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教師地質專業發展之敘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教師地質專業發展之敘事探究"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教師地質專業發展之敘事探究

賴慶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 在 探 討 國 小 教 師 之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 研 究 對 象 , 某 教 育 大 學 教 學 碩 士 班 的 國 小 教 師;本 在 職 進 修 地 質 課 程 為2 學 分,修課 研 究 生 29 位。在 職 進修 地 質 教 學活 動 內 容 , 主 要 包 括 : 地 球 系 統 概 述 、 礦 物 與 實 作 探 究 、 岩 石 及 岩 石 循 環 與 實 作 探 究 、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礦 物 與 岩 石 鑑 定 測 驗、國 土 資 源 參 觀 教 學、戶 外 地 質 考 察 與 礦 物 採 集 等 。 本 研 究 採 用 敘 事 探 究 法 , 國 小 教 師 的 學 習 回 饋 意 見 與 學 習 歷 程 表 現 , 成 為 本 研 究 資 料 分 析 之 現 場 文 本 的 主 要 來 源 ; 其 他 資 料 來 源 , 還 包 括 : 國 小 教 師 的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得 分 、 礦 物 岩 石 作 業 報 告、及 其 他 學 習 歷 程 資 料 等。研 究 主 要 結 果,包 括:(1)國 小教 師 對 地 質學 習 態 度 變 得 積 極 ,(2)國 小 教 師 增 進 了 對 礦 物 、 岩 石 及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 等 地 質 概 念 的 發 展 ,(3)國 小 教 師對 地 質 教 學自 信 心 的 增強 。 關 鍵 詞 : 地 球 科 學 、 地 質 教 育 、 地 質 學 、 科 學 師 資 培 育 、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壹、前言

依 據 教 師 生 涯 發 展 理 論 , 教 師 生 涯 歷 經「 職 前(pre-service)師 資 培育 」、「 導 入 (induction)教 育實 習 」、「 在 職(in-service) 進 修 教 育 」 等 三 個 階 段 的 師 資 教 育 。 針 對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教 育 而 言 , 孫 志 麟(2004)指 出 , 教 師 的 專 業 發 展 是 一 種 專 業 學 習 , 教 師 的 教 育 專 業 知 能 必 須 經 由 教 師 自 我 的 學 習 、 反 思 、 管 理 與 成 長 , 才 能 增 進 教 育 專 業 發 展 的 廣 度 、 深 度 與 厚 度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針 對科 學 教 師 專業 化 發 展 的 標 準 指 出 , 科 學 教 師 在 專 業 發 展 過 程 必 須 達 到 下 列 要 求,包 括(1)教 師 必須 發 展 出 充 實 的 科 學 知 識 , 並 以 探 究 式 作 為 探 討 科 學 活 動 的 主 要 策 略;(2)教 師 必 須具 備 統 整 的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 包 括 科 學 內 容 、 課 程 內 容 、 學 習 原 理 、 教 學 原 理 、 和 學 生 特 性 等 要 項 的 理 解 與 知 能 , 並 將 其 運 用 於 科 學 教 學 上;(3)教 師 必 須 發展 生 涯 學 習的 能 力 , 具 備 生 涯 學 習 的 知 識 和 學 習 技 能 。 有 關 國 小 現 職 教 師 的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與 學 習 的 現 況 , 在 以 往 較 少 探 討 ; 然 而 國 小 現 職 教 師 的 在 職 進 修 的 需 求 , 隨 著 國 內 教 育 改 革 的 蓬 勃 發 展 , 其 在 職 進 修 需 求 實 際 上 是 有 增 無 減 的 。 台 灣 目 前 有 越 來 越 多 的 國 小 教 師 返 回 大 學 研 究 所 , 繼 續 在 職 進 修 並 攻 讀 碩 士 學 位 。 基 於 當 前 世 界 環 境 變 遷 快 速 , 國 小 教 師 不 斷 遭 遇 新 的 衝 擊 與 挑

(2)

戰 , 所 以 我 們 必 須 更 加 關 注 國 小 教 師 的 教 育 專 業 發 展 , 透 過 理 論 與 實 務 的 結 合 , 提 供 國 小 教 師 更 好 的 專 業 生 涯 發 展 基 礎 。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 在 探 討 國 小 教 師 之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 本 研 究 之 待 答 問 題 , 透 過 在 職 進 修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之 實 施,探 討:(1)國 小 教師 的 地 質 學 習 態 度,(2)國 小 教師 的 地 質 概念 發 展 ,(3)國 小 教師 的 地 質 教學 自 信 心 。

貳、地質教育與教師專業發展

一、地質教育

地 質 學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 在 大 學 教 育 階 段 通 常 稱 為 地 質 科 學 教 育(geoscience education,簡 稱為 地 質 教 育),主 要 的 探究 範 疇 為 地 球 系 統 中 的 地 圈 。King(2008)指 出,地 質 教 育(geoscience education)主 要在 培 養 學 習 者 對 地 球 物 質 、 地 球 活 動 作 用 、 地 球 構 造 等 的 瞭 解 。 其 次 , 地 質 學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 在 中 小 學 教 育 階 段 通 常 是 包 含 在 地 球 系 統 科 學(earth system science)教 育 的 內 涵 之 中 ; 地 球 系 統 科 學 主 要 在 探 討 地 球 系 統 及 其 子 系 統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 運 作 與 發 展 ; 地 球 系 統 的 子 系 統 , 包 括 : 地 圈 、 大 氣 圈 、 水 圈 和 生 物 圈(賴 慶 三 , 1999; Skinner, Porter, & Botkin, 1999)。羅 珮華 (1998)指 出 , 地 球 科 學 課 程 包 含 整 個 地 球 及 其 環 境 , 其 學 科 知 識 與 人 類 生 活 周 遭 事 物 的 關 係 非 常 密 切 , 而 推 展 地 球 科 學 課 程 的 目 的 , 是 要 應 用 科 學 知 識 關 心 周 遭 的 一 切 事 物。Hoffman & Barstow(2007)針對 21 世 紀 的 地 球 系 統 科 學 教 育(earth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的 探 討 範 疇 指 出 , 地 球 系 統 科 學 教 育 應 包 括:(1)地球 是 一 個 動態 系 統 ,(2)太 空 時 代 的 觀 點 , (3)21 世 紀 的 科 技,(4)科 學 探究 本 位 的 取向,(5)海 洋素 養,(6)大 氣、天 氣、氣 候,(7)環 境 素 養 。 Dal(2009)進 一 步指 出,地 球科 學 教 育 應探 討 下 列 四 大 主 題 , 包 括 :(1)地球 的 構 造, (2)地 球各 層 圈 的演 化 機 制,(3)地 球 在 行星 體 系 中 的 角 色 與 運 動 ,(4)地 球 上 的 有 機 體 。 其 次 , 國 小 階 段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之 教 材 內 容 要 項 中 , 有 關 地 質 方 面 的 次 主 題 , 包 括 : 組 成 地 球 的 物 質 、 地 表 與 地 殼 的 變 動 、 地 層 與 化 石 等(教 育 部 , 2003), 有 關 地 質 方 面 的 次 主 題 與 教 材 內 容 細 目 之 摘 要 表 , 如 表1。 由 表 1 可 知 , 國小 階 段 地 質方 面 的 學 習 內 容 , 主 要 以 礦 物 、 岩 石 、 地 表 地 殼 變 動 的 觀 察 探 究 及 欣 賞 為 主 ; 而 這 些 地 質 內 容 , 也 是 國 小 教 師 進 行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教 學 時 , 應 具 備 的 基 本 知 能 。

二、地質單元活動的學習策略

國 小 階 段 地 質 方 面 的 學 習 內 容 , 經 由 前 一 小 節 的 歸 納 可 知 , 主 要 係 以 礦 物 、 岩 石 、 地 表 地 殼 變 動 的 觀 察 探 究 及 欣 賞 為 主 。 然 而 對 國 小 學 生 而 言 , 地 質 學 習 活 動 的 學 習 策 略 , 卻 不 能 只 是 運 用 記 憶 和 背 誦,而 必 須 是 透 過 科 學 探 究 來 進 行 學 習(教 育 部 , 2003 ; Apedoe, 200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0)。

(3)

表 1、 國 小 階 段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之 教 材 內 容 要 項 中 , 有 關 地 質 方 面 的 次 主 題 與 教 材 內 容 細 目 之 摘 要 表 次 主 題 教 材 內 容 細 目 110 組 成 地 球 的 物 質 1a.察 覺 環 境 中 有水 、 空 氣 、土 地 的 存 在。 1b.察 覺地 表 各 處有 石 頭 、 砂與 土 壤 等 ,他 們 各 具 特徵 , 可 以 分辨 。 3d.觀 察並 知 道 岩石 主 要 是 由各 種 不 同 礦物 組 合 而 成。 3e.知 道 不 同 礦 物各 具 有 明 顯特 性 。 3f.知 道不 同 岩 石可 利 用 來 做不 同 的 用 途(例 如 做 建 材、煉 取 材 料等)。 210 地 表 與 地 殼 的 變 動 2a.藉 由 觀 察 及 經驗,察 覺 土壤、砂 石 會發 生 變 化,例如 堆 積 或流 失。 2b.察 覺生 物 的 活動 也 會 改 變環 境(例 如 樹根 崩 裂 圍 牆、 有 機 肥)。 3a.知 道 土 壤 是 由 岩 石 風 化 後 和 動 植 物 遺 留 的 有 機 質 等 所 組 合 的 微 粒 。 3b.知 道地 表 變 化主 要 是 由 各風 化 、 侵 蝕、 和 沉 積 等作 用 所 造 成。 3c.認 識 當 流 水 之流 速 與 流 量不 同 時 , 對地 表 所 產 生的 影 響 不 同。 320 地 層與 化 石 3a.認 識 一 些 常 見的 化 石 , 並知 道 它 是 古代 生 物 的 遺骸 及 遺 跡 。 420 天 然 災 害 與 防 治 3a.認 識 颱 風 與 地震 。 3b.認 識如 何 防 颱和 防 震 。 512 資 源 的 保 育 與 利 用 2a.能 知 道 地 球 只有 一 個 。 3a.認 識 各 種 自 然 資 源 (例 如 土 、 岩 石 、 石 油 、 煤 、 淡 水 、 空 氣 、 陽 光 、 各 種 動 植 物)、 其 用 途 及資 源 之 有 限性 , 進 而 了解 「 地 球 村」 的 理 念 。 3c.體 認 自 然 景 觀、 水 土 等 自然 資 源 一 旦破 壞 , 極 難恢 復 。 513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3a.知 道 煤 、 天 然氣 、 石 油 、核 能 、 水 力與 太 陽 能 為重 要 能 源 。 521 科 學之 美 2a.由 觀 察 欣 賞 生活 中 動 物 、植 物 、 石 頭、 山 川 的 變化 。 3a.由 觀 察 欣 賞 生命 成 長 、 天象 、 地 質 、海 洋 、 天 候變 化 的 奧 妙。 3b.觀 察並 體 會 化學 結 晶 之 美與 礦 物 之 美。 科 學 探 究 是 科 學(包 含 地 質 學 )學 習 的 重 要 方 法 , 有 關 科 學 探 究 與 科 學 過 程 技 能 的 培 養 , 郭 方 瑞(1992)指 出 , 科 學 的 觀 察 與 實 驗 , 其 實 是 把 概 念 形 成 的 過 程 加 以 濃 縮 , 使 它 能 夠 在 短 時 間 內 更 有 效 的 被 吸 收 , 對 學 習 者 的 概 念 形 成 及 思 考 力 的 發 展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方 法 。 蕭 英 勵(1999)進 一 步 說 明 , 科 學 探 究 可 以 訓 練 學 習 者 的 思 考 邏 輯 , 藉 操 作 實 驗 引 發 學 習 動 機 與 學 習 興 趣 , 教 師 並 可 運 用 機 會 訓 練 學 習 者 自 我 思 考 , 當 學 習 者 思 考 方 式 多 元 化 後 , 教 師 便 不 再 是 訊 息 或 想 法 的 唯 一 來 源 , 教 學 相 長 下 , 師 生 間 的 思 考 互 動 將 更 緊 密 , 而 學 習 過 程 亦 將 更 活 潑 與 多 元 。 李 秀 晟、楊 棠 皓、鍾 崇 燊(2009)指 出 ,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 科 學 家 由 於 好 奇 , 他 們 會 不 斷 地 提 出 問 題 , 再 用 科 學 方 法 解 決 這 些 問 題 , 而 在 解 決 問 題 的 過 程 中 , 發 展 出 各 種 巧 妙 的 思 考 方 式 。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 包 括 4 個 重 要 步 驟:(1)觀 察:觀 察 是借 助 一種

(4)

或 多 種 感 官 和 儀 器 從 環 境 中 獲 得 資 訊 的 歷 程 。 各 種 問 題 都 來 自 觀 察 , 觀 察 的 結 果 可 能 是 定 性 的 或 定 量 的 , 定 性 的 觀 察 不 包 含 數 字,定 量 的 觀 察 則 包 含 數 字 與 單 位。(2) 假 設 與 推 論 : 假 設 是 科 學 家 對 觀 察 結 果 提 出 的 解 釋 。 一 個 觀 察 到 的 現 象 可 能 有 很 多 不 同 的 假 設 , 它 們 可 能 是 正 確 的 , 也 可 能 是 錯 誤 的 。 推 論 是 指 以 現 有 的 資 訊 為 基 礎 , 運 用 邏 輯 思 考 推 導 出 的 結 論 , 他 們 可 能 是 正 確 的 , 也 可 能 是 錯 誤 的 。(3)預 測: 科 學 家 根 據 假 設 與 推 論 , 再 運 用 想 像 力 對 可 能 發 展 的 結 果 做 出 猜 測 , 稱 為 預 測 。 預 測 可 能 是 正 確 的 , 也 可 能 是 錯 誤 的 。(4) 實 驗 與 驗 證 : 科 學 家 用 觀 察 或 進 行 實 驗 來 蒐 集 新 的 訊 息 , 以 決 定 假 設 是 否 恰 當 , 預 測 是 否 正 確 。 換 言 之 , 科 學 家 從 觀 察 或 實 驗 得 到 的 新 訊 息 , 來 判 斷 假 設 與 預 測 的 正 確 性 。 針 對 地 質 探 究 能 力 的 培 養 , Apedoe(2008) 和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均 強 調 , 要 加 強 下 列 五 個 探 究 歷 程 的 體 驗 與 學 習,包 括:(1)運 用 科學 關 鍵 問 題;(2)尋找 與 提 出 證據;(3)由 證據 形 成 解 釋,來 回 答 科 學 關 鍵 問 題;(4)評量 解 釋 ;(5) 針 對 解 釋 進 行 溝 通 和 辯 護 。 Apedoe(2008)透 過 上 述 地 質 實 驗 探 究 學 習 方 案 , 及 運 用 教 師 與 助 教 的 支 持 性 引 導 策 略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確 實 有 助 於 學 生 的 實 驗 探 究 技 能 與 地 質 概 念 的 發 展 , 學 生 的 學 習 成 效 優 於 傳 統 的 學 習 方 式 。 所 以 國 小 學 生 的 地 質 學 習 策 略 , 必 須 運 用 地 質 探 究 能 力 , 來 進 行 學 習 。 因 此 , 國 小 教 師 在 引 導 國 小 學 生 進 行 地 質 學 習 的 歷 程 , 不 僅 要 關 注 學 生 對 地 質 概 念 內 容 的 學 習 , 更 要 重 視 學 生 在 地 質 探 究 能 力 的 發 展 。

三、地質單元活動的教學策略

針 對 地 質 單 元 主 題 概 念 的 教 學 , 有 許 多 研 究 提 出 相 當 多 元 的 教 學 策 略 。 Constantopoulos(1994) 研 究 發 現 , 利 用 小 組 合 作 學 習 策 略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來 引 導 學 生 學 習 礦 物 , 能 增 進 學 生 的 礦 物 學 成 績 、 課 堂 參 與 、 學 習 動 機 、 和 學 習 熱 情 。 針 對 礦 物 的 辨 識 與 鑑 定 ,Allison(2005)指 出 , 採 用 最 佳 與 次 佳 辨 識 特 徵 的 探 究 學 習 模 式 , 會 優 於 死 記 硬 背 礦 物 七 大 特 徵 的 學 習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透 過 最 佳 與 次 佳 辨 識 特 徵 的 探 究 學 習 模 式 的 學 生 , 其 學 習 成 效 與 學 習 興 趣 都 有 顯 著 的 提 昇 。 Gibson(2001) 運 用 模 型 製 作 學 習 活 動 , 引 導 學 生 進 行 岩 石 與 礦 物 的 探 究 學 習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透 過 礦 物 晶 體 與 岩 石 模 型 的 具 體 操 作 探 究 , 能 增 進 學 生 對 岩 石 與 礦 物 的 認 識 與 瞭 解 , 並 能 增 進 學 生 對 岩 石 與 礦 物 不 同 特 徵 的 區 別 辨 識 。 Wellner(1997)利 用 地 形 圖 立 體 模 型 教 學 活 動 , 來 進 行 地 層 形 成 之 教 學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該 教 學 活 動 有 助 於 學 生 對 地 層 概 念 與 地 層 形 成 歷 程 的 理 解 。 Bereki(2000)運 用沉 積 岩、變 質 岩、火 成 岩 等 標 本 , 進 行 岩 石 循 環 實 作 探 究 活 動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學 生 透 過 實 作 觀 察 探

(5)

究 體 驗 , 能 有 效 發 展 對 岩 石 循 環 概 念 的 理 解。Kali, Orion, & Eylon(2003)研 究 發 現 , 透 過 知 識 與 思 考 整 合 學 習 活 動(knowledge integration activity)的進 行,能有 效 增 進學 生 對 岩 石 循 環 的 學 習 成 效 。

Veal & Chandler(2008)也 指 出 , 透 過 科 學 分 站 學 習 的 方 式 , 有 助 於 學 生 對 岩 石 循 環 的 理 解 , 並 且 透 過 分 站 科 學 探 究 活 動 的 訓 練 , 能 強 化 學 生 對 岩 石 探 究 的 科 學 過 程 技 能。針 對 不 同 的 地 質 學 習 主 題,Veal & Chandler(2008)建議,應 指 導學 生 分 別 加強 不 同 科 學 過 程 技 能 的 練 習,例 如:(1)岩石 中 的 礦 物 , 可 加 強 練 習 「 觀 察 、 適 當 運 用 工 具 、 分 析 資 料 、 傳 達 結 果 」;(2)砂 形 成 砂 岩 , 可 加 強 練 習 「 觀 察 、 形 成 假 設 、 測 量 」;(3)火 成 岩 的 形 成 , 可 加 強 練 習 「 預 測 、 形 成 推 論 」;(4)變 質 岩 的 形 成 , 可 加 強 練 習「 製 作 模 型、觀 察 」;(5)岩 石 鑑 定 , 可 加 強 練 習 「 觀 察 、 搜 集 與 組 織 資 料 、 推 測 和 發 展 分 類 檢 索 的 指 標 項 目 」 等 。 另 外 , 許 多 針 對 地 質 教 學 方 法 的 改 進 與 創 新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 也 產 生 了 若 干 教 學 成 效(沈 進 發、劉 道 德、易 諳 峙、陳 宇 虹 、 林 坤 隆、趙 國 勝、劉 秀 華,2005;許 民 陽 、 王 郁 軒、梁 添 水,2004;蘇 明 俊、江 新 合 , 2004;譚 柏 雄、劉 玉 春、毛 松 霖、楊 冠 政 , 1992;Birnbaum, Morris, & McDavid, 1990; Semken & Freeman, 2008)。

由 上 述 的 教 學 案 例 顯 示 , 國 小 教 師 實 施 地 質 教 學 的 策 略 , 可 以 採 取 多 元 的 策 略 與 媒 體 , 教 學 重 點 除 了 提 供 學 生 親 身 的 體 驗 與 探 索 , 透 過 知 識 與 思 考 整 合 學 習 之 外 , 更 要 激 發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和 學 習 熱 情 , 讓 學 生 在 發 展 地 質 概 念 與 探 究 能 力 的 同 時 , 也 能 達 成 培 養 欣 賞 地 質 之 美 的 情 意 目 標 。

四 、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對 地 質 單 元 學 習

的影響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是 地 質 學 之 良 好 傳 統,國內外均十分重視野外地質訓練,其在 地 質 教 育 上 的 功 能 , 是 獲 取 地 質 知 識 之 捷 徑,在教學理論上也是一種直接的、有目的 的經驗獲取的教學方法(李春生、陳培源, 1987;Cooray, 1992; Lonergan & Andresen, 1988; Semken & Freeman, 2008;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6)。 有 不 少 研 究 指 出,地質野外考察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對地質 的學習動機、觀察能力、與對地質概念發展 完整的理解(Folkomer, 1981; Huntoon, Bluth, & Kennedy, 2001; Kern & Carpenter, 1984, 1986; McKenzie, Utgard, & Lisowski, 1986; Wiley & Humphreys, 1985)。

Lonergan & Andresen(1988)闡述 ,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探 究 活 動 學 習 的 功 能 , 包 括 : (1)瞭 解並 尊 重 地質 尺 度,(2)發 展 地 質 智能 的 應 用,(3)瞭 解並 尊 重 地 質的 複 雜 度,(4) 發 展 統 整 地 質 資 訊 的 能 力,和(5)建 立 評估 地 質 環 境 的 能 力 。 然 而 許 多 研 究 也 發 現 ,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不 僅 只 是 把 學 生 帶 到 戶 外 進 行 活 動 , 教 學 規 劃 宜 作 審 慎 安 排 , 唯 有 如 此 才 能 真 正 發 揮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的 教 學 功 能(Hawley, 1996; Orion & Hofstein, 1991; Rudmann, 1994;

(6)

Semken & Freeman, 2008; Thompson, 1982)。Orion & Hofstein(1991)強調,地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的 成 效 , 取 決 於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的 結 構 、 學 習 材 料 、 教 學 策 略 、 及 如 何 在 地 質 現 場 進 行 互 動 探 究 。 針 對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的 實 施 ,Orion(1993) 進 一 步 指 出 ,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過 程 應 重 視 下 列 事 項 , 包 括 :(1)強調 動 手 實 作活 動 與 體 驗, (2)重 視科 學 過 程技 能 取 向 的訓 練,(3)深 化 學 生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前 的 準 備 和 參 與 ,(4)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應 融 入 教 學 , 提 供 學 生 完 成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 Rudmann (1994)強調 , 在 地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現 場 , 應 提 供 學 生 足 夠 的 時 間 , 進 行 動 手 實 作 與 體 驗 , 感 受 大 自 然 的 神 奇 奧 妙 與 野 外 現 場 探 究 的 感 動 , 返 校 回 到 教 室 後 , 並 應 進 行 後 續 的 延 伸 探 討 學 習 , 以 強 化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的 學 習 成 果 。 除 了 上 述 項 目 之 外 ,Semken & Freeman(2008)與 Thompson(1982)還 強 調 ,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探 究 活 動 的 學 習 , 必 須 培 養 學 生 對 地 質 現 場 場 域 的 感 受 與 覺 知 , 同 時 陶 冶 地 質 學 習 應 有 的 興 趣 與 態 度 。 Hawley(1996) 針 對 教 師 在 實 施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的 教 學 準 備 事 項 提 出 建 議 , 包 括 :(1)教師應確認地質野外考察實習的目 標 ;(2)教師應詳實告知學生地質野外考察 實 習 的 重 點 ;(3)教師應確認學生在進行地 質野外考察實習前,已具備本次地質野外考 察 實 習 的 探 究 知 能 ;(4)教師應建構學生必 要的學習經驗,以利在野外考察現場進行地 質 探 究 與 調 查 ;(5)教師應鼓舞學生對地質 探究的熱情和參與。Hawley(1996)進一步強 調,教師應作好地質野外考察實習前的完整 準 備 , 透 過 結 構 化 適 切 的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探 究,來培養學生的地質概念與實務技能,因 為缺乏準備的地質野外考察實習,則可能會 淪為傳統的戶外參觀活動而已。 蘇 明 俊 、 江 新 合(2004)指 出 , 創 造 思 考 的 教 學 , 可 以 促 進 學 生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 藉 由 野 外 探 究 教 學 環 境 的 妥 善 安 排 , 及 發 散 思 考 與 收 斂 思 考 交 互 運 用 的 教 學 技 巧 與 策 略 ,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野 外 地 質 探 究 教 學 的 實 施 成 效 良 好 。

Birnbaum, Morris, & McDavid(1990)透 過課堂講授、實驗活動、和野外地質探究教 學的實施,研究結果顯示,在職教師獲得很 好 的 地 質 學 習 成 效 。Birnbaum(2004) 利 用 KNG 問 題 導 向 學 習 策 略 (K 為 "What do I Know?",學生已學會什麼;N 為"What do I Need to know?",學生將要學習什麼;G 為 "How or where do I Get this information?", 學生如何在地質現場蒐集何種資訊,以探究 或解決地質待答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野外 地質探究,研究結果顯示,透過KNG 發問 策 略 確 實 有 助 於 啟 發 學 生 對 地 質 探 究 的 興 趣,並增進學生對地質現場的觀察能力和地 質特徵的探究與瞭解。 由上述歸納可知,地質野外考察有助於 學生對地質現象的觀察探究與理解,提供學 生達成有意義的學習;尤其國小地質的重要 學習內容是礦物、岩石、地層等項目,如能 透過親身的體驗與觀察,將更能協助學生對 地質概念的發展。上述的分析同時發現,地

(7)

質野外考察的功能和成效,不僅對學生有幫 助 , 同 樣 對 在 職 教 師 也 非 常 具 有 啟 發 的 功 效,Birnbaum et al.(1990)的研究顯示,透過 課堂講授、實驗活動、和野外地質探究教學 的 實 施 , 在 職 教 師 獲 得 很 好 的 地 質 學 習 成 效;由此可以確認野外地質探究教學對地質 單元學習的正面影響。

五、地質的迷思概念

許 多 研 究 發 現 , 學 生 對 地 質 概 念 存 有 若 干 迷 思 概 念 , 包 括 :(1)對礦 物 、 岩 石、 化 石 的 迷 思 概 念(Dal, 2009; Dove, 1997, 1998; Ford, 2005; Happs, 1982, 1985; Kusnick, 2002; Russell, Bell, Longden, & McGigan, 1993; Sharp, Mackintosh, & Seedhouse, 1995),(2)對 地 質活 動 與 地 質時 間 的 迷 思 概 念(Dal, 2005, 2007, 2009; Trend, 1998, 2000, 2001; Zen, 2001),(3) 對 地 震 、 板 塊 構 造 、 與 地 球 構 造 的 迷 思 概 念(Barrow & Haskins, 1996; Kali & Orion, 1996; Lillo, 1994; Marques & Thompson, 1997; Rutin & Sofer, 2007; Sneider & Ohadi, 1998) , (4) 對 水 循 環 的 迷 思 概 念 (Asarraf & Orion, 2009; Bar, 1989; Kali, Orion, & Eylon, 2003)。

Schoon(1995)針 對 職 前 科 學 教 師 的 科 學 概 念 進 行 探 討 , 發 現 就 像 許 多 中 小 學 生 對 天 文 和 地 質 具 有 迷 思 概 念 , 不 少 職 前 科 學 教 師 也 和 中 小 學 生 一 樣 , 對 地 質 和 天 文 具 有 相 似 的 迷 思 概 念 ;Schoon 進 一 步 推 測 , 未 來 這 些 職 前 科 學 教 師 成 為 正 式 教 師 之 後 , 他 們 的 學 生 將 可 能 也 會 產 生 類 似 的 迷 思 概 念 。 其 次 , 有 研 究 指 出 , 學 生 的 迷 思 概 念 的 來 源 之 一 , 其 實 是 來 自 教 師(Abraham, Williamson, & Westbrook, 1994; Schoon, 1995; Trumper & Gorsky, 1996; Tsaparlis, 2003)。King(2000)研究 發 現,若 干 中 小學 教 師 對 地 球 構 造 也 存 有 迷 思 概 念 , 誤 認 為 地 函 的 物 理 狀 態 是 固 體 , 並 且 對 板 塊 構 造 的 特 性 缺 乏 完 整 的 理 解 。 從 這 些 研 究 結 果 , 可 以 充 分 說 明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在 地 質 教 學 專 業 發 展 的 必 要 性 與 迫 切 性 。 經由上述迷思概念的探討可知,不少學 生對地質概念存有若干迷思概念,而有待教 師加強引導與改善,以協助學生發展正確的 地質概念。上述的研究甚至發現,有些學生 地質迷思概念的來源之一是教師,所以我們 需 要 強 化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的 地 質 教 學 專 業 發 展 , 以 確 保 國 小 教 師 不 再 存 有 地 質 迷 思 概 念,並具備應有的地質教學知能,以協助國 小學生發展正確的地質概念。

六、國小教師地質教學的專業發展

針 對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的 地 質 教 學 專 業 發 展 ,Feazel & Aram(1990)研究 發 現 , 透 過 教 師 研 習 、 地 質 學 家 到 教 室 探 訪 、 專 題 演 講 、 和 學 校 科 學 展 覽 活 動 等 的 綜 合 辦 理 , 能 促 進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的 教 學 專 業 成 長 , 並 促 進 學 校 、 產 業 界 、 教 師 、 與 社 區 居 民 對 科 學 教 育 的 共 同 關 注 。

Kean & Enochs(2001)指 出 ,美 國 威 斯 康 辛 大 學 密 爾 瓦 基 分 校 的 科 學 教 育 中 心 與 地 質 系,共 同 針 對 當 地 K-8 教 師 發 展 一項

(8)

野 外 地 質 課 程 , 透 過 小 組 合 作 學 習 (Teaming Up)策 略 , 及 野 外 地 質 活 動 策 略 (包 含行 前 探 討、現 場地 質 探究、和 後 續探 討 學 習 活 動),研 習 主 題 包 括:岩 石 鑑 定 、 傾 斜 儀 實 作 測 量 、 地 質 圖 判 讀 、 地 形 地 質 測 勘 、 和 氣 候 測 量 等 等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參 與 研 習 的K-8 教 師 表 示,課 程 所 提 供的 地 質 概 念 與 野 外 地 質 測 勘 技 能 , 不 緊 充 實 他 們 的 地 質 學 科 知 識 , 同 時 增 進 他 們 使 用 戶 外 地 質 資 源 來 進 行K-8 課程 與 教 學 的能 力 , 並 且 激 發 參 與 的 教 師 , 進 一 步 對 地 質 相 關 研 習 活 動 的 熱 愛 與 學 習 。

Marques, Praia, & Kempa(2003)研 究 發 現 , 在 職 教 師 接 受2 個 月的 小 組 合 作探 究 與 實 地 調 查 探 究 活 動 的 野 外 地 質 教 育 訓 練 , 在 職 教 師 結 訓 後 的 實 務 教 學 結 果 , 不 僅 有 助 於 學 生 印 證 地 質 教 材 內 容 , 更 能 促 進 學 生 發 展 地 質 概 念 。 然 而 不 少 研 究 指 出 , 單 次 的 教 師 研 習 或 工 作 坊 , 是 不 足 於 對 教 師 專 業 成 長 產 生 重 大 影 響(Birnbaum, Morris, & McDavid, 1990, Darling-Hammond, 1996; Dass, 1999; KyIe, 1995; Little, 1993; Loucks-Horsley, Hewson, Love, & Stiles, 1998; Miles, 1995) 。 Gibson, Ortiz, Gibson, & Teeter (1992)也 發 現 非 持 續 或 常 態 的 教 師 進 修 活 動 , 常 會 因 計 畫 經 費 用 完 便 造 成 教 師 進 修 活 動 的 停 辦 , 而 無 法 再 發 揮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的 功 能 。

針 對 長 期 的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的 教 學 專 業 發 展 活 動 , Repine, Hemler, & Behling(2004) 探 討 美 國 西 維 吉 尼 亞 (West Virginia)州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方 案 發 現 , 西 維 吉 尼 亞 州 中 小 學 科 學 在 職 進 修 方 案 提 供 中 小 學(K-12)科 學 教 師 一 項 地 質 學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RockCamp, 以 促 進 科 學 教 師 的 地 質 學 專 業 發 展 ; 該 地 質 學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於 1992 年由 美 國 國 家科 學 基 金 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簡 稱 NSF) 和 西 維 吉 尼 亞 州 教 育 局(the West Virgi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簡 稱 WVDE)聯 合 資 助 設 立;但NSF 於 1996 年 中止 資 助, 改 由 西 維 吉 尼 亞 州 地 質 經 濟 調 查 所(the State of West Virginia through the West Virginia Geological and Economic Survey , 簡 稱 WVGES) 接 手 資 助 , RockCamp 的 講 師 來 源 並 新 增 了 WVGES 的 地 質 科 學 家 和 二 所 州 立 大 學 的 地 質 學 教 授 , 使 得 RockCamp 的 運 作更 加 順 暢 ,促 進 更 多 的 K-12 科 學教 師 的地 質 學 專 業發 展 。RockCamp 的 課 程 內 容 分 為 五 級 , 初 級(RockCamp I)的 研 習 內 容,包 括 12 天 的 駐 地 研 習 活 動,學 習 活 動 包 含 岩 石、礦 物、 化 石 、 板 塊 構 造 、 構 造 地 質 學 、 地 層 學 、 和 經 濟 地 質 學 等 內 容 。 第 二 級(RockCamp II)的 研習 內 容,包 括 5 天 的專 題 研 討 和為 期 半 年 的 地 質 專 題 研 究 作 業 , 以 野 外 地 質 探 究 取 向 為 主。RockCamp I 和 RockCamp II 的 教 學 策 略 , 強 調 在 職 科 學 教 師 的 4C 學 習 策 略 , 重 點 包 括 : 參 與 研 習 科 學 教 師 對 地 質 學 學 科 知 識 與 野 外 實 地 經 驗 的 建 構 (construct) 、 比 較 (comparing) 、 對 比 (contrasting)、和 聯 結(connecting)。第 三級 (RockCamp III)的 研習 內 容,主 要 為 維 吉尼

(9)

亞 區 域 地 質 和 西 維 吉 尼 亞 新 河 地 質 探 究 ; 第 四 級(RockCamp IV)的 研 習內 容,主 要為 新 英 格 蘭 地 區 變 質 岩 與 西 維 吉 尼 亞 州 沉 積 岩 的 比 較 與 探 究;第 五 級(RockCamp V)的 研 習 內 容 , 主 要 為 西 維 吉 尼 亞 州 的 煤 礦 與 威 斯 康 辛 州 和 明 尼 蘇 達 州 鐵 礦 的 地 質 、 歷 史 、 與 社 會 影 響 的 比 較 與 探 究 。Repine, Hemler, & Behling(2004) 訪 談 參 與 RockCamp 研 習 的 科 學 教 師 發 現 , 完 成 研 習 的 科 學 教 師 對 RockCamp 有 極 高 的 滿意 度 , 覺 得 RockCamp 是 個 友善 具 支 持 性的 學 習 環 境 , 研 習 過 程 確 實 獲 得 地 質 學 有 效 且 有 意 義 的 專 業 成 長 , 學 員 間 並 發 展 成 具 有 深 厚 友 誼 的 學 習 成 長 團 體 , 建 構 出 紮 實 的 地 質 學 概 念 與 野 外 地 質 探 究 技 能 , 並 獲 得 情 境 教 學 與 學 習 的 實 務 體 驗 。

Pombo & Costa(2009)最 近 指出,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進 行 碩 士 學 位 在 職 進 修 , 不 僅 能 強 化 教 師 的 學 科 知 識 與 教 育 實 務 的 結 合 , 更 能 提 昇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師 的 高 度 科 學 專 業 發 展 ; 研 究 中 調 查 了 81 位 於 2001-2005 年 間 完 成 碩 士 學 位 的 中 小 學 生 物 科 和 地 質 科 的 科 學 教 師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八 成 左 右 的 受 訪 教 師 認 為 碩 士 學 位 在 職 進 修 的 專 業 發 展 成 效 , 主 要 包 括 :(1) 能 強 化 自 己 對 教 學 與 學 習 的 批 判 態 度,(2) 能 運 用 更 多 元 的 教 學 策 略,(3)能 深 化 自己 的 專 業 知 能,和(4)在 與 同 儕討 論 時 具 有更 強 的 自 信 心 ; 然 而 也 有 二 成 左 右 的 教 師 表 示 , 專 業 發 展 成 效 不 大 , 因 為 若 干 進 修 課 程 和 中 小 學 科 學 教 學 實 務 沒 有 直 接 關 聯 。 綜 合 上 述 , 如 何 建 立 良 好 的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機 制 , 提 供 國 小 教 師 強 化 地 質 學 的 學 科 知 識 與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 俾 使 國 小 科 學 教 師 能 透 過 多 元 的 地 質 教 學 資 源 與 教 學 策 略 , 引 領 學 生 進 行 豐 富 有 意 義 的 地 質 探 究 學 習 , 並 提 昇 學 生 的 科 學 素 養 與 培 養 終 身 學 習 的 興 趣,是 推 展 地 質 教 育 的 重 要 方 向。

參、研究方法

隨 著 科 技 資 訊 的 快 速 進 步 與 知 識 經 濟 的 蓬 勃 發 展 , 國 小 教 師 的 專 業 發 展 日 益 受 到 重 視 , 目 前 有 越 來 越 多 的 國 小 教 師 返 回 大 學 研 究 所 , 繼 續 在 職 進 修 並 攻 讀 碩 士 學 位 。 本 在 職 進 修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 係 某 教 育 大 學 自 然 科 學 系 教 學 碩 士 班 的 一 門 課 程 , 研 究 生 皆 為 國 小 的 現 職 教 師 ; 研 究 生 的 背 景 有 二 大 類 型,(1)大 學為 自 然 科 學系 的 畢 業 生,(2)現職 為 國 小 自然 領 域 的 教師 (但 約 有 一 半 為 非 自 然 科 學 相 關 科 系 的 畢 業 生 , 例 如 因 為 年 資 久 積 分 高 , 所 以 能 夠 擔 任 自 然 領 域 的 教 學)。 研 究 生 年 齡 分 布 28~50 歲,國 小任 教 年 資 分 布 3~24 年。本 地 質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為 2 學 分 ( 星 期 六 授 課),修 課 研 究 生 29 位 。 根 據 前 面 文 獻 探 討 中 的 發 現 , 由 於 國 小 階 段 地 質 方 面 的 內 容 , 主 要 以 礦 物 、 岩 石 、 地 表 地 殼 變 動 等 地 質 概 念 為 主 , 所 以 本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的 規 劃 , 就 以 礦 物 、 岩 石 、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 等 項 目 的 探 討 為 主 。 其 次 , 文 獻 探 討 中 也 發 現 ,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不 僅 要 關 注 地 質 概 念 的 學 習 , 更 要 重 視 地 質 探 究 能 力 的 發 展 , 所 以 本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的 規 劃 , 便 加 強 礦 物 與 岩 石 的 觀

(10)

察 、 辨 識 與 鑑 定 等 實 作 探 究 活 動 的 進 行 。 另 外 , 由 Birnbaum et al.(1990)、Kean & Enochs(2001) 、 Pombo & Costa(2009) 、 Repine et al. (2004)等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案 例 的 啟 示 , 所 以 本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的 規 劃 , 在 課 程 安 排 上 , 統 合 了 課 堂 講 授 、 實 驗 探 究 活 動 , 並 提 供 野 外 地 質 探 究 教 學 的 體 驗 與 學 習,希 望 在 有 限 的 教 學 時 間(一 學 期2 學 分 的 課程)中,能 發揮 促 進 國 小教 師 地 質 專 業 成 長 的 最 大 功 效 。 綜 合 上 述 因 素 的 考 慮 , 本 項 國 小 教 師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的 內 容 , 主 要 包 括 : 地 球 系 統 科 學 概 述 、 礦 物 與 實 作 探 究 、 岩 石 及 岩 石 循 環 與 實 作 探 究 、 地 質 活 動 與 成 因 、 礦 物 與 岩 石 鑑 定 測 驗 、 國 土 資 源 參 觀 教 學 、 戶 外 地 質 考 察 與 礦 物 採 集 等 。 其次,國小教師地質專業發展課程的進 行方式,除了課堂內容講授與討論外,地質 探究實作活動有5 次,包括:礦物賓果、礦 物實作、火成岩實作、沉積岩實作、和變質 岩實作,後 4 項實作活動(每一項有 12~18 種標本),均利用美國 Carolina 儀器供應公 司(www.carolina.com) 的 標 本 與 學 習 單 進 行 ; 有 關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共 4 次 (每 次 均 由 12~18 種標本中,挑選 10 種進行施測,以 分站跑檯方式實施),包括:礦物標本鑑定 測驗、火成岩標本鑑定測驗、沉積岩標本鑑 定測驗、和變質岩標本鑑定測驗;另外,校 外教學有2 次,包括:國土資源參觀教學, 和戶外地質考察與礦物採集。 本 研 究 採 用 敘 事 探 究 法(narrative inquiry),根 據 Clandinin & Connelly(2000)

對 敘 事 探 究 文 本 的 來 源 指 出 , 包 括 教 師 的 故 事 、 自 傳 性 的 書 寫 、 書 寫 日 記 、 現 場 筆 記 、 信 件 、 對 話 、 研 究 訪 談 、 家 族 故 事 和 家 人 的 故 事 、 文 件 、 照 片/記 憶 盒 /人 工 製 品 、 生 活 經 驗 等 , 均 可 以 作 為 現 場 文 本 的 來 源 。 所 以 本 研 究 嘗 試 選 擇 國 小 教 師 的 學 習 回 饋 意 見 , 作 為 主 要 的 文 本 的 來 源 。 本 研 究 於 課 程 完 成 並 送 交 成 績 二 週 後(以 避 免 研 究 生 因 擔 心 成 績 , 而 導 致 學 習 回 饋 意 見 失 真),以 email 請 修 習 本 課程 的 研 究 生 (國 小教 師)繳 交學 習 回 饋 意見 , 計 回收 20 份(回收 率,69.0%)。學 習 回饋 意 見 與 學習 歷 程 表 現,成 為 本 研 究 之 資 料 分 析(敘 事分 析)的主 要 來 源;本 研 究 資 料蒐 集 與 分 析的 來 源 , 還 包 括 :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 礦 物 岩 石 作 業 報 告 、 及 學 習 歷 程 資 料 等 。 學 習 回 饋 意 見 的 呈 現 , 資 料 編 碼 以 標 楷 體 字 型 顯 示。搜 集 所 得 資 料,包 括:學 習 回 饋 意 見 、 礦 物 岩 石 作 業 報 告 、 及 學 習 歷 程 資 料 等 , 經 由 三 位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人 員 實 施 三 角 校 正 和 交 叉 個 案 歸 納 分 析(Bogdan & Biklen, 1982; Guba & Lincoln, 1999; Patton, 1999; Silverman, 1993, 2000), 完成 專 家 效 度考 驗 , 以 確 認 資 料 分 析 與 發 現 的 可 靠 性 與 一 致 性 。

肆 、 國 小 教 師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之 敘 事

分析

有 關 國 小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的 敘 事 分 析,以 下 以 二 位 教 師 阿 康(男生) 和 阿 萍( 女 生 ) 的 學 習 回 饋 意 見 為 主 要 代 表 , 再 輔 以 其 他 教 師 的 回 饋 意 見 及 其 他 質

(11)

性 資 料 , 對 國 小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地 質 專 業 發 展 進 行 敘 事 分 析 與 陳 述 ; 透 過 對 阿 康 和 阿 萍 的 完 整 敘 事 分 析 後 , 再 將 其 歸 納 而 針 對 3 個 待 答問 題(地質 學 習 態 度、地質 概 念發 展 、 地 質 教 學 自 信 心)來 進 行陳 述 。

一、阿康的回饋意見

「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後,對於認識的 礦物有石墨、方鉛礦、磁鐵礦、黃鐵礦、角 閃石、黑雲母、石英、赤鐵礦、褐鐵礦、正 長石、石膏、白雲母、岩鹽、方解石、螢石、 滑石與高嶺土等十七種。然而要鑑別這些礦 物的方法,首先可以先從外觀的顏色深淺來 分,然後分別從硬度、解理、是否具有金屬 光澤等來做判斷。不過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還是礦物、岩石的期中考試,事前大家都非 常 的 認 真 , 想 盡 辦 法 來 了 解 與 掌 握 各 種 岩 石、礦物的特徵,考試時緊張刺激的感覺, 到 現 在 都 還 感 受 的 到 呢 ! 不 過 話 又 說 回 來,就是因為這樣從實作、經歷考試、發現, 才能讓我對於這門課收穫更多。 在這學期的課程裡,剛開始覺得有點不 太習慣,因為在星期六上課,原本兩天的假 日可以利用,卻因為上課而少了半天。之後 習慣了,卻也覺得很好。 對於上課的內容,個人覺得很喜歡,尤 其礦物與岩石的部份,真的讓我把零碎的概 念,組織起來弄清楚了。加上老師給我們的 作業,不但不會讓我們覺得有負擔,反而讓 我對課程的內容,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 另外兩次的校外教學,也令我覺得很興 奮,除了額外的課程學習外,也讓班上的同 學培養更好的感情,彼此熟悉了許多,這或 許是因為我們平常是晚上上課,大家來匆匆 去匆匆,忙上忙下根本沒有時間認識。藉由 這兩次的時間,大家一起搭公車及遊覽車, 在車上暢談不止,感覺就像鬆了線的馬,自 由自在的狂奔與玩樂。」(阿 康的 回 饋 意 見) 大 家 常 說 學 生 怕 考 試 , 即 便 是 擔 任 國 小 教 師 的 研 究 生,當 面 臨 考 試(礦 物 岩 石標 本 鑑 定 測 驗)時,仍 然 會 顯 露緊 張 焦 慮 的情 緒 , 阿 康 在 學 期 結 束 二 週 後 回 想 課 程 , 仍 然 表 示 : 「 令 我 印 象 最 為 深 刻 的 還 是 礦 物、 岩 石 的 期 中 考 試 , 事 前 大 家 都 非 常 的 認 真 , 想 盡 辦 法 來 了 解 與 掌 握 各 種 岩 石 、 礦 物的 特 徵 , 考 試 時 緊 張 刺 激 的 感 覺 , 到 現 在 都 還 感 受 的 到 呢 」(阿 康 的 回 饋意 見)。 其 次 , 對 考 試 感 到 緊 張 焦 慮 的 , 還 有 不 少 人 , 例 如 : 「 辨識礦物和岩石的考試,讓人覺得既 緊張又刺激,為了能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判斷 出正確的名稱,同學個個卯足了勁,仔細觀 察標本,記憶老師教過礦物和岩石的特性及 辨別的方法。」(阿聲的回饋意見) 「因為『跑堂測驗』的關係,班上同學 不只在考試前討論,在其他門課時,也會拿 出各組的岩石與礦物交互練習辨識,我們都 開玩笑的說,比自己教的學生還認真!」(阿 吟的回饋意見) 「 以 跑 臺 的 方 式 做 標 本 測 驗 相 當 有 趣,令人畢生難忘,人生會有幾回這種測驗 呢?看到同學們匆匆忙忙、驚惶失措的樣子 真的挺有趣的。」(阿萍的回饋意見)

(12)

「 在 課 程 中 讓 我 印 象 深 刻 的 還 有 跑 檯,考試的跑檯方式最為刺激,雖然大家都 已事前預作準備,但是考試當天面對可能出 現的礦物、岩石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阿壬的回饋意見) 可喜的是,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大家 普遍覺得學習歷程很有收獲和成就感,阿康 表示:「這學期的課程裡,剛開始覺得有點 不太習慣,因為在星期六上課,原本兩天的 假日可以利用,卻因為上課而少了半天。之 後 習 慣 了 , 卻 也 覺 得 很 好 。 對 於 上 課 的 內 容,個人覺得很喜歡,尤其礦物與岩石的部 份,真的讓我把零碎的概念,組織起來弄清 楚了。加上老師給我們的作業,不但不會讓 我們覺得有負擔,反而讓我對課程的內容, 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阿康 的回 饋 意 見)」。 由阿康的回饋意見顯示,透過礦物岩石 的 實 作 的 不 斷 演 練 及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的 動 力,終於讓他能把零碎的概念組織起來,進 而對礦物岩石有正確完整的理解,甚至不再 覺得星期六上課是被剝奪休憩時間,而獲得 學習的喜悅與成就感。其次,由阿康的回饋 意見發現,他對礦物的內容,包括顏色、硬 度、解理、光澤等特徵要項,都已能夠有效 掌握,對礦物特徵的辨認鑑定,已具備充足 的知能;而阿康的四次礦物岩石標本鑑定測 驗的總得分為36 分(40 件標本,每件 1 分, 滿分40 分),表現十分出色,顯示阿康的地 質在職進修過程,確實獲得充分的地質學科 知能的專業成長。其他的國小教師也有相同 的回饋,包括: 「 在這整個學期的課程中,最喜歡的是 岩石和礦物的部份,可能是因為有辨識考試 的 緣 故 吧 。 每 次 小 組 同 學 都 會 利 用 下 課 時 間,拿出老師發給各組的小袋岩石或礦物, 一起來練習(我們還會互相交換,也練習別 組的標本喔,果真,都有些許的不同)。從 一 開 始 的 一 兩 顆 , 到 最 後 幾 乎 都 能 認 出 來 了,這種喜悅,真的是筆墨難以形容耶!」 (阿琦的回饋意見) 「礦物和岩石對我來說,本來是非常陌 生的,因在未上老師的課之前,我的生活是 不會出現這兩樣東西,更別說地質考察了。 但現在的我不一樣了,不會排斥認識礦物和 岩石,尤其是礦物。我覺得礦物很有趣,以 前國中讀地科時,會背前十大硬度的礦物, 但並未看過他們的廬山真面目。這次上完地 科礦物,前十大硬度礦物的倩影已深深的烙 印在我腦海。」(阿篷的 回 饋意 見) 從 他 們 的 回 饋 中 可 以 發 現 , 不 論 國 小 教 師 在 職 前 教 育 的 學 科 背 景 是 理 工 科 系 或 文 法 科 系 , 透 過 科 學 實 作 探 究 與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活 動 的 交 互 進 行 , 讓 他 們 對 岩 石 礦 物 由 陌 生 害 怕 , 轉 變 為 熟 悉 喜 歡 , 並 能 進 一 步 掌 握 觀 察 與 辨 識 的 要 領 , 同 時 獲 得 學 習 的 喜 悅 與 成 就 感 , 這 項 結 果 和 Allison(2005) 、 Apedoe(2008) 、 Veal & Chandler(2008)等人 的 發 現 一致。由 阿 篷的 回 饋 意 見 也 顯 示 , 台 灣 中 小 學 地 質 單 元 的 教 學 困 境 , 常 因 為 中 小 學 教 學 設 備 的 不 足 或 教 學 時 間 的 限 制 , 學 生 通 常 無 法 真 正 動 手 接 觸 礦 物 岩 石 , 無 法 進 行 地 質 實 作 探 究 學 習 活 動 , 只 能 藉 由 記 憶 或 背 誦 來 應 付 考 試 , 所 以 學 生 對 地 質 的 印 象 總 是 零 星 片 段

(13)

的 知 識 , 無 法 對 它 產 生 學 習 的 興 趣 與 樂 趣 。 因 此 , 由 阿 篷 等 人 的 回 饋 意 見 可 以 知 道 , 科 學 的 探 究 活 動 過 程 , 積 極 的 運 用 動 手 操 作 和 動 腦 思 考 , 確 實 是 使 學 習 者 達 成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的 重 要 關 鍵 。 其 次 , 在 礦 物 岩 石 標 本 觀 察 與 辨 識 的 過 程 , 可 以 看 出 除 了 個 人 的 努 力 之 外 , 他 們 也 漸 漸 的 發 展 成 小 組 成 長 團 體 , 小 組 一 起 練 習 一 起 合 作 , 共 同 探 討 礦 物 岩 石 標 本 的 特 徵 與 鑑 定 技 巧 。 由 阿 琦 的 回 饋 意 見 可 以 發 現 , 小 組 合 作 學 習 確 實 有 助 於 降 低 學 習 焦 慮 感 , 並 能 提 昇 小 組 的 學 習 情 緒 與 學 習 成 效 , 此 結 果 和 Constantopoulos (1994)、Veal & Chandler(2008)等人 的 發 現 一 致 。

二、阿萍的回饋意見

「 首先就礦物開始談起,礦物與我們生 活關係密不可分,老師在課堂上教導我們何 謂 造 岩 礦 物 ? 化 學 成 分 是 什 麼 ? 依 據 什 麼 性 質 及 特 徵 辨 別 與 分 類 ? 對 於 生 活 中 的 重 要 性 為 何 ? 學 習 這 些 多 層 面 的 知 識 不 僅 令 我增廣見聞,讓我對礦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跳脫了門外漢的腳色,整個人好像脫胎換骨 似的,相信在小學—岩石與礦物這個單元一 定可以更加得心應手。 再者就是岩石,從國中及高中的記憶中 發現,我們對於火成岩、深成岩與變質岩的 形成與種類都有約略的概念,但岩石一擺在 眼前我就眼花撩亂了,我不認識它、它也不 認識我,不過這整個學習下來,我認識了一 些 岩 石 真 的 很 開 心 ! 日 後 在 野 外 看 到 岩 石 還 可 以 為 學 生 做 介 紹 呢 ! 但 僅 限 於 我 認 識 的種類而已唷! 最 後 地 質 考 察 , 我 最 喜 歡 跑 野 外 了,大學在花蓮師院唸書時,頻頻跑野外, 我認為實地考察是個很好的教學方式,比紙 上談兵生動有趣,活生生的地質擺在眼前讓 我 們 觀 察 它 的 特 徵 , 欣 賞 大 自 然 的 鬼 斧 神 工,體驗大自然的力量,這真的是最好不過 的,而且很感謝老師帶我們到河邊尋找角閃 石,這是個令人刻骨銘心的回憶。 從這門課讓我有「溫故知新」的體會, 我喜歡老師上課的方式,讓我在沒有任何壓 力 的 狀 態 下 學 習 許 多 關 於 地 球 科 學 的 知 識,不但加深也加廣了國中與高中的地球科 學的學習,並且可以讓我學以致用,應用於 小學的教學活動中,我很慶幸自己身為自然 科學教育系的學生。 每回的上課內容都相當的充實,同時老 師也非常認真的教學,似乎有教不完的課程 似的,每次上課都令我驚聲連連,覺得很新 奇。除此之外,以跑臺的方式做標本測驗相 當有趣,令人畢生難忘,人生會有幾回這種 測驗呢?看到同學們匆匆忙忙、驚惶失措的 樣子真的挺有趣的。 感謝老師的教導讓我滿載而歸,讓我可 以摸摸陽明山上的安山岩,與小油坑做親密 的接觸,每走過必拉紅布條拍照…等等有趣 的體驗,他日若有機會,希望還可以跟著老 師ㄧ起學習,在此也許下一個願望—老師能 夠帶我們多跑野外。」(阿 萍的 回 饋 意 見)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對 科 學 教 師 專 業 化 發 展 強 調 , 教 師 的 科 學 知 識

(14)

是 教 學 成 功 的 基 礎 。 阿 萍 的 回 饋 意 見 顯 示 , 透 過 地 質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的 陶 冶 , 強 化 她 在 礦 物 岩 石 方 面 的 學 習 成 果 , 讓 她 從 門 外 漢 的 角 色 , 成 功 充 實 了 地 質 學 科 知 識 內 容 與 地 質 探 究 技 能 , 阿 萍 的 四 次 礦 物 岩 石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的 總 得 分 為 35 分 (40 件 標 本 , 每 件 1 分 ,滿 分 40 分), 表現 令 人滿 意 , 並 充 分 增 強 了 她 的 教 學 自 信 心 , 阿 萍 表 示 : 「 學 習 這 些 多 層 面 的 知 識 不 僅 令 我 增 廣見聞,讓我對礦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跳脫 了 門 外 漢 的 腳 色 , 整 個 人 好 像 脫 胎 換 骨 似 的,相信在小學--岩石與礦物這個單元一定 可以更加得心應手。……日後在野外看到岩 石還可以為學生做介紹呢!……從這門課讓 我有「溫故知新」的體會,我喜歡老師上課 的方式,讓我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下學習 許多關於地球科學的知識,不但加深也加廣 了國中與高中的地球科學的學習,並且可以 讓我學以致用,應用於小學的教學活動中。」 顯 示 隨 著 阿 萍 的 礦 物 岩 石 概 念 與 地 質 探 究 技 能 的 拓 展 , 不 僅 讓 她 敢 於 進 行 教 學 , 並 且 樂 於 教 學 , 更 願 意 將 她 所 發 展 的 地 質 學 科 知 能 , 提 供 給 她 的 學 生 進 行 更 優 質 的 教 學 與 學 習 。 其 他 人 也 有 相 同 的 經 驗 , 包 括 : 「 雖 然 是 從 高 中 開 始 就 是 選 讀 理 科 , 但 看 到 老 師 在 課 堂 上 從 地 球 科 學 課 程 的 緣 起 、 包 含 的 範 圍 、 各 種 型 態 的 礦 物 、 一 直 到 有 時 十 分 相 似 的 岩 石 時 , 心 裡 還 是 惶 恐 不 安 的 ,……真 正 再 度 接 觸 這 些 東 西 , 就 從 自 己 必 須 擔 任 自 然 科 任 教 師 開 始 , 我 還 記 得 為 了 教 五 年 級「 岩 石 與 礦 物 」的 單 元, 把 自 然 教 室 內 的 岩 石 和 礦 物 分 批 整 理 一 次 , 才 對 這 方 面 有 些 許 的 熟 悉 感 ,…經 歷 這 門 課 的 磨 練 , 相 信 我 們 對 地 球 科 學 的 內 涵 有 另 一 番 的 認 識 與 見 解 , 對 於 未 來 在 教 學 上 也 有 不 小 的 幫 助。」(阿 吟的 回 饋 意 見) 「 這 門 課 讓 我 們 獲 得 許 多 知 識 , 也 學 會 辨 識 礦 物 和 岩 石 的 技 巧 , 更 引 起 大 家 探 索 礦 物 和 岩 石 的 興 趣 , 相 信 自 己 日 後 對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 礦 物 和 岩 石 的 教 學 有 很 大 信 心 。 」(阿聲 的 回 饋 意見) 「 有 時 候 我 覺 得 很 簡 單 的 概 念 , 轉 換 成 教 學 概 念 要 讓 學 生 瞭 解 時 , 並 不 是 我 們 想 像 中 容 易 , 如 何 講 解 或 是 運 用 教 具 , 是 需 要 基 本 知 識 與 經 驗 累 積 而 來 的 。 這 學 期 的 課 程 中 , 我 覺 得 在 礦 物 、 岩 石 的 基 礎 上 老 師 給 我 們 很 多 基 礎 的 概 念 , 雖 然 在 小 學 的 課 程 上 不 需 要 認 識 那 麼 深 入 , 但 是 在 跑 台 的 壓 力 下 , 也 硬 逼 我 們 認 識 很 多 的 礦 物 與 岩 石 , 這 些 基 本 功 相 信 在 未 來 , 我 們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科 目 中 教 導 學 生 或 是 戶 外 教 學 上 一 定 會 有 助 益 的。」(阿 娟的 回 饋 意 見) 從 阿 吟 、 阿 聲 、 和 阿 娟 的 回 饋 意 見 顯 示 , 他 們 也 和 阿 萍 一 樣 獲 得 充 足 的 礦 物 岩 石 概 念 與 技 能(他 們 三 人 的 4 次 礦 物 岩 石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的 總 得 分 , 分 別 為 35、34、 35 分,滿 分 40 分),並 藉 由學 科 知 識 為基 礎 發 展 出 更 堅 實 的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和 科 學 探 究 教 學 的 信 念 , 所 以 他 們 都 深 感 這 些 學 習 , 對 他 們 未 來 在 國 小 的 科 學 教 學 有 幫 助 、 有 信 心 。 其 中 , 阿 娟 的 回 饋 意 見 也 顯 示 , 學 科 知 識 轉 化 成 學 科 教 學 知 識 的 重

(15)

要,所 以 阿 娟 強 調:「 如 何 講 解 或 是 運 用 教 具,是 需 要 基 本 知 識 與 經 驗 累 積 而 來 的 」。 因 此 , 阿 娟 經 由 這 些 省 思 與 體 會 , 相 信 對 她 未 來 的 教 學 會 大 有 幫 助 。 其 次 , 校 外 教 學 的 進 行 , 也 提 供 國 小 教 師 很 好 的 學 習 體 驗 。 雖 然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是 費 時 費 力 的 活 動 , 但 是 現 場 的 學 習 體 驗 卻 是 其 他 教 學 媒 體 所 難 以 取 代 的 。 阿 萍 的 回 饋 意 見 就 充 分 顯 示 ,「 我 最 喜 歡 跑 野 外 了,大 學 在 花 蓮 師 院 唸 書 時,頻 頻 跑 野 外, 我 認 為 實 地 考 察 是 個 很 好 的 教 學 方 式 , 比 紙 上 談 兵 生 動 有 趣 , 活 生 生 的 地 質 擺 在 眼 前 讓 我 們 觀 察 它 的 特 徵 , 欣 賞 大 自 然 的 鬼 斧 神 工 , 體 驗 大 自 然 的 力 量 , 這 真 的 是 最 好 不 過 的 ,……讓 我 滿 載 而 歸 , 讓 我 可 以 摸 摸 陽 明 山 上 的 安 山 岩 , 與 小 油 坑 做 親 密 的 接 觸(阿萍 的 回饋 意 見)」。 阿 萍 的 回 饋 意 見 , 也 印 證 了 李 春 生 、 陳 培 源 (1987) 、 Huntoon, Bluth, & Kennedy(2001)、Kern & Carpenter(1986)、 Orion(1993) 、 Rudmann (1994) 等 人 的 見 解。其 他 國 小 教 師 也 有 相 同 的 感 受,包 括: 「 陽明山的地質考察,老師帶我們走 訪小油坑,觀察爆裂口、噴氣口、火山角礫 岩、換質後的安山岩、硫黃結晶等,又帶大 家到河裡採集角閃石和輝石,雖然因為路不 好走,有些同學因而跌倒,大家還是興緻勃 勃,採集到許多標本。」(阿聲 的 回 饋 意見) 「 經由這樣的實地考察,也讓我知道 什麼地方會有那些的礦物、岩石、與地質, 以後如果有機會帶學生到這些地方的時候, 也可以適時的向學生講解地質學的知識,讓 我 的 學 生 也 能 夠 學 到 初 步 的 地 質 學 知 識 概 念。……經由二次的校外參觀後,我覺得上 課先讓學生了解初步的科學知識,然後再帶 學生去實際的觀察與探索,這樣會使得學生 的學習效果變的更好。」(阿 哲 的回 饋 意見 ) 「 地質考察更是難得的經驗,從沒想 過那麼不起眼的地方,裡頭竟有如桃花源。 那是我的第一次地質考察,因以前的求學歷 程是不須地質考察的,地質考察的經驗也更 讓我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親身體驗對於學生的學習真的很重要。」(阿 篷 的 回 饋 意 見) 「 這 學 期 最 讓 我 開 心 的 就 是 地 質 考 察了,老師帶著我們到處走走看看,雖然頂 著大太陽,不過實際在路邊認出岩石或礦物 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希望自己以後也能秉 持著這樣的精神在教導小朋友。」(阿 琦 的 回 饋 意 見) 「 尤其地質野外考察,把理論、實務 互相結合,彼此驗証,不禁讓人感佩『行萬 里路,勝讀萬卷書』的說法。」(阿 珠 的 回 饋 意 見) 此 外 , 校 外 教 學 的 進 行 對 全 班 的 學 習 氣 氛 也 有 正 面 的 影 響 , 他 們 在 校 外 教 學 過 程 , 表 現 的 也 像 小 朋 友 一 樣 , 充 滿 興 奮 和 好 奇 , 營 造 出 成 長 團 體 的 活 絡 氣 氛 。 阿 康 表 示 :「 兩次的校外教學,也令我覺得很興 奮,除了額外的課程學習外,也讓班上的同 學培養更好的感情,彼此熟悉了許多,這或 許是因為我們平常是晚上上課,大家來匆匆 去匆匆,忙上忙下根本沒有時間認識。藉由 這兩次的時間,大家一起搭公車及遊覽車,

(16)

在車上暢談不止(阿康 的 回 饋意 見)」。 從 這 些 回 饋 顯 示 , 透 過 這 些 活 動 的 接 觸 與 交 流 , 將 使 國 小 教 師 在 教 育 專 業 發 展 方 面 , 獲 得 更 多 的 協 助 與 砥 礪 , 將 來 課 程 結 束 之 後 , 教 師 們 還 可 以 繼 續 進 行 教 育 專 業 發 展 交 流 , 繼 續 分 享 大 家 的 教 學 經 驗 與 成 果 , 此 結 果 和 Repine, Hemler, & Behling(2004)的發 現 一 致 。

三、敘事探究結果

根 據 以 上 對 阿 康 和 阿 萍 的 學 習 歷 程 的 觀 察 與 分 析,以 下 針 對 3 個 待 答 問 題(國 小 教 師 的 地 質 學 習 態 度 、 地 質 概 念 發 展 、 地 質 教 學 自 信 心)進 行 歸 納,敘 事 探 究 結果 包 括 如 下 。 (一 ) 國 小 教 師 對 地 質 學 習 態 度 變 得 積 極: 由 阿 康 、 阿 聲 、 阿 琦 、 阿 蓬 、 和 阿 壬 的 回 饋 發 現 , 在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實 施 之 前 , 大 多 數 人 對 地 質 、 礦 物 、 岩 石 等 都 只 存 留 著 從 前 升 學 與 考 試 歷 程 的 背 誦 與 記 憶 , 阿 蓬 甚 至 表 示 礦 物 和 岩 石 對 她 而 言 , 本 來 是 非 常 陌 生 的 , 在 未 上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之 前 , 她 的 生 活 是 不 會 出 現 這 兩 樣 東 西 的 ; 因 此 , 當 國 小 教 師 進 入 教 學 碩 士 班 , 發 現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是 必 修 課 程 時 , 大 家 普 遍 懷 著 既 期 待(學 會 了 有 助 於 國 小 自 然 科 的 教 學 ) 又 怕 受 傷 害(學 不 會 則 會 被 當 而 需 要 重 修 ) 的 心 情 。 可 喜 的 是 , 實 施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之 後 , 她 們 的 地 質 學 習 態 度 有 明 確 的 提 昇 , 地 質 學 習 態 度 變 得 積 極 , 不 再 出 現 焦 慮 , 由 陌 生 轉 變 為 熟 悉 喜 歡 , 顯 現 出 樂 於 接 觸 地 質 、 探 究 地 質 , 尤 其 是 樂 於 進 行 野 外 地 質 考 察 學 習 活 動 。 (二 ) 國 小 教 師 增 進 了 對 礦 物、岩 石 及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 等 地 質 概 念 的 發 展 : 由 阿 蓬 的 回 饋 , 十 足 反 應 出 傳 統 制 式 學 校 中 的 知 識 概 念 教 學 的 困 境 , 常 會 因 為 中 小 學 教 學 設 備 的 不 足 或 教 學 時 間 的 限 制 , 學 生 通 常 無 法 真 正 動 手 接 觸 礦 物 岩 石 , 無 法 進 行 科 學 實 作 探 究 學 習 活 動 , 只 能 藉 由 記 憶 或 背 誦 來 應 付 考 試 , 所 以 學 生 對 地 質 的 印 象 總 是 零 星 片 段 的 知 識 , 無 法 對 它 產 生 學 習 的 興 趣 與 樂 趣 。 可 喜 的 是 , 實 施 本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之 後,由 阿 康、阿 萍、 和 阿 蓬 等 人 的 回 饋 意 見 發 現 , 他 們 對 礦 物 的 內 容 , 包 括 顏 色 、 硬 度 、 解 理 、 光 澤 等 特 徵 要 項 , 都 已 能 夠 有 效 掌 握 , 對 礦 物 特 徵 的 辨 認 鑑 定 , 已 具 備 充 足 的 知 能 , 並 表 現 在 礦 物 岩 石 標 本 鑑 定 測 驗 上(29 個 人 的 標 本 鑑 定 平 均 數 為 34.09 分,滿 分 40 分), 充 分 顯 示 出 他 們 對 礦 物 與 岩 石 等 地 質 概 念 的 成 長 與 喜 悅 。 另 外 , 由 阿 篷 等 人 的 回 饋 意 見 可 以 知 道 , 科 學 的 探 究 活 動 過 程 , 積 極 的 運 用 動 手 操 作 和 動 腦 思 考 , 確 實 是 使 學 習 者 達 成 有 意 義 的 學 習 的 重 要 關 鍵 。 (三 ) 國 小 教 師 對 地 質 教 學 自 信 心 的 增 強: 透 過 地 質 教 學 活 動 的 實 施 之 後 , 由 阿 萍、阿 吟、阿 聲、和 阿 娟 的 回 饋 意 見 顯 示 , 透 過 地 質 在 職 進 修 課 程 的 陶 冶 , 強 化 他 們 在 礦 物 岩 石 方 面 的 學 習 成 果 , 讓 他 們 從 門 外 漢 的 角 色 , 成 功 充 實 了 地 質 學 科 知 識 內 容 與 地 質 探 究 技 能 , 並 充 分 增 強 了 他 們 的 教 學 自 信 心 , 顯 示 隨 著 他 們 的 礦 物 岩 石 概 念 的 拓 展 , 及 科 學 探 究 教 學 信 念 的 強 化 ,

(17)

不 僅 讓 他 們 敢 於 進 行 教 學 , 並 且 樂 於 教 學 , 更 願 意 將 他 們 所 發 展 的 地 質 學 科 知 能 , 提 供 給 他 們 的 學 生 進 行 更 優 質 的 學 習 , 以 提 昇 學 生 的 科 學 素 養 。

伍、結語

國 小 教 師 在 本 地 質 在 職 進 修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的 學 習 , 透 過 課 堂 內 容 講 授 與 討 論 、 地 質 探 究 實 作 活 動 、 和 戶 外 地 質 考 察 探 究 學 習 後 , 國 小 教 師 普 遍 表 示 收 獲 良 多 , 有 助 於 他 們 對 地 質 概 念 的 理 解 與 對 未 來 國 小 地 質 單 元 的 教 學 。 重 要 的 研 究 結 果,包 括:(1)國小 教 師 對 地質 學 習 態 度變 得 積 極,由 害 怕 焦 慮 轉 變 為 熟 悉 喜 歡;(2) 國 小 教 師 增 進 了 對 礦 物 、 岩 石 及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 等 地 質 概 念 的 發 展 , 已 能 充 分 掌 握 礦 物 岩 石 的 特 徵 , 並 能 辨 識 不 同 的 礦 物 岩 石,及 相 關 的 地 質 作 用 與 成 因;(3)國 小教 師 對 地 質 教 學 自 信 心 的 增 強 , 並 樂 於 指 導 學 生 探 究 礦 物 岩 石 , 並 表 示 願 意 帶 領 學 生 到 野 外 一 起 探 索 礦 物 岩 石 與 地 質 地 貌 。 整 體 而 言,本 地 質 在 職 進 修 專 業 發 展 課 程(尤 其 是 地 質 的 科 學 探 究 實 作 活 動),對 國 小教 師 未 來 的 教 學 , 具 有 正 面 的 啟 發 與 幫 助 。 最 後 , 對 於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學 習 活 動 的 實 施 而 言 , 雖 然 費 時 費 力 且 需 要 車 資 經 費 , 但 經 由 國 小 教 師 的 學 習 回 饋 反 應 發 現 , 國 小 教 師 的 學 習 情 緒 高 昂 , 戶 外 探 究 體 驗 成 果 豐 碩 , 不 僅 強 化 國 小 教 師 對 地 質 的 學 習 , 並 啟 發 國 小 教 師 對 地 球 和 大 自 然 的 態 度 , 所 以 建 議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教 學 活 動 , 不 論 在 科 學 師 資 培 育 的 職 前 教 育 或 在 職 教 育 階 段 , 都 值 得 繼 續 加 強 推 動 。

陸、參考文獻

李 秀 晟 、 楊 棠 皓 、 鍾 崇 燊(2009): 科 學 家 的 巧 思。科 學 發 展,437,64 - 67。 李 春 生 、 陳 培 源(1987): 地 質 野 外 考 察 實 習 在 地 球 科 學 教 育 上 的 功 能 。 中 等 教 育 ,38(1),18-20。 沈 進 發 、 劉 道 德 、 易 諳 峙 、 陳 宇 虹 、 林 坤 隆 、 趙 國 勝 、 劉 秀 華(2005): 大 同 山 地 質 、 岩 石 探 究 與 課 程 教 材 發 展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280,20-35。 孫 志 麟(2004): 開 啟 專 業 學 習 的 新 視 窗 : 教 師 的 知 識 管 理 。 教 育 研 究 月 刊 , 126,5-18。 教 育 部(2003):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重 大 議 題 。 台 北 市 : 教 育 部 。 許 民 陽 、 王 郁 軒 、 梁 添 水(2004): 國 小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個 別 化 教 學 的 研 究:以「 地 層 」概念 教 學 為例。科 學 教 育 研 究 與 發 展 ,34,41-65。 郭 方 瑞(1992): 漫 談 如 何 觀 察 、 實 驗 、 飼 養 與 種 植 。 國 教 月 刊 ,38(5、 6), 8-13。 蕭 英 勵(1999): 科 學 實 驗 引 導 學 生 進 行 思 考 。 師 友 ,381,90-92。 賴 慶 三(1999): 二 十 世 紀 的 地 球 科 學 。 國 民 教 育 ,39(4),26-30。 羅 珮 華(1998): 地球 科 學 教 育與 STS 課 程 潮 流 。 臺 灣 教 育 ,575,39-44。 譚 柏 雄、劉 玉 春、毛 松 霖、楊 冠 政(1992): 地 球 科 學 戶 外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 環 境 教 育 ,14,26-41。 蘇 明 俊 、 江 新 合(2004): 創 造 思 考 在 野 外 探 究 教 學 上 的 應 用 。 科 學 教 育 研 究 與 發 展 ,35,1-19。

Abraham, M. R., Williamson, V. M., & Westbrook, S. L. (1994). A cross-age study of the understanding five concep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 147-165. Allison, D. (2005).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s.

Science Scope, 29(2), 24-29.

(18)

inquiry: Tales from an undergraduate geology laboratory- based course. Science Education,

92(4), 631-663.

Asarraf, O. B., & Orion, N. (2009). A design based research of an earth systems based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5(1), 47-62.

Bar, V. (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 481-500.

Barrow, L., & Haskins, S. (1996). Earthquak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of introductory geology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6(2), 143-146.

Bereki, D. (2000). Teaching the rock cycle with ease. CSTA Journal, Winter, 32-34.

Birnbaum, S. J. (2004).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an urban setting through field-based earth systems inquiry.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52(5), 407-410.

Birnbaum, S. J., Morris, A. P., & McDavid, D. A. (1990). Improving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teacher enhancement programs.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38(3),

213-215.

Bogdan, R. C. L.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Newton, MA: Allyn &

Baco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onstantopoulos, T. L. (1994). A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miner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42(3), 261-63.

Coorey, P. G. (1992). Fieldwork: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pisodes,

14(2), 337-340.

Dal, B. (2005). The initial concept of fifth graduate Turkish’s students related to earthquakes. European Journal of

Geography, 326, 1-17.

Dal, B. (2007). How do we help students build beliefs that allow them to avoid critical learning barriers.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3(4), 251-269.

Dal, B. (2009).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arth sciences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 Practice, 9(2), 597-606.

Darling-Hammond, L. (1996). The quiet revolution: Rethinking teacher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 4-10.

Dass, P. M. (1999). Evaluation of a district-wid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teaching science: Challenges faced and lessons learned. Electronic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v. 4.

Dove, J. E. (1997). Student ideas about weathering and ero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8), 971-980.

Dove, J. E. (1998).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earth science: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3, 183-201.

Feazel, C. T., & Aram, R. B. (1990). Teaching the teachers - A regional approach to nationwide problems in pre-college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38(3), 219-222.

Folkomer, T. H. (1981).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of teaching ge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29, 74-75.

Ford, D. (2005). The challenges of observing geologically: Third graders’ descriptions of rock and mineral properties. Science

Education, 89, 276-295.

Geological Society (1996). Accreditation

scheme for first degree courses in geoscience.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Gibson, B. O. (2001). The building blocks of geology. Science and Children,

(19)

39(1), 38-41.

Gibson, G. G., Ortiz, A., Gibson, B. O., & Teeter, S. A. (1992). Inservice field-oriented earth science programs for the precollege teacher that make a difference.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40, 228-232.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9).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In A. Bryman & R. G. Burgess (Ed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pps, J. C. (1982). Some aspects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rocks and minerals.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unit working paper (No: 204). New Zealand: Waikato University.

Happs, J. C. (1985). Regression on learning outcomes: some examples from the earth scie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7(4), 431-443.

Hawley, D. (1996). Changing approaches to teaching earth-science fieldwork. In D. A. V. Stow and G. H. J. McCall(eds.), Geoscien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chools, universities, for industry and public awareness(pp.243-253). Rotterdam:

A.A. Balkema.

Hoffman, M., & Barstow, D. (2007).

Revolutionizing earth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a 50-state analysis of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Huntoon, J. E., Bluth, G. J. S., & Kennedy, W. A. (2001).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a research-based field experience on undergraduates and K-12 teachers.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49(3), 235-248.

Kali, Y., & Orion, N. (1996). Spatial abilities of high-school students in the perception of geologic structur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 369-391.

Kali, Y., Orion, N., & Eylon, B. S. (2003).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ctivities o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earth’s crust as a cyclic syste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0(6), 545-565.

Kean, W. F., & Enochs, L. G. (2001). Urban field geology for K-8 teachers.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49(4), 358-363.

Kern, E. L., & Carpenter, J. R. (1984). Enhancement of student values, interests, and attitudes in earth-science laboratory through a field-oriented approach.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32, 299-305.

Kern, E.L., & Carpenter, J. R. (1986). Effect of field activities on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34(3), 180-183.

King, C. (2000). The earth mantle is solid: Teachers'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earth and plate tectonics. School

Science Review, 82(298), 57-64.

King, C. (2008). Geoscience education: An over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44(2), 187-222.

Kusnick, J. (2002). Growing pebbles and conceptual prisms -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of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rock formation. Journal of Geoscience

Education, 50(1), 31-39.

KyIe, W.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and learning of teachers as professionals over tim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

679-681.

Lillo, J. (1994). An analysis of the annotated drawing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ade by students aged 10-15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pain. Teaching Earth

Sciences, 19(3), 83-87.

Little, J. W. (1993).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of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5,

129-151.

Lonergan, N., & Andresen, L. W. (1988). Field-based educatio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7(1), 63-77.

Loucks-Horsley, S., Hewson, P. W., Love, N., and Stiles, K. E. (199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

We will give a quasi-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nnected bipartite weighted 2-punctually distance-regular graph whose halved graphs are distance-regular.. In the case the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tests of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carambola fruit borer, Eucosma

• To achieve small expected risk, that is good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 both the empirical risk and the ratio between VC dimension and the number of data points have to be small..

 Presents a metric selection framew ork for online anomaly detection i n utility cloud.. ◦ Select most essential metrics by appl ying metric selection and

• Learn the mapping between input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ints the low dimensional manifold using mixture of factor analyzers. • Learn a dynamical model based on the points on

For a directed graphical model, we need to specify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PD) at each node.. • If the variables are discrete, it can be represented as a

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p... Annea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