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8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台灣地處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會之處,夏季深受東亞夏季季風 的影響,由表 2~表 3 可以看出台灣各測站的豪雨次數、大雨次數和 月雨量的相關非常高,這代表這些測站若除去豪雨、大雨發生日的雨 量,則月雨量會明顯降低。爲了討論東亞夏季季風和台灣降雨之年際 變化關係,我們選用一個季風指數--SEAM 來表示夏季季風的活躍程 度,再和台灣六個主要測站的豪大雨次數及月雨量作相關,卻發現美 一測站的相關係數相當低,可以說沒什麼相關性,可見影響降雨的因 素除了大尺度環流之外,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也使得台灣 降雨因時因地而異,難以概括而論。

爲了討論東亞夏季季風的年代際變化,我們將台灣六個主要測 站的豪大雨次數、月雨量的 56 年平均值作 11 年滑動平均,再和 SEAM 的 11 年滑動平均即 R-SEAM 作相關,在 5~6 月部分,西部測站的豪 大雨次數和月雨量均和 R-SEAM 呈現正相關,東部的測站只有花蓮在 豪大雨次數和月雨量上和 R-SEAM 呈現負相關,所以在季風年代際變 化活躍年代(1973~1982 年)的 5~6 月,西部測站的豪大雨次數和月雨量 也會較多,而花蓮的豪大雨次數和月雨量反而是較少的。

在 7~9 月時,和 R-SEAM 呈現正相關的測站有花蓮的豪大雨次

(2)

19

數,和 R-SEAM 呈現負相關的有台北、台中、台南的豪大雨次數和月 雨量,以及花蓮、台東的月雨量。其中西部四測站除高雄以外,5~6 月和 7~9 月的相關是相反的。我們推測,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代 的 5~6 月盛行西南季風,使得位於迎風面的西部四測站的豪大雨次數 和月雨量也偏多,位於背風面的東部測站則偏少;到了 7~9 月,降雨 的因素不只有季風一項,使得豪大雨次數和月雨量上呈現和 5~6 月相 反的結果。

在 5~6 月的高低層環流方面,在季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太 平洋副高的勢力東退到 150°E 以東,同樣的在季風不活躍年時太平洋 副高的勢力仍盤踞在 120°E 附近;此外季風的強度變化在年代際變化 不活躍年時,來自印度洋的跨赤道流和台灣附近的西南風明顯減弱許 多;在季風活躍年於南亞高壓位置的西北側有負渦度負距平,代表南 亞高壓增強且偏西北方,到了季風年代際變化不活躍年,此負距平的 位置有偏東。

7~9 月的高低層環流方面,太平洋副高的西緣有向北退的現象,

而,台灣附近的太平洋上產生了明顯的氣旋式距平,兩支跨赤道流也 很明顯的增強,而不活躍年時來自印度洋的跨赤道流卻減弱了;在季 風年代際變化活躍年時,高層的南亞高壓也是增強且偏西北方。

7~9 月和 5~6 月的比較部分:7~9 月的季風槽較明顯、太平洋副

(3)

20

高的位置較偏北、兩支跨赤道流的匯合區偏東 20 個緯度、南亞高壓 偏西北、西風噴流和東風噴流的速度減弱等。Mason and Anderson (1963) 研究 1957 年南亞地區夏季高層反氣旋的發展與消退,指出南亞高壓 於 7~8 月時達到最強,且高壓及其噴流也有往西移動的現象出現,和 上述現象是符合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初至當期累計 按年變動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年初至當期累計 按年變動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年初至當期累計 按年變動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年初至當期累計 按年變動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二零零六年第三季的出口單位價格指數為 95.7,較二零零六年第二季上升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 )如圖為自民國 79 年到 88 年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用紙量(kg)折線圖,請問哪一年間,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