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 (1939-1949)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 (1939-1949)1"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

1939-1949)

1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一、前言

青年星雲約1949 年農曆春節後來台,1950 年冬,在苗栗大湖 法雲寺看守山林期間寫下《無聲息的歌唱》系列散文。《無聲息的 歌唱》是青年星雲來台後所集結的第一本書,其撰寫時間約在1950 年。該書透過佛教法物、法器等,點出佛教弊病。因「物語」所揭 櫫的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當 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所傳達的佛教沉痾,

不僅是近現代中國佛教所欲改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成為吹響人間 佛教的號角。從中更可一窺青年星雲的改革理念,以及其人間佛教 藍圖的僧伽教育觀。

青年星雲數度參學過寶華山的戒期,在毘盧寺掛過單,在古林 寺打過水陸,在天寧寺當過行堂,也在南京華藏寺趕過經懺,2而這 些閱歷進一步引發其「人間佛教觀」的萌芽。

青年星雲在《無聲息的歌唱》透過「物語」傳達了他的「人間僧 伽教育」觀。如他所說:「想想我寫物語的經過,我就會為我們這一

1. 本文節選自闞正宗新著:《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第 二章,高雄:佛光文化,2018 年。

2. 星雲:《參學瑣談.原序》,台北:富春文化,1992 年,頁 5。

(2)

代青年僧所遭遇的環境而感慨!」3特別是佛學教育上,他說:「尤 其佛教,今日佛教中的青年割愛辭親,皈投佛門,受不到合理的教育,

得不到良好的師承……」4又說:「生活在住持和尚們的權力之下,

他希望你的是擔柴挑水、抹桌掃地,頂多允許你半工半讀,而一般不 懂事的在家信徒,對出家人的要求,又只是誦經拜佛。你閱讀三藏 十二部教典,他說你不修行;你若手中嘩啦嘩啦的拉著念珠,他就說 你有道德。為了討好信眾,這樣一來,青年僧的智慧怎得不貧乏?」5 無法受良好教育,知識貧乏的青年,如何荷擔如來家業?因此,

從事佛教教育,青年星雲自有其中心理念,所以1965 年,青年星雲 在高雄市創立「壽山佛學院」後,即以此作為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起 點,踏出了「人間僧伽教育」的第一步,並逐漸擴大其僧伽教育。

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分為四個面向,即文化、教育、慈善、

弘法。佛光山開山之後即是有系統、有計畫地落實其身處大陸叢林 及佛學院時期所萌生的理念。62013 年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 實踐學術研討會」,吳光正教授雖曾以《無聲的歌唱》談〈新僧星 雲的宗教改革與文體革新〉,但與本節以當時社會局勢、佛教情況 作為鋪墊略有不同。本章透過其來台初期所撰的《無聲息的歌唱》

一書,7探討青年星雲在大陸時期(1939-1949),身處叢林對佛教 的見聞,進而形成其來台後的僧伽教育理念。

3.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 序. 我寫物語的話》,台北:香海文化,2013 年,

頁12。

4. 同註 3,頁 14。

5. 同註 3,頁 14。

6. 本人曾於 2015 年元月 27 至 29 日間,於佛光山親訪星雲大師,進一步證實此 推想。

7. 本書最早的版本是 1953 年 6 月由《菩提樹》雜誌出版,最新版本是 2013 年由 香海文化所出版,由於出版與再版內容稍有差異,本書將交互使用。

(3)

二、「廟產興學」與民國僧教育

(一)驅僧毀寺與佛教教育

民國佛教承自清末以降衰微的態勢,甲午戰爭清廷敗於東瀛小 國日本,馬關條約後,有鑑於日本明治維新後教育的成功,1898 年 6 月,先是張之洞(1837-1909)向德宗皇帝(1875-1908)呈上《勸 學篇》,建議書院、善堂、祠堂或是佛道寺觀改為學堂,特別是寺 廟,他說:

大率每一縣之寺觀取什之七以改學堂,留什之三以處僧道,

其改為學堂之田產,學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計其田 產所值,奏明朝廷旌獎,僧道不願獎者,移獎其親族以官 職。如此則萬學可一朝而起也。8

同年7 月,康有為繼 1895 年 5 月聯名〈公車上書〉後,再以〈請 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摺〉上書光緒皇帝謂:「鄉必有數廟,廟 必有公產,以公產為公費。」9再度提出「廟產興學」之議。德宗終 於在同年的7 月 10 日諭令各省書院改為新式學堂,第一次「廟產興 學」風潮沛然莫之能禦。

及至民國元年,各地因廟產興學侵害寺院事件仍層出不窮。佛 教為保護寺產並進行改革,寺院在組織僧教育機構之餘,也醞釀籌 組全國性佛教會。中國佛教會最終在民國18 年(1929 年)成立,

實導源於第二次廟產興學(寺廟監督管理條例的頒行)。10

8. 張之洞:《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收入《張文襄公全集》203,台北:文 海出版社,1971 年,頁 819。

9. 黃彰健編,康有為奏摺,光緒二十四年五月條,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引 自黃運喜:〈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

創刊號,1991 年 12 月,頁 294。

10. 闞正宗:《中華民國發展史.教育與文化(上).復古與變革―近代佛教史》,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年。

(4)

原來蔣中正成立南京國民 政府(1927 年 4 月)的隔年 4 月,

「廟產興學」運動伴隨著大規模 的破壞,在全國各地擴散。民國 17 年(1928)4 月,掃蕩軍閥完 成北伐已勝券在握,蔣中正將首 都設於南京,是國家中央集權 體制之開始,國家力量促使學 校教育的活躍化,對於宗教的

管控也增強。時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薛篤弼(1892-1973),在全國教 育會議中起草寺廟轉為學校案,11此即第二次廟產興學。

毀寺驅僧在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1928)前後十分嚴重,軍閥 加上土豪劣紳肆虐,例如民國16 年(1927)3、4 月間,四川省佛 教會會長聖欽呈請轉投國民革命軍任第24 軍軍長的劉文輝(字自 乾,1895-1976):「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按:為二十四軍之誤)

批示……為呈請通令縣各嚴禁糾眾搗毀廟宇佛神等像一案由,呈□

查各縣暴徒輒糾眾搗毀廟宇及佛神偶像,不惟妨礙信教自由,且關 係公眾安寧秩序。仰候通令所屬各縣知事出示嚴禁可也。」12

但與此同時,重慶涪陵地區的學生、農民協會「竟有打毀佛像,

佔提廟產等情事」。13涪陵、彭縣、資陽等縣仍有暴徒搗毀廟宇神

11. 【日】太平浩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における仏教界と廟產興学運動―

新旧両派による「真旧教徒」を論中心として―〉,《佛教史學研究》第 54 卷第 1 號,2011 年 11 月,頁 63。

12. 〈禁止搗毀廟宇令〉,《佛化》旬刊第 74 期,1927 年 5 月(本文所引之佛教 雜誌,主要根據黃夏年所編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頁碼亦據新編,

以下不另註明),頁233。

13. 〈禁止搗毀廟宇令〉,《佛化》旬刊第 74 期,頁 233。

民初的廟產興學運動,對佛教的破壞程 度超越「三武一宗」滅佛。

(5)

像等情事,致使四川省二十一軍軍長劉湘(字甫澄,1890-1938)通 令直轄各縣知事保護廟宇。14北伐即將成功的民國17 年(1928)前 後,驅僧毀寺可謂觸目驚心:

湖南衡州、湖北陽新,不但毀佛像戮僧徒,無所不用其極,

即為佛請命的人亦槍斃無數,此則三湘七澤、白鶴樓頭、

百花洲畔,數月來先後發生的慘事。最近敵人的攻擊,已 及於五祖黃梅道場,紺宇琳宮,盡付一炬,寶物法器,被 掠一空,昔日清淨之儔,今作喪家之犬,三武之劫,非又 再見一次麼?15

許多地方別有用心之士,趁戰亂加緊毀寺奪產。而教界受迫於 內外相煎,與其藉口廟產興學而被提取,不如自行撥出部分寺產從 事佛教教育事業,已成為教界普遍共識之一。

職是之故,佛教界「革新派」,一方面為對抗地方鄉紳覬覦廟 產,一方面復又須驅逐佛教界「保守派」,以實踐教育救教、救國 的理念,故而在中國佛教會成立之前的18 年間,佛教緇素二界所成 立的佛學教育組織運動十分可觀,參見〈民國佛學教育組織運動一 覽〉(1912-1929),如下表:

14. 〈禁止搗毀廟宇令〉,《佛化》旬刊第 74 期,1927 年 5 月(本文所引之佛教 雜誌,主要根據黃夏年所編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頁碼亦據新編,

以下不另註明),頁233。

15. 〈安徽省佛化總會第一次宣言〉,《佛光社》社刊第 3 期,1928 年 6 月,頁 468。

時 間 名  稱 地  點 發 起 人 1912 金陵僧立師範 南京 不明 1913 華嚴大學 上海哈同花園 月霞、宗仰、哈同夫婦

(6)

時 間 名  稱 地  點 發 起 人 1914 法華學堂(觀宗學社) 寧波觀宗寺 諦閑

1916 北京佛學講會 北京 王與楫、孫毓筠、梅光羲 1917 法界學院 江蘇常熟興福寺 冶開、月霞、滿月

1917 僧、民學校 寧波 圓瑛

1918 中國佛學會 上海錫金公所 王與楫 1918 弘法學院 寧波觀宗寺 不詳 1919 天台學院 江蘇高郵放生寺 仁山 1921.4.20 開福寺佛學講習所 湖南長沙 寶生 1921.8 中華佛教華嚴大學預科 漢口九蓮寺 了塵 1921 萬壽寺佛學院 瀋陽萬壽寺 倓虛 1921 開福寺佛學講習所 長沙開福寺 寶生 1921 漢口華嚴學校 漢口 了塵 1922.7 支那內學院 南京 歐陽竟無、呂澂 1922.7 武昌佛學院 武昌 梁啟超、太虛、梁讌集 1922.8 天台宗學院 高郵放生寺 不明 1922.8 安徽僧學校 安慶迎江寺 常惺 1922.8 衡陽佛學講習所 湖南衡陽 不詳 1922 大興善寺佛學院 西安大興善寺 倓虛 1923.1 華嚴大學院 揚州江都長生寺 可端

1923 佛教養成校 信陽 慕西

1923 四宏學院(後改名天

台宗學院) 高郵放生寺 仁山 1923 明教學院 杭州靈隱寺 慈舟 1924 閩南佛學院 廈門南普陀寺 會泉 1924 藏文佛學院 北京慈恩寺 大勇 1924 極樂寺佛學院 哈爾濱極樂寺 倓虛 1924 速成楞嚴學院 貴陽大成寺 不詳 1924 普通僧學校 西安薦福寺 高戒忍 1924. 春 四川佛學院 成都文殊院 佛源、聖欽、昌圓等

1925 法相大學 南京 歐陽竟無

(7)

時 間 名  稱 地  點 發 起 人 1925 玉山佛學院 鎮江超岸寺 守培 1925 清涼學院 業州清涼寺 清波 1925.4 法界學院 常熟福興寺 月霞 1925 彌勒院佛教學校 北京彌勒院 倓虛 1925 極樂佛學院 河南觀音閣 能靜 1926. 秋 清涼學院 常州清涼寺 不詳 1926 賢首宗學院 江蘇鹽城 不詳 1926 山家講舍 浙江溫州 能明、芝峰

1926 乳獅佛學院 松江 克全

1926 中華佛學院 北京法源寺 空也 1926 覺海學院 泰州光孝寺 不詳 1926 南山學校 漳州南山寺 不詳

1927 佛教第一初等佛學院 安徽合肥 海林、濟林、耀崑 1927 東台佛學院 江蘇東台寺 不詳

1927? 藏文學院 上海群治大學 不詳

1928 竹林佛學院 鎮江 靄亭

1928 江浙佛教聯合會 上海 江浙長老緇素

1928 龍池佛學院 宜興 恒海

1928 報恩佛學院 寧波七塔寺 溥常 1928 僧師範學院 杭州昭慶寺 常惺 1928 中國佛學訓練班 南京毘盧寺 太虛 1928 武昌華嚴學校 武昌蓮溪寺 體空

1929.4 中國佛教會 上海 太虛、圓瑛、王震、仁山、謝健開等 1929 浙江僧學院 杭州昭慶寺 常惺、蕙庭 1929 鼓山戒律院 福州鼓山湧泉寺 虛雲 1929 江南九華佛學院 九華山化城寺 容虛、寄塵 1929 貴州佛學院 黔靈弘福寺 果瑤

(資料來源:綜合李明:《民國時期僧教育研究》,山東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2009 年;妙然編:《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95 年;黃 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18 卷)

(8)

雖然民國肇建至北伐成功之前,全國佛教界在「廟產興學」、

「驅僧毀寺」的被動驅使下,辦學如雨後春筍,但破佛情況並未因 此而停止,到底佛教發生了怎樣的問題?

(二)民國僧教育問題

民國僧教育如雨後春筍(參見上表),但近現代僧教育實導源 於清末「廟產興學」。其肇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文希法 師於揚州創辦普通僧學校;光緒三十四年,楊仁山於南京創立祇洹 精舍;宣統二年(1910),諦閑法師主辦江蘇佛教師範學校。這是 近代僧教育之起源,之後30 年間,先後所創立的僧教育,直接間接 源於此。16

民國16 年(1927)的四川什邡縣「自滿清之際,民國光復,兵 禍頻仍,常遇坎坷,寺中僧侶良莠不齊,甚者以叢林為逆旅,視戒 法如具文,宗風不振,於斯極矣!」17看來清末民初提升僧侶素質、

丕振宗風,實為辦學當務之急。

佛教在僧伽教育上,或自創設佛學院,或自創設中小學,前者 是針對具相當程度者,後者則是以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之僧眾為主。

如民國元年,江蘇省泰縣「僧立儒釋初高級小學校」成立,當時年 僅13 歲的南亭和尚(1900-1982),即入該校念書;18又如民國9 年,

四川省西北之鹽亭縣昌興寺,聯合縣下各寺設立初等小學一所,以 寺僧為招生對象,除佛經外,教授普通小學學科。19

16. 若虛:〈僧教育訓育上應注意的幾點〉,《中流》第 3 卷 2 期,1944 年 2 月,頁 1。

17. 〈什邡縣羅漢寺振頓宗風啟〉,《佛化》旬刊第 81 期,1927 年 8 月,頁 282。

18. 陳慧劍:《南亭和尚年譜》,台北:華嚴蓮社,2002 年,頁 14。

19. 〈鹽亭興昌寺設立小學〉,《佛學》旬刊第 26 期,1923 年 1 月 4 日,頁 149。

(9)

幼 年 星 雲 不 曾 上 過 學 校,他曾說:「我不但日食 三餐都很困難,也沒有錢讀 書,連學校都沒有看過。」20 又說:「十二歲出家以前,

曾斷斷續續到私塾上過二、

三 次 的 課, 但 每 天 要 繳 四 個 銅 板, 四 個 銅 板 就 可 買 二個燒餅,常常為了省錢,

就 不 去 上 學。」21 民 國19 年 生, 同 樣 是 江 蘇 省 籍 的 聖 嚴 法 師(1930-2009) 也 是自幼失學,他表示:

當時沒有國民小學,只有私立小學和私塾,父母要把孩子 送去讀書,必須賠上雙重的損失:第一,學校需要學雜費 乃至服裝費;第二,孩子去讀書,就沒有時間去做工,也 就是勞動力的損失。22

以上同屬江蘇省籍的僧侶,都是因為家貧而無機會讀書,或是 僅是上過幾年私塾即輟學,最終走上出家之路。因此,青年星雲感 慨僧青年「受不到合理的教育,得不到良好的師承」,其來有自。

20.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 1.生活篇 1.自序》,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年,

頁28。

21.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我為佛教做了哪些創意?〉,《百年佛緣 4.

行佛之間》,台北:國史館,2012 年,頁 406。

22. 聖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1993 年,頁 5。

太虛大師親創的武昌佛學院,自1922 年創 辦,至今已近百年的滄桑歷史。

(10)

痛心於僧侶的素質低落、佛教的衰微,青年星雲說:

在雍正廢除官牒及考試制度以還,宗風丕變,亂收徒,亂 傳戒,流品斯雜,知識水準愈趨愈下,遂使佛教制度,從 斯一蹶不振。究其病根,泰半是佛教徒無遠大眼光,僅知 在消極的一方參禪念佛,獨善其身,演教談經,死守窠臼,

而在積極的一方,灌輸知識,團結群力,順應潮流,活用 法化,則懵然不知。故結果淪為晚近腐惡消沉遭人藐視之 現象,寧不痛心!23

為了提升僧侶的素質,清末的「廟產興學」催生出地方性的「僧 教育會」,此一辦學教育風潮至民國時期乃蔚為大觀。太虛大師

(1890-1947)說:

中國在三十年前(1908),因感外侮有變政興學之舉,所 辦新學新政往往占用寺宇,撥取寺產,激起僧眾反抗,由 聯日僧以保護引起外交;乃有使僧界自動興學,自護寺產,

另立僧教育會之明令。24

及至民國,因「廟產興學」之風仍不止,就在青年星雲出生的 民國16 年(1927)左右,有二百餘座寺廟、僧人數千的江蘇淮安的 情況是:

忽而聞某叢林住持,被縣政府驅逐,忽而聞某庵堂,被教 育界占據,改作學校,及某寺佛像搗毀,種種摧殘破壞的

23. 今覺:〈為僧伽問政而不干治進一解〉,《覺群》週報第 1 卷第 10 期,1946 年9 月 16 日,頁 11。

24. 太虛:〈三十年來之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頁 320。

(11)

事,時有所聞。僧徒受此打擊後,始漸漸有所覺悟。於是 舉辦佛教會,創設佛學院於湖心寺……25

驅僧占寺、毀寺滅佛的情況層出不窮,其緣由來自佛教內外兩 大因素,內部即佛教僧眾墨守成規、無知無識,外部則為打破迷信、

覬覦寺產。民國16 年 2 月間,「安徽省佛化總會」的成立就反映這 種現象,其所發表第一次宣言謂:

一班泥守經卷,不講行持的僧眾,遂儼然為佛法之代表,

為世俗所詬病,即稍有向上的人,亦僅知自利,而不知 利他。至將我佛教犧牲一切,救濟群眾的精神,完全喪 失……近來反對宗教,打破迷信的聲浪,接續而起,尤是 對於佛教徒的攻擊。如僧眾為社會之蠹呀,毀廟宇取廟產 充公呀,鬧得震天價響。而我們安徽的佛教徒,竟像沒有 耳朵一樣,仍舊不聞不問……我們僧眾的大本營―庵堂 寺廟―已被人占領,我們僧眾被人壓迫還俗,失去身體 和信仰自由……26

在〈安徽省佛化總會章程大綱〉第九條「事業」中明列九項工 作,其中第四項即為「興辦學校研究教典」。可見,藉辦教育提高 僧侶素質可謂民國佛教當務之急。可是到了民國21 年(1932),此 時年方六歲的童年星雲,其故鄉江都的佛教情況並沒有比數年前的 淮安佛教更好:

25. 曙清:〈江蘇淮安教況〉,《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 32 期,1932 年 8 月,

頁352。

26. 〈安徽省佛化總會第一次宣言〉,《佛光社》社刊第 3 期,1928 年 6 月,頁 468-472。

(12)

江都縣寺廟叢林有二十四家之多,小廟不計其數,廟產之 富,為江北各縣冠,僧伽人數不下萬餘。廟產多為少數無 聊僧徒所把持,不能用之於佛教正當事業,殊堪浩嘆!對 於僧徒教育,毫未顧及。及其上焉者,但知傳戒念佛,以 作謀利之餌,下焉者則應付經懺而已。27

青年星雲出家後恐怕持續目睹此佛門敗象,他表示:「降至晚 近,去古愈遠,其義愈晦,變積極為消極,依奈苑而寄生,文化生 產,託諸空虛,忽略現實的人世間之囚徒,而著重於滯茫的幽冥間 之鬼獄,捨本逐末,執妄遺真,佛教至斯,精神破產。」28他藉著

〈緣簿〉沉痛地呼籲:「我不願再為興建寺廟卻不想弘法利生的化 緣而努力,也不想為自了漢性格的教徒生活而奔忙,我要為辦醫院、

學校、講堂、佛學院、佛教雜誌來服務;因為這些是眼前佛教以及 未來佛教生存的多麼殷切的課題啊!」29又說:「把錢用在建設不 能度眾的寺院、佛殿,不如拿來建醫院、學校、創辦佛教文化事業;

把供養不為佛教作想的僧徒們生活的錢,用來造就弘法的人才。」30 佛學院的創辦,通常先由地方僧教育取得共識後,將設立主旨 送往省級教育廳,再由省教育廳責令縣教育局輔導之,如民國12 年 正月,由「揚州僧教育會」共舉之華嚴大學院於江都長生寺開學,

其辦學宗旨等先呈報江蘇教育廳,教育廳〈訓令〉曰:「維以時逢 末法,學尠真修,僧等為慎重起見,院中一切設施及辦法,悉遵古 規,不參新見。」〈訓令〉轉飭縣官曰:「連同院章呈請鈞長鑑核,

27. 敏政:〈江蘇江都縣教況〉,《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 32 期,頁 350。

28. 今覺:〈為僧伽問政而不干治進一解〉,頁 12。

29.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緣簿》,頁 157-158。

30. 同註 29,頁 158。

(13)

准予立案,並懇轉令江都縣長,出示保護,俾利進行。……並候令 行該知事隨時保護,外合行令,仰該知事遵照,此令。」31辦學需 要有公部門下令保護,否則不免受土豪劣紳之干擾。

青年星雲認為募建寺院後,「大家又沒有本領來住持保管。不 是此處寺院給地方土豪強占,就是彼處寺廟給軍隊駐防,現有的寺 廟,難道還有人滿之患?」32

青年星雲認為僧眾對寺院「沒有本領來住持保管」,其因為何?

恐怕教育是其要因。支禪在〈今日僧侶之病源〉一文指出:

各處寺廟多受外界侵侮,而僧侶不能捍禦者,皆由「少讀 書籍無有學識」,即遇幾位真實高僧,及虔心信仰佛法之 大居士,出而大聲疾呼,示以辦法,令其「求學」,彼乃 藉故推委,拒而不納……33

民國16 年(1927)四川成都新津縣就發生「劣紳視僧愚弱,矇 提廟產之風相沿成習,若非當局及縣知事之明察果斷,則鄉隅僧人 主權喪失不知凡幾」。34 看來寺院辦學,青年僧「拒而不納」,造 成思想貧乏,以致端賴寺產寅吃卯糧,或是以經懺自活,形成一惡 性循環。若再加上外力無端侵奪,尤其是具武裝力量的軍人,就更 難自保。

青年星雲在寫到〈物語第八:香爐〉最末十大願文時說:「六 願:冬烘長老,頑固僧閥,業報現前,壽終正寢。」35此激烈的言

31. 〈江蘇教育廳訓令〉,《佛光月報》第 2 期,1923 年 5 月,頁 185-186。

32.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緣簿》,頁 153。

33. 支禪:〈今日僧侶之病源〉,《佛化》旬刊第 85 期,1927 年 9 月,頁 310。

34. 〈新津知事維護佛廟產業〉,《佛化》旬刊第 86 期,1927 年 9 月,頁 320-321。

35. 星雲:〈物語之八.香爐的話〉,《覺生》第 18 期,1951 年,12 月。

(14)

詞,表示青年星雲對於無法與時俱進推動寺院發展的長老法師深惡 痛絕。「僧閥」一詞實是脫胎自民國「軍閥」,民國時期「廟產興學」

案,許多文教界人士即批判尸位素餐的部分諸山長老為「僧閥」。

物語文章刊出後,青年星雲表示:「反對的聲浪,就從那些我所斥 為頑固的人群裡向我打來!」為免爭議,1953 年出版時改為「六願:

冬烘長老,頑固僧閥,認清時代,多作佛事」。36

雖然,民國佛教界創辦的佛學院如雨後春筍,但能持之以恆者 甚少,更遑論有系統的教學,直到民國19 年(1930)仍無法與在華 的西方宗教相比,當時的輿論就指出:

基督教是宗教,佛教也是宗教,基督教徒辦事件件都能夠 成功,佛教徒辦事一件都不能夠成功,這是不可解的事情!

調查中國各種宗教人數,惟佛教居多數,又調查中國各種 宗教學校,基督教所辦的學校挺多,佛教所辦的學校,連 一個也沒有,這是不可解的事情!

中國佛教徒,多數貪圖個人私囊,講到世事,如耳聾眼瞎,

愚昧無知,這是不可解的事情!37

太虛大師就曾說:「中國既無整個系統的僧教育機關,故過去 未能有顯明卓著的成績。」38從清末至抗戰勝利前夕,「經過三十 多年實施,為什麼不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僧教育所造就的人材,無 論數量或是質量,都不能說少,然為什麼不能一一為佛教所用?」

「我們深知僧教育失敗的原因,不在僧教育組織上的失敗,乃在僧

36.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香爐》,頁 80。

37. 竹林:〈這是不可解的事情!〉,《新佛教》第 2 號,1930 年 3 月,版 12。

38. 《太虛大師全書(電子版).第十三真現實論宗用論.從中國的一般教育說 到僧教育》,頁348。

(15)

教育宗旨上,根本上不曾把為什麼要創辦僧教育的正義宗旨昭示給 僧青年,使得青年有所追尋,不至今日為僧教育的信徒,明日就成 為僧教育的叛徒了!」若虛法師因而提出僧教育方針:(1)要強化 僧青年律儀生活;(2)要強化僧青年中心的思想;(3)要強化僧 青年為法的精神。39

青年星雲亦曾感慨說:「建築寺院固然可以住持佛法,但空有 寺院林立,不做其他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好比一個沒有靈魂的 軀殼,要他有什麼用呢?」40青年星雲身處當時這樣的佛教環境,

促成了他思索佛教僧伽教育的辦學方向,最終在1965 年創辦「壽山 佛學院」後逐步實現。

三、時代的啟發與佛學院教育

(一)棲霞律學院求學

棲霞律學院開辦於1936 年 10 月之前,報導指出:「首都棲霞 山寺,自卓成和尚接任後,即組織棲霞律學苑,近禮請覺成、心海 兩法師主持教務,詳訂規章,解行並重,課程嚴密,將來該苑成績,

當必斐然可觀也。」41創辦人為若舜和尚(1880-1943),「意在振 興僧教育」。421937 年 6 月,棲霞律學院舉行第一屆第三學期開學 典禮;431944 年 11 月,棲霞律學院發出〈特別啟事〉,謂「本院創

39. 若虛:〈僧教育訓育上應注意的幾點〉,《中流》第 3 卷 2 期,1944 年 2 月,頁 1。

40.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緣簿》,頁 153。

41. 〈新聞國內之部:棲霞律學苑之組設〉,《威音》第 74 期,1936 年 12 月,頁 2。

42. 濮一乘:〈若舜德公禪師塔銘〉,《中流》第 3 卷 1 期,1944 年 1 月,頁 10。

43. 〈南京棲霞律學院第一屆第三學期開學典禮〉,《海潮音》第 18 卷第 7 期,

1937 年 7 月,圖畫(無頁碼)。

(16)

童年星雲因家貧而輟學,其求學歷程十分坎坷,出家後他表示:

經歷十年刻板的寺院生活,每天只有排班、禮拜、長跪、

砍柴、挑水等。監學老師不准我們看報,不准我們用鋼筆 寫字,不准看佛學以外的書籍;對於佛經、佛書又看不 懂……直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我進入棲霞律學院就讀,

很幸運的,老師派我到圖書館,負責照顧圖書。45

民國33 年(1944)前後,青年星雲進入棲霞律學院就讀,靠 著寺中所收藏師範學院圖書館的藏書,閱讀不少書籍,「這時候我 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如夢初醒一般,發現人間還有這樣的寶藏」,46 並以「新佛教」的領袖太虛大師馬首是瞻,認為「這個時代需要 改革、需要創新,佛教不能像過去只是契理,重要的是契機」。47

44. 〈棲霞律學院特別啟事〉,《佛教文藝》第 1 卷第 11、12 期,1944 年 11 月,

頁6。

45.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我為佛教做了哪些創意?〉,頁 406。

46. 同註 45。

47. 同註 45,頁 407。

(17)

青年星雲「知道自己需要有新思惟、新觀念,要重新估定世間的價 值」,「想到要生存,就必須要適應這個新的時代」。48

民國36 年(1947)底,青年星雲離開焦山回到祖庭白塔山大覺 寺,49距他進入焦山佛學院,曾任一年半的「菜頭」看來,50青年星 雲約在民國34 年(1945)春後入學焦山佛學院。無論如何,新時代 的來臨,所謂「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是最好的註腳。

佛教在巨變時代的適應,以及叢林學院的興革,已然形成青年星雲 的人間佛教觀的一部分。

(二)僧侶品類不齊

青年星雲曾慨嘆民初僧侶素質:「佛教到今天,所以這麼不興,

就是由於僧徒的品類不齊,求戒和得到戒牒太容易了。」51民國佛 刊反映了此一事實:「嗟嗟孰知龍象潛蹤,英哲罕見,出家者多,

向道者少,口談者遍,實行者寡,或以登戒品,三年未修,乍入叢 林,一經不識。似此不啻俗眼,有類啞羊。」52曾任棲霞山住持的 中央(宗仰,1861-1921)上人說:

矧今社會進化,人道益彰,詎容仰賴十方,自甘疲忝,習 恒蹈故,濫廁僧倫。上焉者,厭世逃禪、冥心枯寂,下焉 者,假衣營養、貽玷梵林,無補世道人心,轉為社會藉口,

48. 星雲大師:〈但開風氣不為師―我為佛教做了哪些創意?〉,頁 406。

49. 星雲大師:〈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百年佛緣 2.生活篇 2 》,高雄:佛光 出版社,2013 年,頁 153。

50. 星雲大師:〈我的衣食住行〉,《百年佛緣 1.生活篇 1》,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3 年,頁 179。

51.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戒牒》,頁 125。

52. 〈昭覺寺設立學校〉,《佛學》旬刊第 27 期,1923 年 1 月 14 日,頁 169。

(18)

所謂獅子身中蟲,自噉獅子之肉也。53

民國21 年(1932),江蘇鹽城縣僧徒約二千餘人,「受教育者,

百無一二,而能弘法利生者,則更千無其一矣!」54同一時期湖北 天門縣,寺院三百餘座,僧人不下千餘,「而能負佛法之責任者,

百無一二」,55而不願弘化利生,但求自了者固可鄙,尤其甚者,

竟阻撓辦學並上下其手。

民國16 年(1927),四川什邡羅漢寺「擬舉辦佛化學校一所,

以培植佛學人才,寺內朽毀亦酌事補葺,均為常住撙節為之,並未 向外募化。乃近聞前次遷單之不肖僧某等,竟敢捏造黑白,阻撓進 行,並敢私製捐冊,在外募化……」。56還有假造某佛學院畢業,

在外招搖撞騙之情事,創辦於民國13 年春的成都四川佛學院,於民 國16 年發出緊急啟事表示:「近有不肖僧侶,公然假借本院畢業名 義,向各處招搖,實屬妨礙本院名譽。」57

年輕僧侶未受佛學教育,當分為二類,第一類沒有任何警覺,

隨波逐流;第二類雖有求學之心,但管道太少。故輿論指出:「今 日社會,往往譏僧伽蠢如鹿豕,愚如啞羊,語頗中肯。蓋佛教教育 不施青年,失學者比比然也。」58

雖然民國僧侶普遍素質不佳,但是力爭上游、懷抱救國救教的

53. 中央:〈佛教進行商榷書〉,《佛學叢報》第 1 期,1912 年 1 月,頁 35。

54. 窺諦:〈江蘇鹽城教況〉,《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 32 期,頁 354。

55. 演法:〈鄂省天門縣教況〉,《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 32 期,頁 352。

56. 〈什邡羅漢寺啟事〉,《佛化》旬刊第 86 期,頁 320-321。

57. 〈四川佛學院第一班畢業同學會緊要啟事〉,《佛化》旬刊第 88 期,1927 年 10 月,頁 333。

58. 寄塵:〈評社會譏僧伽分利者〉,《佛化》週刊第 81 期,1928 年 12 月 2 日,

頁317。

(19)

青年僧亦不乏其人。年輕的新僧星雲為追求時代新知,進入佛學院 就讀成為唯一途徑。從1912 至 1950 年,全國佛學院所培養畢業的 學僧大約7500 名左右,還不到僧侶總數的百分之二,59幾乎是萬中 取一之選。

(三)「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在焦山

民國34 年(1945),青年星雲從棲霞山到焦山佛學院,直到民 國36 年(1947)底離開,中間經歷了民國 35 年 7 月在焦山開辦的「中 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

抗戰勝利後,民國35 年(1946)7 月,太虛大師開辦「中國佛 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青年星雲參加訓練班。60據報載:「中國

59. 【美】霍姆斯.唯慈著,王雷泉等譯:《中國佛教的復興》,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6 年,頁 96。

60. 星雲大師:〈我的衣食住行〉,《百年佛緣 1.生活篇 1》,頁 172。

焦山定慧寺

(20)

佛教會整理委員會,此次為健全各省市分會起見,特於鎮江焦山設 會務訓練班,由各分會保送人員受訓,前往參加頗為踴躍,業於本 院八日開學,該會李常務委員子寬並親往主持云。」61當時焦山佛 學院,正是受由太虛大師所主持的「佛教整理委員會」之託,舉辦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於民國35 年 7 月 8 日正式開學。

當時的招生簡章如下:62

1. 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為培養辦理會務人才,推進會 務,特設會務人員訓練班。

2. 地址:鎮江焦山定慧寺。

3. 本班設主任一人,教務主任一人,事務主任一人,教職 員若干人,由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聘任之。

4. 招集二十五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曾受比丘戒五年,文 理清順無不良嗜好者壹百名為學員。

5. 學員由各省市縣分支會或全國各大寺考選保送,免試入 學,受訓一個月,必要時得延長之。但每分會不得逾五 人,每支會及各大寺不得逾二人。

6. 學員學費由保送學員之分支會或大寺分別負擔。

7. 教授科目:(一)關於佛教現行法令,(二)民權初步,

(三)公文程式,(四)會計統計大意,(五)建僧大 綱(參考整理僧伽制度論、僧制今論、新佛教運動等),

(六)佛學概論,(七)精神講話。

61. 〈南北東西〉,《正信》第 12 卷 5 期,1946 年 7 月 15 日,頁 24。

62.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海潮音》第 27 卷 6 期,1946 年 6 月 1 日,

頁32。

(21)

8. 學員經畢業考試成績及格者,發給畢業證書。其優異者,

酌給獎品獎金或獎狀。并由本會分派各分支會服務。

9. 本簡章由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擬訂,呈請內政、社會 部備案施行。

中佛會為有效提升佛教戰後復員工作,特別舉辦「中國佛教會 會務人員訓練班」,於同年5 月 24 日向各分支會、寺院發出〈訓令〉:

本會為培養辦理會務人才,特設會務人員訓練班,規定開 辦費由本會負擔。受訓學員每人每月繳納膳費米六斗,講 議費及雜費米二斗,由保送學員之分支會暨大寺負擔。業 經檢具簡章呈賚社會、內政兩部准予備案在案。茲經決定 本年七月八日開學,除分另外,合亟檢發簡章,另仰該會 並轉飭所屬支會即通知所在地各大寺,一體遵照,選送學 員攜帶各項米費,按期前往鎮江焦山本班受訓,仍仰先期 由郵(件)報到,勿延為要。此令!63

會務人員訓練班自7 月 8 日正式開班,班主任芝峰法師(1901- 1971),事務主任東初法師,64為期一個月,於8 月 8 日結業,共 有來自9 省 118 人前來受訓。65青年星雲在焦山佛學院期間,並與太 虛大師有一面之緣。

63. 〈中國佛教會整理委員會附刊(八):訓令:本會通令各分會為本會辦理會 務人員訓練班仰保送學員受訓文〉,《海潮音》第27 卷第 7 期,1946 年 6 月 1 日,頁 32。

64.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收支報告〉,《海潮音》第 27 卷第 9 期,1946 年9 月 1 日,頁 29。

65.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假焦山佛學院開辦〉,《海潮音》第 27 卷第 9 期,

頁39。

(22)

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前後歷時一個月,8 月 8 日,太虛 親赴焦山主持訓練班結業典禮。66結業當天太虛大師寫下〈焦山佛 學院碑誌〉:

金焦二山同占長江形勝,亦同以佛剎著名,然高德如佛 印禪師輩見僧傳者,則金嶠為伙,焦嶼至中華民族建國 二十三年,始有智光法師創立佛學院,雪煩、東初繼持其 事,中歷倭變,講學不輟,可謂難能矣。頃歲余領導中國 佛教會整理委員會,決議辦會務僧員訓練班,聘芝峰講 哲,就焦院主辦之,全寺長幼翕然協力,因之得集九省市 百二十餘僧英,陶鑄期間,開國中教史未曾有之盛,繫中 國佛教將興之望,余以主持畢業儀來焦,遂誌之以備僧史 參考。67

青 年 星 雲 在 焦 山 期 間 必 然 協 助 了「 訓 練 班 」 的 開 辦, 翌 年

(1947)底,青年星雲離開焦山,回祖庭大覺寺,出任白塔寺小學 校長。青年星雲為什麼離開焦山?他表示:「當我漸漸成熟,想要 實踐理想的時候,發現自己和當時焦山佛學院院長東初法師的理 念已漸行漸遠,所以在徵得師父的同意後,我就離開焦山佛學院 了。」68青年星雲最後並沒有從焦山佛學院畢業,其畢業證書是來 台後由東初法師補發給他的。

民國35 年(1946)10 月間,焦山定慧寺住持雪煩法師(1909-

66. 同註 65。

67. 太虛:〈焦山佛學院碑誌〉,《覺群》週報第 1 卷第 7 期,1946 年 8 月 26 日,

頁13。

68. 星雲大師:〈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百年佛緣 2.生活篇 2 》,頁 153。

(23)

1994)退位,東初法師接任,同時付法圓湛、戒證、茗山、介如 四人,佛學院照常運作。69同年末,焦山佛學院發出招收18 至 22 歲插班生20 名啟事,於民國 36 年農曆新年過後入學。70

(四)教育培養人才

民國26 年(1937),有報導指出:「中國僧教育雖有十餘年的 歷史,而到現在仍無健全的發展,環顧國內的僧教育道場,求其有 一套完備的課程,規模較大的設備,集一、二十個具有豐富常識而 學有專精的教師,打著燈籠找遍天下也尋不出半個來。」71中國僧 教育走得坎坷是一事實,但不斷的提升亦為一事實。

回顧焦山佛學院之歷史,民國23 年(1934),智光法師(1889- 1963)接任焦山定慧寺住持後即創辦焦山佛學院,首屆青年僧伽 40 名,設佛學與國學、史地、算術等學科,聘請雪煩、東初、玉泉、

雲開、覺民、曼陀諸法師任教,並請雪煩法師任佛學院教務主任。

民國26 年(1937)初,甲班學僧畢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同 年12 月佛學院停辦 2 年,直至 29 年(1940)初才復辦,招收學 僧60 名,按程度分甲乙兩班,聘請仁山、雨曇、明性、圓湛、楞 鏡諸法師來院授課,民國31 年底經考試合格,甲班有 28 名畢業。

民國32 年初,佛學院分設預科、正科兩班,將 26 年、31 年兩屆 畢業班,稱之為第一屆、第二屆預科;抗戰勝利後35 年(1946)

8 月,佛學院聘請茗山法師任教務主任,延請現月、惠莊、紹宗、

69. 〈東初繼任焦山定慧寺住持〉,《覺群》週報第1卷第14期,1946年10月14日,

頁8。

70. 〈焦山佛學院招生啟事〉,《覺群》週報第 1 卷第 25 期,1947 年 1 月 1 日,頁 6。

71. 暮笳:〈所望於東渡的僧青年〉,《人間覺》半月刊第 2 卷第 6 期,1937 年 3 月 20 日,頁 275。

(24)

明性、圓湛諸法師及夏澹人先生授課,招收學僧40 人連同上屆正 科留校6 人,共計 46 名學僧;民國 37 年(1948)底,因國共內戰,

佛學院停辦。72

時代僧青年就讀佛學院,無不懷抱理想,民國31 年(1942),

天寧佛學院學僧興慧寫下他求學的理念云:

今日的社會非昔日可比,人民知識日漸增長,文化演進一 刻千里。僧人若無高尚道德和廣博學問,是不能應付和立 足的。……試觀現在佛教如此衰頹,各地時有毀廟逐僧的 慘聞,這大概是僧人庸庸碌碌,沒有學力、能力、道力應 付的緣故。所以使人們不能信仰恭敬,反而欺侮、鄙視、

毀謗、傷害。73

這與青年星雲所提倡的「弘法布教才能使人信服,佛法也才能 更易向外宣揚」,74實乃同一鼻孔出氣。

大陸時期的青年星雲曾參學於棲霞律學院、鎮江焦山佛學院、

寶華山學戒堂、金山天寧寺禪堂等,深知完整的佛學教育對於佛門 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來台後,為了興辦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

以達到教化社會、弘法濟世的目的,立下辦學宗旨:「為造就佛教 專門人才,以從事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業,住持佛教,宣揚 佛法,達到人心之淨化,社會之安和樂利。」75

青年星雲因曾受學於焦山佛學院,當佛光山開山後開辦佛學院

72. 江蘇省《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焦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年,

頁91-96,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5/5_33.html,2015.2.3 瀏覽。

73. 興慧:〈我為什麼求學〉,《覺有情》,1942 年 2 月 1 日,頁 34。

74. 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蒲團》,頁 87。

75. 滿遵:〈佛光山叢林學院〉,《普門學報》第 4 期,2001 年 7 月,頁 1-2。

(25)

時,無論在學制或課程安排上,都可見其受焦山佛學院的影響。僅 就學制而言,焦山佛學院第一階段為預科,屬初期課程,時間2 年,

以佛學、國學、史地、數學、常識為必修科。第二階段為正科,學 程3 年,以佛學、國學、數學、史地、理化為必修課,美術、音樂、

醫學、外語為選修課。第三階段為研究科,學程3 年,俱舍、阿含學、

法相唯識學、法性般若學、法界顯密學、教乘次第學、教宗歷史學,

六大綱領進行系統之研究(因經費所限,此科未辦)。76

1967 年 10 月,星雲大師將「壽山佛學院」遷至甫開山的佛光山,

並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1989 年著手僧伽教育改革,建立三級 層次的佛教教育制度。第一級「中國佛教研究院」,旨在培養佛教 師資及高深的佛學研究人才;第二級「佛光山叢林學院」,屬於大 學級教育,旨在培養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專業人才;第 三級「東方佛教學院」,屬於初中至高中程度,旨在培養青少年學 佛,以培養高尚品格,端正身心。77

佛光山各級佛學院之設置,第一級「中國佛教研究院」與焦山 佛學院研究科類似;第二級大學教育的「佛光山叢林學院」相當於 焦山佛學院的正科;第三級初高中程度的「東方佛教學院」則比之 焦山佛學院的預科。

「以教育培養人才」即是青年星雲萌生的人間僧伽教育觀,

與太虛大師「僧教育並非漫然無的之講學,應以造成真能住持佛 教之僧才為目的;此是學僧之出路,亦是僧教育之宗旨」的理念

76. 江蘇省《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焦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年,

頁91-96,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5/5_33.html,2015.2.3 瀏覽。

77. 〈佛光山.叢林學院〉,http://web.fgs.org.tw/introduction.php?ihome=F10305,

2015.2.2 瀏覽。

(26)

一致。78

僧教育要成功,太虛大師認為要有三條件:「於一般寺院的 僧眾和產業有一番整理才可」、「得到有相當經濟基礎可辦此僧 教育的名山勝剎」、「能準備得有施此僧教育的主幹師資」。79當 佛光山開山後,完全滿足於此三大條件而無愧,故能毫無中輟地 辦學迄今。

78. 《太虛大師全書(電子版).第九編制議.佛教應辦之教育與僧教育(六)》,

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05 年,頁 476。

79. 《太虛大師全書(電子版).第九編制議.僧教育.現代需要的僧教育(四)》,

頁495-496。

1965 年星雲大師於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 年遷至甫開山的佛光山,

並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現名為「佛光山叢林學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金陵石頭菴學無學僧江夏如愚譔

2003 年4月1日(愚人節),就有一名少年因發佈虛假《明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s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proves both extremes as incorrect and explores effective method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