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I)"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青少年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研究(I).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3-H-006-007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趙梅如 計畫參與人員: 林怡君、陳俐瑾、王聖凱.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26 日.

(2)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內涵與測量之探討 壹、緒論 不論國內或國外,有關家庭關係的研究,有許多主題一直是被關切的,像是 父母教養態度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父母的教育信念及孩子發展間的互動;父母 教養策略所衍生的孩子的適應;父母的教養價值觀所在的文化內涵及親子關係。 在這些議題中,他們對於家庭互動關係的內涵,則因探討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 的發現與主張。而探討國內外諸多研究,除了研究者所編之「主題情境測驗」, 為一瞭解親子溝通情形之測驗外,則幾乎無人編製以圖畫情境訊息的投射方式探 索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主題者。其中由於主題情境測驗主要在測量國小階段親子 溝通認知的一致性,並無法深入探討家庭的互動關係型態,本研究以圖畫情境的 投射方式探索家庭互動關係型態此一領域,除屬創新之舉,更重要在意圖能真正 深入瞭解家庭互動關係型態此一領域的多項面貌。驗證本研究根據家庭互動關係 型態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家庭互動關係影響模式」是否可以用來解釋 國內家庭的觀察資料。因此,本研究將以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型態為主 題焦點,建構本土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內涵與測量。. 貳、文獻探討 一、家庭互動關係的內涵 不論國內或國外學者對於家庭互動關係的內涵,則因探討角度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發現與主張。首先,要提到 Ainsworth、Blehar、Waters 和 Wall (1978) 以「陌生情境」 (strange situation test)的實驗設計,將親情互動的依附行為, 分 成 三 種 型 態 , 即 安 全 型 依 附 ( secure attachment ) 、 焦 慮 - 抗 拒 型 依 附 (anxious-resistant attachment)以及逃避型依附(avoident attachment)。 Trenholm 和 Jensen(1992)提出家庭溝通模式有父母的「支持訊息」 (support message)、「控制訊息」(control message),還有一種為「父母調解」(parental mediation);Ullrich(1999)在其研究「帶引孩子走過青春期」中,提到親情互 1.

(3) 動有兩個向度,「語言主張」 (verbal assertion)與「情緒警訊」 (emotional alarm)。 Green 和 Werner(1996)在其發展的家庭評鑑量表(California Inventory for Family Assessment,CIFA)將家庭互動分成「親近照顧」(closeness-caregiving)、「權 威干涉」(intrusiveness)兩個向度。Gerard(1994)編製親子關係評鑑量表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PCRI),將親情互動分成「父母支持」 (parental support)、「父母滿意」(satisfaction with parenting)、「親子參與」 (involvement with child)、「溝通」(communication)、「設限」(limit setting)、 「自主」(autonomy)與「角色適應」(role orientation)等七個因素。Gilbert (1998)研究處理危機中的孩子,發現家庭互動關係的六種基本類型,為「反應 者」(reactors)、「專注者」(workaholics)、「堅持者」(persisters)、「夢 想者」(dreamers)、「反叛者」(rebels)與「增長者」(promoters)。Ritchie (1991)回顧以往的有關研究,並提出其觀察研究的發現結果。家庭互動關係類 型有兩個原型: 「對話取向」 (conversation orientation)以及「順從取向」 (conformity orientation)組合構成四種型態,為「多元家庭」(pluralistic families)、「保護 家庭」(protective families)、「交感性家庭」(consensual families)以及「放 任家庭」(Laissez –Faire families)。以上諸位學者對家庭互動關係的分類與闡 述,Trenholm 和 Jensen 從技巧層面分析,以利關係的運作;Ullrich 以及 Green 和 Werner 從內容形式切入,有助親職的知覺省思;Gerard、Gilbert 及 Ritchie 從 所屬情境探討者,以便心理地位的覺察與領會。 在本土文化的親情探討上,李美枝(民 87)在其「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 與功能」的研究中,則將親子關係的互動分為「內涵因素」及「功能因素」,而 產生九種親子溝通及互動形式,為喜歡、親近、權力、順從、認同、利他、平等、 心事分享以及生活依賴。而羅國英(民 86)在其「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 係的測量」中,建構青少年知覺與父親、母親的親子關係,發現親子關係有兩個 籠統的知覺,為「知心感」以及「負向情感」,另外還有七個特定成分知覺,為 「依附感」、「敬佩感」、「回報壓力」、「工具功能」、「缺乏自主感」、「被 2.

(4) 重視感」、以及「一體感」。黃麗莉(民 85)在其研究中提及中國家庭中的相 處是以「和諧」為主,有「親和式和諧」與「合和式和諧」。「親和式和諧」重 視情感交流,包含「主動付出」、「關心愛護」、「體恤遷就」、「不予計較」 等;而「合和式和諧」則重視角色規範,強調「名分」、「責任」等。另外,莊 耀嘉(民 88)依據 Myllyniemi(1997)的人際環理論中人際行為類別,四個維 度(支配-順從;關愛-畏懼;侵犯-信任;愛-憎)所構成的八種行為類型, 闡釋華人家庭的互動行為,為「關愛」、「教導」、「霸道」、「敵視」、「卑 順」、「敬重」。Holden(1997)在研究中提到,近年來有關家庭互動關係的研 究並不多,主要來自於一直以來研究的單一取向,大多研究父母教養行為對孩子 的影響,但事實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交互影響與運作。近來的研究者都有一個 信念趨勢,不僅僅是父母影響孩子,相信孩子對父母也存在著影響,本研究所欲 探討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便是其中一種。因此,本研究將以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 互動關係型態為主題焦點,建構本土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內涵與測量。 二、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的內涵向度 人類雖有個別差異,但在社會文化不同期待的衝擊與形塑下,有共同模式。 如能瞭解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下的人與人產生互動關係時,在兩造應對習慣的偏 好傾向中,找尋出行為的基本型態,則將有助於人際間產生共同主題與認知共 識,增進人際的瞭解與認同,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瞭解家庭 中的互動關係。 (一)態度的內隱與外顯 在中國家庭互動關係中,依據 Russell 和 Yik(1996)的研究,中國父母對 於子女的行為感到困擾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出憤怒這個表面情緒,卻少能覺知自 己內心的擔憂;張兆球、郭黎玉晶(民 87)則認為在中國人的親子關係中,父 母不慣常直接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劉慈惠(民 88)在其研究中發現,中國 父母與子女之間很少有肢體與口語上情感的交流,由於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對中 國人而言,愛不是用說的,而是用行動表現的。很多時候,中國父母的愛在只能 3.

(5) 意會不能言傳中,已經很自然地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了。那麼子女的互動回應如 何?張兆球、郭黎玉晶(民 87)與 Chao 和 Sue(1996)以及張嘉真、李美枝(民 89)的研究一樣,發現中國文化下的孩子,也比起西方人較能接受父母的誘導與 教誨,亦即較能領會父母在管束背後未直接表達出來的期望與關愛。也像劉慈惠 (民 88)所言,通常孩子是經由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事當中,去體會父母的愛。 由以上文獻,可以發現中國的情感表達是內斂而含蓄的,不慣常直接表達情 感,也並不談論感受與想法。這樣的互動關係,是否形成中國人在與家人或人際 之間互動時,衍生含蓄引起的所謂的「內斂」,就是情意被體會,但互動當時卻 未有態度及行為上的表達。也就形成關係型態上的「內隱」與「外顯」向度。 (二)情意的和諧與不和諧 中國傳統的規範性文化是傾向互賴文化的,在此種互賴關係中,個人的行為 受到情境及他人關係所指導決定,也就是個人必須學習自我控制任何可能危及人 際和諧的私人情緒。在中國家庭互動中,徐靜(民 85)在其研究中提及中國人 的家庭關係時,亦認為中國人在家人間不會輕易說出使家人感情不好的話,以免 傷及家人關係的和諧。黃麗莉(民 85)在其研究中亦強調中國家庭中的相處以 「和諧」為主,不論是情感的交流,或者是角色規範。家庭是社會的一環,家庭 也是社會的基礎,家庭與所處的社會在同一文化下,所以,中國家庭互動關係確 實也如中國社會一般,維持「和諧」關係相當重要,而且在其中的人,需表現合 於「互賴文化」中的角色規範,極力達成「和諧」的互動關係。 中國文化價值觀,對「孝順」有極高的認同,從「孝道」延伸出絕對的「順 從」,並且也延伸出在外在行為上的「聽話」。那麼在中國社會家庭互動關係, 是否都是父母「嚴教」,而子女「順從」與「聽話」的和諧互動關係型態呢? Lewin(1981)認為大部分的研究者在著眼教養方式時,都將焦點放在父母如何 使用控制權,而卻忽略了子女的順從機制。而 Darling 和 Steinberg(1993)則似 乎贊同 Lewin 的說法,他認為當我們太把親子互動的議題放在父母教養型態時, 關心的是父母使用的教養型態,因此,將會使我們忽略了到底教養型態所引起的 4.

(6) 子女的順從情形為何。 中國人在情感表達上是含蓄的,並且透過許多間接的方式呈現其在互動關係 情感上認同的意向。而中國人重視「順從」,順從代表中國人在人與人上下關係 間的「和諧」,「和諧」是中國人家族主義的一個重要關係取向,因此,由順從 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也就形成「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上的「和諧」與「不 和諧」的維度。 (三)意向的積極與消極 李美枝(民 87)在其「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的研究中,提及: 「順從的意思是被影響者並不認可影響者的看法,但還是依照對方的意願或要求 行事;認同是指被影響者希望成為像影響者一樣;內化是指被影響者完全接納影 響者的價值觀與態度。」(頁 11)。而在其研究中進行因素分析時,卻也發現 認同與內化聚合在一齊,因此一併歸為認同。這樣的現象也許意味著對互動關係 的不同「意向」而產生的差異,被影響者「希望」成為像影響者一樣,甚而完全 接納影響者的價值觀與態度,認同與內化都同樣的含有「積極」的「意向」,希 冀願望能與影響者一樣。而順從則含有「消極」的「意向」,就如同李美枝對研 究中的個案訪談的一段陳述一樣:「他們時有衝突,但是父親強勢管教背後所隱 含的理性與愛,使他偶而也敢於頂撞父親的批評指責,但由於父親的「全知」、 「理性」與「過來人的閱歷」,作兒子的總是說不過他,所以抗爭無效後,就乾 脆只聽不反應了。」(頁 38)。抗爭無效後,就乾脆只聽不反應了,不反應並 非沒有意見,此順從很「表面」,不希冀願望能與影響者一樣,隱含著互動關係 中「意向」的「消極」。 誠如上述所言,在家庭互動關係中,有一種型態是被期待的,那應該是一種 「積極」的「意向」。積極的意向象徵了一種涵義,認同,希望能與影響者一樣。 這是一種互動關係間的相互包容現象,一個人的我涵蓋了他視之為親近的他人, 兩人愈相容,視他為我之一部分的認知也愈強(李美枝,民 87)。也就是互動 雙方將透過此「積極意向」,產生「與我親近,與我有相同價值觀與態度」的「意 5.

(7) 象」。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以此三個中國文化性格特質為向度,由含蓄引發的態度內 隱與外顯,由順從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由信任與認同引發意向上的積極 與消極,建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以便深入探討青少年家庭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的內涵。.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以台灣地區的北區、中區、南區為對象,得有效樣本 880 個家庭。 二、研究過程 (一)文獻整理 本研究將持續進行理論文獻與實徵文獻的蒐集,參閱相關文獻,閱讀與整 理,從中比較、統整家庭互動的相關理論,以作為編擬研究工具、設計研究架構 與建構理論模式之依據。 (二)開放式量表的施測 擬定架構題本訪談的內容,並邀請 30 個家庭家庭進行「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架構之題本訪談。在這些家庭成員描述中,統整歸納出情境描述主題,並依據情 境主題以及理論架構發展題項。 (三)編製「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初稿 閱讀與分析受訪談者描述的相關資料,統整整理訪談資料並刪修與編製出量 表的預試題本。 (四)專家審題與預試 進行專家審題與「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的預試,並考驗量表的架構。 (五)正式施測與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根據家庭互動關係型態理論與實徵研究結果 所提出的「家庭互動關係影響模式」是否可以用來解釋國內家庭的觀察資料。 6.

(8) 三、研究工具 (一)構思的家庭互動型態量表之情境畫面 參閱報章雜誌及描繪家庭關係互動的書籍,構思有關家庭互動關係的情境畫 面,並請專業人員將構思畫面以鉛筆畫勾勒完成。初步已擬定之家庭互動關係的 情境畫面共計有七個情境圖案,包含兄弟或姊妹,如圖 1;爸爸和兒子或爸爸和 女兒,如圖 2;媽媽和兒子或媽媽和女兒,如圖 3;爸爸,如圖 4;媽媽,如圖 5; 兄弟姊妹,如圖 6;全家,如圖 7。. 圖 1-A. 圖 1-B. 圖 2-A. 圖 2-B. 7.

(9) 圖 3-A. 圖 3-B. 圖4. 圖5. 圖6. 圖7. 基於前述圖畫情境投射方式的深具意義,本研究決定編製一份圖畫情境投射 式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評量工具。又因投射式心理測量的效度不容易建立,本研 究的圖畫情境,一則完全不畫五官,以避免因情境對象表情而產生的線索解釋, 二則圖畫情境中的性別則將與測驗對象一致,以使測驗對象更容易投射而進入情 境(如女生則畫面中將呈現女生,圖 1-A、2-B 及 3-B 即是)。又本研究也將於 圖畫情境下,建立情境敘述,使測驗能更具有效度,並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的方 式讓受試者能依據自己的實際感受作答。 (二)家庭互動型態量表之理論架構 以由順從引發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由信任與認同引發意向上的積極與消 極、由表現引發的態度內隱與外顯,建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的理論架構。 8.

(10) 家庭互動模式中的人際互動關係,假設形成一幕幕情境,而互動關係中的兩 造,則對情境的關係會因認知的解讀反應而形成意義,並會因習於累積的傾向, 而形成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其一的維度是情意上的和諧與不和諧,與意向上的積極與消極,構成 情意. 和諧. 不和諧. 積極. 認同. 抗拒. 消極. 順同. 疏離. 意向. 再與態度上的內隱與外顯構成八個面向,. 外顯. 內隱. 認同. 交心. 衿持. 順同. 妥協. 渴求. 抗拒. 衝突. 偽裝. 疏離. 冷淡. 防衛. 而有「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偽裝」 與「防衛」八種類型。. 9.

(11) 和諧. 妥協. 意 向. 消 極. 交心. 渴求. 衿持. 防衛. 偽裝. 冷淡. 積 極. 衝突. 不和諧. 圓的內圈表示內隱,外圈表示外顯。 家庭互動型態量表將依此理論架構為依據,將訪談的整理資料依此架構發展 主題題項之題目內容。亦即每個主題題項下的題目內容都將發展出包含架構中的 「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偽裝」與 「防衛」八種家庭關係類型的題目。例如圖 4,訪談統整歸納出情境描述主題假 設為「爸爸在看孩子的成績單」,則主題題項下的題目內容的「交心」,可能將 發展出「爸爸看著孩子的成績單,很滿意孩子的成績。」,又若「衿持」,可能 發展出「爸爸看著孩子的成績單,雖然很滿意卻沒有稱讚孩子。」. 10.

(12)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探討線性結構模式的適配度評鑑,亦即在評鑑 因素分析模式能解釋實際觀察所得資料的程度。 一、模式之基本適配標準考驗 圖 1 為結構模式圖;圖 2 為驗證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1. fra1. 交心 fra2 1. res1. 衿持 res2 1. com1. 妥協 com2 1. des1. 渴求 des2 1. cam1. 偽裝 cam2 1. con1. 衝突 con2 1. chi1. 冷淡 chi2 1. def1. 防衛 def2. 圖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e_1 e_2 e_3 e_4 e_5 e_6 e_7 e_8 e_9 e_10 e_11 e_12 e_13 e_14 e_15 e_16.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結構模式圖. 11.

(13) .50 .71. 交心. fra1. e_1 .54. .73. fra2 .81. 衿持. .13. e_2 .65. .13. res1. e_3 .74. .86. res2 .74. des1. .82. e_7 .71. .84. des2 .31 .23. e_8 .45. .67 .60. .64. e_6 .67. 渴求. .74 .54. .47. -.16. e_5 .69. com2. .44. -.17. com1 .83. .41. .72. .01. 妥協. .28. -.13. e_4 .55. .60. .43. 偽裝. cam1. e_9 .54. .73. cam2 .67. .14. .74 .18. 衝突. .82. e_10 .54. .78. con1. e_11 .55. .74. con2 .99. .78. 冷淡. .71. e_12 .60. .75. chi1. e_13 .62. .79. chi2. e_14 .45. .83 .67. 防衛. def1. e_15 .55. .74. def2. 圖2. e_16.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綜合上述評鑑標準,本研究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符合基本適配標準,顯 示此模式與觀察資料的基本適配度頗為理想。 二、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整體模式適配度主要在評鑑整個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合程度,相當於模式的 外在品質。表 1 為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不同模式整體適配度 考 驗 結 果 。 因 此 , 本 研 究 除 了 以 2 值 進 行 考 驗 之 外 , 亦 參 考 適 配 度 指 數 (Goodness-of-Fit Index, GIF)、調整後適配度指數(Adjusted Goodness-of-Fit Index, AGFI)、常態適配度指數(Normed Fit Index, NFI)、相對適配度指數 (Relative Fit Index, RFI)、增值適配度指數(Incremental Fit Index, IFI)、NNFI 指數(Non-Normed Fit Index, NNFI)、比較適配度指數(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等多項指標來進行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評鑑,這些指標說明一個理論模式足 以解釋實際資料的共變數百分比,其值越接近 1,則其適合度越佳,上述指標之 12.

(14) 理想數值在.90 以上,就表示適配度極佳。另外,標準化殘差均方根(standardized RMR)亦應在.05 以下。 由表 1 中顯示,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之標準化 RMR 為.03,其他七項適配度 指數 GFI、AGFI、NFI、RFI、IFI、NNFI 及 CFI 則依次分別為.97、.95、.96、.94、.98、.97 及.98,均於理想數值.90 以上。又與虛無模式相較,本研究之理論模式與觀察資 料較能符合。根據上述之參考指標,本研究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在整體模式適 配度上,除2 值可能因樣本人數大而達顯著外,其他各項指標皆顯示驗證性因素 分析模式與觀察資料之適配情形相當理想,亦即此理論模式可以用來解釋實際觀 察資料。 表1.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不同模式整體適配度考驗結果. CMIN. DF. P. RMR. GFI. AGFI. NFI. RFI. IFI. NNFI. CFI. 本研究模式. 188.64. 76. .00. 0.03. 0.97. 0.95. 0.96. 0.94. 0.98. 0.97. 0.98. 飽和模式. 0. 0. 0.00. 1.00. 虛無模式. 5312.27. 120. 1.18. 0.29. .00. 1.00 0.00. 0.00. 1.00 0.00. 0.00. 1.00 0.00. 0.00. 一般而言,研究模式越複雜,其2 值可能越小,及其適配度將呈現越理想的 狀態,但卻可能越不具實用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BCC( Browne-Cudeck Criterion)、BIC(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CAIC( Consistent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等指數則在找出模式的複雜與簡約之間 的平衡,以使模式能在適配的情形下,又能符合實用性。在同時參考2 值和估計 的參數個數下,上述指數越小,表示越有可能得到適配的模式。由表 2 的簡約性 指數中發現,本研究之理論模式比起獨立模式(所有觀察變項間彼此沒有關係), 更能有效而簡約地解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 表2.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之簡約性指數. AIC. BCC. BIC. CAIC. 本研究模式. 308.64. 311.17. 757.850. 651.49. 飽和模式. 272.00. 277.74. 1290.20. 1049.13. 獨立模式. 5344.27. 5344.95. 5464.06. 5435.70. 13.

(15) 三、模式之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考驗 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主要在於評鑑測量指標與潛在變項的信度及估計參數 的顯著水準等,相當於模式的內在品質。本研究參考 Bagozzi 和 Yi(1988)所建 議之標準,認為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應符合下列四項標準(引自吳裕益,民 92)。 第一,個別項目之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在.50 以上。於表 3 所示,理 論模式之 8 項測量指標之個別項目信度介於.45~.74 之間,除其中兩項有些為差 異外,其餘皆在.50 以上。第二,潛在變項之成分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在.60 以上。表 3 的資料說明八個潛在變項之成分信度介於.66~.82 之間,皆大於理想 數值.60。第三,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在.50 以上。表 3 顯示,八個潛在變項之平均變異抽量取介於.50~.70 之間,亦皆大於 理想數值.50。最後,所有估計參數均達顯著水準。由表 3 中可以看出,驗證性 因素分析模式所要估計之參數全部皆達顯著水準。綜合上述評鑑標準,顯示本研 究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具有相當理想的內在品質,適合用以解釋實際觀察資 料。 表 3 個別項目信度、潛在變項之成分信度及平均抽取變異摘要表 變項. 測量指標之. 潛在變項之. 潛在變項之. 個別項目信度. 成分信度. 平均變異抽取量. 交心. .50,.54. .66. .50. 衿持. .65,.74. .76. .61. 妥協. .55,.69. .71. .55. 渴求. .67,.71. .66. .50. 偽裝. .45,.54. .81. .69. 衝突. .54,.55. .76. .62. 冷淡. .60,.62. .82. .70. 防衛. .45,.55. .68. .52. 伍、結論 整體而言,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內涵與測量的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經由基 本適配標準、整體模式適配度及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等三方面的評鑑後,除了 14.

(16) 2 值可能因樣本人數大而達顯著之外,所有評鑑指標皆在理想數值以上,顯示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與觀察資料具有良好之適配度,此結果表 示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之模式被接受,意即顯示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為一含 有「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偽裝」 與「防衛」八種類型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構念。. 陸、成果自評 本研究各項工作項目大致上都依照預先的計畫及進度完成。研究結果顯示家 庭互動關係型態內涵向度共有八種,為交心、妥協、衝突、冷淡、衿持、渴求、 偽裝及防衛,可提供未來父母、教師以及社會工作者瞭解庭互動關係的基礎,以 及進行有關家庭教育的參考。本研究的內涵探討也提供了對於家庭互動溝通型態 測量的架構基礎,因之所發展的量表將可提供瞭解家庭在互動溝通時,有用的解 釋基礎。而且,本研究建構的互動溝通模式,可有利於協助家庭在溝通時,建立 共同主題及認知共識,以作為未來父母、教師以及社會工作者協助學生在生活適 應、進行家庭親職教育時,提供有關溝通策略之參考。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顯 現了理論與實用上的價值,應適合於學術期刊上發表。. 參考文獻 李美枝(民 87)。 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 研究,9,3-51。 徐靜(民 85)。中國人的家庭與家族治療策略。刊於曾文星(主編):華人的 心理與治療。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張兆球、郭黎玉晶(民87)。 香港兒童對父母管教訊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傾向。 本土心理學研究,9,281-306。 張嘉真、李美枝(民89)。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13(2),1-35。 黃麗莉(民 85)。 中國人的和諧觀\衝突觀:和諧化辯證觀之研究取徑。本土 心理學研究,5,47-71。 莊耀嘉(民 88)。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3-46。 劉慈惠(民88)。 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5.

(17) 12,311-345。 羅國英(民 89)。 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 Ainsworth, M. D. S., &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Bagozzi, R. P., & Yi, Y.(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4-94. Chao, R. K., & Sue, S. (1996). Chinese parental influence and their children school success: A paradox in the literature on parenting styles. In S. Lau (Ed.), Growing up the Chinese way: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 496. Gerard, A. B. (1994).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PCRI): Manual. Los Angeles, 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Gilbert, M. B. (1998). Are your kids at-risk? Do you listen to how they speak to you more than just what they sa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tening Association, Kansas City, MO. Green, R., & Werner, P. D. (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nmeshment". Family Process, 35(2), 115-136. Holden, G. W. (1997). Parents and the dynamics of child rearing.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Lewis, C. C. (1981).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Firm Control: A Reinterpretation of Findings, Psychology Bulletin, 90,547-563. Ritchie, L. D. (1991).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 epistemic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re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8, 548-565. Russell, J. A., & Yik, M. S. M. (1996). Emotion among the Chinese. In M. H. Bond (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enholm, S., & Jensen, A. (1992).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2nd ed.).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Ullrich, M., & Kreppner, K. (1997). The quality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16.

(18)

數據

圖 3-A 圖 3-B 圖 4 圖 5 圖 6 圖 7 基於前述圖畫情境投射方式的深具意義,本研究決定編製一份圖畫情境投射 式的家庭互動關係型態評量工具。又因投射式心理測量的效度不容易建立,本研 究的圖畫情境,一則完全不畫五官,以避免因情境對象表情而產生的線索解釋, 二則圖畫情境中的性別則將與測驗對象一致,以使測驗對象更容易投射而進入情 境(如女生則畫面中將呈現女生,圖 1-A、2-B 及 3-B 即是)。又本研究也將於 圖畫情境下,建立情境敘述,使測驗能更具有效度,並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的方 式讓
圖 2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結構模式之參數估計值 綜合上述評鑑標準,本研究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符合基本適配標準,顯 示此模式與觀察資料的基本適配度頗為理想。 二、模式之整體模式適配度考驗 整體模式適配度主要在評鑑整個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合程度,相當於模式的 外在品質。表 1 為家庭互動關係型態之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不同模式整體適配度 考 驗 結 果 。 因 此 , 本 研 究 除 了 以 2 值 進 行 考 驗 之 外 , 亦 參 考 適 配 度 指 數
表 2 家庭互動關係型態量表之簡約性指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per I, we presen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ook into account the extended source surface brightness distribution, interacting galaxy lenses, and the presence of dust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Paper presented at an invitational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icy and Priorities Board, 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and

This paper briefs Members on the way forward for harmonisation of kindergartens (KGs) and child care centres (CCCs) in the light of the public and operators’ views on the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

Kielsmeier (2002) “Recasting the Role of Youth in the 21st Century: Active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2002: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