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597
全文
(2) 論文名稱: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總頁數: 205 頁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蔡育揚 指導教授:黃彥翔 教授.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其工 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係以參加全國九十七學年度國小棒球聯 賽軟、硬式之球隊教練為研究對象,以「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 工作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郵寄問卷普查,正式問卷共計發出 534 份,回收有效樣本數為 403 份,有效問卷率為 75.47%。根據問卷 調查所得之資料,利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套裝軟體處理。研究結 果與發現歸納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之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 度部份呈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資、擔任職務、教練證書等級之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呈 顯著差異。 三、不同擔任職務、是否體育相關科系畢業之國小棒球教練領導行為 呈顯著差異。 四、不同學歷、年資、擔任職務、教練證書等級、是否體育相關科系 畢業之國小棒球教練工作滿意度呈顯著差異。 五、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及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 關鍵字: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工作滿意度. I.
(3)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n Coaching Motivation,Leadership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Coaches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Management Graduate date: June 2010 Degree Conferred: M.P.E. Name of student:Tsai Yu-Yang Advisor: Dr.Huang Yen-Hsia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aching motiv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coaches.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coaches participating 2008 Elementary School Baseball League. Questionnaires entitled “ Baseball Coach’s Coaching Motiv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was designed and mailed to 534 coaches. Of the returned questionnaires 403 were valid responses, corresponding with a 75.47% of return rate. SPSS for Windows 12.0 package software was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After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1.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mong coaching motiv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baseball coaches in elementary school.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aseball coaches’ coaching motivation among differentseniority, different job position,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their coach certificate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leader behavior between different job positions and whether coaches possessed physic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job satisfaction for baseball coaches in elementary school among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eniority, job position, levels of coach certificates, and whether coaches possessed physic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5.there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coaching motivation, leader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baseball coach in elementary school. Key words:baseball coach , coaching motiv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job satisfaction. II.
(4) 謝 誌 時間飛逝,兩年碩士班學習之旅將要劃下休止符,回首這段晚睡早起、忙於 工作與課業的苦日子,如人飲水;如今即將淺嚐那甜美的果實,感恩之心如泉湧 般,點點滴滴皆是一生當中最寶貴的回憶。 首要感謝之人當屬指導教授黃彥翔博士,從論文題目之萌芽、寫作方向之指 引、內容架構之修正,無不以最真摯的心來指導與協助;在這過程當中,除了讓 人見識到教授個人專業之學養,更領略其謙卑待人、圓融處事的風範,猶如一株 株飽滿的稻穗,迎向燦爛的晨曦。此外,亦同時對口試委員林文郎博士與黃士魁 博士兩人,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感恩您們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能撥冗審閱論文, 並提供精闢詳實的具體建議,促使本研究更臻嚴謹完善。而求學期間亦從林文郎 教授、林房儹教授、黃彥翔教授、王慶堂教授的課堂上,獲致學習增進本職學能, 皆是研究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之鑰,如此寶貴的學習體驗,令人永難忘懷。 同時也要對同窗好友們表達無限的感激,貴絲議長、秀華議員、再智校長、 協進、冠州、仁茂、帛芬、宗雄、永助、志崑、佳翎、育誠、榮利和詩婷,有大 家的相互扶持與鼓勵,這段同甘共苦的歲月彌足珍貴;尤其與再智校長共乘陪伴 時,亦常汲取到教學工作與為人處事的寶貴經驗,獲益良多。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老婆-梅琳,有妳的體恤、包容與支持,並悉心照料兩個 淘氣小子-式寰、恩宇,讓我得以安心完成學業,無後顧之憂。 感恩兩年來所有曾經提點與鼓勵小弟的先進們,有您的加油打氣,為我注入 了無限衝勁與活力,在此時刻願與大家分享這份喜悅與榮耀。 蔡育揚謹誌 台灣體育學院 運管系碩士班 June 2010. III.
(5) 總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總目錄--------------------------------------------------------------Ⅳ 表目錄--------------------------------------------------------------Ⅵ 圖目錄--------------------------------------------------------------I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研究範圍--------------------------------------------------6 第六節 研究限制--------------------------------------------------7 第七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棒球運動之起源與發展----------------------------------9 第二節 教練帶隊動機---------------------------------------------13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25 第四節 工作滿意度-----------------------------------------------44 第五節 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5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62 第二節 研究程序-------------------------------------------------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5. IV.
(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棒球教練背景變項之現況分析--------------------------- 86 第二節 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分析----- 92 第三節 不同人口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 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95 第四節 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情形分析-149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 159 第六節 分析總結------------------------------------------------ 16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4.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77 二、英文文獻----------------------------------------------------187.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9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99. V.
(7) 表目錄 表 2-1. 78 至 96 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參賽球隊成長概況------------------- 12. 表 2-2. 國內外研究者對動機所下的定義--------------------------------- 14. 表 2-3. Maslow 需求層級理論與 Alderfer ERG 理論歸納-------------------- 19. 表 2-4. 參與動機之相關文獻------------------------------------------- 21. 表 2-5. 國內外研究者對領導所下的定義--------------------------------- 27. 表 2-6. 國內外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相關研究文獻--------------------------- 38. 表 2-7. 運動教練領導研究之比較整理----------------------------------- 42. 表 2-8.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滿意的定義彙整表----------------------------- 44. 表 2-9. 工作滿意度的內涵--------------------------------------------- 46. 表 2-10 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54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層面----------------------------- 57 表 3-1. 帶隊動機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9. 表 3-2. 帶隊動機預試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1. 表 3-3. 帶隊動機預試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2. 表 3-4. 帶隊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4. 表 3-5. 領導行為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75. 表 3-6. 領導行為預試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7. 表 3-7. 領導行為預試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8. 表 3-8. 領導行為預試量表第三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9. 表 3-9. 領導行為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80. 表 3-10 工作滿意度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81 表 3-11 工作滿意度預試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83 表 3-12 工作滿意度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84 表 4-1. 不同性別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6. 表 4-2. 不同年齡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7. VI.
(8) 表 4-3. 不同學歷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8. 表 4-4. 不同婚姻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8. 表 4-5. 是否體育相關科系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9. 表 4-6. 不同教練年資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89. 表 4-7.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90. 表 4-8.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90. 表 4-9. 合格教練證書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91. 表 4-10 教練證書等級之國小棒球教練人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表------------- 91 表 4-11 帶隊動機現況分析表------------------------------------------- 92 表 4-12 領導行為現況分析表------------------------------------------- 93 表 4-13 工作滿意度現況分析表----------------------------------------- 94 表 4-14 不同性別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95 表 4-15 不同年齡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97 表 4-16 不同學歷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99 表 4-17 不同婚姻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01 表 4-18 是否體育相關科系畢業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02 表 4-19 不同教練年資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04 表 4-20 不同學校規模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05 表 4-21 不同職務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08 表 4-22 合格教練證書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11 表 4-23 教練證書等級與帶隊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112 表 4-24 不同性別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14 表 4-25 不同年齡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15 表 4-26 不同學歷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16 表 4-27 不同婚姻狀態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19 表 4-28 是否體育相關科系畢業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1. VII.
(9) 表 4-29 不同教練年資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2 表 4-30 不同學校規模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4 表 4-31 不同職務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6 表 4-32 合格教練證書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8 表 4-33 教練證書等級與領導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129 表 4-34 不同性別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1 表 4-35 不同年齡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2 表 4-36 不同學歷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4 表 4-37 不同婚姻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6 表 4-38 是否體育相關科系畢業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8 表 4-39 不同教練年資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39 表 4-40 不同學校規模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41 表 4-41 不同職務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44 表 4-42 合格教練證書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47 表 4-43 教練證書等級與工作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148 表 4-44 相關係數強度的大小及其相對應的意義-------------------------- 150 表 4-45 帶隊動機與領導行為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51 表 4-46 帶隊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54 表 4-47 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57 表 4-48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159. VIII.
(10) 圖目錄 圖 2-1. 多元領導模式------------------------------------------------- 33. 圖 2-2. 領導調節模式------------------------------------------------- 36. 圖 2-3. 教練決策模式------------------------------------------------- 37. 圖 2-4. Alderfer 生存、關係、生長理論模式--------------------------------48. 圖 2-5. Herzberg 雙因子理論------------------------------------------ 50.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3. 圖 3-2. 研究程序圖--------------------------------------------------- 64. 圖 3-3. 問卷建構流程圖----------------------------------------------- 66. IX.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8 年 北 京 奧 運 棒 球 賽 , 中 華 健 兒 意 外 敗 給 中 國 隊 , 當 中國隊員狂奔回本壘得到逆轉分時,當下的畫面真是令人錯 愕!輿論隨之一片撻伐,球界也掀起一股檢討聲浪;警惕之 聲 猶 言 在 耳 ; 然 而 2 0 0 9 年 第 二 屆 世 界 棒 球 經 典 賽 ( W B C ), 中華隊卻再一次輸給中國隊,而且是毫無抵抗能力。曾經能 和日、韓國家隊抗衡的中華隊到底怎麼了?我們的國球出了 什麼問題?當年揚威美國威廉波特的三冠王(三級棒球)精 神在哪裡? 97 學 年 度 是 國 小 棒 球 運 動 聯 賽 20 周 年 , 這 個 與 中 華 職 棒一起成長的聯賽,改變了學生棒球的生態,同時也奠定了 基層棒運的方向,穩固了棒運的根基,其健全推廣的重要性 不 可 言 喻。今 年 的 少 棒 聯 賽 報 名 隊 數 4 4 2 隊,其 中 硬 式 組 1 8 2 隊 , 軟 式 組 260 隊 ( 中 華 民 國 學 生 棒 球 運 動 聯 盟 , 2009) , 學生棒球運動聯盟對於連續四年的成長相當振奮,希望先穩 固 基 本 隊 數 、 再 求 穩 定 增 加 球 隊 。 不 過 相 較 於 1992 年 的 841 隊,現 今 隊 數 幾 乎 腰 斬,只 因 當 時 是 台 灣 職 業 棒 球 巔 峰 時 期 , 也是業餘棒球的輝煌時代,因為中華隊奪下巴塞隆納奧運銀 牌 , 驚 豔 國 際 棒 壇 ; 1992 年 起 少 棒 聯 賽 連 3 年 參 賽 隊 伍 都 在 800 隊 以 上 , 政 府 出 資 鼓 勵 學 校 組 隊 是 一 大 原 因 , 政 府 獎 勵 少棒組隊,就是呼應奧運與職棒熱潮,希望從基層培養更多 人才。由此可知,政府的重視不僅能帶動基層棒運的蓬勃發 展,也是將國球推向國際舞台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想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其帶隊動機的差異情形。. 1.
(12) 根 據 教 育 部 民 國 8 8 年 訂 頒「 各 級 學 校 體 育 實 施 辦 法 修 正 條文」第十四條第三項之規定:「各校應輔導成立各種運動 社團,做為推展課外運動之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課外 運動之機會。」以及第十六條:「各校應選擇具有特色之運 動種類,加強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並得組成運動代表隊,聘請 具有專長之教練擔任訓練工作。」由此可知,基層運動團隊 對整體國家運動發展的重要,尤其教練的角色更是佔有舉足 輕 重 的 地 位 , 黃 金 柱 ( 1990) 認 為 球 隊 表 現 的 好 壞 , 教 練 是 影響選手訓練與成績的關鍵人物,這個角色是集領導者、訓 練者與教學者之重任於一身,所以教練具有哪些領導的行為 特質,便成為注意的焦點。由於教練所扮演的角色複雜又多 元,且其領導行為影響著運動團隊的整體發展與成績表現, 因此教練領導行為的研究顯得格外重要。教練的領導行為不 但對選手的成績表現影響甚鉅,更是影響選手運動生涯規畫 的 關 鍵 ( 張 滄 彬 , 2004) 。 梁 進 雄 ( 2005) 也 指 出 運 動 教 練 的領導,決定運動團隊指導、訓練、管理與經營的執行,因 此其領導行為對運動團隊成效的影響甚鉅。由於教練領導行 為是一種人際關係的互動過程,也就是教練與選手之間互動 的行為,這種教練與選手之間交互作用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 團 隊 的 滿 意 度 與 動 機 ( 葉 志 仙 , 2003) 。 所 以 教 練 如 何 視 選 手的差異性,適時調整領導行為,具有實質上的意義。 綜合上列所述,研究者想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 教練其領導行為的差異情形。 翁 志 成 ( 1992)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學 校 運 動 教 練 有 七 成 以 上 是 由 體 育 教 師 兼 任 。 孫 顯 鋒 ( 1999) 也 指 出 : 學 校 的 代 表 隊 教 練 多 為 專 任 教 師 兼 任 。 游 世 民 ( 2007) 認 為 學 校 運 動 教. 2.
(13) 練的來源大多是體育教師,其多數為服務性質,在校職務可 能有擔任行政主管、體育組長、專任教師和導師,亦可能是 熱心的家長,雖不乏有專任教練的存在,但畢竟是少數。而 國內目前少棒教練的情況亦是如此;除了繁忙的行政工作, 在課程與教學上也得花費諸多心力,亦同時須兼顧球隊的訓 練 與 管 理,箇 中 之 辛 勞 與 壓 力 令 人 難 以 想 像;且 在 教 育 政 策 、 生態的改變與衝擊之下,教師得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工作 負 荷 相 形 劇 增 。 游 世 民 ( 2007) 認 為 教 練 工 作 本 屬 額 外 的 負 擔,教練如果能秉持教育良心,凡事不計較、多包容,定能 使工作快樂,進而提高工作滿足感。 因此本研究也想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其 工作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並探討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 及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國 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其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 係。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的現況。 二、探討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及工作滿意度 的現況。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 為及工作滿意度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及工作滿意度 的相關情形。. 3.
(1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問題為: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的現況為何? 二、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及工作滿意度的現 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在帶隊動機、領導行為及 工作滿意度的差異情形? 四、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間是 否有相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之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其帶隊動機無顯著差 異存在。 H1-1: 不 同 性 別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 異 。 H1-2: 不 同 年 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 異 。 H1-3: 不 同 學 歷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 異 。 H1-4: 不 同 婚 姻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 異 。 H1-5: 是 否 體 育 相 關 科 系 畢 業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顯著差異。 H1-6: 不 同 年 資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 異 。 H1-7: 不 同 學 校 規 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異。 H1-8: 不 同 擔 任 職 務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 差異。 H1-9: 不 同 教 練 證 書 等 級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帶 隊 動 機 無 顯 著差異。. 4.
(15)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其領導行為無顯著差 異存在。 H2-1: 不 同 性 別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 異 。 H2-2: 不 同 年 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 異 。 H2-3: 不 同 學 歷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 異 。 H2-4: 不 同 婚 姻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 異 。 H2-5: 是 否 體 育 相 關 科 系 畢 業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顯著差異。 H2-6: 不 同 年 資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 異 。 H2-7: 不 同 學 校 規 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異。 H2-8: 不 同 擔 任 職 務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 差異。 H2-9: 不 同 教 練 證 書 等 級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領 導 行 為 無 顯 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其工作滿意度無顯著 差異存在。 H3-1: 不 同 性 別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2: 不 同 年 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3: 不 同 學 歷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4: 不 同 婚 姻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5.
(16) H3-5: 是 否 體 育 相 關 科 系 畢 業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無顯著差異。 H3-6: 不 同 年 資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7: 不 同 學 校 規 模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8: 不 同 擔 任 職 務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 著 差異。 H3-9: 不 同 教 練 證 書 等 級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其 工 作 滿 意 度 無 顯著差異。 假設四:國小棒球教練帶隊動機、領導行為與工作滿意度之 間無顯著相關。 H4-1: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帶 隊 動 機 與 領 導 行 為 之 間 沒 有 顯 著 相關。 H4-2: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帶 隊 動 機 與 工 作 滿 意 度 之 間 沒 有 顯 著相關。 H4-3: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與 工 作 滿 意 度 之 間 沒 有 顯 著相關。.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參加全國九十七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軟、硬 式 之 球 隊 教 練( 共 2 6 7 隊 )為 研 究 對 象 , 來 探 討 教 練 帶 隊 動 機 、 領 導 行 為 與 工 作 滿 意 度 之 相 關 情 形。透 過 問 卷 調 查,以 瞭 解 不 同 背 景 變 項 之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在 帶 隊 動 機、領 導 行 為 及 工 作 滿 意 度之差異情形。. 6.
(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 研 究 雖 力 求 嚴 謹 但 仍 有 未 盡 周 詳 之 處,以 下 說 明 為 本 研 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而言: 本 研 究 主 要 以 問 卷 調 查 法 為 主,並 未 採 用 其 他 方 法 加 以 驗 證。而 且 國 小 棒 球 教 練 係 以 自 陳 方 式 來 填 答,其 所 知 覺 的 感 受 未 必 能 與 真 實 情 境 完 全 相 符,也 可 能 因 外 在 諸 多 因 素 導 致 在 填 答時有所考慮,將使研究結果出現測量誤差。 二、蒐集文獻而言: 由 於 研 究 者 能 力 的 限 制,僅 以 中、英 文 發 表 的 論 著 為 主 , 至於其他語言所發表之文獻則未予以參考運用。 三、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僅以九十七學年度國小棒球聯賽軟、硬式之球隊 教練為研究對象,是否能解釋或推論到其他組別、其他運動 項目應審慎考量。. 第七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教練: 本研究將教練定義為:「教練是球隊中具專業知識的領 導者,負責單一球員或整個球隊的訓練與比賽,是負成敗之 責的人。」 二、教練帶隊動機: 動 機 是 指 引 起 個 體 活 動,維 持 已 引 起 的 活 動 並 促 使 該 活 動 朝 向 某 一 目 標 進 行 的 一 種 內 在 的 歷 程 ( 張 春 興 , 1994) 。 本研究將教練帶隊動機分為五個部份,分別為「自我實 現」、「成就感」、「人際關係」、「責任感」、「需求」。. 7.
(18) 教 練 之 帶 隊 動 機 是 指 教 練 在「 教 練 帶 隊 動 機 量 表 」上 之 得 分,其得分愈高表示該向度動機愈強,反之則愈弱。 三、教練領導行為: 係 指 運 動 教 練 依 自 己 個 人 的 經 驗、特 質 及 情 境 因 素,而 對 球隊整體事務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 本 研 究 將 棒 球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分 為 五 部 份 , 分 別 為「 威 嚴 領 導 」、「關 懷 支 持 」、「公 正 盡 責 」、「 團 隊 合 作 」與「啟 發 激勵」。 以 棒 球 教 練 在「 領 導 行 為 量 表 」中 每 一 向 度 之 得 分 定 義 為 該向度的教練領導行為。 四、教練工作滿意度: 教練工作滿意度指球隊教練對訓練指導工作、行政支援 及訓練環境所抱持的感覺、感受,是主觀的價值判斷。 本研究將教練滿意度分四部分,分別為「工作環境」、 「工作本身」、「工作報酬」與「人際關係」,愈接近自己 的期望,滿意度則愈高,反之則愈低。 五、教練背景變項: 本研究將國小棒球教練的性別、年齡、學歷、婚姻、體 育 科 系、教 練 年 資、學 校 規 模、擔 任 職 務、教 練 證 書 等 級 等 , 作 為 影 響 其 在 帶 隊 動 機、領 導 行 為 及 工 作 滿 意 度 的 背 景 變 項。. 8.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棒球運動之起源與發展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光復初期基層棒球便極為熱絡,各 縣市少棒賽紛紛舉行,帶動各國小組織棒球隊,在校方及家 長熱心的組訓下,使得各地少棒運動呈現蓬勃發展的盛況。 各 縣 市 政 府 與 體 育 會 為 提 倡 少 年 棒 球 運 動 , 於 1948 至 1968 年 間 陸 續 舉 辦 學 童 棒 球 賽。1948 年,台 北 市 和 台 南 市 分 別舉行第一屆學童棒球賽,隔年台中市、台東縣也跟進,其 他 如 新 竹 縣、桃 園 縣、彰 化 縣、台 中 縣、宜 蘭 縣 亦 尾 隨 而 至 。 ( 曾 文 誠 , 2004) 地 區 型 學 童 棒 球 賽 的 舉 辦 , 促 成 各 國 小 棒 球 隊 的 成 立 及 參 加 全 省 賽 代 表 權 的 選 拔 。 1949 年 2 月 , 光 復 後「第一屆全省學童棒球賽」於新竹舉行,受到國內棒球風 氣隆盛的影響,棒球比賽在熱烈的氣氛下進行,全省主要縣 市都組織代表隊參賽,使得此時期台灣的少棒呈現欣欣向榮 的 盛 況 ; 1954-1962 年 間 , 第 6-14 屆 「 全 省 學 童 棒 球 賽 」 每 年在各地舉行,也都非常熱烈。但是受到國內整體棒球環境 不佳的影響,加上日益加劇的國小學童升學問題,使得國小 學生運動機會大減,棒球運動在各地逐漸乏人問津,成為少 數球隊在玩的遊戲,此時期少棒水準以台中縣市囊括六次冠 軍 最 佳 ( 張廷榮,2007)。 1968 年 第 20 屆 「 全 省 學 童 棒 球 賽 」 紅 葉 少 棒 奪 冠 , 並 以精簡的設備與資源擊敗應邀來台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隊(當 年 世 界 少 棒 錦 標 賽 冠 軍 ), 引 起 國 內 對 於 少 棒 的 重 視 。 翌 年 , 金龍少棒隊更拿下當年世界少棒賽的世界冠軍。隨後幾年, 包括嘉義市七虎、台南巨人、立德等少棒隊陸續進軍威廉波 特,把國內少棒運動的熱潮帶至高峰,全國各地球隊紛紛成. 9.
(20) 立 , 真 可 說 是 盛 況 空 前 。 尤 其 到 了 1970 年 , 少 棒 全 國 選 拔 出 現 了「 龍 」爭「 虎 」鬥 的 局 面 , 更 使 這 股 棒 球 熱 潮 達 到 沸 點 。 從此開啟國內少棒光輝的一頁,舉國上下也愈重視棒球的推 展,棒 球 運 動 成 為 國 家 推 展 運 動 的 主 要 項 目( 溫 智 勝,2 0 0 4 )。 教育部為配合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提昇運動水準與 廣植運動人口,自民國七十六年起,逐年舉辦各類校際運動 聯賽,希望透過深具教育意義的聯賽制度,在廣植運動人口 之餘,能發掘優秀運動人才並長期加以培訓,使體育教育能 真正在學校生根萌芽生長茁壯。為強化我國基層棒球運動, 普及棒球運動人口,教育部於七十八學年度開辦國小棒球聯 賽,並委請台北市士林國小承辦我國首度規劃興辦之國小學 生棒球聯賽。接續學年度也陸續開辦國中(委請台北市誠正 國中承辦)、高中(高中體總承辦)棒球運動聯賽。同時為 使推展國小、國中、高中三級學生棒球運動政策之宗旨、精 神一致,持續發展,教育部從八十三學年度開始,成立『中 小學棒球運動聯賽指導委員會』,負責聯賽之規劃與指導, 並責成「中華少棒聯盟」成立任務編組型態『中小學棒球運 動聯賽籌備委員會』,執行我國學校三級棒球運動聯賽相關 工作事宜,以期三級學生棒球聯賽之承辦單位之組織精簡、 事權統一、經費節省、考核完整,並達學生棒運發展銜續, 事半功倍之效。 由於我國基礎棒球運動之推展工作,由國小、國中、高 中、進而大專,教育部為再促進學生基礎棒球運動之發展, 推動「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以期配合國內社會業餘與 職業棒球運動之銜續發展,積極輔導『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 籌備委員會』成立專責學生棒球運動的社團法人團體,規劃. 10.
(21) 並轉型為法人化的學生棒球運動組織。由『中小學棒球運動 聯賽籌備委員會』規劃向內政部申請設立「中華民國學生棒 球運動聯盟」,賡續推動我國學生棒球運動,為校園學生棒 球運動提供最佳的服務。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中旬,由『中小 學 棒 球 聯 賽 籌 委 會 』工 作 同 仁 , 以 及 各 縣 市 聯 賽 之 工 作 小 組 、 教 練、裁 判 等 熱 心 棒 球 人 士,共 同 擔 任 學 生 棒 球 聯 盟 發 起 人 , 響應發起籌組聯盟。發起人遍布全省二十一縣市各地。並以 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廖主任委員敏雄名義,代表發起人正 式行文內政部申請籌設。 五 月 八 日 內 政 部 以 台 內 社 字 第 0920018850 號 函 覆 中 小 學棒球聯賽籌委會准予籌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教育部、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也 分 別 以 台 體 字 第 0 9 2 0 0 5 8 5 2 4 號 函;體 委 全 字 第 0 9 2 0 0 0 7 7 7 6 號 函 同 意 籌 設。五 月 二 十 二 日 於 臺 北 市 仁 愛 路三段一四一號十二樓舉行發起人代表會議,會中決議推薦 廖敏雄先生擔任『學生棒球聯盟籌備會』主任委員,並請蕭 光遠、官文炎、李一晃、李峰銘、廖財能、李仁德擔任籌備 會委員,推薦李仁德擔任籌備會執行長。 八月二十八日,學生棒球運動聯盟假於臺北市仁愛路三 段 145 號 空 軍 官 兵 活 動 中 心 舉 行 成 立 大 會 , 選 出 理 事 二 十 七 名、監事九名。會長、副會長、監事會召集人、秘書長等職 務 人 選。 十 月 一 日, 內 政 部 以 台 內 社 字 第 0920034812 號 函 , 發給聯盟會長當選證明書、聯盟立案證書及圖記,有關學生 棒球運動聯盟民間法人社團組織正式開始營運。 由於教育部學生棒球聯賽委辦工作係屬年度計畫,故在 計 畫 未 執 行 結 束 之 前 , 有 關 聯 盟 與『 中 小 學 棒 球 聯 賽 籌 委 會 』 之間關係是共同存在,此階段中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繼續執. 11.
(22) 行聯賽工作,聯盟則以規劃典章制度及銜接工作為主。十二 月三十一日,九十二年度學生棒球聯賽計畫執行結束,『中 小學棒球聯賽籌委會』長達十餘年之任務終於功成身退,改 由 「 中 華 民 國 學 生 棒 球 運 動 聯 盟 」 , CHINESE TAIPEI STUDENT BASEBALL FEDERATION( 簡 稱 為 學 生 棒 聯 C . T . S . B . F . )接 棒 , 九 十 三 年 一 月 一 日 起 , 開 始 接 任 我 國 學 生 棒球運動推展之艱鉅基礎工作。(轉引自中華民國學生棒球 運動聯盟) 表 2-1 78 至 96 學 年 度 國 小 棒 球 聯 賽 參 賽 球 隊 成 長 概 況. 軟 式. 硬 式. 軟 式. 硬 式. 學 年 隊 數 增 減 隊 數 增 減 學 年 隊 數 增 減 隊 數 增 減.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133. 225. 421. 447. 417. 419. 265. 216. 207. 252. +92. +196. +26. -30. +2. -154. -49. -9. +45. 161. 349. 394. 408. 401. 292. 236. 211. 216. +54. +188. +45. +14. -7. -109. -56. -25. +5.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263. 270. 230. 262. 281. 292. 262. 266. 263. 260. +9. +7. -40. +32. +19. +11. -30. +4. +3. -3. 176. 171. 56. 116. 148. 160. 144. 170. 177. 182. -40. -5. -115. +60. +32. +12. -16. +26. +7. +5. 107. 12.
(23) 第二節 教練帶隊動機 一、. 動機的定義 心 理 學 家 在 研 究 動 機 時 大 致 有 兩 個 取 向:其 一 是 生 理 的 取. 向,主 要 研 究 以 生 理 作 用 為 基 礎 的 動 機,如 原 始 性 動 機、需 求 等 概 念;其 二 是 心 理 的 或 社 會 的 取 向,主 要 研 究 以 心 理 作 用 或 學 習 得 來 的 動 機 , 如 成 就 動 機 、 合 作 動 機 等( 張 春 興 , 1 9 8 9 )。 就 心 理 層 面 而 言 : 動 機 ( motivation) 是 指 有 機 體 內 在 的 一 種 生 理 或 心 理 的 需 求 ( need) 或 驅 力 ( drive) 而 言 , 有 了 需 求 有 機 體 的 身 心 就 呈 緊 張 狀 態,且 感 到 煩 擾 不 安,進 而 對 環 境 中 有 關 的 目 標 或 刺 激 發 生 有 效 的 活 動,務 使 需 求 獲 得 滿 足 並 達 成 目 標 ( 王 克 先 , 1987) 。 S t e e r s 和 P o r t e r( 1 9 9 1 )認 為 大 多 數 的 動 機 包 含 三 要 素 , 第一是引起行為的事物,如環境、記憶和情緒反應;第二是 目標導向;第三是維持行為,由環境力量的方向和程度決定 其維持的情形,即主張在工作環境中引起、引導和維持有關 行為的一種狀態。 Deci( 1975) 也 指 出 : 真 正 的 動 機 行 為 是 個 人 從 事 自 己 覺 得 能 夠 勝 任 和 自 我 決 定 的 行 為 。 秦 夢 群 ( 2004) 則 認 為 個 人動機的形成,導因於其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 相當多面且複雜,並無單一或絕對的公式可加以分析。國內 外學者對動機的界定,因觀點不同而眾說紛紜。 茲將國內外學者對動機的定義,以不同關注點所做的描 述如表:. 13.
(24) 表 2-2 國 內 外 研 究 者 對 動 機 所 下 的 定 義 研究者及年代. 定. 義. 動 機 來 源 是 由 於 某 些 需 求 未 被 滿 足,這 些 需 M a s l o w( 1 9 5 4 ) 求 可 能 是 來 自 生 理 方 面 或 稱 為 一 種 驅 力 , 它 們普遍存在人類特質中並有遺傳性。. Adams( 1963). Locke( 1969). Steer、 Porter ( 1991). Kotler( 1991). 動機乃源自於所知覺到的不公平所引起的 緊張驅力。 動機是引導個體行為去完成個體接受目標 的力量。 工 作 動 機 是 一 種 心 理 狀 態,而 這 種 心 理 狀 態 會 影 響 工 作 情 境 中、行 為 之 動 力、驅 向 及 持 久性。 動 機 是 一 種 被 刺 激 的 需 求,它 足 以 引 發 個 體 採取行動滿足之。 動 機 可 說 是 重 要 且 直 接 的 行 為,換 句 話 說 是. Keller( 1993). 當 人 面 臨 到 獲 得 或 避 免 某 種 經 驗、目 標 時 , 人們會做的選擇。. Robbins,S.P. ( 2001). 動 機 為 從 事 某 件 工 作 的 意 願,其 大 小 決 定 於 該工作完成後能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 (續 下 頁 ). 14.
(25) 表 2-2(續 ) 研究者及年代. 定. 義. 張春興. 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之活動,. ( 1984). 並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一種內在歷程。. 吳靜吉. 動機是激起、引導及維持生理與心理活動歷. ( 1994). 程的動力。. 張簡憶如. 動機為影響行為之產生、維持及工作努力程. ( 1995). 度的一種力量。. 曾士雄 ( 2001). 張佩娟 ( 2003). 黃丞傑 ( 2006). 胡耿賓 ( 2008). 動機需有三種特徵:一、起於行動前; 二、是一種持續的內在歷程;三、能引起個 體朝向某一目標,表現出外顯行為。 動機是決定一個人要去做事的原動力,也是 引起個體繼續再次行動之要素。 一種心理歷程,可以激發並維持自願性活動 俾達成目標的要素,而其程度大小視行為後 所獲得的報酬或滿足感而定。 個體驅使自己做某些行為或追求某些目標的 一 種 狀 態 或 情 境 , 並 促 使 人 們 採 取 某 種 行 為,以滿足某種需求的力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歸納以上專家學者對動機所下的定義,本研究定義 動機為:『個體為滿足生理與心理活動的需求,所持續朝向 某一目標努力的歷程。』. 15.
(26) 二、. 動機相關理論. (一 ) 需 求 層 級 理 論 美 國 心 理 學 家 馬 斯 洛( Abraham H. Maslow)於 1943年 所 發 表 的 「 需 求 層 級 理 論 」 ( Need Hierarchy Theory) , 指 出 人 類 有五個需求層次需依序滿足:第一層次-生理需求 ( physiological) , 第 二 層 次 - 安 全 需 求 ( security) ,. 第三. 層 次 - 歸 屬 需 求 ( belongingness), 亦 稱 社 交 需 要 , 第 四 層 次 - 自 尊 需 求 ( esteem) , 第 五 層 次 - 自 我 實 現 需 求 ( self-actualization) , 其 需 求 強 度 由 低 層 次 到 高 層 次 , 當 低 層 次 的 需 求 達 到 某 程 度 的 滿 足 後,再 逐 步 尋 求 高 層 次 的 需 求 。 1.生 理 需 求 層 次 : 如 食 物 、 空 氣 、 水 等 基 本 需 求 滿 足 , 以 維 持 生 命 與 生 理 基 礎,這 些 需 求 為 滿 足 則 其 他 需 求 不 會 出 現 。 2.安 求 需 求 層 次 : 生 理 需 求 滿 足 後 , 個 體 會 避 免 生 命 的 危 險、解 決 環 境 的 威 脅,來 保 護 自 己 以 求 能 安 全 生 存;包 括 生 命、經濟與心理安全全需求。 3.歸 屬 感 與 愛 需 求 層 次 : 涉 及 社 會 性 需 要 , 包 括 愛 與 被 愛,及 被 同 輩 接 受 的 需 求。這 些 滿 足 來 源 對 多 數 人 而 言,來 自 於 家 庭、在 外 工 作 的 人 際 關 係,及 從 職 業 中 獲 得 的 友 誼 等,能 隸屬於一個團體為群體所接受。 4.自 尊 需 求 層 次 : 自 尊 層 次 滿 足 兩 個 不 同 需 求 , 一 是 對 正 面 的 自 我 形 象 需 求,二 是 自 尊 自 重 需 求,這 雙 重 需 求 是 來 自 於其他人的認同與尊敬,也就是希望獲得自尊與他人尊重。 5 . 自 我 實 現 需 求 層 次:牽 涉 對 個 人 未 來 持 續 成 長 與 個 體 發 展、個 人 發 揮 內 在 潛 能 表 現 獨 特 的 自 我 個 性,以 得 到 最 高 的 自 我 發 展。志 工 在 從 事 志 願 服 務 中 所 追 求 的 多 半 是 社 會、歸 屬 需 求、自 尊 需 求 以 及 自 我 實 現 需 求,而 他 們 較 基 本 的 需 求 如 生 理. 16.
(27) 與 安 全 需 求 則 經 由 其 正 式 的 工 作 職 位 獲 得 滿 足。由 於 志 工 擁 有 此 種 心 態,因 此 在 領 導 志 工 時 應 格 外 重 視 他 們 的 意 見,並 予 以 適 當 的 尊 重 ( 吳 美 慧 , 1995; 司 徒 達 賢 , 1999) 。 (二 )成 就 動 機 理 論 McClelland 的 成 就 動 機 理 論:此 理 論 認 為 人 類 有 三 種 需 求,即成就、歸屬和權力的需求,是組織在瞭解員工激勵時 所應瞭解的需求。其中權力需求是指個人希望能影響別人, 控制別人並且維持上下階層關係的慾望;歸屬需求是指個人 與別人交往、關心人際關係和能為別人所接受的慾望;成就 需求是指個人制定適度的工作目標承擔起責任,並且達到其 目 標 的 慾 望 。 McClelland 的 理 論 重 心 指 出 , 大 部 分 心 理 健 康 之成年人均有相當經歷,且均有穩定需求及動機來引導之。 文化相同則需要或動機項目雷同但需求強度則異;至於不同 之環境則會導致不同動機,而透過學習可以獲得滿足,如在 容易親近和交際的環境中會產生歸屬的需求等。 (三 )期 望 理 論 期 望 理 論 是 Vroom於 1964年 提 出 , 參 考 波 特 和 羅 拉 的 期 望 理 論 加 以 擴 展 而 成。他 的 基 本 觀 點 是:一 項 行 動 能 否 滿 足 個 人 的 需 要,受 到 兩 個 變 項 的 影 響;該 項 行 動 的 後 果,對 需 要 的 滿 足能提供多大的貢獻?這個變項佛倫稱之為期望價值。 茲說明有關期望理論的主要變項的意義如下: 1.期 望 值 ( valence) : 期 望 值 根 據 佛 倫 的 說 法 是 指 「 對 某種特定結果的情感傾向」,也就是員工偏好的一種特定結 果 。 此 種 情 感 傾 向 可 以 說 是 積 極 的 ( 正 值 ), 也 可 以 是 消 極 的 ( 負 值 ) 。 如 從 機 率 的 觀 點 來 說 , 期 望 值 是 從 -1到 +1。 2.期 望 ( expectancy) : 所 謂 期 望 指 的 是 一 個 人 對 於 努 力. 17.
(28) 會 獲 得 成 功 的 信 念。換 言 之,期 望 是 個 體 的 主 觀 信 念,相 信 在 一 個 特 定 的 行 為 之 後 會 產 生 某 種 特 定 結 果 的 感 覺。此 種 信 念 的 程 度 可 由 無 到 有 ; 即 0 至 1 . 0。 如 果 個 體 相 信 某 一 行 為 與 一 定 的 結 果 之 間 毫 無 關 係 , 則 採 0期 望 ; 而 如 果 個 體 相 信 一 個 行 為 可 以產生一定的結果,則毫無疑問則此期望為正。 3.功 用 性 ( instruumentality): 功 用 性 係 指 個 人 相 信 其 工 作 的 績 效 和 成 果 獲 報 償 之 間 具 有 某 一 種 關 係。此 種 關 係 具 有 不 同 的 價 值 , 可 以 從 -1.0至 扣 +1.0之 間 。 凡 是 工 作 具 有 高 度 績 效 就 能 獲 得 報 償 , 則 此 一 工 作 的 功 用 性 價 值 趨 近 於 1.0; 假 如 工 作 具 有 高 績 效,而 卻 沒 有 產 生 報 償,則 此 一 工 作 的 功 用 性 價 值 為 0; 如 果 做 好 一 件 工 作 反 而 得 到 懲 戒 , 則 此 一 工 作 的 功 用 性 已 趨 近 -1.0。 為使期望理論更為完善佛倫進一步提出下列公式: 激 勵 = Σ( 期 望 值 ×期 望 ×功 用 性 ) 一 般 而 言,每 個 人 對 於 自 己 行 為 表 現,可 以 獲 得 的 報 酬 與 獎 懲 均 有 所 偏 好,對 不 同 的 人 來 說,期 望 值 均 有 很 大 的 差 異 。 期 望 理 論 說 明 動 機 是 屬 個 別 化,承 認 不 同 的 個 人 有 不 同 的 需 求 與 動 機,這 對 經 理 人 在 管 理 上 具 有 實 用 價 值,所 以 佛 倫 之 期 望 理論到目前為止,仍然被廣為應用與接納。 (四 ) ERG 需 求 論 Alderfer( 1972) 修 改 Maslow 的 需 求 層 次 理 論 , 指 出 人 類 只 有 三 種 核 心 需 求 —「 生 存 」 ( existence) 、 「 關 係 」 ( relation; relatedness) 和 「 成 長 」 ( growth) 。 生 存 需 求 相 當 於 Maslow 的 生 理 和 物 理 安 全 需 求 ; 關 係 需求是有關與他人關係的期待,包含社會需求、安全感需求 與尊重需求;成長需求是指個人尋求發展的渴望為了要獲取. 18.
(29) 權力,亦即自我實現與尊重需求。教師在求學生涯階段通常 屬於成功經驗豐富的階層,不但樂於追求知識且自我概念偏 向肯定;教師工作性質為幫助學生成長並受人敬重。 表 2-3 Maslow 需 求 層 級 理 論 與 Alderfer ERG 理 論 歸 納 Alderfer Maslow 內涵 內涵 需求層次 ERG 理論 理論 人 類 的 基 本 需 求,這些需求如果 (1) 不能得到滿足,人 生理需求 類 的 生 存 就 會 出 (1) 指 生 理 上 及 物 現問題。 生存需求 方面的需求 免 於 受 威 脅 的 環 (2) 境,且必須確保生 安全需求 理 上 的 需 求 持 續 獲得滿足。 指 想 要 與 他 人 即親情、歸屬感、 立 並 維 持 人 際 (3) (2) 接 納 和 友 誼 的 需 係的慾望,藉由 歸屬需求 關係需求 求。 人 的 情 感 關 懷 得到滿足 人 人 都 希 望 自 己 有 穩 定 的 社 會 地 位、要求個人的能 (4) 力 和 成 就 得 到 社 指 個 體 發 揮 自尊需求 會的認可。自尊的 能,以實現自我 需 求 包 括 內 在 自 展的需求;成長 尊與外在自尊 的滿足,來自於 (3) 體 充 分 使 用 自 此 為 最 高 層 次 的 成長需求 的 能 力 處 理 所 需求,指實現個人 遇的問題,並希 理想、抱負達到自 從 中 發 展 出 新 (5) 我潛能的發揮,完 能力。 自我實現 成自我實現、自我 創造的理想。只有 在 長 時 間 的 變 化 中才能體現。 資 料 來 源 :( 吳 軒 瑤 , 2 0 0 8 ). 19. 質. 建 關 他 而. 潛 發 求 個 己 遭 望 的.
(30) 三、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礙於專任教練人力不足,目前國小棒球教練大多由學校 教師兼任,兼任棒球教練的老師亦須擔任級任或是科任,更 有的是學校主任。除了課業的教授之外,尚有繁忙的行政業 務 需 要 處 理 ; 孫 顯 鋒 ( 1999) 也 指 出 : 學 校 的 代 表 隊 教 練 多 為專任教師兼任。因此有關教練帶隊動機,在本研究中主要 是參酌教師參與動機的研究。其次,兼任教練工作是義務性 質,純粹基於興趣和指導栽培學生。所以本研究亦將參考志 工的參與動機。 根 據 Vroom 的 說 法 , 個 人 內 在 的 動 機 是 受 特 殊 行 為 產 生的可能性結果所影響。因此,越多的期待如報酬,就會有 越 強 的 動 機 去 表 現 。 湯 梅 英 ( 1994) 認 為 任 教 意 願 是 對 教 師 工作客觀的認知,並以個人意向為基礎,而做出決定並從事 教 學 工 作 。 劉 仲 成 ( 1996) 在 其 國 小 教 師 體 育 教 學 態 度 的 研 究中指出,任教意願是指個人願意擔國小教師,從事體育教 學 工 作 的 程 度 。 嚴 幸 文 ( 1992) 研 究 發 現 : 志 願 服 務 人 員 的 動機愈強愈投入工作,所獲得的工作滿足感愈高。石淑惠 ( 1997) 參 與 動 機 以 社 會 責 任 動 機 最 強 , 其 次 為 自 我 成 長 動 機。本研究擬針對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棒球教練,探討其帶 隊動機是否有差異性存在,以利研究結果的分析。基於參與 動機的各項研究林林總總。 茲將有關之文獻表列如下:. 20.
(31) 表 2-4 參 與 動 機 之 相 關 文 獻 研 究者. 研 究. 研 究. 主 要. 年. 主 題. 對 象. 變 項. 主 代. 要. 發. 現. 828 位 台 北縣國. 男 性教師體 育課任教 意願 台 北縣. 小 教師體. 任 教意. 優 於女性教 師;體育 科系. 願 及其. 教 師優於非 體育科系 教. 影 響因. 師 ;專任體 育教師、 兼任. 素. 體 育教師、 行政人員 優於. 公 立國 戴 仁山. 育 課任教 小 擔任. ( 2000). 意 願及其 體 育課 影 響因素 現 職合 之 研究. 級 任教師。 格 教師 1.學 校 義 工 具 有 高 度 的 工 作 滿意。. 學 校義工. 2.學 校 義 工 工 作 滿 意 度 因. 個 人特. 以 高雄. 質 、參與. 市 83所. 個 人特. 性 別、職業 、年資、 義工. 動 機與工. 小 學. 質、參 與. 經 驗有不同 。. 作 滿意度. 1221位. 動 機與. 3.義 工 工 作 滿 意 度 因 學 校. 之 研究-. 義 工為. 工 作滿. 規 模、教育 程度、離 職意. 以 高雄市. 研 究. 意 度. 念 而有所不 同。. 國 民小. 對 象. 曾 士雄 ( 2001). 4.學 校 義 工 參 與 動 機 與 工. 學 為例. 作 滿意度有 非常密切 的關 係 。. (續 下 頁 ). 21.
(32) 表 2-4(續 ) 研 究者. 研 究. 研 究. 主 要. 年. 主 題. 對 象. 變 項. 主 代. 要. 發. 現. 1.大 學 生 在 參 與 運 動 志 工 之 動機依序 為「自我 成 大 學生 515位 大. 長 」、「 服 務 他 人 」、「 求. 參 與運 學 一年 周 學雯. 知 識與技巧 」、「人 際因 參 與動. 動 志工. 素 」、「回 饋社會」 。. 級 至四 ( 2001). 之. 機 意願. 動 機 年 級學. 2.除 了 性 別 其 他 背 景 變 項. 生. 在 參與動機 達顯著差 異。. 與 意願 研 究 3.大 學 生 參 與 運 動 志 工 動 機 對其參與 意願有相 關。 1 . 民 俗 體 育 任 教 意 願,男 性. 國 小體. 高 於女性, 體育科系 畢業. 育 教師 台 南縣. 者 優於非體 育科系畢 業,. 民 俗體 92學 年. 任 教意. 度 國小. 願 及其. 現 職體. 影 響因. 育 教師. 素. 小 型學校高 於大型學 校,. 育 任教 顏 銘賜. 兼 任體育課 之科任教 師優. 意 願及 ( 2004). 於 級任教師 。. 其 影響. 2 . 個 人 因 素、環 境 因 素 與 外. 因 素之 670 人 調 查研. 在 支持因素 與任教意 願均. 究. 呈 顯著正相 關。. (續 下 頁 ). 22.
(33) 表 2-4(續 ) 研 究者. 研 究. 研 究. 主 要. 年. 主 題. 對 象. 變 項. 主 代. 要. 發. 現. 1.北 縣 國 小 志 工 對 志 願 服. 臺 北縣. 務 工作的參 與動機因 教育. 國 小學 臺 北縣 黃 丞傑 ( 2006). 校 志工. 國民小. 參 與動 機 工作. 參 與動. 程 度、每週 服務時數 及工. 機 工作. 作 性質不同 有顯著差 異。. 投 入. 2.臺 北 縣 國 小 志 工 參 與 動. 學 學校 志工. 機 工作投入 有顯著相 關。. 投 入關 係 研究. 1.教 師 整 體 工 作 動 機 屬 中. 國 民小 彰 化縣. 工 作動. 公 立國. 機 與專. 民 小學. 業 成長. 學 現職. 取 向之. 教 師. 韓 梅馨 ( 2007). 度 程度,內 在動機為 高程. 學 教師. 工作動. 度 ;外在動 機為中程 度 。. 機 與專. 2.彰 化 縣 國 小 教 師 工 作 動. 業 成長. 機 在職務上 有顯著差 異。. 取 向. 3 . 工 作 動 機 在 性 別、年 資 婚 姻 、學歷和 學校規模 上無. 研 究. 顯 著差異。. 國 小樂. 1.教 練 整 體 參 與 動 機 屬 中. 樂 棒球. 度 程度。. 教 練參 參 與動 與 動機. 彰 化縣. 朱 宏偉. 領 導行. 國小樂. ( 2008). 為 工作. 樂 棒球. 機 領導 行 為與. 2 . 教 練 參 與 動 機 在 學 歷、擔 任 職務上有 顯著差異 。 3 . 教 練 參 與 動 機 在 性 別、年 齡 、婚姻、 畢業科系 、年. 工 作滿 滿 意度. 教 練. 意 度. 資 、學校規 模、參與 研習. 之 研究. 和 有無教練 證上無有 顯著. 以 彰化. 差 異。. 縣 為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34) 綜合以上有關參與動機之文獻探討可歸納以下現象: (一 )知 覺 關 懷 與 任 務 取 向 行 為 時 , 教 師 會 表 現 出 較 高 的 工 作 動機。 (二 )男 性 教 師 體 育 課 任 教 意 願 優 於 女 性 教 師 ; 體 育 科 系 教 師 優於非體育科系教師。 (三 )志 工 參 與 動 機 以 「 自 我 成 長 」 、 「 人 際 因 素 」 為 主 。 (四 )整 體 而 言 , 動 機 與 意 願 、 滿 意 度 有 顯 著 相 關 。 四、帶隊動機量表 根 據 表 2-3 Maslow 需 求 層 級 理 論 與 Alderfer ERG 理 論 歸 納 , 以 及 參 酌 范 文 曦 ( 2 0 0 2 )、 蔡 宜 貞 ( 2 0 0 5 )、 韓 梅 馨 ( 2 0 0 7 )、 吳 軒 瑤 ( 2 0 0 8 )、 朱 宏 偉 ( 2 0 0 8 ) 等 有 關 參 與 動 機 之量表予以修訂,再根據研究對象之實際情形進行修正編 制,並將量表分為五個部份,分別為「自我實現」、「成就 感」、「人際關係」、「責任感」、「需求」。 其內涵分述如下: 1.自 我 實 現 : 指擔任教練能提升專業能力,獲得經驗與成長。 2.成 就 感 : 指擔任教練能獲得成就的滿足,亦是有意義的工作。 3.人 際 關 係 : 指擔任教練能增廣視野、開拓人際關係。 4.責 任 感 : 指 擔 任 教 練 是 為 培 育 選 手、推 展 專 項 運 動,責 無 旁 貸 。 5.需 求 : 指擔任教練能滿足需求動機,更堅定個人帶隊信念。. 24.
(35) 第三節 教練領導行為 C h e n( 1 9 9 6 ) 在 「 教 練 領 導 的 智 慧 與 哲 學 」 一 文 中 曾 提 出,處於現今多元化的社會裡,教練如只專注於比賽勝負的 追 求,那 只 能 算 是 成 功 的 一 面,唯 有 兼 顧 多 方 面 的 均 衡 發 展 , 才能算是成功的教練。所以邁向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教練人 才是:有創造思考、統整綜合、宏觀認知、創新革新和誠心 愛心。 早 期 有 關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的 研 究,主 要 的 研 究 方 向 皆 以 教 練 的 人 格 特 質 為 主 要 的 探 討 焦 點 ( 鄭 志 富 , 1 9 9 7 )。 在 運 動 心 理 學 的 研 究 中,許 多 運 動 領 導 的 研 究 亦 追 隨 著 時 下 領 導 理 論 的 趨 勢 來 探 討 運 動 中 的 領 導 行 為。領 導 理 論 從 二 十 世 紀 初 期 以 後 即 不 斷 出 現;吳 清 山( 1 9 9 1 )指 出 領 導 理 論 採 科 學 方 法 研 究 , 從 早 期 的 特 質 論 ( trait theory) : 探 討 何 種 人 格 特 質 適 合 領 導 者 ; 繼 而 行 為 論 ( behavior theory) : 探 討 領 導 者 共 通 之 領 導 行 為 ; 最 後 則 強 調 情 境 論 ( situational theory) : 探 討 在 各 種 情 境 中 較 適 合 的 領 導 行 為。但 因 特 質 論 與 行 為 論 均 不 能 找 出 通用的領導者特質與行為,以致無法獲得支持. (鄭 志 富 ,. 1997)。 不 可 諱 言 的 , 領 導 者 的 個 人 特 質 ( 如 : 聰 明 、 自 信 、 勇 敢 、 果 斷 等 等 )會 影 響 到 其 對 於 組 織 決 策 的 制 定 , 而 領 導 行 為的產生則是建構於領導者的個人特質、跟隨者(被領導者) 及 情 境 的 因 素 影 響 之 上 。 隨 著 研 究 趨 勢 的 演 進 , 目 前 以『 情 境 理 論 ( Situational Theory) 』 、 『 奇 魅 領 導 理 論 ( Charismatic LeadershipTheory) 』 為 領 導 研 究 的 主 流 ( 吳 定 等 , 1991; 陳 玉 娟 , 1995) 。 運 動 領 導 情 境 理 論 主 要 的 研 究 方 向 , 旨 在 探 討「 教 練 」、 「選手」與「情境」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希望透過各項影. 25.
(36) 響領導行為因素的研究,尋找出適用的領導模式,以提供致 力 於 運 動 訓 練 之 領 導 者 作 為 參 考 之 用 ( 陳 玉 娟 , 1995) 。 郭 添 財 ( 2004) 指 出 : 目 前 國 內 外 從 事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的 研 究 者 , 多 採 用 美 國 運 動 情 境 理 論 學 者 Chelladurai 於 1 9 7 8 年 融 合 了「 權 變 領 導 理 論 」、「 路 徑 - - 目 標 理 論 」、「 適 應反應理論」及「領導差別模式」四種理論的特點,而提出 所 謂 的 「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 (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 。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談 到 : 教 練 的 領 導 行 為 會 被 情 境特質、領導者特質和成員特質等三種前因變項所影響,而 造成被要求的行為、實際的行為與喜好的行為這三種不同的 領 導 者 行 為 。 另 外 研 究 者 也 常 利 用 Chelladurai 和. Saleh. ( 1 9 8 0 )提 出 的「 運 動 領 導 行 為 量 表 」( T h e L e a d e r s h i p S c a l e for Sports,簡 稱. L S S ), 作 為 研 究 工 具 來 探 究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 此量表分為五個向度,包括: (一)訓練和指導行為 (二)民主的行為 (三)專制的行為 (四)社會支持的行為 (五)獎賞的行為(正面回饋)。 一、領導行為之理論分析 (一 )領 導 ( leadership) 的 定 義 在瞭解領導的定義之前,有必要先將領導者與管理者做 一 個 區 分 以 釐 清 其 差 異。在 一 般 人 的 觀 念 裡 總 認 為 管 理 者 便 是 領 導 者 , 其 實 兩 者 是 有 實 質 上 的 差 別 的 ,『 管 理 者( m a n a g e r )』 是 被 指 派 來 的 , 他 們 擁 有 合 法 權( l e g i t i m a t e )或 職 權( p o s i t i o n power) , 影 響 他 人 的 能 力 是 來 自 於 正 式 的 權 威 ( formal. 26.
(37) authority) ; 而 『 領 導 者 ( leader) 』 可 能 是 被 指 派 來 的 , 或 是 選 擇 性 的 由 團 體 中 產 生,影 響 他 人 的 權 力 是 來 自 於 其 他 權 力 的 基 礎 ---他 們 的 人 格 或 專 業 知 識 ( 郭 建 志 , 1995) 。 吳 慧 卿 ( 2001) 指 出 : 管 理 者 與 領 導 者 在 產 生 的 方 式 , 以 及 影 響 他 人 權 力 的 來 源 上 是 有 所 差 異 與 不 同 的。在 理 想 的 狀 況 下 所 有 的 管 理 者 應 為 領 導 者,這 意 味 著 領 導 者 能 夠 影 響 他 人 而 又 同 時 擁 有 管 理 職 權,但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並 非 所 有 的 領 導 者 都 需具備其他管理功能方面的能力。 至於領導的定義,或因學者所依立論基礎與觀點、角度 上的差異,因此便有所不同的界定意義。 以下就國內、外學者為領導所下的定義表列之: 表 2-5國 內 外 研 究 者 對 領 導 所 下 的 定 義 研究者 年. 定. 代. Fiedler ( 1967) Hersey、 Blanchard ( 1982) 吳秉恩 ( 1993) 陳玉娟 ( 1995). 義. 領導是個人在團體中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的團 體活動之任務。 領 導 是「 領 導 者 為 影 響 他 人 活 動 ,所 表 現 出 的 行 為型態」。 領 導 是 在 二 人 以 上 之 人 際 關 係,其 中 一 人 試 圖 影 響其他人以達成既定目標過程。 領導是組織中,領導者領導和影響下屬的過程, 目的在使組織成員為達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續 下 頁 ). 27.
(38) 表 2-5(續 ) 研究者 年. 定. 代. 許士軍 ( 1995) 洪嘉文 ( 1997) 盧俊宏 ( 1998) 鄭松益 ( 2001). 吳慧卿 ( 2001). 李國勝 (2005) 邱子芸 ( 2006). 義. 領 導 是 在 一 種 特 定 情 境 下,為 影 響 一 人 或 一 群 人 之 行 為,使 其 趨 向 於 達 成 某 種 群 體 目 標 之 人 際 互 動程序。 領 導 乃 是 在 組 織 中,以 影 響 力 引 導 組 織 成 員 邁 向 共同目標之交互作用歷程,是為一動態過程。 領 導 是 一 種 在 一 個 有 組 織 的 群 體 中,領 導 者 運 用 其影響力使群體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過程。 領導乃指在組織中,領導者運用各種影響力量, 透 過 組 織 成 員 交 互 反 應 的 行 為,以 達 到 組 織 目 標 的一種過程。 領導是在組織團體中,為有效達成組織目標,所 進行的指揮相關工作及影響成員去執行任務的 動態過程。 領 導 是 一 種 複 雜 的 社 會 活 動,乃 領 導 者 運 用 智 慧 及 影 響 力,引 導 組 織 成 員 努 力 邁 向 共 同 目 標 之 交 互作用歷程。 領 導 乃 是 組 織 中 領 導 者,藉 由 影 響 力 來 引 導 成 員 共同努力以達成目標。 領導係存在組織中,領導者因應不同的領導情. 朱宏偉 ( 2008). 境,運用個人的人格特質,發揮其影響力,試圖 影 響 所 屬 成 員 的 行 為,激 發 並 導 引 成 員 建 構 團 體 共 同 的 願 景 目 標,並 同 心 協 力 達 成 團 體 願 景 目 標 的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8.
(39) 綜 合 所 有 專 家 意 見 , 本 研 究 定 義 領 導 為 :『 領 導 者 依 組 織 情境而發展出適合所屬成員達成組織目標之所有行為。』 (二)領導理論之發展 領導理論採取科學研究,依其流行的時期可區分為四 期 : 「 特 質 論 」 , 盛 行 於 1920 年 代 至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 「 行 為 論 」 約 自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至 1960年 期 間 ;「 權 變 理 論 」, 其 為 現 今 領 導 研 究 之 主 流 , 約 自 1 9 6 0 年 代 至 今 。「 新 型 領 導 」 在 1 9 8 5 年 之 後,包 括 魅 力 領 導 亦 逐 漸 為 研 究 領 導 的 學 者 所 嘗 試 探 究 的 方 向 , 並 與 情 境 理 論 同 為 現 今 領 導 研 究 的 主 流( 吳 清 山 , 1991; 吳 慧 卿 , 1998b; 陳 玉 娟 , 1996; 郭 進 財 , 1996; 莊 豔 惠 , 1997; 鄒 春 選 , 1993) 。 1.特 質 論 ( Trait Theories) 領 導 的 早 期 研 究 主 要 是 在 探 討 領 袖 人 格 特 質 或 特 徵。這 些 研 究 的 基 本 假 設 為:人 類 的 進 步 常 受 偉 人 的 個 體 成 就 觀 念 所 影 響,少 數 人 天 生 即 賦 有 適 於 擔 任 領 導 者 之 人 格 特 質 或 特 徵,具 有 這 些 人 格 特 質 者,能 獲 得 一 般 人 的 追 隨。所 以 認 為 只 要 能 找 出 領 導 者 的 共 通 特 質,便 能 依 此 特 質 發 現 領 導 者。換 句 話 說 , 領 導 者 是 天 生 的 , 是 生 而 為 領 導 者 的( 吳 清 山 , 1 9 9 1; 陳 玉 娟 , 1995) 。 在此時期有關領導的研究均假定成功的領導者,具有異 於 常 人 的 人 格 特 質,研 究 者 均 致 力 於 發 現 優 秀 領 導 者 的 人 格 特 質 ( traits) 。 Stodgill( 1948) 回 顧 124篇 有 關 的 領 導 研 究 後 認 為:有 五 種 因 素 和 成 功 的 領 導 有 關,這 五 種 因 素 是 聰 明、成 就 動 機、責 任 心、參 與 感 與 及 社 經 地 位。但 其 研 究 也 同 時 舉 出 領 導 者 的 人 格 特 質 和 領 導 的 績 效 無 關。此 不 一 致 及 令 人 失 望 的 結 果,迫 使 研 究 者 不 得 不 承 認 並 非 所 有 有 效 領 導 者 都 擁 有 共 同. 29.
(40) 的 特 質,而 擁 有 領 導 特 質 的 人 也 不 一 定 能 成 為 一 位 有 效 領 導 者 ( 陳 玉 娟,1 9 9 5 )。 充 其 量 我 們 只 能 說 在 有 效 領 導 者 的 特 質 中 , 可能存有某部份的特質,例如:自信、果斷、思考縝密、豐富 的 專 業 知 識、具 有 宏 觀 的 觀 點 等 等,而 這 些 特 質 可 能 是 與 他 們 的 有 效 領 導 是 有 關 的 , 但 並 非 是 絕 對 因 素( 吳 慧 卿 , 1 9 9 8 b )。 領 導 者 特 質 研 究 者 所 強 調 的 領 導 者 特 質 不 盡 相 同,加 上 領 導 者 的 特 質 也 會 隨 情 境 而 改 變,要 找 出 一 套 領 導 者 所 共 同 擁 有 的 特 質 實 有 困 難 , 其 研 究 均 缺 乏 一 致 性 。 因 此 , 1940 年 代 以 後已很少有人以特質理論觀點進行研究。 2 . 行 為 論 ( Behavior Theories ) 由於特質論的失敗,使得多數研究領導行為專家學者, 逐漸將主要方向轉而以探討領導者的外顯行為為主(李青芬 等 , 2 0 0 2 )「 行 為 論 」的 意 義 在 於 區 分 領 導 者 與 非 領 導 者 之 間 , 某 些 特 定 行 為 是 否 存 在 差 異 的 理 論( 李 青 芬 , 2 0 0 2 )。 換 言 之 , 若 要 鑑 別 領 導 者 與 非 領 導 者,只 要 根 據 某 些 特 定 的 行 為 加 以 判 斷 即 可。值 得 注 意 的 是,行 為 論 者 認 為:假 若 這 些 行 為 特 徵 能 被區辨出來,則訓練課程可依此設計,使有心成為領導者的 人,可 依 此 訓 練 課 程 培 養 這 些 行 為,以 塑 造 一 個 優 秀 領 導 者( 王 秉 鈞 , 1995) 。 而此時期的研究致力於探討領導行為與組織績效間的關 係 , 例 如 兩 個 廣 為 人 知 的 研 究 : 俄 亥 俄 州 立 大 學 小 組 ( Ohio State Group) 和 密 西 根 大 學 小 組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roup) 研 究 。 二 者 皆 以 尋 找 出 有 效 領 導 者 的 行 為 特 徵 為 主 要 研 究 目 的,但 卻 也 同 樣 忽 略 了 情 境 因 素 在 領 導 行 為 與 組 織 績 效 間 的 重 要 性 , 因 而 遭 受 到 廣 泛 的 批 評 ( 羅 虞 村 , 1987) 。. 30.
(41) 3.情 境 論 ( Situational Theory) 研 究 領 導 的 學 者 瞭 解 到 一 個 事 實,預 測 領 導 成 功 與 否 實 在 是 件 複 雜 的 事,並 非 僅 單 靠 列 出 幾 個 特 質 或 行 為 即 可。因 為 特 質 論 的 失 敗 及 行 為 論 的 不 一 致 經 驗,促 使 研 究 者 開 始 重 視 情 境 因 素 對 領 導 的 影 響 ( 王 秉 鈞 , 1995)。『 情 境 理 論 』 為 現 今 領 導 研 究 的 主 流 , 此 理 論 的 基 本 觀 點 是 :『 領 導 效 能 的 高 低 需 視 領 導 者 行 為 與 情 境 相 互 配 合 的 程 度 而 定。配 合 程 度 越 高 則 領 導 效 能 愈 高,組 織 績 效 亦 相 對 提 昇;相 反 的,相 互 配 合 的 程 度 愈 低 則 領 導 效 能 愈 低 , 也 就 較 無 法 彰 顯 組 織 的 效 能 』( 吳 清 山 , 1991) 。 4.奇 魅 領 導 理 論 (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 此 理 論 所 強 調 的 是:當 被 領 導 者 在 看 到 特 定 行 為 時,會 將 之 歸 因 為 英 雄 式 或 非 凡 型 的 領 導 。 同 時 學 者 House, Woycke, & Fodor亦 提 出 , 奇 魅 型 領 導 與 高 績 效 水 準 及 跟 隨 者 滿 意 度 之 間 具 有 顯 著 之 相 關 性 ( 李 青 芬 等 , 2002)。 換 言 之 , 在 具 有 奇 魅 領 導 特 質 的 領 導 者 之 領 導 下,跟 隨 者 將 表 現 出 較 高 之 滿 足 感 與 績效。 綜 上 所 述 , 1940年 代 後 期 至 1950年 代 初 期 , 關 於 領 導 者 人格特質研究的評論文章中皆提及:領導乃完全由情境所決 定,而 非 受 到 領 袖 特 質 的 支 配。有 效 的 領 導 行 為,不 應 單 單 僅 就 領 導 者 個 人 的 特 質 及 行 為 來 做 評 論,應 該 還 要 考 量 到 被 領 導 者 及 情 境 因 素 的 相 關 影 響。無 可 諱 言 的,情 境 因 素 對 於 領 導 行 為 產 生 的 重 要 性 似 乎 已 獲 得 證 實,但 同 樣 也 不 可 漠 視 個 人 特 質 對 於 領 導 行 為 所 產 生 的 影 響 力 ( 吳 定 等 , 1991) 。 換言之,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領導行為來因應,世上 並 無 一 種 放 諸 四 海 而 皆 準 的 標 準 領 導 行 為,可 以 通 用 於 任 何 的. 31.
(42) 領 導 環 境 中,如 何 使 領 導 行 為 與 情 境 之 間 達 到 一 平 衡、協 調 的 狀 態 , 以 提 昇 組 織 的 效 能 , 似 乎 是 所 有 領 導 者 所 需 努 力 的( 吳 慧 卿 , 2001) 。 二、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 目 前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理 論 的 研 究 趨 勢,是 以 運 動 情 境 理 論 為 研 究 主 流 , 且 多 半 在 探 討「 教 練 」、「 選 手 」與「 情 境 」三 者 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美國運動領導理論專家. Chelladurai. ( 1993)指 出 , 近 年 來 在 運 動 領 導 領 域 的 研 究 上 , 發 展 出 三 個 不 同 的 情 境 領 導 模 式 , 即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T h e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Model). 、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 The Meditational Model) 及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 鄭 志 富 , 1996b) 。 茲簡述如後: (一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 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係 由 Chelladurai and Carron在 1978 年 提 出 , 此 模 式 融 合 了 Fiedler的 領 導 效 能 權 變 理 論 、 House的 路 徑 --目 標 理 論 、 Osborn與 Hunt的 適 應 反 應 理 論 及 Yukl的 領 導 差 別 模 式 而 成 ( 鄭 志 富 , 1997a) 。 Chelladuria綜 合 上 述 各 個 理 論 的 特 點,將 這 些 變 項 抽 離 出 來,並 將 其 視 之 為 領 導 效 能 情 境 中 相 等 重 要 的 因 素 , 而 提 出 所 謂 的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圖 2-1。. 32.
(43) 前因變項 (Antecedents). 領導者行為. 1.環 境 特 質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4.被 要 求 的 行 為 (Required Behavior). 2.領 導 者 特 質 (Leader Characteristics). 5.實 際 的 行 動 (Actual Behavior). 3 .團 隊 成 員 特 質 (Member Characteristic s ). 6.被 喜 歡 的 行 為 (Preferred. (Leader). 結果變項 (Consequences). 7.成 績 表 現 滿意度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Behavior) 圖 2-1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資 料 來 源 : 鄭 志 富 ( 1997)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模 式 分 析 , 運動教練領導研究。. 在 此 模 式 當 中 , 三 個 前 因 變 項( 情 境 特 質 、 領 導 者 特 質 及 團 隊 成 員 特 質 )影 響 了 領 導 者 行 為 , 而 領 導 者 行 為 又 影 響 了 結 果 變 項 ( 成 績 表 現 與 滿 意 度 ), 同 時 結 果 變 項 亦 回 饋 地 影 響 了 領 導 者 的 實 際 行 為 ( 鄭 志 富 , 1996a) 。 早 期 的 研 究 認 為,成 績 表 現 與 教 練 被 要 求 的 行 為 及 實 際 的 行 為 一 致 程 度 有 關;而 運 動 員 的 滿 意 度 則 和 教 練 的 實 際 行 為 及. 33.
(44) 被 喜 歡 的 行 為 有 關 ( 鄭 志 富 , 1996b) 。 C h e l l a d u r a i 的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主 要 論 點 是: 三 種 教 練 行 為 之 間 的 一 致 程 度 和 運 動 表 現 及 選 手 滿 意 度 呈 正 相 關,亦 即 一 致 性 高 , 則 運 動 成 績 表 現 及 選 手 滿 意 度 均 高 ( 劉 一 民 , 1989) 。 多 元 領 導 模 式 是 以 Chelladurai和 Saleh( 1980) 提 出 的 運 動 領 導 行 為 量 表 ( 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LSS) 作 為 測 量 的 工 具,分 為 五 個 構 面:專制 行 為、民 主 行 為、訓 練 與 指 導行為、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 ( 二 )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 T h e M e d i a t i o n a l M o d e l) 此模式之理論架構為,教練領導行為係由『教練領導行 為 』、『 選 手 的 知 覺 與 回 憶 』及『 選 手 評 價 的 反 應 』等 三 個 基 本 因 素 所 構 成。而 此 三 因 素 又 個 別 或 同 時、間 接 或 直 接 受 到 教 練 個 別 差 異 變 項、選 手 各 變 項 及 情 境 因 素 等 三 類 變 項 之 影 響 , 其 關 係 架 構 如 圖 2-2。 由 教 練 決 策 模 式 圖 中 ,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 教練個別差異變項會影響到教練行為及教練所知覺的選手想 法;而 選 手 個 別 差 異 變 項 則 會 影 響 到 選 手 們 的 評 價 反 應 及 選 手 的 知 覺 和 回 想;此 外,情 境 因 素 會 同 時 對 教 練 行 為、教 練 所 知 覺 的 選 手 想 法、選 手 的 知 覺 和 回 想 及 選 手 們 的 評 價 反 應 產 生 更 大 的 影 響 ( 鄭 志 富 , 1996b) 。 Smith, Smoll & Curtis( 1979) 指 出 , 教 練 事 實 上 很 少 會 察 覺 自 己 做 了 哪 些 對 選 手 沒 有 幫 助 的 行 為,教 練 認 為 是 對 的 而 選 手 可 能 完 全 不 認 同。領 導 調 節 模 式 即 是 要 藉 由 對 教 練 行 為 的 觀 察,瞭 解 教 練 與 選 手 間 彼 此 相 互 知 覺 的 程 度,配 合 一 連 串 實 際 的 紀 錄,讓 整 個 團 隊 互 動 的 過 程 可 以 得 到 可 供 解 釋 的 依 據 。. 34.
(45) ( 三 )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 此 模 式 由 C h e l l a d u r a i 和 H a g g e r t y( 1 9 7 8 ) 提 出 。 決 策 制 定 為 領 導 的 另 一 個 重 要 因 素,畢 竟 領 導 者 在 選 擇 決 策 之 前,必 須 先 考 慮 決 策 的 品 質 與 條 件 , 以 及 部 屬 接 受 決 策 之 可 行 性( 鄭 志 富 , 1997a) 。 就 教 練 決 策 規 範 模 式 而 言 , 此 模 式 的 基 本 論 點 為:因 情 境 的 不 同,達 成 決 策 的 最 佳 方 法 亦 有 所 差 異。因 教 練 在 每 一 次 的 決 策 制 定 過 程 均 會 面 臨 到 時 間 壓 力、決 策 品 質 之 要 求、教 練 本 身 所 能 掌 握 的 資 訊、問 題 的 複 雜 程 度、團 體 的 接 受 性、教 練 權 威 及 團 隊 整 合 等 不 同 情 境 的 問 題 所 影 響,因 而 制 訂 出 三 種 不 同 的 決 策 類 型 :專 制 型 、 參 與 型 及 授 權 型( 吳 慧 卿 , 1998b; 陳 玉 娟 , 1995; 鄭 志 富 , 1997a) 圖 2-3。. 35.
(46) 教練個別差異變項 1. 2. 3. 4.. 訓 行 工 知 色 5. 推 6. 自 7. 性. 練 為 具 覺 概 論 我 別. 目標 意向. 選手個別差異變項. 動機. 1. 2. 3. 4. 5. 6. 7.. 的訓練規範和角 念 選手動機 規誡. 教練領導行為. 年齡 性別 知覺的訓練規範 教練行為效價 特殊的運動成就動機 競爭的特質焦慮 運動員的自尊. 選手的知覺和回憶. 選手們的評價與反應. 教練所知覺選手想法. 情境因素 1. 2. 3. 4.. 該運動項目本質 競爭水準 練習與比賽 先前的成就 失敗 (如截至目前的季紀錄) 5. 現在比賽 練習的表現 6. 團隊內的吸引力 圖 2-2 領 導 調 節 模 式 資 料 來 源 : 鄭 志 富 ( 1997) 運 動 教 練 領 導 行 為 模 式 分 析 運動教練領導研究. 36.
數據
相關文件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c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comprehension on
(1968),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 pp. (1976) “The Nature & Cause of Job Satisfaction”,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OSR-JBM) 期刊. Which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job performance: Job satisfaction or
2.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aning will (includ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enrichment, external enhance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among sexual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changing impact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pedagogies.. There is a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Sixth, Industrial Advance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fields of career planning approach, are reach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ased on th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