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旗津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1948~201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旗津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1948~2014)"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蔡淵洯博士. 旗津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 營造(1948~2014). 研究生. 郭銘怡. 中華民國一○三年六月.

(2) 旗津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 營造(1948~2014) 學生:郭銘怡. 指導教授:蔡淵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論. 文. 摘. 要. 本研究透過不同的視野與角度去探索天后宮的神聖性與世俗性,從 廟宇的整體建築、公共空間的使用、廟宇各式各樣的裝飾題材去分門別 類探索與解析,無論就建築本體來看,從廟的興建到完工都需耗費一番 功夫,展現出旗津地區人民對祂的敬重,將廟宇視為地方生活空間的展 現,再從廟宇本身的雕塑品來看,無論是石雕、泥塑在題材的呈現上都 有其世俗的祈望意涵或宗教上的神聖性包含於其中。另外,在彩繪的部 分大兩使用了許多歷史故事、角色人物的素材,這在剪黏也能看到,此 類題材不止在天后宮大量使用,在台灣多數的廟宇也很普遍出現的一類 裝飾性素材。由於早期台灣社會要接受教育機會並不是那麼普遍、容 易,透過圖像的傳達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教化功能,尤其這些題材中來自 於古代的忠、孝、仁、義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的傳達,無形中將人們 薰陶、潛移默化中達到教忠教孝的目的。因此透過旗津天后宮的整體建 築、公共空間使用與琳瑯滿目、栩栩如生的各式雕塑和彩繪的裝飾,都 顯示出旗津天后宮在地方中心的營造中所代表的地位。 關鍵字:旗津、天后宮、廟宇建築、. i.

(3)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文獻探討……………………………………………………4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研究架構……………………………………………………12. 第二章 旗津天后宮的修建 第一節. 旗津地區的開拓與發展……………………………………13. 第二節. 天后宮的建立與修築………………………………………25. 第三章 天后宮的神聖性與世俗中心性 第一節 第二節. 天后宮的宗教活動及其神聖中心性………………………29 天后宮的公共活動及其世俗中心性………………………39. 第四章 天后宮的建築、裝飾與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空間建構與廟宇格局………………………………………48 細膩優美的雕塑……………………………………………56 多采多姿的彩繪……………………………………………83 造型藝術圖像意涵…………………………………………98. 第五章 天后宮廟宇空間營造之特色 第一節 第二節. 天后宮廟宇建築與民宅、佛寺和道觀之比較……………114 天后宮廟宇建築與其他廟宇之比較………………………121. 第六章 結論……………………………………………………………………128 附錄…………………………………………………………………………………131 參考書目……………………………………………………………………………144. ii.

(4) 圖目次 圖 2-1-1 高雄市行政區圖……………………………………………...14 圖 2-1-2 旗津區與天后宮位置圖……………………………………...15 圖 3-1-1 天后宮神明配祀位置圖……………………………………...32 圖 3-1-2 天后宮繞境圖………………………………………………...37 圖 3-1-3 天后宮繞境圖………………………………………………...38 圖 3-2-1 汎口私抽勒銀示禁碑………………………………………...41 圖 3-2-2 船戶公約碑文………………………………………...………42 圖 3-2-3 正殿對聯……………………………………………………...44 圖 3-2-4 拜殿對聯……………………………………………………...45 圖 3-2-5 王船…………………………………………………………...46 圖 4-1-1 天后宮空間名稱圖…………………………...………………49 圖 4-1-2 天后宮正立面圖………………………………………….......50 圖 4-1-3 天后宮縱向剖立面圖…………………………………….......50 圖 4-1-4 石台階………………………………………………………...51 圖 4-1-5 正殿龍柱………………………………………………….......53 圖 4-2-1 三川殿石雕刻品……………………………………………...57 圖 4-2-2 石獅…………………………………………………………..66 圖 4-2-3 柱珠…………………………………………………………..67 iii.

(5) 圖 4-2-4 中殿牆面石雕刻品…………………………………………...68 圖 4-2-5 木雕刻品……………………………………………………..70 圖 4-2-6 泥塑品………………………………………………………..74 圖 4-2-7 剪黏作品………………………………………………….….78 圖 4-3-1 畫師陳玉峰作品……………………………………………..84 圖 4-3-2 其餘畫作………………………………………………….….88. iv.

(6) 表目次 表 2-1-1 清領~至今旗津地區行政沿革表……………………….......21 表 2-2-1 旗津天后宮修建年表………………………………………...28 表 3-1-1 旗津天后宮神明祭祀活動…………………………………...33 表 5-1-1 旗津天后宮與台南大天后比較表………………….………125.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宗教為文化之一部份,向來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處於原 始社會的古代或是現今科技發展的時代皆是如此,而台灣社會因有其特殊歷史 背景與自然環境,以祖先和鬼神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民俗宗教一向極為發達,而 台灣的民俗宗教廟宇供奉的神祇類型,依據潘朝陽教授分類有八個類型:「聖賢 型神祇」、「鄉土型神祇」、「自然型神祇」、「鬼靈型神祇」、「神仙型神祇」、「神 話型神祇」、「技藝型神祇」與「雜類型神祇」等八型1。然而這些民俗宗教信仰 在台灣四百多年歷史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台灣獨有的特色,祂 在人們心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常顯現於日常生活作息中,或是隱藏於心理層 面的精神崇拜,無論是從言談中或是祭祀活動往往能顯現出來,可見其重要性 與影響力。正因如此,為了表達對民俗宗教信仰各類神祇的崇敬與尊重,發展 出各式各樣的廟宇來供奉,造就了廟宇成為台灣獨特一格的文化景觀,融合了 神聖性與世俗性的內涵,成為地方中心之代表。 廟宇可說是台灣的特殊建築之一,追溯其緣由與台灣本身是為移墾社會有 很大關聯,從最早期顏思齊、鄭芝龍來台以其為根據地,到荷治時期對台灣進 行殖民,招募大批漢人來臺開墾,接著鄭氏入台以其為抗清基地更有大批漢人 移入台灣,到了清領前期因鄭氏文武官員和部分兵民返回中國,致使台灣人口 一度縮減,後來雖有渡台限制,只准身家清白的青壯男丁前來,不準攜眷,但 因閩粵人口壓力日大,表面看似漢人移民減少,實際上卻有更多漢人以偷渡的 方式來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發展下,來台灣的漢人們因離鄉背井且孤單無 助,往往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感,不但在橫渡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途中容 易發生船難而惴惴不安,而且來台開墾後,又面臨漢原、閩粵、漳泉的族群衝. 1. 潘朝陽,<台灣民俗宗教分佈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第 12 期,1986 年,頁 153。 1.

(8) 突、水土不服所產生的疾病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使人們生活於恐懼和不安全 感之中。這時宗教對人們而言可說極為重要,它可帶給人們心靈上極大的慰藉 和支持,因此在渡台時多半會攜帶故鄉神像或香火袋一同前來,祈求平安,他 日落地生根後即設立廟宇安置,致使民俗宗教在全台各地極為普遍,其中除了 本文將介紹之媽祖外,尚包含各式各樣的神明,造就在台灣的大街小巷、村落 鄉野到處常可看到廟宇的建立。每座廟宇對於當地居民都有它的意義存在,廟 宇對於人們而言不僅僅是趨吉避凶或是心靈慰藉,就某方面而言也象徵台灣地 方的發展,透過廟宇能讓人對於每個階段的台灣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是台灣社 會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日的台灣,隨著時空環境變化,雖早已和四百年前的拓墾社會有所差 異,然而無論時代如何演變,宗教對於人們而言依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環,無論是早期或今日的台灣,都受到民間宗教信仰影響很深。這些民間宗教 的信仰活動往往與廟宇的關聯間是密不可分,以地方廟宇為中心發展出來的, 有些規模更大則會跨鄉鎮,甚至是跨縣市形成全台性的活動。在台灣漢人傳統 社會中,廟宇不但是周遭信眾舉行宗教儀式的神聖中心,同時也是大大小小祭 祀圈處理地方公務,進行公共活動的社會中心,是當地最重要、最特殊的場所 或空間。 本文希望透過對地區性祭祀圈中心廟宇去探討寺廟中建築、雕塑與繪畫在 地方空間中心營造之意義,這是廟宇往往被容易忽略的部份,大多時候人們進 到廟裡總是記得誠心誠意的拜拜,對於廟宇的神明有所了解,但對於整座廟所 擁有的建築、雕刻、彩繪及其在地方所扮演的角色,卻容易被人們給忽略、遺 忘,希望藉此跳脫以往對於寺廟研究往往只集中於神明祭祀或是慶典活動的部 份,賦予廟宇的研究一種新的意義出現。 以旗津天后宮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是曾多次到旗津地區參觀的經驗,發現 其為歷史悠久媽祖廟,迄今近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相關的研究並不多,讓人覺 得為之可惜,且更令人驚喜的是廟本身傳統建築的保存相當完整,從 1948 年修 2.

(9) 建後並未有大規模的翻修與重建,是值得研究題材,希望透過以旗津天后宮為 例去研究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透過此空間或建築如何營造、建構,其造型與 裝飾究竟有何特色和意義,均值得吾人深入了解。本文目的主要在於賦予廟宇 一種新的歷史意義與角色,同時為地方文化保存略盡心力,讓大家對於這座歷 史悠久的天后宮有進一步的瞭解。. 3.

(10)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目前針對旗津天后宮的研究並不多,大都是部分內容有所提及,並無單一 以旗津天后宮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若以專書而言,由曾玉昆所撰《媽祖信仰 與旗津天后宮三百年滄桑》2,對於旗津天后宮之描述主要為概述性質,內容以 廟宇的介紹為主,如建廟背景、祭祀神明、各類慶典等,對於筆者所要探討的 地方中心性的空間營造方式關聯性較少,另外謝宗榮的《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 飾藝術》3和《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灣民俗藝術》4,前者指出傳統漢民族的 信仰是萬物皆有靈的「泛靈信仰」,為了維持人與自然及超自然的和諧均衡,更 為維持人間社會的安定與秩序,以及因應追求平安吉祥的信仰心理需求,民間 便發展出一套驅邪納福的文化傳統,透過對宗教文化的認識有助於論文撰寫。 後者屬於宗教藝術入門書,其內容廣泛、類型多元,從神像、祭祀用具,到儀 式壇場中所見的神像掛軸、法器、紙糊藝術、服飾,以及民間常見的辟邪器 物、廟宇建築及其裝飾等,可謂匯集了台灣民間工藝美術的精華,是台灣民俗 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亦堪稱是台灣漢人社會的重要文化資產,書中從宗 教學和圖像學的觀點切入,在廣泛介紹各類型台灣傳統宗教藝術的基礎之下, 探討宗教與藝術之關聯;並藉由各種具體化、形象化的宗教藝術品類之解說, 來引領筆者間接進入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更進一步了解。 至於相關碩士論文研究,主要是針對旗津地區聚落發展所做的研究,對於 天后宮本身的研究都只有在文中略提到,以劉俊男碩士論文<高雄旗津舊莊落 之聚落變遷>5一文中,全面性去探討旗津的發展歷史將近有三百三十年之久, 是高雄地區最早開墾的區域,在各個政治時期裡,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和人文 的演進,旗津地區也反應出各時期不同的角色與型態,可做為瞭解旗津發展參. 曾玉昆,《媽祖與旗後天后宮三百年滄桑》 ,(高雄市:高雄市旗津天后宮),2000 年。 謝宗榮,《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台北縣:博陽),2003 年。 4 宗榮, 《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台灣民俗藝術》 ,(台中市:晨星),2003 年。 5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聚落變遷>,(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 4 2 3.

(11) 考,其中有一章節提到天后宮的研究,但篇幅不大,文中提到天后宮為旗津地 區最早的廟宇,從建立以來一直是旗津地區人民的信仰中心,為擁有最多信徒 的一座廟宇,本文對旗津聚落的變遷對研究旗津地區的拓墾有所助益,因此筆 者將藉助其對旗津聚落發展的研究,擴充其所述天后宮部分,對旗津天后宮有 更深入的研究,不再只附屬於地方開發的一小角而已。 另外,黃棋鉦碩士論文<高雄市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6提到關 於旗津的聚落發展可與天后宮作連結,從中瞭解旗津地區從清代、日治時期一 直到今日聚落發展狀況,藉此去看當地的生活轉變,文中所提到信仰與祭祀活 動,作為研究旗津聚落發展之基礎,可與本文所要探討的天后宮相連結去研究 旗津地區信仰發展與變化。至於蘇俐瑩碩士論文<旗津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 7. ,本篇論文以高雄市旗津居民為研究對象,透過資料蒐集、實地調查、參與觀. 察、深度訪談及相關文獻回顧,先探討聚落文化,宗教信仰於地方所扮演的角 色,接下來各別探討旗津的臨海環境問題以及地方政府、國家的政策對旗津的 影響等,最後探討自休閒觀光產業引進旗津後的轉變,來瞭解旗津居民在整個 大環境結構改變後對地方的感知,其中所提到旗津聚落發展與信仰中心的建立 可供參考。最後則是林奕利碩士論文<高雄市歷史景點之研究>8,文中提及鄭 氏治台晚期出現之旗津聚落,則是因打狗港之優越條件促成人群主動聚居,可 從旗津天后宮-高雄市第一間天后宮之沿革及廟中古文物可知,高雄市西南海 岸盛產烏魚,因此自明代中葉即吸引中國漁民至旗津搭簡易草寮從事捕魚,且 打狗港為移民進出鳳山縣之孔道,且亦為鳳山縣物產輸出港,人來人往,使旗 津聚落規模逐漸擴大,而本文中有一節專門介紹旗津天后宮可供研究參考,藉 此可瞭解旗津天后宮在高雄市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所具備的角色。. 黃棋鉦,<高雄市旗津地區的聚落發展與產業變遷>,(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7 年。 7 蘇俐瑩碩,<旗津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 班),2009 年。 8 林奕利,<高雄市歷史景點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 班),2007 年。 5 6.

(12) 除了上述之外,另有與本文有直接相關性之研究,由於本篇論文研究方向 將透過對廟宇的彩繪與雕刻及其所呈現的意義作為地方中心營造的一環,因此 將以前人相關研究為基礎,儘量吸收其研究成果,期待從中對本論文有所助 益。張覲惠碩士論文<高雄市寺廟壁畫研究>9,作者認為寺廟壁畫屬於建築裝 飾的一部分,因此先從建築的裝飾藝術探究,對寺廟壁畫有基礎認識之後,接 著論述一脈相傳又各具特色的中國、台灣、高雄三地寺廟壁畫發展的概況,其 次對高雄市各行政區代表寺廟壁畫進行調查與整理,從寺廟壁畫的內容,探究 其思想淵源,歸納出源於儒家思想、俗文學、民間信仰與道教、佛家思想。其 類型可分成歷史文學典故、神話宗教人物、祥瑞寓意、詩詞花鳥山水四部分, 由此總結高雄市寺廟特質包含行政區域文化齊一和道廟佛寺主題不同兩點。透 過作者對整理高雄市的寺廟壁畫、源流與種類,提供論文寫作部分的彩繪和雕 刻作為參考。 還有林奕欣<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 >10則從山西宮建築去探討,無論是建築格局形式、雕飾彩繪都特別強調與眾 不同的特殊之處,運用寺廟建築的符號意涵,不但營造出廟宇空間的神聖性與 強化其中心性,使原本世俗的空間轉化成神聖的空間,也充份顯示了地方信眾 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所論述的地域文化即指在此跨街村的大祭祀圈內的文化, 論述的重點在建立起一個傳統的模式,附帶敘述現代化之下的發展趨勢。透過 作者的研究方式可以提供當筆者在探討旗津天后宮的地方中心營造時,能有不 同的角度去探討,甚至進一步去比較其相似或差異處。同樣以山西宮為研究對 象,陳秀姬<台南縣關廟鄉山西宮彩繪圖象之研究>11則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寺廟的圖像,將圖像所呈現的歷史故事與緣由做探討,並加上美術上的理論去. 張覲惠,<高雄市寺廟壁畫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 年。 林奕欣,<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台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9 年。 11 陳秀姬,<台南縣關廟鄉山西宮彩繪圖象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 職進修專班藝術教育碩士班),2006 年。 6 9. 10.

(13) 做研究,這是目前對寺廟研究少有的研究方向,是一個具創意且創新的研究手 法,賦與寺廟一種不同的研究價值,不再只附屬於地方的開發史中出現,是一 個新的獨立個體。由於筆者所要探討的旗津天后宮,希望能跳脫以往對寺廟的 研究方向,不再只是讓寺廟附屬於某地的開發而出現的一個產物,或是一般大 眾所認識的神明而已,能從圖像研究去看旗津天后宮其雕像、彩繪與建所象徵 的神聖性,給予寺廟本身一種新的價值,這是筆者期許自己能達到的。 至於陳如楓<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12本篇論文主要藉由瞭解畫師 陳玉峰先生的生平及彩繪藝術創作中重要的學、經歷及創作背景,以期探討在 廟宇彩繪藝術創作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以及他在藝術創作背後所隱含的美學 思考、時代傳承及其價值及貢獻為何,做有系統的解釋、分析、鑑賞,從中探 究廟宇傳統彩繪匠師陳玉峰之生長背景與學藝過程,為其彩繪作品做一詳實的 記錄,並分析廟宇傳統彩繪匠師陳玉峰現存廟宇彩繪作品之內涵、表現形式、 施作技法與藝術價值。還有鄭雅文<台南府城畫師陳玉峰彩繪之研究>13以陳 玉峰畫師傳統建築彩繪裝飾為主要研究之內容,針對生平習藝歷程與畫作內容 說明,彩繪作品依形式與材料不同,分成門神彩繪、樑枋畫作、木作隔扇畫 作、灰泥畫作與其他特殊畫作五種類型分析說明。由於旗津天后宮的部分作品 由陳玉峰先生操刀完成,透過此篇論文研究,瞭解不同時期陳玉峰先生的作 品,進而比較與旗津天后宮的差異,對於研究旗津天后宮本身所傳達的地方中 心意涵更明確指出。 此外,張嘉鎂<台南大天后宮的石刻與彩繪裝飾研究>14的撰寫手法有助 於筆者研究的參考,本篇論文從從大天后宮的歷史淵源開始,探索漢人移民至 台灣後,聚落群眾的歷史,整理出大天后宮的周圍古蹟、老店鋪、廟祠,瞭解. 陳如楓,<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 班),2004 年。 13 鄭雅文,<台南府城畫師陳玉峰彩繪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 所),2008 年。 14 張嘉鎂,<台南大天后宮的石刻與彩繪裝飾研究>,(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 究所),2008 年。 7 12.

(14) 先人在此地的生活與文化歷程,對於大天后宮廟宇裝飾所帶來的影響。接著再 以探討大天后宮的建築裝飾藝術為主,分石刻裝飾、壁畫、枋樑彩繪等三類, 首先循著歷史的腳步,整理廟宇裝飾的各個部位,以及圖像與相關資料等紀 錄,再透過石刻裝飾、壁畫、枋樑彩繪等的探討,了解個別裝飾的內容,並藉 分類與歸納的工作,探討石刻裝飾在廟宇理所扮演的功能。另外,黃冬富<台 南市大天后宮廟宇彩繪之研究>15,本研究僅就台南大天后宮現存之彩繪作 品,作有系統的整理及分析,台南大天后宮的廟宇彩繪的保存現況及維修情形 談起,進而探討其廟宇彩繪的風格特色,及其廟宇彩繪匠師流派及傳承,並分 析四位彩繪畫師潘麗水、陳玉鋒、陳壽彞、丁清石的作品風格,發現傳統彩繪 匠師除了沿襲師承特色之外,並融入自我創新的風格特色,在造型上並有唐宋 古風的影子。透過上述兩篇以單一寺廟為研究對象,有助於筆者研究對象-旗 津天后宮,能有更全面性的探討與研究,使其更為完整。 由於寺廟的研究需對其裝飾有所了解,可透過溫知禮<台灣廟宇石雕與泥 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16,該篇論文以探究台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之 發展沿革、形式部位、意義題材、施作技法、美學鑑賞、藝匠訪談之內涵,比 較並評論台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之表現形式。研究對象係選取台灣境內藝術 價值高,或石雕與泥塑工藝精湛的廟宇共四十座,調查部位為廟宇中的台基、 台階、須彌座、欄杆、柱子、壁堵、窗櫺、門枕、獅座、墀頭、牌樓、圍牆 等,藉由本篇可更了解廟與的石雕裝飾技巧與意義。. 黃冬富,<台南市大天后宮廟宇彩繪之研究>,(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所),2003 年。 16 溫知禮,<台灣廟宇石雕與泥塑工藝表現形式之比較研究>,(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 術教育研究所),2002 年。 8 15.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關於本篇論文將以下列研究方法做資料蒐集、分析與撰寫,相關方法如下述: 一、歷史研究法:歷史對於人類的生活是有著莫大的意義存在,不只是單純的 按時間先後順序將所發生的事件紀錄下來,其中更隱含對人類社會發展的 莫大意義,透過歷史中的許多線索都能讓對於人類生活其演變緣由有所瞭 解。由於歷史研究法在蒐集的過程中,從相關專書、期刊、學術論文,並 輔以古籍、古地圖、老照片、石碑、匾額、對聯等,去探索、發現有利研 究之進行的相關資料。因此本文希望透過該研究法所運用文獻資料輔助, 藉由前人所累積的相關資料賦予這些資料新的生命,使本研究能傳達出其 意義。 二、口述歷史:透過與地方耆老的訪談,對於旗津天后宮的歷史發展更進一步 認識,且能瞭解廟宇本身圖像傳達出對當地居民的意涵為何,加以佐證於 歷史研究中所獲得的相關文獻資料,對於研究旗津天后宮其彩繪與雕刻所 含的地方中心意涵之研究更為完整。 三、實地調查法:此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駐守於所要探討的現場一段時間,以整 個脈絡為焦點進行研究。從事廟宇的研究,光憑歷史研究法所提供的文本 資料上有所不足之處,需輔以其他方法,因此希望透過此研究法,藉由現 場觀測、實地拍照、紀錄結果去整理天后宮現存的相關圖像、雕刻及建 築,依其屬性加以分類,並將其年代、題材相關資料詳實分析,以達最真 實且完整的有系統蒐集各項資料,其目的是透過究有的資料來解釋現存的 現象。 四、依據圖像學的理論:本論文所採用來驗證的理論主要為下列兩部分。 (一) 藝術史家黑美亨《視覺藝術的再現與意義》當中指出,圖像象徵的使用必. 9.

(16) 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17: 1.. 象徵內容必須能讓具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觀眾在正常的觀看條件下獲得理 解。. 2.. 藝術家自己能夠辨識其所描繪的象徵內容。. 3.. 不能直接描繪所要象徵的事物本身。. (二) 針對圖像象徵的複雜性,德國當代圖像學研究者畢育特納(Frank Buttner)和 郭特當(Andrea Gottdang)在其合著《圖像學導論》中,指出研究者面對某一 件作品時,必須考量這些相關項目18: 1.. 確定原貌(Bestandissicherung):對作品實際狀況進行基本研究,探索作品面 貌是否經過更動。. 2.. 作品歷史(Werkgeschichte):調查作品委託者以及作品原始確切位置;瞭解 作品後來的命運。. 3.. 作品分析 (Werkanalyse):確切掌握作品所有細節;掌握圖面人物與所描繪 事物的名稱;理解圖像動作安排;分析構圖及其焦點。. 4.. 創作重建(Werkgenese):研究製作歷程;研究草稿以及作品準備階段的相關 草圖;探索製作歷程當中可能出現過的主題修正。. 5.. 創作根源(Quellen des Werkes):尋找作品表現的文獻根據,求證畫面動作 或個別要素的意義傳統;並依照類型史、圖像和主題傳統加以排序。. 6.. 作品脈絡(Werkkontext):對於該項作品相關的風土人情、社會、歷史狀況 進行整體掌握。. 7.. 作品理解史(Rezeptionsgeschichte):尋求不同時代對同一作品理解的證據; 嘗試解答作品確實未被進一步研究的部分:也必須考量誤解的可能性。. 8.. 意義的批評(Kritik der Deutungen):意義取決於預設的問題,對於問題的批. 陳懷恩,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 the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visual arts》,(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 年,頁 136~137。 18 同註 17,頁 151。 10 17.

(17) 評,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每種意義的方向;容許與主題相關的各類異質問 題;裁判各種候選意義是否適切時。 透過上述的圖像學所提到的理論,可作為判讀圖像的研究基礎,有助於日 後在解讀廟宇中各式各樣的雕塑、彩繪等圖像,能更深入探討其背後所代表的 意涵,從而瞭解其所廟宇在地方中心營造下的所具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 貳、研究步驟 本文先對研究的題目與目地先訂定,接著研擬相關研究計畫,針對研究所 需的文獻與書面資料作資料收集與彙整,究所搜羅的各式資料作初步的研讀與 理解,加以分析探討並隨時補足資料不足之處,先完成旗津聚落的發展。接著 實地到廟宇考察,透過訪談、田野調查與圖像拍攝,將天后宮過去與現存的情 形加以記錄,再來就所收集的圖像與訪談進行分析和解讀,且隨時增補欠缺的 資料。最後將所有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結論與建議。其研究步驟如下圖所 示:. 確定研究題目與目的. 擬定研究計畫. 相關文獻與書面資料 收集及集 文獻分析探討與整理. 旗津聚落發展敘述. 訪談與田野調查 11.

(18) 分析訪談內容及整理拍攝圖像 繪畫 廟宇造型、裝飾與圖像分析 雕塑 資料增補. 整合研究成果. 撰寫成文.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文以要探討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以旗津天后宮為例,首先針對相關文 獻做回顧,簡單介紹與旗津地區開發有關的論文研究,在就同質性的寺廟研究 相關的論文做探討,透過前人的研究以利日後論文的撰寫。第二章透過旗津地 區的開發,相關的地理環境、位置和氣候,在探討和天后建立的關聯性,並大 略介紹天后宮周遭地理環境。第三章進入正文部分,探討其地方中心性的世俗 性與神聖性,到了第四章分別從天后宮的建築格局與空間結構,以及裝飾中的 雕塑品與彩繪去探討其意涵所呈現的地方中心空間營造,最後第五章則是將天 后宮空間整體分別與其他廟宇,及民宅、寺院和道觀做比較。透過這些章節的 安排,去探究天后宮的空間造型,如建築格局、彩繪和雕塑所呈現的意涵,了 解天后宮的廟宇建築與地方中心的空間營造之關係。. 12.

(19) 第二章 旗津天后宮的修建 旗津,泛指今天高雄市地旗津區,一般民眾也習慣稱呼為「旗後」,其緣由 是來自本區位於旗後山之後,一般而言以「旗後」或「旗后」的稱法最常見。 以下將透過旗津本身的環境與天后宮建立說明之。. 第一節 旗津地區的開拓與發展 要了解一間寺廟的發展,對該地區的背景要有所認識,因此以下將從旗津 的地理環境、行政區劃和聚落發展分別加以說明。 壹、地理環境 一、地理位置: 旗津區位於高雄市西南端,包括了旗後與中州兩大部落,南接紅毛港村, 北連鹽埕鼓山,與前鎮、小港隔海相望,為高雄市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就台 灣本島的位置而言,位於台灣西南端海岸,深藏於潟湖(今高雄灣內),自本土 向西北延伸的地岬(今旗後半島) 上19。(如下頁圖 2-1-1 與圖 2-1-2 所示). 19.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213。 13.

(20) 圖 2-1-1 高雄市行政區圖. 14.

(21) 旗津天后宮. 圖 2-1-2 旗津區與天后宮位置圖 圖片來源: 圖 2-1-1: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http://www.kcg.gov.tw/CP.aspx?n=2C50CC76EFD6D489&s=E8EDF3395DA7BF79 圖 2-1-2:https://www.google.com.tw/maps/@22.5888084,120.3027924,14z. 15.

(22) 二、地形: 旗後山(亦稱砲臺山),為打鼓山之餘脈,原曾連接在一起,後因地震或其 他之地變,加以怒滔狂浪之作用始被切斷,海拔四十八公尺,西側垂直落陟落 海面,位於本區之北端。在乾隆 29 年(1764 年)撰成之《重修鳳山縣誌》,有關 此地相關記載如下:「邑治歧後港,在打鼓山後。…….涼傘礁當打鼓港門之 中,風水相激,波花噴薄,尚可認識;若風恬浪靜,則全無所見,不知其為礁 而避之也。」另有一類似記載:「按邑治港口,哨船、大商船可至者,唯岐後、 打鼓二港。然其當門有雞心礁,船依左右而進;稍佐則有不測,亦稱險道。」 20. 從這兩則記載,不難看出此處地形之險峻,對於航行者非容易之事。根據日. 本地質所長井上技師之報告:「數百年前之旗後山,原為獨立小島東南與環抱高 雄灣之砂石連接,因風潮影響,漸次發生淺洲,繼續向東南延伸,遂其內側形 成現在之港灣。」當時屏東平原之居民,為墾拓而肆加採伐當地的原始森林, 因此表土流瀉甚多,而淡水溪及其他河川,又是台灣特有之急流,其所搬運排 出之泥沙,便在旗後山後長期作用堆積,加以波浪與潮流之作用,使此沖積而 來的砂土與陸地並行,約於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形成長條砂嘴(舊稱 鯤鯓,台灣府志記載旗節六堆埠,有蛛絲馬跡之象,如鯉魚鼓浪然。)因沙洲 似旗桿,山似旗,聚落在其後,故稱之為旗後半島21。 日治時期時的日本地質調查所所長中上喜之助調查報告也指稱,早於數百 年前,旗後山原為一獨立小島,東南與環抱潟湖的斷續沙洲連接,後因受潮流 影響,由下淡水溪流出的泥沙,隨潮流北流,在此地形成造陸作用,生成淺 洲,漸次生長,延伸其砂嘴,直到十七世紀時才與台灣本土銜接,形成現在的 高雄潟湖港灣22。在高雄港灣西北處有海拔 356 公尺地打鼓山(又稱打狗山,也 就是今日的壽山),因其地勢崎嶇,臨海而立,從遠處望去有如海島,至於港灣.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1993,頁 25。 林智龍,<旗津今昔>,《高雄文獻》,(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六期合刊,1980 年,頁 264。 22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213。 16 20 21.

(23) 內側則是寬廣,風平浪靜,即便沿岸地區有些許沙洲與暗礁分佈,且進出口航 道中有些岩礁擋在中間使大型船隻無法進出,但卻可以容納近海航行的小船, 造就它形成一個天然良港。旗後沙洲屏障高雄港灣西南,與外海隔絕,形成狹 長的內港,港面寬約 1.4 公里,長約 12 公里,面積約有 1934 萬立方公尺23。 旗津的地質年代較新,大部分屬第四世紀之沖積層,多為沖積泥土與砂 礫,土質偏鹼性使得土壤肥沃度不高,島上地形而言較為平坦約莫 2 公尺高左 右,然因三面臨海使得多風砂影響,土壤多為鹽土、石灰岩和砂性土壤,不利 於農業發展,又加上島內並無河流貫穿,使農業灌溉水上更為貧乏,使當地居 民在發展農業上頗多限制,因此過去雖有居民從事農業但多半為旱田耕作,並 非該區主要謀生工具。相對在農業發展上的不利,旗津全側臨海,東側為高雄 港(打狗灣) 內海,水深甚淺;西側與台灣海峽相接水深較深,因此受海浪、 風、潮汐、沿岸流等海底地形環境影響頗深,使當地海洋資源相對豐富,使得 島上居民自古以來多以海洋漁業作為謀生方式。 三、氣候: 位居副熱帶內,屬東南季風帶,所屬緯度較低,又受沿岸暖流影響,冬溫 暖夏濕熱,使本區冬季並不是太明顯,應因三面階臨海,受海洋調節,氣候較 溫和僅在一、二月大陸冷氣團南下時較為寒冷,而每年五月上旬至九月下旬吹 西南季風,多為陰雨天,十月下旬至一年三月下旬吹東北季風,天氣多晴朗乾 燥。由於地理位置接近菲律賓,而台灣本島本為颱風盛行地區,因此本區常為 颱風經過之處,但風雨急驟,雨量多但時間不長所以不易釀成大害,另外,本 地雨季分明,集中於每年五月梅雨季開始至九月降雨量多,占全年的雨量絕大 多數,雨期約有 150 天左右24。. 23. 24. 林智龍,<旗津今昔>,《高雄文獻》,(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六期合刊,1980 年,頁 262。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Data/mD.htm 17.

(24) 貳、行政區劃沿革 台灣自古來為移民社會,位於高雄市的旗津地區亦是如此,為高雄市行政 區當中唯一一個沙洲離島,環抱高雄港內海和西南臨台灣海峽,與高雄市只有 一水之隔,是高雄市最早發展的地區,因位於旗山之後,在漢人來到這個地區 開發一直到日治時期該地名皆稱為旗後,旗津之名是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所更 名,源於當地文人曾組織一詩社,名為「旗津詩社」,有「旗鼓堂皇,維揚我 武,津梁鞏固,克壯其猷。」之聯語25。關於行政沿革,可從明末算起,直至 今日發展,分成下列幾個部分介紹: 一、荷治時期(1624~162): 自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不斷東來,荷蘭人因站在貿易獲利考量 來治理,並未在台灣設立明確的行政區域及相關組織,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 統治管理,只將台灣區分為幾個簡單的行政區,分別為北部議會區、南部議會 區、淡水地方議會區與卑南地方議會區等四個組織,管理願意接受管轄的當地 住民,對於當地未作完善的管理措施,以能達到貿易利益為首要目標,而在此 時的旗津區以地理位置劃分,則是隸屬於南部議會區管轄,無其他行政組織。 二、鄭氏時期(1662~1683): 1644 年滿清入關後,開始在中國的統治政權,鄭成功以明朝遺臣自居,為 第一個在台灣建立政權的漢人,統治中心依舊以南部為主。早在未將荷蘭人驅 離台灣前,就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以承天府(赤崁地區)做為統治中心,以 北為天興縣、以南為萬年縣,其中萬年縣以新港溪上游與鳥松溪下游與天興縣 分界,迤南至於瑯嶠(今日屏東恆春),管轄區域相當今日的高雄、台南及屏東 一帶26,此時期旗津區則隸屬於萬年縣旗後街。到了鄭經時期的行政區調整不 多,只有將縣改為州,即便到最後一個統治者鄭克塽時期,一直都是如此並無. 林智龍,<旗津今昔>,《高雄文獻》,(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六期合刊,1980 年,頁 264~265。 26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聚落變遷>,(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頁 29。 18 25.

(25) 太大變動。 三、清領時期(1683~1895):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底下設一府三縣,分別為台 灣府、淡水縣、臺灣縣和鳳山縣,在清領時期旗津區位於鳳山縣,但根據當時 清代的行政層級劃分,鳳山縣底下仍有七里、一鎮、二保、六莊、一百二十三 社,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增設二里、一莊27,此時地旗津區分屬於大竹橋莊與鳳 山莊28,這是由於旗津地區包含地旗後和中洲部落分屬於大竹橋莊和鳳山莊。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變動不大,直到光緒十一年受到中法戰爭影響所致,台灣本 身的行政層級有所提升改設為省,原本的鳳山縣改隸屬於台南府,而此時的旗 津區則分屬於大竹橋里與鳳山里。 由於旗津區在清領時期時期因本身為處港口之地,在人文與地理環境的變 遷較為複雜,所以在許多資料中的記載往往會有不同的稱呼或寫法,如康熙三 十三年編輯的臺灣府志的用法為「岐後」,該志中有一節:「鳳山縣之彌陀港、萬 丹港、岐後港、…..。」而重修的鳳山縣志中:「按邑治岐後港,在打鼓山後, 四圍無捍蔽……」29。但以大多數資料的用法中多半以「旗後」和「旂後」的 寫法最為普遍,如徐阿華墾契:「立開墾旗後莊人徐阿華…..。」30、「在割讓台 灣之時,…..打狗港礮台有三座,一為其後大砲臺,在旗後西端高地…..。」 31. 、「同治九年,為管理海外僑居留與通商貿易事務,乃設台灣商務局旂後分. 局。」32,33由上述資料可得知在清代對旗津區的稱呼以「旗後」和「旂後」為 主。.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聚落變遷>,(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頁 37。 28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216。 29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誌》 , (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1993 年,頁 25。 30 旗津天后宮簡介 31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1993 年,頁 147。 32 同註 31,頁 141。 33 同註 28,頁 1216。 19 27.

(26) 四、日治時期(1895~1945): 光緒二十年(1894)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爆發中日戰爭,清朝戰敗後與日 本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中允諾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自 1895 起台灣納入日 本的統治範圍,直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歷經近五十年的統 治。隨著日本登臺統治,相對的行政區劃也隨之有所更動和調整。日治初期(明 治三十年,1897)將旗津區改屬於鳳山縣打狗辦務署內34,時名「旗後」,到了明 治四十二年(1909)改屬台南廳打狗支廳打狗區旗後街,接著大正九年(1920),隨 著地方官制改革,改屬高雄州高雄郡高雄街中洲街35,在這段時間旗後一直是 高雄的行政司令臺,後來日本政府又於大正十三年(1924 年)廢高雄郡高雄街, 升格為市,市治設於鹽埕區榮町,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台灣總督府以府令第八 十七號,將旗後區內的行政區域更名為日本化的町目制,此時的旗後町就是現 今的旗後一帶,最後在昭和十年(1935 年)設立區會,使現今所稱的旗津區包括 有旗後町區、平和町區與中州區三區會36,沿用到日本在台統治結束為止。 五、戰後時期: 1945 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結束在台將近五十年的統治,此時 在台灣的統治者為中華民國政府,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由於剛結束對日的八年 抗戰,加上對台灣狀況認知有所限制,因此為了方便管理台灣,對於行政區劃 也將重新調整一番。首先將日治時期的「町」,全部改為中華民國的區裡制,因 此將日治時期所設的旗後、平和與中州區會合併改稱為高雄市第一區公所,民 國三十五年奉令以區公所所在地為區名,乃溯自旗後曾為船舶往來津渡之處, 起此間文人曾組織詩社,有「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梁鞏固,克壯其猷。」 於是取名為旗津區37,自此旗津區在行政層級中皆歸高雄市所管轄,即便在高.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聚落變遷>,(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頁 48。 35 林智龍,<旗津今昔>, 《高雄文獻》,(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六期合刊,1980 年,頁 266。 36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217。 37 同註 36,頁 1219。 20 34.

(27) 雄縣和高雄市縣市合併後並不影響其行政區劃。 表 2-1-1 清領~至今旗津地區行政沿革表 政權. 行政區劃. 區域. 清領時期. 鳳山縣. 旗後街、大線頭、赤竹仔、中洲仔. 台南廳打狗支. 旗後街、大線頭、中洲庄. 日治. 1895~1901. 時期. 廳打狗區 1901~1924. 高雄州高雄郡. 旗後、大汕頭、赤竹仔. 高雄街 1924~1935. 高雄市. 旗後町、平和町、綠町. 1935~1945. 高雄市. 旗後町區、平和町區、中州區. 高雄市旗津區. 旗下里、永安里、振興里、慈愛. 中華民國. 里、實踐里、北汕里、南汕里、上 竹里、中洲里、安順里、中興里、 中華里、 復興里 (本表整理自《高雄市市定古蹟旗後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P2-43 表 2-210 旗津區行政區域概略演變一覽) 參、聚落形成與發展 目前所得知關於民間旗津地區的發展,是起源於旗後山下的土埠,由於本 地在漁獲量產時期方便漁民作業,都會在此地搭個簡易住所,若正式有漢人在 此地開發落地生根的紀錄,以目前所發現在康熙三十年徐阿華土地開墾契約中 所記載來看,可追溯自康熙十二年(1673)38,關於墾契詳細內容如下: 立開墾旗後莊人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業,船 因颱風逃入旗港。該旗一代沙汕,並無居民,華見此山近海,捕魚深為簡便,. 38. 旗津天后宮簡介 21.

(28) 先搭蓋一小草寮暫蔽風雨,後則邀同漁人洪應、王老好、蔡月、李寄、白圭、 潘踄各蓋一草寮,在旗捕漁,計共十餘家。軍民均屬淺鮮,陰盛陽衰,光歿肆 出。妥是公議,既有建立住家,未免建立廟宇保護,四處捐緣,集腋成裘,隨 置媽祖宮一座,坐西南向東北,象祀媽祖婆眾境主。迨康熙三十年,成旗起 藎,人煙稠密,華恐等廟地被混圖佔,即令同各姓頭人,公踏丈界,長二十九 丈,闊十九丈,東至深溝墘,西至孫洪二家,南至王家,北至郭家,四至丈明 白為界,自今伊始,不論何等人色,概不得假佔過界,倘有奸貪之徒,混浸公 地,亦即會同公燬,決不徇私,並保此廟地份,華邀同洪、王、李、蔡、白、 潘六姓頭人,自康熙十二年開墾,三十年丈界明白,實與他人等無幹,合力開 墾字乙紙,已存後代共鑒,杜絕爭競之禍,俾永遠與無涯矣。炤。康熙三十年 正月X日,立開墾字人蔡月、洪應、徐阿華、王老好、李寄、白圭、潘踄39。 由墾契可得知這是關於旗津地區最早開墾的紀錄,可歸納出從鄭氏時期到清朝 初治理台灣初期,旗津地區為一個小漁村的型態。 旗津是高雄地區的發源地,主要包括了旗後和中洲兩大部落,目前的旗津 區雖非高雄發展最繁榮的地區,但在早年確有一段發展繁盛的時期,這是源於 英法聯軍後所簽訂的天津條約,促成台灣開港通商,不僅使清朝治理台灣政策 漸趨改變,也促成打狗港的開放,這對當時所稱的旗後也有莫大的影響,清朝 政府在此設置海關分關並任命英人首任稅務司,也吸引許多外國商人來台貿 易,如《鳳山縣采訪冊載》:「旂後街,在大竹裡,縣西十裡,逐日為市。」 40. 。因此旗津地區的主要發展大概是從清領後期台灣開港通商,隨著打狗港貿. 易興盛也伴隨著旗津地區的發展,可從 1895 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 日本人來台後所做的第一次調查報告,由日人石黑之的日記指出如下:「進入港 門,右岸為人戶稠密、、繁華之市,稱為旗後;左岸則家屋寂寂,稱為哨船. 林智龍,<旗津今昔>, 《高雄文獻》,(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第五六期合刊,1980 年,頁 265。 40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87 年,頁 137。 22 39.

(29) 頭。旗後為打狗之市街,合全打狗共有 2169 戶,…..其中十之八九住在旗後, 市街繁華雜遝,有相當大的宅第…」41。如此一來使得清廷開始在旗津當地進 行相關的建設,但多半與貿易往來所需脫離不了關係,如隨著中法戰爭爆發因 應而生的旗後燈塔,早期旗津地區即以漁業賴為生存,但幾乎都仰賴天后宮廟 前廟燈照明,但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為了航行安全曾一度建議興建燈塔,直到 中法戰爭時避免法國人偷襲而建,採中式方形紅磚建築。在宗教方面古蹟,除 了天后宮外,隨著台灣開港通商到來的不只是外國商人,更有許多基督教傳教 士來台傳播宗教,如蘇格蘭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來南部傳教,也在此建立第 一座基督教堂,後來因應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來台也在旗津設置砲台,接著沈葆 楨之後的丁日昌在台架設電報線,其中一段即是從台南到旗後,在此設立旂後 分局,是台灣電報線最早的開始42。 嚴格來說,日治時期反而是開始在旗後地區有積極的行政作為,這是源於 當時日本身為殖民者,要在當地取得資源加上後期將台灣做為南進發展中心, 連帶使得位於南端的高雄發展,這時的旗後也有所改變,如成立高雄市的第一 座學府-打狗公學校,雖然僅收兩個班級,卻是當時打狗地區主要受教育的教 育場,所培育出來的學生也是打狗地區重要的菁英分子,如首屆陳光燦、潘禎 祥等,而該校演變即今天旗津國小的前身;鳳山縣打狗支廳也設於旗後;鳳山 縣打狗支廳水上員警官吏派出所等,另外今日二信的前身「高砂信用組合」亦 發源於此43,成為日後本省籍人士經營信用合作社的發源地,從這些當時所的 官方機構可看出日治時期的旗津有許多發展和轉變。由於旗津區所涵蓋範圍廣 闊,而本文以旗津天后宮為撰寫對象因此將聚落的範圍集中於天后宮附近的開 發為主,也就是旗津區自古以來最熱鬧的發展中心-旗後,來敘述其百年來的. 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 所),2000 年,頁 26。 42 連橫, 《臺灣通史》,(台北市:眾文),1979 年,頁 534。 43 劉俊男,<高雄旗津舊庄落之聚落變遷>,(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7 年,頁 56。 23 41.

(30) 開墾,至於其他地區就不再贅述,而當時的旗後街包括今日旗津區底下的旗 下、通山、永安、三民、自覺、華樂、慈愛、振興、實踐、復興等裡。 旗後地區環海,該地居民自清代開發以來主要經濟來源多以漁業為生,在 沿海岸和近海捕與的民眾多半居住在這這個半島上,就如旗津天后宮門口石柱 上的對聯所敘述:「天惠遍施工賈利,後思廣被顧漁亭」,即反映出當地居民的 產業發展狀況。到了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為了提升高雄市的漁業技術和人 才,也在此地設立水產學校,但因發展受限該校已遷移該地,而原本在當地的 數十家小型造船廠也因其他大型船公司的成立漸漸沒落。. 24.

(31) 第二節 天后宮的建立與修築 台灣氣候環境與人文條件使得最初來台漢人不易定居下來,早期中國移民 要橫渡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更是一大挑戰,若從高拱乾《台灣府志》中的 <山川篇>記載云:「茫茫大海,何處聞其道途?……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 準。黑夜無星可憑,….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北則飄落無復人境,….而 莫所知」44,可知當時渡海來台的中國漢人需具有多大冒險的決心去挑戰這個 未知的黑水溝,因此民間有流傳所謂的渡台悲歌中,提到「勸君切莫過台灣, 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也有一些相關俚語描 述渡台的險況如「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 和「六死三在一回頭」,都一一顯示出當時驚心動魄的險境,只是即便明知渡台 的險況,但礙於原鄉生活不易,中國沿海居民仍是為了謀生前仆後繼來挑戰黑 水溝,希望來這個地方尋求一個新的發展空間,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宗教扮 演了人民心中最強而有力的慰藉,旗津天后宮與台灣早期大大小小廟宇都是從 這個背景下因應而生。 旗後以漁業起家,從天后宮的對聯:「天惠遍地施賈利,厚德廣披顧漁 亭」,可得知此地區的謀生型態。據說最早來旗津地區開發的閩籍漁民徐阿華, 當年在台灣海峽捕漁時遭遇海上亂流,因而漂流至旗後,只得登岸刈草砍竹構 築為廬,作為暫時棲身之所,後發現此地既無過度開發又為漁獲豐富捕撈之 地,因此回鄉接眷來台並說服同鄉人一同渡台,並恭迎鄉裡的湄洲媽祖分靈來 台,特搭蓋簡陋的茅屋為「媽祖宮」,即旗津天后宮的前身45,這為旗津天后宮 簡介中記載,首建於康熙 12 年(1673 年)。但若根據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中 的記載,天后廟的首建應於康熙 22 年46,因此確切年代與最初名稱無法肯定。 隨著移居旗津的人口日漸增多,形成了一處小漁村,對這裡的居民而言媽祖廟. 曾玉昆,《媽祖與旗後天后宮三百年滄桑》,(高雄市:高雄市旗津天后宮),2000 年,頁 79。 旗津天后宮簡介。 46 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誌》 , (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1993 年,頁 150。 25 44 45.

(32) 就如同他們的守護廟,然而當時台灣的土地劃分權限並不清楚,該聚落也屬於 無主地,在這樣的情況下使最早來此地開發的徐阿華等人擔心廟地會被較晚來 此開墾的居民混淆居住,因此找來當初一同來開發的六姓族人,劃定範圍,自 此確定廟地長二十九丈,寬十九丈,共同約定開墾契文,交代後世子孫須共同 看管廟地,這也是旗津天后宮與當地最早的淵源,相傳天后宮內的媽祖神像、 石雕香爐與門前台階石頭為早期前來船隻之壓艙石,皆是此時期保留下來傳至 今。 乾隆年間,隨著居民在此地生活日趨穩定,將原有的茅草小廟改建為石壁 小廟,清領後期隨著台灣灣開港通商,旗後地區的商業日益繁榮,當地人民生 活隨之改善,因此光緒十三年(1887 年),洋商張怡記等號召重修,可從盧德 嘉的鳳山縣采訪冊得知,載:「天后宮,一在大竹旂後碼頭,縣西南十五裡,屋 六間,光緒十三年洋商張怡記等號召重修。」47這也是在文獻記載中第一次出 現「天后宮」的用法48,這個時期也顯示出旗津天后宮在地方上所扮演的地 位,隨著打狗開港通商,旗津地區成為當時打狗地區最熱鬧的地區之一,因此 在天后宮中保有許多當時官方對廟宇的一些感謝與對商人的要求義務等等,從 現存的一些古蹟文物可看出端倪,由於後面章節會介紹古蹟文物部分,先略過 不提。 在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年,為天后宮繁榮鼎盛階段,當時擴大舉辦祭 祀活動,為期四天,漁民們全部停止作業,並以自家漁船接送參拜信徒,可知 當時天后宮在地方信仰之影響力49,亦顯示出天后宮在旗津地方人民心目中之 地位,加上廟宇本身建築隨著時間流逝,自然因素外力摧殘下也會有所毀損須 修繕的部分,因此同年由地方信徒蔡吉六發動大規模修建,提供建材,建材中. 盧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 ,(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87 年。 曾玉昆,《媽祖與旗後天后宮三百年滄桑》,(高雄市:高雄市旗津天后宮),2000 年,頁 83。 49 鍾心怡等人著,《高雄市市定古蹟旗津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2009 年,頁 3-2。 26 47 48.

(33) 的紅磚、石材、木料等均購置中國,也是天后宮開始具有規模之始50。 目前所見天后宮完成於戰後之修復,傳說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轟炸高 雄港區,空襲後人們紛紛回來整理家園,發現旗津幾乎被夷為平地,只有天后 宮仍安然無恙地佇立著,據當時在天后宮躲避空襲的旗津耆老傳說,當時有一 位穿著長袍的婦人,以長袍將從天而降的炸彈撥到別的地方,甚至戰後流行的 瘧疾也沒有在旗津蔓延開來,當地民眾都深信,這是媽祖特別的庇祐51。然而 躲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對台的轟炸,卻無法避掉天災的無情破壞,1948 年的 那次颱風使天后宮受損更多,當時天后宮屋頂因老舊破損而漏水,然天后宮貴 為旗津地方的信仰中心,地方居民不忍原有信仰中心遭到破壞,由信徒蔡文賓 所提議,自行募款重修,向高雄漁會募得大筆經費進行整修。 這一次整修在地方上亦有神奇傳聞,當年在整修時一直尋找不到足夠長度 可作為中脊的木材,後來在滿漁號船長出海捕魚時在海上撿到浮木,恰可做為 中脊,而當時滿漁號的船東正為蔡文賓先生,若這一切為真,似乎冥冥之中有 其定數52。當時建材實料主要來自台北觀音石,師傅頭為蔡登山,石雕為台北 張木成匠師,彩畫為府城陳玉峰畫師來進行修建工程,且廟與外觀採懸山頂、 琉璃瓦、燕尾脊等雕梁畫棟,雖然經重修,但仍保有其原本古樸的面貌53,並 於大殿前廳墊高三呎,在前正殿間加建拜亭相連。 後續修建皆為局部工程,1969 年葉進益與其徒弟瑞伯等人進行天后宮的剪 黏整修,主要於金爐與屋頂中脊上的金龍。接著 1974 年以洗石修建天后宮四圍 外壁及兩邊室內外的整修,並邀請明仁師於廂房進行彩繪,不過關於這次的整 修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為 1972 年,另一為 1974 年,但若根據彩繪匠師於右護.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 年,頁 1259。 王大衛,<旗後天后宮媽祖遶境大典>,《海洋首都中英文雙月刊》,(高雄市:新聞局),第 61 期,2010 年,頁 62。 52 鍾心怡等人著,《高雄市市定古蹟旗津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2009 年,頁 3-3。 53 同註 52,頁 3-38。 27 50 51.

(34) 室的落款年應為 1974 年(完工年),而 1972 年為開工年54。1979 年具有特殊意義 的一年,依內政部函所示,天后宮被暫定為三級古蹟,到 1985 年正式指定旗津 天后宮為三級古蹟,因此直至今日並未有大規模的修築,僅於 1994 年,由廖慶 章參與三川殿步口的人物彩繪目前為止將當時所留之建築與裝飾保存得當,不 愧為高雄市最古老的廟宇,這也替旗津替區保留一項重要文化資產,同時見證 旗津地區數百年來歷史發展的軌跡,保存地方人民的歷史記憶。 附表:表 2-2-1 旗津天后宮修建年表(整理自《高雄市市定古蹟旗後天后宮調 查研究及修復計畫》P3-5 表 3-1-1 天后宮大事表) 年代. 修建部分. 1673 年. 福建漁民徐阿華迎奉湄洲媽祖分靈抵台,建草廟供奉,為天 后宮草創之始。. 1765 年. 由莊氏集資改建,將茅竹屋改建為石造小廟。. 1887 年. 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由洋商張怡記重修媽祖廟,計屋 六間,「天后宮」之名首次使用。. 1926 年. 信徒蔡吉六自中國購入大量的石材、木料與紅磚,作為天后 宮整建之材料,為今日所見之天后宮大致原貌。. 1948 年. 為天后宮第三次大規模修建,也是目前為止最後一次,本次 修建因颱風毀損,由信徒蔡文賓發起募款整建,除了修復原 損壞之處,亦完成今日所見兩側護室。. 1969 年. 葉進益等人進行天后宮剪黏的整修。. 1972~1974 年. 以洗石子進行天后宮四周外壁,並整修兩邊護室內外與彩繪 部分。. 1979 年. 依內政部文暫定三級古蹟。. 1985 年. 依內政部指示正式定為三級古蹟。. 54. 同註 52,頁 3-3。 28.

(35) 第三章 作為地方神聖中心與世俗中心的天后宮 第一節 天后宮的宗教活動及其神聖中心性 從神明祭祀活動可得知旗津天后宮在地方上神聖性之展現,同時也是祭祀 圈的形成,這也是一種世俗中心的形成。根據林美容教授對祭祀圈的說明如 下:「地方的公眾祭祀主要是指地方的公廟祭祀,或是有神無廟的公眾祭祀,有 明確的祭祀範圍,在此範圍內的居民有義務也有全力參與公眾祭祀,參與的方 式包含繳納地方公廟的建設費用、祭祀費用、選舉地方公廟的管理委員會、卜 頭家爐主等等。地方社區的公眾祭祀以地方公廟為中心,其活動包括主神及附 祀神的千秋祭典、巡境、過爐、進香、中元普度、建醮等例行性或非例行性祭 典,此種地方社區基於公眾祭祀所形成的宗教組織型態,為祭祀圈。」根據這 個定義,旗津天后宮因遶境活動而使地方形成祭祀圈。 此外,由於祭祀圈是義務性的,其意義在於地方社區內的每一家戶都屬於 地方保護神的轄境,有義務分祀神的費用,並於建廟或重修、擴建、改建時出 錢出力55,正因祭祀圈的形成發展出管理組織,若以日治時期來看,所採用的 是以管理人的方式,管理人有兩位但非專職,因無法兼顧本業而請辭,改以町 民大會來處理,至於現今天后宮的管理上為法人化,管理組織仍相當傳統,以 管理委員會中心,主要由信徒組成,信徒代表並無多大限制,主要決定與處理 廟內重要大事56,如繞境時的路線協商、活動安排、收丁錢或募捐等。由於祭 祀圈是多神的,天地神鬼皆要拜,透過這些祭祀活動的籌畫和舉辦,無形中也 凝聚地方意識,透過讓地方居民一起籌畫、參與這些祭典活動,使這些宗教性 活動使其營造成為地方中心之世俗性,亦鞏固天后宮在地方居民心中不可動搖 的信仰中心。 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從「宗教現象學」的角度,將神聖明顯之存有物,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 ,(台北縣:博陽),2008 年,頁 359。 鍾心怡等人著,《高雄市市定古蹟旗津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2009 年,頁 2-53。 29 55 56.

(36) 以兩種不同方式加以解釋,一為任何顯聖之存有物,藉由其不同的顯聖方式, 都有可能被我們所經驗,那麼當我們感受到神聖之時並非是脫離於日常生活之 外的,反而這卻是在活生生的經驗中直觀地給予世界最具體的呈現;二是在生 命歷程中兩種不同經驗模式,追求一個現世間的生活與生命的永續性,以及由 此建構一個與神聖共融交往的機會,成為人們普遍的心理願望,並由此衍生出 對生活秩序的規範模式。畢竟,神聖與世俗兩種存在模式,關係到人類在宇宙 中所成為的各種不同情境57。 同時,伊利亞德認為「空間」亦具有兩種存在模式--神聖與凡俗。從凡 俗人的經驗來看,空間是同質的,是中性的,且沒有任何可能的突破點與「定 向」可以被建立起來;但對宗教人而言,空間卻具有非同質性,他會經驗到空 間中存在著斷裂點( interruptions)或突破點( breaks),因為「聖顯」(神聖的介 入),揭露了一個絶對的「定點」與「中心」,建構了人與眾神可以交流的場域 及「我們的世界」,使一地由凡俗轉為神聖。這種對空間「非同質性」的宗教經 驗,是一種原初的經驗,相當於一種建立世界的基礎,這樣的聖地是一個強烈 58. 而有意義的空間,與其他地方絶對不一樣 ,如廟宇、教堂等。 若以伊里亞德的理論為基礎,再加上潘朝陽教授曾提出:「聚落,是合於人 在世界中存在之安全感所營建的存在物。一方面,聚落是一待風雨、辟群害的 形而下器物形式之表層空間;另一方面是,是一含蘊著形而上道體之目的性價 值的深層空間,此一空間,是人為追尋存在於世之安全感所發出的憂患意識, 於地表上所創發成的一種向心性之人文構造。」59。進而延伸出「中心-四方 (環)」的五方空間觀,透露出人們對處世安全感之渴望與追求,這是中國漢人 文化空間的理想型,也反映台灣漢人在居存空間形式的營見動力。當人營建了. Mircea Eliade 著,楊素娥譯,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台北市:桂冠),2001 年,頁 66。 徐惠琳,<從伊利亞德「聖與俗」理論詮釋「禹帝宮」 的神聖空間>,《台南科大學報》 , (台南市:台南科大),第 25 期,2006 年,頁 302。 59 李健次,<地方性在現代性衝擊之下的轉變─以蘆洲市信仰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地理研究所),2008 年,頁 51。 30 57 58.

(37) 「中心-四方(環)」的聚落,其目的為「安居」-不但指稱形體在此安居,也 必須是心靈在此安居;不再只是「各體的我」獲得安頓,更是「群體我」獲得 安頓,因此不論是民宅或聚落建構時所進行的眾多宗教性儀式或活動,皆是居 民對空間認知的具體呈現60。從兩者可得知,旗津地區以天后宮為信仰中心反映 出「中心-四方(環)」的概念,因為旗津地處海邊,漁業性格強烈,自然而然 發展出具有海神性格的媽祖信仰。 因此,簡言之宗教信仰及其相關活動,即為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神聖經 驗,此類活動僅於特定的地方進行,此即所謂的神聖空間或神聖中心。就一般 民眾居家而言,其神聖中心或神聖空間乃是祭祖或祀神所在之大廳或祠堂;就 聚落而言,此類處所即是大大小小環環相疊之中心廟。廟宇既是舉行宗教儀 式、人神溝通之所在,信眾往往以不同凡俗的建材、格局、造型和裝飾等獨特 方式去營造硬體,以凸顯空間的神聖性。正如同一般漢人社會一樣,天后宮既 為神祇的駐在地,同時也是進行宗教儀式及相關活動之主要場所,此一空間的 神聖性,可由廟宇特殊的佈局和相關的宗教活動表現出來,以下分別從所崇祀 神尊的安置、祭祀儀式與神明遶境與出巡來說明之。 天后宮供奉相傳康熙年間徐阿華帶來媽祖神像的主祭神,還有其他的同祀 神、陪祀神、祭祀神等,這些大大小小神明也衍生出各類的祭祀活動。在天后 宮完整祭祀程序是天公爐、眾神位、媽祖爐、千里眼、順風耳、註生娘娘、福 德正神、呂洞賓、觀世音菩薩及太歲、分靈媽祖、水師、三山國王、王船、寺 廟神位與虎爺將軍。自上述順序可知,在祭祀完天公後,中軸線上的媽祖是第 一順位,接著是配祀神千里眼與順風耳等依序到最後三川殿內部的虎爺,反映 了神格與空間層級。而中軸線上的空間層級是最高的,另在軸線上越後方位置 層級越高,左次間又優於右次間,左廂房的層級優先於右廂房的順位也表達出. 60. 林瑞傑,<沙鹿玉皇殿神聖空間內涵之探討>,(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2003 年,頁 15。 31.

(38) 61. 左青龍高於右白虎的空間層級 ,最後祭祀的虎爺神格最低,因此擺放於桌下, 這些先後順序及層級表達了傳統建築秩序,亦顯現其神聖性。如圖 3-1-1 所示. 圖 3-1-1:天后宮神明配祀位置圖(資料來源:旗津天后宮簡介) ) 鍾心怡等人著,《高雄市市定古蹟旗津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2009 年,頁 3-22。 32 61.

(39) 透過這些神明的供奉,形成屬於當地的祭祀圈,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祭祀活 動,平時更有大大小小神明祭祀活動,於廟埕舉行,如祭祀、祈福、進香、普 渡、作礁、迎神、演野台戲等都是在此,無論時代的轉變都可看到宗教性的活 動在此舉行,而旗津天后宮的廟埕亦是如此,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宗教活動, 從農曆正月有許多慶祝新年的活動,於廟埕擺放甜食與香客同享、有「噴春」 的鼓樂隊吹奏<天官賜福>等吉祥樂曲,到了三月則是重頭戲登場,三月二十 三為媽祖生,舉行隆重的迎媽祖祭典,隔日遶境、廟埕演戲,別處廟宇也前來 賀喜,家家戶戶擺香案迎駕,黃昏時分則在廟埕前犒賞神兵,其他神明的祭祀 活動如下表所述: 表 3-1-1 旗津天后宮神明祭祀活動表(整理自曾玉昆《媽祖與旗後天后宮三百年 滄桑》中重要神誕與祭祀活動) 時間(農曆). 祭祀神明與活動. 一月一日. 元始天尊:在廟口懸紅綵,殿内點燈燃燭,神桌供拜甜粿、 紅龜等,信徒則於天公爐前行三跪九叩禮。. 一月一日. 彌勒佛祖:信徒以壽麵、果品、齋食菜料等供奉。. 一月一日. 拜賀新年:信徒以牲醴供奉於神壇,而廟方則於廟前擺放甜 食與香客、信徒共享,並播放吉祥樂曲與施放鞭炮。. 一月四日. 接神日:廟方在廟埕供拜牲醴、甜料果品等,燒金紙、神 馬,燃放爆竹,迎接諸神回廟降福。. 一月九日. 玉皇大帝:於廟埕擺放供桌,有頂桌、下桌,貢品不同,信 徒上香需行三跪九叩之禮,且會有演天公戲。. 一月十三日. 文衡聖帝:廟內舉行祭祀活動,由信徒攜帶牲醴、果品到廟 祭拜關公,以商家最虔誠。. 一月十五日. 順天聖母:多半是婦女以青果、饌盒、鮮花到廟殿前祭祀。. 一月十五日. 上元天官大帝:廟內擊鼓鳴金,信徒以牲醴、糕餅祭祀,其 33.

(40) 隆重程度與拜天公同。 一月十五日. 元宵:前一日廟埕搭燈棚,陳列水仙花盆,廟口高掛彩燈, 當天以元宵致祭,並有舞龍舞獅、迎燈、子弟陣等。. 二月二日. 福德正神:由信徒準備牲醴到廟祭祀。. 二月二日. 頭牙:由商家準備牲醴祭祀。. 二月十二日. 太白金星:主要由廟方焚香,無特殊祭祀活動。. 二月十五日. 太上老君:有時邀請道士、法師蒞廟唸經作法。. 二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信徒蒞廟祀拜,供物為麵線、果品、齋食菜料 等。. 二月二十五日. 三山國王:以牲醴、粿品祭祀。. 三月十四日. 納骨塔萬應公祖:祭祀後燒銀紙。. 三月二十日. 註生娘娘:信徒多屬婦女,祈求良緣或生子。. 三月二十三日. 天上聖母:舉行隆重媽祖慶典,即「迎媽祖」,媽祖遶境, 廟埕演戲,友廟神祇也前來祝賀,家家戶戶擺香案迎駕,黃 昏時在廟前犒賞神兵。. 三月二十八日. 倉頡聖人:除了基本祭祀,將平日收集的簿仔紙、印刷品等 焚灰裝箱的儲存物,於當天由其神轎押送倒入海中,表達信 徒「重文惜字」的心意。. 四月五日(陽). 清明節:此日拜神潤餅為必要貢品。. 四月八日. 釋迦佛祖:雖不舉辦浴佛,但誦經禮拜,金鼓齊鳴。. 四月十二日. 吳府千歲:祭王船,有時演戲。. 四月十四日. 孚佑帝君:此日演戲慶祝。. 五月五日. 端午節:準備牲醴、粽子前往祭祀。. 六月十八日. 池府千歲:演戲、犒軍及祭王船。. 六月十九日. 觀音佛祖:信徒供齋禮拜,廟內居士誦經禮佛。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公司的樞紐和澳洲航空的第二樞紐,其中後者利用新加坡作為中途站來營運歐澳兩地的袋

重要廟宇 旅遊服務 嘉義仁武宮、嘉義城隍廟、彌陀寺 民俗活動 旅遊服務

2018 年 12 月 25 日,筆者應邀參與觀察「第九屆世界神明聯誼 會」全程活動,見證了宗教嘉年華會式的聯誼慶典。此次活動聚集 海內外 768 家宮廟、3478

[r]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如圖,已知六邊形 ABCDEF 有一外接圓,請利用尺規作圖

Humanistic Buddhism is, no doubt, a ver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i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and deeds, particularly

Analysis Based on Xia Jing Shan’s Seven Sages of Bamboo Grove: Comparing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by using symbols as a connector, profane occurrences and things could 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