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操作經驗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操作經驗之研究 "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操作經驗之研究

系 所 別:營 建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116040 邱 俊 良 指導教授: 吳 卓 夫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2)

中文摘要

關鍵字:社區規劃師、在地性、居民參與

新竹縣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最初實有仿效台北市及新竹市借助 專業者,協助空間問題檢視及改造之想法,更重要的是希望在起步落 後的城鄉規劃環境中,為新竹縣研擬符合「在地性」規劃精神的新契 機,因而在內政部營建署的支持下,從九十年度起在創造城鄉新風貌 計畫中,納入社區規劃師計畫,其歷經第一階段類似統包的經營方式,

第二階段多案競逐的評選機制,以及進入第三階段的協力團隊聯合提 案的競爭方式,企圖在不同機制中,研擬塑造出新竹縣特有的社區規 劃師模式,以充分反應一個「五族共和」、「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

之縣市特質與現實,創造出一股特殊之社區規劃師風格。

有鑑於此,本研究即透過國內及國外英、美、德、日等國家社區 規劃師制度執行內容與案例研究,進而探討新竹縣社區規劃師之執行 現況;另外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社區規劃師於每一個階段執行過 程中所面臨之問題,最終建構一個操作流程,提供有興趣的空間專業 者、社區民眾、第三團體及公部門人士參考,同時透過居民參與的方 式,共同研擬出一個具在地性特質之發展核心及提案流程,建構一個 新價值與新態度,使社區達到永續發展之目的。

(3)

ABSTRACT

Key words:community planner,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thod.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system of Community Planner was learned from Taipei City and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It wa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community planners to assist local residents with professionals to improving their environment and increating the new appearance townscape.

The theories were based on different experience from those in the Britain, American, German, and Japan. 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s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from 2001 to 2003. It is included the relations among Residents, Planner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selection process of community planners; the stability of budgets and periodes. Finally the objects of suitable process be established and workable, this research wish to be helpful for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to get a new vision,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thod.

(4)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 3

1.4 研究方法... 3

1.5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溯 6 2.1 相關名詞釋義... 6

2.1.1 社區規劃師 ... 6

2.1.2 都會型與非都會型 ... 6

2.1.3 社區 ... 7

2.1.4 社區參與 ... 8

2.1.5 專業與專業者 ... 8

2.2 參與者動機釐清... 8

2.3 國內相關碩博士論文回溯... 10

2.3.1 社區規劃師相關研究... 10

2.3.2 居民參與相關研究 ... 11

2.3.3 城鄉風貌相關研究 ... 12

2.4 國外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回顧... 13

2.4.1 國外社區規劃之濫觴... 13

2.4.2 英美德日社區規劃運動發展情形... 14

2.4.3 國外案例比較與分析... 17

(5)

第三章國內各縣市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現況分析 22

3.1 國內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回顧... 22

3.2 公部門推動環境改造相關計畫... 24

3.2.1 新故鄉社區營造 ... 24

3.2.2 水與綠建設計畫 ... 25

3.2.3 文化創意產業 ... 26

3.3 國內相關縣市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現況... 28

3.4 國內相關縣市案例分析... 34

3.5 國內社區規劃師發展之趨勢... 41

第四章 新竹縣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現況分析 43 4.1 計畫背景與發展課題... 43

4.1.1 計畫背景 ... 43

4.1.2 發展課題 ... 44

4.2 計畫內容... 45

4.2.1 執行重點 ... 45

4.2.2 內容分析 ... 45

4.3 執行成果分析... 52

4.3.1 甄選方式 ... 52

4.3.2 操作及管理機制 ... 53

4.3.3 專業者經歷 ... 55

4.3.4 駐點工作室及服務區... 56

4.3.5 協助提案及活動成果... 59

4.4 執行成果檢討... 67

第五章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制度之課題與對策 70 5.1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計畫意見調查與訪談... 70

(6)

5.1.1 社區規劃師意見調查... 70

5.1.2 社區意見訪談 ... 72

5.1.3 專家意見訪談 ... 73

5.2 意見綜合評析... 74

5.3 社區發展概念之整理... 76

5.4 操作課題與對策研擬... 83

5.5 新竹縣社區規劃組織型態定位建議... 9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0 6.1 結論 ... 100

6.2 建議 ... 103

參考文獻 105 附錄一 107 附錄二 110 附錄三 111 附錄四 113 附錄五 124 A:社區訪談整理 ... 124

B:專家訪談整理 ... 126

(7)

表 目 錄

表2.1 各國對「社區規劃」稱呼方式之比較... 15

表2.2 各國推動社區規劃特色比較彙整表... 17

表3.1 新故鄉社區營造分項計畫一覽表... 27

表3.2 台北市與新竹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比較表... 31

表3.3 各縣市辦理社區規劃師年度及主辦機關分析表 ... 36

表3.4 相關縣市執行內容表... 37

表3.5 主要縣市社區規劃師類型表... 39

表3.6 各縣市辦理社區規劃師計畫重點工作分析表... 39

表3.7 都會型與非都會型縣市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背景條件差異比較 ... 40

表3.8 相關社區營造計畫推動機制之轉變... 42

表4.1 新竹縣九十至九十二年度計畫比較表... 46

表4.2 九十至九十二年度社區規劃師團隊背景表... 48

表4.3OURs 主團隊與助理社區規劃師工作內容比較表 ... 49

表4.4 九十一年度前後管理方式比較表... 54

表4.5 九十二年駐點工作室開放時間表... 56

表4.6 合併服務社區計畫分析表... 57

表4.7 同鄉鎮不同人員操作對照表... 58

表4.8 九十年度提案及活動彙整表... 59

表4.9 九十一年度提案及活動彙整表... 61

表4.10 九十二年度提案及活動彙整表... 64

表5.1 社區規劃師意見調查重點內容彙整表... 71

(8)

表5.2 社區意見訪談重點內容彙整表... 72 表5.3 專家意見訪談重點內容彙整表... 73 表5.4 社區規劃師(參與式提案)與傳統工程推動方式之差異 ... 78

(9)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5

圖3.1 營建署主管之相關計畫關係圖... 28

圖3.2 國內執行社區規劃師之縣市... 30

圖4.1 城鄉風貌網路示意圖... 51

圖4.2 城鄉風貌網路架構圖... 51

圖5.1 社區規劃師條件及定位... 81

圖5.2 社區規劃師可切入之議題... 82

圖5.3 課題研擬及對策提出流程圖... 84

圖5.4 社區定位關係圖... 85

圖5.5 社區先期試驗操作流程... 86

圖5.6 社區發展情境模擬... 88

圖5.7 地方資源普查... 89

圖5.8 社區內部提案建議流程... 90

圖5.9 社區規劃師甄選建議流程... 91

圖5.10 三方操作關係圖... 92

圖5.11 三方合作機制中之分工概念... 92

圖5.12 社區計畫學習循環圖... 93

(10)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地方是人生活的空間,社區營造則提供了改造地方的動力,然而 就社區營造過程及目標而言,其實,所要改造的是人,如此在社區營 造行動中,才能浮現新社會[1]。社區營造之推動起始於七○年代[2],

強調以市民參與方式進行之空間的、歷史的、文化的或社會的計畫。

台灣的社區營造運動,早期的發展多無系統,雖然有許多人士大力推 動,但卻因社區營造觀念的不正確、沒有相關專業人士輔導、沒有正 面積極的宣導,以及公部門的協助及支持等,造成人民退出社區營造 之行列。

社區營造推動乃是強調鼓勵民眾共同參與執行計畫,針對社區環 境議題加以討論,並藉由空間專業者(如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

工程師等人)的協助,進行全面性調查訪視,與社區民眾建立實體關 係,將社區居民的願景與想法落實在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上。因此,

為達成前述目的,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是個值得考慮的方式。「社 區規劃師」制度,旨在鼓勵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與社區結合,協助 提供地區發展之相關專業諮詢,或進行地區環境問題診斷、實質改善 規劃設計等服務,協助居民形成「由下而上」之社區營造及參與環境 改善機制,藉以彌補原有都市計畫較無法顧全社區特色、居民需求,

以及即時反映實質環境議題之盲點(營建署,2002)。

台北市與新竹市雖早在民國 88 及 89 年即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

但不論在社區共識、社區改造議題,甚至規劃師專業背景,願意投入 的程度,都較相似。本研究以新竹縣作為研究對象,有以下因素之考

(11)

量:

一、在九十年度當時,新竹縣是少數以鄉鎮為構成基礎的「縣」來推 動社區規劃師制度者,對現階段社區營造而言是項重要考驗,對 全省各縣市具有指標性的示範意義。[3]

二、新竹縣族群屬性多元,居民雖以客家族群為多數,但仍有閩南、

原住民(泰雅、賽夏)、以及卅八年以後隨國民政府來台人士,因 此風俗習慣多元。

三、產業方面則是農業與高科技並存,因此形成就業人口中職業類別 多元化,科技新貴的加入,造成居民需求多樣。

四、政府先後推動多項重大建設,加上休閒觀光風氣盛行,使得追求 改變與永續經營的聲音交戰,而在各階層激辯覺醒中,深怕在此 波風潮中,傳統的民俗文化、好山好水,成了發展過程中的被消 費品。

1.2 研究目的

不論是新竹縣或國內其他縣市,在辦理社區規劃師計畫過程中,

發現地方政府之各部門,甚至社區規劃師本身,對職務的角色定位差 異很大,也因每個鄉鎮社區的政治、產業、文化背景不同,造成對社 區規劃師期望程度不同,然而其間之協調機制、資源整合,都直接、

間接的對此制度的成效造成影響。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藉由文獻回顧,探討社區營造議題相關背景,並分析國外社區規 劃師制度之發展重點及案例成果。

二、探討其他縣市執行社區規劃師制度之現況,藉以釐清社區規劃師 角色與操作方式。

三、探討新竹縣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過程所遭遇之課題,並提出因應 對策。

(12)

四、建構符合新竹縣特色之社區規劃師制度之機制,包括公部門角色 與責任之檢討;社區定位輔導、提案流程;規劃師之甄選、管理 與培訓等。

1.3 研究範圍

社區「操作」之意涵,係指在社區規劃師計畫中,一切可能面臨 之狀況,而相對提供必要之解釋、或處理之措施、流程與建議。本研 究主要探討國內外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中,對社區規劃師角色、工作 內容、團隊形成方式,以作為研究之背景資料。同時彙整政府各部會 相關計畫,進行通案檢討,以評析未來可能發展之趨勢。其次,本研 究以新竹縣九十至九十二年度間辦理之計畫為對象,透過案例分析及 檢討,提出適合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對策及建議,以做為新竹縣 或相關縣市爾後年度執行時之參考。

1.4 研究方法

社區經營及環境改造過程中,社區規劃師在社區扮演著極為重要 的角色,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社區規劃師的定位、角色、職責、執行 成效與面臨困境等,另從公部門的角度檢討社區規劃師制度本身所存 在之問題面向,進而提出因應對策。本研究之方法分為文獻整理、案 例分析、問卷調查與專家訪談等四部分,闡述如下:

一、文獻回顧法

透過文獻回顧方式,針對國內外社區規劃師、地區改造計畫、

地區發展計畫、以及社區相關課題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與整合,

並引導出社區規劃師介入社區改造的機會、背景及目的,分析彼 此間之差異。

(13)

二、案例分析

藉由其他縣市的相關經驗,如台北市、高雄市、新竹市、苗 栗縣、馬祖等地已進行之「社區規劃師」制度,分析其執行方式、

特殊經驗與所遭遇的課題,以及預期推動「社區規劃師」或其他 社區營造相關計畫。根據互動交流獲致之經驗資料,釐清「社區 規劃師」角色與操作,確立研究之課題。

三、問卷調查

針對新竹縣各年度之社區規劃師進行問卷調查,經由這些資 料的分析檢討社區規劃師在執行上所遭遇之問題點為何,另藉由 先前文獻回顧方式,建構符合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制度之機制,做 為新竹縣政府或其他縣市在推行下一階段社區規劃師計畫時,清 楚認知各方之角色、需具備之條件及相互間應配合事項,以共同 創造社區營造之新經驗。

四、專家訪談

將初擬之社區規劃師所面臨問題之內容,第二階段進行專家 訪談,徵詢其建議及策略,以做為進一步修正之依據。專家訪談 對象共分為以下幾類:

(一)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相關人員。

(二)專家學者(平時參與城鄉及社區風貌計畫)。

(14)

1.5 研究流程

圖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確立

文獻回顧

國外社區規劃 師制度回顧

新竹縣推動社區規 劃師計畫現況分析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制度之課題與對策

問卷調查 專家訪談

結論與建議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操作機制建立

定位建議 國內社區規劃

師現況分析

對策研擬

綜合評析 NO

YES

(15)

第二章 文獻回溯

本文獻回溯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章節:(一)首先是針對社區規劃師 以及社區運動過程中,幾個重要之概念及名詞,做通俗化的定義,以 做為本研究基礎概念之參考;(二)其次透過國內相關議題之研究,了 解社區規劃師及相關社區環境改造、社區參與等議題發展之重點;(三)

最後藉由國外的社區規劃師議題發展過程,以及整個演變歷史,突顯 出社區意識對民主化概念提升的重要性,並剖析其間之發展特色,以 做為本研究探討的核心。

2.1 相關名詞釋義 2.1.1 社區規劃師

依據營建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後改為社區風貌營造計畫)之內 容,指出「社區規劃師」制度,旨在鼓勵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與社 區結合,協助提供地區發展之相關專業諮詢,或進行地區環境問題診 斷、實質改善規劃設計等服務,協助居民形成「由下而上」之社區營 造及參與環境改善機制,藉以彌補原有都市計畫較無法顧全社區特 色、居民需求,以及即時反映實質環境議題之盲點。[4]

2.1.2 都會型與非都會型

依據內政部對非都會型社區之定義,係指隸屬於鄉鎮行政區內之 社區,也可以說是相對於較都市化之都市社區而言,本研究之定義則 以排除現有之省轄市、院轄市等都市化程度較高之社區而言。因為城 市(都會型)和鄉村(非都會型),其發展之議題、動員方式,以及對 社區之關懷程度、面向都不相同,所衍生之操作手段也隨之不同。

(16)

2.1.3 社區

依據李乾銘實際調查的結果(李乾銘,2003:18),將從事總體營 造的社區歸類為以下幾種類型,以茲區別現今社會發展當中,各類型 社區發展的特徵[5]:

1.產業類型

其社區的凝聚力是來自於產業面向,可以是傳承傳統產業,亦可以 是開發新的產業,但必須是有經濟效益者。

2.文史類型

為傳承、或保留、或發揚當地特殊之歷史文化及活動者。

3.教育類型

在社區中以教導居民各項生活技藝或是學習新知者。

4.生態類型

以保存原有之特殊生態環境者。

5.聚居類型

以大樓或大廈及集合式住宅為主,其功能以居住為主要者。

6.健康類型

以行政院衛生署所選定,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的概 念,希望透過社區民眾的主動參與,結合社區中不同專業之力量,實 踐健康的生活,來共同營造健康的社區,以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者。

7.閒置再發展類型

將舊有歷史空間、閒置空間或公有廢棄空間,透過設計巧思,再利 用為展演空間者。文建會鑑於國內文化設施長期以來不敷使用,擬藉 舊有建築或空間之整理與活化,與地方政府合作拓展藝文展演空間,

以達成全民共享藝文的理念。

(17)

2.1.4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就是一種迥異於傳統規劃設計的價值觀念,一個嶄新的 操作技術、一個由下而上不斷反饋的行動。不管我們稱之為社區建築 (Community Architecture)、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社區參與

(Community Involvement)或市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參與式 設計或台灣官方所用的社區總體營造,這裡所討論的都是一個經由對 環境的深刻反省,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直接關係,並喚起所有人共同 參與處身環境營造的過程。[6]

2.1.5 專業與專業者

在本研究中之社區規劃師通稱為社區營造的「專業者」,但由於社 區規劃師目前並無證照性之認證制度,而只有資格性的訓練辦法,因 此其專業認定在考量各社區需求面相之不同,而採較寬鬆之認定。因 此,本研究定義凡是社區營造過程中,任何人只要具備某項專長且有 助於社區營造工作者,就是「專業者」,甚至可簡化稱之為「社區參與 者即是專業者」,亦即每個人都可以在自我可貢獻的特定工作上,扮演 專家的角色。

其次,生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專業也只能針對生活特 定的局部提供服務[7],專業「分工」的目的,除了要遵照各該專業法 規資格之限制外,其目的在於有效的服務社會。

2.2 參與者動機釐清

一、對於專業團隊以其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的動機來區分,大致可區分 為以下幾種:[8]

1.追尋社會實踐的理想

這種專業者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抱持著近乎信仰的熱忱,

(18)

以推動社會改造運動的執著,追尋社會實踐的理想。因此,這類專 業者會轉戰各地社區,以推動社區營造為志業。因此,他們有時會 被稱為「社會運動家」。

2.回饋故鄉的心靈救贖

投身社區的專業者之中,有的是遠從外地返鄉的遊子,希望能 對社區有所回饋;有的是醒悟到以往太過於冷漠,從此自覺對社區 的未來負有責任。這類專業者係出於對家鄉的熱愛而投入社區營造 工作。他們可說是契合「新故鄉運動」的精神感召,才決心為家鄉 貢獻心力的。

3.學以致用的實習目的

若干專業領域的訓練中,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因此,若干 參與社區工作的專業者,是懷著以實務經驗來印證理論的心態。基 本上,這類專業者所表現出來的,會類似一種到社區去實習、磨練 工作經驗的態度。

4.分食資源的自利心態

某類專業團隊係將承包社區營造工作視同「接案子」,但基本 上對於社造理念未必認同。對他們而言,如何在形式上按照官方作 業流程的要求而順利結案,才是最優先的考慮。至於居民是否充分 參與、社區共識是否凝聚、以及是否尊重社區自主性等社造理念,

對他們而言,恐怕都是非常次要的。

二、在推動城鄉建設或促進城鄉發展上,民眾參與基本上有以下的意 義:[9]

1.都市機能與公共服務品質之提昇。

2.緩和利益衝突和監督政府行為。

3.民眾意識和社區意識之提昇。

(19)

4.改善城鄉生活環境與增進對政府之支持。

三、而民眾參與的類型基本上依其目的,大致可區分為以下三類型:

1.維持生存的參與:如自力造屋等,以比較漸進的方式去改變。

2.追求生活品質的參與:如鄰避設施之抵抗等,致力保護自己的社 區。

3.尋求(試圖)改變社會的參與:如同性戀運動,可能採用激進式 或互動式活動為途徑。

2.3 國內相關碩博士論文回溯

關於社區規劃師、民眾參與及城鄉風貌之研究有不同之參考文 獻,針對國內碩博士論文以上述三個主題為研究領域者,依照其相關 程度整理如【附錄一】,並擇其與本研究相關程度較高者,分述如後。

2.3.1 社區規劃師相關研究

一、余敏雄,社區規劃師推動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碩 士論文。[10]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起源自「市民主義」、「社區主義」的民眾參 與環境改造工作,進一步鼓勵空間專業者以在地規劃師的角色,進 行空間問題診斷和實質空間改造計畫的制度。同時藉由英美日各國

「民眾參與」的成功案例,檢視台北市推動的社區規劃師成果及過 程。該研究係以台北市中山區作為老舊社區的代表,探討社區規劃 師推動經驗,歸納出社區規劃師與社區、公部門間的溝通協調經 驗、政策、評選、監督和輔導,以及其他隱而未顯的問題等。

二、葉青修,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施行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11]

本研究最主要是以台中市第一與第二期社區規劃師為例,探討 其施行的經驗與困境,透過其個人親身經驗、文獻回顧、相關人物

(20)

訪談以及對結案報告書採用內容分析等法進行歸納整理,試圖釐清 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施行所遭遇的困境。針對台中市社區規劃師 制度施行的困境,本研究認為應該就評選的多元化、經費的穩定、

客觀的規劃態度、政府單位的整合、重視層級的提昇以及社區工作 的持續性予以考量,最重要的是政府若真正要促使社區規劃師發揮 功效,則不論是中央抑或是地方,都必須有配套措施,而非僅是找 一群空間專業者進入社區,在政府沒有考量可支援的情況下,讓規 劃師的理念與熱情逐步消失。

2.3.2 居民參與相關研究

一、許景琳,網際網路輔助社區民眾參與模式之研究:以霧峰鄉太子 吉第社區災後重建為例,碩士論文。[12]

本研究主要以社區民眾參與的角度,以網際網路為工具,探討 如何讓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營造與管理的工作。本研究內容主要在探 討網際網路輔助民眾參與的方式與過程,並調查目前社區網路發展 的現況與問題,尋找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環境營造所需的資訊與內 容,以建立出一套網際網路輔助社區民眾參與的模式,作為未來運 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於社區民眾參與之參考。本研究經由實際參與台 中縣霧峰鄉太子吉第社區網站的規畫與建構,以了解網際網路輔助 社區民眾參與實際運作的問題與改進。

二、江家慧,公民參與機制運用於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以雲林林內 焚化廠設置過程為例,碩士論文,2002。[13]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政策規劃過程中公民參與機制的運用,進行 理論與實務的探討。該論文認為理想的公民參與機制應該具備參與 的主體、時機、方法與效力四大內涵。在實務上,林內焚化廠設置 過程中,部分的公民參與並無具備上述四大內涵,沒有達到公民參

(21)

與的理想。而此一理想之所以無法達成,究其原因包括:其一,政 策規劃過程缺乏當地居民代表,縣政府並無給予當地居民參與的機 會;其二,參與的時機不適當,當地居民無法在廠址選擇階段,針 對自身權益發表意見;其三,缺乏健全的參與方法,參與方法的使 用為單方面的告知與宣傳,無法有效化解雙方歧見;其四,欠缺參 與效力,針對當地居民的訴求,縣政府並無具體回應,居民的參與 所發揮影響力有限。

2.3.3 城鄉風貌相關研究

一、藍秀琪,創造城鄉新風貌地方層級推動機制之研究—以金門縣為 例,碩士論文,2001。[14]

選擇金門縣為案例,乃係取其具多樣化與完整性,金門雖屬離 島,惟近數年來政府重視投入甚多,其行政體制,除縣政府及各鄉 鎮外,還涉及國家公園、軍事管制及海岸管制等單位;其風貌,自 陸地到海邊,含親山親水資源,城鄉景觀等,其多樣化及完整性,

在台灣地區少見,此乃擇金門縣之因。

依據地方特色創造風貌,實非一蹴可及,需長期計畫與建設,

故本研究乃思此過程中,建立可賴以長期推動執行的機制。由過去 執行經驗及案例可知,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牽涉領域甚廣,故本研 究先以調查及訪談地方意見領袖方式,除找出金門縣地方發展特色 外,也發掘過去執行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缺失。進而由目前地方行 政體制可執行層面切入探討建立推動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機制。

二、陳資雲,從城鄉景觀之特色探討台灣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之方向--- 以嘉義地區為例,2001,碩士論文。[15]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以嘉義地區為案例調查 範圍,並就嘉義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之過程方法及成果加以分析,依

(22)

各案例實施內容及改造前後照片加以對照比較,並從傳統聚落景觀 延伸到台灣城鄉風貌之變遷,探討城鄉風貌改造手法及實施成果,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城鄉景觀並未同步提升,無法提供合乎人性尊 嚴之生活環境,使得城鄉風貌逐漸失去地方性特色,並產生鄰里關 係淡薄,精神生活貧乏,居民失去對地方認同感,藉此研究探討其 問題原點,期能對建立具有較優質之城鄉風貌景觀提供建言,並透 過現有改造案例之調查及本身從事城鄉風貌改造設計實例之探 討,分析改造過程面臨之課題,並藉著對環境的深入了解及掌握,

發覺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歸納理想景觀空間特質提供參考,並對城 鄉風貌之再生及永續發展提供可行方向。

2.4 國外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回顧 2.4.1 國外社區規劃之濫觴

工業革命後,經濟發展快速,直接使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其中都 市擁擠問題開始為各界所關心,英國學者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就在這種背景之下於 1898 年出版「明日-通往真正改革和平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後於1902 年修正為「明 日之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的新城鄉的構想,建議都 市內應有其自然美觀的環境,以提供新鮮的空氣與健康,讓都市和鄉 村在互補互益之下發揮磁吸效果。

1960 年代以前,規劃和設計是相當具有權威性的,是為人民而規 劃(Planning for people),而且規劃本身就是種技術和藝術;隨著 1960 年代後期規劃的程序漸受重視,理性規劃所著重的科學方法即有甚於 藝術的趨勢。1965 年 Paul Davidoff 發表「Advo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才出現為弱勢服務,為理想願景辯護之規劃;到了 1970 年 代在為社會和政治服務的前題下,進入了與民共同規劃(Planning with

(23)

people)的時代,後來歷經新自由主義抬頭,社區賦權、居民自主思維 出現,由民眾自行規劃(Planning by people)的作法始萌芽,也才有真 正民眾參與的開始,社區規劃師制度也因而興起。[16]

而在亞洲各地公部門、專業者與社區居民三方面合作的經驗中,

表現也不遑多讓,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神戶如何透過專業者的投入與協 助,使市民本身真正成為經營自己生活環境的主人;而印尼日惹參與 的專業者又是如何能更積極成為社區環境的一份子;馬來西亞檳城如 何在都市化的過程中,持續經營傳統都市景觀與現代市民生活空間進 而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以上的案例固然因民族性及地方文化背景因 素,無法表示可以直接相互移植,但卻也突顯出民眾意識抬頭的發展 趨勢與潮流。

這些活動透過不同的手段與技巧,確實讓各界對社區發展議題有興 趣的有識之士提供了一個表現與引領的舞台,但在當時背景下,由於 沒有得到有關單位的積極回應,以及這些團體常被視為有反社會傾 向,因而被規劃界與開發業者視為負面而非有積極潛力的阻滯行為,

加上當時妥協常成為處理問題流行之作法,故而成為1970 年代中期社 區運動逐漸銷聲匿跡的部分原因。

2.4.2 英美德日社區規劃運動發展情形

「社區規劃」的概念雖發展始於 1960 年代末期至 1970 年代初期,

但初期強調以社區居民自主參與之方式,對所居處的空間、歷史、文 化或社會的議題研擬替選計畫,但後來終形成為國家與城市治理所不 得不認真面對與引導的社會力量。在不同的國家「社區規劃」有不同 的稱呼方式,但不論其稱呼方式為何,其推動的最終目的則在於鼓勵 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及增進社區福祉。[17]

(24)

表2.1 各國對「社區規劃」稱呼方式之比較

國家 對「社區規劃」之稱呼

美國 「社會建築」(social architecture) 英國 「社區建築」(community architecture) 日本 「町造」(machizukuri)

德國 「規劃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英國

在1950 年代起,英國專業者開始與開發中國家的都市窮人共同進 行自助計畫,透過其社區建築發展歷史,我們便可了解其社區發展之 過程(如附錄二)。英國向來即是一個菁英領導的社會,也是代議民主 制度的開發者,但長期在保守黨執政下,地方社區居民在城市規劃上 只有被告知與意見表達的機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8),

社區參與的行動,在英國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路程,吊詭的是發起人 與鼓吹者也是社會中的菁英。

二、美國

美國建築師與規劃師在1960 年代,開始於低收入里鄰設置街頭工 作站,且展開「辯護規劃(advocacy planning)」運動。由住宅與都市 發展部(Housing and Urben Development,HUD)推動「社區統籌發展 補助款」(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CDBG),對全美各地 中低收入社區進行改善計畫。而由歷史保存國家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y Preservation,NTHP)所推動的「大(主)街計畫」(Main Street Program),則在同一時期為傳統美國城鎮中心及城區內發展最早 之商業、經濟、行政、娛樂與社交中心之街道保存計畫,提供了財務 協助,後來更對社區民居的「社區伙伴計畫」、農村保存、遺產旅遊及 全州性組織發展方案提供補助。[18]

(25)

三、德國

反 觀 在 OECD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成員間對都市政策永續性居領導地位之德國,也在兩德 統一後,面對社會、經濟和都市土地過度發展,以及因應全球化的需 求下,被期待仍能保有指導都市發展之榜樣,而面臨市中心改造、土 地再利用、有效使用基礎設施、以及環境保護及景觀等必須處理的問 題,讓行之有年的都市發展援助(Urben development assistance)計畫,

對結構性與功能性弱化的區域提供更多的援助,相對也帶動各該區域 之公部門、專業者及民眾,重視自己的權益及構想的落實。(營建署,

2002)

四、日本

日本在 1960 年代起,「民家面臨傾毀危機」事件,首度引起大眾 對民居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的重視,即便如此整個日本社會的 關懷度仍明顯不足,以致於在1964 年東京舉辦奧運,各項工程建設改 變首都樣貌,以及在1923 年關東大地震下無恙的名橋-「日本橋」正 上方蓋起高速公路,在當時都還未被視為「問題」而加以討論,直至 後來市民運動興起,透過京都、奈良、鎌倉等古都選出的議員,立法 制定了「古都歷史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才使得 保存工作有了官方地位,也才有後續妻籠宿和高山等地主張保存歷史 街屋的居民運動,以及小樽運河的懷舊省思及倉庫再利用計畫,也才 有古川町傳統地方風味建築的傳承[19]。另外,日本從 1953 年起,中 央政府陸續制訂了相關法令,給予傳統產業特定保障,例如:1988 年 12 月由日本自治省推動的「創造故鄉生命的一億日圓方案」(亦有翻譯 為:一億元故鄉創生事業),政府發給每個市、村、町一億日元資金,

以構思地域活化策略及實踐為中心思想,用以發展「鄉里-古里創生

(26)

事業」[20]。因而向日葵迷宮鄉村、日本最黑暗的觀星村等創意村落陸 續產生,連對若林邸修復漠不關心的新潟縣村上市民眾,在這個計畫 下也相對提出近十七件子計畫,這種趣味或吸引人的方案,都讓這些 示範點鄉鎮揚名於外,這也直接鼓勵了村民和公部門關心自己家園。

2.4.3 國外案例比較與分析

一、英國、美國、德國及日本社區規劃特色彙整比較如表2.2:

表2.2 各國推動社區規劃特色比較彙整表

實質內容

1.對支配性都市規劃與建築技術的不滿。

2.1950 年代起,英國專業者開始與開發中國家的都市窮人共同進行自助 計畫

3.英國的城市規劃地方社區居民只有被告知與意見表達的機會(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8)

國 1960 年代,開始於低收入里鄰設置街頭工作站,且展開「辯護規

(advocacy planning)」運動。

兩德統一後,面對社會、經濟和都市土地過度發展,以及因應全球化的 需求下,被期待仍能保有指導都市發展之榜樣,而面臨市中心改造、土 地再利用、有效使用基礎設施、以及環境保護及景觀等必須處理的問題 1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興建水壩導致民居淹沒,而首度引起大家的注意。

(27)

表2.2 各國推動社區規劃特色比較彙整表(續)

實質內容

利物浦的安居(庇護)鄰里行動計畫(SNAP)

1.住宅與都市發展部(Housing and Urben Development,HUD)推動「社 區統籌發展補助款」(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 Grant,CDBG)。

2.歷史保存國家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y Preservation,

NTHP)所推動的「大(主)街計畫」(Main Street Program)。

3.社區民居的「社區伙伴計畫」、農村保存、遺產旅遊及全州性組織發展 方案提供補助。

4.1988 年起西雅圖鄰里經費補助方案(Neighborhood Matching Fund , NMF)

國 都市發展援助(Urben development assistance)計畫 2

本 妻籠宿和高山等地主張保存歷史街屋的居民運動;小樽運河的懷舊省思 及倉庫再利用計畫;古川町傳統地方風味建築的傳承。

國 1969 大不列顛出版 Skeffington 之《人民與規劃(People and Planning) 報告。

1974 年通過社區發展法案(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 of 1974)

1976 年擬定的農村更新國家方針中已可見與今日「整體」

(interdisciplinary)農村規劃要求一致的行為範圍。

3

「古都歷史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使保存工作有了 官方地位。

2000 年全國町並保存連盟於宮崎縣日南市正式通過了「歷史街區聚落保 存憲章」

1984 威爾斯王子在安浦敦宮(Hampton Court)舉行之 RIBA 第 150 年 慶祝年會中首次讚許社區建築。

國 1951 年美國紐約曼哈坦區區長華格納(Robert Wagner)首次創設了社區 規劃議會(Community Planning Councils)

4

北海道西部的由仁町香草園計畫中的齊藤町長,以其決心創造一個產官 學研的合作伙伴成功案例。

妻籠宿的「愛妻籠之會」會長小笠原宏、小林俊彥、林文二及獲居民信 任的東京教授太田博太郎,都是成功的領導人。

(28)

表2.2 各國推動社區規劃特色比較彙整表(續)

實質內容

協助居民提供技術、籌募經費與協助向政府爭取發展資源的新建築專 業,終於在專業界成為主流價值。

1973 年柯林頓社區抗議 Javits 會議中心設置案與 1975-1985 年西濱公路 抗爭案。

1976 年擬定的農村更新國家方針彰顯保存價值。

建立農場的結構資料及製作生態卡片加以列管,據以研提未來的投資計 畫。

5

世田谷區的町造計畫以「防災」為社區營造之切入點,而後逐漸擴及其

他如高齡化社會問題。

1. 1973 城鄉規劃協會(Town and Country Association)發起規劃協助計 畫,為社區團體提供規劃專家。

2. 1979 為社區團體提供多學域專業協助之社區技術協助中心首次於曼 徹斯特(Manchester)與利物浦揭幕。

「大街計畫」中負責管理及推動街區組織之「街區經理人」,具備資深 專業能力及可以全心全力投入,不但重視其專業訓練與證照頒授制度,

同時打破無給職之思維而給予支領正式薪酬。

農村補助計畫從規劃階段至其結束,都透過農村的政治、社團代表所組 成的農村工作小組執行。

6

世田谷區的町造計畫的專家派遣制度,是以民間專業人士為主

1974 年「全國町並保存聯盟」結合全國各地推動歷史街區保存的民間組 織正式成立

1969 大不列顛出版 Skeffington 之《人民與規劃(People and Planning)》

報告是全球第一份要求公眾參與規劃之官方文獻。

1986 威爾斯王子呼籲進行一個「由下而上的不列顛新復興」。

1951 年美國紐約曼哈坦區社區規劃議會(Community Planning Councils) 提供社區參與的機制。

西雅圖鄰里計畫(Seattle’s Neighborhood Plan)要求社區的組織動員參與 及參加培訓教育。

7

1966 年日本鎌倉居民發起募款 1500 萬日圓買下土地為了保護古都周邊 山景風貌的完整。

一億元創意計畫。

(29)

表2.2 各國推動社區規劃特色比較彙整表(續)

實質內容

1982 舉行第一次全國社區建築會議。

8

1951 年美國紐約曼哈坦區區長華格納(Robert Wagner)首次創設了社區

規劃議會(Community Planning Councils)

1.1976 不列顛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設置社區建築工作群(Community Architecture Working Group)。檢討專業者與社區之關係。

2.1977 英國廣播公司(BBC)首次介紹社區建築及其特色。

3.1987 英國社區建築運動的第一份出版品-社區網路(Community Networks)

2003 年紐澤西州北部的李文斯頓 Livingston 居民,透過第五屆民權領袖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活動,轉化成為社區族裔文化交流活動日,使社區參 與的面相由環境改造,成功轉化到對社區親子、居住、環保及族群和諧 的人際關係議題上。

農村更新規劃以公共使用目的的建築物成為農村更新的首要對象,例如 老農舍被改建成村民活動中心、消防隊或小型餐廳等。

1987 年的德國農村更新方針指出:「整體」農村發展的目標在於,維持 農村獨特的散居式聚落、工作及社會機能,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

強化農村組織以因應農村人口外移問題,尤其是對結構脆弱的農村地 區。

有許多社區規劃工作係由公務人員來擔任,並兼負執行之工作 9

1987 聯合國發起「庇護無家可歸者國際年」,吸引全球關心人類居所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特色分析:

(一)發展背景雖不盡然相同,但都是起源於自主力量的覺醒及對 生活空間之不滿意。

(二)在發展重點上,英國偏重社區改造,美國重補助計畫之合理 性,德國重農村永續發展,日本則偏重傳統的保存與產業活

(30)

化。亦即總體營造對象可以是都市社區、地方商圈或是農村 聚落。

(三)都在不同時期依發展需要配合提出相關法令,有些則是地方 自主公約性質。都有一位來自公或私部門,而頗有遠見或決 心之領導人。

(四)掌握當地所面臨最重要之問題為切入點。

(五)專業者或為個人、或為團體,都有一股使命感支持理念。但 都以協助之角色出現。

(六)民眾不同方式逐行其參與之機制。

(七)以報導、會議、座談及設計等技巧,形成發展之壓力及焦點。

(八)成果多元化。

(31)

第三章國內各縣市推動社區規劃師計畫現況 分析

本章係藉由國內社區規劃相關計畫之演變,剖析中央政府推動與 社區規劃師或社區營造等相關議題之檢討,同時參考各主要縣市辦理 社區規劃師制度之情形,經由其基本發展背景、期程、工作內容及主 計畫執行單位,研析現階段共同執行重點,並以中央計畫之修訂方向 以檢視可能之計畫目標落差。

3.1 國內社區規劃師制度之回顧

就社區動力運用的發起時間而言,不比世界各國晚。台灣從 1948 年起,即透過「國民義務勞動」的名義,動員基層勞動力參與地方建 設,而後於 1968 年正式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基本上雖有社區營造 的雛形,但在此之前,相關作為其本質上仍不脫「政治教化」與剝削 廉價勞動力的目的,「社區意識」草根性的彰顯遠不及型塑國家認同來 的重要,因此,社區運動充其量只是服務政治的工具(喻肇青,2003)。

1960 年代末期由於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加上其後逐一發生的歷 史保存運動、無住屋者(無殻蝸牛)運動、住民運動及消費者運動,

市民團體與社區鄰里逐漸的被喚醒與被動員,對於城鄉規劃與都市建 設,民眾對僅被告知的單向溝通方式而漸感不滿,並開始提出質疑,

進而有要求相對提案或修正意見的權利,即便是對此一權利或程序不 夠了解而予充分運用,但勇於表達意見提出相對看法的聲音,充斥各 種正式或非正式場合中。

(32)

1970 年代末期,台灣經濟雖然快速成長,人民所得不斷提高,但 整體社會長期處在戒嚴氛圍中[21],民間自發性力量的表達仍受大環境 之限制,直至1980 年代起,台灣民間才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透過當時的一些民間社會運動事件,才使民眾開始體認到以集體力量 來對公共事務的關心與投入,具有翻轉社會價值的機會,也使得「參 與」及「營造」從負面定位的抗爭層面,走向地方社區所關心的公共 議題上。

1994 年 10 月行政院文建會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相關 連的施政方針,帶給了台灣社會新的刺激,也喚起「社區共同體」的 意識。當時在部分有遠見之部會首長帶領下,大力宣導社區總體營造 的理念與政策,並藉由文藝季與實驗計畫的推動、媒體的競相報導,

逐漸流傳,開始為人所接受,這不僅顛覆了過去社區發展、社區工作 的遊戲規則與作法,更進一步影響了其後一些新進的政策。

1997 年內政部營建署有感於地方特色正逐漸消失,各處充斥「髒、

亂、擠、醜」的環境與市容,而著手研擬「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

同時配合經建會在同年提出的「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計畫的整 合下,開始了以社區自主為基礎的相關計畫;如環保署的「生活環境 總體改造計畫」、經濟部商業司的「形象商圈」,內政部社會司的「社 會福利社區化」以及營建署的「創造城鄉新風貌」等等,都同樣有著 近似的思路。[22]

在地方政府部分,台北市則是最早強調居民參與的公部門,其都 發局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更是計畫核心所在,但從台北十四、

十五號公園的興建個案中,政府在公共建設處理的思維模式,仍存在 執行技巧上的瑕疵。原本為都市開創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姑且不論 其闢建公園之出發點為何,但整體再利用定位與住戶安置方案,未從

(33)

居民立場出發進而完全摧毀既有的社區結構,不正也是國外案例的再 現?這些事件更彰顯出台灣在以民眾為主體的認知上還有很大的進步 空間,在處理相關議題時仍應有更多成長與成熟思考。

3.2 公部門推動環境改造相關計畫

行政院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與社區環境改造 及居民實質參與之相關計畫,計有「水與綠建設」及「新故鄉社區營 造」二大類,係政府企圖經由積極投資於生活環境,把台灣營造成一 個適合人居的現代桃花源;同時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深化 各產業之內涵,提昇產業之附加價值,亦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整 體生活品質提昇之重點發展目標。

3.2.1 新故鄉社區營造 一、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23]

本計畫其主要目的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鼓勵社區居民 自發性、自主性參與公共事務之規劃及討論,透過文化、環境、

產業、健康等議題,培養公民意識及民主素養,奠定未來推動全 民公投之基礎。

二、社區風貌營造計畫[24]

本計畫主要調整政府以往「為民眾規劃」或「與民眾共同規 劃」之角色,轉型為促成「地區居民自己來規劃」,透過社區營造 之過程設計,使政府與民眾及專業者同時被動員與結合起來,帶 動社會組織與社區整合,有效開發民眾解決問題之創造潛力及參 與公共事務之經驗與能力。將地方資源特色與在地精神,透過組 織化與企業化方法之運用,有效提供就業機會,吸引青年返鄉並

(34)

改造地方發展體質,共同營造符合人性尺度及人性需求之多元化 生活空間。而「社區規劃師」相關駐地輔導制度之建立,即是本 計畫優先補助之項目。

三、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文建會[25]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其目標在於輔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整合地方政府行政體系、社區資源及第三部 門,透過各項學習及參與機制,建立公民意識,振興地域活力,創 造多元化文化特色、高質化產業發展及人性化生活空間,實現「人 文新台灣、現代桃花源」之新願景。其相關子計畫計有:

(一)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計畫(分為先期規劃及執 行計畫)。

(二)地方文化產業振興計畫。

(三)社區深度文化之旅計畫。

(四)社區營造培力計畫等四項計畫,較著重於軟體建設部分。

四、社區環境改造執行計畫[26]

本計畫係以社區為單位推動「生活環境改造計畫」,進行清淨 家園(廚餘處理、資源回收、小廣告清除、環境綠美化、髒亂點清 除等)及發展特色(生態保育、產業文化等)工作,以凝聚社區居民 向心力,建立善良、溫馨的人際關係及生活環境品質的提昇為宗 旨。

3.2.2 水與綠建設計畫

本計畫係中央政府有關綠色矽島計畫之核心,因關係著全民生 活,故以公私並進的方式,推展成全民運動,同時積極由相關部會將 水與綠建設計畫納入施政措施,並以獎勵推廣方式,鼓勵民間參與。

(35)

計畫重點如下:

一、水資源規劃利用 二、地貌改造與復育 三、發展再生能源 四、污水下水道建設 五、綠營建計畫

其中歸納在城鎮地貌改造中之「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

[27],則採取「計畫創意」及「團隊陣容」優先之競爭性補助,強調「軟 硬兼施」的改造手法,使城鄉風貌改造不只是硬體,還有軟體;不只 是人工,還有生態;不只是創新,還有歷史的傳承。同時與二十一世 紀主流價值理念:「人性化之計畫與建設」、「永續化之利用經營與發展」

及「地方文化特色之維護與發揚」接軌,最終達到「星火燎原」的波 及效果,因而藉由改造過程提升社會發展體質,提升競爭力。

3.2.3 文化創意產業

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來臨,行政院在推動「挑戰 2008:國家重點 發展計畫」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要發展目標,期整合國內外資 源與經驗,發展以文化、藝術為基礎的創意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 展計畫係結合人文與經濟來發展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文化展 演、電影、廣播、電視、數位休閒娛樂、創意生活等十三項文化產業。

這些產業經由個人創意、設計,透過智慧財產權的產出與運用,激發 潛能,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提高附加價值,並且提供具有精緻、創 意、舒適的生活品質,深具發展潛力,也是為社區永續發展之基石。

現階段中央政府政策推動與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師較相關之計 畫,計有:

(36)

表3.1 新故鄉社區營造分項計畫一覽表

計畫項目 子計畫項目 主政單位

10.1 台灣社區新世紀推動機制

10.1.1 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 10.1.2 活化鄉村社區組計畫 10.1.3 行政機制社造化計畫

內政部

10.2 內發型地方產業活化

10.2.1 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畫 10.2.2 地方小鎮振興計畫 10.2.3 商店街區再造計畫

10.2.4 地方產業永續機制建構計畫 10.2.5 地方特色暨社區小企業輔導

經濟部

10.3 鄉村社區振興運動

10.3.1 農漁村整體發展規劃計畫 10.3.2 農漁村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10.3.3 文化休閒產業輔導計畫 10.3.4 鄉村營造人力培育計畫 10.3.5 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農委會

10.4 文化資源創新活用

10.4.1 社區文化資源活用計畫 10.4.2 社區藝文深耕計畫 10.4.3 社區營造創新實驗計畫 10.4.4 新故鄉營造成果展現計畫

文建會

10.5 原住民新部落運動 10.5.1 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

10.5.2 蘭嶼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原民會 10.6 新客家運動-活力客庄、再

現客家

10.6.1 語言復甦及傳播計畫 10.6.2 客家文化振興計畫

10.6.3 社團發展與人才培育計畫 10.6.4 特色文化加值產業發展計畫

客委會

10.7 健康社區福祉營造

10.7.1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10.7.2 健康生活社區化計畫 10.7.3 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 10.7.4 托育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 10.7.5 長期照護社區化

衛生署

[資料來源:文建會,2003,本研究整理。]

其次,在內政部營建署所主管與社區規劃師及社區營造相關之計 畫,因執行期程及所屬主計畫不同而有局部差異,以九十二年度之計

(37)

畫為例,特分列如圖 3.1。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水與綠建設計畫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城鎮地貌改造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 含

) ( 含

)

圖3.1 營建署主管之相關計畫關係圖

3.3 國內相關縣市執行社區規劃師計畫現況

台灣邁入民主政治改革後,社區運動繼之而起,政府除了在 1994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正式宣佈「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推行外,

內政部(營建署)與經建會復於1997 年分別再提出「城鄉景觀風貌改

(38)

造運動」及「創造城鄉新風貌運動」等全國性運動;1998 年起行政院 藉由「擴大國內需求方案」連續三年在「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項下,

提撥近一佰億元補助各地方政府,作為地方公共環境改造的經費。其 後在 1999 年台北市政府首創「社區規劃師制度」,接著新竹市政府也 於公元2000 年正式推展此項制度,在短短時間內,兩個城市先後進行 此一獲得市民支持的實驗性制度,就實質效益而言,此項制度對於都 市計畫業務的實務執行、以及社區參與公共環境品質營造的事務,提 供了新版本的作業模式。也正如此,內政部營建署自2001 年起,在前 述計畫中,正式將「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制度等相關計畫列為對地 方各縣市政府的重點補助項目之一。

執行近三年餘,由於各縣市雖普遍仍存有觀望和摸索心理,加上 各縣市產業、人文背景及發展條件不同,在各自的困境和相互仿效下,

也發展出不同態樣之成果。各縣市依其發展經驗年期長短不一,每年 執行重點也略有不同,但歸根究底仍不脫台北市政府辦理之原貌,以 下僅就部分於前述計畫推動時即參與之縣市之原始工作重點內容概略 介紹如下:

(39)

圖 3.2 國內執行社區規劃師之縣市 一、台北市

台北市自民國 88 年起由市府都市發展局開始推動,其原構想 是由「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做一延伸,期許借助一群具高度熱忱 且走入社區的空間專業者,以服務性與榮譽心來進行都市空間改 造,激勵熟悉地區環境情境的空間專業者與團隊,結合社區發揮 社區營造的經理人功能,並注入社區居民的意見,實質推動環境 改造與發展策略,以提昇社區公共空間品質與環境景觀。藉由以 社區組織團體由下而上主動提案,更積極參與地區環境改造的「地 區環境改造計畫」,同時進行青年社區規劃師的培訓計畫,最終 期許於2006 年成立『亞洲社區規劃中心』,以台灣首善之都的身 分和突出的表現,成為亞洲的平台。

二、新竹市

新竹市都發局部分人力來自於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因此也將

連江縣馬祖 台北市

新竹市 苗栗縣 台中市

台南縣

高雄市

(40)

此一制度帶入,全案在89 年 9 月 21 日開啟實驗序幕,並於 90 年 3 月正式執行「新竹市社區規劃師駐地服務制度」工作,其制度之 建構亦參考台北市作法,激勵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並與社區結 合,期望藉由具有奉獻熱誠、熟知地區環境情境的空間專業者與 團隊能發揮社區營造的角色功能,但執行之重點則以眷村改建及 地區環境診斷之專業規劃設計等義務性工作為主,期以對都市發 展之成長動力注入永續來源,進而實踐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

表3.2 台北市與新竹市社區規劃師制度比較表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新竹市社區規劃師

起始年度 88 89

執行單位 都市發展局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工作小組 都市發展局 徵選方式

由都市發展局委託專業者改革組織 團隊(OURs)及台大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

由市政府公開且縝密的甄選

運作方法

配合社區規劃師制度,於十個行政 區設置長期服務性之「社區規劃服 務中心」供民眾與社區規劃師於固 定聚會場所討論之習慣。

推動「區域性社區規劃師工作會」

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社區規劃觀念與工作之紮根與推 廣。

主動提案。

設置駐點服務工作室。

架設社區規劃師網站。

召開社區規劃師會議。

舉辦社區規劃說明會。

新竹市眷村報發行。

社區規劃師電子報發行。

地區環境發展論壇。

社區規劃列車 社區外交。

工作項目

提供社區民眾社區環境相關議題諮 詢服務。

地區發展、都市更新、環境改造等 課題諮詢、發掘、彙整、反應,與 協助社區研擬「地區發展計畫」「地 區環境改造計畫」「都市空間改造 等提案」

參與都市發展課題之研討。

參與各區社區規劃服務中心相關事 務與活動。

提供社區民眾專業諮詢服務。

研擬地區環境診斷及環境改造 規劃設計案。

按期參與每兩個月由本局召開 之社區規劃師會議,並依社區規 劃師會議召開期程提出工作服 務成果報告。

配合本局為建構社區規劃師網 站,協同建構次網站,並負責有 關民眾電子郵件的線上諮詢回 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1)

三、苗栗縣

這個與新竹縣某個程度相似之山城,為「推動社區規劃師制 度,並落實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於九十年度起辦理社 區規劃師培訓及鄉鎮市巡迴宣導說明會。接著在九十一年度辦理

「苗栗縣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執行計畫」,進行十八個社區規劃 師工作團隊的遴選,投入地方資源發掘與整合,同時建立縣內各 相關局室諮詢顧問之整合,使相似計畫間之操作介面得以配合,

相輔相成以展現地方特色文化、繁榮地方產業及經濟,進而建立 一個優質的美麗家園。

四、台中市

台中市政府如一般都會型城市一樣,考量各社區之差異性、整 體市民意識之不同,以及都市計畫均值發展需求,將之具體納入九 十年度起開始推動之台中市社區規劃師建置示範計畫內。初期示範 計劃以舊有聚落環境營造及九二一震災社區環境重建輔導為主要 重點,以九個已選定社區與三個未選定社區為種籽社區,做為試辦 之地區,同時並公開甄選社區規劃師,以共同投入社區環境改造工 作。

五、台南縣

南瀛社區營造規劃師角色定位,係建立在永續發展之生產、

生活與生態架構下,從地區環境改造、在地文化保存與在地產業 發展等角度出發,針對南瀛各鄉鎮之社區景觀、環保、規劃、藝 文、民俗、產業與行銷等層面切入,結合縣府工作人員、文史工 作者與在地居民,並凝聚社區意識,積極投入並推展地區環境改 造、社區文藝保存與社區產業活化再生等工作。

(42)

六、高雄市

高雄市在推動大都市空間改造時,亦與台北市遭遇相似困 境,同時也採新竹市之模式,經由有經驗之執行人員,考量高雄 港都之特色導入社區規劃師制度,唯一與台北市及新竹市不同的 是,在九十一年度起推動時是由市府工務局暨研考會共同合力推 動,而且同步辦理「社區規劃師制度」及「社區建築師制度」。除 了指定地區試辦外,還特別針對港都各區特性進行提昇社區生活 環境品質計畫,以為都市發展之成長動力注入永續來源,進而實 踐社區總體營造使社區規劃工作推展更為順遂,也更為生活化、

常民化。

七、金門縣

金門縣在解除戰地政務及開放小三通之後,對社會及經濟結 構造成重大的改變,因此對於這個自明朝以來即具有歷史關鍵地 位的島嶼,其傳統建築及重要軍事設施之保存利用、社區聚落風 貌之營造,就成為關注的重點,因而在九十年度起推動,藉「在 地化」的社區規劃師工作室進駐於社區中,就近為社區環境進行 診斷的工作,以提升社區公共空間品質與環境景觀,為戰地新生 命開啟序幕。

八、連江縣(馬祖)

連江縣部分閩東建築聚落,早年即為台大城鄉所等單位所關 懷,並針對重點環境進行調查整理,因而在九十年度城鄉風貌計 畫提報之初,即積極進行相關「馬祖地區社區規劃師輔導機制建 立」之研究,馬祖這個從漁場到龐大駐軍地區,以及與台灣其他 地區閩南式樣建築風格迥異的風貌,是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及觀 光資源,因此,如何保存既有的獨特風格並兼顧當地居民「現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Along with this process, a critical component that must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assist management in determining knowledge objective and strategies is the assessment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in the future planning of new or converted semiconductor plant, the plant facilities to be demand for the plant system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This research project i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a specific laser configuration to obtain complete knowledge、technologies and experiences to transfer to the project initiator for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duct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how to use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process the response of a sing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disposition tendency 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attitude for the workers of a government-owned enterprise..

Chi squar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2003 survey report of the services rendered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