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固立台灣師範夫學教育心理學系 數宵心理學報,民 72 , 16期. 47-60 頁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

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

事~生主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根撞 Atkinson 與 Weiner 的動機理論,分析比較成功導向與失敗 導向兒童的學業成就,以及成就歸因型態。研究的對象?這 222 各國小五、六年級學章,他們 是從 610 名的國小豆、六年級兒童中指邁出來的。五、六年級兒童全部接受成就動擻與測試 焦慮量衰,凡成就動機T 分數在平均數以上,且超過焦慮分數15分以上者,選為「成功導向 兒童J (M=67. F =46) ,而線..分數在平均數以上,且超過成就動盟員分數15分以上者, 選為「失敗導向見童J (M=鉤, F=6月。 這些受試者復接受「成說歸因問卷j 與「瑜文即字文字推理測驗J ·資料徑以智力為共 變數,進行雙因于共變數分析,獲得以下的結果:(1)成功導向見童的學業成就使於失敗導向 兒童。(2)成功導向兒童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兩個因素。 (3)失敗導向兒童傾 向於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運氣因素。 • 47 • 影響學生學業成麓的因素有很多,大約可分成兩大因素:一是智力因素(intellectualfactor) ,另-是非智 tJ 因素 (non-intellectual factor) 。智力因素是-項國內外學者研究中,共認和學 生學業成就關係最密切的因素。在若平非智力因索中,成說動揖是被發現和學業成就兵有顧著相闊的 一項重要因索(林邦傑,民的;郭生玉,民61;楊國摳等,民62 ;謝季宏,民62; Gough, 1953;

Uhlinger & Stephens, 1揭0) 。因此,在教育心理學中,有關成就動機之研究,頗受教育心理學

者之重觀。本研究即想根據 Atkinson (1鉛4) 的成就動機理論和 Weiiler (1972) 的成說歸因論 ,從不同的角度探求成鼓動擴對學業成麓的影響,以及成就動機和成說歸困的關保。

根據 Atkinson 的成就動攝理論,個人在競爭的情境中,同時會產生兩種動觀:一是追求成功

的動擴 (motive for success, M.) ,另一是避兔失敗的動機 (motive to avoid failure,

Mac) 。個人的行為將受到這兩種動鵲設強聽者朋支配或決遣。如果個人的追裝成功動饑超過遊兔失

敗動棧 (M.>Mac) ,則會表現奮發上遲,積極努力的行為,以~取目標的獲得,此種個人稱為成功 導向者 (success-oriented person) 。民之,如果個人的避兔失敗動擴超過追求成功動攝(Mar>

M.) ,則會表現焦盧失敗,遇事產生退福的行為,以致潛在能力受到抑制,此種個人稱為失敗導向者

(failure-oriented person) (Korman, 1974; Jung, 1978) 。遺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某些

行為方面有顯著的不同。成功導向者傾向於選擇中等難度的課程,而失敗導向者傾向於選擇容易或困

難的課程 (Isaacson , 1964) 。另→項研究指出:成功導向者的職業抱負水車比失敗導向者較為實際

(Mahone, 196的。然而,在學集成就方面,這兩種學生究竟有何不同?且其學集成就歸國的型態有

*本研究係撞得æ家科學委覺會之研究獎勵而完成,種比致謝。資科的收集,~蒙河堤國民小學設長趙海人先 生協助甚少,一鈴致富盾。

(2)

• 48 • 是t 育心理學報

否差異?有關遣兩個問題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中,似乎較少。為了驗證 Atkinson 的理論, 前一個問題值得研究,而為了暸解成就動機和成就歸困的關係'並對學校的學業輔導提供有殼的依攘

,後→個問題的探討頗具價值。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者 (Bar-Tal & Frieze, 1975; Feather, 1969; Feather & Simon, 1971; Frieze, 1976; McMahan 1973; Simon, & Feather 1973; Weiner, et al, 1971;

Weiner, 1972; Weiner, 1974) 使用歸因論 (attribution theory) 解釋成說行為的個別差

異。 Weiner 和他的同事認為個人對成葫與失敗的信念,是瞭解有關成就行為的很重要因素。因此,

為了解釋成就行為,他們提出→個歸因模式,此模式的基本骰設是:成功與失敗的信念(認知歷程) 是知覺到成就工作和最後實際表現間的中介蠻項。在這個模式中,他們將成就行為歸因分成四個最重 要的因素:能力 (ability) 、努力 (effort) 、難度 (task difficulty) 和運氣(l uck) 。這四個因

索可以歸類為兩個向度:制鐘信念(l ocus of controO 和禱定性 (stabi1ity) 。其模式如下表所

刀可: 制 信 念 種 定 性 內 控 種 定 能 1J 氣 Weiner 的成說歸因模式 就制捏信念而言,能力和努力兩因素是決定於個人自己,亦即撮之在己,故屬於內控因素,而難 度和運氣兩因素是決定於外在他人,亦即操之在人,故厲於外控因素。就穩定性而言,能力和難度兩 因素是厲於種定的,因寫嘗試同樣的工作時,它們仍然不改變,而努力和運氣兩因素是厲於不穩定而 變動的,因它們是隨時間而改變。但接 Weiner (1974) 的觀點,制還信念因素會影響到個人對成功 與失敗的情感反應,而種定因素會影響到個人對未來結果的成功預期。從制撞信念的向度來看,在成 功的情揖中,當個人將自己的成就歸因於能力和努力(內控信念) ,他就會感受到最大的屬骰(自我 浦足)如將成功歸因於運氣好SIG工作容易,則所感受到的驕傲感將很小;當個人將失敗歸因於缺乏 能力或缺乏努力,就會感到羞愧(自我不浦足) ,如將它歸因於工作太難載運氣欠佳,則感到蓋傀的 程度很小,蓋因個人不必為失敗承擔責任。從體定性的向度來看,當個人把成功歸因於運氣好時,他 會預期失敗可能產生,因為運氣是一項不穩定的外在因素,而將失肢歸圈於運氣欠佳時,也會產生類 蝕的期望。如果把失放歸耳於不穩定的直素,尤其是內在信念,如缺乏努力,則會對未來的成功產生 較高的頂期,因為只要更努力,成功仍然在墓。但是,如歸國於穩定的國素,如缺乏能力,則會對未 來的成功產生較低的頂期,因為個人的能力不會改變,成功依然無望。由於能力是穩定的因素,所以 ,如將成功歸因於能力,對未來成功的預期,仍然是高的期望 o 同理,如將成功歸國於工作容易,也 會對成功產生高的期望,但如將失放錄團於工作太難,則會對成劫導致低的期望?上述的理論構想,

已為不少的研究結果所支持 CArkin & Maruyama, 1979; Bernstein & Stephan, 1979; Carolyn, 1982; McMahan, 1973; Rest, Nierenberg, Weiner, & Heckhausen, 1973; Weiner, Heckhausen, Meyer. & Cook. 1972; Weiner & Kukla, 1前0; Weiner, Niernberg &:Goldstein, 1976) 。

有關認知歸因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可從 Weiner 等人(1 972) 所提出的圖示清楚看出來。這個 圖示可以做為研究成說歸國的理論架構。

(3)

成功導向與失J:導向學童的學業成zt及成就歸國比較研究 • 49 • 可能的認知反應 骰蠶的認知半情感的結果 假設的行為影響 在成就行為 中成功 1.將成功歸因於個人的努力而非環境因素←41a 在成功後增加積極的情感 一→提高成就導向的行為 (如工作難度). 一, 1a 在失敗後增加消極的 l 2.將成功歸國於工作容 “ 情感 / 易或能力高 v 一→2b 提高工作成功的預期/ *3 在成車競t行為串 4.將失敗歸因於運氣 一→4a 投有降低工作成功的一→ t沒隻有改變成就導向行為 中失敗 預期 5.將失敗歸國於能力 ""':'-"5a 降低工作成功的預期一→降低成就導向行為 低或工作難度高 *表示筆者增加或修改 自從 Weiner (1972) 提出成就歸困的理論架構之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注意,研究風

氣如旭日升天,方興未艾。有些學者研究文化因素與成就歸困的關係 (Bar-Tal , 1980; Friend &

Neale, 1972; Fry & Ghosh. 1980; ]ay, 1982; Linda, 1982) 。倒如, Friend 和 Neale

(1972) 的研究發現:白種見重認為能力和努力(內控因素) ,在決定自己的成就上比難度和運氣 (外控因索)更為重要,黑種兒童的歸因則適巧相反。研究三種不同丈化見葷的歸因型態, Bar-Tal (1980) 等學者發現:在成功的情況下,三類見量均較傾向於歸因內控和穩定因素。但是,在失敗的情 況下,文化優越組的兒童比較傾向歸因於內控因素,而統合組典文化不利組的兒童則較傾向於將失敗 歸因為種定的因素。

有些研究致力於探討個人的特質和成就歸困的關係 (Bar-Tal

&

Friege, 1975; Bar-Tal

&

Frieze, 1977; Deaux & Farris, 1977; Feather, 1969; -Fitch, 1970; Halperin &

Abrams, 1978; Krouetz, 1974; Lee, Murray & Mednick, 1975; Simon & Feather, 1973) 。在這些研究中,不少的研究均指出成龍歸囡囡性別而異。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外在和運氣的 歸國解釋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也有研究者分析成就歸因和成就動機的關係'這些研究資料發現成就動 機高低不同,其成就歸因也不同。成就動攝高者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內控因素) ,而將 失肢歸因於缺乏努力或外在因素。成就動磁低者則自認能力較低,更傾向於將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

而將成功歸因於不種定或外在因素(鄭慧玲、楊國摳,民的; Bar-Tal

&

Frieze, 1977; Kukla,

1972; Weiner, 1974; Weiner & Kukla, 1970; Weiner, Heckhausen, Meyer, & Cook,

1972; Weiner & Patepan, 1970) 。這個歸因型態,男性的研究結果較→致,而女性則有不同的研

究結果 (Ames , Ames & Felker, 1976; Kuk站, 1972) 。

根鎮上述的理論架構,以及有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擬從真實的學搜情境中,探討成功導向者與 失敗導向者咱學業或說,並比較其1ïl(;就皇帝圓型態。因此,提出下列個農研究偎設加以驗證。 →、成功導向學童的學業成績高於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績。 二、在成功吋歸直型態方面,成功導向咱事童和失敢導向的事量有顯著不同。亦萬1 成功導向的事 量較傾向於將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內在因素)的因素,而失敗導向的學童則較傾向於歸 因為運氣因素。 三、在失敗的歸因型態方面,成功導向的學量和失敗導向的學量有顯著不同。亦即成功導向的學 重~傾向於將失敗轉回為努力因言語,而失敗導向的學童則較價向於歸團為能力和難度因素。

(4)

• 50 • 種k 育心理學報 育法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國小五、六兩個年級兒童為研究對象。從臺北市河提國民小學五年頓(男生 147 人, 女生159人)和六年級(男生 159人,女生 145 人) 610名見畫中,抽出222名為本研究的樣本。配合本 研究的目的,受試者依其在成就動機量表和焦慮量表上的分數分成「成功導向組」和「失敗導向組」 。兩組的人數及其智力、成就動攝和焦慮的平均數與標車差如表→所示。 費-、本研究要目智力、成.動搗在無庸的平均數與標掌聲 智 力 成就動棧 焦慮失敗 M S 孔f S M

s

成就導向組 (113) 108.03 12.24 59.58 5.65 37.46 7.92 男生 (67) 109.85 7.72 58.34 5.69 37.32 8.09 女生 (46) 105. 描 16.64 61.37 5.21 37.65 7.82 失敗導向組(1ω〉 99.72 16.03 37.49 6.56 59.69 6.06 男生 (48) 102.12 15. ∞ 35.35 6.24 57.87 6.53 女生 (61) G;.77 17.19 39.16 6.41 61.11 5.34 三、研究工具 在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包括下列幾種: H瑞丈民非文字推理測驗

;;$:測驗係英國學者J. C. Raven 所編製的→種非文字圓形補充測驗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s,簡稱 S.P.M) ,旨在測量普通能力,包括比較、推理和思考能力。全測 驗共分成五個組,每組有 12題,總共有60個題目。答對→題計 1 分,最高可得的分。此測驗為黃堅厚 (民53) 首先在發國修訂使用,信度和鼓度均令人浦囂。 且成就動機量表 此間卷為筆者依讀數位國外學者研究所使用的問卷,配合我國文化背景,加以改線而成〈郭生玉 ,民62) 。全量表共有50個題目,旨在測量學生的學渠成鼓動鶴。信度方面,以折半信度法考驗,得 到折半信度0.86 ;被度方面,以教師對學生成就性行為所評定的分數為外在教樣,得到放標放度0.6.., (n =13份。可見此工具之信度和教度,尚能符合本研究之需要。計分方式為符合標車答案者,每 題給予 l 分,最高為50分。分數愈高,表示威就動擴較強。反之,表示威鼓動機較弱。 目兒童測試焦慮量表 此量表係由林碧寧等學者(民62) 根攝 Sarason 等民(1960) 所緝製的量表修訂而成的。此壘 表共有37題,其中 9 題為測謊分數。其餘28題的得分高,表示見童在考試情境宇的焦慮程度。這個焦 慮分數常被視為見量焦慮失敗的程度。因此,被用以表示 Atkinson 成就動機理論中的「避兔失殷 勤機」的指數(Jung, 1978) 。根攘研究結果,此量表的再測信度為0.70~0.80間,折半信度為0.79 -0.96之間。 倒成就歸因問卷 本問卷是由筆者根攘 Weiner (1972) 所提出的四個重要的歸囡囡素(能力、努力、難度和運氣 )而設計。每一個因素在成功和失般的歸因方面,各設計一個九點量表的題目直接測量。例如:

(5)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說及成說歸因比數研究 • 51 • 如果你上學期的學業總成積(或有些科目的成績〉令人浦麓,你認為有多大可能性是由於自己能 力的原因?

10多百 20約% 30約%約 50約% 約約約

90好 以 40% 50% 60% 70% 80% 以

上 1 2 3 4 5 6 7 8 9 因此,本問卷→共有八個題目。在每-題的得分部代表每-項歸困的分數。 因學業總成績 本研究以兒童在按上學期的學業總成績智育部份的平均數代表兒童的學業成就分數。由於學按評 分的系統和程序有一定的現定,故分數相當客觀和可靠。

z

、實施程序

五、六年級610名見畫,均先接受成就動攝問卷和兒童測試焦慮量表 (Gener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兩項分數採用直線轉換的 T分數 (50+10Z) 後,成就勤攝分數在平均數以上, 且超過測試焦慮分數(焦慮失散) 15分以上者,即一個半標準益者,被抽選出來做為「成功導向組」 的受試 (M.>Maf) ,而測試焦慮分數在平均數以上,且超過成就動機分數 15分以上者,即→個半標 準羞者,被選為「失敗導向組」的受試 (M&f>M.) 。這兩組受試者的成鼓動攝和焦慮程度如表二所 刀可。 類 型 成功導向組 (M.>Maf) 失敗導向組 (M&f>M.) 四、資科分析 費二商組曼試的特性 成就動機 高 低 焦慮失敗 低 高 本研究的資料收集齊全之後,將各研究變項的分數登錄於 IBM 的編碼輯上,然後操用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電腦程式輯從事資料分析。本研究三個假設

均以智力做為共變數,揉用 2 (成功與失敗導向) x 2 (性別)的雙因于共變數分析,加以考驗。 結果 -、兩組曼試者「學當成績」及「學變成就歸國」的平均數和標導聾 根攘本研究 2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

x

2 (性別)的二因子設計,成功是事向組與失敗導向組, 或男生與女生,在「學業成績J 、「學業成功歸因」及「學業失放歸因」三方面的得分如表三、表四 、表五所示。

(6)

• 52 • 教育心理學報 要三兩組曼話者「學當踐續」的平均數與標2但差

弋亡\~\~M生Jj一l一-1

男 生 女 生 全 體 組

則 \\\s、巴---1

M S M S M S 成功導向組 88.70 5.34 89.30 5.18 88.95 5.26 失敗導向組 76.87 12.30 79.02 10.4 78.07 11.32 寸J M S M S M S M S \ \ \ | 男 6.87 1.77 6.60 1.85 5.70 2.15 3.63 2.16 成功導向組 7.39 1.22 7.20 1.42 5.57 2.14 3.72 1.80 l曰L 7.08 1.58 6.84 1.71 5.65 2.13 3.66 2.01 男 5.29 1.95 5.00 1.95 4.85 1.92 3.98 2.14 失敗導向組 5.34 2.06 5.31 . 2.09 5.52 2.04 3.84 2. 的 A 仁3 5.32 2.00 5.17 2.02 5.23 2.00 3.90 2.09 從表三的平均數來看,成功導向組的學業成績高於失敗導向組,而女生的學業成績無論是成功導 向組識失敗導向組,均略高於男生。 從表四的平均數來看,成功導向組把學業成功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難度三項因素的分數,均比失 敗導向組為高,但是, I運氣」→項因素卸為低。 實五商紐曼試看「學黨失敗歸因」四項因素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究組三\三\M-\R~~S~主

力 努 力 難 度 運 氣 M S M S M S M S 男 4.21 2.20 5.69 2.15 4.24 1.94 3.18 2.16 成功導向組 4.21 2.05 5.65 2.01 4.91 1.66 2.93 1.72 iμL s 4.21 2.13 5.67 2.12 4.51 1.85 3.08 1.99 男 4.38 2.17 5.17 1.95 4.29 2.03 4.19 2.27 失敗導向組 5.08 2.26 5.10 2.18 4.87 1.88 4.20 2.20 l口h 4.77 2.24 5.13 2.07 4.61 1.96 4.19 2.22 從表主的結果來看,失敗導向組把學業失敗歸因於能力、難度和運氣三項因素的分數均比成功導 向組為高,但「努力」這項分數均比成功導向組為低。 為了考驗上述各組之間的差異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本研究揉用雙因于共變數分析,以智力 做為共變數,其結果如表六至表十三間示。

(7)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就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 • 53 • 二、兩組曼試者的「學黨成攝」之共變數分析 成功導向組見量的學業成就是否高於失敗導向組的見量?為瞭解此一問題,本研究以智力做為共 變數,而以學業成績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其結果如表六所示。 要六商組曼試者「學黨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聽

SS'

df

MS

F 組 !iJIJ 間 3940.91 1 3940.91 65.97紳 性 !iJIJ 間 370.47 1 370.47 6.20串 吉豈宜作用 29.53 1 29.53 0.49 誤 差 12喝3.99 217 59.74 料 F.99C1.217) =6.63 *F.95 (1.217)=3.84 表六的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成功導向見量的學業成就和失敗導向見量的學業成就,其差異達到 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65.97 , P<O. Ol)。從表三的平均數來看,成功導向兒量的學業成就優於失敗 導向的見量。衰六的分析結果叉顯示:男女生的學業成就差異也達到顯著水準 (F=6.20, P<0.05) 。根攘表三的結果,女生的學業成績優於男生。 三、兩組曼試者「學黨成功歸因J 四項因索的共變數分析 成功導向見量的成功歸因型態是否和失敗導向見量有所差異?為探討此→問題,本研究以智力做 為共變數,而以「能力」、「努力」、「難度」、「運氣」四個因素做為依變數,進行二因于共變數 分析,其結果載於衰七、衰八、表九和表十。 要七兩組曼試者學讀~.Ii!t就歸因中「能力」因索之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 別 問 125.43 1 125.43 41.的* 性 耳目 間 10.26 1 10. 站 3.36 交五作用 2.76 1 2.76 0.90 誤 差 662.83 217 3.05 * F.99<1.227>=6.63 要八兩組曼試者學難處就歸因中「勢力」因素之共變數分析 變其來源

SS'

df

MS'

F 組 !iJIJ 問 128.13 1 128.13 37.64* 性 !iJIJ 間 16. 的 1 16. 個 4.72 交宜作用 1.01 1 1.01 0.30 誤 差 7泊 .64 217 3.40 * F .99(1,117)=6.63

(8)

• 54 • 教育,j)理學報 要丸甫組曼試看學變成扭轉因中「雖度」固棄之共簣Jt~折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 ~tl 問 10.19 1 10.19 2.37 性 ~IJ 間 3.84 1 3.84 0.89 交宜作用 8.83 1 8.83 2.05 誤 差 932.42 217 4.29 要+ 兩組曼試看學黨ñ2就歸因中「遼東」因索之共變數~析 變具來標

MS'

df

MS'

F 組 5J

'J

問 .57 1 .57 .14 性 車。 間 .66 1 .的 .16 安芷"作用 .82 1 .82 .20 頭 911.75 217 4.20 從表七、表λ 、衰九和表十的分析結果來看,在成功歸因方面,成功導向組見量和失敢導向組見 量將學業成功歸國於「能力J和「努力j 這兩個因素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F=41. 06 ,37.64, P<O.Ol) 。由衷四的平均數來看,成功導向組見童在這兩個因素的平均數,均高於失敗導向組兒童。這表示成 功導向組見量比失敗導向組見量更傾向於將學業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兩因素所造成。至於「 難度」和「運氣」兩因素,共變數分析結果,並未達顯著水準 (F=2.37, 0.14, P>0.05) 。 固、兩組曼試看「學黨失敗歸因」四項因素共變數好析 成功導向兒童的失敗歸因型態是否和失敗導向見量有所差異?為瞭解此一問題,本研究以智力為 共變數,而以「能力」、「難度」、「努力」和「運氣」四個因素為依變數,進行雙困于共變數分析 。表十一、表十二、裘十三和表十四是分析的結果。 建+- 兩組曼試看學黨集散歸因中「能力J 因素之共變數封析 變異來聽

SS'

df

MS'

F 一 組 5J

'J

間 14.13 1 14.13 2.96 性 !iJtl 間 7.21 1 7.21 1.51 交互作用 6.65 1 6.65 1.39 誤 1036.24 217 4.78 要+=商組要試者擊黨失敗歸因中「努力j 因實是真變數~折 變異來頓

SS'

df

MS'

F 組 !iJ1j 間 12.97 1 12.97 2.91 性 !iJ

IJ

間 .05 1 .05 0.01 交互作用 .01 1 .01 0.003 誤 羞 何8.12 217 4.46

(9)

成功司,向與失敗導向學葷的學業成說及成就歸因比較研究 • 55 •

要+三兩組曼誼者學黨集散,因中「難度j 因實是共變數~折

變異來觀 SS' df MS' F

組 !iJJj 間 .∞o 1 .∞o .∞o

性 !iJJj 間 20.49 1 20.49 5.71* 交主作用 .13 1 .13 .04 誤 差 778.67 217 3.59 * F .95(1)217)=3.84 要+回 南組曼自看學黨失敗歸因中「運氣」因慕之其變數分析 變異來聽 SS' df MS' F 組 !iJIJ 問 昀 .83 1 路 .83 12.72* 性 !iJIJ 問 1.46 1 1.46 .33 安五作用 .82 1 .82 .19 誤 盞 969.21 217 4.47 * F.99<1,117)=6.63 表十一、表十二、表十三和表十四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失敗歸因方面,成功導向組見量和失敗導 向組見量將學業失敗歸因於「運氣」這項因素的差異,連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F=12.72, P<.Ol) 。從表五的平均數來看,失敗導向兒童在這個因素所得的平均數,高於成功導向見量。由此可見,失 敗導向見量比成功導向兒童更傾向於把學業失敗歸因於「運氣」因素所造成。在「難度 J 這因素上, 性別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 (F=5.71, P<.05) 。這表示女生較男生傾向於將學業失敗歸因為工 作的「難度」因素。 成功導向見量和失敗導向兒童在「能力」、「努力」、「難度」三因素的差異,均未達統計上的 顯著水準 (F=2.96 , 2.91, 0.00, P>.05) 。 討論 本研究的價設一為: r成功導向學量的學業成績高於失敗導向的學量」。根攘本研究考驗的結果 顯示:成功導向學量的學業成績顯著的高於失敗導向學章。因此,本研究的第→個值設撞得支持。此

研究結果和以往研究成就動擴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所得的結果一致 (Kestenbaum

&

Weiner,

1970; Eysenck, et al, 1973) 0 Atkinson 的成就動攝理論因而可獲得本研究結果的支持。

本研究的偎設二為 r成功導向的學童較傾向於將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 J (內在因素) ,而失敗導向的學重則較傾向於歸因為「運氣」因素。』根接本研究資料的分析結果顯示:成功導向 兒童比失敗導向見量更傾向於將學業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兩個因素。但是,在「難 度」和「運氣」兩因素方面,兩組沒有差異存在。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偉設前面部的獲得資料的支 持,但接面部份均未得到支持。 本研究的位設三為 r成功導向學量較傾向於將失敗歸因為努力(內控一一不穩定)因索,而失 敗導向學童則較傾向於歸因為能力和難度因素。 J 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失敗導向見量比成功導向見量 更傾向於把失敢歸因為「運氣」因素所造成。兩組見童在「能力」、「努力」和「難度」歸因方面並

(10)

• 56 • 教育心理學報 未有差異存在。由此可見,本研究骰設三朱撞得實料的支持。 綜合上面價設二和偎設三的考驗結果,成功導向見量和失敗導向兒童,在成功與失敗兩方面的歸 因型態略有不同,但是,其歸因型態並不十分符合成就歸因論的理論架構。只有部份的發現相符合而 己,那就是:成功導向兒童比失敗導向兒童更傾向於將學業成功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因 素。這個發現和以往有關的研究結果一致。如上所述,以往的研究發乎都指出:高成就動機的學生傾 向於把自己的成功歸因到能力和努力,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到缺乏努力。相反的,低成就動機的學生 傾向於把自己的成功歸因到不穩定或外在的因素,如運氣好或工作容易,而把自己的失敗歸因到缺乏

能力 (Kukla, 1972; Weiner 1974; Weiner, Heckhausen, Meyer, & Cook, 1972) 。同

樣的,也有研究發現:成功的學生比中等學生把內在因素視為是自己成就的更重要因素,而非成功的 學生則比中等學生將外在因素觀為是自己成就的更重要因素。 本研究發現失敗導向見量傾向於把失敗歸因為運氣所造成。這可能和個人的自我肪衛作用 (ego­ defence) 有關,因為如此歸因可以減低個人失敗的羞愧感,而達到保護個人自尊的目的。 何以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部份和以往的研究不甚一致?筆者認為可能的解釋是:第一、過去的研 究多半是在實驗室中所進行的 (Bar-Tal , 1978) ,此種研究結果可能和現實的成就情境所得結果不 同。第二、多數的研究係根攘立即的測驗或學習結果,但本研究是以一個學期的結果為歸因。因此, 研究結果可能不同。第三、以往的研究多半以中學生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對自己成就的知覺比較

正確,而且也比較能以理性的方式分析成功與失般的原因 (Nichol1s, 1978;ιKarabenick &

Hel1er, 1976) 。但本研究是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兒童為對象,在知覺的正確性和認知型式方面,可 能和年長的大、中學生有所不同。 Nichol1 s (1 979) 的研究會發現成就歸因有年齡的差異。 Bar­ Tal (1979) 以小學五、六年級見量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小學生傾向於將成功歸國到外在因素, 而將失敗歸因到內在因素。此項研究的發現正可說明 NicholI s 的觀點。第四、小學教師可能時常對 兒童成功與失敗的行為,援供他們的歸因訊息,以致兒童容易撞得老師對他們的信念,而影響其歸困 的認知。 總而言之,以小學生為對象從事成就歸因之研究,今後應受到注意和重視,以便撞得更多的證據 驗證 Weiner 的歸因論。 參考文獻 林邦傑: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就測驗與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團立歐治大學學報,民國60年, 23期, 第215...246頁。 林碧寧等:中國學童焦慮量表之修訂。載於楊國植、張春輿編;中國見車行濁的發展。臺北市:環宇 出版社,民國62年。 資堅厚:瑞丈民非文字推理測驗之應用。測驗年到,民國53年 .11輯,第20...23頁。 郭生主:闊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民國62年, 15 輯,第451...534 頁。 楊國樞等:國中學生的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到。民國62年, 35期,第41 -86頁。 鄭慧玲、楊國樞:成就歸國歷程對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的影響。中央研究暐民族學研究所集刑。民國 66年'的期,第85...127頁。 謝季宏:智力、學舊舊慣、 E監獄動擒,友家長社會地位輿園中生學黨成就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

(11)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童的學業成說及成就歸國比較研究 • 57 •

Ames, C., Ames R., & Felker, D W. Inform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determ

nants of chiIdren's achievement attribution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 68, 63-69.

Arkin, R M., & Maruyama, G M. Attribution, affect, and college exam per-formance.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9, 71, 85-93.

Atkinson, 1. W.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 1.: Van Nostrand,

1964.

Bar-Tal, D Attributional analysis of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Review

01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8, 品, 259-271.

Bar-Tal,口, & Daron, E. PupiIs'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Child

Develoþment. 1979, 帥, 264-267.

Bar-Tal, D, & Frieze, I.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gender as determinants of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1975.

Bar-Tal, D, & Frieze, I.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males and females as a

determinant of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Iure. Journal

01

Sex

Roles. 1977, 3, 301-313.

Bar-Tal, D, Raviv, A., & Bar-Tal, Y. Causal percep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by advantaged, integrated and disadvantaged pupils. British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0, 50, 137-146.

Bernstein, W. M., & Stephan, W. G Explaining attributions for achievement: A path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

7, 1810-1821.

Carolyn, B. 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ourth grade

non-handicapped and learning disabled boys and gir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82, 鈕, 3547-A.

Deaux, K可& Farris, E. Attributing causes for one's own performance: The effects of sex, norms, and outcome. Journal

01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77, 11, 59一72.

Eysenck,且1. et al (eds.). Encycloρedia

01

Psychology. 1973, 2, 286一287.

Feather, N. T.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valence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relation to initial confidence and perceived locus of control.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 時, 129-144.

Feather, N. T., & Simon, 1. G. 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valence of outcome in relation to initial confidence and success and failure of self and other. Journal

01

Personalil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1, 18, 173-188. Fitch, G Effects of self-esteem, perceived performance, and choice on causal

(12)

• 58 • 教育心理學報

Frieze, I.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to explain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01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76, 10, 293-305.

Fry, P. 皂, & Ghosh, R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Comparis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sian and Caucasion children. Journal

01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0, 口,組3-363.

Gough, R G. What determin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 Journal

01

Educational Research, 1953, 46, 321-331.

Halperin, M. 色, & Abrams,

n

L. Sex differences in predicting final

examina-tion grades: The influence of past performance, attributions,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于78,呵, 763-771. Isaacson,

R

L. Relation between achievement, test anxiety, and curricular

choices. Journal

01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4, 船, 447-452.

Joy,

n

R Achievement motive and performance and stimulation of effort

attribution in low economic status black and Hispanic yout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82, 峙, 114-A.

Jung, J. Understanding human motivation: A cognitive approach. N. Y.: Macmillan

Publishing, 1978.

Karabenick, J.口, & Heller ,瓦 A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effort and ability attributions. Develoρ mental Psychology, 1976, 妞, 559-560.

Kestenbaum, J. M., & Weiner, B.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related to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est anxiety. The Journal

01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0, 34, 343-344.

Korman, A K The Psychology

01

Motivation. Engl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74.

Krove妞, M. L. Explaining success or failure as a function of one's locus of control. Journal 0/ Personality, 1974, 鈕, 175-189.

Kukla, A Attributional determinants of achievement-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2, 缸, 166-174.

Lee

,

W. A The influence of task-versus self-focus on children's achievement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82, 錯, 74

o-

A.

Linda

,

C. G. The relationship of degree of accu1turation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in Korean and Samoan-American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82, 妞, 51的2-A.

Mahone, C. R Fear of failure and unrealislic vocational aspiration. Journal

01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0, 帥, 253-261.

McMahan, 1.

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expectancy of

success.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28, 108-114. Murr

(13)

成功導向與失敗導向學葷的學業成就及成說歸自比較研究 • 59 •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in reading.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9, 口, 94-99.

Rest,皂, Nierenberg, R., Weiner,旦, & Heckhausen, H Further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perceptions of effort and ability o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28, 187-197.

Simon, 1. G., & Feather, N T. CausaI attributions for success and failure at university examination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3, 倒,鈞一切­ UhIinger. C. A., & Stephens, M A Relation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tudents of superior abiIity.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0, 51, 259-266.

Weiner, R Theories

01

motivation. Chicago: Markham PubIishing, 1前2.

Weiner, 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 Morristown, N J.: General Learing Press, 1974.

Wein凹, R, et al.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Iure. In E. E. Jones

et al. (Eds),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01

behavior. Morristown, N 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1.

Weiner 旦, Heckhausen, H Meyer W., & Cook, R. E. CausaI ascriptions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of effort. Journal

01

Personali砂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2, 21, 239-248.

Weiner. 旦, & Kulka, A An attributionaI analysi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0, 時, 1-20.

Weiner, B., Nierenberg, R., & Goldstein, M. SociaI Iearning (Iocus of controI)

versus attributional (causal stability) interpretations of expectancy of success.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44, 52-68. Weiner,旦, & Potepan, P. A PersonaIity correlates and affective reations

towards exams of succeeding and failing coIIege students. Journal

01

(14)

• 60 • 教育心理學報

Bul1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3, 16, 47-60.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hìna.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AUSUAL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BY SUCCESS..ORIENTED AND

FAILURE-ORIENTED CHILDREN

SHENG-YU

Kuo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causual attribution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by success-oriented and failure-oriented children. Two hundred and twenty two fifth and sìxth grade children were drawn from 610 pupil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In terms of score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est anxiety scale, the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into success-orienìed (67 males and 46 females) and failure-oriented (48 males and 61 females) groups. They were administered both attributional scale for success and fai1ure and ìnìelligence test, except that the scores of school achievement were copied down from the school record.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two-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using IQ scores as covariate.

The major results obtained were: (1) The pupils of success-oriented

group had a hig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the pupiIs of

failure-oriented group. (2) The pupils of success-failure-oriented group tended to attribute their success to ability and effort. (3) The pupils of failure-oriented group tended to attribute their failure to luck.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provid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先天生理的變因 家庭功能失衡 班級氛圍不佳 社會媒體誤導 價值觀念的偏差 單親家庭增多 欠缺成功經驗 錯誤楷模學習 人格特質所導致 親職教育不彰 學習動機低落

Krajcik, Czerniak, & Berger (1999) 大力倡導以「專題」為基礎,教導學生學習科 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稱之為專題導向的科學學習(Project-Based Science,

(isotropy)介質,P 與E 方向相同且成正比, M

事業成功與生活品質 追求物質還是人際和諧 長期與短期導向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看完【科技的成就與破壞—基因改造食品】的相關文章及報導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