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動、助、情 -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研 究 生:李昭毅 指 導 教 授:程瑞福.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2015 年 7 月 研 究 生:李昭毅 指 導 教 授:程瑞福 摘要. 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為根,透過與研究對象深入訪談, 呈現其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並藉此探究其關鍵因素。研究者採敘說分析方式呈現,歸 納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共分為五期:一、啟蒙前期:模糊視野阻止不了其對運 動的熱情,跑步佔據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二、低潮期:高中時夜讀為了考上大學, 意外戳瞎眼睛,雙眼全盲以致無法參與跑步運動。三、啟蒙期:在教練幫助下,台灣阿 甘參與馬拉松運動。四、巔峰期:在各項運動中挑戰自我限制,不斷追尋超越自我可能。 五、推廣期:轉換競技舞台,提供身心障礙人士運動機會。 經上述歷程中歸納分析,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關鍵因素為以下:一、「好動人生」: 台灣阿甘天生對運動熱愛與好奇,即使面對困難與阻礙也不退縮。二、「人助之情」: 陪跑教練秉持助人熱誠、身負責任與壓力、角色衝突幫助台灣阿甘圓夢。三、「溫情四 溢」:社會上幫助視障人士的資源與管道漸趨增加與拓寬,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參與運動 機會。本研究從台灣阿甘參與運動過程中發現臺灣視障者運動參與狀況,希冀研究成果 能給予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視覺障礙、參與運動、台灣阿甘、生命故事、敘說. i.

(3)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The Life Story of Sport Participation of -Taiwan Forrest GumpJuly, 2015 Author: Li,Chao-Yi Adviser: Chen,Ruei-Fu Abstract. A Visually-impaired runner -Forrest Gump of Taiwan-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presents his mental journey in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es the key factors for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e narr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divided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to five stages and concludes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for his sports particip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the visually-impaired people in Taiwan. The results can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official uni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visual impairment, participation in sport, life story, Taiwan Forrest Gump, narrative. ii.

(4) 謝. 誌. 每當撰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瓶頸,就會藉由想像執筆謝誌那一刻激勵自己,如今,終 於能著手論文最後一個階段-謝謝那些成就論文的你 (妳) 們。感謝瑞福老師耐心與專 業的指導,照顧福們每個弟子無微不至,能進福門是福分。感謝加耀老師,第一次見面 就很熱情地提供重要建議與鼓勵,釐清許多盲點並引導思考。感謝一民老師,您對待學 生的包容心與追求專業知識的態度是我的榜樣,感謝你們。. 感謝台灣阿甘、陪跑教練以及曾經接觸的教練,感謝您們分享的生命故事,您們堅 持與熱情地的運動態度是我很棒的學習教材,感謝您們陪伴我完成此篇碩士論文。. 感謝休旅所師長,感謝李晶老師彷彿媽媽關心我們學習與生活,您宏亮笑聲已成為 休旅所重要符號之一,在論文難產過程中此符號不停圍繞在我的耳邊提供能量,感謝您。 感謝伯修老師,教導我如何透過論文、搖滾樂與酒的曼妙結合,增添述寫論文餘時樂趣, 除此之外,還賜予我們去日本滑雪機會,感謝您。謝謝文增老師以幽默與深厚的學識, 豐富我在休旅所其他領域視野,感謝您。感謝儷蓉老師分享我體育教學與照護植物想法, 感謝您灌溉我不同的生命養分,感謝您。感謝國棟老師教導我在任何時候都要去欣賞他 人優點,甚至提供我撰述人物誌機會,也幫助我在碩士論文上有不同發想,即便我表現 不佳,您還是願意包容與指導我,感謝您。感謝教我們統計課的小強老師,您教我努力 就是最好的起點,亦務實提供我們很棒的理財觀念,感謝您。感謝致平老師指導所上論 文發表,您能蒞臨現場對我是很重要的鼓勵。感謝添進老師在我每次不成熟主持活動後 不吝鼓勵我,增強我的信心,感謝您。感謝所上渝涵、怡青、欣芸、心慈四大金釵助教, 謝謝妳們辛苦且耐心地幫助,否則我沒辦法順利拿到文憑,感謝妳們。. 感謝智瑋好兄弟,特地來口試現場給我讚聲、撰寫論文給我鼓勵與意見、且在缺乏 靈感當下約同我一起旅行找靈感。感謝超級 Eight 兄弟們,翁欣、仁山、峻豪、阿德、 iii.

(5) 國展、Oh Ji、小淘氣、思銘、天宇、Shampoo、阿橘你 (妳) 們在碩士班情義相挺,能認 識你 (妳) 們實在太幸運了,再多言謝不如舉杯道謝!感謝小朱在碩士學習過程中,提 供我學習英文重要態度並喚醒我對公民社會新思維,讓我受益匪淺。感謝師正,你家的 卡拉 OK 與麥卡倫真是絕配,感謝在我們思路疲安排絕妙的瘋狂仙境,激發更強的戰鬥 意識。感謝央毅,特地至口試現場替我打氣,還悄悄地幫我準備口委伴手禮,你的馬拉 松精神我會好好學習。感謝小烏龜學姊,謝謝妳的鼓勵與幫助,能跟妳同為高師幫在休 旅所打拼是我的榮幸。感謝毅修,謝謝你熱心的照顧與指導,專業的導遊規劃雲林遊果 然令我流連忘返。感謝菀纭姐,提供我很多學習與工作機會,打開我不同的視野。感謝 小南學姐,老是搶著給我鼓勵與幫助,又願意放下身段跟我們一起玩樂,感謝你 (妳)們。. 感謝休旅所大家庭,感謝恩琦、嘟嘟、鳳禎、秉楓、小六、景智、Bella、Betty、阿 達、Momo、家蓉、叮噹、屁屁、庭瑜、山根、育瑄、睿哲、京甫、鄧強、秉誠、宇璿、 振亞、Alen、阿嘉、大寶、勝裕、醒轟、土豆、依柔、元綱、鐵肥、恬恬、瑤琦、世豪、 端媽、美紅姐、凡傑、子喬、乘嵊、聖淵、柏辰、北極、郁馨、孟霖、潔茹、雅雯、孟 葦、勉勉、志瑋、鴨子、鴻昱,休旅所數年時光有你 (妳) 們真好。. 感謝高師大與東大北區兄弟姊妹們:俊賢、阿湯、光鑫、名揚、安捷、川詠、邱君 等,有你 (妳) 們在臺北一起作戰,有種他鄉遇故知、並肩考老師的感覺。感謝體育系 好厝邊,很多體育系的學長姐及學弟妹都給我很大的幫助,感謝你 (妳) 們,感謝鳥路 老師工作坊鳥路老師、智瑋、哲君、鎮嘉、子窈、婉君、欣穎,能在苦悶的寫作課程中 有音樂和你 (妳) 們陪伴,實在太爽了。感謝福門兄弟姊妹,我們溫暖的窩是寫作糾結 的避風港。感謝國良教導我將任何學問有趣化,再枯燥乏味的學習都能變得很有趣。感 謝慶宏指導我桌球生命學,從享受桌球運動中淬鍊良好心性。感謝佑宏,和你一起拼論 文和教甄的過程很爽快。. iv.

(6) 感謝那些曾經幫助我,但未能述及於謝誌上的朋友們,謝謝你 (妳) 們。謝謝家人 願意支持我享受這一段豐收且美好的碩士旅程,此回憶非常珍貴而有趣,感謝你 (妳) 們。. v.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謝. 誌 ....................................................................................................................................... iii. 目. 次 ......................................................................................................................................... i. 表. 次 ....................................................................................................................................... iii. 圖. 次 ....................................................................................................................................... iv.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意義 ............................................................................................................ 5 第五節 相關文獻回顧 .................................................................................................... 7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3. 第貳章. 蜿蜒人生塗染生命色彩 .......................................................................................... 26. 第一節 微光的幸福 ...................................................................................................... 26 第二節 上帝的玩笑 ...................................................................................................... 29. 第參章. 再見希望的入口 ...................................................................................................... 36. 第一節 視有視無的熱血 .............................................................................................. 36 第二節 夢想新起點 ...................................................................................................... 44 第三節 轉化夢想的舞台 .............................................................................................. 71 第四節 濾起生命精華 .................................................................................................. 77. 第肆章. 點亮漆黑的火種-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關鍵 ...................................................... 80 i.

(8) 第一節 熱血撒出運動夢-運動內在動機強烈 .......................................................... 80 第二節 共執生命的畫筆-重要他人 .......................................................................... 87 第三節 溫情四溢-社會資源的支持 .......................................................................... 98 第四節 小結 ................................................................................................................ 10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02. 第一節 結論 ................................................................................................................ 102 第二節 建議 ................................................................................................................ 104 第三節 研究反思 ........................................................................................................ 105. 引用文獻 ................................................................................................................................ 108. 附錄 ........................................................................................................................................ 114 附錄一 ............................................................................................................................ 114 附錄二 ............................................................................................................................ 115 附錄三 ............................................................................................................................ 117. ii.

(9) 表. 次. 表 1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 ..................................................................................................... 21. iii.

(10) 圖. 次. 圖 1. 研究架構圖 .................................................................................................................. 14. 圖 2. 研究歷程圖 .................................................................................................................. 15. iv.

(11) 第壹章. 緒論. 台灣阿甘﹣臺灣第一個完成全程馬拉松 (42.195 公里) 的視障人士 (本研究所指「台灣阿甘」為當時媒體所賦予之美名,為忠實呈現原貌而用「台」字) 本章節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針對名詞釋義做出釐清與定義;第四節為研究意義;第五節為相關文獻回顧;第 六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阿甘出生時並非全盲,天生罹患視網膜色素病變,視力隨著時間每下愈況。即 便生活上遭遇諸多困難,卻未能阻撓不服輸個性的他,曾經以第一位非視覺障礙者身分 參加 1991 年 3 月花蓮太魯閣馬拉松、連續參加三年紐約馬拉松、登玉山甚至前進中國 長城……。 近年來運動意識抬頭,運動對人體助益受到討論與關注,視障者運動議題亦漸趨萌 芽。生命力新聞曾經採訪台灣阿甘: 「慢跑能夠抒發一些身心壓力,讓自己更樂觀、更積 極、更壯膽。」期許路跑遍及全台灣的他,參與國內的大小路跑賽事,甚至成立一個推 廣視障運動的協會,台灣阿甘說: 「這個協會未來要推動各項殘障運動,我也要讓更多身 心障礙的朋友沾上運動 (張文彥,2005,頁 205)。」自認為是大自然下享受生命的受益 者,他除了是一位受惠者,更希望成為一位施惠者。他為自己播下的希望種子逐漸展開 枝芽,2005 成立人民團體,迄今邁入第十一個年頭,持續推動視障團體相關活動,其中 涵蓋輔導視障者就業及創業、公益路跑與弱勢團體補助等,除此之外,台灣阿甘出席於 許多生命教育講座中,以獨特的生命經驗分享予社會大眾。因此,本研究希冀探討台灣 阿甘的生命故事,藉之深入瞭解一位視障者如何以自己的視角來推展視障者運動。 定向與行動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是透過個別化、正式化的概念與技能學習使 視覺障礙者在任何環境及各種情況下安全、有效且優雅地行走 (Jacobson,1993)。研究者. 1.

(12) 第一次體驗視障者生活困難是在大學特殊教育課程中模擬定向與行動訓練。老師提供幾 種不同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方式,體認缺乏視覺感受生活。一陣慌忙紛亂過後,同學們 在課後學習單上卻出現不約而同的看法與反思,大夥對視障者在生活上的不方便皆不禁 要問: 「他們要如何生活?」 、 「他們如何運動?」 、 「運動時要如何克服所遭遇的困難?」 這些問題深埋許久,直至台灣阿甘故事在研究者的面前回應,其參雜莫名的吸引力,這 股力量牽引至碩士論文。 研究者曾經在大學右手骨折,從起床、刷牙、洗澡、吃飯…等沒有一件事情完成如 從前般的自然。體育學系課程包含學科與術科,術科測驗也迫使以左手代替。由習慣轉 變為生疏,從順手變成滯礙,最難以接受並非右手的刺痛,而是繃帶纏繞著難以施展的 力量以及石膏固定那束縛的心靈。雖然,手與眼睛雖然難放置於天坪兩端做比較,但相 較台灣阿甘抽離了繽紛世界,過去那自我擴大的困難與問題都太小題大作了。於此,研 究者欲藉由台灣阿甘的故事重新認識自己,並再次定義心中既存視障者印象。 劉一民 (2005) 提及個人對世界的「經驗」 ,是基於對世界中的對象 (包括自己、別 人、周遭的一切) 的知覺 (包括自覺和不自覺的經驗),表現在運動經驗中,特別表以空 間、時間、和活動的主體性體驗最為突顯。運動經驗發生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其獨特性, 而視障者尤其特別,薛欣宜 (2010) 指出雖然視障者缺少了視覺感官,視障者能由內而 外表現不同於一般明眼人的感覺,甚至是明眼人忽略的那一部分。敘說是瞭解經驗的方 式,經驗能透過故事的方式表達、存在、被理解與尊重 (林美珠,2000;成虹飛,2005)。 生命是由許多不同經驗拼圖聚合而成,每塊拼圖皆獨特且珍貴,每種拼法也不盡相同, 觀視拼圖的角度也各有分歧。生命故事是生命史的分支,生命史研究是以當事者的敘說 與詮釋為主軸,重視個體之主體性,從提供個人一生的過程資料時,使得他人能夠瞭解 當事者與其生存時代的歷史關係以及社會脈絡的影響 (王麗雲,2000)。生命意義並不一 定是在事情發生當下經驗,而是後來發生事情開啟了當年意義 (余德慧,2005,頁 5), 且生命故事不僅能夠反映了社會當時背景狀況與價值觀,也能反映當時生活 (熊同鑫, 2001)。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回顧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經驗,以敘說方式還原其參與運動 2.

(13) 際遇,自其接觸運動至目前推動視障者運動歷程,將此呈現整體脈絡性的探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故事為主軸,探究一位視障者如何接觸運動、 從運動過程遭遇到何種困難與挫敗,從中如何克服與解決以及未來如何推動視障者運 動的生命歷程。 基於上述,以下提出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二、研究問題 (一) 瞭解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歷程為何? (二) 探討台灣阿甘參與運動關鍵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視障跑者 (visual impairment runner) 依據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3) 所制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辦法」 , 所稱視覺障礙是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 部之障礙,經矯正後其視覺辨識仍有困難者,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一) 視力經最佳矯正後,依萬國式視力表所測定優眼視力未達 0.3 或視野在 20 度 以內。 (二) 無法以前款視力表測定時,以其他經醫學專業採認之檢查方式測定後認定。 依據中華民國 97 年 7 月 1 日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 0972800153 號公告修正「身 心障礙等級」中視覺障礙的定義為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 (眼球、視覺神 經、視覺徑路、大腦視覺中心) 之構造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仍對外界 3.

(14) 事物無法 (或甚難) 作視覺之辨識而言,視覺障礙類別如下: (一) 重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01 (不含) 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20DB (不含) 者。 (二) 中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 (不含) 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15DB (不含) 者。 3.單眼全盲 (無光覺) 而另眼視力 0.2 以下 (不含) 者。 (三) 輕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 (含) 至 0.2 (含) 者。 2.兩眼視野各為 20 度以內者。 3.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 損大於 10DB (不含) 者。 4.單眼全盲 (無光覺) 而另眼視力在 0.2 (含) 至 0.4 (含) 者。 本研究所指視障跑者為重度視覺障礙視障者,生理上難以獨自進行跑步運動,故需 要陪跑者隨侍在旁引導且協助之。 二、台灣阿甘 (Forrest Gump of Taiwan) 台灣阿甘為主要研究對象,1994 年代表臺灣參加日本橫濱國際馬拉松賽,回國後, 由於新聞媒體記者認為本研究對象的運動精神類似當時美國知名電影「阿甘正傳」主角, 因此取名為「台灣阿甘」。 三、參與運動 (participation in sport) 國際聯教組織 (UNESCO) 屬下「國際運動暨體育評議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ICSPE) 於 1964 年 10 月東京第三次會議時,對 Sport 一詞 定義為: (一) 凡具有遊戲特質而出於與他人比賽或自我奮鬥形式之一切身體活動,稱 為 Sport。 (二) 如果活動具有比賽性質,則必需在優良運動風度下進行,缺乏公平競爭 理想的運動,不能稱真正的 Sport (江良規,1982,頁 12-13)。 4.

(15) 據上述,本研究之參與運動指以台灣阿甘為主體,凡是參與具有遊戲特質的身體活 動,其形式涵蓋與他人競賽或自我奮鬥的一切身體活動等皆屬之。 四、生命故事 (life story) 生命故事指生命歷程中的「某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 (Angrosino, 1989)。 本研究所指之生命故事是涵蓋台灣阿甘在參與運動生命歷程中所經歷故事、事件與生命 轉捩點。 五、敘說 (narrative) 敘說指敘說者經過談話、文本、互動和解釋,使經驗故事得以再呈現 (王勇智、鄧 明宇,2003)。本研究所指之敘說為以深度訪談方式,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經驗再呈現於敘 說文本中。. 第四節 研究意義 趙麗雲 (2002) 參考國內外學者研究指出,休閒運動具促進體適能、抒解生活壓力、 提昇工作技能、滿足人際歸屬暨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培養團體意識與團結合作精神、 矯正偏差行為以及提高生活品質等效能,對視障者而言,休閒活動對於視覺障礙者身心 發展和生活品質具有積極正向意義,有助於達到全人發展 (郭孟瑜,2007;彭筱琦,2011)。 可惜的是,視障者參與休閒運動頻率並不高,曹菁菱 (2002) 調查台北市成年視障者休 閒運動狀況,發現視障者每週參與頻率最多者是一至二次,時間長短以半小時至一小時 為最多。許多研究相繼指出視障者休閒運動多以靜態為主,而動態運動類型多以個人化 運動為主 (曹菁菱,2002;陳雪燕,2003;張逸萱,2006)。彭筱琦 (2011) 調查臺北市 視覺障礙大學生之休閒狀況中表示期望能夠參與登山活動,陳冠米 (2005) 以 52 位視覺 障礙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視障者期待休閒活動為:體育運動 (游泳、打球、騎馬) 及 登山旅遊,並期望能獲得運動技術指導協助、人員協助服務及休閒活動相關訊息等。 綜合上述,視障者參與運動情況不佳,缺乏社會性運動機會,但對於運動懷抱期待, 他們期待透過社會協助進而體驗更多元、更不同的運動經驗。柯明期以自身為視障者曾 5.

(16) 說: 「以最簡單的行動力來說,明眼人可以透過許多活動來平衡情緒,例如登山、游泳、 跳舞等。盲人基於看不到的恐懼感,往往不願意走入人群,因此長期缺乏運動,導致情 緒日漸低落」 (邱麗文,2002,頁 218)。社會大眾會因為視障者視覺能力喪失,而主觀 定位他們的能力 (薛欣宜,2010),儘管視障者面臨個人生理條件或環境外在的嚴苛挑戰 下,不乏傑出生命樂曲演奏。綜觀臺灣碩士論文及期刊與專書,主題著眼於視覺障礙人 士敘述生命經驗的文章含括以下: 《從微光裡看見豔影》藉由探究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奮鬥歷程,以參與運動訓練過 程及其中事實現象的轉折、發展與影響因素為主軸並描繪該運動員未來藍圖與內心自省 (王信凱,2008)。 《從融合逆走回隔離-一位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研究者探討一位視覺障 礙學生從普通班教育環境轉到特殊學校的求學歷程並從中提出不同教育環境對於視覺 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同儕地位、社會參與度等不同影響 (羅丰苓,2009)。 《霧之行者—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之生命故事敘說》將研究對象喻為霧 之行者,敘說一位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並歸納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的「個 人因素」與「社會因素」 (林郁青,2010)。 《臺灣視障者華文創作歷程之研究》描述四位華文創作者創作動機、創作過程以及 創作經驗對自身影響。研究者整理創作過程能賦予視障者影響有充實生活經驗、持續正 向態度、接觸社會與能適時提供就業機會 (李堯,2012)。 《看見雨後彩虹的光華—一名女性中途失明者的敘事研究》從一名中途失明女子分 享個人視力喪失及如何因應困境過程並從中探討一位重度視學障礙者如何發揮正向思 考的力量 (潘苾莓,2008)。 《邊緣、遨遊-視障舞蹈工作者的藝術生命經驗內涵之分析》研究者以與視障者同 台共演經驗為主軸,從最初認識、表演前練習時互動到演出過程,深刻描繪視障者在舞 蹈創造過程中透過感官知覺探索與細緻的詮釋過程,並從中肯定視障者在舞蹈表現獨一 味道 (薛欣宜,2010)。 6.

(17) 綜合上述,視障者生命故事多以個人遭遇生活與工作之歷程為描繪主軸,論及視障 者運動特性皆以個人角度出發,鮮少處於視障運動推廣者位置。台灣阿甘目前以人民團 體方式號召並推動視障者運動,轉化過去接受他人幫助的觸動,將生命繩索擲向更多身 心障礙族群,引領進入運動福地,其參與運動經驗有其殊於他人之處,實有深究意義。 本研究期待藉此探究視障者參與運動關鍵因素,呈現其參與運動過程,喚起對視障者的 省思,以提供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等有關單位推展該活動之參考。. 第五節 相關文獻回顧 相關文獻回顧部分主要討論生命敘說研究相關理論與實踐,本研究致力探討台灣阿 甘參與運動經驗,首先瞭解並剖析敘說探究內涵與外貌,第二部分探討生命故事取向研 究,第三部分為生命敘說研究之探討,第四部分為視覺障礙參與運動文獻探討,從中發 展本研究問題意識,第五部分則根據文獻刻描主角-台灣阿甘的故事。 一、敘說探究 敘說或敘事是指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 (Polkinghorne,1991)。敘事或是說故事,都 是一種人們將其對世界理解加以組織的基本方式 (吳佳綺,2010)。Riessman (1993) 認 為敘說是一種以故事形式來表達內在思維模式,可以被視為創造故事的過程 (王勇智、 鄧明宇,2003)。 自然科學客觀事實論調在社會科學反動下,個人主觀經驗受到了重視,敘說研究亦 在此趨勢下萌芽。但敘說探究在質性研究地圖中,立於何處?Pentland (1999) 認為敘說 探究有別於其他質性研究取向之處,為根據研究需求而進行解釋與概化過程中,保有文 本情節與脈絡。何奧東 (2005) 認為許多學者因為敘說研究中繁複的過程兼容豐富面貌 特色多採以對話方式來表達敘說研究意涵。 敘說除了三個基礎要素:初始狀態、行動或事件、結局,且三者之間需要具備情節 嵌入,敘說即資料提供者對研究者說故事,以非抽離或切割方式來建構人的建議及探尋 意義的研究,並強調於特定脈絡當下,去創造及建構文本 (許育光,2000;王勇智、鄧 7.

(18) 明宇,2003)。 然而,故事每天創造於人與人言談中,到底敘說式故事具有甚麼價值?周志建 (2012) 認為生命本質應該脫離社會主流價值束縛,透過故事力量重建對自我印象,進而 更認識自己。敘說探究法 (Narrative Inquiry) 是一種應用故事方式來描述人類經驗和行 動探究方式 (蔡敦浩、施進忠、利尚仁,2010)。敘說者對其生活經驗過的現實進行口語 描述和故事敘說,使得以更了解身分認定與人格 (吳芝儀,2008)。蔡敏玲與余曉雯 (2003) 以三個探究空間隱喻敘說探究思考向度,包含時間為第一向度,人和社會為第二向度, 地點則為第三向度。以時間為軸線,在切合主題情況下,平衡地將焦點放置於個人或社 會上,並且是發生在特定或是一連串地點上;人與社會 (互動) 部分,研究焦點放置於 向內、向外、向後與向前四個面向,向內為心理狀態,向外為趨向存在情況,或說環境; 向後與向前所指的是時間性,即過去、現在與未來。 就目前看來,敘說研究並無統一定義,但就探討其多元樣貌,Riessman (1993) 歸納 敘說文本敘寫方式有三種,以下分別說明 (王勇智、鄧明宇,2003): (一) 編年式的順序 (chronological sequence) 以時間為線性發展的模式。有些學者主張事件往往有其順序姓,不論是真實發 生的順序或被說出的順序。 (二) 結果式的順序 (consequential sequence) 以事件與事件間的關聯鋪陳作為敘說方式,說話者不一定按照時間事件來敘說 ,而是選擇相關的事件和其中關聯加以呈現。 (三) 主題式的順序 (thematic sequence) 類似於電影的呈現手法,以不同主題串聯再一起,當電影放映完畢,觀眾也會 理解整個脈絡所要表達的意義。 敘說研究呈現方式來自於進行敘說探究做法,本研究以蔡敦浩等 (2011) 提出四個 敘說探究的階段,以下列點說明: (一) 釐清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 8.

(19) 將問題意識與界定理論概念的位置,通過對「敘說者」 (the narrator) 進行開放 性或無預設問題初步訪談,並以現場建構文本所突顯議題、現象或問題來發展 研究主題。研究者再透過三度敘說空間 (時間軸、個人和社會互動以及空間軸) 概念來描述敘說探究過程。 (二)進行敘說訪談 敘說探究中的訪談 (interview),絕對不是意見交換,訪談過程中牽涉到訪者與 受訪者間複雜關係牽扯 (蔡敦浩等,2011,頁 107)。 (三) 分析敘說資料 將訪談資料轉化為敘說文本的重點為: 1.逐字稿力求真確:將訪談口語資料轉謄為文字資料,需注意現場的非口語資 料,包括:特殊的語氣、表情、遲疑、停頓、動作等訊息。 2.資料編碼 (coding):資料編碼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資料來源編碼;二是資 性範疇和主題編碼。 (四) 撰寫報告 敘說文本的呈現和分析可採用類屬型 (主題分類說明)、情境型 (依問題情境或 事件時間順序說明) 或結合型 (上述兩者之混用) (陳向明,2006)。 二、生命故事研究 生命故事 (life stories) 屬於敘事研究 (narrative) 的一種,其相關傳記領域包括自傳 (autobiography)、傳記 (biography)、生命史 (life history)、生命故事 (life stories)、生命過 程研究 (life course research)、個案史 (case history)、口述史 (oral history)等。生命故事 研究與生命史研究兩名詞意義相近,而生命史 (Life history),或譯為「生活史」或「生 命歷史」,它常被拿來與生命故事 (Life story) 相混用。林志昇 (2003) 提及許多研究並 無明顯將兩者區隔,但嚴格視之,生命史多在呈現個體完整一生,而生命故事常僅著重 在「某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 (Angrosino, 1989)。 王麗雲 (2000) 提及生命故事不光是在瞭解個人生命歷程,更在了解個人結構性自 9.

(20) 我意識,即是代表生命歷程研究中對個人力量重視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除此之外, 亦具有生命歷程其他特色,例如對整體、歷史、脈絡因素與個人適應策略重視。其生命 故事研究長處如下: (一) 重視個人主體性 Bruner (1986) 提出人類有兩種思考模式,一種是命題式思考 (propositional thinking),一種為故事性思考 (narrative thinking)。前者透過演繹邏輯典範思考 模式,獲得客觀且實徵證據,並以此解釋社會現象;後者透過敘說與理解故事 歷程,就該時空脈絡下,探尋事件之間相關性與意義。因此,有別於發現客觀 事實,故事性思考強調個人主觀性詮釋。 (二) 提供豐富過程資料 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相較一般社會學研究只在關鍵兩點取得資料並從中推論 過程要來得更豐足,且能說明事情發生內部機制。此過程資料亦能夠挑戰過去 視為理所當然假設或是開拓有待研究領域。 (三) 作為有效溝通工具 生命史著作相較於其他社會科學著作,可讀性與趣味性較高,閱讀者能延伸至 非學界人士。經由生命故事搜集,個人不光是能夠看到與瞭解別人故事,也能 由看到別人故事中看到並瞭解自己的故事。 (四) 瞭解個人與其生存時代歷史關係以及社會脈絡影響 自傳/傳記/生命史研究中,歷史與時間因素是一個重要變項,研究者探討個人 歷史之外,也將個人歷史置入個人存在歷史脈絡中。 (五) 資料的珍貴性 文化具有選擇及過濾特性,並非所有人皆會被注意或留下紀錄,生命書寫能夠 成為提供弱勢團體表達看法平台。 (六) 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銜接 個人是社會一部分,當個人在回憶過去時,透過社會記憶所建構的心裡構圖談 10.

(21) 論自己,進而透露所屬時空下特定團體社會記憶。因此,自傳/傳記/生命史研 究以個人為探討焦點,也可以協助理解與詮釋社會記憶,瞭解個人所處時代社 會本質。 基於上述,生命故事能彰顯敘說者與社會之間互動關係,就敘說者本身來說,透過 自身重組經驗歷程,釐清自己在社會中角色及定位;對讀者而言,閱讀生命故事能夠達 到自我認識、自我省思功能 (洪瑞璇,2001)。 三、生命故事敘說 生命故事敘說 (narrative life story) 是藉由敘說故事方式,並依照時間順序編排而成 (McAdams, 1993)。生命敘說來自個人本體經驗以及對經驗所賦予意義,藉由語言陳述讓 生命經驗所賦予意義並成為可知事實,生命敘說並非生命史,儘管皆在回視個人生命歷 程,但生命敘說強調重新體驗生命經驗,並再次建構意義,由於敘說和自我是分不開的, 藉由敘說及再敘說達到循環理解學習歷程 (蔡敦浩,2011;Capps& Ochs, 1996)。當敘說 以故事形式呈現時,它是以情節為工具,並依時間脈絡將事件與插曲形成故事,主要在 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其能提供一種將事件展露於讀者眼前即時感 (楊宇彥,2000)。 因此,生命故事敘說即藉由個人生命史或生命故事敘說,來瞭解其生命歷程 (life span) 並賦予意義的一種學理與方法 (陳麗娥,2010)。 四、從視覺障礙運動走向生命故事 欲了解一個人既繁雜且困難,更遑論深入瞭解在身分、生活、工作等都與自己有不 同際遇者。後天視覺障礙指個體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其視覺器官構造或機能發生障礙,且 經治療後仍對外界事物無法作完整視覺之辨識 (萬明美,2000)。由於本研究對象是一位 後天性視覺障礙者,為了匯聚研究議題,本節首先介紹後天性視覺障礙者在社會及個人 層面上所面臨的挑戰,接著回顧有關視覺障礙運動文獻。 柯明期 (2003) 指出曾經擁有過正常視力卻因故失明人,更能深刻體會眼睛重要性, 王育瑜 (1998) 以後天性「盲」為對象,探討視障者面對視力退化與受損後而引起種種 「喪失」 ,例如:感官功能、言語溝通能力等等。從這些功能「喪失」後,視障者在面對 11.

(22) 與過去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中所遇到的衍伸問題與心理壓力。Lowenfeld (1975) 提出在成 年後因故失去視覺後會造成視障者極大影響,其層面大致分為四類:生理、心理、社會 以及經濟。 就社會層面而言,由於喪失與他人溝通能力 (包括言語,文字能力等) 往往會造成 在與他人相處時的誤會,例如:眼神是判讀內心想法的依據之一,視障者卻難以透過其 線索而了解對方想法與反應。明眼人也會因為不了解視障者生、心理特質而無意間造成 其傷害,例如:當明眼人為了不讓視障者知覺他們的存在,而使用身體語言溝通,不論 背後動機是否站在同情立場,都是對視障者不信任表現 (王育瑜,1998)。就經濟層面來 說,朱貽莊 (2011) 整理文獻後發現視障者在經濟上低於非視障者的原因有:視障者缺 乏教育機會及資源、缺乏多樣性工作選擇、雇主和社會大眾態度、交通問題以及未能提 供適當的文件和設備等。 就生理層面而言,因為失去重要視覺功能,與過去生活模式造成了落差,例如:行 動不便利、日常生活困難等。不同於過去能夠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視障者需要倚賴明 眼人幫助,這也連帶影響了視障者心理。人的性格很難完全傾向「獨立」與「依賴」的 任一邊,但是視障者在生活中確實需要大量依賴與協助,反而喪失一個人的「獨立性」 。 更重要的是, 「獨立性」的喪失有時是為了掩飾過度依賴的痛苦 (王育瑜,1998)。 後天失明者復原歷程是複雜而非可預測,且依個人先備狀態與他本身與環境互動方 式而有所不同 (李亦珍,2009)。萬明美 (2000) 則以質性研究方法針對 80 名視障者進行 訪談,探知 18 至 49 歲中途失明者重建歷程。研究發現受訪者中途適應歷程可歸納為六 個階段,其長短及順序需依個人狀況及社會資源而有所差異。部分受訪者所經歷階段同 時發生、重疊或倒回。就個人面對後天失明狀況來說,柯明期 (2003) 認為越是正向人 格特質的後天失明者越能走出痛苦。 每個人都有權力與機會搭建屬於自己人生舞台,視障者也不例外,即使他們所遭受 困難與課題有別於明眼人,他們也是可以很出色。薛欣宜 (2010) 的故事主角是一位視 障的舞蹈表演者,他認為盲人生命歷程與明眼人截然不同,因此表現於舞蹈上亦有不同 12.

(23) 詮釋方式。 在參與運動時,由於生理上限制,視障者需要透過社會性協助與包容,王信凱 (2008) 研究對象在求學時與同學打籃球常會因為視力不佳而誤傳,甚至教練以此為由拒絕讓他 參與校隊。以參與路跑運動為例,陪跑員對於視障者是相當重要,林丹紅 (2010) 以四 個視障者與四個陪跑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視障者與陪跑員之間的關係,發現一位視障者 會在同一時間與不同陪跑員合作且每一個陪跑員與視障者的互動與合作方式皆不同,每 一種合作都有其獨特訓練過程與思維。 綜合上述,後天視障者遇到失明後會歷經一個新的生命歷程,個人與環境因素是攸 關一位視障者如何成功重新適應社會的關鍵。某些視障者透過運動展現不同於一般明眼 人的風貌,其克服困難與挫折過程更需要經驗累積及智慧轉化。 五、主角掠影—台灣阿甘相關資料 為了更深入了解台灣阿甘過去生活背景,本節蒐羅有關台灣阿甘相關資料,對訪談 對象建立初步認識並從中定位本研究發展位置與視角。《看見希望的入口》為台灣阿甘 以自白方式敘述其生命故事,全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台灣阿甘三歲即診斷患有 「視網膜病變」作為開端,與家人相處與互動狀況;第二部分描述台灣阿甘在求學階段 經歷,其中包括全盲的經過;第三部分以台灣阿甘在謀生之餘參與運動為焦點並細繪其 中過程;第四部份為台灣阿甘即將成立協會,並表示推廣運動期許。 由網路資源—「聯合知識庫原版報紙知識庫」與 Facebook 搜索台灣阿甘相關資料 中,包括:他參與運動類型除了路跑、登山等,近期甚至投入協力車運動及其曾經在競 技比賽中獲得殊榮事件。此等相關資料協助研究者在訪談時能方便對應與釐清,盡量避 免發生應呈現而未呈現等缺漏問題,本研究以上述資料描繪研究對象生命故事輪廓,期 待挖掘更豐富以及更深入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故事。.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旨在探討研究方法與步驟,共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架構;第二部分 13.

(24) 為研究流程;第三部分為研究方法;第四部分為研究工具;第五部分為研究參與者;第 六部分為資料處理與分析;第七部分為研究限制;第八部分為研究倫理。 一、研究架構 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 (2001) 指出架構設計圖的類型有: (一) 一個抽象架構,用來繪製概念間關係。 (二) 一個像流程圖的敘述,說明一些事件和你認為這些事件是如何連結的。 (三) 一個變數或影響的因果關係網路。 (四) 一個有文字意義的樹枝圖。 (五) 一個卡氏圖示,呈現概念有如重疊的圓圈。 本研究以台灣阿甘為研究對象,藉由生命敘說的方式再現參與運動經驗,為了符應 研究問題的脈絡,研究架構以流程圖的方式呈現,如圖 1:. 圖 1.. 研究架構圖. 14.

(25)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參考蔡敦浩等 (2011) 敘說探究的四個階段,如下圖 2 說明: 研究準備階段 (一) 確定主題並蒐集相關文獻 (二) 確定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三) 擬定訪談大綱. 資料蒐集階段. (一) 邀請研究參與者 (二) 進行正式訪談. 資料處理與分析階段 (一) 謄寫逐字稿 (二) 整體-內容資料分析 (三) 故事完成之檢核. 研究完成階段 撰寫生命敘說故事. 圖 2.. 研究歷程圖. (一) 研究準備階段 1.確定主題並蒐集相關文獻: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文獻,藉之了解敘說研究特性與研究方法,以形 成初步研究方向。 2.確定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透過文獻蒐集過程中,逐步發展研究架構,確定資料蒐集角度、研究方法與資 料分析方式。 3.擬定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與參考文獻設計一份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以臻訪談適切性。 15.

(26) (二) 資料蒐集階段 1.邀請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包括台灣阿甘、台灣阿甘陪跑教練及其他重要他人。 2.進行研究訪談: 本研究採一對一半結構式訪談。訪談進行前,研究者會告知研究參與者該次訪 談主題,使研究參與者能事先準備及整理過去相關資料,減少在敘說過程中遺 漏寶貴資訊。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盡量不預設任何立場,秉持開放態度給予 最大彈性空間敘說。訪談結束後,研究者會針對該次訪談情形與想法進行立即 性紀錄,以後做為資料處理與分析階段的輔助參考資料。 (三) 資料處理與分析階段 1.謄寫逐字稿: 在每次正式訪談結束後,緊接著便著手進行資料處理工作,將訪談內容轉錄為 逐字稿。轉錄為逐字稿時,首先省略訪談過程中非關研究主題部分。再來研究 者盡量保留研究參與者當時所表達內容。 2.整體-內容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取 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ber 提出的「整體-內容」敘說分析 方式 (吳芝儀,2008)。為了還原訪談時研究參與者所要表達之意思,以括弧作 為補充解釋,其形式有: (1) 「 (省略) 」:參考研究參與者欲表達之意思,以此方式補足因研究參 與者口語表達時所遺漏之處,使訪談內容呈現更臻完整、切實。 (2) 「 (動作) 」 :參考劉一民 (2005) 提及運動經驗特性。當研究參與者在 描述自己獨特運動經驗時,若以身體動作呈現時用之。 (3) 「 (臺語) 」:訪談參與者若使用語言非國語,該內容特別標示並以粗 體字表示。 (4) 「 (補充說明) 」:使用於研究參與者言談中語意不清楚,或者因為口 16.

(27) 語所造成訊息提供不完整的情形。 (5) 「 (……) 」:用於研究參與者話語中斷或擷取兩段不同訪談資料。 3.故事完成之檢核: 本研究會將訪談地資料寄送電子檔或是紙本至訪談對象,若資料內容有任何缺 漏會再請訪談對象協助補充。 (四) 研究完成階段 參考 (王勇智、鄧明宇,2003) 提及三種敘說文本方式作為撰寫台灣阿甘參與 運動生命故事的結構。 三、研究方法 吳芝儀與廖梅花 (2001) 提出質性研究所強調之特性: (一) 在自然情境中蒐集資料。 (二) 在時間流動中追蹤參與者發展過程,關心過程也關心結果。 (三) 重視研究者與參與研究者之間互為主體的研究關係。 (四) 關注研究參與者個別經驗特殊性。 (五) 透過不斷來回對照、比較、再歸類的方式分析資料。 (六) 將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的文本形式呈現完整脈絡。 深度訪談法與單純訪談有很大的不同,深度訪談是要深入人心並藉此瞭解受訪者真 正的想法,得到更真實的資訊,由於深度訪談之目的為透析訪談的真實意涵、瞭解衝擊 影響與未來發展並擬定因應之道,亦能從訪談取得一些事件的重要因素 (萬文隆,2004)。 敘說是流動的再呈現,蔡敏玲與余曉雯 (2003) 延續杜威看法,認為經驗是連續性的, 無論置身於哪一點,都是以過去的經驗為根基,並且引至一個有待經歷的未來。進行敘 說訪談 (narrative interview) 時,透過三度敘說空間 (時間軸、個人和社會互動以及空間 軸) 的概念來描述敘說探究過程,本研究以此為探究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經驗之依據,並 在訪談的過程中參考 Myers 與 Newman (2007) 提出訪談應遵循的七個原則: (一) 將訪談者置身於情境中,成為整個訪談中的行動之一。 17.

(28) (二) 訪談者盡可能降低訪談時潛在的不協調氣氛,例如:穿著合宜的衣著、使用 對方聽得懂的語言。 (三) 讓不同的聲音出現,高熏芳等 (2001) 認為同時使用觀察法與訪談法更可以 提供更為完整與正確的結果。 (四) 視訪談過程每個人都是詮釋者,研究者必須覺察到訪談資料是受訪者再詮 釋的經驗,受訪者在講述自身經驗時,是由現在經驗重新詮釋過去所發生的事件。 (五) 為了使研究更貼近受訪者的世界觀,更加深入蒐集受訪者生活中的訊息,在 訪談過程中力求運用受訪者所使用的語彙來發問與評論。 (六) 以半結構或開放式的問題進行彈性訪談,並在訪談中隨著受訪者的態度、語 氣與話題進行適時、合宜的調整。 (七) 關於所蒐集到的技術與相關重要資訊務必要負起保密的責任。 本研究除了採質性訪談作為主要研究方法,潘淑滿 (2003) 提及研究者為了能深入 體會被研究者的感受與知覺,必須融入被研究者的經驗世界中,進而以被研究者的立場 與觀點,詮釋這些經驗與現象的意義。因此,研究者參考陪跑教練建議,矇上雙眼體驗 視障者的生活並由陪跑教練幫助研究者模擬視障者跑步的狀況。本研究主要研究參與者 有視障者,為了捕捉視障者運動經驗,訪談前會提及某些動作若無法用口語表達,能以 肢體示演之,研究者會在旁紀錄並再次與訪談者確認。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台灣阿甘為探討對象,藉由半結構式訪談方法蒐集相關資料。關於研究工 具部分,首先確定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立場,並對照研究相關問題後列出以下說明: (一) 訪談綱要 研究者對訪談結構的控制程度而言,訪談可以分成三種類型:封閉型、開放型、 半開放型,就半開放型訪談而言,研究者先備有基本訪談提綱,根據研究設計 對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且根據訪談具體情況對訪談程序和內容進行靈活調整 (陳向明,2006)。首先,本研究參考 McAdams (1993) 提出訪談大綱內容,擷取 18.

(29) 其中五個問題方向 (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2004) : 1.生活章節 這些生活章節主要期望敘說者將自己生活歷程想像成一本書,將生活中每一個 部分組成這本書的章節並為這些章節賦予一個標題,簡述各章節內容。 2.關鍵事件 關鍵事件指在過去生活中曾發生的某些重要事件,或是具有關鍵意義的劇情, 有助於釐清生活中具有意義的特殊時刻。針對每一項關鍵事件,最好能詳細闡 述事件中發生了甚麼事、敘說者與誰參與其中、採取甚麼行動、以及在此事件 中的想法與感受,其中列舉五項關鍵事件有: (1) 高峰經驗 (peak experience) 指生命故事中的高潮點堪稱台灣阿甘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刻,並以此擴展至 有關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運動經驗。 (2) 低潮經驗 (nadir experience) 指生命故事中的低潮點,即台灣阿甘生活中最難熬、最壞的時刻。 (3) 轉捩點 (truning point) 指台灣阿甘自覺影響自己最深的事件,即使當時毫無覺知也無所謂。 (4) 早期的記憶 (earliest memory) 喚起台灣阿甘最早的記憶,此記憶包含清楚地場景、人物、感受和想法。 早期的記憶可分為青少年時期、成年的記憶以及其他重要回憶。 上述四種關鍵事件軸向所引發的問題或有重疊,在訪談過程中盡量以台灣 阿甘所體認的方向為主,避免過分引導。 3.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people) 首先,請台灣阿甘列舉生命故事中重要他人,並且特別指出他們之間的關係, 以及重要他人對他生命故事的哪些具體面相造成影響。除此之外,討論有沒有 誰對台灣阿甘有深刻的影響,他們之間發生何事。 19.

(30) 4.壓力與難題 (stress and problems) 台灣阿甘因為生理條件有別於正常明眼人,需要克服的問題與麻煩尤其特殊, 故此部分著重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問題困難程度、其中有甚麼壓力、最 後的解決方式等。 5.未來藍圖 (future script) 此部分開啟台灣阿甘對未來期許與計畫的談話,藉此反映生活中成長轉變的經 驗,並陳述目前夢想、計畫與綱要。 本研究藉上述觀點作為訪談時擷取及分析資料的基調,並根據研究參與者擬定成 兩份訪談大綱,一份予台灣阿甘,另一份予陪跑教練。訪談大綱列於附錄二「台灣阿 甘參與運動生命故事之敘說」之研究訪談大綱。 (二) 研究者本身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既是研究工具。研究者個人因素與個人傾向,將會 影響研究品質。對研究者主體性進行反省不僅可以史研究者更「客觀」地審視自己 的「主觀性」 ,瞭解「主體」 、 「客體」間的關係,可以為研究結果可靠性提供一定的 評價標準和事實依據 (陳向明,2006)。研究者與研究行動是持續地交互作用,研究 者會受到資料之形塑,資料亦會被研究者所形塑出來,研究者應盡力保持「客觀性」 與「敏覺力」之間的平衡。 「客觀性」意謂對事件做出正確且不偏頗,而「敏覺力」 為查覺到資料中細微變化和意義,並能重組其中的概念關係 (吳芝儀、廖梅花,2001)。 五、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除了以台灣阿甘為焦點研究參與者外,為了增加資料蒐集的豐富性與提升 其完整度,增加訪談台灣阿甘陪跑教練四人 (本研究以匿名稱之,分別為阿和教練、 阿傳教練、阿偉教練與阿連教練)。林丹紅 (2010) 提及「陪跑員」是建立在一段時間 或是一個活動合作期間,並無「陪跑教練」之說,但這些教練與台灣阿甘之間不只存 於跑步當下合作關係,尚有競賽與練習前指導與教學過程,且鄭志富 (1997) 提及運動 教練會因應不同的情境變化而有多元樣貌,故本研究綜合上述看法以「陪跑教練」一 20.

(31) 詞述之。 在訪談前會先寄發或當天交予研究參與者研究訪談同意書 (如附錄一「台灣阿甘 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訪談同意書) ,並請其詳閱後簽名。訪談時間視訪 談者身體狀況與意願為主,平均每次約 1 至 2 小時不等。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如表 1。 表1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 訪談日期. 訪談對象. 2013.4.3. 台灣阿甘. 2013.4.9. 台灣阿甘. 2013.4.15. 台灣阿甘. 2013.4.18. 台灣阿甘. 2013.4.30. 阿傳教練. 2013.5.3. 阿傳教練. 2013.5.8. 阿傳教練. 2013.5.11. 阿和教練. 2013.5.11. 阿偉教練. 2013.5.14. 台灣阿甘. 2013.5.18. 阿和教練. 2013.5.19. 阿傳教練. 2013.5.21. 台灣阿甘. 2013.7.6. 阿連教練. 2013.8.26. 台灣阿甘.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六、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為以下:. 21.

(32) (一) 資料的處理 Riessman (1993) 提出「社會成員經驗世界的再呈現」模式是一個線性結構, 主要透過生活經驗資料的五個層次進而分析歷程,本研究以此為法,並於此說 明其研究過程如下 (王勇智、鄧明宇,2003): 1.第一層次:關注經驗 (attending to experience) 在意識流中關注傾聽,並分離出某些形貌,然後透過反思、回憶,並從觀 看裡拼湊。首先,研究者蒐集台灣阿甘相關文獻、平面與網路的資料以及 與台灣阿甘的相處,建構對台灣阿甘的認識,以研究問題為關注經驗的基 礎,釐清關鍵事件,進行訪談大綱的設計。 2.第二層次:訴說經驗 (tellingaboutexperience) 故事會因為聽者不同,而有不同版本,敘說過程中,訪談者所擁有的經驗 和傳遞的經驗之間具有一個無法避免的縫隙,可能來自於說者文化脈絡資 源,也可能因讀者角色不同而改變。 3.第三層次:轉錄經驗 (transcribing experience) 轉錄是一種研究程序,指將言說的錄音或錄影資料,或者是手寫筆記,轉 換成為類型化、或以文字處理器處理過的形式 (吳佳綺,2010)。轉錄經驗 強調不同轉錄呈現方式會建構不同意義,不同轉錄慣例會引發及支持不同 意識形態與解釋立場。當進行敘說研究時,不管使用何種錄製形式皆難以 捕捉完整對話,其特性是不完整的、部分的和具有選擇性的。 4.第四層次:分析經驗 (analyzing experience) 研究者會將一系列談話加以剪裁,試圖理解其意義並決定呈現風格、形式、 次序等,將被說出來的話加以編輯和賦予新型態。關於分析經驗部分參考 Lieblich、Tuval-Mashiach 和 Ziber 提出的「整體-內容」分析方式,此為透 過敘說整體內容聚焦,呈現個人整體生命故事的分析模式,本研究以此呈 現於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經驗 (吳芝儀,2008)。 22.

(33) 5.第五層次:閱讀經驗 (reading experience) 閱讀經驗層級會透過與他人分享時,將閱讀者意見整合到最後成品。因此, 不同歷史脈絡下,相同讀者對於同一個作品可以引起相當不同的經驗。 因此,從事敘說研究資料理時,需考慮對於敘說者當初經驗的回想,記憶和蒐 尋,更需注意與敘說者言談溝通的脈絡、語言敏感度、事件相關經驗和知覺 (蔡敦 浩等,2011)。 (二) 信效度的檢驗 敘說研究常面臨的挑戰包括研究者是否虛構故事?如何判斷故事的真假 ?Ellis 與 Bochner (2000) 認為敘說研究的效度問題取決於作品如何讓讀者感 覺到所描述的經驗是可信的與可能的;信度部分,透過與研究參與者共同討論、 提出其看法來檢驗研究作品進而提升檢驗信度。敘說研究經過敘說者回憶、再 建構並將其呈現,經驗的事實成為討論之一隅。我們的分析性解釋是部分的、 相對真實的,其目標是朝向「可信度 (believability) (而不是確實性) ,即朝向 增加理解,而非控制 (王勇智、鄧明宇,2003,頁 144)。蔡敦浩等 (2011) 亦提 出敘說的真實並不等同於歷史的真實,生命經驗的回憶是語言與想像的東西相 互牽連、糾結、鑲嵌和編織於一起。 分析生命故事是高度主觀的工作,研究者主觀地將敘說者生命故事記錄下 來並將之詮釋,針對本研究信度問題,應著力於如何深入敘說者的內心世界、 反思研究者的主觀在研究中的影響及在研究探索過程中,敘說者與研究者所建 立的互動關係 (洪瑞璇,2001)。 本研究參考 Atkinson (1998) 提及生命故事研究效度標準,以檢視本研究: 1.「內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指敘說者對於自己所說的事件,不因時間而前後不一致,這個「一致性」 的判斷標準,全賴以敘說者自己的主觀意義為標準。 2.「確證性」 (corroboration) 23.

(34) 確證性內涵不在於敘說者是否改變故事內容,而是研究者呈現故事時,是 否得到敘說者的確認。因此,本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訪談內容與故事呈 現的內容交與敘說者確認,由敘說者決定有無需要更改內容。 3.「說服性」 (persuasion) 相較於確證性「忠於原著」的主觀標準,說服性為客觀標準,即研究者在 聆聽敘說故事時,判斷其生命故事的合理性,是否引起自己的共鳴?是否 遇到類似的故事?或者是否有可能發生在他人身上。 據上述,研究者會先多次接觸受訪者,接觸場域包含台灣阿甘工作地點、運動 場域等,以建立雙方關係與基礎認識,從事研究時會重視當下氣氛與敘說時互動狀 況,避免研究參與者過多壓力及不安情緒。待研究訪談後會將成果交予並保留最後 修改權力予敘說者。 七、研究限制 本研究透過敘說探究進行資料蒐羅與分析,雖然故事主軸是以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 生命故事為基礎,為了增加資料深廣度與完整性,與台灣阿甘討論並請他介紹本研究範 圍中其他重要他人,共同完成本研究。在有限訪談時間下,研究參與者無法對台灣阿甘 參與運動整體故事鉅細靡遺敘說,難免會因為時空久遠關係下而遺漏某些重要情節或過 程,再者,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有五位,基於研究參與者對同樣事件造成不同的經 驗敘說以及情緒反應,研究者致力以客觀立場敘述與分析,以求本研究之完整性。 八、研究倫理 陳向明 (2006) 提出研究倫理中面臨三條原則的衝突包括: (一) 為受訪者保密。 (二) 尊重受訪者自己解決問題的人格與能力。 (三) 自己作為一個公民為社會上其他的人以及受訪者自己的安全負責。 根據上述,本研究為保護研究參與者,將採取以下措施,以確保參與者不會受到傷 害及尊重個人隱私的問題。 24.

(35) 1.告知原則:在研究進行前,告知研究參與者本研究之目的與範圍,並確認該 參與者是否知悉研究進行方式。徵得研究參與者同意後,會邀請研究參與者簽 署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如附錄一-研究者參與同意書)。 2.匿名原則:對於研究參與者名字、所任職政府機關或是公司行號以及所需接 觸到重要他人,皆採用匿名處理原則或是以○○取替之。但由於本研究主角所 觸及領域廣且知名度高,故若述及其相關資料時盡量以原貌呈現,貼近事實。. 25.

(36) 第貳章. 蜿蜒人生塗染生命色彩. 我們的生命感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線投向未來,而是彎彎曲曲的縈繞,每個時刻都是 由生命的過去返回現在的心頭,而成就此時活著的生命感。 (引自余德慧、李宗樺,2005) 蜿蜒曲路造就生命厚度,在路中捕捉各種記憶秧苗,繼續植入下一個希望土壤。本 章以「整體-內容」模式整理台灣阿甘的生命歷程,主要描述台灣阿甘從小到雙眼失明 後的生活概況,分為兩節「微光的幸福」與「上帝的玩笑」 。 「微光的幸福」其中含括家 庭篇及初學篇。「上帝的玩笑」分為升學篇、信仰篇與工作篇三個部分。. 第一節 微光的幸福 台灣阿甘,三歲時經過診斷,罹患了「視網膜色素病變」 。幼稚園時,視力大概是零 點一,到了國小階段,視力只剩不到零點零八。國小三年級察覺到自己擁有特別的眼睛, 某一次向時任國醫的父親詢問自己視力狀況,才知道自己視力會經年齡增加而減少,且 不可回復。 一、家庭篇 家中排行老么的台灣阿甘,上有一位兄長與三個姐姐,由於哥哥姊姊都讀大學,父 親行醫忙碌,母親有時會去幫忙父親,因此台灣阿甘做很多事情都是一個人。. 小時候與家人見面機會比較少,因為我畢竟是晚生,我哥是老四,我跟我 哥就差十歲以上。然後因為從小我們在永和長大,我晚上都一個人孤獨在 家,因為我媽媽晚上都去協助我爸爸的診所,下午二、三點多他就離開了。 他就把飯菜煮好,讓我一個人在家。 (2013.5.14 台灣阿甘). 二姊和三姊在外讀書偶爾回來是台灣阿甘的家庭教師,只要有課業上問題,第一 26.

(37) 個會想到她們。. 如果小時候我功課比較不好的時候,我會去問二姊跟三姊,他們會幫我 看國文、數學。 (2013.5.14 台灣阿甘). 父親於 1949 年隨政府撥遷來臺,並任職總統府國家醫師,結合中、西醫診療方 式,在當時可謂獨創一格。國小六年級家父辭世,台灣阿甘家中經濟支柱崩塌,加上 當時還有為數不少房貸,頓時家中愁雲滿布。. 生活不好啊!我爸爸跟人家借的錢蓋的房子,不到半年可能就要搬進來, 後來 (省略:父親) 心肌梗塞過世,最後我媽媽又把它賣掉,又去還給其 他借錢的人,變成我們辛苦的住樓上一棟四層樓的房子,樓下一到三樓全 部通通賣掉了。(2013.5.14 台灣阿甘). 為了謀求家計,母親做了家庭代工,台灣阿甘與三姊一有空閒也會一起幫忙。. 差不多是國一的時候,後來在家就在做緞帶花,跟我媽和我姊三個人做手 工緞帶花。 (2013.5.14 台灣阿甘). 二、初學篇 「視網膜色素病變」讓台灣阿甘天生擁有不一樣觀景窗,光線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陽光愈強,看得愈清楚;若是遇到陰天,霧茫茫一片讓他在行走時要格外小心。. 陽光越強,看得越清楚,但是弱的陽光就看不到了,如果陰天的話就看 不清楚,地上朦朦的,好像馬路跟騎樓看起來是一樣的,……我會通通 看成一片。 (2013.5.21 台灣阿甘). 小時候,好奇的台灣阿甘喜歡往外面跑。冬天常常會跑到福和橋下玩耍,當看到溪 27.

(38) 流在移動,他會好奇地下去看看有多深。河邊是台灣阿甘遊憩地,有時候拿著塑膠袋與 爸爸的釣魚竿,自己買著魚餌就在河邊釣魚。. 小時候我一個人有時候無聊,冬天也跑到福和橋下面,跑到河裡面去玩, 我去看說河到底多深,我想只有到肩膀、腰而已,我不知道有時候真的很 深。 (2013.5.14 台灣阿甘). 鄰居會借腳踏車給台灣阿甘,有時趁車主不注意,台灣阿甘會拼裝兩台不同大小腳 踏車,輪子一大一小的創意腳踏車在他搖搖晃晃下出現巷口,路旁的人覺得新奇有趣。. 我跟鄰居借腳踏車自己出去玩,我自己有一次把鄰居的兩台腳踏車拼裝, 我用老虎鉗將一個大輪一個小輪拼裝一起。人家就很好奇, (省略:鄰居 喊著) 新車新車,前大後小,就有一點斜斜的。 (2013.5.14 台灣阿甘). 台灣阿甘常常因為騎車掉進水溝,手臂常因此破皮流血,有時候他受傷了,當下並 沒有感覺,還是由他人提醒才知道。. 不會阿,反正愛玩,就沒怎麼害怕,難免擦傷,自己有時候都看不到,怎 麼你手臂又流血,又被刮到。 (2013.5.14 台灣阿甘). 爬樹也是台灣阿甘樂趣之一,家裡果樹旁水果散落一地,皆出自他的傑作。家人擔 心安全,反對他一直往外跑,但是台灣阿甘總有辦法避開家人眼線,找到適合時間溜出 去,有時他會掌握母親準備晚餐時間,當母親前腳踏進廚房同時,後腳同步離開了家門。 小學一到三年級,台灣阿甘有時會因為考得不好而嚐到教鞭的滋味,因為他眼睛「與 眾不同」 ,老師並不會告知家人學業狀況。但是,兄姊優異學業表現影響原本不被苛求學 業的他,這也讓他感受到壓力,於是投入於書本之中,他除了在課業上突飛猛進,也大 量涉略課外讀物,終於在國小六年級獲取全班前三名的殊榮。 28.

(39) 國中時,台灣阿甘對美術課產生興趣,甚至希望未來就讀復興高中美術科。每當要 做出重大決定時,全家人都會聚在一起開家庭會議,由於顧及到未來工作,台灣阿甘在 會議結果後被安排至財團法人臺灣盲人重建院 (以下簡稱重建院) 學按摩,穿上復興高 中制服的憧憬只好放在回憶中。. 一開始想要去讀復興高中的美工科,本來想去念,但是家人又再討論了, 畢業出來後又能做甚麼? (2013.5.21 台灣阿甘). 第二節 上帝的玩笑 一、升學篇 台灣阿甘第一天到重建院,看到有人從遠方拿著手杖,手杖觸地並不斷地左右以半 圓弧形滑動,緩慢地走著。慢慢意會到他們跟自己一樣也是視障者,他立刻上前一個接 一個地攙扶同學到辦公室。. 我第一天去學校,好像一個盲人拿著走杖,我那時候還不確定那個情況, 看他走路歪歪的,我就趕快去幫忙帶到學校裡面的辦公室。待會又來一個, 我又去幫忙。 (2013.5.21 台灣阿甘). 晚上宿舍同學彼此認識後,大家閒聊中提議出外買東西,一位高年級同學便帶著大 夥由學校門縫中走了出去。台灣阿甘從與他們相處之後,漸漸地對重建院有新認識與看 法,他認為這個環境非常封閉,與外界交流資源有限,希望未來看不見亦能受到他人照 顧,因此在他僅存餘光視力時,盡力幫助其他看不到的視障者。. 同學說半夜出去吃東西,想說是職業學校應該沒有關係,我們就從校門 外側,邊緣有個縫,我們就跑出去了。後來我才發覺盲人圈是很特別的 世界環境,是沒有人去注意的,所以後來我開始想說,有機會我看的見 29.

(40) 的時候幫他們,換我看不見的時候,別人幫我會比較願意,所以那個時 候我才說我對自己有一個期待,他們要去買東西,我就去幫他們買,他 們要出去逛街,我就陪他們去逛。 (2013.5.21 台灣阿甘). 重建院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視障者具有獨立生活與按摩工作能力,起初看到老師在 別人身上按壓,台灣阿甘想說怎麼會有人願意讓別人在自身觸碰、遇到異性怎麼辦等等 問題,按摩是重建院重要的培訓課程,學習範疇從學理基礎、技能訓練與按摩倫理,他 也在那裡學得一手好功夫。由於學校老師學歷高,滋養攻讀大學的希望,再加上家中哥 哥姐姐都讀過大學,不服輸地激勵自己完成就讀大學夢想。. 後來我們老師是先天全盲的,還有一個是臺大畢業後後天失明的,後來到 日本學復健科回來,就想說這些老師學歷蠻高的。 (2013.5.21 台灣阿甘). 我為了要拚大學,是因為哥哥姐姐都是念大學碩士博士,我也希望像他們 一樣,我就是那種不服輸的心理阿!我常說他們可以我也可以。 (2013.4.3 台灣阿甘). 就讀重建院之前,台灣阿甘起初想要進入臺北市立啟明學校 (以下簡稱啟明學校) , 但是校方以招生名額已滿的理由把他擋在校門外,重建院畢業後,這次他順利進入啟明 學校。啟明學校成立目的是為了協助視障者就學,全校百餘人,高中部約有二十人,當 時升學名額僅七位,分別落在文化大學西樂系、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淡江中文系與師 大特教系等,所以並非人人有獎,經歷兩年重建院時光,台灣阿甘更篤定要繼續升大學, 一開始鎖定考取音樂系,但是同樣在這條路徑上努力的多數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音樂, 因此音樂老師並沒有一開始同意讓他選修。. 老師說我年紀比他們大,你又是後天,又不是從小陶冶起來,學起來會 比較辛苦。 (2013.5.21 台灣阿甘) 30.

(41) 導師是他第一站援助對象,聽完初衷,導師希望他去訓導室了解狀況,訓導處又輾 轉介紹至輔導處,後來又找上教務處、又回到輔導處……,像皮球般四處碰壁,音樂老 師看台灣阿甘鍥而不捨地請求,雖然沒有音樂基礎但誠意十足,最後也點頭答應。. 我就從我們的導師跟他提,導師講完叫我去訓導處,訓導處講完又去輔 導室講,輔導室講完又去教務處講,教務處講完又叫我去輔導室講…… 我說我喜歡鋼琴,我是不會阿!但是我的手很巧,你可以測試看看阿! 他本來不同意的,後來覺得我很認真願意學。 (2013.5.21 台灣阿甘). 即使非常努力,因為年紀稍長、對音樂學習時間較晚,許多考量下台灣阿甘音樂系 夢想在高三那年只好轉為師大特教系,高三上學期,和煦陽光讓他起了個大早,抬頭仰 望發覺眼睛感光程度不像以前,不好預兆頓時閃過,左手慢慢地蓋住左眼,烏黑一片。 自小知道總有一天視力會慢慢變差,但沒想到來真快。心裡自知一隻眼睛看不到,無助 地坐在操場上,沉靜一個上午後,決定把握僅剩視力,趕緊考上大學。 當時高三升學班晚上自習時間能夠鏖戰到晚上九點半,就寢之後所有同學一律躺平 ,台灣阿甘會等到舍監關燈後繼續看書。把衣櫃當書桌、插上檯燈電源,通宵直達日出。 可惜舍監在一周內就發現,為了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他將讀書戰線拉到寢室旁的浴室, 維持一段時間奮戰。某一日台灣阿甘按照慣例在早晨五點半開始收拾,張著疲勞眼睛準 備晾乾衣服,突然一不留神,眼睛戳到椅背,哀號慘叫聲把同學吵醒,老師趕緊把他送 至鄰近醫院,醫師在面前宣布了如同死刑般地結論-雙眼失明。. 有一次我看書到天亮的時候,眼睛很疲累,因為其他同學要起來了,我就 趕快先去把浴室的門打開,趕快回到宿舍,趕快去曬衣服,再去跑四十分 鐘的操場。結果眼睛很疲累的時候,我剛好要曬衣服的時候,結果我彎腰, 那個時候我就講哇! (動作:手遮住眼睛) 我這生什麼都沒了,我這生都 毀了,一切希望都沒了,後來學校同學老師就趕快衝過來,後來學校訓導 31.

(42) 處的老師把我送到急診,結果醫生還沒宣布的時候,我就想說我這輩子會 看不見。 (2013.5.21 台灣阿甘). 二、信仰篇 連續幾個月來熬夜苦讀,卻因為椅背親吻眼球讓一切化做夢靨,頓時生命樂曲切換 到不同旋律,越來越小聲、越來越哀怨。大學聯考沒有奇蹟降臨,知道沒有上榜的台灣 阿甘在高中後半學期,生活如同壟罩在低氣壓中,盡可能地避開人群、遠離任何人目光、 上學不再快樂,雙眼失明後,一度想要了結自己性命,不管是走在校園或是通過馬路, 類似畫面重覆出現:. 想從樓上跳下去、有時候在學校門口,那時候有很多想法,我有時候還想 說用頭撞牆壁……想要毀掉自己、想要結束生命。 (2013.5.21 台灣阿甘). 在啟明學校最後兩個月,無助與悔恨不停在內心流轉,熱情的心關上了窗。幾次回 家為了找尋內心依靠,卻被無情愁緒蝕沒。. 每次我下課後回到家就用力關門躺在床上,我就會在想很悲傷、很痛苦很 絕望的一些事情。 (2013.5.21 台灣阿甘). 知道自己視力會逐漸消失,所以把握每一個唸書機會,想不到這個意外來得如此快, 台灣阿甘心想:. 我就想說我這一生就完蛋,什麼都沒有了。我心裡極大的害怕、恐慌,我 想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所以那個時候我甚麼都看不到。 (2013.8.26 台灣 阿甘). 某天,台灣阿甘與國中同學阿宓電話聯絡,台灣阿甘向同學娓娓地訴說自己失明經 32.

(43) 過,在言談之中感覺台灣阿甘的失望與沮喪,於是阿宓鼓勵台灣阿甘能一起去教會:. 他跟我說你在家裡面也是過一天,你在學校裡面,學校老師讓你到畢業, 但是你未來的路都不知道,他的同學說,我以前國中時常去他家,所以那 個時候他跟我說要不然你跟我去教會。 (2013.8.26 台灣阿甘). 台灣阿甘對教會印象回溯到就讀重建院,每當聖誕節或是其他特殊節日,大夥吟唱 詩歌或是教會裡面的人分享自己心路歷程,由於阿宓熱情邀約加上過去對教會活動並不 排斥,於是選定一天過去。初至教會,害怕讓人知道自己雙眼狀況,台灣阿甘低著頭不 敢直視教友,沒多久有一位牧師用和緩且溫柔語氣問候台灣阿甘,緊接著其他教會兄弟 姊妹先後送至關懷。. 牧師跟我說你好,我是王牧師……他也沒有馬上跟我說很多聖經的道理, 那時候教會的兄弟姊妹彼此都很關愛。 (2013.8.26 台灣阿甘). 台灣阿甘在雙眼失明後第一次感受如此不同地氛圍,雖然當時內心依然聳立一道冰 冷高牆,但是相較學校及家中,教會是他心靈濾網,過濾了激盪不已的愁緒。往後好幾 個星期日也都請阿宓帶他到教堂。回想當時,台灣阿甘並沒有想說信仰能帶給他多大影 響,只是尋求一個心靈平靜地。. 那個時候教會變成我的避難所,那是我逃避的地方,我只是想平靜而已, 我也不相信教會會給我力量。 (2013.8.26 台灣阿甘). 半年後,阿宓突然有天向台灣阿甘提出一同受洗的邀請,台灣阿甘回問理由,阿宓 認為自從進入教會後,生命有了不一樣改變,洗禮出嶄新靈魂,但是台灣阿甘沒有立即 答應,教會雖然平息他的心情,但對於一個雙眼失明的人來說,未來生活與工作上會較 一般人辛苦,這些憂慮就像是亂流時常侵襲他的內心,既懷疑又期待。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A7: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6 款規定:「政府資訊屬於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透過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的圖畫 圖畫 圖畫 圖畫與少許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或者完全沒有 文字的結合,來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或說故事 傳遞資訊

訓練目的之一為小組討論中學生擷取材 料時,可用自然流暢的口語表達,不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