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力學參數是否可以作為長距離跑步的效率指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動力學參數是否可以作為長距離跑步的效率指標?"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運動競技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College of Sports and Recre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動力學參數是否可以作為長距離跑步的效率指標? Can kinetic parameter be an efficiency index of distance running? 王恩慈 Wang, En-Tzu 指導教授:相子元 博士 Advisor: Shiang, Tzyy-Yuang,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August 2020.

(2) 動力學參數是否可以作為長距離跑步的效率指標? 2020 年 8 月 研究生:王恩慈 指導教授:相子元 摘要 本研究旨在尋找長距離跑步時,代表跑步效率的動力學指標。本研究招募 10 位大 專公開級長跑隊選手,其中一名為具奧運資格之頂尖選手。測量實驗參與者之最大攝氧 量、跑步經濟性、 3000 公尺跑步表現與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及衝量。以皮爾森相關係數 觀察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的關聯,以單一樣本 T 檢定觀察頂尖選手與 優秀選手跑步經濟性以及跑步表現的差異,以獨立樣本 T 檢定來觀察頂尖選手與優秀 選手動力學參數的差異。結果發現,在跑者能維持穩定跑步姿勢的速度下,垂直衝量與 跑步經濟性以及跑步表現的相關性達 -0.48 及 0.74 ;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以及跑步表 現的相關性達 -0.59 及 0.51 。頂尖選手的橫向、垂直峰值與橫向、垂直、及總衝量顯 著高於優秀選手。此研究結果顯示在跑者能維持穩定跑步姿勢的速度下,垂直衝量及總 衝量較能代表跑步效率。. 關鍵詞:動力學參數、長距離跑步、跑步效率. i.

(3) Can kinetic parameter be an efficiency index of distance running? August, 2020 Author: Wang, En-Tzu Advisor: Shiang, Tzyy-Yu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kinetic index of efficiency in distance running. Ten distance runners were recruited. One of them was qualified for Olympic trials. Maximal oxygen uptake, running economy, 3000 m running performance were measure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kinetic parameter and running economy and between kinetic parameter and running performance. The one 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running economy and running performance between elite runner and good runners. And independent t test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of kinetic parameters between elite runner and good runners. When runners can maintain a stable running postu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rtical impulse and running economy reaches -0.48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rtical impulse and running performance reaches 0.7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impulse and running economy reaches -0.59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impulse and running performance reaches 0.51. The peak medial-lateral and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elite runner is higher than good runners. The medial-lateral, vertical and total impulse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elite runner is higher than good runners.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vertical and total impulse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running efficiency when runners can maintain a stable running posture.. Keywords: kinetic parameter, distance running, running efficiency ii.

(4)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次.................................................................................................................................. iii 表次....................................................................................................................................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4 第一節. 運動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4. 第二節. 時空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5. 第三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7. 第四節. 文獻小結 ............................................................................................................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9 第一節. 實驗設計 ............................................................................................................9. 第二節. 實驗參與者 ........................................................................................................9. 第三節. 實驗儀器 ..........................................................................................................10. 第四節. 實驗流程 ..........................................................................................................1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3. 第六節. 統計分析 ..........................................................................................................17. iii.

(5) 第肆章 研究結果 ............................................................................................18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之攝氧量相關參數 ......................................................................... 18. 第二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之關聯................................................. 20. 第三節.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差異 ...........................................................................22. 第伍章 討論 ....................................................................................................24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的有氧能力、跑步表現與跑步效率 ............................................. 24. 第二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25. 第三節.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差異 ...........................................................................28. 第陸章 結論 ....................................................................................................30 參考文獻 .......................................................................................................................... 31 附錄一、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 34 附錄二、生物力學測試注意事項 ................................................................................... 35. iv.

(6) 表次 表 1 運動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之關聯表............................................................................5 表 2 時空參數與跑步經濟性之關聯表 ...............................................................................6 表 3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之關聯表............................................................................8 表 4 兩種速度下實驗參與者動力參數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21 表 5 不同速度下,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之皮爾森相關係數 ................ 21 表 6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峰值差異 ...................................................... 23 表 7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衝量差異 ...................................................... 23 表 8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時空參數的差異............................................... 23. v.

(7) 圖次. 圖 1 實驗設計圖 ..................................................................................................................9 圖 2 Cortex METALYZER® 3B 攝氧分析系統 ................................................................. 10 圖 3 跑步機與四個角落的力量感測器 ............................................................................. 10 圖 4 實驗流程圖 ................................................................................................................ 11 圖 5 攝氧量隨時間變化圖,紅圈處為最大攝氧量 .......................................................... 13 圖 6 攝氧量隨時間變化圖,紅線平均為該速度跑步經濟性 ...........................................13 圖 7 垂直方向的四個力量感測器之原始數據 .................................................................. 14 圖 8 扣除跑步機重量四個力量感測器原始數據 .............................................................. 14 圖 9 四個力量感測器值相加得到人體所受地面反作用力,對體重進行標準化 ............ 15 圖 10 以 30Hz 低通濾波處理,紅線為觸地閾值 ........................................................... 15 圖 11 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示意圖 ....................................................................................... 16 圖 12 衝量示意圖 .............................................................................................................. 17 圖 13 最大攝氧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19 圖 14 速度 14.5 km/hr 時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 19 圖 15 速度 16 km/hr 時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 20 圖 16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攝氧量相關參數之差異 ........................................................ 22 圖 17 速度 14.5 km/hr 下,垂直衝量與跑步經濟性關聯圖 ...........................................25 圖 18 速度 14.5 km/hr 下,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關聯圖 ................................................ 26 圖 19 速度 14.5 km/hr 下,垂直衝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 27 圖 20 速度 14.5 km/hr 下,總衝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 27 圖 21 速度 14.5 km/hr 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力量峰值差異................................. 29 圖 22 速度 14.5 km/hr 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衝量差異 ........................................ 29. vi.

(8)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相較於短距離衝刺或中距離跑步,長距離跑步主要的能量系統為有氧系統,因此, 若想擁有傑出的跑步表現必須具備良好的有氧能力。過去的研究結果也證實,有氧能力 跟長距離跑步表現呈正相關 (Billat, Demarle, Slawinski, Paiva, & Koralsztein, 2001),若想 提高跑步表現勢必要提升有氧能力。然而,有氧能力不可能無限制的提升,菁英選手之 間的有氧能力通常差距不大 (Conley & Krahenbuhl, 1980),對於有氧能力相差不大的跑 者,影響跑步表現最主要的因素為跑步效率 (Conley & Krahenbuhl, 1980)。. 現階段通常使用跑步經濟性作為跑步效率的指標,跑步經濟性為特定跑步速度下, 穩定跑步時的攝氧量,可以代表特定速度下的能量消耗,攝氧量越大表示跑步效率越差, 反之,攝氧量越小代表消耗的能量越少、效率越好。過去文獻發現對於有氧能力相距不 大的跑者而言,跑步經濟性會比最大攝氧量更能反映出跑步表現的差異 (Conley & Krahenbuhl, 1980; Powers, Dodd, Deason, Byrd, & McKnight, 1983) 。雖然跑步經濟性可 以反映跑步效率,但因其量測方式較為繁複,且對實驗參與者跑步動作干擾較大,因此 較難在實務訓練上使用。相較之下,量測運動生物力學參數對實驗參與者跑步動作干擾 較小,且與跑步動作的連結較強,因此許多研究試圖尋找生物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間 的關聯。. 1.

(9) 第二節 研究問題. 過去在觀察運動生物力學參數和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時,通常會將生物力學參數分 為三種,運動學參數、時空參數以及動力學參數。其中又以運動學參數和時空參數的研 究居多,少部分的研究有觀察部分動力學參數。然而,大部分運動學與時空參數跟跑步 效率的關聯均不明朗,許多研究間的結果互相矛盾,例如觸地時踝關節的蹠屈速度、髖 關節傾斜角度、觸地時間、垂直震幅、著地策略等 (Barnes, Mcguigan, & Kilding, 2014; Cavanagh & Williams, 1982; Folland, Allen, Black, Handsaker, & Forrester, 2017; Williams & Cavanagh, 1986) ,目前似乎無法建立一個明確的效率指標。. 整理過去矛盾的研究結果,發現運動學和時空參數較偏向跑步姿勢的描述,使用這 些參數當作效率指標表示僅存在一個絕對標準的跑步姿勢。對於上述提及的矛盾研究結 果,有研究認為不存在絕對省力的跑步姿勢,省力模式會因跑者的身體狀況、跑步習慣 而不同,良好的跑步效率則源於使用較少的能量來完成相同的跑速 (Moore, 2016)。過去 觀察動力學與跑步效率關聯的研究結果較符合這樣的原理 (Heise & Martin, 2001; Kyrolainen, Belli, & Komi, 2001; Støren, Helgerud, & Hoff, 2011) ,然而相較於其他兩類 參數的研究,觀察動力學與跑步效率關聯的研究數量稀少且研究參數較不完整。除此之 外,這幾篇研究多不是在穩定跑步的情況下量測動力學參數,也未控制實驗參與者的有 氧能力,更無進一步觀察動力學參數與跑步表現的關聯,藉此來確認參數與效率之間的 關聯。因此,雖然理論與結果看似合理,但若要使用動力學參數作為跑步的效率指標仍 需要經過更完整的實驗確認。. 2.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在有氧能力相似的跑者間觀察: 1.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的關聯 2.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表現的關聯.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在有氧能力相似的跑者中,動力學參數可以反映長距離的跑步效率。.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除了在學術上可以填補過去文獻較不足的部分,完善過去觀察動力學參數與 跑步效率之間關連的空缺,且有機會為實務訓練提供一個能用來評估跑步效率的參數。 隨著感測科技的進步,許多穿戴式裝置漸漸能在不影響人體活動的情況下收取資料,且 價格也大幅降低。若能以穿戴式裝置來評估跑步效率,將會成為訓練的一大助力。. 3.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觀察生物力學參數和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常將生物力學參數分為運動學參數、時 空參數與動力學參數。本章主要探討這三類文獻的結果,並觀察何種參數較有機會成為 跑步效率的指標。. 第一節 運動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探討運動學參數和跑步效率的關聯時,過去研究發現有許多可能影響到跑步效率的 參數,如觸地時踝關節的蹠屈速度、觸地時的髖伸直角度、觸地時的小腿角度、剎車期 的髖屈曲速度和支撐期的踝關節蹠屈速度等 (Sinclair, Taylor, Edmundson, Brooks, & Hobbs, 2013) 。效率較佳的跑者可能會在觸地時擁有較大的踝關節蹠屈速度、髖伸直角 度與小腿和地面垂直的程度,觸地時的參數與觸地的技術有關 (Williams & Cavanagh, 1986;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支撐期的踝關節蹠屈速度有較矛盾的結果,有研究 覺得較大較佳,有研究則發現相反的結果 (Sinclair et al., 2013;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 如表 1 所示,雖然有非常多運動學參數可能會影響跑步效率,但只有離地時的腳 伸直是目前在各個研究中較有共識的參數 (Moore, Jones, & Dixon, 2012; Moore, Jones, & Dixon, 2014;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對此,有學者認為較小的腳伸直可以讓伸肌 肌肉處於力量-長度較佳的位置,且會減少下肢的轉動慣量,有利於增進跑步效率,但兩 個解釋並無更進一步的研究支持 (Moore, 2016) 。然而,運動學參數主要在描述特定肢 段的運動狀態,即使發現許多可能影響跑步效率的參數,卻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參數能作 為整體跑步效率指標。 4.

(12) 表 1 運動學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關聯表 踝關節的蹠 ↑. Williams & Cavanagh, 1986. 髖伸直角度. ↑. Williams, Cavanagh, & Ziff, 1987. 小腿角度. ↑. Williams, Cavanagh, & Ziff, 1987. 髖屈曲速度. ↓. Sinclair et. al., 2013. 屈速度 觸地時. 剎車期. 踝關節蹠屈 支撐期. ↑↓. Sinclair et. al.,2013; Williams et al., 1987. 速度 Moore et al., 2014; Moore et. al., 2012; 離地時. 腿延展. ↓ Williams et al., 1987. 註:↓代表參數數值越小跑步效率越好; ↑代表參數數值越大跑步效率越好;. 第二節 時空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觀察時空參數和跑步效率之關聯有最多的研究數量,但也擁有最多衝突的研究結果 (如表 2 所示)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觸地時間越長對跑步效率越好 (Barnes et al., 2014), 有些研究發現相反的結果 (Folland et al., 2017; Santos-Concejero et al., 2014) ,還有一些 研究沒有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 (Heise & Martin, 2001; Kyrolainen et al., 2001) 。針對此現 象有學者認為觸地時間包含了煞車期與推進期的資訊,然而跟能量損耗相關的應該是煞 車的時間,若把在剎車時間分離出來討論應該會觀察到更明確的趨勢 (Moore, 2016) 。. 相似的參數還有垂直震幅,部分的研究認為應該盡量減少垂直震幅,因為耗費能量 在非前進的方向會造成能量的浪費 (Folland et al., 2017; Williams & Cavanagh, 1986) , 對於跑步效率有負面的影響。然而有些研究發現垂直震幅的差異並不會造成跑步效率的 5.

(13) 差異 (Lussiana et al., 2017) ,可能原因是垂直方向的能量可以轉化為彈力位能儲存在下 肢,減少能量的耗損。有關步幅的研究大部分用模擬的方式去計算最佳步幅,有研究發 現跑者的自選步幅會比最佳步幅稍大,也有研究發現相反的結果,但整體而言有經驗的 跑者自選步幅都會接近最佳效率的步幅長度 (Ruiter, Verdijk, Werker, Zuidema, & de Haan, 2014) 。有關著地策略的研究分成兩種看法,發現後足著地較佳的研究認為,前足 著地會造成較大的肌肉活化,不利於提高跑步效率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發現 前足著地較佳的研究認為,前足著地較能有效的運用阿基里斯腱儲存彈性能量,有利於 提高跑步效率 (Michele & Merni, 2014) 。. 表 2 時空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關聯表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著地策略. 前足、後足 Michele & Merni, 2014 Barnes et al., 2014; Di Michele & Merni, 2014; Folland et al., 2017; Heise & Martin, 2001;. 觸地時間. ↑↓X Kyröläinen, Belli, & Komi, 2001;Williams & Cavanagh, 1986; Williams et al., 1987; Santos-Concejero et al., 2014; Folland et al., 2017; Thibault et al., 2017; Williams &. 垂直震幅. ↓X Cavanagh, 1986; Thibault et al., 2017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步幅. ↑↓ Ruiter et. al., 2014. 註:↓代表參數數值越小跑步效率越好; ↑代表參數數值越大跑步效率越好; X 代表參數數值與跑步效率沒有關聯. 6.

(14) 第三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有關動力學參數的研究較少,可能原因為在收取動力學參數時較難控制跑步速度, 然而要觀察與跑步效率的關聯需在穩定速度的前提下才能比較,因此相關的研究較少。 2001 年有一篇研究在 15 公尺的跑道中裝置一塊力板,令實驗參與者以特定速度跑過 力板,並收取速度誤差 3% 以內的資料來計算垂直衝量、前後衝量、內外衝量。研究發 現垂直衝量越大跑步效率越差,對此作者認為因為垂直衝量越大表示浪費了越多的能量 在垂直方向的彈跳,因此降低了跑步的效率 (Heise & Martin, 2001) 。. 另一篇研究則是在 200 公尺的操場中安裝一條長 15 公尺的力板跑道,使用電子 車來控制跑者速度,並在跑者跑經力板跑道時收取光點資料與三軸地面反作用力。此研 究僅分析各軸向的峰值與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煞車力峰值是三個軸向中最能 影響跑步效率的參數,作者認為煞車力越大造成的能量耗損越多,導致跑步效率越差 (Kyrolainen et al., 2001) 。 在動力學與跑步效率相關的研究中,僅有一篇研究有進一步 觀察其與跑步表現的關聯。該研究發現垂直力峰值與水平力峰值總和跟跑步表現、跑步 效率均有高度的相關,峰值和越小跑步表現與經濟性越好 (Støren et al., 2011) ,作者的 觀點為峰值總和表示總使用的能量,花費的能量越小表示浪費的能量越少,代表跑步的 效率越好。. 雖然動力學參數研究的結果與解釋似乎都非常一致且合理,然而,綜觀過去動力學 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性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相較於其他兩類參數的研究,動力學參數 的研究相對來說數量稀少且參數較不完整 (如表 3 所示) 。且除了一篇研究是在穩定跑 步速度的情況底下收取動力學參數 (Kyrolainen et al., 2001) ,其他研究都是在較短的跑 道裡面完成加速到特定速度來收取動力學參數,與長距離跑步的情況較不相符,也與跑 步效率收取的情況相異,這或許是影響結果的原因。 7.

(15) 表 3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關聯表 垂直 峰值. 煞車 峰值. 推進 峰值. 橫向 峰值. 垂直 衝量. 煞車 衝量. 推進 衝量. 橫向 衝量. 總 衝量. 文獻 Kyröläinen et al.,. ↓. X. X. X. -. -. -. -. 2001. -. -. -. -. ↓. X. X. X. -. Heise, 2001. X. X. X. -. X. -. -. -. -. Støren 2011. 註:↓代表參數數值越小跑步效率越好; X 代表參數數值與跑步效率沒有關聯. 第四節 文獻小結. 綜觀上述三種研究,從運動學或時空參數較難找到代表跑步效率的指標,而從動力 學參數似乎較能找到跑步效率的指標,然而研究數量較少且參數較不完整。除此之外, 上述研究均無控制實驗參與者的有氧能力,且無更進一步比較參數與跑步表現之間的關 聯,因此無法更進一步確定這些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 8.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實驗設計 圖 1 為本研究實驗設計圖,由於跑步表現會受到跑步效率跟有氧能力的影響,因 此本研究在控制有氧能力的情況下,觀察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並進一步 透過觀察動力學參數與跑步表現之間的關係來確認動力學參數是否適合作為長距離跑 步的效率指標。 觀察關聯. 觀察關聯. 跑步效率 (跑步經濟性). 動力學參數. 跑步表現 有氧能力 (控制). 圖 1 實驗設計圖. 第二節 實驗參與者 本研究招募 10 位大專長跑隊的選手,所有參與者在實驗近六個月內,無任何下肢 神經、肌肉、骨骼、肌腱、韌帶和心血管相關疾病 9.

(17) 第三節 實驗儀器 一、測量攝氧量設備 使用攝氧分析系統 (Cortex METALYZER® 3B) 收取攝氧量相關資訊。. 圖 2 Cortex METALYZER® 3B 攝氧分析系統. 二、跑步機 使用 Sportsart 6300 跑步機 (Sportsart 6300, USA) 收取長距離跑步時生物力學參數。. 三、力量感測器 使用四個三軸力量感測器 (Forsentek, China),放置在跑步機四角,用以量測前後、 垂直、內外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 圖 3 跑步機與四個角落的力量感測器 10.

(18) 第四節 實驗流程. 三公里測驗. 攝氧量測驗. 生物力學參數收. 間 隔 一. 間 隔 兩. 週. 週. 圖 4 實驗流程圖. 一、三公里測驗 為了取得長距離的跑步表現,實驗參與者會在 400 公尺的戶外跑道測驗三公里的成 績,並記錄平均速度與每圈完成時間。實驗環境控制在同一時間、溫濕度、無風狀 態。. 二、攝氧量測驗 攝氧量收取為速度漸增跑步測驗,起始速度為 10 km/hr,每階段跑四分鐘,階段與 階段中間休息一分鐘,每增加一個階段速度往上調整 1.5 km/hr,直到實驗參與者無 法負荷被安全裝置吊起為止。. 三、動力學參數收取 動力學參數收取過程與攝氧量相似,速度 10、12、14.5、16 km/hr 各跑四分鐘, 每階段中間休息一分鐘,會在過程中收取最後一分鐘的地面反作用力資訊。 11.

(19) 12.

(2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一、攝氧量相關參數: (一) 最大攝氧量:如圖 5 所示,為整個攝氧量收取過程中的最大值。. 圖 5 攝氧量隨時間變化圖,紅圈處為最大攝氧量. (二) 跑步經濟性:如圖 6 所示,在速度 14.5、 16 km/hr 的階段,四分鐘裡最後 一分鐘的攝氧量平均值。. 圖 6 攝氧量隨時間變化圖,紅線平均為該速度跑步經濟性 13.

(21) (三) 跑步表現: 3000 公尺測驗的平均速度,單位是 km/hr。. 二、地面反作用力處理 如圖 7-10 所示,先將收取到的四個力量感測器的值依方向扣除跑步機的重量,再 相加並對體重進行標準化,最後以 30Hz 低通濾波處理,觸地閾值設為 0.05 倍體重。. 圖 7 垂直方向的四個力量感測器之原始數據,其單位為伏特,電壓大小與施加力 成正比. 圖 8 扣除跑步機重量後,四個力量感測器原始數據,加總則為人體所受地面反作 用力 14.

(22) 圖 9 四個力量感測器值相加得到人體所受地面反作用力,對體重進行標準化,單 位為自身體重之倍數. 圖 10 以 30Hz 低通濾波處理,紅線為觸地閾值,高於觸地閾值之時間為觸地 期,反之則為騰空期. 15.

(23) 三、動力學參數 計算 30 秒內,每一步的推進力、煞車力、垂直力以及橫向力的峰值,以及 30 秒的 推進、煞車、橫向衝量,並計算淨衝量與總衝量。其中前後方向有助人體前進的力 為推進力,反之則為煞車力。 (一) 剎車力峰值:從著地瞬間起,煞車力的最大值。 (二) 推進力峰值:從著地瞬間起,推進力的最大值。 (三) 垂直力峰值:從著地瞬間起,在整個觸地期垂直方向力量的最大值。 (四) 橫向力峰值:從著地瞬間起,橫向力的最大值。. 圖 11 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示意圖,計算各方向之最大值,並取 30 秒內所有值之平 均作為該參數值. (五) 煞車衝量:剎車期內,剎車時間與剎車力的積分值,積分公式使用梯形法公式。 (六) 推進衝量:推進期內,推進時間與推進力的積分值,積分公式使用梯形法公式。 (七) 垂直衝量:整個觸地期內,觸地時間與垂直力的積分值,積分公式使用梯形法 公式。. 16.

(24) 圖 12 衝量示意圖,計算塗色區塊面積,並取 30 秒的總合做為該參數值. (八) 淨衝量:推進衝量的絕對值–剎車衝量的絕對值。 (九) 總衝量:推進衝量、煞車衝量的絕對值、左右衝量的絕對值、垂直衝量的總和。. 第六節 統計分析. 以 Matlab R2019b 進行統計分析,以皮爾森相關分析觀察各個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 濟性和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以單一樣本 T 檢定觀察頂尖選手跟優秀選手最大攝氧量、 跑步表現與跑步經濟性的差異,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觀察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動力學參 數的差異。. 17.

(25) 第肆章.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分為三部分呈現, (一) 實驗參與者的攝氧量相關參數, (二) 實驗參與者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 (三)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有氧能力 及動力學參數與時空參數之間的差異。.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之攝氧量相關參數. 此次實驗參與者為 10 名男性,均為大專院校長跑隊選手,平均身高為 173.2 ± 4.4 (cm),平均體重為 60.9 ± 4.9 (kg) 。平均最大攝氧量 66.94 ± 2.87 (ml·kg-1·min-1) ,平 均 3000 公尺速度 19.37 ± 0.72 (km/hr) ,速度 14.5 (km/hr) 時的平均跑步經濟性 44.21 ± 4.25 (ml·kg-1·min-1) ,速度 16 (km/hr) 時的平均跑步經濟性 49.79 ± 4.00 (ml·kg-1·min1. ) 。. 最大攝氧量與跑步表現的結果如圖 13 所示,呈低度負相關,皮爾森相關係數為 0.17;在速度 14.5 下的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的關聯如圖 14 所示,呈中度負相關,皮 爾森相關係數為 -0.49;在速度 16 下的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的關聯如圖 15 所示, 呈中度負相關,皮爾森相關係數為 -0.43。. 18.

(26) 圖 13 最大攝氧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代表有氧能力與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性. 圖 14 速度 14.5 km/hr 時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代表速度 14.5 km/hr 下, 跑步效率與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性. 19.

(27) 圖 15 速度 16 km/hr 時跑步經濟性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代表速度 16 km/hr 下,跑步 效率與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性. 第二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之關聯. 實驗參與者的動力學參數平均值如表 4 所示,其中力量峰值的單位為標準化體重, 衝量單位為體重*秒。總體數值範圍如下,煞車力峰值介於 0.12 - 0.87 間,推進力峰值 介於 0.37 - 0.86 間,橫向力峰值介於 0.04 - 0.81 間,垂直力峰值介於 2.91 - 5.34 間。 煞車衝量介於 1.17 - 2.70 間,推進衝量介於 1.49 - 2.34 間,橫向衝量 1.54 - 2.96 介於 間,垂直衝量介於 28.30 - 30.07 間,淨衝量介於 -0.67 - 0.78 間,總衝量介於 34.09 36.01 間。. 20.

(28) 表 4 兩種速度下實驗參與者動力參數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煞車 峰值. 推進 峰值. 橫向 峰值. 垂直 峰值. 煞車 衝量. 推進 衝量. 橫向 衝量. 垂直 衝量. 淨 總衝量 衝量. Mean. 0.50. 0.55. 0.33. 3.68. 1.87. 2.00. 2.42. 28.71. 0.13. 35.00. Std. 0.07. 0.04. 0.10. 0.35. 0.36. 0.23. 0.41. 0.28. 0.45. 0.55. Mean. 0.52. 0.57. 0.35. 3.94. 1.71. 1.91. 2.31. 29.12. 0.20. 35.05. Std. 0.05. 0.08. 0.09. 0.39. 0.43. 0.27. 0.43. 0.51. 0.53. 0.57. 速度. 14.5. 16 註:力量峰值單位為體重,衝量單位為體重*秒.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及跑步表現的皮爾森相關係數如表 5 所示,在速度 14.5 km/hr 情況下,垂直衝量及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呈中度相關 (-0.48、-0.59) ,垂直衝量 與跑步表現呈高度相關 (0.74) ,總衝量與跑步表現呈中度相關 (0.51) 。在速度 16 km/hr 情況下,僅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勉強達中度相關 (-0.44) 。. 表 5 不同速度下,動力學參數與跑步經濟性和跑步表現之皮爾森相關係數 煞車. 推進. 橫向. 垂直. 煞車. 推進. 橫向. 垂直. 淨. 峰值. 峰值. 峰值. 峰值. 衝量. 衝量. 衝量. 衝量. 衝量. RE. 0.26. -0.03. -0.14. 0.00. -0.32. 0.06. -0.24. -0.48. 0.28. -0.59. 3K. -0.15. -0.26. 0.14. 0.14. -0.11. -0.17. 0.37. 0.74. 0.00. 0.51. RE. 0.21. -0.09. -0.38. -0.03. -0.20. -0.04. -0.39. 0.00. 0.14. -0.44. 3K. -0.06. -0.18. 0.12. -0.04. 0.05. 0.00. 0.33. 0.11. -0.04. 0.39. 速度. 總衝量. 14.5. 16 註:RE 表示跑步經濟性, 3K 表示跑步表現. 21.

(29) 第三節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差異.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攝氧量相關參數差異如圖 16 所示,頂尖選手的最大攝氧量 與優秀選手無顯著差異,跑步表現及跑步經濟性則顯著優於優秀跑者。. 圖 16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攝氧量相關參數之差異,*表示有顯著差異 其中,RE 表示跑步經濟性,單位為 (ml·kg-1·min-1) ;VO2 max 表示最大攝氧 量,單位為 (ml·kg-1·min-1) ;Performance 表示 3000 公尺平均速度,單位為 (km/hr)。. 速度 14.5 和 16 時,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動力學參數差異如表 6、7 所示,在 速度 14.5 km/hr 時,頂尖選手的橫向峰值、垂直峰值、橫向衝量、垂直衝量以及總衝量 顯著高於優秀選手;速度 16 km/hr 時,頂尖選手的煞車峰值、橫向峰值、垂直峰值、 橫向衝量及總衝量顯著高於優秀選手。. 22.

(30) 表 6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峰值差異 煞車 峰值. 推進 峰值. 橫向 峰值. 垂直 峰值. 頂尖. -0.49±0.09. 0.55±0.04. 0.40±0.09. 3.90±0.24. 優秀. -0.50±0.07. 0.55±0.05. 0.32±0.11*. 3.64±0.37*. 頂尖. -0.55±0.10. 0.56±0.04. 0.41±0.08. 4.14±0.34. 優秀. -0.51±0.06*. 0.57±0.08*. 0.34±0.09*. 3.91±0.40*. 速度. 14.5. 16 註:*表示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該參數有顯著差異,峰值單位為自身體重 表 7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衝量差異 速度 頂尖. 煞車 衝量. 推進 衝量. 橫向 衝量. 垂直 衝量. 淨 衝量. 總衝量. 1.81. 2.07. 2.96. 29.17. 0.26. 36.01. 14.5 優秀 1.87±0.38 頂尖. 1.99±0.24. 1.71. 1.92. 2.36±0.38* 28.66±0.24* 0.12±0.47 34.89±0.44* 2.755. 29.193. 0.215. 35.591. 16 優秀 1.71±0.43. 1.91±0.29. 2.26±0.43* 29.12±0.54. 0.19±0.56 34.99±0.57*. 註:*表示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該參數有顯著差異,衝量單位為體重*秒.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時空參數差異如表 8 所示,在速度 14.5 與 16 km/hr 時, 頂尖選手的觸地時間、騰空時間、步頻及步幅均與優秀選手有顯著差異,頂尖選手觸地 時間較短、騰空時間較長、步頻較高、步幅較短。 表 8 不同速度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時空參數的差異 觸地時間. 騰空時間. 步頻. 步幅. (s). (s). (1/min). (m). 頂尖. 0.165±0.01. 0.163±0.02. 183.19±6.78. 1.32±0.05. 優秀. 0.181±0.02*. 0.153±0.03*. 180.10±10.19*. 1.35±0.09*. 頂尖. 0.145±0.01. 0.179±0.00. 185.03±3.10. 1.44±0.02. 優秀. 0.155±0.02*. 0.173±0.00*. 182.89±7.52*. 1.46±0.06*. 速度. 14.5. 16. 23.

(31) 第伍章. 討論. 由於本研究希望在一群有氧能力相似之跑者間探討動力學參數差異對跑步效率的 影響,因此必須先確認實驗參與者的有氧能力是否相似,才能更進一步比較動力學參數 跟跑步效率的關聯性。又因本次實驗有一位跑步效率明顯優於其他實驗參與者的頂尖選 手,這兩種族群之間的動力學參數差異或許是影響跑步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討 論將分為上述三部分探討 (一) 實驗參與者的有氧能力、跑步表現與跑步效率, (二) 動 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係, (三)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差異。.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的有氧能力、跑步表現與跑步效率. 如圖 1 所示,若實驗參與者為一群有氧能力相似之跑者,其跑步效率對跑步表現 的影響能力應大於有氧能力造成的影響。從圖 16-18 可以發現,此群實驗參與者的有氧 能力與跑步表現僅存在非常低的相關 (-0.17) , 然而跑步效率與跑步表現呈中度相關 (-0.49、-0.43) 有此可知跑步效率對跑步表現的影響力高於有氧能力對跑步表現的影響 力。且本研究中最大攝氧量與跑步表現的關聯與過去研究發現相似 (-0.12),惟跑步經濟 性跟跑步表現的關聯較過去文獻低 (0.83 vs. 0.49) ,可能因素為該文獻之實驗參與者均 為國家級 10 公里長跑選手 (Conley & Krahenbuhl, 1980) ,然而本實驗之實驗參與者層 級為大專級且項目距離橫跨 3000 障礙賽、 5000 以及馬拉松選手,且有氧能力分佈略 低 (67-77 vs. 61-72) 。儘管如此,我們仍可從關聯性研究結果中確認,在本次的實驗中, 是以跑步效率而非有氧能力來主導跑步表現。. 24.

(32) 第二節 動力學參數與跑步效率的關聯. 從表 5 的結果可以發現,動力學參數中跟跑步表現較有關聯的是速度 14.5 km/hr 下的垂直衝量以及總衝量。由於跑步經濟性代表的是該速度下需要的攝氧量,因此攝氧 量的數值越低代表跑步效率越好,如圖 17、18 所示,垂直衝量及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 呈負相關,代表垂直衝量及總衝量越大,跑步效率越好,此結果與過去文獻不同。 Heise 等人在 2001 年發表了一篇觀察動力學參數差異與跑步經濟性關聯的研究,該研究在 15 公尺的跑道中間裝設力板,並收取速度 12 km/hr 時,實驗參與者跑經過力板時的地 面反作用力,計算垂直衝量、前後以及內外側力量的絕對值積分,並與觀察這些參數與 跑步經濟性的相關性 (Heise & Martin, 2001) 。該研究發現垂直衝量與跑步經濟性之間 呈正相關,相關係數達到 0.62 ,指垂直衝量越小跑步效率越佳,研究者認為因為跑步 效率較差的跑者會花費過多的力量在垂直方向,無助於前進以致浪費能量。而另一篇研 究則發現垂直衝量與跑步效率沒有關聯,不過在該篇研究中,實驗參與者為耐力型運動 含滑冰、滑雪射擊以及長跑,不完全為長跑選手,並且最大攝氧量為主要影響跑步表現 的因子 (Støren et al., 2011) 。針對本研究跟過去研究的矛盾結果,可能影響的原因包含 省力機制的差異以及量測的方法的差異。. 圖 17 速度 14.5 km/hr 下,垂直衝量與跑步經濟性關聯圖 25.

(33) 圖 18 速度 14.5 km/hr 下,總衝量與跑步經濟性關聯圖. 省力機制的差異意旨跑者用不同節省能量的模式跑步,如 Lussiana 等人在 2017 年發表的研究所提及,跑者通常可以區分為兩種典型,一種是垂直震幅較高、前足著地 且著地點較靠近身體正下方,另一種是垂直震幅較低、著地策略較柔軟起著地點略在身 體前方 (Lussiana et al., 2017) 。該篇研究發現這兩種典型的人跑步經濟性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者認為的一種較彈跳型的跑者主要是將垂直方向的能量轉為儲存在阿基里斯腱的 彈力位能,離地時再轉化為幫助前進的推進動能,藉此增進跑步效率;而另一形態的跑 者主要則是利用柔軟的著地策略搭配較小的垂直震幅來減少非推進方向的能量損耗。. 若參照此種原理,本研究中的實驗參與者應該屬於較彈跳型的跑者,因有較高的垂 直衝量的跑者儲存了更多的彈力位能,而能達到更好的跑步效率。在本實驗結果中,煞 車、推進以及橫向衝量對跑步經濟性的影響均不甚明顯,因此總衝量對跑步效率的影響 主要反映垂直衝量對跑步效率的影響。透過與跑步表現的比較可以進一步確認上述論點, 如圖 19 所示,垂直衝量與跑步表現存在高度正相關 (0.74) ,說明垂直衝量較高的跑者 擁有較佳的跑步表現,而總衝量跟跑步表現之間的關聯則如圖 20 所示,也呈正相關, 然而從表 5 可知,這樣的結果主要受垂到垂直衝量的影響。 26.

(34) 圖 19 速度 14.5 km/hr 下,垂直衝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圖 20 速度 14.5 km/hr 下,總衝量與跑步表現之關聯圖. 收取動力學參數的方法不同也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若要在平地跑時控制參與者 的跑步速度,需要紀錄參與者踏上力板時的速度再回饋給實驗參與者,經過不斷的調整, 最終收取速度在可接受誤差範圍內的資料 (Heise & Martin, 2001) 。此種方法雖然可以 控制速度,但收取資料時參與者並非處於穩定跑步的狀態,且跑步姿勢容易受操弄影響, 27.

(35) 參與者可能會因為需要踩力板而縮短或者放大步伐,造成峰值及踩踏時間的差異。但這 種差異是否會造成過去研究與本研究如此迥異的結果 (0.62 vs. -0.49) 還未有更明確的 證據說明。另有一篇研究在收取垂直方向的動力學參數時是使用壓力感測鞋墊來收取 (Støren et al., 2011) ,此時收取到的力量資訊為足部受到的正向力,並無包含和鞋體交 互作用過後的資訊,然而過去在探討跑步效率相關的文獻指出,鞋體的剛性與彈性均會 影響到跑步效率 (Moore, 2016) ,因此該篇研究在垂直方向的衝量沒有發現差異可能的 原因是因為沒有考慮到鞋體的影響。. 然而,上述影響主要出現在速度 14.5 km/hr 時,在速度 16 km/hr 時僅總衝量勉強 達到中度相關,推測可能原因為速度較高時,能量系統開始增加無氧的比例導致實驗參 與者跑步動作改變,並非原先穩定狀態的動作,從而影響到跟跑步效率之間的關聯。. 第三節 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之差異. 本次實驗參與者大部分為公開級大專長跑選手,然而其中一位參與者為具奧運資格 的頂尖選手,若比較頂尖選手跟優秀選手之間的差異,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影響 跑步效率的動力學參數。如圖 16 所示,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最大攝氧量並無顯著差 異,表示頂尖選手的有氧能力與其他優秀選手相似。然而頂尖選手的跑步經濟性無論是 在速度 14.5 還是 16 均顯著較優秀選手低,代表頂尖選手使用較少的能量即可維持相 同的速度。此外。頂尖選手的跑步表現顯著高與優秀選手,綜合這些結果,我們可以確 定頂尖選手是因為擁有較佳的跑步效率而擁有較佳的跑步表現,因此比較頂尖選手和優 秀選手的差異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可能影響跑步效率的因素。. 動力學參數的差異如圖 21、22 所示,頂尖選手的橫向、垂直及總衝量較優秀選手 28.

(36) 高,此處與第二節的結果相符,垂直衝量是主要的影響因素,總衝量的差別主要來自垂 直衝量。搭配表 8 的結果會發現,頂尖選手的觸地時間較短,可以說垂直衝量主要的差 別會來自峰值的差異,且頂尖選手的騰空時間較長,這兩個特性符合前述頂尖選手屬於 彈跳型選手的推測。. 圖 21 速度 14.5 km/hr 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力量峰值差異。其中,ML 表示橫 向峰值,Vertical 表示垂直峰值。. 圖 22 速度 14.5 km/hr 下,頂尖選手與優秀選手的衝量差異。其中,ML 表示橫向衝 量,Vertical 表示垂直衝量,Total 表示總衝量。 29.

(37) 這樣的結果也符合先前比較高層及跑者跟業餘跑者的研究結果 (Preece, Bramah, & Mason, 2019) 。一篇 2019 年發表的研究比較了 14 位較高層級的跑者 (跑步表現平均 速度 >18.75 km/hr) 以及 14 位業餘的跑者 (跑步表現平均速度 > 15 km/hr) 在動力學參 數及時空參數上的差異。該研究發現,層級較高的跑者有較大的垂直衝量、離地時較大 的質心垂直速度以及較長的騰空時間,並且在觸地時以前足著地。該篇作者認為菁英跑 者可以用較大的垂直衝量來維持 CoP 靠前的位置,製造較大的力臂,讓阿基里斯腱在儲 存 能 量 時 更有 效 率 ,不 過 並 非所 有 比 較不同 層 級 差 異的 研 究 均發 現 類 似的 差 異 (Cavanagh, Pollock, & Landa, 1977; Padulo, Annino, Migliaccio, D'Ottavio, & Tihanyi, 2012) , 研究者認為這可以呼應跑步無絕對標準跑姿的說法。. 第陸章. 結論. 本次研究發現在跑者能維持穩定跑步姿勢的速度下,動力學參數可能與跑步效率有 關聯。其中,垂直衝量與總衝量跟跑步效率的關聯較大,在本研究內這兩個參數值較大 的跑者擁有較佳的跑步效率,然而這可能與本次參與者的省力機制相關,未來研究如能 增加更多頂尖選手的樣本可以更明確的證明此種論點。. 30.

(38) 參考文獻 Barnes, K. R., Mcguigan, M. R., & Kilding, A. E. (2014). Lower-body determinants of running economy in male and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5). Billat, V. L., Demarle, A., Slawinski, J., Paiva, M., & Koralsztein, J.-P. (2001). Physical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op-class marathon runn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12), 2089-2097. Cavanagh, P. R., Pollock, M. L., & Landa, J. (1977).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elite and good distance runner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301(1), 328-345. doi:10.1111/j.1749-6632.1977.tb38211.x Cavanagh, P. R., & Williams, K. R. (1982). The effect of stride length variation on oxygen uptake during distance run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4(1). Conley, D. L., & Krahenbuhl, G. S. (1980).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ese, 12(5), 357-360. Folland, J. P., Allen, S. J., Black, M. I., Handsaker, J. C., & Forrester, S. E. (2017). Running techniqu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unning economy and performan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9(7), 1412-1423.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1245 Heise, G. D., & Martin, P. E. (2001). Are variations in running economy in human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reaction force characteris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4(5), 438-442. doi:10.1007/s004210100394 Kyrolainen, H., Belli, A., & Komi, P. V. (2001). Biomechan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3(8). Lussiana, T., Gindre, C., Hébert-Losier, K., Sagawa, Y., Gimenez, P., & Mourot, L. (2017). Similar running economy with different running patterns along the aerial-terrestrial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12(4), 481489. doi:10.1123/ijspp.2016-0107 31.

(39) Michele, D. R., & Merni, F. (2014). The concurrent effects of strike pattern and groundcontact time on running econom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17(4), 414-418. doi:10.1016/j.jsams.2013.05.012 Moore (2016). Is there an economical running technique? A review of modifiable biomechan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Sports Medicine, 46(6), 793-807. doi:10.1007/s40279-016-0474-4 Moore, Jones, A., & Dixon, S. (2014). The pursuit of improved running performance: Can changes in cushioning and somatosensory feedback influence running economy and injury risk? Footwear Science, 6(1), 1-11. doi:10.1080/19424280.2013.873487 Moore, Jones, A. M., & Dixon, S. J. (2012). Mechanisms for improved running economy in beginner runn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4(9). Myers, J., Kaminsky, L. A., Lima, R., Christle, J. W., Ashley, E., & Arena, R. (2017). A reference equation for normal standards for vo2 max: Analysis from the fitness registry and the importance of exercise national database (friend registry).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60(1), 21-29. doi: 10.1016/j.pcad.2017.03.002 Padulo, J., Annino, G., Migliaccio, G. M., D'Ottavio, S., & Tihanyi, J. (2012). Kinematics of running at different slopes and speed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6(5). Powers, S. K., Dodd, S., Deason, R., Byrd, R., & McKnight, T. (1983). Ventilatory threshold,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trained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4(2), 179-182. doi:10.1080/02701367.1983.10605291 Preece, S. J., Bramah, C., & Mason, D. (2019).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performance endurance run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9(6), 784-792. doi:10.1080/17461391.2018.1554707 Ruiter, d. C. J., Verdijk, P. W. L., Werker, W., Zuidema, M. J., & de Haan, A. (2014). Stride frequency in relation to oxygen consumption in experienced and novice runners.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4(3), 251-258. doi:10.1080/17461391.2013.783627. 32.

(40) Santos-Concejero, J., Tam, N., Granados, C., Irazusta, J., Bidaurrazaga-Letona, I., Zabala-Lili, J., & Gil, S. M. (2014). Stride angle as a novel indicator of running economy in welltrained runner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7). Sinclair, J., Taylor, P. J., Edmundson, C. J., Brooks, D., & Hobbs, S. J. (2013). The influence of footwear kinetic, kinematic and electromyographical parameters on the energy requirements of steady state running. Movement and Sport Sciences, 80(2), 39-49. doi:10.3917/sm.080.0039 Støren, Ø., Helgerud, J., & Hoff, J. (2011). Running stride peak forces inversely determine running economy in elite runners.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Williams, & Cavanagh, P. (1986). Biomechanical correlates with running economy in elite distance runn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gress on Biomechanics. Williams, & Cavanagh, P.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running mechanics, running economy,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63(3), 1236-1245. doi:10.1152/jappl.1987.63.3.1236. 33.

(41) 附錄一、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在您瞭解本實驗並且願意參與本實驗後,請填寫下列各項基本資料,讓實驗者瞭 解您的生理狀況,得以使實驗順利進行。而您所填寫的各項資料將會受到嚴格保密, 不會有公開的危險。. 參與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 民國/月/日 ex: 83/11/29. 身高. :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分. 體重. :____________________ 公斤. 是否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 ☐ 是 ☐ 否 近 12 個月內,是否有下肢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的運動傷害: ☐ 是 ☐ 否 如受過傷,受傷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痊癒: ☐ 是 ☐ 否 謝謝您如實填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研究生 王恩慈 敬上. ----------------------以下為量測值,無須填寫--------------------1. 左腳長:___________ 公分,右腳長:___________ 公分 2. 3. 4. 5. 6.. 左膝寬:___________ 左踝寬:___________ 左肩厚:___________ 左肘寬:___________ 左腕寬:___________. 公分,右膝寬:___________ 公分,右踝寬:___________ 公分,右肩厚:___________ 公分,右肘寬:___________ 公分,右腕寬:___________. 7.. 左掌厚:___________ 公分,右掌厚:___________ 公分 34. 公分 公分 公分 公分 公分.

(42) 附錄二、生物力學測試注意事項 1. 一個人完整實驗流程大約 1 小時,測驗地點於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體育與運動 大樓一樓之生物力學實驗室,地圖見附圖。 2. 請攜帶自己的束褲與毛巾。 3. 請穿著與攝氧量測驗時相同的跑鞋,服裝不限。 4. 測驗進行時,男生須穿著束褲、打赤膊,女生須穿著運動內衣與束褲。 5. 本次測驗提供車馬費 100 元與一罐寶礦力水得。 6. 流程如下圖:. 35.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 1, let’s run experiments on CNN_4layers However, to avoid lengthy training time, let’s consider a 5000-instance subset at this directory Let’s use MNIST-5000 and

Thus when we implemented the advanced version, we didn’t really have much trouble caused by being not familiar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refore we can focus ourselves on

• The memory storage unit holds instructions and data for a running program.. • A bus is a group of wires that transfer data from one part to another (data,

Rather than requiring a physical press of the reset button before an upload, the Arduino Uno is designed in a way that allows it to be reset by software running on a

understanding of what students know, understand, and can do with their knowledge as a result of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culminates when assessment results are

x=spawn P-FIB(n-1)

 Corollary: Let be the running time of a multithreaded computation produced by a g reedy scheduler on an ideal parallel comp uter with P processors, and let and be the work

When an algorithm contains a recursive call to itself, we can often describe its running time by a recurrenceequation or recurrence, which describes the overall running ti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