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詠明著, 《佛教的大千世界》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 84 年出版,頁 4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陳詠明著, 《佛教的大千世界》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 84 年出版,頁 41。 "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花非花」創作理念與實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花非花」的創作主要是藉由花的形象、生命力來說明非花之境,暗喻人生 的過程,人生行善做惡的因果循環,及《廣論》中特別提到與佛教相佐的人生概 念,用花草之形入畫,期能藉由平實的物與人的生活相結合拉近觀者與作品的距 離。

反觀現今社會的亂象,不少人尋求ㄧ分心中的寧靜,正如陶淵明在政局不穩 之時嚮往桃花源境,八大山人在改朝換代時以一己的創作暗喻心中之苦,藝術是 抒發情感的媒介,也是宣導理念的一種方式,在初入教育界之時,滿懷期待及熱 忱,用所有的精力獻身教育,社會的變遷,地域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導 致現在的環境中充滿了物慾及暴力,不僅是所看到的政治現象,包括媒體所傳達 的本應是教育性質的節目,也常成了揭露人性黑暗、犯罪的媒介,不禁令人想到

「人生皆苦」,祈求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如此的黑暗進入單純的校園,接著「教育」又被批評,教師們原來該受尊重 的角色也一再被揭露,形成一個沒有倫理、惡性循環的現象,令人不甚擔憂,在 一次機會中得以參加福智文教基金會辦的教師成長營,七天的時間,大家齊心的 為他人服務,以他人的快樂為學習的過程,正如佛教教導人如何得到身心的健 康,如此良善的力量,鼓舞著大家,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且不 論何者對何者錯孟子的主張在那樣的環境得到了彰顯,接著筆者接觸了《廣論》

(2)

去看待它,我想「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就是最好的說明,而筆者的工作也恰好 是教育及照顧未來的主人翁,是以筆者將《廣論》中認識佛教人生概念與創作結 合,倘若創作能使觀者有一分好奇及想像,如此將佛教人生中「轉念」及「善惡」

觀介紹給另一個人,也是筆者做此研究的用意。

第二節 內容形式

「花非花」的創作,以花描繪「非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部分:

一、有生命的花:

有生命的花、草與特殊營造的光線及環境做結合,說明人生的境遇及我們該 以何種態度面對,也以有生命花的環境做對比,說明《廣論》中有關善知識的意 涵,除了環境的對比效果,遠近對比效果,光線對比效果,還有水波遠近的對照 法,讓人做不同層面的聯想,期能到到「萬物靜觀皆自得,落花水面皆文章之境」 二、無生命之花:

以枯萎但仍保留枝葉的花、葉放在空瓶中做描繪,藉以隱喻「是非成敗轉頭 空,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其中又分三部份來看待,一是精神不滅,風骨猶 存之象,二是性空、虛華之意,三是以花與瓶的關係說明《廣論》中重要的學習 態度,讓觀者也能有不同的領會。

第三節 作品解析

創作是一種體驗的表現,經過不少的常識及摸索,「花非花的創作」,經歷 了幾個部份才能具備其內容及形式,一、體驗生命階段 二、作品描述,其中作 品描述又分為探討文獻階段及畫面呈現階段。

(3)

一、體驗生命階段

栽種各種不同的植物,如蘭花、蓮花、孤挺花、迷迭香、薰衣草、小雛菊,

除每日澆水,也需要觀察其不同型態,並記錄其相貌的變化,尤其在植物命終結 時,不忍將之丟棄,於是成了乾燥的迷迭香、雛菊及薰衣草,觀其枯枝葉依然散 開四垂的相貌,不禁令人對生命產生諸多的聯想。

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時而葉片受到蟲害被啃蝕殆盡,蟲害令人困擾但植物與 毛蟲都為生命,一者令人喜愛一者令人毛骨悚然,但也都是生命的象徵,比起我 們的生命,植物及毛蟲的生命更加短暫。走在校園看到高掛的菩提葉,不禁令人 對佛性思想有一些迴響,是以本次研究在體驗植物生命的過程獲得不少靈感。

二、作品描述

作品一名稱 作品一名稱 作品一名稱

作品一名稱::無明(一) (二)

尺寸 尺寸 尺寸

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無明(一)59×68 公分,苔紋紙,墨、膠彩,2004 年 無明(二)68×70 公分,礬宣,墨、膠彩,2005 年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4)

東西就伸出手去貪、得不到就嗔,最後就在此境中癡迷,跳脫不開迷惘的漩渦 而成了「無明(二)」朱槿花全部被旋入的狀況,現世間看似美的東西,人人 追求的物欲、金錢就是最容易使我們迷惘及無明的根源,人總是跳脫不出那個 圈圈,直到沉沒,在此朱槿花代表盲目追尋探索的人。

另一種解讀,由「無明(二)」到「無明(一)」,人總在無明當中造做惡業,

輪迴生死,若能學習佛理,堅定心念,才能跳脫無明,如「無明(二)」之境,

得到解脫,成了「無明(一)」的狀態,如同修學次第中的中士道的修行祈求跳 脫輪迴。

(二)學理依據:

《廣論》中提到思維善惡趣所有差別,惡趣之苦、善趣的勝利,加以佛學義 理,認為人流轉十二因緣之中,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觀察眾生生死流轉的始點,只有破除無明才 能獲得解脫。

(三)作品內容:

「無明(一),一株朱槿花在波濤中漩出展現它的姿態;「無明(二),一 株朱槿花在波濤漩入看不出它的的姿態。

(四)技法:

「無明(一),以海棉刷出藍、綠色的波紋,再用紅及粉紅直接點染出朱 槿花的花瓣及花蕊,加上葉片層層相疊後以胡粉及膠彩加強白色的波紋及部分色 彩做最後的修補。

「無明(二),改去「無明(一)」枝葉較重的色彩,改以淡墨層層疊出葉 及枝,最後以胡粉膠彩勾勒出波紋,由於無明(一)(二)的紙張不同,是以無 明(一)的花朵,以較重的色彩作描寫;無明(二)以水份加色彩做出花朵較輕 盈的感受。

(5)
(6)

無明(二),尺寸 68×70 公分,2005 年,礬宣,墨、膠彩

(7)

無明無明無明

無明((一一))與無明 無明無明無明((二二))比較圖

無明(一)

(8)

作品二名稱 作品二名稱 作品二名稱

作品二名稱::超脫世間(一) (二)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超脫世間(一)68×70 公分,礬宣,墨、彩,2004 年。

超脫世間(二)70×70 公分,雲龍紙,墨、膠彩,2004 年。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由一次機會中,觀察到姑婆芋與環境的關係做聯想,再加上姑婆芋是一種非 常見的植物,平時並不會特別注意到它,因為他如同其他植物般只是清一色的 綠,比較起有特殊色彩的花及葉,或許它顯得很平凡,但一旦下起雨來,偌大的 姑婆芋葉不但可以為小草遮風擋雨,有時走過的路人也會將他摘下來遮雨,這時 的姑婆芋就脫穎而出,超脫世間的美醜成為人最好的遮蔽物,所以將姑婆芋譽為 利益眾生的人。

令人不禁想到,想要下一世比這一世好,不能只求外表的華麗,傾心於物質 的生活,而是要由利益行善的一面去做才能祈求超脫世間的價值觀及物慾,才能 讓下一生更好。

(二)學理依據:

《廣論》在修學佛法的次第中提到,希求後世會更好乃下士道的修行,為跳 出世間三有火宅,要以成佛為共同的目標,以如此的方向去做即為共下士的修 行,成佛主要在發慈悲心,做利益眾生之事。

(三)作品內容:

「超脫世間(一),茂盛的小草雖小,以其數量繁多凌駕姑婆芋之上。「超 脫世間(二)」中,姑婆芋展現其貌,猶如發出光芒般,勝出小草。

(9)

(四)技法表現:

「超脫世間(一),以墨勾勒點染姑婆芋的形體,再以毛線沾綠、黃綠以及 藍綠的顏料作印染,以表現小草生長茂盛綠意盎然的樣子,「超脫世間(二) 以水墨、膠彩點染葉片及小草,再以毛線沾墨印染背景做統一,最後以胡粉勾邊 做出光澤的效果,在顏料中加入膠調合做畫面整體的修補,可以減少畫面中色彩 水分的過渡暈染,也可以節省磨膠彩顏料的時間。

(10)

超脫世間(一),尺寸 68×70 公分,2004 年,礬宣,墨、彩。

(11)

超脫世間(二),尺寸 70×70 公分,2004 年,雲龍紙,墨、膠彩。

(12)

超脫世間超脫世間超脫世間

超脫世間((一一))與超脫世間超脫世間超脫世間(超脫世間(二二))比較圖

超脫世間(一)

超脫世間(二)

(13)

作品三名稱 作品三名稱 作品三名稱

作品三名稱::轉逆為順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65×68 公分,棉紙,墨,膠彩,2004 年。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下雨的天候,成串的月桃花有向上、有向下,向上的月桃花遭受風雨的侵襲,

最後必定殘破亦或是低頭向下,向下的月桃花,順著雨勢,又有月桃葉的庇護,

得以安然生長,如此的狀況就有如人生當中的順境及逆境,當不如意時,別只是 抱怨,怨恨多了、造做口業,業力會使人更加的墮落,不如轉換心念,造做善業,

順勢而行,不懼苦難,那麼總會有轉逆為順的一天。

又可想為倘若我們因前輩子造做惡業而有不好的結果,我們可以透過修學佛 法的道理,「觀業忍受求加持」,時時憶念善的方向,必定能轉逆為順。

(二)學理依據:

佛教的道德觀中,在《阿含經》中的偈句:「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 意,是諸佛教」,敎人要止惡揚善,造做善業,心、口、意業清淨為善,就可以 得到善果,有苦難時想到苦難的原因,誠心的改過,可以破除無明得到內心的清 淨,進而造做善業。

(三)作品內容:

一佇立於雨中的月桃,花朵向上向下分為兩部分,躲在月桃葉下的花朵順勢 生長,向上翻出的月桃花朵遭受風雨無情的侵襲。

(四)技法表現:

先用毛筆沾牛奶留出雨的斜線位置再點染葉片的綠色色彩,描繪月桃花的姿

(14)

轉逆為順 尺寸 65×68 公分,2004 年,棉紙,墨,膠彩

(15)

作品四名稱 作品四名稱 作品四名稱

作品四名稱::做光明想(一) (二)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做光明想(一)60×59 公分,礬宣,膠彩、墨,2003-2004 年。

做光明想(二)68×70 公分,礬宣,膠彩、墨,2004-2005 年。

作品解說品解說品解說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刺桐花的形狀有如向外放射的辣椒,向上四射的光線,有如刺桐散發光芒般 也敘說著發光發熱情境,這是日間所可以看到的狀況,晚上如何感受此光亮及色 彩,是以視覺疲勞的概念,人通常在入神去看一件東西時將視線移至另一張紙,

所能看見的將是互補的顏色,於是用互補色表現光芒的另一個相貌,也用來表現 晚間的特殊光線,不會因白天或晚上而改變,反而加添了一分神秘的味道,刺桐 花正代表了散發光芒的人,也用來隱喻對師長的光明之想。

(二)學理依據:

散發光芒的莿桐花,象徵我們在學習的路上需要靠善知識的引導,如同《廣 論》所說要將善知識做六種想,其中一想就是做光明想,善知識帶我們破除心中 無明,使我們獲得光明,所以將師長做光明想,才是修學的第一步,即使是黑夜 善知識也是散發出特殊的光彩,也提醒學者要時時憶念善知識的功德。

(三)作品內容:

「做光明想(一),紅色的莿桐花在烈日的照射下,光芒四射,再由綠葉的

(16)

(四)技法表現:

「做光明想(一),先以淡墨染出葉片的墨色,再加以紅色做出花的豔麗,

以綠色作為綠葉的映襯,最後以白色胡粉修飾出光芒。

「做光明想(二),先留出光芒旁的白,染上成色及紅色,再將其他底色用 墨做整合,讓明暗對比強烈,此幅作品類似底片的色彩效果,主題原為紅色的莿 桐經對比後成為綠色或藍綠色的花朵,由於兩件作品是做明顯的對比,所以「做 光明想(二)」的色彩調配經過許多時間的一再修改才具有現在的面貌。

(17)

做光明想 (一)尺寸 60×59 公分,2003-2004 年,礬宣,膠彩、墨。

(18)

做光明想 (二)尺寸 68×70 公分,2004-2005 年,礬宣,膠彩、墨。

(19)

做光明想做光明想做光明想

做光明想 ((一一))與做光明想做光明想做光明想 (做光明想 (二二))比較圖

做光明想 (一)

(20)

作品五名稱 作品五名稱 作品五名稱

作品五名稱::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一一)(二二)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無明中尋覓(一)60×59 公分,膠彩,墨,棉紙,2004 年。

無明中尋覓(二)68×70 公分,膠彩,墨,棉紙,2004 年。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比直的孤挺花在夜幕將近低垂時,綻放出嬌豔的花朵,每一朵幾乎都朝著 有光源處開放只有那一兩朵向不同的方向生長,或許在初生之時仍在探尋自己的 方向,就和我們一樣,在盲目中尋找自己的方向,孤挺花莖幹筆直,花朵美豔常 向光處開放,用來形容尋覓中的人,找尋人身的光亮處。

(二)學理依據:

《廣論》中提到隨念善知識恩德時,提到《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 尋覓我者,於長夜中為愚癡富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沉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 道示善道者,繫缚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 燃燒,為作雲雨而為熄滅,應如是想。」,善知識提攜我們,點醒我們遠離無明 的黑夜,讓我們能看得清方向,不論我們在何處,善知識都希望幫助我們找尋自 己正確的方向,並帶領我們生生增上。

(三)作品內容:

以一藍一綠不同色調的背景做為對比,也以聚光及逆光做為環境的描寫,孤 挺花在此環境中盲目無依,善知識就有如那一道明光,而孤挺花正象徵著芸芸眾 生,善知識告訴眾生正確的方向,讓眾生可以撥雲見日,向正確的路走去。

(21)

(四)技法表現:

「無明中尋覓(一)」以墨色先染出葉子的基本色調,在用朱紅、紅畫出花朵,

背景有用淡淡的墨色層層的點染,做出集中光亮的效果,「無明中尋覓(二) 以膠彩覆蓋淡墨,再以紅、朱紅點染花朵,由於與「無明中尋覓(二)」在畫面 上是對比的效果,所以以中間暗及四週亮的方式裝點全畫面,試圖能做出逆光對 比的效果,並以綠色調墨加深背景,以胡粉、膠調上黃、綠做出花及葉透光的部 份。

(22)

無明中尋覓(一)尺寸 60×59 公分,2004 年,膠彩,墨,棉紙。

(23)

無明中尋覓(二)尺寸 68×70 公分,2004 年,膠彩,墨,棉紙。

(24)

無明中尋覓 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

無明中尋覓((一一))與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無明中尋覓(二二))對照圖

無明中尋覓(一)

無明中尋覓(二)

(25)

作品六名稱 作品六名稱 作品六名稱

作品六名稱::斷器三過斷器三過斷器三過(斷器三過(一一)()()()(二二)(三三)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斷器三過(一)汙器 57×138 公分,墨,彩,棉紙,2004 年。

斷器三過(二)覆器 53×138 公分,墨,彩,棉紙,2004 年。

斷器三過(三)漏器 55×138 公分,墨,彩,棉紙,2004 年。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以瓶子與枯乾的花木作結合,營造出三種不同器皿喻意的人生概念,三種器 皿分別指的是汙器、覆器以及漏器,此三種瓶子中裝的花木一定無法滋長,裝污 水的瓶子花木自然無法長的好,覆蓋的瓶子由於無法供給植物養分所以也無法生 長,漏器,有裂痕的瓶子無法提供儲存供養份給植物,是以花木仍舊會枯萎,就 如我們學習的狀況一般,當我們本身是一個汙器,也就是有成見的人,我們是無 法將東西學好的,如果我們是一個覆器,就像是一個完全不聽他人勸告的人,又 如何能學的好,如果我們是一個漏器,左耳進右耳出的我們也無法好好的學習精 要的知識。

(二)學理依據:

根據《廣論》中有關對善知識,我們要「斷器三過,依六種想」《廣論》云: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淨潔,並雖潔淨若底穿漏,天雖於比降以雨澤,然不 入內,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汙,不能成辦餘需用事,或雖不為不淨染汙,然

(26)

題目中「斷器三過」,名稱取自廣論原文,「器」是以三種器皿做為聞法工具 的判斷,去除此三種不好的狀態,才能好好的聽聞及學習,用在生活上除了修學 佛法,學習一切的東西都需要斷除此三種不好的狀況,才能學習到師長所要敎授 的精隨。

(三)作品內容:

「斷器三過(一)汙器」,一個盛裝污水的瓶子中裝了一株植物,由於是污 水植物無法健康的生長,自然吸收不到養份,背景所在是萬花筒下的花花世界,

意指外界的花花世界,我們吸取不到好的東西;「斷器三過(二)覆器」,一株花 種植在懸空之處,自然無法穩固的生長,也就成枯萎的花朵,一樣無法得到花花 世界的菁華;「斷器三過(三)漏器」,將盛裝的水一洩而空,也無法看到外在世 界的菁華,造成修學上的障礙。

(四)技法表現:

先用電腦將所畫的線條及色彩做特殊的處理,給人一種萬花筒感覺的背景,

將枯枝的種種姿態做不同的展現,期使作品能在平易中見偉大。

以筆墨速寫瓶子與枯枝、枯葉,再用電腦爲作品加上色彩及特效,以萬花筒 看世界的效果象徵我們所在的花花世界,再將個人的想像付諸筆墨,「斷器三過

(一)(二)(三)」先用筆墨描繪枯枝及瓶子,再渲染出不同層次的底色,最後 以胡粉及膠彩顏料做加強,點出較光亮之處,以及色彩不明顯的地方。

(27)
(28)

斷器三過(二)覆器,尺寸 57×138 公分,2004 年,墨,彩,棉紙。

(29)
(30)

斷器三過斷器三過

斷器三過斷器三過((一一)(二二)(三三))的比較圖

(一)汙器 ( 二)覆器 (三)漏器

(31)

作品七名稱 作品七名稱 作品七名稱

作品七名稱::靈性不滅靈性不滅靈性不滅 靈性不滅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89×117 公分,,玉板宣,墨,膠彩,2004 年。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平時的水墨大多於紙上勾勒墨線,本次特別將主題與背景的色彩做對調,枯 的枝葉雖然不像有生命的植物般色彩豐富,但他的枝葉及線條之美依舊令人讚 賞,是以用其姿態及特殊的色彩安排來象徵「靈性不滅」

(二)學理依據:

佛教的目的在救人離苦得樂及成佛,透過學習佛法使人邁向成佛之路,《廣 論》中也提到修學佛法需要按一定的次第,由下士、中士而上士,每一個次第所 需達成的目標不同,下士需求此生的快樂,甚而下輩子的快樂,中士需求的是跳 脫輪迴的三界,上士是往成佛之路邁進。「靈性不滅」正象徵著涅盤得定的中士 道境界,得定後啟發人佛性的智慧,使人向善的精神長存不滅,向正確的方向前 進,不為外欲所影響。

(三)作品內容:

在黑漆漆神秘的空間中,有一枯枝插在瓶中,散發出白色的光芒,在如此的 空間及環境中尤其象徵著與眾不同,「寧靜致遠」的性格,也代表佛教三學中「定」

的境界,說明「靈性不滅」之貌。

(32)

靈性不滅 尺寸 89×117 公分,玉板宣,墨,膠彩,2004 年。

(33)

作品八名稱 作品八名稱 作品八名稱

作品八名稱::誰與爭鋒誰與爭鋒誰與爭鋒 誰與爭鋒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76×120 公分,麻祇,墨,膠彩、國畫、水彩顏料,2004 年。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以小雛菊做對照,有生氣的小雛菊以及無生命的小雛菊,一個是非常的有生 命力生生不息,另外兩個不論是延伸的有多長仍舊是已枯枝葉,象徵著修學佛法 的次第上下延伸的枯枝代表著下士道及中士道,中間有生命力的花朵代表著上士 道,下士道的修行希望此生能很好甚而下輩子會很好,中士道的修行希望可以跳 脫輪迴之境,上士道修行除了跳脫更要發菩提心救渡一切的眾生,發起誓願成 佛,誰與爭峰旨在說明修學佛法為了讓自己快樂及更好,但最究竟的態度就是期 願一切眾生皆成佛。

(二)學理依據:

佛教常說明學佛的目的,正如《廣論》中所說的大勝利及修學次第,學佛要 用在自身,要淨除罪障、積聚資糧並且兼具福德及智慧資糧,福德及智慧資糧就 是佛所傳下圓滿教法中我們需要修學的,既然是學習最究竟的當然是希望一切眾 生皆成佛。

(三)作品內容:

以空瓶及枯枝的組合,盛開的花朵與枯的瓶花做對比,說明不論是枯枝長的 多麼的不同有特色,莖葉延伸的多麼的遠,始終無法取代生生不息小雛菊的地位。

(四)技法表現:

(34)

誰與爭鋒,尺寸 76×120 公分,2004 年,麻紙,墨,膠彩

(35)

作品九名稱 作品九名稱 作品九名稱

作品九名稱::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 尺寸尺寸

尺寸尺寸、、媒材媒材媒材媒材、、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95×166.5 公分×2,棉紙,墨、膠彩,水彩,國畫顏料,2005 年。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作品解說作品解說:

(一)創作理念:

佛教常說人因業循環,業力決定下輩子的去向,並且在下士道中仍然是輪迴 在三界之中,以花的相貌來暗喻六種輪迴的相貌,所謂的六道是天道、人道、阿 修羅道也稱為是三善道,輪迴到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牲道是所謂的三惡道,人可 以經由修行輪迴至善道,也有可能因造做惡業而輪迴到三惡道,以菩提葉代表佛 菩薩的慈悲心,願救度大家及承載一切的負擔,是以充滿著善的光輝,三惡道中 的眾生常在爭鬥黑暗以及苦刑當中,是以無暇修學善法,因此也很難再向上晉升。

將花的相貌加上自己的意念做結合,以花的六貌說明輪迴的六道位於三善 道才能顯現出最美最純真的色彩,因此三惡道的菩提葉顯得枯黃甚而被蟲啃食,

三善道的菩提葉表現的常是青綠健康,蓮花是與佛教最有關聯的花朵是以象徵天 道的形象,蝴蝶蘭非常的艷麗取其蝴蝶之名似阿修羅道的飛天能飛翔、具有神通 但因常和天道中的天人爭鬥被貶離天道,以油菜花象徵人道主要是因為油菜花的 功能眾多,看雖平凡正如人道的眾生雖然無法跳脫生死但是卻可以修行讓自己不 斷的增上,三惡道中咸豐草象徵地獄道是取咸豐草的形象總是藉由其刺果沾染到 人身上傳遞種子,令人不舒適,又其名為鬼針草,就像地獄道的狀況令人毛骨悚 然不舒適,只有藉由他人的救渡或其業力盡了才可以跳脫,鼠尾草象徵畜牲道,

是以其形象似畜牲中的鼠類來作象徵,獅子草來形容餓鬼道是以其形象嘴大喉嚨 小,正如惡鬼道眾生的形象,吃的多卻無法吞嚥,所以永遠都無法飽足,以白的

(36)

十界為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 者稱「六凡」,後四者稱「四聖」,一般所說的三界及六道都是凡夫的世界,無法 跳脫生死的輪迴,只有四聖才不用再輪迴生死。「六道輪迴」主要決定在業報的 罪、福、苦、樂等不同,地獄最痛苦而越往上一層罪越輕,由阿修羅到開始享福 報越往上就越快樂。1

(三)作品內容:

以六片菩提葉承載著六種不同的花朵,六種不同的花朵也代表著來世的不同 去向,蓮花象徵天道、蝴蝶蘭象徵阿修羅道、油菜花象徵人道,此三道又稱為三 善道,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牲道為三惡道,位於惡道中沒有固定的色彩形象,是 以花朵以其原來的色彩及對比的色做映襯及變化。

(四)技法表現:

以墨色點染葉片的明暗層次,加上褐色的色彩做三惡道的枯菩提葉,以較對 比的色彩代替原色除了點出惡道眾生的清楚形象,也暗喻惡道中的眾生不確定苦 刑不確定之貌,再加以墨色做背景,表現惡道的眾生處於黑暗不明的境地,三善 道的菩提葉以青翠的綠來象徵生機,再加上植物原有的明亮色彩做最真實的展 現,並以具有光澤的顏料做點染表現三善道特殊的一面,最後在白色的背景上用 墨及膠彩做一些明暗變化說明三善道的空間。

1

陳詠明著, 《佛教的大千世界》 ,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 84 年出版,頁 41。

(37)

六道輪迴圖(兩拼)95×166.5 公分×2,

棉紙,墨、膠彩,彩,2005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 106/11/1週三進修的主講老師陳欣希教授要我們先預習,重點包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印順 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