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1 系統設計理念與發展原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3.1 系統設計理念與發展原則"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3. 第三章 系統設計理念、架構與功能

本章首先說明本系統設計的理念,以及系統在一般國文科教學模式中的對應

行為,接著說明基於這樣的系統設計理念,產生的兩個教學模組、三項系統發展

原則,以及系統架構與機制,最後對系統功能作說明,茲分為以下四節詳加闡述。

3.1 系統設計理念與發展原則

為了改善現階段國文科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易監督、輔助學生預習活動,

學生缺乏閱讀策略訓練與合作思考的機會等缺點,於是本研究研發之「無線教室

閱讀系統」 ,主要的設計理念是作為協助國文科課堂教學的工具,目的在輔助並

訓練學生個別閱讀時閱讀策略的應用,並藉由合作的相關機制改善過去合作學習

的缺點,提供教師即時監控學生個別閱讀與合作學習的功能,進而達到提升學生

閱讀理解能力的目的。基於這樣的系統設計理念,產生了兩個教學模組與三項系

統發展原則。

因為本研究的系統設計理念是是透過閱讀策略的應用訓練與合作討論來提

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清楚的分為兩個教學層面,ㄧ是學生個別閱讀活

動,二是合作學習活動,因此,本研究發展之「無線教室閱讀系統」主要是由「個

別閱讀活動」與「合作學習活動」兩個教學模組所構成。這兩個教學模組的共同

目的都是藉由融入國文科課堂教學中,產生可以訓練學生閱讀策略應用與思考的

學習情節。

(2)

「個別閱讀活動」教學模組,相當於傳統範文教學模式中預習與預習指導

的改良活動,設計目的在訓練學生個別閱讀時的理解與閱讀策略應用能力,並輔

以階層式的提示,由淺而深最多提供三個提示,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可依需

求觀看提示以幫助自己使用適當之閱讀策略或思考方向。

學生進行「個別閱讀活動」的流程,主要是參考Bryant(1999)對閱讀理解能

力高者在閱讀中應用閱讀策略的狀況之研究作為設計依據。因此,系統的「個別

閱讀活動」在要求學生登入自己的帳號並取得閱讀教材後,首先會進入該閱讀文

章的「設定閱讀目的」畫面,讓學生依篇名、作者與出處先判斷文章主題與文體,

然後再繼續進行文章的閱讀。

在文章閱讀中,學生必須利用揣讀法來解釋教師指定的字詞,因為揣讀法

的技巧比較困難,需要綜合運用許多知識、線索,因此,學生可以依需求觀看不

同階層的提示,或是進行筆記、摘要、重點劃線等輔助性閱讀策略,最後再將完

成的字詞解釋送出,操作過程如

圖 3.1.1所示。

(3)

圖 3.1.1 學生「個別閱讀活動」操作流程圖

「合作學習活動」教學模組則是利用系統進行面對面的小組合作討論,本

教學模組分為兩種活動,一是「合作式問題討論」 ,二是「合作式字詞解釋」 。它

們的差別在於,「合作式問題討論」在進入小組問題討論前,每位學生都必須先

登入系統回答問題,待整組組員都完成個別問題後,才能開始進行小組的合作討

論; 「合作式字詞解釋」則在進入小組討論字詞前,每位學生都必須先登入系統

進行「個別閱讀活動」,待整組組員都完成個別閱讀活動後,再開始進行小組的

合作討論。小組合作討論部分的操作流程如圖 3.1.2所示。

(4)

學生端 合作伺服端

圖 3.1.2 學生「合作學習活動」操作流程圖

這兩個教學模組的設計都是針對國文科的學習行為而來,所以與一般國文

科教學模式中的學習目標是可以相互對應的,我們可以從圖 3.1.3中了解, 「個別

閱讀」和「合作學習」模組的教學目的與行為目標在一般國文科範文教學模式中

所代表的意義,。

名單

(5)

圖 3.1.3 一般範文教學模式與系統教學模組之對照圖

由圖 3.1.3可知,個別閱讀與合作學習兩個教學模組並非獨立於國文科課堂

教學以外的活動,而是用以融入國文科課堂教學的輔助活動。

ㄧ、預習、作者簡介、題解。

1-1針對作者、篇名設定目的或問題,

以及判斷體裁。

二、朗讀課文、指正讀音。

三、詞語解釋、句解、修辭、段旨。

1-2應用閱讀策略閱讀範文內容,並揣 測標註的字、詞意義。

2-3提問與澄清。

四、說明全文主旨。

2-1回答任務問題。

2-3提問與澄清。

五、課文深究。

2-2分工合作與分享。

2-3提問與澄清。

2-4完成小組任務。

六、課後練習。

1-2應用閱讀策略閱讀範文內容,並揣 測標註的字、詞意義。

2-4完成小組任務。

系統行為目標與一般範文教學模式對照

●設計目的:

目的在透過小組合作方 式,讓學生完成問題與任務,

促進閱讀策略的應用與思考。

●學生行為目標:

2-1回答任務問題。

2-2分工合作與分享。

2-3提問與澄清。

2-4完成小組任務。

「合作學習活動」教學模組

●設計目的:

目的在訓練學生在個別閱 讀時的理解與思考,並輔以提 示,幫助學生使用適當之閱讀 策略。(相當於傳統範文教學模 式中的預習與預習指導)

●學生行為目標:

1-1針對作者、篇名設定目的 或問題,以及判斷體裁。

1-2應用閱讀策略閱讀範文內 容,並揣測標註的字、詞 意義。

「個別閱讀活動」教學模組 教學模組的目的與行為目標

黑色粗體:一般範文教學模式之活動

底線:個別閱讀活動之行為目標

一般:合作學習活動之行為目標

(6)

為了發展出合乎設計理念之系統,在系統設計上有三個主要的發展原則,

分別為:(1)彈性原則:系統融入的教學模式具有彈性,(2)策略應用原則:系統

能促進學生閱讀策略的應用能力,(3)支援合作原則:系統提供合作學習完善的

分享與分工機制。以下針對這三項發展原則加以說明。

3.1.1. 彈性原則

因為本系統在國文科課堂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非取代既有的課堂教學活

動,而是扮演輔助課堂教學之學習工具的角色,因此沒有固定教材,也沒有固定

不變的教學模式或流程;整個學習過程完全以教師與學生為主軸。換言之, 「無

線教室閱讀系統」秉持著資訊融入教學的精神輔助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由教師

依據課程單元的需求將系統彈性融入既有的國文科課堂教學情境中,並作適當的

教學流程安排與調整。

系統中「個別閱讀活動」與「合作學習活動」這兩個教學模組可以依需求

以各種組合方式彈性融入國文科課堂教學。系統的融入時機大致上可以建議,在

一個單元正式進入前,先使用「個別閱讀活動」輔助學生的預習活動, 「合作學

習活動」則可以直接在個別閱讀活動後進行,或是另外設計問題讓學生在課末或

其他時機進行小組討論,融入方式更為彈性。圖 3.1.4 為圖 3.1.4 一般國文科教

學流程與系統融入之教學模式對照表,左半邊為一般國文科課堂範文教學的流

程,右半邊標示建議的系統融入時機。

(7)

圖 3.1.4 一般國文科教學流程與系統融入之教學模式對照表

圖 3.1.4中建議的融入時機,並非全部都要進行系統的融入,教師應斟酌單

元內容來設計系統介入的時機,否則同一單元使用次數過多,也會使學生產生厭

煩感。另外,每次融入時間依設計的內容與活動會有不同的調整,以設計15~20

分鐘為佳,但是仍以教師設計的內容與時間為主。本研究認為唯有針對單元性質

與需求來設計教學活動與系統的應用,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因此, 「無線教

室閱讀系統」特別強調透過教師的教學專業來設計活動與判斷系統融入的時機與

時間,如此才能夠給予國文科課堂教學最適切的輔助,這也就是系統設計的第一

個理念。

1.預習、作者簡介、題解。

2.朗讀課文、指正讀音。

3.詞語解釋、句解、修辭、段旨。

4.說明全文主旨。

5.課文深究。

6.課後練習。

一般國文科範文教學流程

系統個別閱讀活動(15-20 分鐘)

系統個別閱讀活動(15-20 分鐘) 系統合作學習活動(15-20 分鐘)

系統合作學習活動(15-20 分鐘)

系統融入教學的建議時機

(8)

為了顧及彈性原則,在發展系統時期,都盡可能不將教師編輯的功能寫死,

另一方面,為顧及教師操作系統的便利性,將一些常用的選項內建於系統中,目

的是希望在便利性與彈性中給予教師最佳的活動設計空間。

3.1.2. 策略應用原則

根據系統設計的核心理念─提供學生閱讀策略訓練與應用的機會,應運而生

的系統發展原則為策略應用原則,也就是在設計系統的「個別閱讀活動」教學模

組及「合作學習活動」教學模組時,都安排了閱讀策略的訓練與應用的機會。

「合作學習活動」教學模組中所訓練的閱讀策略有提問、解釋、澄清等閱讀

理解策略,因為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相互討論教師事先設定的問題或

討論閱讀文章之生難字詞,在討論中必然會穿插使用提問、解釋、澄清等閱讀策

略,此外,合作中學生也可以互相討論彼此的文義推理方式與運用的閱讀策略,

這將對於學生的閱讀理解策略之應用有所助益。

「個別閱讀活動」教學模組中所訓練的閱讀策略有設定閱讀目的策略(set

purpose)、自我解釋策略(self-explanation)、重點畫線策略、重點筆記與摘要策略、

揣讀法(文義推理)等策略,並訓練學生最基本的字詞解碼能力。圖 3.1.5 個別閱

讀活動「設定閱讀目的介面」設計說明及圖 3.1.6 個別閱讀活動之「閱讀介面」

設計說明即在說明「個別閱讀活動」教學模組中所要訓練的閱讀策略。

(9)

圖 3.1.5 個別閱讀活動「設定閱讀目的介面」設計說明

圖 3.1.6 個別閱讀活動之「閱讀介面」設計說明

●介面設計說明:

學生依篇名、出處與作者,在閱 讀前先設定閱讀目的。

●訓練的閱讀策略:

1.設定閱讀目的策略 2.自我解釋策略

●介面設計說明:

學生在閱讀時作字詞解碼與文 義推理的訓練。

●訓練的閱讀策略:

1.揣讀法

2.重點畫線策略

3.自我解釋策略

4.重點筆記與摘要策略

(10)

3.1.3. 支援合作原則

系統設計理念中曾提到「無線教室閱讀系統」將開發合作的相關機制以改善

過去合作學習的缺點,是因為合作學習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然

而,面對面的合作雖然是最自然也最有成效的合作方式,卻有一些缺點必須仰賴

資訊科技的輔助加以改進。有鑒於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所提到的合作學習缺點或導

致失敗的原因,如 Free rider effect、Sucker effect 以及 Status sensitivity effect 等,

系統在設計時,除了保留合作學習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優點,還特別針對導致合

作學習失敗的原因,設計合作學習時「分享」與「分工」的機制,以改善過去合

作學習的缺點。詳細說明可參閱 3.3.3 工作分配機制。

3.2 系統架構

本研究以 JAVA JDK 1.1.8 作為系統的開發環境。JAVA 所開發出來程式除了

有跨平台、可攜性高與輕巧的特性,利用 JDK1.1.8 開發環境所發展出的程式可

以在 PDA 上的作業系統 Win CE 上執行,因此,為了實作出可以在 PDA 上執行

的系統,且配合 PDA 上有限的記憶體空間,所以選擇 Java JDK 1.1.8 作為系統

的發展環境。

「無線教室閱讀系統」可以分成「教師編輯端」 、 「學生端」 、 「個別閱讀伺服

端」與「合作學習伺服端」四大部分,教師編輯端目的在提供教師編輯閱讀教材

(11)

主要目的是在提供閱讀與合作的服務,並彙整學生學習狀況以供教師參考。教師

編輯端、學生端與伺服端這四大部分之架構如

圖 3.2.1 系統架構圖(四大子系統) 所示。

圖 3.2.1 系統架構圖(四大子系統)

在系統操作的設計上,主要是由教師於上課前先利用「教師編輯端」針對教

學內容設定閱讀題目、編輯閱讀提示,並設計合作學習活動,然後在適當的國文

科課堂教學情境中彈性使用「個別閱讀伺服端」進行個別閱讀活動,或是開啟「合

作學習伺服端」進行合作學習活動。而學生方面,則是利用 PDA 上的「學生端」 ,

依據教師的安排進行個別閱讀或合作學習活動。其中,「教師編輯端」、 「個別閱

讀伺服端」與「合作學習伺服端」這個部份可由操作流程看出三者的關係,如

圖 3.2.2 編輯端與伺服端之操作流程所示。

Java

資料庫

(使用 MS Access)

Notebook

學生端

PDA

TCP/IP 通訊協定

個別閱讀伺服端

Notebook

教師編輯端

合作學習伺服端

Notebook

(12)

圖 3.2.2 編輯端與伺服端之操作流程

3.3 系統機制

本研究發展之無線教室閱讀系統為了支援國文科「個別閱讀活動」及「合作

學習活動」 ,開發了四個主要的系統機制,分別為「編輯管理機制」、 「資料匯集

分享機制」 、 「工作分配機制」以及「資料統計機制」 ,這四大機制的關係如圖 3.3.1 個別閱讀伺服端

啟動要進行個別閱讀活動 的班級和閱讀部份

合作學習伺服端

啟動要進行合作活動的 班級和任務

課堂中:

(個別閱讀活動)

(合作學習活動)

課前:

教師編輯端 輸入文章 編輯文章

設定任務:合作式問題討論 輸入文章

設定任務:合作式字詞討論

編輯文章

(13)

圖 3.3.1 系統架構圖(四大機制)

教師首先利用「編輯管理機制」,依據範文內容編輯文章、選擇任務或設計

問題,並針對該篇範文的難字或新詞做註記或給予提示,以協助學生運用閱讀策

略自行閱讀並理解範文段落。上課時,學生利用個人的行動載具取得閱讀資料與

任務,開始進行個別閱讀活動或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此時應用到的是「資料彙集

與分享機制」與「工作分配機制」 ,學生完成任務後將自己或小組答案傳回伺服

端,教師可利用「資料統計機制」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以下為各系統機制的說明。

3.3.1. 編輯管理機制

教師可使用編輯管理機制針對個別閱讀活動,選擇學生閱讀材料,並針對字

詞做註記,配合各自詞給予學生閱讀策略或提示,以協助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自行

管理者

教材

資料庫 A A A

第一組

B B B

第二組

學生 資料庫

伺服端 學生端

(14)

閱讀並理解範文段落。

在合作學習活動的部分,教師可透過編輯管理機制自動或手動分派小組成

員,並設定小組任務與活動,可設定的合作學習活動有合作式問題討論與合作式

字詞解釋兩種活動。

3.3.2. 資料分享機制

資料分享機制的主要目的,是匯整各組組員答案並分享給其他小組組員,以

供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之進行。合作學習活動進行時,小組學生資料或意見匯集通

常為較困難的部份,因為討論或報告格式不統一,學生不易迅速比較彼此的看法

(DiGiano, Yarnall, Patton, Roschelle, Tatar, & Manley, 2002),另一方面,就算統一

了彼此的意見格式,以傳統的紙筆方式還是不易同時了解並比較整組組員的看

法。此外,合作學習還常有組員羞於分享或被忽略的情況發生,因此需要藉由資

料彙集分享機制加以改善。

「資料匯集分享機制」首先會接收學習者傳回至問題答案與資料,然後統整

該組的答案,再傳到該組每位成員之行動載具上呈現,其匯整分享的流程如圖

3.3.2 資料匯集分享機制架構圖所示:

(15)

圖 3.3.2 資料匯集分享機制架構

此機制實作之後,學生將可以在合作學習活動討論時,觀看每位小組成員的

答案,並加以討論,學生端的介面如圖 3.3.3 所示。

圖 3.3.3 資料分享機制「學生端」介面圖

3.3.3. 工作分配機制

本研究在系統設計理念及支援合作學習的系統發展原則中,皆提到系統設計

要改良面對面合作學習的一些缺點或造成失敗的因素。這些缺點是因為在進行合

作學習時,學生往往無法進行有系統的討論,反而受到不必要的人際問題干擾學

●介面設計說明:

學生可以快速瀏覽每位小組

成員的答案,並與自己的答案

做對照。上方兩欄為題目與學

生自己的回答,右下方為左下

方點選組員之答案。

(16)

習,而將注意力放在與學科無關的內容上(Palincsar)。因此,工作分配不均、秩

序不佳是學生自認為合作學習較嚴重的缺點(張俊彥、程上修,2000)。

工作分配機制的設計基於小組成員都必須負擔工作責任且相互依賴的觀點

(Johnson & Johnson,1994),首先要求所有組員都必須完成個別任務才可進行小

組討論,如果其中有任何一位組員未完成任務,小組是無法進行合作討論的,因

此可以排除 Free rider effect 與 Sucker effect。

此外,在文獻探討中所提到的 Free rider effect、Sucker effect 以及 Status

sensitivity effect,追根究底都是導因於進行合作學習時的分工不當,如果小組合

作時的分工狀況良好,就不會有人偷懶或獨居領導地位等情形,上述三種效應也

將不會存在。因此,本系統所設計的分工機制,會先隨機分配小組各題的答題權,

具有答題權的組員將可以發送小組該題的討論結果,在小組尚未送出討論題目的

答案時,其他組員是無法先行進入下一題的討論,必須等到小組已經討論完該

題,具有該題發送權的組員送出小組答案後,整組才能進行下一題的討論,這是

為了避免所謂的 group ganging up on th task phenomenon,小組為了盡快完成任務

而馬虎進行合作的現象,可以因為這樣的設計而獲得控制。

工作分配機制會控制答案傳送權,小組成員具有答題權者必須輪流送出各題

小組討論後的答案,各題具有答題權者由合作學習伺服器隨機指定,無答題權之

學生若在小組未完成該提任務時,想先進入下一題,將會出現警告訊息,直到該

(17)

圖 3.3.4 即在說明工作配機制的情形。

圖 3.3.4 系統工作分配機制示意

圖 3.3.5 為小組合作具有答題權組員之介面圖,只有該組員可以送出該題小

組答案,其他組員不可在該題未完成討論時進入下一題,這樣的機制除了迫使小

組組員都必須參與合作學習外,還可以避免 group hanginh up effect 的產生。

圖 3.3.5 小組合作具有答題權組員之介面圖

●介面設計說明:

小組中具有答題權的成員才

會出現下方的小組答案送出

選項,若其他沒有答題權的組

員在小組答案未送出時就按

下一題,則會出現警告訊息。

(18)

3.3.4. 資料匯集統計機制

為滿足研究的第二個假設,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個別閱讀的狀況,系統設計時

特別發展出「資料匯集統計機制」,目的在於協助教師快速且即時了解學生個別

閱讀狀況,與小組合作學習狀況。學生個別閱讀資料透過資料匯集統計機制產生

統計圖表,供教師快速了解全班學生個別閱讀與答題狀況,教師可因此給予學生

即時的回饋。

在學生個別閱讀部份,教師可以針對某位學生了解其在「閱讀目的設定」(文

體、主題等判斷)與字詞理解的狀況,也可以了解該生觀看提示的次數,如圖 3.3.6

所示,教師也可以針對某個字詞來了解全班學生的作答情形。

(19)

另一方面,合作學習活動的資料也會透過資料統計機制呈現給教師參考,教

師可即時了解全班討論情形,也可以針對某個題目了解各組學生的回答狀況(如

圖 3.3.7 所示),或是觀看各小組的狀況。

圖 3.3.7 合作學習伺服端的題目與各組回答狀況介面

3.4 系統功能

學生在進行個別閱讀活動時,必須自己閱讀文章,然後運用閱讀策略或是依

需求觀看教師編製的題示,去理解並解釋文義;而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學生必須

先完成自己的任務,再與小組分享、協商並討論出小組的看法,在這些活動過程

中,教師都可以充分瞭解學生狀況。為了達成上面所描述的教學情境, 「無線教

室閱讀系統」發展出如圖 3.4.1 所示的功能。

(20)

圖 3.4.1 「無線教室閱讀系統」之功能架構圖

無 線 教 室 閱 讀 系 統

教師編輯端

編輯字詞提示 標記重要字詞

設定合作任務 設定課程基本資料

分配合作小組

分配合作小組

個別閱讀伺服端

觀看班級整體作答情形

觀看學生個別作答情形

合作學習伺服端

觀看各組答題狀況

觀看各題全班作答狀況 觀看全班答題狀況

學生端

個別閱讀活動

觀看字詞提示

重點畫線功能

重點筆記或摘要

合作學習活動

觀看成員答案

送出小組答案

(21)

1.教師編輯端

教師編輯端的主要功能在編輯教材並設計活動讓學生於課堂中進行,其功能

如表 3.4.1 教師編輯端主要功能一覽表所示。

表 3.4.1 教師編輯端主要功能一覽表

功能 說明

設定課程基本資料 教師可以自行設定不同的課文部份讓學生進行個別閱讀,

或是合作討論的題材。

標記重要字詞 教師針對學生需要去思考的字詞做標示。

編輯字詞提示

教師對標記的字詞編輯提示,根據各種文章材料給予學生 思考的線索或理解的方向,編輯提示除了可利用下拉式選 單直接尋找適用的提示,教師也可以自己輸入適當的提 示。每個字詞最多可輸入三個提示,教師可分層次設計。

分配合作小組 教師可以自己手動分組,或是設定組數讓系統去亂數分組。

設定合作任務 教師可以依單元選擇任務的類型, 「問題式小組討論」或「合 作式字詞解釋」 。

設定討論問題

教師若選擇的任務類型為「問題式小組討論」 ,就必須設計 給小組討論的問題,若選擇的任務為「合作式字詞解釋」,

系統則會自動以該課的字詞作為討論的題目。

2.個別閱讀伺服端

個別閱讀伺服端主要在提供學生個別閱讀時的服務,會自動判斷學生是否進

入指定閱讀部份,並將學生已作答的部份傳送到學生端,主要功能有表 3.4.2 所

示的兩個功能,並支援離線瀏覽的功能。

表 3.4.2 個別閱讀伺服端主要功能一覽表

功能 說明

觀看班級整體作答情形

教師可以針對所關心的字詞,觀看全班學生的作答狀 況。內容包含學生設定閱讀目的時判斷文體的整體統計 圖,以及對該字詞的解釋。

觀看學生個別作答情形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觀看該生的各種回答。

(22)

3.合作學習伺服端

合作學習伺服端主要在提供學生合作學習時的服務,提供合作學習時學生個

別任務的服務,在學生進入小組論前會檢查該生是否完成個別任務,也會檢查該

生所在組別組員是否都完成個別任務,檢查通過後便開始提供小組討論的服務。

主要功能有觀看班級整體作答情形與觀看學生個別作答情形兩個,並支援離線瀏

覽的功能,如表 3.4.3 所示。

表 3.4.3 合作學伺服端主要功能一覽表

功能 說明

觀看各組答題狀況 教師可以針對小組,觀看該組的小組作答狀況,包含小 組作答進度與回答內容。

觀看全班答題狀況 本功能提供教師全面性的了解,以長條圖方式表現全班 各組的答題進度。

觀看各題全班作答狀況 教師可以針對某個題目,觀看全班各組的回答狀況。

4.學生端

學生端提供學生進行個別閱讀活動與合作學習活動的介面,學生端必須先登

入提供服務的伺服器,才開始進行操作,主要功能依據個別閱讀活動和合作學習

活動劃分為兩個部份。學生在個別閱讀活動完成「設定閱讀目的」之後,就開始

進行文章的閱讀,此時閱讀中可用的功能有觀看字詞提示、重點畫線功能和重點

筆記等功能;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合作學習活動的個別任務後,開始進行小組

(23)

表 3.4.4 學生端重要功能一覽表

功能 說明

觀看字詞提示

學生可以需要觀看字詞的提示,提示共有三 層,由淺入深,若一個提示不足,再按一次就 會顯示到第二層的提示。

重點畫線功能 重點畫線功能屬於輔助閱讀的功能,學生可以 依需求變換三種顏色,並選擇直線或曲線。

個 別 閱 讀 活

動 重點筆記摘要

學生依習慣或需求做重點筆記或摘要,只要在 想做筆記或摘要的位置加入,便可以打開筆記 畫面輸入筆記或摘要。

觀看成員答案 學生可以觀看小組正在進行討論題目的各組 員答案,並與上方自己的回答作比較。

合 作 學 習 活 動

送出小組答案 本功能只提供給小組之中具有該題答題權的

學生,答題權由合作學習伺服器亂數分配。

數據

圖 3.1.1 學生「個別閱讀活動」操作流程圖 「合作學習活動」教學模組則是利用系統進行面對面的小組合作討論,本 教學模組分為兩種活動,一是「合作式問題討論」 ,二是「合作式字詞解釋」 。它 們的差別在於,「合作式問題討論」在進入小組問題討論前,每位學生都必須先 登入系統回答問題,待整組組員都完成個別問題後,才能開始進行小組的合作討 論; 「合作式字詞解釋」則在進入小組討論字詞前,每位學生都必須先登入系統 進行「個別閱讀活動」,待整組組員都完成個別閱讀活動後,再開始進行小組的 合作討論。小組合作討論部分的操
圖 3.1.3 一般範文教學模式與系統教學模組之對照圖 由圖 3.1.3可知,個別閱讀與合作學習兩個教學模組並非獨立於國文科課堂 教學以外的活動,而是用以融入國文科課堂教學的輔助活動。 ㄧ、預習、作者簡介、題解。 1-1針對作者、篇名設定目的或問題,以及判斷體裁。二、朗讀課文、指正讀音。三、詞語解釋、句解、修辭、段旨。1-2應用閱讀策略閱讀範文內容,並揣測標註的字、詞意義。2-3提問與澄清。四、說明全文主旨。2-1回答任務問題。2-3提問與澄清。五、課文深究。2-2分工合作與分享。2-3提問與澄清。2-4完
圖 3.1.4 一般國文科教學流程與系統融入之教學模式對照表 圖 3.1.4中建議的融入時機,並非全部都要進行系統的融入,教師應斟酌單 元內容來設計系統介入的時機,否則同一單元使用次數過多,也會使學生產生厭 煩感。另外,每次融入時間依設計的內容與活動會有不同的調整,以設計15~20 分鐘為佳,但是仍以教師設計的內容與時間為主。本研究認為唯有針對單元性質 與需求來設計教學活動與系統的應用,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因此, 「無線教 室閱讀系統」特別強調透過教師的教學專業來設計活動與判斷系統融入的時機與 時間,如此
圖 3.1.5 個別閱讀活動「設定閱讀目的介面」設計說明 圖 3.1.6 個別閱讀活動之「閱讀介面」設計說明 ●介面設計說明: 學生依篇名、出處與作者,在閱讀前先設定閱讀目的。●訓練的閱讀策略:1.設定閱讀目的策略2.自我解釋策略●介面設計說明: 學生在閱讀時作字詞解碼與文義推理的訓練。●訓練的閱讀策略:1.揣讀法2.重點畫線策略3.自我解釋策略4.重點筆記與摘要策略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ve Function of the Hydrogen Atom’s Ground

Myers effect condensation of mean field D(-1) Chern Simons term is induced. Fuzzy sphere is

The spontaneous breaking of chiral symmetry does not allow the chiral magnetic current to

In conclusion, we have shown that the ISHE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trinsic orbital- angular-momentum Hall effect so that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tum spin current is zero in a

IQHE is an intriguing phenomenon due to the occurrence of bulk topological insulating phases with dissipationless conducting edge states in the Hall bars at low temperatures

• Thermal annealing in vacuum generates oxygen vacancies which generate dynamic scattering defects, causing orbital Kondo effect. • The orbital Kondo effect is suppressed in

Effect (a) Detector moving; source stationary...

作者:renowned Stanford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Ca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