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函館「未來大學」的人才培育經驗與啟示 ~以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專案學習為例/ 26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函館「未來大學」的人才培育經驗與啟示 ~以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專案學習為例/ 262"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本函館「未來大學」的人才培育經驗與啟示

~以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專案學習為例

林佳音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桂田愛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王金國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今(2016)年三月,我1所服務的 學校(靜宜大學)邀請了兩位日本函 館「未來大學」(Future University)的 教授前來分享該校創校及人才培育經 驗。比較特別的是,在此次研習活動 中,除了兩位日籍教授外,還有兩位 留學此校並取得該校博士學位的臺灣 人,他們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 了實際在該校學習的經驗,讓聽者可 以聆聽「教授」的聲音,也可以了解 「學生」的體驗。函館「未來大學」 有很多值得借鏡之處,本文主要介紹 的是其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其專案學習 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同時提 出對我國人才培育的啟示。

一、函館「未來大學」簡介

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以下簡 稱 未 來大 學) 位於 日 本北 海道 的 函 館,設立於西元 2000 年,是道南圈唯 一的公立大學,全校學生數約 1200 人。其中,大學生約 1070 人2;碩博士 約 88 人3(2015 年資料)。就學校規模 1 本文第三作者 2 http://www.fun.ac.jp/control-panel/wp-content/u ploads/2014/02/H27.5_department.pdf 3 http://www.fun.ac.jp/control-panel/wp-content/u 來說,它是一所迷你的大學。 有別於一般綜合型的大學,「未來 大學」是以系統資訊科學為單一學科 的大學。系統資訊科學主要是融合資 訊 通 訊 科 技 (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 稱 ICT)、複雜系4、人工知能、設計等學 科知識,致力於解決現代社會中存在 問題的學問。主要研究領域則包括資 訊構築、高度 ICT、媒體設計、複雜系 資訊科學與知能資訊科學領域。「未來 大學」一年級不分系,一年級下學期 末開始選定主修系別,二年級分流各 系。高度 ICT 課程則至三年級分系, 為大學碩士班六年一貫的教育系統5 「未來大學」創校理念是,希望 能形成「人類」與「科學」間互相協 調的社會,孕育出具有高才智與豐富 4 複雜系是未來大學的一個系所名稱。所學部 分是以資訊系統研究以前由電腦無法計算的 大型、複雜的現象處理、解構分析人的知能現 象背後的規則等相關研究。如地球的氣候、海 流計算系統,生物的 DNA 網絡、交通網路系 統模擬、機器人的人工智慧等研究。如果要以 臺灣科系來說可能比較接近於臺灣資工、資管 的領域。 5

(2)

人性的高創造性人才。本著「為社會 而設計」的理念,以資訊科學做為根 基,培育社會所寄予的人才、解決地 方課題、振興產業與文化為目標。

二、函館「未來大學」榮譽事蹟

未來大學的教育理念之一為「為 社會而設計的大學」,期望師生能不受 限於教室等封閉空間的學習,實際走 入人群、社區、社會從事研究及教育 活動。因此不論在建築空間設計與課 程規劃上,均以開放(OPEN SPACE, OPEN MIND)的概念與態度為其設計 理念。藉由這樣的教育理念設計,未 來 大 學讓 學生 有機 會 走入 人群 、 社 區,學會與他人共同合作,與教師、 同儕、社會社群的共同體驗中培養溝 通能力。學校也鼓勵學生在實際的場 域中進行觀察,針對自己所發現的社 會問題找出解決方法。因此,從創校 以來,不論在實體建築空間的規劃、 特色課程設計,或師生的研究專案、 地域產學合作案等都獲得不少獎項。 在建築方面,未來大學獲得許多 獎項,如:第 9 回公共建築賞(生活 設施部門)、第 43 回 BCS(建築業協 会)賞、第 54 回日本建築学会賞作品 賞、北海道赤レンガ建築賞、第 26 回 北海道建築賞等。在產學合作上,未 來大學與日本富士全錄股份有限公司 產學合作「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patients and a large hospital」設計專案, 榮獲 2005 年設計界三大國際獎項之一 「Good Design Award」新領域設計獎。

Based Learning)通過日本文部科學省 「特色 大學 教育支 持 計劃( Support Program for Distinctive University Education)H18-20 年度」選定為平成 18-20 年度的特色大學教育課程。學生 個人畢業專案「でこぼこキャンバス を用いた立体的な描画システムの開 発」「髪の毛で音を感じる新しいユー ザインタフェースの開発」則通過日 本 IPA2014 年度「未踏 IT 人材発掘・ 育成事業」獎項。整體來說,創校歷 史才 16 年左右 6的未來大學,已在許 多方面有優異表現7。 未來大學的特色相當多,以下僅 介 紹其開放 式學習 空 間及專案學 習 法,然後,從中探討對我國教育之啟 示。

三、函館「未來大學」特色一~

開放式學習空間

(一) 參與型設計的校園空間規劃 在 Lewin 所提出的場地論(field theory)中,以函數公式 B=f(P, E) 說明行為(Behavior)、人(Person)與 環境(Environment)三者之間的關係, 該理論認為人的行動與經驗會因個體 與空間環境的相互影響而改變(ギフ ォード R., 2005)。基本上,學校環境 對於教學影響甚大,學校的空間設計 需建構在人(學校全體師生)的需求 上。

(3)

一般人對於大學的教與學,會基 於 自 己的 求學 經驗 , 認為 教與 學 活 動,會在封閉式空間(教室)與固定 的時間裡進行,教學型態多數是強調 以教師為主體性的單向式知識傳遞。 然而,未來大學在學校設立前的規劃 階段,即認為未來世紀的教育,需打 破傳統教育裡空間與時間的藩籬,學 校需建立新的教育風格。故在未來大 學規劃初期,即由該校的籌備委員與 行政人員(將來學校實際使用者)等 與建築師山本理顯先生共同設立「開 學計畫策定委員會」參與校園空間的 設計規劃(東西アスファルト事業協 同組合,2002)。 當時「開學計畫策定委員會」的 籌備委員來自企業與學界中各領域, 如資訊工學、教育學、認知心理學、 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現在大 多為未來大學現任教授),共同進行跨 領域學習的各項需求規劃。從建築本 體、校園空間、桌椅等硬體設備、教 育理念、課程規劃、大學名稱等設計 皆由「開學計畫策定委員會」的成員 依需求共同討論後進行設計。最後建 構出以玻璃為主體的建築空間,利用 玻璃的透明質感創造出空間的視覺開 放感。像這樣由學校教師與建築師共 同參與校舍設計規劃的參與型設計, 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案例,因此建築 設計完成後也陸續獲得許多的建築大 獎。

(二) OPEN SPACE, OPEN MIND 的開 放式空間

未來大學的建築在空間規劃上強 調「OPEN SPACE, OPEN MIND」的主 張,以挑高設計及透明玻璃材質作為 整體校園空間的分隔構成,形成具視 覺開放感的空間(如圖 1、圖 2)。此 設計目的在於利用開放的空間結構, 增加師生、同儕之間的互動機會,並 藉由開放空間所產生的同儕效應促進 學生間的自主學習。另外,教師的研 究室不以科系配置的方式,使得不同 領 域教授之 間的合 作 與交流十分 活 躍。這樣的設計亦使學生、老師之間 無障礙、跨領域的互動交流更容易實 現。 圖 1 挑高設計 圖 2 以透明玻璃作為空間的分隔

(4)

筆者8在此校就讀,觀察此開放式 空間設計的效果之一,即是常可見師 生將教室空間延伸到校園其他地方, 除讓校園空間的利用更具有彈性外, 也增進同儕間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 例如:在校園前庭開放的發表空間、 教室外走廊等非一般傳統教室空間, 常可見師生隨地而坐,進行上課或作 業 發 表, 學習 空間 不 受傳 統教 室 限 制。除此之外,在開放空間的不同角 落裡,也常見有學生個人的思考、兩 人作業或是小組討論的自由學習型態 出現。對於大學教育重視學生探索自 己未知部分的可能性來說,這種人與 環境(自身周圍的人事物)的互動是 必需的。另外,在這樣的開放式學習 空間裡,不論誰都可隨意參加,成為 發 表 者或 提問 者( 不 限於 學生 或 教 師,有時亦可見行政人員或地區居民 參與),此情景反映出的是一種參加、 互動型的學習理念設計。這樣的校園 空間設計除可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學功 能,使教學活動不再受限於單一空間 外,學習形態也呈現出多樣化、有趣 的樣貌。 (三) 沒有上下課鐘聲的校園 未來大學開放式學習空間的另一 項 特 色為 沒有 上下 課 鐘聲 的校 園 設 計。此設計背後的理念是:上課時間 的使用規劃、選擇上課與否的權力應 由學生自主決定並自己承擔責任,這 才是大學教育的方針。因此,未來大 學的校園內不設上下課鐘聲,其目的 除了希望能讓學生學習自我時間的規 劃與自主性,進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 力外,另一方面亦可讓教師與學生方 便因應不同教學課程需求,以有彈性 的上課時間進行教學。 沒有鐘聲的校園環境充分的顯示 了老師和學生自主、自律的精神,也 維持未來大學開放式的校園中美好的 寧靜,同時建立了一種老師與學生間 對於「時間」概念堅守的特殊默契。 以筆者在學期間觀察,即使沒有 上下課鐘聲,透過同儕間互相提醒, 學生均能自主地準時上課。課後若無 其他課程,亦大多能自主性地持續課 題討論,很少因課堂時間過長(標準 課堂時間為 90 分鐘)顯出不悅的態 度。這樣的設計讓師生在時間應用上 相當具有彈性。

四、函館「未來大學」特色二~

專案學習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未來大學的設計,不僅在學習環 境中硬體設備(空間)的考量,學習 制 度的建立 也是未 來 大學的特色 之 一。「開學計畫策定委員會」籌備委員 之一的美馬のゆり教授(前歷為日本 科學未來館副館長,現為未來大學教 授)提及在學校初期規劃階段也曾考 量師生在開放式空間的授課與學習上 是否能適應?空間的噪音、上課無法 專 心等問題 是否會 造 成授課上的 困

(5)

嘗試在試行初期時,即事先對全體師 生進行這些空間硬體設備的設計理念 與背景的說明、實際展示與操作這些 空間與硬體設備的使用,甚至讓這些 使用者在這些空間裡的實際體驗等都 是必要的。除此之外,這些硬體設備 的設計考量還是必須搭配某些制度或 機制來運作。其中主要的考量機制之 一,即是由師生自由運用這個開放的 學 習 空間 ,進 行「 系 統情 報科 學 實 習」。以下簡稱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的 授 課 (美馬 の ゆり 等 , 2005)。 此專案學習課程是未來大學各學 科的全體教師(約 70 名)及大三學生 (約 240 名)共同參與的必修課程。 如果碩博士論文是獨立研究,未來大 學的專案學習則是合作研究,特別是 跨領域的合作。專案的類別固然五花 八門,但都扣準社會或人們的需要。 例如:某一個專案為北海道的北斗市 (Hokuto)設計吉祥物,以增加北斗 市的知名度,並期許為該市帶來經濟 效益。 就未來大學實際運作的情形與程 序來說,每學年約有 20~25 個左右的 研究專案同時進行,各組研究專案的 成員皆由橫跨各學科領域的師生所組 成。每學年開始前(2 月份)即由各專 案小組的教師們討論後,向學校提出 研究主題的申請。4 月份新學年開始 時,學校會舉辦專案研究主題的共同 發表會,由每個專案小組的教師們向 學生介紹專案的研究主題、內容與進 行方式,並藉此說明會招募學生。發 表會後,由學生自行選擇欲加入的研 究專案,並與教師們進行面談後,由 教師決定其專案成員。專案小組組成 後,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一整年的 專案研究。專案學習的時程規劃如圖 3。 圖 3 專案學習的目標與進度

(6)

未來大學專案學習之課程目標係 期望讓修課學生在完成研究專案時也 同時學習到以下的技能9(圖 3): (一) 問題發現:讓學生走出校園,藉 由實際調查、體驗、訪談,由學 生從中自行發現實際案例中需要 解決的問題,進而設定研究課題。 (二) 共同作業:學習與其他不同專業 領域的組員共同合作,一起完成 任務。 (三) 問題解決:與其他不同專業領域 的教師或同學,共同學習解決問 題所需的理論和專業知識,透過 系統開發或作品製作的過程,實 踐課程上所學理論與知識。 (四) 報告(發表會與書面報告):學習 將研究過程與結果完整傳達給第 三方的技巧,舉行發表會並作成 報告書。 專案學習課程中所學內容除了教 師授與的部分外,其他學習內容則由 學生根據自己所發現的研究課題內容 再 延 伸。 教師 在此 課 程所 扮演 的 角 色,除了教導專案中所需的理論與知 識外,在課題的發現、問題解決上則 以協助者的立場,提供學生尋找研究 課題、評估可行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並讓學生實際體驗團隊合作、領導力 培養與時間管理的困難度,由學生嘗 試摸索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 當時這樣的課程設計,誰也無法 得知能獲得多少教育效果。美馬のゆ り 教授曾提 及一個 有 趣的現象: 在 2002 年第一年進行專案學習課程時, 課程開始 2~3 月後,有些專案小組的 成員開始在意其他專案小組的進行方 向與內容。因此,有幾組專案小組的 成員開始自發性地舉辦所謂的期中發 表會,自行製作海報向校內其他有興 趣的師生介紹自己的專案,包括專案 研究的目的與進行狀況,並在現場進 行 試作模型 的解說 與 回答大家的 疑 問。這樣的模式獲得了師生的好評與 認同,此模式也一直被承襲至今。另 外,未來大學為了開放式空間的學習 能順利推行,另一個機制是校內教師 共同研究制度的推進。在專案學習課 程中,同一專案的指導教師們也常利 用共同研究制度與其他領域的教師進 行新的研究題目。像這樣的制度下, 除可提供學生新的學習環境,亦可提 供 教 師 的 職 能 開 發 (Faculty Development)環境(美馬のゆり等, 2005)。 筆者認為像這樣的開放式空間、 可彈性使用的學習設備的設計,以及 各項制度的配合,使得跨領域師生的 群聚、空間的重組以及學習方式可以 更靈活運用,也讓學生自主性的學習 行 為、教師 的職能 開 發更容易被 實 現。美馬のゆり教授所舉出的這些案 例也可說明開放學習空間與課程設計 相互加乘的效果。

(7)

五、未來大學兩項特色對我國人

才培育的啟示

未來大學的優點與特色很多,就 前述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專案學習兩項 特色來說,本文認為值得我們借鏡之 處如下: (一) 重視跨領域能力的培養 未來大學從創校之初,就覺察到 跨領域能力的重要性,他們透過開放 式學習空間,解決傳統大學因建築物 造成院(系)區隔。事實上,就人才 培育的角度來看,跨領域能力是重要 的,也因此,當前很多大學都積極鼓 勵學生修習雙主修、輔系或是學程。 (二) 重視關懷社會需要的能力 大學固然是學術探索的殿堂,但 大學 也 不能失去 對 社 會的關 心 與實 踐。在未來大學裡,他們推行專案學 習,而所有的專案均是來自對社會或 人們的關懷。他們雖然是一所以系統 資訊科學為單一學科的大學,卻也很 重視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這也是值 得我國學習的。 (三) 重視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在未來大學中,他們很重視學生 合作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跨領域的合 作。在他們的專案中,大多不是單一 背景的學生就可以完成的。為此,教 授在挑選專案成員時,即會考量學生 的專長背景(例如:有人專長程式、 有人善長設計),並讓不同背景的學生 相互合作一起進行專案學習。 (四) 重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專案學習中,很多專案都是未 知、待探索的,學生必須去蒐集資料、 分析與歸納,然後,提出解決策略並 行動。然後,再從行動中,去檢視與 修正策略。在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解 決問題的能力。

六、結語

在臺灣的大學中,因為評鑑制度 的關係,常會讓人關心學校在各項作 為後,學生的學習表現如何。在未來 大學教授來本校(靜宜大學)演講結 束的Q&A時段,在場的一位靜宜老 師舉手提了一個問題:請問 貴校學 生畢業後的就業率為何?演講的教授 回答:高達九成五以上。他還說:今 (2016)年二月,他們的學生在東京辦成 果發表時,有將近 300 家的企業到現 場聆聽學生的研究成果與招募人才。 如果一位大學畢業生具備跨領域的能 力、能關懷社會需求、具備合作與解 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是很多企業希望 網羅的人選。 人才的培育影響著國家競爭力, 未來大學的開放式學習空間及專案學 習都值得我們借鏡。也許我們在硬體 及學校建築方面不易改變,但我們在 人才培育的觀念(跨領域)及教法(合 作學習、專案學習)上可以調整。這 樣的觀念不只是大學教師要有,大學 生也應具備。期待大學教育能培養學 生具備現代公民應有的知識、能力與 態度。

(8)

參考文獻  ギフォード R.(2005)。環境心 理学:原理と実践(上).R.ギフォー ド(著)羽生和紀・ 槙究・村松陸雄 (監譯)。日本:北大路書房。  東西アスファルト事業協同組合 (2002)。私の建築手法_山本理顕-設 計 の プ ロ セ ス 。 擷 取 自 : http://www.tozai-as.or.jp/mytech/02/02_ yamamoto05.html  美馬のゆり,山内祐平(2005)。 「未来の学び」をデザインする─空 間・活動・共同体。日本:東京大学 出版会。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學生中心:透過學生中心的方式促進學習 1.提供具體經驗和視覺方法研讀抽象概念與

這個部分是我最滿意的檔案資料,單元或學習任務完成時,我會 利用時間整理教學成果,並且及時寫下省思,這些省思有利於下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第五章 多項式.

第五章 多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