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年 8 月 2010 年本科教学工作与质量报告 20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年 8 月 2010 年本科教学工作与质量报告 2011"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0 年本科教学工作与质量报告

2011 年 8 月

(2)

目 录

一、招生工作和主修专业确认

1.优质生源工程与 2010 年招生工作 2.主修专业确认与学籍处理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质量工程”项目 三、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1.专业建设与培养方案修订 2.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四、教学运行

1.开设课程和门次数 2.学生选课(学分)情况 3.考务组织与课程考核

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及质量分析 五、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六、教室、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教室(含多媒体教室)建设 2.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七、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 1.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2.学风建设

3.学生评教工作 4.教学考核

八、学生跨校和出国学习交流 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各类科研训练 2.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3.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4.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数 十、毕业生情况

1.毕业生学业状况 2.毕业生海内外深造 3.毕业生就业状况

(3)

2010 年是学校学习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和实施第三期“985 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年度。学校以纪念竺可桢 校长诞辰 120 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第二次全校性教育教 学系列研讨活动。持续近一年的研讨活动,不仅回顾总结了 2001 年 首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而 且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 务,凝练了学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 重点任务,形成了《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 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浙江大学委员 会、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 要文件,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优质生源工程与培 养模式改革、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教学投入与激励机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国际化、教 学设施建设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工作任务,期望学校在迈 向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能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各种资源配置,调动

“教、学、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广大求是学子的成长和成才创 造更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2010 年,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在各院系、相关部 门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成绩,特别是在推进大类招生 和优质生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培养方案优化、通识核心课程 和荣誉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建设、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教育教学国际化推进、教学聘岗与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教学设施的更新改造、

毕业生高层次就业与海内外深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高素

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了良好基础。

(4)

一、招生工作和主修专业确认

1.优质生源工程与 2010 年招生工作

进一步强化“阳光招生、诚信招生、大类招生”,全面推进优质生源工程。

根据 2010 年有 22 个省份的招生录取志愿填报推行平行志愿的模式,21 个省份 采用出分后填报志愿的新情况,从几方面加强和改进招生工作,进一步实施优质 生源工程:

(1)加强招生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招生工作管理办法》, 作为学校本科招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阳光招生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2)将招生工作作为扩大学校知名度、获取社会反应的重要途径之一。积 极引导社会舆论尊重考生意愿、淡化分数驱动,构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识 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3)充分发挥学部和院系在招生工作中的作用。在招生宣传队伍中加强院 系教师的力量,初步构建院系招生工作考核机制,引导院系将招生工作与培养工 作有机协调。

(4)根据近几年自主选拔生的学习适应性好,后劲更强的情况,调整了个 性化招生策略,适当减少保送生招生数量,增加自主选拔生的数量,做大做强自 主选拔工作。

(5)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曾经西迁办学 13 年,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被 誉为“文军长征”。为感恩回报、支持西部,在浙江龙泉一中、江西泰和中学、

江西吉安市白鹭洲中学、广西宜州一中、贵州湄潭求是高级中学等五所中学开展 了“西迁之路学子计划”试点工作。在五所中学共选拔了 9 名自主生,高考后录 取了 6 名。

2010 年本科生实际招收 5619 人,其中普通高考理科生 3990 人,普通高考 文科生 582 人(普通高考生中包含体育特长生 52 人,文艺特长生 82 人),保送 生 198 人,求是科学班保送生 43 人,小语种生 92 人,南京军区国防生 40 人,

应用生物科学(提前批)435 人,体育单考单招类考生 29 人,民族内地班学生 20 人,港澳台学生 9 人,美术专业类考生 74 人,少数民族预科班转入学生 36 人,体育高水平运动员 21 人。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处于“985”高校前列。

(5)

2.主修专业确认与学籍处理

浙江大学自 2002 年 9 月紫金港新校区启用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分制的 基本前提是按学分收费,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包括“四选”即“选课程、选专业、

选进程、选出口”,从 2006 年开始逐步推出“选专业”的模式,即由学生确认主 修专业,专业确认有别于按专业招生时的转专业。

当年入学学生在第二年 5 月份实施专业预确认,10 月份进行专业确认,学 校制定了 2009 级主修专业确认工作实施办法,各学院(系)根据实施办法,成 立了主修专业确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院、系主修专业确认细则。最终经双向 选择,2009 级学生中有 5679 人确认了主修专业;39 人未被学院(系)接受;5 人未递交专业确认申请。申请人数超过接受容量的专业 27 个,涉及 13 个院系。

根据学校学籍管理规定,2010 年共处理退学学生 148 人,其中因成绩原因 退学的有 113 人,从年级分布来看,2009 级 16 人,2008 级 50 人,2007 级 21 人,2006 级以前 26 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工程”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了各类 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向国家基金委报送了 2009 年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向教育部报送了理科基地建设情况,完成了人才培养基 地的保研和 16 个国家基地 2009 年度工作总结,并汇编了年度总结报告。

适度调整大类规模,将原有工科大类拆分为工学大类和信息大类,新设科技 与创意大类。2010 年学校以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合作为契机,整合了建筑学、

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城市规划四个专业的资源,设立 “科技与创意设计”

大类,旨在突破专业界限,培养有“大设计”视野和跨学科背景的、具有创意设 计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设计领军人才。该大类共设置了《科技 与创意设计导论》等 10 门新的大类核心课程,2010 年共招收新生 162 人。

创办了“求是科学班”。 根据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精神,

以“为未来科学家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宗旨,2010 年 8 月开办了求是科学 班。求是科学班在数、理、化、生和计算机等 5 个方向设立小班,按照“高、精、

(6)

尖”的培养模式,实施课程精、深、通的研究型教学;实行全程导师制,学生的 导师均为院士、长江学者、杰青、教学名师或知名教授;要求学生至少主持一项 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一项科研项目,完成研 究论文;同时,用不少于 5 个月的时间,赴国外著名大学修读相关“目标学科”

专业课程或赴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进行实习研究。求是科学班实行开放制,竺可桢 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业与能力综合表现,经专家组评估,适时分流不适合的学生,

并择优递补优秀学生。

组织和实施了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 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资源配置全面的综合优势,不断构建与 完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突出能 力的培养原则,坚持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 育和交叉学科培养,不断完善以 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体系和“宽、专、

交”为核心特征的 P-KAQ 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了浙江大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 计划”,主要工作有:(1)向教育部上报了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方案,共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自动化(电气)、

自动化专业(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 与通信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 车工程方向)等 10 个专业;(2)召开了 4 次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 动、实施工作研讨会;(3)对浙江大学“卓越计划”10 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 深化和完善,要求培养方案主要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

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特别是要落实学生实习的合 作企业,加入企业培养环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 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未来企业界的领军人物和未来工程领域的设计大师奠定坚实的基础;(4)

完成“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细则的制订,已从 2009 级本科生开始选拔;(5)组 织制定浙江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13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方案。

此外,承办了教育部 2010 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研讨会,北大、

清华、复旦、吉林大学等 17 所参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全国知 名高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共 137 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7)

2.“质量工程”项目

2010 年是“十一五”“质量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为全面而深入总结“质量 工程”实施进展及建设成效,高度提炼“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客 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十二五”期间的“质量工程”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工作。(1)分别对教学管理人员、院系 本科负责人、教师、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2)形成了《浙江大学关于国 家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和《浙江大学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

“特色专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等十个分报告,总结报告对实施程序、建 设情况、成效与经验及学生受益面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找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还分析了其原因,对进一步推进在建项目提出了建议;(3)为进一步推 进“质量工程”二期建设,针对建设项目名称及建设内容、项目必要性和重要性、

项目管理方式等,形成了《浙江大学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质量工 程”的建议报告》;(4)为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成效的宣传,充分发挥“质量 工程”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努力促进社会各界对“质量工程”深入认识和理 解,营造“质量工程”建设及推进的良好舆论氛围,组织接受了教育部办公厅和 高等教育司共同组织有关媒体记者对我校进行的实地调研,为深入报道我校“质 量工程”建设实施情况,提供典型案例,扩大了宣传。

通过有效组织,2010 年浙江大学共获得教育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25 项,其中 5 个第一类特色专业、15 门精品课程(含 2 门网络课程)、2 门双语教学 示范课程和 3 个教学团队等,特别是获得 13 门精品课门数位于全国高校之首,使 浙江大学国家级精品课总门数(72 门)在全国高校排名第 3。

2010 年浙江大学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一览 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序号 专业建设点名称 负责人 学院、系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陈 越 计算机学院

2 土木工程 罗尧治 建工学院

3 生物系统工程 应义斌 生工食品学院

4 植物保护 宋凤鸣 农学院

5 国际经济与贸易 顾国达 经济学院

(8)

国家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学院、系

1 当代科技哲学 盛晓明 人文学院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建青 思想政治部

3 高分子物理 郑强 高分子系

4 应用计算机图形学 谭建荣 机械系

5 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 许喜华 计算机学院

6 热工实验 洪荣华 能源系

7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王晓萍 光电系

8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 耿卫东 计算机学院

9 化工设计 吴嘉 化工系

10 环境生物学 陈学新 农学院

11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叶恭银 农学院

12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 陈季强 医学院

13 技术创新管理 陈劲 公共管理学院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学院、系

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

Introduction to VLSI Design

谭年熊 电气学院

2

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

Biostatistics and Experiment Designs 朱 军 农学院

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团队名称 负责人 学院、系

1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 潘晓弘 机械系

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 韦 巍 电气学院

3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 来茂德/夏强 医学院

(9)

此外,2010 年获浙江省“质量工程”相关项目达 85 项,其中 5 名教学名师 奖,4 名教坛新秀,17 门精品课程,20 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 项教改项目,30 部重点建设教材。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1.专业建设与培养方案修订

根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10〕13 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 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要求,启动并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申报 工作,“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 “海洋工程与技术”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专业 获得教育部批准,从 2011 年起可以在 2010 级确认主修专业时开始第一届招生。

此外,为促进工科专业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建立与注 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 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 子科学与技术、城市规划 3 个工科专业参加了教育部、建设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和评估。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2 专业接受了教育部 对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城市规划接受了建设部对专业的 评估。

在 2009-2012 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变化,启动了 2010-2012 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补充微调工作:从 2010 级开始,提高了各专 业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修读要求;制定了“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培养方案,并相 应调整了所属的建筑学、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城市规划四个专业的培养方 案;调整了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等专业 的培养方案,使培养大类与招生大类相一致;制定了恢复和新批准设立的 7 个专 业(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体育产业管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中国学)

和 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海洋工程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组织召开了各类课程建设研讨会,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研讨会、

首届通识教育研讨会、通识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研讨会、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课程 建设研讨会等,研究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启动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工作,为提

(10)

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 机制,培养具有融会古今知识,贯通中西文化,文理交融、开阔视野、放眼世界 的知识体系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成立了通识教育分委会,初步完成了我 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框架设计,并经校内外专家评审,2010-2011 学年秋冬学期 开出了 7 门通识核心课程(具体课程见下表)。通识核心课程力求在教学内容设 计与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品牌课 程。

2010 年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负责人 所在学院

1 人文与艺术类 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 3 吴秀明 人文学院 2 人文与艺术类 唐诗经典研读 3 胡可先 人文学院 3 人文与艺术类 圣经与文学 3 徐 亮 人文学院 4 人文与艺术类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3 张德明 人文学院 5 人文与艺术类 二十世纪法国知识分子 3 吕一民 人文学院 6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化学与人类文明 2 王彦广 理学院 7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生命科学 3 吴 敏 生命科学院

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质量,使之与国际接轨。利用与新加坡 科技设计大学的合作契机,推进我校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课程建设,初步完成了 该大类 10 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按中新合作协议初步完成了浙大输出 到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 5 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加强课程网络化建设,

利用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课程教学资源 建设与展示、课程内容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目前课程中心网站有 2000 多门课程。

本科生院拟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再建一个以开放课程为特征的新的网络课 程平台,拟定了《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和《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建设规范》

初稿。

完成了 2007 年 8 项浙江省教改项目结题验收,组织参加省教育厅对 2003-2006 年度 24 门省级精品课和 2010 年度 13 个省级示范中心的交流检查,

组织评审了 47 门 2010 年度校级精品课程。

(11)

特别设立教学方法改革专项和教学成果奖励培育项目。为引导我校广大教师 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寻求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点,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 量,经教师申请、院(系)推荐、专家评审及答辩,并通过公示,学校确定了 12 项理论课重点项目、4 项实验课重点项目、36 项理论课一般项目、14 项实验 课一般项目,列入浙江大学 2011 年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为了充分调 动广大教师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国家级、省级教学成 果奖的培育,经教师申请、院(系)推荐、专家评审及答辩,并通过公示,学校 确定了 34 项重点培育项目、49 项培育项目,列入 2011 年度浙江大学教学成果 奖培育(本科)项目。

四、教学运行

1.开设课程和门次数

2009-2010 学年春夏学期共开设课程 1925 门,开设学科导论讲座 65 次。共 组成 3777 个教学班,其中低于 50 人的教学班占 59%,50-100 人的教学班占 22%,

100-150 人的教学班占 13%;

2010-2011 学年秋冬学期共开设课程 2179 门,开设学科导论讲座 110 次。

共组成 4162 个教学班,其中低于 50 人的教学班占 62%,50-100 人的教学班占 20%,100-150 人的教学班占 11%。

从全年开课情况上看,开课总量基本上与往年持平,低于 50 人的教学班比 例继续保持在 60%左右,小班化教学仍占主流。

2.学生选课(学分)情况

2010 年分别组织了 2009-2010 学年春夏学期和 2010-2011 学年秋冬学期选 课工作。每次选课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至三阶段安排在上一个小学期进行,第 四、五阶段(包括补选申请)分别安排在长学期的每个季学期开学初进行。两次 选课的第一阶段选课成功率分别为 68%和 72%,继续稳定在 70%左右。选课过 程基本平稳,学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五阶段选课结束后平均每个学生成功选课学分数统计

学期/年级 2010 级 2009 级 2008 级 2006 级 2005 级 09-10 春夏学期 / 29.4 26.6 22.3 13.8

(12)

10-11 秋冬学期 27.0 27.1 24.9 14.6 /

总体上看,低年级学生选课较多,高年级学生选课较少。高年级学生选课少 与选修课大部分已在低年级时完成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有关,低年级学生选课较 多与其主修专业确认前修读方向不确定而多选课有关。

3.考务组织与课程考核

课程考试在四个季学期末各安排一次,其中夏学期和冬学期考试的课程较 多。每学期期末考试周前先编排好考场和考生座位编号,然后落实好监考人员、

各级巡考人员,并召开考试工作会议,落实各项准备工作。考试周开始到结束期 间发布若干期考情公告。2010 年 4 个季学期考场情况统计如下表:

09-10 春学期 09-10 夏学期 10-11 秋学期 10-11 冬学期

考场数 651 1541 596 1810

考生人次 51693 102913 32258 121615

组织了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全国外语等级考试规 模庞大,2010 年 6 月共 15899 人次参考,2010 年 12 月共 17924 人次参考。处理 学生缓考 550 门次,处理申请放弃考试 15127 门次,处理毕业补考 880 门次,补 考 117 门次。

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及质量分析

2010 年共有 5216 名本科生参加了各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据统计,

在选题方面,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课题的有 4015 人,占 77%;结合生产 实际的有 354 人,占 6.8%;结合创新性实验的有 78 人,占 1.5%;结合 SRTP 的 有 106 人,占 2.0%;结合学科竞赛的有 52 人,占 1.0%;结合综合实践的有 611 人,占 11.7%。 指导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教师共有 2242 人,其中教授 955 人, 占 42.6%;副教授 940 人, 占 42%;讲师 291 人, 占 12.9%。校外实践经 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参加指导我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有 56 人, 占 2.5%,为 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增添了新的指导力量。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分比例总体合理,全校 5216 名毕业生中成绩优秀 的 1014 人,占 19.4%;成绩良好的 3031 名,占 58.1%;成绩中等的 935 名,占 18%;及格 202 名, 占 3.9%;不及格 34 名, 占 0.7%,总体优良成绩比例为 77.5%。

组织评选了 2010 届 100 篇特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组织了我校部分专业

(13)

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2010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互评工作,促进交流,

共同提高。

五、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次设立“求是特聘教学岗”和“求是特聘实验岗”。配合学校教学科研人 员岗位分类管理改革,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和教学团队岗,对不同 岗位制订岗位职责。首次设立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特聘实验岗,聘请了 6 名求 是特聘教学岗(吴秀明、何莲珍、杨启帆、王彦广、陆国栋、吴 敏)和 2 名求 是特聘实验岗,并完成实验技术支撑队伍梳理和聘岗工作。同时,针对助教岗位 紧缺、经费有限的状况,通过对院系调研,改革了助教的聘任和分配方案,进一 步明确了助教工作内容。

开展了浙江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择优推荐参加浙江省青年 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比赛活动从 6 月开始至 11 月结束,历时 5 个月,经历了学 院初赛、学校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来自 35 个院系和城市学院、宁波理工学院 2 个独立学院选抜出的 51 位选手参加了学校复赛。最后 25 位青年教师进入校级 决赛,最终定评出校级一等奖 3 名、二等奖 5 名,三等奖 10 名,优胜奖 7 名;

方富民等 18 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

具体名单为:方富民(外语学院)、周天华(医学院)、雷引林(宁波理工学院) 、 罗仕鉴(计算机学院)、高艳东(法学院)、赵羽习(建工学院)、吴媛媛(农学 院)、薛 静(医学院)、周建伟(宁波理工学院)、肖 俊(计算机学院)、郑臻 荣(光电系)、 赵 晖(思政部)、邹晓晖(医学院)、查叶娟(城市学院)、朱燕 建(经济学院)、林伟岸(建工学院)、孙 晖(电气学院)、 张苑竹(城市学院)

六、教室、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教室(含多媒体教室)建设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我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2010 年,会同房地产管理处、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在暑假期间对玉泉校区 11 个普通教室和紫金港校区 15 个普 通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室改造,对玉泉校区 24 个教室进行更换黑板、安装空调等 有关维修,对紫金港校区东 1A-219 教室进行阶梯教室改建。目前全校有 651 个

(14)

2.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2010 年学校共投入 400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农生环组团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 新购置和教学实验室的搬迁工作等,使实验教学条件和装备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改 善,为提高农科类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到 2010 年底,四个学 院的教学实验室迁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实验课程已在新校区顺利开展。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院校合格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申报工作的通 知》精神,经学校报浙江省教育厅认定,法学院犯罪侦查与司法鉴定实验室、医 学院口腔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航天航空学院固体力学实验室等 四个实验室被评为 2010 年浙江省级合格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到目前为 止,全校本科教学实验室(中心)共 40 个,其中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8 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7 个,浙江省合格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12 个。

组织了 2007 年实验教学研究项目的结题工作和 2009 年立项的 60 个实验教 学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完成了 2009-2010 学年春夏年期、2010-2011 年秋冬学 期实验教学计划表和完成表的收集、统计工作,并向教育部上报了有关实验教学 项目相关数据。2010 年春夏学期共开设实验课程 314 门,人学时数达 934089;

2010 年秋冬学期开设实验课程门数 373 门,人学时数达 1094046。其中,含有综 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的实验课程比例已经超过 90%。

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组织完成了教育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提交 了我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报告。完成 2010 年度“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助项 目”的中期检查和验收,7 个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其中 2 个项目为优秀。

组织了 2011 年度“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资助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共 七个项目合计获得 18 万元资助。

七、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 1.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

根据教学督导员 2009-2010 学年所听 1800 多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总体比较高,课程评价优和良的比例均在 95%以上。其 中对在夏学期开课的 12 个荣誉课程教学班进行了质量跟踪听课,结果表明,整

(15)

体上荣誉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一般课程,其中 11 个课堂评价 为 A 等,1 个评价为 B 等。

教学督导委员会组织督导员对 1700 多份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教师批 阅情况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学生中是否存在相互抄袭和教师对实验报告的批阅 情况。从检查结果看,整体情况良好,但个别学生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

此外,组织教学督导员对 6 场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进行了现场旁听和检查,总体上 答辩过程比较规范。其中化工系、材料系对小组答辩评定为优秀等级的论文(设 计)或是否合格上有争议的论文(设计)在大组进行第二次答辩的做法值得推广。

2.学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为学生的服务意识,将服务贯穿于对学 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尽最大努力提供服务,为学生排忧 解难,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优良学风建设系列活动,营造学生健 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在学校层面组织开展“校风学风建设周”系列活动。活动包括“求学路上的 叮咛——名师启航之陈劲教授讲座”、“90 后心中的经典图书评选活动”、“新 东方英语晨读”、“我的大学,我的路——首届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经验交流会”。

陈劲教授的报告为同学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优秀学长的经验分享使同学们了解 了前进的方法,晨读活动让同学们学会了坚持与自信,“90 后心中的经典图书”

评选活动让同学们认识经典,品味经典,并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和发扬“好读书,

读好书”的学习风气。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学生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组织成立了以引领 优良学风为主旨的“优秀学生发展联谊会”;开展“追寻优秀学生成长的足迹”

——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十佳大学生交流会;举办了“优秀学生成长的足迹”

为题的专题讲座;编制、印刷了《优秀学生成长的足迹》册子,收集了近几年本 科学生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个人成长故事和感想(计划在适当的时候正式公开出 版),通过获竺奖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来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精彩而充实的活动 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响应,收效良好。

为弘扬优良学风,严肃考风考纪,举办了“诚,求是;印,亘久”主题系列 活动,倡导学生诚信应考。“诚、求是,印、亘久——诚信教育文化广场宣传活

(16)

动”在文化广场陈列了印有考试温馨提示、违纪案例警示、违纪当事人悔悟与诚 信故事等内容展板,一个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使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弘 扬求是学风、杜绝考试作弊签名活动”宣传诚信考试、诚信为人的理念,号召学 生们从诚信考试开始诚信人生,学生们纷纷在印有标语“弘扬求是学风,杜绝考 试作弊”的横幅上庄严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承诺诚信考试、杜绝舞弊。

此外,在专业院(系)层面,还积极参与指导各院(系)优良学风建设活动,

如多层面学长经验交流活动、各类学术讲座、结对工程等活动。尤其是加强对求 是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指导。如丹青学园开展“学海导航”节活动,内容涵盖名 师讲座、学长交流、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 仔细阅读《学以载道诚信为本——关于诚信参加考试的倡议》并签定《诚信考试 自律承诺书》;组织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担任“学风督察员”,每个月进行寝室走 访和课堂督察。云峰学园成立了班级学风督察组,由班级学习委员牵头,周一到 周四实行晚自习制度;每周的学园例行班会上专门设立学风情况沟通环节;以学 风督察简报的形式在学园内通报各班级学风情况。蓝田学园成立学风督察小组,

继续开展“博雅论坛”活动,邀请各院(系)知名教授来学园讲座,并在学园橱 窗定期宣传诚信案例等活动。

3.学生评教工作

组织了 2010 年春夏秋冬 4 个学期所有开课课程的学生评教工作,学生参评 率达 90%以上。从评价结果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比较高,达到 94%,各学院

(系)的满意率均在 90%以上,其中医学院课程的满意率最高,达到 97%以上。

此外,就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关的问题设计了 10 个问题,在 2010 届毕业生中进 行了抽样调查,共发近 1500 份问卷,回收 750 份。通过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对 浙大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问卷中有“你的亲戚朋友之中如有人在清华、北大以 外的 C9 高校都确定能录取的情况下,向你咨询时,你会首先向其推荐哪所高 校?”,71%的问卷回答是浙大。

4.教学考核

进一步加强院系教学工作考核工作,修订了《浙江大学学院(系)本科教学 年度量化考核方案》,对 2010 年各院系的教学工作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考核和比较

(17)

分析。同时,要求各院系提交本科教学工作年度报告,学校组织交流和汇编。

八、学生跨校和出国学习交流

在 2010 年度,完成了 153 个对外交流项目学生的选拔,共选派 1315 名学生 出国、出境交流。完成了国家出国留学基金“千名中国大学生赴英的实习计划”

的选拔,我校共推荐了 10 名学生参加本项目。

2010 年我校参与 C9 联盟计划,选派 21 名学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 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交流学习。

选派 10 名学生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学习。选派 2 名学生参加北京大学“海峡两 岸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选派 10 名学生参加西安交通大学 C9 暑期学校。

此外,2010 年共有 126 名境内外高校学生到我校交流学习;其中港澳台学 生 66 名,中国政法大学 10 名、吉林大学 20 名,C9 联盟计划 30 名。

浙江大学对口支援的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均有学生来我校 交流学习。2010 年贵州大学共有 59 位交流生到我校学习,其中 2009 级 29 人,

2010 级 30 人;塔里木大学共有 6 个 2008 级学生到我校学习;杭州师范大学共 有 11 位 2008 级学生到我校交流学习。

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各级各类科研训练

本科生组织开展校、院(系)、省和国家四级科研训练项目是浙江大学构建 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人才 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 年浙江大学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项目校级立项 1176 项、院(系)级立项 537 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 项 172 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广项目立项 29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立项 57 项,全校 36 个学院(系)本科生参加四级科研训练项目共计 1971 项,

参训学生高达 5493 人次,参与指导教师 1963 人次,投入 300 多万元经费用于本 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研究。

2010 年学校完成校、院(系)、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中期检查,

按期完成了 2008 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 SUN 项目、2009 年度浙

(18)

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浙江大学第十二期大学生科研 训练计划(SRTP)项目结题答辩和验收工作。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研究内容涉及 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教育、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学校倡导科研 训练项目要从基于问题研究、基于领域研究和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出发,研究成 果以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产品研制、专利申请、软件开发和课件 建设等形式体现。据浙江大学第十二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结题时 统计,正式发表论文 28 篇,申请专利 5 项。

2010 年学校完成了《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法总结报告》和《浙 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我校有 3 个项 目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展,其中《情感化益智类产品的创新设计》受到了多家媒 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焦点新闻播报”栏目也对该项目进行了相关报 道。四个项目入围参加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大学生创新论坛”,并在大 会报告和展示,其中“基于通感概念的创新产品设计”项目荣获大会“我最喜欢 的十个最佳作品”。

学校通过开展四级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创新精神和科 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浙江大学以创建“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组织 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着力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推荐免试、获奖奖励和进入本科生创新成果 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科竞赛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促进了大学生知识性、研究性、探索性、国际性、交叉性、挑战性、创新性、自 主性、协同性学习的全面深入开展,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 2010 年开展了 19 大类 47 项学科竞赛项目,从单一学科竞赛向多学科、

交叉性、复合型、知识趣味型相结合,参加竞赛层次从校到省和国家,最后走出 国门,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大舞台。随着竞赛项目不断扩大,学生参赛 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受益面迅速提高,2010 年本科生直接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 赛项目高达 3900 多人次。

我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统计,2010 年我校学生

(19)

获国际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7 项,二等奖 5 项;全国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13 项,二等奖 18 项,三等奖 3 项;浙江省特等奖 4 项、一等奖 17 项、二等奖 17 项、三等奖 9 项;浙江大学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46 项、二等奖 92 项、三等奖 188 项。其中: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荣获特了等奖 1 项、一等奖 10 项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高校之首;同时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 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和质的跨越。2010 年还第 3 次蝉联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人类组冠军;获世界大学生德国红点设计概念竞赛 6 项大奖;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 1 项特等奖;获首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 生英语演讲竞赛特等奖亚军。

浙江大学高度重视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建设,2010 年学校投入 150 万 经费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建设 18 个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和学科 竞赛网站,为开展本科生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第二课堂活动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与保障作用。

浙江大学承了担浙江省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程序设计 竞赛、英语演讲竞赛等四大学科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同时还承担了教育部批 准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富有成效地组 织了 4 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3 届节能减排竞赛,得到全国高校的一致好评,

多次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为学校和浙江省争得荣誉,为浙江省和全国高校的组 织开展学科竞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邀请名人讲座、打造博雅论坛项目品牌、开展“导师面对面”和“博士 生论坛”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启迪了学生思维。2010 年,我校组织开展纪念 浙江大学建校 113 周年“文军长征颂”大型音乐史诗朗诵会、纪念竺可桢校长诞 辰 120 周年系列讲座、第十二届学生科技文化节暨文化素质教育月系列活动、“社 团,让大学更精彩”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新年狂欢夜”文艺晚会、校园主持 人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系列活动、第十二届校园文学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 文体活动。此外,全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 140 余,覆盖学生 13000 余人,共计举 办面向公众的社团活动 160 多场次,学生受众就多达 25000 余人。

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专题辩论、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各类比赛活动,

(20)

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2010 年,我校组队参加 2010 国际大学生 群英辩论会选拔赛喜获季军和最佳辩手;组织参加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 诗文诵读大赛喜获金奖;组织参加浙江省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选拔赛我校学生入 选十佳选手。2010 年,我校在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中获得 2 个特等奖,8 个一等奖,5 个二等奖,3 个三等奖以及省级“优秀组织 奖”荣誉;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 3 个银奖,并获 得“全国优秀组织奖”称号。2010 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 才计划)启动实施,经学校推荐和专家评审,共确立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1372 项、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381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185 项。

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010 年共组建社会实践队伍近 400 支,校级重点 立项团队 56 支,一般立项团队 63 支,约 8000 名求是学子奔赴全国 31 个省、市、

区,以及港澳台、欧美等地,开展了政策宣讲、红色教育、灾区重建、农技推广、

法律普及、医疗服务、支教扫盲、环境保护、专业实习、社会调研、文化交流、

企业帮扶、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共有志愿者注册人数 21481 人,星级志愿者 525 人,志愿服务和专业助残服务队 90 支,“一对一”长 期结对帮扶队伍 297 个,共开展志愿服务和助残活动共 560 余次,志愿者参与人 数为 10257 人次,志愿服务总时数为 91414 小时,接受服务的总人数为 104016 人次,向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志愿服务。

4.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全校学生发表论文 340 篇,获得专利 130 项。在发 表论文方面,化学系、高分子系、电气学院、环资学院、管理学院 5 个院系比较 突出,发表论文数占据了全校学生发表论文总数的一半。其中化学系学生发表论 文 56 篇,高分子系学生发表 43 篇,电气学院学生发表 38 篇,环资学院和管理 学院学生各发表 18 篇。在获得专利方面,计算机学院非常突出,学生获得专利 75 项,占据了全校学生获得专利总数的半数以上,机械系比较突出,学生获得 专利 14 项。

十、毕业生情况 1.毕业生学业状况

(21)

2010 届共有毕业生 5231 名,其中授予学士学位 5215 名,结业 144 名,延 长学制 354 名;毕业生中有 189 名学生获辅修证书,130 名获双学士学位证书,

5 名学生获第二专业证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毕业生海内外深造

2010 届本科生出国、升学的总人数为 2782 人,占本科毕业生的 52.58%(2009 年为 48.06%),比去年提高了 4.52 个百分点,其中:出国 938 人,占 2010 届本 科毕业生的 17.73%,比 2009 届的 13.19%增加了 4.54%;升学 1844 人,占 2010 届本科毕业生的 34.87%,与 2009 届基本持平。

2010 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 1844 人录取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录 研率为 34.85%,与 2009 届 34.87%基本持平。其中约有 30%在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和中国科学院等 78 所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一步深造。

2010 届共有 938 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占毕业生总数的 17.73%,

比 2009 届的 682 人增加了 256 人,出国(境)率提高了 4.54 个百分点。其中生 科院、外语学院、数学系的出国(境)深造比率达到了 30%以上。

3.毕业生就业状况

截至 2010 年 8 月底,我校 2010 届本科毕业生有 2340 人实现就业,初次就 业率达到 96.81%,比上一届的 96.56%上升了个 0.25 个百分点。其中协议书就业 的 2249 人,其它灵活就业有 91 人。

从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省市,去浙江、上海、

广东、北京、江苏五个省市就业的比例达到 85%。在就业的学生人中(不包含少 数灵活就业),约有 1500 人(占 66.74%)在浙江省就业,比 2009 年的 72.23%下 降了 5.49%。在浙江省就业的人中,在杭州市就业的人数达 1008 人,占在浙江 省就业人数的 67.15%,与 2009 年 68.02%基本持平。去浙江省外就业的有 725 人,占参加就业人数的 33.26%。在省外就业的学生中,有 60%集中在上海、广 东、北京、江苏四个省市。

我校 2010 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总体格局与前几年没大的变化 依然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达到 82.74%,与 2009 年的 82.48%基本持平。其中在 党政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就职人数逐年增加,2010 年为 9.5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督教宣道会徐泽林纪念小学 天主教柏德学校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红磡信义学校 圣公会静山小学. 东华三院冼次云小学

何东中学 马锦明慈善基金马陈端喜纪念中学. 佛教何南金中学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School Address WAN CHAI ROAD, WAN CHAI, HONG

2017年9月12日,冯晏飞校长带 领语文科李小慧、曾晶晶老师,英 语科黄海连、颜菁老师到香港打鼓

实验教学中心3个(含 29个专业实验室)、广 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 范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

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25万册,电子图书

Yuen Long East (East of Yuen Long Nullah, North of Kau Yuk Road, East of Tai Tong Road), Yuen Long Town Centre (East), Yuen Long Kau Hui, Au Tau, Kam Tin, Lok Ma Chau, Mai 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