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第四 第四
第四章 章 章 章 多元課程發展時期 多元課程發展時期 多元課程發展時期 多元課程發展時期
1990 年代末期,臺灣地區隨著解嚴的宣佈,準備迎接新民主社會的到來,
使得傳統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統一論述觀點,必須接受多元論述的挑戰,而產 生了質變。依據黃政傑、張嘉育(1998)的說法,教育方面亦反思脫離單一文化 的箝制:
首先是國小課本吳鳳故事事件。39 位原住民團體代表向教育部遞函請願,
指責學校課程中的吳鳳故事,塑造了原住民文化的污名與漢文化的優勢,要求刪 除該課課文,讓原住民學生有尊嚴地在學校學習。其後,更要求的課程應納入原 住民文化,以保存原住民文化遺產,詳實反映社會多族群與多元文化的真相。
另方面,沉寂已久的臺灣本土意識亦逐漸復甦。在強調從臺灣本土出發,重 視臺灣鄉土認同的教育觀點中,國語為尊的語言政策及大中國的文化政策不得不 有所更張,而在「國語政策不變」的原則下,正視其他民族語言的存在與價值。
部分地方當局更率先行動,或要求所屬學校藉由教學等方式,推行各民族語言(包 括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的搶救與復健工作;或辦理各種研習營,推廣鄉 土教育與母語教學的理念;或積極編寫鄉土文化、母語教材,作為學校的補充教 材。在學者、專家、民意代表與民間人士的奔走施壓下,鄉土教育與母語教學最 後終於在本次課程修訂中,納入國民中小學正式課程的版圖。(頁 70)
1994 年四一○教改運動後,同年 6 月 22 日教育部召開第 7 次全國教育會議,
勾勒出教育未來的遠景,行政院並於 9 月 21 日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進行 教育改革的藍圖規劃。連戰於 1995 年元月宣布教育改革為施政重點,李登輝也 提示將更重視教育改革工作。因此教育部(1995)發布《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在國民教育方面提出:「修訂國教法令,明定責任主體」、「降低班級人數,提高 教學效果」、「改進教育設施,營造適性環境」、「支援教育優先區,縮短城鄉差距」、
「落實新課程精神,貫徹教育正常化」、「開放教科書審定制,提供多元選擇」、「活 潑鄉土教學,培養鄉土情操」、「推展科技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加強環境教育,
增進環保知能」、「落實生活教育,建立禮儀社會」、「推動藝術教育,提升藝術素 養」、以及「加強障礙教育,確保機會均等」12 項(頁 39)。修訂國民教育法的 重點包括「明訂國民教育課程的實施重點:強調國民生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及 民主法治教育之實施,同時國小注重國民基本知能之培養與實踐;國中加強職業 陶冶或技藝教育。」(頁 41-42)。加強鄉土教育的重點在國小部分有:「在國小增
設『鄉土教學』乙科,包含鄉土語言、鄉土歷史、鄉土地理、鄉土自然、鄉土藝 術等五大類,由各校跟根據本身實際情形,選擇項目實施。」、「加強國小社會課 程有關鄉土教育的內容,如臺灣的自然、人文環境、民俗藝文、社會變遷等教材」、 以及「訂定鄉土教育推廣實施計畫,補助各縣市自編鄉土教材」(頁 45)。加強 環境保護方面,則有「配合現有學科環境保護教學」等做法(頁 47)。
1994 年以來,由於受到民間及民意機構的強烈要求,教育部決定自 85 學年 度起配合國小新課程逐年開放國小教科書,由過去的統編本改為為審定本。自 85 學年度以來,民間參與編印國小教科書相當熱烈,國小教科書也突破過去「一 言堂」的模式,進入多元開放的境界(林天祐,:86) 即自 1996 年 9 月起,全 面開放國小教科書為審定本,不論官方或民間均依據 1993 年頒布的《國民小學 課程標準》,進行課程發展與教科書編輯,至此,課程發展不再侷限於官方機構,
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研究者將 1993 年所修訂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即 其後 2000 年修訂頒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2003 年修訂頒佈 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統稱為「多元課程發展時期」。而多元課程 發展時期以 2001 年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為界,包含兩個階段。之前是以 1993 年的課程標準為課程編製依據,版本有國立編譯館出版的部編本,以及康軒、南 一與翰林等民間版本併行,因而稱為「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時期」。之後國立編 譯館退出教科書編製市場,屬於完全由民間依據 2000 年與 2003 年課程綱要進行 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工作,因此稱為「民編本時期」。以下將依序探討與分析「部 編與民編併行時期」和「民編時期」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情形。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時 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時 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時期 部編本與民編本併行時 期 期 期
壹 壹 壹
壹、、、、199319931993 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1993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年教育部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一 一 一
一、、、、修訂緣起修訂緣起修訂緣起修訂緣起
1987 年關心教育的民間團體,第一次出現以「教育改革」的名詞組成「教 育改革促進會」正式成立,針對教育問題開始「發聲」。隨後陸續成立的民間教 改團體也陸續發生。政府爲因應時代需要、社會需求及呼應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 的決議「建立國小、國中至高中階段課程統整的架構」,乃於 1988 年 12 月成立 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教育部,1993:425),臺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接受教育部 的進行國小課程標準修訂工作,有關社會科標準的修訂,係由黃炳煌擔任召集 人,領導社會科學專家、課程專家及優秀小學校長、教師所組成的 15 人委員會,
參考國內外相關學者的論述和課程發展趨勢,以及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的社會科實驗課程與人文及社會學科指導委員會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修訂草 案,再送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審查、修訂(秦葆琦,1994:205)。
當初草案係採知識結構型態加以撰寫,提出 7 個主概念和 63 條通則,與傳 統社會科課程標準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其他各科寫法不同,而被要求刪除。因黃炳 煌堅持主概念和通則的呈現正是本次新社會科課程標準之精髓所在,絕對不能刪 除。幾經溝通協調,改為不把「通則」納入教材綱要中,單獨另列為「教材選擇 所依據之通則」,主概念與次概念部分隱而不列。足見課程發展也包含了幾許「課 程政治學」的成分(黃炳煌,1996:133-134)這也說明了教育部統一思維的僵化。
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係於 1996 年正式實施,正逢教科書政策全面開放審定,
全國一體適用的「統編本」正式走入歷史,開啟了我國自 1949 年以來多元課程 發展之門。
所以 1993 年所公佈的社會科課程標準,係由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 發而成,為典型的板橋模式課程(葉煬彬,1999)。此課程係透過「變遷」、「互 動」、「因果」、「差異」、「選擇」、「權力」以及「團體」等 7 個主要概念,統整社 會學、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門,並將學門知識轉化為 適合兒童學習的教材(葉煬彬,1994;1999:13;歐用生,黃炳煌,1996)。黃炳 煌(1997)接受訪談時指出,對 1996 年起實施的社會科新課程的實施,應該有 兩點最基本的認識:一是應該把社會科視為包含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經濟、
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小型社會科學,而且將這些學科中的最主要概念,以
主題或問題為組織的中心加以統整。二是注重由相關概念所組成之原則的學習。
新社會科的課程內容就是由上述學科中先找出其基本概念,最後再歸納為變遷、
因果、差異、權力、團體、互動與選擇等七大概念,而形成所謂的「知識結構」。
這是與舊教材不同的,因為舊教材中只要是認為重要的就一定要教,至於為什麼 重要?教材彼此間又有什麼關係?則未進一步解釋。社會科知識應該是透過社會 行動,使學生瞭解社會科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與原則,這是社會科新課程的精神特 徵。
有關 1993 年社會課程標準修訂,黃光雄(1998)的一段話可以說明課程政 治學的擺盪,學科專家的意識型態往往掩蓋了學習主體是學生的事實,依照自己 的意識型態做決定,以及決定使用螺旋概念的知識結構取代傳統社會同心圓組織 模式。他說:
國小社會科這組已有把社會科建立在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上面的傾向。過去 在社會科裏,重要的內容是歷史和地理,尤其是中國歷史和地理,因為這一科目 擔負著民族精神教育的使命。現在則希望透過社會、經濟、政治、心理、人類、
歷史、地理等諸學科的基本且重要概念的選擇,形成通則,然後再由個人出發,
隨著年級的增加,而擴及世界。整個社會科的教材期望由此而發展。這組工作後 來成為 1993 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社會」的前置研究。國小社會科的課 程標準修訂由黃炳煌教授擔任召集人。
這次國小社會課程修訂乃建立在「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簡稱「人指會」)研究的基礎上。人指會的研究,至少我個人覺得,還在摸索的 階段,邀請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者提出各該領域的基本且重要的概念,學科專 家無意中會忘記這些概念是為小學生而選擇,因此往往提出過多的概念。另外,
這些概念如何建立通則,又是另一種摸索,顯然的,這組中的課程學者企圖借用 Bruner 的知識或概念結構的課程組織方式,發展出與前此不同的社會科課程。
本次課程修訂,若干成員與人指會時相同,,課程學者仍有黃炳煌、歐用生 及個人。因為人指會的經驗,使得課程修訂的進行較為順利。不過其中仍有一些 爭議。比如,依據概念而建立的通則,是否經得起檢證,是否可以說明一切現象,
是否僅是某一學者的個人觀點?又如,社會科中各個社會科學領域,是否同樣重 要,是否仍應以歷史和地理為核心?後一爭議曾引起前次及此次課程修訂者的多 次論辯。 (頁 113-114)
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基於李登輝提出的「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
之原則,以及「培養二十一世紀健全國民」之最高理想目標,把握未來化、國際 化、生活化、人性化、統整化、彈性化之基本理念,力求民主、科學的要求與精 神,以期為日後課程發展及教育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黃政傑等,1994:21)。 二
二 二
二、、、、修訂特色修訂特色修訂特色修訂特色
本次修訂是秉持著「未來化」、「國際化」、「統整化」、「生活化」、「人性化」
與「彈性化」等六個的理念,進行課程改革(教育部,1993:347-349)。修訂工 作具有「重視修訂過程的民主性」、「重視課程架構的統整性」、「強調修訂方法的 科學性」、「強調修訂工作的聯貫性」以及「強調課程標準的發展性」等特色。因 此,這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具有「加強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重視民主法治教育 與公民教育」、「落實鄉土教育之實施」、「鼓勵兒童參與」、注重通識教育之理念」、
「充實藝術教育之內涵」、「強化職業陶冶之功能」、「反映未來社會之需要」、「消 除課程安排之性別差異」、「尊重學生之個別差異」、「增加學校排課之彈性與自主 性」(吳清基,1993:36;秦葆琦,1995)等特色。
其中與國小社會科課程具有密切相關者包括:「加強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
「重視民主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落實鄉土教育之實施」、「反映未來社會之需 要」與「尊重學生之個別差異」(王浩博,1998:30;秦葆琦,1998:6)。由此 次修訂的社會科課程標準透視未來社會科具備「以社會科學之原理原則為架構的 社會科」、「以『社會』為對象的社會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之能力的社會科」、
「培養學生具備解決社會問題之能力的社會科」、「用社會的方法學習社會科」以 及「多元化的評量」(王浩博,1998:32-34)。
此外,本次課程標準增設「鄉土教學活動」與「道德與健康」二科。「鄉土 教學活動」三至六年級實施,除應配合各科教學外,各校得視地方特性,彈性安 排方言學習及鄉土文化有關之教學活動。而「道德與健康」是一至六年級設科教 學,在「道德」方面是指導生活規範與道德行為。「鄉土」與「道德」領域原隸 屬於社會科。「鄉土教學活動」至此獨立設科,係教材向本土化紮根的象徵,是 課程史上的一大突破,提供學生學習方言及鄉土文化的機會,有利於課程生活化 和本土化之落實(教育部,1993:402)。顯示臺灣主體的意識流化暗為明,不再 屬於純附庸的地位。
三三
三三、、、、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目標
由表 4-1-1 可知,總綱目標具有消極性與積極性,消極性如「適應社會變遷 的的基本知能」;積極性如第 6 條:「啟迪主動學習、思考、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而這次修訂的社會課程目標與 1975 年的社會科課程目標相較有極大差異,
從強調民族精神到本國史地的了解與多元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吳連賞,
2003:1)。社會科課程總目標,係依據人指會擬定的 6 條國家社會科教育目標簡 化而成 4 條(黃炳煌,1991:11)。總目標中除第 2 條「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 境及本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愛鄉土、愛社會、愛國家的情操。」較 具明顯的意識型態外,其餘 3 條則如特色所言,偏向「兒童本位」取向。總目標 顯示社會科課程的重點包括:重視個人發展、重視公民資質的培養、重視世界觀、
重視社會科學的內涵、重視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教育部,1993:
382)。這些重點都是社會重建主義強調的重點,所以我國國小社會科標準的修 訂,有社會重建觀的意涵,當自 1993 年頒布的國小社會科課程標準開始。由總 綱目標可以得知,這次修訂的課程標準除仍重視五育均衡發展外,強調生活教育 與品德教育,並兼重學習的內容目標(知識、道德等)與過程目標(方法、技能 等)(吳明清、周燦德、吳武雄、張素貞,1994)。
就社會科課程目標觀之,新的社會科課程把重心擺到兒童的自我概念、對生 活環境的珍視、世界觀態度的培養以及民主社會生活知能的發展上對於長期以來 強調忠順服從、歌功頌德、單向灌輸的傳統社會科課程內涵。隨著臺灣政治生態、
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轉型,傳統的一元論或威權統治不再維持以往的優勢,主 流團體的觀念、思想態度不再能代表其他少數族群、次級團體或非主流社群,而 多元文化觀的理念與措施逐漸受到大眾的重視與學術圈的熱烈討論(白亦方,
1999:56)。而這次課程分段目標提出「民主社會生活」、「多元化社會生活」、「世 界觀」以及個人的「人生觀」可謂空前,為我國社會科課程史翻開嶄新的一頁,
也為社會科邁向符合以學生需求、社會變遷、國家政策與世界潮流等多元思考的 課程重建灑下春天的種子(王建堯,2006:57)。
低年級目標強調培養「愛鄉土」的情操;中年級目標重視培養「愛社會」的 情操;高年級目標則強調培養「愛國」與「適應多元化生活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這是政府遷臺後歷次修訂的課程標準中,首次提到「多元化」的名詞與議題。官 方知識首度納入「休閒生活」、「法治社會」與「多元化」等名詞,成為合法性與 合理性的知識。強調「養成善用時間和金錢的態度和方法」,如何「理財」已成 為社會新興議題,有關此類課程的發展,應妥善規劃。實施通則:1.本課程標準 是學校課程編制與實施之基準,學校各類各科課程、教材及其實施,須依據本課 程標準中各項規定辦理。2. 本課程標準之編制與實施,以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
為中心,學校各類各科活動內容,均應以尊重兒童個性發展、涵泳民主法治素養 及陶融民族精神為經緯,務期養成五育均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為目的。
表 4-1-1 1993 年頒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總綱目標和社會課程目標 項目 內 容
總 綱 目 標
1.培養勤勞務實、負責守法的品德及愛家、愛鄉、愛國、愛世界的情操。
2.增進了解自我、認識環境及適應社會變遷的基本知能。
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鍛鍊強健體魄,善用休閒時間,促進身心健康。
4.養成互助合作精神,增進群己和諧關係,發揮服務社會熱忱。
5.培養審美與創作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6.啟迪主動學習、思考、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7.養成價值判斷的能力,發展樂觀進取的精神。
社 會 課 程 總 目 標
1.培養兒童適切的自我概念,建立和諧的群己關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發展 健全的人格。
2.輔導兒童了解其生活環境及本國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以培養其愛鄉土、愛社會、
愛國家的情操。
3.輔導兒童了解世界大勢,擴充其視野和胸襟,以培養平等、互助、合作的世界觀。
4.培養兒童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基 礎,並發展積極的人生觀。
低 年 級 目 標
1.了解學校、家庭和居住環境中的群己關係,培養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養成樂觀 的人格。
2.了解學校、家庭和居住的環境,並透過生活中常見的習俗,認識我國的傳統,以 培養熱愛鄉土的情操。
3.了解不同地區的學校、家庭和居住環境,以拓寬其視野。
4.養成善用時間和金錢的態度和方法,並選擇適當的休閒生活。
中 年 級 目 標
1.了解學校自治活動的運作,及團體中的群己關係,發展從事自治活動和適應團體 生活的能力。
2.了解家鄉和臺灣地區的環境和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培養愛社會的情 操。
3.了解不同地區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互動,培養寬廣的胸襟。
4.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 4-1-1 續
項目 內 容 高
年 級 目 標
1.了解政府與人民的關係,發展適應法治社會的態度與能力。
2.了解我國的地理環境及文化傳統,培養愛國情操。
3.了解世界的地理環境、文明的發展及人類面臨的問題,培養平等、互助、合作的 世界觀。
4.了解當前社會多元化的性質,培養適應多元化社會生活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至於社會科教材綱要規定,各年級社會科內涵的配置而言,由表 5-1-3 研究 者整理發現,偏重於「社會學」與「地理學」,六個年段都出現。相對地,「歷史 學」受忽略,僅出現於三個年段。
教材綱要項目,分為個人領域、家庭領域、學校領域、地方領域、國家領域、
世界領域等 6 個領域,作為課程材料選擇的範圍。「多元化」一詞正式出現於社 會科課程標準中,六年級的學習主題之一「我們的地球村(一)—多元化的社會」, 內容則為多元化生活的現象、原因以及如何適應,這個主題代表全球化時代的來 臨。而且四年級的課程材料主題之一為「臺灣的開發」,內容講述臺灣開發史的 重要時期,以及該時期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五年級學習主題之一為「中華文 化」,這些材料代表臺灣本土文化與中國祖國文化併行。
表 4-1-2 1993 年社會教材綱要內涵配置 年段
學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社會學 ν ν ν ν ν ν
經濟學 ν ν ν ν ν
政治學 ν ν ν ν
心理學 ν ν ν ν
地理學 ν ν ν ν ν ν
歷史學 ν ν ν
黃炳煌(1997)認為社會科教材的呈現,最重要的是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 與學習心理學來從事編輯工作。所以就教材編輯而言是採取 Bruner 的結構主義。
此次國小新課程標準的修訂,格外重視人本取向與社會重建取向,也特別強調對 人性的關懷與對新社會的因應能力(張煌熙,1997)。以部編本為例,社會科新 課程係在社會科改編本的基礎上,參照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指導委員有關社會科
目標的研究發展而成,具有「培養公民資質」、「發展自我概念」、「重視社會科學 的原理原則」、「培養世界觀」以及「重視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秦葆琦,
1994:5-6;秦葆琦,1996:17)。 四
四 四
四、、、、課程內涵課程內涵課程內涵課程內涵
就課程內涵而言,確定社會科所涵蓋的學科範圍,包括歷史、地理、政治、
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內容,並將文化人類學併入社會學。這是我國第一套以 社會科學內涵為架構的國小社會科課程(秦葆琦,1995:154;柯華葳,1998:2)。
符合 Rugg 社會科即社會科學的主張。
五 五 五
五、、、、課程組織課程組織課程組織課程組織
社會科教材編選及組織則具有「建立組織要素」、「採螺旋累進方式組織教 材」、「主題適合兒童能力與興趣」與「主題盡量同時包含一個以上的學科,呈現 統整的社會科內容」等特色(教育部,1993:382)。
就科目名稱而言,課程名稱一至六年級設「社會」科。將地理、歷史、政治、
經濟、社會、心理等學科的知識統整為社會科,其採用的方法是:「確立社會科 的學科範圍」、「由各校學者列出學科中最基礎且適合於國小學童學習的通則」、
「統整各學科間的通則,將相似的合併並整理出各年級社會科要學的通則」以及
「依據通則及兒童生活範疇發展各年級的單元主題及內容要點」。依據上述的選 擇,新社會科具有不同於過去教材的兩點特色:「所有的教材依通則在聯繫」與 是一個各社會學科的界線已模糊的「統整的社會科」(柯華葳,1995:149;1997:
53)。
就課程組織模式而言,將社會課程內涵統整歸納成變遷、因果、差異、權力、
團體、互動、選擇等七大概念,以「概念」和「通則」來呈現教材內容,不再獨 尊「事實」,注重全盤的理解,而不是「背多分」的記憶。所以課程組織採用具 備繼續性與銜接性的「螺旋型」模式。
六六
六六、、、、課程編製程序課程編製程序課程編製程序課程編製程序::: :
(一)部編本:
部編版社會科課本,在「編後記及謝詞」中指出:「本書教科用書包括課本、
習作和教師手冊,教材內容除依據(1993 年)課程標準外,並參據臺灣省國民 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實驗研究發展小組』發展出之實驗教材修 訂改編而成,經教育部審定通過後,自民國八十五學年度起,逐年逐冊提供國民 小學選用。本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採聘任制,兩年一聘。委員會成員除主任委員
外,包括學科專家(40%)、課程暨心理等教育學者(10%)、現任教師(35%)、 教學媒體製作專家(5%)、教育行政人員及本館編審人員(10%)。」
部編本由黃炳煌擔任主任委員,而委員則有少數更動。編者為吳英長(學 者)、柯華葳(學者)、洪若烈(學者)、范信賢(學者)、秦葆琦(學者)、傅金 匙(小學教師)、蔡藻藻(小學教師)。是由學者加實務工作者組成委員會,以板 橋社會科課程實驗本為基礎修訂而成,是我國自 1949 年遷臺以來唯一經過科學 程序編製成而成的社會課本。
(二)康軒版:
以學者擔任主任委員與指導委員,編輯委員雖有更替情形,以學者與小學教 師為主組成委員會。編輯委員為丁志仁(中華民國振鐸學會理事)、李玉芬(學 者)、詹寶菁(大學助教)、張素貞(國小校長)、何福明、張益仁(以上是國小 主任)、江香年、林莎麗、張素芝、陳楦政、楊益風、蔡世昌(以上是國小教師)。
僅李玉芬服務於東部,陳楦政服務於中部,其餘均服務於北部。也是由學者與實 務工作者組成委員會進行課程編製,但是未進行符合科學程序的課程實驗歷程。
(三)南一版:
以學者與小學教師為主組成委員會。主編為鄧天德(學者),編著者為李素 真、李道勇、車崇珍、賴玉連等 4 位,均為服務於北部的國小教師。也是由學者 與實務工作者組成委員會進行課程編製,但是未進行符合科學程序的課程實驗歷 程。
(四) 翰林版:
以學者與小學教師為主組成委員會。例如第 12 冊主編:李緒武(學者),編 輯委員:蘇惠憫(小學教師)、瞿紹成、羅秀英(小學教師)、楊良緒(小學教師)、 郭宗益(小學教師)。也是由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組成委員會進行課程編製,但是 未進行符合科學程序的課程實驗歷程。
七七
七七、、、、課程材料分析課程材料分析課程材料分析課程材料分析
(一)部編本
1.性別角色:家務已打破傳統由女性做事的觀念,強調分工合作插圖說明大 家一起合力做家事。(第 2 冊,頁 34-39)。但是仍將照顧幼兒與老年人的責任歸 諸於女性身上,仍無法脫離傳統的性別意識型態。例如:「婦女就業雖然可以發 揮個人的能力、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社會地位、促使社會繁榮,但卻也面臨一些 問題,如:幼小子女和老年人缺乏照顧、工作回家後還要操持家務等,身心負擔
沉重。而普設托兒所、幼稚園、安養院,以及家人共同負擔家務,都是解決婦女 就業所面臨的問題。」(第 8 冊,頁 43)。而且歹徒(第 4 冊,頁 58-59;第 8 冊,
頁 47)均以男性呈現。而且不論男性或女性,科技使用者不曾出現原住民。
2.族群論述
(1)客家族群:出現客家民謠歌詞。「居住在丘陵、台地的客家人,愛唱山 歌,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休閒、工作或男女之間的感情表達,都借重山歌的曲調 和歌詞,於是漸漸發展出『客家系民謠』。」客家民謠「擔竿上肩減兜扌亥」(老 山歌)歌詞:「擔竿上肩ㄋㄚ 就減兜扌亥ㄋㄚ 無錢買肉ㄚ 就減兜扌亥ㄋㄚ 先 日無雙 就無恁急ㄋㄚ 今日 ㄛ有雙 就急壞 厓ㄋㄚ」。(第 8 冊,頁 74-75)
(2)原住民族群:以單獨一課敘述原住民的祭祀與慶典,較傳統重視原住 民族群的課程材料,並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做介紹,也不再出現族群偏見的課 文。大陸移民「移居到臺灣之前,臺灣已經有人居住了。這時的居民都是臺灣的 原住民,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平埔族和高山族。當時的原住民大都以打獵、漁撈和 簡單的農耕維持生活。他們的歌唱、舞蹈、編織、雕刻等都非常具有特色。現在,
各族原住民還經常舉行各種慶典和祭祀活動,使臺灣社會的文化表現得多采多 姿。」(第 7 冊,頁 91)。「臺灣地區的原住民各族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在 祭祀與慶典活方面,與閩南、客家等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傳統祭祀「如:
賽夏族的矮靈祭、排灣族的五年祭、阿美族的海神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和卑南族 的猴祭等,充分顯示原住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追思。」(第 8 冊,頁 95)。 清初。「當時,由於來臺開墾的幾乎是以單身男子為主,他們多與原住民平埔族 的女子結婚。透過通婚的方式,使原住民與漢人的血統融合,在語言及生活習俗 上,也互相影響。」(第 10 冊,頁 89)。「居住在高山、平原或濱海地區的原住 民,發展出各有特色的原住民民謠,豐富而多變化,如阿美族的米立信(俗稱豐 年祭歌),布農族的巴西布布(祈禱小米豐收歌)等,都適用各族的母語哼唱的。」
(3)外籍族群:強調多元社會,「在臺灣也有來自泰國、菲律賓、日本和 美國等地的人。這種在一個社會中,可以聽到不同的語言,看到不同面貌的習俗 和宗教信仰的現象,正是地球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寫照。」並有「臺灣地區菲律賓 勞工於週日在天主教堂做禮拜」、「特別開設專賣菲律賓貨品的商店。」和「泰國 與緬甸的僑民和勞工在臺灣舉行傳統的潑水節。」等插圖(第 12 冊,頁 67-68)
3. 失業問題:缺乏失業問題的課程材料。
4.犯罪行為:提出智慧財產權概念「如果蒐集的資料需要影印,更要注意
著作權法的規定,以免觸犯法律。」(第 5 冊,頁 45)。「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的規 範,規定人與人之間、人與團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法律除了保障人民的權利 外,並可預防犯罪,對犯罪者加以制裁,以維護社會的秩序與安定。」(第 9 冊,
頁 93)
5.環境保護:提出環境保護的做法,因而設立國家公園,但是相對地縮限 了原住民的生存與活動空間,因而出現原住民抗議的異議聲音,但是這些聲音卻 未成為課程材料。例如,「從民國七十三年起,政府陸續成立了國家公園和自然 保護區域,以保護臺閩地區美好的自然環境。」(第 7 冊,頁 79)。「每個人在日 常生活中,除了要遵守環境保護的法令外,還要有維護環境的觀念和行動。」(第 8 冊,頁 31-32)
6.社區行動:缺乏社區行動的課程材料。
7.政治事件:缺乏政治事件的課程材料。
8.政治貪腐:缺乏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
9.經濟問題:提出理財原則論及要仔細計畫、量入為出等等原則,聰明的投 資人的做法是:「多蒐集相關的資料,了解投資環境」、「隨時了解時事,調整投 資策略」、「分散投資,不要把所有的資金做相同的投資」、「投資要仔細計畫,不 要一窩蜂的跟進。」(第 9 冊,頁 28)。「學生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主要是扮演 消費者的角色,雖然消費可以促進生產,但是應量入為出,做理性的分析、判斷 與選擇」(第 9 冊,頁 30)。但未指出政府如何輔導農民因應這項衝擊。「我國加 入這個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後,原來用關稅限制外國產品和服務的輸入,以保 護國內產業的措施,及會受到極大的衝擊;但國內人民卻可因此享受到價廉物美 的各國產品和服務。」(第 12 冊,頁 79)。缺乏勞工觀點,例如「民國六十二年 發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機,我國也受到影響,出口衰退,於是政府就推動十大建設,
其中有六項是交通設施,方便運輸;有一項是石油化學工業,從石油提煉人造纖 維的原料。自此臺灣紡織工業發達。」(第 8 冊,頁 13-14)。「臺灣的經濟發展,
至少表現了兩點特色:一、以外銷為主。……二、中小企業居主導地位。……中 小企業是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角。在全球經濟風暴中,臺灣經濟所受的影響較 其他國家為小,中小企業的辛苦經營,是主要的貢獻。」(第 8 冊,頁 33-34)。 尚未提及網路的負面影響,如沉溺於網咖或電玩遊戲等。「二十世紀中葉以來,
由於電腦的發明與資訊科學的進步,使人類邁向資訊時代。」(第 11 冊,頁 108)。
「透過電腦網路之間的連結,不僅提供了人們一個能快速取得資訊、娛樂和進行
購物的良好管道,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學習方式。」(第 11 冊,頁 109-110)。
「經過民間和政府十幾年的努力,電腦和電信逐漸結合,促成了資訊產業的發 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國際間多項資訊產品的供應基地,多項產品的產量名列 世界第一。」(第 8 冊,頁 17-18)。
10.傳統節令:已注意到漢族與原住民的傳統節慶並列介紹。「農業社會裡的 節令,和氣候及農事的進展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 節和中秋節等,都是重要的傳統節令。」(第 8 冊,頁 87)。以「鄒族的迎神祭」、
「魯凱族的豐年祭」、「阿美族的豐年祭」、「卑南族的豐年祭」、「排灣族的豐年 祭」、「布農族的慶功宴」、「泰雅族的慶功宴」、「雅美族的飛魚祭」、和「賽夏族 的矮靈祭」等插圖說明原住民的慶典。並請家長和老師輔導兒童:「臺灣原住民 各族都有不同的慶典活動,大家要互相尊重」(第 4 冊,頁 18-19)。
11.宗教信仰:只強調宗教善的一面,忽略了假借宗教名義,進行犯罪的事 實。而且忽略原住民的信仰。例如,「人們可以自由信奉宗教,例如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和回教等,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第 8 冊,頁 90)「由於每 個人信仰的對象不一定相同,所以我們除了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外,也要尊重別 人不同的信仰,這樣的社會才能充滿祥和的氣氛。」(第 8 冊,頁 91)。「信仰是 人類精神的寄託,其中又以宗教的力量最大」(第 9 冊,頁 91)。「對大多數的人 來說,風俗習慣與信仰有規範行為和心靈寄託的作用,不但有定人心、勸人向善、
端正社會風氣的功能,而且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第 9 冊,頁 92)。
12.國際觀:不再如傳統主要以政治材料為主,著重於社會環境保護與經濟 等材料的取材,例如,「臺灣原住民很早就認為過分捕獵,不但會影響山林生命 的週期,對土地也不夠虔敬。因此,無論東方或西方,先民們對大自然的珍惜與 尊敬之心,仍是值得現代人借鏡與學習的。」(第 12 冊,頁 13-14)。世界公民融 入儒家思想:「我們居住在豐衣足食的臺灣地區,應該環抱著『人飢己飢、人溺 己溺』的精神,來協助關懷世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作為世界公民應有的愛 心。」(第 11 冊,頁 60)。在經濟材料方面指出全球的關聯性,「在我們的日常 生活中,各種食品和用品,常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如……這些不同國家的產品,
使我們的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生產這些產品的國家,也需要其他地區的產 品,如美國和我國都進口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阿拉伯國家則進口美國汽車和我國 的電器用品等。這就是地球村互通有無,互蒙其利的最佳例證」(第 12 冊,頁 64)。
(二)康軒版
1.性別角色:女性地位提升,性別歧視不應該存在。例如:「教育普及,使 婦女比以前擁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並能發揮所學專長,投入各個工作崗位,積 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所以在各行各業中都有傑出的表現,也大幅提升了婦女的 地位。」(第 8 冊,頁 75)。「限定只有某一種性別,才能從事某項工作,反而忽 視個人的專長與能力,是一種歧視。」(第 12 冊,頁 31)。但是要求小花作弊和 請客者(第 3 冊,頁 24-25)、歹徒(第 4 冊,頁 48;52-53;第 5 冊,頁 80;第 11 冊,頁 70)濫捕(鳳蝶、黑熊)或濫採(蝴蝶蘭)或濫開發的工作人員(第 7 冊,頁 46-48),等具有犯罪或偏差行為者插圖皆以男性呈現。科技使用者不論 男、女都不曾出現原住民的插圖,可能會造成原住民不會使用科技產品的負面刻 板印象。
2.族群論述
(1)客家族群:在漢族的光環下,客家族群的課程材料仍屬缺乏,特別是 政治與經濟材料。「臺灣有很多獨特的民謠樂曲,能反映各地人們的生活及心聲。」
例如,男方透過歌曲,向女方表達愛慕之意的客家語「採茶歌」;描寫出海捕魚 主滿載而歸時的心情的蘭嶼雅美族的「捕魚歌」等民謠(第 8 冊,頁 10-13)。 (2)原住民族群:有關原住民的論述,課程材料以擴展至地名的由來以及 在殖民時期被壓迫的情形,但是仍缺乏政治與經濟材料,例如原住民失業率比一 般民眾高。例如,插圖「豐原古名叫葫蘆墩,因為早期豐原,是葫蘆墩社原住民 居住的地方。」(第 6 冊,頁 33)。「原住民是早期臺灣的居民,以打獵活動、種 植小米及玉米等作物維生;在臺灣的開發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論是荷 西時期或是明鄭時期或是日治時期,原住民總是遭受壓榨,「荷蘭人將和人和原 住民所生產的糖、鹿皮等物品,轉賣給其他國家,從中賺取利益」(第 7 冊,頁 75)。插圖,「過去,政府曾強迫原住民將姓氏改為漢姓。現在原住民已經可以申 請恢復原來姓氏。」(第 12 冊,頁 34)。
(3)外籍族群:缺乏外籍族群的課程材料。
3.失業問題:已注意到失業的問題。「如果產量增加過多,產品賣不出去,就 會造成損失,為了減少損失,就會減少生產、解雇工人,失業的人口將因此增加,
收入也就減少,購買的能力也減退,經濟因此萎縮。」(第 9 冊,頁 13)。以明 芬居住的社區,發生工廠搬遷、小吃店倒閉、金融風暴、失業問題等現象說明「社 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帶來許多好處,但也會產生各種問題。」(第 9 冊,頁 32)。
4.犯罪行為:「『犯罪』必須是故意或過失傷害別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財 產等行為,而且是刑法中有所規定的,才稱為『犯罪行為』。」和「處罰罪犯是 因為:犯罪的人經常用惡劣的方法或手段,讓人感到害怕、恐懼,並且危害他人 的生命或財產的安全,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所以,罪犯必須要受到處罰。」(第 9 冊,頁 91-92)。新社會所產生的問題,例如插圖遊民問題、政府推動的措施例 如防治青少年犯罪(第 8 冊,頁 77)。
5.環境保護:強調「綠色消費」概念以及唯一提到「核廢料」污染環境問題 的版本。康軒版是唯一突破傳統有關原住民只有節慶歌舞的介紹,提出原住民的 生活方式符合環境保護的理念,並且有原住民抗議生存權的受限。例如,「綠色 消費就是注重環保的消費方式」(第 3 冊,頁 38-39)。而「都市鄉村發展不均」、
「垃圾問題」、「水質不良」、「盜採林木」、「淹水」、「山洪爆發」、「核廢料」等均 是生活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第 4 冊,頁 60-61)。「對生活在山區的原住民而言,
由於他們一直以永續經營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設立國家公園,反而會影響到 他們的生活與權益。」、「原住民傳統的狩獵方式,大多符合保育的原則,完全禁 止狩獵的規定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因此部分原住民反對設立國家公園。
(此為原住民抗議活動的插圖)」(頁 27)居民「『具體的行動』才是保護環境的 最佳方式,就以日常活中的消費為例,對環境有害的物品,拒絕購買與使用;對 非必要的物品或商品,能減量使用;以重複利用的方式使用物品;對能夠回收的 資源,應回收再生運用;生活盡量儉樸,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第 12 冊,
頁 60)
6.社區行動:以「不同的社區」、「社區對生活的重要性」和「社區和社區的 關係」3 課強調社區的重要性,與社區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甲社區在上游的 濫墾,乙社區的養豬,丙社區亂倒廢棄物,會造成河水的汙染。」的插圖(第 4 冊,頁 58-59)。
7.政治事件:除了二二八事件外,其他政治事件都成為懸缺課程。「臺灣光 復後,政府宣佈菸、酒公賣,在民國 36 年 2 月 27 日,緝私員取締私菸小販,發 生衝突,到了 28 日衝突擴大,演變成全省事件,即是『二二八事件』。」(第 7 冊,頁 93)。
8.政治貪腐:只在二二八紀念碑的插圖上出現官兵「貪腐」一詞(第 7 冊,
頁 93)。缺乏其他政治貪腐事件的課程材料。
9..經濟問題:理財原則:「適時指導孩子購物的原則,培養正確的消費態度。」
(第 3 冊,頁 37)。只說明投資的好處,缺乏投資風險的課程材料,「投資可以 改良生產設備、提高產量,創造更多的利潤。這些利潤將透過股票分配和紅利發 放等方式,回饋給投資大眾。」(第 9 冊,頁 24)。農業經濟:只描述光復初期 的農業狀況,未論及現今農業的窘境,例如土地污染或休耕,以及競爭力等問題。
「從民國四十年代開始,政府為了進一步改善百姓的生活,於是積極發展民生工 業,例如紡織、塑膠、皮革和家電業等,所製造的東西,大多和我們的生活有關。」
(第 8 冊,頁 38)並採取保護措施,加上國人的努力,「臺灣的工業才漸漸發展 起來,製造業人口逐步上升,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也慢慢下降。」(第 8 冊,頁 39)。在工業經濟與資訊服務業經濟只強調善的一面,描述以前的工業發展「民 國五十年代,因為勞工工資低廉,加上人民工作勤奮,以及政府的獎勵措施,吸 引了許多外國公司來臺灣投資加工出口業。」(第 8 冊,頁 41)「政府為了帶動 經濟發展,展開了『十大建設』,促進產業發展,也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第 8 冊,頁 42)。「近幾年來,經濟成長的結果,使服務業的人口也增加不少,我們 現在的社會,已經是工商業與服務業並重的社會了。」(第 8 冊,頁 44)、「近幾 年臺灣正在計劃發展污染比較少、利潤比較高的產業,以增加產業競爭力,提升 國民的生活品質。」例如電腦軟體設計、觀光業等(第 8 冊,頁 50)。
10.傳統節令:以插圖故事表達「有趣的過年故事」、「貼上春聯,讓新的一 年更如意」、「初一清早拜神祭祖」、「初二回娘家」、「初五開工開市」、「放蜂炮」、
「看花燈」、「放天燈」(第 4 冊,頁 7-11)說明過新年的習俗活動。以插圖「除 夕夜時,全家和樂慶團圓」和「中秋月圓人團圓」說明慶祝團圓的習俗(第 4 冊,頁 12-13)。以「漢人拜土地神」、「阿美族豐年祭」、「賽夏族矮靈祭」、「布農 族收獲祭」等插圖(第 4 冊,頁 14-15)說明感謝豐收,有不同的慶祝方式。以、
端午節的「艾草、龍舟競賽活動」、中元節的「搶孤、普渡拜拜」、義民節的「神 豬競賽」等插圖(第 4 冊,頁 16-17)說明祈求平安的節日與民俗活動。「飛魚祭 是蘭嶼的達悟族為了感謝上天的恩賜,祈求豐收的重要祭典。甩髮舞則是祭典中 的重頭戲之一。」(第 12 冊,頁 10-11)
11.宗教信仰:強調宗教善的一面,但未觸及假借宗教名義,進行詐騙的犯 罪事實。「由於宗教對人們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各個宗教的規定,也成為 社會很重要的生活規範。」(第 9 冊,頁 77)。「許多宗教可以淨化人心,啟發心 靈,是人類極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第 12 冊,頁 19)
12.國際觀:著重社會、經濟與文化材料,構成全球化的生活網。缺乏提及
我國在國上政治上處境的課程材料。例如,「飲食是各地文化交流最密切且最深 的項目之一。臺灣的食物種類繁多,有地方小吃,也有來自各國的美味佳餚。」
(第 12 冊,頁 13)。暖化議題日益嚴重,「為了推動環境保護,每年的 6 月 5 日 也被訂為『全球環境日』,對於許多重大的環保議題,例如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溫 室效應等問題,許多國家已共同聯手,研商解決的辦法。」(第 12 冊,頁 60)
(三)南一版
1.性別角色:表面看似性別平等,實質上仍脫離不了舊思維,家務是女生的 工作。由於「經濟發展,工商業社會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加上教育普及,男女 皆受教育的機會均等,婦女大多具備工作能力,紛紛外出工作。」(第 8 冊,頁 90)所以「現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中均有許多婦女工作者」、「男女平權,婦女的 工作能力受到大家肯定,社會地位也大幅提高了。」(第 8 冊,頁 90)「婦女外 出工作,可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經濟,又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提高社會 地位。」但是,「已婚婦女外出工作,難以全力照顧家中幼小的子女,工作結束 後,還要處理家務,負擔沉重。」(第 8 冊,頁 92)解決之道為「普遍設立托兒 所、幼稚園,可以使幼兒得到妥善的照顧;家務可由全體家人共同參與,一起分 擔,讓婦女們能安心的外出工作,貢獻社會。」(第 8 冊,頁 93)。但是「整潔 的家庭」插圖以女性呈現;「髒亂的家庭」插圖以男性呈現(第 2 冊,頁 34)。 警察(第 2 冊,頁 23)、小偷(第 4 冊,頁 44)、犯罪者(第 9 冊,頁 69)、土地 濫墾(第 7 冊,頁 63)皆以男性呈現。可能形成男性生活較髒亂和較容易犯罪 或出現偏差行為的負面性別意識型態。科技使用,插圖男性「玩電腦遊戲」;女 性「利用電腦軟體繪圖」(第 11 冊,頁 52),可能造成男性使用電腦的主要用途 是「玩」,而且有關科技的使用,不論男女,都沒有原住民的插圖,可能形成對 原住民族群有關科技使用的偏見。
2 族群論述:
(1)客家族群:缺乏客家族群的政治、經濟材料論述。只以少數插圖,例 如「農曆 2 月 3 日客家村文昌祭」(第 6 冊)呈現,顯示就同是屬於漢族而言,
客族族群在為本的地位與其他少數外省族群一樣,解嚴後仍是弱勢族群。
(2)原住民族群:以社會和文化材料敘述為主,缺乏政治和經濟的材料。
「和族群有關的地名—臺東縣卑南鄉」(第 6 冊,頁 6-7)「分布在全島各地,居 住在平原地帶的是平埔族,山區及東部一帶的是高山族。他們開墾荒地,從事漁 撈、狩獵的活動,並種植小米、芋頭、蕃薯、蔥、薑等作物來維持生活。」(第
8 冊,頁 6)只說明荷蘭人壓迫漢人,卻未指出壓迫原住民。「當時臺灣的住民以 原住民為多數,他們男狩獵、女耕種,不用犂耕,生產效率低。因此,荷蘭人從 福建、廣東招募大批農民來開墾,種植甘蔗、稻米,從中獲取利益,但卻壓迫漢 人,課徵各種重稅,造成人民的不滿。」(第 8 冊,頁 12)「清朝政府也對臺灣 頒布封山令,把山地畫為原住民區,限制漢人進入,不許漢人與原住民通婚。」
(第 8 冊,頁 18)
(3)外籍族群:對外籍勞工具有偏見,缺乏虐待外籍勞工的課程材料。「但 是外國勞工來到臺灣工作,難免因為生活、語言的不適應而產生問題,這些問題 甚至會影響治安,危害我們的生活。」(第 8 冊,頁 62-63)
3.失業問題:已注意到失業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生活愈來愈富裕,
願意從事體力勞動或高危險性工作的人,也就愈來愈少,有些人甚至在失業以 後,也不願意從事這一類的工作。」(第 8 冊,頁 62)結果造成部分行業勞工短 缺,而雇用外國勞工,另外,也造成國內人力的浪費,增加社會負擔。所以「我 們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法律,保障勞工的權益,一方面要改善工作的環境,加強 安全的保護,以提高勞工的工作意願。」、「另外也應該改變國人的勞動觀念,願 意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對於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我們應該加以尊重,因為他 們默默的貢獻,臺灣才能有這麼好的經濟發展,他們的功勞是很大的。」(第 8 冊,頁 63)。工業發展,成就了許多資本家,但也造成了勞資貧富不均問題,所 以「勞、資間的衝突,造成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值得大家關注。」,並有「勞資 貧富不均,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插圖插圖中有「抗議」和還我工作權(第 11 冊,
頁 51)
4.犯罪問題:已正視網路所產生的負效應,「近年來有少數不肖之徒利用網站 從事不當的交易,透過網路來散佈電腦病毒,或在網路上做不實的報導,造成社 會的不安。」(第 11 冊,頁 55)
5.環境保護:已注意經濟與環保兼顧的概念,並提及成立國家公園,是保護 野生動、植物的方式,但是相對地也妨害了原住民原有的打獵過活方式。「經濟 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要兼顧保護環境,平衡生態等工作。」(第 8 冊,頁 66)。
「平地是鎮人口過多,房屋密集,造成綠地不足。工廠排放廢水,污染鄰近的土 地,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和肥料,使土壤污染日漸嚴重,破壞了生活的環境。」(第 7 冊,頁 63)。「成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第 7 冊,頁 72)
6.社區行動:缺乏社區行動的課程材料。
7.治政事件:缺乏當代政治事件的課程材料。
8.政治貪腐:缺乏當代政治貪腐的課程材料。
9.經濟問題:
(1)理財原則:並未說明行員盜領或銀行遭虧空的的負面影響,例如以前的 十信風暴「存放在銀行、郵局、農會、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庫等金融機構中,不 但安全有保障,也可以賺取利息。」。「適當消費的態度,不但可以提高生活品質,
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過度的消費,一方面會對個人形成不必要的經濟負 擔,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第 9 冊,頁 27)「投資也有一定的 風險,在從事投資活動之前,一定要對可能的風險,進行評估並有充分的準備與 妥善的規劃,再進行投資,才能夠將投資所可能遇到的風險降到最低。」(第 9 冊,頁 28-29)。
(2)農業經濟:描述政府針對農業的改革政策,卻未能指出現代農業面臨 的困境。「為了改善佃農的生活,增加農業生產量,於是開始實施土地改革。」
(第 8 冊,頁 42)「經濟發展、教育普及、科技進步,社會的人力素質提升,人 們的勞動觀念有所改變。現在從事農、林、漁、牧業的人口逐漸減少,服務業的 人口則大量增加。」(第 8 冊,頁 97)。
(3)工業經濟:帶來繁榮,相對地也帶來環境的破壞,例如核能電廠的設 置就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但只描述核能電廠的建設,尚未出現蘭嶼雅美族
(達悟族)曾經為了核廢料問題抗爭事件。「為了使我們的工業界更方便生產、
運銷,政府在高雄小港、楠梓和臺中潭子先後設立了加工出口區,使得工業產品 的外銷更加方便,臺灣的經濟發展也因此更上層樓了。」(第 8 冊,頁 45)。「所 以,陸續有高速公路、國際機場、國際港、電氣化鐵路、核能電廠等基本設施的 興建,以及技術職業教育的加強,使重工業的基礎更加穩固,工業技術水準也有 很大的進步。」(第 8 冊,頁 48)。
(4)資訊服務業經濟:「資訊科技是影響當前人類生活最主要的科技,而生 產電腦等相關資訊產品的資訊工業,也就成為目前最重要的工業項目。」(第 8 冊,頁 50)「社會不斷進步,服務業的項目增多,分工較細密,各類從業人員逐 漸受到重視,這些服務,帶給人們多采多姿而且方便的生活,也使社會更加繁榮。」
(第 8 冊,頁 98)「電腦產業的興起帶動資訊工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有了很 大的轉變。」(第 11 冊,頁 53)。
(5)文化經濟:尚未出現古蹟或傳統民俗活動或當地特色等結合觀光產生
文化經濟產業的課程材料。
10.傳統節令:課文所提民俗藝文活動完全是漢人的文化,未提及原住民,
節慶部分原住民是以插圖呈現。例如:「春節寫春聯、剪年畫,增添喜氣。元宵 結紮花燈、放天燈祈求吉慶如意。端午節縫製香包,趨吉避凶;吟唱詩歌,表達 情感。重陽節紮紙鳶、放風箏,展現彩繪與造型之美。冬至搓湯圓,捏塑小動物,
闔家歡樂慶團圓。」(第 7 冊,頁 94)。第 11 冊指出「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 日」、「清明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節日」、「端午節時許多民族都有辟邪、驅毒的 活動,……。在臺灣也有人以菖蒲泡水沐浴。」、「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賞月是由 來已久的習俗。漢族過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寓有團圓的意義。……。臺灣的原 住民在中秋之夜,有托球舞的遊戲。」(頁 62-63)。
11.宗教信仰:已提出假借信仰之名,進行詐騙的犯罪事實,是唯一有及提 犯罪時的版本。例如,第 7 冊指出「有些民間信仰過於迷信,民眾被騙上當之事,
時有所聞。」(頁 98)。「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對於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應當 尊重。」(頁 87)「民間信仰崇拜自然、祖先和先賢,含有濃厚的民族感情,人 們相信只要經常祭拜,就能得到平安。民間信仰沒有教主、經典,也沒有約束力,
所以常隨著需要改變信仰的對象,有時有些人過於迷信、盲從,還會造成不幸的 事情。」(頁 90)。所以「信仰宗教重在真心誠意,發自內心真誠的相信,出自 內心真誠的行為,才是可貴的。真心遵守宗教規範,而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才是 真正信仰虔誠的人。」(第 9 冊,頁 67)
12.國際觀:著重於社會經濟與文化材料,反而忽略我國在國際上的政治材 料。例如,臺灣經濟加速國際化的做法有「解除國外貨物進口的許多限制,也降 低進口關稅,放寬外國人在國內投資的限制,鼓勵國內廠商到國外投資,並積極 申請加入各種國際性經濟貿易組織,以提高國家的經濟地位。」、「在這樣的努力 下,我國的臺灣塑膠公司、大同公司、宏碁電腦公司等企業,在國外都有大量投 資,設置工廠生產產品,成功的成為國際化的企業。」(第 8 冊,頁 53)。雨林 區「近年來,由於砍伐過度,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第 11 冊,頁 28)
(四)翰林版
1.性別角色:雖然同意女性就業的看法,但在語言論述中仍將照顧幼兒與 老人的責任歸諸於女性身上,顯示傳統婦女必須照顧公婆與小孩的性別意識型態 仍然存在 。例如:「婦女就業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報酬,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家庭 經濟;婦女參與各行各業,發揮自己的專長,無形中女性地位提升,也使國家生
產力大為增加。」、「但是婦女就業,家庭卻面臨了幼小子女無人照顧,年老親人 無人陪伴等問題。」(第 8 冊,頁 96)並有插圖「職業婦女負擔沉重」包含上班、
打卡、帶小孩買東西、做餐等、「小家庭以及婦女就業,產生了老人與幼兒乏人 照顧的問題。」、「普遍設立托兒所和幼稚園,使幼兒有所寄託和照顧的地方,如 此,幼兒生活不孤單,職業婦女也可以安心工作」。等插圖(第 8 冊,頁 97-98)。
但是賄選者與拒絕賄選者(第 9 冊,頁 73)、破壞公物(第 9 冊,頁 85)、濫倒 廢棄土的違法行為(第 9 冊,頁 91)。科技方面的「沉迷於電腦遊戲,會影響健 康」和「盜拷合法軟體是違法的行為」(第 11 冊,頁 63-64)等具有犯罪或偏差 行為的插圖都以男性呈現。科技使用者不曾出現男性或女性原住民的插圖,可能 會產生原住民比較落後,不會使用科技產品的負面刻板印象。
2.族群論述
(1)客家族群:在漢族的光環下,除了少許的文化材料外,缺乏客家族群 的其他課程材料。插圖新竹縣新埔鎮義民祭—賽豬公(第 6 冊)。「採茶戲是客家 人喜愛的戲曲,用來互相傳達情意。」(第 7 冊)
(2)原住民族群:只講漢化、同化,缺乏原住民受壓迫的事實以及政治材 料,例如日治時期於 1913 年,禁止泰雅族婦女黥面,破壞了泰雅族的傳統文化 等事件。「原住民住在臺灣已經很久了,他們分布在全島各地,烤著捕魚、撈貝、
狩獵或燒草墾荒,種植小米、蕃薯、芋頭等作物維持生活」。(第 8 冊,頁 10)「明 朝末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以後,許多漢人陸續由福建、廣東遷移來臺,從事屯 墾,開發臺灣,並與原住民雜居、通商、通婚,政府也設立撫番局、番學堂教導 原住民,因而原住民逐漸漢化。」(第 10 冊,頁 67)。「清政府深怕漢人勾結原 住民作亂,或侵占他們的耕地而引發衝突,也實施『封山禁令』,於山口立石分 界限制漢人入山,不能與原住民結婚。不過都沒有嚴格執行。」(第 8 冊,頁 22)
(3)外籍族群:尚未論及外籍勞工的人權問題,例如 1999 年台塑六輕化工 廠爆發外勞暴動事件,只談引進外籍勞工會造成本地的失業率提升。例如:「部 分行業需要僱用外國勞工,但是引進外國勞工卻產生不少問題。」(第 8 冊,頁 73)
3.失業問題:尚未指出政府如何處理失業率的問題。「部分行業需要僱用外 國勞工,但是引進外國勞工卻產生不少問題。另一方面,有些勞工卻找不到適合 自己的工作,產生失業人口,形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是國家的損失。」(第 8 冊,
頁 73)
4.犯罪行為:「法律對於違法的人所做的處罰,不僅讓違法的人了解自己的 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而且也讓社會大眾知道,哪些是法律所不容許的行為,哪 些行為會受到處罰,產生了教育的作用。」(第 9 冊,頁 91)。電腦與網路發明 後,增加就業的機會與新行業出現,並提醒不要沉迷,但是忽略了輻射線、網路 犯罪等行為。
5.環境保護:忽略焚化爐也是產生世紀之毒 — 戴奧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而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因為過去的報告顯示,焚化爐為空氣中戴奧辛的主要 來源(鍾仁棋,2002:47)。例如:「每個人要嚴格遵守生活規範,美化、綠化居 住環境,參與環保活動。同時建議政府多設置垃圾掩埋場、焚化爐、廢水處理廠、
埋設污水下水道,還要制定各種法規,徹底執行,以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第 6 冊,頁 62)。設置國家公園固然可以保護環境,但是影響了原住民的生計,所 以自 1984 年起政府開始設置國家公園,原住民認為就是他們苦難的開始,因而 抗爭事件不斷,例如,1988 年「花蓮秀林鄉代大會,決議譴責太魯閣國家公園 危害原住民原有權益。」1999 年原住民發動「反能丹國家公園自救會」等抗爭 事件。社會課程卻不曾納入正式教材,忽略弱勢族群的聲音。課文指出只有正面 的功能,「設置國家公園,除了有保護這些自然資源的功用之外,更可提供人們 休閒、觀光、教育、研究的功能。目前已經成立的國家公園有墾丁、玉山、陽明 山、太魯閣、雪霸、金門六個國家公園。」(第 7 冊,頁 63)。
6.社區行動:缺乏社區行動的課程材料。
7.政治事件:缺乏當代政治政治事件的課程材料。
8.政治貪腐:缺乏當代政治貪腐事件的課程材料。
9.經濟問題
(1)理財原則:已注意理財規劃的概念「近年來消費付款的方式也有改變,
除了付現金之外,還有分期付款、信用卡付款、劃撥、貸款等,以方便人們消費,
但是這些付款方式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第 8 冊,頁 102)「每個人 對於生產、消費、投資,都應訂定妥善的計畫,才能把自己的錢財做最完善、有 效率的運用,以避浪費。」(第 9 冊,頁 36)。
(2)農業經濟:忽略了造成土地污染的可能性,以及現今農業的困境,導 致許多休耕。「近代耕耘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的發明,使農業邁向現代化。後 來,人們又發展出施肥的新技術,改進耕種的方法,並改良品種,農作物的品質 因而提升。」(第 11 冊,頁 50)。
(3)工業經濟:忽略勞工的貢獻,「輕工業的發展,使人民的就業機會增加,
也造就了許多中、小企業投入創業的行列。因此,生產力提高,生產量增加,成 品價格低廉,不但滿足了國人的需求,也可以拓展外銷。」(第 8 冊,頁 57)「這 一階段,人民就業機會多,民生用品供應充裕,物價穩定,貧富差距縮短,是臺 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第 8 冊,頁 58)。
(4)資訊與服務業:強調資訊科技的好處,「民國六十九年,在新竹成立第 一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以精密機械、資訊、電子等為主的高科技工業。這 些科技工業,不僅可以降低污染,減少能源消耗,也可以生產高品質、高價位的 工業產品,提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 8 冊,頁 62-63)「目前,
臺灣的資訊工業,已能自創品牌,躍升為臺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第 8 冊,
頁 63)。
(5)尚未出現文化經濟的課程材料。
10.傳統節令:傳統節令已將漢族與原住民的節慶並列說明「農曆的一年當 中,從春節開始,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慶。在 這些節慶裡,各有拜年、提燈籠、祭祖、掃墓、團圓、賞月……的習俗活動;也 有迎神賽會、舞龍、舞獅、歌仔戲、布袋戲等民藝活動的演出,都與我們的日常 生活和信仰、娛樂有密切的關係。」「原住民的節慶,除了各族都有豐年祭外,
五年祭、打耳祭、海神祭等等祭典活動,也充分表現出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第 7 冊,頁 70)。「由於居住環境和信仰的不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因而不同,
也發展出具有地方性的習俗活動」(第 6 冊,頁 28)例如插圖臺南縣鹽水鎮放蜂 炮、臺東縣炸寒單爺、新竹縣新埔鎮義民祭—賽豬公、閩南漁港習俗—燒王船等。
11.宗教信仰:以介紹漢族信仰為主,忽略原住民祖靈的傳統信仰,且偏重 於宗教善的一面,忽略假借宗教名義行惡的一面。「民間常見的宗教有佛教、道 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頁 83)「宗教常勸人以慈悲為懷、積德向善、
感恩惜福,並教導人們發揮愛心、服務人群,因此對於不同的宗教,都應給予肯 定,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也要彼此尊重。」(第 7 冊,頁 84)「有了信仰,我們 懂得守分、行善,過平安喜樂的生活。有了信仰讓我們產生智慧和力量,去克服 困難,戰勝邪惡,過安定、健康的生活。如果願意的話,大家可以選擇一種宗教,
作為自己的信仰,但不可迷信,避免造成不良的影響。」(第 7 冊,頁 90)。「宗 教的教義,含有捨己為人的道德觀念,勸人去惡向善、發揮愛心、服務人群,教 徒更要遵守教規,因此可以使社會秩序良好。維持了社會的祥和,人人寧安居樂
業。」(第 9 冊,頁 87)。
12.國際觀:著重於社會與文化的材料,提出「地球村」的觀念,並特別強調 環境議題。也仍未指出焚化垃圾會產生戴奧辛的負面效應。例如第 12 冊第二單 元「我們的地球村」所談的都是環境議題。例如:「目前有很多地區,空氣中充 滿著含量過高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戴奧辛……等有害氣體,以及 焚化垃圾和工程施工所產生的灰渣。」(頁 41)
八 八 八
八、、、、小結小結小結小結::: :
依據 1993 年課程標準編製的社會課本,這個時期掌握國家機器者的政治 意識型態,已有所轉變,強調「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觀點,加上 臺灣本土意識流的壯大,與原秉持大中國意識者並列。解嚴後,社會運動蓬勃發 展,本土意識抬頭,取材於鄉土歷史、鄉土地理以及與現實生活相關者居多,所 以社會材料自然居多,加上不再強調遵循三民主義,反共復國的基本國策,政治 材料自然減少,因此不論部編本、康軒版、南一版或和林版均以社會材料佔最多,
政治材料最少。這個時期屬於「中國祖國意識」與「臺灣本土意識」並存時期,
而且「臺灣本土意識」隨著時空背景逐漸凌駕「中國祖國意識」之上,一切由鄉 土出發,以瞭解現實社會為主,所以社會材料居多。國際觀不再有反共抗俄情結,
也由政治材料轉向注重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層面的交流。而政治材料傳統上是強 力灌輸中國祖國情懷,唯一認同的就是大中國,戒嚴時期異議之聲都是被消音 的,所以對外的口徑一律稱中國大陸為我國領土,所謂愛國就是愛中國祖國。解 嚴後,異議得以在國內發聲,不似戒嚴時期,異議之士可能得浪跡天涯,避居國 外發聲,統獨之爭成為政治炒作的熱門議題,國家認同處於一個弔詭的氛圍中,
政治事件是歷史的傷痕,能不碰就盡量不碰,因此,愛國教育成為一個燙山芋。
加上臺灣本土意識逐漸高漲,政治材料踢除中國政治史的課程材料後,使得政治 材料自然減少許多。這個時期由原本屬於國家認同,政治為上的區塊逐漸往社會 重建為上位的區塊靠攏,並為社會重建服務的趨勢,也逐漸浮現。
依據 1993 年課程標準編製的社會科教科書內容,李瑞娥(2001:593)的研 究指出,女性的家庭角色大部分仍舊在操勞家務,男性是有「幫忙」,但不是「分 擔」家務,在家事的處理上仍是女性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刻板的性別分工模式 持續複製家務工作女性化的特質,及形成對於家務勞動價值的貶抑,男性主觀上 也會因而排斥分擔更多「女人的家事」。家務分工的性別化成為達成性別平權的 主要障礙(張晉芬、李奕慧,2007: 205)
就教學指引的說明,康軒版第 12 冊教學指引編輯要旨說明:「社會科的宗 旨,在發展學童對人類社會的了解掌握和參與能力,以增進其公民效能(civic efficiency)。因應充滿種族岐異、文化多元和相互依賴關係的人類社會,本書的 教學設計傾向『情境模式』(situational model),而非目前慣用的『目標模式』
(objectives model),期待教師與學童融入參觀、觀察、訪問、調查、蒐集資料、
歸類、分類、欣賞、體驗、討論、發表、報告、比較、製作、練習、操作等學習 活動和情境中,展開興奮的發現之旅,並在探究的旅途中,扮演積極的作用者
(active agent)而非被動的經驗接受器,主動地建構教與學的內容和過程。」(頁 1)。編輯理念指出教材的選擇原則為:「反映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並輔導學童 發展個人的價值體系。」、「從學童生活經驗出發,但不畫限在學童的直接生活經 驗中」、「兼容本土化、多元化和世界觀」以及「注重反省研究,作理性決定和社 會參與的行動」。並採取「課程就是經驗」的定義。(頁 8-9)南一版第 12 冊習作
「給家長和小朋友的話」指出,「習作沒有明列親子活動,目的在培養兒童獨立 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不過我們也希望家長能依照說明從旁輔導,以便了解子女學 習的情形。」例如習作五:「請舉出自己與朋友或父母溝通不良的實例,並與他 們探討溝通不良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頁 12)。翰林版第 12 冊習作(2002,2 月初版)「給家長的話」指出,附有「親子活動」項目,例如:「請家長帶領子女 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並養成不隨地亂丟垃圾的習慣,做一個守法、守分的好國民」
(頁 23)。以及習作內容包含說、做、寫、玩等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例如習作 三:「你認為社會上有哪些問題是值得大家一起來關心和討論的?請填寫在表格 中,並寫下提出的理由。」(頁 8)翰林版也大同小異,在習作部分以強調兒童 思考問題再寫上看法與理由等,不似傳統屬於記憶性的題目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