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與生活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科技與生活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

科技與生活

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

二零零七年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更新)

(2)

(空白頁)

(3)

目 錄

頁數

引 言 i

第一章 概論 1

1.1 背景 1

1.2 課程理念 1

1.3 課程宗旨 2

1.4 與初中教育及專上教育的銜接 3

1.5 跨課程的連繫 5

第二章 課程架構 7

2.1 課程設計原則 7

2.2 學習目標 8

2.2.1 知識與理解 8

2.2.2 能力 8

2.2.3 價值觀和態度 8

2.3 學習重點 9

2.3.1 家庭部分 9

2.3.2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9 2.3.3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 10

2.4 學習成果 10

2.5 課程結構及組織 10

2.5.1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12 2.5.2 服裝、成衣與紡 織學習範疇 27

2.6 時間分配 36

第三章 課程規畫 37

3.1 主導原則 37

3.1.1 提供寬廣而均衡的全校課程 37 3.1.2 配合學生需要及啓發潛能 38

3.1.3 學與教 39

3.1.4 善用人力與資源 39

3.2 學習進程 40

(4)

3.3 課程規畫策略 41 3.3.1 課程詮釋及了解 學生需要 41

3.3.2 強弱機危分析 42

3.3.3 概念圖的運用 43

3.3.4 教師協作與網絡建立 44

3.3.5 靈活運用學習時間 45

3.3.6 結合課程規畫、學與教及評估 45

3.4 課程統籌 45

3.4.1 校長的角色 45

3.4.2 課程領導者的角色 46

3.4.3 科技與生活科教師的角色 46

3.4.4 專業發展 46

3.4.5 時間表及組別安排 46

3.4.6 資源配套及發展 46

第四章 學與教 49

4.1 知識與學習 49

4.1.1 知識的觀點 49

4.1.2 學與教的觀點 50

4.1.3 對評估的觀點 53

4.2 主導原則 53

4.3 取向與策略 56

4.4 互動 60

4.5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61

第五章 評估 63

5.1 評估的角色 63

5.2 進展性和總結性評估 63

5.3 評估目標 65

5.4 校內評估 65

5.4.1 主導原則 65

5.4.2 校內評估活動 67

5.5 公開評核 68

5.5.1 主導原則 68

(5)

5.5.2 評核設計 69

5.5.3 公開考試 70

5.5.4 校本評核 70

5.5.5 成績水平與匯報 71

第六章 學與教資源 73

6.1 學與教資源的目的和功能 73

6.2 主導原則 73

6.3 資源的類別 74

6.3.1 參考資料 74

6.3.2 教育局資源 75

6.3.3 互聯網與科技 76

6.3.4 社區資源 77

6.4 靈活運用學與教資源 77

6.5 資源管理 78

6.5.1 校本資源庫 78

6.5.2 學習社群 78

6.5.3 學校圖書館主任和實驗室助理員 78

附錄 79

一 選擇吃甚麼 79

例子一 膳食設計概念圖 79

例子二 教學計畫 80

例子三 建議學習活動 82

二 選擇穿甚麼 87

例子一 時裝設計概念圖 87

例子二 教學計畫 88

例子三 建議學習活動 90

三 學與教資料 93

詞彙釋義 97

(6)

參考文獻 101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科技與生活委員 會委員名錄

(7)

引 言

教育統籌局(教統局,現改稱教育局)於2005年發表報告書1,公布三年高中 學制將於2009年9月在中四級實施,並提出以一個富彈性、連貫及多元化的高中 課程 配 合 ,俾 便 照 顧 學生 的 不 同興 趣 、 需 要和 能 力 。作 為 高 中 課程 文 件 系列之 一,本課程 及評估 指 引建基於高 中教育 目 標 ,以及 2000 年以來 有關課程和 評估 改 革 的其 他官方 文 件, 包括 《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2002) 和《 高中課程指引》

(2009) 。 請 一 併 閱 覽 所 有 相 關 文 件 , 以 便 了 解 高 中 與 其 他 學 習 階 段 的 連 繫 , 並 掌握有效的學習、教學與評估。

本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闡 明 本 科 課 程 的 理 念 和 宗 旨 , 並 在 各 章 節 論 述 課 程 架 構、 課 程 規畫 、 學 與 教、 評 估 , 以 及 學 與 教資 源 的 運用 。 課 程 、教 學 與 評估 必 須互 相 配 合 , 這 是 高 中課 程 的 一項 重 要 概 念。 學 習 與施 教 策 略 是課 程 不 可分割 的 部 分 , 能促 進 學 會 學習 及 全 人發 展 ; 評 估亦 不 僅 是判 斷 學 生 表現 的 工 具, 而 且 能 發 揮 改善 學 習 的 效用 。 讀 者宜 通 觀 全 局, 閱 覽 整本 課 程 及 評估 指 引 ,以便 了解上述三個重要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

課程 及評 估指 引由 課 程發 展 議 會與香 港 考 試及評 核局 (考評局 ) 於2007年 聯 合編訂,並於2014年1月作首次更新,以落實新學制檢討中有關高中課程及評估 的短 期 建 議 , 務 求 讓 學生 和 教 師盡 早 受 惠 ; 而 是 次 更新 則 包 括 新學 制 中 期檢 討 中課 程 及 評估 的 其 他 建 議 。 課 程發 展 議 會 是一 個 諮 詢組 織 , 就 幼稚 園 至 高中階 段 的 學 校 課 程 發 展 事 宜 , 向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提 供 意 見 。 議 會 成 員 包 括 校 長、 在 職 教師 、 家 長 、僱 主 、 大專 院 校 學 者、 相 關 界別 或 團 體 的專 業 人 士、考 評局 的 代 表、 職 業 訓 練局 的 代 表 , 以 及 教 育 局 的 人 員。 考 評 局 則是 一 個 獨立的 法定 機 構 ,負 責 舉 辦 公開 評 核 ,包 括 香 港 中學 文 憑 考試 。 委 員 會成 員 分 別來自 中學、高等院校、政府部門及工商專業界。

教育局建議中學採用本課程及評估指引。考評局會 根據學科課程而設計及 進行 各 項 評核 工 作 , 並將 印 發 手冊 , 提 供 香港 中 學 文憑 考 試 的 考試 規 則 及有關 學科公開評核的架構和模式。

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亦會就實施情況、學生在公開 評核的表現,以及學 生與 社 會 不斷 轉 變 的 需求 , 對 學科 課 程 作 出定 期 檢 視。 若 對 本 課程 及 評 估指引 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致函:

香港九龍塘沙福道19號

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西座1樓W101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科技教育)收 傳真:2768 8664

電郵:t eched@edb.gov.hk

1該報告書名為《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投資香港未來的行動方案》。

(8)

ii

(空白頁)

(9)

第一章 概論

本 章 旨 在 說 明 科 技 與 生 活 科 作 為 三 年 制 高 中 課 程 選 修 科 目 的 背 景 、 理 念 和 宗 旨,並闡述本科與初中課程、高等教育,以及就業出路等方面如何銜接。

1.1 背景

在香 港 的 學校 課 程 中 ,科 技 教 育著 重 人 類 如何 解 決 日常 生 活 問 題, 以 及 如何將 此解 難 過 程更 新 及 轉 移, 以 解 決日 新 月 異 的問 題 。 科技 教 育 對 每個 香 港 學生來 說都是需要的。

踏入 21 世紀,科技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生活在今天的科技世界裡,我們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閱讀、寫作、運算能 力外,亦應明白科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們亦應該裝備自己,靈活並有效地 善用科技,並以正面的態度來解決在家庭、社會、世界上日常遇到的問題,尋 求新的解決方案、創造新產品、改善服務,提升人類的生活質素。

透過 修 讀 科技 教 育 學 習領 域 下 的相 關 科 目 ,可 以 幫 助學 生 作 好 更充 分 的 準備,

迎接 本 地 以至 全 球 因 社會 、 經 濟、 生 態 、 科學 、 科 技等 方 面 的 改變 與 發 展所帶 來的 不 明 朗情 況 和 挑 戰; 同 時 ,亦 可 以 幫 助學 生 成 年時 , 保 持 和推 動 健 康生活 方式,以及在建立關顧及和諧社會方面有所貢獻。

建基 於 科 技教 育 課 程 目前 的 優 勢, 並 顧 及 社會 、 經 濟及 科 技 的 發展 , 我 們提供 科技與生活科作為科技教育學習領域五個高中選修科目之一。

為 實 現 推 動 終 身 學 習 及 全 人 發 展 的 首 要 教 育 目 標 ,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分 別 於 2001 年 、2002 年、2009年出版的「學校課程整體檢視」最後報告書《學會學 習─課 程 發 展 路 向 》 、 《 科 技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指 引 ( 小 一 至 中 三 ) 》 、 《 高 中 課 程 指 引》 , 為 香港 現 今 及 日後 的 教 育和 課 程 發 展提 供 整 體發 展 路 向 。《 高 中 科技與 生活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是根據上述文件所提出的主要建議而制定 。

1.2 課程理念

衣 、 食 是 人類 生 存 的 基本 需 要 ,也 是 我 們 生活 的 一 部分 , 反 映 著人 類 在 不同時 代、 不 同 地方 的 歷 史 、文 化 、 社會 、 經 濟 、科 技 發 展, 以 及 不 斷改 變 的 生活方 式。

近 數 十 年 , 科 技 發 展 一 日 千 里 ( 例 如 : 資 訊 科 技 、 食 品 科 技 、 紡 織 科 技 ) , 知 識 型經 濟 或 社會 和 全 球 一體 化 的 發展 趨 勢 , 對家 居 、 家庭 、 學 校 、社 區 、 工作方 式 、 社 會 以至 全 球 都 帶來 新 挑 戰, 直 接 或 間接 地 改 變我 們 的 生 活, 造 成 深遠重 大的 影 響 ,同 時 也 影 響我 們 的 價值 觀 、 信 念、 對 日 常生 活 方 式 及優 質 生 活的詮 釋。 這 一 切不 斷 為 我 們帶 來 新 挑戰 , 鼓 勵 我們 檢 視 自己 的 生 活 方式 、 思 考傳統 家庭 價 值 觀、 家 庭 關 係, 以 至 我們 的 衣 著 、飲 食 、 如何 做 個 負 責任 的 公 民、保 護環境及為我們的健康作出明智的選擇。

(10)

2

面對眾多的挑戰,青少年和未來的一代需要培養正面價值觀和 積極態 度(例如:

道德、社會、環保意識 ),爲人類謀幸福,以達 至優質生活。他們需要具備穏固 的知 識 基 礎和 共 通 能 力, 面 對 變化 不 定 的 事物 和 複 雜 且 具 爭 議 性的 議 題 ,能 以 明辨性思考2去理解及分析,深思熟慮 , 作出負責任的決定,並用創新和合理的 方法解決問題。

高中 科 技 與生 活 科 從 不同 角 度 和範 疇 , 按 照 促 進 有 效資 源 管 理 的原 則 , 幫助學 生通 過 探 討與 時 下 食 物及 衣 飾 有關 的 議 題 和關 注 事 項, 從 而 提 升個 人 、 家庭、

社 會 以 至 全 球 的 生 活 質 素 。 優 質 生 活 涵 蓋 日 常 遇 到 的 各 種 狀 況 和 情 景 , 如 生 理、 社 會 、文 化 、 情 感、 精 神 、經 濟 、 政 治及 環 境 。優 質 生 活 的定 義 在 不同的 社區、國家及文化有所不同,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化。

科技 與 生 活科 課 程 以 「衣 」 和 「食 」 兩 方 面, 即 「 食品 科 學 與 科技 學 習 範疇」

和「 服 裝 、成 衣 與 紡 織學 習 範 疇」 作 為 學 生終 身 學 習的 基 礎 , 為能 力 及 性向不 同的 學 生 提供 多 種 途 徑 , 切 合 他們 不 同 階 段的 需 要 ,發 展 個 人 興趣 。 學 生在課 程中 學 習 的知 識 、 概 念和 技 巧 ,一 方 面 有 助他 們 日 後追 求 優 質 生活 , 另 一方面 亦為他們升學或就業作好準備。

1.3 課程宗旨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課程旨在讓學生:

培養對社會及家庭福祉的正面價值觀及積極態度

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及深思熟慮的消費者,提升個人、家庭及社會的生活質素

在為自己、家庭、社區以 至整體社會運用自然及社會經濟資源時,表現出良 好的管理和組織能力

應用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或服裝、成衣與紡 織學習範疇的知識,分析影 響個人、家庭、社會及優質生活的種種因素

獨立地運用適當的技巧和程序,設計不同策略,解決在科技方面,尤其是圍 繞在食品或時裝範疇的繁複問題

審慎地評鑑社會、文化、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對個人、家庭以至整體社會 優質生活的影響

在與食物或時裝相關的領域中,繼續進修和終身學習

2註: 過去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辨性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譯,以 強調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語的一致性 , 所有於 2015 年或以後更新的 中、小學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多採用「批判性思考」

或「批判思維」,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11)

1.4 與初中教育及專上教育的銜接

在初 中 階 段, 家 政 科 是科 技 教 育學 習 領 域 的一 個 學 科。 它 的 主 要學 習 內 容包括 食物 、 衣 飾、 家 居 及 家庭 四 方 面, 並 以 科 技教 育 六 個知 識 範 圍 作平 台 , 組織 有 關學 習 元 素 : 科 技 與 生活 、 資 訊和 通 訊 科 技、 物 料 和結 構 、 營 運和 製 造 、策略 和 管 理 、 系 統 和 控 制 。 詳 情 請 參 閱 《 科 技 教 育 學 習 領 域 課 程 指 引 ( 小 一 至 中 三)》(2002)。

學生 在 初 中階 段 , 從 不同 學 習 領域 所 學 到 的知 識 和 概念 , 成 為 他們 日 後 在高中 階段修讀有關課程的基礎,詳情如下圖所示:

圖 1.1 科技與生活科與初中課程的銜接

初中 (中一至中三 )

高中 (中四至中六 )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

普通電腦科 家政科

設計與科技科 科學教育學習領域 綜合科學科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社會教育科

藝術教育學習領域 視覺藝術科

學生 在 初 中已 掌 握 不 同學 習 領 域的 基 本 知 識, 例 如 :家 庭 生 活 、營 養 、 身體不 同系 統 的 功能 及 如 何 保持 身 體 健康 、 食 品 、顏 色 與 設計 、 纖 維 與布 料 、 簡單食 物 或 衣 物 製作 技 巧 、 進行 科 學 實驗 的 技 巧 、記 錄 觀 察所 得 等 等 。在 高 中 階段,

學 生 會 深 入學 習 食 物 或 衣 飾 方 面的 知 識 , 進一 步 鞏 固在 初 中 時 所掌 握 的 共通能 力, 建 構 新知 識 , 從 而 培 養 他 們 終 身 學 習 的 能 力 。 本課 程 旨 在 幫助 學 生 在已有 的知 識 基 礎上 對 有 關 學習 元 素 和概 念 作 更 深入 學 習 ,成 爲 有 責 任感 的 公 民,學 習有效管理及運用資源,並從多方面詮釋優質生活的意義。

科技與生 活科 - 食品科學 與 科 技 / 服裝、成 衣與紡織 學習範疇

(12)

4

高 中 科 技 與生 活 科 課 程 為 學 生 提供 必 需 的 基礎 知 識 ,培 養 他 們 在各 行 各 業持續 的共 通 學 習能 力 , 為 學生 銜 接 各專 上 和 大 學教 育 或 接受 專 業 及 職業 訓 練 ,作 好 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準備。詳情如下圖所示:

圖1.2 選修高中科技與生活科的發展途徑

(13)

1.5 跨課程的連繫

修讀 高 中 課程 的 學 生 ,應 能 透 過研 習 跨 課 程 的 主 題 ,把 不 同 科 目的 知 識 融 會 貫 通, 從 多 角度 探 討 本 地或 全 球 關注 的 事 項 ,了 解 其 中錯 綜 複 雜 之處 , 並 提出新 的構 思 和 建議 , 解 決 難題 。 換 句話 說 , 學 生從 高 中 科技 與 生 活 科和 其 他 學科,

例如:語文、 數學、 科學、人文學科、藝術或體育所學的知識及技巧 ,可以相 輔相 成 , 得 以 鞏 固 、 應用 或 延 伸, 從 而 使 他們 對 世 界及 周 圍 事 物之 間 的 連繫 有 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14)

6

(空白頁)

(15)

第二章 課程架構

科技 與 生 活科 課 程 架 構設 定 學 生在 高 中 階 段須 掌 握 的重 要 知 識 、技 能 、 價值觀 和態 度 。 學校 和 教 師 在規 畫 校 本課 程 和 設 計適 切 的 學、 教 、 評 活動 時 , 須以課 程架構作依據。

2.1 課程設計原則

高 中 科 技 與 生 活 科 的 課 程 設 計 , 是 根 據 《 高 中 課 程 指 引 》 (2009) 所 述 的 高 中 課 程設計原則及學習目標而編訂 ,詳情如下:

已有知識

本文第 1.4 節中所列與科技與生活科相關的初中科目,為學生提供基本 知識,奠定學習本科的基礎,銜接高中科技與生活課程。

求取廣度和深度之間的平衡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是眾多選修科目之一,目的是擴 濶學生的選擇範圍。

學生也會在所選的特定學習範疇中深入學習。

求取理論及應用學習之間的平衡

本科定位於理論學習及應用學習中間。

求取基要學習和靈活多元化課程之間的平衡

科技與生活科提供兩個不同的學習範疇及數個選修單元供學生選擇,以 配合學生不同的興趣及能力。

學會如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本課程鼓勵學生建立具體知識基礎,培養高階思維能力、解難能力及其 他 共 通 能 力 , 以 面 對 將 來 的 挑 戰 , 並 著 重 以 「 探 索 」 和 「 社 會 議 題 探 究」為學生學習的模式。

學習進程

學生於中四修讀必修部分時發掘自己的興趣,作為他們於中五、六年級 修讀所選範疇的基礎。

(16)

8

更順暢銜接不同出路和途徑

本課程與各大專院校學位課程銜接,讓學生得以繼續接受學術及職業 或 專業教育與培訓,或投身社會工作。詳情可參閱第 1.4 節。

加強連貫性

本課程包括跨課程元素,配合及加強各課程之間橫向及縱向的 連繫。

2.2 學習目標

通過修讀高中科技與生活科,學生能夠:

2.2.1 知識與理解

探討影響各家庭成員在不同家庭結構和人生階段 中作出改變的要素

評鑑食物的性質和特點,文化、社會及經濟對食物及營養科學、食 品科技及食品發展的影響

分 析 時 裝 設 計 的 原 理 、 纖 維 及 布 料 的 特 性 、 成 衣 及 紡 織 產 品 的 創 造、製作過程和市場推廣,評論時裝趨勢、紡織科技及成衣的生產 過程的演變

2.2.2 能力

以 「 社 會 議 題 探 究 」 學 習 模 式 發 展 相 關 能 力 , 從 而 能 夠 搜 尋 、 闡 述、分析及評估日常生活資訊,為家庭成員作出明智的抉擇

探討食品的文化、物質、化學、營養、生物和感官特點,以及如何 利用有關特點使食品設計和生產符合指定的標準

探討及應用食品製作及生產過程背後的科學原理,採用創新方法解 決在不同情景中所遇到的問題

探 討 歷 史 背 景 、 文 化 、 科 技 及 社 會 對 時 裝 、 成 衣 及 紡 織 發 展 的 影 響,並與個人、家庭及社會的生活質素的關係

考慮在不同情景中,根據特定的要求,應用合適的原理及技巧來創 作和展示時裝意念和設計圖,以及製作紙樣和成衣

學會使用資訊科技收集、處理和分析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食品或時裝 議題,作出明智的抉擇,並研發新的食品或設計創新的時裝

2.2.3 價值觀和態度

合情合理地處理人與人之間及家庭間的差異

在面對食物與衣飾等議題和行動前,應考慮社會公義及可持續發展

(17)

兩方面的原則,才作出抉擇

培養正面價值觀和積極態度,作出深思熟慮的抉擇,建立健康生活 方式,創造資源,貢獻未來的社會

通過設計及製作時裝、成衣及紡織產品,培養審美能力

2.3 學習重點

2.3.1 家庭部分

學生能夠明白:

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與科技對個人身份及家庭角色的影響

有效的溝通及其他社化過程,例如:和解、理解不同的價值觀、資 源管理和解難,可以 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

適當的行動可產生改變,從而支持個人及家庭的需要,改善關係

2.3.2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學生能夠明白:

食品與健康兩者的關係,對加強個人及家庭健康的重要性

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如何影響食物與健康,個人與家庭的關係

透過食物烹調和食品研究與開發,推廣如何選擇健康食品,藉 此提 升個人與家庭健康

營 養 素 本 身 的 化 學 特 質 是 由 複 雜 的 化 學 元 素 構 成 , 並 在 食 物 的 本 質、功能和食品製作等方面發揮的功用

透過實習,應用選購及準備食物的原則,以 推廣對安全與衞生議題 的認識

政府及社區所制定的有關健康的政策,會影響個人及家庭的飲食模 式

選擇及烹調食物和膳食時,能反映文化及生活方式

高科技的食品製造技術可提供大量不同類別的食品 ,滿足市場需要

廣告、市場推廣、食品市場需求的變化及社會潮流會影響消費者的 購買行為和決定

適 當 選 擇 及 使 用 半 製 成 的 食 品 , 善 用 處 理 食 物 技 巧 , 研 發 新 的 食 品,都可提升個人及家庭的生活質素

(18)

10

2.3.3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

學生能夠明白:

布料的功能和美觀特質,有助適當選購、使用及保養布材,配合設 計或製品的需要

纎維、紗線、布料的功能和用途受本身的化學特性影響

科學程序與科技的加工處理有助提升布材產品的質素

有些民族常用的布料,反映該民族的特色、風格和文化背 景

布料的花紋、圖案、設計,能向外界傳遞文化訊息

有關設計元素、原則、布料特性、縫製技巧的知識,可提高成衣設 計與製作的質素

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會影響設計、製作、成衣推廣及其有關事項

如何運用設計元素和原則,布料的功能和特質等設計及製作衣物

2.4 學習成果

修畢本課程後,學生應能:

評價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價值及重要性, 養成個人及家庭的良好又 有規律的飲食習慣

在為個人、家庭、相關行業或市場開發食品 、紡織品時,提出論據 或創新的意見,作出合理及合乎道德標準的決定

運用良好的審美能力 組合服飾及創製個人形象和風格,並靈活及富 有想像力地設計時裝或研究紡織品

於個人、家庭及社會層面,應用共通能力及發揮明辨性思維來處理 及解決與食品或成衣工業相關的問題及困難

2.5 課程結構與組織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課程包括以下兩個學習 範疇,供學生選擇:

範疇(甲)- 食品科學與科技 範疇(乙)- 服裝、成衣與紡織

及(甲)、(乙)兩個範疇的共同課題「家庭部分」。

每 個 學 習 範 疇 都 包 括 必 修 部 分 及 選 修 部 分 。 學 生 可 選 修 以 上 其 中 一 個 學 習 範 疇,但所有學生都必須修讀共同課題「家庭部分」。詳情請參閱下表。

(19)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課程架構圖解:

圖 2.1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課程架構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必修部分

(佔總學習時間六成)

 家庭部分

 營養、飲食與健康的關注

 食品製作科技

 消費者選擇食品的行為及 涵義

+

選修部分

(三選二,

佔總學習時 間四成)

飲食文化

食品科學與科技的延伸學習

食品研究與開發

必修部分

(佔總學習時間六成)

 家庭部分

 基本時裝設計

 紡織及成衣科技

 消費者選擇服裝的行為及 涵義

紡織品與紡織科技

成衣工業 選修部分

(三選二,

佔總學習時 間四成)

文化與時裝設計

+

(20)

12

2.5.1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選修 食 品 科學 與 科 技 學習 範 疇 的學 生 會 探 討並 評 鑑 飲食 文 化 、 食品 科 學 、科技 三方面與個人、家庭、相關行業、社會,以至世界整體生活質素的關係。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的必修部分

在 高 中 初 期 ( 即 中 四 上 學 期 ) 學 生 首 先 會 探 討 本 港 近 數 十 年 不 斷 變 化 的 社 會 、 經 濟、 政 治 、科 學 、 科 技及 環 境 與家 庭 生 態 的關 係 , 以便 對 本 範 疇的 背 景 有所認 識; 繼 而 探討 更 複 雜 的問 題 , 了解 食 物 與 個人 、 家 庭和 社 會 整 體生 活 質 素的關 係 ; 學 習 食 物 的 特 性 、 生 產 食 物 的 原 理 、 應 用 的 技 術 、 加 工 處 理 、 防 腐 及 包 裝, 以 及 食品 科 學 、 營養 與 飲 食的 關 係 ; 更進 一 步 了解 使 用 生 產技 術 時 的專業 操 守 和 製 成品 的 銷 售 方式 , 懂 得 選 購 合 適 的食 物 , 及讓 自 己 和 家人 達 至 優質 的 生活。

(甲 ) 家庭部分 學生能夠:

明白影響 不 同家庭結構的因素,以及香港近數十年家庭生活方 式的轉變,並檢視其影響

面對個 人在家庭 和 其 他 家庭成員 的角色及責 任轉變,反思他們 的行為,價值觀及態度

對家庭背景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朋輩,抱持理解及正面的態度

(21)

課題 注釋 1. 甚麼是家庭?

獨立的成年人、小童

同居或配偶、婚姻(血緣)、 領養 2. 家庭的價值及其在社會的角色

例如:

愛、安全感、和諧、自我形象、自信心

消費單位 3. 家庭生活的里程碑

沒有子嗣的夫婦

成為父母親(嬰兒、小孩、青少年、成人)

子女結婚

成為(外)祖父母

死亡

4. 家庭結構

(例如: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延伸家庭、單 親家庭 )

5. 近四十年影響香港家庭及生活方式的因素

人們對優質生活的價值觀和態度的改變 (例如:家庭關係、個人主義、閒暇、舒 適)

社會(例如:家庭計畫政策〔生育政 策〕,雙親出外工作,家庭傭工或服務 提供者)

經濟(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為服務型經 濟、藍領、白領、全球一體化)

政治(例如:主權移交,移民問題)

科技(例如:運用人體工學,設計令人舒 適、節省人力及時間的設備)

科學(例如:試管嬰兒)

環境(例如:污染,全球暖化,個人或公 共健康問題)

6. 家庭部分與食物範疇的相互影響

(與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有關的課題同 時修讀)

認識基本家庭元素及識別家 庭結構的多元性

明白不同家庭生活里程碑對 自己和家人的影響, 作出關 懷他人的行動,為他人設想 及樂於助人

分析個人和其他家庭成員在 家庭中角色的變化和應負的責 任

從家庭角度,把知識應用於 其他與食品科學與科技範疇 有關的單元

(22)

14

(乙 ) 營養、飲食與健康的關注

課題 注釋

1. 簡介

食品科學是甚麼?

食品科技是甚麼?

健康是甚麼?

營養是甚麼?

2. 營養素和水 (一 ) 主要營養素 (i) 碳水化合物 化學結構

元素:碳、氫、氧

分子方程式:C6H1 2O6

分類

單糖(例如:葡萄糖、果糖、

半乳糖)

雙糖(例如:蔗糖、乳糖、麥 芽糖)

寡糖

多糖(例如:澱粉、糊精、纖 維素、果膠、糖原)

糖、澱粉及膳食纖維在體內的功能 (ii ) 蛋白質

化學結構

氨基酸

原發性氨基酸

非原發性氨基酸

縮氨酸

體內功能(例如:成長、修補與提 供熱能、維持體內水分與礦物平 衡,維持酸鹼平衡、調節身體機 能〔荷爾蒙及酵素的成分〕)

解釋有關詞彙

識別並理解主要及微量營養素 的不同分類方法和種類,了解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 分子結構

解釋並探討營養素和水分的功 能

理解營養素於消化系統內的化 學反應

(23)

課題 注釋 (iii ) 脂肪

化學結構

脂肪酸、甘油 分類

根據分子結構

飽和脂肪酸(例如:牛油 中的丁酸)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例 如:粟米及橄欖中的油 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例 如:粟米及花生中的亞油 酸、黃豆及小麥中的亞麻 酸)

根據物質形態

脂肪

油(氫化油成脂肪)

根據膳食來源 例如:

奶類脂肪(例如:牛奶、羊 奶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奶)

動物脂肪(例如:牛肉)

植物脂肪(例如:花生油)

海產類的脂肪(例如:魚) 體內功能

作為能量來源,製造細胞(原 發性脂肪酸),調節體溫 飲食中的脂肪

奧米加-3(Omega-3)脂肪酸

膽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高 密度脂蛋白

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 (二 ) 微量營養素

以下是微量營養素的特性、功能、

來源、每日攝取量、缺乏的後果(長 期及短暫缺乏):

(i ) 維生素

水溶性

維生素 B 雜(例如:硫胺(維 生素 B1)、核醣黃素(維生素 B2))、菸鹼酸、維生素 B6、 葉酸、維生素 B1 2)及維生素

(24)

16

課題 注釋

脂溶性

(例如:維生素 A, D, E, K) (ii ) 礦物質 (例如:鈣、鐵、磷 ) (三 ) 營養素的相互關係

例如:

鐵和維生素 C、鐵和膳食纖維、鈣 和磷、鈣和維生素 D、鈣和膳食纖 維

(四 ) 水

來源、功能,每日建議攝取量及體 內功能

(五 ) 食物及營養素在體內的作用

(例如:主要及微量營養素消化 、吸 收、使用和排泄)

3. 健康和營養 (一 )健康和安康

安康是甚麼?

身體與健康

新陳代謝、人體消化系統、 生 長、熱能消耗等

營養與飲食 (二 )均衡飲食

何謂均衡飲食?為何要均衡飲 食?如何達至均衡飲食?

飲食指引(例如:食物金字塔)

建議每日攝取量及營養標籤 (三 )與健康有關的議題

鄉郊及城市營養議題(例如:營 養不良、營養過剩)

常見飲食失調與飲食有關的疾病 的成因及預防方法(例如:肥胖 症、厭食症、便秘、糖尿病、高 血壓、冠心病)

理解與健康及營養有關的常用 詞彙

識別與人體新陳代謝、消化、

吸收食物的消化道及其他相關 身體器官的結構

探討飲食失調、與飲食有關的 疾病和健康、營養的關係

(25)

課題 注釋 4. 日常飲食與膳食計畫

(一 ) 考慮因素 (i) 對象

性別(男或女)

年齡組別(例如:嬰兒、幼兒、

青年、成年人、長者)

職業(例如:辦公室文職及體力 勞動行業)

健康考慮及特別需要(例如:孕 婦、病人、康復中的病人、素 食者)

(ii ) 氣候因素 (例如:季節、地區、

天氣)

(iii ) 場合(例如 :每日家庭膳食、社 交聚會、派對 〔生日、週年慶 祝、送別、遠足、節日等〕) (二 ) 設計膳食計畫的原理

生活方式及家庭生活 (例如:營養、社交及心理需 要、閒暇、效率)

財政及資源限制(例如:財政預 算、時間、煮食設備 )

比較個別人士或家庭成員之間 營養飲食需要的異同,並解釋 背後的原理及原因

按指定的對象和場合,選擇或 設計合適的食物、菜餚、膳食

明白活動量、熱量需要和健康 的關係,也包括體重控制

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實踐 並推廣健康的飲食習慣

(丙 ) 食品製作科技

課題 注釋

1. 常用食 物

(例如:牛奶 及乳類製品、雞蛋、肉類 及家禽、魚類及海鮮、大豆及大豆製 品、蔬菜、水果、穀物)

食物種類、營養價值和特性在 膳食計畫、食品生產及製作的 功用

新鮮食物或未經烹調食物

加工食品或保藏食品 2. 個人處理食物衞生的習慣

個人衞生

準備食物及進食

食物貯存

以食物成分表比較不同食品的營 養價值

以適當的烹調技巧、用具及方法 烹調各款安全、衞生、富營養價 值及美味的食品、菜餚及膳食,

以應付不同飲食需要及膳食計畫 的特定要求

(26)

18

課題 注釋

3. 使用省時省力的 工具預備食物的技 巧,例如:

(拆骨、起肉 、批皮製作、粉糰製 作、蛋糕裝飾、使用打蛋機、 攪拌 機、食物處理器等)

4. 食物烹調過程

傳熱的方法及科學原理,(例如:

傳導、對流、幅射、微波爐煮 食、電磁感應)

烹調方法,例如:

熱水烹調法,例如:煲、紅 燒、蒸、燜及壓力煲烹調法

乾熱烹調法,例如:烘、

焗、燒及炒

熱力(如何影響食物的消化性)

使用及保養省時省力的電器(例 如:微波爐)

(27)

課題 注釋 5. 食物腐壞與食物中毒

(一 ) 食品微生物學

微生物的定義及分類 (二 ) 食物腐壞成因,例如:

天然腐爛

水份流失

酵素活動(例如:蛋白質水 解、氧化、褐變)

化學降解(例如:氧化)

受微生物污染(例如:細菌、酵 母、霉)

(三) 食物中毒成因,例如:

有毒食物(例如:有毒真菌、有毒 草藥)

微生物 – 病原性微生物(例如:沙 門氏菌、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引 起的疾病(例如:腹瀉、傷寒、霍 亂等)

受化學物污染的食物

(例如:含農藥的蔬菜,含雪卡毒 的魚類)

明白引致食物腐壞、食物污染及 經食物傳播疾病的成因及情況

應用所學的原理,以安全、衞生 的方法購買、烹調及享用食物

探討食物腐壞與各種食物保藏法 背後的科學原理

說明引起常見疾病的微生物的來 源、與之相關的食品及引起的病 徵

(28)

20

課題 注釋

6. 保藏食物

何謂保藏食物?為何要保藏食 物?如何保藏食物?

目的

新鮮及易變壞的食物、供應過 剩、保存營養價值、安全、時 限、經濟、環境因素(繁殖、氧 氣、光與水)、酵素活動、 微生 物感染

原理

(例如:控制溫度及水分,加入 化學物質)

方法

(例如:應用熱力的巴斯德消毒 法、高溫消毒及罐藏法、冷藏 及凍藏 、蒸發、乾燥法、糖和 鹽的使用、酸及防腐劑、輻照 技術)

(丁 ) 消費者選擇食物的行為及 涵 義

課題 注釋

1. 影響消費者 選擇食物的因素

個人及家庭(例如:生活方式、飲 食習慣、健康問題、情緒需要、家 庭需要、家庭收入)

社會(例如:朋輩、傳媒的影響〔例 如:廣告及市場推廣〕)

文化(例如:宗教信仰、習俗)

環境(例如:地區、環保)

科學及科技發展(例如:基因改造食 物、輻照技術)

2. 涵義

( 例 如 : 社 會 、 經 濟 及 環 境 對 個 人 、 家 庭 、 商 界 、 社 會 以 至 全 球 整 體 有 關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提防市場推廣的手法,明白朋輩、

廣告及傳媒的影響

判斷如何為健康而進食和為心理需 要而進食之間取得平衡

從個人、家庭及社會角度探討選擇 食物的複雜問題及涵義

檢視自己作為消費者的道德及社會 責任

(29)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的選修部分

學 生 可 從 以 下 三 個 單 元 , 選 修 其 中 兩 個 作 更 深 入 的 學 習 及 分 析 : ( 甲 ) 飲 食 文 化;(乙)食品科學與科技的延伸學習;(丙)食品研究與開發。

(甲 ) 飲食文化

課題 注釋

1. 飲食文化遺產承傳

食物在家庭中及社會的角色

個人

家庭

社會

反映有文化特色的地區或國家材料 及佳餚

節日食物(例如:農曆新年、中秋 節、聖誕節、復活節)

象徵性意義

特色食品

特質

宗教食品

飲食習慣

宗教節日

如何適應現代生活及營養議題

食療(有關固本培元的原則及應用)

識別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的特點,

並探討影響其發展的因素。

探討特定地方或地區的健康與飲 食習慣和選擇食品的關係,並提 出合適的改善方法

(30)

22

課題 注釋

2. 影響本地及全球飲食文化發展的因素

地理因素(例如:氣候、地理位置)

歷史及文化發展(例如:民族、宗教 信仰)

食物供應(例如:主要糧食、土產食 品)

社會因素(例如:習俗、傳統、飲食 習慣及生活模式)

經濟因素(例如:已發展及發展中國 家的本地生產總值)

科學及科技發展(例如:食物生產、

製作過程、貯藏、分銷途徑、市場 買賣方式)

3. 飲食文化與健康的關係

與傳統菜餚有關的健康問題及改良 方法(例如:月餅)

4. 未來市場趨勢的 涵義

食品貿易全球化(例如:食物供應來 源)

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

生活模式的改變及對健康的關注

新開發的食品與飲食習慣轉變的 關係

食品科技的發展

市場策略

探討全球一體化及有關因素對本 地飲食文化的影響

(31)

()食品科學與科技的延伸學習

課題 注釋

1. 食品工業中食物成分的功能和特性

水分(例如:基本成分)

碳水化合物食物(例如:澱粉質的 糊化及糊精作用、水解作用應用於 蔗糖及麥芽糖的製作、糖在食品製 作中提供甜味、作為防腐劑、柔軟 劑、結晶劑、焦糖化劑)

蛋白質食物(例如:變性作用〔物 理或化學方法〕、凝結、起泡作 用、乳化作用)

油和脂肪(例如:乳化作用)

2. 工業食品生產 (一) 原則

維持產品質素

改良食品的味道和顏色

控制食品品質一致

改善營養價值 (二) 食品加工

(i) 微生物的使用

發酵 – 種類

例如:乳酸發酵應用於酸菜、

泡菜、橄欖、肉類、乳製品;

霉菌發酵應用於豉油; 醋酸 發酵應用於醋

微生物於食物內發酵時的變化 (例如:酒精、二氧化碳) (ii ) 食物添加劑

種類及用途

保持產品質素

抗菌劑(例如:亞硝酸鹽、

酸)

抗氧化劑(例如:檸檬酸)

改善食物的色香味

色素 – 天然及人造

香味料

探討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 脂肪在對食物產生的生化功能及 特性

應用及綜合所得知識,進行有關 食物化學實驗及食品科技的研習

分析在食品加工和生產時加入食 物添加劑的優點和缺點及相關議 題

探討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及微 生物在食品工業的應用

明白不論生產規模大小均嚴格遵 守食物規例的重要性

(32)

24

課題 注釋

控制食品品質的一致性

防結塊劑

乳化劑

酸鹼控製劑

穩定劑、增稠劑

改善或保持營養價值

食鹽中加入碘

牛奶中加入維生素 D

穀物中加入鐵及維生素 B 雜

橙汁內加入鈣 國際編碼系統

分類

其他代號

(三) 食品生產科技及食品衞生

食物科技(例如:罐藏法、冷凍乾 燥法)

食物安全重點控制

食品包裝物料及法例要求(例如:

食品標籤)

環境問題(例如:可生物降解膠 袋)

(33)

(丙 ) 食品研究與開發

課題 注釋

1. 食品業類別

(例如:飲料、麵包糕點、調味料 )

2.研究及開發食品時需考慮的因素 (一 ) 外在因素

經濟環境(例如:消費者需求

〔方便程度及價格〕、公司利 潤)

生態環境(例如:健康與環境)

科技環境(例如:生產機器及包 裝物料)

特定目的(例如:軍事目的及太 空任務)

(二 ) 市場趨勢

不斷湧現的食品生產、製作及包 裝科技(例如:基因改造食物的 生物科技)

環境保護的生產方法(例如:有 機耕種)

改善健康的食物(例如:保健食 品)

增值簡便食品(例如:餸菜包)

食品產品銷售方式(例如:附有 營養成分的食品標籤)

食品工業經營模式(例如:跨國 食品業)

食品業全球化(例如:貿易協議) (三 ) 內在因素

個人專門知識及技能

生產設施

財政狀況

公司形象

識別不同的本地和海外食品公司 及其特有的生產線的例子

解釋食品產品研究的原理,搜集 資料,參考文獻,並進行小型市 場調查來開發特定食品

(34)

26

課題 注釋

3. 設計及開發食品

開發計畫

意念構思

市場研究

可行性研究

發展藍本

多重試驗,感官的評價

消費者試食

市場推廣計畫 4. 食品生產程序

食品生產周期

研究及開發

試驗及試行生產

生產

註 : 教 師 毋 須 依 照 以 上的 課 題 編 排 順 序 教 授 。 我 們 鼓勵 教 師 彈 性地 設 計 教學計 畫 或 教 案 ,讓 學 生 在 有意 義 和 真實 的 情 境 下學 習 。 詳情 請 參 閱 第三 、 四 章的資 料及建議。

(35)

2.5.2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

選修 服 裝 、成 衣 與 紡 織學 習 範 疇的 學 生 , 完成 課 程 後能 運 用 衣 料及 先 進 科技,

有創意地設計服裝,表現自己的風格和品味。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的必修部分

在 高 中 初 期 ( 即 中 四 上 學 期 ) 學 生 首 先 會 探 討 本 港 近 數 十 年 不 斷 變 化 的 社 會 、 經 濟、 政 治 、科 學 、 科 技及 環 境 與家 庭 生 態 的關 係 , 以便 對 本 範 疇的 背 景 有所認 識; 繼 而 探討 更 複 雜 的問 題 , 了解 成 衣 與 個人 、 家 庭和 社 會 整 體生 活 質 素的關 係和涵義。

(甲 ) 家庭部分 學生能夠:

明白影響 不 同家庭結構的因素,以及香港近數十年家庭生活方 式的轉變,並檢視其影響

面對個人在家庭和其他家庭成員的 角色及責任轉變,反思他們 的行為,價值觀及態度

對家庭背景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朋輩,抱持理解及正面的態度

(36)

28

課題 注釋

1. 甚麼是家庭 ?

獨立的成年人、小童

同居或配偶、婚姻(血緣)、領養 2. 家庭的價值及其在社會的角色

例如:

愛、安全感、和諧、自我形象、自信心

消費單位

3. 家庭生活的重要里程碑

沒有子嗣的夫婦

成為父母親(嬰兒、小孩、青少年、成人)

子女結婚

成為(外)祖父母

死亡

4. 家庭結構(例如:二人家庭 、核心家庭、延伸 家庭、單親家庭 )

5. 近四十年影響香港家庭及生活方式的因素

人們對優質生活質素的價值觀和態度的改 變(例如:家庭關係、個人主義、閒暇、舒 適)

社會(例如:家庭計畫政策〔生育政策〕,

工作的父母,家庭傭工或服務提供者)

經濟(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為服務型經 濟、藍領、白領、全球一體化)

政治(例如:主權移交,移民問題)

科技(例如:運用人體工學,設計令人舒 適、節省人力及時間的設備)

科學(例如:試管嬰兒)

環境(例如:污染,全球暖化,個人或公共 健康問題)

6. 家庭部分與服裝範疇的相互影響

(與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有關課題同 時修讀)

認識基本家庭的元素及識別家 庭結構的多元性

明白不同家庭生活里程碑對自 己和家人的影響,作出關懷他 人的行動,為他人設想及樂於 助人

分析個人和其他家庭成員在家 庭中角色的變化和應負的責任

從家庭角度,把知識應用於其 他與服裝、成衣與紡織範疇有 關的單元

(37)

(乙 )基本時裝設計

課題 注釋

1. 目的及原則

審美能力

(例如:比例、均衡、節奏、重點、

對比及和諧、一致性、色度) 2. 時裝設計元素

線條及方向(例如:箭號、Y 形線、

T 形線、直線、嵌條闊度)

身形及尺碼(例如:自然、直身、飽 滿形、鐘形)

質感

布料圖案(例如:自然界、幾何圖 形、條紋、方格花紋、花卉圖案、抽 象圖案)

顏色及明度(例如:色調、明度、密 度、彩度)

3. 時裝設計過程

例如:認清需要、誘發靈感(例如:

意念展示板)、繪製意念、應用意 念、製作樣板、評估

4. 展示時裝設計意念

繪圖(例如:人體繪圖、時裝插圖、

製作繪圖、設計生產圖)

資訊科技(例如:使用電腦輔助設計)

結合不同的設計元素,分析視覺 上不同的效果及影響

綜合及創作設計,以符合紡織品 或成衣的特定需要

使用藝術方式繪畫時裝圖樣,表 達設計意念或概念,以突出設計 要素

發展設計、繪畫圖樣及製作時裝 的技巧

(38)

30

(丙 ) 紡織及成衣科技

課題 注釋

1. 成衣及紡織物料 纖維

天然纖維(例如:動物 - 羊毛、絲;

植物 - 棉、亞麻、苧麻)

人造纖維(例如:再生 - 粘膠人造 絲、醋酸纖維;合成 - 尼龍、聚酯纖 維、聚丙烯纖維)

混合不同纖維的原則

新發明的纖維(例如:超細纖維、天 絲棉〔Tencel〕)

其他物料(例如:紙、金屬、膠) 2. 布料構造

構造(從纖維到紗線到布料)

種類(例如:梭織、針織、非梭織)

上色(例如:印染、染色)

機械方法加工潤飾(例如: 抓毛、砑 光、印壓)

化學方法加工潤飾(例如:防污、防 靜電、防菌)

布料特質(例如:韌度、拉長、伸縮 性、耐磨度、彈性、吸濕性、穩定性 及防縮水)

3. 縫製成衣

縫製目的與體形和活動的關係(例 如:人體工學)

紙樣製作方法(例如:平面 – 繪畫身 體基本紙樣或調整基本紙樣;立體模 型;電腦輔助設計)

縫製及試身技巧(例如:以縫合骨或 開口法處理領綫、衣領、衣袖、衣袋 的散口邊緣,打摺法,繫結法、緣 飾)

工業科技(例如:鐳射技術、條碼系 統)

進行實驗,分析各種成衣及紡織 品物料的特徵和特性

分析纖維與布料如何結合紡織品 及成衣製作和優質設計

明白紙樣製作及縫製成衣的理論 及原理

採用不同紙樣製作方法以切合特 定目的

比較個人及商業紙樣製作過程的 差異及優劣

(39)

(丁 ) 消費者選擇服裝的行為及 涵 義

課題 注釋

1. 影響消費者選擇衣服及紡織品的因素

個人及家庭(例如:年齡組別,〔即 嬰兒、小童、青年、成人、老 人〕,性別,身形,個人形象及風 格,服裝計畫,生活方式,身體需 要 〔即舒適、保暖〕、健康考慮

〔例如:懷孕、敏感〕,家庭收入

〔財政預算、物有所值),場合〔正 式 – 工作要求;非正式 – 悠閒打 扮、便服等〕,耐用)

社會(例如:時裝潮流、朋輩、傳媒 影響 〔例如:廣告及市場推廣〕)

文化(例如:民族、國家、文化身 份、宗教、習俗)

環境

地理位置(例如:紫外光、臭 氧、雪)

環境保護(例如:「綠色」 紡 織品)

科技發展(例如:電腦輔助設計)

2. 涵義

例如:社會、經濟及環境對個人、家 庭、商界、社會以至全球整體 有關的可 持續發展的影響

比較不同年齡組別、性別、職業,

不同場合及活動所選擇的衣服,並 分析背後的原則

提防市場推廣策略,明白朋輩、廣 告及傳媒對購買衣物習慣的影響

選擇衣服時,判斷如何從心理及身 體需要中取得平衡

識別衣服製作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 響

從個人、家庭及社會角度出發,探 討影響選擇衣服的複雜因素及 涵義

檢視自己作為消費者的道德及社會 責任

(40)

32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的選修部分

學 生 可 從 以 下 三 個 單 元 , 選 修 其 中 兩 個 作 為 更 深 入 的 理 解 和 分 析 : ( 甲 ) 文 化 與 時裝設計;(乙)紡織品及紡織科技;或(丙)成衣工業。

(甲 ) 文化與時裝設計

課題 注釋

1. 文化價值及時裝

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對時裝潮流及風 格的設計意念的影響(例如:美感、

社會經濟地位、女性化、男性化)

不同年代世界各地的服裝潮流(例 如: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到 現代的潮流 )

不同國家的民族服飾

2. 影響本地及全球服裝潮流的因素

地理及環境因素(例如:天氣、氣 候、地理位置)

歷史及文化發展(例如:信念、宗教)

社會影響(例如 :生活方式)

經濟及政治(例如:配額、禁運)

科學及科技發展(例如:生產及製作 過程)

3. 時裝設計師

職業進身階梯及職責

過去及現在著名時裝設計師及時裝品 牌

設計信念及風格 4. 時裝設計的整體形象

典雅、運動型、優雅、上班裝扮等 (例如:晚禮服、套裝、運動裝 – 滑 雪、 遠足裝扮、泳裝)

布料的選擇

配襯飾物(帽子、圍巾、鞋子、長 靴、首飾)

明白不同地方或國家的文化觀念、

社會經濟背景及科技發展與近數十 年的時裝發展的關係

識別不同民族服裝的特色及文化元 素

探討一些本地及海外時裝設計師的 作品

創作帶有文化色彩及整體形象概念 的時裝設計

(41)

(乙 ) 紡織品與紡織科技

課題 注釋

1. 混合纖維

種類(例如:天然纖維混合天然纖 維、天然纖維混合合成纖維、合成纖 維混合合成纖維、合成纖維混合再生 纖維)

優點(例如:改善品質、增加利潤) 2. 紗線

種類(例如:短紗、長絲紗、單紗或 股紗)

紡紗方法(例如:精梳、普梳、精 梳、毛紗)

捻紗

新穎紗線(例如:頭道粗紗、珠皮 呢、胺綸包芯紗)

數目計算系統(例如:棉紗支數、旦 尼爾系統〔denier system〕、特斯系 統〔Tex system〕)

3. 布料構造

方法(例如:梭織、針織、非梭織布 料)

特性(例如:耐用、隔熱、吸濕力、

貼身舒適、相對韌度〔乾和濕的時 候〕、可伸展性、彈性、靜電、易 燃、對酸鹼、漂白的影響、對光熱的 影響)

4. 布料上色

染料(例如:硫、無生物染料)

染色方法(例如:連續染色、綑染 )

染色種類(例如:纖維染色、紗綫染 色、布料染色)

印染種類(例如:直接印染、平網印 染、防染印染)

印染技術(例如:扎染、輥筒印花、

絹網印染、輥筒絹網印花、傳熱) 5. 加工潤飾

機械方法(例如:壓花、磨光、磨 毛、打摺、製毯、防毯縮、免起毛 粒)

化學方法(例如:防火、不易皺、防 蛀、易於護理等)

明白以不同生產方法研製的混合纖 維、紗線及布料的特性,了解其應 用於不同紡織品及衣服的合適程度

解釋纖維、紗線及布料應用與紡織 品及成衣的相互關係

進行實驗,檢視各種纖維、紗線及 布料的質素和染色方法

(42)

34

課題 注釋

6. 布料質素

商標(例如:毛冷標誌〔Wool mark〕、哥的斯〔Goretex〕、萊卡

〔Lycra〕)

相關法例(例如:衣物保養標籤、纖 維標籤)

7. 最新發展及環境議題

智能布料(例如:配合電子感應)

高性能紡織品(例如:透氣、防水、

防風)

綠色議題(例如:可再生及非再生資 源)、循環再造、新研發的纖維〔例 如:天絲棉、天絲〕)

(43)

(丙 ) 成衣工業

課題 注釋

1. 成衣工業公司的種類、規模及運作

種類(例如:一級工業 – 紡織製造 業,二級工業 – 成衣,三級工業 – 市 場推廣及零售業)

小規模生產、大量生產

有關部門或組別運作(例如:採購、

市場推廣)

本地及全球公司的行業例子 2. 營商環境

國際(例如:全球化)

本地(例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配額)

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及科技因素 3. 市場研究及發展

產品使用周期

生活方式及消費者需要

市場分割(例如:市場缺口)

大量客戶訂做

新出現的布料、成衣生產、製作的科 技(例如:多功能貨品、「綠色」 貨 品)

理解工商業成衣設計、發展及生產 的過程

解釋香港成衣工業的角色,分析影 響本港紡織業、成衣業及有關行業 在全球市場中的發展及其定位的因 素

進行小型市場調查,為一系列成衣 製品建議新的生產線

註 : 教 師 毋 須 依 照 以 上的 課 題 編 排 順 序 教 授 。 我 們 鼓勵 教 師 彈 性地 設 計 教 學 計 畫 或 教 案 ,讓 學 生 在 有意 義 和 真實 的 情 境 下學 習 。 詳情 請 參 閱 第三 、 四 章的資 料及建議。

(44)

36

2.6 時間分配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各學習範疇三年的教學時間約有二百 五十課 時3。建議時間分 配如下:

圖 2.2 高中科技與生活科必修部分及選修部分課題的時間分配 食品科學與科技學習範疇

課題 建議時間分配

必修部分

家庭部分

營養、飲食與健康的關注

食品製作科技

消費者選擇食物的行為及涵義

8 % 20 % 20 % 12 %

小計:60 % 選修部分

飲食文化

食物科學與科技延伸學習

食品研究與開發

20 % 20 % 20 %

(選修任何兩個單元 )小計:40 % 總計:100 % 服裝、成衣與紡織學習範疇

建議課題 建議時間分配

必修部分

家庭部分

基本時裝設計

紡織及成衣科技

消費者選擇服裝的行為及涵義

8 % 20 % 20 % 12 %

小計:60 % 選修部分

文化與時裝設計

紡織品與紡織科技

成衣工業

20 % 20 % 20 %

(選修任何兩個單元 )小計:40 % 總計:100 % 以上的時間分配建議只屬粗略估計,供教師參考。教師可根據學生背景、知識 基礎及學習能力,靈活調適教學時間。所列課題可跟其他相關的必修或選修部 分一併研讀,並非只限於指定時間內以獨立課題教授。

3通識教育科及每個選修科目的課時以 250 小時(或總時數的 10%)作為規畫的參考,學校可自行作彈 性分配,以促進學與教的成效及照顧學生的需要。

「250 小時」是規畫各選修科目的參考基數,以滿足本地課程的需要,並符合國際基準。為了照顧學校 不同能力和興趣各異的學生,特別是能力稍遜的學生,我們以往建議學校採用「270 小時」作初期規 畫,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嘗試高中課程的各種教學方法。若以每一個選修科目佔總時數的 10%計算, 則 2,500 小時是三年高中課程規畫的基礎,這時數貼近實況,亦與學校於短期檢討階段的意見一致。我們 亦建議以 2,400±200 小時作為總課時的彈性範圍,以進一步照顧學校及學生的多樣性。

一直以來,學校投放於學與教的時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學校整體課程規畫、學生的能力及需要、學 生的已有知識、教學及評估策略、教學風格及學校提供的科目數量等。學校應運用專業判斷,靈活分配 課時,以達到特定的課程宗旨與目標,並配合校情及學生獨特的需要。

(45)

第三章 課程規畫

本章就第二章所介紹的課程架構,列述有關原則,以協助學校與教師因應學生 需要、興趣和能力,以及學校實際情況,從而發展出一個靈活而均衡的課程。

3.1 主導原則

在設 計 和 實施 高 中 科 技與 生 活 科 課 程 時 , 為促 進 學 生的 學 習 、 培養 他 們 的共通 能力 及 正 面價 值 觀 和 積 極 態 度 ,學 校 管 理 層、 科 技 與教 育 科 科 主任 及 教 師需參 照以下的原則,進行討論、規畫及協調:

3.1.1 提供寬廣而均衡的全校課程

高中 課 程 提 供 不 同 的 選修 科 目 讓學 生 選 修 ,目 的 是 擴闊 他 們 的 知識 基 礎 ,同時 讓他 們 有 機會 在 個 別 學科 作 深 入的 研 習 , 為升 學 和 就業 兩 方 面 作好 準 備 。為了 實 現 《 高 中 課 程 指 引 》 (2009) 對 高 中 教 育 所 列 出 的 目 標 , 學 校 在 設 計 及 發 展 寬 廣而均衡的校本課程時,應提供來自不同學習領域的選修科目 (包括科技教育學 習領域 ),以補足學生整體的學習需要。換言之,學校應擴闊學生的選擇,提供 不同的發展途徑,例如 :把科技與生活科與不同學習領域的選修科目 (包括應用 學 習 〔 前 稱 職 業 導 向 教 育 〕 ) 組 成 多 個 選 擇 組 別 , 取 代 以 往 將 傳 統 學 科 分 為 理 科、文科及商科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科 技 與 生 活 科 ( 食 品 科 學 與 科 技 或 服 裝 、 成 衣 與 紡 織 ) 在 學 校 課 程 的 定位

學 校 可 把 高 中 科 技 與 生 活 科 作 為 一 選 修 科 目 與 其 他 選 修 科 組 合 , 目 的 , 是 : (i) 擴 闊 學生 知 識 基 礎; (ii) 輔 助 相關 學 科; (iii) 讓 學 生 認 識 有關 行業 前景;(iv)幫助學生未來的升學;(v)作為不用考試的學科,豐富學生的學 習經歷。以下是一些科目組合的例子:

科技與生活 + 地理 + 物理 + 宗教及倫理科

科技與生活 + 視覺藝術 + 旅遊與款待

科技與生活 + 化學 + 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

根 據 個 別 學 校 學 生 的 需 要 和 興 趣 , 開 辦 科 技 與 生 活 科 作 為 不 用 考 試 的 學 科 , 選 取 課 程 內 有 關 的 課 題 讓 學 生 修 讀 , 配 合 全 人 發 展 , 豐富他們的其他學習經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 Pur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Advanced Level).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Infus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and learning to learn into content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secondary computing studies in Scotland.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stage 6 syllabus.. New South Wales: Board of Studies New

Hong Kong: Creative Arts and Home Economic Sections (Music), Advisory Inspectorate Division, Education Department.. Curriculum Council,

The Ttimes history of 20th century (New Edition). London: Times Book.. Oxford: Heinemann Educational. Success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945. London: John Murray. London; New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