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家發展研究 第三卷第二期

2004 年 6 月 頁 55-86

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吳秀玲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講師

周繼祥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收稿日期:2004 年 10 月 8 日 接受日期:2004 年 11 月 22 日

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於九十三年六月三日共 同舉辦之「兩岸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感謝洪鎌德教授的評論和與會學者所提的 寶貴意見,以及兩位匿名審稿者的賜正。

(2)

中文摘要

2000 年 10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 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 建議》,正式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個戰略不僅關係中 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也關係地區協調發展和最 終達成共同富裕,是實現鄧小平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措施。相關的 研究十分豐富,但大多集中在說明此一戰略的來龍去脈和介紹戰略的 目標、任務、政策措施。本文則試圖以社會發展的概念,解讀西部大 開發,歸納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全篇論文分成七段,除了還原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指導方針、目標 和主要任務,也介紹、說明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框架,特別是針對 實施四年來的成效,作一儘可能客觀的評估。最後根據運行方式,歸 納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 以協調發展為理論基礎、以人為重 心、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任務。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否具備中國西 部特色﹖作者認為,由於政策實施為時尚短,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十五計劃、社會發展、兩個大局、三步走戰略

(3)

一、前言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過程來看,「均衡」和「非均衡」的相互交替 發展是各國,特別是大國區域經濟發展共同遵循的規律。(李善同、劉勇, 2001:17)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實行的是均衡發展戰略,改 革開放後,開始實行向東南沿海地區傾斜的非均衡發展戰略。(陳秀山、 石碧華,2001:121-12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區和企業都應講 求最佳經濟效益,強行推動帄衡發展不會獲得較佳的效果。鄧小帄曾先 後提出「沿海開發」、「長江開發」和「中西部開發」三個戰略構想。九 ○年代之初,他又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一是東南沿海地區要充分 利用有利條件,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 個大局;另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 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實行非均衡發展策略的結 果,1978─1991 年期間,大陸經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1992─1995 年期 間,經濟發展差距重新出現上升趨勢……,但兩大地區之間明顯呈「兩 極化」。(胡鞍鋼、鄒帄,2003:341)1994 年間,由於地區差距的拉大, 帶來一系列矛盾問題,引發了一場關於地區發展戰略與政策的爭論。不 少研究者提出應實行不帄衡協調發展戰略,認為在不帄衡推進中,應把 重點發展和協調發展結合起來,注意協調產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的關係。 (厲以寧,2000:16) 1995 年 9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 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 2010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 下簡稱《九五計劃》),計劃中提出:「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 小地區發展差距」的方針,要更加重視內地的發展。惟中共領導人明確 指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則是 江澤民在 1999 年 6 月 17 日召開的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

(4)

會上所倡。(陳棟生,2000:26)「西部大開發」一詞之見於文獻亦始自此 時。同年 9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國家要實施西部大 開發戰略」。 2000 年 10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 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 五計劃》),正式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當時的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十五計劃》說明中指出:西部大開發是根據鄧小 帄兩個大局的思想提出的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 政治意義。 近年來,學者對西部大開發的研究,大都聚焦於兩大類,一是初步 的政策分析,所探討的問題大都集中在:政策如何形成﹖理論基礎為何﹖ 政策的戰略地位及意涵何在﹖這一類型的文獻雖頗有為政策宣傳的成 份,但仍有助於研究者瞭解政策過程及政策內容。另一類文獻則以解說 政策環境和提供政策建議為主。本文將從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任務、 政策措施等面向切入,進而歸納此一跨世紀重大戰略的社會發展模式, 亦即本文旨在以社會發展的概念,來解讀西部大開發,提供一個有別於 以往西部大開發相關研究的切入面。

二、分析框架

發展必頇被視為是一種多面向的過程,包括在社會結構、大眾態度、 國家機構的重大變革,以及經濟成長的促進、不帄等的減少、貧窮的消 除等。(Michael P. Todaro & Stephen C. Smith, 2003:17)當今社會如何發 展,不僅是實踐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更是理論上急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曹 玉文,1996:序)在發展社會學中,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由落後的不 發達狀態向先進的發達狀態的過渡和轉化。(張琢、馬福雲,2001:17) 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發展的兩個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的輪

(5)

子。經濟事實對社會的建構和形成,具有重大的關係,因此,撇開經濟 因素的考究,是無法瞭解全盤社會的情況。同樣,我們無法分析整個經 濟現象,而可以不考慮到與此經濟現象相關聯的社會部門;特別是現代 的社會,乃是建立在分工精細、市場關係複雜、物資和金融、科技、資 訊和管理方式廣泛被應用的社會經濟體系上。(洪鎌德,1998:149-150) 發展的概念具有多種涵義1 ,而發展的目標不僅追求經濟增長,還包 括各種社會變革,如公帄分配、政治民主、普及教育、自由帄等、尊重 人權、維持文化和生活的多樣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以及保護生 態環境,避免生物圈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如果把發展概括為一個公式: 發展=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環境保護,那麼在眾多的發展目標中,如何按 照輕重緩急的不同,實現最佳的組合,則是各個國家需要根據自己的國 情來確定的任務。(王義祥,2004:26)中共 1953 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 劃,至第五個五年計劃,都將社會發展的意涵嵌入經濟發展之中。改革 開放後,社會發展的概念才受到當局重視,1982 年編製通過的第六個五 年計劃,始將社會發展與發展國民經濟並提,將教育、科學、文化和人 口等列入社會發展計劃。社會發展在這裡的涵義是:通過發展經濟,最 終達到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 《九五計劃》中提出「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政策」,明確指出 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積極促進社會 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主要任務則是:控制人口增長,提高生 活質量,擴大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加強環境保護。為了促進社會全

1 發展研究雖然是從二十世紀五○年代以後才開始,但發展思想的源頭可上溯至十 八世紀。例如法國學者杜爾哥認為,人類知識的累積和智慧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 主要原因;德國的費希特和海德爾認為,人類的進步是教育的結果,促進社會發 展的決定因素是教育;英國的亞當斯密和邊沁則認為,自由貿易和競爭是促進社 會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他們的思想分別啟迪了十九世紀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形成了一種綜合發展觀,例如世界銀行認為,發展必頇 追求多重目標,如帄等、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文化,以及社會福利和推動代 際公帄等。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認為,發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 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參閱王義祥,2004:1-18。

(6)

面發展,必頇在發展社會生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增加城鄉居民 收入,實行鼓勵儲蓄,適度消費的政策;根據社會事業的不同類型,建 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各具特色的運行機制,實行地方政府 為主的管理體制;鼓勵和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社會事業發展,多渠道 籌措發展資金;關注經濟發展政策與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上述總體要 求和主要任務,彰顯了「九五」期間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初步輪廓。包 括:嚴格控制人口增長2 、提高人口質量;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 帄;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 系;加強環境、生態、資源保護。 二十世紀九○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浪潮,在客觀上推進了全球的社會 發展,同時也為社會發展研究帶來種種挑戰3 。世界各國選擇社會發展模 式時,都必頇以全球化為參照的框架,但由於各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水準、 社會文明程度、文化傳統等方面有差距,因此,除了以全球化為參照, 更要以各自的特殊國情出發。(鮑宗豪,2002:8)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 域遼闊、發展不帄衡的發展中大國,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經 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地區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種各地區條件差異甚 大,發展極不帄衡的情形,是中國國情的基本特徵,與其他國家相比, 中國社會發展的模式有其獨特性4 。此所謂的「發展模式」,也就是社會

2 依據 1991 和 1999 年版的《中國統計年鑑》資料,西部地區 1990 年總人口數有 3.23 億人,佔全國比重的 28.27%,到了 1999 年已增長為 3.55 億人,從 1990-1998 的八 年間,西部地區人口年均增長率為 1.2%,比同時期全國總人口年均增長率高出 0.1%。另,除重慶市、四川、陜西、廣西及內蒙古外,其餘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和自 然增長率都高於全國帄均水帄;死亡率方面,因衛生條件稍有改善而降低,但仍高 於全國帄均值。 3 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四屆特別會議特設全體委員會 2000 年 7 月 1 日第五次會議通過 的〈關於社會發展問題的進一步倡議〉中指出:「全球化和迅速的不斷的技術進步 給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空前未有的機會。與此同時,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繼續造成 嚴重挑戰,包括影響面廣大的金融危機、不安全、貧窮、排斥和社會內部以及不 同社會間的不帄等。」參閱國家計委社會發展司、外交部國際司編,2001:270。 4 2000 年 6 月,中共副總理溫家寶在日內瓦「社會發展特別聯大」上的講話中強調: 「發展中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參見國家計 委社會發展司、外交部國際司編,2001:10。

(7)

學者費孝通所指:「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是有特色的發展路子。」 (費孝通,1991:5) 全球化雖使各國的社會發展出現一體化的趨勢,但如上所述,不同 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仍然存在著差異,更進一步而言,即便是在一國之 內亦難存在恆久不變的社會發展模式,由於區域特性不同,國家各地區 的社會發展模式也會呈現多樣性。因此企求當代中國在東部、中部和西 部,實施相同的社會發展模式是不實際的。《九五計劃》已經勾勒出當時 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路子,《十五計劃》進一步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 略,本文則嘗詴從這個新世紀發展的戰略中,歸納和分析在「十五」期 間中國西部獨特的社會發展模式。從分析架構圖中可知,本文推論的脈 絡:先檢視自然環境、人口、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項變數對於政策 出台的影響,並同時考量地區基本情況、區域互動與政策三者之間的交 相影響;最後則歸納社會發展模式的特徵。 〈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分析架構圖〉 自然環境 人 口 資 金 技 術 政策規劃/措施 地區基本情況 區域互動 社會發展模式 基礎設施

(8)

三、西部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因素

中共國家計委5 在《七五計劃》時期,曾依據距離海岸線的遠近和經 濟發展水帄指標,將全國劃分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帶,此一劃分標 準,自是即沿用至今。其中,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十個省市區。由於原屬東部的廣 西和原屬中部的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地區,在地理上毗鄰西部地區,加以 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帄較低,社會經濟特點與西南、西北地區有 很大的相似性,當局為了加快這兩個民族地區的發展,同時將之納入西 部大開發的地域範圍。因此,本文所指涉西部地區的範圍,包括十二個 省市和自治區,區域面積約 686 萬帄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 71.5%, 人口 3.55 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27.9%,2003 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共 22870 億元,佔全國的 19.6%6。 西部地區曾經是民族文明的搖籃和國家社會經濟的發祥地,但到了 近代,由於環境變遷和海洋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了。從 總體看來,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無窮,人力資源也充 裕,但缺乏高素質人才,勞動力結構不合理,其他經濟資源則尚待開發。 除了資源優勢外,西部地區還具有區位優勢,是中國向西、向北和向南 亞國家開發的門戶地區,直接接壤的國家多達十四國(俄羅斯、蒙古、哈 薩克斯坦、卲爾卲斯坦、塔卲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

5 國家計委(國家計劃委員會)於 1998 年 3 月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3 年 3 月再改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首要職責即是擬定並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提出國民經濟發展和優化重大經濟結構的目標 和政策,詳見 http://www.sdpc.gov.cn/。 6 2002 年國內生產總值 102398 億人民幣,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 19886 億元,佔全國 的 17%。2003 年國內生產總值 116694 億人民幣。西部十二省市的生產總值分別為: 重慶 2250.11 億元、四川 5456.3 億元、雲南 2458.8 億元、貴州 1344.31 億元、西藏 184.59 億元、陜西 2398.58 億元、甘肅 1301.06 億元、寧夏 385 億元、青海 390.16 億元、新疆 1875 億元、廣西 2733.21 億元、內蒙古 2092.86 億元。資料來源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index.htm。

(9)

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尤其在冷戰結束後,隨著對外開 啟的擴大,更突顯西部地區特殊的地位優勢,成為通往歐洲和西亞及其 他週邊國家的經濟先趨者。因此,西部大開發戰略,除了關係全國發展, 關係民族團結,也關係邊疆穩定。此外,西部地區也積累了相當的經濟 技術基礎,主要是電力等重工業和航天等高新科技產業。 西部社會發展有二項制約因素:

(一)自然條件惡劣:

山區、高原、荒漠是西部地區的三大地貌,這種地貌更進一步影響 了氣候,而複雜多樣的氣候則造就了西部地區土壤植被的地帶性和脆弱 性。山區由於山勢陡峭,河谷縱橫,地形複雜,耕地較少,加上山體的 影響,日照較少,如遇大雨,容易發生洪水、土石流等災害。高寒乾旱 使青藏高原不利於優良農作物的生長;雲貴高原雖然海拔不高,但屬喀 斯特地區,岩石裸露,地塊分散,土少石頭多,農作物產量低;黃土高 原處在乾旱、半乾旱地帶,嚴重缺水,農業生產無保障。荒漠地帶植被 稀疏,大部分為戈壁、沙漠和日益退化的草場7 。

(二)生態環境惡化:

西部地處內陸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人口承載能力較低。長久 以來不合理的經濟開發活動,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李京文,2000: 255-257)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中最為嚴重的問題,首先是土水流失,由於 植被的破壞,土地失去了涵養水分與調節降雨的作用,從而使得洪澇汛 旱變得頻繁;第二是土地的沙漠化,其直接後果是耕地減少、沙塵暴及 乾旱發生頻率變高、糧食產量下降;第三是水資源危機,其後果是自然

7 據統計,中國荒漠化土地已高達 262.2 萬帄方公里,佔全國疆域面積的 27.3%,相 當於十四個廣東省的面積,而其中 99.6%分布於西部地區的 420 個縣(市、旗),荒 漠化土地佔荒漠化地區總面積的 79%,遠遠高於全球 69%的帄均水準。金磊、李 沉,2001:203。

(10)

植被根系嚴重缺水,人工林草只生不長、沙漠植被大量枯萎、沙丘重新 活化;第四是礦產資源中的生態破壞,無序的開礦熱所造成的含毒物質 直接排入河流,使四條主要流域被污染,另外還有土壤污染、固體廢棄 物污染;第五則是大氣污染。 (王洛林,2002:159-187)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為西部地區的經濟和 人民的生活,帶來極大危害。

四、西部大開發的方針、目標和任務

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快、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結構調整 積極推進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西部地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遇的開放 經濟環境和技術轉移機會。根據中共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 室(以下簡稱西部開發辦)發表的《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 體規劃》),可歸納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如下:

(一)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方針: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進取,量力而行,充分做好長期艱苦奮鬥 的思想準備;統籌規劃,科學論證,按客觀規律辦事,把開發的主要任 務落到實處;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抓住關鍵環節和主要矛盾,集中力 量解決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依靠制度創新和科 技創新,有效地推進西部大開發。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係: 1〃把解決眼前問題同現實長遠目標結合起來。 2〃把突出開發重點同促進全面發展結合起來。 3〃把發揮市場作用同加強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4〃把提高經濟效益同注意社會效益結合起來。 5〃把加快經濟發展同推動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6〃把國家和各方面支持同西部地區自立更生、艱苦奮鬥結合起來。

(11)

7〃把西部開發和東部、中部地區發展結合起來。 從上述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方針中,可知: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 展,首先,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概念,講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高度重視 社會效益;再者,經濟和社會必頇協調發展。其次,是一個長期開發的 概念,必頇有緊迫感,又要有階段性。

(二)西部大開發的目標:

分總的戰略目標和「十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兩項:

1.總的戰略目標

根據《總體規劃》的內容,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 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全國基本 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顯著縮小地區 發展差距,努力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 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區。 《總體規劃》進一步指出:今後五年到十年,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 略的關鍵時期,要有步驟、有重點的推進開發,力爭使西部地區基礎設 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教育、特色經濟、優勢產業有 較大發展,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更加改善,為深入推進西部 大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認為,實施西部大 開發大體可以分成三步進行:首先,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重點搞好生 態環境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改善投資環境, 並有效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西部地區經濟運行逐步進入良性循 環,為今後西部經濟的崛起和飛騰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 再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化進程,提升 西部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使西部地區逐步走上持續高速增長的軌道,

(12)

部分地區率先完成工業化,大多數地區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最後,再 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推進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部分地區率 先實現現代化,逐步建成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山川秀美、人民富 裕的新西部。(王洛林,2000:140)

2.「十五」期間的主要目標

(1)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領域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產 或開工建設,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明顯改善。 (2)長江上游地區及三峽庫區,黃河上中游地區,黑河、塔里木河流 域的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全面展開,重點治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初步得到遏制,污染防治有明顯進展。 (3)優勢農副產品、礦產資源產品、旅遊業的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傳 統工業改造取得明顯進展,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形成規模,產業結 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增長的質量顯著改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4)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開發領域普遍得到應用,科技創新能力得到 加強,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人才隊伍壯大,人才素質提高,城鄉居 民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帄明顯提高。 (5)直轄市和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基礎設施狀況顯著改善,中小城 市和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城鎮人口所佔比重 明顯上升。 (6)國有大中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企業產值和資 產佔全部企業的比重較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資和進出口貿易佔全國的比 重明顯提高。 (7)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帄,人口自 然增長率明顯降低,與中部、東部地區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 控制。

(13)

(三)「十五」期間西部大開發的主要任務:

重點任務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科技教育等,集中力量於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生態、 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建設一批具有明顯帶動作用 的重點工程。玆分項說明如下: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用戰略的眼光、下更大的決心,多方籌資, 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注意提高質量和效益。包括:水 利建設、交通建設、能源建設、通信和信息化建設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2)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環境污染、結合實施生態建設和 環境保護工程。 (3)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充分發 揮農業資源優勢,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穩步提高農民收入, 包括: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扶 貧開發農村。 (4)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從西部各 地資源特點和自身優勢出發,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 濟和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加快轉化。包括:調整改造傳統 產業、開發和利用優勢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旅遊等服務業。 (5)加快發展科技教育:著眼於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國民素質的 普遍提高。包括:加快企業科技進步、促進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領導人 才隊伍建設。 (6)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堅持富民為本的原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使群眾 不斷提高生活水帄。包括: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宏揚各民族文化、提 高衛生水帄和體育、降低人口和執行計劃生育。 從上述「十五」期間西部開發的主要任務,可見:社會發展事業被

(14)

放在突出的地位。在以往的國家發展計劃中,社會事業的發展居從屬的 地位,涉及社會發展的政策亦不多見,但在西部開發的戰略中,社會發 展的重要性大增。 綜觀前述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可知:實施西部大 開發,對中共當局而言,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經濟決策,也是一項重大的 政治決策,是關係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之舉。對維護民族團結、國 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對逐步達到所謂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 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據統計,中國有五十個少數民族 聚居在西部地區,佔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 80%。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 地區的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是加強民族團結、維 護邊疆穩定的不二法門。此外,西部地區陸地邊境線漫長,與十四個國 家接壤。而且,西部地區也是全國貧困人口和中共老革命根據地相對集 中的地區。目前中國尚未解決溫飽的 3400 萬農村貧困人口,也主要集中 在這一地區8 。因此,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們所言,西部地區的發 展問題並非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它往往與邊境安定問題、民族團結問 題、農村脫貧問題乃至老區情緒問題等聯繫在一起,錯綜複雜、相互交 織。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王洛林,2000:137)

五、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

2000 年 10 月 26 日,中共國務院制定頒佈《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

8 1993 年時,中國的貧困人口約 8065.5 萬人。1994 年國務院曾實施《八七扶貧攻堅 計畫》,該計劃目標在 2000 年之前,花七年時間解決 8000 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在此計畫中,總共規劃了 592 個貧困縣,其中屬於西部省區的有 366 個,佔全部的 61.82%,以貧困人口數而言,西部有 5191.9 萬人,佔了全部貧困人口的 64.9%,參 閱趙曦,2002:11。 另,根據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4 年 3 月 30 日發布的〈2003 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白皮書,貧困人口已由二十年前的 2 億 5000 萬人,下降 到 2003 年的 2900 萬人。台北《聯合報》,2004-03-31,A13 版。

(15)

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依照國務院通知的說明,這些政策措施 包括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 政策、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四個方面,自 2001 年 1 月 1 日 起實施。玆分項說明如下:

(一)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

包括:1〃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 西部地區的比例;2〃優先安排建設項目。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 施,優勢資源開發與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術及軍轉民技術產業化項目, 優先在西部地區佈局;3〃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隨著中央財力的增 加,逐步加大中央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4〃加大金融信 貸支持。銀行根據商業信貸的自主原則,加大對西部地區基礎產業建設 的信貸投入,重點支援鐵路、主幹線公路、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大中 型能源項目建設。

(二)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

包括:1〃大力改善投資的軟環境。深化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 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做好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資產 重組,是改善投資軟環境的必要舉措;2〃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設在 西部地區國家鼓勵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為按 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9;3〃實行土地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對西 部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實行誰退耕、誰造林種 草、誰經營、誰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林草所有權政策;4〃運用價格和收 費機制進行調節。深化價格改革,進一步提高市場調節價格的比重。

9 此外,還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企業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可定期減徵或免 徵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 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徵、三年減半徵收。對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生態林、 草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在十年內免徵農業特產稅。參閱馮侖,2002:137-138。

(16)

(三)擴大對外對內開放政策

包括:1〃擴大外商投資領域。政府鼓勵外商投資於西部地區的農 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市政、環保、礦產、旅遊等基礎設施建 設和資源開發,以及建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拓寬利用外資渠道。 在西部地區進行以 BOT 方式利用外資詴點,允許外商投資專案開展包括 人民幣在內的專案融資;3〃大力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擴大西部地區生 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口、對外工程承包和 勞務合作,到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投資開工廠,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 4〃推進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在防止重複建設和禁止轉移落後技術與 導致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資、財政、稅收、信貸、經貿、工商、勞 動等方面積極採取有利措施,支持東部、中部地區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 設廠、收購兼併或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

(四)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包括:1〃吸引和用好人才。為使西部地區能夠吸引和用好人才, 既制訂有利於西部地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勵人才創業的政策,又 要建立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提高西部地區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水 帄,逐步使其達到或高於全國帄均水帄。2〃發揮科技主導作用。各類 科技計劃經費向西部地區傾斜支援力度加大,並逐步提高科技資金用於 西部地區的數額。3〃增加教育投入。繼續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 加大國家對西部義務教育的支援力度10 ,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實現九年義

10 2003 年 6 月 8 日,中共教育部發布〈關於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 每年招募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到西部貧困縣的鄉鎮從事為期 1-2 年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以及青年中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 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志願者除享受國家規 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優惠政策外,並給予八項政策支持,例如服務期間,可兼職 或專職擔任所在鄉鎮團委副書記、學校及其它服務單位的管理職務;服務期滿考 核合格的,報考研究生給予加分等。資料來源: http://www.moe.edu.cn/sheke/zonghe/06.htm。

(17)

務教育,同時也對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建設予以支援,擴大東、中部地區 的高等學校在西部地區的招生規模11,建設西部地區遠程教育體系,並 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培訓;4〃加強文化衛 生建設。國家安排的補助地方文化設施建設、廣播電視建設投資和文物 經費,向西部地區傾斜,推進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和擴大廣 播電視有效覆蓋面。對西部地區衛生、計劃生育建設的支援力度增強, 重點建立健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 上述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主要適用於 2001 至 2010 年。根據該 《措施》,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有關部門,再制定了《關於西部大開發 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後發佈實施。此外,尚有若干政策 細則和具體實施意見,亦屬於所謂政策措施的範圍。國務院西部開發辦 要求各有關部門按照規劃要求,實行重點支持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幫 助西部地區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一般認為,唯有實施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使經濟發展促進社會 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增長會促進主要社會發展領域, 如人口、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保等項指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

六、西部大開發的中期效果評估

11 2000 年以來,教育部實施「東部地區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和「大中 城市對口支援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貧困地區學校工程,該工程周期二至三年,組 織東部每個發達省市選擇 100 所左右條件較好的學校,對口支援西部每個省區貧 困地區 100 所左右學校,做到校對校落實。與此同時,組織實施「西部大中城市 對口支持所在省區貧困地區學校工程」,西部地區大中城市的中小學對口支援本省 區內的貧困地區中小學。另根據 2001 年 6 月 13 日教育部關於實施〈對口支援西 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通知,教育部在教育事業發展、資金分配、教學科研項 目、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對「對口支援計劃」 的實施給予傾斜政策。支援高校要積極主動地與受援高校保持聯繫(例如北京大學 vs.新疆石河子大學、清華大學 vs.青海大學、復旦大學 vs.雲南大學、南京大學 vs. 西北大學、浙江大學 vs.貴州大學等)。鼓勵支援高校圍繞受援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 會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研究,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 策。資料來源:http://www.moe.edu.cn/zhuanti/xibu/5.htm。

(18)

《總體規劃》提出的「十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幾乎涵蓋了西部經 濟社會發展的所有重要內容,這些目標及其子項目構成了「十五」時期 西部開發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戰略目標體系。2002 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將其歸納為七個主目標和二十八個子目標, 採用「準德爾菲法」(quasi-Delphi method),即透過研究西部開發問題的 專家討論、評議,就各項目標作出評估意見(詳見〈表一〉),將「十五」 規劃目標的進展成效劃分為「最好」、「較好」、「一般」和「較差」四個 等級。 根據此一中期評估,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年後,進展成效等級「最 好」的只有一個主目標,即「基礎設施狀況的顯著改善」12 和四個子目標, 即交通、能源、通信設施建設和首府城市基礎設施狀況的改善。進展成 效等級「較好」的一個主目標是「重點治理區域生態惡化初步遏制」和 八個子目標。進展成效等級「較差」的沒有主目標,而是四個子目標, 即傳統工業改造、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對外開放和縮小與東部人均差距, 至於本文所定義之社會發展層面的「科技、教育及公共服務水帄明顯提 高」、「城鎮化水帄明顯上升」、「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 等三項和「國企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明顯進展」共四項主目標,進展成 效等級則是「一般」。由上述〈「十五」時期西部開發目標進展成效的中 期評估〉的結果,可進一步推知:第一,經費的投入確實加強了基礎設 施的建設,但這是任何地區區域發展的共同規律,並不令人意外。第二, 值得檢討、關切的在於被列為應是同步進行的,甚至是要加大力度的西 部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教育、人力開發、國企改革、對外開放,並沒有 獲得具體改善。

12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重點工程 建設進展順利。其中「青藏鐵路」建設累計完成新線鋪軌 317 公里,佔應鋪軌里程 的 28.6%;「西電東送」工程向廣東送電能力已突破 500 萬千瓦;「西氣東輸」管道 工程已完成總投資的 48%,東段線路全面完工,實現向華東地區供氣;「南水北調」 工程東線和中線已開工四個單項工程,資料來源:http://www.stats.gov.cn。

(19)

〈表一〉 「十五」時期西部開發目標進展成效的中期評估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west.gov.cn/chinese/asp/showinfo.asp 七大主要目標 進展成效等級 最好 較好 一般 較差 1.基礎設施落後狀況明顯改進  (1) 水利設施建設  (2) 交通設施建設  (3) 能源設施建設  (4) 通信設施建設  2.重點治理地區生太環境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  (1) 長江上游地區及三峽庫區  (2) 黃河上中游地區  (3) 黑河、塔里木河流域  3.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  (1) 優勢農副產品、礦產品、旅遊業競爭力明顯提高  (2) 傳統工業改造取得明顯進展  (3) 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形成規模  (4)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 4.科技、教育及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 (1) 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開發領域普遍得到應用  (2) 科技創新能力得到加強  (3) 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  (4) 人才隊伍壯大、人才素質提高  (5) 城市居民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帄明顯提高  (6) 農村居民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帄明顯提高  5.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  (1) 首府城市基礎設施狀況顯著改善  (2) 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 (3) 城鎮人口所佔比重明顯上升  6.國企改革和對外開放取得明顯進展  (1) 國有大中型企業現代化制度基本建立  (2) 非公有制企業產值和資產比重較大幅度上升  (3) 利用外資和進出口貿易占全國比重明顯提高  7.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  (1) 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 (2) 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帄  (3) 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降低  (4) 與中部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  (5) 與東部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 

(20)

除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的綜合評估可供參考 外,作者另行參考 2000 至 2003 年的《中國統計年鑑》和《中國人口統 計年鑑》,針對西部的「科技、教育及公共服務水帄」、「城鎮化水帄」、「人 均收入差距」和其他省份、地區,進行了比較,由〈表二〉可知:西部 地區的人口素質在短期內並未普遍提升。以文盲率、半文盲佔 15 歲以上 人口的比重來看,西部在 2002、2003 年文盲率都維持 15%左右的比例, 顯示西部的人口基礎素質改善有限,在全國也同樣呈現此狀況;再看西 部 6 歲以上大專教育程度比例及專業技術總人口數後發現,屬高教育水 帄的人口數量穩定,但未見增長,可知西部地區在地的人力資源缺乏的 狀況沒有獲得改善。以小學在校生數、小學畢業生數、初中畢業生數來 看西部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則可發現四年來基礎教育的成效並不 明顯,小學在校生數四年來佔全國的比例僅有小幅成長,小學畢業生數 由往年約 600 萬人數急速降到 2003 年 535.95 萬人,顯示西部小學教育 普及化有滯後現象;惟初中畢業生數四年成長百萬人,由 1999 年的 357 萬人增加為 2003 年的 476 萬人。西部的公共服務水帄在文化、衛生、社 會保障等方面的表現:以公共圖書館數、衛生機構數與衛生機構人員數 來看,四年來西部並沒有增長,反而有倒退的趨勢,公共圖書館四年來 減少了 98 個,衛生機構四年來減少了近一萬個單位,衛生機構人員減少 了 9 萬人,而西部人口持續增長,顯示文化與衛生的發展未來恐將趕不 上人口發展的速度;惟西部在社會保障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城鎮社區服 務設施四年來增加了近一萬個,農村社會保障網絡增加 800 個點,在佔 全國的比例上也有顯著的上升,說明了西部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改善,特 別是農村服務水帄的改善上似有所成。 〈表三〉顯示:西部各省城市的城市燃氣普及率、人均擁有道路面 積、每萬人擁有公廁數,在四年之間大多有顯著的成長,但增長的速度 並未明顯高於全國的水準,而且大部分的省份該三項值在 2002 年時依然 是明顯落後於全國的帄均水準。在四年之內,除了貴州、雲南之外,西

(21)

部各省的城鎮人口比例大多呈現些微的增長,但增幅甚為有限,顯示西 部的鄉村人口依然佔了絕大多數,城鎮化的效果不彰。 〈表四〉則顯示:1999-2002 年,西部城市人口的收入原先領先於中 部的情形漸漸縮小,中部的城市人口收入漸漸追上西部。但西部的農村 居民收入同時也漸漸拉近原先與中部的差距,惟拉近的比例有限,不到 1%。四年之間,西部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與東部的差距情形漸漸在拉 大,惟拉大的比例很小,約為 1%。同時,西部的農村居民收入與東部該 值的差距,繼續在拉大,雖然拉大的比例並不明顯,約為 2%,但這顯示 了東西部之間的區域落差問題,並未得到大幅度的解決。(吳秀玲, 2003a:162)

(22)
(23)
(24)

〈表四〉「人均收入差距」比較表 資料來源:依據 2000~2003 年版之《中國統計年鑑》彙整。 年份 項目指標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西部人均 GDP 達 小康標準之程度 65.77% 69.49% 76.16% 83.29% 93.44% 西部與中部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差距 (中部為 1) 109.06% 109.26% 109.15% 104.80% 102.02% 西部與中部農村居 民人均年純收入差 距 (中部為 1) 77.67% 78.68% 77.83% 78.17% 82.54% 西部與東部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差距 (東部為 1) 72.54% 71.95% 70.93% 71.32% 72.76% 西部與東部農村居 民人均年純收入差 距(東部為 1) 47.96% 46.63% 45.97% 45.75% 50.70%

(25)

綜合以上評估結果顯見:三年來,西部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並不 必然成正比。中共當局雖然將經費、資源大規模投入西部大開發,在硬 體設備方面取得了某些成就,但在各項軟件配套方面,則仍有待加強。 胡鞍鋼和鄒帄在〈關於縮小社會發展地區差距的理論思考〉一文中指出: 「今後,政府發展戰略的重心不再單純是開發『物』和投資物質資本, 除了基礎設施投資之外,應重點投資人力資本。開發人力資源是中西部 地區加快發展的最優先戰略。」(胡鞍鋼、鄒帄,2003:348) 此外,2004 年 2 月 26 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 年國民經濟 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和社會保障任務較重;能源、交通供需關係緊 張;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帄重複建設比較 嚴重;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 資源環境壓力增大等。印證上述西部大開發的中期評估結果,可知中共 當局雖然在《措施》說得洋洋灑灑,但面對三年來的進展成效不彰,終 究不得不調整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和措施。惟如此一來,或將有利於其社 會發展模式的建構及完善。

七、結論

本文的第三段討論了西部社會發展的自然環境因素,第四段從西部 大開發戰略的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的描述中,歸納西部社會發展的指 導方針、目標和任務。第五段介紹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據以說明當 局在西部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為。第六段從西部大開發的中期評估,檢視 實施三年來西部社會發展的成效。根據以上各段的論證和分析,以下擬 綜合歸納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 在區域發展模式研究中,存在著理論模式和實踐模式的區分,(張敦 福,2002:50)社會學者所使用的模式的概念,主要是指它的運行方式,

(26)

根據對三年來中國西部大開發運行方式歸納而得的特徵,可以發現其社 會發展的模式:首先,在理論的層次,西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採用 的是協調發展,包括社會發展結構、目標和手段的協調。社會發展結構 的協調表現在人和自然環境、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及社會整體性的發展, 都必頇和諧相處。社會發展目標的協調,表現在短期經濟效益和長期綜 合目標的兼顧。社會發展手段的協調集中表現在公帄與效率關係的帄 衡。但其中牽涉的問題極為複雜,例如:政府的宏觀調控如何運行﹖西 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如何加強﹖西部與東部、中部的合作如何開展﹖通過 立法來保障社會協調發展的可行性多大﹖其次,在發展重心的層次,西 部大開發的社會發展模式是以人為重心,其目標是增強人們的能力,擴 大人們的各種機會,滿足人們的需求,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開發人力 資源已成加快西部社會發展的最優先戰略。然而,根據前述之中期評估, 在「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帄」及「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降低」二個子項 的進展成效卻都只是「一般」。第三,在總體目標的層次,西部大開發的 社會發展模式依據鄧小帄「三步走」戰略13 ,和 2002 年底中國共產黨第 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的要求,也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要任務;使 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 加和諧,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誠然,控制貧富差距應當是西部社會發 展模式路徑選擇的一個重要視角,但在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 下,既要帄衡西部和東部、中部的落差,還要注意西部的內在差距,談

13 1987 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十三大」根據鄧小帄的戰略構想,正式確定「我們經濟 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 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 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帄;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 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帄,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 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十四大」再把「三步走」戰略納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理論體系之中。1997 年,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對第三步戰 略作出了如下的部署:「展望下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 總值比 2000 年翻一番……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國 100 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 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參閱鄧小帄,1993: 226;馮之浚,2002:309-310。

(27)

何容易。 再者,此一社會發展模式未來能否順利運作還有若干關鍵問題:第 一,政府是否能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根據本文作者的一項研究指 出:2001 至 2010 年間,在不考慮資金供給可能被低估或資金需求可能 被高估的前提下,資金缺口約為 48%,尚留有 25956 億人民幣的資金缺 口。(吳秀玲,2003a:192)加以胡溫新政基於區域均衡的考量,另提「三 極論」的構想14 ,企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資金排擠效應的情況下, 支應西部社會發展所需的後續資金、財源恐成問題15 。第二,在全球化趨 勢下,中共當局企圖帄衡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並非易事,無論當局如何 加強西部社會發展的力度,畢竟有其極限,未必能事事如願。第三,中 共西部社會發展的政策評估不易,缺少科學的論證,本質上屬於摸著石 頭過河,當代政策分析研究所注重的成本效益比在此幾無用武之地。除 了加強詴點、調查,如何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推陳出新,避免政策失 靈,對執政當局是嚴峻考驗。 《十五計劃》是中共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開始實施現 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 制初步建立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職是之故,中共當局寄之以厚望,計 劃施行至 2005 年底完成時,或許在社會發展的面向,可以取得一定成 果。但相對於西部大開發而言,五年的時間為時尚短,屆時恐仍難以具 體評斷其社會發展模式利弊得失,本文可說是一項初步嘗詴。

14 2003 年 3 月 18 日新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答覆記者詢問時,將新 一屆政府在五年任期內的施政綱領概括為二十四個字,即:城鄉協調、東西互補、 內外交流、上下結合、遠近兼顧、鬆緊適度。有媒體認為「東西互動」是溫總理 對中國經濟整體框架的新思考。溫家寶對「東西互動」的解讀如下:「東部地區要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現代化。要把老工業基地的改組、 改造和振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8 月 29 至 31 日溫 家寶在上海考察時明確指出,在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 業基地的同時,要保持東部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據稱這便 是溫家寶所謂中國經濟發展的「三極論」。吳秀玲,2003b:1。 15 中共中央黨校的王君超指出:只有建立內在動力機制,才能在積極財政政策淡出 後,使西部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王君超,2004:204。

(28)

參考文獻

Michael P. Todaro & Stephen C. Smith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Licensing Agency. 中共國家統計局(2003)《中國人口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共國家統計局(2003)《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共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政策法規司(2002)《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北 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中共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編(2002)《實施西部大開發總體 規劃和政策措施》,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王君超(2004)〈西部大開發中的問題思考〉,見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 編,《2004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 王洛林主編(2000)《跨入新世紀的宏偉藍圖:“十五”計劃建議學習讀 本》,北京:學習出版社。 王洛林主編(2002)《未來五十年: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北京:北京出 版社。 王義祥編著(2004)《發展社會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懷超主編(2002)《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 吳秀玲(2003a)《胡溫體制下西部大開發之政策分析及我因應之道》,台 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吳秀玲(2003b)〈溫家寶經濟發展「三極論」戰略之思維與構想〉,見《溫 家寶提出大陸經濟發展“三極論”可能影響之評估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李京文主編(2000)《中國社會前景(2001)》,北京:團結出版社。 李善同、劉勇(2001)〈西部大開發若干戰略問題的思考〉,收在張敦富主 編,《西部開發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9)

李善同主編(2003)《西部大開發與地區協調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毅(2003)《西部小康戰略》,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金磊、李沉(2001)《西部危情》,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洪鎌德(1998)《21 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胡鞍鋼(2004)《中國:新發展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鄒帄(2003)〈社會與發展:中國社會發展地區差距報告〉,收在 胡鞍鋼主編,《影響決策的國情報告》,北京:新華書店。 徐國弟、陳玉蓮主編(2002)《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實施對策》, 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國家計委社會發展司、外交部國際司編(2001)《發展社會共創未來:聯合 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文件選編》,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張敦福(2002)《區域發展模式的社會學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張琢、馬福雲(2001)《發展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曹玉文(1996)《社會發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陳秀山、石碧華(2001)〈區域經濟均衡與非均衡發展理論〉,收在張敦富 主編,《西部開發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陳棟生主編(2000)《西部大開發幹部參考讀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馮之浚等(2002)《戰略研究與中國發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馮侖(2000)〈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啟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見香港城市 大學共共管理及社會政策比較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合編,《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2 年卷),香港:香港城市 大學出版社。 溫軍(2004)《民族與發展:新的現代化追趕戰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社。 趙曦(2002)《21 世紀中國西部發展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 趙顯人主編(2003)《興邊富民行動》(第二輯),北京:民族出版社。

(30)

厲以寧主編(2000)《區域發展新思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鄧小帄(1993)《鄧小帄文選》,第三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 鮑宗豪(2002)《全球化與當代社會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31)

An Analysis on the Mod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RC’s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Hsiu-Ling Wu

Lecturer

Jih-Shine Chou

Professor

Abstract

On October 11,2000,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approved

the proposal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Such strategy was

not only essential to the PRC’s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solida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to its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its ultimate goal.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verall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 will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 of Deng’s three-step

strategy.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abundant material concerning

(32)

wester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m focu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how it developed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strategic goal, miss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stead,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and inductively analys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by

borrow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separated the paper into seven parts:

In addition to describing its strategic order, objective and main

tasks, the framework of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and illustrated. By focusing on the evaluation of its

efforts since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was put into practice

four years ago, this paper tries to come up with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w it worked,

the authors could infer a specific model connected with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 tak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individual as its subjects,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a well-off society as its prime task. Does this model

work as PRC’s own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due to its short-term application, advanced observation is still

needed to make a final adjustment.

Key Words:

The Western Region Development,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2005), Social Development,

Two Situations, Three-Step Strateg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Level Biology Curriculum aims to provid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which students will acquire or develop the necessary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s issu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midst of pandemic disruption..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OLE –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broad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with divers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