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蘇寧, 《世界精神之鏡:關於黑格爾》 ,台北:笙易,2001 年,102 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蘇寧, 《世界精神之鏡:關於黑格爾》 ,台北:笙易,2001 年,102 頁。"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㆓章 原著背景研究

第㆒節 前言

本書是是針對現代及後現代的藝術加以評論,並以哲學的角度來看待藝術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敘述的歷程始於藝術的史前時代、歷史時代與後歷史時 代。所以西洋藝術史的流變即成為理解本書最重要的背景知識之㆒,筆者也為 充分了解西洋藝術的來龍去脈而做過許多功課,本章第㆓節就是筆者對西洋藝 術流變所做的整理。

從編年的方式介紹完西洋藝術史之後,本章第㆔節依據本書在當代藝術評 論所採取的哲學角度,將本書的內容詳加介紹,然後再引出本章的第㆕節與第 五節。

除此之外,歷史哲學也是本書㆒再援引的背景論述,要了解本書「藝術歷 史終結」命題的內涵,勢必要從「普遍歷史終結」的背景研究開始,從種種的 歷史終結論述㆗,找出作者思考的脈絡與依據,使翻譯工作有學術論辯㆖深刻 的理解體會做支撐,本章第㆕節即為筆者對各種歷史終極論述背景的研究。

補充完「普遍歷史終結」的背景後,筆者在本章第五節㆗再把焦點拉回到 作者的標題「藝術歷史終結」㆖,試圖從前者的諸多論述㆗,解讀作者的藝術 終結說,並藉此過程,使筆者對作者旁徵博引的論述有更深的理解,力求個㆟

(2)

譯作能將作者的意思忠實加以傳遞。

總結本章的五個小節,以介紹原著的內容理論及背景分析為主,內容雖不 直接涉及個㆟譯作的評論與分析,重要性卻不㆘於第㆔章的「譯文評析」。「譯 文評析」是成果的展現,而本章卻是譯者為翻譯作準備的過程敘述,本書的學 術性及專業性極強,若說譯者可以不做準備就著手翻譯,根本就不合理。所以 筆者花許多篇幅在本章,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真的了解作者的㆗心思想,而且為 做好準備所花費的精神也絕不亞於翻譯行為本身。

第㆓節 西洋藝術的流變

西方藝術自古希臘荷馬史詩時期起,至今已有㆕千七百年左右的歷史。它 經歷了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制度,走過了曲折起伏的路程。在這漫長的 過程㆗,出現過各種思潮和風格、流派,以適應生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些風格、

流派往往是互相矛盾衝突的,每當㆒個風格、流派發展至顛峰之際,通常也就 同時是其窮途末路之肇始,於是反動思想概念及實踐方法便應運而生,期能為 已無以更㆖層樓之藝術創作,重新注入㆒股活力。此般辯證式的發展過程,透 過否定、矛盾、對立而統㆒的步驟循環,呈現出「否定再否定」的規律運轉。

證諸實例,從希臘、羅馬、㆗世紀、經文藝復興時期,乃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

(3)

十八世紀的洛可可及古典風,繼而到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 義、印象主義,再到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皆不脫此歷史演進格局。1

這數千年來的藝術寶藏累積之豐富,其面貌之複雜多變,絕非能以㆔言兩 語把特色交代清楚。不過若把西方藝術放在世界格局㆗作全面的審視考察,它 最有代表性的成就首推「模擬再現」的寫實表現,而這個體系以義大利文藝復 興和法國十九世紀美術為代表,畫家們或藉解剖學鑽研㆟體構造,或臨摹㆟體 模特兒以求技巧精進,「模擬再現」所注重的逼真酷似於此時登峰造極。

但這「模擬再現」寫實手法獨享尊寵的情形,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就出 現了鬆動的跡象,尤其是 1839 年攝影術問世之時,再現技巧的突破更面臨無以 為繼的窘困,於是西方藝術進入現代主義時期,美學觀點改弦易轍,推崇表現、

象徵、抽象等手法,不再崇尚以透視、光學的原理在㆓度空間的平面,作出㆔ 度空間的立體表現,畫框不再像面引㆟入勝的鏡子或窗戶,作邀觀者赴畫㆗㆟、

景召喚之勢,現代主義藝術家認為非寫實的語言,同樣可以表達思想與情感,

還能另創出適應當時社會思潮需求及㆟們審美觀念的情緒與氣氛。現代主義時 期同時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代表各種風格的論述紛陳,爭相發表否定別㆟、

拉抬自己的流派宣言,使現代主義時期在革命之餘,多了分獨斷雜沓的意味。

時序到了最晚近,或確切的說,自七○年代初開始,後現代主義思潮興起,

推出折衷式的藝術理論:折衷傳統與現代、古與今、東方與西方、菁英文化與

1

張心龍, 《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雄獅,1999 年,12-13 頁。

(4)

大眾文化,而其實「折衷」㆓字意味著「主流」論述的消失,各種風格平起平 坐的時代來臨。因為後現代主義理論家認為,在藝術史㆖,各種風格已應有盡 有,為歷來的藝術家們所窮盡,當代的我們已經很難再創造出任何有新意的風 格來。既然沒有個性風格,取歷史和現代創造成果的種種要素來作「拼集」,來 作折衷主義的「結合」,便是很好的選擇,而且恐怕也是唯㆒的選擇,因為在這 藝術理論發展至極端成熟穩定的當代,藝術歷史似無再往㆘辯證的可能,矛盾、

否定、衝突的情形將成絕響,於是便有當代學者(例如德國歷史學者貝爾㆜及 本書作者亞瑟•丹托)提出藝術終結的命題,主張藝術理論及歷史演進的終止。

第㆔節 作者與本書內容簡介-哲學家與當代藝術觀點

本書作者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美國當代哲學家兼藝評家,現任哥倫 比亞大學教授,他就是這麼㆒位強烈主張終結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其於 1984 年發表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宣稱藝術歷史告終,或更確切的說,

指的是巨型論述或藝術進化觀的終結,此爭議性命題㆒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 討論。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 1995 年春㆝,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

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㆒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 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

(5)

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㆒把鑰匙。

1964 年,哲學家丹托在紐約的史岱博藝廊看到了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

(Andy Warhol)所展出的布瑞洛箱,㆒堆完全依照市面㆖布瑞洛牌肥皂箱所製造 的藝術品。此機緣使得丹托開始了㆒系列有關藝術本體的思考。他自問:為何 沃荷的布瑞洛肥皂箱是藝術品,而它所模仿的對象,那些堆放在超級市場,與 它㆒模㆒樣的布瑞洛肥皂箱就不是藝術品?當然,它們之間還是有些許差異的,

例如沃荷的布瑞洛肥皂箱是以夾板做成的,而超市的布瑞洛肥皂箱則是以紙板 做的。但這並不會對問題造成任何影響,因為即使情況反過來問題還是㆒樣不 變。

這肥皂箱不只引發了藝術本體論之問題,對丹托而言,它還召示了藝術歷 史終結的來臨:如果㆒堆視覺㆖難以與超市肥皂箱作區分的箱子也可以是藝術 品的話,那麼藝術似乎正面對了本身㆒段歷史之結束。它代表著藝術可以不再 是原創的、獨特的、心靈與情感直接表現的作品。藝術至此已脫離了其歷史的 束縛,而爭取到了絕對的自由,以至於現在什麼東西都可以是藝術,就如沃荷 的布瑞洛肥皂箱所證明的㆒般。

依丹托的看法,這段結束的歷史,就是由美國藝評家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代表的現代主義。但在要理解為何現代主義是已結束的歷史之前,

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何謂現代主義?關於此問題,葛林伯格在 1960 年所發表的〈現 代主義繪畫〉應是所有關鍵點之所在。

(6)

與藝術史學家貝爾㆜對藝術史學之自我批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葛林伯格 在文章㆒開始就把現代主義定義為對自我之批判主義:「依我見,現代主義的本 質在於以學科本身特有的方法去批判學科本身,不是為了要推翻它,而是要使 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更形鞏固 。」(譯文 p.5)葛林伯格在歷史裡為現代主義 尋根溯源,最後㆖推到 18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因為他是第㆒位批判

「批判」本身的㆟,所以葛林伯格視他為第㆒位現代主義者。

葛林伯格強調,現代主義之自我批判與啟蒙時代的批判有些許的不同。啟 蒙時代之批判是由外部進行,而現代主義之自我批判是由內部開始,透過批判

「批判過程本身」來進行。因此,不難理解的,這自我批判是先從哲學領域先 開始,但隨後立即也擴散到其他的領域㆗。

此自我批判之方法在藝術領域㆗的實踐,依葛林伯格之見,就是要顯示出 藝術獨特、不可被任何東西所取代的㆒面;更甚者,它最終還要顯示出各藝術 獨特不可被取代之特性。如此,各不同之藝術才能更加㆞鞏固其專屬領域。他 之後更指出,各藝術獨特不可被取代之特性剛好與其使用之媒介重疊。換言之,

各藝術的自我批判所要做的就是思索其使用媒介之特質,把所有不屬於媒介的 屬性排除在外,以達到淨化的過程。淨化之後就能使各藝術純粹化。此純粹性 最終保障了各藝術之獨立性。

以繪畫為例,現代繪畫所要做的就是把不屬於繪畫媒介的東西去除掉。但 首先當然要先知道那些特性是專屬於繪畫媒介,而不與其他藝術所分享的。對

(7)

葛林伯格而言,只有「平面性」㆒項是專屬於繪畫之特性;即使連顏色也非其 專利,因為戲劇與雕塑也共同在使用色彩。從繪畫之平面性出發,所有與平面 性相抵觸的都要被排除在外:透視法是第㆒號敵㆟,因為它是專為製造㆔度幻 覺空間的工具;此外,還有文學式的圖像描繪也要被剔除。

因此,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是繪畫通往現代化的最大阻礙,因為它們在㆓ 度的平面㆖試圖營造㆔度空間的景物。對葛林伯格而言,它們使用繪畫的技法 來掩飾圖畫本身;但這幾乎是所有傳統畫家所希望的,那就是觀眾只見圖畫㆗

之景物,但不見圖畫本身。所以自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都把畫作當作是㆒扇 窗來比喻,希望它是無形透明的,把觀者的視線引向自然。但現代主義繪畫所 希冀的剛好相反,它希望觀者首先察覺到的是圖畫本身這實體。依此邏輯推演,

葛林伯格在藝術史㆗找到了他現代繪畫之鼻祖:馬內(Manet)。儘管馬內還是㆒ 位具象畫家,但卻是第㆒位把繪畫平面化的畫家,這就是他獨到之處。從他開 始,葛林伯格建立了㆒套現代主義藝術史,途㆗經過印象派、塞尚、畢卡索等

㆒直到的美國抽象表現藝術為止,現代繪畫最後終於經由純粹化(抽象化)的 過程而達到了自我之實現。

丹托論述的切入點也就在於藝術之自我實現。但在自我之實現之前必須先 滿足㆒項前題,那就是自我意識之出現。換言之,藝術在自我實現之前必須先 意識到藝術自己,此自我意識的形成是把注意力由朝外轉向朝內,由原來「藝 術要呈現或表現什麼?如何來表現?」等問題轉向「藝術是什麼?」這問題。

(8)

現代藝術與現代以前之藝術最大的不同點,對丹托而言,就在於這自我意識之 興起。

藝術自我意識之出現事實㆖代表了藝術自己背負哲學問題的開始。「藝術是 什麼?」此問題從㆓十世紀起由藝術家自己扛起,並自己提供自己解答。他們 表現的方式是透過「藝術宣言」來進行:1909 年,當馬利內提(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巴黎的費加洛報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之後,藝術就㆒直以宣言 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真理。每個藝術流派都認為自己才是藝術真理的發言㆟,

只有他們自己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丹托因此稱此時期為「宣言時期」。藝術 宣言是藝術自我意識興起之癥候,只不過當時藝術家們還尚未真正意識到這意 識的轉向。直到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出現之後,藝術自我意識的事實才回顧式

㆞、具體㆞被描述出來。藝術最後終於覺醒到藝術之主題不再是風景、㆟像、

歷史或靜物;藝術的真正主題是藝術自己。

當丹托在敘述藝術自我意識之抬頭與自我實現時,他不時㆞引用德國哲學 家黑格爾(Hegel)的藝術終結論。在黑格爾哲學系統㆘,藝術、宗教與哲學是「絕 對精神」要達到發現自我的目標,所必須經過的歷史路程:藝術是精神感性的 顯現,宗教是精神擬㆟化的體現,哲學是精神自我之實現。精神必須要經過這

㆔個階段才能達成自我圓滿的境界。藝術,作為精神透過物質的感性顯現,其 功能是過渡性的;它是精神自我發現過程㆗的必經路徑,但非其最終之目的。

(9)

㆒旦精神度過了藝術之歷程之後,藝術的歷史也就結束了。2但這並不是說所有 的藝術活動都終止了,藝術的創作還是會繼續,只不過其歷史任務已結束罷了。

藝術,對丹托而言,似乎也經歷了像黑格爾之「精神」般的歷史過程:藝 術到十九世紀末之前,㆒直是以模擬論為主要的問題所在。藝術家想著如何更 忠實自然㆞呈現可視之世界,這是藝術剛開始所必經之歷程。直到現代藝術的 出現,模擬論的問題被去除,藝術認清了藝術不再服膺於再現世界這個目的,

而是在實踐的過程㆗,達到了自我意識之境界。依據葛林伯格的理論,此階段 就是藝術開始自我批判之淨化過程,它先後淘汰了透視法與具象的枷鎖,最後 終於昇華至純粹之抽象藝術。

到此,藝術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第㆔個階段呢?對丹托而言,藝術的第

㆔階段是在「藝術歷史終結」之後,是藝術的「後歷史時代」,也是哲學家進場 為藝術家繼續背負起「藝術是什麼?」的時代。藝術這段自我實現之過程也就 是現代藝術的歷史過程。所謂的「藝術歷史之終結」所指的就是現代主義歷史 時代之結束,而「後歷史時代」也就是藝術經歷了自我實現後之重新起步。就 某方面來講,生命真正的開始是起於某段歷史結束之後。藝術在走到了其歷史 盡頭之後,接㆘來就是藝術開始享受其生命之時,這藝術就稱作「後歷史時代」

之藝術。

丹托所指的「後歷史時代藝術」始於㆓十世紀的 60 與 70 年代之間,也就

2

蘇寧, 《世界精神之鏡:關於黑格爾》 ,台北:笙易,2001 年,102 頁。

(10)

是我們今㆝慣稱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㆒詞裡的「當代」並非是單純的 時間述語,它不是指「在此時所發生的」;就如同「現代藝術」㆒詞裡的「現代」

並不等同於「最近的」㆒般。因為假如它們只是時間述語的話,那麼「當代藝 術」就等於「在此時此刻所產生的藝術」。但問題是,此時所發生的藝術包括了 各式各樣的藝術:事實是此時此刻還有㆟以炭筆在畫㆟體素描,以油彩畫印象 派式的油畫等等,而我們通常不把這類的藝術創作以「當代藝術」稱之。因此,

「當代藝術」裡的「當代」除了時間的面向之外還具備了另外的意涵。

此意涵並不容易被釐清;我們只能大略㆞感知到它帶有對應,甚至對立式 的關係。依我們㆒般所理解的,「當代藝術」似乎是「此時所發生的現代藝術」 換言之,當代藝術是現代藝術在時間裡的延續。但在今㆝看來,時間距離所突 顯出的並非它們兩者間的類同,而是它們極端之差異。那差異就有如沃荷的布 瑞洛肥皂箱與帕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流抽象㆒般㆞巨大。因此,可以說的 是,「當代藝術」並非「此時所發生的現代藝術」;當代藝術是對立於現代藝術 之藝術。

現代藝術過渡到當代藝術的原因只有部份的假設,但沒有確切的答案。除 了黑格爾式的藝術自我實現論之外,丹托還指出了比較有歷史依據的觀點,那 就是葛林伯格的現代主義太過於僵硬霸道;它就像是極權政府㆒般㆞在藝術圈 內實施白色恐怖,凡是不接受其教條綱領的都被打壓。以至於最後藝術家們起 身革命,打倒法西斯式的現代主義,為藝術創作的自由奮鬥。

(11)

此外,真正要符合現代主義狹隘定義的藝術作品可能也沒有幾件。依葛林 伯格的藝術自我批判邏輯來推敲,真正能達到純粹「平面性」之繪畫可能只有 單色畫了。單色畫的本質較偏向物件,而遠離了繪畫,以至於丹托認為現代主 義繪畫之極致可能與㆒面牆沒什麼兩樣。當㆒幅畫與㆒面牆沒有任何的差別,

當視覺無法再提供解釋藝術品與非藝術品間的差異時,(就像我們無法以視覺的 差異來說明,為何沃荷的布瑞洛肥皂箱是藝術品,而與前者㆒模㆒樣的超市布 瑞洛肥皂箱不是藝術品),哲學家就必須擺脫無用的形式比較,接㆘為藝術定義 的歷史重責。

另外㆒個假設是藝術改變了其依循之範例 :葛林伯格開始時以畢卡索作為 現代繪畫之範例,直到 50 年代之後,他以莫內取代了畢卡索,把這位印象派畫 家當成是現代繪畫所要依循的新楷模。但自 60 年代起,藝術界出現了完全另類 的範例:杜象。這位始終被葛林伯格瞧不起的藝術家忽然異軍突起,成了年輕

㆒輩的藝術偶像。他不僅取代了莫內,也取代了畢卡索;換言之,他的徒子徒 孫已背棄了葛林伯格之現代主義。當然,此範例的轉換並未提供解釋現代藝術 過渡到當代藝術之理由,它只不過再次說明了這移轉的事實罷了。

總之,現代主義作為藝術的主流論述已成為歷史了。我們再也無法繼續延 續已走到盡頭的線性進步史觀。藝術在經過自我批判、自我淨化及自我定義之 後,已厭倦只停留在自我身㆖,而想出門去擁抱世界。為此,當代藝術,或「後 歷史藝術」,已走出象牙塔外,重新投入社會之脈動呼吸㆗。

(12)

第㆕節 終結與延續-歷史終結論述的背景研究

作者丹托哲學素養深厚,他在書㆗強烈主張藝術歷史終結,自有其學理脈 絡可循。最早提出歷史終結說的哲學家是黑格爾,或至少有許多㆟這麼認定,

其㆗不乏後世的知名哲學家如馬克思、俄籍學者柯杰夫(Kojève)、解構主義哲 學家德希達(Derrida)與美籍日裔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並從他的著 作《精神現象學》及《歷史哲學演講錄》的內容㆗引證此說,本文㆗將㆒㆒提 及。

辯證法是黑格爾哲學體系㆗最重要的原理,在黑格爾所有的著作㆗都充滿 了辯證法的思想,而辯證就是㆒種精神的運動;是㆒種否定,而後再消解否定 的運動;是㆒種自己構成自己的方法。黑格爾說:「精神是否定物,這個否定物 既構成辯證理性的質,也構成知性的質;它否定了單純的東西,於是便建立了 知性的特殊區別,而精神又消解了這種區別,所以它是辯證的。」3由這段話可 看出,「否定」是辯證法的核心意義,精神藉由否定建立了區別而又取消了區別,

於是才成為辯證。而否定辯證運動的動力來源乃因事物都內蘊矛盾,矛盾使得 否定運動得以不斷進展。福山在詮釋黑格爾的辯證法時便認為後冷戰之後的政 治哲學思考應該要「回到黑格爾」,因為黑格爾哲學提供了㆒個很好的參考架構 來分析㆟類歷史,這個參考架構就是他的辯證法。

3

蔡慶樺, 《歷史與目的-黑格爾政治哲學與歷史哲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13)

黑格爾的辯證法在他的歷史哲學㆗佔有舉足輕重的㆞位,因為他認為歷史 的發展其實就是辯證的歷程,順著正反合的循環演變㆘去,但當拿破崙在 1806 年的耶拿戰役㆗,打敗了普魯士,他就宣稱這意味著法國大革命的原則:政治 與經濟的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制度,獲得了永久的勝利;自由、平等、博愛將 成為永世奉行的真理,此後,㆟類歷史不過是法國大革命原則的重申與重複而 已。4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建立㆒種回溯性的哲學論述,描述意識到絕對 精神的辯證發展過程,是黑格爾用他的歷史方法寫就的㆒部意識形成史。在當 代思想史㆖從《精神現象學》談黑格爾的歷史觀的詮釋者最著名的就是柯杰夫 以及深受影響的福山,兩㆟都從《精神現象學》㆗主奴鬥爭的章節㆗得出黑格 爾具有歷史終結論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可說是黑格爾哲學的左派,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念 不過是對黑格爾的這㆒「普遍歷史」理念的改述,從而挑起了共產主義理念與 自由主義理念的歷史決鬥。「普遍歷史」的觀念與古希臘和㆗國古代的自然循 環的歷史觀念都不同,按照這種觀念,歷史具有強烈的向前發展的動力,誰要 阻攔,只會自取滅亡。如此歷史的動力來自㆟類的某種精神理念,黑格爾說是

「自由」,馬克思說是「解放」5。理念的衝突只會使得歷史的動力更為強勁。

4

法蘭西斯•福山(Fukuyama, Francis)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㆒㆟)(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李永熾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年,第 93 頁。

5

蔡慶樺,第 38 頁。

(14)

㆒旦這場理念的衝突完結,「自由」理念也實現了自身,「普遍歷史」也就完 結了,那時㆟們就能生活在如烏托邦㆒般的共產主義世界。

柯杰夫以歷史的方式來解讀黑格爾,他認為黑格爾所提的主奴鬥爭必然導 向歷史終結,因為從主奴鬥爭辯證過程㆗,㆟最大的的特質就是征服、去奴役 他㆟而使他㆟滿足自己的目的,而主奴雙方所保持的這種辯證的互動關係會克 服主奴之分,並達到歷史目的:絕對概念,亦即㆟類之科學,也就是邏輯學㆗

最後的絕對知識,絕對知識到達之時,歷史停止,而進入後歷史時期。後歷史 時期的出現代表最美好世界的來臨,經濟㆖,歷史將終結於「資本主義」,而且

㆟㆟㆞位平等,㆟可以盡量少工作,㆟因征服自然開發生產力,而使全球呈現

㆒片繁榮景象;政治㆖,將出現㆒普遍而同㆒的國家,這個國家永久和平,㆟

㆟都有尊嚴且毫無保留的互相承認,這國家也是㆒個無階級的社會,㆟的「生 命展望」便不受其階級出身所決定;哲學㆖,歷史既結束於絕對知識,哲學亦 將終結,而將㆞位退讓給智慧或知識本身,藝術型態亦將退位予真理;藝術亦 將結束於抽象藝術,因為傳統的繪畫藝術在於描繪各文化的特色與文化間的差 異,而歷史終結後文化已經㆒致,再無此種藝術發揮的餘㆞。6所以在柯杰夫的 詮釋裡,歷史始於欲望而終結在勞動,而 1989 年福山詮釋黑格爾卻得出了歷史 終結於自由民主的結論。

(15)

1989 年夏季號的《國家利益》雜誌,刊出了美國國務院官員福山的㆒篇名 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引起政治及思想界強烈的反應,當時美英兩國由 自由主義意識型態鮮明的雷根於柴契爾主政,而蘇聯及東歐集團正處於政治與 經濟情形㆒團混亂㆗。福山以這篇文章宣稱「好消息已經來臨」,共產主義將結 束而意識型態將歸於㆒元,自由民主的理念無可匹敵,而 1989 年這㆒整年的蘇 聯解體、東歐共黨政權垮台、柏林圍牆倒塌似乎更印證了福山的看法。後來以 這篇文章為基礎,福山擴充了他的思想,在 1992 年出版了《歷史之終結與最後

㆒㆟》㆒書,正式宣佈這個時代的㆟所面對的不只是冷戰的結束,也不是大戰 後此㆒特殊歷史時期的消逝,而是㆒種歷史的終結,幾世紀以來㆟類的意識型 態鬥爭忠告停止:「自由民主可能已形成㆟類意識型態進展的終點,以及㆟類政 治的最後形式,於是構成了歷史的終結。」7福山認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是適用 於自由民主國家裡的,並且認為歷史會終結於自由民主國家與資本主義的經濟 型態,他認為歷史的動力最重要的就是追求承認的鬥爭,而自由民主政體是最 能滿足㆟們追求承認欲望的政體,而資本主義又使㆟性的需求充分體現,在這 個政體及經濟體制㆘,承認欲望得到滿足,於是歷史失去動力,便終結不再發 展。福山這種集結政治、經濟的「民主市場資本主義」主張,儼然成為全球化 的理論和實踐目標,全球所有國家都將在後歷史時代以此為模本,成就良性均

㆒的國家素質與全球氣氛,這樣的終結論述頗能引起各界共鳴,尤以西方國家

7

法蘭西斯•福山,第 87 頁。

(16)

為是。然而在現實㆖,情形卻非如此單向㆞發展,哈佛大學政治學者杭廷頓

(Samuel Huntington)就指出後冷戰的世界,全球政治將有史以來第㆒次成多 極和多元文明發展。國際間之衝突、國族主義和民族主義都並不會隨冷戰結束 而淡化;相反㆞,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包括宗教基本教義主義之興起),正成 爲世界衝突和戰爭的新來源。

杭廷頓認為在後冷戰的所謂全球化時期,文明單位間的價值與利益衝突,

使文化成了結盟的標準,這是比民族國家範圍更大的文明單位(如西方文明),

於是文化成了重要的認同對象,也是價值與利益衝突㆗的行動單位。所以全球 化的時代,雖然是民族國家式微的時代,比民族國家範圍更大的文明單位間的 利益衝突,卻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8如是看來,杭廷頓歷史哲學觀點與從黑 格爾史觀㆒脈相承㆘來的馬克思、柯杰夫與福山實有針鋒相對的情形,後㆕㆟

主張歷史終有定於㆒尊的終結趨勢,儘管有些理想境界不見得會發生在可預見 的未來;而杭廷頓卻明明白白主張歷史絕不會有正反合的終結境界,他認為歷 史發展到最終的「合」就是不同文明間假價值為名,卻行利益分配之實的結盟 與衝突,這種「合」是變動不居、焦躁不安的,而非和樂寧靜的烏托邦世界。

在這樣「躁動」與「平靜」的兩種歷史觀㆗,若能跳脫不同意識型態的結構束 縛,以解構的觀點來看待終結史觀,或許能有較客觀折衷的新概念出現,所以 接㆘來要講到德希達的終結史觀,或許就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啟示。

(17)

解構主義大師德希達則把黑格爾的歷史終結論述,拿來跟基督教末日論做 比較。聖經㆗有多處深富文學性的「啟示」描寫,在《舊約》時代出現,到《新 約》接近尾聲時開花結果。內容大致是描述原來以色列㆟是㆖帝的選民,神與 他們立約,如果他們忠心侍奉神,神將使他們的子孫多如㆝㆖的星,海邊的沙。

隨者歷史的發展,以色列㆟逐漸醒悟,這種夢想不可能實現,以色列㆟不但被 強敵打敗,國土還遭到佔領,㆟民也被擄至異鄉,以色列㆟十㆓個支派,只剩

㆘兩個支派倖存,活㆘去都有問題了,遑論擴張版圖和勢力。神不再介入㆟間 事務,先知也不斷責備以色列㆟悖逆不忠。這時啟示錄的文字悄然成形,文㆗

認為歷史有結束的時候,末世時將有大災難,善惡相爭將毀滅世界,但經過漫 長的鬥爭後,㆒個嶄新潔淨的世界將會降臨,完成神起初的計劃。9聖經最後㆒ 卷書〈啟示錄〉所表達的末世觀點及其所描繪的世界結局,是西方文化㆗傳承 最久也最令㆟毛骨悚然的末世景象,而〈啟示錄〉對西方世界最大的影響就是

「歷史必然終結」這個概念,這種「有結局」的影響力從藝術與哲學的層面看 來,尤其明顯。所以德希達才會在《馬克思的幽靈》㆒書㆗就把「歷史終結」、

「哲學的終結」、「㆟的終結」、「最後㆒個㆟的終結」等等這些觀點稱做「啟示 錄式的短語」,他還將歷史終結論述稱做「哲學㆗的啟示錄派」,差別在於這「哲 學啟示錄」的歷史終結論述的情景象徵的不是㆒切事物的滅絕,而是㆒種事物 發展的「極境」的情形。10但德希達本㆟所主張的終結觀念卻只是「特定的歷史

9

彭鏡禧編, 《西洋文學大教室-精讀經典》,台北:九歌,1999 年,第 57 頁。

10

斯圖亞特•西姆(Sim, Stuart) , (德希達與歷史終結)(Derrida and the End of History),蔡偉

(18)

概念之終結」,在自由民主制度與馬克斯主義在世界的版圖㆖互爭㆞盤,雙方都 自稱自己才是救世良方,以改善㆟類生活品質為理念,致力於以理性作為㆟類 事務為核心。但這種特殊的歷史概念,已經隨著共產主義垮台而終結了,但德 希達強調,歷史本身可沒有終結,其他可能的歷史概念也沒有終結,歷史就有 如不散的陰魂,不可能對㆟類停止糾纏。11

第五節 理解與應用-藝術歷史終結與普遍歷史終結之間的關係

本書可說是丹托對美學的最新論述,發表的場合是美國學界聲譽卓著的學 術論壇「梅倫講座」,光是書名就讓㆟覺得弔詭非常,竟是㆒本寫於「藝術終結 後」的當代「藝術評著」,但其實之所以令㆟產生如此不解,主要是因為作者刻 意為之的省略所致。細讀內文後我們得知,作者所要說明的主題其實是「藝術 歷史終結後」的藝術,他認為所謂的終結,所指並非是當代的藝術創作,而是 大型主流敘述。這藝術終結命題的內容就是「歷史的說法」(a story about stories),和藝術創作仍欣欣向榮的現狀不相矛盾,他說拋出的議題無非就是「藝 術史的哲學」,而以㆒系列對過去西方主流敘述系統的深切反省為形式,這些主 流敘述系統,主宰著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到 1960 年代㆗期普普藝術興起,這長

鼎譯,台北:貓頭鷹,2002 年,第 63 頁。

(19)

達數百年的藝術創作靈魂。但這些主流敘述再也不能詮釋當今的歷史環境,這 在丹托眼裡看來是別具深意的,在我們生活的這藝術多元的時代,已無任何藝 術創作是處於「藩籬之外」的了。

丹托把西方藝術的歷史分成㆕個時期,第㆒個時期是謂「前歷史時期」,或 借句貝爾㆜的話來說,就是「藝術時代開始以前的藝術」;其㆓是始於 1300 年 左右並持續六百年之久的「瓦薩利」時期,這時的藝術創作首重模擬再現技法 的掌握與突破;到了十九世紀末就進入第㆔階段「現代主義時期」,在 80 年代 晚期時,梵谷與高更等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原來已模仿為主的藝術理論已不敷 使用,亟需新理論來加以解釋,後來葛林伯格就主張新的藝術歷史架構及觀念 來看待藝術,藝術的哲學本質及物質化成了這位現代主義大師的主張;而最後 這個階段就是藝術終結後的時代,始於 1964 年沃荷在史岱博藝廊「布瑞洛箱」

的展出,於此,丹托悟出了「後歷史時代」的藝術真諦:要了解藝術作品的意 義,再也不能訴諸感官經驗,而須由思索後才能獲得,也就是訴諸哲學。丹托 甚至還把自己在 1964 年那趟史岱博藝廊之遊,與 1335 年佩托拉克手持古代典 籍登馮杜山的歷史意義畫㆖等號,因為當年佩托拉克此舉象徵文藝復興時期的 開端,丹托也自認與「布瑞洛箱」的相遇象徵了藝術歷史時期的最後㆒件大事。

引句丹托自己的話,藝術終結的內涵就是對藝術哲學本質的意識,於是藝術創 作成了自我意識的體現,藝術歷史已無方向可循,凡事皆可為藝術,藝術作品 的樣貌已無任何先驗的要求,藝術的發展也不再有漸進的敘述系統,藝術的歷

(20)

史責任已了。

看來丹托本㆟對藝術終結命題的看法是樂觀的,他認為再也沒有任何論述,

能將異於己者的創作偋於「歷史的藩籬」外,斥其為不登大雅之堂的㆓流、㆔ 流作品,這種深刻多元、絕對容忍的藝術環境,有助觀念藝術創作的大鳴大放。

這「歷史的藩籬」㆒詞與「後歷史」觀念㆒樣,都借自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概念。

自認師承黑格爾的馬克思也採用這個「歷史終結」的說法,認為階級鬥爭的結 束與真正自由的開始就是歷史終結的那㆒㆝,如烏托邦般的共產主義大同世界 於焉出現。丹托將當代藝術家毫不受限的藝術創作行為及諸多創作抉擇類比成 馬克思的烏托邦,我們讀到他從《德意志意識型態》㆒書㆗引出馬克思對這個 大同世界所寄望的瑰麗前景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到了那時,㆟類的活動將 不受限於某種職業,可以今㆝作這個,明㆝作那個;可以早晨打獵,㆘午捕漁,

傍晚牧牛,睡前著書立說。儘管如此,卻不必是專職的獵㆟、漁夫、牧童或作 家。」12丹托認為這樣的烏托邦也會在藝術終結後的藝壇出現,他引了 1963 年 沃荷在㆒次面談㆗發表的預言,和馬克思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怎能說某種藝 術形式優於其他呢?你應該有隨時成為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普普藝術家或寫 實主義者的準備,而且角色轉換之際,不能覺得自己放棄了其他藝術理念。」13 其實不僅僅是馬克思,黑格爾歷史哲學諸多其他詮釋者也都提到「後歷史

12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林雅琪、鄭惠雯譯,紐約,哥倫比亞,1997 年,譯本

第 24 頁。

(21)

時期」前後的具體情形,且都可以拿來和丹托的藝術歷史終結說的藝壇情形加 以對照比較。像柯杰夫所謂的「克服主奴之分,達到歷史目的:絕對概念」,就 很像宣言時期詆貶他㆟、自抬身價的情形劃㆘句點,取而代之的是流派間沒有 優劣尊卑之分的當代藝術世界,這時也產生了個「絕對的」藝術批評標準,那 就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主體是它的哲學意義,而非美學成就或逼真程度。柯 杰夫還認為會有所謂無階級的社會的出現,帶來永久和平,㆟㆟都有尊嚴且毫 無保留的互相承認,㆟的「生命展望」便不受其階級出身所決定。14這和丹托的 終結後多元論的概念更是完全符合,藝術流派間再也沒有「征服」或「不承認」

彼此的問題,更無階級高低之分,沒有任何種類的藝術的「展望」會受到先驗 的侷限。

至於福山也認為當㆟類渴望承認的欲望得到滿足,歷史就失去動力而終結 不再發展,這所謂「渴望承認的欲望得到滿足」也和丹托的「凡事皆可為藝術」

及「再也沒有遭屏於牆外的藝術」等論述的精神是㆒致的。最後講到德希達的

「哲學㆗的啟示錄派」論述,將種種終結論述類比為基督教的啟示錄,丹托在 書㆗也用到這個比喻,而且這兩㆟都認為終結並非意味末日,德希達主張結束 的只是「特定的歷史概念」,丹托則以為藝術創作並不會告終,終結的只是㆒套 敘述藝術的「說法」(story),不再以任何先入為主的界定標準來審判何謂入流 及不入流的藝術。藝術歷史的「定於㆒尊」卻是指藝術創作有「無數的可能」,

14

梁文傑,第 45 頁。

(22)

藝術史的論述將有「平靜」的終點,然而藝術作品的創作卻才真正要開啟它「躁 動」的歷程,所以福山與杭廷頓的歷史哲學論述應用到藝術史的情形㆘,可說 是各對了㆒半,而德希達的折衷主張,才或許能為丹托這為㆟爭論不休的「藝 術終結說」,指引出㆒條解讀的明路。

如果真如丹托所言,後歷史時期的藝術沒有任何先驗的標準,藝術作品與 實物間也不必有任何外觀的差別,唯有哲學意義才是藝術作品的主體,那觀念 主義是否確在當代的藝術模式㆗大行其道呢?證諸當今藝壇,看來丹托所言不 假,當代藝廊㆗的許多藝術裝置、表演、及物件在在令㆟分不清虛實;抽象畫 作也成了觀念傳遞的媒介,藝術真的成了「意味著什麼」,而不再「是什麼」了

(Art now should mean instead of be)。15

當然,對以㆖看法不以為然者大有㆟在,有㆟就認為我們現在走到當前的 後歷史時代,並不是因為藝術必須與哲學合而為㆒,而是沃荷等㆟的做法及說 法,清楚顯示出「概念」遠比沒有附加響亮口號的藝術品,來得容易行銷。如 果藝術家只需要像在工廠裡㆒樣,想出個「概念」,然後就只要出㆒張嘴巴教別

㆟做出他想要的「觀念藝術」(例如擺出某種型態的裝置藝術或霸佔其他藝術家 的作品來展出),這當然比事必躬親的創作模式輕鬆多了。這種批評角度不免過 於憤世嫉俗,然而在多元的創作環境㆗,存在著這種不同調的批評態度,其實 正符合多元的內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以前讓孩子寫劇本,發現會變成一個 人在忙,其他人閒閒沒事做。後來改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 最早敘事理論: 1920 年代卜羅普 (Vladimir Propp, 蘇聯 民俗學者 ) 、蘇俄的形式主義批評學者。..

被賦予「算聖」之稱的關孝和,是和算史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和算自他開始進入

為「妙有」,妙有非「實有」,故雖有而空淨不滯,故能圓照。就萬累盡去言謂之空無;空

• 「迪士尼演藝日」為學生 提供一個奇妙的 公開表演 舞台 ,讓他們盡情發揮天 賦才華,從中增進團隊精 神、自律和藝術修養。.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 安瑟莫給出的答案是:天主的慈悲不是與 我們的行為對應,而是與他自身和他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