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學志. 博士. 邱發忠. 博士.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研 究 生:許芳彬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16 日.

(2)

(3)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謝 誌 論文完成之際,心中真是百感交集,重回學校當學生一直是我最大 的心願,如今能夠一償宿願,最感謝的莫過於家人的支持與體諒,特別 感謝我的先生恆信、我的小孩宸瑜、哲銘,始終支持我勇敢追求夢想。 回首兩年來的點點滴滴,一路走來,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有公公、婆 婆、媽媽、大哥、大嫂及兄弟姊妹們的全力支持、有研究所學長姐及同 學們的加油打氣,也有來自朋友們的關心祝福,才能讓我堅持到最後。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 陳學志教授及 邱發忠 教授的悉心指導與勉勵,不論是在研究方向及觀念的導正與指引,或是 在論文寫作的建議上,都讓我受惠良多,在此獻上我最真誠的謝意,並 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 林偉文教授及 高琦玲教授,在百忙中審閱論 文,提供許多寶貴建議,使我的論文更臻完善。另外,特別感謝碩班學 長張雨霖,每每在我遇到寫作瓶頸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和我討論、給予 建議、並提供各種可能的研究方向,並且在研究方法及統計資料分析上 給我實質的幫助,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還要感謝研究所的好朋友們: 郁卿、順智、志銘、苑綺、俐君、孝儀、佳諭、宜錚、維新、慧芬以及 612 研究室的夥伴們,除了精神上支持我,還要隨時受我請託幫忙進行 施測、完成測驗分析。還有感謝我的大姊晉瑄及小妹芳凰充當救火隊 員,幫我進行繁瑣的測驗評分工作。此論文的完成,有太多需要感謝的 人,謝謝所有曾經在我論文寫作過程中提供協助的朋友們,也謝謝在研 究所學習期間所有陪伴或幫助過我的家人及朋友們。 芳 彬 謹識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i.

(4) 想像思考測驗的發展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想像思考測驗」。經由文獻分析得知,想像思考包含四個 因素:(1)流暢性、(2)變通性、(3)超越現實性及(4)鮮明性,由此發展測驗形式與 計分指標。研究者先進行想像思考測驗之編製與預備性研究,以臺北市及嘉義縣 150 名高中學生為預試樣本,透過獨立樣本 t 檢定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確認「未 來背包」題項適合作為正式題本。接著,以流暢、變通、超越現實、鮮明做為預 測變項,以共識評量分數做為效標變項進行迴歸分析,進一步確認影響想像思考 表現的主要因素包含(1)超越現實性及(2)鮮明性,並據此發展「想像思考測驗」 之正式題本。研究者以臺灣區 234 名高中職學生為正式樣本進行施測,以「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 、 「未來想像傾向量表」 、 「華─葛氏批判思考量表」中文版等測驗 或量表為效標求取相關,和比較有無接受未來想像訓練高中學生想像思考測驗得 分的差異,來做為效標關聯效度之證據。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者針對「想像思考」構念編製測驗,以「未來背包」為題目,採圖、文 兼具之測驗形式,計分指標則包含「超越現實」及「鮮明」兩個測量面向。 二、 「想像思考測驗」在信效度檢驗方面,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值超越現實 為.945,鮮明為.923;兩種指標之再測信度則分別為.555 和.320,均達中等 相關;在效標關聯效度部分,超越現實指標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各分 測驗均有低度到中度的顯著相關 (.254~.447) ;與「未來想像傾向」及「批 判思考量表」則無相關。另一方面, 「鮮明」指標與「未來想像傾向」有.478 的顯著相關,與「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批判思考量表」則無相關。此外, 本測驗以參加未來想像社團之學生為效標組,與對照組比較起來,在超越現 實指標上確實得分較高。 最終,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後續研究及實務工作之參考。 關鍵詞:想像思考、流暢力、變通力、超越現實力、鮮明力 ii.

(5) Construction of Imaginative Thinking Tests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nd validate “Imaginative Thinking Tests”.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imaginative thinking comprises four components: fluency, flexibility, beyond reality and vividness,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former four components were taken to take shape the tests and rating indic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formal tests, a total 150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in Taipei city and Chiayi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pretest-sample students. Afte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earcher adopted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d Two-way ANOV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indices and consensual assessment. Then,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confirm the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imaginative thinking (beyond reality and vividness were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scores of consensual assessment were criterion variables). Through analysis, it revealed that “beyond reality “and “vividness “ were indispensible units in imaginative thinking. The sample for the formal study was 234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liability validation,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adopted to ensure stability of the tests. For validity, the “New Creative Tests”,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and the “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were criteria to obtain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1. In this study,” The Imaginative Thinking Tests” which comprised verbal and figural activities was developed, and the crucial rating indices were "beyond reality" and " vividness ". 2. With regard to reliability of this instrument, the Cronbach's α of "beyond reality" iii.

(6) was .945, and of " vividness " was .923.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two rating indices were .555 and .320, respectively. 3. In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the scores of "beyond reality"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at of the “New Creative Tests” but not significantly with that of WGCTA.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48) between the scores of " vividness " and that of the “Scale of Future Imagination Disposition”. Besides, compare with control group, pupils who attending future imagination courses had higher scores on index of beyond reality. Finally, there are some main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results for future study and teachers.. Key words: imaginative thinking, fluency, flexibility, beyond reality, vividness. iv.

(7) 目次 謝 誌 ............................................................. i 摘 要 ............................................................ ii Abstract.........................................................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想像思考的定義.................................................................................... 5.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想像思考的探討.................................................................................. 10 想像力與創造力.................................................................................. 19 想像思考的相關評量方式.................................................................. 21. 第三章. 預備性研究 ............................................... 3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章. 想像思考測驗之計分指標與信效度研究 ........................ 4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五章. 想像思考測驗題本之編製.................................................................. 33 研究方法.............................................................................................. 35 研究結果.............................................................................................. 37. 研究方法.............................................................................................. 43 想像思考測驗計分指標之發展.......................................................... 48 想像思考測驗之信效度研究.............................................................. 58. 綜合討論 ................................................. 6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結果摘要...................................................................................... 65 本研究的理論性涵意.......................................................................... 66 本研究的應用涵意.............................................................................. 67 研究限制與建議.................................................................................. 69. 參考文獻 ......................................................... 71 附錄一:想像思考測驗(預備性研究用) ............................. 79 v.

(8) 附錄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 ............................... 82 附錄三:華—葛氏批判思考量表使用證明 ............................. 83. vi.

(9) 表次. 表 2-2 想像認知運作與認知特性摘要表 ............................... 17 表 2-3 想像力測驗比較表 ........................................... 25 表 3-3 未來背包與未來餐廳題本之受試者想像反應 t 檢定摘要表(N=150). 38 表 3-4 性別、不同題本之作答反應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150) .... 38 表 3-5 性別、不同題本作答反應量細格平均數 ......................... 39 表 3-6 城鄉、不同題本之作答反應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N=150) .... 39 表 3-7 城鄉、不同題本作答反應量細格平均數 ......................... 40 表 4-1 受測學校、人數及百分比 ..................................... 44 表 4-2 想像思考測驗之變通力分類類別表 ............................. 52 表 4-3 想像思考測驗之鮮明力分級表 ................................. 53 表 4-4 想像思考測驗(未來背包)超越現實分級表 ....................... 55 表 4-5 想像思考測驗(未來背包)編號 5112 受試者作答情形 .............. 56 表 4-6 迴歸分析與共線性診斷結果摘要與共線性診斷 ................... 57 表 4-7 各指標之評分者間一致性與相關摘要表 ......................... 59 表 4-8 想像思考測驗各評分指標之再測相關(n=43) ................... 59 表 4-9 想像思考測驗各評分指標之效標關聯效度 ....................... 60 表 4-10 未來想像社團學生與一般高中生在各計分指標上的差異 t 檢定摘要表 ................................................................. 61. vii.

(10) 圖次. 圖 2-1 產生探究模式的基本結構 ..................................... 11 圖 2-2 Mednick 的聯結強度及斜率的概念 ............................. 15 圖 2-3 想像力與創造力概念擴展的範圍圖 ............................. 20 圖 2-4 創造想像作業使用之刺激物 ................................... 23 圖 2-5 想像力測驗圖 ............................................... 24 圖 2-6 想像思考認知因素架構圖 ..................................... 29 圖 4-1 想像性評定七點量尺 ......................................... 45 圖 4-2 流暢力計分無效答案示例(1) .................................. 49 圖 4-3 流暢力計分無效答案示例(2) .................................. 50 圖 4-4 流暢力計分無效答案示例(3) .................................. 50 圖 4-5 流暢力計分無效答案示例(4) .................................. 50 圖 4-6 鮮明力 1 級分之圖例 ......................................... 53 圖 4-7 鮮明力 2 級分之圖例 ......................................... 54 圖 4-8 鮮明力 3 級分之圖例 ......................................... 54 圖 4-9 鮮明力 4 級分之圖例 ......................................... 54 圖 4-10 鮮明力 5 級分之圖例 ........................................ 54.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適用於高中生之想像思考評量工具,俾做為評估高 中、職學生想像認知能力發展之參考。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想像力遠比知識更來得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則無限概括世界. 的一切,不僅啟動文明進步,更是社會進化改革的源泉。」 Albert Einstein (何子樂,2003) 壹、想像力教育的重要性 由於全球快速變遷,人們必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面對未來的 各種問題與挑戰。許多研究者和實務者皆認為創造力 (creativity) 為各項工作領 域的核心能力 (Chermahini & Hommel, 2010; Shalley, Zhou, & Oldham, 2004),而 想像力 (imagination) 為創造發明的根本 (White, 1990)。因為想像力扮演著創造 活動的催化劑,因此,其為文化和科學生活演化的必要動力 (Lindqvist, 2003)。 調查發現,89%的人認為想像力思考 (imaginative thinking) 對於 21 世紀全 球化的經濟創新的成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各國均努力推動想像力培育的 計畫 (Imagine Nation, 2008)。例如:英國的創意伙伴(Creative Partnership)計畫, 該計畫認為在 21 世紀成功所必備的九項技能之一即為想像力與創意。為培育這 些技能,該計畫期望教師有能力重新詮釋課程,也負責尋找伙伴學校、連結伙伴 學校、提供良師典範、監控品質、排除障礙、並為伙伴學校尋找創意代理人 (creative agent)(詹志禹、陳玉樺,2011)。此外,美國 MIT 所推行系列的 CMS 計畫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Program) ,其目的在培育孩童擁有適應未來環 境與應變的能力。透過團隊互動合作過程中,習得適應未來需求的能力,並且激 發想像以增進創造性思維。而加拿大 Simon Fraser 大學的教育學院則於 2001 年 1.

(12) 成立想像力教育研究中心(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IERG),該機 構成立宗旨在於推行想像力促進方案並融入教師課程教學中 (邱發忠、陳學志、 林耀南,2011),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投入與想像力,以達到深度學習以 便擁有面對未來世界挑戰的能力。他們認為「想像力教育」就是讓老師在教學時 發揮想像力,也讓學生在學習時發揮想像力,這樣可以促使課程中的知識變得更 鮮活、生動而且有意義,因而提升教育成效(Simon Fraser University)(賴美辰, 2011)。Gharabaghi (2008)則認為可以透過想像以創造出更適切的方案來解決所 面對的問題,或在以科技導向的環境下具體實踐想像力於設計歷程中(Hansen & Kozel, 2007)。由此可見,世界各國正積極透過多元的教育方式,為提升學習者 想像能力而努力。想像力教育,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趨勢。因此,想像力的 研究主題對教育相當的重要。 環顧國內,行政院劉前院長在第八次科技會議閉幕式指示:「請教育部、國 科會針對『想像教育』 ,規劃改進基礎教育的啟發方式及加強科學教育相關研究, 以提升國人的研究能力」 (行政院,2009) 。而教育部積極推動的「未來想像與創 意人才培育計畫」也鎖定相似的目標,並設定七大議題融入課程,展開六項行動 計畫支持基礎教育到終身教育,期望協助師生發揮想像力共創美好未來(詹志禹 等,2011)。可見,想像力教育也已成為國內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想像力 的相關研究也顯得格外迫切,尤其在想像力的評量方面,如何有效評估想像力教 育之成效,對於推動想像力教育甚為重要。. 貳、推動想像力教育發展評量工具有其必要 想像,是人類在追求創意與創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也是目前教育方面 積極重視的關鍵能力之一,而了解學生想像能力的進步情形,不論是對因應世界 變化、提升國家競爭力,或對教師教學的調整,甚至對學生評估自我表現上,均 有其必要性與實用價值。隨著想像力相關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想像力教育的落實 與相關評量工具之發展因此顯得格外迫切。 然而,對於想像力研究社群而言,如何發展出客觀評量想像力的工具,一直 以來便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其問題的核心乃在於想像力的定義眾說紜云,並沒有 2.

(13) 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 (Finke, Ward, & Smith, 1992),而且有關想像力機制的研究 之文獻甚少,實有必要針對想像力的機制和評量進行探究 (邱發忠等人,2011)。 因此,研究者檢視目前想像力評量研究的情形,發現不論是國內或國外,想 像力的測驗工具均嚴重不足。以國外而言,在想像認知方面的評量工具,多數研 究者傾向採用任務設計進行探究影響想像的歷程運作,這類型研究主要以 Ward 以及其同僚所進行的系列研究為主(Ward, 1994; Ward, Patterson & Sifonis, 2004; Ward & Wickes, 2009)。例如「Ward (1994) 動物作業 ( the Ward “animal task”)」 及 Finke ( 1990 )「創造想像作業 (the Creative Imagery Task)」;另外,也有研究 者嘗試以心理計量方式量測個體的想像力,例如,「創造想像力測驗(Tes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TCI)」(Karwowski, 2008)、「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 (TCAM)」(張世彗修訂,2006)。但此二類的評量工具多僅限於評估想像力 的部分認知特性,難以涵蓋想像力的全貌,部分測驗或有客觀性不足的問題,導 致目前甚少有適切的評量工具,足以勝任客觀的想像認知能力評鑑工作。 就國內而言,想像思考的測量工具更是呈現供需失衡的狀況。研究者檢視國 內想像力測驗的發展,發現也有一些研究者針對想像認知能力的測驗編製評量工 具或發表論文,如王愉敏 (2011) 依據概念結合理論發展之「概念結合想像力測 驗(Imagination Test of Concept Combination, ITCC)」、陳繼成 (2011) 編製之設 計類科大學生想像力測驗、 「促發想像之環境因素的評測工具」(梁朝雲、許育齡、 劉育東、李元榮,2011),以及林偉文、朱采翎、王毓苓、朱嘉琪、劉家瑜 (2011) 所發展之想像力測驗等。但是其中,僅林偉文等人 (2011) 所發展之想像力測驗 具有良好之信效度,適合做為評估學習者想像能力之測驗工具。 綜括上述可知,為了因應全球快速變遷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培育人們具有豐 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所重視的關鍵能力之一。有關想像力 的各類活動、教育訓練、課程與相關研究主題日趨增加,但在想像能力的測量與 評估方面,卻少有適切之評量工具可供運用,因此本研究擬從想像力研究、文獻 與實徵資料中,探求想像力之運作機制並歸納想像認知因素,俾利發展想像思考 測驗。本研究發展的量表除了做為檢核想像力教育對於高中生想像思考力發展的 成效外,亦能提供評估學生想像思考表現之測量工具,此為研究者主要研究動機。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 研究目的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編製想像思考測驗。 二、檢驗想像思考測驗的信、效度。. 貳、 待答問題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臚列待答問題如下: 一、想像思考測驗的內涵與評量方法為何? 二、想像思考測驗的評量規準為何?. 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想像思考測驗」。本章將先論述想像思考的定義,其次 探討想像思考的認知作用,接著說明想像力與創造力之關係。最後,針對想像思 考的相關評量方式進行分析與評述,並歸納想像思考的認知因素,以做為測驗設 計之依據。因此,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想像思考的定義」,第二節為「想 像思考的探討」 ,第三節為「想像力與創造力」 ,第四節為「想像思考的相關評量 方式」。. 第一節. 想像思考的定義. 想像力的定義一直以來眾說紜云,並沒有單一正確的定義方式 (Finke et al., 1992)。在心理學領域中,對於想像的定義也略有分歧,張氏心理學辭典定義「想 像」為「將記憶中的經驗與意象予以整理綜合從而產生新意象的心理歷程(張春 興,1989)」。心理學大辭典中的定義則認為,「想像」是在大腦中對已有的表 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朱志賢,1989) 。以上對 想像的共通點在於,認為想像過程係將腦中已有的經驗或意象 (imagery) 進行重 組以形成新的產物,涉及心理的動態歷程的運作。其不同的是前者所著眼的是對 於既有的意象進行綜合整理,而後者的解釋則更為具體指出想像歷程尚包含對已 有的意象進行重新加工、重組或予以改造 (教育部,2011)。由此可知,想像指 的是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 「思維活動」 。因此, 「想像」本身為一認知性的動態運思歷程,「想像力」則為 從事此運作之能力,兩者的本質一樣,都是一種思考活動,只是前者著重想像的 歷程或表徵(representation) ,後者則著重想像的能力或動力。關於 “imagination” 一詞,本研究將以「想像」與「想像力」兩詞交互使用。而本研究所指稱的「想 像思考」則是指個體運用想像力所進行的思考活動。以下針對想像思考的運作進 5.

(16) 一步分析其可能特性:. 壹、想像的創造性 既然想像本身為一認知性的動態運作歷程,那麼此一歷程有何特性呢?許多 學者依據想像力的特性加以分類,董奇(1995)認為想像依其內容的獨立性、新 穎性和創造性可以區分為兩種型態。其一為「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將以往經 驗加以整理組織使之重現在記憶之中,因為它只限於記憶活動,故也稱為記憶想 像 (memory imagination),例如:複述聽過的故事。其二為「創造想像」,張春 興(1989)認為創造想像是在意識中重組以往經驗,並企圖超越以往經驗以產生 新 的 構 想 。因 它 是對舊 問 題 的 新構 想 ,故而 也 稱 建 構性 想 像 (constructive imagination),此種想像帶有創造性的成份,例如:改編或編造一個故事。此等 看法與 Mckellar (1957) 類似,其將想像區分為「回憶心像」 (memory images) 與 「想像心像」(imagination images),前者指的是對既有記憶的提取,這些心像的 形成泰半來自學習、經驗或來自於生活週遭所得;而後者所指的是針對不存在的 心像加以創造與想像 (Finke et al., 1992) 。例如將手機與相機概念結合,想像出 製造「照相手機」的點子。 由此觀之,第一類的想像不論是再造想像、記憶想像或回憶心像,均不涉及 任何的創新,僅是藉由「提取」技巧,將記憶中的心像原封不動的呈現。而第二 類的創造想像、建構性想像或想像心像則具有新穎、獨特的創造意涵在內。此想 法正如 Singer (1999) 提出的創造想像之想法,其指出想像力為一特別的人類思 考屬性或形式,意指個體從基本感官衍生出的原創心像能力,並反應在個體記 憶、幻想 (fantasies) 或未來計畫的意識中。這些衍生的圖像可能被重新的改造 (reshaped) 與重新結合成新的圖像或未來的作品,如未來的社會互動、創意的科 學、文學及藝術等。此外,邱發忠等人(2011) 也認為想像力並非現存知識的腦 6.

(17) 中再現,而是個體在大腦中進行運作 (如利用聯結技巧將樹木與人結合,而形成 樹人的概念或圖像),而生產出的原創性事物。 此外,張春興(1989)將想像的歷程按其功能分類,除了以上兩類,另外增 加「預期想像」,即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或是想像如何達成預期的目的。 例如:排練、為即將來臨的工作面試或其它社會互動的實用計劃。 綜上所述,廣義而言,想像力是一種心智活動,它可以是僅為個體過去經 驗的重現,並無創造力內涵在內 ( Vygotsky,2004 );也可以是源自於個體腦中 能夠利用、連結記憶或經驗中元素的能力,具有創造性的內涵;更可以是包含考 量未來的一種運思能力。然而,依據上述分析,研究者發現多數研究都傾向於將 想像力視為一種帶有創造性成分的心智活動,大部分研究所指稱之想像力,均包 含一種欲產生新穎或獨特產物之意圖。因此本研究所認為之想像力即指此類包含 創造性成份之想像,而本研究所指稱之「想像思考」,係指「創造性想像」,亦 即,想像思考的結果同時具有創造性及想像獨有的特性。. 貳、想像的超越現實性 想像既然具有創造性,又該如何與創造力 (creativity) 區分? 研究者認為可 以從思考運作的結果加以區分。創造力是一種生產出兼具新穎 (novel,例如原創 的、出人意表的) 和適當 (appropriate,例如有用的、能夠配合工作的限制而進 行調整)產品的能力 (Lubart, 1994;Ochse, 1990;Sternberg, 1988;Sternberg & Lubart, 1992, 1995, 1996);而想像力是指能夠想出各種意念,並加以具體化,超 越現實限制的能力 (Williams, 1980;陳龍安,1995)。由此觀之,創造力與想像 力雖然都能生產出新穎、原創的構想,但創造力終究要符合現實性,而想像力因 為不強調思考結果的實用性,所以能夠超越現實的限制,進入一個無所不能的世 界。此外,Egan (2008)更進一步指出想像力是指能夠想到除了現狀以外,其 7.

(18) 他可能的能力。因此,想像力為一種可能性的心智能力,想像思考產物之屬性, 則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而非事實性的思考(White, 1990) ,探究可能是什麼(what might be),發現不同的可能性(discove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 (Mellou, 1995)。 綜觀上述,具體而言,想像思考是一種可能性的思考活動,其顯著特徵即是「超 越現實」。 以下即針對想像「超越現實」的特性加以說明: Murray (1986) 指出,想像 並非僅限於整合已有的心像(image),對於不存在的實體(人、事或物)加以 整合亦屬於想像的範疇。由此觀之,想像的範圍並不侷限於個體已有的知識經 驗,而可被拓展至未發生、未經驗的任何實體領域。在實徵證據上,邱發忠等人 (2011) 以實徵方式來檢驗其想像力定義模式裡的超越現實概念,研究操弄超越 現實和控制組二個狀況。在超越現實想像組部分,要求參與者在進行 Ward (1994) 的概念延伸畫圖作業 (conceptual expansion drawings) 時,儘量能夠以超越現實 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畫出外星球的動物;而控制組則僅是要求參與者畫出外星球的 動物。結果發現,參與者被誘發超越現實思考後,在想像思考的表現得到提升, 因此,超越現實的想像力構念得到支持。 如同 Dewey(1910)所述,想像能讓人們超越現實見聞而看到未知,能補 充人們的幻想,深化人們的觀察,解除人們的邏輯束縛,也如同 Passmore (1985) 的觀點,想像力是形構有別於我們實際所見、超乎我們既有經驗的意象之能力。 因此,所謂「超越現實」即包含「超越經驗」和「超越既存知識」的能力,前者 是指想像思考的運作超越個人經驗的再現(representation),後者則指想像思考 的產物脫離現存知識或概念的範疇。整體而言,想像思考的運作是超越時空限制 的,它源自經驗、知識與邏輯,但也嘗試超越經驗、知識與邏輯。 此外,在創造想像的認知機制裡,個體運用什麼技巧想像出具超越現實的事 物呢?White(1990)指出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知覺及感覺上富饒彈性。 8.

(19) 個體進行創造想像時,經由改造、重新組合、連結原有的經驗與記憶,進行概念 延 伸 (Conceptual expansion) (Ward, 1997) , 個 體 藉 由 想 像 新 的 領 域 例 子 (envisioning new domain instances) 而 延 伸 (extend) 現 存 知 識 領 域 的 範 疇 (existing conceptual domains)(Ward, 1994; Ward & Wickes, 2009)。由此可見,想像 力核心為擴散性思考(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涂莉苹,付印中)。正是這種 擴散性思考,讓我們擴大思考的可能性,能夠以非傳統或新奇方式來進行思考 (Stevens, 1951; Egan, 1992; White, 1990)。 綜合以上論述,研究者認為個體思考能否超越現實及知識範疇實為想像思考 的重要特徵之一。. 叁、想像的表徵形式 想像力除了具有創造性、超越現實性,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則是想像 的表徵型式為何? Reichling(1990)認為想像的重要特徵是圖像性(symbolic), White (1990) 更進一步指出想像力並非只是指涉心像,富有想像力不只是能有生 動和多樣的心智圖畫。富有想像力的人能夠在思考、感覺及知覺上富饒彈性。再 則,根據 Paivio (1971) 的雙編碼理論 (dual coding theory),他提出人類是根據 「圖像」和「語言式」的編碼表徵。這兩種編碼方式可以將訊息加以組織、儲存、 結合及應用等。依照 Paivio 的看法,心像是個體在環境中觀察到的物理刺激的 類比式 (analogue) 編碼,如:大象,其保存了被表徵對象的主要知覺屬性。而 另一為以語文的心理表徵的符號式編碼,這種表徵型式則不具知覺屬性,如以數 字表示時間。可見想像活動為操作心智表徵的材料,任何表徵的形式都應是想像 的材料,因此,個體想像思考的表徵除了圖像式的表徵,還包含了語文性質的表 徵,或者,也包含了視覺以外的感官,如:味覺、觸覺等。 除此之外,在創造性認知中,Finke 等人 (1992) 提出的「生產探索模式」 9.

(20) (Geneplore model) 也提到關於想像力表徵形式的論述。此模式的前發明結構為想 像產品的內在前兆,其表徵形式包括:1.視覺形態 (visual patterns) 及物件形態 (object forms); 2.心智混合 (mental blend);3.類別範例 (category exemplars);4. 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s);5.語文結合 (verbal combination)、音樂形式和行動基 模等,這個論點與 Singer (1999) 提出想像力包含味覺、嗅覺、視覺、觸覺及聽 覺等管道相符。綜合上述可知,有可能想像力即包含了圖像、語文、各種感官及 心智模式等 (邱發忠等人,2011) 多元的表徵形式,但就大多數想像力的表徵形 式而言,主要還是以語意及圖像式的表徵為主。 綜合上述可知: (一)無論是「想像」或「想像力」,都是個體進行思考的一種 行為。所謂思考是一種心智(mind)活動,就是個體運用心智,根據資訊和既有 的知識、經驗,從事構思、推理或判斷及問題解決和新知探究的活動或過程。 (二) 想像力是個體進行想像思考活動時所展現的一種認知能力,具有以下特徵:1. 動態的心理歷程;2.創造性的想像能超越現實而形成意象;3.其表徵形式為多元 的,但著重在語意及圖像式的表徵形式。因此,就「認知」層面而言,想像力是 一種創造性、超越現實性與多元表徵的動態心理歷程。據此,本研究從認知層面 將想像思考加以定義,認為「想像思考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其為大腦經由 思考運作,對感官知覺進行加工、重組、轉化或延伸進而超越現實的動態心理歷 程,且其表徵形式包含圖像、語文或其它感官與心智模式」。. 第二節. 想像思考的探討. 根據上一節的對想像定義的探討可知想像思考是大腦經由思考運作,對感 官知覺進行加工、重組、轉化或延伸,而產出創造性、超越現實性構念的動態運 思歷程。那麼此一動態思考歷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依據 Finke 等人(1992) 所提出「結構化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的概念,認為個體的想像機制並 10.

(21) 非無可預期,某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想像,因此假定當個體面對一項想像作 業時,所反映出來的想像成品應具有相當的結構性。而 Finke 等人更引述 Mckellar 的觀點,認為人類所有形式的思考,包含想像均受到先前經驗(先備知識)的影 響,因此假定想像受到個體本身的知識結構所影響。由此來看想像力或許是有跡 可尋,藉由內在認知運作所反應出來的具體行為,我們將可以進行想像能力的測 量(教育部,2011)。因此,以下將針對想像思考的運作模式與機制進行說明:. 壹、想像思考的運作模式 首先,Finke 等人 (1992) 的「產生探究模式」提供了基本認知歷程的架構, 並且可以解釋許多想像力認知。此模式可區分為「產生歷程」(generative processes) 及「探究歷程」(explorative processes),Finke 等人據此架構提出想像認知歷程及 機制,如圖 2-1 所示。. 圖 2-1 產生探究模式的基本結構 資料來源:Finke, R.A., Ward, T.B., & Smith, S.M. (1992). Creative cogn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想像之初始為產生階段,接著為探究階段。在產生階段,個體會建構一心智 表徵,稱之前發明結構,其具有引起創造想像產生的屬性,這些的屬性在探究階 段,個體會以有意義的方式來解釋前發明結構,因此,前發明結構為想像產品的 內在前兆。而且,經由想像的探究歷程,以達到產生、重新產生 (regenerated) 及 11.

(22) 修正 (modified) 的目標。 產生及探究階段循環通常在想像思考中發生,如:個體可能提取兩個心像, 在產生階段結合它們,而形成視覺的有效形態 (form),然後,以產品的新點子 來解釋此形式。此外,產生探究模式也認為想像的認知歷程會被「限制」影響, 前發明結構較無限制,但探究階段卻限制較大。茲將「產生階段」及「探究階段」 部件列表如下:. 表 2-1 產生探究模式的認知歷程、建構、屬性及限制的範例 產生性歷程. 前發明結構. 前結構特性. 探究歷程. 產品限制. 提取 聯結 綜合 轉換 類比轉換. 視覺型態 物件型態 心智混合 類別範例 心智模式. 新奇性 模糊性 意義性 突現性 失諧性. 發現屬性 概念解釋 功能推論 脈絡轉換 假設檢驗. 產品型態 類別 屬性 功能 成份. 類別縮減. 語文結合. 擴散性. 搜尋限制. 資源. 資料來源:Finke, R.A., Ward, T.B., & Smith, S.M. (1992). Creative cogn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在 Finke 等人的模式中,創造歷程的初始階段似乎即是想像力的運作階段, 亦即,產生歷程的前發明結構是想像力的表現。在此結構裡,個體運用提取、聯 結、綜合等想像歷程擴展概念,並展現新奇、擴散、突現等特性。在此模式的啟 發下,可以說想像力為創造力的早期階段,而且受到較少產品限制,因此其思考 是較不受限的。我們可以說,想像力的可達概念擴展範圍比創造力為寬廣,也較 不受限制 (邱發忠等人,2010)。以下針對上表中「前結構特性」提出說明,研 究者並歸納其想像結果之特性: (一) 新奇性 (novelty):是前結構特性裡最重要的特性,前發明結構在初始時如 果是非一般性、新奇的,則創造性想像的機率將會較大。此結構特性表現在想像 結果上,即是一種獨創性的展現。 (二) 模糊性 (ambiguity):結構的模糊性愈大,會產生較大機率的創造性探究及 12.

(23) 解釋,如:模糊的視覺組型能產生較為原創及非預期方式的變異 (Attneave, 1971),模糊也有助於不同型態的概念結合 (Wisniewski & Gentner, 1991)。此結 構特性可導致想像產品的獨創性(原創及非預期方式的變異)與變通性(不同型態 的概念結合)。 (三) 意義性 (meaningfulness):前發明結構中有一個一般性、被知覺到的意義感, 此意義感是相當抽象的,而且具有引發新奇、非期待解釋的前發明結構潛能。此 結構特性可導致想像產品的獨創性(引發新奇、非期待解釋)。 (四) 突現性 (emergence):指非期待屬性及關係出現在前發明結構的程度,此特 性只有等到前發明結構完全形成時才會明顯;如:將「人頭」與「馬身」結合形 成「人頭馬」的突現特性。此結構特性表現在想像結果上,即是一種超越現實性 的展現。 (五) 失諧性 (incongruity):前發明結構的衝突或相對的成分,能夠鼓勵個體進一 步的探索,以揭開更深層的意義及關係,俾使衝突一致及減少心理的緊張。像幽 默也具有失諧的特性,幽默與創造的共同屬性裡最重要的就是失諧。因為失諧性 可以視為一種超越傳統思維的特性。因此,此結構特性表現在想像結果上,即是 一種超越現實性的展現。 (六) 擴散性 (divergence) :在同一結構中發現多重的使用方法及意義,根據結 構,有些事物相對而言是較不模糊的,但仍然有不同的解釋。如:一支鎯頭,可 以使用較不模糊的型式,但是,也可使用於不同的功能,如當作一個工具或一種 武器等。因此,此結構特性可導致想像產品的流暢性(多重的使用方法及意義)。. 貳、想像思考的運作機制 邱發忠等人 (2011) 在其實徵性研究中指出,想像力核心為擴散性思考。因 為想像力必須仰賴擴散思考的作用而產生多個或另類的解答,其要求進行非預期 的結合、遠距聯結,及轉換訊息成為非預期的形式。簡言之,想像力在擴散思考 作用下,其運作機制,包含概念延伸、遠距聯想及知識概念節點的激發與抑制。 茲說明如下: 13.

(24) (一)概念延伸 在想像的認知機制裡,個體也在進行概念延伸 (conceptual expansion) (Ward, Smith, & Vaid, 1997),其意指藉由心智擴展,能夠超越概念領域界線而 產生新的點子或產品;此過程在形成新奇構想時特別重要,它是創造性思考的 一個核心特色 (Ward, 1994)。有些實驗在檢驗概念擴展的歷程為何,及現存的 知識特徵如何限制 (constrain) 及導引 (direct) 概念的擴張。Ward (1994) 要求 大學生想像外星球的動物,結果超過 90%的受試者所想像的生物包含了地球動 物的特徵,如:眼睛、腳、及對稱性 (bilateral symmetry) 的特徵。因此,要求 受試者想像外星球生物時,大部分受試者生產的新奇生物形態 (form) 會受到 既存動物特徵知識的導引。當要求受試者創造出完全不同於地球上的動物,其 結果也仍然受到既存地球生物知識特徵的影響 (Ward & Sifonis, 1997)。這樣的 現象也發生在其它的概念領域,例如:想像錢幣、臉、水果及工具研究上 (Bredart, Ward, & Marczewski, 1998; Rubin & Kontis, 1983; Ward, Patterson, Sifonis, Dodds, & Saunders, 2002)。因此,個體在進行概念延伸時,也會受到既存知識的影響, 即個體常依賴既存背景知識而對想像力造成負向的影響。因為在想像的概念擴 展上,其來源通常為已存在的產品,以原有構型 (configuration) 的特徵為基 礎,俾以修改成新的產品。明顯的,既存的知識在創造力各層面上扮演了重要 角色,創造結果也會受到個體知識的影響 (Cropley, 1999; Feldhusen, 1995, 2002)。 由此可知,想像藉由概念擴展想像新的領域例子,而延伸現存知識領域的 範疇 (Ward, 1994; Ward & Wickes, 2009),想像力因此能超越現實及既存的知識 概念 (邱發忠等人,2011)。此外,個體的知識背景將會限制受試者的想像範圍, 因此,個體若能跳脫原來知識的限制,就能展現較佳的想像思考能力。 (二)遠距聯想 抽象思考對想像思考的擴展產生助益,因為較為抽象的思考即指可激發較 為廣闊的知識領域,也較能進行跨類別的聯結,由此可以進行遠距聯結而提升想 像力。邱發忠等人 (2010) 亦指出,遠距聯結的機制也可解釋為大腦知識節點類 14.

(25) 別的包含性較為寬廣。當個體運用擴散思考進行想像時,欲使其概念越新奇、想 法越無中生有,則越需要做遠距聯想。Mednick(1962)根據聯結理論(associative theory)指出,影響個體產生創意反應與否之因素,在於個體將不同概念聯結在 一起的能力(概念與概念之聯結,相當於獨特力)以及概念的聯結數量(number of association,相當於流暢力)。Mednick(1962)認為創造力愈高的人,愈能夠 把兩件外表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聯想在一起,就會成功地產出創造性的想法與事 物。依據Mednick 的想法,低創造性個體具備較陡峭的聯結層級,因此他們傾向 於產出一般性的聯結,而較少或沒有產出獨特的聯結 (如圖2-2)。而一位高創造 力的個體,具有較平坦的聯結層級,其點子產生的速率是連續性的,然而,較為 平坦的聯結層級意指較近的聯結強度較弱,但對於較遠的聯結卻是較強的 (與低 創造力者比較起來)。因此,聯結層級較為平坦個體較有可能產生出獨特的非典 型聯想,例如,高創意者對單字「桌子」進行聯想時,產生的聯結除了可以反應 出椅子、桌子外,也可以反應出食物及模型等獨特性連結。. 圖 2-2 Mednick 的聯結強度及斜率的概念 資料來源:Mednick, S. A. (1962).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 Psychological Review, 44, 220-232. . 雖然遠距聯想的概念主要針對創造力的現象,然而,想像力的概念擴展、創造 性的想像也需要遠距聯想的能力。例如:床與游泳池的遠距聯結就可能想像出一種 有別於過去的床,而且,這種床具有以往沒有的特徵。因此,在想像思考的運作上, 15.

(26) 遠距聯想能力是相當重要的。 (三)知識概念節點的激發與抑制 Rumelhart 與 McClelland(1986)的「平行分配處理理論」( PDP ) 認為當一 個知識節點被激發時,訊息便會傳送到相鄰的節點,因而其它單位也被激發,只 要所需能量不超過工作記憶的限制,訊息便會一直蔓延傳播。 然而,PDP 除了聯結強度的假設外,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假設是概念間聯結呈 現正向及負向的加權關係,正的代表激發,而負的代表抑制的關係。譬如當呈現 「傢俱」這個類別名稱給受試者,傢俱類別中高度加權的成員,如:椅子和沙發, 在大腦的神經網絡節點將會高度的激發,因此,個體椅子或沙發等的成員很快的 浮現於意識並產出。但是,當以傢俱為促發項,受試者反應出「地毯」的時間將 會比基線 (baseline) 慢。首先,在「傢俱」與「地毯」之間聯結路徑的加權值是 非常微弱的;其次,因為「傢俱」會激發「椅子」及「沙發」這些節點,而這些 節點卻傾向於抑制或散布負向的激發於「地毯」這個節點。 因此,知識概念間除了激發外,也包含了抑制的成份在內,而這是過去驗證 Mednick 的遠距聯結理論所未考量的部分,主要是因為 Mednick 並沒有抑制方 面的假設,導致忽略了抑制在創造力上的影響。Eysenck (1995) 也指出高創造力 者有較低的認知抑制功能,另外,也有研究指出,愈有創造力的個體兩半腦的互 動是較強的,並且較少抑制發生 (Hoppe & Kyle, 1990)。因此,除了每個人的抑 制功能會影響想像力表現外,想像力較高者,其抑制功能也可能較低,因此,其 想像可達領域較寬。 從想像力的脈絡來看,大腦知識節點的激發與抑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 受試者被要求想像「海底人類」的樣子時,大腦的相關知識節點會即刻的受到激 發,有關現實世界人類的特徵,如:眼睛、耳朵、頭等的知識概念都會被意識到。 在此同時也會抑制與現實世界人類無相關的大腦知識節點,因此,就限制了想像 力的延伸力。就實際的狀況而言,受試者的現實人類的特徵將很容易提取,由此 導致大部分的海底人類將包含像人類的耳朵、頭等;但是,有可能海底人的頭類 似「魚頭」,這樣的知識概念則會因為人類有關知識概念的激發,而受到抑制, 而較難想像海底人類有可能外型長得比較像魚類。 歸納上述可知,首先,想像力以擴散性思考來思考同個問題,則不同的個 16.

(27) 體會產出不同的點子,但各點子的價值是等同的。這些點子之前可能不存在,而 且通常是新奇的、不尋常的或令人驚奇的,因此,擴散性思考會產生想法的變異 性 (variability) (Cropley, 1999),有利於思考的流暢力、搜尋多種類別點子及聯結 的變通力,以及產生不尋常點子的超越現實力。其次,想像力的運作仰賴擴散思 考產生作用,透過概念擴張、遠距連結、知識節點的激發與抑制等認知運作而形 成想像產物。當個體運用擴散思考進行想像時,除了產生大量的訊息(流暢性)之 外,也在進行概念的延伸,藉由心智擴展,能夠超越概念領域界線而產生新的點 子或產品,此歷程有助於展現想像內容的超越現實性(超越現實性)。其次,想像 力的概念擴展、創造性的想像也都需要遠距聯想的能力,具有較高想像力的個 體,能夠透過遠距聯想產生大量聯結 (流暢性),也較有可能產生出獨特的非典 型聯想 (超越現實性)。再者,抽象思考對想像力的擴展產生助益,因為較為抽 象的思考能夠激發較為廣闊的知識領域及較為寬廣的知識節點類別,因此較能進 行跨類別的聯結(變通性),由此可以進行遠距聯結而產生較具獨創性的想像產品 (超越現實性)。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大腦知識節點的激發與抑制在想像力的脈絡中所扮演 的重要角色,個體對於物品通常有相關優勢基模的存在,當一物品觸發了長期記 憶的知識節點時,相關的知識節點就會被激發,而無關的知識節點則受到抑制, 這就是固著的心理機制,因此,當受試者面對竹筷子不尋常用途的擴散性思考 時,會激發「中餐」 、 「飯碗」等節點,但會抑制「房子」節點,使得受試者想到 竹筷子可以用於「吃飯」是容易的,但是,思考到竹筷子可以「蓋房子」就較為 困難了。茲將上述提及之想像認知運作與認知特性整理如下表(表 2-2): 表 2-2 想像認知運作與認知特性摘要表 想像認知運作 主要概念. 主要相關認知特性. 產生探究模式 產生歷程的前發明結構是想像力的表 現,在此結構裡,個體運用提取、聯結、 綜合等想像歷程擴展概念,並展現新 奇、擴散、突現等特性。. 流暢性、變通性 獨創性(獨特性、原創 性) 超越現實性. 17.

(28) 概念擴張. 藉由心智擴展,能夠超越概念領域界線 超越現實性:超越領域 而產生新的點子或產品;此過程在形成 界線 新奇構想時特別重要,它是創造性思考 獨特性:點子的新奇性 的一個核心特色 (Ward, 1994). 遠距聯想. 根據聯結理論,抽象的思考可激發較為 廣闊的知識領域,也較能進行跨類別的 聯結,由此可以進行遠距聯結而提升想 像力。 影響個體產生創意反應與否之因素,在 於個體將不同概念聯結在一起的能力。. 獨特性:概念與概念之 聯結 流暢性:概念的聯結數 量 變通性: 跨類別的聯 結. 知識概念節點 兩個概念之間的連結會因為激發強度愈 強而提取的速度愈快,並且由於較靠近 的激發與抑制 初始點激發節點的概念先被激發,再擴 散到較遠的節點,因此愈遠的概念被激 發時的強度較弱。. 獨特性 流暢性 超越現實性:低抑制者 較能超越領域界線,想 出奇特的點子. 依據表 2-2 可知,想像力藉由內在認知運作 (概念擴張、遠距聯想、知識概 念節點的激發與抑制),反應出某些具體的主要認知特性,包含創造性成分的流 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及想像獨有的超越現實特性。其中,想像力除了能產生新 奇、獨創的點子之外,其構想通常能超越時間、空間、知識與現實界限,因此, 本研究將這種既具獨創性又能超越現實的想像特性合併為「超越現實特性」。 此外,根據 Morris 及 Hampson (1983),想像的鮮活程度被認為是個人想像 經驗中最基本的特性,這是一種近似於對真實物品或事件的覺察。Morris 及 Hampson 運用想像的鮮活程度作為想像的測量主要是基於一個明確的假定:鮮活 的意像是更好的意像,想像是一種單獨的能力,且描繪意象的最好方法即是測量 其想像的鮮活程度。目前,最常被使用來測量想像的鮮活程度的方法主要是透過 自陳式量表計算受試者其想像中鮮明意象的頻率,其中以「視覺想像鮮明問卷」 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VVIQ; Marks, 1973) 使用最廣 (Dean & Morris, 2010)。因此,研究者認為,想像思考的運作機制除了考量上述認知特 性(流暢性、變通性及超越現實性)之外,想像的鮮活程度 (vividness) 亦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因素。當個體進行想像時,能否以鮮明的意象對細節加以想像和擴 18.

(29) 充,也是想像重要的特性之一。亦即,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想像的細節上有更清楚 的表達的話,表示個體的想像是更清晰的,而不是一個模糊的印象。研究者稱之 為想像的鮮明力 (vividness),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根據這些認知特性的具體表現(流暢性、變通性、 超越現實性及鮮明性),我們將可以進行想像思考能力的測量。. 第三節. 想像力與創造力. 依據前述可知,想像思考的結果同時具有創造性及想像獨有的特性,其認知 特性包含流暢性、變通性、鮮明性及超越現實性。其中,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最大 差別在於想像的超越現實性,除此之外,其關係如何?為了區別二者之異同,研 究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闡述想像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 首先,「想像」一詞常容易與其他如幻想(fantacy)以及空想(dreaming) 等相關名詞搞混。針對此點, Finke 等(1992)認為「想像」與幻想、空想兩者 最大不同處,在於想像需有實質性的產出。許多學者把想像力當成幻想的同義 字,Sternberg (1999/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 : 284) 建議,想像力應該用來表 示符合脈絡與適合現實的意義模式的產生;幻想應該用於需求、衝突與願望的主 觀表達。因為想像力以經驗為素材並賦以結構與形式,能夠產生潛在的創造性想 法,而幻想則是解放自時空秩序的記憶,產生的是幻覺 (Brett,1966/陳梅英譯, 1981:44-46)。 其次,想像力與創造力並非同義,但二者關係十分密切。以下說明創造力與 想像力之間的關係與差異性。想像力是一種人類的內在力量,它能將「現實」轉 換成其它的可能,也能將「現有的事物」轉換成「其它事物」 ,更能將「不存在」 的事物轉換成「存在」( Craft,2005 );而創造力是給予思考實體化。Francis 指 出二者之相異處為:想像力是勾勒出不存在事物的能力;而創造力則是將所想像 出的事物予以真實化的能力(Duffy, 1998) 。然而,儘管二者核心概念並不相同, 卻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創造力經常會運用到想像力,就如 Williams 指出創造 的意涵其中之情意特質之一即為想像力 (Duffy, 1998)。例如英國著名作家 J.K. 19.

(30) 羅琳之所能夠創造出總銷售量超過 4 億本,世界上最暢銷小說之一的「哈利波 特」,正是她運用豐富想像力的結果。Egan(1992) 認為原創以及創造力在教育 上的意義與想像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然而,當個人運用想像力時,並不一定 總是具有創造力,例如,在孩童的想像力遊戲中,他們特別喜歡玩角色扮演,其 遊戲內容多半只是重複先前看過之劇情,這種想像力並無創造力的展現。葉邵國 (1978 ) 也持相同看法,認為「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有區別的,因為創造需 要藉助想像,但想像卻未必是創造。 再者,從目標性來看,一個人能夠產生非尋常 (unusual)、新奇 (novel) 且 合適 (appropriate) 的事物時,我們就稱此為創造力 (Amabile, 1987; Barron, 1988; Carsten et al., 2008; Halpern,1996;Howard-Jones & Murray, 2003; Kaufman, 2003; Lubart, 2001; Runco, 2004; Sternberg & Lubart, 1999 )。因此,由其中一項的合適 性效標推之,創造力的目標性很強,然而,雖然想像力也不能排除目標性,但想 像力的目標性較弱些。我們可以說,想像力的可達概念擴展範圍比創造力為寬 廣,也較不受限制。我們可以圖 2-3 來說明。由圖 2-3 可知創造力產品的有用性 使得創造思考的概念擴展較受限制,然而,想像力則顯示了較不受限的概念延伸 寬度 (邱發忠等人,2009) 。. 想像力 創造力. 圖 2-3 想像力與創造力概念擴展的範圍圖 資料來源 :邱發忠、林耀南、陳學志(2009)。創造想像力機制暨課程設計及效 果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 -001 -MY2),未出版。. 此二者之間的差異,也可以從其思考歷程加以區別,Guilford(1959, 1967) 認為思考歷程區分為聚斂性思考與擴散性思考兩個概念,前者是針對解決一個問 題時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後者則是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 20.

(31) 訊息(詹志禹,2005)。就思考歷程而言,想像力是經由擴散性思考的歷程產生 各種新奇、獨特的點子;而創造力則是先經由擴散思考產生大量訊息,再經由聚 斂思考尋求問題解答。由此可知,想像力與創造力都是擴散性的思考方式,而且, 想像力的擴散特徵的程度更高 (邱發忠等人,2011)。 所以,關於創造力與想像力的關係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 一,從功能來看,想像力的功能在於將思考「存在化」,它可以表徵可能的真實, 也可以表徵不真實或不存在的事物,而創造力的功能則是將思考「實體化」;第 二,從目標性來看,創造力的目標性較想像力強,而想像力可達的概念範圍較創 造力廣;第三,從產品來看,想像力的產品著重在「新穎性」與「超越現實性」, 而創造力的產品必須具有「新穎」和「價值」兩大類條件;第四,從思考歷程來 看,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前段,二者都必須仰賴擴散思考,而且想像力的擴散特徵 的程度更高。. 第四節. 想像思考的相關評量方式. 對於想像力研究社群而言,如何發展出客觀評量想像力的工具,一直以來便 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其問題的核心乃在於有關想像力研究之文獻甚少,過去建構 的創造力理論相當的多,然而,過去對於想像力機制的研究則較為鮮少 (邱發忠 等人,2011)。準此之故,研究者認為實有必要針對想像力的測評方式進行探究, 且根據前述想像力定義與相關探討可知,根據前述文獻分析可知,想像思考的結 果同時具有創造性及想像獨有的特性,且想像力與創造力關係十分密切,其測驗 方式也多半與擴散性思考測驗相關,因此,本節擬針對「想像思考測驗的現況」、 「擴散性思考、測量指標及相關作業」與「想像思考的測量」進行探討與評述。. 21.

(32) 壹、想像思考測驗的現況 想像力的相關研究與測量一直要到 1990 年代才逐漸受到重視與探討。其時, Finke 等人 (1992),提出創造性認知 (creative cognition) 一詞,並指出與創造性 認知範疇最具關聯的領域包含:想像 (imagery )、概念形成 (concept formation)、 分類 (categorization)、記憶 (memory) 以及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ing) 等(陳學 志、洪素蘋、許禕芳、邱皓政、關秉寅、詹志禹,2009 )。在想像的範疇上,Finke 等人(1992)更提出「結構化想像」(structured imagination)的概念,認為個體 的想像機制可藉由內在認知運作所反應出來的具體行為,進行想像能力的測量。 至於內在認知歷程的運作如何測量?研究者檢索目前國外在想像認知方面 的評量工具,發現多數研究者傾向採用作業設計探究影響想像的歷程運作,這類 型研究主要以 Ward 以及其同僚所進行的系列研究為主(Ward, 1994; Ward, Patterson & Sifonis, 2004; Ward & Wickes, 2009)。例如「Ward ( 1994 ) 的動物作 業 ( the Ward “animal task” )」及 Finke (1990)「創造想像作業 (the Creative Imagery Task)」;另外,也有研究者嘗試以心理計量方式量測個體的想像力,例 如,「創造想像力測驗(TCI)」、「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TCAM)」, 以下茲將上述二類想像力測量內容略述如下:. 一、作業設計式的想像力測量 此類測量的目的主要探究影響想像的認知運作因素為何?例如:為了考驗類 別範式(category exemplars)、基模(schemas)、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以及 外在限制對受試者進行一項想像作業時的影響 (Ward, 1994)。在這類實驗中,以 Ward (1994) 動物作業 ( the Ward “Animal Task” ) 最為有名,此作業的目的是要 評估人們所畫的動物脫離一般動物既存的基模有多遠,例如:具有某些基本特 色,像是形式的左右對稱、出現一般的附屬物和感官器官等等。一個人越能想像 動物沒有左右對稱的形式、缺少地球上多數動物固有的附屬物以及感官器官,更 甚者,具有地球上多數動物找不到的不尋常特徵,其概念擴張能力越佳 (Abraham, 22.

(33) Windmann, Daum, & Güntürkün, 2005)。 此作業的指導語為:「想像你來到與地球差異甚大的銀河系的一個星球,在 那裡你發現了一隻動物,而那隻動物與地球的動物完全不同。請把這隻動物畫在 下面,並請標出各部位的名稱。」在作業的計分上區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1. 不對稱性;2. 缺主要肢體;3. 缺主要感覺器官;4. 異常的肢體;5. 異常的感覺 器官。只要參與者畫出的動物符合以上指標,則計1分,計算創造想像的分數為 以上各指標的加總,最高分為5分(邱發忠, 2011 )。 而 Finke(1990)所設計作業--創造想像作業 ( the Creative Imagery Task ), 則要求受試者從 15 個圖形(如曲線、三角錐、圓柱體、勾狀物等)任意選取三 個圖形 (如圖 2-4),並要求組合成某一類別,(如:傢俱、個人用品、交通工具、 家電、科學儀器、器具及用品、玩具或遊戲、武器)的物品,而所想像的必須是 現存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藉此激發受試者的想像空間(Finke et al., 1992)。. 圖 2-4 創造想像作業使用之刺激物 資料來源: Finke, R. A. (1990). Creative imagery: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in visualiz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然而可惜的是,這類型的研究並不在意想像能力的評估,儘管其研究中對受 試者想像後的產品進行評定,但所評量的核心僅著重在印證想像力的某項認知特 23.

(34) 性。Ward 動物作業的評量核心是受試者概念擴張的表現,Ward 認為概念擴張 是創造性思考的一個核心特色,對於形成新奇構想特別重要,然而其計分設計, 卻顯得過於簡化,無法涵蓋想像思考的全部範圍。而 Finke 創造想像作業則根 據受試者產生抽象想像的鮮活程度,就其原創性 (或此物有多不尋常)和實用性 (或此物多有功能) 來評斷此想像物,這樣看來,此種評定方式似乎與創造力構 念無法有所區隔。再者,其評量核心雖然著重在區分創造想像的構念,認為想要 能夠創造出不尋常或新奇的某物,個人必須從已知的事物中脫離。因此,源於過 去經驗的先備知識和期待,成為是否具備原創能力的關鍵因素(Abraham et al., 2005),但就其評量方式而言,卻不免落入評定過於主觀的疑慮。. 二、心理計量方式的想像力測量 在創造性想像的評測方面,應屬想像創造測驗(TCI)最為知名 (梁朝雲、 許育齡、劉育東、李元榮,2010 ),該測驗係由 Kujawski 編製(Karwowski, 2008), 其測驗內容主要係由四條直線、四個半圓形、四個點以及四條彎曲的線段等16 個成分所組成 (見圖 2-5 所示)。受試者被要求利用所提供的素材(可以全部使 用或是僅使用部分,但是不可使用所提供的素材以外的物件),盡可能畫出其所 想像但是目前並未看過的物件,所繪製的成品可以是新的發明或是用具。依據受 試者的反應可進行流暢性、獨創性以及變通性的評分(Karwowski, 2008)。. 圖 2-5 想像力測驗圖 資料來源:Karwowski, M. (2008). Measuring creativity using the Test of Creative Imagination (TCI). Part 1.Presentation of a new instrument to measure creative potential. New Educational Review, 14, 44-53. 24.

(35) 而張世彗 ( 2006 ) 所修訂的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 (Thinking Creatively in Action and Movement, TCAM)是早期 Torrance ( 1981 ) 根據意念流暢的概念 所編製的測驗,也被使用做為評估個體想像能力的工具(如 Zachopoulou, Trevlas, & Konstadinidou, 2006)。該測驗作答方式除了可以口語表達外,也可以 用動作或運動呈現,因此特別適用於幼兒。此測驗以個別施測的方式進行,測驗 內容包括四部份,其中有三部份是依一般常模參照方式計算流暢與獨創的分數: (1) 「有多少種方法」,要兒童想出或以動作演出由房間一端到另一端的各種方 法;(2)「有其它的方法嗎」,要兒童想出或表演將紙杯丟進垃圾桶的方法;(3) 「你可以用紙杯做什麼」,要兒童說出或表演如何利用紙杯。另一部份則以效標 參照方式評量想像性,題目是:「你可以像什麼一樣的做動作」。「你可以像什 麼一樣的做動作」是設計來擷取兒童想像、擬情和假定特別角色的能力,提供六 種情境,其中有四項要求兒童假裝自己是一種動物或物體(樹、兔子、魚和蛇), 其餘兩項則是讓兒童投射成與其他物體相關聯的角色上 (例如:駕駛一輛車和 將大象推離開想要的物體)。在評分上以是否能進行及想像被指派的角色、扮演 是否適當、扮演的角色可辨識及精緻化的程度來計分。 上述測量方法,各有其特色與適用範圍,研究者將之整理比較。如表 2-3 :. 表 2-3 想像力測驗比較表 TCI. TCAM. 動物作業. 創造想像作業. 編製者 編製年代 適用對象. Karwowski. Torrance. Ward. Finke. 1990 年代初期. 1981. 1994. 1990. 不限. 四歲至八歲. 不限. 不限. 想像指標. 流暢性、獨創性以 及變通性. 優點. 施測簡便,因此運 國內第一套幼兒 用上較廣泛,且評 創造力測驗,不 分無須建立常模。 僅可測得想像性 分數,亦可測得 創造力的流暢與 獨創性分數。. 以效標參照方式 評量想像性. 25. 主要測量受試者 的概念擴張能力. 測量新奇或獨特 的原創性成分。. 可評定想像能力 的概念擴張程度。. 評量核心著重在 區分創造想像的 構念。.

(36) 缺點. 獨創力為主觀性 的計分,其效度頗 受質疑。. 僅適用於幼兒。. 想像能力的評估 並非測驗之主要 目的,且計分設計 過於簡化,無法涵 蓋想像思考的全 部範圍。. 評量方式無法與 創造力構念有效 區隔,且有評定 過於主觀的疑慮 。. 除此之外,研究者檢視國內想像力測驗的發展,發現也有一些研究者針對 想像認知能力的測驗編製評量工具或發表論文,如王愉敏 (2011) 依據概念結合 理論發展之「概念結合想像力測驗(ITCC)」 、陳繼成 (2011) 編製之設計類科大 學生想像力測驗、「促發想像之環境因素的評測工具」(梁朝雲等,2011),以及 林偉文等人 (2011) 所發展之想像力測驗等。 但是上述測量工具有些並未正式公開,其內容不得而知,有些則屬於領域 限定之想像力測驗。其中,僅林偉文等人所發展之想像力測驗具有良好之信效 度,且係針對想像的一般認知能力所編製之測驗,其測驗內容包括兩個語文分測 驗與兩個圖形分測驗,評分項目為: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效標參照分數」。 語文分測驗的「效標參照分數」共有想像之豐富性、情緒/感受、未來方向性、 幽默 (概念上的奇特性) 與另類角度思考問題等五項。圖形測驗的「效標參照分 數」則包括情緒表達、故事性、移動或行動、不尋常或內部視角、幽默、想像的 色彩或豐富性、幻想與標題的表現力等八項 (引自賴美辰,2011)。其測驗目的 與本研究所欲發展之想像思考測驗工具類似,但本研究著重在研擬出一套計分簡 便、可以大量施測的測驗工具,以輔助想像思考教學者進行教學檢驗之測驗工 具,而林偉文等人所發展的想像力測驗採圖文分離的作業形式,其計分方式為求 精確略顯複雜。整體而言,林偉文等人之測驗較適合做為個別施測用,而本研究 所欲發展之測驗則傾向於用於大量施測。 由以上分析整理可知,目前現有的想像認知能力評量工具嚴重不足,且大 多僅限於想像思考的部分認知特性,難以涵蓋想像思考的全貌,部分測驗或有客 觀性不足的問題,導致想像力測量難以全面性實施。有鑑於此,本研究擬針對想 26.

(37) 像思考的認知特性,訂定適當之測量指標,編製一想像思考測驗工具,作為想像 力教育工作者評鑑其教學成效之有效評量工具。. 貳、擴散性思考、測量指標及相關作業 擴散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思考的主要歷 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而想像力與創造力雖然都仰賴擴散思考,但 是,其間仍然存在一些差異,擴散性思考測驗雖然與創造力有關 (Runco,1985 ), 並可做為創造力潛能的預測指標,其部分測驗與評分形式的限制卻一直深受部分 學者抨擊 (陳學志等,2009 ),且其是否能真正評估個體創造力目前仍有許多爭 議。而想像力測驗也面臨同樣問題,或許某些擴散思考測驗或創造力測驗的指標 確實能反應出個體想像能力的某些面向,但我們不該將想像力測驗等同於創造力 測驗或擴散性思考測驗。 Mumford(2001)認為,擴散性思考或點子作業是開放性的問題,目的是評 估及產生多種替代解決方法的可能。這些作業表現可分成四種不同但有關的指 標:分別為流暢力 (fluency)、變通力 (flexibility)、獨創力 (originality) 與精進力 (elaboration) (Guilford, 1967; Torrance, 1966)。其中,「流暢力」係指個體產 生大量點子的能力 (包含文字、意念、連結及表達的流暢力);「變通力」係指 個體產生許多種類的點子,以及從不同角度看事物的能力,例如,磚塊的不尋常 用途(Lamm & Trommsdorff, 1973),相較於只想到使用磚塊來建造房屋者,若 受試者還可以想到用來作為樂器和武器,則其變通力較高;「獨創力」係指個體 產生不尋常構想或點子的能力,反映的是個體能以新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情境,較 少依賴常規或習慣性思維;精進力則指個體發展點子、修飾點子、產生許多細節 並描繪點子的能力 (陳學志等,2009)。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獨創力與變通力是 不同的,有人只在同類別產生獨創力相當高的點子,而有人卻在數個不同概念類 別產生普通點子。獨創力也不同於流暢力,有些人可能只產生兩個點子,但是卻 27.

(38) 富獨創力,而有些人可能產生20多種點子,但是實際上都是非常普通的點子(徐 芝君,2009) 。換言之,流暢力和獨創力可能有關,如量變造成質變(Diehl & Stroebe, 1987; Osborn, 1953),但不必然一定要有相關。例如,產生大量的方案來解決問 題,方案本身不見得是新穎或獨見的(Förster, Friedman, & Liberman, 2004)。 擴散性思考作業如「不尋常用途測驗」(Unusual Uses Test),參與者必須 儘可能想出一般物品(如磚塊)的多種用途,經分析計分得到上述三種指標,指 標分數越高,表示該能力越好。在國內,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 士豪及陳玉樺(1998)發展了「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來測量擴散性思考,此測驗 區分為語文及圖形部分,在語文部分,要求參與者列舉出竹筷子的不尋常用途, 愈多愈好;而圖形部分,則提供受試者大小不等的「人」之圖形,要求參與者畫 出包含「人」的圖形,愈多愈好,而評分的指標也包含了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 力分數,分數越高,表示該能力越強;而「精進力」則指個體發展點子、修飾點 子、產生許多細節並描繪點子的能力。 從想像思考測量的觀點來看,當個體運用擴散思考進行想像時,由於概念延 伸、遠距連結與知識節點的低抑制作用因而產生大量的訊息,這與擴散思考流暢 力指標所稱「產生大量點子」的概念一致;其次,抽象思考對想像力的擴展產生 助益,因為較為抽象的思考能夠激發較為廣闊的知識領域,也較能進行跨類別的 聯結,這與擴散思考變通力指標所稱「個體產生許多種類的點子」的概念一致。 再者,當個體想像時,可以進行遠距聯結而產生較具獨創性的想像產品,而概念 的延伸藉由心智擴展,能夠超越概念領域界線而產生新的點子或產品,此歷程有 助於形成新奇構想並且展現想像內容的超越現實性,這與擴散思考獨創力指標所 稱「產生不尋常構想或點子」的概念有部份重疊,正如前文邱發忠等人(2011) 所 述,想像力可達概念範圍較創造力更廣,因此想像力除了能產生不尋常的點子之 外,其構想通常能夠超越時間、空間、知識與現實界限,因此,本研究將這種具 有既獨創又能超越現實的想像能力指標訂為「超越現實性」,這與擴散思考測驗 之「獨創力」指標在概念上略有不同。最後,想像的鮮活程度亦是一個非常重要 的測量指標。亦即,當個體進行想像時,是否能夠對細節加以想像和擴充,本研 究稱之為想像的「鮮明力」 ,此概念與創造力擴散思考測驗中所指稱的「精進力」 (elaboration)並不相同,創造力的精進性是指個體發展點子、修飾點子、產生許 28.

(39) 多細節並描繪點子的能力,其所強調的概念是指在原有的元素之外增加細節的能 力,而想像的鮮明性則著重在想像意象的鮮活程度,亦即,個體將想像結果更完 整或更精緻化呈現的能力,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想像的細節上有更清楚、更 鮮明的表達的話,表示個體的想像是更清晰的,而不是一個模糊的印象。由此可 知,此二者在意涵上並不相同。 歸納上述,想像的主要認知特性包含流暢、變通、鮮明與超越現實性,研究 者認為從測量的觀點來看,可以界定其測量指標應包含「流暢力」、「變通力」、 「超越現實力」及「鮮明力」。. 叁、想像思考的測量 想像力運用各種認知思考作用而形成想像產物,其想像產品可能符合某些 重要的性質,而研究者認為這些特性可做為測量個體想像思考能力的指標。由於 本研究之想像思考,係指「創造性想像」,亦即想像思考的結果同時具有創造性 (流暢力、變通力) 及想像獨有的特性 (超越現實力、鮮明力)。準此,研究者歸 納出想像思考的成分因素,包含創造想像的流暢力、變通力,以及想像思考獨有 的鮮明性與超越現實特性(如圖 2-6),以下分述之:. 流暢力 創造性成分. 變通力. 想像思考. 鮮明力 想像獨有的特性. 超越現實力. 圖 2-6 想像思考認知因素架構圖. (1) 流暢性 想像經由擴散思考,進行概念延伸、遠距連結與知識節點的低抑制作用因而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块报告模板包括所谓的模板对象, 或对象, 每个被分配到某一 SpecManager 项目(光谱, 表格, 化学结构...) 或其它项目(文本标签)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 田口方法 (Taguchi method) 的意義為利用損 失函數的概念評估品質,採用實驗設計的 方法使產品不易受到不想要或無法控制因 子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語文是思想感情的載體,而思想感情是語文的內容。中國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