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覺得我們的課程本身是很吸引學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我覺得我們的課程本身是很吸引學生"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學生課程經驗分析

在前面的文獻探討中,我們可以瞭解,學生對於學校課程,並非一味 地照單全收,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個人對課程主動地涉入,而形成 各種不同的主觀經驗。因此探討學生課程經驗所關心的問題,在於瞭解課 程對學生產生了什麼意義?學生在課程中到底學到了什麼?在本章中,將 秉持這樣的精神,透過學生的觀點,探索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的詮釋,呈 現他們的學習經驗。

第一節 現實與理想之間

課程從專家設計、教師實施到學生學習,各層級會產生落差(Goodlad, 1979),也就是說,專家學者依據理論與研究結果,設計出各項課程,但是 學生並不一定會完全如課程設計的理想來學習,反而產生一些質與量的變 化。

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主要是希望培養學生基本的科技素養,讓學生 能適應科技社會,因此十分強調與生活作結合,就像教導二年 A 班生活科 技的阿忱老師所說的:「我們沒有問題啦,我們跟生活的連結性非常高。」

(阿忱老師訪談 2001/2/21)。這樣的學習取向,理應能引起學生很大的 興趣,並且因為和生活息息相關,方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我覺得我們的課程本身是很吸引學生。以前升學率更兇的時候,

也是一樣很吸引學生,學生對我們這個很有興趣,因為他是比較 實際生活面的東西啦,比起別科我是認為比較有興趣。(阿忱老 師訪談 2001/2/21)

(2)

從教育者的觀點,認為這種課程相當吸引學生,但是說到學生對生活 科技課程的態度,他(她)們卻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呈現相當大的歧異,

這顯示出學生的反應相當多元,恐怕不是教育者能一一掌握的。正如在我 所研究的這個個案裡,雖然不乏有學生對生活科技課程果真興趣濃厚,但 是也有學生抱持著不同的觀感,在這一節裡,將探討學生學習課程的實際 狀況與課程設計與教授者所規劃的理想學習狀態這兩者之間的落差。

壹、動手做的吸引力

生活科技課程的一大特色,便是提供學生一個結合理論與實作的學習 經驗,讓學生能透過動手做的過程,學習相關科技原理,而這部分也是吸 引學生學習的一大誘因。

有些學生便提到,生活科技課程比起那些只是光講理論的科目,要好 玩、有趣多了,特別是它不像科學、數學等純理論的科目,還有技能學習 的部分,學生能夠動手做,所以喜歡這個課程。

我是比較喜歡那種科技方面的,如果是數學部分比較多的話,那

我就不喜歡,類似那種數學原理、科學那些。(阿軍 2001/03/08)

這個…比較有趣,因為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些工藝的東西。(阿宥 2001/03/08)

還好啊,我對操作比較有興趣,想要操作看看。(阿濂 2001/03/09)

理化哦?不喜歡。這(生活科技)是因為可以做東西,所以比較 喜歡。(云云 2001/03/08)

(3)

和科學、數學比起來,我比較喜歡這個」(雅雅 2001/03/22)

我覺得很好玩啊,因為能做很多東西。(阿立 2001/03/29)

喜歡…因為很好玩啊。(媜媜 2001/03/29)

對學生而言,生活科技課程具有有實用性,不但能多學得新技巧,還 可多瞭解一些東西,再加上有動手做的機會,可以立即得到回饋,因此學 生的學習成果比其他科目較「快」能顯現出來。

很有趣啊,對啊,因為它很有用,各方面都很有用,像這次做滑 翔翼我覺得很有用,我平常雖然沒有做,但是會看,這樣可以多 瞭解一些東西,對啊,而且很實用,不像那種另外七科沒什麼用,

這種成果比較馬上就可以看出來。(阿翔 2001/03/22)

學會怎樣做飛機啊,這對我幫助很大啊,可以有一個技巧。(阿 和 2001/03/29)

由於操作時必須對老師所教的東西有相當認識才能做得出來,所以一 定要搞懂才能將觀念付諸實踐,因此這些喜歡動手做的孩子,對於老師所 教的課程顯得較有概念,他們在課堂上的反應通常也是比較積極的,甚至 為了有好作品,他們會一試再試,不斷調整而樂此不疲。像在製作滑翔機 單元時,同在一組的阿宥、阿軍在課堂上就相當積極參與,不但上網找了 很多資料,還常問老師問題,甚至和老師討論一些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譬 如材料要如何應用?尺寸、構造應該要如何?…等等(觀察札記

2001/03/08)。除了問老師,同學彼此之間也會不斷地討論製作時遇到的問 題,以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比方說光要決定做「上反角」的方法,他們

(4)

就討論了好久:

阿軍和阿宥討論:「上反角可以用砂紙磨嗎?」

阿宥:「你上反角不可能只用砂紙磨啊。」想了一會兒又說:「如 果你用割的,還是會有問題啊。」

阿軍:「用割的方向可能會不一樣。」

(這時阿忱老師剛好走過來)

阿忱老師:「他講到重點囉!」

阿軍:「用吹風機怎麼樣?老師老師!可以用吹風機讓它彎曲 嗎?」

阿忱老師:「用吹風機是一個方法,但不是最好的,還有別的方 法,你可以想想看。」

阿軍:「那就用吹風機就好了。」

阿忱老師:「你用吹風機吹的話,兩邊的弧度會不會一樣?」他 們搖頭,阿忱老師接著說:「所以你需要其他輔助的 東西。那個東西叫做靠模,靠在上面才會固定它的角 度。」

阿宥馬上懂了,比手劃腳示範:「是不是就這樣?」(教室觀察札 記 2001/03/22)

不僅像阿宥、阿軍等這樣在班上表現好、功課不錯、做事也很負責的 男生才會投入學習,阿翔、阿堂等一向被老師視為不認真、愛搗蛋的學生,

一到了製作滑翔機的時候,也變得相當認真,連老師都忍不住誇他們「好 認真耶你,不一樣囉!」(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22),這幾個學生和平 常嘻嘻哈哈的樣子判若兩人,就連下課後還跟著老師不停問問題,捨不得 離開。

(5)

此外,這些樂於動手做的學生,還顯得特別勇於嘗試,就算遇到了困 難,也會想辦法解決。例如剛開始時,大家對怎麼做滑翔翼毫無概念,阿 軍、阿宥、阿浩他們卻未因此退縮,反而因為對製作沒有把握,課後還相 約在家練習試做,這樣之後正式製作時就會比較熟練,技術上面也比較能 掌握。

Q:好像你們之前還有在家練習是不是?

阿軍:「對啊,那天在他(阿宥)家邊打電動邊做。」

Q:怎麼會想到要先做?

阿軍:「就怕不會做啊……就是看到老師拿出來的(樣本),就照 那個樣子把它做出來。」

、、、

阿宥:「比如說那個機翼的距離,就比較知道要怎樣割比較不會割 太多。」

阿軍:「而且就是動作會比較快。」(阿軍、阿宥 2001/03/30)

異於有的學生覺得滑翔機很難,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些對操作有興趣 的學生反而覺得很簡單。總是有很多點子的阿偉就說:「很簡單啊,就看 一看就會了,……也不需要找資料啊,很簡單」(阿偉 2001/04/19),他 們從老師上課所展示的教具獲得啟發,就著手試做。

光是製作成功並不能滿足他們,他們還會進一步追求滑翔翼性能的提 升與造型上的改變。樂於嘗試各種不同造型的阿偉,常不侷限於滑翔機的 基本構造,非常有創意;而經常以「菁英」自詡的阿翔,也常有特殊的想 法,願意挑戰難題,不以滿足老師基本的要求為限,他在做滑翔機時,會 自己改進製作方法,在製作副翼時,他捨棄老師上課教的用鋁箔紙貼住一 側的作法,反而利用小鐵絲將副翼串在機翼上,這樣一來,副翼便可做三

(6)

百六十度的調整,改進了原來只能旋轉一百八十度的限制。

Q:你用這個鐵絲是要做什麼用的?

阿翔:「把它串進去(示範一次給我看)就可以做副翼了。」(教 室觀察札記 2001/04/19)

除了改進製作方法,阿翔還會嘗試比較複雜的機型,「我要做有腹艙 的,還可以裝砲彈(笑)(教室觀察札記 2001/04/12),甚至自己準備材 料,為自己的滑翔翼裝上小馬達與螺旋槳,成為班上第一架有動力的滑翔 機。

這些喜歡動手做,又勇於嘗試的學生,往往會主動在小組製作的過程 中承攬重要的任務,他們甚至會主動爭取,搶著做,而成為小組中的重要 功臣。

我會好奇,所以會主動爭取,不是因為我是組長,我本身就是這 樣。(阿濂 2001/03/09)

老師到第二組視察工作情形,對著沒有在做事的學生說:「幫忙 啊!幫忙啊!」

組長阿濂對著老師邀功:「喂!誰功勞最多啊!有沒有搞錯!」

老師:「你們這組就靠他了,是不是?」

全組笑著異口同聲地說:「對啊!」(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22)

就某些層面而言,因為課程中安排操作的機會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使他們投入課程的學習,這的確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之一,但是除了引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外,學生是否能從中體驗科技原理的應用,在技術的琢 磨外,進一步提昇至認知層面的學習。因此課程中實作部分的安排,主要

(7)

是為了透過操作的過程,讓學生從做中學,將所學的知識作靈活的應用,

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例如將白弩利定理應用至滑翔翼的調整上,以提升 其飛行效能等,而非僅僅拘泥於技術層面。阿忱老師就不斷強調這一點來 提醒學生,操作部分並不是最重要的學習目標,重點是透過時作演練的步 驟來學習相關知識,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我們看待操作部分哦,不是強調那個技術,而是強調基本的 一些觀念。、、、現在我們就認為技能的部分反而不是那麼重 要,、、、,你的程序有沒有記住,你的基本概念清不清楚,安 全事項是哪些,我們現在強調的是這個東西,是一種知能吧,一 種知識一種能力,而不是技術。(阿忱老師訪談 2001/05/25)

甚至進而提醒學生們毋忘去思考科技之外的人文關懷:「我告訴你 們,怎麼做滑翔機不是最重要的,有新的技術出來,隨時可能被取代,最 重要的是你們要瞭解運輸科技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影響與衝擊,這才是最有 用的地方」(教室觀察札記 2001/04/19),但即便阿忱老師敦敦教誨,在 課堂上不斷耳提面命,也將這部分視為最重要的課程目標,不過學生們卻 很少想到這一層,也鮮少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融入學理的應用與驗證,如 課程目標所期望地在設計與製作時結合科學原理與數學精密測量。反而覺 得操作及之後的試飛,是課程中最好玩的部分,動手做做看,讓一架架的 滑翔翼,可以飛得很高、飛得很遠,這讓他們充滿了成就感,才是最吸引 人的地方。

(8)

貳、IQ200 的迷思

他以為我們是天才,IQ200 的天才……。(淇淇 2001/03/16)

即便有些學生因為喜愛動手操作而樂於其中,但也有其他學生針對課 程內容則提出不同的看法,紛紛抱怨其難度太高。像是一年級時「營建科 技單元」上「建築物檢核」,讓學生運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去檢查建築物是 否合乎安全規格,他們就覺得好難,好像不符合國中生的程度。當欣欣回 憶起一年級上的生活科技課時,她說道:「就有些課程,它太深奧,就覺 得它不太適合我們現在國中生的程度。」(欣欣 2001/03/29),同組接受 訪談的潔潔身有同感,在一旁猛點頭,媜媜也附和:「對啊對啊,聽的時 候,就會覺得…,像上學期那個看(建築物)合不合格,覺得太難了。」

(媜媜 2001/03/29)。甚至有學生反應,老師教這些根本就是強人所難,

把他們當「天才」!

而且老師有時候叫我們做強人所難的事情。他一年級時不是叫我 們去量房屋嗎?有沒有垂直?有沒有蓋得好?那根本就是……

把我們當天才一樣!(淇淇 2001/03/16)

而該學期教學進度所安排的「運輸科技單元」與「製造科技單元」兩 部分,是讓學生製作滑翔機與智慧拼盤,這套課程是根據 MST(數學-科 學-科技)系統的理念所設計的,進行數學、科學、科技三個領域的整合,

在科技課程中帶入一些數學、科學的概念。

現在這個 MST 的話,跟以前稍微有點不一樣,就是怎麼樣讓他能 夠做科際間的整合,怎樣做學習的遷移,用我們以前的名詞就 是,讓他們做學習上的遷移,你數學怎樣用到科技用到生活來,

(9)

然後科學怎樣用到生活來,那我們現在 MST 正在做這個 model,

他就是以科技為主,然後他會有科學原理,他會把相關的科學原 理帶進來,科學原理之外他還有更精確的,比較精確的,會有數 字,一些數據公式,要計算得非常精密。(阿忱老師 2001/02/22)

在這套課程中,除了像過去一樣介紹科技的相關概念與製作成品外,

也介紹與之相關的科學原理,如在教授滑翔機單元時,就介紹跟飛機飛行 原理密切相關的「白弩利定律」等,並要求學生抓重心、計算展弦比,目 的在讓學生知道,科技並非僅是技術訓練,需有原理作為依據。

現在就是說我要去抓重心要幾公分?離機底要幾公分?幾點幾 公分?翅膀要多厚?重量多少?那精確的數字要出來,那這個精 密度的要求會差距很大。那還有就是科學原理我們會帶進來,科 學原理一定要知道,比如說白弩利運動定律流體力學或什麼東 西,一定要知道,材料力學等等,我們很清楚的要跟學生講這個 部分……是要給同學一個概念,就是科技應該要有精密度,應該 要有科技原理。(阿忱老師 2001/02/22)

有多位學生認為,比起一年級所上的建築物檢核,滑翔機單元因為配 合操作,故顯得較好玩且較多變化。蕭蕭提到:「課程方面,有些是還好 啦,滑翔機我就不會很討厭。」(蕭蕭 2001/03/15),而媜媜也認同:「這 次比較好玩,比上學期好玩。」,因為「、、、這次有做東西啊,不是一 直寫,像上學期就一直寫一直寫,要不然就是打字……所以有操作配合,

這樣比較好。」(媜媜 2001/03/29)。但是除了覺得這個主題較為吸引人、

好玩外,也有些學生表示「很難」,課程要求除了做飛機、算比例、還要 講求科學原理,一下子學太多東西,不但理解上有困難,負擔也很重;有 些學生還強調這個單元原擺在三年級,今年老師卻把它調到二年級,課程

(10)

根本就教得太快、太深,未能配合學生的程度。

有時候他講得太深了,沒辦法一下就……(瞭解)。(潔潔 2001/03/29)

那是三年級的課程,老師說把它調到我們國二……我不喜歡,因 為他教的那個課程,是不屬於我們。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他以為 我們是很厲害的,就是說那些課程應該屬於國三或是以後的,但 是把它擺在國一國二,就是覺得教得太快。(淇淇 2001/03/16)

對嘛,他(老師)還拿就是國三的課程給我們上。(萱萱 2001/04/14)

不喜歡,每次都做一些我們覺得無聊的事。而且又,像那個做飛 機啊,又不是我們,還要我們去算那個比例,啊又聽不懂。什麼 白弩利原理,聽不懂。(瑜瑜 2001/03/16)

對我們來講太難了。(翎翎 2001/03/16)

在談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看法時,學生的意見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固 然有些學生深為課程的難度所苦,但也有其他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而樂 在其中,而當我進一步整理、分析這些不同的意見時,性別差異的問題漸 漸浮現出來。事實上,男孩子比較不覺得這單元困難,而是很多女學生有 這樣的反應。這可能是因為男生對此部分的相關經驗比較豐富,Smail 和 Kelly(1984)的研究就曾指出,男孩在工具運用、模型方面有較多的經驗,

這對他們日後學習理工相關科目時有所幫助。像阿堂、阿宥、阿軍等人就 提到,做這些東西對他們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小時候常玩紙飛機、模型飛 機或遙控直昇機。

(11)

我有玩過遙控飛機。(阿堂 2001/04/19)

Q:以前有玩過類似滑翔翼的東西嗎?

阿宥:就外面買的,不是自己組的……就是用一個橡皮筋啊,前 面有一個螺旋,然後用橡皮筋把它轉很久,就會飛起來那種,很 簡易的。(阿宥 2001/03/08)

因此男學生對滑翔翼的概念比起不常接觸這些東西的女學生而言,要 豐富清楚許多,所以他們很容易可以抓到要領,只要老師稍微講解,或是 參考教室裡的樣本,即使不再另外找補充資料,也可以輕鬆上手。相對地 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較欠缺這類的操弄經驗,頂多就是玩紙飛機、傳傳 紙條,「平常比較少接觸一些飛機啊、模型啊什麼的玩具。」(莉莉 2001/03/08),「……沒有(相關經驗)……只會做紙飛機。」(瑜瑜 2001/03/16)。缺乏先前相關經驗的結果,使她們必須花費較多的精力,

仰賴老師較多的指導,才能跟得上這對男學生而言並不算難度太高,卻讓 女學生感到相當吃力的課程。

那我覺得我對這個不在行,就是飛機,…什麼都不懂老師就把一 堆資料丟給我們,以前也沒經驗,又不是說從前就有在學,就突 然叫我們做這個,就會覺得…一頭霧水。(萱萱 2001/04/13)

我覺得…嗯,我比較沒有能力做這種,我覺得不太懂,平常也沒 有很多接觸。(雅雅 2001/03/22)

面對著不熟悉的科技世界,如果想要做好,完成課堂上老師的要求,

女學生們還是得硬著頭皮,花時間蒐集資料,有時甚至還得求助於父母親。

(12)

所以……連爸媽都要下去幫忙這樣子,他們會幫我找一些資料。

像就是去台大考試,然後他們有那種展覽,那機械系的就在做滑 翔機,然後我媽媽就帶我去問他們,問說在哪裡買書啊,就是去 問在那邊找資料,也會問他們原理啦,那些大學生都很客氣的教 我。……媽媽她有幫我、、、她就覺得我這樣很辛苦啊、、、比 方說我割得很醜,她就會教我,就是她會給我很多意見啦。(蕭 蕭 2001/03/15)

容容提及,課程內容太深,讓她覺得學起來很辛苦:「我覺得很累,

每一次做功課啊像滑翔機,然後都要準備很多,準備很多資料,對啊,因 為這個東西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覺得不大懂,所以要準備很多資料,我 覺得很累。」(容容 2001/03/15),她提到自己過去沒有這方面的基礎,

對滑翔機的相關知識並非很懂,必須找很多資料作補強,蕭蕭也有同樣的 感覺:「我覺得很煩,因為要找那些東西很麻煩,而且我覺得滑翔翼其實 沒那麼簡單,而且我們又不是那麼專業,可是又很想要做好,然後就必須 要花很多精力吧。」(蕭蕭 2001/03/15),可是即便費了許多功夫,因為沒 有基礎,先前知識不足,就連找到資料都不見得看得懂,「因為資料寫的 都是專業術語,看了也不懂。」(翎翎 2001/03/16),連對老師的講解也 不是很能瞭解。

(Q:聽不懂的時候你們會不會問老師?)有問啊,他講我們還 是聽不懂,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那個基礎,然後就直接切進去聽 那個又聽不懂。(瑜瑜 2001/03/16)

一旦學生對課程內容一知半解,在之後製作上就會面臨不少問題,甚 至連基本構造都搞錯了。在課堂上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情形,即使老師講 了很多遍了,還是有學生不知道一定要做副翼,連為什麼要做副翼都不知

(13)

道。

阿忱老師到第四組時,發現女生(因為這組都是由女生在做)做 的飛機在構造上有很大的問題:「你們怎麼沒有做副翼?一定要 做副翼,不然不能飛!」

瑜瑜:「為什麼?」

阿忱老師繼續解釋:「這樣才能微調啊,最後完全要靠這五個副 翼來調整啊、、、(解釋五個副翼的重要)。」

瑜瑜:「所以一定要做副翼?」

阿忱老師:「一定要做!全部就妳們這一組沒有做,跟妳們講還 說我囉唆咧,一定要做!」

瑜瑜:「哦,要怎麼做?」(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29)

所以,在弄不懂的情況下,許多女學生也發展出一些應對策略,以完 成教師的要求。有些人乾脆照本宣科,照著書抄,把書上的構造圖影印放 大,照著描!而沒有進一步考慮其可行性,或將書上的東西加以轉化。

我們這台很漂亮吧!完全照書上做的。(蕭蕭 2001/03/29)

她們根本就是照著書上描下來做,有沒有去用頭腦,想想看可不 可行。(阿偉 2001/04/19)。

看資料的、抄資料的,就是它畫什麼飛機,我們就做什麼飛機。

(淇淇 2001/04/13)

有的則是抱著隨便做的心態,或者依樣畫葫蘆,模仿其他同學的作 品,甚至想好對策,如果最後還是沒辦法,就乾脆丟給父母做,反正有做 出成品來、拿個分數就好了。「如果最後做不出來,就叫家長做!」(柔柔

(14)

2001/03/09)。

我根本沒在聽……誰愛玩就拿去弄,不會的話再參考別人的。(柔 柔 2001/03/09)

從以前上生活科技開始,就覺得裡面得內容很奇怪,好像不怎麼 瞭解,然後那些功課、就是那些作業,雖然是做出來,可是還是 不懂,只是趕快把它做出來,拿個分數就好了,因為感覺,都沒 有吸收到什麼吧。(莉莉 2001/03/30)

或許因為這樣,女學生所學有限,無怪乎她們覺得幫助不大,「其實 也還好,不會說幫助很大。」(萱萱 2001/03/15),再加上女孩子平常接觸 的機會少,使她們覺得學習這些東西並沒有什麼幫助,就算上課學到了一 些飛行的原理、使用工具的能力等等,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識」,平常根 本用不到,「照理來講每科都有幫助,可是我覺得沒有什麼幫助,平常又 用不到。」(柔柔 2001/03/09),瑜瑜就說:「沒有(幫助)!就那個做飛 機,做測量,我們以後又沒有要當建築師。」(瑜瑜 2001/03/16),上課做 這些東西只為了要拿個分數而已,「那個打完分數以後就變成廢物了,誰 還會去玩那個啊?」(瑜瑜 2001/04/13),而這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動 機,使她們就用一種「應付」的心態來面對生活科技課程。

反正以後也沒有要做,就算心裡有疑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云 云 2001/04/13)

因為以後不會用到,而且也沒有什麼興趣,因為我覺得很難啊,

平常也很難接觸,對生活也沒有什麼幫助。因為做這個,以後,

感覺就只是做一做,有個分數,以後就不會再用到這些,所以就

(15)

不會想要去瞭解。(莉莉 2001/03/30)

正如文獻指出,女性的學習興趣傾向於與經驗相連結的連結式學習,

因此課程內容應以女性經驗為學習起點(張靜文,1999,頁 90-91)。在我 所觀察的這個班級中,從女學生的心聲反應了一些存在於科技教育中的潛 在問題,課程內容對於女學生之所以艱澀難懂,並不能導因於她們能力上 的不足,而學習生活科技對她們之所以幫助不大,也不能歸諸於她們學習 成效不彰,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因為學校的科技課程與她們的生活經 驗脫節。就像蕭蕭一再強調的:「滑翔機離我們太遙遠!」(蕭蕭

2001/04/13)。因此有些女學生就表示,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她們應該不 會上這門課,除非課程內容能夠吸引她們。

看情況,內容要我喜歡,對啊,然後內容不能說太難那種,就這 樣。(淇淇 2001/04/13),

就有興趣的,就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蠻吸引你的那種,然後又是自 己有興趣的。(萱萱 2001/04/13)。

而什麼樣的課程內容會吸引她們?萱萱就舉「電腦」為例,瑜瑜也認 為「電腦至少有用得到的地方」(瑜瑜 2001/04/13),平常能夠常接觸,

可以用得到的,是她們心目中比較理想的課程內容,也比較能夠吸引她 們,引起她們的興趣,學習起來也較不會感到興味索然。

看什麼科技啊,如果是電腦就喜歡,那大家就會用心學。(蕭蕭 2001/04/13)

除了電腦,還有人提出想學習手機、電視機等,這些都是平常經常接 觸的科技產品。對她們而言,課程的吸引力,就來自與日常經驗的結合。

(16)

另外,選擇女學生所熟悉的科技領域為設計課程內容的另一項思考,

就是能夠擴大科技的定義,納入女性經常接觸的面向,強調女性的參與部 分,如此一來,就如 Koerber(2000)所提出的論點,這種科技定義的擴 充不但可以增加學術上的知識,更將成為一股轉化的力量,一方面既可扭 轉傳統科技以男性為中心的基本假定,另方面也能鼓勵女性的投入。

參、學習單的抗拒聲浪

除了對課程內容有意見,學生們還紛紛表示不太喜歡老師的教學方 式,阿松就是一例,他覺得這種教學方式是他不喜歡上生活科技課的原 因,「我也不怎麼喜歡上生活科技課,都在寫字啊。」(阿松 2001/03/09) 阿忱老師的教學方法是採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除了製作的那六週以外,

其他幾乎每堂課老師都會發學習報告,讓學生由工作分配、找尋資源、設 計、到安排工作進度,以半結構的問題設計學習報告,讓學生討論、填寫,

慢慢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進行,除了利用學習報告讓學生作工作分析,按 步驟進行,有些學習報告則是企圖讓學生藉由討論來增加科技的相關概 念,例如他們也討論過「會飛的東西有哪些?」「有哪些功能?」等問題,

因此學習報告的填寫在整個學習活動中佔了不少的比例。學生們對生活科 技課的印象竟認為除了製作外就是在不停地寫東西,「因為他就發下來給 我們,上課就一直寫一直寫」(媛媛 2001/03/09)。像萱萱就提到常要寫 很多的學習單,讓人覺得很累,「我覺得老師的教法讓我覺得很累,因為 要寫很多學習單。」(萱萱 2001/03/15),還有人認為學習報告的份量太 多了,每次都寫不完,而把填寫這些學習報告當成困難的苦差事。

Q:那大家在上這個課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欣欣:有啊,就是填表的時候,每次都要填好多好煩哦

媜媜也附和:對啊!每次都寫不完!(欣欣、媜媜 2001/03/29)

(17)

照理說,填寫學習報告的用意,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透過討論互相學 習,彼此合作,這才合乎當初課程設計的目標,雖然少數幾組的學生的確 會好好的合作,但是也有些學生們迫於時間壓力,根本沒辦法好好地腦力 激盪,遇到問題也不管,只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反正想到什麼都要寫 上去,我們全部寫上去,因為時間來不及嘛,又要寫很多,就都寫上去。」

(潔潔 2001/03/29),甚至為了追求效率,還用分配的方式,幾個人負責 寫一張,反而失去了老師要大家討論的初衷。

科技老師講求的是效率啊,時間就是,現在比較寶貴的都是時間 啊,對啊,我們也是有討論啊,那我們是依情形來分配看誰要寫 哪一張紙(學習報告)啊。(阿翔 2001/03/22)

不可能啊,這樣一起討論太慢了啊!一發就是發兩三張的那種紙

(學習報告)啊,那時間,當然是要以時間為那個啊。(阿翔 2001/03/22)

對啊,寫那個有什麼用?寫那個都用抄的,討論有沒什麼用啊,

就都一個人寫。(阿堂 2001/03/16)

除了大部分小組討論的效果不彰之外,有些小組中,還常常有人或許 因為沒有意見,或許因為不負責任,而不參與小組的工作,有人不幫忙的 結果使其他人的工作份量無形中就加重了不少,這讓比較負責的人特別不 能釋懷。阿翔就忍不住抱怨:「因為他們不懂啊,但是他們不想學啊。」(阿 翔 2001/03/22),他認為就算真的不會,也不能呆坐在一旁,而應該把握 住時間,趁機看一些資料,吸收一下相關知識,再伺機參與討論,而不是 呆坐一旁,所以就算分配工作讓他們幫忙,「放半個小時也只寫一個字、、、

他們的份最後還是給我們寫啊。」(阿輝 2001/03/22)。

(18)

還好,想得出來就講啊,想不出來就在旁邊。(阿國 2001/03/16)

是大家一起討論沒錯,可是有時候想不到意見,而且會有人不幫 忙…就是只有一個人,然後他想到很多,可是其他的人只能就在 旁邊看你。(容容 2001/03/15)

有人不幫忙的時候會覺得火大!(萱萱 2001/03/15)

我就是不喜歡生活科技啊,因為我覺得整組要合作,要寫很多學 習單,也許有些人不負責任,只有幾個人在做。(蕭蕭 2001/03/15)

尤其女生一向被視為善於文書工作,因此填寫學習報告的工作往往就 被推到女生頭上,正如阿禾所說:「填表都是女生在做,我們沒有幫忙。

我們只有提供資料,寫都是她們在寫。……因為我們(男生)寫字不漂亮 嘛!充分的理由,不錯吧。」(阿和 2001/03/29),因此女學生對此感受也 特別深。(這其中所涉及的性別分工問題,在第二節的部分將再討論)

討論也是我們三個(女生)在討論而已好不好,他們三個(男生)

都在那邊混。(瑜瑜 2001/03/16)。

另外,也有學生認為,一直寫學習報告,對他們根本沒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沒有什麼幫助…上課都一直寫。」(阿松 2001/03/09),因為如 果不懂的話,即使討論也徒勞無功,尤其,當這些學習報告的內容都相互 關連時,就更令人手足無措。

其實我覺得,因為我覺得是內容有關連,一個人發一張不會怎 樣,可是有時候內容有牽扯到的話,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會

(19)

顧慮到其他的,然後不知道該怎麼辦。(文文 2001/03/22)

我們都不懂的東西,討論能討論出什麼?(Q:可是我看你們都 討論得蠻起勁的 )那是假裝的。(瑜瑜 2001/03/16)

上課都在聊天啊,要寫那個(表單)就亂寫、亂掰呀,反正都是 隨便寫一寫。(柔柔 2001/03/09)

只能「假裝」討論,或者乾脆聊天,到時候再「亂掰、亂寫」,正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師希望藉由這樣寫學習報告的程序,讓學生 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學生們卻大多表示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太 麻煩了,而且基本認知不足,也不知從何下手。因此,學生們認為老師若 能在上課時,循序漸進,多用一點例子說明或者操作示範,會比較容易瞭 解,而且能夠加深印象。阿宥就舉例說,有一次老師利用模型來說明白弩 利定理,就讓他印象深刻!「像上次有示範那個風吹之後紙片會上升那 個,就讓我印象深刻。」(阿宥 2001/03/08)。

平常老師上課舉例子應該是會幫助我們瞭解吧,因為如果只是講 的話,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證明,所以有舉例說明會比較好。(阿 軍 3001/03/08)

當然,基本的概念,老師在課堂上早有交代,有些人也認為老師會看 情形,真正有用或者困難的地方都會先行講解,簡單的部分才由大家自己 學習,「比較簡單查的,大概就讓我們自己查,然後自己瞭解。」(阿禾 2001/03/29),但是欣欣卻希望老師能再多教一點,「我覺得老師提供給我 們的太少,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讓我們自己去發展,可是他講解的就很有 限。」(欣欣 2001/03/29),事實上並不只欣欣一個人有這種想法,像萱

(20)

萱、媛媛、媜媜、蕭蕭等人也表示過同樣的看法。

提供的資料太少了,我覺得老師上得有點快。(媜媜 2001/03/29)

老師根本就沒有講,就要大概講一點就要我們做,就是只有講,

也沒有實際操作,我覺得很難。而且都不瞭解啊,就會覺得壓力 很大吧。(蕭蕭 2001/03/15)

我覺得如果一直講一直講的話,就是只有在那邊講,並沒有作給 你看的話,我覺得老師上課可以說他就是做一種很簡單的滑翔機 啊,然後做給你看,然後你要做更複雜你可以自己去做,那你就 可以初步瞭解說要怎麼做,那這樣子我覺得比較好。(容容 2001/03/15)

正如前所述,因為女學生先前相關經驗較為不足,而覺得課程的難度 太高,也因此她們對教師是否能在教學時提供較多的補充說明與講解,就 格外重視,可見當學生沒有相關基礎的情況下進行學習時,對於教師的教 學示範與講解有更高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提出這種看法的學生以女性居 多的原因。

肆、視為副科的學習心態

有些學生好奇我為什麼要研究他們如何上生活科技課程,出人異表 地,他們竟然好心地提醒我,根本沒幾個人會在意,因為生活科技課是「副 科」,而且抱這樣想法的人還不在少數。像阿偉就承認:「會吧,應該不少 人這樣想吧!」(阿偉訪談 2001/04/19)。既然不被當成正科,上起來心 態自然不像其他所謂的升學科目那麼緊張,比較輕鬆有趣,「它總是比正 科還有趣」(潔潔 2001/03/29)。不過因為覺得生活科技課比較輕鬆,沒

(21)

有那麼累,所以有些人還蠻喜歡的。

我覺得還好,我還蠻喜歡上生活科技課的,就是沒有那麼累嘛。

(阿宏 2001/03/15)

喜歡,就輕鬆啊,不知道,感覺上比較輕鬆。(阿輝 2001/03/22)

怎麼講?我哦,蠻喜歡的啊,因為蠻輕鬆的啊,不會很緊張。(阿 禾 2001/03/29)

在國中階段,沈重的升學壓力往往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藝能科目(包 括生活科技課)讓學生有稍加喘息的機會,如果因此而讓學生能以輕鬆、

自然的心情好好學習,未嘗不是件好事。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當學生把生活科技課程當成一種「非正科」,恐 怕就有將它價值貶低的疑慮,學生心態上難免有所偏差,可能會有比較不 認真、隨隨便便應付的情形出現,「會這樣想吧……可能會比較不認真 吧!」(阿偉 2001/04/19)。也有學生表示這不像主科會考試,所以就比 較不會那麼用心。

會(影響)啊,因為主科會考試,副科不會,就比較不會投入啊。

(阿哲訪談 2001/05/17)

阿禾也表示,因為有些人比較不重視這科目,這樣一來責任就會落在 其他比較注重的人身上,就有學生曾在訪談時抱怨同組的同學不但不幫 忙,還帶別的書來看,「他根本沒做事好不好,還帶英文講義來這邊寫。」

(阿翔 2001/03/22)。不只同學們曾經抱怨,我在觀察時也發現過這種情 形,還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帶其他科目的書來看,卻在一旁玩自己的,不參 與學習,就算被老師看到也依然故我,直到被警告了才稍微改善(教室觀

(22)

察札記 2001/03/15)

阿忱老師到第一組看看他們的工作情形,發現莉莉正在課本的內頁上 畫畫,

阿忱老師:「拜託!有點貢獻好不好。你在畫什麼?」

一會兒後,發現莉莉還在畫,並沒有停止,老師又再次對她說:「你還 在畫!」,莉喬才連忙把課本蓋上。(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29)

雖然老師無法強迫所有的學生完全認真投入,但是若換做國、英、數 等「正科」,他們恐怕不會如此明目張膽,這種被視為副科的差別待遇,

相信絕對不是課程安排者所樂見的。

(23)

第二節 被隱沒的聲音

壹、師生互動的分析

一、師生互動的性別差異

Murphy(1986)指出,在班級教室教學中,教師經由師生互動來傳遞語 言與非語言訊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答覆、教室行為、學業成就表現等,

若因學生性別不同而給予不均等的待遇及機會,將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 學生的自我概念、行為、學習與成就。因此師生互動是否存在著性別差異 情形,這對男女學生課程經驗所造成的不同影響,自然是不可漠視的討論 議題!

阿忱老師是一位教學經驗豐富、具有教學熱忱的教師,他曾表示,身 為男性教師,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多少有點不知如何與女學生相處,但累積 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後,這個問題已不復見,因此,對於男女學生,並沒有 差別待遇,甚至有時候還會特別提醒自己去注意。即便如此,在我進行教 室觀察的期間,仍不免發現師生互動有性別差異的問題出現。例如這學期 課程開始的第一堂課,是對學生進行問卷施測,在學生填答的過程中,阿 忱老師會巡視學生的作答情形,並給予鼓勵,但是在互動頻率上男女學生 有很大的差別,他與女學生的互動不僅次數較少,鼓勵的話語也僅止於「不 錯」、「很好」這類抽象的回饋,而對男學生則有較為具體的回饋,如「你 這個圖畫的很好」「你的動作很快耶」「對你很期待哦!」「一年不見進 步很多耶」(教室觀察札記 2001/02/22)等。這種互動情形的差異並非特 例,在之後的教學活動中也經常出現,阿忱老師課程進行的方式是先講解 一些概念,再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當學生分組活動時,阿忱老師則巡視 各組,再隨時給予指點,主動與男學生談話的次數就多於女學生,給予男

(24)

學生指導的頻率較高,更有趣的是,阿忱老師所給予男學生的讚美次數也 較多,所使用的字詞也較強烈,例如阿忱老師曾經在巡視各組的工作情形 時,多次稱讚阿偉與阿堂:「真的是好耶!不錯耶!」、「注意!注意!全 班最好的飛機!」、「來看全班最好的飛機!」,除了讚美之外,有時阿忱 老師在課堂上也會以男學生的進度來要求女學生加快腳步:「快點啊!動 作快點!人家阿堂都在試飛了!」

綜觀國內外學者(如謝臥龍、駱慧文,1992;謝臥龍,1999;Funk, 1993;

Sadker, 1994)從事教室觀察的研究發現,教室中的師生互動關係,不論在 教學活動或班級秩序、學生行為的管理上,都存在性別方面的差異對待,

並指出男學生常比女學生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與指導,男學生在與教師的 互動次數上,顯著高於女學生,而且男學生比女學生在與教師互動中得到 較多的稱讚、接納、糾正與批評,也獲得較多的認知指導與行為管理方面 的互動機會(鄭育青,1999;Kelly, 1988;Sadker, 1984)。這些研究結果與 我所觀察的班級情境,正不謀而合!這顯示出即使「師生互動的性別差異」

之相關議題自八0年代以來已獲得教育者的關注,近年來相關實證性研究 也不少,但至今這些問題依舊存在!

不過,當我們從教室的真實情境中,來探討師生互動方面所發生的性 別差異情形時,可發現男女學生與教師互動機會分配的不均等,並非全然 是教師本身的問題。French(1984)所從事的小學班級師生互動敘述性的觀察 研究即指出,事實上班級中師生的互動關係之所以產生性別差異,主要歸 因於一些班級中特殊的、少數的學生(多數為男生)掌握了這些不均等的 互動機會。

在阿忱老師的班上,阿偉、阿堂就是屬於這類是少數卻佔據教師注意 力的學生,這並不是說老師在課堂上只注意他們而忽略其他同學,而是與 他們的互動頻率佔有相當大的比率,正如同 Tobin(1988)指出,教室互動是 由少數的「標靶」(target)學生所主導,而這些學生,常常又以男性居多。

(25)

阿堂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他會不斷地主動提出問題來吸引老師的注 意,甚至故意搗蛋,破壞班級秩序,因此老師不得不多花心力在他身上;

而阿偉雖然表現不錯,但阿忱老師認為憑他的資質,他並沒有進入最佳學 習狀況,未能好好學習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像那個…阿偉,他被我講 過好幾次,他還是不參與啊,那這就不對了,可是我們會提醒他這樣是不 對的。」(阿忱老師訪談 2001/05/25)。為了幫助他,老師便經常不厭其煩 地提醒他,甚至較積極地回應、教導他。

對阿忱老師來說,將注意力放在這些孩子身上,是一種出於善意的表 現,因為他們沒有進入學習狀況,所以必須多加關注與提醒。

你的感覺是他比較皮,我的感覺是他…學習的方法不對,或者他 一直沒進入狀況,我的感覺是他沒進入狀況。…女生我也會講,

像第二組女生我也會講她…,他沒有進入狀況嘛,你很乖坐在這 邊跟皮的走來走去,在我看來是一樣的,就是你沒有進入我們學 習的狀況,那我就會去跟你講你有問題,你要想辦法改進,我會 一再強調一再強調,隔五分鐘我看看你還沒進來,我就跟你講,

ㄟ,要進來,只是我用的言語跟用的行動你看不大出來是我在跟 他講。像我就跟他講,「要認真討論喔,要討論喔」,對不對,「他 們在想東西,你要幫忙想喔」,這個就是我們說要進入學習狀態 嘛,那我現在發現這幾個小鬼,他一直沒有進來,那我去跟他提 醒,要進來喔,你不進來等一下我再跟你講要進來,隔個五六分 鐘再跟你講,我不厭其煩跟他講。(阿忱老師訪談 2001/05/25)

Sadker、Sadker 與 Thomas(1981)也認為,男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正、

負面皆具)比女學生較為凸顯,而佔據了教師的注意力,因為一方面男學 生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較多,必須對他們花費較多的心力來加以導正,

(26)

這使得教師在時間與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忽略了其他女學生;另一方面 男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情形與發問狀況較為踴躍,因此教師必須多關照 他們。

由此可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方式,影響了他們與教師互動的機 會,特別因為在阿忱教師的課程設計裡,講述教學的比例很小,主要是講 解一些基本概念後,就讓學生透過分組活動學習,因此師生互動的形式有 一大部分乃決定於學生對老師的發問。在阿忱老師的班上,我發現男學生 常常圍著老師問東問西的,或一有問題就馬上去詢問老師,甚至直接大 喊:「老師!、、、!」。就像 Sadker 等人(1984)所指出的,男學生常以 叫喊(call out)的方式來爭取與教師的互動機會(發言權),而教師對其 反應通常會給予回應,甚至進而給予認知方面的指導,這點我們可從學生 上課發問的狀況得到印證。但是女學生卻很少直接行動,反而以一些間接 的方式來替代,如相互討論、選擇問其他人,或請男同學代為請教老師等。

這種情形不僅僅反應出男女學生與教師互動頻率上的差異,也顯示男 女學生在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或問題時,所採取的求助策略及態度有所不 同。我在訪談時問起學生們在課堂上遇到問題將如何解決,不少男學生都 是不加思索的回答:「問老師啊!」,但女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卻是「問同 學」!

如果有問題我會先問老師。(阿宥 2001/03/08)

問老師,不懂的問題就問……不會先討論……直接就問。(阿偉 2001/03/15)

我會先問同學吧!(容容 2001/03/15)

我有問題也是問同學啊,應該不會問老師吧。(柔柔 2001/03/09)

(27)

阿翔:「因為她們不敢問啊,就要叫我們去問。」

雅雅:「我沒有叫你們去問啊!」

阿翔:「可是都我們去問啊。」

阿輝:「對啊,是妳們自己不問的。」(阿翔、阿輝、雅雅 2001/03/22)

至於女學生為何如此沈默呢?我認為其原因有很大的一部份是畏懼 於教師的權威。她們不敢與老師有太多的接觸,除非大家一起去問問題,

彼此可以壯膽!再加上阿忱老師為了使學生專心聽講,曾經規定有些講過 多次的部分不可以再問,在此要求下,女學生更是不敢造次,只能自己想 辦法,或將問號暫時擱置。

我會選擇問同學,如果同學有問題的話,我當然會幫忙,可是如 果我也不會的話,才會去問老師,就是也會先問別人啦,如果大 家都不會的話,就一起去問老師,會比較有膽吧。(莉莉

2001/03/08)

如果有問題的話,我會直接問同學比較快……因為他就在我旁邊 啊,老師,嗯,比較不敢接觸吧,因為他是老師。(云云

2001/03/08)

老師說不能再問了,我們就不敢再問了,只有阿堂敢去問啦!(瑜 瑜 2001/03/16)

問同學啊,要不然看別組的。對啊,問老師他也只說沒意見,然 後私底下扣分。(柔柔 2001/03/09)

對老師教的東西就算有問題我也不敢問,不如還是去問同學。(媛

(28)

媛 2001/03/09)

但是男學生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也較勇於挑戰教師的權威。因 此,他們一有問題就向老師諮詢的發問習慣,不但使他們有較多與教 師互動的機會,得到教師較多的指導與關注,也讓他們能得到較正確 的解答,甚至在教師的引導下,繼續探索更高層次的思考與進行更廣 泛、更深入的學習。相對地,女學生因為只和同學討論,有時候只能 得到片面的解答,甚至還有可能得到錯誤的觀念而不自知。這種發問 頻率的差異除了將造成男女學生學習品質的落差外,我們也不可忽略 語言的工具性在建構對話所相對而來的權力建制與階級化的影響。若 我們從語言與權力的關係來檢視這樣的互動關係,不難發現女性主義 教育學所強調的,善用教師權威以促進學生學習與發生的重要性。正 如楊幸真(2000)所提出的,教學的目標除了提供或引發學生能量外,

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知識建構與彰權益能的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其自 我定位與權力關係的省思,特別是對傳統師生權力關係的重新認知與 界定,避免學生處於無法發聲的壓抑中。

而學生對於教師的「差別待遇」有何看法?在訪談學生時,我和他們 談到了這個問題,包括那些受到較多關注的學生他們作何感想?以及其他 同學對老師特別關注某些同學有什麼看法?對於老師特別注意班上某些 同學,經常鼓勵、指點他們等情形,很多同學都覺得雖有其事,但也沒有 什麼大不了的,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還好啊,不會羨慕也不會 嫉妒」(萱萱 2001/0/),而對於老師常常讚美阿偉,說他做的作品是全班 最好的,其他同學也認為這只是老師誇張的形容而已,像容容就笑說:「誇 飾法!誇飾法!」(容容 2001/04/13)。正如同 Stockard(1980: 15-16)所 言,學生對於教師對他們的回饋是否具有差異,並沒有明確的知覺。因此,

(29)

對於老師是否與班上某些同學有較高的互動機會,或者擁有較佳的互動品 質,學生們其實並不特別在意,唯一讓他們比較不能釋懷的,是教師為了 鼓勵比較頑皮的學生參與活動而給他們加分的舉動。

像阿堂是班上很皮的學生,常常搗蛋吸引教師的注意,但是他對於製 作卻頗有興趣,因此教師為了鼓勵他,要替他加分,但是這件事讓同組的 女學生感到不滿。

瑜瑜:「老師,阿堂那架是他自己的分數還是整組的?」

阿忱老師:「整組的啊。」

瑜瑜:「阿堂說你要幫他加分。」

阿忱老師:「對啊,他那麼認真。」

女生有點不滿:「可是他都沒有幫忙……」

阿忱老師:「唉呦,他能加多少分?他至少沒有搗蛋就很好了。」

(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29)

以加分作為鼓勵、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誘因,是阿忱老師為了規 範一些男學生的搗蛋行為所發展的管理辦法,但是這對一直安分守己的女 學生來說,她們無法理解教師班級經營的策略,所以覺得很不公平。

瑜瑜:因為他不幫我們這一組做,然後就他自己在那邊做,但老 師卻老師說他不搗蛋就已經很好了。

翎翎:因為老師認為阿堂很壞。

瑜瑜:哪有這樣的!?那我也可以去搗蛋,然後在自己作自己 的,就可以加分。(瑜瑜、翎翎訪談 2001/04/13)

雖然教師要幫阿堂加分只是對行為不良學生的一種激勵與管理的手 法,而非實際評鑑的結果,但這些女學生之所以發出不平之鳴是因為她們

(30)

「意識」到不公平的給分標準。或許學生對於與教師互動的差異之所以沒 有明顯的反彈,可能與他們缺乏敏覺力去意識到其中的問題,甚至將這種 相處模式內化為理所當然,有很大的關係。

二、教師的性別觀----潛藏的刻板印象

阿忱老師根據其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男女生在科技上的表現,雖然 不是很明顯,但確實有差異存在,姑且不論這差異形成的因素是先天決定 抑或受到後天社會化的影響,若從性別因素來比較學生學習生活科技課程 的情形,女生似乎比較「弱」一點,特別是在操作方面。

唉,男女生還是不一樣啦,我們講社會的影響也好,或者是後 天的影響,我不管你怎麼講啦,現狀是我們國中的男女生其實 有不一樣,其實異質性蠻高的,異質性還蠻高的。(阿忱老師訪 談 2001/05/25)

我舉個例子哦,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的經驗哦,我沒有理 論根據哦,就是你如果是動手做的東西,那他就是,男生就是…

勇於嘗試,那女生就比較……比較保守一點,對動手做,操作 機具部分。(阿忱老師訪談 2001/02/21)

女學生在動手做的部分,或是機器操作的方面,比較不像男學生 那樣勇於嘗試、積極參與,而除了男女學生在對操作的態度上出現差 異外,阿忱老師也發現男女生在學習效率上也有不同,女學生似乎不 像男學生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熟悉而得心應手。

我認為喔,男生女生還是有點些微的差距,態度上都差距不大,

可是男生我認為他們在技巧上面,他們還是比較厲害,一旦動手

(31)

操作哦,很明顯的就是女生比男生就是……怎麼講……遲鈍一 點,就是比較沒這麼快進入狀況,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觸喔,很清 楚男生只要操作一上手,很快就會操作,而且操作的蠻不錯的 喔,可是女生就比較慢。比如說我操作線鋸機,他們以前都沒操 作過,男生很快就會掌握他的技巧,同樣老師講嘛,說要注意什 麼注意什麼,怎麼弄,有什麼技巧……,可是男生很快就掌握技 巧,怎樣鋸啊怎麼弄,就弄得不錯,女生就比較慢,同樣我們一 起來試哦,女生可能要花十分鐘二十分鐘,男生只要兩三分鐘就 行了。可能我也不認為這手的靈巧度啦,我不知道什麼因素啦,

不過我看是有這問題啦,還是女生比較不敢去嘗試這個東西,不 曉得。(阿忱老師訪談 2001/02/21)

相對的,雖然女學生在操作上的表現較不如男學生出色,但是若論及 做事的耐心與細膩度,女學生反而略勝一籌。阿忱老師認為,這樣一來小 組中男生可以負責操作,女生則負責繕寫學習報告,大家各司其職,發揮 所長。

那可是在寫字啊,討論啊,男女生的影響就比較小一點。那女 生的細心程度,真的就比男生,一般來講會比較高。那我們希 望那一組,有人可以做那比較細緻的東西,也有人去操作一個 動作,會比較需要動作的東西,那一組都有這種人,這樣會比 較好。如果那一組都是女生,那去操作一些機具,她怕那聲音;

如果都是男生的話,那寫出來的表個,哇不能看,寫出來有些 都西不是我們要的,不夠細緻,他沒那個耐心,或是沒那麼精 細,這個時期男生好像有這個通病哦,有例外,當然有例外,

可是大多數是通病。(阿忱老師訪談 2001/02/21)

(32)

阿忱老師認為,男女生就整體而言,在學習生活科技課程上並沒有 太大的性別差異存在,至於他們在操作部分所出現的落差,他將之歸因為 可能是男生女生的專長不同而已,男生善操作,但耐心不足,就負責製作,

女生精文書,但畏懼機器,則負責學習報告的填寫,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既然每個人專長不同,就彼此分工合作,各自發揮所長,彌補不足。從阿 忱老師多年教學經驗的觀察,學生上課的實際情形,不但印證了男女有別 的一般看法,也恰恰符應了一般社會上男女分工的模式。但在「男女學生 各有所長」的美麗外衣之下,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再進一步思考其中是否可 能為潛藏的刻板印象與傳統性別觀點作祟,而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

Sadker 等人的研究指出,教室中的工作分配有性別區隔的情形,不 論這種性別區隔的情形,是否因為教師刻意的指派或學生自行分配,但多 數人總會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而對男女學生產生不同的期望,例如男學 生負責一些需要體能或機械技巧的活動,而女學生從事一些比較靜態的活 動(Sadker & Sadker, 1980;引自林昱貞,2001:20)。透過教師和學生在 學習過程中無意識的運作,加強了這樣的教室文化,使學生強化了對於 男、女應有的「適切」行為的認知,並導致男女學生沒有機會去探索與發 展有別於刻板印象以外的能力,甚至在習焉不察中強化性別角色的符應現 象。

Brophy 和 Good(1974)的研究中提到,教師常因刻板化的行為和期 待,擴大了學生的輸入變項與輸出變項的關係,因此教師對學生特質的看 法,將會影響到其如何教導學生及如何評估他們,因此 Brophy 和 Good 強調,教師應注意他們對學生的期待是否適當以及此期待使否具有變通 性,以避免擴大學生間或團體間原本存在的差異,而強化刻板印象的作 法。這個研究讓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去注意教師期待對學生表現的影響,

修正對學生不適當的期待,避免所謂「比馬龍效應」的發生,這些努力在

(33)

學生的智商、社經背景等變項上,可說已漸漸凝聚了共識,一般教育工作 者至少具認知與省察的能力,但若論及性別因素,恐怕還有許多待努力的 空間,這從近年來一些教師性別意識的研究中,即可窺見端倪,多數教師 在父權文化的脈絡下,仍無法跳脫性別刻板印象,在師生互動中仍不免不 斷複製傳統性別角色,甚至對性別平等教育有錯誤的認知,因此一般教師 若缺乏性別敏感度,很難去打破這樣的迷思1

在我的觀察中,阿忱老師雖然一直強調兩性平等,男女學生的差異 並不大(不管是學生的學習情形或他對學生態度),但在其教學中,多多 少少還是可以發現,他對男女學生的表現,有不同的要求與期待,而這種 差異的情形恐怕還是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例如阿忱老師到某一 小組巡視時,指著他們滑翔機的設計圖,對男學生說:「畫好一點!畫那 麼醜!比女生畫的還醜!」(教室觀察札記 2001/03/15)。言下之意,似 乎傳遞著女生的作品較差、男生本該畫得比女生好的訊息。除此之外,阿 忱老師還常常提到「女生較細心」「女生手較巧」的觀念,例如有次上課,

學生們要利用鋁箔紙來固定副翼,大家誤以為學校的鋁箔紙是貼紙型的,

附有背膠,所以要把鋁箔紙撕開,一開始大家並沒有發現這個錯誤,所以 都努力地想要把鋁箔紙撕成兩半,當時阿忱老師便要求女生來幫忙,因為 她們手比較細、比較靈巧。

這節課老師發下鋁箔貼紙,讓學生用來固定副翼,但是學生一 直撕不開,阿濂便跑去問老師怎麼弄。

老師:「這是貼紙啊,別班都弄過啊。」

阿濂:「可是都弄不開,你會不會騙我?」

老師:「別人都弄得開你就弄不開,來來!手太粗了不好用!幫

1 國內有關教師性別意識及教室中性別差別待遇的現況,可參考賴友梅(1998)、張鈺珮(1998)、

吳雅玲(1998)、謝臥龍(1999)、鄭育青(1999)等人之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說到地獄,一般人很自然會聯想到「十八層地獄」,在我們現 實生活中比較接近的則有監獄、看守所,犯人都是身陷囹圄,枷鎖

我利用了這個機會拜訪了 Freudenthal Institute 的所長,也是數學史家的 Jan van Maanen

使用 BibTEX 的 L A TEX 文件, 編譯過程有時有點讓人困惑。我們這裡假設以 foo.tex 為我們的 L A TEX 檔 (BibTEX 檔叫什麼無妨, 只要我們在文中引用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

• 學生需理解《愛蓮 說》中「菊」的象 徵意義,也需通過 掌握《陋室銘》的 中心思想,理解劉 禹錫的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