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課堂實驗與問題導向學習法促進個體經濟學與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課堂實驗與問題導向學習法促進個體經濟學與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件

附件

附件三

附件

三】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格式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格式

格式(系統端上傳

格式

系統端上傳

系統端上傳

系統端上傳 PDF 檔

檔)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封面)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Cover Page)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SL107015

學門分類/Division:社會(含法政)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2018/8/1 – 2019/7/31

應用課堂實驗與問題導向學習法促進個體經濟學與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

經濟實驗、個體經濟學(二)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劉志成

共同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國立高雄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

(2)

應用課堂實驗與問題導向學習法促進個體經濟學與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透過關於社會現象觀察不斷地提出猜想與檢驗的累積,經濟學歸納出人們如何決策、如 何互動、如何發展的理論。為了能夠精簡地描繪經濟理論的意涵,數學模型與圖表成為傳遞 經濟思維最直接的工具。隨著課程內容日積月累,學生往往容易聚焦於數學函數的推導,而 迷失在數學化的經濟模型與圖表中,卻無法理解數學函數中隱含的經濟意涵,使得學生無法 與經濟理論產生共鳴,甚至對經濟學望而卻步。 就經濟學的教學而言,普遍認為檢視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就是學習經濟思維的最佳途 徑。我總是期待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透過經濟學的眼光觀察實際問題的根源。然 而,在課程討論的過程中,往往發現學生即使熟練於數學經濟模型的推導,卻無法針對經濟 議題提出直觀的個人見解,在在顯示出學生於理論學習與理論應用的連結之間仍然存有差 距。 學生無法應用淺白的語彙透過經濟理論提出個人對於社會議題的見解,其中最主要原因 可能在於:經濟思維的直觀陳述能力需要練習。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忽略了陳述能力的練 習,則無法深刻體會應用經濟理論思考社會議題的過程,也無法享受為社會議題提出解決方 案的樂趣。 若是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地以經濟思維剖析個人的理性選擇,提供學生驗證理論與實證結 果的機會,深化學生對於經濟理論學習與理論應用的信心,對於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絕對有 正面的幫助。 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目標在於:應用「經濟實驗」課程,將問題導向學習法納入課堂 經濟實驗,提供學生自然地練習經濟思維的機會,並且提升學生議題闡述的能力。透過評估 修習「經濟實驗」課程對於學生在「個體經濟學」的學習興趣提升與學習成就提升的影響, 提供調整「個體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建議。

2.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問題導向學習法是當代高等教育教學方法重要的發展之一。問題導向學習法透過問題引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McKeachie and Svinicki (2006) 指 出:在尋求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問題解決者將主動地學習,尋找解決問題所需的方法,藉以 成功地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課程的初始階段必須提供學生實際的問題及思考問題的初步

(3)

相關資訊,並且在學習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釐清模糊的觀念,激發討論 (但 不積極介入),引導學生多方面的思考,鼓勵學生能夠自學、思考及清楚地論述。1 問題導向學習的學習過程包含以下的階段: 1. 陳述問題,並且設定目標。 2. 蒐集相關資訊以明確定義問題及其中的相關重要影響因素。 3. 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4. 列出可行方案可能面對的限制,及能夠促進問題解決的因素。 5. 檢視可行方案是否滿足問題解決的準則要求。 6. 詳細分析可能影響發展解決方案的重要因素(what、who、when、where、how)。 7. 提出詳盡的解決方案。 8. 根據之前提出的問題解決準則要求,評估最終解決方案是否恰當。 9. 建議行動方案,及相關的監督與評估方式。

Maastricht University 採用七步驟法(the seven step approach)設計問題導向學

習課程(如表一所示)。2 表一、Maastricht University 七步驟法 初步討論 步驟一:概念釐清 步驟二:定義問題 步驟三:問題分析(腦力激盪) 步驟四:問題分析(問題分類) 步驟五:系統化說明學習目標 自習 步驟六:自我學習 報告 步驟七:討論

Piggott and Kilmister (2005) 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法於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的教 學經驗顯示,這樣的課程中很容易得到學生兩極化的回應。為了減少學生的疑慮,Piggott and Kilmister 採取的變通方式是在 3 小時的課程中,前 2 小時採取問題導向學習的討論形 式,在第 3 小時採取理論講述。透過問題開啟學習的過程,並且以理論講述驗證學習課題的 重點作為總結。

1 參考 McKeachie and Svinicki (2006)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頁 221-228。

(4)

Piggott and Kilmister 的教學經驗顯示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法教學的過程中,扮 演促進討論引導者的重要性。雖然學生可能在課程初期並不習慣互動式的學習,但是,只要 鼓勵學生能夠事前準備,持續鼓勵提升討論的品質,學生的分析、論述能力與學習表現就會 更好。 隨著實驗經濟學的蓬勃發展,許多應用於促進經濟理論學習的課堂經濟實驗也應運而 生。經濟學教育相關文獻普遍支持課堂經濟實驗有助於經濟理論的學習(Cardell, Fort, Joerding, Inaba, Lamoreaux, Rosenman, Stromsdorfer and Bartlett, 1996; Fels, 1993; Holt and McDaniel, 1998; Holt, 1999 等)。例如,Holt and McDaniel (1998) 指 出:藉由設計嚴謹的課堂經濟實驗,學生能夠在模擬的市場環境中推敲個人的經濟決策,並 且在實際的互動過程後,將實驗的市場均衡結果與理論結果直接進行比較,使學生對於經濟 理論的理解與市場實際運作的應用更加深刻。

「經濟實驗」課程的內容涵蓋個體經濟學理論的主要模型,包括:完全競爭市場短期均 衡(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Holt, 1998)、完全競爭市場長期均衡(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Garratt, 2000)、政府課稅政策(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價格管 制(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國際貿易政策(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獨佔 市場(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Nelson and Beil, 1994)、差別訂價(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Fryer, Goeree, and Holt, 2005)、寡佔市場(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Beckman, 2003)、賽局理論簡介(Bergstrom and Miller, 2000; Capra and Holt, 1998; Capra and Holt, 1999)、逆選擇(Holt and Sherman, 1999)、公共財 (Holt and Laury, 1997)、外部性與環境汙染管制政策(Corrigan, 2011)等。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建構於既有的「經濟實驗」課程上,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開設的「經濟實驗」課程設計 著眼於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透過小組討論單元與小組報告單元,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將大 幅度提升,使教師在知識傳遞的角色中淡出,轉變為促進討論的學習引導者的角色。冀望在 角色轉換中也成功將學生由吸收知識的海綿轉換為具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學習者。 透過 Maastricht University 七步驟法的課程設計,每一項課程主題包含三大單元(課 堂實驗、分組討論、小組報告),並且在各單元中分階段進行。 課堂實驗單元進行步驟如下(一小時): 1. 實驗課前準備:預習作業(關鍵名詞定義) 2. 課堂實驗說明:情境模擬環境說明,確認學生理解課程主題的關鍵名詞定義,以及 實驗中行為決策的選擇原則 3. 課堂實驗實際操作:每項實驗重複進行 3 次,並且記錄每個人每次的決策與市場均 衡結果

(5)

4. 角色轉換再操作:每項實驗重複進行 3 次,並且記錄每個人每次的決策與市場均衡 結果 分組討論單元中,請各小組將分組討論內容紀錄於各組海報上,進行步驟如下(一小 時): 1. 實驗結果分析:分析實驗記錄,觀察市場均衡狀況 2. 理論與實驗結果對照:比較模擬環境中經濟理論預測結果與實驗結果異同 3. 實驗後討論:對照實驗模擬環境與理論模型假設,討論理論與實驗結果異同的原因 4. 比較靜態分析:討論當模擬環境改變時,預測實驗結果將如何改變 小組報告單元中,請各小組分享討論紀錄,進行步驟如下(一小時): 1. 理論與實驗對照報告:小組報告理論與實驗異同處及其可能原因 2. 比較靜態分析報告:小組報告當模擬環境改變時,預期結果將如何改變 3. 意見交換:就各小組報告內容,全班進行討論,並且提出總結 為了檢視「經濟實驗」對學生在「個體經濟學」學習成效主觀及客觀上的學習成效影 響,分析資料主要來自於三方面: 1. 在學期第三周針對所有修習「個體經濟學(二)」的學生進行「經濟學原理」測驗, 以作為學生修習課程前的能力工具變數本計畫的實施成效。 2. 學期末針對所有修習「經濟實驗」的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意見調查,以檢視學生主觀 的修課動機與課程學習經驗對於學習成效的幫助。 3. 學期結束後比較修習「經濟實驗」與否對於學生「個體經濟學(二)」學期總成績的 影響。

4.

教學暨研究成果(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1)

教學過程與成果

相較於「個體經濟學(二)」 偏重於理論講述而較少課程討論參與,「經濟實驗」偏重於 學生在課堂實驗的實際參與及對於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的比較討論。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在每 一項課堂實驗中輕易進入狀況,透過預習作業使學生在課前準備中認識關鍵名詞的定義,並 且在課堂情境模擬說明時提示,即可降低學生準備不足的可能。 本計畫中開設的「經濟實驗」課程共有 48 名大二以上學生選課,在第一次上課時將學 生以 6 人為一組,隨機分組,以利於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共同學習的習慣。隨機分組的目 的在於打破學生之間既有的小團體,模擬工作環境中的合作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所需的資料完全來自於課堂實驗進行中的交易紀錄與學生在實驗進行過程 中自己的觀察紀錄。因此,討論的議題與個人的行動經驗息息相關。透過學生經驗分享,引

(6)

起討論。各小組的討論表現隨著各小組的人員組成有明顯差異。為了幫助學生在討論過程中 提升學習成效,教師必須隨時在旁觀察各組的討論進行狀況,隨著各組的討論狀況提供適當 的引導,使討論能夠有效率進行。在觀察各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即使是不切題的討論, 許多同學提出的多元思考方式,往往能幫助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多方面的思考理論在不同 的情境下的適用性。

(2)

教師教學反思與學生學習回饋

在針對選修「經濟實驗」的學生課程教學意見調查中,學生反映選修「經濟實驗」動機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都提及「好奇經濟學如何做實驗」或是「感覺很有趣」,顯示學生期 待新鮮而有趣的學習經驗。因此,如何在課程的設計中激勵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維持學習 的興趣是課程設計的重要課題中。 其次,多數學生主觀上認為:「經濟實驗」課程對於經濟理論的學習有正面的幫助(詳如 表二)。同時,多數學生表示願意推薦同學或學弟妹選修經濟實驗,也願意進一步選修經濟 實驗相關課程(詳如表三)。 表二、「經濟實驗」課程對於經濟理論的學習的影響 問題 是 否 不知道 你認為「經濟實驗」有趣嗎? 37 2 3 你認為「經濟實驗」是否幫助你更深刻思考經濟理論? 38 1 3 你認為「經濟實驗」是否幫助你更有效學習個體經濟學? 398 0 4 表三、學生對「經濟實驗」的偏好 問題 是 否 不知道 你是否會推薦同學或是學弟、妹選修「經濟實驗」? 38 1 3 如果有機會,你是否會選修「經濟實驗二」? 38 0 4 最後,在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初,選修「個體經濟學(二)」的 61 名學生中共有 48 名學 生參與前測,其中共有 27 名學生同時選修「經濟實驗」與「個體經濟學(二)」。因此,我們 針對這 48 名學生的「個體經濟學(二)」學期總成績進行迴歸分析,評估選修「經濟實驗」 對於學生在「個體經濟學(二)」學習成效的客觀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同時選修「經濟實 驗」與「個體經濟學」同學的學期總成績(統計上)顯著地高於其他未同時選修「經濟實 驗」的同學。因此,「經濟實驗」對於學生學習經濟理論有顯著的幫助(詳如表四)。

(7)

表四、「經濟實驗」對「個體經濟學(二)」學習成效的影響 解釋變數 係數 標準誤 t 統計 截距 30.32 17.57 1.73 經濟學原理初測 0.58 0.26 2.27 點名缺席 1.09 2.39 0.45 選修經濟實驗 8.63 3.96 2.18 N=48 R2=0.17 Adj R2=0.12

(8)

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Beckman, Steven R. "Cournot and Bertrand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1), Winter 2003, pp. 27-35.

2. Bergstrom, Theodore C., and John H. Miller (2000) 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 Micro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3. Capra, C. Monica, and Charles A. Holt (1998) “Classroom Experiments: A Prisoner's Dilemma,”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forthcoming.

4. Capra, C. Monica, and Charles A. Holt (1999) “Coordination,”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5:3 (January), 630-636.

5. N. Scott Cardell, Rodney Fort, Wayne Joerding, Fred Inaba, David Lamoreaux, Robert Rosenman, Ernst Stromsdorfer and Robin Bartlett (1996) “Laboratory-Based Experimental and Demonstration Initiatives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2 (May), 454-459.

6. Corrigan, J. (2011) “The Pollution Game: A Classroom Exercise Demonstrating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Emissions Taxes and Tradable Permit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42:1, 70-78.

7. Fels, Rendigs (1993) “This is What I Do, and I Like It,”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4:4 (Fall), 365-370.

8. Forsythe, F. (2001) Us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to Teach Economics. http://www.economicsnetwork.ac.uk/showcase/forsythe_pbl.htm

9. Fryer, Roland G. Jr., Jacob K. Goeree, Charles A. Holt. "Experience-Based Discrimination: Classroom Game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Volume 36, No. 2. Spring 2005, pp160-170.

10. Garratt, Rod (1998) “A Free Entry and Exit Experi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2), summer 2000, 237-243.

11. Holt, Charles A. (1996) “Classroom Games: Trading in a Pit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0:1 193-203.

12. Holt, Charles A., and Susan K. Laury (1997) “Classroom Games: Voluntary Provision of a Public Goo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4 (Fall), 209-215.

13. Holt, Charles A., and Tanga McDaniel (1998)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n the Classroom,”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ors, edited by W. B. Walstad and P. Saunders, New York: McGraw Hill, 257-268. 14. Holt, Charles A. (1999) “Teaching Economics with Classroom Experiments: A

Symposium,” Southern Economics Journal, 65:3 (January), 603-610.

15. Holt, Charles A., and Roger Sherman (1999) “Classroom Games: A. Market for Lem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3:1 (Winter), 205-214.

(9)

Learning and Weblogs.

http://www.economicsnetwork.ac.uk/showcase/kinsella_pbl.htm

17. McCausland, D. (2001) Promoting Problem-Solving Based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Macroeconomics. http://www.economicsnetwork.ac.uk/showcase/causland_pbl.htm 18. McKeachie, W. J. and Svinicki, M. (2006) McKeachie's Teaching Tips: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Cengage Learning, Inc.

19. Nelson, R. G., and Richard O. Beil Jr. (1994) “Pricing Strategy under Monopoly Conditions: An Experiment for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6:1 (July), 287-298.

20. Sedgwick,J. (2007) Us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to teach Industrial Economics. http://www.economicsnetwork.ac.uk/showcase/sedgwick_pbl.htm

(10)

一. 附件(Appendix)

這份問卷的目的在於理解各位對於「經濟實驗」的感想,作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應用課堂實驗促進個體經濟學與領域課程的學習成效」的課程評鑑回饋與幫助未來課 程設計改善的用途,謝謝你的幫助。 1. 一開始,你為什麼想選修「經濟實驗」? a. b. c. 2. 你認為「經濟實驗」有趣嗎? □ 有趣 □ 不有趣 □ 不知道 3. 你認為「經濟實驗」是否幫助你更深刻思考經濟理論? □ 是 □ 否 □ 不知道 4. 你認為「經濟實驗」是否幫助你更有效學習個體經濟學? □ 是 □ 否 □ 不知道 5. 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你認為自己在什麼時候選修「經濟實驗」對於學習經濟 學的幫助最大? □ 大一 □ 大二 □大三 □大四 □ 不知道 6. 你是否會推薦同學或是學弟、妹選修「經濟實驗」? □ 是 □ 否 □ 不知道 7. 如果有機會,你是否會選修「經濟實驗二」? □ 會 □ 不會 □ 不知道 8. 你認為「經濟實驗」的課程設計有哪些方面必須再加強? a. b. 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選修 C.學習領導模組者,請以「有效學習策略」為主題,規劃 1 份教學 活化與課程創新之教學方案(請以整個單元撰寫為原則)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選課暨學習紀錄表」,經學術導師輔導核章後 依限繳回教務處,始完成選課程序。未依規定填

體驗 學習 課後 支援..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