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二下第五到十章地理題庫(3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二下第五到十章地理題庫(30)"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二下第五到十章地理題庫 一、 單一選擇題 1. ( )下列何者為中國大陸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都市? (A)香港 (B)深圳 (C)上 海 (D)北京。 答案:(C) 解析:(C)上海為中國大陸最大都市,工商業發達,是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都市。 2. ( )(甲)人口過量增長,加劇人口的貧困化(乙)男女比例失衡(丙)因總人口數量龐大,目前尚未 面臨人口老化問題(丁)未來可能有勞動力不足的現象(戊)政府醫療衛生等社會福利部門的支出 會因此增加。上列有關一胎化政策造成中國大陸人口問題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甲)(乙)( 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乙)(丁)(戊)。 答案:(D) 解析:(甲)此現象是發生在實施計畫生育、一胎化政策之前;(丙)人口老化問題在「現在的」中國大陸 已發生。 3. ( )中國大陸在 1970 年代後期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漸漸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分子, 而被稱為「世界工廠」,主要與中國大陸何項特色有關? (A)原料豐富 (B)人口眾多 (C )氣候宜人 (D)易達性高。 答案:(B) 解析:中國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主要與其(B)人口眾多、勞工充足、工資低廉有關,可大幅節省 勞力密集型低技術產業的加工製造成本,成為相關產業外資大規模投資的地區。 4. ( )東北地區是中國大陸重要的農、林、牧業生產基地,有「北大倉」之稱。下列何項自然因 素是該地農業發展的「最不利」因素? (A)土壤 (B)水源 (C)降水 (D)氣溫。 答案:(D) 解析:(D)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東北型,無霜期介於 80 ~ 180 天,因緯度較高、冬寒 且長,農作物生長易受低溫寒害影響,所以「氣溫」是該地農業發展的最不利自然因素。 5. ( )中國大陸自 1978 年經濟改革開放以後,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都發生極大的變化。請 問下列有關 1980 年代之後中國大陸都市發展情況的敘述中,何者正確? (A)都市化程度已 達 65 %以上 (B)都市分布符合「首要型」模式 (C)都市分布南密北疏 (D)都市分布集中 在沿長江、沿海、沿鐵路等交通易達性高的地區。 答案:(D) 解析:(A)中國大陸的都市化程度在 2015 年時為 56.1 %。(B)都市分布為「複合型」模式。(C)都市 分布主要呈現東密西疏的現象。 6. ( )近年來,中國大陸蔬菜、水果的產量持續大幅成長,與下列哪一因素的關係最密切? (A )中國大陸政府對蔬菜、水果兩項產品採高價鼓勵措施 (B)外銷需求大幅擴增 (C)經濟發展, 人民飲食習慣改變 (D)因應國際變化,政府鼓勵增加蔬果產量。 答案:(C) 解析:中國大陸此現象與國內(C)經濟發展,人民飲食習慣改變的「市場因素」有關,而非與(A)(D) 所述的政府主導或(B)外銷需求有關。 7. ( )中國大陸三大經濟圈各有其特色與優勢。請問哪一經濟圈最適合用「農礦資源豐富,利於 發展原料指向工業」來形容? (A)珠三角 (B)長三角 (C)渤三角 (D)渝三角。 答案:(C) 解析:(C)渤三角周圍地區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且農產條件佳,因此利於發展原料指向工業。(A)( B)兩者雖農業條件亦佳,卻無礦產。(D)非三大經濟圈之一。 8. ( )近年來,以旱作為主的中國大陸東北、西北及黃淮平原,部分地區因下列哪一項因素的影 響而逐漸形成可轉種稻作的農耕環境? (A)全球氣候暖化 (B)灌溉條件改善 (C)擴大機 械化耕作範圍 (D)市場需求增加。 答案:(B) 解析:(B)題目所述地區年降水量較少,且集中夏季,年降水量變率大,糧食以旱作為主。故在「灌溉 條件改善」後,可獲得大量而穩定水源的部分地區逐漸轉種水稻。 9. (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都市化程度大為提高,其原因可能為何?(甲)鄉鎮企業的興起,增 加二、三級產業就業機會(乙)城鄉分隔制度的放寬(丙)經濟特區的設立(丁)重視重工業的發展, 鄉村人口移往都市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答案:(A) 解析:(丁)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在輕、重工業以及高科技產業各方面均有發展。 10. ( )2006 年,把中國大陸在都市生活半年以上的農村流動人口也歸類為都市人口時,中國大陸 都市化程度為 43.9 %,但其中至少有 1.2 億人在制度、社會地位及一些生活與文化層面無法過 實質的都市生活。若扣除這部分人口,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可能就只剩 33 %左右。上文所述 的現象主要受哪一項因素的影響? (A)都市階層體系的發展 (B)推拉理論與供需互補 (C )都市土地利用的分區 (D)人口的城鄉分隔制度。 答案:(D) 解析:中國大陸基於城鄉功能的劃分及物資分配的需要,早期為抑制鄉村人口移入都市,於 1958 年實 施(D)人口的城鄉分隔制度,因此造成經濟成長之後的 2006 年,都市中的農村流動人口仍在制 度、社會地位及一些生活與文化層面無法過實質的都市生活。 11. ( )下列何者是促使中國大陸農業市場範圍擴大的最主要因素? (A)農業技術改良 (B)交通 運輸及冷藏技術進步 (C)都市大量中產階級崛起 (D)糧食需求改變。 答案:(B) 解析:由於(B)交通運輸及冷藏技術的進步,使農產品運銷速度變快、保鮮期延長,得以運銷到更遠的 地區,而使中國大陸農業市場範圍擴大。 12. ( )中國大陸農業勞動力約占總勞動力的 24 %,然而已開發國家約僅占 3 %。如果要自農業部 門釋放更多的勞動力到工業部門,則中國大陸的農業將會朝向下列何種方式發展? (A)機械 化耕作 (B)精緻農業 (C)休閒農業 (D)集體農場。 答案:(A) 解析:如果中國大陸要自農業部門釋放更多的勞動力到工業部門,則中國大陸的農業將出現勞動人口減 少的現象,若要仍然維持甚至增加農業產量,則須朝向(A)機械化耕作發展,以取代減少的農業 勞動人力。 13. ( )某一朝代,因強敵入侵,皇帝從寧波乘船出逃,船隻在江南沿海躲藏以避追擊。四十天後 敵軍撤退,皇帝才返回陸地。為了安全考量,皇帝決定在富庶的江南臨海地區建都,萬一強敵 再侵時,才方便出海避難。請問上文所講「船隻在江南沿海方便躲藏,可逃避敵軍追擊。」和 該海域哪一特性關係最密切? (A)季風交替波高浪大 (B)潮差顯著海相多變 (C)沿岸海 流方向不定 (D)海岸曲折島嶼眾多。

(2)

答案:(D) 解析:由「船隻在江南沿海方便躲藏」,可判斷主要為「地形」上有避敵、易躲之優勢;而江南地區沿 海以谷灣式海岸為主,故與該海域(D)海岸曲折島嶼眾多的特性關係最密切。 14. (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與世界許多開發中國家比較,在都市地區目前並沒有顯 著的大量違建所組成的「貧民窟」,請問是下列哪些因素所致?(甲)政府提供大量租金低廉的 國民住宅(乙)經濟持續高速的成長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丙)社會主義制度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 度(丁)城鄉分隔制度限制了農民戶口遷入都市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 D)(乙)(丁)。 答案:(D) 解析:世界許多開發中國家因鄉村窮困、推力大,導致大量人口移居就業機會嚴重不足的都市,因而聚 居環境惡劣的「貧民窟」。(D)但因中國大陸(乙)經濟持續高速的成長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加 以(丁)城鄉分隔制度限制了農民戶口遷入都市,所以並未出現由大量違建所組成的「貧民窟」。 15. ( )2009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來自世界各地 192 個國家和地區參 加,與會人數超過 15,000 人。大會主要議題之一是確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會議期間, 各種爭議不斷,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各有立場,而主要國家也各有算計。下表為全球與主 要國家在 1980 年代~ 2013 年的碳排放量統計表。請問近年來,中國大陸碳排放量急起直追, 主要原因可能有:(甲)人口成長(乙)個人能源使用量增加(丙)推動工業自動化政策(丁)城鄉差距 擴大,運輸需求增加。正確的是 項目 年代 中國大陸 印度 美國 全球 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量 (公噸) 1980 年 1.5 0.4 21 4.1 2013 年 7.6 1.6 16.4 5 二氧化碳總 排放量(百 萬公噸) 1980 年 1,448.5 291.2 4,775.8 18,433.2 2013 年 10,249.5 2,034.8 5,186 35,848.6 人口數 (億) 1980 年 9.8 7.0 2.3 44.3 2013 年 13.7 12.7 3.2 73.2 資料來源:World Bank,2017 年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答案:(A) 解析:(A)近年來,中國大陸因經濟發展,生活水準及消費能力提升,造成(乙)個人(人均)能源使用 量增加,加上(甲)人口成長,更大幅提高全中國大陸整體碳排放量,總排放量在 2011 年時 已高於美國。 16. ( )為因應中國大陸近年來勞工成本的上揚,某出口導向廠商計畫將沿海工廠的員工由 26 萬人 降至 10 萬人,並將生產基地轉向內陸地區。請問此廠商的工廠區位轉移計畫所面臨的最大問 題應該是 (A)資金大增 (B)土地不足 (C)勞工素質不佳 (D)運輸成本增加。 答案:(D) 解析:該廠商計畫生產基地轉向內陸地區,但出口導向產業以外銷為主,因此該工廠區位轉移計畫所面 臨的最大問題應該是內陸生產後仍須運到沿海港口出口,而導致(D)運輸成本增加。 17. ( )中國大陸在大躍進政策結束之後,1960 年代後期工業發展特色,並「不包括」下列何者? (A)工業發展區域不均現象更為嚴重 (B)人民生活貧窮狀況並未得到顯著改善 (C)計畫體 制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D)生產效率低落,造成政府財政負擔。 答案:(A) 解析:中國大陸在 1960 年代後,(A)工業發展漸趨「平衡」、「分散」,重工業和輕工業、沿海舊工 業區和內陸新工業區都得到發展,所以區域不均現象較為緩和。 18. ( )下列有關三峽大壩工程效益的敘述中,何者「錯誤」? (A)解除長江中、上游的水患問 題 (B)改善四川省的航運效能,帶動其發展 (C)將沿海的經濟成長導引至內陸 (D)發電 量可提供長江中、下游地區,達到西電東送目的。 答案:(A) 解析:(A)應為解除長江中、下游的水患問題。 19. ( )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發許多沿海都市。請問上述政策帶來何種 發展後遺症? (A)輕、重工業未能均衡發展 (B)內陸地區農地過度開發,使沙漠化嚴重 ( C)內陸與沿海發展不均 (D)礦產資源過度開發,使水土流失。 答案:(C) 解析:改革開放政策造成中國大陸大量人口因就業機會的增加,集中到沿海都市,造成(C)內陸發展遲 緩與沿海進步的發展不均現象。 20. ( )下表是 2006 年中國大陸一些經濟指標和原物料消耗占世界的比例。由表中兩項數據的差異, 最能反映中國的下列哪一項特色? 項目 占世界 (%) 項目 占世界 (%) 經濟 指標 GDP 5.5 原物料 消耗 能源 15.0 出口額 8.0 鋼 30.0 進口額 6.4 水泥 45.0 (A)人口數量多且分布不均 (B)作為世界工廠色彩濃厚 (C)區域貧富差距相當嚴重 (D)經濟特區發 展速度減緩。 答案:(B) 解析:由 GDP、進口額、出口額三者占世界的百分比值遠低於能源、鋼、水泥 3 項原物料消耗占世界 的百分比值可知,中國大陸正處於消耗大量原物料、積極建設、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但  GDP、進口額、出口額 3 項產業生產指標相對不高,應是以生產附加價值低的勞力密集產業為主, 所以最能反映中國大陸(B)作為世界工廠色彩濃厚的特色。(A)(C)(D)均無法從表中看出。 21. ( )中國大陸在 1978 年改革開放後,其人口遷移的方向為何?(甲)由華北移向東北(乙)由華南 移向東南亞(丙)由內陸到邊疆、由人口稠密區到人口稀疏區(丁)由西向東移到東南沿海(戊)由 鄉村移向都市 (A)(甲)(乙) (B)(丙)(丁) (C)(丁)(戊) (D)(甲)(丁)。 答案:(C) 解析:(C)中國大陸在 1978 年之後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並以在東南沿海設置「經濟特區」作為此政策 的開端,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內陸」就業機會低的地區與「農村」地區的過剩勞力大量 前來,造成(丁)(戊)兩項人口遷移的方向。 22. ( )唐宋時期,隨著南海貿易的興盛,外國船隻停靠的貿易港也逐漸從廣州向北延伸到福建和 長江流域。繼廣州之後,泉州、明州(今寧波)也發展成大商港。外國商船將香料、珊瑚、瑪

(3)

瑙、寶石、象牙、藥材等商品輸往中國,並購買大量中國產品運回。請問外國商人從明州(今 寧波)購買運回的主要商品為何? (A)蔗糖、樟腦 (B)樟腦、苧麻 (C)蔗糖、棉布 (D) 瓷器、絲綢。 答案:(D) 解析:明州(寧波)位於杭州灣以南,緯度約 30 °N,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而蔗糖主產於熱帶季風氣 候區,樟腦主產於清朝時臺灣北部山區,棉花需成長於有明顯乾季的氣候區,因此寧波附近不會 是此三物產的主產區,故(A)(B)(C)非正確答案。(D)唐宋時絲綢與瓷器工藝已非常著名,二者 成為出口到亞洲、伊斯蘭文化圈以及歐洲各國的主要貿易商品。 23. ( )近年來,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各種農作物的耕作面積時有變化,如水稻、小麥及玉米耕作面 積增加,而高粱、小米則趨於減少。造成這些變化的最主要關鍵因素是 (A)灌溉技術的發展 (B)年降水量增加 (C)市場需求的變化 (D)農業生物科技的進步。 答案:(C) 解析:近年來,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各種農作物耕作面積的增減與該地農業高度商品化有關,為因應(C) 市場需求的變化而使各類農作物耕作面積隨著改變。 24. ( )十八世紀中葉,乾隆皇帝召集 3 萬以滿、蒙族為主的士兵,欲攻打某地,並準備了 15 萬匹 馬、10 萬頭駱駝用以載運貨物,另有 10 萬頭牛、羊用以屠宰食用。該地今日最可能出現下列 哪一項景觀? (A)早期穆斯林渡海來此興建的清真寺 (B)為發展棉花種植業的沼澤排水工 程 (C)架設從哈薩克輸入原油的跨國管線 (D)促進漢人返鄉投資的經濟特區廣告。 答案:(C) 解析:由題目中出現「牛、羊、駱駝等動物」,可見該地應為中國大陸的乾燥氣候區,其西北部與哈薩 克相鄰,故出現(C)架設從哈薩克輸入原油的跨國管線之景觀。(A)景觀出現於中國沿海(屬溼 潤氣候)。(B)「沼澤」通常出現在「溼潤氣候區」內。(D)漢人返鄉的經濟特區也出現在中國 東南沿海溼潤氣候區。 25. ( )有關三峽大壩的環境效應,下列何者正確?(甲)長江下游發生斷流現象(乙)長江三角洲將因 為長江流量減少、搬運力減弱而產生大量淤積,影響上海的港口機能(丙)長江下游土壤鹽鹼化( 丁)水庫面積遼闊,大片水體將對當地地殼造成壓力(戊)影響長江口的漁業資源(己)長江三角洲 海岸線可能因此後退 (A)(甲)(乙)(丙) (B)(丁)(戊)(己) (C)(乙)(丙)(丁) (D)(丙)(丁)(戊 )。 答案:(B) 解析:(甲)應為黃河下游;(乙)長江三角洲因河川供沙減少、堆積能力下降,使(己)海岸線後退,危及 上海等沿海城鎮的安全;(丙)「黃河下游」常因水患積水,加上乾季蒸發旺盛,造成土壤鹽鹼化。 26. ( )中國大陸已由「世界工廠」轉變為「新興市場」,顯示其在國際舞臺角色的轉換,也迫使 中國大陸進行哪些措施因應?(甲)提供更優惠稅制吸引外資至沿海省分投資(乙)提出「一帶一 路」策略掌控國際政治主導權(丙) 2015 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爭取國際舞臺的 更大發言權(丁)進行產業轉型,強調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等 發展方向。正確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案:(C) 解析:(甲)為 1980 年代改革開放時期採取的政策;(乙)「一帶一路」策略目的是掌控國際「貿易」主導 權。 27. ( )下列各項有關東北地區農業特徵的敘述中,何者為「非」? (A)商品化 (B)機械化 ( C)集約化 (D)專業化。 答案:(C) 解析:東北地區因地廣人稀,因而出現(B)機械化特徵,所以為「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而非(C)集 約化。 28. ( )以下何者「不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進而對全球產生的影響? (A)成為世界 工廠,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及產量 (B)國際分工更為強化 (C)世界原物料價格因中國大陸加 入 WTO 而下跌 (D)中國大陸企業開始積極對外投資。 答案:(C) 解析:(C)世界原物料的價格因中國大陸的大量需求而「高漲」。 29. ( )中國的空氣汙染問題嚴重,而近年多項國際重要活動在中國舉行。為了改善活動期間的空 氣品質,政府要求周遭地區兩、三百公里內的工廠停工,並管制汽車交通。這些措施使得當時 空氣品質大為改善,重現藍天。網路民眾乃稱 2014 年北京 APEC 會議期間有所謂的「APEC  藍」,而 2016 年杭州 G20 世界高峰會時有所謂的「G20 藍」。請問因為 APEC 會議和 G20 會 議而受到生產管制的工廠,分別位於中國的哪一個經濟圈? (A)渤三角;長三角 (B)渤三 角;珠三角 (C)長三角;珠三角 (D)珠三角;渤三角。 答案:(A) 解析:(A) 2014 年 APEC 會議時受到管制生產的工廠位於北京附近,所以是位於華北「渤三角經濟圈 」;而 2016 年 G20 會議在鄰近上海的杭州舉行,所以「長三角經濟圈」的工廠會受到生產 管制。 30. ( )中國東南沿海得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外資前來投資設廠,主要是因為具備下列哪 些優越條件?(甲)豐富資源(乙)廉價勞工(丙)政策優惠(丁)市場廣大(戊)海運便利 (A)(甲)(乙 )(丙) (B)(甲)(丙)(丁) (C)(甲)(丙)(戊) (D)(乙)(丙)(戊)。 答案:(D) 解析: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外資到東南沿海投資設廠主要是「勞力密集型產業」,著眼於(乙)(丙)( 戊) 3 項條件,而非(甲)豐富「資源」;因為是「外向型經濟」,產品大多出口,且東南沿海發展 經濟之初,中國大陸民眾購買力弱,非重要之(丁)廣大的市場之所在。 31. ( )請問「南水北調」工程中,何者是經過黃淮平原且水質較好、受益面積較大? (A)西線 (B)中線 (C)東線。 答案:(B) 解析:中國大陸「南水北調」工程的(B)中線工程由長江流域丹江口水庫引水至黃淮平原的北京、天津, 水質較好,沿線人口多,受益面積較大。東線工程雖也經過黃淮平原,但因長江下游水汙染嚴重, 水質不佳。 32. ( )下列對於上海市的敘述中,何者「錯誤」? (A)簡稱閩 (B)中國大陸金融中心 (C)長 三角經濟區的中心 (D)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兩大經濟區發展軸線交會點。 答案:(A) 解析:(A)上海簡稱滬,閩為福建省的簡稱。 33. ( )近年來,中國大陸土地沙漠化情況嚴重,可能與下列哪些自然和人文條件最直接相關?(甲 )氣候長期乾旱缺水(乙)長期灌溉,土壤鹽化(丙)開闢農田灌溉渠道(丁)開闢道路交通網(戊)擴 大牲畜放牧範圍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乙)(戊) (D)(甲)(丁)(戊)。 答案:(C)

(4)

解析:(丙)若無過度引水灌溉,開闢農田灌溉渠道不一定會發生「土壤鹽鹼化」,進而造成沙漠化現象; (丁)若是經過審慎計畫、實施,開闢道路交通網並不會破壞環境,而導致土地沙漠化。 34. ( )下列北京市所面臨的各項都市問題中,何者是上海市「較不需」擔憂的? (A)交通壅塞 (B)空氣汙染 (C)水資源不足 (D)房價高漲。 答案:(C) 解析:北京市因工業與民生用水需求殷切,加以年降水量較少、年降水量變率較大等環境因素,導致( C)水資源供應出現短缺現象,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是紓解北京用水困境的重要建設;而上海市 位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較多、較穩定,水資源較充足。 35. ( )中國大陸政府在 1990 年前後,曾提出「主產區」與「主銷區」的農業區域分工政策,試圖 透過國內貿易,使農產品由主產區供應沿海經濟較發達的主銷區。但在 2009 年後將「主銷區 」改稱為「非主產區」,並提升其「糧食區域自給」的能力,此政策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上可 能具有下列哪一種作用? (A)農工結合,提升單位面積產量 (B)農作區域專業化以達成規 模經濟 (C)分散糧食供應來源,減少缺糧危機 (D)減少對國內農業區的依賴,增加自國外 進口糧食。 答案:(C) 解析:中國大陸政府 1990 年前的農業區域分工政策是「由主產區供應主銷區」,但 2009 年後則將「主 銷區」改稱「非主產區」,並提升「糧食區域自給能力」,不再完全依賴「主產區」,所以可達 成(C)分散糧食供應來源,減少缺糧危機之作用。(A)(B)(D)三者概念並未出現在題目中。 36. ( )中國大陸近代「盲流」大規模的出現,與下列哪一項措施關係最密切? (A)一胎化政策 (B)文化大革命 (C)西部大開發 (D)經濟改革開放。 答案:(D) 解析:「盲流」是指非法到外地工作而沒有當地戶口的人。此現象導因於(D)經濟改革開放,區域經濟 發展不均,而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沿海工商業發達、就業機會多的都市。 37. ( )一胎化政策實施後,對中國大陸人口結構產生何種影響? (A)幼年人口比例增加 (B)總 人口數立即達到負成長目標 (C)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大幅提高 (D)男性人口比例增加。 答案:(D) 解析:(D)受中國大陸重男輕女觀念影響,許多人做胎兒性別選擇,所以「男性人口比例增加」。(A) 幼年人口比例「下降」。(B)總人口數在政策剛實施時仍會「緩慢增加」。(C)一胎化政策實施 多年後,將可能因長期少子化,青壯年人口漸減,造成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死亡率有可能「略為 上升」。 38. ( )下圖為中國大陸人口密度圖,請問中國大陸哪一項地理界線與圖中人口分布的疏密情形最 為接近? (A)地形二、三階的界線 (B) 1 月月均溫 0 ℃等溫線 (C)年降水量 750 毫米等雨量線 (D)農牧界線。 答案:(D) 解析:(D)中國大陸為農業國家,人口多分布於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所在之農業區,畜牧區通常較為乾 燥而呈現地廣人稀的景觀,農牧界線即乾燥與溼潤氣候的界線—年降水量 400 毫米。(B)(C)為 溫帶季風氣候與副熱帶季風氣候的界線。 39. ( )蝗蟲對農業危害極大,有人將它與旱、澇並列為 3 大農業災害。依據研究,中國最適合蝗 蟲生長的條件,為最冷月月均溫-4 ℃以上,年雨量 1,000 mm 以下,且春、秋兩季為少雨季 節。下圖是 4 種農業經營的模式圖。從氣候條件來看,中國若爆發大規模的蝗蟲災害,圖中哪 一種農業活動的災情最為輕微?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甲為地處高溫多雨環境的熱帶栽培業,乙為商業性穀物農業,丙為放牧業,丁為地中海型農業。 由題目可以知道蝗蟲適合生長在偏乾的環境(年雨量需在 1,000 mm 以下),以及冬溫略低(最 冷月-4 ℃以上)的環境,所以最不可能是地處熱帶多雨的(A)甲圖。 40. ( )下列何者「不是」現今中國大陸出現農業專業化生產區的主因? (A)政府政策規劃 (B) 生產技術與經驗 (C)農產品市場需求 (D)交通運輸條件改善。 答案:(A) 解析:現今中國大陸出現農業專業化生產區與農產品走向商業化有關,主要受(B)(C)(D) 3 項條件及

(5)

自然環境特性等因素所影響,但與(A)政府政策規劃無關。 41. (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對乾旱區沙漠化的治理,多以大規模植樹造林為主,但治理速度趕不 上惡化速度。不少專家認為,中國的沙漠化地區大多位於半乾旱區或草原區,因此應師法自然 以植草取代種樹,作為防治沙漠化的方法。持這樣看法的專家所依據的理由最可能是:(甲)樹 林擋沙防風的功能比草原低(乙)樹林根部向四周延展較小,水土保持能力較草原弱(丙)降水環 境較適宜草原發展,不利樹木生長(丁)樹木蒸發散較草原強烈,導致水分較易流失 (A)(甲)( 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答案:(D) 解析:(甲)樹林擋沙防風功能「高於」草原;(乙)樹林水土保持能力「高於」草原。但中國大陸乾旱區( 丙)降水量少,本不利樹木生長,加以樹林葉片大且數量多,(丁)蒸發散較草原強烈,故有些專家 認為植草才是因地制宜的良方。但多年來,中國大陸對其「三北防護林」的成效頗為自豪。 42. ( )中國大陸東半部的季風氣候區,由南而北依序出現熱帶季風、副熱帶季風與溫帶季風等氣 候類型,主要與下列哪一項地理因素有關? (A)緯度 (B)降水量 (C)距海遠近 (D)季風 方向。 答案:(A) 解析:中國大陸東半部由南而北依序出現熱帶季風、副熱帶季風與溫帶季風等氣候類型,最主要與(A) 緯度高低所造成的最冷月月均溫差異有關。 43. ( )2013 年 9 月 29 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自由貿易區的企圖之一是:希望鼓勵跨 國公司來此建立亞太地區總部,籌辦可整合貿易、物流、結算等功能的營運中心,拓展專用帳 戶的服務貿易、跨境收付和融資功能,使之成為國際貿易結算中心。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 對下列哪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影響最大? (A)大阪 (B)天津 (C)香港 (D)新加坡。 答案:(C) 解析: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希望成為國際貿易結算中心,就都市機能的相似性與地緣關係而言,最 可能衝擊鄰近的(C)香港,吸引跨國公司遷移總部至上海,影響香港的經濟發展。 44.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與下列哪一項環境特徵有關? (A)年降水量稀少 (B)夏雨集中 且多暴雨 (C)降水量變率大 (D)夏熱冬寒,物理風化盛行。 答案:(B) 解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主要與黃土疏鬆,以及(B)夏雨集中且多暴雨、短時間降水量大造成沖 刷力強有關。(C)降水量變率大與水、旱災頻繁有關。(D)此特徵非水土流失之主因。 45. ( )有關近年來黃河下游流量不增反減的主因,下列何者正確?(甲)蒸發旺盛(乙)沿岸引河水灌 溉(丙)河流發生搶水作用(丁)無支流匯入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 (丁)。 答案:(D) 解析:(D)(乙)黃河沿岸大量引河水灌溉,所以河流水量減少甚多;(丁)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為淮 河與海河的分水嶺,故無支流注入,使河水量在下游地區無法增加。 46. ( )中國大陸東北黑土帶是世界 3 大黑土帶之一,也因而促使東北成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地區, 但近年來由於過度開墾與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寶貴的黑土資源。請問下列有關黑土流失對 環境影響的敘述中,何者「錯誤」? (A)耕地底岩裸露,造成廢耕 (B)流失的黑土使江河 下游河道堆高,易生水患 (C)水庫蓄水量可望增加 (D)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貧瘠。 答案:(C) 解析:(C)水庫因黑土的流入,導致淤積量增加而蓄水量「減少」。 47. ( )每年 3 ~ 7 月,黃河下游斷流可能帶來的影響「不包括」下列何者? (A)河道乾涸 (B) 風沙增加 (C)上游地區用水不足 (D)魚類減產。 答案:(C) 解析:(C)應是「斷流以下的地區」用水不足。 48. ( )中國大陸西部經濟地帶地處邊陲,經濟發展較為遲緩,下列哪一項是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 最關鍵工作? (A)礦產開採 (B)交通建設 (C)水利開發 (D)擴大貿易。 答案:(B) 解析:西部經濟地帶地處邊陲,加上受地形、氣候的影響,交通困難。因此,若要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 展,最重要的是加強基礎建設:(B)交通建設,提高其對外往來的易達性。 49. ( )中國大陸都市的「盲流」現象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何種影響? (A)填補都市中工作條 件較差的勞動力需求 (B)解決都市經營管理問題 (C)提高鄉村農民生產力 (D)帶動都市 產業升級。 答案:(A) 解析:「盲流」是指在都市裡沒有合法戶口及福利保障的農村人口,其轉移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可(A)填 補都市中工作條件較差的勞動力需求,卻「帶來」(B)都市經營管理的難題,但對(C)提高鄉村 農民生產力與(D)帶動都市產業升級「沒有」影響。 50. ( )如果不修正一胎化政策,下列哪一現象「較不可能」在未來的中國大陸出現? (A)人口 老化 (B)勞動力過剩 (C)老年扶養比高 (D)人口分布不均。 答案:(B) 解析:一胎化政策導致中國大陸未來將有(A)人口老化、(B)勞動力不足和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等問題。( C)由於一胎化造成未來勞動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比例相對增加,故老年扶養比較高。(D)人口分 布不均現象一直存在於中國大陸,未來亦不會有太大改變。 51. ( )近年來,中國大陸迅速發展的經濟成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其龐大數量的人口也對全 球造成極大的影響。請問下列有關中國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之敘述中,何者「錯誤」? (A)飲 食習慣的改變與食物需求的增加,引發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 (B)日益頻繁發生的沙塵暴,主 要與內蒙古高原近年來降水量減少有關 (C)因人口數多,經濟力提升,成為全球重要的消費 市場之一 (D)近年來汽車數量迅速增加,強化了全球暖化的現象。 答案:(B) 解析:(B)中國大陸日益頻繁發生的沙塵暴主要與「過度開發土地,導致沙漠化現象」的人為因素有關。 52. ( )北京市的高科技產業發達,主要與下列何項因素關係最密切? (A)學術與研究機構眾多 (B)勞工充足 (C)沿海開放都市的設立 (D)水陸交通便利。 答案:(A) 解析:北京市(A)學術與研究機構眾多,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和國家級科學技術研發機構,具 充足人才資源,成為中國大陸高科技的研發重鎮。 53. ( )以下何者「不是」中國大陸傳統農業的特色? (A)單位勞力產量高 (B)集約度高 (C) 人文投入的影響力不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力 (D)以自給為目的。 答案:(A) 解析:與機械化程度高的地區相比,中國大陸傳統農業屬(B)集約度高,精耕細作的(D)自給式農業, 因此(A)單位勞力產量「低」,但單位面積產量「高」。(C)中國大陸傳統農業的發展主要受「

(6)

自然環境優劣」所影響。 54. ( )近年來,中國土地沙漠化的問題有日趨嚴重的趨勢。據估計,目前正以每年 2,000 平方公里 的速度擴張。中國沙漠化加劇的原因,下列哪些事實最直接相關?(甲)東線、中線南水北調工 程已逐漸完成(乙)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丙)大規模推廣溫室農業生產果蔬、種 子(丁)許多固定、半固定沙丘轉為流動沙丘(戊)經濟起飛成為世界重要新興資本市場 (A)(甲) (丙) (B)(乙)(丁) (C)(乙)(戊) (D)(丁)(戊)。 答案:(B) 解析:中國大陸土地沙漠化問題主要出現在偏乾燥的氣候區。(甲)(戊)與中國大陸土地沙漠化無關;(乙 )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將使缺水問題更嚴重;(丙)中國大陸在乾燥與半乾燥地區 並未大規模推廣溫室農業生產果蔬、種子;(丁)許多固定、半固定沙丘轉為流動沙丘,則使沙源 供應更充足、土地更容易被沙塵所覆蓋,所以是導致中國大陸土地沙漠化問題愈加嚴重的原因。 55. ( )下列哪一港口完工後可以擴充上海的航運量? (A)杭州 (B)洋山 (C)浦東 (D)嘉定。 答案:(B) 解析:(B)洋山深水港區設在上海市東南方外海的大、小洋山島,水深 15 公尺,完工後可擴充上海航 運量,提升上海市在東亞地區的競爭力。 56. ( )中國大陸於 2003 年開始推展「關愛女孩運動」,主要是希望改善下列哪一項人口問題?  (A)性別比失衡 (B)人口老化 (C)人口分布不均 (D)撫養比過高。 答案:(A) 解析:中國大陸於 2003 年開始推展「關愛女孩運動」,主要是因推行「一胎化政策」,加上中國人傳 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常私下進行胎兒性別篩選,使出生性別比過高,出現(A)性別比失衡, 男多於女、男女人數差距極大的現象。 57. ( )伴隨經濟發展,中國沙塵暴發生頻率逐年增加,空氣汙染物排放量已居世界前茅,且對全 球環境影響甚鉅。請問中國發生的沙塵暴和排放的空氣汙染物,在下列哪一個時段最易影響到 臺灣? (A)初春~仲夏(3 ~ 7 月) (B)仲夏~初冬(7 ~ 12 月) (C)晚秋~初春(11  ~ 3 月) (D)仲冬~初夏(1 ~ 6 月)。 答案:(C) 解析:中國大陸沙塵暴主要源頭在中國大陸西北、內蒙、黃土高原等地區,常隨著強烈冬季季風(西北 季風、東北季風)與冷鋒鋒面帶至北京、韓國、日本和臺灣等地。尤以冬末春初、植被稀少的乾 季末期最為嚴重,所以選項中(C)晚秋~初春(11 ~ 3 月)最符合。 58. ( )年降水量 750 毫米等雨量線在中國大陸農業地理上的主要意義為 (A)農業與畜牧的分界 (B)冬麥與春麥的分界 (C)一穫與二穫的分界 (D)稻米與小麥的分界。 答案:(D) 解析:(D)年降水量 750 毫米等雨量線是中國大陸稻米(水田)和小麥(旱田)的分界,約為秦嶺、淮 河處。(A)此分界為大興安嶺、隴山到巴顏喀喇山東緣一線。(B)(C)分界皆為隴山、長城。 59. ( )根據 2016 年中國統計年鑑的資料,中國大陸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的經濟產值占 全國的比例分別為 57.9 %、26.8 %、15.3 %。以上統計數據主要反映中國大陸面臨下列何種 問題? (A)環境退化嚴重 (B)氣候災難頻繁 (C)能源供需失調 (D)區域發展不均。 答案:(D) 解析:西部經濟地帶面積遠大於其他兩個經濟地帶,經濟產值卻遠低於其他兩者;而中部經濟地帶也不 如發展條件最佳的東部。可知此統計數據主要反映中國大陸面臨(D)區域發展不均問題。 60. ( )「南水北調」是中國大陸重大的區域發展政策,其所顯示的意涵為何? (A)水資源南北 分布不均 (B)人口北多南少 (C)北方降水量變率較南方大 (D)北方河川坡陡流急。 答案:(A) 解析:華北地區因經濟產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使得用水量的需求日益大增,但水資源供應條件較差, 而華中地區水資源相對較為充足,所以因為(A)水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而須發展「南水北調」 工程因應。 61. (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釋放的過剩勞動力逐漸向都市遷移,使都市化程度提高, 此情形對農村發展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中,下列何者「錯誤」? (A)農業朝向專業化、機械 化的生產 (B)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可能導致勞動力不足 (C)農村人口老化 (D)城鄉差距 縮小。 答案:(D) 解析:中國大陸鄉村地區的發展將會因人口外流,造成(B)勞動力不足、(C)勞動力老化而更受限制, 但都市卻更加繁榮,(D)城鄉差距將更為「顯著」。然而農業發展可能因勞動力較少及都會區需 求而朝(A)方式發展。 62. ( )下圖是中國大陸「中國統計年鑑」在 2016 年發表的某項人口資料統計地圖。請問該圖的圖 名最可能是 (A)中國各省市區的扶養比例圖 (B)中國各省市區的性別比例圖 (C)中國各省市區的農業人口比例 圖 (D)中國各省市區的都市人口比例圖。 答案:(D) 解析:此統計地圖數值偏高的地區多為經濟發展較快速之沿海地區,因此 4 個選項中,(D)都市人口比 例圖在數據和分布上與中國大陸現況較符合。圖例上的數據則與中國大陸(A)(B)(C) 3 種現象 的概況不符。 63. ( )下列有關中國大陸區域發展的敘述,哪項是正確的? (A)鄉村人口大量湧入都市,但都 市人口比率仍低於鄉村 (B)高經濟成長率主要出現在沿海地區,內陸經濟成長率仍為負值 ( C)為平衡區域間之差距,中國大陸政府進行「西部大開發」計畫 (D)東北地區已有良好之工 業基礎,故成為外資最大的集中地。 答案:(C) 解析:(A)中國大陸目前的都市化程度約 56.1 %(2015 年),都市人口比例略高於鄉村。(B)內陸經濟 也在成長,而非「負值」。(D)外資在中國大陸可投資的地區正在增加中,東北地區並非外資最 大的集中地。 64. ( )同樣位於溼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區,中國大陸華北人口密度高於東北的最主要原因為何? ( A)地形 (B)氣候 (C)交通 (D)開發早晚。 答案:(D)

(7)

解析:中國大陸華北雖天災頻繁,但因(D)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遠高於清朝時,才有大量移民移入 的東北地區。 65. ( )上海市由黃埔江邊的一個小漁村,在百年間蛻變為中國大陸第 1 大港市。下列何者「不是 」上海市發展的主要條件? (A)為長江流域進出門戶 (B)位居中國大陸海岸中點 (C)緊 鄰人口密集、物產豐富的長江三角洲 (D)為一深水海港,冬不結冰。 答案:(D) 解析:(D)上海為河港,易生淤積。 66. ( )下列有關中國大陸自然環境的敘述中,何者「錯誤」? (A)東半部山脈多東北—西南走 向 (B)大興安嶺、太行山、隴山與巴顏喀喇山是夏季季風的止境 (C)西南部青藏高原較容 易受到印度洋季風所影響 (D)第二級階梯的地形以盆地、高原為主。 答案:(B) 解析:(B)中國大陸夏季季風的止境包括大興安嶺、「陰山」東側、隴山與巴顏喀喇山,而非「太行山 」。 67. ( )上海與北京在整體經濟的發展上均有「聚集經濟」效益,最主要與何項因素有關? (A) 交通便利 (B)人口眾多 (C)高科技產業發達 (D)平均所得最高。 答案:(A) 解析:上海與北京因(A)交通便利,各級產業匯聚、就業機會多,而高度發揮「聚集經濟」的效益。 68. ( )(甲)人為不當開墾(乙)天然因素引起耕地退化(丙)食品安全問題改善(丁)都市、交通與工業 建設占用(戊)鼓勵發展生態農業。上述哪些因素是造成近年來中國大陸耕地逐漸減少的主要原 因? (A)(甲)(乙)(丙) (B)(丙)(丁)(戊) (C)(甲)(乙)(丁) (D)(乙)(丙)(丁)。 答案:(C) 解析:近年來中國大陸耕地逐漸減少的原因與(丁)都市、交通與工業建設占用,造成「土地利用方式改 變」及(甲)(乙)兩因素造成「耕地生產力退化」有關。 69. ( )內蒙古高原為一盆狀高原,遼闊坦蕩,風蝕地形遍布,當地蒙古人稱之為「戈壁」,請問 下列何者為內蒙古高原最常見的地景景觀? (A)連綿起伏的沙丘 (B)坎兒井為常見的灌溉 設施 (C)多為無人的寒漠景觀 (D)地表多礫石分布。 答案:(D) 解析:(A)連綿起伏的「沙丘」為「風積地形」。(B)坎兒井為「新疆」常見的水資源利用設施。(C) 多為無人的「寒漠」是描述「青藏高原」。(D)地表多礫石分布的景觀(礫漠)最符合「內蒙古 高原……,風蝕地形遍布,……」的描述。 70. ( )長江中游地區的洞庭湖與鄱陽湖因湖泊邊緣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且靠近水源,加上當地人 口增加需要土地,居民長期以來圍湖墾地營生,此現象對該地區長江水文的最主要影響可能為: (甲)增加河川淤沙量(乙)提高洪水水位(丙)降低湖泊蓄洪能力(丁)加速河道的下蝕作用(戊)降低 洪水發生頻率。正確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戊)。 答案:(B) 解析:(B)洞庭湖與鄱陽湖因當地居民長期以來圍湖墾地營生,造成湖泊面積大幅縮減、蓄水量下降, 所以使得(丙)湖泊蓄洪能力降低;而當洪水來臨時,因蓄水量大減,也造成(乙)洪水水位提 高的現象。但圍湖造田不會出現(甲)(丁)(戊)等現象。 71. ( )下列對於北京市的敘述,何者正確?(甲) 2010 年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乙)舊城區傳統建築 因市區建築高度控制方案而得以保存(丙)水資源不足,使工業發展受到限制,將以「南水北調 」工程來解決(丁)空氣汙染是主要都市問題之一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答案:(C) 解析:(甲)應是 2008 年;(乙)舊城區傳統建築因政策難以落實,保存不佳。 72. ( )下列有關沙塵暴的說明中,何者「錯誤」? (A)最常發生在乾季初期 (B)中國大陸西北 和外蒙的戈壁沙漠,是亞洲沙塵暴的主要源地之一 (C)沙漠化地區在強風和不穩定的氣象條 件下,特別容易產生沙塵暴 (D)中國大陸的沙塵暴可能會影響臺灣的空氣品質。 答案:(A) 解析:(A)最常發生在乾季末期,如中國大陸的冬、春兩季(特別是春季)。 73. ( )下表是中國某都市 1982 ~ 2010 年幼年人口與老年人口分別占總人口比例的變遷。影響該 都市 2000 年後老年人口比變遷的原因,與下列哪一種現象關係最密切? 1982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幼年人 口比 18.2 18.2 12.3 8.6 老年人 口比 7.4 9.4 11.5 10.1 (A)人口政策強調晚婚與晚育 (B)人口成長出現少子化現象 (C)人口戶籍受城鄉分離限制 (D)人口 大量移入至都市地區。 答案:(D) 解析:(D)由表中可見,從 1982 ~ 2010 年因一胎化政策使該都市幼年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老年人口比 例則 2000 年後由先前的「增加」轉變為「比例下降」的現象,青壯年人口(勞動人口)比 例則增至 81.3 %,1982 ~ 2000 年青壯年人口比例卻穩定維持在 75 %左右,可判斷應與  2000 年後大量青壯年人口移入該都市所造成的「社會增加」有關。 74. ( )華北平原自然災害頻繁,下列何者「最不可能」發生於春季? (A)伏汛 (B)沙塵暴 ( C)蝗災 (D)凌汛。 答案:(A) 解析:(A)伏汛是指黃河在「夏季」時,大量降水導致水位高漲所造成的水患。 75. ( )上海原是一個小漁村,但從 1843 年正式開埠迄今,已發展成為中國大陸最繁榮的港口和經 濟金融中心。請問下列哪一項地理條件是促使上海市得以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 (A)長江 三角洲農產豐富 (B)副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為不凍港 (C)位居中國大陸沿海航線中點 與西太平洋主要商業航線的匯合處 (D)平原廣大,長江水量終年豐穩。 答案:(C) 解析:上海正式開埠迄今,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大陸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主要與(C)位居中國 大陸沿海航線中點與西太平洋主要商業航線的匯合處,交通易達性高,「位置」條件優越有關。 76. ( )下圖是中國某都市 1961 至 1990 年的平均逐月氣候水平衡圖。圖中的可能蒸發散量,是指 在給予充分的水分條件下,地表可以產生的最大蒸發散量。請問該都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8)

(A)廣州 (B)上海 (C)北京 (D)烏魯木齊。 答案:(C) 解析:此圖的 1 月月均溫在 0 ℃以下,7 月月均溫介於 20 ~ 30 ℃之間,年降水量在 500 ~ 750 mm 之 間,且夏雨冬乾,降雨集中於夏季,可判斷該都市應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以(C)北京最符合。( A)廣州為熱帶季風氣候。(B)上海為副熱帶季風氣候。(D)烏魯木齊為溫帶乾燥氣候。 77. ( )長城雖是人工建築物,但同時也是中國大陸農業區與畜牧區的界線。請問下列哪一條中國 大陸自然地理環境界線與長城位置最相近? (A)西南季風北界 (B)最冷月月均溫 10 ℃等溫 線 (C)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雨量線 (D)年降水日數 100 日等值線。 答案:(C) 解析:由「長城……,但同時也是中國大陸農業區與畜牧區的界線」可知,長城應為溼潤的溫帶季風氣 候區與溫帶乾燥(含半乾燥)氣候區的界線,所以與乾溼氣候分界的(C)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雨 量線之中國大陸自然地理環境界線最相近。 78. ( )中國的沙塵暴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及內蒙古中西 部和甘肅中北部是沙塵暴的多發區,以春季發生的頻率最高。據統計,沙塵暴捲起的沙塵,80 %往日韓方向傳送,最遠到達美國;約 20 %往東南傳送到華南,甚至到達臺灣。「沙塵暴捲 起的沙塵,80 %往日韓方向傳送,最遠到達美國。」此現象和沙塵暴哪一特性關係最密切? (A)沙塵暴多發區均位於西風帶中 (B)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導致沙塵暴頻率增高 (C)造成沙 塵暴的最大主因是土地沙漠化不斷擴張 (D)春季乾旱少雨,氣溫升高,冷空氣活躍,是沙塵 暴活躍的主因。 答案:(A) 解析:(A)題目強調發生於中國北方的沙塵暴「往日、韓、美國、臺灣」傳送的現象,為「由西往東」 傳送,故與「此沙塵暴多發地區位於溫帶,地處行星風系的西風帶」之關係最密切。 79. ( )若依產業特色判斷,下列哪一家跨國企業最可能前往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地區投資? (A) 臺灣巨大機械公司 (B)臺灣台塑石油化學集團 (C)日本松下家電集團 (D)臺灣鴻海集團。 答案:(D) 解析: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地區是著名的資訊軟硬體研發和生產中心,所以(D)臺灣鴻海集團最有可能前 往該地區投資。(A)(B)(C)三者均非高科技資訊產業。 80. ( )按三峽大壩工程的規劃,將配合船閘調節水位,減少船隻轉運費,降低運輸成本;而萬噸 級輪船可由長江口直達下列哪一個都市,使長江「黃金水道」之名更是名不虛傳? (A)成都 (B)重慶 (C)漢口 (D)宜昌。 答案:(B) 解析:三峽大壩完成後,水庫水位大幅提高,配合船閘調節水位,可抬升萬噸級輪船,使其由長江口直 達到水壩位置更上游的(B)重慶,不需像以往在漢口或九江轉換較小的輪船運輸。(A)成都位於 長江支流岷江沿岸。(C)漢口與(D)宜昌位於長江中游地區,航運成本不受長江上游的三峽大壩 工程所影響。 81. ( )2010 年以後,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在地電子業上下游及周邊相關產業,對國外零組件進 口的依賴度逐年降低,並逐漸發展出本土的供應鏈,此現象稱為「紅色供應鏈」。相較於臺灣 電子業的供應鏈,此紅色供應鏈具有下列哪些優勢?(甲)工業慣性產能效益更高(乙)產品的製 程效率更提升(丙)產業群聚經濟效益更大(丁)內需市場商機潛力更大(戊)國際分工的效益更提 升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乙)(戊)。 答案:(B) 解析:由「在地電子業上下游及周邊相關產業」、「對國外零組件進口的依賴度逐年降低,並逐漸發展 出本土的供應鏈」,可看出紅色供應鏈已具有(乙)(丙)(丁)之優勢;相對的,(戊)之效益相對下降。 (甲)「工業慣性」意指「產業的區位優勢消失,但因某些因素,而選擇留在原地,並未走出他地 」之意,題目中未見此概念。 82. ( )2012 年中國大陸有 136,072 萬人,都市人口有 73,111 萬人,請問 2012 年中國的都市化程度 約為多少? (A) 30 % (B) 39 % (C) 50 % (D) 54 %。 答案:(D) 解析:(D)都市化程度為 73,111 ÷ 136,072 × 100 %=53.7 %,選項中以 54 %最接近。 83. ( )下列哪兩項環境特色為東部經濟地帶的發展優勢?(甲)能源基地(乙)海運便利(丙)金屬礦豐 富(丁)技術、資訊優勢(戊)發展邊境貿易(己)水資源豐富 (A)(甲)(己) (B)(乙)(丁) (C)( 乙)(戊) (D)(丙)(丁)。 答案:(B) 解析:(B)臨海的東部經濟地帶,具有(乙)海運便利及容易與外界接觸、高等教育與研發機構多,而獲 得(丁)技術、資訊優勢兩項發展優勢。 二、 題組 1.   《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一部關於霧霾的調查紀錄片,讓我們注意到天空的顏色, 注意到每天所呼吸的空氣品質及環境。霧霾與沙塵暴為造成空氣品質惡化的重要影響;但兩者仍是 有些不同,沙塵暴的主要來源為地表土壤,被風捲起而進行長距離運輸的現象。霧霾,臺灣稱為霾 害,其組成來源多樣,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土壤揚塵或二次汙染。   沙塵暴產生大氣不穩定的時節,但霧霾易生成於大氣穩定或逆溫現象時;故沙塵暴發生時,多伴 隨較大風速,而霧霾多發生於無風或微風的大氣狀態。   但兩者的生成不是完全無關,當強風侵蝕地表土壤時,沙塵隨風進行長距離運輸,沙塵中的顆粒, 也就是懸浮微粒,粒徑有大有小,一般都小於 PM10,而粒徑愈小(PM2.5),可在大氣中漂浮或旅運 的距離愈遠,當旅運至人口較多的地區時,如果此時大氣條件較穩定,該區化石性燃料燃燒排放多, 或發生光學霧等第二次汙染時,就容易產生霧霾現象。   而沙塵暴按照風力及能見度又可分成五種等級,亞洲主要沙塵暴的源地在中國大陸西北和外蒙的 戈壁沙漠。這裡礫漠和沙地面積達 100 萬平方公里以上,浩瀚的沙海提供沙塵暴源源不絕的沙源。本 區處在西伯利亞冷氣團南下的通道上,當地若出現垂直不穩定的大氣狀態,強對流會挾帶沙塵,影響 下風區。請問: ( )(1)根據上文,中國大陸出現沙塵暴最頻繁的季節應是 (A)春 (B)夏 (C)秋 (D)冬。 ( )(2)日本、韓國、臺灣、菲律賓,甚至夏威夷與美國加州,均可發現來自亞洲的沙塵,可見中 國大陸內地沙塵暴影響範圍之廣。請問造成此現象主要與哪一個行星風帶有關? (A)極

(9)

地東風帶 (B)西風帶 (C)信風帶 (D)間熱帶輻合區。 ( )(3)中國大陸發生嚴重霧霾現象的主要季節為何?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答案:(1)(A);(2)(B);(3)(D) 解析:(1)由「處在西伯利亞冷氣團南下的通道上」、「出現垂直不穩定的大氣狀態」、「揚起的沙塵 隨高空帶向東傳送」、「隨冷空氣與高壓迴流南下」,可判斷應是出現在大陸冷高壓強烈的 冬、春兩季,尤以乾季末期的(A)春季為甚。 (2)(B)中國大陸內地沙塵暴「由西向東」擴散,而最遠影響到夏威夷、美國加州等地,故可判 斷應與北半球「由西向東吹」的行星風帶「西風帶」有關。 (3)由「沙塵暴中粒徑愈小的懸浮微粒可在大氣中漂浮或旅運的距離愈遠,當旅運到人口較多地 區,大氣條件較穩定,化石性燃料燃燒排放多,或發生第二次汙染,就容易產生霧霾現象」, 可知中國大陸發生嚴重霧霾現象最可能與沙塵暴發生的季節相同,以「冬末春初」為甚,所 以(D)符合答案。 2. 若綜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指標,可以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六大地區(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 部和塞北地區),或者四大地區(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如下圖所示。請問: ( )(1)秦嶺、淮河是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下列有關秦嶺、淮河的說明,何者「錯誤」?  (A)溫帶季風氣候與副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 (B)稻、麥種植的分界線 (C)一穫區與 二穫區的分界線 (D)受自然環境影響,早期此線以北陸運較發達,此線以南河運較繁榮。 ( )(2)下圖為中國大陸某地的氣候圖,請問它最可能位於下列哪一地區? (A)西部地區 (B)東北地區 (C)華北地區 (D)華中地區。 ( )(3)自古以來,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有大批居民遷移海外。下列哪一個概念最適宜用來 解釋這種遷移活動? (A)環境負載力 (B)生態平衡 (C)核心與邊陲 (D)擴散與模仿。 ( )(4)關於中國大陸西部經濟地帶與東部經濟地帶的說明,何者「錯誤」? (A)西部原料、能 源資源豐富 (B)東部人力素質、技術、資金條件較佳 (C)西部因面積大,經濟產值居 全國之首 (D)西部在經濟發展同時,考量環境所受衝擊是重要課題。 答案:(1)(C);(2)(A);(3)(A);(4)(C) 解析:(1)(C)一穫區與二穫區界線為最冷月月均溫-10 ℃,約與「長城」位置一致。 (2)此地年降水量僅 35 mm,年溫差約 40 ℃,最冷月月均溫低於 0 ℃,應為溫帶乾燥氣候,故 該地位於(A)西部地區(依課文資料,其為吐魯番的氣候圖)。 (3)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因山多田少、糧食不足,(A)環境負載力相對較低,使居民因經濟因 素移民海外。 (4)(C)中國大陸經濟產值高居全國之首的是「東部經濟地帶」;西部地廣人稀,經濟發展程度 較為遲緩。 3. 中國大陸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生態與經濟共同兼顧,除了合理利用生態資源、保護環境之外,也持續 保持產量的增加。近年來為了因應新東北現象,及科技發展帶來的農業變遷,東北農業調整其農業 產業結構,走向農業現代化。請問: ( )(1)東北農業在傳統上為一穫夏作春麥雜糧區,近年則稻作生產表現突出,其在生態農業更可 見到利用塑膠布搭成的溫室,這是為了克服東北農業在自然條件的哪一項「不利」條件? (A)土壤貧瘠 (B)水源不足 (C)年降水量變率大 (D)低溫冷害。 ( )(2)東北農業建立上中下游產業鏈,在生產、加工製造至運銷過程中以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進行, 這種以擴大產業規模來達到更具有競爭力的經濟模式為下列何項概念? (A)企業化 (B )科學化 (C)機械化 (D)精緻化。 答案:(1)(D);(2)(A) 解析:(1)塑膠布搭成溫室可使室內保持較穩定的溫度,不致因室外的(D)低溫冷害而造成作物遭受傷 害,確保作物能收成。 (2)由題目中「以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進行」可知,此經營模式為將其當公司、企業經營,所以符 合(A)企業化的概念。 4. 下圖為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加情形。請問: ( )(1) 1957 ~ 1959 年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加率急遽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為何? (A)戰爭影響 ( B)一胎化政策 (C)城鄉分隔政策 (D)天災、人民公社、大躍進。 ( )(2) 1980 年代中期之後,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加率明顯呈現下降的現象,其主要原因為何? (A)文化大革命 (B)一胎化政策 (C)城鄉分隔政策 (D)大躍進政策。 ( )(3)近年來,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加率的變化主要是受到哪一項因素影響? (A)出生率 (B )死亡率 (C)移出率 (D)移入率。 答案:(1)(D);(2)(B);(3)(A) 解析:(1) 1957 ~ 1959 年,中國大陸因實施(D)大躍進政策,辦理人民公社,導致農業生產停滯、環 境惡化,因而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大增,人口自然增加率急遽下降。 (2)此現象主要與中國大陸 1970 年代開始實施計畫生育及 1978 年的(B)一胎化政策,使出生率 急遽下降有關;加以死亡率變化不大,導致人口自然增加率明顯呈現下降。 (3)由圖中可看出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加率的變化與(A)出生率變化趨勢大致相近。 5. 下圖為中國大陸和臺灣某一種再生能源分布的等值線圖。請問:

(10)

( )(1)此圖最有可能是指下列哪一種能源? (A)風力 (B)水力 (C)太陽能 (D)地熱。 ( )(2)在中國大陸,該等值線數值超過 140 以上的地區,其地理特色最有可能為何? (A)多為 板塊擠壓區 (B)多位處於盛行西風帶 (C)多屬於山高谷深區 (D)多屬乾旱地區及高 地氣候區。 答案:(1)(C);(2)(D) 解析:(1)圖中可見此等值線圖數值在中國大陸青藏高原較中國大陸其他地區高,臺灣也是西南部高於 東北部,因此此等值線最有可能為(C)太陽能的分布情形,其單位為千卡/平方公分。 (2)等值線數值超過 140 以上的地區,以所在位置可判斷多位於(D)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 這些地區日照強烈,太陽輻射量豐富,可利用太陽能的潛力很大。 6. 中國大陸從 1958 年開始實施「城鄉分隔戶籍制度」,對國民影響甚大。請問: ( )(1)中國大陸實施「城鄉分隔戶籍制度」的最主要目的為何? (A)穩定總人口增加率 (B) 確保都市化程度穩定增加 (C)控制農村人口遷入都市 (D)減少城鄉間的交流活動。 ( )(2)以下何者「不是」城鄉分隔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影響? (A)城鄉差距擴大 (B)都市自然 增加率下降 (C)盲流問題嚴重 (D)勞動力無法自由移動。 答案:(1)(C);(2)(B) 解析:(1)中國大陸實施此制度的最主要目的為(C)控制農村人口遷入都市,以確保城鄉功能的劃分及 物資分配的需要,不讓(B)都市人口過度成長,城鄉間彼此分隔,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但 不是(D)減少城鄉間的交流活動,也非(A)「穩定」總人口增加率。 (2)城鄉分隔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影響應與「社會增減(移入、移出)」關係密切,而(B)都市「 自然增加率」下降,應與都市本身的出生率、死亡率有關。 7. 下圖為中國大陸某年各省市區糧食生產量統計地圖。請問: ( )(1)甲區糧食產量高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A)生長季長 (B)種植面積廣大 (C)現代科技解 決凍土問題 (D)土壤貧瘠,大量施肥。 ( )(2)下列哪一個地區生產的主要糧食作物與其他 3 者「不同」? (A)乙 (B)丙 (C)戊 ( D)己。 ( )(3)庚區糧食產量較低的原因「不包括」下列何者? (A)丘陵區多種植茶樹 (B)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沿海都市迅速發展 (C)農民維持傳統農業經營模式 (D)山多平原少。 答案:(1)(B);(2)(A);(3)(C) 解析:(1)甲區為中國大陸東北的吉林省,廣布黑土,土壤肥沃,所以(D)敘述錯誤。(A)生長季「短 」,僅一穫,但(B)農地面積廣大,又以機械化耕作,糧食產量高。(C)現代科技主要著眼 於育種、灌溉與排水方面,而非「凍土問題」。 (2)(A)乙區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其他 3 區均為重要的「稻作」產區。 (3)本區早年為人口外移區,其糧食生產不足的原因為:(D)山地多、耕地少,自古貿易發達, 人民逐利性格,故(A)多種經濟作物。近年又因(B)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使沿海都市發展迅 速,可耕地因挪作他用而減少。 8. 中國大陸都市規模和數量深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下表為中國大陸自 1953 ~ 2015 年的都市化程度變 化表。請問: 1953 1960 1964 1978 1985 1990 2000 2015 都市人 口(萬 人) 7,726 13,241 12,710 17,245 25,049 30,195 45,906 77,116 全國總 人口( 萬人) 58,260 66,207 69,458 96,259 110,581 114,333 126,743 137,462 都市化 程度( %) 13.26 20 18.30 17.92 23.71 26.41 36.22 56.1 ( )(1)由表中可看出中國大陸從 1960 ~ 1978 年期間都市化程度呈現衰退,主要與下列哪一事件 或政策有關? (A)工農生產大躍進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開放政策 (D)一胎化政 策。 ( )(2) 1978 年後,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快速成長,主要受下列哪一事件或政策所影響? (A)工

(11)

農生產大躍進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開放政策 (D)一胎化政策。 答案:(1)(B);(2)(C) 解析:(1)(B) 1960 ~ 1978 年因「文化大革命」,中國大陸長期政治動盪,大量都市人口被下放到農 村勞改,導致都市化程度呈現衰退。(A)工農生產大躍進政策是在 1950 年代推動,農村人 口大量流入都市,形成「快速都市化現象」。(C)(D)在 1978 年後推動。 (2)(C)中國大陸在 1978 年改革開放後,為加速經濟發展,興起「鄉鎮企業」,在工業化的同時 也帶動都市化;加以工商業集中都市、城鄉分隔戶籍制放寬,也使大批農村勞動力向都市移 動,在在都使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快速成長。 9. 中國某地區的年降水量在 500 ~ 750 mm 之間,乾溼季節分明,年降水量變率大。請問: ( )(1)該地區的河川,由於上游人為攔截大量河水,中下游流量減少,常常造成無水入海的狀況。 此水文現象可稱作 (A)斷流 (B)伏流 (C)襲奪 (D)分洪。 ( )(2)為解決該地區水源不足的問題,當代中國實施了跨流域調水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最可 能是下列哪兩項?(甲)遼河流域調向黃河流域(乙)長江流域調向黃河流域(丙)長江流域調 向海河流域(丁)海河流域調向黃河流域(戊)長江流域調向珠江流域 (A)(甲)(乙) (B)(乙 )(丙) (C)(丙)(丁) (D)(丁)(戊)。 答案:(1)(A);(2)(B) 解析:(1)由「年降水量在 500 ~ 750 mm 之間,乾溼季節分明,年降水量變率大」可知,是地處溫帶 季風氣候的華北地區之降水特徵。其主要河川為「黃河」,自 1970 年代開始,由於上游人 為攔截大量河水,中、下游流量減少,常常造成無水入海的狀況,稱為(A)斷流。(B)伏流 為石灰岩地形。(C)襲奪是指搶水作用。(D)分洪是指將洪水分流,以減少洪患。 (2)(B)華北平原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應是指「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將(乙)長江流域的水 資源調向黃河流域;而中線、東線工程也同時有將(丙)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調向海河流域及黃 河流域的情形。 10. 冰塊阻塞水流的現象稱為「凌汛」,一般發生於冬季河水開始封凍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下圖是 中國某河川流域圖。請問: ( )(1)下圖中哪一個河段發生凌汛的頻率最高? (A)甲 (B)乙 (C)丙 (D)丁。 ( )(2)在不考慮其他情況下,以長期趨勢來看,受到持續性氣溫升高的影響,該流域的凌汛最可 能出現下列哪一個現象? (A)春季凌汛時間延後 (B)冬季凌汛時間提早 (C)春季凌 汛規模變小 (D)冬季凌汛規模變大。 答案:(1)(D);(2)(C) 解析:(1)此圖為中國大陸東北地區的河川分布圖,此區河川因緯度的關係,冬季河川北段會比南段先 結冰,春季則河川北段比南段晚融冰。而發生「凌汛」則主要是河川下游河段仍(已)結冰, 而上游則已融冰或未結冰,河水往下游流動時,造成「冰塊阻塞水流」的現象,故只有(D) 丁河段河川由南向北流,出現凌汛的頻率最高。甲、乙、丙 3 河段均為北向南流,北段河川 結冰較早、融冰較晚,較不可能有凌汛發生。 (2)若長期出現「持續性氣溫升高」現象,則冬季河川結冰時間延後,春季河川融冰時間提早, 河川結冰期縮短。因此(A)春季凌汛時間「提早」、(B)冬季凌汛時間「延後」。再加以河 川結冰期縮短,(C)(D)春、冬季凌汛規模均會「變小」。 11. 中國於 2010 年公布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該規劃主要目標是,企業掌握長江三角洲地 區當前面臨的有利機遇,在 2020 年以前發展以上海(滬)為核心的 9 個發展帶,包括:沿滬寧( 南京)和滬杭甬(寧波)線、沿長江線、沿杭州灣線、沿黃、東海線、沿寧湖杭線、沿太湖線、沿 東隴海線(連雲港經徐州、洛陽、西安到蘭州的鐵路線)、沿運河線、沿溫麗金衢線等;並建構成 大、中、小規模的都市體系,以發揮協調發展的功能。下表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的都市 體系表。請問: 都市規模 (萬人) 都市名稱 1,000 以內 上海市區 700 以內 南京、杭州 400 以內 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寧 波、溫州 100 ~ 200 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連 雲港、鹽城、淮安、湖州、嘉 興、紹興、臺州、金華、衢州 50 ~ 100 宿遷、舟山、麗水、江都、高 郵、溧陽、常熟、崑山、宜興 、吳江、建德、東陽、臨海、 瑞安等 52 個潛力較大的縣級市 ( )(1)依中國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其都市體系的建構,所依據立論基礎為何? (A)推拉因素 (B)中地理論 (C)依賴式經濟 (D)環境負載力。 ( )(2)從天然資源分布和勞動力供需的角度判斷,「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對外貿 易,建設資源加工產業基地。」的發展策略,最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個發展帶? (A)沿 太湖線發展帶 (B)沿東隴海線發展帶 (C)沿杭州灣發展帶 (D)沿滬寧和滬杭甬線發 展帶。 ( )(3)下列哪些事實最可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前面臨的有利機遇」?(甲)經濟全球化加速發 展(乙)製造業產品的生命週期日益縮短(丙)國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丁)低技術勞 工國際遷移現象日趨頻繁(戊)跨國企業投資方向向亞太地區轉移(己)亞太地區區域合作與 交流日益密切 (A)(甲)(戊)(己) (B)(乙)(丁)(戊) (C)(乙)(丙)(己) (D)(丙)(丁)(戊)。 答案:(1)(B);(2)(B);(3)(A) 解析:(1)表中可清楚看出此表是依都市規模(人口數)的大小順序排列,且顯示出大都市數量少,愈 小的都市數量愈多,所依據的立論基礎為探討都市規模等級與都市數量關係的(B)中地理論。 (A)推拉因素是人口遷移理論。(C)依賴式經濟即殖民地式經濟。(D)環境負載力是探討一 個地區所能負載的生物數量。

(12)

(2)由發展策略「大力發展勞力密集型產業,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建設資源加工產業基地。」所 述,必須是勞工充足、資源豐富、工資低廉,又有對外港口—連雲港的(B)發展帶。(A)(C )(D)三者雖勞工充足,但因發展較早,工資已上漲,且天然資源較少,較不利此發展策略。 (3)題目是強調長江三角洲地區當前面臨的「有利機遇」,所以依長江三角洲的「位置條件(交 通條件)」可知(A)(甲)(戊)(己)三者最符合。(乙)製造業產品的生命週期日益縮短、(丙)國 際能源與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丁)低技術勞工國際遷移現象日趨頻繁,此三者反而可能是 長江三角洲產業發展較為不利的因素。 12. 下圖為中國大陸 1 月月均溫等溫線分布圖。請問: ( )(1)中國大陸除西南地區外,1 月月均溫等溫線分布大致呈東西向,顯示其冬季氣溫變化受哪 一因素影響較大? (A)地形 (B)緯度 (C)海陸分布 (D)洋流性質。 ( )(2)中國大陸西南地區 1 月月均溫分布與大部分地區的東西向分布不同,主要與下列哪一項因 素有關? (A)地形 (B)緯度 (C)海陸分布 (D)洋流性質。 答案:(1)(B);(2)(A) 解析:(1)由圖中可看出中國大陸 1 月月均溫等溫線的分布大致呈現東西向,由南往北遞減,所以與( B)緯度分布最相近。 (2)(A)中國大陸西南地區為地勢高聳的青藏高原,使當地出現 1 月月均溫等溫線隨地形高度而 變化,且低於同緯度其他地區的現象。 13. 「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道錢少」。這些流傳於中國大陸民間的新民謠,反映出 一般民眾對於都市氣氛的想像。北京是政治中心,高官雲集,洞見觀瞻;上海是經濟中心,巨賈群 聚,影響深遠。請問: ( )(1)小銘想要規劃一趟「中國大陸古都之旅」,下列哪一個中國大陸都市「不會」在他的行程 中? (A)北京 (B)上海 (C)成都 (D)南京。 ( )(2)在臺灣,不同都市也各自有其風格,下列哪一個臺灣都市的都市意象與北京最相似? (A )臺南 (B)臺中 (C)高雄 (D)臺北。 答案:(1)(B);(2)(D) 解析:(1)(A)北京、(C)成都、(D)南京 3 個都市發展歷史悠久,曾在歷史上被設為首都。只有(B)上 海本是黃浦江畔的小漁村,直到 1842 年在鴉片戰爭後,被英、法等國指定為通商口岸,才 正式開埠、發展。 (2)北京市除為中國大陸首都的政治功能外,也是中國文化、教育第一重鎮,近年更積極發展金 融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所以我國(D)臺北市的都市意象與北京最相似。 14. 下圖為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變遷圖。請問: ( )(1)由圖中可看出中國都市化過程中的何項特徵? (A)都市化程度已大幅超過全世界平均值 (B)都市規模愈來愈大 (C)全國都市人口比例在 1980 年代後增加速度變快 (D)長江三 角洲都市化程度高於中國大陸其他地區。 ( )(2)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前,都市化速度緩慢,都市化程度不高,主要與下列何項因素有關?  (A)一胎化政策使人口成長緩慢 (B)城鄉分隔政策的限制 (C)城鄉差距縮小 (D)大 躍進政策帶動鄉村工業發展。 ( )(3)與某些開發中國家相比,中國大陸在第二次大戰後較晚進入快速都市化的階段,主要與下 列何項因素有關? (A)政府主導都市發展政策 (B)農業人口比例過高 (C)國民平均 教育程度太低 (D)鄉村經濟建設積極展開。 答案:(1)(C);(2)(B);(3)(A) 解析:(1)(A)中國大陸都市化程度在 2015 年(56.1 %)時已「略高於」全世界平均值(54 %)。由 圖中無法看出(B)(D)所述的特徵。 (2)都市化速度的快慢與都市人口的「社會增加」關係較密切,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前,都市 化速度緩慢,都市化程度不高,應與(B)城鄉分隔政策的限制,導致農村人口不易入籍都市 有關。(A)一胎化政策應與人口的「自然增減」有關。(C)(D)為錯誤敘述。 (3)中國大陸在第二次大戰後採取中央集權的計畫經濟體制,由(A)國家政策直接介入都市化過 程,因此比其他開發中國家較晚進入快速都市化的階段,遲至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後才進入 快速都市化的階段。 15. 1935 年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從黑龍江黑河(原璦琿)到雲南騰衝的連線,大致可將中國分為東南 與西北兩部分,人稱「胡煥庸線」(下圖)。請問: ( )(1)中國各種地理現象的分布,下列哪些現象與胡煥庸線大致符合?(甲)農業區與畜牧區的分 界(乙)一穫區與二穫區的分界(丙)稻作區與小麥區的分界(丁)溼潤地區與乾燥地區的分界( 戊)人口稠密區與人口稀疏區的分界 (A)(甲)(乙)(丙) (B)(甲)(丁)(戊) (C)(乙)(丙)( 丁) (D)(乙)(丁)(戊)。 ( )(2)中國的經濟政策中,下列哪些政策期望能直接促進「胡煥庸線」西側的發展?(甲)西氣東 輸(乙)西電東送(丙)振興老工業(丁)沿海經濟開放(戊)青藏鐵路的興建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丙)(丁)(戊) (D)(甲)(乙)(戊)。 答案:(1)(B);(2)(D) 解析:(1)(B)「胡煥庸線」(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的連線)大約與年雨量 400 mm 的等雨量線一致, 因此成為中國大陸(丁)溼潤地區與乾燥地區的分界,也因自然條件的限制,而成為(甲)農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貿易方面,依據WTO第3季發布的最新世界貿易展望指標(WTOI),採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貿易服務組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美國貿易調整協助方案(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巴拿馬與中美洲五國自由貿易協定第七章規定,依 GATT 1994 第六條 及第十六條、GATT 1994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其實在原著中,格列佛有進行第三度航海:格列佛的船隻被日本的海盜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