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 中 間 的 中 間 選 民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不 中 間 的 中 間 選 民 :"

Copied!
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不中間的中間選民:

以質性方法初探有政黨傾向 選民隱藏政黨傾向的原因

劉正山



朱淑華



一、前言

二、中間選民的意涵

三、政黨傾向與媒體使用行為

四、有政黨傾向的選民宣稱中間的原因 五、研究設計

六、研究發現 七、結論與討論

 作者感謝黃紀與俞振華對本文初稿的評論意見,以及學報審查學者提供的寶貴建議。

本 文 之 內 容 概 由 作 者 負 責 。 本 研 究 部 分 經 費 接 受 國 科 會 補 助 ( 計 畫 編 號 101-2410-H-110-041-SS3),特此致謝。

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政 治 學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兼 民 意 與 市 場 調 查 研 究 中 心 主 任 。 Email:

csliu@mail.nsysu.edu.tw

 高雄市楠梓區戶政事務所戶籍行政課課長。Email: csh0923@kcg.gov.tw 投稿日期:2012 年 07 月 08 日;接受刊登日期:2013 年 1 月 10 日。

東吳政治學報/2012/第三十卷第四期/頁 177-233。

(2)

在 臺 灣 各 項 選 舉 的 民 意 調 查 中 , 不 少 受 訪 者 在 被 問 及 政 黨 認 同 時 , 選 擇 隱 藏 自 己 的 政 黨 傾 向 。 雖 然 他 們 宣 稱 自 己 是 「 中 間 選 民 」 或 「 獨 立 選 民 」 , 但 是 在 理 論 上 他 們 很 可 能 仍 然 是 具 有 政 黨 傾 向 的 選 民 。 為 什 麼 這 些 選 民 選 擇 不 表 態 或 隱 藏 政 黨 傾 向 ? 本 文 從 電 訪 資 料 中 找 到 具 有 政 黨 傾 向 卻 宣 稱 為「 中 間 選 民 」 的 受 訪 者 之 後 , 經 過 再 接 觸 、 深 度 訪 談 的 方 式 , 抽 絲 剝 繭 、 探 詢 他 們 不 表 態 的 原 因 。 我 們 發 現 , 除 了 個 人 家 庭 和 自 身 成 長 文 化 背 景 的 影 響 外 , 其 他 重 要 的 因 素 還 包 括 了 「 保 障 個 人 自 身 安 全 避 免 與 他 人 製 造 紛 爭 」 及 「 避 免 造 成 社 群 人 際 關 係 緊 張 」 等 理 由 。 這 些 發 現 除 了 呼 應 目 前 學 術 研 究 對 密 西 根 學 派 的 補 充 觀 點 之 外 , 深 度 訪 談 所 得 到 的 記 錄 , 都 值 得 關 心 「 中 間 選 民 」 的 調 查 研 究 者 及 關 心 臺 灣 民 主 變 遷 及 民 主 深 化 的 有 識 之 士 進 一 步 研 究 與 探 討 。

關鍵詞:政黨認同、中間選民、選擇性接觸理論、媒介使用

(3)

一、前 言

政 黨 政 治 的 精 神 ,是任何民眾都可以有自由的意志去選擇要支 持 的 政 黨 ,或不支持該政黨。因此,有人表態支持泛藍政黨(中國 國 民 黨 、 新黨、親民黨等)、有人 支持泛綠政黨(民主進步黨、臺 灣 團 結 聯 盟、建國黨等),或是都不支持的現象並不令人意外。是 值 得 注 意 的是,今日的臺灣社會有一群試著拿掉身上政黨標籤的選 民 。 他 們 被稱作「中間選民」或「獨立選民」的同時,也以此稱呼 自 居 。 這 群選民對臺灣民主的重要性,不只是他們是足 以影響選舉 結 果 的 關 鍵如此而已。如果選民明明有政黨傾向,但卻選擇 說自己 沒有政黨傾向,就會是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十分有趣的現象。

政 黨 認 同 是 解 釋 選 舉 行 為 及 投 票 偏 好 的 最 重 要 因 素 。1 已 經 有 充 份 的 研 究指出,有政黨傾向選民的選舉行為以及偏好的形成是可 以 解 釋 的 。然而,是不是所有選民都有政黨認同,以及有微弱的政 黨 認 同 的 選民,他們的政黨認同是不是會愈來愈穩定,則尚未有定 論 。 有 些 研究指出臺灣選民的政黨認同是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如莊 天 憐 ( 2001)指出有三成左右的選民不認同任何政黨,故推論我國 選 民 的 政 黨認同仍呈現不穩固的現象。又如藍清彰( 1996)以「固 定 樣 本 連 續 訪 問 」 ( panel study) 研 究 發 現 選 民 在選前選後短短幾 個 月 之 間 , 30%出 現 政 黨 認 同 ; 若 將 連 續 訪 問 時 間 拉 長 至三年,則 可發現有 50%左右的選民其政黨認同會出現變動的狀態。

從 Phillip E. Converse( 1964) 開 啟 了 「 信 念 系 統 」 ( belief

1. 有關國內外政黨認同相關研究文獻之整理探討,可參閱陳陸輝、耿曙(2008),與吳 重禮、許文賓(2003)。

(4)

system) 的 討 論 迄 今 , 西 方 政 治 學 者 大 都 已 相 信 , 意 識 形 態 或 政 黨 認 同 在 大 多數選民心中會生根茁壯。國內的發現也與這個密西根學 派(Michigan School)的發展及觀察相近。蕭柏林(2008)研究發 現 臺 灣 選 民在選舉期間有七成以上的政黨認同是穩定的,且隨著選 舉 的 進 展 會有逐漸強化的情形,即選前有明確政黨認同者,其投票 抉 擇 與 其 所認同的政黨一致時,較能維持政黨認同的穩定性;反之 則較不易維持其穩定性。

只 是 , 密 西 根 學 派只能就有政黨傾向的民眾作描述,而未能充 份 解 釋 中 間選民的形成與特色,而因此形成了一個持續多年的學術 辯 論 。 有 人認為中間選民正在崛起(人數會一直增加);有人則認 為 中 間 選 民只是分類上的問題。持平而論,學理上通論所認知的中 間 或 獨 立 選民,通常指的是(自認)無政黨標籤,或是沒有明顯政 黨 傾 向 或 偏好的選民。所以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 這 個 分 類之下,會有一些選民不見得會像自己所說那麼中立。可 惜 的 是 , 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這類選民,中間選民這個類別是否真的 只 是 存 在 於分類中的這個嚴肅議題,始 終未得到正式的探索。這類 選 民 若 不 是常常被摒除在資料分析之外,就是與真正無政黨傾向的 選民籠統概括為一類。

有 政 黨 傾 向 的 選 民宣稱中間是個選舉研究中有趣的課題。我們 有 理 由 相 信「偽中間選民」存在,但我們好奇的是,他們為什麼隱 藏 或 拒 絕 揭露其政黨認同。本研究從電訪資料中找出宣稱沒有政黨 傾 向 ,2 但 在 其 他 間 接 測 量 政 黨 傾 向 的 題 目 中 ( 如 投 票 行 為 和 媒 體

2. 本文使用了「政黨認同」、「政黨傾向」與「政黨支持」等字,其義意不相同:政黨 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指的是對特定政黨產生我群的概念並帶有榮辱與共的情感 連結。政黨傾向(partisan orientation)指的是民眾還未產生認同,或是認同感較弱的 狀態,亦即在情感上有所偏好,但未達榮辱與共的程度。政黨支持( party support)指

(5)

使 用 ) 「 洩露」其政黨傾向的受訪者。我們再以最大的耐心與誠意 進 入 他 們 的世界,瞭解他們有政黨傾向卻堅持稱自己為中間選民的 理 由 。 我 們相信本文的發現將值得學術或商業調查機構在進行政黨 傾 向 或 投 票 意 向 調 查 時 作 為 參 考 。 以 下 我 們 將 以 「 中 間 選 民 的 意 涵 」 、 「 政黨傾向與媒體使用行為」,以及「有政黨傾向的選民隱 藏 政 黨 傾 向的原因」進行文獻回顧,作為研究設計的基礎,並討論 訪談得到的發現。

二、中間選民的意涵

就 一 般 對 於 中 間 選民的名稱使用,不外有中間選民(無特定政 黨認同或議題選項持中間立場)、未表態選民(無特定候選人偏好)

或 游 離 選 民等。早在二十世紀末政治學家便開始進行中間選民的研 究。如 1898 年 Abbott Lawrance Lowell 針對有關選民投票變動的研 究,在“Oscillation in Politics”一文中,便指出在美國兩大政黨環 境 中 , 就 可 能 出 現 在 兩 個 選 項 之 間 舉 棋不定的選民(Lowell, 1898:

77)。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美國政黨認同研究篷勃發展,但相形 之下中間選民相對受到較少的探索。在 1960 年出版、選舉研究中的 經 典 著 作 The American Voter 中 , 作 者 Angus Campbell 等 人

(Campbell et al., 1960: 122)將政黨認同的定義為將政黨視為(自 己的)團體的心理或情感上的連結(party identification is defined as a psychological or affective tie to a political party regarded as a

的是偏好(preferences),有政黨認同與政黨傾向的選民傾向支持某政黨。但即使沒有 政黨認同或傾向的民眾,亦可能在候選人、政見、公共政策上選擇支持某政黨。因此 以上三個概念並不盡相同。

(6)

group) 。 但 他 們 並 未 直 接 給 出 中 間 選 民 的 定 義 。 從 The American Voter 的 視 角 出 發,密 西 根 學 派 的 學 者多 視中 間選 民是 相對 於有 政黨 認 同 者 的 一群政治興趣較低、政治參與動能較弱、偏好不定的一群 人。

美 國 早 期 因 政 黨 概念的普及化,中間選民普遍被認為是具有負 面意涵的一群特異份子。直至 1980 年代的 Mugwump 運動才為中間 選 民 做 出 具有建設性的道德訴求。在新的詮釋之下,中間選 民在被 賦予「具有較高道德原則」的新形象,被認為是具理性、豐 富 資 訊 , 並能依所獲資訊來評價議題與候選人者(Dennis, 1988b)。隨著美 國政治情勢的發展,在 1964 年以後所增加的中間選民是屬於「新獨 立選民」(new independents),主要是具有較高教育、年紀較輕及 社經地位較高者(莊天憐,2001)。

Dennis( 1988a)將中 間選 民分 為兩 類:一 為 強 調 中間選 民 行為 面 之 客 觀 的 中 間 選 民 ; 二 為 強調態度面之主觀的中間選民(Weber, 1974: 18-37)。葉銘元( 1994)將中間選民的研究方法分 為三類:

一 是 由 選 民的行為結果來界定中間選民,此研究取向所關注的是選 民 的 投 票 行為,如選票的分裂、投票的轉移或投票浮動等行為,呈 現 投 票 不 一致者就稱之為中間選民。二是由態度來界定中間選民,

即 以 選 民 的 自 我 宣 稱 或 自 我 認 同 為 測 量 依 據 , 將 被 問 及 政 黨 傾 向 時 , 以 不 願意表態或未有明確認同的受訪者稱之為中間選民。三是 以 混 合 途 徑來界定中間選民,即採行為結果、態度或其他方法混合 研究途徑,其中包含有 Meyer、Eldersveld 與 Weber 等三人的研究方 法。

Meyer(1962)認為中間選民需具備投票的不規則性( irregularity in voting)和政治涉入程度( involvement in politics)等二個面向的

(7)

條 件 。 在 第一個面向中,他用以判斷投票的不規則性或浮動的標準 為 : 1.缺 乏 持 續 性 的 投 票 抉 擇 , 即 在 連 續 幾 次 選 舉 中 , 投 票 給不同 政黨。2.不願承諾傾向某一政黨。3.投分裂選票者。4.對政黨的路線 和 議 題 缺 乏一致性的贊同。第二面向為政治涉入的程度:亦即有些 中 間 選 民 對政治涉入程度較高;而有些中間選民則是對政治漠不關 心 ( indifference) 。 Meyer 為政治涉入的概念包括了政治知識的高 低 、 政 治 活動(討論政治、新聞關注 程度)的頻率以及對政治議題 或 選 舉 結 果 的 關 心 程 度 。 他 發 現 這 些 指 標 彼 此 具 有 關 聯 性 。 Eldersveld( 1952)則 認 為 應 兼 採 官方 的分 裂選 票資 料與 調查 研究 法 所 得 之 資 料較為周全,他主張,凡有分裂投票、移轉政黨忠誠、無 黨派傾向、搖擺投票決定或支持小黨的民眾,均可稱之為中間選民。

Weber( 1974) 測 量 中 間 選 民 的 方 式 則 是 : 首 先 , 依 主 觀 認 同 ( 自 我 認 同 ) 測量選民的長期黨派附屬感。接下來再依選民的客觀投票 抉 擇 ( 如 分裂選票或移轉性投票),測量選民的短期性黨派附屬。

最 後 , 再 依選民的政治涉入(媒體關注)高低,分別將選民予以歸 類。

雖 然 愈 詳 盡 的 測 量方法或許可以找出真正的中間選民,然而,

到 今 天 學 界始終依循著密西根學派的測量方式,亦即從態度面來界 定 中 間 選 民,以不願意表態或未有明確認同的受訪者稱之為中間選 民 。 或 許 是 因 為 測 量 的 方 式 導 致 資 料 收 集 困 難 的 緣 故 , Meyer、

Eldersveld 與 Weber 等三人的研究方法始終未受重視。

歷 年 的 爭 論 形 塑 了 目 前 文 獻 裡 中 間 選 民 的 圖 像 : 就 積 極 面 而 言 , 中 間 選民是群教育程度較高、資訊吸收能力較強,較不需仰賴 政 黨 標 籤 做為投票依據的民眾。就消極面而言,這些選民往往對於 政 治 事 務 和選舉動員缺乏興趣,較不願意涉入政治參 與,對於政治

(8)

議 題 及 政 治訊息可能僅有些微的了解,對於政治態度抱持冷漠的態 度 , 其 投 票的動機也較偏低。不過,無論從主觀的態度面還是客觀 的行為面來看,學者對於中間選民的描述仍未達到共識。

國 內 學 者 對 中 間 選 民 的 研 究 多 是 從 密 西 根 學 派 的 測 量 方 式 下 手 , 將 他 們定義為「不認同任何政黨者」(莊天憐, 2001)或「不 偏向(且也不稍微偏向)任何政黨者」(吳重禮、許 文 賓,2003)。

依 此 定 義 ,國內研究針對中間選民的發現大致與美國相同:教育程 度愈高的選民,政治態度與行為愈趨於穩定,會傾向採取一致投票;

反 之 , 則 較易採取分裂投票(莊天憐, 2001;吳重禮,2008)。具 有 政 黨 認 同的選民教育程度較高,而中間選民其實是一群教育程度 顯 較 低 者 ,在政黨認同上其涉入程度低,且政治興趣、政治知識也 較低(葉銘元,1994;吳重禮、許文賓,2003)。

只 是 , 無 論 從 那 一個定義來看,或單從邏輯上來看,我們仍無 法 排 除 在 既 有 的 定 義 之 下 , 中 間 選 民 具 有 政 黨 傾 向 的 可 能 。 作 者 Bruce E. Keith 等 人( Keith et al., 1992)在 1992 年出版的反思中間 選民定義 The Myth of the Independent Voter 一書中,挑戰了密西根 學 派 定 義 對於中間選民的定義。他們認為,在既定的政黨認同的量 表 測 量 下 ,當然會有被視為光譜中間的一群人,這不過只是使用政 黨 認 同 七 分量表(高度支持共和黨、中度支持共和黨、輕度支持共 和 黨 、 中 間、輕度支持民主黨、中度支持民主黨,以及高度支持民 主 黨 ) 的 結果。對他們來說,在這個單一維度的測量下,宣稱中間 的 人 當 然 存在。然而,若是跳開這個測量來看,這些人很可能是具 有些微政黨傾向獨立選民(independent leaners)。他們比對六○、

七 ○ 年 的 選舉研究資料指出,這群有些微政黨傾向獨立選民跟具有 政 黨 傾 向 但強度較弱的選民其態度與行 為相當一致。因此,很可能

(9)

宣 稱 中 間 的選民其實是有政黨傾向的,只是用七分量表測量不到而 已。

最 近 的 研 究 也 呼 應這個看法:即使號稱中間、獨立的選民,其 政 黨 傾 向 並 非 真 的 不 存 在 , 而 是 未 被 叫 喚 出 來 。 例 如 : Ryan L.

Claassen( 2007) 依 經 驗 證 據 推 論 , 民 眾 在 非 選 舉 的 日 子 也 許 對 政 治 沒 有 興 趣,但到了選舉的時候他們的政黨傾向便會受到菁英的影 響 而 浮 現 , 從 而 進 入 競 選 ( campaign)的心理狀態;選舉過後就又 退出這個圈子。Stephen P. Nicholson (2012)的研究則更清楚的指 出,民眾的政黨意識往往會由 敵對陣營領袖的言行所激化;換言之,

當 選 舉 期 間民眾接觸到不同政黨菁英的談話訊息時,選擇性的詮釋

(selective interpretation)的機制便會發生作用。這個機制很有趣:

政 黨 傾 向 並不是由自己所支持的政黨所喚起,而是由對方談話的惡 感 而 產 生 對自己政黨的向心力。這些研究都至少預設了一個條件,

也 就 是 普 通的、平凡的民眾本身是帶有政黨傾向的,而他們的政黨 認同只是程度問題、明顯與否,以及是否被喚起而已。

國 內 的 研 究 一 直 有 這 樣 類 似 的 觀 察 , 只 是 還 未 將 這 個 預 設 點 破 。 鄭 夙 芬 ( 2007) 發 現 , 中 立 者 及 不 願 意 回 答 的 比 例 , 自 1992 年的六成左右,到 2000 年以後降至四成左右,但這四成的選民,不 見 得 全 然 是無任何政黨傾向。正因為目前定義下的中間選民很可能 包 括 有 政 黨傾向的選民,且現有的知識架構無法讓我們進一步析釐 出 這 些 宣 稱為中間選民的選民中,誰是真的中間選民、誰是偽中間 選民。因此,王中天(2010)建議將這類選民視為一類選民來看待,

而 我 們 也 必須思考: 若單以選舉投票的穩定性或是受訪者自己宣告 的方式來界定中間選民,將會產生對於某政黨支持者分佈的偏差。

石 之 瑜 ( 2005)則是從邏輯推理的角度切入,認為在某種情形

(10)

下中間選民是可以不存在的。他根據空間理論,將中間選民定義為:

基 於 自 己 的偏好選擇在議題空間上與自己位置接近的候選人,而自 身 立 場 位 居於中數的選民。他認為在一對一選舉中的單一政策議題 空間上(如 2004 年的總統大選,泛綠與泛藍兩大陣營的競爭的統獨 議題空間,呈現一個單一向度的情況),居於中間選民附近的選民,

從 不 表 態 到開始願意表態支持的決定,其關鍵點及挑戰點在於勇於 承 認 。 換 言之,在統獨議題上,會選擇站在中間的選民,其態度是 很 早 就 確 定下來的。也因此,即使候選人在這個議題向度上展現的 政 見 與 選 民的議題空間不同時,中間選民也不見得受其影響。從石 之 瑜 ( 2005)「中間選民在單一議題上可能很早就已確定自身的立 場 」 之 角 度來看,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預期:表態為無政黨傾向的 選 民 , 即 所謂的中間選民,其實很可能已經具有政黨傾向,他們只 是不願表態(說出自身的政黨傾向)。

綜 合 上 述 討 論 , 我們知道所謂中間選民可能是個測量下才出現 的、被分類出來的一群人。我們依此將以下本文所稱的「中間選民」

定 義 為 在 民意調查過程中選擇表示不具任何政黨認同的選民。至於 口 頭 表 示 不具任何政黨認同,實際上卻有政黨傾向(如投票偏好穩 定 和 選 擇 性接觸媒體)的民眾,我們在以下文中稱之為「偽中間選 民」。

三、政黨傾向與媒體使用行為

我 們 除 了 可 以 從 政治學文獻或從邏輯上來推敲中間選民中存在 一 群 其 實 有明確政黨傾向的人之外,還可以從另一個理論視野,亦 即(選擇性)使用媒體的習慣來當作判斷選民有其政黨傾向的方法。

(11)

本 節 的 文 獻回顧將用於研究方法上,成為使用間接測量政黨傾向的 理論基礎。

我 們 所 挑 選 用 來 判斷政黨傾向的媒體使用行為,是新聞性節目 的 收 視 行 為 。 電 視 在 民 眾 的 日 常 生 活 中 為 獲 取 政 治 消 息 的 主 要 來 源。雖然有半數的民眾是完全不看政論性 Call-in 節目,僅有少數的 民眾會收看,但電視新聞類的收視比例仍居各類節目之首。3 從 1994 年第一個 Call-in 新聞性節目推出以來,談話性節目的比重愈趨增加

( 彭 芸 , 2001;盛治仁,2005),今日已成為民眾關心政治議題及 展 現 意 見 的 主 要 場 域 之 一 。4 選 民 不 但 在 選 舉 期 間 會 習 慣 並 主 動 地 以 選 擇 電 視 政 論 性 談 話 節 目 做 為 獲 得 選 舉 資 訊 的 最 佳 管 道 ( 張 卿 卿 、 羅 文 輝,2007),甚至在非選舉期間亦會以選擇電視政論性談 話 節 目 做 為獲得政治知識的媒介。張卿卿 、羅文輝(2009)的實驗 研 究 指 出 ,政論性節目的內容的確會影響閱聽人的情緒以及對政府 的信心。盛治仁(2005)研究 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前後的談話性節 目 , 指 出 這一類型節目的來賓主 要是立法委員與記者,較少討論政 府 效 能 與 內政等政策議題而是偏好討論選舉與政黨議題。張卿卿 、 羅文輝(2007)在 2006 年底針對政論性談話節目內容所進行的研究 也 與 盛 治 仁(2005)的觀察一致。他們進一步指出政論節目在內容 上與政黨傾向上出現偏頗,且容易挑動閱聽人情緒或情感。

社 會 心 理 學 家 Festinger( 1957) 提 出 的 「 認 知 不 和 諧 理 論 」

3. 參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

4. 近年研究所描繪出的觀看政論性談話節目及 Call-in 節目的人口學圖像為:以男性、年 齡較長(60 歲以上)、教育程度高、收入穩定、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親民黨者居多;

另相對於閩南籍客家籍的選民而言,外省籍的選民收視的機率較低;而打 Call-in 的民 眾,以年長及教育程度較低者為多(彭芸,2001;盛治仁,2005;王嵩音,2006;胡 幼偉等,2008)。

(12)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是選擇性接觸媒體論述的基礎。認知 不 和 諧 理 論認為:生活中新的認知、新的選擇和新的資訊可能會使 人產生一種不一致(inconsistency)或不和諧的感覺;而這種不和諧 是 「 心 理 上的不舒適」,因而促使 人產生動機去尋求資訊來支持他 已 完 成 的 選擇。如新車車主閱讀他們新 購入廠牌的汽車廣告,多過 於閱讀其他廠牌車子的廣告。Severin and Tankard(1988)認為不調 和 並 非 是 經常會產生態度改變,雖然傳媒所帶來的資訊,會在一個 人 的 心 中 產生不調和,但卻不會經常發生。主要是因為在此選擇的 過程中,人們會避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訊息。

以 Festinger 的「認知不諧調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選擇性 接觸理論」(selective exposure)強調閱聽人會依他們的意識型態及 既 有 的 認 知,產生選擇接觸媒體、降低認知不協調的行為。因為人 們 會 由 於 本身已既有的立場或偏見,不自覺地忽視不喜歡或與其對 立 的 訊 息 (或是完全看不到對方的缺點),所以我們會主動尋找對 自 己 偏 好 一致的媒體或資訊源,而並非僅被動地接收訊息。閱聽人 甚 至 會 選 擇 性 地 於 政 治 傳 播 的 資 訊 , 來 強 化 他 們 原 有 的 態 度 與 信 念 。 國 內 的研究發現政論節目會激發情緒差異作用,而觀看情緒會 與政黨認同及與節目的政黨屬性有關。(劉正山,2009;彭芸,2001;

胡 幼 偉 等 ,2007;胡幼偉等,2008;張卿卿、羅文輝,2007;張卿 卿、羅文輝,2009)。

近 年 的 研 究 則 不 斷提出支持選擇性接觸理論的證據,亦即有確 認 政 黨 傾 向的民眾會以選擇性的接觸資訊來維持其政黨立場的這個 現象。例如,Jerit and Barabas(2012)的發現指出,有政黨傾向的 民眾會以選擇性的學習(selective learning)而獲取較多、有助於確 認(confirm)其政黨傾向的事實性資訊,而較不傾向去獲取、吸收

(13)

會 挑 戰 其 政黨傾向的事實。以上的文獻相當一致地指向「有政黨傾 向 的 民 眾 會選擇性接觸政治資訊」的現象。我們由此可以推論:在 臺 灣 有 政 黨 傾 向 的 選 民 非 常 有 可 能 有 意 識 或 無 意 識 地 吸 收 政 治 訊 息 , 來 形 成或強化自己政治傾向,而他們的這個選擇性接觸媒體的 行為恰好成為他們是否具有政黨傾向的檢測工具。

四、有政黨傾向的選民宣稱中間的原因

以 上 的 文 獻 讓 我 們知道,我們可以透過民眾媒體使用的行為,

當 作 找 到 這 個 研 究 要 鎖 定 的 對 象 : 有 政 黨 傾 向 卻 可 能 不 表 態 的 選 民 。 接 下 來的文獻,則是在我們訪談進行前,所先進行整理關於為 什 麼 有 政 黨傾向選民不表態的討論。這些文獻大致可歸納為三種理 論:人際欺瞞理論、社會期待理論與沉默螺旋理論。

(一) 人際欺瞞理論(interpersonal deception)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傳播學者 David J. Buller and Judee K. Burgoon 結合人際溝通及欺瞞原理,提出人際欺瞞理論(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 IDT) 。 他 們 發 現 人 們 常 在某 種 情 況 下 發 現 自己會 說 謊話,

也 就 是 不 全然誠實地說話,以免傷害或觸怒他人。透過展現他們最 好 的 特 質 ,以免自己陷入爭鬥,或者激化或冷卻關係。人際溝通欺 瞞資訊的元素包括:1.主要訊息,通常是言語性質。2.輔助訊息,透 過 言 語 和 非 語 言 增 加 不 實 資 訊 的 真 實 性 。 3.疏 忽 行 為 , 大 多 是無意 識 的 非 語 言行為,又稱非策略行為。相較於誠實者,欺瞞者從事較 多的印象管理、人際溝通、會話管理,並多表現非策略活動( Sears et al., 2003)。

(14)

人 們 對 於 社 會 訊 息的認知會左右其人際溝通。因此,人際欺瞞 具 有 雙 重 功能,當欺瞞者利用各種策略傳遞假訊息時,接收者也利 用 不 同 的 策略去判讀訊息的可信度。所以,人際互動的欺瞞策略涉 及 印 象 管 理、關係溝通、會話管理、情緒管理等說謊策略。會話管 理(conversational management)欺瞞者經常使用模稜兩可而較少事 實 說 明 的 概括陳述,保持轉圜空間並避免談論爭議事件, 並企圖控 制 訊 息 使 對方不容易察覺有破綻之處(鄭芬蘭 等,2008)。從這角 度 來 看 , 或許受訪者自忖對於訪問者隱瞞,或者是假稱自己是中間 選 民 並 非 完全是欺瞞行為;若因只是對中間選民的定義認知有所偏 差者,亦非有意識地欺瞞說謊。

(二) 社會期待理論

(social desirable responding, SDR)

在 某 些 情 況 下 , 研究參與者在回答問題時,會傾向回答迎合別 人 或 被 社 會 所 讚 許 的 答 案 , 勝 過 說 出 自 己 內 心 真 正 的 想 法 與 行 為

( Paulhus, 2001)。尤其在被問到私人及敏感性的問題時,特別容 易 發 生 此 類的社會期望反應 。社會期望反應大多源自於個體需要被 尊 重 或 肯 定的社會需求,當這種需求很強的時候,人們甚至會選擇 扭 曲 事 實 來達成這樣的需求。例如,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或是認 為 自 己 沒 有那麼糟。不過,人們也不是完全扭曲事實,只是他們選 擇 一 種 讓 自己感覺較好的解釋方法來看事情。常見的方法是把自己 不 當 的 行 為 認 為 是 他 人 或 環 境 的 壓 迫 ( Paulhus, 1984; Baumeister and Exline, 1999)。

(15)

(三) 沉默螺旋理論(the spiral of silence)

德國學者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 1974)建構一系列的假設 來 解 釋 民 眾 為 什 麼 會 選 擇 不 在 公 開 場 合 發 表 個 人 的 政 治 偏 好 : 第 一,不贊同大多數的意見(儘管是表面的大多數意見)的社會成員,

常 常 選 擇 對論題保持沉默的立場。這個現象甚至會使那個表面顯示 多數的意見論點受到增強,這就是沈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

的現象。第二,媒體與民意-依附優勢意見、害怕孤立(avoid isolation)

關 係 : 1.若 自 己 的 意 見 和 優 勢 意 見 是 一 致 的 話 , 避 免 孤 立 會 勇於發 表 意 見 , 使 優 勢 意 見 愈 來 愈 高 ; 2.若 自 己 的 意 見 和 優 勢 意 見 是不一 致 的 話 , 避免孤立的情況下, 他會保持沉默而不敢發表意見。換句 話 說 , 就 是 人 們 會 觀 察 並 評 估 社 會 環 境 的 意 見 是 支 持 或 反 對 其 理 念 ; 若 是 現在觀念與未來看法呈現差距之際,則為保護自己就會害 怕 被 孤 立 而不願意表態;若是相信未來趨勢必是與其一致,則不會 害 怕 被 孤 立。她認為,民眾是因為害怕孤立這個動機,加上自己評 估自己是否處於少數的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個評估的動作,

是依憑著下意識的自我觀察判定,而非依據實際的意見分佈所作的理 性計算。依照這個理論,我們可以預期爭議性愈高的議題,受訪者能 感受到的威脅程度愈高,也愈可能隱藏自己的偏好(Noelle-Neumann and Petersen, 2004)。

除 了 以 上 的 理 論 解釋之外,針對我國有政黨傾向選民在電訪中 產 生 的 隱 瞞或是偽裝的現象,我們還可以加上一些在地的觀察。由 臺 灣 的 民 主化過程來看,不同世代的民眾經歷了日本殖民統治、二 二 八 事 件 、戒嚴時期、野百合學運等歷史事件。我們從個人經驗、

觀 察 、 邏 輯出發,推論出四項文獻目前未充份觸及、但可以解釋民

(16)

眾為何不願意說出自己政黨偏好的因素:歷史文化經驗、家庭影響、

個人安全、與社群關係。

首 先 , 歷 史 文 化 指的是選民的認知與情緒反應在本土化意識型 態 ( 如 省 籍情結)的影響,諸如政治壓迫經驗 與歷史的包袱、背景 等 , 以 及 文化的落差,驚恐的情緒帶動影響長久而深刻,其所造成 的 傷 痛 深 植人心(如威權時期白色恐怖及二二八事件等)。其次,

家 庭 影 響 指的是個人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深受父母的政治教育、家 族 世 代 的 政黨認同傳承等有關家庭層面的影響力。第三,個人安全 是 指 個 人 基於自我防衛、保障個人隱私及人身安全等基本權利的本 能 反 應 。 第四,社群關係指的是:避免受到排擠、爭執辯駁、害怕 被 孤 立 、 被攻擊、被貼上標籤,以及不喜歡與陌生人交換意見的人 格 傾 向 。 在職場對立關係上,與客戶之互動及長官與部屬關係等,

擔 心 影 響 工作情緒及為保障工作權 之考量;或是有從眾行為(樂隊 花 車 效 應 )之產生,以察看最具贏家的局面趨勢,來衡量對自己最 有 利 益 者 做為選擇,因而隱藏自己的真意而一味地追隨跟進。這些 現 象 也 許 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所以或可併入「人際欺瞞理論」來 看。

五、研究設計

本 文 研 究 以 偽 中 間選民(有政黨認同卻說自己是中間選民的受 訪 者 ) 為 對象。這些民眾雖然會在被詢問政黨偏好時宣稱中間,但 在 以 下 幾 個行為面向上,預判會顯現一些與其口頭宣稱不一致的情 形 , 包 括 了:在不同選舉中投同一個政黨,或是選擇性地觀看政論 性 談 話 節 目。我們以投票一致性以及選擇性收視政論性談話節目兩

(17)

個 間 接 方 法,篩選出這些民眾,再以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原因的探 索 。 我 們 除了在訪問時再次確認其政黨認同之外,也力圖理解他們 除去政黨標籤、宣稱「中間」的原因。5

(一) 電訪資料

本 研 究 的 受 訪 者 的選擇,是使用某研究型大學電訪中心所收集 之 電 訪 資 料(該電訪並非為針對本研究所進行調查,而只提供資料 供 作 者 挑 選同意再被接觸的受訪者)。該調查的地區範圍為臺灣地 區 23 個縣市,對象是以年滿 20 歲(含)以上的民眾。自 2010 年 7 月 2 日至 7 月 10 日(不含星期六、日)晚間六時半至十時以電話訪 問調查,共完成 1,109 份成功樣本(拒訪個數為 3,650 份,拒訪率為 32%)。這 個 樣 本 女性 稍多( 但 性別 差 異 不 大 )、40~49 歲 年 齡 層 、 大專學歷、居住於北部地區、閩南人(河洛人)人數相對 較 多 一 些 。 很少看電視政論性談話節目者計 382 人(34.4%)居多,完全不看 者計 352 人(31.7%)次之。近七成的受訪者會觀看政論性談話節 目 , 而 「 較經常收看」(幾乎天天看、三天兩頭看一下)、「較不 收 看 」 ( 很少看)及「完全不看」節目等三種收視情形則各佔約三 成的比例。

該 次 調 查 在 結 束 前詢問受訪者:「很感謝您這麼耐心地配合這 個 調 查 。 我們還有一個研究計畫,有機會邀請您未來一個月內的周

5. 面對面訪談及電話訪談兩者研究方法,兩者畢竟在本質上有所不同。本研究在電訪接 觸之後,隔了至少一個月之後才進行面訪。因此受訪者對於電訪的印象已經淡去,而 面對面接觸的訪問多是電訪中所未觸及的深度內容,因此兩個方法在同一個受訪者身 上並不會造成特殊的影響。至少就本研究所接觸且願意被接觸的對象來說,並未出現 因電訪的印象而影響深度訪談的情況。

(18)

末 時 間 ( 日期再訂)來參加座談。這個活動將提供您全額交通費外 加 出 席 費 。我們會根據您的意願,由電腦隨機提出邀請,若是電腦 抽 中 您 , 請問您有興趣再接到我們的邀請電話嗎?」根據受訪者意 願,我們首先取得有意願參加並留下資料者計有 160 人的資料。

(二) 深度訪談個案選擇

表 一 列 出 了 我 們 用以挑選偽中間選民所用的電訪問題。我們根 據 這 160 人 回 答 這 些 題 目 的 答 案 , 進 行 立 意 抽 樣 ( purposive sampling),6 先挑出政黨票投票一致(在「請問去年的總統選舉投 票 , 和 立 委 選 舉 的 政 黨 票 , 您 都 投 給 同 一 個 黨 嗎 ? 」 這 一 題 回 答

「 是 」 ) ,且在「目前國內有幾個主要政黨,請問您有沒有比較偏 向哪一個黨?」這一題中宣稱自己未具政黨傾向的人,計 19 人(男 12 人,女 7 人)。再從這 19 人挑出有觀看政論性談話節目,且有 選 擇 性 挑 選節目觀看者。我們再從教育程度、年齡、居住地、省籍 族群上挑選較相近的人。最終擇取主要受訪個案數計 9 人(男 7 人,

女 2 人)、備取受訪個案數計 3 人。這樣的選擇可以確定這宣稱自 己沒有政黨傾向的 9 人其實都有政黨傾向。我們依此進行再接和深 度訪談,探索他們宣稱自己是中間選民的原因。

6. 研究者依據自己的研究目的及對母群體的瞭解刻意尋找具備某種特質的個體來選取研 究樣本。因為是根據資料的豐富性來決定,特別是當研究者有足夠的知識,可以選出 具有代表性的人選時,立意抽樣便經常被使用。人數比例來立意取樣受訪者進行質性 深入訪談。雖然立意抽樣可能會產生「選擇性判斷」的錯誤,但這可藉由多選擇具代 表性的人選來加以彌補,在質性研究 中是最常被採用的取樣方式。參閱簡春安、鄒平 儀(2004)。

(19)

表一 電訪所用問卷題一覽表

變 數 問 卷 題 目 與 選 項 ( 原 題 號 ) 標 的

政 黨 傾 向 與中間選民

1. 目 前 國 內 有 幾 個 主 要 政 黨 , 請 問 您 有 沒 有 比 較 偏向哪一個黨?(#11)

(01)有。 (02)沒有。 (93)看情形。

(95)不知道/沒意見。 (99)拒答。

2. .那 相 對 來 說,有 沒 有 稍微偏向 哪 一 個 黨 ?( #12)

(01) 有。 (02) 沒有。 (93)看情形。

(95)不知道/沒意見。 (99)拒答。

3. 請問是哪一個黨呢?( #13)

(01)民 進 黨。 (02)國 民 黨。 (03)臺 灣 團 結 聯 盟 。 (04)親民黨。 (05)新黨。 (06)建國黨。

(07)其他。 (08)沒有支持任何政黨。

(95)不知道/沒意見。 (99)拒答。

4. 請 問 去 年 的 總 統 選 舉 投 票 , 和 立 委 選 舉 的 政 黨 票,您都投給同一個黨嗎?(#15)

(01)是,投 給 同 一 個 政 黨。 (02)不 是,投 給 不 同 政黨。(95)不知道/沒意見。 (99)拒答。

政 黨 傾 向 的基本檢 測

政黨傾向 的行為檢 測

媒體使用 5. 請 問 您 最 近 多 常 看 電 視 或 網 路 上 的 政 治 談 話 節 目?(#7)

(01)幾乎天天看。 (02)三天兩頭看一下。

(03)很少看。 (04)完全不看。

(92)不記得。 (95)不知道。

(99)拒答。

使用 頻率

(20)

選 擇 性 接 觸 媒體行為

6. 假 設 你 今 天 要 來 看 政 論 節 目 , 但 是 你 的 搖 控 器 只能切換李濤主持的「2100 全民開講」和鄭弘 儀 主 持 的 「 大 話 新 聞 」 這 兩 個 政 論 節 目 , 你 會 看那一個? (#10)

(01)「 2100 全民開講」。 (02)「大話新聞」。

(03)二個都看。 (04)二個都不看。

(95)不知道。 (99) 拒答。

訊 息 的 注 意 與 接 受 度

人口學變項 7. 可 否 告 訴 我 您 的 學 歷 呢 ? 如 果 你 在 唸 書 , 您 即 將取得的學位是什麼呢?(#28)

(01)小學。 (02)初中 /中學。 (03)高中。

(04)大學 /專科。 (05)研究所或以上。

(95)不知道 /沒意見。 (99)拒答。

8. 請問您是民國那一年出生的呢?( #29)

民國______年(若回答西元請減去 1911 後填入)

(95)不知道 /沒意見。 (99)拒答。

9. 請 問 您 是 本 省 閩 南 人 、 本 省 客 家 人 、 大 陸 各 省 市人、原住民、外省籍後代、還是外籍人士呢?

(#30)

(01)本 省閩南人 /河洛人。 (02)本省客家人。

(03)大陸各省市人。 (04)原住民。

(05)外省第二代。

(06)其他 /外籍人士(含外籍新娘)。

(99)未表態很難說。

10.(受訪者為男性或女性?( #32)

(01) 男性。 (02) 女性。

教育 程度

年齡

省籍 族群

性別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說明:題幹後括弧中的數字為原電訪問題的題號。

(21)

接觸訪談者邀訪的過程並不如預期般順利。多數受訪談者因政 治議題及現行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受影響,例如 2009 年發生「八八風 災 」 , 有 幾位受訪者是受災戶,有幾位則是因為這個事件之後對政 府政治決策失去信心,而改變初衷不再願意接受任何有關於「政治」

的訪談。原先擇取的 9 人到最後僅有 4 人願意接受深度訪談。7 為 克 服 研 究 個案數稍顯不足的問題,我們另採「方便取樣」之抽樣方 法 , 8 依原電訪問卷題目進行測驗(前測),俾利取得符合之樣本 再 進 行 訪 談,以保全所鎖定的訪談者要件且盡量呈現人口學變項上 的異質性。我們就作者所在的地區隨機找了 20 人,以該調查中心所 提供的問卷進行面訪,最後篩選出符合本次訪談成員條件 2 人,併 入前項以立意抽樣訪談個案人數 4 人,共有 6 人接受深度訪談。茲 將 訪 談 個 案之基本資料相同及相異之處整理如表二,其詳細資料整 理如表三。需要注意的是,表三中的資料是受訪者在電訪中的回答,

是面訪時需要再確認的資訊。

7. 本研究進行過程中,大部份選民均不願接受面對面的訪談方式,故拒訪者居多。相對 地,可擇取的個案數亦顯不足;而願意接受訪談者是經由多次邀請始得以順利完成訪 談。

8. 係指研究者以自己最容易取得的一組樣本做為研究的資料,即簡單地對行人、親朋好 友等進行抽樣,適用於探索性研究。一般囿於時間與研究經費有限,因此就目前所在 的地區擇取符合條件的人個別進行訪談。如此便可節省交通費與往返的時間,且透過 交情易於徵得同意接受訪談。因此較不具防衛心,也基於信任得以真實以告,所獲得 的資料確具有價值性。

(22)

表二 深度訪談個案基本資料之共通性與差異性一覽表

共 通 處

有收視經驗(政論性談話節目)

選擇節目觀看

宣稱自己是無政黨傾向及偏好 一致性投票(政黨票)

相 異 處

性別 年齡

學歷(教育程度)

省籍族群 居住地

收視頻率(政論性談話節目)

資料來源:本表係作者依據研究設計擇取受訪者條件彙整編製。

(23)

表三 第二階段深度訪談個案基本資料一覽表

個案代號 A B C D E F

抽樣方法 立意抽樣 立意抽樣 立意抽樣 立意抽樣 方便抽樣 方便抽樣 訪談方式 面 對 面 深度訪談 電 話

深度訪談 電 話

深度訪談 面 對 面

深度訪談 面 對 面

深度訪談 面 對 面 深度訪談

訪談時間

09.08.29 15:00

| 16:20

09.12.6 10:00

| 11:30

09.10.31 16:00

| 18:00

09.9.20 11:00

| 12:15

09.9.26 15:30

| 16:55

09.10.29 10:00

| 11:05 訪談地點 作者所在地 苗栗縣 花蓮市 彰化縣 作者所在地 作者所在地

性 別

年齡(歲) 22 34 61 50 41 32

居 住 地 高雄縣 苗栗縣 花蓮縣 彰化縣 宜蘭縣 高雄市

教育程度 大專 研究所 大專 高中 高中 大專

省籍族群 閩南人 本 省

客家人 外 省

第二代 閩南人 閩南人 閩南人 收視頻率 幾 乎 天天看 很少看 幾 乎

天天看 幾 乎

天天看 幾 乎

天天看 很少看

政黨傾向

政黨偏好

總統及立 委選舉政 黨票投票一致性

一致性 (同政黨 )

一致性 (同政黨 )

一致性 (同政黨 )

一致性 (同政黨 )

一致性 (同政黨 )

一致性 (同政黨 ) 選擇觀看

節 目 大話新聞 2100

全民開講 2100

全民開講 大話新聞 大話新聞 2100 全民開講 資料來源:作者自製。

說明:為避免個案數不再流失,即依受訪者之意願受訪之方法進行。其 中個案 B 較為繁忙致屢次邀約未果,且經聯絡多次均未能如期排 定行程;另個案 C 因風災而導致交通不便,兩者遂以電話進行訪 談工作。

(24)

(三) 訪談問卷設計

我們所使用的深度訪談的問卷,包含「人口學變項之資料確認」

及「問題意識深入訪談」。前者用以確認受訪者身分與電訪時一致,

後 者 則 是 核心問題。我們在前往訪問這六位受訪者之前,先從電訪 資料庫中挑出 10 位有觀看政論性談話節目、自己表明無政黨偏好,

且 2008 年總統及立委選舉政黨票投票一致者之選民進行前測。依訪 談 過 程 看 到的缺失,予以彙整紀錄後再調整訪談題目,成為正式的 深度訪談問卷題(詳見附件一)。

整 個 研 究 最 不 容 易的地方在於進入受訪者的世界。每個訪談個 案 中 初 始 進行訪談時防衛心都很強。一開始接觸受訪者時,我們以 非 敏 感 性 且具開放性的訪談題,並以非正式的、自由的閒談方式閒 聊 , 來 解 除選民的防備心,再進行較敏感的問題詢問。他們在訪談 的 過 程 所 使用的話語中都極力堅守自稱為「中間選民」、政治立場 完 全 中 立 且自己沒有任何政黨傾向。但經過幾番誠懇的發問之後,

受 訪 者 逐 漸願意敞開心胸,將訪問者視為朋友般傾訴,坦承自己確 實 是 政 黨 傾向。這些都確認之後,我們進一步才詢問他們去政黨標 籤或隱藏黨性的原因。

六、研究發現 (一) 深度訪談個案描述

以 下 我 們 將 研 究 個案的人格特質、訪談過程中的互動反應,略 為描述如下:

(25)

個案 A(男 22 歲、高雄縣、大專學歷):於訪談當時甫大學畢 業 正 待 役 中,訪談過程中相當流利順暢,有關問題的言詞表達均有 相 當 程 度 的回應。對於政治資訊很有興趣,較難得是年齡較輕卻喜 歡 看 政 論 性談話節目且分析得宜。在訪談中多次強調自己無政黨傾 向,但後來表態為傾向民進黨。

個案 B(男 36 歲、苗栗縣、研究所學歷):為科技新貴的碩士 研 究 生 , 有相當程度的看法及見解。表面上雖無明顯地防衛戒心,

由 言 談 中 已不經意地表達個人的理念與認同,不難察覺出是較偏向 國 民 黨 的 政策及理念,且隱約可意識到其欲隱藏政黨傾向的特徵,

縱使可推測有政黨傾向卻是相當微弱,而其仍自我界定為中間選民。

個案 C(男 61 歲、花蓮市、大專學歷):為退休警官,是這幾 位 訪 談 個 案中防衛戒心最強。因為談話內容全程錄音的關係讓他有 所 防 備 , 考量保留了將表達的程度,實與正式訪談前所敘述的內容 不 盡 相 同 ,且對於訪談問題的回答,遇較敏感性的話題,他是採避 重 就 輕 的 態度、迂迴反應,以非直接式、選擇性或是以暗示隱喻的 方 式 回 答 。聽似答非所問,若細聽則可發現答案已在其中。在第一 次 電 話 邀 請並談論及研究的內容時(非正式訪談),即坦稱是傾向 國 民 黨 , 對於政論性談話節目會因立場與理念不合、無法觀看 及接 受認同節目的談話內容,只看「2100 全民開講」而完全不看「大話 新 聞 」 ; 而對中間選民的定義顯然將「中間偏右」及「中間偏左」

的 政 黨 傾 向誤解是中間選民的分類。訪談過程中雖多次強調無政黨 傾向,後來表態其政黨傾向是國民黨。

個案 D(男 53 歲、彰化縣、高中學歷):為樸實的耕作者,以 為「有加入政黨」者,才是具有該政黨傾向(即個 人 客 觀 的 黨 籍 );

而 沒 有 加 入政黨者,則是無政黨傾向(無黨無派)。防衛戒心最低

(26)

且 其 談 話 的內容呈一面倒向民進黨,故由言詞中可明顯地知道是傾 向 於 支 持 民進黨的選民。教育程度中等,涉及外界程度不高,其政 治 觀 點 及 態度承襲父親的言行。因歷史的傷害影響頗鉅,以及受父 親 的 影 響 很深,而對國民黨的負面觀感極為強烈。為配合受訪者習 慣 使 用 的 語言,訪談全程以閩南語談話,回應內容較無次序、組織 與 條 理 , 但可感受其真誠表達。對於政黨認同是因無加入政黨即稱 無政黨認同,其政黨認同表態為傾向於民進黨。

個案 E(男 41 歲、宜蘭縣、高中程度):為上班族,答話內容 簡 潔 、 客 觀、坦誠,明確地表達其內心想法及觀點。惟顧及談話內 容 有 錄 音 ,有時感覺他想多談一些較深入的話題,卻因此而有所保 留 , 幾 度 欲言又止。因此,結束正式訪談並關掉錄音機後,他對談 話 內 容 又 做建設性的補充。多次強調無政黨傾向,後來表態傾向於 支持民進黨。

個案 F(女 32 歲、高雄市、大專學歷):為上班族,個性較為 內 向 無 防 衛戒心,雖較不善於充分表達,但談話過程溫和坦誠、簡 潔 有 序 。 因對政治行為未有深刻接觸與感受,所以談話內容較顯不 豐 富 , 但 回應結果均可切入重點。雖自稱無政黨傾向,但訪談結果 表態為傾向國民黨。

(二) 深度訪談發現整理

我 們 以 七 個 主 題 進行深度訪談,包括了「受訪者初次接觸到政 黨 傾 向 問 題的反應」、「對於中間選民的定義及看法」、「對於中 間 選 民 存 在與否的評論」、「被問到對政黨評價時的反應」、「選 擇 的 政 論 節目」、「對相斥性政治資訊接受的程度」、以及「隱藏 政 黨 傾 向 的原因」等七大面向。以下以此順序來歸納六位受訪者回

(27)

答所呈現的圖像。

1. 受訪者初次接觸到政黨傾向問題的反應

以 下 是 當 受 訪 者 被問到「政黨傾向、投票抉擇、是否受到其他 人 或 政 治 事件的影響、居住地區之選風等問題」時的反應。每位受 訪 個 案 均 一致地自我宣稱為無政黨傾向的中間選民,有的會說受到 父 親 的 影 響、以候選人為取向。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客家族群的意識 型態,由個案 B 之言述中得知,在苗栗的客家人是以族群認同為投 票抉擇的考量,並非以政黨認同為考量。

A: 沒 有 , 完 全 中立,看候選人的處理事情的方法,還有他的 能 力 。…家人比較偏向民進黨。鄰居也是偏向民進黨。居 住的地方是比較偏向民進黨。

B: 沒 有,我 沒 有 偏 好 的 政 黨。媽 媽 比 較 偏 藍,爸爸 比 較偏綠。…

( 居 住 地 ) 偏 藍 比 較 多。…(選風)還是比較傳統一點,

有 派 系 的 現 象,還蠻明顯的。不是政黨傾向而是傳統,有 黃派、劉派,跟政黨比較無關。對(跟族群有關)。

C: 我 不 偏 向 任 何 政 黨 , …要看兩黨實際執政最主要的一個政 策 是 對 我 們 人 民 生 活 上需求,…我不會對任何一黨有所偏 執 , 而 是 他 的 實 際 執 政的作為來做為肯定。…我不受任何 影 響 , 因 為 一個人要有判斷力,不 要受別人的影響,又透 過實際的了解,自己的判斷以後,做出正確的選擇。

D: 有 ( 居 住 地 區 有 政 黨 的 派系 ) 。 以 前 沒 有 政 黨,但 是 有派 系 。…我這裡以前在地有南北派,現在有政黨色彩。這裡 是 國 民 黨 居 多 。…我沒有參加政黨,但我可以選舉以來很 少 選 國 民 黨 ,…因 為 地 方 都 是 國 民 黨 在 拉 , 沒 有 別 的 政 黨。…看選舉人的人品如何才做選擇。…我老婆是國民黨,

(28)

他 是 外 省 第 二 代 。 我 老婆的父親…他們教育就是國民黨較 好。

E: 沒 有( 政 黨傾 向或 偏好 )。家人 沒有。居 住地 一半 一半( 藍

/ 綠 ) 。…最主要是自已不要只有單方面的聲音,因為我 對政黨沒有特別的傾向。

F: 沒 有 ( 政 黨 傾 向 或 偏 好 )。 ( 居 住 的 地 方 或 戶籍地 那 邊的 選風)比較有意識型態。是傾向臺灣獨立的意識型態。(居 住 的 地 方 ) 綠 色 的 政 黨比較多。…常聽他們濶談言論,聊 政治的,以綠的較多。家人有 1 人偏綠,2 個人游離票,

以候選人為投票選擇,不會考慮政黨。主要是偏綠的。

2. 受訪者對於中間選民的定義及看法

以 下 是 受 訪 者 被 問到「對中間選民的定義?及自己認為中間選 民應該是什麼樣子?」時所做的回答(因個案 D 及 E 訪談過程中已 自 我 明 示 為有政黨傾向,故在此不再進行本題之訪問。)經由受訪 者 的 說 明 ,可知多數自稱為中間選民者,其所描述的 中間選民與目 前學者對於中間選民的定義大致相符,但仍有些落差。

A: 因 為 每 個 人 對 中 間 選 民 定義 不 一 樣 。 或 許 您 認為應 該 持中 立 的 角 色 而 不是特定針對一個政黨,這個方向是會變的,

我 認 為 中 間 選 民 會 在 不同時間有不同的選擇。…他們會變 啊 ! 可 能 當 時會認為綠色那邊比較好,但若某些事件處理 不當的話,也會轉向另一政黨。

B: 沒 有 濃 厚 的 政 治 色 彩 , 純粹 是 看 候 選 人 的 表 現,做 為 投票 的依據。

C: 正 常 的 選 民 沒 有 偏 屬 性 ,偏 向 一 個 、 任 何 一 個政黨 。 那遇 到 選 舉 的 時 候 , 這 些 中 間 選 民 就 變 成 兩 黨 極 力 拉 攏 的 對

(29)

象 。 這 個 拉 攏 的 時 候 ,中間選民就會有相當的變動。…中 間選民有兩種,一種是中間偏右,一種是中間偏左。

F: 中間選民 …我認為是不想選擇的人,或不願表態的人。

3. 受訪者對於中間選民存在與否的評論

這 個 對 話 的 過 程 反射出了受訪者自我矛盾的現象。受訪者大都 一 方 面 宣 稱每個人都有傾向,但一方面宣稱中間選民存在,但另一 方 面 又 提 到在某些情形或某個時間點(如投票、政治爭辯、政治活 動 時 ) , 中間選民應該是不存在的。訪談結果認為中間選民是存在 的,如個案 B、C;而認為中間選民是不存在的,如個案 A、B、D、

E、 F,其中個案 B 就顯得矛盾。

B: 中間選民存在啊!我一直覺得我是中間 選民。

C: 任 何 人 你 有 一 個 取 向 來 就 是 天 經 地 義 的 事 。 …我們人類成 長 的 階 段 , 也有他的地域性,有不同的語言、教育程度,

還 有 不 同 的 觀念、民俗、文化都會造成思想上的差異性。

那 基 於 這 些 差異性人們再做選擇的時候,多少會有一些偏 向 ,…有,中間選民的存在絕對會有,…甚至他認為政治 是 個 污 穢 的 東 西 ,…因為政治上是你爭我奪,他們唾棄政 治 , 所 以 他 們變成中間選民,任何一個國家絕對有中間選 民 , 也 是 一 個 社 會 發 展的一個正常的型態。…他說他沒有 政 黨 傾 向 , 我 想 這 也 是 有 的 ,…他們可能厭惡了政治,…

有 一 些 有 智 之士他厭惡政治,所以對外他沒有政治傾向 , 這 種 是 存 在 的 。…我們所謂不偏不倚謂之中,…如果說一 個 反 對 黨 他 的政見剛好符合他的需求,他的選票一定流向 該政黨。所以我說中間選民絕對是有。

A: 我 覺 得 每 個 人 都 會 有 政 治 立 場 , 只 是 強 烈 不 強 烈 而 已 , …

(30)

不 在 重 要 時 刻沒有必要去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不願別人 帶 有 色 的 眼 光 看 他 ,…或許平時不明確,但到關鍵時刻會 變明顯。

B: 人 本 來 就 會 有 主 觀 意 識 , 我 也 會 有 主 觀 意 識 。 …絕對不可 能的(沒有政黨傾向),再過 10 年 20 年老一輩的人離開 之 後 , 可 能 有政黨的色彩;新一代的年輕人可能政黨的色 彩 會 比 較 輕 一點,老一輩的人所受的教育較少大多會受到 環境影響。

D: 不 會 啦 ( 中 間 選 民 不 存 在) , 人 一 出 生 都 是 沒黨沒 派 ,受 到 教 育 後 就 會不一樣了。都市教育上較高較有可能,鄉下 就 不 可 能 啊 !有人邀請、召集就會跟著去造勢、投票,較 沒 受 教 育 較 沒主張,有可能沒黨沒派。不然,每個人都會 有黨派。…這種現象很多,人情包圍啦,他沒那個政黨(認 同)但是他的親人有,就要出現。

E: 應 該 是 他 們 不 想 做 選 擇 才這 樣 講 的 , 在 投 票 時還是 會 主觀 認 定 一 個 黨 。…應該不存在,他不想去做表態,他應該還 是 有 政 黨 傾 向。說表態未必是老實,不表態有可能時機未 到。因為訪談會有些誤差,講的與內心世界還是有誤差。

F: ( 不 表 態 ) 應 該 是 他 們 有 時 候 可 能 是 保 護 自 己 吧 ! …或者 是 說…他 們 不 願 意 被 貼 上 標 籤 , …就 會 說 自 己 是 中 間 選 民 , 但 是 他 還是會去支持他喜歡的政黨。如果說我的理念 對 國 家 的 理 念是偏向國民黨的,那他們也跟我一樣有自己 理念相同的政黨。

4. 當受訪者被問到對政黨評價時的反應

當 我 們 進 一 步 與 受訪者聊到「有否對有關政黨方面的訊息特別

(31)

感 到 興 趣 ?是否有較支持的政黨或關心及注意政黨的動向?」等問 題 時 , 受 訪者對自己的政黨傾向仍不予表態,但訪談到對政黨的看 法 這 個 話 題時,多數出現了無意識地表露自身黨性的現象。到此,

有乾脆(投降)表示有政黨 傾向者如個案 A、C、D、E、F;有明顯 有 認 同 政 黨的政治理念,卻仍不承認自己是有政黨傾向者,如個案 B 與 C。其中個案 C 則是展現了特別的矛盾。

(1) 有明顯的政黨傾向者

A: 現在是有偏向某一政黨,和父親一樣是民進黨。

C: 我 可 以 說 是 中 間 偏 右 , …以目前來講我是中間略為偏右,

略 為 偏 右 不 代表我支持國民黨,不要講黨派,就是偏向現 在的執政黨(國民黨)。

D: 我 認 為 民 進 黨 , …政 策 的 失 誤 比 貪 污 較 厲 害啦, …他們團 隊 我 認 為 比 國 民 黨 好 太多了。…對,我較接受民進黨,是 受父親影響。我講政治世家,因為「二二八」受影響啦!…

(父親)表面上是國民黨,實際是民進黨。

E: 選 臺 就 已 經 偏 綠 了 。 …其實說沒有政黨色彩還是會偏袒一 邊。…政黨會影響,但會受到特殊議題的再決定(投票)。…

我 說 沒 有 政 黨傾向,多少還是會主觀上政黨認同,我還是 比較偏綠。

F: 不 可 否 認 大 家 都 會 受 到 意 識 型 態 的 影 響 , …因為他們有些 講 的 東 西 對 臺 灣 是 不 安全的(臺獨)。…我個人立場比較 傾向國民黨。

(2) 有認同的政治理念卻未表態者

B: 我 贊 同 照 顧 農 民 政 府 要 有 整 體 配 套 措 施 , …我不知道民進 黨 反 對 目 的 是 什 麼 ?…就以進口牛肉來講,也不一定國民

(32)

黨 該 負 所 有 責 任 。…今天「大話新聞」的來賓如果真的是 站 在 人 民 的 健康來考量,就不要針對馬英九或吳敦義這些 官員他們的決策來批評。

C: 中 間 本 來 就 是 不 偏 藍 、 綠, 稍 微 有 點 偏 右 是 因為現 在 的執 政黨,要把社會的對立性和分裂性降低,這是我認同他。…

基 本 上 我 並 沒有說認同哪一個黨。那麼我會偏右,是因為 我 認 為 他 現 在 的 做 法 是在彌補過去的分裂,…這是我對他 的 認 同 ; 但 是我並不是說我認同他這點,我就是傾向他的 政黨。

至 此 , 有 三 點 觀 察值得一提:一、並非所有受訪者都在談論政 論 節 目 偏 好的時候流露出自己的政黨傾向。「很少看」政論性談話 節目的受訪者,其政黨意識較不強烈;反之,相對於「幾乎天天 看」

及 「 三 天 兩頭看一次」節目的受訪者,其對於政黨意識較為強烈。

二 、 傳 統 固有的省籍觀念及家庭政治教育,至今仍是影響選民政黨 意 識 型 態 形成的重要因素。三、偽中間選民固然在潛意識中會有個 人 所 支 持 的政黨政治理念,或有認同政黨的政策及主張;而做最後 抉 擇 的 時 間點,卻是在最後決定「做選擇時」的那一刻。我們可以 說 , 這 些 受訪者一開始並非那麼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政黨傾向,或 對 政 黨 傾 向與中間選民的界定尚未那麼清楚。經過深度訪談後,才 發覺自己其實是具有政黨傾向。

5. 就選擇節目觀看的行為面觀察受訪者的政黨傾向

當 受 訪 者 被 問 到 選擇政論節目的時候,大多會選擇較為偏好與 自 己 認 知 相近或與自身政治立場接近,且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節目 為主。即便是 6 個受訪者潛在未說出個人政黨傾向,但在媒體節目 的選擇上,則完全印證了「選擇性接觸理論」的預期。

(33)

A: 每 天 晚 上 如 果 有 空 都 會 看 政 論 性 談 話 節 目 , …我不會特定 在 某 個 時 間 去看某一個節目,都是在可以看電視的時候再 看的。…比較固定會看「大話新聞」跟「2100」這兩臺。…

像 東 森 的 節 目比較少看,可能是我看的時間他們沒有播這 個 節 目 ,…我比較喜歡看「大話」的風格,因為爸爸是民 進 黨…有(選擇節目的主導權),一個人看。…爸爸是看

「大話新聞」較多。

B: 很 少 看 。 沒 有 ( 固 定 收 看) , 隨 機 看 議 題 , 今天有 我 比較 關 心 的 就 看 。…這種節目民視有看,李濤的也會看, …謝 志 偉 的 節 目 偶 爾 看 一 下。…偶爾看到比較聳動的,或大家 比 較 注 意 的 議 題 才 會 看。…先看議題再聽內容。有(選擇 節目的主導權),一個人看。

C: 幾 乎 到 了 那 個 時 段 我 都 會 撥 過 去 看 一 下 , 不 會 從 頭 看 到 尾 。…電視臺有些媒體本身就具有色彩,看一下就知道在 說 什 麼 , 所 以 每 天 有 空都會看一下。…有這種傾向(固定 看 同 一 個節目)。比較喜歡看 TVBS、中天還有東森這三 臺。…選擇性的,因為在晚間同一時段各臺都有這種節目,

以「2100」居多。

D: 我 較 沒 時間 啦,我 兩 個 節 目 都 看,三 立、TVBS。一星 期 看 1-2 次 。 我 都 看 鄭 弘 儀 , 三 立 的 「 大 話 新 聞 」 和 民 視 「 頭 家 來 開 講 」 。 目 前 看 公 視 , 也 有看民視。…沒固定啦。…

這 是 因 為 我 父 親 影 響 的 。…自己在看啦。…我父親比較強 烈,他都看民視「頭家來開講」,不看「TVBS」。

E: 幾乎時間 OK 的話天天都會看。大部分是時段的因素,太 晚 又 沒 辦 法 一 直 持 續 的 看 , 10 點 回 去 看 後 面 那 一 段 , 11

(34)

點以後看的機率不高。…民視、三立、TVBS,還有東森都 有 看 , 幾 乎 都 會 看 。…「大話」看的比較多。…有(看其 他節目)民視、TVBS「2100」、東森劉寶傑;民視看的機 率 比 最 少 。…(選擇節目的主導權)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 看。

F: 一個禮拜看 1 次。不會(固定看同一個節目)。就是按遙 控 器 轉 到 , 看 到 有 吸 引我的題目就看啊!…大部分都針對 時 事 ,…TVBS(2100 全民開講)…會針對一個主題,然 後 下 去 深 入 探 討 。…像那個「新聞挖挖哇」…除非那天針 對政治議題,…沒有像 TVBS 那樣針對政治性做探討,…

好 像 有 點 像 你 在 看 雜 誌 一 樣 ,…比較純屬娛樂性。…像在 聽 朋 友 在 聊 天的感覺。很放鬆的聽他們在講話,不見得認 同 他 們 , 只 是 覺 得 說 得蠻有趣的。…有(選擇節目的主導 權)。

6. 就政論節目的選擇,觀察受訪者的政黨傾向及對相斥性政治 資訊接受的程度

受 訪 者 被 問 及 「 是否有選擇或注意與自己政治信念或觀念等立 場 不 同 的 節 目 觀 看 ? 以 及 會 接 受 此 節 目 中 所 傳 播 的 內 容 與 資 訊 嗎 ? 」 等 問題時,他們都會選擇具有政黨色彩的政論性談話節目觀 看 , 可 推 測其是具有該政黨傾向的。但是,他們會選擇具有政黨色 彩 的 政 論 性談話節目觀看,並非表示他們單純地只是因為支持該政 黨 ; 而 是 帶著批判角度、從自己已經具有的立場出發來對節目進行 的評價。但即使如此,我們發現他們事後都「承認」他們 具 有 黨 性 。 例如個案 C 與 F 對於立場不同的節目明顯地說出排斥的字眼,完全 不 接 受 ;而個案 A、B、E 雖語帶保留,卻有相當條件的排斥。個

(35)

案 D 言詞上雖模擬兩可、前後不一致,時有排斥時有接受之現象,

但由談話當中顯然是排斥與其偏好相斥的訊息。

A: 會 看 「 大 話 新 聞 」 , 因 為我 本 身 沒 有 政 治 立 場。基 本 上來 說 , 如 果 是 我 有 興 趣 的議題,…不管哪個節目我都會去看 一 下 ,…我會去聽,然後想看看那邊有矛盾的地方,為什 麼 那 麼 會 這 樣 說 ?…如 果 他 講 出 來 的 東 西 可 以 說 服 我 的 話 , 我 也 許 想聽他講的。如果是一件事情,他可以講出來 龍 去 脈 , 如 果模糊代過,兩邊都不會相信,也不會 再去求 證。

B: 現 在 我 會 看 「 大 話 新 聞 」, 國 民 黨 執 政 只 要 國民黨 發 生什 麼 事 , 我 一 定 會 看 民 進黨。…我會去看這些人講的話夠不 夠 客 觀 。…「大話新聞」請來特別來賓非常深綠,即使發 生 民 進 黨 有 錯,他未必會講民進黨有錯,請這些人來太主 觀 , 一 直 維 護黨的利益,去影響觀眾的觀念。我認為這些 人 未 來 不 可 能 是 好的候選人。(Q.電訪時是選擇看「2100 全民開講」?)…因為那個時後有看「全民開講」,因為當 時 的 時 空 背 景 我 要 知 道 「 全 民 開 講 」 怎 樣 批 評 陳 水 扁 案 件 。…少數服從多數,今天不是我理想中的候選人他當選 了 我 不 會 不 聽 他 的 。…我並不是接受他的看法,我是接受 大家的看法,大家的決定就是我的決定。…我比較消極,…

不 會 改 變 我 的 觀 念 ,…自己本身的態度不會改變,但他們 傳 送 的 訊 息 還 是 會 接 受的。…自己會過濾的(專家所說的 話)…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C: 我 當 然 選 「 2100」 , …談到政治立場,其實我們人的本身 都有喜好厭惡的一面,…一個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

(36)

像 三 立 或 民 視 我 也 看 , 因 為 我 在 看 他 們 反 對 的 立 場 何 在 ?…如 果 他 提 出 的 意 見 是 站 在 對 立 的 角 色 , 我 會 摒 棄 他 、 排 斥 他 。…不同的聲音與不同的節目,我也會試著去 探 討 理 解 。…正面我看的居多,因為反面的提不出相關的 立 論 基 礎 ,…為反對而反對,以我們這樣接觸到就會產生 一 種 厭 惡 的 心 態 。…當然有選擇性,因為我強調他的立論 正 確 我 比 較 容易接納他,如果他立論偏頗我並不是說不觀 賞 , 我 還 是 觀賞,我要了解這個立論偏頗的電視臺到底他 的用意何在?

D: 會 啦 ( 看 不 同 政 治 理 念 的節 目 ) ! 他 們 的 政 治理念 能 讓人 信 服 他 們 講 的 話 會 能 實現的話,對百姓是好的事。…如果 能 讓 我 感 覺 有心的話我就會接受,雖然以後好或壞,但是 我 在 底 層 資 訊不是很好啦,沒那麼透明,但是我也要相信 他 說 的 事 對 的啦。這是有理性判斷,他們講得也有他們的 道理 但是這要看真實性在哪裡?自己下去評斷。

E: 會,還 是會。長 期 一 些 名 嘴 在 批 判 一 件 事 有一 面 倒的傾 向,

就 會 看 其 他 政 論 新 聞 。…綜合。對(多方面吸收),最主 要 是 自 已 不 要只有單方面的聲音,但正反兩面他的角度因 素 會 影 響 他 對事情的看法。嚴格來說不會因有政黨傾向跟 著 來 賓 一 面 倒 , 然 後 聽特別喜歡聽的語言。…不會完全接 受 ( 主 持 人 來賓的言語),因為有些講的已偏離主題或專 業 上 其 實 有 出 入 。…(專家)他所舉例的一些證據如果跟 事實是我個人了解的事實是 OK 的,會加深我對這樣的認 知 。 當 跟 我 的認知領域了解有偏差的就會轉臺。藍、綠的 電視臺很明顯,因為同時有「大話」和「 2100」是對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二)社會組、長青組、壯年組、媽媽組,應攜帶國民身分證 或健保卡正本 (外籍選手

對於身心障礙者而言,由於在施測時比一般民眾有較多的考量,經常會有常模參 照適切性的考量(Berven, 2004; Parker, Hansmann & Schaller,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民國設 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之外國人或 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效之居留證明文件 及配偶戶口名簿影本。. 三、

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公曰:「余不 愛衣食於民,不愛牲玉於神。」對曰:「夫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