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二十世紀著名之四大音樂教學法:奧福、達克羅茲、高大宜及鈴木音樂教學

法,1 其教育與哲學理念皆強調音樂的靈活趣味,以及運用肢體、節奏、歌唱與創

作等方式,來進行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除此之外還重視該民族音樂文化的培養,

並非僅僅音樂技能上的訓練培養。匈牙利音樂教育家高大宜認為:「民謠不是低層

人們的歌,而是全民生活的遺產,是孩子音樂的母語。」其研究匈牙利民謠的結

構後,主張將民族音樂素材有效運用在音樂教學上,讓兒童聽唱自己民族風格的

童謠或民謠,並提昇推展建立民族性音樂的重要性;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提出之

母語教學法,2 亦即「讓音樂成為一種母語」。足以見得,建立兒童接觸學習民族

性音樂的啟蒙教育有其意義及重要性。

1 奧福(Carl Orff, 1895-1982)強調以節奏與即興創作為主的教學觀念。他設計了一 套適合兒童的節奏樂器合奏﹝Instrumental Ensemble﹞教學法。將兒童熟悉的民謠、十 九世紀流行的音樂等融入各種節奏訓練模式;達克羅士(Emile Jaques-Dalcroze,

1865-1950)提出律動音樂(Gesture songs),亦即藉著音樂與肢體動作的結合而設計韻律 節奏(Eurhythmics)模式的教學法;高大宜(Zoltan Kodaly,1882-1967) 教學理念在於強 調音樂教育的普及化,音樂教學應利用珍貴的民族音樂素材,以歌唱為主…;鈴木 (Shinichi Suzuki 1898~?) 母語教學法(Mother-tongue method)的教育哲學觀,應用在兒 童音樂能力訓練上是最佳的音樂教學法。

2 母語教學法(Mother Tongue Method)是鈴木提出的一種具有創意的教學理念。指 的是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經由母語的學習,以及母親的參與,妥善安排練習時間,兒童 在音樂學習能力的發揮上,可以達到成人的水準。

(2)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3 居民包括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等不同族群,

一直以來面臨文化競爭與融合。4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是

美國音樂教育界在二十世紀中所產生的一項重要理念。主要是將過去以西洋古典

音樂為主的音樂教學內容,轉而為對各國境內多種族音樂作品的認識,屆此增進

學生對各種族音樂及文化背景的認識。5 1965 年許常惠與史惟亮等人發起的「民

歌採集運動」,6 發掘出許多優秀的民族藝人,如陳達、陳冠華、廖瓊枝、張翠峰

與賴碧霞等人,是對台灣音樂的一大貢獻,亦開啟台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1996 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的總諮議報告書中,指出「多元文化

教育的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人不但珍惜自己

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賞並重視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音樂教

育是藉由音樂欣賞統整課程等方式,讓學生透過學習欣賞、尊重與包容不同之文

化,培養具備藝術與人文欣賞判斷的能力,有助於不同文化的相融。

有鑑於二十世紀以降世界多元文化觀點推展,我的根源來自客家,加上年幼

3 多元文化的觀點最早是在 1960 年美國,所掀起一股反抗優勢團體與主流文化霸權 運動而產生,這股潮流延續到二十世紀後半,全球社會普遍從一元走向多元文化社會的發 展。

4 例如階級問題、族群問題、性別問題、特殊教育、不同宗教、不同語言與不同年 齡等。

5 張哲榕,〈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4),74。

6 民 55~56 年,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先生基於共同的理念:重建中國音樂,

陸續以「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為根據地進行「民歌採集運 動」,深入台灣各地,採集各族群的民間歌謠,為的是搶救民間音樂資產與豐富創作源

(3)

「阿公」身教言教之客家精神,7 無形中成為一股力量,支持我研究客家歌謠於音

樂教學的運用。在研究者多年教學觀察中發現,中學階段的學生,對於傳統藝術

的認知學習薄弱,尤其是其他族群的音樂文化,常於一般學校音樂教育被忽略,

這是一種嚴重的文化藝術資產損失。

從現今國內學者專家的著作研究來看,關於客家歌謠教學這方面之研究僅有

林韻娟、李雪燕、張哲榕等人的論文,8 數量相當有限。林韻娟採用個案研究方式

針對兩位客籍教師在六推的國民小學,負責班級音樂課及社團音樂活動之教學工

作,作深入的訪談與觀察期待了解教學情況;李雪燕則是實際擔任國小二年級一

個班級的客語教學,並將客家歌謠應用於教學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客語成效;張

哲榕則是參與客家語言班與客語歌謠班一學期之觀察,並訪談教學者與行政。以

上研究主要針對國小客語學習或客家歌謠社團學習做觀察紀錄,對象多為國小階

段學生,相對於國中階段的研究完全沒有,因此研究者欲針對現今所缺乏且尚無

人研究之題目作為研究動機考量。

7 客家人公認的具有的精神特點:(1)刻苦耐勞、剛強弘毅的精神(2)勤勉創業、

負責的態度(3)團結奮鬥、熱情好客的性格(4)重視兒女的教育(5)女性具備勤儉 的傳統婦女美德。

8 李雪燕,〈國小低年級客家歌謠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 文,2000)。林韻娟,〈客家歌謠在六堆地區國民小學班級與社團音樂教學之個案研究〉(屏 東師院,2002)。張哲榕,〈客語生活學校施行客家歌謠教學之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4)。

(4)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二十一世紀進入電子資訊多媒體時代,因應電子資訊多媒體時代潮流趨勢,

以及相關教育單位多方面鼓勵第一線教師,自製教學媒材與研發統整課程的能

力,期待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於各領域教學,改善並提昇教學與學習成效,給予

學生多元評量機會,促進各項教育改革,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是許多教育

學者專家已經行之有年的事實。

探究現今音樂教師自編研發的課程,所面臨的困境主要為,每週多達 22 節不

同之班級,班級經營、跨年級任教與表演藝術配課等備課問題。又或擔任導師職

務、額外指導音樂性社團工作、以及支援學校例行活動等等,面對製作多媒體媒

材過程費時費力,以致於卻步不前。相較於西方優勢文化而言,客家傳統藝術文

化逐漸凋零與面臨時代衝擊的命運,加上中學階段因升學導向以及學校缺乏客籍

與音樂專業師資等種種原因,以致於造成一般人對於客家歌謠的認知還停留在過

去老舊的看法。

因此 因此因此

因此本論文之研究著重於本論文之研究著重於本論文之研究著重於,本論文之研究著重於,,,將客家歌謠透過多媒體將客家歌謠透過多媒體將客家歌謠透過多媒體將客家歌謠透過多媒體的型式的型式的型式的型式在教學上應用在教學上應用在教學上應用在教學上應用的研的研的研的研

究 究究

究,,,,欲欲欲欲瞭解這樣的嘗試應用在教學上成效如何瞭解這樣的嘗試應用在教學上成效如何瞭解這樣的嘗試應用在教學上成效如何瞭解這樣的嘗試應用在教學上成效如何???? 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客家歌謠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客家歌謠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客家歌謠提昇中學階段學生對於客家歌謠

所傳達的 所傳達的所傳達的

所傳達的時代性及特色時代性及特色時代性及特色時代性及特色,,,,提供提供提供提供多元化多元化多元化多元化的的的的欣賞機會欣賞機會欣賞機會欣賞機會。。。。本研究之創舉為透過數位影像

紀錄與客家歌謠民族藝師訪談,製作成多媒體影片,嘗試應用於國中藝術人文課

程賞析,除了有效將傳統客家歌謠的內涵呈現,亦呼應傳統藝術數位中心保存計

畫,並期待此多媒體研究成果,能提供給有興趣從事客家歌謠教學之教師,作為

(5)

教學媒材使用,或未來相關國中客家歌謠教學研究等的參考案例。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為:

壹、對客家歌謠內涵特色探究。

貳、三位民族藝師前輩簡介及訪談。

參、客家山歌多媒體影片的製作。

肆、提出客家歌謠主題教學教材案例。

伍、實驗活動過程中,學生接受及學習情形。

而根據以上研究目的可擬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壹、客家歌謠的內涵特色為何?

貳、三位民族藝師的音樂歷程?如何進行訪談紀錄?

參、客家山歌多媒體影片的製作方式?

肆、客家歌謠主題教學教材的設計方式?

伍、教學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反應?所遇到的困境為何?

(6)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步驟 步驟 步驟 步驟

本論文透過相關客家歌謠文獻資料回顧,進行客家歌謠內涵的闡述,客家歌

謠民族藝師訪談數位影像紀錄,製作成多媒體教學媒材,設計主題教學教材案例,

嘗試教學實驗的成效作記錄與評估,步驟方法有:

1. 歷史研究法:主要利用文獻資料蒐集,將客家歌謠藝術內涵、歌謠發展歷 史做出歸納說明。

2. 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源於一九三0年代,是指情境的參與者基於實際問題 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 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簡單的 說,行動研究法是研究(知識)和行動(解決問題)結合的一種研究。

3. 訪談:訪談客家歌謠民間藝人與歌者,進行現場錄音、錄影,訪談前先 定訪談綱要,並視訪談對象及訪談進行之脈絡而深入或發展。訪談前皆 先以電話聯繫說明訪談方式後,徵詢受訪者同意並約定時間,在徵得受 訪者同意下再進行錄影。

4. 多媒體影片製作:透過數位影像紀錄後,運用多媒體的剪輯軟體將拍攝蒐 集之相關的媒材,作理念創新的整合製作過程。

5. 問卷:對於實驗教學對象之學習過程和成效的評估與了解。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名詞界定

一 一一

一、、、歌謠、歌謠歌謠 歌謠

關於古書對於「歌謠」的說法有很多。例如:在《說文》中提到,歌,《說文》,

「歌,詠也,從欠,哥聲。」歌就是指拉長聲音吟唱;謠,《說文》,作「搖」云

(7)

「徒歌也,從言,肉聲。」另在《詩經 魏風 園有桃》云:「園有桃,其實之殽。

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這是歌謠之名在典籍上最早的記載。其後在《毛傳》中:

「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又或《初學記‧禮部》上引《韓詩章句》云:「有章

曲曰歌,無章曲曰謠。」

從上面的古書文獻資料看來可知道,「歌」是指有旋律的歌唱,並且有樂伴奏

有歌名的;而「謠」只是無樂伴奏的吟唱、朗誦體沒有固定歌名。從中國文字中

意義上來看歌與謠是有區別的,但因為國人使用習慣諸如:古代曾使用過的「歌」、

「謠」、「歌謠」、「山歌」、「樂歌」、等所指的歌其實都是所謂的「民歌」。9 所謂民

歌是指經過不同世代人們的集體創作,足以反映當時人民的種種生活現況的歌

曲,而西方的「Folk Song」在中文翻譯上,有的稱為民歌或民謠、歌謠,其實意

義上差別不大,但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常造成一些混淆與爭辯。

關於客家人的歌謠,在民間較通俗的說法為「客家山歌」,因為早期客家人的

生活環境多在鄉野丘陵地,因而產生的山歌文化,因此客家人的歌大家習慣稱為

客家山歌。從相關的著作研究看來,因為不同的立論角度稱為「民歌」或是「民

謠」、「歌謠」的說法不一。本論文考量以符合研究方向內容,主要提及客家歌謠

兼具傳統與現代兩個部分,因此以「歌謠」為本研究的統稱。談到傳統山歌部分

則以「山歌」為名稱以求合乎其義。

9 楊織明,《台灣鄉土音樂(客家系民歌)的認知與探討》(台北:名藝欣賞出版,2000),

60-62。

(8)

二 二二

二、、、民間藝人、民間藝人民間藝人 民間藝人

根據教育部所訂定之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選辦法中,一九九七年修正發布全

文九條,第四條中說明民族藝師的條件為,中華民國國民長期從事重要民族藝術

工作,具有卓越技藝,持有作品或證明文件者,得為藝師候選人。10 而本研究所

指的民間藝人或是民族藝師,是就其具備豐富傳統藝術技藝內涵,學習養成過程

是在民間養成,透過口耳相傳、拜師學藝或是自我摸索學習而成,包括各種流傳

在民間的傳統技藝,如:歌謠、布袋戲、歌仔戲、雕刻師、說唱曲藝等老師傅。

過去農業社會的生活形態,造就了許多走唱賣藝的民間藝人,他們將所見所聞藉

由歌聲在不同的村庄流傳演唱,傳唱純熟貼近人心的民間藝術。

本研究中所訪談之徐木珍老師被尊稱為國寶級大師,於 1998 年獲頒第六屆「民

族歌謠類薪傳獎」;賴碧霞老師一輩子投入客家山歌,對客家山歌的推廣貢獻至

深,於 1996 年獲頒第二屆「民族藝術薪傳獎」;顏志文老師屬年輕一輩的客家音

樂創作者,運用現代音樂多元融合的方式,將民族的音樂作新的詮釋。本研究依

據其所具備之傳統民族卓越技藝,參閱教育部對民族藝師的定義,本研究包含傳

統與現代創作不同的前輩,皆尊稱其為民族藝師。

參參參

參、、、多媒體、多媒體多媒體(Multimedia)與多媒體 與與影片剪輯與影片剪輯影片剪輯影片剪輯((((Video edit )))

10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 74 年及民 86 年教育部訂定及修訂之重要民族藝師遴選辦

(9)

所謂的多媒體(Multimedia)是指將媒體(Media)加以整合應用的新觀念。

媒體的種類很多,若要依照媒體它所呈現方式,大略可分為文字(Text)、影像

(Image)、聲音(Sound)、視訊(Video)和動畫(Animation)等元素,而強調整合、將能

將多種素材透過多元表現方式的媒體就可以稱為多媒體。11

影片剪輯是指將視訊資料,例如:錄影帶、DV、V8 中的影片傳送到電腦中,

再利用影片剪輯軟體處理及編輯,規劃設計成所需內容產生所需的視訊效果。處

理及編輯後的視訊,可以輸出成*.mpg、*.avi、*.rm、*.wmv 等多種視訊格式

儲存、經過轉檔匯出成網頁或電子郵件、燒錄到光碟中,製成電子賀卡,或是與

其它軟體整合。12

本研究所指的多媒體製作為透過數位影像紀錄之素材,利用電腦的剪輯製作

相關軟體,來編輯製作教學媒材的一種方式過程。包括有簡報製作、聲音播放、

影片製作、教學設計、學習單、回饋表等。影片剪輯透過威力導演(Director 5) 將

訪談影片、聲音、圖片等媒體元素資料作統整與剪輯製作,並輸出並轉錄成光碟,

在課堂上透過音響設備、投影機、螢幕等播放的教學媒材。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客家山歌,主要是指居住在台灣北部的桃、竹、苗客家人

11 吳逸賢、曾鴻超,《多媒體的應用》(台北:知城數位科技出版,2003),1-2。

12 Ibid, 6-3。

(10)

地區,所流傳的客家歌謠,並且是以四縣腔所演唱的;南部地方亦有客家山歌,

但數量相對較少,較具代表性的有「大門聲」和「搖籃曲」兩種曲腔,13 和北部

的唱腔略有不同。本研究主要以北部的客家歌謠為研究範圍,以三位具代表性的

民族藝師徐木珍、賴碧霞、顏志文為訪談對象。兼備傳統與現代客家音樂的代表,

可說是客家歌謠最佳的研究典範題材。

本研究之研究時間範圍,從 2005 年 7 月開始蒐集三位客家歌謠民族藝師們的

相關音樂歷程資料、接觸聆聽老唱片錄音的演唱,2006 年 3 月開始接洽進行訪談、

錄影及錄音工作、6 月開始多媒體剪接、後製等實驗教學等研究。(詳見表一)

2005 2006 07

時間

7 9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2

蒐集資料 訪談 多媒體

製作 主題教學 設計案例

實驗教學 紀錄結論 論文寫作

表 1 論文進行時程表

(11)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論文流程架構 論文流程架構 論文流程架構 論文流程架構

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等。第二章文獻探討,概述

客家歌謠淵源、現況、內涵特色;發展過程;藝術人文課程理念、資訊融入教學

等。第三章為客家歌謠民族藝師音樂歷程與訪談內容。第四章為客家歌謠多媒體

教學教材設計案例。第五章為教學實驗與結果。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詳見表二)

(12)

準 備

階 段

階 段

結 階

表 2 論文架構表

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

問卷、訪談、學習單 主題式教學設計案例

撰寫研究報告 多媒體影片製作設計

教學實驗 修 正 教 學

歸納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由於醫療業導入 ISO 9000 品保系統的「資歷」相當資淺,僅有 三年多的年資 11 ,因此,對於 ISO 9000 品保系統應用於醫療業之相關 研究實在少之又少,本研究嘗試以通過

通常在研究賽格威這類之平衡系統時在於機構之設計是十分的昂貴,本論文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