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吳文星 教授 研究生:施慶安. 二〇一二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辭. 本篇論文能夠完成,首先必須要感謝我的父親施富家先生和母親曾美雲女 士,自小細心呵護和用心栽培,儘管過程間隱約透露擔心和難過,不過仍然在背 後給予支持和尊重。 同時更要感謝指導教授—吳文星教授對我的耐心指導和砥礪鞭策,您常掛在 口中的「你攏沒讀冊」,字句雖然嚴厲指責但其實蘊含著你對學生的關心。兩位. 政 治 大 以在委員們的指正下修改完成。 立. 口試委員呂紹理教授、蔡淵洯教授在口試過程中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文得. ‧ 國. 學. 漫長的求學生涯,歷經修課、找資料的學習和維持生計的教學工作壓力,屢 屢在研究中深感無力和挫折,所幸同儕與身旁友人的鼓勵和慰問,讓我能夠持續. ‧. 努力,最後完成。. y. Nat. er. io. sit. 本文以唱片業發展下的臺語流行歌在臺灣傳唱及其與社會間的關係為題,希 望藉此了解日治時期流行於這塊土地上的珍貴聲音,其傳播與演變的過程,並能. al. n. v i n 對臺灣音樂史的建構,貢獻一己綿薄之力,更期望引起日後對於寶島之聲有興趣 Ch engchi U 的研究者加入行列,使臺灣的音樂文化研究能夠結滿纍纍果實。.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本研究旨從唱片工業衍生而成的臺語流行歌之產出,及其與臺灣社會間的關 係進行觀察,利用官方貿易數據、報紙、小說與流行歌詞等資料,加以整理時人 和後人研究成果,綜合探討臺語流行歌唱片與臺灣社會的互動,進而呈現臺語流 行歌的社會文化意涵。. 自從有「聲音印刷術」美稱的留聲機及唱片被發明和製造後,隨著技術不斷. 政 治 大 尋找具備價值的聲音。唱片公司幾經嘗試錄製臺灣傳統音樂的唱片後,臺灣本地 立. 進步,聲音成為可以被複製並傳播的商品,唱片公司在有利可圖的市場法則下,. ‧ 國. 學. 多數族群使用的語言—「臺語」流行歌曲唱片,也在 1930 年代正式亮相,配合 著電影播放、廣播放送、唱片公司販售等方法,展現臺語流行歌的風華。. ‧ sit. y. Nat. 此時發行的的歌曲,吐露出臺灣人面對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心結、辛苦工作卻. al. er. io. 又被受欺壓的寫實心情、追求自由但又不捨突破的拉鋸心態,臺語流行歌並非只. v. n. 是唱片公司圖利的工具,更是撫慰臺人心靈的良方,其傳唱過程中道出了廣大民. Ch. engchi. i n U. 眾內心深處的想望。可惜的是,無情戰火的點燃讓臺語流行歌壇被迫解散,悄然 地走下歷史舞台,臺人此時只能配合政府國策,聆聽慷慨激昂的軍歌、或是喧騰 熱情的愛國進行曲,總督府基於臺語流行歌之於臺人的重要性,此時將臺語流行 歌的旋律改填入日詞以符合戰時宣傳的需要,對於臺語歌來說雖然悲哀,但何嘗 不是可以重溫過去美好時光的機會,戰爭期間仍舊致力於創作與演出的音樂工作 者,不僅奠定戰後歌唱文化的基礎,更為世世代代臺灣人留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 產。.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ew to the record industry in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We use the lyrics of the songs, newspapers and novels to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record industry and the society, and present the culture of Taiwanese songs. First, I refer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country to Japan. Taiwan, the first. 政 治 大 was established little by little. 立 Next,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were produced in colony of Japan colony was entered a capitalist system of records, and the market. ‧ 國. 學.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popular dissemination techniques of Taiwan in the 1930s. Finally, I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 record industries and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East Asian war..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留聲機的發明與傳播…………………………………………15 第一節 「聲音的印刷術」誕生 ………………………………………15 第二節 留聲機傳入日本………………………………………………19. 治 政 第三節 留聲機引進臺灣………………………………………………22 大 立 ‧ 國. 學. 第三章 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49. ‧. 第一節 唱片業之發展與流行歌之問世. ………………………………49. sit. y. Nat. io. n. al. er. 第二節 流行歌風行的原因……………………………………………85. Ch. en chi. i n U. v. 第四章 戰火衝擊下的臺語流行歌 g…………………………………127 第一節 戰爭期間的唱片業之發展. …………………………………127. 第二節 流行歌壇的壓力與肆應 ……………………………………142. 第五章 結論 …………………………………………………………157. 參考文獻………………………………………………………………163.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表次 表 1-1.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稱呼 …………………………………………6. 表 2-1. 1905-1909 年《臺灣日日新報》中有關蓄音器與曲盤的廣告…………30. 表 2-2. 1912 年臺灣地區販售蓄音器與曲盤的銷售點概況 …………………34. 表 2-3. 1911-1925 年《臺灣日日新報》留聲機暨曲盤廣告 …………………38. 表 2-4. 1910-1925 年蓄音器及其相關附屬品輸入臺灣總價額表 ……………40. 表 2-5. 1926-1931 年蓄音器及其相關附屬品輸入臺灣總價額表 ……………47. 表 3-1. 1930 年代唱片公司一覽表…………………………………………51. 表 3-2.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57. 表 3-3.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三種標籤價格表. 表 3-4. 勝利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69. 表 3-5. 奧稽、文聲、聲朗、臺華、三榮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73. 立. 政 治 大. Nat.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67. 表 3-7. 泰平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77. 表 3-8. 日東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80. 表 3-9. 東亞暨帝蓄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n. 表 3-6. v i n Ch 博友樂唱片公司製作流行歌一覽表 75 i U e n g c h………………………………. …………………………83. 表 3-10. 1931-1940 年臺灣農業戶數統計表…………………………………91. 表 3-11. 1931-1940 年臺灣各級產業生產總額統計表 ………………………91. 表 3-12. 1931-1940 年臺灣住民租稅負擔和所得的百分比 …………………92.

(12) 表 3-13. 1931-1939 年臺北市臺人、日人工資比較表 ………………………93. 表 3-14. 1937-1938 年臺人各階級家庭每月平均收支表 ……………………93. 表 3-15. 1930 年代流行歌留聲機暨唱片價格表 ……………………………95. 表 3-16. 1932-1938 年蓄音器及其相關附屬品輸入臺灣總價額表……………97. 表 3-17. 1928-1944 年臺灣收聽戶數年次變化 ……………………………120. 表 3-18. 1939 年末各州都市與郡街庄收聽者調查…………………………121. 表 3-19. 1934 年臺灣各州廳唱片業銷售概況………………………………123. 表 3-20. 1937 年底臺灣各州廳唱片業銷售概況……………………………124. 表 4-1. 1931-1939 年日本出口港之蓄音器及其附屬品的總價額表 …………132. 表 4-2. 1936-1938 年蓄音器及其附屬品輸入臺灣的總價額之變化表 ………133. 表 4-3. 1931-1939 年輸入臺灣港口之蓄音器及其附屬品價額表……………133. 表 4-4. 1936-1939 年唱片輸出目的地之數量(枚)和總額(圓)表 ……………134. 立.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v i n Ch 1936-1939 年唱片輸出中華民國的數量(枚)與總額(圓)表 ……………134 engchi U n. 表 4-5. 政 治 大.

(13) 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1987 年解嚴,不僅象徵臺灣政治風氣的開放,也標誌著學術研究板塊的轉 移。以往被視為禁忌的臺灣史研究,逐漸登上學術殿堂,形成「三國鼎立」 1的 局面。隨著臺灣主體性的確立及強化,這塊寶島土地上生活的人、事,成為歷史 研究新關注的課題, 「臺灣學」2風氣儼然成形。其中,有關臺語流行歌的前人研 究成果,因公視製播的紀錄片《跳舞時代》 3再次受到重視,坊間舉辦多次活動. 政 治 大 「望春風」 、 「雨夜花」分別獲得第三、四名的佳績,這兩首日治時期創作的新式 立. 以突顯臺語歌的意義與價值,例如 2007 年 9 月至 10 月「臺灣之歌」的網路票選,. ‧ 國. 學. 歌曲,並未隨著時光飛逝而被遺忘,反而深植在臺人心中,歷久不衰; 4同年 11 月 11 日新聞局分別在北、中、南三地籌辦「解嚴 20 週年禁歌演唱會」,會中同. ‧. 樣演唱了膾炙人口的「四月望雨」, 5再次反映出這些歌曲在臺灣人心中的重要. sit. y. Nat. 性。 6前述「四月望雨」亦成為舞台劇的題材,反應熱烈,重複加演,同樣證明. al. er. io. 臺語歌無窮的生命活力。 7. v. n. 偶然的機緣中接觸《跳舞時代》 ,觀賞後對於 1930 年代的劇中人物、時代背. Ch. engchi. i n U. 景及傳唱歌曲,交織形構而成的社會深感興趣。好奇心驅使下,於是投入此一課 題之研究。 8經過細細品味臺語歌及閱覽相關資料,確實感受到歌曲傳送出璀璨. 1. 現今臺灣歷史學的研究大致可分成臺灣、中國、世界三大領域。 關於這一現象可從許多方面考察得知,例如彭明輝以計量史學的方式考察博碩士論文的取向, 彭明輝,〈臺灣地區歷史研究所博、碩士論文取向:一個計量史學的分析(1945-2000)〉 , 《漢學研 究通訊》 ,21 卷 2 期,(2002.5),頁 1-16。該文可見社會史成為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新趨勢。 3 由郭珍弟、簡偉斯執導,於 2003 年得到第四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4 詳情請瀏覽「臺灣之歌」網站:http://www.ncatw.org.tw/musicmit/default.asp。取得時間:2007 年 12 月 10 日。 5 指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及雨夜花,均為鄧雨賢於 1930 年代作曲的臺語流行歌。 6 內容請參看「解嚴 20 週年禁歌演唱會」網站: http://www.greenpeace.com.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0&Itemid=34。取得 時間:2008 年 1 月 15 日。 7 見「四月望雨」官方網站: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取得時間:2008 年 5 月 30 日。 8 參見拙著, 〈陳君玉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音樂>, 《政大史粹》 ,14 期, (2008.06) ,頁 37-82。 2.

(14) 2. 又豐沛的力量,遺憾的是其中的演變及傳佈情況在學術研究中相對產量較少。是 故,衍生出的一些疑問成為本文欲解答的課題。. 二、研究主題 1895 年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本為了貫徹殖民統治的方針, 在臺建設和措施均以服務日本母國及其產業發展為主,臺人生活遭受許多不平等 的對待,因此知識分子致力於爭取權益與提高文化。儘管日本對臺行差別待遇, 但是其引入的現代化生活,讓臺人的薪資所得和生活水準逐步提昇,並且行有餘. 政 治 大 除了在日本建立傳播據點外,也看準臺灣的市場潛力成立臺灣的分公司。公司為 立 力地享受著新式生活。隨著唱片娛樂在日本漸次蓬勃發展,製作唱片的會社公司. ‧ 國. 學. 了一舉成功打開唱片市場,鼓勵製作具有「臺灣味」的歌曲,除了提供優渥的環 境,也積極延攬人才,臺語流行歌於 1930 年代不斷推出,直到無情戰火的壓迫. ‧. 下才消弭下來。因此,筆者擬先將留聲機與唱片被發明,然後傳入日本及引入臺. sit. y. Nat. 灣的過程加以描述,接下來分析臺語流行歌曲在臺灣盛行的情況為何?風行的原. al. er. io. 因?傳播的管道?歌曲與臺人的生活關係?戰爭衝擊下的轉變?. v. n. 簡言之,從臺語流行歌的製作、發行與迴響所勾勒出的圖像,提供我們了解. Ch. engchi. i n U. 日治臺灣的社會與文化。上述疑問亟待筆者透過整體架構的建立與資料爬梳,予 以審視、分析及研究,期望能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演變過程提供一些看 法,進而替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文化和社會發展描繪更清晰的歷史圖像,讓經歷 過時代或聆聽過歌曲的臺灣人感受到臺語流行歌澎湃的生命力,並向這些詞曲創 作的前輩們致敬,也為這些至今仍輾轉傳唱的歌曲留下歷史的註腳。 過去關於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因資料的侷限,往往無法有太多的成果展 現。再者,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僅被視為古 董收藏家的玩物或是學者眼中的休閒娛樂。 9近十年來,這樣的看法和觀念逐漸. 9.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 ,(臺北:博揚,2001),頁 28。.

(15) 3. 扭轉,相關學術專著和研究亦漸次出現,從事此一領域的研究者,正努力將這把 音樂的火炬傳承下去。. (一)「臺語流行歌」界說 在進行討論之前,有必要將「臺語流行歌」一詞作個確認。首先探討歌的定 義,明立國說:「『歌』是音樂的語言……是語言的音樂化……是人們與所處的 環境之間,藉著語言音樂化所表現出來的互動現象。」並提出從「人、音樂、語 言與環境四種因素之間相互關係」的觀察來定義歌。 10是故,對臺語流行歌的界. 政 治 大 顧名思義就是以臺灣福佬系語言(俗稱閩南語,今稱臺語)演唱的流行歌。那麼何 立 定必然也須考量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才能有正確的認識。甚麼是臺語流行歌?. 謂「流行歌」?在前人的研究中,約可分為以下幾類:. ‧ 國. 學 ‧. 1.具普遍性而風行於社會的歌曲,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歌曲。. y. Nat. 2.娛樂性通俗歌曲中較為庸俗的一類歌曲。. er. io. sit. 3.產生於城市的一種可歌唱的商品,專指近代新商業形態下的歌唱產物。 4.特定歌詞與曲調相配,以商業力量製作、推廣、販售,以資圖利而流傳於. al. n. 社會的歌曲。. 11. Ch. engchi. i n U. v. 5.相對於外來西樂及本土傳統音樂的新興音樂體,通稱謂之。 12 6.新時代、新科技、新商業型態下的產物,是電影、收音機、唱片、電視發 明之後的新生事物。 13. 第 1 種提出「流行」一詞含意,乃範圍甚廣且未明確指出的籠統概念,不過 10. 明立國,〈民歌概念之分析(一)〉,《民俗曲藝》18 期,(1982.07),頁 18。 前 4 點可參考陳奈君,〈流行歌曲與文化消費〉,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12) ,頁 25-28;蘇正偉, 〈臺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4.06),頁 12-15。 12 見楊麗仙,〈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1924-45) 〉 ,(臺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06) ,頁 138。 13 胡萬川, 〈從歌謠到流行歌曲—一個文化定位的正名〉 ,收入林松源主編, 《臺灣民間文學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 ,(員林:臺灣磺溪文化學會,1997),頁 18-19。 11.

(16) 4. 卻引發筆者探究「臺語流行歌」中何謂「流行」兩字定義的念頭;第 2 種明顯感 受出帶有價值批判而不切實際的看法,不過卻是日治臺灣音樂經驗上新舊交替所 出現的評論;第 5 種強調西樂傳入臺灣後,對於音樂界造成的衝擊與影響,也是 日後臺語流行歌製作的樂理基礎。目前學界研究則以接受第 3、4 及 5 種的界定, 且漸次加入第 6 種界定所綜合起來的內容。 14 流行歌因為有明確的詞曲創作者,屬「創作歌曲」類,具有著作權的意義; 同時,獲利與否乃是被大量創作的主因,亦屬「商業歌曲」類。 15由此看來,本 文所研究的「臺語流行歌」範疇,主要為融合第 3 種、第 4 種及第 6 種的時代產. 政 治 大 音機、唱片等傳播媒介,以圖利為目的進行推廣、販售而流傳於社會的歌曲」。 立 (二)第一首臺語流行歌的問世. 學. ‧ 國. 物,即「量身訂作的歌詞與曲調,在都市地區用新科技製作而成,憑藉電影、收. ‧. 關於這個問題,黃裕元的研究已作出詳盡整理,在此筆者援引黃氏研究後再. y. Nat. 提出本文所著重的看法。目前學界共有三種面向可供參考:. er. io. sit. 第一種,根據現存唱片資料,李坤城認為 1929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烏 貓行進曲〉唱片,是第一首臺語流行歌。該唱片於 2009 年出土,圓盤上仍舊清. al. n. v i n 晰印著「流行歌」三字,但未記載詞曲來源。歌詞前後兩面共兩大段落,各四段 Ch engchi U 「七字仔」共 224 字,曲調以西洋管弦樂為主,輔以漢樂節奏樂器,聽來熱鬧輕. 鬆。16若從出土時間、以西樂伴奏和歌詞內容描述新現象等因素看來,被視為第 一首有其道理。. 14. 可參考吳國禎,〈論臺語歌曲反殖民精神〉 ,(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6) 、黃詩茜, 〈30 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研究〉 , (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6) 、黃曉君,〈1930 至 1960 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 ,(臺北: 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6) 、林良哲,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 , (臺中:國 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6) 。 15 呂訴上及陳君玉回憶道臺語流行歌的產出均與市場趨向有關,見呂訴上, 〈臺灣流行歌的發祥 地〉 , 《臺北文化》2 卷 4 期,(1954.01),頁 93-95;陳君玉, 〈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 , 《臺北 文物》4 卷 2 期,(1955.8) ,頁 24-29。 16 黃信彰,《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 ,(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頁 40-41。.

(17) 5. 第二種,也是最廣為流傳與認同的,是 1932 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發行的〈桃 花泣血記〉唱片。從當時重要的作詞家陳君玉於戰後回憶表示: 「1932 年該公司 以電影宣傳曲〈桃花泣血記〉製作的唱片大發利市,這才出現第一首新創作的臺 語流行歌,此後〈娼門賢母〉 、 〈懺悔〉等電影歌曲持續大受歡迎,於是聘請李臨 秋為公司專屬作詞家,開始製作臺語流行歌唱片。」17此番文字經過民間研究者 莊永明等探討後,被廣泛認定為第一首臺語流行歌。18這首歌當時創作目的乃為 電影宣傳造勢的主題歌,歌詞內容也是以七字仔敘事,歌曲以西洋樂伴奏,展現 輕快曲風。. 政 治 大 潮,成為學界普遍認定的第一首臺語流行歌。 立.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載明詞曲創作者,19而且的確造成打入街頭的流行風. 第三種,則是來自當時歌手林氏好遺留下來的一張宣傳剪報。該剪報出自「日. ‧ 國. 學. 蓄商會」(即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前身)印製的宣傳報刊《日蓄新聞》 ,內容描述 1933. ‧. 年所舉辦的一場宣傳〈紅鶯之鳴〉和〈跳舞時代〉兩張共一面唱片的遊行活動,. y. Nat. 並指出這是「臺灣譜」前所未有、以「本格的流行唄」(指真正的流行歌)的唱片。20. er. io. sit. 若與前述兩種說法相比,該唱片乃公司在圓盤上印製著「流行歌」類別,以未曾 聽聞的分類名稱主動宣傳,可說明一種新的模式準備在唱片界掀起旋風。 21. al. n. v i n 上述三種說法反映對於臺灣第一首臺語流行歌定義的差異。1929 年〈烏貓 Ch engchi U. 行進曲〉在時間上最早,也是嘗試運用西洋樂理作曲的先驅;1932 年〈桃花泣 血記〉代表廣為流傳的散播價值;至於 1933 年〈紅鶯之鳴〉和〈跳舞時代〉則 象徵著唱片公司主動出擊的市場模式。本研究嘗試從臺語流行歌與社會間的交互 關係為觀察視角來探討致日治臺灣的社會文化,因此筆者採用〈桃花泣血記〉為. 17. 〈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 「陳君玉發言」, 《臺北文物》4 卷 2 期, (1955.8) ,頁 66。 莊永明, 〈臺灣第一首流行歌曲出土記〉 ,收入莊永明, 《臺灣歌謠追想曲》 ,(臺北:前衛,1999), 頁 49。其實,筆者偶然聽聞友人對於第一首臺語流行歌的認知也是此首,可見一般。 19 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 20 詳細介紹可見張慧文研究。轉引自張慧文, 〈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 (1922-1937)〉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頁 138。 21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06),頁 5-6。 18.

(18) 6. 本文的第一首臺語流行歌。. (三)「流行歌」一詞的省思 儘管前述已將本文「臺語流行歌」一詞予以界定,然而,細查日治時期發行 的臺語流行歌,發現當時並未使用固定的名稱來稱呼,如唱片收藏家林太葳從當 時古倫美亞公司發行的唱片總目錄整理出下表:. 標題. 唱片公司. 商標. 歌名. 發行年. 流行歌. 日蓄. 飛鷹標. 五更思君. 約1930. 流行歌仔. 鶴標唱片. 流行新曲. 日蓄. 苦情新曲. 文聲. 新民謠. 新小曲. ‧ 國. 表 1-1: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稱呼. 約1930 約1932. 十二部珠淚. 約1932 1932. 去了的夜曲. 1932. 日蓄. Columbia 音符. 烏貓新婦. 勝利. Victor狗標. 路滑滑. ‧. 1932. 民謠. 泰平. Taihei 扇貝標. 美麗島. 1934. 歌謠調. 勝利. Victor 狗標. 月夜遊賞. 1934. 歌舞曲. 博友樂. Popular 飛鳥標. 逍遙鄉. 1934 約1934. 最新流行歌. io. al. er. Columbia 音符. Nat. 日蓄. y. 採茶歌. sit. 文聲. 學. 流行小曲. 立. 治 彩樓配 鶴標政 大 Columbia音符 草津節. 1932. 勝利. n. v i n Ch 資料來源:林太葳,〈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 ,《臺 U i e h n gc 灣音樂研究》第8期,(2009.4),頁88。 小曲. Victor 狗標. 籠床貓. 從表 1-1 中得知,與臺語流行歌有關的標題甚多,似乎未有一明確且一致的 分類標準。總體說來,以稱呼「流行歌」或「流行小曲」最多;林良哲大多以「流 行歌」、「流行小曲」及「映畫主題歌」(電影主題曲)等來稱呼。 22因此,將日治 時期臺語流行歌聚焦在是否符合當時唱片公司發行的「流行歌」名稱類別,恐怕 無法完全概括,若能將具有創作者、演唱者及製作方式的歌曲全面的涵蓋探討, 實乃比較適切,也切中本文研究。不過,為求行文方便,文中「臺語流行歌」將. 22.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 ,頁 6。.

(19) 7. 盡量統一以「流行歌」一詞稱之,以免累贅。. (四)研究定位 過去研究者常把臺語流行歌視為「歌謠」加以觀察、探討,將帶有臺灣本土 氣息和傳統精神的歌曲,不論是民謠或流行歌,統一歸類成歌謠來看待,例如戰 後初期,呂訴上即認為「民國以前的流行歌,可說是民歌的山歌、情歌」 23。這 樣的論點也同樣被後人承襲,儘管對呂訴上的看法有些修正,但是視角仍舊以「歌 謠」範疇視之。如簡上仁認為:「具有自然民謠價值的創作歌謠,只因他們確有. 政 治 大 日後更明確地說:「這正是這些夠味道、夠水準的. 作者而無法列入民謠之林。事實上它們能否稱得上民謠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在 一般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24. 立. 創作歌謠經常被認定為臺灣民謠之理由。」25莊永明亦將臺語流行歌視為創作歌. ‧ 國. 學. 謠的一種。26兩位研究者均將臺灣歌曲文化分成自然歌謠與創作歌謠兩部分,如. ‧. 此視野對往後此領域相關學術研究有深刻的影響。. y. Nat. 另一派的觀點乃是將臺語流行歌納入西洋音樂研究的範疇進行探討,例如楊. er. io. sit. 麗仙、許常惠、陳碧娟、陳郁秀等人,27從近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概念將臺語流行 歌曲歸入西洋音樂的發展。然而,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製作有傳統樂師投入,. al. n. v i n 包含許多傳統色彩,如此歸入西洋音樂發展史的範疇,值得商榷。 Ch engchi U. 再者,從民族意識的觀點切入,如莊永明認為: 「臺語流行歌曲是承襲 1920. 年代與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息息相關的社會運動之另一波聲浪。」28鄭恆隆則以 「雨夜花」一曲說明:「這首已經流傳了半個世紀之久的不朽名作,深層地代表. 23.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 ,《聯合報》 ,1954 年 4 月 5 日。 簡上仁,《臺灣民俗歌謠》, (臺北:眾文,1980) ,頁 9。 25 簡上仁,《臺灣民謠》 ,(臺北:眾文,1992) ,頁 6。 26 莊永明,〈由臺灣歌謠看臺灣史〉,陳郁秀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 ,(臺北:白鷺鷥基金 會,1997),頁 5。 27 見楊麗仙, 〈西洋音樂在臺灣之沿革(1924-45) 〉 ,(臺北: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06)、許常惠, 《臺灣音樂史初稿》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陳碧娟, 《臺灣 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 ,(臺北:樂韻,1995)、陳郁秀編, 《音樂臺灣 一百年論文集》 ,(臺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1997)。 28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 ,頁 19。 24.

(20) 8. 了臺灣同胞心靈的傷痛和鬱卒,道盡了臺灣人在異族統治下,被摧殘蹂躪的無 奈……」 29謝艾潔也表示:「在異族統治下藝術家遭受迫害不能倖免,作曲家心 中鬱結難遣,暗地譜下〈昏心鳥〉,詞曲悲愴哀憫,充分表達民族自尊被摧殘無 遺的悲哀……」 30楊克隆表達臺灣人民被殖民的體驗,同樣地支持一論點。 31 上述觀察均有其獨特的見解,然而,某些研究角度是否符合臺語流行歌創作 的時代背景,例如偏重日治臺灣下的苦悶與壓迫,則有討論餘地。簡而言之,筆 者認同簡上仁、莊永明等將臺語流行歌與臺人地位的重要性加以連結看待,也同 意楊麗仙等將臺語流行歌視為西洋音樂在臺發展的成果,但是,若能從日治時期. 政 治 大 一些成果。畢竟以社會背景為經,以傳播管道為緯來進行研究,才得以理解臺語 立 臺灣社會背景、唱片業產銷與運作及臺人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審視的話,應該能有. 流行歌的歷史脈絡,並給予其更適當的歷史定位。. ‧ 國. 學 ‧. (五)研究時間. y. Nat. 1895 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經過 50 年的殖民統治,到 1945 年. er. io. sit.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有些學者認為這段歷史是臺灣人苦悶的歷史。32但是對 於臺語流行歌的發展來說,卻是在苦悶中逆勢上揚,1930 年代更是發展的關鍵. al. v i n 本文一方面將前行研究作一整理消化,另一方面也期盼能從長時間向度與 Ch engchi U n. 期。. 33. 社會史架構進行觀察,並從中得到一些看法。如同許多前輩學者有意對臺語流行. 歌提出全面性的歷史觀點,開始進行臺語歌曲史的建構一樣,34筆者以為若能將 研究時間點往前延伸自唱片業萌芽談起,然後在臺發展與傳播,最後暫時消沈。. 29. 鄭恆隆,《臺灣民間歌謠》,(臺北:南海,1989),頁 59。 謝艾潔,《鄧雨賢音樂與我》 ,(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 128。 31 楊克隆, 〈30 年代臺語流行歌曲所展現的被殖民經驗〉, 《臺灣人文》第 3 期,(1999,06),頁 263-294。 32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 ,(臺北:前衛,1999)。 33 陳君玉分成習作時期、行骸粗具時期、圓熟時期及尾聲等,時間約自 1932 年到 1938 年止。 陳的紀錄為當時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留下珍貴的史料,但內容頗為簡要,因此還需後人抽絲剝繭 地加以擴充,見陳君玉, 〈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 , 《臺北文物》4 卷 2 期, (1955.08) ,頁 22-30。 34 莊永明,〈臺灣歌謠思想起-臺語歌曲五十年(1932-1982)〉 , 《臺灣文藝》82 期,(1983.05),頁 199-204。 30.

(21) 9. 或許能在前行研究的成果基礎下,提出一些想法,為臺語流行歌曲發展史的建構 奉獻一己微薄之力。. 三、文獻回顧. (一)戰後出現的報導與評論 有關臺語流行歌的發展,直到1954年才在時人發表的文章與回憶中被記錄下 來,例如呂訴上對日治時期唱片業、歌唱事業有所著墨; 351955年《臺北文物》. 政 治 大 回憶文字,全面性地描述日治時期流行歌的內容和傳播方式。由於日治時期流傳 立 (由《臺北文化》更名而成)更以音樂舞蹈為主題,登載陳君玉、王雲峰等人的. 資料甚少,加以此乃時人的親身經歷,因此具參考價值,也成為目前相關研究的. ‧ 國. 學. 基礎。 36. ‧. 同時,《聯合報》副刊有許多關於臺語流行歌的文章,譬如周添旺等人對日. y. Nat. 治流行歌作一番整理,並針對當代流行歌應否改革提出觀點。37儘管此時的報紙. er. io. sit. 或雜誌,流行歌僅被當作文學性的討論主題之一,並未有全面歷史的關照與探 討,然留下的相關史料對往後研究者重塑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歌曲內容的時序關. al. n. v i n 係與產銷管道,都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1960年,蔡懋堂發表於《臺灣風物》的 Ch engchi U. 一篇文章,除探討日治時期流行歌外,也概述了戰後初期的臺語歌,是第一篇企 圖全面關照戰後十幾年間臺語流行歌發展脈絡的文章。38不過該文當時並未引起 相關討論,甚為可惜。. (二)歌曲背景及相關資料的問世. 35. 呂訴上,〈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 《臺北文化》2 卷 4 期,(1954.01),頁 93-95。 《臺北文物》中的「音樂舞蹈專輯」包括 1955 年 5 月 20 日舉辦的「音樂舞蹈運動座談會」 記錄,並有王雲峰、呂泉生、陳君玉等人的音樂界活動回想,另外還有楊肇嘉、劉敏光對 1930 年 代臺灣西洋音樂大型活動的回憶等,可參考《臺北文物》4 卷 2 期,(1955.08),頁 1-80。 37 見《聯合報》,1954 年 4 月 21 日∼6 月 21 日,第六版。 38 蔡懋堂,〈近三十五年來的台灣流行歌〉, 《臺灣風物》11 卷 5 期,(1960.5),頁 60-68。 36.

(22) 10. 經歷民歌時代所造成的後續迴響,臺語流行歌漸漸受到文藝愛好者的關注。 黃春明於 1976 年發表《鄉土組曲》 ,將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列入「鄉土歌謠」之 中, 39之後,林二、簡上仁等人亦相繼投入整理研究,亦賦予臺語流行歌「民間 歌謠」的文化地位。 40此外,民間研究者莊永明深入查訪與挖掘李臨秋、林清月 等人相關資料後,在《雄獅美術》、《臺灣文藝》發表文章,詞曲作家與歌謠採 集為主題的人物事蹟於焉出現, 41日後並將該研究成果出版。 42再者,鄭恆隆、 郭麗娟兩人以立傳的筆法切入,並以口述歷史與生平資料為基礎,出版《臺灣歌 謠臉譜》。 43近年來,關注此課題的研究者漸多,探討面向也漸廣,如葉龍彥以. 政 治 大 工具書的撰寫,讓讀者對不解的音樂名詞有了認識; 楊麗祝以歷史耙梳的方 立. 唱片業的發展脈絡為題,進行整體且全面的歷史考察;44薛宗明致力於完成音樂 45. 式,採集從清末後期到日治時期的臺灣歌謠,雖然對流行歌著墨不深,卻提供吾. ‧ 國. 學. 人相當完整的體系;46李雲騰蒐集 101 首臺語創作歌謠,雖然距離陳君玉所言約. ‧. 500 首的總數有不小的差距,但留給後人留下為數不少的整理。 47林良哲整理當. y. Nat. 時作詞者的作品,並從國家意識、婚姻愛情及社會寫實三個面向來分析歌詞內. er. io. sit. 容,具相當的參考價值。48黃裕元探討唱片業與社會間的關係,並分析流行歌界 的詞曲創作者、歌手、詞曲與音樂風格等面向,總體考察日治時期唱片業與流行. al. n. v i n 歌界所衍生的社會意涵,堪稱將過去有關日治臺灣的流行歌研究作出完整的整理 Ch engchi U 和分析,可惜的是對於戰爭期間的流行歌界著墨不多。 49 39. 收錄〈望春風〉 、 〈補破網〉等歌譜入書,見黃春明, 《鄉土組曲》 , (臺北:遠流出版社,1976)。 除歌曲簡譜外,也加入創作者生平與歌曲背景故事,可說是有關早期台語歌曲最重要的成果 總和,見林二、簡上仁, 《臺灣民間歌謠》 ,(臺北:眾文出版社,1984) 。 41 見莊永明, 〈臺語歌樂的諍友—陳君玉〉 , 《雄獅美術》114 期(1980.08) ,頁 116-119,其他人 物亦可見莊永明, 《臺北市文化人物略傳》 ,(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7) ,頁 186-190。 42 莊永明,《臺灣歌謠追想曲》 ,(臺北:前衛,1999)。 43 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 ,(臺北:玉山社,2002)。 44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 》 ,(臺北:博揚,2001)。 45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2003)。 46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採集及其時代意義》 ,(臺北:稻鄉,2003)。 47 李雲騰,《最早期臺語創作歌謠集》 ,(臺北:作者自印,1994)。 48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07) 。 49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06) 40.

(23) 11. (三)唱片的發掘與重現 李坤城以唱片收藏為主軸,訪談當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員工與〈跳舞時代〉 音樂的交叉,呈現 1930 年代臺灣社會的風華,令不同時代的臺灣人感動不已。 同時,不少研究者在政府機構的協助下將收藏的唱片積極進行整理與出版,例如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50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51等,將歷史的聲音得以新科技復刻重 現。另外,收藏家林太葳、唱片愛好者黃士豪各自成立網路部落格,將收藏的唱 片無私地與同好分享,吸引相關研究者熱烈討論。 52. 政 治 大 貌,得以更廣泛地掌握臺語流行歌的研究動向,從而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 立 總的說來,臺語流行歌的相關研究已有為數不少的成果,提供更清晰的樣. 文化風景。. ‧ 國. 學 ‧. 四、研究方法. y. Nat. 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產出後,被送到大街小巷銷售,其實意味著這種類型的. er. io. sit. 聲音有商品化的價值,因此除了前行研究從人物立傳的角度之外,也應從商業層 面去解讀製作唱片背後的聲音故事。美國學者Brain Longhursty界定現代流行音樂. al. n. v i n 的特質為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C h 、規格化(standardization)及理性化,並考 engchi U. 量流行音樂社會影響的侷限性,提出聽眾力量(audiences power)的角度,建立 起「產品/文本(text)/聽眾」的新思考架構,提供了從聽者角度去了解臺語流行 歌曲的社會面向。 53若進一步探究聽者角度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澳洲學者John Fiske認為消費者、聽眾、觀眾在消費行為所形成的流行文化中扮演主動的角色,. 50. 江武昌、林鶴宜、李坤城等, 《聽到臺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 臺灣戲曲唱片原音重唱》 ,(臺 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徐麗紗、林良哲, 《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 ,(宜 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51 莊永明主持, 《1930 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 ,(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9)。 52 林太葳部落格名名「桃花開出春風」 ,網址 http://blog.sina.com.tw/davide/;黃士豪部落格名為 「南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 ,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cfz9155cfz0678sv-cfz9155cfz0678sv/。 53 Longhurst, Brian,“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995),pp.3-26..

(24) 12. 亦即強調消費大眾的主體性。54臺語流行歌得以於日治時期粉墨登場,肇因於其 符合社會部分人群的聽覺口味,進而去消費,才會在臺灣的歷史進程中,為人民 的生活增添精彩且多樣的記錄。 李安和曾對國內音樂研究的基本方向提出看法,他說:「一般人對音樂的研 究,往往只是由音律本身之理論、哲學範疇、意識形態及美學的觀點來著手,且 偏重於探究音樂的條件、要素、本質、形式問題,忽略了『音樂與社會生活和文 化』之間的關連…我們要以社會學研究法及觀點,來研究音樂藝術之產生…更能 產生、創造出『真實』與『美化』之結合的作品,真正體會到社會的『和諧』的. 政 治 大 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和社會互動極為密切的文化產物,因此對於流行歌發展的 立. 另一面。」55上文一語道破研究音樂必須與社會文化相連結的重要性。流行歌不. 繪出流行歌的內容及演進。. 學. ‧ 國. 研究不僅止於歌曲內容的探討,尚必須探索流行歌活動的社會面貌,才能明確描. ‧. 參與整理日本大阪國立民俗學博物館內古倫美亞錄音原盤的王櫻芬,也提出. y. Nat. 有關唱片研究的視角,她指出:「古倫美亞唱片不但以聲音記錄了臺灣音樂的過. er. io. sit. 去樣貌,更以聲音記錄了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變遷……以唱片和歷史錄音作為音 樂史的研究材料,正逐漸受到國內和國際音樂學界的重視,而透過聽覺文化和所. al. n. v i n 謂『音景』(soundscape)來了解人類的文化和歷史,也正在國際史學界和文化研 Ch engchi U 究學界蔚為風潮。」 56. 是故,本文將從社會面進行考察並試圖從聲音記錄的文字裡擷取訊息,重新 審視與分析進展歷程,嘗試建構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總體史,讓臺語流行歌成 為臺灣歷史上永久且不朽的文化資產。. 五、論文架構 54. John Fiske,“Reading the Popolar”,(London:Unwin Hyman Ltd. ,1989),pp.54-62. 李安和,〈從音樂社會學看歌樂〉, 《益世雜誌》3 卷 7 期,(1983.04),頁 10。 56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 ,《民俗曲藝》160 期, (2008.06),頁 171。 55.

(25) 13. 本文除緒論、結論之外,共分三章,將 1895~1945 年間臺語流行歌的發展, 以背景環境、發展實況及戰時蟄伏三個連續的時間點為論述主軸進行探討。 第二章「留聲機的發明與傳播」中,以唱片工業的產出為引線,先介紹留聲 機的發明及與隨後興起的唱片工業在西方社會掀起浪潮,然後此流行之風吹到了 日本,帶起日本唱片公司的林立。接著說明臺灣既然是日本政府的殖民地,也在 日人移居臺灣的過程中,將留聲機引入,成為生活中新式的休閒娛樂,逐步地發 展唱片業。 第三章「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中,探討臺語流行歌落地生根的發展過程,. 政 治 大 呈現臺人的生活風貌、鄉土情懷、愛情價值之表情,將 1930 年代屬於臺人的社 立 重點觀察 1930 年代臺灣的唱片製作、公司紛立、歌曲內容、風格概況等,從而. 會風華原景重現。. ‧ 國. 學. 第四章「戰火衝擊下的臺語流行歌」中,說明自日本有意發動侵華戰爭開始,. ‧. 臺灣因配合戰爭需要,生活上開始發生轉變。其中生產歌曲的唱片公司歇業,臺. y. Nat. 語流行歌也逐漸停產,或是因應戰爭製作與宣傳激勵、鼓舞士氣的軍歌。期間,. er. io. sit. 詞曲創作者或收起紙筆、或轉行,或顛沛流離、或生命消逝等,儘管不捨,但是 這並非意味著臺語流行歌到此為止,反而是日後重生的短暫蟄伏。. n. al. Ch. engchi. i n U. v.

(26)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7) 15. 第二章 留聲機的發明與傳播 第一節 「聲音的印刷術」誕生 歷經工業革命百餘年的洗禮,19 世紀中葉後歐美等國建立政治、經濟、社 會與文化日漸成熟和發達的相關制度,各種新式發明層出不窮,此時有一人堪稱 集創新精神與實業家氣質於一身的發明家,他就是美國人托馬斯‧阿爾瓦‧愛迪 生(Thomas Alva Edison)。. 政 治 大 就是他引以為傲的發明之一。 1877 年,愛迪生替西方電子(Western Electric) 立. 愛迪生(1847~1931)終其一生共獲得千餘項發明專利,留聲機(Phonograph) 1. 研究簡單的自動電報中繼裝置過程中,意外地製造出「Phonograph」機器(「錫. ‧ 國. 學. 箔筒留聲機」),同年 12 月發表並申請專利,這樣的偶然讓他發明了人類史上第. ‧. 一部留聲機。 2. y. Nat. 其中,唱筒是愛迪生式留聲機的關鍵部分,最初是以錫箔製滾筒、鋼針播放,. er. io. sit. 但因磨損大,每個滾筒只能播放兩、三次即耗損。由繞著錫箔的金屬圓筒,並在 木質底座上裝有轉動唱筒的手柄,搖動後唱筒就一邊旋轉一邊沿軸線向旁邊移. al. n. v i n 動,同時唱筒的曲臂上有一枚唱針,針尖與唱筒表面接觸,而在針的另一端安裝 Ch engchi U 一個喇叭,喇叭端裝有金屬薄膜,唱針就裝在薄膜上。當人們一邊搖動手柄一邊 對著喇叭說話時,聲音的振動傳到喇叭端部的金屬薄膜上,使薄膜也產生相應的 振動,於是裝在薄膜上的唱針就在唱筒的錫箔表面不斷劃出深淺不同的溝紋。話 說完畢後,把唱針放回原處,當再次搖動手柄時,喇叭裡就會傳出剛才自己所說. 1. 馬修・約瑟夫遜(Josephson Matthew)著、桂明譯, 《愛迪生傳》 , (臺北:志文,1987) ,頁 315-331。 愛迪生在研究自動電報的簡易中繼裝置實驗過程中,意外地探索出一種保留聲音的方法︰在收 話機的振動片上加一枚鋼針,用以將聲音的振動變成波行,刻劃在一種版上。在畫出設計圖並依 樣做出設想的裝置後,他當眾演示,錄下並播放親自演唱的“瑪麗有隻小羔羊”(瑪麗小妹的小 羔羊雪白白,瑪麗跑去,牠也跑去,瑪麗跑來,牠也跑來。)在場者無不驚奇。見葛濤,《唱片 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頁 2-3;葉龍彥, 《臺灣唱片思想起》, 頁 32-33。. 2.

(28) 16. 的話語。 31878 年,愛迪生創辦了「愛迪生錄話機公司」(Edison Speaking Phonograph Company),不過,自己卻認為此物品沒有商業價值,於是將興趣轉 向發明電燈等其他事物,導致這項事業日後被他人超越發展。 超越愛迪生的人是發明電話的貝爾(Bell)。1885 年,貝爾和其他人將留聲 機進行改良:用蠟筒取代錫箔,寶石唱針替代鋼針,成功地減少噪音及增加蠟筒 重複使用次數,這部改良過的機器稱為Graphophone(「蠟圓筒留聲機」)。留聲機 改良成功讓貝爾等人有意與愛迪生合作大量生產,不過愛迪生以為他人侵佔其專 利,造成雙方大打官司訴訟。後來,貝爾等人率先創辦美國留聲機公司(American. 政 治 大 1887 年將公司改組為愛迪生留聲機公司(Edison Phonograph Comapny) ,更親自 立 Graphophone Company),開始銷售蠟圓筒留聲機。愛迪生受到此一刺激後,於. 著手改良產品,1888 年新品 4問世,留聲機產品大戰一觸即發。愛迪生表示這項. ‧ 國. 學. 新發明的用途有代替物件以及援助速記員的聽寫工作、作為盲人的有聲書、發聲. ‧. 教學、複製音樂、錄製回憶錄與遺言、娛樂用途如音樂盒或玩具、公布回家或用. y. Nat. 餐時間、協助教學現場、連結電話等, 5使用範圍可謂相當廣泛。. er. io. sit. 正當兩家公司競爭激烈之際,杰西‧李賓柯特(Jesse Lippincott)居中協調 取得美國留聲機公司及愛迪生留聲機公司的產品獨家銷售權,並於 1888 年成立. al. n. v i n 北美留聲機公司(North American ,惜因經驗不足導致經 C hPhonograph Company) engchi U 營不善, 61894 年宣告破產。另一家於 1889 年成立並專營華盛頓特區業務的哥. 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則運用手段和關係,大肆宣傳留聲機的娛樂價值,於 1893 年(Columbia Phonograph Company)掌握了貝爾創辦的美國留聲機公司之經營 大權,在此不利情勢下,愛迪生斷然與李賓柯特創辦的北美留聲機公司分道揚 鑣,於 1896 年自行重組成立國民留聲機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 3. 葛濤, 《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頁 4。 蠟筒取代錫箔、藍寶石唱針取代鋼針、唱針磨成圓形以防劃傷唱筒、電池動帶的馬達或發條轉 動取代手柄,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蠟筒表面度了一層厚厚的金屬膜,剝離下來作為鑄型用以複製有 聲波紋,並命名為 Phonograph Record。 5 Pekka Gronow and llpo Saunio,“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London: Cassell,1998),p.1。 6 除了成立於 1889 年專營華盛頓特區業務的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一枝獨秀。 4.

(29) 17. 兩者在美國進行銷售戰。 留聲機之所以能夠大量產銷,與唱片壓製技術的發明和進步有關。此技術創 製被公認是發明圓盤唱片的德籍技師埃米利‧伯利納(Emile Berliner)。 71891 年,伯利納成功地使用扁圓形塗蠟 8鋅版作為播放和錄音的媒體,同時可製成母 版複製,這是今日圓盤唱片(disc)的始祖。9由於具備操作簡便、穩定性增、可 大量複製等優點,很快地超越圓筒唱片,成為唱片市場的霸權產品,同時使得唱 片隨著留聲機的商品化生產成為可能, 10伯利納更順勢推出名為Gram-o-phone的 機器。1895 年,伯利納成功尋覓到資金後,創辦了伯利納留聲機公司(Berliner. 政 治 大 伯利納生產圓盤唱片,開啟了大量生產的契機,也讓這種產銷模式,從美國 立. Gramophone Company),開始大量生產圓盤唱片。 11. 吹向歐洲大陸。1896 年,當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和愛迪生創辦的國民留聲機公. ‧ 國. 學. 司在美洲大陸如火如荼地競爭之時,法蘭克‧西曼(Frank Seaman)亦創辦國民留. ‧. 聲機公司(National Gram-o-phone Company)加入這場商業大戰,專門販售伯利納. y. Nat. 式留聲機與唱片。同一時期,法國百代(Pathe′)兄弟在 1896 年成立百代公司生. er. io. sit. 產自製的留聲機;英國則有威廉‧貝里‧歐文(William Barry Owen)等人設立留聲 機公司進行生產;德國亦有德意志留聲機公司販售伯立納式留聲機和唱片,12唱. al. n. v i n 片公司在歐洲各國林立,顯示留聲機及唱片所引起的旋風熱潮 ,正熱烈地襲捲著。 Ch engchi U 除了扁平式圓盤唱片的發明讓留聲機與唱片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外,留聲機. 本身性能的優劣好壞亦是大量傳播的重要關鍵。試想音樂播放時,留聲機若能以 穩定均勻的速度轉動,聲音的傳播與欣賞便可完美呈現,達到完美呈現的境界。 7. 愛迪生認為平面圓盤唱片沒有用途,而不去申請專利,因此由伯利納申請專利,成為圓盤唱片 的發明者。見馬修・約瑟夫遜(Josephson Matthew)著、桂明譯, 《愛迪生傳》,頁 393。 8 又被稱為「蟲膠」 。 9 見郭麗娟, 〈留聲機會說話,林本博話收藏〉 ,收入《新台灣新聞週刊》第 450 期(2004.11) ,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0199,取得時間 2008 年 12 月 13 日。 10 葛濤, 《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頁 7。 11 相較於圓盤唱片,圓筒唱片笨重、易碎且保存不易,應該很快會在市場上被淘汰,不過由於 愛迪生為圓筒唱片的發明者,或許基於對發明物品的執著與認同感,其公司一直到 1929 年為止 仍舊持續生產圓筒唱片。見 Timothy Day,“A Centry of Recordes Music-Listening to Musical Hisrtory”,(New York:Yale University,2000 ),p.1-2。 12 葛濤, 《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頁 8-9。.

(30) 18. 職是之故,一位名叫艾爾德里奇‧瑞夫斯‧強森(Eldridge Reeves Johnson)的工程 師,便努力地進行改良並製作出優質的發條馬達,讓唱片在留聲機上能以勻速運 轉,使欣賞音樂成為一種優雅的休閒活動。 遺憾的是,一場侵權官司的被宣告敗訴後,伯利納與強森兩人的完美組合破 局,只好各自另覓途徑以尋求解決之道。伯利納失去了在美國銷售的權利後,轉 向加拿大發展成立伯利納留聲機公司(Berliner Gramophone Company of Canada),強森則在困境中殺出重圍,成立統一留聲機公司(Consolidated Talking Machine Company)。經過兩人分進合擊的努力下,1901 年合併改組為勝利留聲. 政 治 大 MASTER’S VOICE”作為公司商標(即著名的Nipper商標 立. 機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伯利納還親自設計了“HIS 13. )。 14. 自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30 年後,近代生產留聲機的商業戰爭出現新一輪的競. ‧ 國. 學. 爭。1906 年哥倫比亞公司、1910 年愛迪生公司及勝利留聲機公司形成三強鼎立. ‧. 局面,不僅標誌著唱片業販售的戰國時代正式開啟,也說明過去蠟筒式留聲機正. y. Nat. 式退役,由唱片式留聲機代之興起,掀起日後世界饗樂生活的新潮流,唱片業也. er. io. sit. 開始在市場上掀起商業戰爭。 15其後,以美國為中心,普及歐美各主要國家,進 而將銷售版圖拓展至東方國家的趨勢,已然形成。這股留聲機及唱片所象徵之新. al. n. v i n 科技、新事物的流行風,也吹到日本及其殖民地—臺灣。 Ch engchi U. 13. 一隻狗蹲在留聲機旁,側著頭聆聽音樂,當時的臺灣人稱這種商標為狗標。見莊永明, 《臺灣 歌謠追想曲》,頁 36。 14 葛濤, 《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 ,頁 10-11。 15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 》 ,頁 32~34。.

(31) 19. 第二節 留聲機傳入日本 西方社會興起的留聲機風潮很快地吹向日本。1889 年(明治 22 年),當時駐 美大使陸奧宗光將此新奇器物攜帶回國。16其後,農商務大臣井上馨在鹿鳴館舉 辦試聽會,並廣邀政商名流共襄盛舉,大家排隊聆聽遠在三千里外駐美大使陸奧 宗光先行錄製的聲音,莫不感到驚奇萬分。 17日本國內起初稱留聲機為「自言 器」 、 「傳話器」或「輸聲器」 ,稍後則改稱為「寫聲機」 、 「寫聲器」及「蓄音機」、 「蓄音器」。 18不僅是上流社會人物有觀賞及聆聽新式器物的權利,一般都市大. 政 治 大 歷者莫不深感驚異,持有者宣傳只需費花 1、2 錢就能親耳感受。 立. 眾亦有機會親自感受,例如東京市民在 1890 年便可感受到此物的新奇,親身經 19. 基於新奇和. 有利可圖的驅使下,於是在日本相繼出現專賣蓄音機的商家。. ‧ 國. 學. 1899 年日本第一家蓄音器專賣店「三光堂」20在東京淺草正式開業,之後「天. ‧. 賞堂」、「十光屋」等蓄音器專賣店相繼成立。1901 年三光堂在《時事新報》上. y. Nat. 刊登販售蓄音器的廣告,當時售價從 20 圓至 600 圓都有。212 年後(1903 年)天賞. er. io. sit. 堂亦於《讀賣新聞》加入宣傳行列。 22兩者均開始進口圓盤式蓄音器取代圓筒式 蓄音器,23並聘請美國技師在日本錄製當地歌者的聲音,最後送到美國製成圓盤. al. v i n 圓盤唱片在各地商店約定俗成的稱呼下,1913 年以「レ Ch engchi U. n 24. 後,再進口回來販售。. 16.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 》 ,頁 35。 邀請 200 餘名紳士參加,與會的有伊藤博文、山田顯義、森有禮、榎本武揚等位居高官者, 眾人無不感到嘖嘖稱奇。見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 《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東京: 社会思想社,1994),頁 43;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頁 108。 18 葉龍彥,《臺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 》 ,頁 35~36。 19 此次選在東京淺草公園花園旅館播放,免費進場。見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 《新版 日本流行歌史(上)》 ,頁 44。 20 松本武一郎創設,被譽為「蓄音器業草創時期代表中的第一人」,見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 文化史》 ,頁 41-42。 21 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 ,頁 41-42。 22 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 ,頁 47-48。 23 因為優點是能灌錄非常微小的聲音。 24 1904 年法國百代公司生產雙面圓盤,美國則為 1906 年,至於日本則要等到 1910 年才正式進 口。由於雙面圓盤較單面耐磨損,在節省原料和本錢的吸引下開始大量產出。見倉田喜弘,《日 本レコ-ド文化史》 ,頁 54。 17.

(32) 20. コード(Record)」 25成為通用的稱呼,或者稱為「曲盤」。 26 至於唱片公司則始於 1907 年,美國將製作唱片的技術引進後於東京設立。 這個含有美國資本的公司,起初名為「日米蓄音機製造株式會社」,並在橫濱設 有兼營製造唱機的專賣店,推出以「鐮倉大佛」作為商標的曲盤。1910 由於日 資增加,於是改名為「日本蓄音機商會」 27,出品「鷹標」唱盤,這是日本也是 東亞第一家自立自營的唱片公司。為了不讓日本蓄音機商會在市場上專美於前, 於是各地陸續出現了許多唱片公司,例如由大阪蓄音器商會生產的「白熊商標」 唱片、東京蓄音器商會生產的「富士山商標」唱片、東洋蓄音器商會生產的「駱. 政 治 大 商標、人面獅身商標」唱片等,競爭相當激烈。這些唱片公司除了翻版發行西洋 立. 駝商標」唱片、三光堂生產的「獅子商標」唱片、帝國蓄音器商會生產的「飛機. 古典音樂外,也灌錄日本傳統音樂、民謠、新歌等。28值得一提的是,1912 年明. ‧ 國. 學. 治天皇逝去導致政府一時禁止唱歌、跳舞等活動表演以示哀悼,不過,這紙禁令. y. Nat. 大增,從而設立更多唱片公司。 29. ‧. 並未讓新式娛樂因壓抑而受挫,反而使人們在哀傷情緒下,渴望音樂慰藉的需求. er. io. sit. 無奈的是,此時唱片公司卻面臨了重大危機,即盜版商侵害了唱片版權,大 量複寫曲盤以獲利,令日蓄忍無可忍控告侵權,遺憾的是 1914 年 7 月 16 日大審. al. n. v i n 院對於此項司法案件,予盜版商無罪開釋,可以想見日後稍有商機的曲盤只要發 Ch engchi U 行上市將立刻面臨盜版市場的侵奪,相關投資可能會血本無歸。在沒有版權保護 和盜版覬覦的雙重打壓之下,灌錄完成的母盤只好縮小製作量甚至放棄出版計 畫。 30 1920 年堪稱是唱片業發展關鍵的一年,8 月公佈法律第六十號修改著作權 25. 材質主要為蟲膠(Shellac),今稱作洋乾漆,乃特殊膠蟲吐出的一種天然的可塑性原料。放送時 每分鐘 78 轉,故稱 78 轉唱盤或 SP(Standard playing),日治時期被一般大眾稱作曲盤。質地亦碎 且一面 10 吋唱片僅可儲存約 3-4 分鐘的聲音,大約為一首流行曲的長度,兩面加起來最多錄製 8 分鐘,乃 LP(Long playing)黑膠唱片前身。 26 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 ,頁 44-45。 27 即今日哥倫比亞(時譯コロムビア)唱片公司的前身。 28 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頁 81-84。 29 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 ,頁 45。 30 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頁 131。.

(33) 21. 法,將「演奏、唱歌」納入著作權保護,使得版權與著作權有了保障,加以 1924 年政府為保護日本國產蓄音器,築起高關稅以保護唱片業發展,於是掀起另一波 唱片公司成立或合併的風潮,例如關西地區的日東蓄音器商會生產「燕子商標」 、 東亞蓄音器商會生產「鳩商標」 、朝日蓄音器商會生產「鶴商標」 、特許蓄音器商 會生產「蝴蝶、金鳥商標」及內外蓄音器商會 31生產「扇貝商標」等;至於龍頭 日本蓄音機商會則陸續兼併了大阪、東京、東洋、三光堂、帝蓄等公司。這場唱 片業的商業戰中,上述公司各自運作,彼此成為獨霸一方的公司。 32 第三波唱片公司設立的浪潮則在昭和時期。在外資引入日本的帶動下,1927. 政 治 大 引進外資與技術,對內保留日本蓄音機商會的名稱登記,對外則改稱「コロムビ 立 年美資的「ビクター(Victor)蓄音器商會」成立、1928 年龍頭日本蓄音機商會也. ア(Columbia)」 ,另有德資「ボリドイル(漢譯:寶麗金)蓄音器商會」 、 「キング(King). ‧ 國. 學. 蓄音器商會」 、テイチク(漢譯:帝蓄)蓄音器商會及タイヘン(漢譯:泰平or太平). ‧. 蓄音器商會等公司。此時的流行歌製作為作詞暨作曲家完成歌曲,然後聘請歌. y. Nat. 手、樂師前往日本完成演唱與合奏,最後灌錄製成母盤。一般說來公司出品一張. er. io. sit. 唱片兩面各收錄一首歌,然後輔以電影、海報甚至宣傳車隊等方式,傳播至各地 以推廣銷路。而這樣的商業運作模式,隨著在日本成功的經驗後複製到臺灣,其. al. n. v i n 中關係最為密切當屬「コロムビア」及「ビクター」兩家商會。遺憾的是,由於 Ch engchi U 中日戰爭的衝擊,無情戰火也影響唱片業的市場,最後僅剩コロムビア一直到 1945 年戰爭結束前尚有發行曲盤的紀錄。 33 由此觀之,1920 至 1945 日本國內的唱片業曾歷經草創、繁榮及沒落的過程, 期間興起的唱片旋風不僅在日本造成轟動,也飄洋過海到臺灣,播下唱片業的種 子,進而成長茁壯。. 31. 1930 年更名為太平蓄音器商會。 倉田喜弘, 《日本レコ-ド文化史》,頁 100。 33 古茂田信男(こもた のぶお)等著,《新版日本流行歌史(上)》 ,頁 45-46。 32.

(34) 22. 第三節 留聲機引進臺灣 一、留聲機與臺人生活. (一)炫耀的「聲音怪物」. 自從唱片工業在日本萌芽與茁壯後,殖民地臺灣也快速地沾染了這股新式旋 風,加入聆聽唱片的潮流。蓄音器究竟於何時傳入臺灣?1898 年《臺灣日日新. 政 治 大 街頭出現奇幻絕技:「自格致之學興,幾於無奇不有,如日前廣東人携一琴來大 立. 報》一則名為〈琴戲奇觀〉的報導可能是最早關於蓄音器的記載,內容為大稻埕. 稻埕某茶館演唱雜劇,生旦丑言語聲音件件逼肖,來觀者每人應銀壹角方得入. ‧ 國. 學. 閱,開場之時則先招呼一句,請眾位客官坐看云云,然後次第演唱,但聞其聲而. ‧. 不見其人,所謂蓄音器者,內地多既製作也。」34如此神奇的技法卻被眼尖的記. y. Nat. 者於報導中戳破。魔幻般的處女秀在臺粉墨登場,卻在此篇報導中未有太多的篇. 日,在臺北艋舺地區祖師廟市場出現某一機器:.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幅介紹機器的形貌與特色。翌年,出現較為詳細的引介報導。1899 年的最後一. i n U. v. 昨日。午後三時鐘頃。偶步艋舺祖師廟市場。見有一群人簇繞一物。余亦 縱身內觀。見一內地人置一台機器於玻璃罩中。機上叉出皮管十數技【按: 應為枝】。技【枝】分兩口。便人插耳靜聽。唱劇每一齣取價五厘。價廉 取妙。觀者環滿不散。機傍置□台十數□。如官鴉片合【按:應為盒】等 式。上蓋寫一戲名。每台管一土色長圈。約長四吋。唱時將土圈貫於機上。 另有一機如洋銀一般。中啣鐵針一枚。將針頭刻定圈上而操其聲響。機動 針遊。由左至右緩慢遊行。游完圈管聲乃自歇矣。大約聲由針操土圈而出。 內中並和以弦聲。開場過板猶類人彈。余亦撚管一聽。聲如優伶在腦後彈 34. 〈琴戲奇觀〉, 《臺灣日日新報》 ,1898 年 6 月 7 日,第 5 版。.

(35) 23. 唱一般。其聲高低應弦合節。莫不稱妙。大曲如天水關、二進宮、薦諸葛 等齣。京腔衛調無所不奇。小曲如哭五更、白牡丹、苦相思。聲類揚調。 亦如十二三齡如【按:應為女】娃之聲氣。而弦聲隨之。字句清朗。頗稱 合壁。聞者雅俗共稱絕妙。似看賞而不捨之概。令人追思不盡。細詳此氣 有奪造化之權。蓋優於格之學者。獨出新奇。以供娛樂之資耳。 35. 早在日本領台第 4 年,於繁華的艋舺商圈中,日人便放置蓄音器播放京戲、 小曲的蠟筒供臺灣民眾聆聽,並藉此收取費用來牟利。有趣的是,此時日本當地 亦出現有著「大道の蓄音機屋」稱呼的類似經驗,意即在街道上出現供人娛樂的. 政 治 大. 蓄音機以吸引路人圍觀。36聽者在費用低廉與好奇心的雙重驅使下圍觀欣賞,對. 立. 此摩登玩物及其擬真的聲音頗感新奇,於是發出「聲如優伶在腦後彈唱一般」 、 「高. ‧ 國. 學. 低應弦合節。莫不稱妙」等讚嘆,聽完後「賞而不捨」及「令人追思不盡」的感 慨油然而生。由此看來,這次新鮮的經驗,令臺人對於聲音能被記錄與再現有了. ‧. 初步的接觸與認識;播放音樂是臺人熟悉的中國樂曲腔調與內容,推測應自清國. y. Nat. sit. 進口,似乎透露日人有了解市場意向的感覺。. n. al. er. io. 1904 年臺北榮座 37舉辦的「慈善音樂會」(以下簡稱慈音會),堪稱是日後蓄. i n U. v. 音器在臺灣開起旋風的重要事件。10 月 21 日傍晚 7 時,一部前所未見的落地大. Ch. engchi. 機器現身,旋緊發條後,隨著唱針接觸轉動的平圓唱盤,喇叭傳送出日本傳統戲 曲夾雜著嘈雜的聲音,司儀向現場 1700 餘位觀眾介紹這是最新型的蓄音器,在 場人們驚訝地聆聽著,其中不乏臺灣各地士紳代表。 38該會最後募得一萬多圓, 並創立「臺灣慈善婦人會」(以下簡稱婦人會),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夫人和子擔 任會長,同意撥出募款金額中約七千五百圓作為會務基金。. 35. 〈獨出新奇〉, 《臺灣日日新報》1900 年 1 月 1 日,第 501 號。 吉見俊哉, 《「声」の資本主義:電話、ラジオ、蓄音機の社会史》,(東京:講談社,1995), 頁 92。 37 1902 年 10 月落成啟用,鄰近臺北西門商場,乃繼臺北座後成立的重要日式歐化劇場,由於建 築裝潢氣派,容納觀眾甚多,成為官方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38 《臺灣日日新報》 ,1904 年 10 月 25 日,第 2 版。 36.

(36) 24. 之後,婦人會陸續在臺灣各地主辦慈音會,而蓄音器可以說是節目要角,不 可或缺的表演戲碼,例如 1905 年 7 月 4 日舉辦的慈音會即有: 「與蓄音器之新曲 數十闋。皆足令聽者神移。」 39同年 7 月 11 日第二回慈音會,有: 「是時因循例 置大蓄音器。奏進軍及『馬止』之曲……而蓄音器又連奏不絕矣。間如高唱筑摩 川一闋聽者猶唱采不絕于口。」40這些由日本上流社會主導舉辦的慈音會,除了 吸引臺人士紳與會參加,同時引起許多好奇民眾圍觀,群眾皆相當激賞,在第二 回慈音會上,即報載:「其機器更覺微妙不可名狀。會中許多本島人聞之。亦為 之眉飛色舞。興會淋漓。激賞不能自己。」 41約過 1 個月左右,8 月 1 日婦人會. 政 治 大 未聞見。殆人人有奇異之感。但見滿場靜寂無聲。惟齣齣接拍手喝采而已。」 立. 在宜蘭舉辦的慈音會上,報導載:「又音樂與活動寫真及蓄音器等。皆為土人所 42. 看著如同魔術一般的戲法,臺人自然是既驚奇又新鮮,並將西樂、活動寫真(即. ‧ 國. 學. 電影)、蓄音器並稱為最受歡迎的表演節目。再過 1 週後,8 月 8 日婦人會在基隆. ‧. 舉辦的慈音會上,同樣也造成轟動,報導載: 「又以微妙之蓄音器。為琴之合奏、. y. Nat. 尺八與三絃合奏之音。參觀諸本島人。一時皆詫為奇異。且有觀止之歎。」 43. er. io. sit. 這股熱潮沒有停止,反而持續延燒至各地。如 11 月 10 日舉辦在桃園的慈音 會上有著:「蓄音器者。又為本島人所注目。詫為奇異者也。猶不但如此。如內. al. n. v i n 地人之落語。筑摩川。勸進帳、更堪唱采。如寺子屋之淨瑠璃。亦堪令人矚目。」 Ch engchi U. 44. 臺南鹽水舉辦的慈音會上,臺人士紳參與蓄音器的表演節目中,報導載:「既學 始依次演奏各技蓋支那音樂(本島紳士)奇術變化(村田)明笛(田島)活動寫真(溝 田)支那音樂(本島紳士)蓄音器(溝田)尺八及鶴之巢籠(溝明與精水兩人合奏)活 動寫真(同前)等。」45甚至遠在「國境之南」的屏東之慈音會上,更是詳實地記 載蓄音器傳達出的臨場感,報紙云: 39 40 41 42 43 44 45.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7 月 6 日,第 3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7 月 15 日,第 5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7 月 15 日,第 5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8 月 05 日,第 5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8 月 10 日,第 2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11 月 15 日,第 3 版。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6 年 2 月 7 日,第 4 版。.

(37) 25. 遂即發機奏樂初轉撥而悠揚。忽鳴暗而叱咤。如滿天風雨。澎湃深更。鏘 鏘鉦鉦。金鐵皆鳴。又如人馬之奔騰。絮語喁喁。有寒喧聲。杯盤戛戛。 有暢飲聲。忽焉急管豪絲。歐歌慷慨。忽焉雄談闊論。亞語縱橫。……令 人嘆觀止矣。是夜計奏數十闋。鐘鳴十下。方始閉會散場。覺餘音猶嫋嫋 也。 46. 不過,報上記錄所呈現的感受,與臺人體會的感覺是否相同呢?若以鹿港士 紳洪棄生參加霧峰林家聚會的聽後感相比,應可窺知一二。洪氏對這樣新穎的機. 政 治 大. 器留下完整的記述:. 立. 器之函,或高八寸、長八寸,廣半之。中藏機關樞紐,別有筩三十或四十. ‧ 國. 學. 不一。製器者,每筩敷以電器;使人歌,歌聲為電攝筩中。他語言,亦攝. ‧. 之。一筩一曲,曲如其筩之數。臨聽時,置筩函上;將機鼓動,眾聲齊出。. y. Nat. 一曲終,易一筩,數十筩周而復始。筩攝語言者,即傳語言,聽之無不肖。. 處有之。僕尚未之見,聞諸沉君云。 47.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價或百餘金,或數十金。價高者聲亮,賊則聲窳。是器製自西洋,近日處. i n U. v. 據悉洪氏是在霧峰林家見識到箇中奧妙後驚豔不已,並對此機器的外型、裝置、 價格、由來有了簡單的交代。 至於聽後感想,則可見於〈留聲器〉一詩中,他提到:. 萬籟寂靜虛堂風,長腔短腔出郫筩。一鼓促拍河滿子,再鼓攤破風入松。 雲璈水調殊玲瓏,攝以電氣貯以筩。芥拾音響歸冥濛,槖籥樞紐相磨礱。 放之滿堂為逢逢,傾耳曲折無不通。偷聲共詫聲聲慢,動色四顧色色空。. 46.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6 年 2 月 11 日,第 2 版。 洪棄生, 〈留聲器、序〉 ,收入洪繻, 《洪棄生先生全集》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頁 190。 47.

(38) 26. 初如湘靈鼓瑟湘江上,旋如洛神通辭洛水中。一彈再歎有餘韻,一望無人 無絲桐。 48. 兩相對照下,或許可研判蓄音器對於臺人士紳而言,是個既絕妙又神奇的新玩 意。該詩文約成於 1905 年以前,霧峰林家等豪門大族當時已有蓄音器,作為招 待賓客、饗宴交流之用,似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餘興節目。另外,聆聽音樂 內容從最初日本歷史故事的長歌或者傳統日式器樂,逐漸參入傳統漢樂,說明蓄 音器引進臺灣後,士紳對於音樂種類有了更多的選擇。 49 除了流傳於臺人士紳的炫富工具之外,總督府也應用在其他宣傳中,例如. 政 治 大. 1906 年 3 月 16 日總督府醫學校、農事試驗場和基隆公、小學校職員及學生,共. 立. 計兩百多人,在基隆港登上軍艦參觀,報載:. ‧ 國. 學. 臺北醫學校職員生徒三十名。農業試驗場職員生徒八十二名。基隆公小學. ‧. 校職員生徒百十名。一昨十六日。拜觀千歲艦。……艦員前行引導。順次. sit. y. Nat. 巡覽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詳細說明指示。其待遇甚懇切。且小學生生徒。. al. n. 禮。以慰生徒。 50. er. io. 整列鑑內。同聲唱歌。表歡迎之意。其時艦員非常喜悅。吹奏蓄音機為答. Ch. engchi. i n U. v. 以新奇的蓄音器來撫慰學校的教職員工及學生,從報導中應可得知蓄音器作為精 神上的禮物有其一定的成效,讓日人或臺人均感驚異。其實,就連原住民接觸到 留聲機亦感新奇,1905 年 12 月總督府招待太魯閣社原住民代表參觀官邸,報載: 「據來觀光者之語。察彼之大感情者。在觀總督官邸……諸機械之精巧。蓄音器 及活動寫真之不思議。日本人之妖怪變化。令人莫測端倪云云。」 51隔年夏天, 東勢阿冷社原住民頭目參觀臺中市區,同樣被留聲機嚇一跳,報載:「又廳長傳 48. 洪棄生,〈留聲器〉,收入洪繻,《洪棄生先生全集》 ,頁 190。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07),頁 31-32。 50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6 年 3 月 18 日,第 2 版。 51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05 年 12 月 2 日,第 2 版。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考生只能攜帶或使用 5

比較傳統的呼拉舞 ( hula kahiko) 是以鼓聲和吟唱的伴奏模擬風和 波浪,比較現代的呼拉舞 ( hula’auw ana ) 則將歌唱和樂器伴奏納入 其中;另外‘ili

參加至少 兩項 活動- 合唱團 、 啦啦 隊 、 直屬家族聚會 (一學期一次). 有繳交

隨著科技的進步,展覽場的導覽系統已從過去導遊、磁帶機或 CD 播放 器講解的時代轉換成行動導覽的時代。目前行動導覽方式大都以 RFID 或 QR

毫沒一點畏懼,盡我們的力量,唱起歌來,做起戲來。我們

戲院帶位員、銀行護衛員、鋼琴搬運 員、演唱會門外的無牌小販、日常用 品推銷員),然後分組討論如何演繹該 種職業。..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