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題反應理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試題反應理論"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重新查詢 | 回學校首頁  回上頁 重新查詢 友善列印

1032學期課程基本資料/Course Information 系所

系所 / 年級年級 資工系碩專班 1年級 課號課號 / 班別班別 66E00022 / A 學分數

學分數 3學分 選選 / 必修必修 選修

科目中文名稱

科目中文名稱 試題反應理論 科目英文名稱科目英文名稱 Item Response Theory 主要授課老師

主要授課老師 謝俊逸 開課期間開課期間 一學年之下學期

人數上限

人數上限 20 人 已選人數已選人數 6人

起始週 / 結束週 / 上課地點 / 上課時間 第1週 / 第18週 / H506 / 星期3第11節 第1週 / 第18週 / H506 / 星期3第12節 第1週 / 第18週 / H506 / 星期3第13節 請各位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請勿非法影印。

Please obser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not to make illegal copies.

教學綱要/syllabus

第一部分/Part I(※依課程委員會審議之內容決議填入)

一、教學目標所 一、教學目標所 要達成之能力培 要達成之能力培 養項目 養項目: [依據課程委員會依據課程委員會 審議通過之課程 審議通過之課程 與基本素養 與基本素養/核心核心 能力關聯表填寫 能力關聯表填寫]

Item 基本素養/核心能力 Core Literacy/Core Competencies 相關性 Relevance 高度相關 中度相關

1 具有資訊專業領域之知識 .

2 具有創新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之能力 .

3 具有撰寫專業論文及簡報能力 .

4 具策劃及執行專案之能力 . .

5 具有溝通、協調及跨領域團隊合作之能力 . .

6 具有終身學習與因應資訊專業領域快速發展之能力 . .

7 認識並遵循學術與工程倫理 . .

8 具國際觀及科技前瞻視野 . .

二、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Objective)

1.認知面:[使學生理解、應用、分析、綜合、比較、推論、評估本課程之理論與概念]:

本課程為「測驗理論」課程之延續,簡介「測驗參數估計與銜接」、「題庫建置」、「電腦適性測驗」與「數位教 學評量」之統計理論與方法

2.技能面[使學生能獲得運用與實做本課程理論與概念之技巧]:

熟悉應用各種電腦適性測驗系統

3.情意面[能引發學生對本課程之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加觸類旁通與自主學習]:

激發學生學習級研究現代測驗理論動機 三、符合教學目

三、符合教學目 標之課程內容設 標之課程內容設 計

內容涵蓋「試題反應理論之基礎與假設」、「能力值與期望分數之估計」、「試題與能力參數之估計」、「試題與測 驗之訊息」、「題庫之建立」、「測驗之編製」、「分數之等化」、「電腦適性測驗」與「數位教學評量」

四、先修科目 四、先修科目 (Pre Course)

第二部分/Part II 一、多元教學方

一、多元教學方 法

(Teaching Method)

由學生自訂學習目標與抱負水準 案例或故事討論 講述

學生課後書面 報告

小組討論 學生上台報告 腦力激盪

學生實作 角色演練 習題練習 影片欣賞與

討論

採訪 e化教學 審議式民主 觀察與資料

收集

一分鐘回饋 磨課師課程 翻轉教學 其他

企業參訪 與課程有關之實務

學習

見習 實習

協同教學 服務學習課程 其他系課程委員會核定之實務學習

項目

二、多元教學方 二、多元教學方 法與教育目標的 法與教育目標的 連結

連結

您所勾選之教學方法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您所勾選之教學方法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1 2 3 1.講述

2.學生課後書面報告

3.觀察與資料收集

(2)

三、參考書目 三、參考書目 (Reference) [符合教學目標之符合教學目標之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現代測驗理論王寶墉心理出版社 1993 無參數試題反應理論論文集 :劉湘川測驗統計年刊 2000~2010

四、教學進度 四、教學進度 (Syllabi) [符合教學目標之符合教學目標之 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教學進度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1 2 3

2015/2/25 試題反應理論的發展趨勢 謝俊逸

2015/3/4 二元計分模式

IRT models for dichotomous data (1PL – 4PL, normal ogive models). Interpretation of parameters. 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

謝俊逸

2015/3/11 能力與試題參數的估計(I)

Parameter estimation: item parameters, person loc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謝俊逸

2015/3/18 能力與試題參數的估計(II)

Parameter estimation: item parameters, person loc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謝俊逸

2015/3/25 模式與資料間適合度的檢定

Assessment of assumptions, goodness of fit. Item and test information function. Test development with IRT.

謝俊逸

2015/4/1 能力量尺 Scale of ability

謝俊逸

2015/4/8 訊息函數 Information function

謝俊逸

2015/4/15 期中考停授 Midterm

謝俊逸

2015/4/22 Models for ordered polytomous data Models for ordered polytomous data

謝俊逸

2015/4/29 Models for nominal polytomous data Models for nominal polytomous data

謝俊逸

2015/5/6 測驗編製分數的等化 Score equating

謝俊逸

2015/5/13 題庫的建立 Building item bank

謝俊逸

2015/5/20 電腦化適性測驗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謝俊逸

2015/5/27 試題偏差的診斷 試題偏差的診斷

謝俊逸

2015/6/3 精熟測驗 Mastery testing theory

謝俊逸

2015/6/10 IRT的其他應用(I) Other applications of IRT (I)

謝俊逸

2015/6/17 IRT的其他應用(II) Other applications of IRT (II)

謝俊逸

2015/6/24 期末報告 Final report

謝俊逸

五、多元評量方 五、多元評量方 法

(Evaluation) [所勾選評量方法所勾選評量方法 之評分加總 之評分加總 為 為100分分]

評量方式 分數 評量方式 分數

實作測驗 0 期中筆試 0

隨堂筆試測驗 0 期末筆試 0

小組作業 0 期中報告 30

服務日誌 0 期末報告 40

口試 0 專題報告 0

個人上台報告 0 實作作品與反思 0

小組上台報告 0 前後測比較進步與成長 0

出席狀況 10 課堂參與與表現 20

心得與反思報告 0 其他 0

六、多元評量方 六、多元評量方 法與教育目標的 法與教育目標的 連結

連結

您所勾選之評量方法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您所勾選之評量方法與何種基本素養/核心能力有關?

1 2 3 1.期中報告

2.期末報告

3.出席狀況

4.課堂參與與表現

(3)

七、講義位 七、講義位 址 址(http://)

回上頁 重新查詢

課程查系統 Viewable With Any Browser & 1024 x 768 Resolution

亞洲大學 41354 台中縣霧峰鄉柳豐路500號 TEL: 886 + (0)4 + 2332-3456 FAX: 886 + (0)4 + 2331-6699 © Asia University, Taiw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興國中

中興國中

中興國中

中興國中

發泡錠 蠟燃燒 鐵生鏽 碘試液. 醋蛋 CO 2

2.術科測試辦理單位請依應檢人數準備各試題所需材料。本套試題共十題,每題 術科測試時間為 3.5

Students in this Learning Unit should recognise the concepts of sample statistics and population parame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Population Parameter

This paper presents (i) a review of item selection algorithms from Robbins–Monro to Fred Lord; (ii)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arge sample foundation for Fred Lord’s maxi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