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

Copied!
2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秀嫚博士.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陳柔娟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謝誌 永遠記得 99 年師大公領所放榜的那一天,原本不抱期待能夠考上的我,在 打開榜單的那一刻,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在正取第一順位,當下的不可置信與難以 言喻至今仍無法忘懷。時光回溯至高中時期的自己,熱愛女童軍社、熱愛公民科, 那時便立志大學能夠進入公領系,將來成為一位公民老師。而人生的道路錯綜複 雜,有的筆直、有的蜿蜒曲折,雖然最後未能如願以償,但特別感謝這樣的安排, 讓我格外珍惜在公領所這五年來的點點滴滴,更珍惜能夠如願成為教師的恩寵。 論文撰寫的歷程,雖辛苦但成就感會成為強大的前進動力,一趟趟的圖書館、一 份份的文獻閱讀、一次次的絞盡腦汁、一遍遍的修改,伴隨著工作壓力、電腦當 機與文思枯竭的所有辛勞,都會在論文完成的那一刻苦盡甘來!感謝我最美麗的 指導教授劉秀嫚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修改,在我寫作遇到瓶頸時指引明確的方 向,即使在電腦當機檔案消失以致延誤口試本送印時,老師仍跟我說:「不哭, 不哭,老師秀秀」,讓我在溫暖、關懷中的過程中順利的完成論文,謝謝老師! 同時,也很感謝傅木龍老師與張雪梅老師,能夠邀請到兩位學務工作專家來擔任 口試委員柔娟備感榮幸,在專家效度問卷評定與口試中,多虧老師們給予許多精 闢及寶貴的意見,才能讓柔娟的論文更具學術研究價值,感謝您們! 再者,研究問卷之所以能順利擬定與發放完成,感謝張同廟老師的專家效度 評定以及君暉老師、晏豪老師、慈華老師、家慧老師、嘉盈老師、卓沛老師、涵 娟老師、瑋瑩老師、昭維老師、容子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協助問卷發放及回收, 讓問卷得以在高效率中回收完畢並順利進行分析。 在師大公領所求學這五年,從休學去教書,復學成為全職學生,再度休學教 書,到復學一邊唸書一邊教書,一路以來感謝研究所的好夥伴們,慧先、羅婷、 孜恩、姿秀、君暉、何凱、晏豪、立旻、睿芝,不論是修課、撰寫論文與教師生 活的喜怒哀樂你們總是陪伴著我,一同天南地北聊天紓壓,一同並肩作戰完成目 標;感謝俊傑學長、澐涵學姐、瑋瑩學姐在我準備教甄時提拔我、指點我,從你 I.

(3) 們的身上我了解自己的不足也獲益良多;感謝永春高中的體諒容許我留職停薪半 年完成論文計劃,感謝芊熙學妹、雋永學弟半年來承接我的工作內容,讓我無後 顧之憂的專心拚搏論文;感謝好姊妹見羽、芷涵、雅喬在我求學過程中總是扮演 英文翻譯的角色;感謝立凡在我撰寫論文的一年來,設身處地替我著想,從問卷 送印搬運寄送、問卷回收處理到檔案遺失時想盡辦法試圖挽救,都讓我備感窩心, 你的陪伴是我前進的動力來源,謝謝你。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最親愛的媽媽、爸爸、姐姐以及在天國的奶奶。 只想大聲的跟您們說: 「我碩士畢業了!」 。由衷感謝我的家人,謝謝您們讓我在 充滿愛與包容的家庭中成長,總是扮演我的垃圾桶聽我訴苦,扮演人生的導師教 導我正確的價值觀,扮演打氣桶隨時鼓勵我,沒有這個家庭撐起的強大後盾,不 會有今天能夠取得碩士學位的自己,謝謝最支持我的您們,我親愛的家人。 完成學位不會是「句點」 ,而是「逗點」 。即將回到單純的公民科教師身分,回到 學務處協助活動組業務,期許自己能夠將論文的所思、所學與價值發揮到實務工 作中,積極關心並推動高中學生社團活動,使之蓬勃發展! 感謝自己,讓這趟人生旅程中又譜下了一篇好似夢境般美好的回憶。 陳柔娟謹誌 一百零四年七月. II.

(4)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與學校社團環境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現況, 以及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臺北市高中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的差異情形, 並分析學校社團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的相關情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就讀臺北市立大理高中、永春 高中、南湖高中、陽明高中、南港高中、中山女中、景美女中、建國中學、成功 高中以及私立大同高中、華興高中,共十一所學校的高一、高二同學為對象。於 民國 104 年 3 月中旬到 4 月上旬以分層配額抽樣方式,抽取 990 位學生,並以「臺 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 873 份,有 效問卷 817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82.5%。所得資料以 SPSS Statistics 22.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 t 檢定、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以及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臺北市高中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各構面與整體面均顯著高於理論平均 值,顯示臺北市高中學生具中上程度之「社團參與認知」 、 「社團參與情感」、 「社團參與行為」及整體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二、「社團參與認知」方面,六成以上臺北市高中生認同參加社團活動能夠學習 更多經驗、發展多方興趣、參與社會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社團參 與情感」方面,五成以上的學生覺得參與社團活動愉快且有趣,在參與過程 中獲得成就感並增強自信心,以自身所屬的社團為榮,為高中生涯留下美好 的回憶;「社團參與行為」方面,四成的同學認為自己會主動協助社團相關 事務,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工作的籌備與策畫,盡力完成社團指導老師交辦的 III.

(5) 事,並在社團活動中發揮專長或才華。 三、臺北市高中生中,高二、家長非常支持、參與自治性社團、擔任社長或社團 幹部、每週參與社團時間 4 小時以上、參與社團年資三學期以上、參與社團 動機為拓展人際關係、非常喜歡參與社團、每次都參加社團活動者,其整體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較為積極正向;但性別、學校性質(公私立學校)、學業 成績、社團參與數量則不影響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四、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各構面與與整體面均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臺北市 高中在「學校物質環境」 、 「學校社會環境」 、 「學校規範環境」及整體學校社 團環境具有中等以上水準。 五、「學校物質環境」方面,只有三成的臺北市高中生肯定學校補助社團足夠的 活動經費;「學校社會環境」方面,八成以上的同學肯定社團幹部能帶領社 團成員建立默契,五成左右的同學肯定校長或主任會鼓勵同學參與社團活動; 「學校規範環境」方面,五成以上的同學肯定學校所實施的社團評鑑具公正 性且有利社團傳承。 六、「學校社會環境」 、 「學校規範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有 顯著正相關,但「學校物質環境」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無顯 著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校行政單位和教師、對學生、對家長,以及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參考。 關鍵字: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學校社團環境. IV.

(6)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The study used a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design.Quota sampling was used to obtain desired sample.Nine hundred and ninety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11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The Inventor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Taipei City."The inventor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Student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Scales, and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ales. A total of 873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mong them 817 were vaild.The vaild response rate was 82.5%.Reliabil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sample t-test , one-way ANOVA, and correlation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using SPSS 22.0 for window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listed as followings: I..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s significantly above theoreticalaverage.. II.. Regarding the cognition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ver 60%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gree that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llows them to gain more experience, expand multiple interest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sociaty and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V.

(7) relationships. Concerning the affection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ore than 50% of the students fi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un and interesting. By attend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idents gain self-confidence and create beautiful high school memories, they are also proud of being a part of their club. As the aspect of the behavior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40%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the preparation, plan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club affairs, trying their best to accomplish tasks giving out by the club director, and in bringing their skills into the activities. III.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who are junior students, club leaders or club staff, have parents' full support in clubs; have joined clubs for more than four hours per week,have joined club for than one and a half year, have joined club as a reason to expand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motive,participate club events every time, fully participatedin club, and members of autonomous clubshav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ex, school type, students' grade level, and numbers of clubs joined. IV.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in Taipei City is significantly above theoretical average. V. As the aspect of material environment in school, there are only 30%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gree that school funds can afford club event's cost. As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school, more than 80% of students agree that club staff are able to help club members to build well-coordination mutually. Around 50% of students agree that school principal or student affair director supportstudent's. clubparticipation.As. VI. the. aspect. of. school's.

(8) regulationenvironment, above 50%of students agree that club evaluation is fair. This club evaluation also benefits club inheritance. VI. The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chool regulationenvironment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 between the school materi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ased onthe results, suggestion for institutions, student affairs staff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 VII.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與理論 .................................................................... 13 第二節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意涵與測量 ............................................................ 36 第三節 學校社團環境的意涵與理論 .................................................................... 45 第四節 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相關研究 ........................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7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 7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7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88 第五節 研究步驟 .................................................................................................... 98 第六節 資料分析 .................................................................................................. 10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105 第一節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現況分析 .................................. 105 第二節 臺北市高中學生背景變項與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差異比較 .............. 111 第三節 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的現況分析 .................................................. 145 第四節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的相關分析 .............. 151. VIII.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8 第一節 結論 .............................................................................................................. 158 第二節 建議 .............................................................................................................. 168. 參考文獻.. ................................................................................................................ 178 附錄一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七大類別定義及細項 ...................................... 184 附錄二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專家效度評定卷) ...... 186 附錄三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專家評定修正意見與建議 彙整) ........................................................ ................................................198 附錄四 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問卷調查 .......................................... 215. IX.

(11) 表次 表 2-1 高中學生社團活動課程演進表 ...................................................................... 18 表 2-2 臺北市二十八所公立高中學校之社團活動分類方式 .................................. 21 表 2-3 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功能分項摘要表 .............................................................. 26 表 2-4 臺北市公立高中社團活動實施概況 .............................................................. 30 表 2-5 影響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個人背景變項摘要表 .................................. 61 表 2-6 影響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學校社團環境變項摘要表 .......................... 66 表 3-1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 103 學年度各校學生人數 .............................................. 79 表 3-2 學校問卷發放分配及回收一覽表 .................................................................. 82 表 3-3 臺北市高中學生之基本資料摘要表 .............................................................. 86 表 3-4 學校社團環境量表之構面與題項 .................................................................. 90 表 3-5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量表之構面與題項 .......................................................... 92 表 3-6 信度分析表 ...................................................................................................... 94 表 3-7 審核內容效度之專家名單(依姓氏筆畫順利排列) .................................. 95 表 3-8 建構效度分析表 .............................................................................................. 97 表 4-1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現況摘要 ................................................ 106 表 4-2 臺北市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現況各層面單題分析摘要表(N=817) ... 110 表 4-3 不同性別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3 表 4-4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 4-5 不同學校性質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116 表 4-6 不同學業成績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18 表 4-7 不同家長支持度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120 X.

(12) 表 4-8 社團參與數量不同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2 表 4-9 社團參與類別不同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5 表 4-10 社團擔任不同職務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7 表 4-11 不同參與社團時數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29 表 4-12 參與社團年資不同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31 表 4-13 參與社團不同動機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34 表 4-14 喜歡目前社團與否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36 表 4-15 參與社團活動頻率不同的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描述統計與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 138 表 4-16 臺北市高中生背景變項與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差異比較綜合摘要表 ...... 143 表 4-17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現況摘要 .............................................. 146 表 4-18 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現況各層面單題分析摘要表 .......................... 150 表 4-19 學校社團環境與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相關分析表 .................................. 154 表 5-1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摘要表 ........................................................................... 164. XI.

(13) 圖次 圖 2-1. Kolb 經驗學習循環模式 .............................................................................. 34. 圖 2-2.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概念 ............................................................................... 41. 圖 2-3. Astin I-E-O model........................................................................................ 5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74. 圖 3-2. 研究步驟圖 ................................................................................................... 98.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並列 出具體之研究問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定義;第四節則說明本研 究之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教育,是國家百年的事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二 十世紀末,當全世界先進國家已經鳴槍起跑,邁向終身學習的新社會時,我們正 奮力追趕,正積極進行跨世紀教育改革。新世紀校園的寧靜革命,主軸就放在: 要學生有「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的熟」的知識(張輝政,2000) 。然而, 臺灣教育歷經十年教改,多元入學廣開升學的大門,但補習班卻在十年內增加了 五倍,升學的壓力仍舊壓抑孩子們應有的快樂童年時光,造成不知為何而讀、為 誰而讀,興趣或求知慾便較少成為求學的動力來源(天下雜誌,2006)。 為了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縮小教育落差,紓緩升學壓力,教 育部於民國 72 年始規劃,先後歷經十任教育部長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終 於在民國 103 年 8 月正式實施。在「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 及「厚植國家競爭力」的三大願景,以及「有教無類」 、 「因材施教」 、 「適性揚才」、 「多元進路」 、 「優質銜接」的五大理念背景下,無非是希望舒緩過度升學壓力, 引導學校正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教育思維與制度的革 新,向上為高等教育所需人才打好基礎;向下帶動國中小教育正向發展,減輕升 學壓力,成就更多孩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落實課程的理念與目標,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 軸,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 會參與」三大面向。三大面向再細分為「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 「系統思考與解 1.

(15) 決問題」 、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 養」 、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大項目,而依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狀況不同,國小、 國中至高中各階段教育的核心素養所具備的內涵亦有所不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綱要,2014)。 高中階段處於青少年發展之中期,是人生中從兒童轉變為成人的重要關鍵期, 身心發展的良窳關係著個人一生的成長。而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主要透過學習來 實現,因此,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高中教育的目標即是在循序漸進地培養 學生具備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包括發展自我的潛能以肯定自我價值,運用同理 心與他人溝通並解決問題,從中建立適切的人際關係,並形塑良好的品德與具備 公民意識。然而,對於此「全人格」教育目標的追尋,單從正式課程中課堂書本 上的知識學習是不足以達到的,亦須仰賴潛在課程及活動課程來落實之。學生社 團在此教育過程中,學生透過活動的參與,將使高中教育目標更易達成(王誕生、 林柏章,2000)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皆肯定青少年在社團活動群性的「參與」 過程中能獲得諸多效益,如社團參與可以增進學生生涯規劃、未來生活規劃、和 教育投入(Williams & Winston, 1985;Cooper, Healy& Simpson, 1994) ;社團參與 可以培養領導能力、提高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教育參與及目標發 展(李郁文,2000;林至善,2000;黃玉,2000;Erin, 2011);社團參與也可以 體認社會的多元民主、學習民主的生活方式,在與社員溝通過程中,培養寬容、 尊重、合作、友愛、守紀律的公民素養(何進財,2000;傅木龍,2000) 。此外, 學生透過參與社團接觸到跨班級、年級,更多來自不同生活經驗的社員,可增進 與他人溝通、互動的機會,滿足社交衝動,擴大生活範圍,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 活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徐彩淑,2005;康筆舜,2006;陳玫伸,2007; 王伶伶,2012)。 在臺灣,隨著教育步伐的改革,在多元入學及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下,學校 2.

(16) 教育課程也逐漸有所改變,五育並重的想法也跟著落實,影響所及,學校社團也 開始受到重視(蘇貞昌,2000) 。民國 95 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中將 社團活動納入「綜合活動」的內容,成為必修科目之一,但仍未明確規定各校安 排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直至民國 99 年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 動課程綱要」中的十二項特色中,才特別指出「保障社團活動節數,引導全人發 展」 ,增列「唯社團活動每學年不得低於 24 節」 ,藉以保障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 此外,因應當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更將學生參加社團或校隊與否列入 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中,綜合活動學科中心更於民國 103 年首度舉辦「103 年 度全國高中職績優學生社團甄選」,以落實十二年國教增進學生社團活動品質, 激發學生創造思考與服務學習能力的基本理念。回顧過去二十幾年來課綱的演變, 在強調發展全面能力的教育主張下,除了學校既定的正式課程,學生社團活動亦 日益受到重視。 作為首善之都的臺北市,自民國 56 年 7 月改制為直轄市,迄今於行政區劃、 土地面積、人口質量、工商發展皆頗具規模。盱衡歷史沿革與都市發展,臺北市 為全國政治、教育文化、經貿首善之區,同時在全球化潮流下,其國際都會性格 日益彰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4)。而位處臺北市的高級中學,在上述課綱 依據與政策利多的引導下,學生社團活動更是多元開展,學校對學生社團活動的 輔導亦已建立系統機制。學生社團在學務處學生活動組、社團活動組或課外活動 組等行政單位的輔導下,明訂學生收取社團活動費用、選社與轉社、經費補助、 場地使用、社團人數上限等相關規定,並透過社團評鑑制度建立社團傳承與退場 機制。由各社團社長組成社聯會或社長大會等學生自治組織,於期初參加學校辦 理的社團幹部領導才能培訓營並共同舉辦社團博覽會,以靜態攤位的資料展示和 動態表演活動吸引高一新生,並於期中每月定期召開社長大會,至期末聯合辦理 校內社團成果發表會。每週社團課時間的學習內容由學生自行選擇與決定,如從 事公益性活動、報名校外比賽…等,熱門社團亦聯合友校共同舉辦例行性活動如 3.

(17) 社團迎新、成果發表會,規模大至聯合五所高中以上,場地及活動花費動輒萬元 以上。由此可見,當前北市高中社團活動非常熱烈且多面向發展,學生在參與社 團活動的過程中,透過跨校際間的交流拓展人際關係,從中培養辦理大型活動須 具備的領導能力,以達到自我成長。 然而,學生社團活動雖行之有年,但目前臺北市高中的社團發展情況卻不一, 各校營造的學校社團環境,如社團課時間的排定、開設社團類別、學校社團總數 量…等,皆因學校班級數和活動場地而有所差異。學生的參與態度也因開設的社 團性質而有高低之別。張同廟(2013)指出,學生參與社團,有的人熱情洋溢, 全心投入;有的則僅抱持遊戲的心態,玩玩而已,在參與態度上時有相當的落差。 但社團屬於情感連結的團體,其運作成功與否,成員的參與態度為關鍵要素(黃 玉,2001;楊素卿,2006) 。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對於活動常有自己的看法、 情感與評價,進而影響其對社團活動的參與行為,簡單來說,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可視為是高中生對參與社團的概念、反映與評價,進而產生行動的傾向。. 貳、研究動機 一、國內高中階段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實證研究不足 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生社團活動參與的研究,陸續有研究者從社團活動參與 態度的角度來加以探討(何富財,2004;徐彩淑,2005;鄧清如,2005;陳玫伸, 2007) ,研究發現學生社團的參與態度與其人際關係、心理發展、社會行為發展、 幸福感、自我效能等各方面皆有顯著相關,如:徐彩淑(2005)以臺北縣國中生 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臺北縣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屬於中等到高的程度,且社團 參與態度越高者,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也愈佳。陳玫伸(2007)則是以臺北縣 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指出社團參與態度愈高者,自我效能愈佳。亦有研究以大學 生為研究對象,顯示參與社團的大多數學生對社團參與持正向肯定的態度(羅麗 雲,2001;田瑞良, 2004) ,相反的,也有部分研究指出近年來大學生參與社團 4.

(18) 活動的態度越來越冷漠(井敏珠,1981;謝海平,1992;顏妙桂,2000;張雪梅, 2003;姜淑華,2003;竇希皓,2006)。研究者歸納分析近年來國內有關學生社 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相關文獻,發現主要研究對象多集中於研究國中、大學階段, 而對於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目前尚無研究以社團發展蓬 勃的臺北市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者想要了解當前臺北市高中學生的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現況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檢視影響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個人背景變項 過去部分社團參與態度的相關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 度上並無顯著差異(田瑞良,2004;楊素卿,2006;陳玫伸,2007),但也有研 究發現女生在整體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優於男生(徐彩淑,2005;鄧清如,2005)。 在年級部分,徐彩淑(2005)則發現高年級學生的社團參與態度高於低年級學生。 此外,家長若對孩子參與社團活動表現支持,學生的社團參與態度也會較為正向 積極(陳玫伸,2007)。除了性別、年級、家長支持度外,學生不同的社團參與 情形,如參與不同的社團類別、在社團中擔任的職務,以及社團參與年資…等因 素,是否與學生社團參與態度有關?研究者分析目前相關文獻顯示,許多研究(田 瑞良,2004;徐彩淑,2005;陳玫伸,2007)皆發現社團負責人的社團參與態度 高於社團幹部與社團成員。在參與社團年資方面,參與年資為三學期的高中生其 社團參與態度較參與年資為一學期及二學期的學生正向積極(田瑞良,2004;陳 玫伸,2007)。由上述相關研究的分析結果可知,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會因不 同的個人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但其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國中、大學階段,而不同 的個人背景變項是否亦會影響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呢?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二。. 5.

(19) 三、探討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之現況 除了個人與家庭背景因素外,社團的氣氛及學校的校園文化等均左右著學生 社團的績效(何進財,2000)。過去探討社團活動參與阻礙因素的相關實證研究 中發現社團活動相關設施是影響社團參與的重要因素,而淡江大學社團學生對學 校經費補助、社團辦公室空間分配上普遍不滿意(田瑞良,2004;李美蘭,2005), 在國小方面,多數小學生亦認為社團活動的費用是參與社團最大的結構性阻礙 (陳心潔,2011)。除了社團活動相關設施與經費外,在學校環境氛圍中是否鼓 勵學生自主參與社團活動上,淡江大學社團同學認為社團指導教師對社團關心度 不夠,不太能對社團經營提供適切建議(李美蘭,2005),而陳心潔(2011)亦 指出班級導師反對小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是影響社團參與較大的人際阻礙。 歸納分析關於社團活動參與阻礙因素之研究,發現主要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國 小、大學階段,而對於高中社團活動參與阻礙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外,針對高中 學校社團環境現況探討之研究更是付之闕如。因此,研究者想要瞭解當前臺北市 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的現況為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校園文化左右著學生社團發展的績效 校園文化和學校社團環境有密切的相關,張同廟(2003)指出校內教師對社 團活動的理念、經驗、關心程度或參與行為強弱,必然直接影響學生參與社團活 動的態度。陳昭雄、許仁慈、陳惠鋗(2004)研究發現「充裕的活動經費」 、 「社 團核心幹部的辦事能力」,以及「社團指導老師的熱心參與」是影響校園活動的 三個最重要因素。而校園的組成分子係以「行政者」 、 「教師」與「學生」等為主 體。在行政方面,學校是否真正重視學生社團的教育功能,在辦學理念與校務發 展、經費編列、設備充實、社團評鑑及社團指導老師的遴聘、獎勵機制及輔導制 度等各方面,行政單位是否全力支持;在教師方面,學校領導階層、學生社團輔 導單位、社團指導老師、班級導師、專任教師……等對學生參與社團的態度或支 6.

(20) 持情形是否與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相關情形為何?研究者回顧近年社團活 動參與態度的相關文獻(何富財,2004;田瑞良,2004;鄧清如,2005;徐彩淑, 2005;楊素卿,2006;陳玫伸,2007),發現有關學校社團環境背景因素影響學 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研究目前著墨甚少。而影響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學校 社團環境背景因素為何?是否提供社團活動的場地、經費等學校物質環境;校內 教師是否支持社團活動等學校社會環境,以及是否建立具體的社團活動獎懲辦法、 社團評鑑制度等學校規範環境,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態度相關與否?此為本研 究動機之四。 身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自從從事教職以來即在臺北市公立高中任教,並兼 任兩年學務處學生活動組長,一方面在協助與輔導社團推動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 學生的社團參與情形與態度因許多因素而有高低之別,另一方面也體會到當前學 校社團活動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為此研究者希望能了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 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關係。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選定臺北 市之高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 境關係之研究」為題,探討學校社團環境、學生個人背景等因素與學生社團活動 參與態度的關係,期能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單位及未來在 推動與輔導高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參考。. 7.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以臺北市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瞭 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臺北市高中學生在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差異情 形。 三、瞭解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 四、探討學校社團環境變項與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相關情形。.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臺北市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社團參與認知、社團參與情感及社團參與 行為)的現況為何? 二、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 校性質、學業成績、家長支持度、社團參與數量、社團參與類別、社團參與 職務、每週參與時數、社團參與年資、社團參與動機、喜歡目前社團與否、 參加社團活動頻率)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學校物質環境、學校社會環境、學校規範環境) 的現況為何? 四、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是否與學校社團環境變項(學校物質環 境、學校社會環境、學校規範環境)有顯著正相關?. 8.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 學生社團 社團(association)一群人為達到某些目標,志願結合在一起,並遵守共同 規則,從事達成目標的活動之團體(陳義明、廖滄洲,1998)。因此學生社團活 動便是指一群基於共同志趣與意願的同學,自動籌組並由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 其活動是由全體社員共同參與,由學校老師輔導,期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的,增 廣學子們的人生經驗(何進財,2000)。 本研究中的學生社團(student association)是指一群具有共同志趣的高中在 校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需求與能力,在學校妥善計劃與安排下,跨越年級與 班級自行創社籌組或選擇決定參加的社團類型,於學校安排的社課時間或學校正 式課程外的課餘時間,在學校教師與社團指導老師的輔導下,參與各項學習活 動。. 貳、 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態度是由經驗組織起來的心智與神經準備狀態,一個人對事物與情境的反應 都會受到此直接影響(Allport, 1935) 。國內學者張春興(2002)也提出態度是指 個人對於人、事、物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具有持久性的行 動傾向,態度的組成元素可分為「認知成分」 、 「情感成分」及「行動傾向」等三 種(張春興,2002;Secord&Backman,1964;Weber,1991) 。而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亦具有上述態度的特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對活動常有自己的看法、情感 與評價,進而影響其對社團活動的參與行為。 本研究中社團活動參與態度(attitude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是指學生對參與社團之功能與價值的認知,參與社團的情感好惡,進而影響之後 社團活動參與之行為表現的一種心理活動歷程,可從認知、情意、行為三個層面 進行探討。 9.

(23) 本研究透過受試學生在「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中在 「社團參與認知」 、 「社團參與情感」與「社團參與行為」的得分,呈現整體的社 團活動參與態度。得分愈高,代表受試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上愈積極正向。. 參、學校社團環境 環境(Environment)是個體生活空間中一切人、事、物的總稱(湯志民, 2006),是影響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陳奎熹(2000)亦指出廣義的學校環境是 指能夠影響學校教育活動之一切外在條件與勢力,也可以說是能夠促進或阻礙學 校教育活動之種種狀況。 本研究中的學校社團環境(school extracurricular environment)是指學校社團 活動之一切外在條件與勢力,能夠促進或阻礙學校社團活動之種種狀況,可從物 質環境、社會環境、規範環境三個層面進行探討。 本研究透過受試學生在「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調查問卷」中在 「學校物質環境」 、 「學校社會環境」與「學校規範環境」的得分,呈現整體的學 校社團環境。得分愈高,代表學校提供的學生社團環境愈完善。. 10.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任何研究皆有其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以下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分 別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團環境之關係, 以下分別就研究時間、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三方面闡述本研究之範圍:. 一、就研究時間而言 本研究於民國 104 年 2 月至 3 月發送並回收問卷,並於民國 104 年 5 月至 6 月完成問卷資料分析與結果撰寫。.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 103 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高中(含國立高中與市立高中、 兩間私立高中),且有參與社團活動之高一、高二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採量化問卷調查法,探討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與學校社 團環境關係之研究,以學生的性別、年級、學校性質、學業成績、家長支持度、 社團參與數量、社團參與類別、社團參與職務、社團參與時數、社團參與年資、 社團參與動機、喜歡目前社團與否、參加社團活動頻率等個人背景變項,以及學 校物質環境、學校社會環境、學校規範環境等學校社團環境變項為自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為臺北市高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包含學生的社團參與認 知、社團參與情感及社團參與行為三大層面。.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包含有研究地區之限制、研究對象之限制、研究法之限制,茲分 別說明如下: 11.

(25)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限於時間與人力、物力考量,僅以臺北市為研究地區,其結果推論僅 適用於臺北市,不能完全推論至其他縣市。.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抽樣對象為臺北市高中就讀一、二年級學生,故在推論時僅適用臺北 市就讀一、二年級的高中學生,不能概推到其他縣市之高中學生或就讀三年級學 生。. 三、研究法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主要以量化問卷調查法為主,學生在填答問卷時,可能受 個人認知、情緒、心理、環境等因素影響而使研究結果有所誤差,且本研究結果 僅調查臺北市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現況、臺北市高中學校社團環境的現 況、影響學生其社團活動參與態度之相關因素,若欲深入了解個別學校學生社團 活動參與態度的現況,則需輔以更深入之質性訪談研究。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設計上,題目基於量化分析之限制,皆以單選題型設計,例 如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參與社團活動的動機,若欲深入了解學生是否具有其他的 參與動機,或為何勾選此選項作為主要參與動機之原因,亦需輔以質性訪談研 究。.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在探討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全章分為 四節。第一節為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與理論;第二節社團活動參與態度的意涵與 測量;第三節為學校社團環境的意涵與理論;第四節為高中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 與學校社團環境之相關研究,以作為建構本研究架構之立論基礎及第四章研究結 果討論的依據。. 第一節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與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社團活動參與的意涵與理論,首先說明學生社團活動意義與沿 革,其次分別說明學生社團活動的類別與功能,以及當前臺北市高中社團活動的 實施概況,最後從社團活動參與的相關理論中探討參與社團活動的重要性,並以 此做為本研究架構之理論建構依據。. 壹、 學生社團活動的意義與沿革 一、 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的意義 人在社會中生活,歸屬感、安全感與成就感,是最自然最深入的情感動力, 歸屬於團體,貢獻自己於他人,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團 體是指一群在心理上具有相互認知與共同意識,在行為上也具有相互依賴、彼此 影響並以達到某種目標為主旨的人群組合,透過團體可與他人一致行動,表示看 法,完成工作,享受經驗,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李建興,1985)。 社團(association)即一群人為達到某些目標,志願結合在一起,並遵守共 同規則,從事達成目標的活動,這種團體都叫做社團(陳義明、廖滄洲,1998), 社團組成的基本要件有四:1、三個人以上;2、有共同的宗旨;3、設有章程以 規定有關事務;4、須經有關單位的核准始得成立(民法總則,第 45、46、47 條)。而學生社團(Student association)是指由學生組成的社團,因此學生社團 自然也得具備以上的條件,唯核准單位是學校,至於各學校規定可以成立社團的 13.

(27) 基本人數,通常是一個社團的人數不少於三人;且相較於大學社團組織的高度自 主自治,中學階段的社團組織與設立,往往將社團活動納入學校的統籌規劃中, 並採取主動輔導者為多(莊富源,2000)。然而高中社團活動仍是一個讓學生自 由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依據自己的需求,自由決定學習的內容,並在教師的 輔導下學習自治與民主運作。根據孟羅(W. Monroe)主編的「教育辭典」 ,學校 社團活動是指「學校或學生組織、計劃、發起的活動,學校並不授予學分。目的 在於教育、娛樂或提供學生發展興趣與能力的機會,此種計劃活動並接受某種程 度的指導。」 目前的文獻中對於社團活動意義的說明雖多,但大多數皆以大學社團的角度 來加以說明,高中部分仍較缺乏。研究者乃列出學者對於國中、大學學生社團活 動的說明,並從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中對社團活動的活動綱要解釋來進行探討。 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在「高中(職)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中提到, 所謂的社團活動是指學生依照個人之興趣與需要,在學校有組織有系統的輔導下, 共同參與各種性質不同的社團組織,由加入活動中,增進生活經驗。 高德瑞(2000)認為社團活動為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或是學校安排之社團活動 時間,依據個人興趣,並在學校輔導下參與的一種教育組織。 何進財(2000)認為學生社團是指一群基於共同志趣與意願的同學,自動籌 組並由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其活動是由全體社員共同參與,由學校老師輔導, 期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的,增進同學之身心健全發展,使感性與理性協調,個性 與群性調和,學理與生活結合,增廣學子們的人生經驗,讓學子們體驗群體生活 的意義與價值。 傅木龍(2000)認為社團是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依據自己的興趣意願、能力 及興趣,在學校的規定與輔導下,組成的學生團體以進行各種型態的活動。 王誕生、宋美妹(2001)提到社團是指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運用課餘之暇,在 學校師長的輔導下,一同研討專門知識、技藝或休閒活動,以自由參加、自治方 14.

(28) 式所組成的學生團體。 洪國峰、呂秋慧(2002)則認為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自願參加的活動,並 依據學生的興趣、性向、能力及需求,進而選擇決定參與的社團類別。並在學校 有妥善計劃與安排、健全的組織、按部就班的輔導學生社團運作下,幫助學生取 得社會資源,協助學生社團領導、管理及經營。 依據民國 95 年所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社團活動被納入綜合 活動的內容之一,但在此暫行綱要實施前,高中課程中並未出現「綜合活動課程」 , 直到此次高中課程修訂才有此課程。其中指出社團活動為「學生依其興趣、性向、 及社團組織型態,向學校提出申請,在教師輔導下的學習活動。」 民國 99 年之普通高中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提到社團活動乃「學生依 照興趣、性向與需求、設備及社區狀況成立社團,並在教師輔導下進行的學習活 動」。實施方式是由學生依興趣,按照學校社團申請辦法提出成立社團,學校在 成立社團時,須打破班級年級限制,學生亦可實施跨校社團活動,促進校際交流。 由此可知,高中社團活動的條件為須具備指導教師與學生,而參加方式為學校依 照其志願序參加社團,經由社團指導教師的協助下進行社團活動,此處的社團活 動時間似乎僅限於學校之「社團活動」課程時間,並未提到課餘時間的活動安排。 研究者綜合彭馨瑩(2006)與莊玉琪(2013)對社團活動定義之回顧整理,歸納 出社團活動的定義具有以下幾項特點: (一)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 社團主要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性,存在的目標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集合 起來、同心協力完成工作。 (二)社團參與不具有強制的權利義務關係 社團的參與是自由且自主的,不受學校組織的限制,也不具有修課與工作等 強制的關係。 (三)社團參與是以興趣、拓展人脈、學習一技之長等動機為基礎 15.

(29) 社團成員的背景來自四面八方,因個人興趣、拓展人脈、學習一技之長、充 實自己、尋求生活變化…等不同的動機為基礎而結合成一個團體,藉由社團的互 通有無,參加社團能夠放寬視野,與其他年級的學生進行交流。 (四)以民主的方式自我傳承 社團的傳承,完全由學生自主性的依照社團運作模式,選舉下一屆社團幹部 成員並進行交接,在選舉幹部的過程中,習得當代民主選舉規範並具有正當性。 (五)經學校相關規定申請成立並經核准 社團活動是學校在符合課程綱要標準下,依據學校發展特色、需求,結合社 區資源,在師資、場地、設備等方面協助並輔導學生自行成立的一種長期性活動。 目前各高中於學校中具有輔導社團權限的單位為學生事務處學生活動組或課外 活動組、社團活動組,須達 15 人以上連署並向學校申請核可通過即可成立社團。 綜合上述學者的定義,本研究依據研究之目的及對象,將高中學生社團活動定義 為:「一群具有共同志趣的高中在校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需求與能力,在學 校妥善計劃與安排下,跨越年級與班級自行創社籌組或選擇決定參加的社團類型, 於學校正式課程外運用課餘或學校安排的社課時間,在學校教師與社團指導老師 的輔導下,所參與的各項學習活動。」. 二、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的沿革 就社團活動的發展而言,民國初年即有「課外活動」 (李相勗等人,1936), 在實施多年後改稱為「聯課活動」 ,不過並未安排有授課時數。民國 60 年,為因 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配合國民中學首屆畢業生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 綱,特別指出「學校對於教學與聯課活動,應同樣重視,並使聯課活動與課內教 學密切聯繫,用以達成預期之教育目標。」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71) ,期望將 課程中所學知能,實際應用於聯課活動之中,使所學更深刻與熟練。爾後於民國 72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將社團活動列入團體活動內容之一, 以「分組活動」稱之,並指出團體活動包含「班會」及「聯課活動」,因此聯課 16.

(30) 活動即是分組活動,在此同時,為配合高級中學法亦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社 團活動於高中亦被納入團體活動內容之一,但並未明確規定社團活動的時間(高 級中學課程標準,1983) 。由此可見, 「聯課活動」 、 「分組活動」 、 「社團活動」雖 為不同名稱,卻皆指同一事情,直至民國 84 年,因應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需要, 再度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並將「聯課活動」 、 「分組活動」 、 「社團活動」等不 同名稱統一稱為「社團活動」,其中更明白指出公民教育包括公民(高二、高三 每週兩節)、班會(每週一節)、團體活動(高一高二每週一節),而團體活動又 包括週會和社團活動(高級中學課程標準,1996),因此當時一般學校習慣於這 週排週會,下一週排社團活動。隨著 95 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的實 施,將社團活動納入「綜合活動」的內容,但並未明確規定各校安排社團活動節 數的下限(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2006) 。民國 99 年頒布的「普通高級中 學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中的十二項特色中,才特別指出「保障社團活動 節數,引導全人發展」 ,於綱要中增列「唯社團活動每學年不得低於二十四節」, 藉以保障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各校可依據學校發展特色,以及學校行政考量學 生興趣,於每學年安排至少二十四節的社團活動課程。 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中,將高中課程必修科目分為語文、數 學、社會、自然、體育、藝術與生活、綜合活動、軍護等八大領域,特別強調學 校本位課程精神。授權學校全權規劃「彈性學習節數」的選修課程,實踐課程鬆 綁,促進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多元化發展。同時也強調課程設計應以學生本位為依 據,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技能並達到學生多元學習的目標。 八大領域中的「綜合活動」領域是指依學生興趣、需要及身心發展情形,兼顧學 校發展與社區資源,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以建構自我價值觀與意義、增強解 決問題能力、強化團隊合作服務及促進全人發展的活動。內容包括「班級活動」、 「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 其中「社團活動」的實施方式是由學生依其興趣、性向,依照學校社團申請辦法 17.

(31) 提出成立社團,學校在成立社團時,須打破班級年級限制,學生亦可實施跨校社 團活動,促進校際交流,而社團活動項目,則應配合學校場地、設備、教師專長、 學生興趣與社區資源等因素選擇實施。綜合活動課程每週教學節數以二節為原則, 其中一節為班級活動,被列為導師基本授課時數。各校可因應實際需求,於每週 兩節的綜合活動時間或課餘時間,安排「班級活動」 、 「社團活動」 、 「學生自治會 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尤其社團活動每學年不得低 於二十四節,為必修但不列入學分計算,且不採用教科書教學為原則(普通高中 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2014)。 綜上所述,自民國 60 年始,迄今四十多年的時間, 「社團活動」已由「聯課 活動」、「分組活動」、「團體活動」…等不同名稱統一稱之為「社團活動」,有關 社團活動之授課時數亦日益受到重視,現行課程綱要為保障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權 益,更明定每學年社團節數下限。而當前臺北市各公立高中較多將社團活動安排 於每週一節教學節數,期望學生能依照自身興趣與意願,自行選擇加入的社團類 別,在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自身有興趣的才藝課程或運動技能,與一群跨 班級與年級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學習,互相切磋,彼此砥礪。整理上述資料,將 高中社團活動課程演進整理如表 2-1。 表 2-1 高中學生社團活動課程演進表 時間 民國 60 年. 民國 72 年 民國 84 年 民國 95 年. 民國 99 年. 內容 修訂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指出「學校對於教學與聯課活動,應同樣重視,並使 聯課活動與課內教學密切聯繫,用以達成預期之教育目標。」但並未安排有授 課時數。 課程標準中將社團活動列入團體活動內容之一,以「分組活動」稱之,仍未明 確規定社團活動的時間。 統一名稱為「社團活動」。社團活動歸屬於公民教育科目下團體活動,團體活 動高一、高二每週一節,包括週會和社團活動,始明確規定社團活動授課時間。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將社團活動納入綜合活動的內容,各校可因應實 際需求,於每週兩節的綜合活動時間或課餘時間,安排「班級活動」 、 「社團活 動」、「學生自治會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但未規 定社團活動節數下限。 修訂「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為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綜合 活動科理念,並呼應高中課程總規定「社團活動以每週一節為原則」 ,增列「唯 社團活動每學年不得低於 24 節」 ,保障社團活動節數的下限,引導全人發展, 並得實施跨校社團活動,促進校際交流。.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參考 http://www.docin.com/p-674539019.html 18.

(32) 貳、學生社團活動的類別與功能 一、學生社團活動的類別 高中社團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依據民國 102 年「高級中等教育法」第 53 條明文規定「高級中等學校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選舉產生之學生相關 自治組織,並提供其必要協助,以增進學生在校學習效果及自治能力」,此類屬 於法律明文規定必須由學校「保障成立」的學生自治團體,包括班聯會、畢聯會、 社聯會…等。第二類為一般性學生社團,係依前述之定義「一群具有共同志趣的 高中在校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需求與能力,在學校妥善計劃與安排下,跨越 年級與班級自行創社籌組或選擇決定參加的社團類型,於學校正式課程外運用課 餘或學校安排的社課時間,在學校教師與社團指導老師的輔導下,參與各項學習 活動。」 目前各高中社團活動日益熱烈,尤其是坐落於臺灣首都的北市高中,校內、 校外資源豐沛充足,學生有更多元的社團類型可供選擇。依教育部民國 73 年 7 月 22 日公布之項目,高中社團種類可分為學藝活動類、體能活動類、康樂活動 類、技能活動類、科學活動類五大類(李振賢,200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 在「高中(職)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中,就高中職校學生的需求,約可概分 為七大項類:學術性社團、藝術性社團、技能性社團、服務性社團、康樂性社團、 體能性社團及社團聯誼。 國內許多研究者也提出各種不同的社團分類原則及看法。茲就年代先後,說 明相關學者對於社團的分類如下: 莊富源(2000)將社團依目的及功能分為(一)學術性; (二)藝術性; (三) 康樂性;(四)體育性;(五)技能性;(六)服務性;(七)自治性;(八)聯誼 性八類。 張輝政(2000)指出學校輔導學生成立社團時,依學生興趣選擇可分為下列 19.

(33) 五大類:(一)學藝性;(二)康樂性;(三)體能性;(四)技能性;(五)服務 性。 田瑞良(2004)依社團屬性及功能大約可分成(一)運動性; (二)藝術性; (三)服務性; (四)康樂性; (五)學術性; (六)聯誼性; (七)政治性七類。 陳心潔(2011)研究澎湖縣國小學童的社團參與態度,將學生社團活動分類 為: (一)體育性; (二)學術性; (三)藝術性; (四)康樂性; (五)服務性; (六) 科技性;(七)其他,等七大類別。 然而依照目前一般高中職,學生社團依其屬性、活動性質可分為六大類1: (一) 學術性;(二)藝術性;(三)康樂性;(四)體能性;(五)技藝性;(六)服務 性。而臺北市各公立高級中學社團活動目前並無統一的分類方式,學校均依據所 在地區條件、學校設備、學校規模、教師專長、學生需求、學校發展特色開設社 團活動。為使本研究更符合臺北市各高中的社團活動發展現況,研究者綜合以上 各研究者對社團活動的分類,以及臺北市二十八所公立高中學校之社團活動分類 方式,摘要如表 2-2。. 1. 參考各高中社團活動實施計畫,轉引自「綜合活動教學資源研發成果發表」96 年 11 月出刊 20.

(34) 表 2-2 臺北市二十八所公立高中學校之社團活動分類方式. 類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學 術 自 性 治 ( 性 學 藝 性 ). (. 研究者 及學校. 體 能 性 ( 運 動 性 、 體 育 性 ) ●. 藝 術 性 音 樂 性 、 藝 能 性. 康 樂 性. ).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1) 莊富源(2000) 張輝政(2000) 田瑞良(2004) 綜合活動教學資源 成果發表(2007) 陳心潔(2011) 政大附中 大理高中 麗山高中 百齡高中 南港高中 大直高中 中崙高中 西松高中 萬芳高中 成淵高中 陽明高中 和平高中 永春高中 明倫高中 南湖高中 大同高中 華江高中 育成高中 景美女中 內湖高中 松山高中 中正高中 復興高中 中山女中 成功高中 北一女中 師大附中 建國中學 合計. 技 藝 性. ●. ●. ●. -. -. 其 他 ( 綜 合 性 、 才 藝 性 ) -. - - - - ● - - - - ● - - - ● - 10. 服 務 性 ( 志 工 性 ). 聯 誼 性. 政 治 性. 科 技 性. ● ● ● ● ● ● ● 1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代表有此類別、-代表無此類別,西松高中皆為-代表貴校 社團無加以分類) 21.

(35) 由表 2-2 可知,社團活動的類型多數歸類有自治性、學術性、藝術性、康樂 性、體能性、技藝性、服務性及其他,另少部分有聯誼性、政治性、科技性等之 類別。因此,本研究依據上列各研究者及臺北市二十八所公立高中學校社團活動 之分類依據,依社團活動的性質,將社團活動分為以下七類以及其他不包括在此 七類中的社團分類,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自治性社團 自治性社團以學生自治發展為主要宗旨,培養學生自治能力為目的,做為學 生與學校之間的橋樑,代表全體全生向學校表達意見或願望。例如:班聯會、社 聯會、畢聯會及畢籌會…等社團。 (二)學術性社團(學藝性社團) 學術性社團以研究學術為宗旨,有利於學術研究風氣之開展,增進學生問題 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開拓學生對學術問題的興趣與視野。例如:辯論社、數學研 究社、校刊社、日語研究社、法文社、資訊電腦研究社、天文社、科學研習社… 等社團。 (三)藝術性社團(音樂性社團、藝能性社團) 藝術性社團內容極為廣泛,凡是足以陶冶身心之活動、對青少年學生優良氣 質之培養極有助益,著重在學術領域或某項技藝的學習,增進生活情趣、培養高 尚氣質以提升人生境界。例如:攝影社、國樂社、管樂社、漫畫研究社、吉他社、 熱音社、合唱團、口琴、美術工藝、魔術社、戲劇社…等社團。 (四)服務性社團(志工性社團、休閒性社團) 服務性社團在闡揚「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宗旨,使社團的成員更知人飢己 飢,人溺己溺,啟發學生知福惜福與感恩的心,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更是在「學 習」。例如:慈幼社、生命品格研究社、童軍社、春暉社、康輔社、扶少團、司 儀旗手、交通糾察、衛生糾察、義工…等社團。. 22.

(36) (五)體能性社團(運動性社團、體育性社團) 體育性社團在於鍛鍊體力及改進運動技巧,發揮團隊精神,從中培養適當的 體能、發洩情緒、抒發壓力,有助於身心健康。例如:各項球類(羽球、棒球、 排球、籃球、桌球、滾球、撞球、足球…等)、國術社、劍道社、田徑、游泳、 柔道、空手道、拳擊、扯鈴、體操、溜冰、直排輪、啦啦隊…等社團。 (六)技藝性社團(技能性社團) 技能性社團在於陶冶心性,培養各種技能專長,促進相互交換學習心得,並 使學生體認到「技術之美」的內涵境界。例如:中英文打字社、電子研究社、中 文電腦輸入研習社、家政研習社、資訊研究社、雕刻社、園藝社、攝影社、烹飪 社、插花社…等社團。 (七)康樂性社團 康樂性社團在於調劑身心,倡導正當娛樂活動,使學生有一展才華及相互切 磋的機會,並在和諧氣氛中習得待人接物的知能。例如:棋類、登山社、溜冰社、 野營、團康、土風舞、歌仔戲、布袋戲…等社團。. 二、學生社團活動的功能 社團活動參與在現今學校發展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九年一貫教育改革旨在 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啟發多元智慧讓學生都能擁有適應未來環境的十大基本能力, 十二年國教更是將學生參加社團或校隊與否列入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中,為引 導國中時期重視均衡學習,綜合活動領域及格與否也列入升高中的比序條件之 一。 日益重視社團活動的原因在於社團活動的參與,已成為培養學生多元化能力 的重要管道(宋美妹、王誕生,2001),如傅木龍(2000)從不同的學理角度來 闡述社團活動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從生物學的觀點,社團活動是協助學生完成自 我成長的重要機制;從心理學的觀點,參與社團活動,能滿足學生個人的心理需 23.

(37) 求;從教育學的觀點,透過社團活動的培育,可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而 從經濟學的觀點,透過社團財務的管理及活動的設計等社團經營能力的培養,可 以讓學生習得效能、效用的觀念;從政治學的觀點,藉由社團的領導與運作,可 以塑造良好公民應備的素養;從社會學的觀點,社團成員的互動及社團間的交流 與合作,可以促進學生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而從文化學的觀點,社團活動的蓬 勃發展及品質的提升,有助文化內涵的提升;從哲學的觀點,社團對青年具有修 身、益智、強身、合群等方面的積極價值,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服務人群的 正確人生觀。國外研究亦指出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可獲得的正面效益很多,諸如社 團參與可以增進大學生在目標發展、教育規劃及互賴關係的發展,也可增進學生 生涯規劃、未來生活規劃、文化參與和教育投入(Cooper, Healy & Simpson, 1994; Williams& Winston, 1995)。Nancy, Linda 與 Robert(2005)提出青少年參與社團 活動能夠提高學業成績、加強與學校的連結度,以及具備學術熱忱。透過社團參 與形塑學生品行,學習領導、團隊合作、問題解決、時間管理的能力,並建立社 會網絡,有助於申請大學及找到好工作(Erin, 2011) 。茲就年代先後,羅列相關 學者對於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功能,說明如下: 李郁文(2000)發現社團活動具有下列功能:(一)人際關係的訓練;(二) 個人潛能的激發;(三)特殊興趣的培養;(四)學習視野的拓展;(五)書本知 識的整合; (六)社會能力的訓練與社會關懷的培養; (七)校園環境的安定; (八) 個人身心的調劑;(九)領導才能的培養;(十)民主法治的訓練。 傅木龍(2000)提出社團對大專學生的實際功能,大致可包括六大層面: (一) 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二)滿足個人的社會參與; (三)適應民主的生活方式; (四)熟悉行政工作流程、步驟及規範; (五)學習企業管理的方法; (六)培養 同理心及服務熱忱。 黃玉(2000)發現社團經驗會影響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參加社團有幹 部經驗的學生在「能力感」 、 「情緒管理」 、 「自主性」 、 「自我認定」及「目標發展」 24.

(38) 上顯著高於未參加者或只做社員者,而社團中領導經驗可促進學生在「能力感」、 「自主性」及「目標」上的發展。 林至善(2000)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學生社團功能的觀點,認為學生社團有以 下之功能:(一)發展多元化之興趣;(二)培育學生服務熱忱;(三)領導力的 培養;(四)人際關係的建立;(五)訓練自治自律的能力;(六)自我瞭解與成 長;(七)組織經營的學習;(八)健全人格之培養;(九)奠定未來就業市場的 優勢。 張同廟(2003)認為社團活動不僅可以達到檢視個人自我認知的能力,同時 亦可激發其內在潛能的作用,對個人能力培養、情緒管理、未來發展、學校的穩 定、社會和諧發展及生活滿意度等皆有正面的效果。 田瑞良(2004)針對大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認為社團具有下列四項功能: (一)自我實現;(二)情感的聯誼;(三)體適能與身體健康;(四)增進領導 規劃能力;(五)豐富生活經驗提升生活品質。 徐彩淑(2005)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整理出社團具有以下 十項功能:(一)保有舊興趣並發展新興趣;(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三) 提高創造與領導能力; (四)發展自我能力、展現才能而獲得滿足感; (五)培養 生活與行為規範,具有民主素養; (六)促進身心和諧與健康; (七)增進人際間 交互溝通,以及分工合作的精神; (八)滿足社交衝動,擴大生活範圍; (九)增 進與人相處經驗,學習社會適應;(十)於活動中融入群體而具有歸屬感。 楊素卿(2006)針對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整理相關學者提出社團具有下列 九項功能: (一)提供發展多方興趣,增加休閒活動的選擇性; (二)增進參與社 團的正向經驗,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忱;(三)健全組織發展,培養領 導能力與被領導的胸襟,發揮分工合作精神;(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 一個受歡迎的人; (五)訓練自制自律的能力,成為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的人; (六) 促進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長,有助於健全人格之培養;(七)在社團中成長茁壯, 25.

(39) 可節省未來用人單位訓練成本,奠定未來就業市場的優勢; (八)培養理財能力, 以最少經費辦最多事,有助於改變使用金錢的觀念;(九)透過活動輔導,具有 直接安定學校環境,進而間接安定社會環境,轉移社會風氣。 陳玫伸(2007)針對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整理相關學者提出社團活動有以 下之功能: (一)激發個人潛能,使自我充分發展; (二)增進參與社會的正向經 驗,培養服務熱忱; (三)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環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四) 提升生活品質,健全人格發展; (五)公民素養的訓練,適應民主生活方式; (六) 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七)給予生涯發展之探索。 王伶伶(2012)探討參加社團對高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提出社團的功能有 以下三項: (一)促進人際互動、建立人際關係; (二)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 (三) 紓解壓力並帶來休閒效益。 綜合上述相關學者對於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功能分項摘要表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學生社團活動參與功能分項摘要表 研究者(年代). 能 力 提 升. 言 行 表 現. 學 習 成 長. 李郁文(2000). ●. 傅木龍(2000). ●. 黃玉(2000). ●. 張同廟(2003). ●. 田瑞良(2004). ●. 徐彩淑(2005) 楊素卿(2006) 陳玫伸(2007). ●. ●. ● ●. 林至善(2001). 相關分項衡量構面 生 倫 民 涯 理 主 發 文 法 展 化 治. 領 導 才 能. ●. 社 會 參 與. 組 織 發 展. 人 際 關 係. 情 緒 管 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伶伶(2012).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改寫自康筆舜(2006). 26.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urthermore, as revealed in the means comparisons of value-added measures, CMI students who remained in CMI mode in senior forms have significant value-added advantages as a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The ECA Co-ordinator should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various activities, school clubs, staff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

(C)John’s love for graffiti began in junior high s chool when his school held a graffiti contest.. (D)John’s love for crows start 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en he joined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The overall students’ math scores have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ype C in CEEC Interest Inventory whereas showing high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ype A.. Mal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