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讀者如何使用線上目錄中的著錄項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讀者如何使用線上目錄中的著錄項目"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讀者如何使用線上目錄中的著錄項目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3-H-002-026-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藍文欽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9 月 13 日

(2)

讀者如何使用線上目錄中的著錄項目

計畫編號:NSC 93-2413-H-002-026 計畫主持人:藍文欽 執行期間:93/08/01 – 94/07/31 中文摘要 圖書館目錄是為查詢館藏資料而設,圖書館的經費與人力有相當比例是用於目錄的 編製與維護。要了解與評估圖書館目錄的使用情形,就得藉助目錄使用的調查研究。自 1930 年代以來,已有數百篇有關目錄使用研究的報告及論述陸續發表。然而,多數的目 錄使用研究,均偏重在探討讀者所用的目錄類型與其成功率,以及讀者所遭遇的主要問 題及限制等。相對而言,專門探討讀者如何使用圖書館目錄所提供的書目資訊的研究, 數量就相當有限。我們如希望目錄能配合讀者的需求,就得透過實證研究,實際探索讀 者使用目錄上著錄項目的情形,了解讀者對書目資訊的需求,如此才能提供適切的圖書 館目錄,幫助讀者與館藏資料之間建立起有結果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大學圖書館的讀 者群為對象,藉實地觀察記錄 358 位讀者使用圖書館目錄的情形,並透過問卷和訪談了 解他們如何使用目錄上提供的書目資訊。初步的分析結果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 對現有的圖書館線上目錄的功能與呈現格式都還能接受。如果目錄能增添一些功能,受 訪者較想有的是:目次、摘要、簡介或書評資料(或連結)等與圖書內容有關的訊息。 由於調查資料及訪談稿仍在分析整理之中,完整的分析報告將另撰成論文,尋求合適的 期刊發表。 關鍵詞:目錄使用研究、著錄款目、圖書館線上目錄、簡略目錄、讀者研究 英文摘要

Library catalogs are for use. Whether or not a library catalog has achieved its

objectives should be evaluated by the users that the system intends to serve. The importance of catalog use stud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since 1930s and hundreds of articles and

reports have been produced since then. However, many of the studies were focused on what types of catalogs were consulted and how successful they were. Among them, only a few attempted to explore or investigate how users actually utilized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catalogs or what additional bibliographic elements were need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library catalog system that can better serve the intended users, we need more empirical studies to examine the use and need of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This project explores how the users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consult and employ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given in catalog records. The methods employed to collect data include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e sample comprises of 358 OPAC users. According to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expressed that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function and format of the current OPAC system. If new elements can be added to the system, their suggestion would be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contents of a book, such as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introductory information or review information, etc. Because the project team is still analyzing the survey data and interview transcriptions, a complete and final report is expected to be published later.

Key words: Catalog use study, Bibliographic elements, OPAC,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3)

(一)研究計畫之背景及目的

1. 研究背景 圖書館目錄是為使用而設,它是查詢館藏資料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圖書館目錄功能 為何?歷來專家學者的看法並不一致。不過,基本上多數人都同意,圖書館目錄至少要 能提供查詢(find)與辨識選擇(identify/select)館藏資料的功用。換言之,圖書館目錄 不僅要能協助讀者查知館藏中是否有合乎他需求的資料,也要提供必要且適當的書目資 訊,以利讀者迅速有效地鑑別資料是否合用。 圖書館目錄既是為了人們查詢館藏資料而設,不容否認地,在設計圖書館目錄時, 應該將現有及潛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能力列入考慮。約在一世紀以前,Cutter(1904)就 已強調,在設計目錄時,「大眾的便利永遠優於編目員的方便」(頁6)。Randall在1930 年召開的美國圖書館學會(ALA)年會中,更進一步鼓吹研究圖書館目錄使用者的必要 性。稍後,Akers(1931)利用問卷調查文學院學生如何使用目錄中所提供的著錄項目, 首開目錄使用研究的先聲。其後,目錄使用研究的重要性,漸為學者及從業人員所接受, 而相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經過這麼多年,數百篇有關目錄使用研究的報告及論述陸續 發表。 然而,多數的目錄使用研究,均偏重在探討「現有目錄的使用情形,利用目錄查獲 所需資料的成功率,以及讀者所遭遇的主要問題及限制」(Baker & Lancaser, 1991, 頁 181)。相對而言,探討讀者如何使用圖書館目錄中所提供的書目資訊的研究,數量就 相當有限。我們如希望目錄能配合讀者的需求,我們就得了解讀者們所需的書目資訊, 以及他們如何使用目錄所提供的著錄項目。單單知道有幾成的讀者使用著者目錄、書名 目錄、分類目錄或標題目錄,是不夠的。祗是統計讀者利用各種目錄查獲資料的成功率, 亦無助於提昇目錄的效用。正如Svenonius(1981)所言,要知道目錄中應包括那些著錄 項目,須藉助實證性的研究。祗有透過目錄使用研究,實際探索讀者使用目錄中各種著 錄項目的情形,了解讀者對書目資訊的需求,我們才能提供適切的圖書館目錄,幫助讀 者與館藏資料之間建立起「有結果的關係」。 2. 研究目的與重要性 前已述及,圖書館目錄的功能之一,是透過書目記錄中提供的著錄項目,協助讀者 辨識與選擇某筆資料是否合於所需。然而,在辨識與選擇資料的過程中,目錄使用者如 何使用這些著錄項目呢?換句話說,有那些著錄項目真正被用來作為辨識與選擇的參考 呢?又有那些項目可能是讀者需要,但目錄中卻未提供的呢?對圖書館員而言,我們似 乎普遍存有一種著錄項目要「充足」才能發揮功能的認知。然而,真正的目錄使用者到 底需要那些著錄項目?使用了那些著錄項目?為何會需要及使用這些項目?在一個以 讀者導向為典範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依據最少努力的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提供讀者所需的目錄項目呢? 由國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少數的著錄項目,在讀者的眼中確實是較為重要 或較有用處。目錄中提供的著錄項目,只有少數是讀者常用的,許多項目只是偶而用到 或罕用。雖然這些讀者常用的著錄項目,在不同的研究中或會有不同的發現;但是他們 共同的模式,就是少數的著錄項目可以滿足多數讀者在目錄檢索上的需求。若干研究同 時指出,讀者查檢目錄時,每一筆記錄中平均被用到的著錄項目的數目,也是很有限的。

(4)

Penalosa(1949)發現,讀者平均只用到每張卡片上的1.57個項目。Palmer(1972)所報 告的數字雖較高卻也不多,讀者平均用到每張卡片上的4.6個著錄項目。Svenonius(1981) 歸納說:「已經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多數公共圖書館及學術圖書館的讀者,只對最多 不超過五個的著錄項目感興趣」(頁99)。 所以,記述編目因考慮各方的需要,或許仍以詳細為原則。但書目記錄中呈獻給讀 者的著錄項目,並不一定要以完整的格式呈現,而重在適合所需。著錄項目太多,使用 者要另花心力從中過濾所需的資訊;項目太少,則不足以發揮辨識與選擇的功能。每個 讀者對著錄項目的需求或有不同,但根據已知的研究,少數幾個著錄項目,似乎是多數 讀者最常用到的。如能以這些較常用的著錄項目為書目記錄顯示的基本格式,另配合讀 者自選著錄項目的彈性,或許這樣的目錄顯示格式更能配合讀者的使用習慣與需要。問 題是,這些核心的著錄項目的取得,必須有實證研究作依據。唯有透過目錄使用研究, 了解讀者的目錄需求與使用情形,我們才能提供適合所需的目錄顯示系統。 筆者見聞有限,但知見所及,有關讀者如何使用目錄所提供的書目資訊的研究,在 國內似乎仍屬罕見。國外為數有限的相關研究,固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讀者對書目資訊 的需求及使用情形,但他們的研究發現是否適用於國內的圖書館環境,是否能解釋國內 讀者使用中文目錄的行為,仍有賴研究加以驗證。再者,這些國外的研究中,有不少是 以卡片或微縮型式的目錄為主,他們的發現是否能說明線上目錄的使用情形,似乎也有 可以挑戰之處。誠如吳美美教授(1994)所言,我們需要更多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 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針對這個領域進行本土化的目錄使用研究,了解國內讀者對目錄 中著錄項目的需求及使用情形,以提供能配合讀者需求的目錄顯示項目與方式。 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討讀者的線上目錄使用行為,尤其著重在讀者辨識與選擇合用 資料的過程中,究竟使用了那些書目記錄中的著錄項目,為何他們會參考這些項目(亦 即,這些著錄項目對他們的意義為何),以及他們認為有用但書目紀錄中未提供的項目。 綜而言之,本研究的具體目標如下: 1. 針對讀者線上目錄使用行為進行一般性的了解。 2. 了解讀者利用目錄中著錄項目的情形與原因。 3. 調查書目紀錄中未提供但讀者認為有用的著錄項目。

(二)相關文獻分析

國內雖有一些目錄使用的調查研究,專門探討目錄中著錄項目使用情形的,似乎很 罕見。就知見所及,僅吳明德教授主持之「我國圖書館目錄使用之研究」(民 79),曾 提到書名、著者及索書號三個項目是讀者在使用目錄時最常查看的著錄項目。鄧英蘭(民 89)的目錄加值研究,則明確點出圖書目錄應加強的部分有內容分析、目次、摘要、書 評、封面、及書目資料連結等。林巧敏的「線上目錄使用者檢索行為之研究」(民 91), 探討的是檢索問題、檢索詞彙及檢索互動研究三方面。陳惠瑜之「公共圖書館網路版線 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民 91),著重的是檢索點的選擇及各項檢索功能的使用。李芳 菁的「Web 介面之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民 89),是以讀者對介面的使用情形及 滿意度為重點。張玉芳的「兒童線上公用目錄發展與使用之研究」(民 89),乃在了解 兒童使用線上目錄的一般情況及問題。王喜沙之「我國讀者使用線上公用目錄困難類型 之研究」(民 84),則偏重在讀者使用線上目錄的檢索行為及遭遇的問題。大抵而言, 國內似無探討讀者如何使用目錄中著錄項目的研究。 以探討目錄中著錄項目使用情形為主的相關英文文獻,筆者已有專文分析(藍文

(5)

欽,民90),此處僅擇要說明其中較重要的幾點發現。首先,讀者使用目錄中著錄項目 的情形,是有相當的差異性存在,除了因人而異外,也會因查檢的圖書資料不同而有所 改變。然而,少數的著錄項目,在讀者的眼中確實是較為重要或較有用處。不少研究指 出,目錄中提供的著錄項目,只有少數是讀者常用的,許多項目則是偶而用到或罕用。 雖然這些讀者常用的著錄項目,在不同的研究中或會有不同的發現;但是他們共同的模 式,就是少數的著錄項目可以滿足多數讀者在目錄檢索上的需求。Palmer(1972)、Debruin (1977),及英國目錄研究中心所主導的一系列研究,均以實驗證實,簡略型的 目錄 仍能滿足大多數讀者的需求。Hufford(1991)的研究,也明白的指出,AACR2規定的 63個著錄項目中,只有10個最常被參考館員用到,約佔了所有被用到的著錄項目的95%。 顯而易見,讀者使用目錄中著錄項目的模式,正是典型的Bradford分佈曲線,亦即少數 的著錄項目,佔了所有被用到的書目資訊中的大部分。Svenonius(1981)認為「已經有 相當多的證據顯示,多數公共圖書館及學術圖書館的讀者,只對最多不超過五個的著錄 項目感興趣」,所以她進一步強調,「或許不需要更多相關的研究來證實它了」(頁99)。 若干研究同時指出,讀者查檢目錄時,每一筆記錄平均用到的著錄項目的數目,也 是很有限的。Penalosa(1949)發現,讀者平均只用到每張卡片上的1.57個項目。Palmer (1972)所報告的數字較高,讀者平均用到每張卡片上的4.6個著錄項目。Marcus、Kugel 和Benenfeld(1978)也提到,讀者平均要求的著錄欄位,其中位數是4個。與目錄中提 供的書目資 訊相較,這樣的數字可說是相對地偏低。Riddle(1952)、Jackson(1958)、 Malthy(1973)、Simmons和 Foster(1982)、及Lundgren和Simpson(1997)都提到,讀 者對目錄中的書目資訊是不太感興趣的。 要將這些目錄研究的結果做一番比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每個研究所涉及的 著錄項目及所用的研究方法,並不盡相同。不過,大致而言,多數的研究均指出,書名、 著者、標題及出版日期,是讀者較常用到的項目;雖然它們排列的先後順序,因不同的 研究而略有差異。而Kerr(1943)、Osiobe(1981)、Seal(1983)、Lundgren和Simpson (1997)等研究,則提到多數讀者主要將目錄作為查檢館藏(finding list)的工具,所 以他們習慣上會先用到與書名或著者有關的書目資訊。因此,書名與著者作為目錄上的 著錄項目,相對的就成為多數讀者最常用的項目。 除了常用的著錄項目外,部分研究亦提出次常用及罕用的項目。不過,何者屬於次 常用,何者屬於罕用,結果常因不同的研究而有變化。某個著錄項目在甲研究中,或可 歸於次常用一類;但在乙研究中,卻可能被歸入罕用。然而,綜括而言,有部分著錄項 目確是較常被歸入罕用一類的,像編者、繪插圖者、叢書註、標準號碼、著者的生卒年、 及叢刊註等均屬之。 而那些項目又是現有目錄所無,卻為讀者所希望增列的呢?不少研究發現,讀者最 希望目錄中增加的項目,就是有關圖書內容的說明。Akers(1931)、Panalosa(1949)、 Maltby及Duxbury(1972)、Palmer(1972)、Maltby(1973)、Simmons及Foster (1982)、 和 Luk(1996)一致指出,讀者希望目錄能提供更多的內容分析註、解題 或摘要,以幫助他們辨識和選擇圖書。 而Marcus、Kugel、和Benenfeld(1978)的報告 亦可證實,書名、摘要、及索引辭匯等具指示內容作用的欄位,是讀者認為最有用的項

(6)

目。另外,在Akers(1931)和Maltby及Duxbury(1972)的研究中,亦有部分讀者希望 增加與著者的資格或著者所屬學派有關的資訊。

(三)研究設計與與執行

本研究以台灣大學總圖書館為研究場域,以在該館內使用線上目錄之讀者為調查對 象。在民國 94 年 3 月至 6 月間,以方便取樣的方式,共訪談 358 位目錄使用者(有些資 料無法使用,在分析時會加以剔除)。研究的重點,是探索他們使用著錄項目的情形及 原因。資料蒐集的方法,包括問卷、觀察、及訪談,茲分別說明如下: (1) 觀察法 – 在受訪者查檢目錄的過程中,由訪談員在旁邊觀察與紀錄受訪者的目 錄使用行為,以了解受訪者使用目錄的基本模式及遭遇的問題(見附錄一)。 (2) 訪談法 – 在受訪者檢視過一筆書目記錄後,由訪談員請他依據實際的使用情 形,談談他用了那些著錄項目作為辨識與選擇資料的參考,並說明他使用這些項目 的原因。訪談所得資料,經轉謄為文字檔,利用 QSR 的 NVivo 質性資料分析軟體, 進行文本分析及編碼。 (3) 問卷法 --以結構化的問卷調查表(見附錄二),蒐集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對圖 書館線上目錄的認知情形、一般的使用習慣、本次查檢目錄的目的、查檢結果的滿 意度、對書目資訊及格式的需求等。

(四)問卷資料初步分析

由於訪談資料的謄錄稿仍在分析之中,問卷資料的分析統計也尚待進一步過濾核 對,所以此處僅提供初步的分析結果,並不特別標註明確的統計數字。雖不精確,但仍 可以顯示出讀者使用線上目錄的一些行為,及他們對線上目錄的看法與需求。至於完整 的分析報告,會在資料分析整理完畢之後,另行撰文投稿。 絕大多數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都有使用線上目錄的經驗,也知道目錄是查檢圖書館 館藏資料的工具。有過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到圖書館時通常都會用到線上目錄。 至於讀者用以查檢標題目錄的主題詞的來源,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表示,所用 的主題詞是自己想的。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提到,他們的主題詞主要來自教科書 或專業書籍。另外,主題詞有部分是來自師長及友朋、期刊文獻、及網路資源。 平時查檢目錄的入手途徑,以自己選用的主題詞或關鍵字最多,其次是書名中的某 些字,然後是完整的書名,接下來才是作者的名字(部分或全部)。圖書館的標題或分 類號,鮮有受訪者採用為查檢目錄的入手途徑。 關於此次目錄查檢的結果,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只找到一些想找的資 料;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提到,他們找到所需或超過所需份量的資料。但當問到他 們對結果的滿意度時,卻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可接受或滿意此次目錄查 檢的結果。顯然地,受訪者對查檢資料的結果並無太高的要求,只要能找到一部份資料, 他們就可接受或表示滿意了。

(7)

對於現有線上目錄的呈現格式,多數受訪者表示可以接受。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受訪 者,希望目錄能讓使用者依自己的需要自訂書目資料的呈現格式。至於每一個資料項目 之前是應加上欄位名稱(例如:作者、書名、出版者等),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受訪者是 持贊成看法的。 至於書目記錄中應有的項目,書名項是最多數受訪者認為應具備的,接著是作者 項,其次是出版年、出版者、及標題等項目。頁數、大小、價格、標準書號等項目,都 只有極少數的受訪者提及。 若是書目記錄中能增添新的項目,「提供簡介資料的連結」是排名第一的新項目。 此外,「提供書評資料的連結」、「目錄能自動提供相關的主題詞彙供讀者選用」、「自 行決定資料輸出的排序依據」、「提供圖書的目次」也是部分受訪者希望有的新功能。

(五)預期完成之工作項目及成果

1. 待完成之工作目標 本研究旨在了解讀者的目錄需求,尤其著重在他們如何使用目錄中提供的著錄項 目,以及是否有目錄中未提供但他們認為有需要的目錄項目。目前的初步分析,顯示出 書目記錄中的資料項目,有些是受訪者認為重要的,有些項目則少被提及,其重要性並 非平頭齊一。受訪者也表示,希望書目中能多提供有關內容的目次或簡介資訊。另外, 受訪者也希望他們對目錄的呈現格式與內容有多一點的控制權。由於訪談資料的謄錄稿 仍在分析之中,問卷資料的分析統計也尚待進一步過濾核對,此處僅能提供初步的分析 結果。目前待完成的工作,就是儘快結束資料分析統計的作業,進一步整理結果,撰文 投稿。 2. 對於學術研究、國家發展及其他應用方面預期之貢獻 目錄使用研究的發展,在美國已有七十年歷史;但在國內,卻不是一個有豐碩成果 的研究領域,所以吳美美教授才會呼籲我們應該有更多的線上目錄使用研究。在為數有 限的相關研究中,似乎更無人做過讀者如何使用著錄項目的專門研究。國外的相關研 究,固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讀者對書目資訊的需求及使用情形,但他們的研究發現是否 適用於國內的圖書館環境,是否能解釋國內讀者使用中文目錄的行為,仍有賴研究加以 驗證。我們有必要針對這個領域進行本土化的目錄使用研究,了解國內讀者對目錄中著 錄項目的需求及使用情形,以提供能配合讀者需求的目錄顯示項目與方式。本研究希望 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用,引起專家學者對此問題進行更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時,本研 究的成果,應該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讀者的目錄需求與使用行為,在設計圖書館線上目錄 系統或顯示格式時,可以做為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文資料 王喜沙(民 82 年 5 月)。線上公用目錄評估及研究方法之探討。政大圖資通訊,第 5 期,頁 32-46。

(8)

王喜沙(民 84)。我國讀者使用線上公用目錄困難類型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 訊與圖書館學系。 吳明德(民 79)。我國圖書館目錄使用之研究。台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 吳美美(民 83 年 12 月)。我們需要更多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 第 32 卷第 2 期,頁 168-181。 邱韻鈴(民 83)。國立清華大學線上公用目錄使用調查。臺北市 : 漢美。 林巧敏(民 91 年 9 月)。線上目錄使用者檢索行為之研究。檔案季刊,第 1 卷第 3 期, 頁 107-115。 李芳菁(民 89)。Web 介面之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以政治大學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為 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張慧銖(民 92)。圖書館目錄發展研究。台北市:文華。 陳惠瑜(民 91)。公共圖書館網路版線上公用目錄使用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 與圖書館學系。 曹海珠,王紹平(1997)。上海交大圖書館讀者目錄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上海高校 圖書情報學刊,1997 年第 3 期,頁 42-45。 葉乃靜(民 90 年 3 月)。線上公用目錄之使用研究:文獻探討。大學圖書館,第 5 卷第 1 期,頁 93-115。 鄭惠珍(民 88 年 6 月)。線上公用目錄使用者介面問題之探討。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 第 5 卷第 4 期,頁 63-74。 鄧英蘭(民 89)。圖書書目著錄加值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 藍文欽(民 90)。「讀者如何使用圖書館目錄所提供的書目資訊—文獻資料分析」。盧 荷生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 215-250。 (2) 西文資料

Abrera, J. B. (1982). Bibliographic structure possibility set: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user’s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needs. 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26(1), 21-36.

Akers, S. G. (1931). To what extent do the students of liberal-arts colleges use the bibliographic items given on the catalogue card? Library Quarterly, 1(4), 394-408 Atherton, P. (1980). Catalog users’ access from the researcher’s viewpoint: Past and present

research which could affect library catalog design. In D. K. Gapen, & B. Juergens (Eds.),

Closing the catalog: Proceedings of the 1978 & 1979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nstitutes (pp. 105-122). Phoenix: Oryx Press.

Ayres, F. H. (1990). Duplicates 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A new approach to the presentation of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22(4), 236-251.

Baker, S. L. & Lancaster, F. W. (1991).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2nd ed.). Arlington, VA.: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

Benenfeld, A. R. (1969). Generation and encoding of the project Intrex augmented catalog data base. In D. E. Carroll (Ed.), Proceedings of the 1968 Clinic on Library Applications

of Data Processing (pp. 155-175).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Science.

Chwe, S. S. (1979). A study of data elements for the COM catalog. Journal of Library

Automation, 12(1), 94-97.

Cochrane, P. A., & Markey, K. (1983). Catalog use studies –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online interactive catalogs: Impact on design for subject acces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9)

Cutter, C. A. (1904). Rules for a dictionary catalog (4th ed.).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The first edition was issued as part 2 of the Special Report on Public

Libraries and was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in 1876.

Drabenstott, K. M. (1991). Online catalog use needs and behavior. In N. V. Pulis (Ed.), Think

tank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online catalog: Proceedings (pp. 59-83). Chicago:

ALA.

Hafter, R. (1979). The performance of card catalogs: A review of research. Library Research, 1(3), 199-222.

Hall, C., & Seal, A. (1980). A short-entry catalogue put to the test. Catalogue and Index, No. 56, 5-8.

Hildreth, C. R. (1985).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s. In M. E. Williams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0, pp. 233-285). White Plains, NY:

Knowledge Industry Pub.

Hufford, J. R. (1991). The pragmatic basis of catalog codes: Has the user been ignored?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14(1), 27-38.

Jackson, S. L. (1958). Catalog use study: Director’s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Kenney, L. (1966).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eds of users for the design of a catalogue: A survey at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2(3), 195-202. Krikelas, J. (1972). Catalog use stud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M. J. Voigt (Ed.), Advances

in Librarianship (Vol. 3, pp. 195-220). New York: Seminar Press.

Lan, W. C. (2002). From document clues to descriptive metadata: Document characteristics used by graduate students in judging the usefulness of Web docum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USA). Lancaster, F. W. (1977).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Washingt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

Lewis, D. W. (1987). Research on the use of online catalog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practic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3(3), 152-156.

Line, M. B. (1988). Satisfying bibliographic needs in the future – from publisher to user.

Catalogue & Index, No. 90/91, 10-14.

Lipetz, B.-A. (1970). User requirements in identifying desired works in a large library: Final

report.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Library.

Luk, A. T. (1996). Evaluating bibliographic displays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A focus group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fis.utoronto.ca/research/programs/displays/luk.pdf.

Lundgren, J., & Simpson, B. (1997). Cataloging needs survey for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23(3/4), 47-63.

Lundgren, J., & Simpson, B. (1999). Looking through users’ eyes: What do graduate students need to know about Internet resources via the library catalog? Journal of Internet

Cataloging, 1(4), 31-44.

Marcus, R. S., Kugel, P., & Benenfeld, A. R. (1978). Catalog information and text as

indicators of releva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9(1), 15-30. Maltby, A. (1973). UK catalogue use survey: A report.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Maltby, A, & Duxbury, A. (1972). Description and annotation in catalogues: Reader requirements. New Library World, 73 (862), 260-262, 273.

Maltby, A., & Sweeney, R. (1972). The UK catalogue use survey.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4(3), 188-204.

(10)

Markey, M. (1980). Research report on: Analytical review of catalog use studies. (OCLC/OPR/RR-80/2). Columbus, OH: OCLC.

Norgard, B. A., Berger, M. G., Buckland, M., & Plaunt, C. (1993). The online catalog: From technical services to access service. In I. P. Godden (Ed.), Advances in librarianship (Vol. 17, pp. 111-148).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O’Brien, A. (1994). Online catalogs: Enhancements and developments. In M. E. Williams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9, pp. 219-242). Medford, NJ: Learned Information.

Palmer, R. P. (1972). Computerizing the card catalog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A survey of

user requirements.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Penalosa, F. (1949).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anner in which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Denver use the card catalo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Denver. Peters, T. A. (1991). The online catalog: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public use. Jefferson, NC:

McFarland.

Requirements study for future catalogs. Progress report no. 2. (1968). Chicago: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Seal, A. (1983). Experiments with full and short entry catalogues: A study of library needs.

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27(2), 144-155.

Seal, A., Bryant, P., & Hall, C. (1982). Full and short entry catalogues: Library needs and

uses. Aldershot, UK: Gower Publishing Co.

Shera, J. H. (1970).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ibrarianship. New York: Asia Pub. House. Simmons, P, & Foster, J. (1982). User survey of microfiche catalogu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1), 52-54.

Svenonius, E. (1981).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indexing, classification, and cataloging.

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 25(1), 88-103.

Svenonius, E. (1990). Bibliographic entities and their uses. In R. Bourne (Ed.), Seminar on

bibliographic records: 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held in Stockholm, 15-16 August 1990 (pp. 3-18). Munchen: Saur.

Svenonius, E. (2000).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wanson, D. R. (1972). Requirements study for future catalogs. Library Quarterly, 42(3), 302-314.

Wildemuth, B. M., & O’Neill, A. L. (1995). The “known” in known-item search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user-centered design.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56(3), 265-281.

Wilson, P. (1983). The catalog as access mechanism: Background and concepts. Library

(11)

附錄一

觀 察 記 錄 表

讀者編號: (A:雅雯 B:家齊 C:君諭 D:敬華 E:佩瑾) 日期: 月 日 時間: 時 分 地點: 查檢之主題: 書名/作者: 一、書目資料運用情形: (請註明讀者所用項目,意義及用途兩項則摘記要點) 提示用語: 1.請問您所指的項目對您有何意義? 2.為何您會利用到這個項目呢? 3.請問您還用了哪一個項目嗎? 順序 項 目 意 義 用 途 1 2 3 4 5 6 [如有需要,請用背面繼續記錄] 二、是否有什麼項目是目前的書目紀錄所無,但如果能夠提供,您認為會是有用的資訊? 並請說明為什麼您認為它有用呢? [如有需要,請用背面繼續記錄] 提示用語: 請問您還用了哪一個項目? 項 目 WHY

(12)

附錄二

After-Search 問卷

(讀者編號: ) 系級: 學系/研究所 年級 性別: ‰ 男 ‰ 女 1. 查詢主題: 2. 以前是否曾查過同一主題的資料: ‰ 是 ‰ 否 3. 對該主題的熟悉程度: ‰ 熟悉 ‰ 尚可 ‰ 不熟悉 4. 檢索用的主題詞或關鍵字來自:(可複選) ‰ 教科書/專業書籍 ‰ 期刊文獻 ‰ 網路資源 ‰ 師長或友朋 ‰ 自己想的 ‰ 其他(請說明: ) 5. 以前是否曾使用過台大圖書館的線上目錄: ‰ 是 ‰ 否(請跳至第 6 題) 5.1 最近一次使用圖書館目錄是在 ‰ 一週內 ‰ 半個月內 ‰ 一個月內 ‰ 三個月內 ‰ 六個月內 ‰ 一年內 ‰ 一年以上 5.2 請問下列哪一敘述能適切地描述您在圖書館內使用線上目錄的經驗: ‰ 每次到圖書館都會查檢目錄 ‰ 在圖書館時多半會查檢目錄 ‰ 在圖書館時偶而會查檢目錄 ‰ 在圖書館時很少會查檢目錄 5.3 請問您一般在查檢圖書館目錄時,最常採用的入手途徑是: ‰ 著作者的全名 ‰ 著作者的名字或姓氏 (但不是全名) ‰ 完整的書名 ‰ 書名中的某些字 ‰ 個人自選的關鍵字 ‰ 圖書館選用的標題 ‰ 分類號 ‰ 其他(請說明: ) 6. 請問此次查詢該主題圖書之目的: ‰ 個人興趣 ‰ 課堂報告之需 ‰ 課堂補充閱讀 ‰ 博/碩士論文 ‰ 研究計畫 ‰ 專題研究 ‰ 其他(請說明: ) 7. 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可以適切地描述您對此次主題查詢的期望: ‰ 有關此主題之簡介或概述 ‰ 有關此主題之某一本特定圖書(但您忘了書名或作者) ‰ 一本有關此主題之圖書 ‰ 幾本有關此主題之重要著作 ‰ 所有本校圖書館與此主題有關的書籍 ‰ 其他(請說明: ) 8. 請問您對於此次目錄查詢結果的看法是: ‰ 超過我所需的份量 ‰ 找到我所想要的資料 (不多不少) ‰ 只找到一些我想找的資料 ‰ 沒有找到任何我想要的資料

(13)

9. 請問您對於此次目錄查詢的結果是否滿意? ‰ 非常滿意 ‰ 可接受 ‰ 無意見 ‰ 有些不滿意 ‰ 非常不滿意 10. 請問您對於目前書目資料呈現的格式是否滿意? ‰ 非常滿意 ‰ 可接受 ‰ 無意見 ‰ 有些不滿意 ‰ 非常不滿意 11. 請問您認為「目錄應讓讀者依自己的需要自訂書目資料的呈現格式」嗎? ‰ 非常同意 ‰ 可同意 ‰ 無意見 ‰ 不甚贊同 ‰ 非常不同意 12. 請問您認為呈現書目資料時,每一項目之前是否需有標示(label)(亦即是否需標註 某項是著者、某項是書名等)? ‰ 需要 ‰ 無意見 ‰ 不需要 13. 請由下列項目中,挑出最多六個您認為書目記錄中應有的項目,並請依您希望它們 在目錄中呈現的先後次序分別填入下方的表格裡: A. 著作者(如:錢存訓) B. 書名(如:中國古代書史) C. 出版地 (如:台北市) D. 出版社(如:聯經出版社) E. 出版年(如:民國 93 年) F. 版次(如:修訂二版) G. 頁數及大小(如:213 面,21cm) H. 價格(如:新台幣三百元) I. 標準書號(如:ISBN 986-7420-53-5) J. 分類號(如:Z124.C234 2001) K. 標題(如:儒家哲學) L. 叢書名(如:聯經文庫;第 5 種) M. 其他(請說明: ) N. 其他(請說明: ) 1 2 3 4 5 6 14. 假若圖書館的目錄能增添下列的功能,請挑出最多四個您想要有的目錄功能,並請 依您希望的先後次序分別填入下方的表格裡: A. 自行決定資料輸出的排序依據(即讀者可讓檢索結果依自訂的條件排序) B. 自行決定資料輸出的項目(即讀者可決定書目記錄中應有哪些項目) C. 提供圖書的目次(即讀者可選擇是否要瀏覽該書的目次表) D. 提供簡介資料的連結(目錄可建置連結,連到該書的書衣、或介紹性資料) E. 提供書評資料的連結(目錄可建置連結,連到該書的書評) F. 目錄能自動提供相關的主題詞彙供讀者選用 G. 目錄能針對讀者所遭遇的問題直接提供相關的線上解答或協助 H. 其他(請說明: ) I. 其他(請說明: ) 1 2 3 4 ****** 問卷結束,謝謝您的填答與協助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eachers can use assessment data more efficiently to examin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learning progres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ir

When making life plans, we need to know ourselves very well (Self-awareness) and master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ays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the trend of the

It is intended in this project to integrate the similar curricula in th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to better yet simpler ones and to create also a new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 Visit the primary school before school starts, find out about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impression of the school and help children adapt to the new school after the

• We need to make each barrier coincide with a layer of the binomial tree for better convergence.. • The idea is to choose a Δt such

1.4 Students who wish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nd know in advance that they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he following semester’s registration, need to submit

Since all nodes in a cluster need to send data to the cluster head, we use the idea of 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 for short) to shorten the total transmission distance to red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