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行車優先路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行車優先路權之研究"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行車優先路權之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211-E-009-053-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計畫主持人: 吳水威 計畫參與人員: 鄭祺樺、陳大中、楊燿楨、賴建宇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1 月 4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行車優先路權之研究

The Study on ROW’s Priority of Left-side and Right-side Vehicle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s of Non-Signalization

計畫編號:NSC92-2211-E009-053

執行期限:92 年 8 月 1 日至 93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吳水威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計畫參與人員: 鄭祺樺、陳大中、楊燿楨、賴建宇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一、摘要 目前部分交叉路口未達現行道路 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之規定而 尚未設置號誌,可能產生車輛行進路 口通行優先次序問題,是一值得研究 的課題。本研究乃以平面交叉路口路 權優先次序為基礎進行研究,以評定 路 權 之 優 先 次 序 , 進 而 達 到 減 少 肇 事,促使駕駛者能更安全的運行通過 路口。因此,本文將考慮臨近路口寬 度、路口大小、行車位置、車輛尺寸、 行車速率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速率 等因素,在車輛靠右行駛規定下,利 用三角視距原理、運動定律、側撞受 損分析、駕駛行為延續性、駕駛視角 原理、循環關聯性與情境模擬分析法 等,進行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路權 優先次序之研析,進而綜合評定而歸 納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法則。經由 本研究結果顯示,道路車輛靠右行駛 規定下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 車路權優先次序以右方車應讓左方車 先行法則乃更能符合行車行為與安全 之要求。 關鍵詞: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 優先路權 Abstract

In the network of roads, traffic flow aggregates at the intersections; this occurrence greatly affects the order and safety of traffic flow. In the present, the concepts of time and space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ights of way (ROW) by placing signals in the intersection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order and safety of traffic flow and prevent accidents. Due to the lack of signals in many intersections in Taiwan, there are often problems with which vehicle should drive first in the intersections, and this problem is worth studying. Besides thi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sections without signals, so that there are often accidents when left-side vehicles and right-side vehicles are either both driving straight forward or both turning. So,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the umbilicus and fundamental problem of the priority of ROW for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accidents and increasing safety when driving across the intersections. This study takes many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as the width of the intersection, the angle of the intersection, the type of the intersec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vehicles, the size of the vehicles, the speed of the vehicles,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drivers, the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of vehicles.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the sight triangle theory, Newton’s Laws of Motion, the analysis of side-collision, the continuation of

(3)

driving, the sight’s angle of the drivers, the circular-relation priority, the simulation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the pair-comparison method. By these methods, we find the priority of the ROW for the left-side and right-side vehicles of at-grade intersections is right-side vehicle prior to left-side vehicle.

Keywords : At-grade intersections, Left-side and right-side vehicles, Right of Way 二、緣由與目的 交叉路口係道路路網系統中車流 匯集之處,其對於車流是否能順暢且 安全的運行影響甚大。雖然目前大多 數 的 交 叉 路 口 利 用 時 間 與 空 間 之 概 念,透過設置號誌時相來區分路權, 藉以增加行車順暢與秩序,並能避免 交通事故之發生。然而仍有不少未達 現行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之標準者而尚未設置號誌,可能產生 車輛行進路口通行優先次序問題,是 一值得研究的課題。此外,由於非號 誌化交叉路口之型式繁多,且同為直 行車或轉彎車之左右方車發生肇事率 相當高,故本研究乃以平面交叉路口 路權優先次序為基礎進行研究,以評 定路權之優先次序,進而達到降低肇 事率,促使駕駛者能更安全的運行通 過路口。因此,本文將考慮臨近路口 寬度、路口大小、行車位置、車輛尺 寸、行車速率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 速 率 等 因 素 , 在 車 輛 靠 右 行 駛 規 定 下,利用三角視距原理、運動定律、 側撞受損分析、駕駛行為延續性、駕 駛視角原理、循環關聯性與情境模擬 分析法等,進行平面路口左右方車路 權優先次序之分析,進而綜合評定而 歸納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法則,所 謂「路權」,係指人(或車)使用道路 (或通行道路)之權利[2]。經由本研 究結果顯示,道路車輛靠右行駛規定 下非號誌化平面十字路口左右方車路 權優先次序以右方車應讓左方車先行 法則乃更能符合行車行為與安全之要 求。由於路權之區分極具重要性,而 車輛若能依序路權之優先次序行駛, 則 確 實 能 降 低 非 號 誌 化 路 口 之 肇 事 率,提昇行車秩序與順暢。因此,本 研究所得十字路口右方車應讓左方車 先行法則可供修訂我國「道路交通安 全規則」第 102 條第 2 款之參考。 三、文獻回顧 對於路權之優先次序,因靠右及 靠左而有所不同,故爭議性頗大。由 於 國 外 因 發 展 已 久 , 故 有 相 當 之 研 究。反觀國內,因沿用國外之制度, 故研究發展尚未成熟。在國外方面, 由於英、日等先進國家均採用靠左行 駛之制度,所有的法令規章亦根據靠 左行駛的原則去考量,來制訂對駕駛 者最有利、最安全的情形。但我國係 採用靠右行駛之制度,然而有許多法 令條文仍沿用英、日等國的靠左行駛 制度,形成法令與現實情況不符合之 現象,造成車輛運行於道路系統的過 程中,與交叉路口之車流形成彼此間 的相互干擾與衝突。至於國內方面, 吳水威君[1]文中則主要以電腦模擬技 術及駕駛人問卷調查進行對對向車輛 左右轉優先次序之分析,然其單就對 向左右轉進行探討,並未對直行車輛 間或與左右轉之路權予以研究。王文 麟君[4]之交通工程學一書中,乃是以 人因工程(視域原理)、碰撞地點(衝 突區位)及法律規範(實務應用)等 方面對靠左及靠右行駛制度國家進行 比較分析,而結果為靠右行駛制度國 家應為右方車讓左方車較為合理,然 文中尚無詳盡數值分析。蔡文清君[5] 文中主要提到非號誌化交叉路口亦有 可能因服務水準之惡化進而影響整體 路網之運行績效,因此文中大多著重 於探討非號誌化路口之車流特性,進 而建立容量推估模式與重訂服務水準 之評估指標。再者,交叉路口乃設定 為地區中大小巷道與幹支道之交叉路 口,則路權之優先次序業已由幹支道 界定,故文中對路權只約略探討而未 深入。另外,由於靠左行駛之國家, 駕駛座位設於車輛之右前方,當駕駛 人行經交叉路口觀察左右方來車時, 左方車駕駛人較容易觀測到右側車輛 之行駛動向,亦即左方駕駛人距停止 線較遠處即可發現右方之行駛車輛, 故 以 左 方 車 讓 右 方 車 是 合 理 的 。 但 是,反觀國內靠右行駛制度,左方車

(4)

仍需讓右方車是否有不合理處,亦即 靠右行駛制度下,左方車讓右方車先 行是否具有安全性與合理性尚無法確 定,係為值得研究的課題。 四、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 本研究係研究平面十字路口左右 方車路權之優先次序,乃採用三角視 距原理、運動定律、循環關聯性、駕 駛視角分析、駕駛行為延續性原理、 先進入路口優先路權原則、側撞受損 分析與情境模擬分析法等方法,進行 研析,進而綜合評定而歸納左右方車 路權優先次序法則。至於所應用之方 法分析如下。 1.三角視距原理 當 A 及 B 兩車輛行經一平面十字 交叉路口時,應有足夠清楚之視線範 圍,使二車能互相看到對方,而由二 車行車方向上之交點 C 與二車所形成 的三角形,即稱為視距三角形(如圖 1 所示)。當左右方車進入交叉路口時 ,三角視距原理可以將駕駛者的駕駛 視線表示出來,駕駛者可藉視距角判 斷左、右方來車距離的遠近來決定是 否減速通過、停止於停止線前或其他 ,此原理可以應用在路權優先判斷。 視線 障礙物 A B C 圖 1 三角視距圖 2.運動定律 當車輛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踩煞車 時,其車速將因減速率 a 之產生由速 度 V0減速為 V,並將從位置 S0前進到 S,而該段所前進之位置即為煞車距 離 , 至 於 從 踩 煞 車 到 完 成 減 速 之 期 間,則稱為減速時間或車輛行駛煞車 距離所需時間 t。左右方車進入交叉路 口,會因為感識左右方來車的遠近、 速度而採取是否減速通過、停止於停 止線前或其他等駕駛改變行為,而駕 駛行為的改變,可由運動定律來描述 與分析其行車位置與運動軌跡。用數 學型式表示則如下: 2 0 0 2 1 at S S at V V + = + = 式中 V:末速度,減速後之速度,單位為公 尺 秒。 V0:初速度,減速前之速度,單位為 公尺 秒。 a:車輛之減速度率,單位為公尺 秒2 t:減速時間或車輛行駛煞車距離所需 時間,單位為秒。 S:末位置,車輛經減速行駛後的位 置,單位為公尺。 S0:初位置,車輛在減速前之位置,等 於V0t單位為公尺。 3.循環關聯性 本研究之基礎為在一平面十字路 口上,兩車輛分別由不同之兩鄰近路 段行經交叉路口時,判斷其路權優先 次序。然而於現實生活中並非只可能 發生上述狀況,故本研究嘗試探討當 四個鄰近路段皆有車輛行駛接近路口 時產生循環關聯性,該路權將需如何 判斷,方可使車輛安全地依序離開路 口。 4.駕駛視角分析 一般駕駛人的視角普遍為 135 度 ,左右方車進入交叉路口時,駕駛者 視角將受到速度、障礙物、行人、街 隅等因素影響,因此駕駛視角分析可 以應用在路權優先的判斷上(如圖 2 所示)。 5.駕駛行為延續性原理 車輛駕駛基於行車安全,應不可突然 改變駕駛行為,以避免危險突發狀況 的發生,危害原本駕駛連續行為安全 。左右方車進入交叉路口路權優先次 序的判斷,優先次序的先後,勢必會

(5)

圖2 駕駛視角分析圖 造成左右方車駕駛行為的改變,基於 安 全 為 交 通 首 要 考 量 , 力 求 駕 駛 安 全,延續性原理可以應用在路權優先 次序的判斷(如圖3所示)。 圖3 駕駛行為延續性原理 6.先進入路口優先路權原則 此理論基礎當作為路權優先次序 判斷依據的原則,當左右方車不論是 否距衝突點等距,或是否同時停於停 等 線 前 和 以 不 同 速 度 進 入 交 叉 路 口 時,以先進入交叉路口者可有優先路 權為原則(如圖4所示)。 圖4 先進入路口優先路權 7.側撞受損分析 一般而言,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 口左右方車之肇事以側撞為多,因此 依據車輛結構設計,以車輛相互側撞 所造成的肇事嚴重性來判斷路權優先 次序,基於保護駕駛人和乘坐者安全 為考量,以側撞受損嚴重者車輛可取 得路權優先。 8.情境模擬分析法 有鑑於非號誌化平面十字路口左 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之問題在現實狀 況上對用路者及肇事鑑定影響甚鉅, 因此本研究所考慮之因素有臨近路口 寬度、路口大小、行車位置、車輛尺 寸、行車速率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 速率等因素,以模擬實際之狀況。故 以 情 境 模 擬 分 析 法 可 將 此 等 因 素 納 入,並將不同之狀況據予分析,可得 出路權之優先判斷依據。 五、路權優先次序分析 經上述研究方法、理論基礎與考 量因素等,本研究乃以平面十字路口 進行路權優先次序之研析,以評定路 權之優先次序,進而達到降低肇事率 ,促使駕駛者能更安全的運行通過路 口。 5.1基本假設 由於非號誌化十字路口實際上有 不同幾何特性,故本研究以正交十字 路口為主要對象,將考慮臨近路口寬 度、路口大小、行車位置、車輛尺寸、 行車速率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速率 等因素,而所考慮因素與假設分析如 下: 1.本研究為簡化問題,乃假設四個臨近 路口寬度及大小相同,且在考慮有斑 馬線之狀況下,假設停止線到路口長 度為4公尺。 2.將兩車輛位置假定為皆在停止線上 與在左方車先到達停止線之前提下距 離兩車之衝突點等距兩種情況,且車 輛行駛於該行車方向之道路中央,方 可簡化行車位置對問題之複雜性,如 圖5及圖6所示。 3.以小型車作為探討路權優先次序的 車種,並訂定小客車之尺寸為車頭寬 1.8公尺與車身長5公尺。 4.將行車速率分為左右方車同速或不 同速且同在停止線上或距衝突點等距 a a 衝突點

(6)

圖5 兩車輛皆在停止線上 圖6 兩車輛皆與衝突點等距 等四種情況,並給予不同之鄰近路口 寬度,以判斷出各種不同情況下路權 之優先次序。 5.反應時間則以設計用之平均值2.5秒 作為依據[4]。一般而言,駕駛者行駛 到路口時必定會減速慢行,故於研究 中之算式中,已隱含考慮加減速率。 5.2公式推導 本研究以公式之推導,將各種情 況予以數字化,並求出該狀況之臨界 值,再依據臨界值之數據判斷任何非 號誌化路口之路權優先次序。然而在 任何情況下,本研究以先進入路口之 車輛,即先通過停止線,可取得優先 用路權為基準。各種狀況敘述如下: 1.左右方兩車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假設路口寬度為2X,則單向寬為 X,即兩車輛能在等速且恰巧安全的通 過路口之寬度(如圖7所示)。在兩車 輛同時進入路口時,可由左方車行駛 至右方車車尾之時間與右方車行駛之 時間相等得知臨界值。如下所示: 且均可安全通過路口。 雙方車輛不會造成碰撞 以上時, 故可知路口寬度至少為 13.6(m) 2x 8 . 6 9 . 0 2 4 9 . 0 2 5 4 = = ∴ = − + + = + + + x V V V x x V x B A B A Θ 2X X 2 X B:左方車 A:右方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3m 1m 圖7 左右方車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2.左右方兩車等速且皆與衝突點等距 當左右方兩車等速且皆與衝突點 等距時,則將因左方車較右方車先抵 達並通過停止線,因此左方車較先取 得優先之路權,故右方車需讓左方車 先行通過路口方可再駛離路口(如圖8 所示)。 2X X 2 X B :左 方 車 A :右 方 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3m 1m 圖8 左右方車等速且皆與衝突點等距 3.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當兩車在不同車速下且皆停在停 止線上時,則兩車會同時進入路口, 此時便以兩車通過停止線後之行駛時 間t作為比較(如圖9所示)。

(7)

圖9 左右方車不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4.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點等 距 當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 點等距時,計算式如同圖 9 所示,至 於關係圖如圖10所示。 2X X 2 X B:左 方 車 A:右 方 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3m 1m 圖10 左右方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點 等距 5.3情境分析 今假設兩車輛行駛於一非號誌化 平面交叉路口之相鄰兩鄰近路段,於 路口寬度在8m、14m與20m下,並透 過改變兩車輛之運行速度,在30、40、 50KPH之下,分別探討在兩車等速及 不等速下且兩車皆行駛至停止線上所 可能產生之情況,進而對所產生之結 果作路權之優先次序分析。 1.等速情形下 在等速情況下,即是考慮兩車於 相同速度同時行駛至停止線上且與路 口寬度之相互影響(如圖11所示)。 圖11 左右方車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2.不等速情形下 在不等速情況下,即是考慮兩車 於不相同速度卻同時行駛至停止線上 且與路口寬度之相互影響(如圖12所 示)。 2X X 2 X B:左方車 A:右方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3m 1m dB dA 圖12 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在停等 線上 圖中: 車之距離 車到 ,為 車之車間距 ,為 A B 1 . 3 2 3 4 2 8 . 1 A 2 9 . 9 4 9 . 0 2 5 dA + = + − + = + = + + + = X X X d X X B 5.4三角視距原理分析 三角視距原理分析,本研究探討 視距角在大於 45 度、等於 45 及小於 45 度三種角度下之分析。但當左右方 車進入交叉路口,而以街隅採45度角 均等機會發現對方時[4],距衝突點等 B B A A V X t V X t 4 9 . 0 2 3 4 5 9 . 0 2 1 + − = + + + = 2X X 2 X B:左方車 A:右方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2X X 2 X B:左方車 A:右方車 1.8m 5m VA VB B A V V = 3m 1m

(8)

距並以等速前進,由圖13可知,在靠 右行駛制度下,左方車會先通過停止 線進入交叉路口,所以左方車應取得 優先路權,右方車應讓左方車。 衝突點 θ 圖13 三角視距 5.5駕駛視角分析 依據駕駛視角分析而言,駕駛人 的視角為 135 度,故左方車較易發現 察覺右方車。順應駕駛者視覺習慣並 保障行車安全,防止肇事發生之嚴重 性,在靠右行駛制度下,左方車應暫 停讓右車先行。但車輛行經交叉路口 時,駕駛人應注意左右方來車,故從 駕駛視角分析而言,左右方來車之優 先權並不明顯。 5.6駕駛行為延續性分析 假定左方車距衝突點距離為a,右 方車距離衝突點為 b,為保持駕駛行 為,並避免駕駛行為改變後突發危險 狀況之發生,探討a>b(停止線)、a=b (等距)、a=b(非停止線前)三種情 形下,判斷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如 圖 14 所示)。當左右方車皆與衝突點 等 距 且 在 等 速 情 形 下 進 入 交 叉 路 口 時,勢必左方車將先行越過停止線進 入交叉路口,依據駕駛行為延續性原 理,為保持行車安全,自右方車與左 方車與衝突點等距之距離點開始,直 到右方車抵達於停等前,右方車應讓 左方車先行。 5.7側撞受損分析 依據車輛結構設計,以車輛相互撞擊 所造成的肇事嚴重性來判斷,在靠右 行 駛 規 則 下 , 駕 駛 座 位 於 車 輛 左 前 方,所以不論左方車撞擊右方車,還 是右方車撞擊左方車,則右方車駕駛 人受傷程度會比左方車駕駛人嚴重的 多。反之在靠左行駛規則下,均是以 a b 衝突點 a > b (停止線) a b 衝突點 a = b (等距) a b 衝突點 a = b (非 停止線) 圖14 駕駛行為延續性分析圖 左方車駕駛人受傷比較嚴重。因此, 為防止肇事發生之嚴重性,靠右行駛 規則下,左方車應讓右方車先行。靠 左行駛規則下,右方車應讓左方車先 行。但前座有乘客時,左右方車之受 損差異性可能不大。 5.8循環關聯性 本研究所謂循環關聯性即是以非 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為研究對象,車 輛以等速行進且以其中一車輛之行車 位置固定為基礎,進而對其他接近此 路口之車輛,分析路權優先次序,並 將以狀況之模擬而歸結出其規律性。 1.車輛皆行駛至停止線上 假設當車輛皆行駛至停止線上, 則此時不論是左方車讓右方車或是右 方車讓左方車,皆會導致車輛駕駛者 無所適從之情形,因此便成為一目前 尚無法以理論解決之問題。然於現實 生活上此種情形相當罕見,若駕駛者 遇上此問題,則有賴駕駛者依當時之

(9)

情形,以禮讓之方式依序行駛解決之 (如圖15所示)。 圖15 車輛皆在停止線上 2.兩兩車輛皆與衝突點等距 假設A、B車離衝突點等距且C、 D 車離衝突點等距,則此時由將會先 行進入路口之A、C車取得路權,爾後 方由B、D車駛離路口(如圖16所示)。 圖16 兩兩車輛皆與衝突點等距 3.逆時鐘方向等距 假設以 A 車先到達停止線,再以 逆時鐘方向,向左方車等距,亦即 B 車與 A 車等距,C 車與 B車等距,D 車與C車等距。此時因A車先進入路 口,則 B 車需在停止線上等待。當 A 車離開路口時,B 車及 C 車皆已經到 達停止線,然 C 車為以等速前進到停 等線,而 B 車則是剛從停等線加速出 發,因此 C 車優先取得路權,D 車須 待C車通過。當C車離開路口寬度一 半時,B 車即可快速通過路口,之後 方由D車行駛路權(如圖17所示)。 由此可知循環關聯性之規律,即是不 論四方車輛何在,只要先進入路口者 便 是 主 導 車 輛 , 亦 即 具 有 第 一 優 先 權,隨後再依據時間之變化與各車行 車位置並配合駕駛行為延續性予以判 斷路權優先次序。 圖17 逆時鐘方向等距 六、綜合評定分析 依據上述分析所得之結果,優先 路權的取得可依不同的情形而有不同 的判斷,因此本研究將研析所得,初 擬判斷路權優先之依據,綜合評析如 下: (一) 行車速率而言,左、右方車在等 速行駛進入交叉路口,因此兩車輛是 否會造成碰撞,可以交叉路口寬度大 小來決定,在交叉路口寬度 13.6 公尺 以上時,左、右方車將不會造成碰撞, 所以左、右方車均可等速安全離開交 叉路口。在交叉路口寬度 13.6 公尺以 下時,兩車會造成碰撞,且是左方車 撞右方車,所以左方車應讓右方車, 即右方車取得優先路權。但當左、右 方車不等速之下行駛進入交叉路口, 交叉路口寬度將無法成為判斷路權優 先取得的唯一評判條件,必須考慮到 兩車的相對速率與個別車速的變動情 形。經本研究研析,仍以左方車讓右 方車為主。 (二)三角視距原理 靠右行駛規則下,採45度角均等 機會發現對方時,距衝突點等距並以 等速前進左方車會先通過停止線進入 交叉路口,所以左方車應取得優先路 權,右方車應讓左方車。當視距角大 於45時,左方車應讓右方車,當視距 角小於45度時,右方車應讓左方車。 (三)駕駛視角分析 為順應駕駛者視覺習慣並保障行 車安全,防止肇事發生之嚴重性,在 靠右行駛規則下,左方車應讓右方車 先行。但車輛行經交叉路口時,駕駛 人應注意左右方來車,故從駕駛視角 分析而言,左右方來車之優先權並不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10)

明顯。 (四)循環關聯性 循環關聯性之規律,四方車輛若 有一方車輛只要先行進入路口者則具 有第一優先權,隨後再依據時間之變 化與各車行車位置並配合駕駛行為延 續性予以判斷路權優先次序。但本研 究分析,仍以右方車讓左方車為主。 (五)駕駛行為延續性分析 依據駕駛行為延續性原理,為保 持行車安全,自右方車與左方車與衝 突點等距之距離點開始,直到右方車 抵達於停等線前,右方車應讓左方車 先行。 (六)側撞受損分析 為防止肇事發生之嚴重性,靠右 行 駛 規 則 下 , 左 方 車 應 讓 右 方 車 先 行。靠左行駛規則下,右方車應讓左 方車先行。但前座有乘客時,左右方 車之受損差異性可能不大。 (七)綜合分析 根據以上分析得知,靠右行駛規 則下,從速度、行車相關位置,以左 方車讓右方車為主。但以駕駛視角分 析與側撞受損分析,左右方路權優先 次序並不明顯。然而,以三角視距原 理、循環關聯性分析,駕駛行為延續 性 分 析 則 以 右 方 車 讓 左 方 車 先 行 為 主。因此經由本研究分析,靠右行駛 規則下,仍以右方車讓左方車較為合 理,乃更能符合行車行為與安全之要 求。 七、結論與建議 7.1結論 1.本研究考慮臨近路口寬度、路口大 小、行車位置、車輛尺寸、行車速率 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速率等因素, 在車輛靠右行駛規定下,利用三角視 距原理、運動定律、側撞受損分析、 駕駛行為延續性、駕駛視角原理、循 環關聯性與情境模擬分析法等,進行 平面十字路口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 之研析,歸納結果可得左右方車路權 優先次序法則,可知本研究所採用的 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可行。 2.根據本研究研析得知,靠右行駛規則 下,從速度、行車相關位置,以左方 車讓右方車為主。但以駕駛視角分析 與側撞受損分析,左右方路權優先次 序並不明顯。然而,以三角視距原理、 循環關聯性分析,駕駛行為延續性分 析則以右方車讓左方車先行為主。因 此 經 由 本 研 究 分 析 , 靠 右 行 駛 規 則 下,仍以右方車讓左方車較為合理, 乃更能符合行車行為與安全之要求。 因此,本研究所得十字路口右方車應 讓左方車先行法則可供修訂我國「道 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02 條第 2 款之 參考。 7.2建議 1.本研究對於車輛之行車位置未考慮 較複雜之情形,而就單以停止線前與 衝突點等距來考量,若車輛行駛於單 向車道數中任一靠右或靠左位置,則 有待進一步探討。 2.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路 權優先取得問題與定義上,衝突區域 可與往前行駛路權範圍等論之。 3.本研究在左右方車均與衝突點等距 之情形下,先以左方車先行到達停止 線作為基礎探討,未來可就雙方均行 駛於停止線前、雙方不同時間點到達 停止線前兩種情況來詳加討論。 4.在左右方車不等速且與衝突點等距 之情況下,未來可依三角視距原理來 討論之。 5.在未來後續研究上,可考慮反應時 間、減速煞車與車輛結構設計來進行 更深入探討。 八、計畫成果自評 本 研 究 考 慮 臨 近 路 口 寬 度 、 路 口 大 小、行車位置、車輛尺寸、行車速率 與反應時間、行車加減速率等因素, 在車輛靠右行駛規定下,利用三角視 距原理、運動定律、側撞受損分析、 駕駛行為延續性、駕駛視角原理、循 環關聯性與情境模擬分析法等,進行 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 之研析,進而綜合評定而歸納左右方 車路權優先次序法則。經由本研究結 果顯示,道路車輛靠右行駛規定下非 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路權優 先次序以右方車應讓左方車先行法則 乃更能符合行車行為與安全之要求。 本計畫已符合計畫研究內容與預期目 標,所得結果可供修訂我國「道路交 通安全規則」第102條第2款之參考。

(11)

另外,本計畫亦在國內相關研討會發 表論文以及一篇碩士論文寫作(參見參 考文獻8、9、10)。 參考文獻 [1]吳水威、卓裕仁,「非號誌化平面交 叉路口對向車輛左右轉優先順序之研 究」,交通運輸第十三期,民國八十年 六月。 [2]吳宗修、周孟書,路權在那裏?, 中華民國第一屆運輸安全研討會,民 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3]周義華,運輸工程,第四版,民國 八十五年。 [4]王文麟,交通工程學理論與實用(修 正版) ,民國七十五年。 [5]蔡義清,「都市非號誌化交叉路口分 析方法之探討」,都市交通第 78 卷, 17-23頁, 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6]林良泰、李岳衡,「非號誌化路口幹 道車輛位置對於臨界間距特性之影響 分析」,都市交通101期.102期合刊, 民國八十七年。 [7]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 交通部、內政部編印,民國八十三年 七月。 [8]吳水威、鄭祺樺等,「非號誌化平面 十字路口左右方車路權優先次序之研 究」,91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 論文集,115-129頁,民國九十一年九 月。 [9]吳水威、陳大中、王郁凱,「駕駛者 對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左右方車行 車路權之行為分析」,93年道路交通安 全與執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89-304 九十三年九月。 [10] 鄭祺樺,「非號誌化平面交叉路口 左右方車行車路權之研究」,國立交通 大 學 運 輸 科 技 與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九十二年六月。

數據

圖 5  兩車輛皆在停止線上 圖 6  兩車輛皆與衝突點等距 等四種情況,並給予不同之鄰近路口 寬度,以判斷出各種不同情況下路權 之優先次序。 5. 反應時間則以設計用之平均值 2.5 秒 作為依據 [4] 。一般而言,駕駛者行駛 到路口時必定會減速慢行,故於研究 中之算式中,已隱含考慮加減速率。 5.2 公式推導 本研究以公式之推導,將各種情 況予以數字化,並求出該狀況之臨界 值,再依據臨界值之數據判斷任何非 號誌化路口之路權優先次序。然而在 任何情況下,本研究以先進入路口之 車輛,即先通過停止線,可取得
圖 9  左右方車不等速且皆在停等線上 4. 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點等 距   當左右方兩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 點等距時,計算式如同圖 9 所示,至 於關係圖如圖 10 所示。 2XX 2X B:左 方 車 A:右 方 車 1.8m5m V AVBBAVV≠ 3m1m 圖 10  左右方車不等速且皆與衝突點 等距  5.3 情境分析   今假設兩車輛行駛於一非號誌化 平面交叉路口之相鄰兩鄰近路段,於 路口寬度在 8m 、 14m 與 20m 下,並透 過改變兩車輛之運行速度,在 30 、 40 、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