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過此研究問題之描述,本 研究採取參與觀察法,並輔以訪談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透過此研究問題之描述,本 研究採取參與觀察法,並輔以訪談法"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參與觀察法,觀察參與者的學習歷程變化,並搭配訪談 法,實際反映參與者的觀點,以評估本計畫之實施成果。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符合質性研究42取向,擬透過研究者個人觀察,描述十一名 學習者,在為期四週的劇本寫作計畫中之學習歷程,並重視教師與學習 者觀點的呈現,以評估本計畫之實施效果。透過此研究問題之描述,本 研究採取參與觀察法,並輔以訪談法。

根據 Bogdan & Biklen(2004),個案研究就是對一個場域、單一個 體、文件資料儲存庫或某一特定事件作鉅細靡遺的檢視。而觀察的個案

42 根據 Bogdan & Biklen(2004),茲將質性研究之特點摘要如下:一、自然式的,

以實際場域作為直接資料的來源,而研究者本身則是關鍵的工具。二、描述性的,

蒐集而來的資料是以文字或圖像的形式呈現,而不是數字。三、關注研究歷程,而 不僅是成果或結果。四、傾向以歸納的方法來分析資料。五、意義是質性取向之主 要關注點…質性研究者關心是否能正確地掌握研究對象的觀點,即所謂的“參與者 觀點”(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2)

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技術,主要是參與觀察法,配合正式與非正式的 訪談以及文件的探討,並把研究焦點放在某一特定的機構組織或該組織 的某些層面之探討。

z 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乃是質性研究中,最著名的資料收集方法之一43。潘淑 滿(2003)指出,參與觀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運用觀察方法 對研究對象、行為或事件,進行有系統的觀察與記錄的過程。而參與觀 察法的適用情形之一即為,當研究的現象、事件或行為具有連續性時,

幫助研究者從整體脈絡觀點來了解現象之意義,符合本研究重視歷時性 描述之特質。參與觀察法的特質可歸納如下:

1. 研究者必須以圈內人自居,且在特定情境和環境中,對互動關 係表現關心。

2. 研究者主要以日常生活的情境脈絡作為研究的基礎,直接參與 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場域,故應融入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建 立一定的關係。

3. 研究過程應保持開放與彈性,著重於了解與詮釋研究現象或行 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

4. 通常進行密集式的觀察,是主要收集資料的方法,但也可輔以 其他資料收集方法如日常談話、訪談、生活史、文件、問卷、

其他儀器設備等。

43 根據胡幼慧(2005),參與觀察法、錄製法、訪談法,並列為質性研究的三大資 料收集方法。

(3)

5. 由於耗時耗力,只適用於特定時空的小範圍研究。

z 訪談法

根據 Bogdan & Biklen(2004),訪談是一個有目的的會話,由一個 人引導以便從另一方獲得資訊,可以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或其他技術 合併使用,用以收集描述性的資料,研究者依此發展出受訪者詮釋其世 界的觀點。

潘淑滿(2003)指出訪談法的特色為以下五點:有目的的談話、

雙向交流的過程、平等的關係、彈性的原則、積極的傾聽。非正式的訪 談比較接近日常生活的談話,訪談情境較為隨意自由,由受訪者主導談 話方向。正式訪談結構性較強,但仍強調開放與彈性,或可運用半結構 44的訪談大綱,意謂在訪談大綱中不設計過細的問題,亦不完全依順 序提問,在引導式的問題之後,即視情況調整、串連、追加相關問題,

或讓訪談對象自由發言、彼此討論。

本研究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採用非正式的訪談以了解當下參與 者的問題與感受,在計畫結束後則進行正式的訪談,並運用半結構式的 訪談大綱。

44 根據胡幼慧(2005),訪談法也可依訪談模式彈性與否,區分為非結構、半結構 與結構式。非結構式的訪談指透過日常生活閒聊、知情人士或專家取得,半結構式 的訪談通常運用訪談大綱進行,結構式則是採取更為深入而嚴謹的技術。

(4)

第二節 研究場域

本研究所選定的研究場域為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組,計畫期 間,所有的寫作、排演活動均固定於語言中心的教室進行,到演出前的 彩排,則移至表演場地視聽劇場。選擇固定的練習場地,有助於培養學 習者的安全感與紀律。至演出場地排演,則能幫助學習者及早進入狀況。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華語組的十一名學習 者,國籍不同,學習背景各異,涵蓋三個不同程度:

¾ 初學者兩名,屬於低級新手(Novice Low)45,均為女性,國 籍分為日本與泰國。

¾ 初級班七名,屬於高級新手(Novice High),分別為美籍男性 兩名、女性一名,越南籍男性一名、女性一名,海地籍女性 一名,義大利籍男性一名。

45 根據葉德明(1999)所引述,美國外語教學協會 ACTFL 及教育測試服務中心 ETS 對華語文口語測定的標準,本研究對象分屬三個等級:低級新手(Novice Low),只 會說好、謝謝、再見。高級新手(Novice High),應付生活上最基本需要,買東西、

問路、靠記憶說話無創造力。中中級(Intermediate Mid),發展敘說能力,可以說出 一段話。

(5)

¾ 中級班兩名,屬於中中級(Intermediate Mid),均為女性,國 籍分為加拿大與越南。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者本身,擔任本計畫的設計者與教學者,為主要研究工具。

其他研究工具,包括觀察手札、教師手札、訪談大綱、劇本手寫稿與打 字稿、錄影機 帶等。

第五節 研究過程

本研究實際過程,可分為六個項目,分述如下:

z 確定研究問題

本研究開始時以劇本寫作計畫搭配華語文課程教學為主要研究理 念,並訂定明確的研究問題,包括教學設計原則、實施流程、課室教學 形態、師生互動模式、計畫實施評估等。

z 進入研究場域

本研究在選擇研究場域前,已對研究問題抱持基本概念,而就研

(6)

究問題選取研究場域。所選定的研究場域在國立中央大學語言中心華語 組,由於研究者本身在此任教,關係較近較易進入。並且適逢歲暮公演 活動之舉行,給予劇本寫作計畫執行的機會。

潘淑滿(2003)提出,就進入研究場域的策略而言,基本上研究 者應對其立場進行自我表述,但自我揭露的程度則是自行決定,秉持「坦 白,但要模糊」的原則。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的身分46有二:對研究對象而言,屬 於完全參與者,並不知道研究者真實的身分,所以雙方可以自然地產生 互動。對其他兩位教師而言,屬於參與者一如觀察者,研究者對兩位教 師表明研究的內容與目的,與其他兩位教師組成合作關係,並請兩位教 師加以協助觀察。而在計畫結束後,與學習者進行正式訪談時,則表明 研究者身份。

z 選取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抽樣採取的是典型個案策略,主要在探討一般狀況。本 個案團體集合了十一名不同國籍、性別與程度的華語學習者,以及三名 不同年齡與背景的華語教師,符合一般語言中心可能會面臨的狀況,具 有某種程度的代表性。

z 資料收集

本研究整個資料收集過程歷時共五週,主要採用參與觀察法,為

46 Gold(1969)根據研究者的身份,區分出四種參與觀察法的類型:完全參與者

(complete participant)、參與者一如觀察者(participant as observer)、觀察者一如參 與者(observer as participant)、完全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

(7)

了提高信度、增加資料來源,彈性搭配訪談法之運用,並錄製表演錄影 帶。所收集到的資料包括觀察記錄、非正式訪談記錄、教師日誌、教師 會談記錄、劇本草稿與打字稿、演出錄影帶、正式訪談記錄等。

本研究資料收集過程分為三個工作階段,分述如下:

階段一、準備工作:訂定研究計畫

1. 排定觀察時程表,由於研究者可以全程參與計畫,因此基本上 依照計畫時間表、地點排定即可。

2. 觀察的對象設定為計畫的全體參與者,因此先分析每位參與者 的背景資料。

3. 確立研究問題,據以設計觀察提綱。

4. 考量如何排除影響效度的因素,例如整合上的困難、學習者的 心理建設、團體紀律的規範等。

階段二、觀察與非正式訪談:逐次撰寫觀察記錄

1. 畫出觀察現場圖,包括教室設置與研究對象位置等,並隨時記 錄期間的變動。

2. 將觀察記錄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根據觀察提綱進行實地描 述,即力求客觀、具體、完整、細緻地描寫人物、記錄現場情 況、重建對話,研究者本身的言行亦包括在內。第二部分加入 觀察評論,目的在透過個人省思,檢討當次的觀察過程,以作 為下次觀察的參考。第三部分為備忘錄,提示下次工作的要點 與說明。

(8)

3. 在工作空檔找機會進行非正式訪談,並收進當日觀察記錄中。

階段三、採用半結構式大綱的正式訪談

1. 製作訪談問題大綱,將重要的問題列為優先,過細的問題視情 況提出或刪略。

2. 視現場訪問狀況調整提問順序,適時擴展訪談內容,以讓受訪 者表達內心想法為先。

3. 記錄內容包括現場狀況,訪談對象之對話、情緒,以及研究者 本身的反應。

z 資料分析

隨著資料收集工作的進行,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建檔。

在研究進行後期,展開資料分析的工作,步驟為將文本資料予以分類,

對相關資料進行歸納,並撰寫備忘錄。

z 撰寫研究報告

首先構設研究報告之綱要,決定研究內容後,開始進行文獻探討,

並撰寫報告。待計畫實施後,同步著手於資料之收集與管理。至計畫後 期,則展開資料分析,並不斷據以修正寫作方向。計畫結束後,進行歸 納,並對整份報告進行回顧、修改,完成研究報告。

第六節 資料分析

(9)

正式收集資料以前,先將各種基本資料建檔,包括研究對象、研 究場域等。開始收集資料以後,處理所收集到資料的第一步為資料管 理,整理當日觀察與訪談記錄,同時寫下進行整理工作時的想法,再打 字輸入電腦,保持資料之完整性。

在研究的後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以利資料分析並建立 其相關性。以下說明分類狀況:

¾ 現場狀況:包括環境的設置、參與者的相對位置。

¾ 流程安排:討論、寫作、排演與修改等主要活動,如何進行、

彼此串連。

¾ 策略或方法:對教學步驟與策略之歸納。

¾ 歷時變化:包括計畫發展階段、參與者態度等。

¾ 突發的特定事件,喚起參與者高度注意與討論的:如對劇本內 容與角色安排之爭議。

¾ 研究場域中的社會結構或人際關係之形態:例如英語與非英語 背景團體、教師與學習者、演員與觀眾、作者與讀者等。

¾ 所有或部份研究對象所共享之觀點:如計畫執行的優缺點、使 用英語的必要性、教師是否對學習者提供足夠的幫助等。

¾ 參與者對彼此或組成團體之人事物之看法:如學習者對同儕或 對教師之觀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本研究於 2017 年 4 月以市面上瓶裝水的品牌隨機抽取國內外各五種品 牌作為研究對象,並利用環檢所公告之採樣方法檢測,收集的樣本以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