芬 陀 利 經 》六 卷 , 西 晉 三 藏 竺 法 護 太 始 年 譯 (第 二 譯。謹 按 長 房 等 錄,其 正 法 華 是 竺 法 護,太 康 七 年 譯 , 見 聶 道 真 錄 復 云 太 始 元 年 譯。薩 芸 芬 陀 利 經 六 卷,出 竺 道 祖 錄 同 是 一 經 不 合 再 出 , 名 目 既 殊 本 復 存 沒 , 未 詳 所 以 。 或 可 薩 芸 芬 陀 利 是 梵 語 , 正 法 華 是 晉 名 , 梵 晉 俱 存 , 錄 家 誤 也 )。《 方 等 法 華 經 》五 卷 , 東 晉 沙 門 支 道 根 譯 (第 四 譯 )。 右 三 經 同 本 , 兼 及 添 品 前 後 六 譯 , 三 存 三 闕 。 」 大 正 五 五 . 頁 628c~ 629a。

9 《 歷 代 三 寶 紀 》 卷 五 :「 佛 以 三 車 喚 經 一 卷 (出 法 華 經 )。 」 大 正 四 九 . 頁 58c。

1 0 《 開 元 釋 教 錄 》卷 二:「 佛 以 三 車 喚 經 一 卷 (見 長 房 錄 云 出 法 華 應 出 第 二 卷 譬 喻 品 )。」

大 正 五 五 . 頁 488 c。

1 1 《 出 三 藏 記 集 》 卷 四 :「《 正 法 華 三 昧 經 》 六 卷 (疑 即 是 《 正 法 華 經 》 之 別 名 )。 」 大 正 五 五 . 頁 32a。

1 2 《 開 元 釋 教 錄 》 卷 十 四 :「《 法 華 三 昧 經 》 六 卷 (一 本 加 正 字 ) , 吳 外 國 三 藏 支 彊 良 接 譯 (出 翻 經 圖 第 一 譯 )。 」 大 正 五 五 . 頁 628c

1 3 《 歷 代 三 寶 紀 》 卷 五 :「 法 華 三 昧 經 六 部 (一 本 有 正 字 , 祐 云 失 譯 )右 一 部 六 卷 , 高 貴 鄉 公 世 , 甘 露 元 年 七 月 外 國 沙 門 支 疆 梁 接 , 魏 言 正 無 畏 , 於 交 州 譯 , 沙 門 道 聲

(14)

接( 正 無 畏 )於 吳 廢 帝 亮 五 鳳 二 年( 二 五 五 ),在 交 州 譯 出《 法 華 三 昧 經 》, 沙 門 道 聲 任「 筆 受 」之 職, 時 為 甘 露 元 年( 二 六 五 )。 然 而 本 經 在 梁 . 僧 祐 時 早 已 不 存 。

然 而 , 三 國 吳 . 支 謙 譯 的 《 佛 以 三 車 喚 經 》 與 支 疆 梁 接 譯 的 《 法 華 三 昧 經 》, 依 翻 譯 的 時 間 來 推 算 , 此 二 部 經 皆 早 於 竺 法 護 譯 的 《 正 法 華 經 》。 由 此 推 知 , 此 二 部 經 應 是 《 法 華 經 》 最 古 的 部 分 。

但 是 , 日 本 學 者 平 川 彰 認 為 :「 然 此 二 經 皆 欠 失 , 而 且 此 等 譯 本 又 不 見 於 其 他 經 錄 以 資 輔 證 , 故 許 多 學 者 不 承 認 有 譯 出 的 事 實 。 因 此 , 從 漢 譯 來 看 , 竺 法 護 所 譯 的 《 正 法 華 經 》, 是 一 最 古 的 譯 本 。 」1 5

竺 法 護 譯 的 《 正 法 華 經 》 由 二 十 七 品 所 成 , 是 完 整 的 。 但 是 因 為 早 期 也 有 各 品 單 獨 流 行 的 時 代 , 所 以 《 法 華 經 》 最 古 部 分 〈 方 便 品 〉 的 成 立 , 似 乎 是 在 西 元 二 世 紀 以 前 。1 6

日 本 學 者 勝 呂 信 靜 提 出 :「《 法 華 經 》 的 成 立 史 觀 在 歷 史 上 是 階 段 性 形 成 的 , 對 於 這 個 問 題 ( 勝 呂 氏 ) 抱 持 著 疑 問 , 反 駁 學 界 之 定 說 提 出 假 說 , 說 明 《 法 華 經 》 除 了 〈 提 婆 品 〉 的 二 十 七 品 幾 乎 是 在 同 一 時 期 成 立 的 。 」1 7

二 、 梵 文 本

《 法 華 經 》 曾 在 古 印 度 、 尼 泊 爾 等 地 長 期 廣 泛 流 行 , 已 發 現 有 分 佈 在 克 什 米 爾 、 尼 泊 爾 和 中 國 新 疆 、 西 藏 等 地 的 梵 文 寫 本 四 十 餘 種 。 日 本 學 者 望 月 良 晃 將《 法 華 經 》的 梵 語 原 典,依 其 傳 本 所 發 現 的 地 域 而 分 類 為:( 一 ) 尼 泊 爾 本 、( 二 ) 娑 夷 水 本 、( 三 ) 中 亞 本 , 三 種 傳 本 。1 8

筆 受 。 祐 云 失 譯 , 房 檢 及 見 竺 道 祖 魏 世 錄 及 始 興 , 錄 若 依 交 州 及 始 興 錄 地 應 入 吳 錄 今 據 平 及 魏 錄 收 , 附 此 。 」 大 正 四 九 . 頁 56c。

1 4 《 大 唐 內 典 錄 》 卷 二 :「《 法 華 三 昧 經 》 六 卷 (一 本 有 正 字 )。 高 貴 鄉 公 世 , 甘 露 元 年 七 月,外 國 沙 門 支 彊 梁 接,魏 云 正 無 畏,於 交 州 譯。沙 門 道 馨 筆 受,祐 云 失 譯。」

大 正 五 五 . 頁 227a。

1 5 平 川 彰,〈 大 乘 佛 教 的 法 華 經 的 位 置 〉,收 錄 於 平 川 彰 等 著,林 保 堯 譯《 法 華 思 想 》,

頁 14。

1 6 平 川 彰 著 , 莊 崑 木 譯 ,《 印 度 佛 教 史 》, 頁 238。

1 7 勝 呂 靜 信 ,《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與 思 想 》, 頁 4。

1 8 望 月 良 晃 ,〈 法 華 經 的 成 立 史 〉, 收 錄 於 平 川 彰 等 著 , 林 保 堯 譯 《 法 華 思 想 》, 頁 73~ 75。

(15)

( 一 ) 尼 泊 爾 本

十 九 世 紀 初 , 自 英 國 駐 尼 泊 爾 大 使 何 吉 桑 ( B. H. Hodgson) 從 事 梵 語 佛 典 的 寫 本 收 集 以 來 , 直 至 今 日 止 , 已 獲 致 極 多 的 寫 本 了 。 但 是 , 其 中 有 關《 法 華 經 》的,現 在 僅 知 有 二 十 幾 本 而 已。畢 諾 夫( E. Buhnouf)

以 何 吉 桑 所 贈 送 的 寫 本 為 基 礎 , 於 一 八 五 二 年 完 成 了 法 文 譯 本 。 其 次 荷 蘭 克 倫 ( H. Kenn) 氏 , 於 一 九 ○ 九 年 發 表 了 英 譯 本 。

尼 泊 爾 本 所 屬 的 寫 本 大 致 為 十 一 世 紀 以 後 的 作 品,一 般 保 持 完 整 , 目 前 已 出 版 五 種 校 訂 本 。 如 一 九 八 三 年 , 北 京 民 族 文 化 宮 圖 書 館 用 珂 羅 版 彩 色 複 製 出 版 了 原 由 尼 泊 爾 傳 入 、 珍 藏 於 西 藏 薩 迦 寺 的 一 ○ 八 二 年 書 寫 的 梵 文 貝 葉 寫 本 , 內 容 完 整 無 缺 , 字 體 清 晰 優 美 , 受 到 專 家 學 者 的 重 視 。1 9

( 二 ) 娑 夷 水 本

一 九 三 二 年 六 月 , 從 喀 什 米 爾 的 娑 夷 水( gilgit, 此 地 亦 稱 難 兜 、 小 勃 律 國 。 ) 北 方 二 十 公 里 之 處 的 一 塔 址 , 發 現 了 許 多 的 佛 典 寫 本 , 其 中 亦 有 法 華 經 原 典 的 寫 本 。 若 依 圖 特 氏 研 究 知 , 娑 夷 水 的 寫 本 葉 數 , 約 有 一 百 五 十 片 , 而 其 書 體 是 以 笈 多 的 直 立 文 字 來 記 載 , 其 中 大 約 有 四 分 之 三 的 數 量 , 可 視 為 是 五 、 六 世 紀 左 右 的 , 而 且 和 尼 泊 爾 本 相 較 , 亦 有 許 多 的 一 致 或 相 合 之 處 。

( 三 ) 中 亞 本

十 九 世 紀 末 到 二 十 世 紀,在 新 疆 天 山 南 路 的 和 闐 附 近 發 現 了 一 些《 法 華 經 》 的 殘 片 。 其 中 , 獲 致 最 多 斷 片 數 的 , 是 俄 國 帝 政 時 期 的 克 什 米 爾 總 領 事 佩 特 夫 斯 基 ( N.Th. Petnowski) 於 一 九 ○ 三 年 所 得 的 , 現 在 藏 於 列 寧 博 物 館 。 此 等 , 據 說 是 七 、 八 世 紀 的 書 寫 本 , 而 且 斷 片 本 文 中 約 有 五 分 之 二 , 是 以 笈 多 體 文 字 來 書 寫 。 另 外 , 在 新 疆 還 發 現 有 和 闐 文 的 譯 本 。

三 、 其 他 版 本

藏 譯 本 為 日 帝 覺 和 智 軍 所 譯 , 題 名《 正 法 白 蓮 華 大 乘 經 》, 一 九 二 四 年 河 口 慧 海 對 照 梵 本 日 譯 出 版 , 名 《 藏 梵 傳 譯 法 華 經 》。

1 9 藍 吉 富 編 ,《 中 華 佛 教 百 科 全 書 》, 頁 2484。

(16)

法 譯 本 有 畢 諾 夫( E. Buhnouf)的《 法 譯 妙 法 蓮 花 經 》( 一 八 五 二 年 )。

英 譯 本 有 克 倫 ( H. Kenn) 翻 譯 的 《 正 法 華 經 》, 收 入 於 馬 克 思 . 繆 勒 主 編 的《 東 方 聖 書 》第 二 十 一 卷( 一 八 八 四 年 )。另 外 ,還 有 五 種 英 譯 本 。2 0

日 譯 本 有 南 條 文 雄 與 泉 芳 璟 翻 譯 的《 梵 漢 對 照 新 譯 法 華 經 》、岡 教 邃 翻 譯 的 《 梵 文 和 譯 法 華 經 》、 以 及 坂 本 幸 男 與 岩 本 裕 所 著 的 《 法 華 經 》。

2 1此 外 , 克 倫 和 南 條 文 雄 還 用 梵 文 出 版 了 《 妙 法 蓮 花 經 》(《 佛 教 文 庫 》 第 十 卷 , 彼 得 堡 ,( 一 九 ○ 八 年 ~ 一 九 一 二 年 )。

此 外 , 還 有 泰 文 本 、 越 文 本 等 , 已 被 世 界 好 幾 個 國 家 翻 譯 成 本 國 的 語 言 。 可 見 ,《 法 華 經 》 流 傳 之 廣 並 為 各 地 的 人 們 所 受 持 著 。

四 、 古 德 註 疏

印 度 早 有 世 親 為 作 略 解 , 稱 《 妙 法 蓮 華 經 憂 波 提 捨 》 二 卷 ( 菩 提 流 支、曇 林 等 譯 )。我 國 自 鳩 摩 羅 什 後,註 釋 者 亦 屢 有 所 出,初 有 南 朝 宋 代 竺 道 生 之《 法 華 經 疏 》二 卷,繼 之 有 光 宅 寺 法 雲 之《 法 華 經 義 記 》八 卷 、 智 顗 之 《 法 華 玄 義 》 二 十 卷 、《 法 華 文 句 》 二 十 卷 ( 一 作 十 卷 )、 吉 藏 之

《 法 華 經 玄 論 》十 卷 、《 法 華 經 義 疏 》十 二 卷、 窺 基 之《 法 華 經 玄 贊 》二 十 卷 、 湛 然 之 《 玄 義 釋 籤 》 二 十 卷 、《 文 句 記 》 三 十 卷 等 。

新 羅 有 元 曉 著《 法 華 經 宗 要 》一 卷 。 日 本 有 聖 德 太 子《 法 華 經 義 疏 》 四 卷 , 最 澄 《 法 華 經 大 意 》 一 卷 , 日 蓮 《 法 華 經 注 》 十 卷 等 。

第 二 節 「 三 昧 」 與 「 法 華 三 昧 」 之 出 處

在《 法 華 經 》裡 , 出 現「 三 昧 」二 字 , 共 有 六 十 二 處 。2 2但 是 , 對 於

2 0 「( 1) Kern 譯 本 , 一 九 0 九 年 牛 津 出 版 。( 2)Lichard 譯 本 , 一 九 一 0 年 於 大 乘 佛 教 的 《 新 約 聖 書 》 出 版 。( 3) Soothill 譯 本 , 一 九 三 0 年 牛 津 出 版 。( 4) 加 藤 文 雄 的 譯 本,於 一 九 七 一 年 東 京 出 版。( 5)Leon Hurvitz 將 鳩 摩 羅 什 的 中 文 本 譯 為 英 文 , 一 九 七 六 年 紐 約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出 版 。 」 坂 本 幸 男 編 ,《 法 華 經 の 思 想 と 文 化 》, 頁 244。

2 1 鎌 田 茂 雄 著 , 轉 瑜 譯 ,《 天 台 思 想 入 門 》, 頁 26。

2 2 筆 者 檢 索 《 妙 法 蓮 華 經 》 經 文 , 有 出 現 「 三 昧 」 二 字 的 地 方 , 共 有 六 十 二 處 。 另 外 ,「 禪 定 」 一 詞 在 《 妙 法 蓮 華 經 》 裡 共 有 二 十 六 個 。 但 是 , 筆 者 以 「 三 昧 」 為 本 文

(17)

三 昧 的 定 義 , 從 經 文 中 是 沒 有 看 到 的 。 然 而 , 在 經 文 中 處 處 可 見 的 是 諸 佛 菩 薩「 入 三 昧 」、「 從 三 昧 而 起 」或 者「 得 某 某 三 昧 」。如〈 序 品 〉第 一 ︰ 敘 述 佛 在 耆 闍 崛 山 說《 無 量 義 經 》後,結 跏 趺 坐,即 入「 無 量 義 處 三 昧 」,

身 心 不 動 。 世 尊 入 三 昧 示 現 種 種 瑞 象 , 表 示 將 說 《 法 華 經 》 的 緣 起 。

《 法 華 經 》 中 三 昧 的 出 處 :

卷 數 品 名 次 數

卷 一 序 品 6

卷 一 方 便 品 4

卷 二 譬 喻 品 1

卷 三 化 城 喻 品 1

卷 五 從 地 涌 出 品 1

卷 六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7

卷 七 妙 音 菩 薩 品 29

卷 七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12 卷 七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1

在 《 法 華 經 》 的 諸 品 裡 , 如 來 與 菩 薩 藉 由 三 昧 力 , 示 現 種 種 神 通 妙 用,並 廣 宣 說《 法 華 經 》。故 三 昧 是 佛 菩 薩 普 遍 的 修 行 實 踐 方 法,三 昧 的 用 語 被 使 用 在 《 法 華 經 》 中 , 這 是 在 經 文 中 可 見 到 的 。

「 法 華 三 昧 」 一 詞 出 現 於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共 有 三 處 。 在 〈 妙 音 菩 薩 品 〉 有 二 處 , 在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有 一 處 。 在 《 法 華 經 》 的 三 種 漢 譯 本 中,《 妙 法 蓮 華 經 》和《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均 譯 為「 法 華 三 昧 」;

而 在《 正 法 華 經 》之〈 妙 吼 菩 薩 品 〉譯 為「 正 法 華 定 」, 其 實 意 義 是 相 同 的。以 下 筆 者 列 表 說 明 法 華 三 昧 出 現 在《 正 法 華 經 》、《 妙 法 蓮 華 經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的 情 形 。

「 法 華 三 昧 」 之 出 處 :

《 妙 法 蓮 華 經 》 《 正 法 華 經 》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 24 妙 音 菩 薩 品 〉:「 有 一 菩 薩 名 曰 妙 音 , 久 已 殖

( 植 ) 眾 德 本 , 供 養 親 近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諸 佛 , 而 悉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得 妙 幢 相 三 昧 、 法 華 三 昧 、 … … 。 」

2 3

〈 22 妙 吼 菩 薩 品 〉:「 有 一 菩 薩 名 曰 妙 音 , 從 過 去 佛 殖 ( 植 ) 眾 德 本 , 供 養 無 數 百 千 兆 姟 諸 佛 正 覺 。 每 見 諸 佛 諮 受 經 典 , 逮 成 聖 慧,以 得 尊 重( 幢 ) 三 昧 定、法 華 三 昧 … …。」

2 4

〈 23 妙 音 菩 薩 品 〉:「 有 一 菩 薩 名 曰 妙 音 , 久 已 殖

( 植 ) 眾 德 本 , 供 養 親 近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諸 佛 , 而 悉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得 妙 幢 相 三 昧 、 法 華 三 昧 … … 。 」

2 5

探 討 重 點 , 故 不 另 外 探 討 「 禪 定 」。

2 3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55a。

2 4 《 正 法 華 經 》 卷 九 , 大 正 九 . 頁 127a。

2 5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190a。

(18)

〈 24 妙 音 菩 薩 品 〉:「 四 萬 二 千 天 子 得 無 生 法 忍 , 華 德 菩 薩 得 法 華 三 昧 。 」2 6

〈 22 妙 吼 菩 薩 品 〉:「 四 萬 二 千 天 子 , 聞 《 正 法 華 經 》, 皆 悉 逮 得 無 所 從 生 法 忍 , 蓮 華 首 菩 薩 逮 正 法 華 定 。 」 2 7

〈 23 妙 音 菩 薩 品 〉:「 四 萬 二 千 天 子 得 無 生 法 忍 , 華 德 菩 薩 得 法 華 三 昧 。 」2 8

〈 27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 彼 時 妙 莊 嚴 王 後 宮 八 萬 四 千 人 , 皆 悉 堪 任 受 持 是

《 法 華 經 》。 淨 眼 菩 薩 , 於 法 華 三 昧,久 已 通 達。」2 9

無 〈 25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彼 時 妙 莊 嚴 王 後 宮 八 萬 四 千 人 , 悉 皆 堪 任 受 持 是 《 法 華 經 》。 淨 眼 菩 薩 , 於 法 華 三 昧 , 久 已 通 達 。 」3 0

然 而 ,《 正 法 華 經 》之〈 妙 吼 菩 薩 品 〉到 底 是 翻 譯 為「 法 華 三 昧 」?

還 是 「 定 法 華 三 昧 」 ? 以 下 筆 者 就 現 今 學 界 的 看 法 , 作 一 分 析 :

( a)、 大 正 藏 與 CBETA 電 子 佛 典 的 版 本

日 本 新 修 大 正 藏 的 版 本,將 法 華 三 昧 斷 句 在「 定 法 華 三 昧 」3 1。CBETA 電 子 佛 典 2007 版 , 是 依 照 大 正 藏 的 版 本 , 也 斷 句 在 「 定 法 華 三 昧 」。

( b)、 日 本 學 者 清 田 寂 雲

在 其 所 著〈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一 文 ,將 梵 文 、《 正 》 本 、《 妙 》 本 的 譯 語 作 比 較 , 以 為 是 「 定 法 華 」。3 2

( c)、 日 本 學 者 勝 呂 靜 信

在 其 所 著《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與 思 想 》的〈 第 三 章 法 華 經 の 思 想 に 対 す る 考 察 〉, 文 中 將 《 正 》 本 斷 句 為 「 尊 幢 三 昧 定 、 法 華 三 昧 」。3 3

( d)、 日 本 學 者 辛 嶋 靜 志

在 其 所 著《 正 法 華 經 詞 典 》一 書 中,列 出 為「 定 法 華 三 昧 」3 4及「 尊 幢 三 昧 」3 5二 個 詞 條 , 可 見 他 也 斷 句 在 「 定 法 華 三 昧 」。

2 6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56b。

2 7 《 正 法 華 經 》 卷 九 , 大 正 九 . 頁 128c。

2 8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191b。

2 9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60b。

3 0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193c。

3 1 《 正 法 華 經 》 卷 九 〈 22 妙 吼 菩 薩 品 〉:「 得 尊 重 三 昧 、 定 法 華 三 昧 。 」 大 正 九 . 頁 127a。 重 = 幢 【 宋 】【 元 】【 明 】【 宮 】。

3 2 清 田 寂 雲 ,〈 法 華 經 に お け る 三 昧 思 想 に つ い て 〉,《 佛 教 三 昧 思 想 》, 頁 84。

3 3 勝 呂 靜 信 ,《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と 思 想 》, 頁 334。

3 4 《 正 法 華 經 詞 典 》, 頁 103。

3 5 《 正 法 華 經 詞 典 》, 頁 622。

(19)

( e)、 簡 秀 娥

在 其 博 士 論 文《 法 華 經 禪 思 想 之 研 究 》,舉 出 法 華 三 昧 的 相 關 譯 文 ,

《 妙 華 蓮 華 經 》 和 《 添 品 法 華 經 》 的 文 字 都 相 同 , 而 《 正 法 華 經 》 則 譯 為 「 定 法 華 三 昧 或 正 法 華 定 」。3 6

從 以 上 五 點 , 可 知 現 今 學 者 們 的 看 法 。 但 是 , 若 是 從 譯 經 者 西 晉 . 竺 法 護 翻 譯 的 筆 法 來 看,竺 法 護 是 將 三 昧 譯 為「 三 昧 定 」。如 他 所 翻 譯 的

《 光 讚 經 》3 7、《 漸 備 一 切 智 德 經 》3 8、《 佛 說 如 來 興 顯 經 》3 9、《 度 世 品 經 》4 0等 , 大 部 分 皆 採 用 「 三 昧 定 」 一 詞 。 由 此 , 可 看 出 竺 法 護 所 譯 的 經 典 , 將 三 昧 譯 為 「 三 昧 定 」 的 可 能 性 較 高 。

由 以 上 可 知 , 學 者 們 對 《 正 法 華 經 》 究 竟 是 譯 為 法 華 三 昧 ? 還 是 定 法 華 三 昧 ? 眾 說 紛 紜 , 看 法 不 一 。 筆 者 認 為 應 從 譯 經 者 的 角 度 , 來 查 看 竺 法 護 所 翻 譯 經 典 的 用 詞 語 法。因 此,《 正 法 華 經 》的 斷 句 應 該 是「 尊 幢 三 昧 定 、 法 華 三 昧 」, 而 不 是 「 定 法 華 三 昧 」。

在《 法 華 經 》〈 妙 音 菩 薩 品 〉裡, 出 現 有 十 六 個 三 昧,法 華 三 昧 是 其 中 之 一 。 在 梵 文 本 , 十 六 三 昧 之 一 的 法 華 三 昧 是 翻 譯 為 「 妙 法 蓮 華 的 三 昧 」。4 1在 《 法 華 經 》 和 《 正 法 華 經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裡 , 翻 譯 這 十 六 個 三 昧,名 稱 有 些 不 同,但 所 指 內 容 是 一 樣 的,以 下 筆 者 列 表 說 明 之 。

十 六 個 三 昧 之 出 處 :

《 妙 法 蓮 華 經 》〈 24 妙 音 菩 薩 品 〉:4 2

《 正 法 華 經 》 〈 22 妙 吼 菩 薩 品 〉:4 3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23 妙 音 菩 薩 品 〉:4 4

妙 幢 相 三 昧 尊 幢 三 昧 定 妙 幢 相 三 昧

法 華 三 昧 法 華 三 昧 法 華 三 昧

3 6 簡 秀 娥 著 ,《 法 華 經 禪 思 想 之 研 究 》, 頁 145。

3 7 《 光 讚 經 》 卷 一 〈 1 光 讚 品 〉:「 曉 了 審 諦 所 當 度 者 , 攝 取 佛 土 無 限 之 願 , 常 三 昧 定 , 目 覩 無 數 諸 佛 世 界 , 暢 達 宜 便 , 啟 請 無 量 諸 佛 世 尊 。 」 大 正 八 . 頁 147a。

3 8 《 漸 備 一 切 智 德 經 》 卷 一 〈 1 初 發 意 悅 豫 住 品 〉:「 出 家 學 道 , 奉 佛 法 教 , 斯 須 之 間 , 致 無 央 數 , 諸 三 昧 定 , 見 諸 佛 尊 不 可 稱 載 。 」 大 正 十 . 頁 464b。

3 9《 佛 說 如 來 興 顯 經 》 卷 二 :「 三 昧 定 者 , 嗟 歎 稱 譽 , 諸 聲 聞 眾 , 一 切 眾 生 , 在 彼 生 死 。 於 五 苦 中 , 得 越 殊 特 , 而 度 終 始 。 」 大 正 十 . 頁 600b。

4 0 《 度 世 品 經 》 卷 一 :「 入 於 無 喻 諸 三 昧 定 , 照 耀 開 悟 不 可 計 量 , 示 力 無 畏 顯 現 無 限 使 入 滅 度 。 」 大 正 十 . 頁 619b。

4 1 關 於 十 六 三 昧 的 梵 文 本 ,筆 者 參 考 勝 呂 靜 信 ,《 法 華 經 の 成 立 と 思 想 》,頁 333~ 334。

4 2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55a。

4 3 《 正 法 華 經 》 卷 九 , 大 正 九 . 頁 127a。

4 4 《 添 品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190a。

(20)

淨 德 三 昧 施 離 垢 三 昧 淨 德 三 昧

宿 王 戲 三 昧 樂 宿 王 三 昧 宿 王 戲 三 昧

無 緣 三 昧 無 著 光 三 昧 無 緣 三 昧

智 印 三 昧 慧 印 三 昧 智 印 三 昧

解 一 切 眾 生 語 言 三 昧 普 曉 諸 音 三 昧 解 一 切 眾 生 語 言 三 昧 集 一 切 功 德 三 昧 等 集 眾 德 三 昧 集 一 切 功 德 三 昧

清 淨 三 昧 喜 信 淨 三 昧 清 淨 三 昧

神 通 遊 戲 三 昧 神 足 戲 樂 三 昧 神 通 遊 戲 三 昧

慧 炬 三 昧 慧 光 三 昧 慧 炬 三 昧

莊 嚴 王 三 昧 嚴 淨 王 三 昧 莊 嚴 王 三 昧

淨 光 明 三 昧 離 垢 光 三 昧 淨 光 明 三 昧

淨 藏 三 昧 離 垢 藏 三 昧 淨 藏 三 昧

不 共 三 昧 無 緣 三 昧 不 共 三 昧

日 旋 三 昧 日 轉 三 昧 日 旋 三 昧

如 〈 妙 音 菩 薩 品 〉 云 :

爾 時 , 一 切 淨 光 莊 嚴 國 中 , 有 一 菩 薩 , 名 曰 ︰ 妙 音 。 植 眾 德 本 , 供 養 親 近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諸 佛 ,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得 妙 幢 相 三 昧 、 法 華 三 昧 、 … … 日 旋 三 昧 , 得 如 是 等 百 千 萬 億 恆 河 沙 等 諸 大 三 昧 。

4 5

三 昧 等 十 六 種 三 昧 。 因 此 , 欲 得 到 三 昧 前 提 , 仍 須 廣 修 福 德 與 智 慧 。

華 三 昧 … 等 十 六 種 三 昧 。 此 皆 是 修 習 法

《 法 華 經 》。」4 6筆 者 認 為,尚 未 獲 得 法 華 三 昧 之 前,仍 須 廣 集 福 德 資 糧 ,

妙 音 菩 薩 , 因 宿 世 植 眾 德 本 , 供 養 諸 佛 ,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才 能 得 到 妙 幢 相 三 昧 、 法 華

由 〈 妙 音 菩 薩 品 〉 得 知 , 若 欲 得 法 華 三 昧 , 須 先 植 眾 德 本 、 供 養 十 方 諸 佛 、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這 三 要 件 具 足 了 , 就 能 得 妙 幢 相 三 昧 、 法

華 三 昧 所 必 須 先 具 備 的 資 糧 。

在 簡 秀 娥 的 博 士 論 文《 法 華 經 禪 思 想 之 研 究 》中 指 出 ,「 法 華 三 昧 的 獲 得 ,可 依 兩 個 條 件 :一 是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二 是 受 持《 法 華 經 》。在 尚 未 得 甚 深 智 慧 之 際 , 如 要 得 到 法 華 三 昧 , 主 要 的 修 行 方 法 , 便 是 受 持 讀 誦

4 5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24 妙 音 菩 薩 品 〉, 大 正 九 . 頁 60b。

4 6 簡 秀 娥 並 且 說 到 :「 所 謂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在 大 乘 佛 法 的 般 若 波 羅 蜜 與 禪 波 羅 蜜 , 如 鳥 之 雙 翼 , 不 能 偏 廢 。 換 言 之 , 成 就 甚 深 智 慧 , 才 能 獲 得 菩 薩 的 法 華 三 昧 。 」《 法 華 經 禪 思 想 之 研 究 》, 頁 145。

(21)

供 養 諸 佛 , 才 能 圓 滿 行 法 華 三 昧 。

第 三 節 普 現 色 身 與 神 通 妙 用

三 昧 與 見 佛 、 現 神 通 變 化 、 普 現 色 身 是 否 有 很 大 的 關 係 ? 在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裡,述 說 藥 王 菩 薩 於 過 去 生 名 為「 一 切 眾 生 憙 見 菩 薩 」,於 日 月 淨 明 德 如 來 處 聽 聞《 法 華 經 》。由 於 聽 聞《 法 華 經 》的 功 德 力,而 得 到 三 昧 。

爾 時 彼 佛 為 一 切 眾 生 憙 見 菩 薩 , 及 眾 菩 薩 、 諸 聲 聞 眾 , 說 《 法 華 經 》。是 一 切 眾 生 憙 見 菩 薩,樂 習 苦 行,於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法 中,精 進 經 行 , 一 心 求 佛 , 滿 萬 二 千 歲 已 , 得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得 此 三 昧 已,心 大 歡 喜,即 作 念 言:『 我 得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皆 是 得 聞《 法 華 經 》 力 , 我 今 當 供 養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及 《 法 華 經 》。 』 4 7

一 切 眾 生 憙 見 菩 薩 由 於 好 樂 修 習 苦 行 , 又 精 進 經 行 一 心 求 佛 , 經 萬 二 千 歲 而 得 到 「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4 8。 菩 薩 思 惟 自 己 能 得 到 「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是 由 於 聽 聞《 法 華 經 》的 功 德 力 所 顯 。因 此 ,供 養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及《 法 華 經 》。並 且 進 入 三 昧 ,於 虛 空 中 ,以 神 變 雨 下 曼 陀 羅 華 、栴 檀 香 等 供 養 佛。作 是 供 養 已,從 三 昧 起,而 自 念 言:『 我 雖 以 神 力 供 養 於 佛 , 不 如 以 身 供 養 。 』

於 是 一 切 眾 生 喜 見 菩 薩 燒 身 供 佛 , 命 終 之 後 , 復 生 於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國 淨 德 王 家 中 。 菩 薩 以 三 昧 神 通 力 往 到 佛 所 讚 歎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 並 且 於 佛 滅 後 燃 臂 供 佛 舍 利 , 令 無 數 求 聲 聞 眾 等 發 菩 提 心 , 皆 使 得 住 於 現 一 切

4 7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六 〈 23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大 正 九 . 頁 53a。

4 8 「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謂 諸 佛 菩 薩 為 方 便 攝 化 眾 生 , 示 現 種 種 色 身 時 所 入 之 三 昧 , 又 作 現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 普 現 三 昧 。 菩 薩 得 此 三 昧 , 則 得 現 種 種 色 身 化 益 眾 生 , 故 名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 如 《 法 華 經 》 中 妙 音 菩 薩 、 觀 音 菩 薩 之 示 現 諸 種 種 身 , 即 為 此 三 昧 之 力 用 。《 佛 光 大 辭 典 》, 頁 4994。

(22)

色 身 三 昧 中 。 世 尊 說 是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時 , 八 萬 四 千 菩 薩 得 「 解 一 切 眾 生 語 言 陀 羅 尼 」。

另 外 , 在 《 大 智 度 論 》 卷 十 〈 1 序 品 〉, 有 提 到 藥 王 菩 薩 :

如 《 法 華 經 》 中 : 藥 王 菩 薩 , 從 佛 得 一 切 變 現 色 身 三 昧 , 作 是 思 惟:「 我 當 云 何 供 養 佛 及 法 華 三 昧 ? 」即 時 飛 到 天 上,以 三 昧 力 , 雨 七 寶 、 華 香 、 幡 蓋 , 供 養 於 佛 。4 9

藥 王 菩 薩,從 佛 處 得 到「 一 切 變 現 色 身 三 昧 」後,便 作 是 想:「 我 當 云 何 供 養 佛 及 法 華 三 昧 ? 」 於 是 飛 到 天 上 , 以 三 昧 之 力 用 , 神 通 變 化 七 寶 、 華 香 、 幡 蓋 等 , 供 養 於 佛 。

《 大 智 度 論 》 引 用 《 法 華 經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來 敘 說 藥 王 菩 薩 得 到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但 是 , 與 《 法 華 經 》 原 文 稍 有 不 同 的 是 : 在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藥 王 菩 薩 供 養 日 月 淨 明 德 佛 及 《 法 華 經 》。 然 而 在 《 大 智 度 論 》, 藥 王 菩 薩 供 養 佛 及 法 華 三 昧 。 由 此 可 見 ,《 大 智 度 論 》 是 將 《 法 華 經 》 視 為 「 法 華 三 昧 」。

其 次 , 在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裡 過 去 有 佛 名 雲 雷 音 宿 王 華 智 佛 , 有 王 名 妙 莊 嚴 , 其 王 夫 人 名 曰 淨 德 , 有 二 子 , 一 名 淨 藏 , 二 名 淨 眼 。 其 二 子 具 有 大 神 力 和 福 德 智 慧,久 修 菩 薩 所 行 之 道,於 六 波 羅 蜜、四 無 量 心 、 三 十 七 道 品 等 皆 悉 明 了 通 達 , 並 且 得 到 菩 薩 淨 三 昧 等 七 種 三 昧 悉 皆 通 達 。5 0

但 由 於 妙 莊 嚴 王 信 受 外 道 , 深 著 婆 羅 門 法 , 淨 藏 、 淨 眼 二 子 為 愍 念 父 故 , 神 變 現 踊 在 虛 空 , 高 七 多 羅 樹 , 現 如 是 等 種 種 神 變 , 令 其 父 王 心 淨 信 解 。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云 :

4 9 《 大 智 度 論 》 卷 十 , 大 正 二 十 五 . 頁 130c。

5 0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27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是 二 子 有 大 神 力 , 福 德 智 慧 , 久 修 菩 薩 所 行 之 道 , 所 謂 檀 波 羅 蜜 、 尸 羅 波 羅 蜜 、 羼 提 波 羅 蜜 、 毘 梨 耶 波 羅 蜜 、 禪 波 羅 蜜 、 般 若 波 羅 蜜 、 方 便 波 羅 蜜 , 慈 悲 喜 捨 , 乃 至 三 十 七 品 助 道 法 皆 悉 明 了 通 達 。 又 得 菩 薩 淨 三 昧 、 日 星 宿 三 昧 、 淨 光 三 昧 、 淨 色 三 昧 、 淨 照 明 三 昧 、 長 莊 嚴 三 昧 、 大 威 德 藏 三 昧 , 於 此 三 昧 亦 悉 通 達 。 」, 大 正 九 . 頁 59c。

(23)

淨 眼 菩 薩 , 於 法 華 三 昧 , 久 已 通 達 。 淨 藏 菩 薩 , 已 於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劫 通 達 離 諸 惡 趣 三 昧 , 欲 令 一 切 眾 生 離 諸 惡 趣 故 。5 1

淨 眼 菩 薩 , 即 是 藥 上 菩 薩 , 於 「 法 華 三 昧 」 久 已 通 達 。 此 處 明 示 了 法 華 三 昧 與 藥 上 菩 薩 的 關 係。淨 藏 菩 薩,即 是 藥 王 菩 薩,已 於 無 量 劫 中 , 通 達 「 離 諸 惡 趣 三 昧 」。 所 謂 的 「 離 諸 惡 趣 三 昧 」, 是 想 要 令 一 切 眾 生 遠 離 種 種 惡 趣 故 。 不 過 , 此 處 有 一 點 奇 特 的 是 藥 王 菩 薩 在 〈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 裡 , 卻 是 得 到 「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 過 去 劫 已 曾 供 養 六 十 五 百 千 萬 億 那 由 他 恒 河 沙 諸 佛 , 親 近 恭 敬 供 養 , 並 且 於 諸 佛 所 受 持《 法 華 經 》。 為 了 愍 念 邪 見 眾 生 , 令 住 正 見 , 故 示 現 為 妙 莊 嚴 王 二 子 。 此 二 菩 薩 為 何 能 成 就 如 此 地 諸 大 功 德 ? 是 二 菩 薩 已 於 無 量 百 千 萬 億 諸 佛 處 所 , 植 眾 德 本 , 故 能 成 就 不 可 思 議 諸 善 功 德 。

另 外,有 關 藥 王、藥 上 菩 薩 的 記 載,在《 佛 說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敍 述 ,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過 去 世 為 星 宿 光 、 電 光 二 兄 弟 , 以 呵 梨 勒 醍 醐 良 藥 供 養 日 藏 比 丘 , 以 此 因 緣 二 菩 薩 得 妙 法 藥 廣 施 一 切 眾 生 , 滅 除 一 切 煩 惱 。 藥 王 菩 薩 久 修 梵 行 , 諸 願 已 滿 , 於 未 來 世 當 得 作 佛 , 號 淨 眼 如 來 。 藥 上 菩 薩 次 藥 王 後 當 得 作 佛 , 號 曰 淨 藏 如 來 。5 2此 中 值 得 注 意 的 , 此 經 與 《 法 華 經 》 有 一 點 不 同 之 處 , 在 於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成 佛 的 名 號 , 和 在

《 法 華 經 》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的 本 生 為 淨 藏 、 淨 眼 菩 薩 剛 好 相 反 。

此 經 最 後 說 出 了 若 有 人 念 是 藥 王 、 藥 上 二 菩 薩 者 , 當 知 此 人 已 於 過 去 無 量 劫 中 , 於 諸 佛 所 種 諸 善 根 。 以 本 善 根 力 莊 嚴 故 , 於 一 念 中 得 見 東 南 西 北 四 維 上 下 無 數 諸 佛 , 皆 悉 同 入「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5 3因 此 可 知 , 由 憶 念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之 力 , 能 見 無 數 諸 佛 , 入 「 普 現 色 身 三 昧 」。

其 次 , 在 〈 妙 音 菩 薩 品 〉 裡 也 有 提 到 「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5 1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27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大 正 九 . 頁 60b。

5 2 《 佛 說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卷 一 , 大 正 二 十 . 頁 662a~ b。

5 3 《 佛 說 觀 藥 王 藥 上 二 菩 薩 經 》 卷 一 , 大 正 二 十 . 頁 664b。

(24)

爾 時 華 德 菩 薩 白 佛 言:「 世 尊 ! 是 妙 音 菩 薩,深 種 善 根。世 尊 ! 是 菩 薩 住 何 三 昧,而 能 如 是 在 所 變 現,度 脫 眾 生 ? 」佛 告 華 德 菩 薩 :

「 善 男 子 ! 其 三 昧 名 現 一 切 色 身 , 妙 音 菩 薩 住 是 三 昧 中 , 能 如 是 饒 益 無 量 眾 生 。 」 5 4

佛 告 華 德 菩 薩 , 其 三 昧 名「 現 一 切 色 身 」, 妙 音 菩 薩 住 於 這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中 , 才 能 這 樣 如 此 以 神 通 變 現 , 饒 益 無 量 有 情 眾 生 。 說 〈 妙 音 菩 薩 品 〉時 ,與 妙 音 菩 薩 俱 來 者 八 萬 四 千 人 ,皆 得「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此 娑 婆 世 界 無 量 菩 薩 , 亦 得 是 三 昧 及 陀 羅 尼 。 因 此 , 菩 薩 要 住 於 三 昧 中 , 才 能 以 神 通 變 現 , 廣 度 有 情 。

《 法 華 經 》裡 三 昧 與 普 現 色 身 的 關 係,從〈 藥 王 菩 薩 本 事 品 〉及〈 妙 音 菩 薩 品 〉可 知 , 菩 薩 能 得「 現 一 切 色 身 三 昧 」, 是 由 聽 聞《 法 華 經 》的 功 德 力 所 顯。並 且 由 三 昧 之 力 顯 現 種 種 的 神 通 變 化,故 三 昧 與 普 現 色 身、

神 通 妙 用 確 實 有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 。

在 〈 妙 音 菩 薩 品 〉 中 , 華 德 菩 薩 請 問 佛 陀 , 關 於 妙 音 菩 薩 , 修 何 功 德 , 有 如 此 的 神 通 力 , 能 種 種 變 化 現 身 。 佛 陀 告 訴 華 德 菩 薩 , 妙 音 菩 薩 如 何 於 諸 佛 所 修 種 種 的 功 德 。 華 德 菩 薩 也 因 由 聽 聞 妙 音 菩 薩 來 往 品 時 , 而 得 到 「 法 華 三 昧 」。 5 5

其 次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記 載5 6, 妙 莊 嚴 王 於 雲 雷 音 宿 王 華 智 佛 所 出 家 修 道 , 精 勤 修 行 《 妙 法 華 經 》, 得 到 「 一 切 淨 功 德 莊 嚴 三 昧 」。 妙 莊 嚴 王 , 即 今 華 德 菩 薩 。 淨 德 夫 人 , 即 今 佛 前 光 照 莊 嚴 相 菩 薩 。 淨 藏 、 淨 眼 二 人 , 即 今 藥 王 、 藥 上 菩 薩 是 也 。

在 〈 妙 音 菩 薩 品 〉 說 , 華 德 菩 薩 得 到 「 法 華 三 昧 」。 然 而 , 在 〈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中 說 , 華 德 菩 薩 的 前 生 即 是 妙 莊 嚴 王 , 得 到 「 一 切 淨 功 德 莊 嚴 三 昧 」。雖 然 所 得 的 三 昧 不 同,但 都 是 由 於 受 持《 法 華 經 》而 得 到 三

5 4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大 正 九 . 頁 56b。

5 5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24 妙 音 菩 薩 品 〉, 大 正 九 . 頁 56b。

5 6 《 妙 法 蓮 華 經 》 卷 七 〈 27 妙 莊 嚴 王 本 事 品 〉:「 王 出 家 已 , 於 八 萬 四 千 歲 , 常 勤 精 進 修 行 《 妙 法 華 經 》。 過 是 已 後 , 得 一 切 淨 功 德 莊 嚴 三 昧 。 」 大 正 九 . 頁 60b。

(25)

昧 的 。

在 《 法 華 經 》 裡 , 菩 薩 因 修 習 《 法 華 經 》 而 得 到 三 昧 與 神 通 , 並 藉 由 神 通 變 現 種 種 妙 寶 以 供 養 諸 佛 。 菩 薩 於 因 地 行 菩 薩 道 時 廣 修 供 養 , 為 何 菩 薩 得 到 三 昧 後 還 要 作 種 種 供 養 ? 在 《 大 智 度 論 》 卷 十 〈 1 序 品 〉 說 到 :

菩 薩 常 敬 重 於 佛,如 人 敬 重 父 母。諸 菩 薩 蒙 佛 說 法,得 種 種 三 昧 , 種 種 陀 羅 尼 , 種 種 神 力 , 知 恩 故 廣 供 養 。5 7

菩 薩 常 敬 重 佛 陀 , 就 如 世 間 人 敬 重 父 母 一 樣 。 菩 薩 由 於 承 蒙 佛 陀 說 法 教 化 , 而 得 到 種 種 的 三 昧 、 陀 羅 尼 及 神 通 力 , 為 了 知 恩 報 佛 恩 故 廣 修 供 養 。 由 此 可 知 , 菩 薩 得 到 「 三 昧 」、「 陀 羅 尼 」 與 「 神 力 」 之 後 , 仍 然 繼 續 地 「 廣 修 供 養 」。

第 四 節 普 賢 菩 薩 之 守 護 示 現

〈 普 賢 菩 薩 勸 發 品 〉 是 宣 說 普 賢 菩 薩 乘 六 牙 白 象 , 與 諸 大 菩 薩 們 一 起 出 現 。 若 於 如 來 滅 後 能 受 持 《 法 華 經 》 的 行 者 , 普 賢 菩 薩 身 將 現 其 身 並 守 護 之 。

普 賢 菩 薩 與 《 法 華 經 》 的 關 係 , 在 《 大 智 度 論 》 卷 九 〈 1 序 品 〉 也 有 提 到 :

復 一 國 中 , 有 一 阿 蘭 若 比 丘 大 讀 摩 訶 衍 , 其 國 王 常 布 髮 令 蹈 上 而 過。有 一 比 丘 語 王 言:「 此 人 摩 訶 羅,不 多 讀 經,何 以 大 供 養 如 是 ? 」 王 言:「 我 一 日 夜 半 欲 見 此 比 丘,即 往 到 其 住 處。見 此 比 丘 在 窟 中 讀《 法 華 經 》, 見 一 金 色 光 明 人 騎 白 象 、 合 手 供 養 , 我 轉 近 便 滅 。 我 即 問 大 德 :『 以 我 來 故 , 金 色 光 明 人 滅 ? 』 比 丘 言 :『 此 即 遍 吉

5 7 《 大 智 度 論 》 卷 十 〈 1 序 品 〉, 大 正 二 五 , 頁 130c。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圓光佛學研究所講師..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Gregory,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Humanit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sung-mi‘s Yuan jen lun with

最後特別提出說明,本研究用戶端作業系統為 Win 2000 Professional,伺服 器端作業系統為 Windows 2000 Server 並啟動 Active Directory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