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學青少年就業狀況與健康之相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在學青少年就業狀況與健康之相關"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在學青少年就業狀況與健康之相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王純蕙 Chun-Hui Wang

指導教授:江東亮 博士 共同指導教授:張書森 博士 Advisor: Tung-liang Chiang, Sc.D.

Shu-Sen Chang, M.D., Ph.D.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June 2017

(2)

在學青少年就業狀況與健康之相關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在台灣,越來越多青少年在求學時期就參與打工。本研究目的有二:

(1)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狀況是否相關;(2)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是 否比較容易有不良健康行為。

方法:本研究使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第五波 調查資料,該調查研究係以台北市、台北縣以及宜蘭縣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於 2000 年利用「分層多階層叢集抽樣」,抽出 2,696 名國一生為研究對象。第五波 世代追蹤調查以電話訪問收集資料,時間為 2003 年 10 月,共完訪 2,030 位,其 中 1,772 位高中生為本研究的分析樣本。本研究主要自變項為打工狀況,依變項 為快樂感、自評健康、生重病或受傷、睡眠問題、抽菸行為與喝酒行為。

結果:在 1,772 位分析樣本中,共有 455 位打工,佔 25.68%。首先,在控制人口 學變項後,是否打工與快樂感、自評健康、生重病或受傷都無顯著相關,只有在 睡眠問題相關上(OR=1.62,95%CI: 1.194-2.188,P<0.0019)達統計顯著水準。

其次,在控制人口學變項後,打工學生比未打工學生容易抽菸(OR=3.17,95%CI:

2.068-4.845,P<0.0001)及喝酒(OR=1.81,95%CI: 1.239-2.641,P<0.0021),且 達統計顯著水準。

結論:本研究發現:在學的青少年打工與其快樂感、總體自評健康及生重病或受 傷並沒有顯著相關,但有打工的學生可能較容易有睡眠上問題,及養成不良健康 行為,如:抽菸及喝酒,未來學校政策宜多加關注。

關鍵詞:在學學生、青少年打工、健康、不良健康行為、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status and health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s: Adolescent students in Taiwan have increasingly been seeking part-time jobs. This study aims: (1)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 status and part-time employment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2) to examine whether adolescent students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unhealthy behaviors.

Methods: Data for this study came from the fifth wave of the survey of the Taiwan Youth Project (TYP). In 2000, the TYP project included 2,696 7th grade students in Taipei, New Taipei City, and Yilan County by using multi-stag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 fifth wave followed 2,030 TYP cohort members through telephone interview in October 2003. Of them, the 1,772 who wer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The study: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dependent variable were happiness, self-rated health, serious illness or injury, sleeping problems, smoking behavior, and drinking behavior.

Results: Among the 1,772 samples, there were 455 were taking on part-time jobs, which accounted for 25.68%. First of all, und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ntrolled,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show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happiness, self-rated health, and serious illness or injury. Only the variable of sleeping problems (OR=1.62, 95%CI: 1.194-2.188, P<0.0019) show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econd, und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ntrolled, the students who were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were more likely to smoke (OR=3.17, 95%CI: 2.068-4.845, P<0.0001) and drink (OR=1.81, 95%CI: 1.239-2.641, P<0.0021) than those who were not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the difference of which reaches significant level.

(4)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hether or not adolescents were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in their school age,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happiness, self-rated health, and serious illness or injury. However, the students who were taking on a part-time job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sleeping problems, and form unhealthy behaviors (such as smoking and drinking), which is advised to be further concerned about on school policy.

Keywords: school student, part-time job in school age, health, unhealthy behavior, Taiwan Youth Project

(5)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3 -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4 -

第二章、文獻回顧... - 5 -

第一節 青少年的發展與重要性... - 5 -

第二節 就業狀況的概念與分類... - 7 -

第三節 青少年勞動現況... - 9 -

第四節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 - 17 -

第五節 結語... - 22 -

第三章、研究方法... - 23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3 -

第二節 研究假說... - 24 -

第三節 資料來源... - 25 -

第四節 研究變項... - 28 -

第五節 分析方法... - 30 -

第四章、研究結果... - 31 -

第一節 樣本特性... - 31 -

第二節 雙變項分析... - 33 -

第三節 多變項分析... - 36 -

第五章、討論... - 39 -

第一節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狀況的關係... - 39 -

第二節 青少年打工與不良健康行為的關係... - 41 -

第三節 研究優勢與研究限制... - 42 -

(6)

第六章、結論... - 44 - 參考文獻... - 67 -

(7)

表目錄

表 1、基本人口學變項 ... - 45 -

表 2、打工分布 ... - 47 -

表 3、依變項分布 ... - 48 -

表 4、人口特性與快樂感雙變項分布 ... - 49 -

表 5、人口特性與自評健康雙變項分布 ... - 51 -

表 6、人口特性與生重病或受傷雙變項分布 ... - 53 -

表 7、人口特性與睡眠問題雙變項分布 ... - 55 -

表 8、人口特性與抽菸行為雙變項分布 ... - 57 -

表 9、人口特性與喝酒行為雙變項分布 ... - 59 -

表 10、打工狀況與快樂感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1 -

表 11、打工狀況與自評健康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2 -

表 12、打工狀況與生重病或受傷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3 -

表 13、打工狀況與睡眠問題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4 -

表 14、打工狀況與抽菸行為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5 -

表 15、打工狀況與喝酒行為邏輯斯迴歸分析 ... - 66 -

(8)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多元化,社會的價值觀也有著大幅的改變,產業的型態慢 慢從農商經濟轉為工商服務業,勞動的需求也逐漸以服務業為主要趨勢。在這樣 的勞力需求轉變之下,無論是公、私部門,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許多青少年 也因為勞動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風氣的開放,加上正值年輕氣盛的時期、同儕 的影響,許多青少年對於打工參與更是躍躍欲試。

根據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中發現,青少年參與工讀、打工的狀況蔚為風氣,

打工不但已經成為一種風潮,也帶來許多附加的意義。在過去,打工可能是為了 生活所需、支付學費,最主要仍是以求學為本業,因而「半工半讀」似乎代表著 一種刻苦勵學的表現,然因為社會價值觀轉變,打工已不只是支應生活所需,更 多了許多多元的因素,同時,因著西方的個人主義及功利主義的影響之下,打工 已成為時下年輕人一種追求認同的標誌與潮流(謝海平、彭立忠,1995)。且青 少年打工的年齡層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林韶姿,1998)。

根據 2016 年胡秀媛(胡秀媛、鄭光燦、丘金蘭,2016)等人的研究中指出,

打工能增進學生視野與工作能力的提升,如學習到不同的工作角色、增進自我視 野(86.8%)、學習管理情緒能力(83.3%),但其害處也提到,有過半的學生(55.7%)

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其次則為減少與同儕相處的機會(48.4%),其三,則是工作 的壓力(47.0%),由此可知,在負面的影響當中,學生在學期間打工可能與健康 層面、心理壓力層面有所關聯。

事實上,青少年打工在西方國家相當普遍,從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 示,就業青少年的百分比接近 77%,大部分青少年每週工作時間超過 20 小時,則 加拿大有 37%的青少年正在工作。細分來看,美國 12 歲的青少年,約有 30.6%在 工作,13 歲的有 36.9%,14 歲的 35.4%,15 歲的佔 44.2%,隨著年紀大幅上升。

(9)

即便有研究也顯示打工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表現、社會心理健康。但在整體文化 的氛圍下,歐美國家的青少年從事打工仍是個廣為接納的行為,而亞洲國家則相 對較低(Sun-Jin Jo, 2014)。

(10)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2.1 研究動機

首先,青少年階段作為一個邁向青年與成年的關鍵時期,其身心發展、自我 認同與價值觀都在這個階段逐步建立起來,也是成長歷程中,可塑性最高也是變 化最快的時期。其次,在公共衛生的領域當中,強調預防醫學的理念,因此,關 注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最能發揮其效益之外,也是最有效的投入,透過早期的介 入與資源的挹注,更能節省成本與達到公共衛生的核心理念。

最後,青少年族群做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對象,但國內目前針對青少年打 工的研究當中,對於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的討論較少,且對於打工對青少年帶來的 優劣,也較無定論。

目前相關大多著重在青少年打工的動機(周佳君,2000;Rothstein,2007)打 工與課業表現(Rothstein,2007)、對價值觀的影響(潘江東,1995;胡蘭沁,2006), 較少針對青少年打工與健康做討論,僅有少部分討論到青少年打工與憂鬱、心理 健康的關係;在不良健康行為的部分,國外則有一些研究提出,青少年打工與抽 菸行為、藥物使用、喝酒(Greenberger, 1981; Steinberg et al., 1982;Usher et al., 2014)、自殺行為(Sun-Jin Jo, 2014)相關,但國內並未有太多相關的研究。

2.2 研究重要性

依據研究上的重要性來說明。首先,過去己經有研究發現青少年打工可能帶 來憂鬱、身體不適的狀況(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但目前國內仍較少有相 關文獻討論青少年打工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但有研究提到,過多的工作量,可能 會影響青少年的生理發展(林韶姿,1998)。其次,從過去文獻得知,年紀越輕 的青少年,從事打工較不是一個普遍的生活事件,打工的原因也較為同質。因此,

更能代表一種較為不成熟、風險及偏差行為(Usher et al., 2014)。

然而受限於青少年因著年齡較輕的關係,在流行病學的觀點上,並不容易在 此階段有疾病的產生,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青少年打工與廣義的健康之間的關

(11)

聯之外,亦探討青少年打工是不是與不良健康的行為有關。

最後,過去的文獻針對青少年打工帶來的優劣影響,較缺乏一個實證的研究 資料,也並未有一致的定論。歐美與我國的研究,在文化上的差異,並不一定能 直接沿用到國內的經驗上(Sun-Jin Jo, 2014),因此,希望能提供一個與青少年健 康相關、較為客觀的實證依據,可做為未來在學青少年是否打工的參考,提供一 個初步的方向,做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在本研究中,選用高中生在學學生打工作為研究的主要變項,希望了解在密 集的學業進程下,有打工的青少年,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其健康狀況是否 是有差異。

本研究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狀況是否相關?

2、 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是否比較容易有不良健康行為?

(12)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 青少年的發展與重要性

青少年一詞又翻作 adolescence,其一詞源於拉丁文動詞,表示一種「成長」、

「即將發育成熟」的概念。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較為快速,包含在心 裡上、情緒的的浮動,也許是莫名的失落與不安,以及對未來的徬徨感;生理上 的巨大變化,包含第二性徵的發育以及認知的形塑,從更大的社會脈絡來看,更 是從兒童邁向成人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也代表一個從較為不成熟的狀態到漸趨 穩定的轉變時期,除此之外,青春期階段的變化更是奠定青少年對自我的價值觀、

認知與人格養成,由此,青少年發展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鄭和鈞、鄧京華(1995)對青少年有不同的區分,認為青年是介於少年和成 年之間,這段過渡的時間稱之為青年期,而這個時期並不等於青春期,青春期可 說是以第二性徵的發育為起點,會早於青年。因此結合上述,青少年可以說是含 括了青年與少年,同時亦包含青春期階段,即約莫在國中到大學階段,皆可稱之 為青少年。

不同的領域對於青少年的發展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例如在心理學界從個體 的發展出發,表示青少年若能開始學習獨立思考、客觀認知事物以及在智能上有 一定的改變,則可說是邁入青少年階段;而社會學界則認為,要從青少年對於解 決社會與生活的能力來看待,而這樣的能力漸趨穩定並得到社會的認同,則是完 成了青少年階段進入成年階段(劉玉玲,2005)。

而一般時候,在談論青少年定義多以年齡為區分,不同國家、文化對於青少 年年齡的界定都不同,不同的單位、組織、對於青少年的年齡定義也相當大的差 別。根據聯合國 1985 年在國際青少年年會(International Youth Year)的決議中,

定義青少年為 15~24 歲的人口,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 10~19 歲。其他的西方國家 因著國情不同,也有不同定義,歐盟的定義 15~25 歲,美國為 14~24 歲;然以亞

(13)

洲國家來說,日本將青少年年齡界定為 24 歲以下,新加坡較為特殊,到 30 歲仍 為定義為青少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

台灣在近年青少年的快速發展與高等教育擴張後,從 10 歲到 22 歲皆可稱做 青少年(劉玉玲,2005),再根據我國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根據台灣的 學制、法律、各部會意見及整體考量後,則將 12~24 歲定義為青少年,25~29 歲定 義為青年,以 15 歲以上,便為合法的工作年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年紀約為 16~18 歲之間,為正值高中職的在學學生。高中 生在青少年階段,不同於兒童、成年與老年,如兒童時期對於未來的概念可能尚 未完整;而成年則是關注著未來,但也同時更關心現在;老年階段對未來的想像 可能減少許多,較容易緬懷過去;而青少年階段,對時間的運用以安排,以及對 未來的想像及習慣的建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劉玉玲,2005)。

由此可知,青少年階段是處在價值觀形塑的重要階段裡,又是課業又相對繁 重的時期,許多生涯選擇也會變得相對重要,因此研究者選擇青少年作為關懷的 對象。因著這樣脈絡,如果青少年在課餘,再從事部分工時的打工,會不會與其 健康有所相關,便是研究者想進一步探問的主要研究問題。

(14)

第二節 就業狀況的概念與分類

工作係指排除家庭以外的地方,從事有薪酬的工作(楊文山、李俊豪,

2009)。而以學生來說,利用課餘時間去工作,我們經常會以「打工」,或是「半 工半讀」來表示這個概念。

而打工這個詞彙的起源,目前似乎沒有文獻可以確切說明,但根據文獻的 追溯,認為最早使用這個詞彙的是香港人,用「打工仔」來泛指受薪的員工,概 念上便是上班族。而這個詞彙來到台灣之後,便代表一種非正式的工作型態,如 英文常說的 Part-time(黃濟國,1996)。

半工半讀的概念與打工的意義相仿,但更加強調工作者的身分為在學生。

而事實上,描述彈性工時概念的詞彙相當多元,除了打工、半工半讀之外,亦有 工讀、部分工時、兼職等皆是,大多時候國人並不會在詞彙上細做區分,但概念 上往往相近。廣義來說,這些詞彙的概念都代表著一種非正職、非全職的彈性工 時型態,無特定身分對象的指涉,也無關實際的工作間長短。經驗上,雖然文字 用法並不特別做區分,但研究者仍試著將文獻上相關概念的詞彙意義分述如下:

國內較早被談論的概念,大多以工讀為主,根據文獻資料,國內約莫於民 國 45 年開始,由救國團開始辦理工讀服務,並依據政府來核發薪資,從單位自主 分發,到與政府機關合作,並成立「全國青年工讀輔導員會」。主要協助對象以 高中以上的在學生清寒學子參加,幫助青年能夠賺取生活費以及學費。工讀的範 圍包含各縣市政府的公部門以及私人企業皆有,其內容大多不需要特殊專業技 能,而多以勞力為主,例如:客運公司的車掌、製造工廠物品裝填等等(潘江東,

1995)。

「工讀」的定義,概念上以工作身分來區分,泛指以在學生的身分來從事 經濟活動,求學仍為最主要的本業,其類型可能包含校內及校外,從事短暫、兼 職的工作,並帶有部分學習價值,通常脫離學生身分者,較不會稱之為工讀生(謝 海平、彭立忠,1995)。林邦傑(1992)認為工讀是學生於學期中或寒暑假期間,

(15)

在課堂時間之外,從事有薪水的校內或校外工作,較著重在經濟因素層面,同時 也認為強調學習意義的實習,也應該含括在工讀的範圍內。

而「部分工時」的概念,則是以時間來區分,根據勞動部部分工時工作者 的定義:「工作時間較事業單位內之全時勞工之工作時間有相當程度縮短者,然 而縮短多少時數,則由勞雇雙方自行訂定之。」因此,部分工時的定義,不指涉 對象與身分,其概念僅以工作的時間做為區分標準,因此,只要非全時工作的,

皆可以稱之為部分工時工作者(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6)。部分工時的概念與 國外 Part time 的意思相近,意指工作時間少於全職工作者,大約為每周少於 30 或 35 小時的工作者(ILO, 1994)。

「兼職」的概念,在我國的解釋比較接近於,已經有一份正職工作,再額 外找一分或多份的時薪工作,其工作者的權益也同樣受到勞動基準法的保護。

而青少年打工這個詞便是結合了這兩個概念,一方面青少年的有著特殊的社 會角色,在這個階段被期待以接受教育為目標,也是學習階段較為密集的時候;

另一方面,青少年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強烈,會希望透過多樣的嘗試與學習,來增 進視野。由於青少年多為在學的身分,大多數皆是以打工作為主要的勞動形式(導 航基金會,2003)。

本研究使用「打工」一詞,定義上,使用廣義的概念,凡指:非正職、非全 職的彈性工時型態,無特定身分對象的指涉、特定工作類型,也無關實際的工作 間長短,並有實際給薪作為勞動交換,皆可稱之為打工。

之所以沒有選用半工半讀作為研究主要用詞,是由於目前搜尋國內大多數的 文獻,在表達相同的概念上,大多數仍以打工居多,許多的問卷調查也都以打工 作為主要問項。雖然不比半工半讀一詞更能表達研究對象為在學學生,但透過研 究者在文獻的爬梳上,發現大多以打工一詞是較為常用且通用的詞彙,也較能包 含廣泛意義上的工作類型。

(16)

第三節 青少年勞動現況

3.1 國內外青少年打工的規定

1984 年我國勞動基準法上路(以下簡稱勞基法),便有對基本的勞動權益訂定 相關規定,其中,針對工作的年齡與時數規定可分為兩個部分說明:青少年到底 幾歲打工是合法?根據勞基法第 44 條到 48 條明訂「十五歲以上未滿十六歲的受 雇者,為童工,十五歲以下列冊為不可工作的年齡,惟國民中學畢業或者經過主 管機關核定,該工作環境及性質不損及其身心健康者,則不在此限,除此之外,

凡是童工,便受用童工保護法,於 48~49 條詳細規定童工可工作的時間以及時段」。 而自十六歲以上到未滿十八歲的受雇青少年,勞基法 46 條規定需要父母同意 之外,於 44 條明訂不可從事危險及有害的工作,然其他工作時段、工作時間的規 定,則已經比照一般勞工,無額外的特殊保護,即勞工正常的工時,每天不得超 過八小時,每周則不可超過四十小時,若事業單位經工會或勞資單位協議,可將 時數再做分配,但一周仍不能超過四十八小時(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也由此 得知,我國若是在高中生打工階段,大部分需要父母知情同意。

根據「104 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來看,15~24 歲的青少年中,

青少年工讀的平均年齡為 17.75 歲,其中 39.99%有工讀的經驗,60.1%未有工讀經 驗。探究未工讀的主要原因為:擔心課業受到影響(24.65%)、其次為:家庭經濟 尚可,不需工讀收入(18.25%),最後為:父母或師長不贊成(9.8%)。

除此之外,不同的性別也有不同的工讀現象,報告顯示,初次工讀的平均年齡,

女性為 18.3 歲,男性為 17.84 歲,然,以有工讀經驗的問項來說,女性占了 46.55%,

而男性則占了 42.26%,表示女性雖相較男性的初次工讀年齡會稍晚,但以工讀的 經驗來說,女性的占比是高於男性(行政院主計處,2001)。

(17)

3.2 青少年勞動參與率的變化

透過青少年勞動參與率1,可知悉 15~24 歲青少年進入勞動市場的變化,結果 顯示,自民國 81 年到民國 104 年,15~24 歲的勞動參與率逐漸下降,從 42.72%下 降至 104 年 11 月的 27.94%,同時,15~24 歲的在學率便從 58.44%上升至 72.06%,

代表在學率相對的提高2。以國際的比較來說,世界整體的青年勞動參與持續下降 與經濟的發展有關。然而將不同國家再細分來看後便會發現,我國 15~24 歲青少 年勞動參與率也一直是低於世界的平均值,且持續下降,推論這樣的現象是因為 青少年就學年限延長、使得青少年延緩進入就業市場(行政院主計處,2001)。

以國外的經驗來說,1998 年,Loughlin 的研究中提到,在美國約有 50%的高 中生在就學期間打工,有些高中生可以一周打工 20 小時,約有 10%的高中生甚至 可以達到 35 小時,相當於全職工作的時間(Loughlin & Barling, 1998)。在加拿大 的政府統計也顯示,也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兼職勞動,1980 年,15 歲到 24 歲的 學生,大約有三成學生受雇,到了 1990 年,則上升到四成的學生受雇,其兼職的 類型大多集中在服務業(32%)、銷售(22%)和文書工作(21%)(Sunter, 1992)。

然而國外與台灣勞動參與率總體的現象有些相同,在 2006 年國發會的分析 中,指出美國近年來勞動參與率下降連帶影響整體勞動力供給,而這樣的現象與 人口結構有著緊密的關聯。而其中一項提到教育雖改變勞動參與率的重要因素之 一,然這樣的改變大多是帶來性別上的勞動力差距。以青年的勞動參與率來說,

就學率的提高並非是造成勞動力大幅下降的最大原因,而是「家庭財富增加」導 致青年勞動參與的降低,除此之外,還包含低技術的工作,過去可能主要雇用無 經驗的新鮮人,因著女性二度就業,青少年的參與勞動機會也會受到擠壓,最後 則是 16~24 歲的青少年,明顯有「現在不願工作」的意念穩定上升,皆成為美國 勞動參與低落其中的因素(國家發展委員會,2006)。

1本研究將不著重在青少年的失業率,由於 15~24 歲尚為大部分青少年的求學階段,因此僅討論勞 動參與率。

2由於勞動參與率其計算方式中,勞動力泛指就業者與失業者,由此可知,透過勞參率的變化可了 解在學比率的變化。

(18)

總結來說,台灣青少年的勞動參與率因為在學率相對的提高以及延長,使得 15~24 歲的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然而,在學身分打工的比例卻日逐年攀升,過去 原以高職生為最主要打工的族群,自 80 年到 90 年之間青少年打工人數大幅的上 升。其中又以大學生為主要上升的來源,其研究指出,大學生課業較為彈性、自 由,加上社會的改變,失業率上升、文憑主義盛行、高教擴張的情況下,大多數 學生會為了儲備更多能力,因而延長學業年限。而研究中主要關注的族群,高中 生,則沒有太大的變化,還略有降低(行政院主計處,2001)。

然之所以以高中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則是因為高中階段是課業最為密集 的時期,也是介於成長發育與面臨較多青少年煩惱的時期,不同於大學生,高中 打工的彈性較有限制,打工的因素也不比大學生來的多樣而複雜,在這樣狀況下 高中生從事打工是否為一個適當的安排,又會對高中生的健康產生那些關聯,為 本研究欲探討的目標。

3.3 青少年打工的因素與態度

國內外有不少文獻都有探討青少年打工的動機,究竟學生為何會去打工,而 打工在現今漸漸普及的原因為何?周佳君(2000)的文章中指出,有三個最主要 的原因在於,第一:在工商業的發展下,勞工的需求也會上升,然而為了減輕成 本,以及企業的壓力下,政府陸陸續續開放外勞並鼓勵部分工時,這些族群便經 常是二度就業婦女、退休老人以及學生、青少年族群。第二個原因在於:在消費 主義時代,需要金錢才得以達成願望,透過廣告、大眾傳播不斷傳遞商品、名牌 等訊息,刺激人們的欲望及消費,而青少年亦在這個環境下受到影響。最後一個 因素是,青少年會藉由經濟獨立來追求生活的自主,對青少年來說,工作也代表 一種邁向成人的重要指標。Rothstein(2007)的研究中指出,影響年輕的孩子外出 打工的預測因素,包含性別、種族、家庭收入與家庭的結構、母親就業與否,皆 是預測因子。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青少年打工分為結構性的社會因素與非結構性的個人因 素,前者說明了在社會的功利主義下,青少年對物質追求的慾望攀升,因著服務

(19)

業的興起,打工的門檻下降、選擇增多,以及社會對打工的認同度提升,形塑了 青少年的打工文化。而以個人性的因素來說,打工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生涯探索 的過程,並透過打工來得到自信與肯定。或以賺錢來滿足虛榮、迎合自己(王麗 容,2000)。

根據胡蘭沁(2006)的研究中指出,若家庭社經地位越低的大學生,則越有 可能從事兼職工作,工作的經驗也會比較多。低收入戶家庭的父母在經濟壓力之 下,經常會希望子女藉由半工半讀來分擔家計,透過獲得工作或就業機會,得以 得到溫飽、安全感與信心,然而,未有專業能力的子女,往往只能從事臨時性的 工作,例如:發傳單、餐廳服務生、作業員、收銀員、加油站的工讀生等等,經 常是高勞動力,但薪水低,又無法持續與穩定的工作(楊靜齡,2000)。

根據台灣少年權利與福利促進聯盟在 2009 年的「弱勢青少年就業概況調查報 告」則發現,弱勢的青少年其就業力也會比一般高職生來的低,除了資源的缺乏 之外,伴隨著高等教育擴張後,許多高學歷的大學生也可能排擠到部分的就業機 會,使得這些弱勢青少年更可能從事地下經濟與不利身心的工作(台灣少年權益 與福利促進聯盟,2009)。

1995 年由教育部下的訓育委員會(現在已整併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所完成的「建立青少年文化與 心理態度指標」,其中針對「青少年打工態度」作出相關的調查報告。此研究的調 查對象分別取台北縣市、台中縣市、花蓮縣市、高雄縣市的國中、高中、高職、

五專學生以及少輔院學生,一共 1191 人為研究樣本,問答題項皆為複選。分析青 少年打工的原因及看法,結果如下:

整體而言,有近半數的學生贊成學生可利用課餘時間去打工,占 42.7%,不贊 成的僅有 10.9%,也就是無論是否有打工經驗的學生,都認為打工不是一件需要被 禁止的事。但特別的是,當問學生:「家長或學校是否贊成學生打工」時,其結果 為不知道的占 43.2%,反對的有 34.3%,而僅有 21.8%的家長或學校是贊成學生打 工的。

(20)

以打工的對大多數學生的正面影響來說(以有打過工的學生為參考值,研究 樣本為 615 人),受訪學生回答的前三名分別是:1、學習如何支配金錢(58.5%);

2、了解自己的興趣,對未來選擇職業有幫助(49.3%); 3、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 時間(39.3%)。其負面影響為:1、上課較沒精神(56.9%);2、沒時間讀書,而 影響成績(51.7%);3、變得較為現實,常以金錢為衡量是物的標準(32.0%)。進 一步針對這些有打工的學生來詢問其打工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為:賺取零用錢

(28.5%)、體驗人生,增廣見聞(24.3%)、磨練自己(19.0%),本研究回答因為 家庭因素要打工的學生並不多,只占 1.8%。除此之外,這些受訪學生也多半在工 廠、餐飲業、售貨商店、建築工地打工,研究者認為,影響這些調查的結果,有 很重要的樣本代表性以及縣市區域的差異,但這項報告仍然提供我們重要的參考 依據,可以知悉大部分學生對於打工議題的初步看法(黃瓊瑢、劉玲君,1995)。

而在 2015 年行政院的調查則顯示,15~29 歲有工讀經驗的青少年,有 98.16%

的認為工讀經驗對自身有幫助,細部探究對其有幫助的原因,分別為:分擔家計

(含學雜費、生活費)(31.22%)、學習人際關係技巧(20.52%)、滿足個人消費需 求(17.07%)。而一般來說,尚在就學階段的青少年,其大部分可自由支配的現金 大多來自於家人供給,僅有少部分是透過工讀,如 18~19 歲的青少年,僅有 12.28%

是工作(讀)收入,有 78%皆是父母供給,可自由支配現金大約為 4327 元;而 20~24 歲的青少年中,則有 43.83%是工作(讀)收入,有 48.72%是父母供給,可自由支 配現金為 7940 元(行政院主計處,2015)。

3.4 青少年打工帶來的影響

除上述的因素影響青少年從事打工之外,青少年打工又會影響到學生的哪些 部分的價值觀? 根據勞動委員會民國 71 年到 81 年的統計,有大量的青少年湧入 服務業,其中一類服務業包含 KTV、電動玩具店、連鎖超商、柏青哥(小鋼珠)、

速食店等,稱之為「康樂速簡餐飲服務業」,這類型的工作雖能滿足短暫的成就感 與追求新鮮的想望,但仍要留意在過程中可能造成青少年價值觀的自我迷失(潘 江東,1995)。

(21)

胡蘭沁(2006)針對大學生打工與其工作價值觀的文章中便指出:大學生打 工的工作類型與工作性質會影響大學生的內在工作價值,以工作性質來說,分為 工作的技術性與自主性;而其內在工作價值觀為:自我成長與實現、創造力、尊 嚴及利他等面向。結果顯示,若學生兼職從事較高技術性與自主性的工作,其工 作內在價值觀也會比較高,尤以對自我成長與實現、創造力為高。除此之外,重 視工作的內在價值以及工作自主性較高的的學生,同時也會反過來強化內在工作 價值觀。也就是說,越是重視工作本身的自我成長與實現、創造力、尊嚴及利他 的學生,同時也會選擇高技術與高自主的工作,進而再一次強化其內再工作價值 觀。

加拿大研究指出,隨著越來 越多的學生從事兼職(圖 1),相關的研究也逐漸產 生,包含在學期間打工對於 學業的影響、未來職業成就 的影響等。Stern(1990)認 為,從積極面項來說,有打 工經驗的學生可能在畢業

(圖1)加拿大 15~24 歲的青少年受雇比例(1992 年)

製圖:研究者。

後較容易快速的找到工作,在初期容易賺到比較多的收入,但這樣的短期獲益在 長期可能仍會被抵銷,其一,有相當多的研究指 出兼職學生其學業表現會比較 差,長期看來並不能與沒有打工的同學競爭。其二是雖然打工能增進一些能力包 含自制力、面對挑戰、危機處理等,但實際上卻沒有太多研究真正指出工作的特 徵(Job characteristics)會對這些發展帶來正面助益。因此,應當去了解這些不同 的工作特徵如何去影響他們的能力發展(Stern, Mcmillion, Hopkins & Stone, 1990)。

Steinberg(1982)則針對 176 位高中生做調查,指出從事兼職打工的高中生雖

(22)

能增加其自我管理能力,但可能減少與家人同儕的互動,甚至帶來不良的健康習 慣,如抽菸、大麻使用,與不良的工作道德感,因此不應輕易地高估青少年打工 帶來的益處(Steinberg et al., 1982)。

針對青少年打工與學業的發展,也有研究提出不同的結果,根據美國 1997 年 全國青年縱向調查(NLSY97)的調查中發現,高中生就業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不 大,其原因在於兩個衝突的因素,其一為學生可能更有效的分配學習時間,激勵 學生更加努力與了解就業環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身心的勞累,使得學生無 法專注在課業上,減少學習的時間與精力,並產生更多曠課的情形。高中學生在 十年級(高一)約有三成以上的學生參與勞動,到了十一年級(高二),約有六成 左右的學生參與,到十二年級則已經超過六成,因此可說隨著年級的提升,參與 勞動的比例也越高,平均來看這些青年大約每周平均工作 18 小時。然而研究發現 事實上這些青年就業對於其成績沒有太大的影響(Rothstein, 2007)。

亦有相當的研究指出打工會對學業表現以及課外活動參與產生影響(Green, 1987;Steinberg, 1980)。

由於在青少年階段的工讀,往往不會是正式員工,而是部分工時勞工,即便 現今法令規定部分工時勞工也必須要加保勞健保,但實際執行的效果並不普遍。

青少年更因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對於契約的內容、勞動條件的更動未能做出適當 判斷,而在工讀的環境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周佳君,2000)。

適度的工作,有助於幫助學生的生涯探索與自我認識,許多國家也將青少年 打工視為一種教育投資,但比較不同的是,國外在青少年保護的相關法令中,相 對較為嚴謹,包含工時的規定、例假日、國定假日、夜間上班的規範,在這些規 定下以確保青少年的身心成長不會遭受過度的擠壓。除此之外,在學階段最主要 的問題在於取得學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點,過度的打工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業表 現,也可能影響其價值觀以及忽視對身心的照顧(王麗容,2000)。

高中在學生若於在學時期過度密集的打工,則可能增加退學率,尤其以年級 較低的學生影響更大,但若在適當的工作強度,則可成為有力的經驗(D'Amico,

(23)

1984)。

從打工對青少年的職涯發展來看,2003 年荷蘭針對 1279 位高中生進行調查,

希望了解有在學打工以及未打工的高中學生,對職業生涯的成熟度探討,透過兩 個量表來進行評估,包含職涯發展態度、職涯發展知識,其結果發現:在學期間 有打工的學生,職涯發展態度會高於沒有打工經驗的學生,其中,女性又高於男 性,職涯發展知識方面則是沒有太大的影響(Creed & Patton, 2003)。

學生工讀背後代表的意義並非單一,可能是希望透過工讀的過程,來了解社 會、增進人際溝通與探索職業,達到做中學的目標,也可能是經濟或個人生活所 需。李彥儀指出,透過價值澄清法的三個步驟,可以來檢視工讀的內涵。包含選 擇:自由選擇,並對可能產生結果的深思熟慮、珍視:重視並珍惜所做的選擇,

不抱怨、行動:經過選擇後採舉行動,並將之實踐,成為生活的形式。最好能避 免因為工讀而影響睡眠、學習的惡性循環,而社會對於工讀生也應盡量提供良好 學習環境與完備的職前訓練(李彥儀,1991)。

打工也可能發展個人的興趣與生涯規劃,然而打工若要作為一個勞動教育目 標,其中一個重點便是讓青少年了解打工的風險,並且能發展自主的判斷的能力。

提供打工的保護措施,其實只是最低限度的消極作法,應著手於更積極層面的討 論,讓青少年能主動了解自身權益,並思考勞動作為一種教育意義的定位為何。

青少年付出青春活力在打工上面,我們不能僅用好壞來定論,而是端看青少年在 這個選擇中是不是能了解自己的處境,還是深陷於資本社會與消費市場的誘惑之 下,無法正確的判斷,淪為資本家的廉價工人與生產工具(林益民,2000)。

(24)

第四節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

194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提出的官方定義為:身體(physical)、 心理(mental)、社會(social)三方面達到安適(well-being)、平衡的狀態,可稱 之為健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7)。

在 201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青少年往往是較為健康的一群 人,但許多年輕時候的健康習慣及健康行為,都是造成未來疾病發生的重要預測 因子,因此關注青少年健康可說是當務之急(世界衛生組織,2017)。

4.1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過去青少年與健康的相關文獻當中,在心理健康方面,Shanahan(1991)

指出高中生打工可能帶來憂鬱的情形,且不同性別之間會有不同的決定因子。在 女生方面,若是工作的內容與所學無關,則可能增加其憂鬱,在男生方面,則是 在工作壓力、對工作所獲的技能、自我方向的探索是預測憂鬱的因子(Shanahan, 1991)。

2016 年劉燕萍也針對經濟弱勢的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背負家庭壓力的 學生若半工半讀,會因為學習的壓力與工作的壓力雙重影響之下,帶來憂鬱的情 緒,需要社會支持來緩解這樣的壓力(劉燕萍、陳毓文,2016)。

在 1991 年 Steinberg 也指出,這些打工的學生,課業參與較少、成績低落、容 易有心理壓力和身體不適狀況,更可能帶來不良的健康行為,如藥物、酒精使用,

及犯罪率的提升,因此更應當注意每周青少年的工作時間(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

1993 年,Steinberg 針對青少年打工做了長期的追蹤調查,探討 1800 位高中 二、三年級的學生,是否因為大量的打工,或者是打工類型的不同,而帶來負面 的健康結果。最後結果顯示,大量且長時間的打工,會使得青少年愈容易脫離學 校生活(如休退學),亦會增加犯罪、藥物使用的可能,即便青少年離開了勞動力

(25)

身分,也只能改善學校表現,無法扭轉其他負面結果(Steinberg & Dornbusch, 1993)。

4.2 青少年打工與不良健康行為

已有許多文獻將學生打工與否以及時數做為一個青少年健康行為的預測因 子。研究者發現,在諸多青少年與不良健康行為的文獻中,都會將學生是否打工 放入研究模型中,大多呈現顯著,更在勝算比當中可以明顯得知,有打工的學生 可能與不良健康習慣有相關。根據 2003 年黃素雲等人的調查當中發現,男性相較 於女性以及常常翹課的青少年,是青少年是否有抽菸行為的顯著的預測因子,分 別為女性的 10.4 倍及沒有翹課青少年的 5.6 倍,其次便是是否打工,研究指出,

有工作或打工的經驗的學生,其吸菸的機會比沒有打工或工作經驗的高出 2.4 倍的 可能。其研究的推論在於,有打工經驗的青少年若沒有將打工的薪資做妥善的運 用,便更有可能有機會將這些錢購入菸酒,因此不良健康行為的養成機率便會比 一般沒有工作或打工的青少年來的高(黃素雲、顏啟華、陳宇嘉、蔡崇煌、王雪 鳳,2003)。

芬蘭於 2000 年的青少年健康促進調查當中,訪問 47,568 位學生,透過橫斷面 資料分析,發現有打工的青少年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比例飲酒,

工作的時數與密集程度也可能與飲酒習慣相關(Paschall et al., 2002; Kouvonen, 2002)。

另外,在韓國,自殺是青少年主要死因,其中又以青年勞動與自殺之間的關 係,鮮少有人探究。2014 年韓國針對國中與高中青少年的打工經驗與自殺意圖做 研究,發現國中生若在過去一年有打工的經驗,與其自殺意圖有顯著關聯,在高 中生方面則無顯著相關。其結果解釋了社會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影響,在韓國的國 中生有較高的學業壓力,因此國中生打工較容易被視為脫離集體規範,也強化學 生的消極心態;高中生則因為是重新劃分了學習類組,經常是沒有優異學業表現 的從事打工,因此同儕間也會是較為同質的組成(Sun-Jin Jo, 2014)。或是本身就 較少參與學校活動的人,會去打工(Steinberg & Dornbusch, 1993)。

(26)

在 2002 年加拿大東岸的 Ontario 省,隨機抽取 111 間學校,一共有 4297 位 13~19 歲國中與高中生。其在 1999 年的橫斷性調查中便發現,青少年若從事打工的時間 越長,相較於沒有打工的學生,其抽菸行為的關聯越強,尤以 13~16 歲的學生關 係更強,17~19 歲則是較弱的相關。研究更進一步指出不同年紀吸菸比例高低的可 能原因,其一:較年輕的青少年若從是打工,更需要找尋緩解壓力與課業衝突的 方法,因此吸菸可能會成為某一種舒壓方式。第二個可能是年紀較輕的青少年吸 菸的態度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尤其是年紀較長的青少年同事。第三個可能是,對 年紀比較大的青少年或工作者來說,工作可能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生活事件,其打 工的因素也較為異質,然而對年紀較輕的青少年來說,往往打工的原因同質性較 高,也可能代表、預測了一種較為不成熟、風險及偏差行為的表現(Usher et al., 2014)。打工時間越長,亦與抽菸、喝酒、藥物使用的連結增強(Greenberger, 1981;

Steinberg et al., 1982;Ramchand et al., 2007)。

亦有研究針對青少年其藥物使用的現象做分析,分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

刺激尋求的特質、危險知覺狀況來討論,其結論是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中,性 別與有無打工皆與是否使用藥物有顯著相關,也就是男性與有打工的青少年,相 較於女性、沒有打工的青少年,藥物使用比例較高。而這些藥物濫用的習慣也可 能會延續至成年時期(Mihalic & Elliott, 1997)。除此之外,若青少年有越強的刺激 尋求特質、越低的危險知覺狀況,也會有越高的藥物使用比例,同時,有使用菸、

酒習慣的青少年,也是較高比例會有物質使用的族群(林柏君、賴香如、盧怡伶,

2006)。

物質的濫用對青少年的發展具有負面的危害,而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包含 菸、酒、大麻、吸膠、搖腳丸(LSD)、搖頭丸(MSMD)、海洛因等等。正值青 少年階段,最容易取得不外乎就是菸以及酒。根據研究指出,吸菸容易造成的疾 病,包含:身體臟器的惡性腫瘤,包含肺部、心臟、胰臟、膀胱,以及唇癌、口 腔癌、食道癌與尿道癌。飲酒亦同,過量的飲酒可能引發酒精中毒、肝臟損害,

併發的危險還尚包含車禍意外、被嘔吐物噎到致死等等。若在青少年階段有物質

(27)

使用的習慣,表示其越早暴露於有害物質的環境,若錯失在青少年階段良好價值 觀的建立,未來引發成癮、酗酒、藥物濫用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劉玉玲,2005)。

除此之外,飲酒的習慣的勝算比亦有這樣的現象,若在學期間青少年有不 在乎課業、曾經工作或打工的情形、加入組織或幫派,都會有較高的飲酒盛行率

(劉美媛、周碧瑟,2001)。

另外,根據 2000 年周碧瑟學者針對青少年嚼檳榔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青 少年或青少女(國中生),若是在學期間有曾經工作或打工過的情形,其嚼檳榔的 勝算比會比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多 2 倍的風險,另外,花較多時間在打工的在學生,

其飲酒嚼檳榔狀況確實會高於沒有打工的族群(劉美媛、周碧瑟,2000)。

4.3 青少年打工時數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在 2010 年 9 月進行的「2010 工 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研究當中,便以全國受雇人的工作時數作為主要 的研究變項,了解工作時數對受雇者帶來的影響。配合行政院主計處的「全國人 力資源調查」計劃,成功訪問到台灣 18,899 位受雇者(只要是受雇者皆可能成為 此研究的樣本),從這份調查中,得到一些重要的結果,具有顯著差異的基本變項 包含性別與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別在時數上有所差異,男性受雇者每周工時會比 女性高出 0.5 小時;教育程度越高的受雇者,平均每周工時也較低,研究以受雇者 學歷為國中國小作為參考組,例如大學學歷為每周少 1.7 小時,碩士學歷每周少 1.8 小時,博士班工時稍微拉長,但相較參考組仍低 0.6 小時。

其中,與健康相關的變項,並有顯著有差異的,包含自覺睡眠時間、運動 習慣與吸菸,自覺睡眠時間不足的受雇者,其工作時數相較於自覺睡眠充足者高 出 0.9 小時,也就是自覺睡眠不足者,工作時數也確實較高,而有運動習慣(每週 1~2 次、3~4 次或幾乎每天)會比每月運動低於三次的受雇者,少 0.6 小時的工作 時數,吸菸的部分,每天吸菸相較於未曾吸菸或已經戒掉半年以上的,多了 0.8 小 時的工時。也就是相對來說,有不良健康行為、睡眠時間不足的受雇者,其工作 時數也比一般受雇者為高。

(28)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受雇者與工作單位的關係是承攬關係或派遣關 係,相較於典型的受雇關係,每周將平均分別高出 1.3 與 1.2 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因此雇傭關係越不穩定的,工作時數也可能比較長(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 研究所,2011)。

(29)

第五節 結語

根據文獻的探討,可以發現,不同國家對於打工有不同的態度,相較於歐美 國家,台灣、韓國等東亞國家,可能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家庭對於打工的開放程 度也不同。

另外,我國較缺乏青少年打工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的實證相關論文,大多著重 在青少年打工對於學業表現、未來職涯、工作價值觀做分析。然而在許多國外文 獻當中可以發現,由於歐美國家的青少年大多在高中時期便有打工的經驗,因此 國外打工與健康的討論也相對較多,尤其在不良健康行為的討論,包含抽菸、喝 酒、藥物使用、偏差行為皆已有相關文獻,目前也延伸到打工時數多寡的議題。

因此,由此可知,我國對於青少年在學打工與健康的議題,若能透過實證研 究的分析,未來也能提供家庭、學校或個人來參考,在求學時間如果參與打工活 動,是否與健康有所關連,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30)

控制變項

性別 樣本所在地區 學校類型 學校部別 父親是否有工作 家中經濟狀況 母親是否有工作

自評健康 快樂感

生重病或受傷

睡眠問題

抽菸行為

喝酒行為 不

良 健 康 行 為

打工

健 康 狀 況

第三章、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將分成五個部分來敘述,首先根據文獻探討呈現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再依據研究架構分述各個研究假說,接著介紹資料的來源,最後說明研究的變項 及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希望能了解台灣在學青少年從事打工的活動,是否影響其健康,以及,

是否與不良健康行為相關,提出研究架構如(圖 2)。

圖 2 研究架構圖

(31)

第二節 研究假說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提出六個研究假說,分別描述如下:

問題一: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狀況是否相關?

假說 1.1: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快樂感為差 假說 1.2: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自評健康為差 假說 1.3: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容易生重病或受傷 假說 1.4: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容易有睡眠問題 問題二:探討在學青少年打工,是否比較容易有不良健康行為?

假說 2.1: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容易有抽菸行為 假說 2.2:青少年在學時期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容易有喝酒行為

(32)

第三節 資料來源

3.1 資料庫介紹

本研究使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簡稱「臺灣 青少年計畫」(TYP),研究起於 2000 年 3 月,是一項長期追蹤調查。重點在了解 台灣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並試圖由家庭、學校和社區三方面的影響切入,以期能 由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青少年的發展、如何形成,以及影響其成長模式的可能 因素。

本計畫有五大研究目標,包含(一)描繪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的多元模式;(二)

由家庭、學校與社區的交互作用來考察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三)以生命歷程的研 究架構來檢視青少年期與成人期之間的連結;(四)著重青少年成長歷程中社會資 本之運用與影響;(五)以貫時性的大規模樣本資料進行相關分析。

除此之外,「臺灣青少年計畫」(TYP),為了瞭解教育制度改革3對於學生發展 的可能影響,在樣本的選擇上,特別以當時國一生(平均為 13 歲,適用新的升學 制度),和國三生(平均為 15 歲,適用舊的升學制度),兩個不同的世代(cohorts)

作為研究主體,並同時訪問樣本學生的家長、國中導師4。調查形式包含面訪、電 訪、自填問卷皆有,調查工具以問卷為主,每一波的問卷架構不盡相同,自 2011 年計劃來到第二階段,便展開成人樣本的追蹤調查。

3.2 母體與抽樣

「臺灣青少年計畫」(TYP)主要以台北市、台北縣以及宜蘭縣國中學生為研 究的母體,使用各縣市教育局 88 年度公私立國中學生總數以及班級數作為抽樣名 冊,三個縣市分別代表不同城鄉發展的代表5,欲推論不同的鄉鎮發展下的青少年

3指的是民國 90 年(2001 年)開始實行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我們 2000 年施測時的國三生與國一 生,當時候分別是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以及國中基測的第二屆。

4後續每年的追蹤研究,則以樣本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導師及家長則不一定訪問

5研究的三個縣市並非被隨機抽樣選取出來,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選取,臺北市代表都會區、台北 縣代表郊區、宜蘭縣代表鄉村地區,欲探究不同社區發展脈絡下的差異。

計畫原先有考慮桃園,但因為當時覺得宜蘭雪隧還未通車(2006 年通車),覺得宜蘭縣更能代表鄉

(33)

狀態,以及教育制度改革對於學生發展的影響。為使計畫的樣本數夠大以達到足 夠的統計效力(statistical power),估計分別在臺北縣、臺北市抽取國一和國三兩 個年級各 1000 名學生,宜蘭縣國一和國三各 800 名學生,總樣本數約為 5600 名 學生。

抽樣的步驟,以「分層多階層叢集抽樣」為抽樣方法,首先,以「縣、市」

作為第一分層,接著,將三個縣市分別依都市化程度作區分,以「鄉、鎮、市、

區」發展的先後順序作為第二分層6,各分為二到三個分區。接著,依據各區學生 人數佔該縣市的學生總數,來決定該區應該抽出多少學生。最後,以一個學校抽 取兩班的原則7,再參考各區班級數,來決定抽出幾個學校,再依「班級」做為抽 樣單位,抽到即整班受訪。

縣市 分區 樣本國中 班級數 學生數

國一 國三 國一 國三 臺北市

(16 所)

第一區(3 所) (略) 6 班 6 班 192 162 第二區(8 所) (略) 16 班 16 班 479 562 第三區(5 所) (略) 11 班 11 班 368 341

小計 33 班 33 班 1039 1065

臺北縣

(15 所)

第一區(9 所) (略) 18 班 18 班 650 746 第二區(3 所) (略) 6 班 6 班 216 240 第三區(3 所) (略) 6 班 6 班 197 191

小計 30 班 30 班 1063 1177

宜蘭縣

(9 所)

第一區(4 所) (略) 8 班 8 班 260 313 第二區(5 所) (略) 10 班 10 班 334 335

小計 18 班 18 班 594 648

合計 40 所 81 班 81 班 2696 2890

村,因此最後選宜蘭縣為鄉村的代表。

6以各行政區發展的先後,劃分為三個分區作為第二分層。台北市:第一區為老舊地區包括萬華、

大同兩個行政區,第二區包括中正、中山、松山、大安、信義五個行政區,第三區包括士林、北 投、內湖、南港、文山五個行政區。台北縣(台北縣):第一區包括板橋市、新店市、永和市、中 和市、三重市、新莊市。第二區包括汐止市、土城市、樹林市、蘆洲市、淡水鎮。第三區包括瑞 芳鎮、三峽鎮、鶯歌鎮、萬里鄉、金山鄉、石碇鄉、貢寮鄉、泰山鄉、林口鄉、五股鄉、八里 鄉、三芝鄉。其中烏來鄉以及平溪鄉因為地處偏遠並以原住民人口為主,顧及研究的便利性以及 選樣的考量,排除在抽樣架構之外。宜蘭縣劃分為兩個區:第一區包括宜蘭市和羅東鎮。第二區 包括礁溪鄉、壯圍鄉、員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五結鄉、冬山鄉、頭城鎮、蘇澳鎮。

7 一校抽取兩個班級為研究單位自己訂定的標準

圖 3 抽樣架構圖

(34)

3.3 主要樣本描述

本研究選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國一(J1)第五波的資料,實際分析 為橫斷面資料的形式,調查時間為 2003 年的 10 月,訪問方式為電訪,並輔以郵 寄問卷,研究對象為正值高二(約 16、17 歲)的在學高中職學生(本研究皆稱高 中生),問卷內容包括:國中畢業後流向-升學或就業;學校生活與學業表現自評;

學校交友網路;與父母親相處情形及父母親工作狀況;生活煩惱來源與解決、求 助管道;補習經驗;打工經驗;身心狀態評估;與異性交往態度;是否使用管制 藥物與來源;上網與手機使用習慣等題組。

計畫初期的樣本為 2,696 人,到第五波流失共 666 人,為 2,030 個樣本,樣本 流失率為 24.7%。而實際研究在選用樣本時,扣除預試的問卷以及郵寄問券、電訪 未成功、非在學的樣本數後,僅保留「成功訪問」的有效樣本,因此正式納入的 研究對象為 1,772 位。

(35)

第四節 研究變項

變項與測量將分為三個部分說明,分別是自變項、依變項以及控制變項。

4.1 自變項

本研究的主要自變項為青少年是否打工,依據題目問項:「今年以來,你有沒 有在下列時間中打過工?」,其答項包含寒假、上個學期、今年暑假、這學期、拒 答。將自變項整併為,有打工、無打工兩類,因題目為複選題,因此凡是勾選任 一選項皆為有打工(除拒答),未勾選皆視為沒有打工。

4.2 依變項

依變項主要探討的問題為健康狀況與不良健康行為,一共有六個依變項納入研 究分析,以健康狀況來說,用四個變項來表示健康狀態,但皆視為獨立的一變項。

(1) 快樂感:題目問:「整個來說,你覺得最近的日子快樂嗎?」,答項為:很 快樂、還算快樂、不太快樂、很不快樂,整併為快樂(很快樂、還算快樂)

與不快樂(不太快樂、很不快樂)兩類,並將問題概念命名為:「快樂感」。

(2) 自評健康:題目問:「你的健康狀況如何?」,答項為:很健康、還算健康、

不太健康、很不健康,整併為健康(很健康、還算健康)與不健康(不太 健康、很不健康)兩類,並將問題概念命名為:「自評健康」。

(3) 生重病或受傷:題目問:「你有沒有生重病或受傷?」,答項為:有、沒有。

並將問題概念命名為:「生重病或受傷」。問項時間界定為:過去一年(去 年 11 月以來)。

(4) 睡眠問題:題目問:「你有沒有失眠、不易入睡的情況」,答項為:沒有、

有,有點、有,普通、有,嚴重、有,很嚴重,整併為沒有、有(有,有 點、有,普通、有,嚴重、有,很嚴重),並將問題概念命名為:「睡眠問 題」。

接下來呈現兩個不良健康行為的變項,將問項時間界定為:過去一年(去年 11 月以來)。

(36)

(5) 抽菸行為:題目問:「你有沒有抽煙?」,答項為:有、沒有。並將問題概 念命名為:「抽菸行為」。

(6) 喝酒行為:題目問:「你有沒有喝酒?」,答項為:有、沒有。並將問題概 念命名為:「喝酒行為」。

4.3 控制變項

為清楚呈現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透過放入可能影響依變項的控制變項來 使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更清晰。

根據過去的文獻指出,影響青少年的不良健康行為,如抽菸、喝酒,受到不 同的學校類型(高中生、高職生、專校生)所影響(劉美媛、周碧瑟,2000,2001)。

劉淑華(2012)等人針對台北市高中職校的夜間部學生做健康生活型態的探 討後發現,在吸菸、喝酒、藥物使用的三項分析中,吸菸的預測因子包含研究對 象就讀公私立學校、性別、年齡、學業成就,其中尤以就讀公私立學校最為顯著;

針對喝酒,研究提到,學業成就、父母管教方式為預測因子,其中,父母管教方 式最顯著。最後是針對成癮藥物使用,研究指出:就讀公私立學校、目前有無打 工、學業成就、社經地位為預測因子,其中以社經地位為主要。除此之外,若就 讀私立學校、有打工者、學業成績差者、父母管教放任,其研究對象的休息與睡 眠行為便會越差。私立學校較公立學校的學生、有打工相較於沒有打工、以及學 業表現較差相對於較好、社經地位低相較於較高者,更容易使用成癮藥物。

總結來說,控制變項將以:性別、學校類型、樣本所在地區、經濟狀況、學 校部別、父親是否有工作、母親是否有工作、家中經濟狀況做為主要控制變項。

(37)

第五節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主要使用 SAS9.4 套裝軟體來做分析,總共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 為單變項分析的描述性統計,第二部分為雙變項的卡方檢定,來檢視主要自變項 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最後是多變項分析,使用邏輯斯迴歸來說明。

5.1 描述性統計

描述各變項的分佈狀態、人數與百分比,基本人口學變項包含樣本區域、性 別、年級、學校類型、學校部別、學校分類、父親是否在工作、母親是否在工作、

家中經濟狀況以及打工費用的用途。自變項則呈現主要打工的人數、百分比,依 變項則列出六個變項分別的人數以及百分比(跳答、missing 一律歸為遺漏值)。

5.2 雙變項分析

主要分析自變項打工與否,與六個依變項健康結果之間的關聯,由於皆為類 別變項,因此使用交叉表來看雙變項的分佈,再使用卡方檢定來描述打工與否分 別與六個健康結果的關係是否達到顯著,抑或只是統計上的誤差所造成的差異。

其中,再從有打工的研究對象中,依其打工費用的用途做細分,去看不同的類別 與健康結果之間的分佈為何。統計分析以 P<0.05 即達到顯著差異。

5.3 邏輯斯迴歸分析

此步驟主要探討打工與否對六個健康結果的影響,首先透過勝算比(OR 值)

以及 95%信賴區間的個別的呈現來說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口特 性與六個健康結果之間的關係,統計分析以 P<0.05 即達到顯著差異。

接著進行多元邏輯斯迴歸,放入可能影響健康狀態與行為的人口特性做為控 制變項,來分析打工狀況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強弱。

(38)

第四章、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將依據三個部分來呈現,第一部分是描述樣本特性的單變項分析,

接著說明主要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最後呈現多變項的結果分析。

第一節 樣本特性

本研究最後納入研究的樣本為 1,772 位在學學生,將分別呈現基本人口學特 性、自變項、以及依變項分布狀況。

1.1 基本人口學特性分布

表 1 為基本人口學變項的分布狀況,1,772 位樣本中,樣本區域有 677 位來自 台北市(38.21%),667 位為台北縣(37.64%),宜蘭縣則為 428 位(24.15%)。男 女比例平均,約有 907 位男性(51.19%),865 位女性(48.81%)。研究對象有 73 位一年級學生(4.12%)大部分為皆為高二學生,共 1699 位(95.88%)。

在學校的類型上,有 936 位是普通高中(52.82%),其次是高職生 698 位

(39.39%),比例較低的是專科學校 137 位(7.73%)。接著是學校部別,包含日間 部 1695 位,佔(95.65%),夜間部 63 位(3.56%),最少的是進修學校或補校 14 位(0.79%)。若以公私立來看,有過半的比例為公立學校,有 1087 位(61.34%),

私立則為 685 位(38.66%)。

接著主要是代表經濟狀況的描述,如父親是否在工作?有 1,600 位(90.29%)

的研究對象其父親有工作,僅 94 位(5.3%)的比例沒有工作;而母親是否有工作,

比父親稍微少一些,但仍高於沒有工作者,有工作的人數為 1,300 位(73.36%),

沒有工作者為 439 位(24.77%)。接著,針對家中經濟狀況的動態變化作詢問,大 部分研究對象的家中經濟狀況皆沒有太大變化,回答差不多者,有 1,465 位

(84.2%),其餘經濟變好者,有 79 位(4.54%),變差者有 196 位(11.26%)。最 後是了解研究對象其打工費用大多使用在哪裡,除 1,317 位(74.32%)沒有打工之 外,有 49 位(2.77%)將打工費用付學費,85 位(4.8%)用在自己的生活或其他,

(39)

大多數則是使用在個人零用或儲蓄,有 290 位(16.37%),另外尚有少部分是幫忙 家中的開銷,有 29 位(1.64%)。

若我們再深入以有打工的對象作為分母,來看打工費用用途的分佈,從有打 工的 453(扣除遺漏值 2 位)位當中,打工費用用於學費的佔 10.817%;用於自己 的生活或其他佔 18.764%;用於個人零用或儲蓄佔 64.018%,比例最高;幫忙家中 開銷則佔 6.402%,比例為最低。

1.2 打工狀況的分佈

在主要自變項分布上,如表 2。首先是將研究對象分為有打工及沒有打工兩大 類,大部分皆為沒有打工,有 1,317 位(74.32%),有打工者,有 455 位(25.68%)。

再將有打工者往下探究則會發現,大部分學生在暑假皆在暑假打工,有 310 位

(17.49%),其次為高二上學期,為學期中,有 189 位(10.67%),接著是高一下 學期,亦為學期中,有 125 位(7.05%),最後是寒假期間,有 99 位(5.59%)。

1.3 健康狀況與不良健康行為的分佈

依變項一共有六個,呈現如表 3。首先是快樂感,大部分皆回答快樂,有 1,569 位(88.54%),199 位不快樂(11.23%),自評健康狀況,有 1617 位(91.25%)皆 自評為健康,僅 154 位(8.69%)認為自己不健康。生重病或受傷的比例,大部分 皆沒有,為 1,591 位(89.79%),回答有的為 181 位,佔(10.21%)。有睡眠問題者,

有 306 位(17.28%),大部分皆沒有睡眠問題,為 1,466 位(82.73%)。最後針對不 良健康行為,有 122 位(6.88%)青少年有吸菸行為,1,650(93.12%)沒有,165 位(9.31%)有喝酒的行為,1,607 位(90.96%)則回答沒有。

(40)

第二節 雙變項分析

雙變項將分為六部分描述,針對主要打工狀況與六個健康結果的關係做分 析,並同時描述基本人口學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

2.1 打工狀況與快樂感

表 4 呈現打工狀況與快樂感的雙變項分析,顯示無論是否有打工,其快樂的 比例皆比不快樂來的高;以回答快樂的樣本來做比較,發現沒有打工的其快樂感

(89.12%)比有打工的(87.67%)高一些,但結果顯示打工狀況與快樂感並沒有 顯著差異(P=0.3987),可能被誤差所解釋。

再則將人口特性與快樂感做交叉分布,發現家中經濟的改變與快樂感有顯著 的關聯(P=0.0015),若家中經濟變差,則快樂感越低,而快樂感最好的回答「差 不多」者,表示家中經濟沒有太大改變的比較快樂。

2.2 打工狀況與自評健康

打工狀況與自評健康呈現於表 5,發現無論是否有打工,其自評健康皆為良 好,同樣在自評健康為好的樣本中,可以看到沒打工(91.95%)的自評為健康其 比例高於有打工(89.45%)的,但比例差距極低,因此結果一樣是沒有達到統計 上顯著(P=0.1035)。

在人口特性與自評健康的部分可以發現,與自評健康關聯的變項為樣本區域

(P=0.0005),越是偏離都市的地區自評健康越好,在健康的佔比中,台北市

(89.2%),台北縣(90.55%),宜蘭縣(95.79%),呈顯著的梯度關係。

2.3 打工狀況與生重病或受傷

表 6 結果顯示青少年打工與生重病或重傷達到顯著相關(P=0.0385),從有生 重病或受傷的比例來看,有打工的受傷比例(12.75%)高於沒有打工的(9.34%)。

其他人口特性與生重病或重傷來看雙變項分析,則是皆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關 係,僅有打工費用用途與生重病或受傷呈現顯著的關係,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在 有生病受傷的項目中,打工費用用於自己的生活或其他(17.65%),以及幫忙家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ree questions (1) whether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selection and timing, (2)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of &#34;timing and stock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vices and whether the

英文:A Study on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ction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Using the Students at Chung Hua University Taking “Employment Market Analysis” Course as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