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淑賢的戲曲說唱、活化歷史──以熱情與生命注入在地文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陳淑賢的戲曲說唱、活化歷史──以熱情與生命注入在地文化"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8 特⾊產業 地⽅建設 ⼆代新創 青創精神 ⼆代新創 ⾃然⽣態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記者群

陳淑賢的戲曲說唱、活化歷史──以熱情與⽣命注入在地文化

2018-06-05 記者 林梓琦 報導 在獅潭鄉投入文化傳承與教育⼯作超過三⼗年的陳淑賢,除在獅潭國⼩任教客語課程外,亦在提 供⾼齡⼈⼝終⾝學習機會的「樂齡學習中⼼」開班授課。憶起多年徘迴在老年⼈與國⼩學童之 間,教學戲曲說唱藝術的種種,彷彿歷歷在⽬。 「有⼀次樂齡班的老⼈家,為了上台表演都相當緊張,我⼀邊在舞台旁⽀持他們,⼀邊看著台下 他們的兒女、媳婦,都前來拍照為他們加油打氣,當下我就很感動,知道我做了件對的事情。」 陳淑賢溫暖⼈⼼的⼝吻,吐露⼀個接著⼀個的⽣命片段。對於家庭、社區及客家族群的認同與關 懷,驅使著他為此貢獻,並且始終樂在其中。 獅潭鄉投入文化傳承與教育⼯作超過三⼗年的陳淑賢。(林梓琦/攝) ⽗親與⼦弟班,穿針引線於傳統文化中的童年 古早農業時代休閒娛樂不如現代社會來的豐富多樣,⽽農村中組成北管、八⾳樂隊,便是當時⼈ 們尋求⽣活樂趣的⼀種⽅式,因此全台各地成立「鑼⿎班」、「⼦弟班」的情形相當普遍。陳淑 賢的⽗親當年便是村⼦中八⾳⼦弟班的⼀名樂師,從⼩跟隨⽗親的腳步去樂團練習的現場,⽿濡 ⽬染之下,陳淑賢發現⾃⼰熱愛客家傳統⾳樂,因它是與⽗親之間深刻的連結、是家鄉村⺠的共 同記憶,更是屬於客家⼈,珍貴的文化資產。 除了客家八⾳的薰陶,陳淑賢爸爸亦激發了他編撰故事的想像⼒,以及說起故事來有聲有⾊的絕 活。陳淑賢從⼩聽爸爸講各式各樣的中國古代歷史⼈物故事,這些故事刻劃在他腦海裡,豐富了 他的童年。家中排⾏老⼤的陳淑賢,從⼩練就了編故事、說故事的功夫,從廟前乘涼的⽯板路, 到睡前⼿⾜擠在⼀塊的⼤通鋪,⼀有空閒⼤姐便開始講故事,弟弟妹妹聽得陶醉,陳淑賢總是能 把鄉下的⽑孩⼦治得服服貼貼。 舒適圈外的「客家」 到了升學階段,陳淑賢離鄉⾄台北就學。離開從⼩在此⻑⼤的客家庄,反⽽增強了陳淑賢的客家 認同。 ⼀次偶然機會,陳淑賢發現班上有同學同樣來⾃客家庄,沉浸在遇⾒客家同胞的喜悅裡,卻發現 對⽅並不樂於這樣的「相認」,反⽽擔⼼⾃⼰客家⼈的⾝分曝光,要遭受外界的異樣眼光。陳淑 賢這時才發現,許多⼈對客家⼈並不了解,認為客家⼈就是吝嗇、不合群。這些帶有偏⾒與歧視 意味的譏諷,讓許多獨⾃在外求⾝存的客家⼦弟,寧願隱藏⾃⼰的客家背景,給⾃⼰披上保護 ⾊,隱⾝在⼈群之中。 「但是我的個性就無法接受,我要讓他們知道,客家文化是很好的,客家⼈不是他們想的那 樣!」 在外遭遇族群偏⾒的經驗,不但沒有挫敗陳淑賢⾝為客家⼈的⾃尊,反⽽更激勵了他發揚客家文 化的鬥志。陳淑賢相信,只要客家⼈對⾃⾝文化有信⼼,就不需畏懼外界的誤解。 推文 讚 0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by IR@NCTU

(2)

返鄉耕耘,徘徊在孩童與老者之間 回到⾃⼰熱愛的故鄉後,當年那些聚集在村落⼦弟班的男性⻑輩,隨著時光的流逝,有的已不在 ⼈世,有的則衰老失智了。⽽陳淑賢也從當年那個說故事的⼤姐,成為了孩⼦的⺟親,更是獅潭 國⼩裡客語傳承及樂齡學習中⼼的教師。 依循著對客家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以及對家鄉這片⼟地、鄉親的情感,陳淑賢為社區課程提 供發想,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現今的獅潭鄉⾯對老化、青年⼈⼝流失現象,獅潭國⼩成立樂齡 學習中⼼,提供當地⻑輩「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在地老化」的學習機會,新店村也成立社區發 展中⼼,開授各式課程與活動。 ⽽陳淑賢透過各式課程進修,漸漸地能夠融合編寫故事的創意與客家傳統⾳樂,成為更能被現代 年輕⼈接受的說唱戲曲。陳淑賢不僅在國⼩指導學童客語歌謠班、參加說故事比賽,也在樂齡中 ⼼開班授課,廣受好評,鄰近各校爭相邀約開課。 陳淑賢在國⼩課堂中和學⽣們解釋歌謠的故事背景時,經常逗得⼩朋友哈哈⼤笑。例如〈逃學 狗〉這⾸客語童謠,便講述早年施⾏國⺠教育時,孩⼦無法適應學校⽣活,⽽逃學到⼭野裡、爬 上樹,最後跌落⽽倒⼤楣的故事。陳淑賢認為,現在的晚輩難以理解從前⼈們在農村、⼭野裡, 親近⼟地與⾃然的⽣活經驗,藉由故事與歌謠的⽅式,讓⼩朋友⽣動地在趣味中學習,更能夠對 本⼟的歷史現場產⽣想像。 ⽽作為樂齡學習中⼼戲曲說唱班的指導教師,⾯對⼀群老⼈家,卻帶給陳淑賢意想不到的挑戰。 實際接觸年⻑者之後陳淑賢才知道,有時不經意的玩笑,也可能觸動到老⼈家細膩的情感,傷及 他們的⾃尊⼼。後來陳淑賢在師資培訓課程修習「老⼈⼼理學」,才得以更進⼀步理解⻑者的思 維模式,以及與年⻑者交流的技巧。 這些地⽅性的進修課程,⼀⼤特⾊便是老⼈家與兒童共學。由於獅潭鄉⽬前正⾯臨青年⼈⼝流失 以及⼈⼝老化,家中老者出⾨⾄樂齡中⼼進修課程上課,家中的⼩孩便無⼈看顧,因此,在這些 課堂上往往出現「祖孫共學」的特殊上課模式。 ⼩朋友的學習快、記憶⼒強,老⼈家涉世較深,溝通與理解能⼒強,兩者合作的學習⽅式形成互 補,也增進祖孫之間情感與默契,讓老者與孩童之間相處融洽。 活化地⽅歷史 現今陳淑賢已卸下教職⼯作,然⽽,對客家文化推廣與傳承⼯作的熱情,仍然趨使著他在獅潭鄉 新店社區戲曲班、八⾳班效⼒。陳淑賢說,「我現在在八⾳班,打的就是樂團中央位置的通⿎, 常常在練習的時候,我打著打著就感動地掉下眼淚,因為我現在坐的,就是當年我爸爸在⼦弟班 坐的位⼦。」 獅潭鄉新店社區八⾳班團練情況,圖為具指揮⾓⾊的通⿎。(林梓琦/攝) 陳淑賢多年來以地⽅歷史與⼈物編寫⽽成的歌謠、故事,⽣動地記錄下老百姓的⽇常,成為獅潭 鄉具草根性的時代印記。陳淑賢說:「有⼀次在台上介紹我寫的歌謠,那是關於我們新店村⼀位 劉蘭嬌阿姨的故事,結果說著說著,發現他本⼈就在現場,當下觀眾就覺得非常有意思啦。」 現在這些故事也受到了歷史、藝術領域學者的關注,希望在未來有機會能夠以數位建檔、多媒體 呈現的⽅式,將它們保存並推廣出去。陳淑賢非常驕傲地說:「這就是我開設課程的主旨『說唱 戲曲─活化歷史』。」 陳淑賢以堅定的執念與正向積極的個性,在⼀個現今⼈⼝流失、榮景不再的⼭間⼩鎮,憑著對 家、對地⽅、對族群的情感,⼀直為歷史與文化的保存與推廣做努⼒,為地⽅貢獻。 延伸閱讀:

國立交通大學機構典藏系統版權所有 Producedby IR@NCTU

(3)

Powered by DODO v4.0 關於新客家⼈群像 聯絡我們

© 2007-2018 國立交通⼤學 傳播與科技學系 All Rights Reserved. 社區的驕傲──獅潭新店八⾳班「真樂軒」

▲TOP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弱勢且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區普遍可見,很多小孩 子連最基本的能力都缺乏。比方說,有 58

兄弟兩人合作的成果,是一部內容不斷擴充的文集,蒐集的故事最後多達 211 則。這部文集名 為《獻給孩子和家庭的童話》(K inder-und H ausm archen ),於 1812~1864 這 52

「萬里」寫空間 的遼遠,暗示遠 離故鄉,「常作 客」寫長期在外 飄泊,晚年淪落 他鄉。. 自然之秋

在去年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師兄宣傳有關學生大使的活動,那時已對此計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在嘉年華會期間,最熱鬧的就是聖馬可廣場,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