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濟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是經濟制度中的一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濟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是經濟制度中的一員"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中學生經濟教材迷思概念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經濟問題一直是社會的核心問題,從民生用水、國家失業率到是否開放八 吋晶圓等,每每佔據著報紙的頭版,在在顯示經濟問題與我們生活是密不可分 的。經濟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是經濟制度中的一員。在每日生活中,必須同時 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為他人提供也享受他人所 供應的財貨與勞務;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必須為國家負擔各種義務,面對各種 不同的經濟問題,必須做出個人的決定和社會的公共選擇。除了個人經濟決策 與國內公共選擇外,今日世界交通通訊發達,一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依賴其他社 會的程度日深,藉由國際貿易,和其他國家的人民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成為 一個世界的公民。因而接受經濟教育對成為一個有參與效率的國家公民、世界 公民及做個人抉擇時,特別是公共政策的選擇應是有幫助的。

經濟學家 Banaszak(1987)曾提到:「經濟認知良好的公民,將對世界有一 個較完整的認識,並能做出理性的決定,而且較能掌控他們經濟的未來,因為 他們擁有一般經濟論述及概念的了解」(1987:2)在一個自由的社會,經濟認知 被強調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公民關鍵所在。因此,經濟教育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 的一環,更是公民養成的一部份。

有鑒於經濟學的價值與重要性,教育學者與經濟學家們普遍主張將經濟學 列入學校課程,以培養有效率、負責任的現代公民。自西元一九六 O 年代開始,

各國教育當局莫不致力於推展經濟教育,其實施的階段也由以往的大學延伸至 中學,近年來更將範圍擴展至小學階段。從 1988 年開始,美國有 33 個州開始 將經濟學列入中學畢業的必要條件(Seiter,1988)。其目的就是在使每一個人都 能有效率的參與社會生活,做一個符合時代需求的現代公民,間接促進國家社 會的安定與繁榮。

因此,經濟學可說是使當今人們能有效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國家公民及

(2)

世界公民等角色的最佳工具,正如經濟大師凱因斯所說的:經濟學是一種心靈 的工具、一種思考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獲致正確的結果(Keynes,1930)。又 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tigler(1983)強調的:經濟學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可以 適用於任何情況之下,他能幫助人們作自我的經濟分析,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

美國經濟教育委員會之特別委員會(National Task Force on Economic Education, NTFEE)(1961)報告中認為中等學校不僅是提供經濟教育的最佳場 所,且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唯一」的場所,因為有些人也許不再升學,即使將 來升學也不一定修習與經濟學有關的學科。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民中學為 最後一階段,國民小學雖然也有經濟教育的內涵,但因為編排方式較無系統、

概念零散,學生在國中時期所學習的經濟認知內容,將為他們提供一個未來公 民日常經濟應該知道的基本概念,假若在國中階段學習到錯誤的經濟觀念或對 經濟學感到無趣,將使它們失去學習理性作決策的機會,因而這個階段的經濟 教育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經濟學看似一門深奧難懂的學問,然而,當翻開報紙及收看電視新聞,會 發現許許多多的經濟教材隱含其中。因而,儘管許多經濟學者以數學公式及計 量模型來表達經濟現象,但它終歸必須回到現實的生活領域來。正因為經濟學 是一門生活的科學,很多的例子都是日常生活周遭俯拾可見,因此學生學習時,

可能會受到語言、生活經驗、認知層次及先前概念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

通常只注意到生活例子或事件的表面,或是以自己的意思去加以解釋,因而產 生許多與經濟學理論矛盾及不同的想法、概念。尤其在名詞定義方面,日常生 活所用到的通常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但是經濟學概念則是有非常明確的定 義。這些錯誤的概念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生在學習經 濟學時成績低落及不正確的知識結構。

科學教育學者,例如 Bishop, B.A 和 Anderson, C,W 長久以來即強調年輕人 對世界的理解與教師所預期的由科學的解釋大為不同。同樣地許多年輕人對經 濟世界的理解也與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解釋不大相同(黃美筠,2001:11)。但是,

受到長久以來的考試制度影響,探究學科的意義與學習思考能力常被灌輸學科 的知識所取代。研究者在國中任教時,深感到學生學習公民道德科的錯誤觀念,

且在主、副科強烈觀念及升學主義的偏差影響下,學生對於公民與道德科的學 習態度是將課本的內容強記下來,並未真正了解其意義。教師往往也忽略學生

(3)

的概念與認知的內涵,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只注重學生的記憶內容。至於學 生對於學科領域的知識概念應該如何建立、如何理解與思考以及可能產生的錯 誤想法等問題卻都忽略了,更別說是教導學生如何去做理性的決策。

平心而論,現在的教育環境下,教給孩子的”知識”大多僅是針對未來參 加考試之用,學生並沒有真正弄懂這些學科理論的道理,如同經濟學,學生只 單純地記憶課本內容,無法將它應用在生活當中。此外,經濟學教學大部分集 中在「概念」上。身為一個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應是設法找出學 生的迷思概念,以導正錯誤的認知,求得正確的知識結構,以免連「語意的知 識」都學習錯誤。因此本研究是從認知發展的學習過程,來探究學生錯誤經濟 知識的產生原因及經濟迷思概念。

綜而言之,歸納本研究動機如下:

(1)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中的經濟教材,常是許多學生感到困難的部分,而經 濟學是一門概念學習的科目,為使國中生能獲得良好學業成就,實應探 求分析現行國中教材經濟概念內容。

(2) 國中公民與道德教師是經濟教育的施教者,若能瞭解學生學習時迷思概 念之所在,將可發展適當的教學策略,做為未來教學時之參考。

二、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以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第三冊—「經濟生 活」之內容,探求現階段國三學生在經濟教材中的迷思概念,期能達成下列具 體目的:

(1) 檢視我國國中階段經濟教材之經濟概念。

(2) 探究國中學生經濟教材中最主要的迷思概念。

(3) 探討學生的學業成就、性別及學習態度與迷思概念產生是否有關。

(4) 建立鑑別國中經濟教材中具有迷思概念學生之區別函數。

(5) 綜合研究結果,提供改進國中經濟學教學之參考。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所探討的研究範圍如下:

1、 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對經濟教材中迷思概念,研究內容以 國民中學現階段公民與道德科教材中第三冊--「經濟生活」部分為範圍,透 過教材內容分析將經濟概念列出,並利用調查法、訪談法,找出學生的迷 思概念。

2、 研究對象方面

以台北市市立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及三年級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為對 象。

3、 研究區域方面

以台北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市立高中國中部作為本文的研究區域。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面臨的限制如下:

1. 研究工具方面

迷思概念之相關研究多偏重在自然科學概念方面,大多透過兩段式問 卷探討學生之迷思概念。惟本研究經濟迷思概念是屬於社會科學迷思概念 探討,受學科內容所限,較不適宜發展兩段式問卷。故本問卷內容採單一

選擇題方式呈現。

2. 研究地區方面

限於時間、人力及財力,本研究以台北市市立國中及市立高中國中 部為研究地區,研究結果無法推論到其他地區。

3.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調查法與晤談以探討學生經濟迷思概念。若能 採實驗教學法,則對改變學生經濟迷思概念能深入探討,真正尋求解決之 道。然而,本研究將僅著重探究學生經濟迷思概念,對如何改變學生概念 部分則未進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一、 經濟教育(Economic Education)

為增進公民素養的經濟教育在教導學生具備基本的經濟知識和應用經濟 推理做選擇的能力。為此,學生需理解基本的經濟概念、基本的決策單 位、重要的經濟目標、經濟推理的過程,俾便對經濟問題作合理的分析,做 出理性的決策成為具有國際觀、負責任感、有效率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黃 美筠,2000:6)。

二、 經濟教材(Economics Materials)

國中課程中雖有「地理」、「家政」「健康教育」「工藝」「童軍教育」

等含有若干經濟概念的教學。但因此等教材缺乏組織及連貫性且甚少涉及經 濟學的核心概念。所以在本研究中經濟教材指「公民與道德」課程中獨立成 冊的教科書—第三冊「經濟生活」

三、 迷思概念 (Misconception)

係指學習者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對於學習的定義、學科內容、教科書 內容、教學內容等,已持有一些不同於教學者或課程內容的想法、信念等原 有知識概念。此種原有知識概念與正式的學習內容容易產生衝突,而且不容 易透過學習扭轉過來。在教學之後,可能造成對課程內容的誤解(林進材,

1999:391)。在本研究中若學生在國中經濟迷思概念問卷答錯者,即代表學 生對該題之概念具有迷思傾向。

四、 區別分析(discriminate analysis)

區別分析乃是一種相依方法,其準則變數為事先訂定的類別或組別,例 如將成績分為優、甲、乙、丙、丁等組。區別分析的目的有四:

1. 找出預測變數的線性組合。

2. 檢定各組重心是否有差異。

3. 找出最大區別能力的預測變數。

4. 根據最新受試者的預測變數值,將受試者指派到某一群組(黃俊英,2000:

137)。

(6)

五、 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對學習事物的內容,所持正向或反向的情感或評價,

以及贊成或反對的行動傾向。這種態度不僅包含著認知的因素,也包含了感 情的成分在內。所以對教師,對課程,對課業及對考試等的態度,都包含在 這種學習態度中(王正和,1979)。而在本研究中則指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科 的學習態度。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擬定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量的研究為主,質的研究為輔」之研究方法。

1. 文獻分析

本研究先採用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文獻,探討學生學習經濟學概 念的學習理論及我國現階段國中經濟教材中的經濟概念。

2. 問卷調查法

(1)迷思概念教師問卷:本研究針對九十年度國民中學擔任公民與道德 科三年級的教師,就公民與道德科教學上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可能 具有的經濟迷思概念徵求現任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的意見。

(2)國中學生經濟迷思概念問卷:以國中經濟教材中主要概念,設計適 當的題目。採取問卷調查法,透過封閉式的紙筆測驗初測,將所測得 的結果統計分析,以作為半結構性晤談之基本題目,探求國中學生在 經濟教材中主要的迷思概念。

(3)國中學生公民與道德科學生學習態度量表:設計本量表內容包括三 部分:對上公民與道德課(經濟教材)的態度、對公民與道德科(經 濟教材)成績的態度、對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材)作業的態度。將 所測得之結果統計分析,作為探討不同學習態度與迷思概念之相關研 究之基礎。

3. 晤談法

本研究採用質的研究之訪問,以半結構性的晤談問卷,採用個別訪 問,來蒐集學生經濟迷思概念的所有可能類型。

二、 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實施步驟如下:

(1)確定研究主題:概覽有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定研究主題

(8)

與範圍。

(2)擬定研究計畫:閱讀相關文獻後,研擬研究計畫與大綱,以建立研究 架構。

(3)蒐集與整理相關文獻:蒐集、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並加以分類、

歸納、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4)編製問卷:參考現階段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第三冊內容及段考考卷、

基本學力測驗及國外經濟測驗試題等資料,編製本研究所需之問卷。

(5)實施調查:依研究計畫抽取樣本,郵寄正式問卷至各學校,委請學 生填寫。

.(6)回收問卷並進行分析:回收問卷資料後,加以整理登錄。

.(7)提出結論與建議: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三、 論文架構

本論文包含五部分:

第一部份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釋義和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二部分 文獻探討:首先,從認知發展及概念學習探討學生概念的建構過 程;接著整理相關的教學理論,建立經濟教育的教學理論並分析 我國現階段國中經濟教材之內容概念;最後則探究迷思概念的成 因及介紹相關研究,作為研究國中學生經濟迷思概念的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 研究設計與實施:建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提出研究假設、說明 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最後陳述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

第四部分 研究結果與分析:根據調查結果及文獻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第五部分 結論與建議:綜合研究發現,做成結論與建議,以提供未來國中 教師實施經濟教育之參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二十一、其他經 直轄 市、縣 (市)政 府或其 委託計 畫之社 工人員 訪視評 估確有 經濟困 難,且有 就業意 願之失

畫之社 工人員 訪視評 估確有 經濟困 難,且 有就業 意願之 失業者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基金一 72人 有經濟需要、家庭照顧需要的家庭 基金二 36人 有經濟需要、家庭照顧需要的家庭 基金三 16人 有經濟需要、家庭照顧需要的家庭 機構一

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18: Which global cities have the highest cost of living.

十九、其他經直 轄市、縣 (市)政府 或其委託 計畫之社 工人員訪 視評估確 有經濟困 難,且有就 業意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