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古至近代,「武術」概念隨時代改變而有不同的稱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從古至近代,「武術」概念隨時代改變而有不同的稱謂"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結論

本研究採用文化三分法為橫軸,其中包括價值觀、規範以 及外顯行為和器物三個層次,應用於分析傳統中國武術文化內 容;並採歷史研究法,以時間為縱軸,探究中國武術文化從傳 統演變為近代之過程。綜合以上各章所述,筆者提出研究總結 如下。

從古至近代,「武術」概念隨時代改變而有不同的稱謂。名 稱雖有差異,但主要是受歷代政治、軍事、醫學、倫理、娛樂 與審美等相互交融,相互依存,而具有防身制敵的攻防價值,

壯內強外的健身價值,技擊與技藝的娛樂價值。傳統武術家為 達成武術價值,而援引傳統哲學來詮釋武術的技法,將精神意 識與形體視為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統一整體,只 有形神共養,形體和精神協調平衡的準則,而提出「形神兼備」

的練功原則;又融合道家「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強調以靜 制動,以柔克剛,剛柔互易,剛柔相濟,後發制人等,成為武 術的技擊原理;並以陰陽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規律,衍生一系列 對應的動靜、攻防、快慢、上下、剛柔、虛實、開合、進退、

收放、顯藏、屈伸等變化,皆具體運用於武術技擊變化的原理。

「道」與「氣」、太極哲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對宇宙萬物本 質的最根本的認識,道論與氣論也成為武術理論之根源。對於 習武者而言,通過習武練拳而獲得「藝」與「術」之上的宇宙 大「道」的徹悟和體驗,正是人生需要領悟與追求的最高境界。

氣 論 道 家 宇 宙 生 命 本 體 論 的 另 一 主 要 概 念 , 氣 或 元 氣 表 現 為

「道」的物化形式和運動形態。「氣」有兩義,一指化生萬物之 氣,即先天之氣,決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另一含義指後天之 氣,即周流血肉之氣,武術拳理以元氣論為根本思想,所以廣

(2)

泛地被應用於拳理及人體生理方面。武術拳理在於順應自然界 的變化,包括武術和自然相應與統一,從天地萬物獲得靈感和 啟迪;為求人體與自然的和諧,拳家練功隨時節、環境進行調 整,使其順乎自然;在武術中表現追求「人際和諧」的價值取 向,達於「合內外,一天人」之境。

傳統武術規範源於傳統倫理規範,有「禮」、「仁」才能辨 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區別父子兄弟婚姻等的親疏遠近。上 至國家的典章制度,下至人們生活中的細規小節,凡事都要以

「禮」「仁」來衡量。傳統武術的傳授和練習,可視為傳統宗法 制度的縮影。武術在「禮」、「仁」的指導下,逐漸形成「尊師 重道」、「擇徒而授」、「武德戒律」、「身心雙修」等行為準則。

其中行為規範細如學武過程的拜師禮、收徒禮、演練獻技時的 上場、下場禮,師徒和同輩間的器械遞接禮、同門交往時的禮 儀等,各門還有特定的禮規。總之,「禮」「仁」是武德的核心 和標尺,亦即「武禮」只是外在行為的標準,「武德」內心自覺 與約束的尺規。在小至個人行為大至國家天下大事皆在倫規範 之下,傳統武術在宗法制度的氛圍中,只有嫡親的子孫一系才 有祭祀始祖的權利,自詡為「名門」「正派」才能獲得「真傳」,

在宗法崇祖崇古的武林門派中享有嫡長繼承、地位與特權等。

傳統拳術和器械燦若星辰,繁不勝數。有以地域劃分,有 以門派歸類,有以拳種特色分類,各持立論,各有觀點。較著 名而流傳較廣泛的拳術有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 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古 人所流傳器械種類遠超過「十八般武藝」,僅以「十八般兵器」

表達器械種類繁多,其中以劍、刀、槍、棍起源最早,使用較 廣,流傳最久。器械的材質、形制皆隨人類勞動生產或戰爭需

(3)

求而改變,近代火器的普遍使用,使原為冷兵時代戰場主角的 器械逐漸功成身退。可見,無論徒手的各種拳術動作,如腿法 的踢、蹬、踹、彈、掛、盤等步法,手法的拿、摔、打、攔、

截、推、搬、扣、抓等技法,或刀、槍、劍、棍等操練的器械 套路,大致轉型走向娛樂表演和強身健體之道。

西方運動文化已傳承兩千多年,中間雖有轉折或中斷。但 源自於西方而傳遍全世界的運動文化,視為西方文化的一環,

形成既久相沿成習。西方運動價值、理論與觀念,有運動精神、

公平競爭、業餘精神等,其主要內容遵守共同的運動規則,服 從裁判的判決,參與者以同機會展現運動技能水準,積極進取、

盡力而為以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能極限,以追求運 動本身歡樂和滿足為目的。為使運動價值、精神、理念具體化,

使行動有準則,使產生合理的行為,如運動組織為使會務順利 進行,皆定有明確的行事章則;為促使運動競爭的理想得以順 利進行,運動競技場上遵守共同的運動規則和按照程序的競賽 辦法,以及參加資格的規定。運動參與者的運動行為表現,必 須符合運動價值觀的要求,促使運動參與者遵照運動習俗與規 定,達成社會所期許的規範行為。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辦人 古柏坦強調傳承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理想,藉由開幕、頒獎、

閉幕典禮儀式的進行具有傳承的象徵意義。此外,為遵循古代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傳統,在開幕典禮中的運動員、裁判員,以 及新當選的國際奧會委員,進行宣誓的儀式動作,象徵奧運會 所有參與者應竭盡所能維護公平競爭價值,而表現於外在的是 儀式化的行為。運動物質包括運動場地與設施、運動器材、運 動服裝等等,是西洋人為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思想產 物,確保運動競賽生命安全的要求,為激烈運動比賽減低爭端,

(4)

運動器物逐漸規格化、規則化,為追求公平競爭而達到客觀標 準的外在條件。

近代中國武術價值觀的變遷,主要來自於西洋運動價值觀 的刺激。產生思想論爭的原因,在於中西基本觀念之差異,中 國講究「天人合一」、「家族本位」、「協和萬邦」屬於「內陸文 化」系統;而西方追求「征服自然」「個人本位」「征服世界」

屬於「海洋文化」系統。當然,武術與西洋運動價值觀之對立,

武術倫理思想是「謙讓精神」,西方運動追求「公平競爭」;武 術展現陰陽、剛柔、動靜相濟的「中庸之道」,西方在運動比賽 中積極進取,以更快、更高、更強為目標,即是「追求極限」

的運動能力;中國武術的格物取意,象形模仿相互依存,表達

「抽象朦朧」,無法客觀量化;西方運動種類可以客觀量化,評 價出優勝劣敗,有「具體鮮明」數據紀錄呈現。

清末西洋體操首先傳入,隨之而來的是西洋體育,加上中 國舊有武術的傳承,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清末民初,武 術的稱謂有武術、武藝、武技、技擊、拳術、國技、舊體育等,

甚至當時體操盛行而將武術比喻為「中國式的體操術」。當時引 起「新、舊體育」與「動、靜體育」之爭,論爭重點在於彼此 概念、目的和價值的釐清。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西方自然體育 逐漸凌駕體操之勢,武術得到國民政府的支持,雖有拳術、功 夫等稱謂,為區別外來體育而有國術、土體育、民族體育等名 稱。此時,國內外遭逢變局,參加國際賽會的失敗,又臨全國 體育會議的召開,爆發激烈的「洋土體育論爭」,彼此針對其利 弊得失展開辯駁,最後嘗試各自改進其缺點,建構適合本土國 情特色的民族體育,以平民化取代貴族化,以普及化代替競技 化,採取融合「併行不悖」的發展方向。

(5)

清末體操列為新式教育的課程內容,隨歐戰的結束,體育 課取代體操課。民國初年雖有一些學校把武術列為體育課程內 容之一,但畢竟不夠全面,也尚未有法制規範。直到 1915 年全 國教育聯合會的召開和陸續召開的專門教育會議,才將武術納 為學校體育課程法案逐步施行。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所公布 的 各 級 學 校 體 育 課 程 法 規 中 , 都 規 定 武 術 為 體 育 教 材 內 容 之 一,反映了武術導入學校體育課程趨向正軌。武術進入學校體 育課,適應學校課程的集體教學方式,各級學校聘請民間武術 家進入校學執教,亦編寫武術教材。雖然各級學校的課外活動 以西洋體育為主項,武術仍佔一席之地;各級學校運動會的舉 辦也以西洋運動項目為主體,也不乏運動會中列有武術表演和 比賽。為培養各級學校武術師資不足問題,各級體育科、系普 遍設置武術課程,各體育專業學校武術課程內容更是豐富,尤 以北京體育學校、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最著名。

近代城市的武術團體大致仿效西洋的體育團體,有明確的 規範與章程,如精武體育會的「中國精武體育會章程」、「精武 式」等,規定精武體育會的宗旨、組織架構系統、會員資格與 義務、具體學習內容、認證制度等等,皆包括其中。國民政府 時期成立的中央國術館,標榜官方對武術的重視,在制度與組 織上更趨嚴密和完整,如「中央國術館組織大綱」、「省、市國 術館組織大綱」、「縣國術館大綱」及「區國術社及村、里國術 館組織大綱」,為推廣武術活動而制定「國術考試條例」及「國 術考試細則」,表現官僚體制的層層節制特徵。其他城市的武術 團體相較上述兩團體遜色得多,但都有明確的宗旨,固定的章 程與機構,社團的領導和會務工作人員,由會員選舉產生。廣 大的農村仍舊保留傳統的武術組織,農村練武配合農暇和民俗

(6)

節慶,相沿成俗。武術傳承依舊沿習濃厚的宗法制度,「尊師重 道」及「擇徒而授」傳承模式流傳至今,傳統崇尚武德之風所 制定的諸多「門規」、「戒約」,亦為各派的金科玉律。

精武體育會位於中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上海,為裨益於操 練,學員制服有明文規定,武術的推廣涵蓋黃河流域、長江流 域、珠江流域的武術,包括拳術、兵器、對練類、對抗類等。

此外,隨會務的開展,又逐漸推展西洋運動項目及設備,均兼 容並蓄。精武體育會及各分會經常舉辦運動會,以表演武術的 拳術、器械為主,表演人員有該會教員、會員以及會員任教的 各校、機關之團體表演,每屆觀者如潮,蜚聲國際。精武體育 會一改傳統「文者不武,武者不文」的陋習,精武出版的武術 書籍有數十種,上海精武總會及各地分會也出版會刊或月刊,

首開武術書刊出版之風氣。中央國術館為推廣武術活動,舉辦 了兩屆的國術國考,各級國術館也舉辦過國術省考、市考或縣 考。中央國術館的推廣活動,並不局限於國內為滿足,如赴日 本考察武技,率南洋旅行團宣揚武術,隨奧運代表團飄洋至歐 洲各大城市進行武術表演,將中國武術推向國際舞台。中央國 術館系統的武術教師除盡力於教學活動外,對於傳統武術的整 理、改造成果豐碩。大體有傳承前人的拳械專著,參照西學普 及拳術的專著,參酌西方運動科學和技法的專著,均促使武術 進入學術領域。

近代西洋運動會在中國的發展,開啟於基督教青年會和教 會學校的舉辦,基督教青年會從地方性的運動比賽,擴展至大 區域的運動賽會,進而有全國運動會的舉辦;教會學校由各校 自行興辦跨向校際運動競賽。近代武術登上運動賽會,亦由各 學校或地方的運動賽會發跡,逐步走向校際運動或大區域的運

(7)

動會中,最後展現在全國運動會的競技場上。隨著各地武術團 體經常舉辦武術表演活動及武術競賽,當時首次舉辦表演性質 的全國武術運動會。當然,相傳久遠的武術擂台賽,未因西方 運動競賽傳入中國而中斷,讓後輩仍津津樂道的是浙江國術游 藝大會,前幾天進行各類武術表演,後幾天轉入技擊打擂台。

傳統節慶或宗教活動是武術得以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契機,各地 廟會的武術表演活動,爭奇鬥豔,不為求「同」而為存「異」

的熱情表演,常能吸引成千上萬的參觀者。

綜合研究結果,筆者提出結論如下:

一、西洋運動觀念的傳入改變武術價值的取向

近代西方體育的傳入,是在西方船堅炮利的脅迫下,敲開 閉關自守的大門。清廷以天朝自居的觀念,簽下中英鴉片戰爭 之後的南京條約。爾後清政府在屢戰屢敗,簽訂甚多喪權辱國 條約,從傳統文化優越感和崇尚道統的理念下,漸向自尊心盡 失和否定傳統文化。近百年來的中國文化,始終以新的價值來 取代舊的價值。首先是「師夷制夷」,繼而「洋務變法」,隨之

「中體西用」,最後「全盤西化」,從歷史軌跡的事實,可以看 到價值觀的演變過程。西洋兵式體操就是在「社會達爾文」「優 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軍國民思潮下,挾西方帝國主義的優勢 文化率先傳入中國。新文化運動後,西方自然體育取代軍國民 體 育 成 為 中 國 體 育 思 想 之 主 流 。 儘 管 兩 者 在 理 念 或 有 些 微 差 異,但同源於西方強權文化的思想特徵,並無二致。其次,西 洋體育觀念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中國武術學習接受「挑戰」嘗 試「回應」的生存之道,除保留傳統「武術」的概念之外,尚 有「中國式體操」及「本土體育」的稱呼。在列強帝國主義的

(8)

壓榨下,兵式體操、體育及武術三者,容有文化背景之殊異,

作為「強國強種」的工具價值,是中西文化交流共同的思想軌 跡。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文化的基本差異是理所當然,因文化 交流發生爭辯自是難免。中西文化接觸產生文化的變遷,傳統 中國從「內陸文化」邁向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國講究「天人 合一」轉向西方的「征服自然」,過去中國人認為海洋是天然阻 隔不易克服,但海禁大開之後,修築鐵路,開鑿山洞,以汽車 代步,以輪船遠渡重洋,觀念異於往常;中國人一向重視「家 族本位」受到工商社會的瓦解,年輕人為開創事業嚮往城市發 展,無論就學或就業以「個人本位」為考量。傳統武術雖以「謙 讓精神」為尚,惟外人的欺侮,經常邀集中國人比武較量,得 先訂定比武規則以示「公平競爭」;傳統武術追求「中庸之道」,

海禁大開之後,隨西洋運動會在中國的傳播而登上競技舞台,

為追求強勝利不能以「點到為止」,而必須耗盡全身精力與窮畢 生之功力,以搏取勝利為依歸。傳統武術理論「抽象朦朧」難 以理解,一些武術家運用西方運動科學的方法,解開晦暗不明 的神秘色彩,有步驟和程序促進武術較「具體鮮明」的價值變 遷。

二、西洋運動制度的建立打垮宗法制度的藩籬

自以為最強盛中國而言,西方列強僅是「船堅炮利」而以,

因此中國西化從「船堅炮利」的器物入手。為使中國不停留在 西方的器用的層次上,必須學習西方非器物層次的文化,於是 倡導「維新變法」,鼓吹「君主立憲」,更以激烈的革命推翻帝 制,不足以「保種救國」。武術隨西方運動制度在中國的發展過

(9)

程中,亦由傳統的「宗法制度」過渡到「民主法治」的近代化 歷程,依附於傳統宗法城牆堡壘的武術,亦被「西化」的強勢 制度所摧毀。

傳統武術涵融於宗法制度之中,建構以「武禮」區分長幼 的階層性,以「武德」篩選擇徒傳授,各自宗法「尊祖崇古」,

組織「家族形式」的封閉系統,固守各自門派的「門規」、「戒 律」。傳統武者的的學習歷程,必須符合拜師儀禮的程序,才能 衝破高而厚實的「門派」之牆,更須經年累月苦練,克服層層 關卡的考驗,奮力爬到「登堂入室」之階,有幸一窺武術奧秘 之機。西洋兵式體操傳入中國的過程,始於屈服西方帝國強權 的被動情況下接受;西洋體育藉由青年會及教會有組織、有系 統的傳入,此時出現欲迎還拒、半推半就的接受;在本土體育 人才的養成和體育專業留學生陸續學成歸國,已經化被動為主 動的接受西方運動組織形式、制度架構等。

西洋運動在中國所建立的制度,亦含有「民主制度」的框 架。在社會與學校建立體育組織,擬定明確的宗旨與行事章程,

舉辦運動會的競賽規程,規定參加者的資格與標準,規範參與 者公平競爭的信條,儀式化的典禮程序等等,皆具有西方特色 的運動制度與規範。傳統武術進入了學校與社會制度,是在學 校及社會教育的框架下立足,在依法行政的途徑上前進,在競 賽規程中搬上競技武台,在明文規定參加資格、項目與規則的 條文下,盡其在我而各顯神通,在事先典禮程序的安排下,經 過無數次的演練,上場集體表演整齊化一的武術招式,呈現在 觀眾的眼前。換言之,傳統武術「師徒傳承」與「門戶之見」

的宗法體制,隨著廣開大門的近代學校與社會教育制度而漸趨 沒落;傳統武術講求「三綱五常」的上下縱向關係,被「尊重

(10)

個體」與「適性」的平行橫向關係所衝擊;傳統武術師教徒受 所謂「祖傳秘方」的領悟方法,被西方科學化的教學方法取下 神秘的面紗;傳統武術被視為「金科玉律」的門規,逐漸被「西 化」的武術法規所銷熔。

三、西洋運動器物的擴展開闊武術器物的規模

從鴉片戰爭以來,始終爭論不休是「本土化」與「西洋化」

或「國際化」等派別的議題,姑且不論起始與派別的說法,刻 不容緩首要解決的是內憂外患的困境。

就民族生存之道的觀點而言,無論「西藝」的洋槍洋炮購 買與自製,或以兵式體操作為克敵致勝招法的傳入,甚至以「本 土」的刀、槍、劍、棍之法,如遇敵浴血奮戰,可使敵人侵略 行動,稍有躊躕,如能以冷兵器殲滅敵軍,當可使敵人聞風喪 膽,更受國家人民所喜愛。執此觀點,「西化」只是程度上的問 題而已,文化交流本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在「工具價值」的器 用層次上,渠等以「強國強種」為號召,可維國家命脈之需,

當受廣大民眾的歡迎,何分「本土」與「外來」之別。易言之,

任何器物裨益於解決人類時空生活的課題,最易被人們所接受。

具體而言,清末民初與列強簽訂許多不平等條約,中國人 雖亟欲廢除這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卻少有人不坐火車,

不乘汽車,不搭輪船,拒絕使用「洋貨」,甚至崇尚「舶來品」,

以為奇貨可居,如國民政府不惜以鉅資建築大型運動場地,以 盛大的排場舉辦全國運動會,少數的貴族以打高爾夫球和購買 網 拍 來 炫 耀 自 己 的 地 位 , 西 洋 體 育 是 西 方 資 本 主 義 耗 財 的 產 物。反觀,源於農業社會武術因時、因地制宜,不費時、不費 地及便於取材的優點,熱衷於武術人士掌握這些特色,制定較

(11)

明確規則化的拳術和器械項目,採取規格化的場地設施,列於 競賽規程作為客觀評判的標準。進一步而言,考察西洋體育場 地設施遍布於中國各地,雖未達全面普及,但學校觸目皆是西 洋的運動器材,競賽運動場盡是西方「傳入」的運動技法。有 識之士,而以「以其人之術,制其人之道」,即以「本土」特有 的中國武術作為優勢運動項目,向各國「輸出」以迎向「海洋 文化」交流的時代,搭乘輪船前往「東洋」切磋技擊,赴南洋 各國展現中國武術技法,更隨中國奧運代表團遠赴「西洋」表 演巧妙技法的中國武術,展現龍騰虎躍的中國民族形貌。

四、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端視朝野齊心配合

幾千年來,武術如生命的有機體,不斷多元化的變遷與發 展。以器物層次而言,由原初生產勞動和防衛禦敵的工具,配 合不同時代和環境的需求,衍生多種拳術技法動作與套路,因 器物的創造與發明而改進武術器械材質和形狀。以價值層次而 言,為適應戰場上順息萬變的情勢,軍事家發展出適合集體攻 防的武術理論和技法;在宗教藉由技藝的領悟達成求「道」的 手段,或參雜養生哲學達到長生不老之方;歷代朝廷以武術技 法具有防身制敵和表演娛樂的工具價值;民間武術組織以技擊 表演作為餬口的飯碗;自古武術與醫學相互滲透,武術招法的 演練有強身健體之效。制度層次而言,傳統武術師徒的傳承模 式及武禮,強調社會的人際關係建立等等,皆說明武術文化已 發展為有系統的整體,建構橫向與縱向脈絡與架構的體系。

傳統武術邁入近代的過程面臨新的挑戰,依舊表現強韌的 生命力以適應新的環境。熟悉傳統的武術家,藉鑑兵式體操分 段動作來改造武術技法;參照西洋運動組織來改變宗法制度;

(12)

參考西洋運動規則促使武術步向競技化;綜合運動會增列拳術 與器械項目,使武術搬上競技的舞台;事先籌備選拔,遠渡西 歐表演精湛武技等等。從諸多史實當可瞭解,武術文化的任何 層面的更動,將會牽動其它層面的變化。當然,近代武術文化 體系的傳承與發揚,端賴熱心武術人士的奔走與努力,其中有 政府政府要員、軍職人員、學校教師、社會名流、武術家及廣 大的群眾等,皆是齊心促進傳統武術近代化過程,重新煥發武 術文化青春生命的推動者。

經本研究發現,文化是一個有系統而複雜的整體,任何層 次的文化有所變動,將牽動其它文化層次的更動。當主體文化 產生變遷時,次級文化也隨之改變。亦即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

可視為傳統中國文化變遷的開端。近代中國最先接受的是西方 的器物層次,其次學習西方的制度層次,最後還得理解西方的 價值層次,因而中國文化各層次,雖有先後快慢之別,卻可謂 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傳統中國武術文化屬於中國主體文化的 一環,武術文化的三層次也隨主體文化轉變。

其次,以歷史脈絡及意義而言,傳統武術理論、價值漸被 莫視,而武術尋求科學理論、公平競爭價值漸被重視。為追求 公平競爭的價值,得打破宗法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武術競 賽制度,以明確的武術規則為依據。為建構共同遵守的公法制 度,武術就得放棄各門派既有的戒規,逐漸向學校集體所遵守 的禮節模式,放棄以往繁雜的拜師儀禮。而將武術納為學校體 育課程之一,應先在教育相關法規有明文規定,惟傳統拳術、

器械內容豐富,何者列學校教學內容之一,始終搖擺不定。

再次,傳統武術師徒傳承採個別教學,為適應學校集體教

(13)

學,採用兵操的方式,將武術拳路分解為不同的單式動作,建 立明確的教學方法。為獲得競技場上的勝利,武術規則要求客 觀量化的評判標準,可避免讓人詬病的爭執。為講究公正、客 觀的裁判執法,武術技法、場地、器械得在規則中敘明。大體 而言,武術在變遷中既強調具有「本土化」的特色,又以「國 際化」的奧運競技舞台為取向。換言之,武術即在取捨兩難的 道路上摸索前進。

最後,筆者整體歸納本論文『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 可顯而易見,西洋運動文化的導入中國,是起動近代中國武術 文化變遷的動力。表層的「武術外顯行為與器物」的變革阻力 最小,借助西方所傳入的交通工具,傳播的速度最快,遍及中 國各省各地,走上西式的競技舞台,並組武術團體赴南洋各國 表演,且遠及歐洲訪問表演。中層的「武術規範與組織」的改 變,擴及中國各省及各大城市,以及南洋各地建立分會。內層 的「武術價值觀」變遷遭遇的阻力最大,改變的速度緩慢,甚 至產生長期激烈的思想論爭。此外,經筆者研究發現,因中國 幅員廣大,近代武術「國際化」的取向,未能全面普及,農村 依舊沿習傳統武術,廟會武術活動照舊舉辦,各宗教聖地終年 雲霧瀰漫,武術尚有「本土化」的神秘色彩。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然而另一方面,蒙古人的統治,相對其他文化而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