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一、巧固球的起源 「The objective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 is not to make champions, bu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Dr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2)一、巧固球的起源 「The objective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 is not to make champions, bu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Dr"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巧固球相關文獻

每當筆者問起一般人對巧固球的印象,要不就搖搖頭回答說「聽都沒聽過」,要不 就心虛的說「是...是不是在公園裡常常看到的阿公阿嬤在玩的那一種球啊4?」巧 固球究竟有多冷門,從這些對話即可略知一二;然而,它一向都是如此不為人所知嗎?

我是一位歷史研究者。臺灣巧固球運動過去參與國際性賽會,

從 1980 年至 2005 年共 25 年中,幾乎都是冠軍(除 2004 年成人 男子組輸球之外);而且 2005 年在瑞士的比賽,更是大贏國外,

觀眾擠爆全場,各國都喊臺灣加油,加拿大輸了還跪下膜拜我 國家隊,直呼太神了。」 (引自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2005)

這是時任亞洲總會秘書長黃進成先生為了爭取巧固球入選 2009 年世界運動會而寫 給高雄市長的一封信,其中的這一段話或許稍能回答研究者心中的疑惑。

研究者認為要瞭解巧固球文化,必先就其起源和發展做一番探究,再透過相關文獻 的解讀與探討,始能描繪出清楚的輪廓。

4 經筆者進一步確認,其意皆誤指「槌球」。

(2)

一、巧固球的起源

「The objective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 is not to make champions, but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Dr. Hermann Brandat)

譯:「人類身體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優勝,

而是為了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來有所貢獻。」

( 布蘭德博士)

瑞士生物學家布蘭德博士(DR.H.BRANDAT)在日內瓦從事多年的實驗,研究如何將 身體活動的科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活動上,於是出版了一本《從體育到競賽運動的生物學 觀點》,認為唯有透過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競賽運動獲得充實的正當理由,並從此一觀 點延伸,於 1969 年完成一篇研究論文〈體育遊戲的科學評論〉,並入選國際體育聯盟(

F.I.E.P)之國際體育學術文獻會議之最高獎。其將現有的遊戲,經精細的分析研究後

,根據人類進化的原則、體育原理、人類行為的趨向等,從教育的團體遊戲觀點,結合 籃球(Basketball)、排球(Volleyball)、壁網球(Basque Pelota)與德式手球(Hand Ball),終於 1970 年 8 月創造了巧固球(黃榮達,1996;黃進成,2002a),並於 1971 年成立了「巧固球國際總會」。巧固球運動包括了跑、跳、傳、擲、接等人類本能活動

,在維持健康而正當的競賽氣氛下,從事不做侵人、擋人或有關身體直接衝撞的活動,

故亦有「君子球」、「教育球」之稱(黃進成,2002a)。

二、巧固球傳入臺灣源由及發展

(3)

(一)巧固球傳入臺灣之源由

1977 年 4 月 1 日方瑞民與樊正治代表我國參加在比利時舉行的「國際體育聯盟(以 下簡稱 FIEP)年會」,年會中因為我國 FIEP 代表權問題未解決,聯合會秘書長安德魯對 方瑞民非常冷漠,6 天的會期結束後一直沒有改善,但方瑞民並未因此放棄爭取正名的 機會(萬清和、徐木秀,1985 )。因與會中看到大家在玩一種世界最新球戲「巧固球」

,於是趁 4 月 9 日準備參加英國世界體育史年會的空檔時間,趕到英國的聖保羅學院(

College of the Saint Paul)拜訪當時 FIEP 及國際巧固球總會(以下簡稱 FITB)秘書 長安德魯,並說明願意學習巧固球運動,亦希望回國後推展巧固球,請安氏多指教;方 瑞民向其學了 4 招式,因此藉巧固球傳授之媒介,替他們聯繫了珍貴的友誼。其後安德 魯便在 4 月 12 日透過一件正式公函中,承認臺灣取得 FIEP 的代表權。方瑞民事後向英 國第一個做巧固球網的 Brabow-Engenering 買了一組網架,並帶回英文版的巧固球規 則。回臺灣之後,立刻聯絡其台中體專學生服務於萬華國中的廖條文至其住所商討推展 巧固球之相關事宜。

(二)巧固球在臺灣之發展

表 2-1 巧固球在臺灣發展之大事年表

日期 內容 備註

5 28 在省立基隆中學的教學輔導會 示範巧固球

5 29 在師大體育館由師大體育學會 舉辦「巧固球運動研習會」

楬櫫臺灣巧固球史 1977

9 9 籌備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 由廖條文建議,方瑞民等 53 人發起 4 23 成立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 成立於國際學舍,會員 208 人。

1978

8 巡迴 14 個縣市

1979 9 巡迴 9 縣市。主要是方瑞民(臺 灣師大教授)、郭全成(臺灣師

全國協會成立後,開始全國巡迴推展

,每縣市各送 2 網 3 球,在暑假中巡 迴一個月,共巡迴兩年。對當時巧固 球的推展,幫助極大。

(4)

大學生)、鄭尚志(巧固球網廠 商)、廖條文(全國協會裁判長

,輪流至各縣市推展。

5 4 台中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第一屆 青年盃」巧固球比賽,共 19 隊 參加。

首次舉辦巧固球比賽 1978

10 22 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獲准參加 國際巧固球總會,成為會員國。

方瑞民教授為協會正式代表

2 2 第一本技術書籍「巧固球初步」

出版

印製一千冊,發給全國幹部參考使用

1979

11 15 全國中正盃巧固球錦標賽 本屆比賽高男組及國男組列入保送升 學,共 74 隊 888 人參加。

3 爭取列入臺灣區運動會比賽項

失敗

8 FIEP 授權我國主辦國際體育會

10 第二屆國際巧固球錦標賽,中華 男子隊獲冠軍。

開啟國際賽事冠軍之鑰 1980

10 24 方瑞民教授赴日本東京大學講 授巧固球

1981 10 26 「臺灣區運動會」巧固球首次列 入比賽項目

以創會不到 4 年的時間,將一個全新 的運動推展入區運,實屬不易。

1982 9 巧固球運動績優學生升學甄試 大專錄取 19 人,五年制體專錄取 4 人

7 巧固球列為體育課選修課程標

準之一

教育部公佈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12 方瑞民教授榮登中華民國當代 名人錄

8 21

23

在中華民國召開國際巧固球總 會會員大會暨國際巧固球錦標

法、英、瑞士、韓、日、香港、中華 民國等 7 國參加。中華藍白隊獲男子 組冠亞軍,女子組榮獲冠軍。

1983

8 23 全國協會理事長劉正豐當選國 際巧固球總會會長

我國在世界各單項比賽中,唯一的總 會會長,連任 12 年。

1985 12 26

31

國際巧固球總會在高雄召開章 程修訂會議

日、韓、法、瑞士、英、香港、沙烏 地阿拉伯及地區代表參加。

1986 5 1 自強盃師生巧固球錦標賽暨青 85 隊參賽

(5)

4

年盃國際埠際邀請賽

1987 1 15 巧固球列入體育專門課程教材 選修

省市立師範學院課程審查會審查修正 通過

4 22

26

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巧 固球首次列入項目。

高男、國男、國女,共 316 人參加。

1988

7 18 巧固球列入國際體育教學研討 會之課程

1989 7 20

30

德國舉行世界運動會,巧固球列 入表演賽。

我國男女各一面金牌

1990 12 17 第四期專任運動教練甄選,第一 次錄取巧固球專任運動教練。

至 1993 年共四期錄取五人

1991 4 22 臺灣區中等學校運動會 分高男、國男、國女,共 360 人參加 1992 世界盃停辦 巧固球由盛轉衰期

1993 9 20 高年級球類活動列巧固球為課 程標準之一

教育部公佈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1994 年

方瑞民教授應聘至中華體育研 究院

擔任院長兼研究員

1995 5 巧固球列為國民中學體育科選

教育部公佈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

1996 8 瑞士召開國際巧固球總會會員 大會,英國籍安德魯當選會長。

臺灣結束 12 年擔任會長之職務

1997 1 8 開啟臺灣區中等學校巧固球聯

高男 7 校及國女 12 校參加,共 19 校 254 人。

3 16 結束臺灣區中等學校巧固球聯

高男、高女、國男、國女,共 38 隊 633 人參加。

1998

10 2 臺灣區運動會最後一屆 計男子組 8 隊,女子組 7 隊。

8 12

15

臺灣跨世紀國際邀請賽,有瑞士

、日本、臺灣 3 國 5 隊參加。

瑞士即將恢復停辦 8 年的世界盃及舉 行 2000 年世界盃來臺灣觀摩。

8 成立亞洲巧固球總會,推展中心 設於臺灣。

由方瑞民擔任秘書長,黃進成任副秘 書長。臺灣巧固球開始重振旗鼓。

1999

12 26

31

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巧固球 列為表演賽。

巧固球唯一一屆參加全國運動會,計 男子組 8 隊,女子組 7 隊。

(6)

4 12

16

亞洲巧固球總會主辦江蘇省南 京市協辦「巧固球幹部訓練研習 會」之大陸地區推廣活動

方瑞民教授擔任講師

4 月 18 日與林珈合及李琦飛往青島,

三人共同討論青島高中巧固球訓練內 容;方教授於旅途中,患肝癌的身體 日漸衰弱,仍日夜不斷趕寫劇本,參 與討論拍攝影片細節等。

7 12 方瑞民教授去世 享年 70 歲

8 9 國際巧固球 30 週年祭典公開賽 中華男女隊獲冠軍 10 省體育會巧固球協會停止運作 因精省裁撤

2000

10 25 第一屆「全民運動會」於雲林縣 土庫商工舉行

計男子組 14 隊,女子組 8 隊。

2001 5 1 瑞士巧固球會長 Daniel 來訪 觀摩全國師生盃

2002 8 21 英國舉辦世界盃 成人男女及青少年冠軍。

4 10 國際巧固球總會新任會長 Daniel 蒞臨臺灣

尋求推展合作 2003

4 15 第一屆亞洲盃巧固球錦標賽 主辦國印度 8 1

9

臺灣舉辦世界盃,首創:1、網 路直播、2、網路會議 3、瑞士 國家電視台轉播。

成人男子組亞軍,兵敗義守大學(

1980-2003 參加國際賽事任何組別皆 冠)

2004

12 25

26

第一屆巧固球運動科學學術研 討會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主辦。計 口頭發表六篇,海報發表兩篇。

2 26 豐原會議重大規則修正 國男、高男、大男、大女、社男、社 女比照國際規則。

6 巧固球運動績優學生甄審 屏東科技大學巧固球甄審一男二女,

突破 1992 年後國立大學零升學管道。

2005

7 5 瑞士舉辦第一屆世界盃沙灘巧 固球錦標賽

男女冠軍

2 13 全國大專盃巧固球錦標賽 臺灣巧固球史上首次大專盃 5 13 義大利布蘭德盃國際賽 各級(7 個)冠軍

6 巧固球運動績優學生甄審甄試 屏東科技大學

台中教育大學 國立體育學院 亞洲大學

甄審(3)-休閒運動保健系 甄試(1) -體育系

甄審(2)-體推系

甄審(2)-資訊科學與應用系 8 11 亞洲盃巧固球錦標賽 各級冠軍

2006

10 28 全民運動會 台中

研究者彙整(引自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2005;黃進成,2002b)

(7)

綜合上述,1977 年 9 月由方瑞民等 53 人發起成立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開始到 1978 年 4 月 23 日正式成立後,以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加入國際巧固球總會至今,曾經有過 務實且推展良好的時期,初期在人民團體及教育部的協助下,發展甚為迅速。

各國的巧固球運動皆以休閒運動為主,臺灣在追求競技下,主導國際發展,其中 1994 年區運會,桃園縣女子巧固球隊尋求 7 連霸,男子巧固球隊尋求 4 連霸之路中斷,獎金 損失約 400 萬,比賽過程刺激,然而也可以知道臺灣巧固球運動為何走向競技運動之原 因。

1989 年世界運動會後的幾年,全國協會和省協會不合,造成巧固球運動推展上的困 難,又歷經 1992 年後世界盃八年的停辦,隨之取消選拔賽的自強盃,甚至連中正盃亦 停賽;接連區中運改聯賽後 1998 年也停辦聯賽,影響可謂深遠。1998 年後,全國協會 停止運作多時,各縣市政府亦不想推展巧固球。1994 年大學法公佈,從大學開始沒招收 巧固球隊,收了也沒世界盃可比賽,漸漸高中不知道為何而戰,高中不收,國中更無從 練起,終究形成國中及國小沒人要練習的連鎖反應。選手升學出現問題,學校球隊亦漸 漸沒落,再加上巧固球並沒有加入 GAISF(國際單項運動總會聯合會)等國際性組織,

亦非亞奧運比賽項目,因此在政策性的改變之下,巧固球面臨前所未有的瓶頸。巧固球 在此時期沒有轉型成功因而沒落,導致人們漸漸不知何謂巧固球。

大體而言,1992 年為我國巧固球由盛轉衰的分界點;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 代」,近年全國協會勵精圖治,試圖化危機為轉機,在一群有心人的努力之下,不僅於 2004 年與 2006 年成功舉辦了世界盃及亞洲盃,且爭取到由臺灣主辦之 2009 年世界運動 會將巧固球正式列入表演賽。

言而總之,全國協會的事務推展若要順利成功,則要思考如何在經費上開源節流,

政治上如何提供行政協助,更重要的是推動人員是否有使命感及奉獻服務的精神。從這 一段巧固球在臺灣的發展簡史,即可見證政治之影響以及事在人為之力量。

(8)

三、巧固球文獻

研究者透過網路查詢及實際到圖書館翻閱文獻後發現,我國以巧固球來從事研究的 論著並不多見,甚而直至 2001 年方有第一篇有關巧固球之期刊文章發表。以下分別就 有關巧固球相關文章、書籍、資料,依時間之序以 2000 年為分水嶺,例舉數篇文獻予 以探討。

(一)2000 年之前的文獻

1、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籌委會(1978):巧固球

該書為巧固球協會未成立前,第一本出版的介紹書,有簡史、比賽場地、國際規則

(法文)、裁判法則、運動指導法等。

2、林文進、吳龍鎮、黃德欽(1979):巧固球初步

該書是國內第一本有關巧固球的訓練叢書。序論中有巧固球運動概說、起源與發展

、特性、價值與指導原則;基本動作有傳球、接球、射球、移位與佔位;訓練與指導有 傳接球練習法、射球練習法;最後則附上裁判規則詮釋,對當時規則加以解釋。尤其該 書用圖表來解釋從射球道持球之動作分解,以及用單網半場練習,最後全場進攻、移位

、防守訓練法,讓人更清楚瞭解,是當時推廣之專書,貢獻頗大。

3、萬清和、徐木秀(1985):巧固球理論與實際

該書共分三篇,首篇「理論」,分二個單元來介紹巧固球運動的運動史及球戲大意 及價值。其中大事年表是巧固球初期至 1985 年 6 月的所有歷史,著實珍貴。第二篇著 重基本技術分析,從基本姿勢與步伐、基本傳球、接球、射網、移位及佔位、救球、隊 形來分析介紹。第三篇針對體力訓練的理論與實際,從科學的訓練原理說到身體能力及 基本體力的訓練法(引自黃進成,2002:2)

(9)

4、黃榮達(1996):巧固球

此書共分九章,內容為「巧固球運動簡史及發展概述」「巧固球在教育上之價值」

「持球、傳接球基本動作」「攻擊技術研究分析」「防守技術研究分析」「團隊合作 與戰術運用」「體力訓練」「運動指導與選手之心理訓練」與「選手健康管理及訓練之 疲勞消除」等。

該書作者曾多次率領代表隊轉戰各地,皆有突出的成績表現,亦連續榮獲多項教練 獎,是以實際的經驗,加上蒐集中外有關訓練科學的資料來撰寫此研究。其中第八章主 要是闡述巧固球運動之指導與心理訓練,如巧固球運動教練的價值;巧固球運動教練應 具備的素質;巧固球運動教練如何瞭解球員等,是少數提及巧固球教練素養之文獻。

(二)2000 年之後的文獻

1、期刊類

(1)黃進成(2001):高雄縣巧固球運動發展之概況

該文本是我國第一篇有關巧固球之縣市發展史的相關文章,主要是在探究高雄縣巧 固球運動發展之過程,從高雄縣的時代背景談起,來瞭解巧固球運動從 1978 年至 2000 年間,兩個主要階段推展之情形。

(2)黃進成(2002a):巧固球運動引進我國之探討

該文本主要是在探究巧固球傳入臺灣發展之過程,包括初期藉由巧固球參加國際體 育聯盟(FIEP),且說明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如何做有計劃的推展,如器材的研發及講 習、成立各縣市巧固球委員會、全國巡迴推展及透過比賽來刺激訓練等,皆用表格來說 明,旨在瞭解巧固球從 1977 年引進到 1979 年正式加入國際巧固球總會前推展之情形。

(10)

2、學位論文類

(1)黃進成(2002b):臺灣巧固球運動發展之研究

全文章節區分為傳入臺灣及初期發展(1977-1978)、學校體育(1977-2000)與社 會體育(1978-2000)。主要是探討組織變遷、場地設備之數量、規則之演變、課程與教 學發展之實施實例。

這是我國也是全球第一本國家巧固球運動體育史。作者於研究期間深入推展巧固球 的縣市蒐集文獻及文物,並集有「臺灣巧固球之父」方瑞民教授遺孀林伽合女士所提供 之原始物件或書信,更遠赴國際巧固球總會總部乃至布蘭德博士之家,在瑞士發現及收 集許多珍貴史料。

在歷史洪流中之斷簡殘編,蒐羅匪易。作者歷經三年多學習歷程完成此一巨著,是 一極具參考價值之史學文獻。

(2)曾雄忠(2005):巧固球選手中樞騰空射網動作與兩側射網動作差異 及成功率之比較研究

此研究以苗栗縣教師男子巧固球代表隊十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以攝影機拍攝選手 的射網動作,紀錄 20 場比賽過程後,統計射門方式及成功率次數。這是我國首次以實 驗儀器研究巧固球射網技術之文獻,研究結果值得巧固球教練及選手參考。

3、學術發表類

筆者搜尋中華民國巧固球協會網站,發現收集了近年來已發表的學術研究共 15 篇

,對於國內巧固球的紀錄與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筆者查閱其摘要或全文閱讀後,發 現與巧固球教練有關的論述或研究甚少,對於基層教練生命史的紀錄更是闕如。以下僅 就與本文相關之研究論述之。

在廖學明、洪清正、李敏(2005)的〈巧固球專任運動教練工作滿意度及離職意圖

(11)

之探討〉研究中,研究對象為一位從事教練工作七年,但已選擇離職之巧固球專任運動 教練。主要目的是藉由個案研究來探討巧固球專任運動教練工作滿意情形以及離職的原 因,透過「深度訪談法」,以半結構性的訪問方式蒐集資料。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有關巧固球的相關書籍與論述,較集中於巧固球技術上的研究 與歷史演進的記載,這部分主要是提供研究者從文本瞭解巧固球的特殊背景與文化現象

。另外唯獨與巧固球教練有關之兩篇研究,如黃榮達(1996)浮光掠影的描述了巧固球 教練的價值與素養,卻僅止於將各家說法引用與整理,未能引述自己從事教練多年深刻 精彩的生命經驗,這對於本研究而言,則留待相當大的空間等待探尋。而廖學明等(2005

)則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對未離職的巧固球專任運動教練做研究,以瞭解其繼續留任的 動機與誘因何在,此論述之觀點恰可幫助筆者擴展研究上思維的角度並延伸為研究主題

,是一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

(12)

第二節 敘事研究

一、 敘事與生命故事

如果你想認識我 你得先知道我的故事 因為我的故事會告訴你我是誰

而如果「我(I)想認識我自己(myself)」

想要獲知我生命的意義 那麼我還是得先從我的故事著手

(引自 McAdams,1993:11)

過去十幾年來,敘事(narrative)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的概念逐漸在社會 科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林美珠,2000)「敘事」一詞,根據 Webster〈新世紀字 典〉(1991)的解釋是「故事,敘述,或敘事體」,而「故事」是「說出發生什麼,或將 已發生的連貫起來,不管是真實或想像,用寫的或用說的。」敘事是呈現個人生命故事 的一種方式,它將個人的故事以具有意義的、脈絡性的、能夠被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

透過敘事,個體得以認同並確認自己;透過敘事,我們會去定義我現在是誰、我過去是 誰、未來我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2004)

人們總是經由故事洩露出內心世界形貌。生命總是從故事累積,透過對生活中,大 小故事情節的安排,醞釀出自我獨特的生命感(劉ㄧ民,2005)。在故事中,人會試著 將不同部分的自我整合,如同所有的生命一般,個人敘事也有開端、中場與結局。

而敘說除了是探索經驗的最佳方式,同時也是探索自我生命的方式。對生命來說,

敘說是讓我們能夠最貼近、呈現及瞭解經驗的一種方法,而我們走到敘說探究,是因為

(13)

我們想要尋找研究經驗的方式(蔡敏玲、餘曉雯譯,2003)。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則能讓 個人探索內心深處的自我,以及被日常忙碌的步調所遺忘的那一部份(洪瑞璿,2001)

。在生命故事經由敘說重構的過程,一個成熟的個體將「先接受過去的經驗,並將過去 的經驗作有意義的組織」,並利用敘事來檢視自己的生活,以便「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 活」(朱儀羚等,2004)。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猶如玻璃鏡面一般相互映照著,我們常 藉由別人的觀點來看自己,同時也根據自身的經驗來瞭解他人。於是我們共生共融地浸 淫在生命所給出的意義或觀點中。

二、 敘事相關文獻

敘事研究已廣泛使用在探究者想要描繪出經驗的感受及生命的意義上(羅慶成,

2003、王碧瑤,2005、周怡敏,2005)。本文僅將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介紹如下:

(一)蔡錦美(2002):臺灣女性陶藝家連寶猜生命史研究

其文本主要是以女性陶藝家重要生命經驗敘說為基礎,探究人生命的本質,並探討 研究對象在社會事件中的自我成長,與在芸芸眾生中,個人生命經驗是如何影響著社會 文化,進而描述出個體生命經驗與社會文化相互激盪出的生命史。

(二)羅慶成(2003):一個臺灣舞者的身體故事/一段與肉體之間的糾葛愛恨 羅氏在其研究文本描述,透過深入訪談及身體故事的書寫,重現臺灣舞者身體的主 體性,不僅提供研究者自我省思,釐清研究者自我身體形塑的方向及方式,亦提供讀者 思考反省。其研究以探究身體故事為主軸,方法論上則以生命史研究法為主要架構,希 望讓社會大眾瞭解臺灣舞者追求自我實現之身體奮鬥的過程,及理想與現實中掙扎與矛 盾下的身體。

(14)

(三)石明宗(2005):山難經驗/一個運動與宗教觀點的考察

石氏自述是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裡,與訪問的教授 Dr. Sydnor 聊天,聽其山難敘述 後,建議其將山難的經驗寫成論文。起初石氏以為對方只是玩笑,但經歷一個冬季的沈 澱與相關課程的學習,開始有了「隱約間覺得彷彿有幾分道理值得這樣做」的構想,其 中四個理由之一:「山難的確改變了我一生」,則帶給筆者許多的啟發與研究的靈感,因 為筆者的生命觀也的確因為研究對象而有了改變。

(四)余德慧、李宗燁(2003):生命史學/從童年記憶的敘說探討惦念的生命感 余氏認為「我們因著事物記得某些往事,常用故事對事物賦予意義...事物是木 槌,生命感如鐘,在叩響的片刻,人記得他的往事。」

他將往事用圖像 背景的觀點來說明:「一般時候我們忙於外界的事物,專注在要 處理的事物上,因此外界事物成了我們專注的圖像,而往事在心中退居於幕後──背景

──而不被注意。當外界的事物停息下來的時候,外緣成了背景,此時往事就如電影般 在心中舞臺上演。當我們摒息諸緣,閉目返觀內心時才發現,往事在心中一直喋喋不休

。」

人是歷史性的存在者,「記得」就是當往事成為圖像現前時,人說了他的歷史。而 遺忘就是往事在靜默中成為背景。然而往事並非實體,他不是寫好的檔案固定在某處等 待提取,而是在模糊的生命感中,藉由一邊說一邊理解而織出一個具故事形式的往事。

對回憶的探討,在傳統心理學的論述中,往往涉及回憶的內容是否真實的問題,然 而在詮釋現象學的論述中,所謂的「過去」永遠只能在現在,用語言的形貌來顯現,也 就是唯有在情節化的敘說中,往事才能顯示它發生過。於是人的回憶並非是「據實」的 報告,但也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對於過去的理解所形成的回首之觀點。換句話說,敘說 者在說時已不在現場,而是在「現在」說「過去」

總結來說,人與事物之間有一片無邊無際的世界,那是生命感蜂鳴作響的歷史時空

,事物在等待加入人的故事而成為這世界的有情物,另一方面人的過往也等待著事物的 召喚而被記得。

(15)

(五)成虹飛(2004,質性研究:131):我為何要做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 雖然這是一篇論述「行動研究」之文本,但筆者認為其內涵實質上亦為一種敘說。

誠如作者自述:「我為什麼要做行動研究?理由很簡單,不是因為行動研究多有價值,

而是因為我喜歡...為什麼我會喜歡做行動研究?因為這種研究方式比較能切合我 個人的生命情調...切合的原因,倒未必因為行動研究所生產的知識最真實有價值,

而是因為在行動研究當中,我的熱情比較不受壓抑或割裂。我相信熱情是無法被割裂、

被壓抑的,它有股內在的衝力,要求奔放、要求全部。」

成氏談田野經驗:「我喜歡作這樣的研究,每次的田野經驗就像一次旅行,讓我有 機會去體驗另一種生活世界,而且每當我更誠懇關心當地人的感受與想法時,我就越覺 得能瞭解他們,同時也發現更瞭解自己...而當地人也曾告訴我,他們因為參與了田 野研究,變得更瞭解自己,因為有人願意傾聽他們訴說,就在訴說的過程中,他們獲得 了自我澄清和反省的機會。」

成氏並將研究關係分為四種,分別是主客對立的關係、傳譯的關係、啟蒙的關係以 及分享的關係,這四種關係假定了不同的待人及自處方式,之於有如初生之犢的筆者首 次進入田野參與觀察有極大的教誨與啟示。

筆者在研讀以上相關文獻過程裡,「有情者亦若是」之共感,一直就像箭在弦上;

直至閱讀成氏一文,彷如沈澱於心湖底層的情愫被箭射穿,那情愫便毫不猶豫地瀰漫開 來了;因之一頭栽進質性研究浩瀚無垠的蒼穹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事實上,彙整金融海嘯前後之成長表現,2003 年至 2007 年全球平均 經濟成長率為 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 2008 年至 2014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1994 年發生的這場罷工事件,最後嚴重到把當年的世界大賽都取消,隔年季賽也被迫縮

每一個泰國年輕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做一次僧人,這可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無庸置疑,共產主義及蘇維埃超級大國瓦解,是促成全球巨變的首要因素。自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