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R:Item 987654321/444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R:Item 987654321/4447"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 競技運動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大學跆拳道選手賽季間生理及生化變化之研究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FILE IN COLLEGE TAEKWONDO ATHLETES DURING A TRAINING SEASON. 研 究 生: 鍾宜真. 撰. 指導教授: 邱彥成. 博士. 協同教授: 周桂名. 副教授. 中 華 民 國 97 年 6 月.

(2) 大學跆拳道選手賽季間生理及生化變化之研究 中文摘要. 跆拳道相關研究指出,全面體能的提昇對於選手的競 賽成績確實有幫助,而與跆拳道比賽成績最相關的是無氧 動力。因此本研究目的是為探討在不同訓練階段,大學跆 拳道選手下肢無氧動力以及血液生化值的變化。受試者為 2 7 名 大 學 跆 拳 道 選 手 ( 男 性 2 2 名 , 女 性 5 名 ), 受 試 者 接 受 的 訓 練 主 要 以 9 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做 為 整 個 賽 季 的 規 劃,在 準備期、比賽期與過渡期,各安排檢測血液生化值、荷爾 蒙 指 標 、 3 0 秒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以 及 模 擬 跆 拳 道 實 際 比賽的間歇無氧測驗,並且分析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 氧動力值之相關性。間歇無氧測驗仿照跆拳道比賽間歇性 攻 擊 的 特 性 , 於 固 定 式 腳 踏 車 重 覆 15 秒 全 力 衝 刺 及 15 秒 的休息的運動型式,進行三回合,每回合兩分鐘,回合間 休息一分鐘。結果顯示受試者在三個時期乳酸脫氫酶、肌 酸激酶、與尿酸偏高,準備期、比賽期與過渡期的最大動 力值、平均動力值以及遞減值均未達顯著差異。在間歇無 氧 測 驗,男 性 54-67 公 斤 級 在 比 賽 期 的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與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三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率 最 高 ; 而 男 性 67-84 公 斤 級 則 是 在 準 備 期 的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平 均 功 率 衰 退率最高。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但 在 男 性 國 際 級 67-84 公 斤 級 身 高 高 於 其 他 層級受試者,而女性受試者也有同樣情形。. 關 鍵 字 : 運 動 表 現 、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 Wingate anaerobic test I.

(3)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 r o f i l e i n C o l l e g e Ta e k w o n d o A t h l e t e s D u r i n g a Tr a i n i n g S e a s o n . Abstract. Several resaches have showed that fitness level, mostly r e l a t e d t o a n a e r o b i c p o w e r , m a y i n f l u e n c e Ta e k w o n d o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anaerobic power of lower limbs and biochemical p a r a m e t e r s i n c o l l e g e Ta e k w o n d o a t h l e t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e n t i r e training season. The training program consists of three periods, preparation (T1), competition (T2), and transition ( T 3 ) . Tw e n t y s e v e n c o l l e g e Ta e k w o n d o a t h l e t e s ( 2 2 m a l e s , 5 f e m a l e s ) p a r t i c i p a t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E a c h s u b j e c t w a s p e r f o r m e d b l o o d a n a l y s i s , 3 0 s Wi n g a t e t e s t , a n d a n intermittent anaerobic test in T1, T2, and T3 period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etition results and body composition and anaerobic power was also analyzed. The intermittent anaerobic test was consisted of 3 rounds with 4 sets in each round. Each set contained a 15 sec maximal cycling and 15 sec rest. There was 1 min rest between each rou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tate dehydrogenase, creatine kinase, and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values i n three periods. The pea k power, mean power and f a t i g u e i n d e x o f t h e Wi n g a t e t e s t w e r e n o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I.

(4)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periods. In the intermittent anaerobic test, round 1 vs round 2 and round 1 vs round 3 power deficit were higher in male of 54 – 67 kg weight class during T2 periods, and round1 vs round 2 mean power deficit were higher in male of 67 – 84 kg weight class during T1 period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anaerobic power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but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height was higher on national male and female Taekwondo athletes of 67 – 84 kg weight class.. Keyword: Performance, Intermittent anaerobic test,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III.

(5) 誌謝 我終於要畢業啦!時光飛逝,大學、研究所六年時間一 下子就過了,當初進來學校還是沒沒無名的小卒,在兩位教 練的栽培下,漸漸嶄露頭角。回頭檢視我在學校學習過程, 發現我不再是單純的運動員,經過磨練慢慢蛻變成研究生。 就讀研究所過程中,不只是學術知識增長,在運科團隊也讓 我學習許多儀器操作與數據解讀,並且瞭解做研究不是那麼 容易的事! 就讀大學期間,感謝河龍成教練、周桂名老師與吳聰義 老師,對我的指導、鼓勵與照顧,讓我繼續往研究所深造。 研究所班導趙榮瑞老師,總是關心我們,提供我們許多知識 與觀念。此外,還要感謝競技運動學系大家長林華韋主任、 昇光老師、士華老師、艷惠老師、忠政老師、立羣老師、海 吟老師、佩欣學姐、安哥,幫忙我在學校行政事務以及論文 上疑問,並時時關心與照顧我。 在這次研究中,參與本研究跆拳隊的學弟學妹們,感謝 你們在實驗期間的全力配合,你們終於解脫了!感謝運科中 心主任張振崗老師,提供我許多研究方面的觀念與建議;季 洧姐在生化儀器上操作與有關實驗方面的問題總是耐心跟我 講解。此外,還要感謝幫忙本研究的賴打、憨兒、石妹、九 妹、黑黑、婉真、毓庭等,沒有你們的幫忙,實驗不會如此 順 利 完 成;更 要 謝 謝 我 的 同 學 們,秉 勳、佳 政、玉 齡、瓊 萱 , 少了你們我研究所生活會是黑白的。 最後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邱彥成老師,謝謝你願 意收我當你的研究生,謝謝你幫我解決很多困難的問題,謝. IV.

(6) 謝老師在百忙之中還要照顧我這個學生,也謝謝你指導我寫 作上的觀念與想法,讓我受益良多。以及感謝協同指導教授 周桂名老師對我一路上的鼓勵與建議,老師對我的用心讓我 銘記在心,在此向老師們說聲你們辛苦了,謝謝!. V.

(7) 目錄 中 文 摘 要 .................................................................... I 英 文 摘 要 ................................................................... II 誌 謝 ........................................................................ IV 目 錄 ........................................................................ VI 第壹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 究 背 景 ................................................. 1. 第二節. 研 究 目 的 ................................................. 1. 第三節. 研 究 問 題 ................................................. 2. 第四節. 研 究 假 設 ................................................. 2. 第五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2. 第六節. 名 詞 解 釋 ................................................. 3. 第貳章. 文 獻 探 討 ....................................................... 5. 第一節. 跆 拳 道 選 手 身 體 組 成 ................................. 5. 第二節. 跆 拳 道 運 動 有 氧 與 無 氧 能 力 之 探 討 .............. 6. 第三節. 跆 拳 道 專 項 體 能 與 間 歇 特 性 ....................... 9. 第四節. 運 動 生 化 指 標 ......................................... 11. 第參章. 研 究 方 法 與 步 驟 ............................................. 16. 第一節. 研 究 對 象 ................................................ 16. 第二節. 實 驗 設 計 ................................................ 16. 第三節. 實 驗 流 程 ................................................ 17. 第四節. 資 料 收 集 ................................................ 23. 第五節. 統 計 方 法 ................................................ 23. 第肆章. 結 果 ............................................................. 25. 一 、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 25. VI.

(8) 二 、 血 液 生 化 值 .................................................. 25 三 、 30 秒 無 氧 動 力 值 與 專 項 無 氧 動 力 值 變 化 ........... 26 四 、 不 同 比 賽 成 績 與 身 體 組 成 、 無 氧 動 力 值 結 果 ..... 27 第伍章. 討 論 ............................................................. 28. 一 、 不 同 時 期 血 液 生 化 之 變 化 ............................... 28 三 、 仿 照 比 賽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 31 四 、 比 賽 成 績 與 身 體 組 成 、 無 氧 動 力 值 之 比 較 ......... 32 第陸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34. 第一節. 結 論 ....................................................... 34. 第二節. 建 議 ....................................................... 35. 參 考 文 獻 .................................................................. 36 表目錄 表一.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 40. 表二. 不 同 時 期 血 液 生 化 值 濃 度 變 化 ............................. 41. 表三. 各階段. 表四. 全 運 會 成 績 與 身 體 組 成 、 無 氧 動 力 值 之 比 較 .......... 43. 表五. 最 佳 成 績 與 身 體 組 成 、 無 氧 動 力 值 之 比 較 ............. 44.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結 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圖目錄 圖一. 跆 拳 道 比 賽 回 合 配 置 圖 ....................................... 22. 圖二. 專 項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時 間 分 配 圖 ............................. 22. 圖三. 不 同 組 別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最 大 動 力 值 結 果 ....... 45. 圖四. 不 同 組 別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平 均 動 力 值 結 果 ....... 46. 圖五. 不 同 組 別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疲 勞 指 數 結 果 .......... 47. 圖六. 不 同 組 別 各 回 合 最 大 功 率 衰 退 值 .......................... 48. 圖七. 不 同 組 別 各 回 合 最 大 功 率 衰 退 值 .......................... 49. VII.

(9) 附 錄 ........................................................................ 50 附錄一. 受 試 者 同 意 書 .......................................... 50. 附錄二. 比 賽 成 績 分 級 表 ....................................... 51. 附錄三. 男 性 輕 量 級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結 果 .......... 52. 附錄四. 男 性 重 量 級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結 果 .......... 53. 附錄五. 女 性 重 量 級 各 階 段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結 果 .......... 54. 附錄六. 各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率 ................................... 55. 附錄七. 各 階 段 血 液 生 化 圖 ................................... 56. 附錄八. 各 階 段 血 液 生 化 圖 ................................... 57. 附錄九. 各 階 段 荷 爾 蒙 濃 度 ................................... 58. 附錄十. 各 階 段 T/C 濃 度 ....................................... 59. 附錄十一. 不 同 跆 拳 道 選 手 下 肢 無 氧 動 力 情 形 .......... 60.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04 年 雅 典 奧 運 會 , 跆 拳 道 運 動 為 我 國 獲 得 二 面 金 牌 , 不但突破零金障礙,更掀起全民學習跆拳道運動之熱潮。在 跆 拳 道 2004 年 納 入 奧 運 會 正 式 競 賽 後,競 爭 趨 於 激 烈,如 能 再強化選手的體能與技術,跆拳道仍是我國在奧運會中奪金 的重點項目。 體 能 為 技 術 的 基 礎 , 有 良 好 的 體 能 才 能 提 昇 技 術 水 準 ; 跆拳道的賽制為兩分鐘三回合,依時間區分能量屬於有氧系 統,但因跆拳道比賽特性,在瞬間發出力量與攻擊,所以跆 拳道項目的運動員應該具備爆發力較強的無氧代謝能力。在 跆拳道的相關研究中指出體能狀況佳的運動員,在跆拳道的 比賽不一定就有較高的勝算,乃因跆拳道是體能與技術並重 的運動;在許多相關研究都指出體能的提昇對選手的成績確 實有一些幫助,但主要與比賽成績有相關的是無氧動力。 全面體能的提昇對於跆拳道選手的整體成績來說確實有 一定程度的助益,而無氧動力方面的體能指數則與比賽的成 敗 有 著 更 大 的 相 關 。 因 此 本 研 究 藉 由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與間歇無氧測試,評估受試者在不同訓練時期的下肢無氧動 力值,探討訓練計畫對受試者下肢無氧能力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篇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在不同時期以及訓練計畫的加. 1.

(11) 入後,對於跆拳道選手下肢無氧動力及血液生化值的影響, 以做為教練或選手賽季體能調整與訓練方向的參考依據。.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探 討 大 專 跆 拳 道 選 手 的 下 肢 無 氧 動 力 在 整 個 賽 季 的 變 化。 二、探 討 大 專 跆 拳 道 選 手 的 專 項 無 氧 動 力 在 整 個 賽 季 的 變 化。 三、探 討 大 專 跆 拳 道 選 手 的 血 液 生 化 值 在 整 個 賽 季 中 的 變 化。 四、探 討 大 專 跆 拳 道 選 手 的 專 項 體 能 表 現 對 比 賽 成 績 的 影 響。.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一、大專跆拳道選手的下肢無氧動力在整個賽季沒有差異。 二、大專跆拳道選手的專項無氧動力在整個賽季沒有差異。 三、大專跆拳道選手的血液生化值在整個賽季中沒有差異。 四、探討大專跆拳道選手的專項體能表現對比賽成績沒有影 響.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 研 究 對 象 為 18 至 25 歲 臺 灣 體 院 跆 拳 道 隊 選 手 , 共 27 名 , 並 以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為 目 標 。 二、本 研 究 是 以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作 為 整 個 賽 季 的 規 劃,並 且 分為準備期、比賽期與過渡期,共三個時期。 三、檢測時間需與代表隊教練的賽季訓練計畫做為配合。. 2.

(12)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不 同 時 期:本 研 究 所 指 的 不 同 時 期 分 成 三 個 階 段:準 備 、 比賽和過渡階段。 一 、 準 備 期 (Preparation period) 分為兩個階段:一般準備期與專項準備期。一般準備期 主要發展基本作業能力和一般體能、改善技術成分和基本戰 術的演練;專項準備期主要目標為改善及使技術、戰術趨於 完美,需採用主要作用肌群專項訓練動作,這些動作與技術 的形態相似,每個動作需達到標準並產生最大的訓練效果。 本研究將準備期的檢測訂為比賽前 3 個月進行檢測。 二 、 比 賽 期 ( Competition period) 主要的任務是使所有訓練保持於最顛峰,增進運動員能 力 , 並 且 能 運 用 在 比 賽 中 贏 得 勝 利 。 在 比 賽 前 的 1~2 週 需 逐 漸緩和減量,這是完成超補償和改善比賽的最佳方法;減少 訓練量和強度,使運動員獲得充分休息,重新補充能量,在 比賽之前使身體重獲新活力。為了避免實驗過程造成選手身 體過度疲勞,本研究將比賽期的檢測訂為比賽前 2 週進行測 驗。 三 、 過 渡 期 ( Transition period) 在比賽之後,應該立即進行過渡階段活動,在第 1 週逐 漸減少訓練量和強度,並強調各種不同於正規訓練的練習動 作。過渡期促進心理修養、放鬆與生理修復,並維持一般體 能 水 準 , 過 渡 階 段 大 約 持 續 3∼ 4 週 , 正 常 情 形 下 , 不 應 超 過 5 週。在過渡期檢測時間訂為比賽後 3 週,這 3 週期間將進. 3.

(13) 行低強度的活動以及動態休息。 四 、 無 氧 動 力 ( Anaerobic power) 無氧動力是身體透過無氧性代謝路徑,從事激烈運動的 能力,通常是指短時間而劇烈運動的能力或能量。無氧動力 主要因為體內存有磷化物與肝糖,可以在氧氣缺乏的情況 下,產生. AT P 、 提 供 人 體 能 量 需 求 。. 五 、 血 液 生 化 值 (Biochemical Parmeters) 本 研 究 所 指 血 液 生 化 值 為 血 清 肌 酸 激 酶 ( Creatine K i n a s e , C K )、 乳 酸 脫 氫 酶 ( L a c t a t e 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 L D H )、 尿 素 氮( B l o o d u r i n e n i t r o g e n, B U N )、 尿 酸( U r i c a c i d , U A )、 血 清 睪 固 酮 (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 皮 質 醇 ( C o r t i s o l )、 血 清 睪 固 酮 /皮 質 醇 比 值 ( testosterone/ cortisol ratio) 與 血 清 游 離 睪 固 酮 /皮 質 固 醇 比 值 ( Free testosterone index / cortisol r a t i o )。 主 要 作 為 監 控 運 動 員 身 體 健 康 狀 況 、 運 動 訓 練 強 度 、 訓練效果與訓練後恢復情形的依據。. 4.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比較跆拳道選手在整個賽季的生理變化情 形。因此本章分四個部分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第一節為選 手的身體組成;第二節則探討國內外跆拳道有氧與無氧能力 之相關文獻;第三節將針對探討跆拳道的專項體能與間歇特 性;第四節為運動血液生化指標。. 第一節 跆拳道選手身體組成 早期跆拳道的選才通常都使用經驗選才,根據教練的觀 察選出適當人選,一般認為具高瘦身材會有比較大的優勢, 但是光靠經驗選才並沒有一定的科學根據。黃靜美和林正常 ( 2005) 指 出 跆 拳 道 選 手 因 為 想 以 較 佳 體 型 優 勢 來 得 到 較 佳 的比賽成績,所以會選擇參加低於自己平常體重的量級。 林 榮 培 ( 2002) 提 出 對 跆 拳 道 選 手 而 言 , 瘦 長 的 體 型 佔 有先天的優勢,在同樣體重級數競賽中,肢體較長者,通常 能以最快速度在有效攻擊範圍內擊中對手。因此,體型的優 劣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 K a z e m i , Wa a l e n , M o r g a n a n d , W h i t e ( 2 0 0 6 ) 研 究 中 也 發 現,在 2000 年 雪 梨 奧 運 的 參 賽 選 手 共 102 名,其 中 獲 勝 者 比 同 量 級 的 競 爭 者,平 均 年 齡 較 低 ( 男 性 2 4 . 4 ± 3 . 3 歲 v s 2 5 . 2 ± 4 . 3 歲;女 性 2 3 . 1 ± 3 . 9 歲 v s 2 4 . 9 ± 4 . 7 歲 ),身 材 較 高 ( 男 性 1 8 3 ± 8 c m vs 179±8cm; 女 性 170±7cm vs 169±8cm), 並 且 有 較 低 的 B M I ( 男 性 2 1 . 9 ± 2 . 4 v s 2 2 . 8 ± 3 . 3; 女 性 2 0 . 8 ± 2 . 3 v s 2 1 . 3 ± 2 . 7 ) 。 但也有研究指出生理和人體測量的變數在跆拳道競賽表現. 5.

(15) 上,並沒有強烈的關連,但成功的跆拳道選手有較低的身體 脂 肪 , 男 性 8 . 2 ± 3 . 1 % , 女 性 1 5 . 4 ± 5 . 1 % ( H e e l e r 等 , 1 9 9 8 )。 總括以上,可得知跆拳道選手身材較高的體型,在競賽 中 應 該 會 些 許 的 優 勢 , 另 一 方 面 , Heeler 等. (1998)也 提 到 成. 功選手身體脂肪較低,但因為跆拳道運動是以量級區分,不 同 量 級 的 身 體 脂 肪 也 會 有 所 差 異 。 Kazemi 等 (2006) 研 究 顯 示,較佳的體型可在比賽中有所優勢,不過有較佳的身材, 也應有相當的技術與體能才有可能贏得比賽。. 第二節 跆拳道運動有氧與無氧能力之探討 能量是訓練和比賽期間身體運動的先決條件,能量源於 肌 肉 細 胞 將 受 質 分 子 轉 化 成 AT P 的 高 能 化 合 物 , 儲 存 於 肌 肉 細 胞 。 肌 肉 收 縮 所 需 的 能 量 , 是 由 AT P 的 分 解 而 來 , 當 一 個 磷 酸 鍵 被 分 解 時 , AT P 變 為 A D P + P i , 並 釋 放 能 量 。 身 體 可 以 透 過 磷 化 物 系 統 ( AT P - P C )、 乳 酸 系 統 和 有 氧 系 統 三 種 途 徑 , 來 補 充 AT P ( B o m p a , 1 9 9 9 )。 跆拳道賽制為兩分鐘三回合,每場 8 分鐘,一天的賽程 約 4-7 場 , 依 時 間 區 分 能 量 機 轉 屬 有 氧 系 統 。 但 依 比 賽 獲 勝 特性,需具備力量與瞬間攻擊能力,是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均 衡的競技項目,所以跆拳道項目之運動員應該具備爆發力較 強的無氧代謝能力,同時也需兼具有氧持續能力(邱共鉦、 蔡 明 志 , 2 0 0 6 )。. 一、 有氧能力 M e l h i m( 2 0 0 1 ) 研 究 9 名 青 少 年 跆 拳 道 選 手 在 進 行 8 週. 6.

(16) 跆拳道的訓練後,對心肺適能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也顯示跆 拳道訓練著重於瞬間的踢擊,對於提升有氧能力並無顯著效 果 。 而 Markovic, Misigoj-Durakovic and Trninic( 2005) 也 有類似的研究結果,以優秀與一般女性跆拳道選手作為研究 對象,比較兩個組群選手的有氧能力,結果發現,優秀 ( 49.6±3.3 ml-1·min-1·kg-1) 與 一 般 跆 拳 道 選 手 ( 47.2±2.1 ml-1·min-1·kg-1) 的 有 氧 能 力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 雖然以上的研究結果,支持跆拳道項目主要以無氧能量 為主,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有經驗的跆拳道選手與初學者的心 肺能力,發現跆拳道訓練可以促進心肺功能與有氧能力,並 且能控制體重,對體能有所幫助. ( To s k o v i c 等 , 2 0 0 2 ) 。 另. 外 , T h o m p s o n a n d Vi n u e z a ( 1 9 9 1 ) 研 究 1 4 名 跆 拳 道 黑 帶 選 手,比較田徑選手發現跆拳道選手心肺適能較田徑選手低 ( 4 4 ± 6 . 8 m l ¯ ¹ · m i n ¯ ¹ ), 但 是 該 學 者 也 提 出 因 為 跆 拳 道 的 訓 練 過程主要還是依賴有氧系統支持,因此增加有氧能力的運用 也是相當重要的。 由先前的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的學者認為跆拳道競賽 中運用有氧能量的比率偏低,以致跆拳道選手的有氧能力普 遍 不 高 , 但 從 To s k o v i c 等 ( 2 0 0 2 ) 研 究 結 果 可 得 知 , 在 跆 拳 道的日常訓練上就可增加選手的心肺適能,再加上跆拳道的 踢擊是以無氧能量為主,所以在專項體能訓練上應該以增進 選手無氧能力為首要。. 二、無氧能力 林 榮 培 ( 2002) 提 出 在 跆 拳 道 的 比 賽 過 程 中 , 雙 方 選 手 必須隨時處在攻擊的狀態,快速度的完成出腳攻擊,而每次. 7.

(17) 攻擊都在瞬間的時間內完成,因此,跆拳道運動主要是以 AT P - P C 系 統 為 主 要 供 給 能 量 的 運 動,有 氧 系 統 與 乳 酸 系 統 均 不 佔 主 導 位 置 。 黃 志 雄 ( 2000) 指 出 , 跆 拳 道 競 賽 主 要 獲 勝 的條件是速度快與多變化的踢擊動作,能量代謝比率雖因不 同 類 型 選 手 而 有 所 差 異 , 但 大 約 為 無 氧 70% 、 有 氧 30% 。 Markovic, Misigoj-Durakovic, and Trninic(2005) 指 出 全 面體能的提昇對於跆拳道選手的整體成績來說確實有些許程 度的助益,但是無氧動力方面的體能指數則與比賽的成敗有 著更大的相關。雖然在國家代表隊中的跆拳道選手不論在有 氧或是無氧能力方面均高於一般值,但是比賽成敗的關鍵仍 是 在 於 無 氧 的 運 動 能 力 ( Hee ler, Peric, Dlouha, Kohlikova, Melichna and Novakova, 1998) Pieter (1991) 提 出 美 國 青 少 年 菁 英 跆 拳 道 選 手 , 比 起 其 他 技 擊 類 運 動 有 較 高 的 無 氧 耐 力 ( 最 大 動 力 1 1 . 7 8 ± 2 W / k g; 平 均 動 力 9.12±1.16 W/kg)。 而 Melhim( 2001) 研 究 發 現 跆 拳 道訓練有助於無氧能力,選手在經過 8 週訓練後,最大動力 由 8.1 W/kg 進 步 為 10.3 W/kg, 同 時 也 指 出 跆 拳 道 的 訓 練 在 基本練習是有氧運動,但在踢擊動作上則是無氧運動,而跆 拳道的訓練確實出現在高需求與短期的無氧表現能力上,所 以增強跆拳道的訓練與踢擊,應能增加青少年參與者的無氧 能力。 Heeler 等 人 ( 1998) 研 究 捷 克 23 名 國 家 代 表 隊 選 手 顯 示成功的跆拳道選手有較高的無氧能力(最大動力男性 1 4 . 7 ± 1 . 3 W / k g , 女 性 1 0 . 1 ± 1 . 2 W / k g )。 並 且 指 出 在 跆 拳 道 競 賽 裡 , 攻 擊 與 低 強 度 期 時 間 約 為 1 : 3 至 1 : 4, 因 此 應 著 重 在 加 強 短 期 的 無 氧 能 力 和 恢 復 。 而 B u t i o s a n d Ta s i k a ( 2 0 0 7 ) 也 提. 8.

(18) 出跆拳道項目屬於間歇性運動,該項目特色為在短時間裡, 高 強 度 爆 發 力 踢 擊 與 位 移 , 因 此 AT P 再 生 與 無 氧 供 能 是 非 常 重要的。 To s k o v i c , B l e s s i n g a n d Wi l l i f o r d ( 2 0 0 2 ) 提 出 , 跆 拳 道 的 踢擊是以無氧能量為主,所以在專項體能訓練上應該以增進 選手無氧能力為首要。跆拳道競賽需要高度的無氧能力,而 跆 拳 道 訓 練 有 助 於 無 氧 能 力 的 提 升 ( M e l h i m , 2 0 0 1 )。 國內也有研究台灣奧運培訓隊跆拳道選手的無氧動力, 發現台灣選手的無氧動力較其他國家優秀選手為低(最大動 力 男 性 8 . 4 2 ± 0 . 8 6 W / k g ; 女 性 6 . 5 6 ± 0 . 6 0 W / k g ), 因 此 建 議 台 灣 跆 拳 道 選 手 需 要 著 重 在 無 氧 方 面 的 訓 練 ( L i n , Ye n , L u , H u a n g a n d C h a n g , 2 0 0 6 )。 但 是 整 個 奧 運 培 訓 隊 的 主 要 分 級 都 是 以 奧 運 一 、 二 量 級 為 主( 男 子 第 一 量 級 5 8 k g 以 下 , 男 子 第 二 量 級 58-68kg; 女 子 第 一 量 級 49kg 以 下 , 女 子 第 二 量 級 4 9 - 5 7 k g ), 都 是 屬 於 輕 、 中 量 級 , 若 能 擴 大 一 般 比 賽 量 級 選 手作為研究對象,可能會獲得不相同的研究結果。. 第三節 跆拳道專項體能與間歇特性 運動種類和項目繁多,各運動種類項目各具有其特性, 於是各運動項目選手應具備的體能、運動技術、精神力、戰 術 等 差 異 , 也 顯 得 特 別 懸 殊 ( 葉 憲 清 , 2 0 0 3 )。 在 相 似 的 運 動 裡,例如:拳擊、角力、柔道、空手道等,不同項目之間的 專項體能與技術的需求也都會有所不同。而體能訓練是取得 優異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能為技術的基石,技術為體能 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體能乃技術的基礎,有良好的體能. 9.

(19) 方 能 提 昇 技 術 水 準 , 發 揮 最 大 的 競 技 戰 力( 邱 共 鉦 、 蔡 明 志 , 2 0 0 6 )。 因 為 體 能 訓 練 是 所 有 訓 練 要 素 的 根 本 , 當 選 手 的 體 能 狀況進步時,選手會更相信自己,並且會有更強的運動能力 表現出高水準技術與戰術。因此針對專項的體能要素與能量 代謝,有效的規劃訓練計畫,才能使訓練成果事半功倍。 跆拳道運動屬於對抗性的項目,其主要使用多種複雜多 變的踢擊動作與技巧,就技術結構而言,是屬於非週期性, 其 運 動 強 度 為 高 、 低 強 度 互 相 交 替 ( B o m p a , 1 9 9 9 )。 跆 拳 道 競 賽 屬 於 高 強 度 的 運 動,在 兩 分 鐘 三 回 合 的 比 賽 中,以 攻 擊 、 防守踢擊動作與步伐位移為主的間歇運動,比賽的每分鐘應 處在高機動狀態中,以應付比賽中隨時可能發生的狀況,而 中間的休息是讓能量暫時恢復的時間。另外,決定跆拳道選 手表現的因素,最重要的包括為攻擊時的爆發力、踢擊的力 量、速度和連續踢擊,並且也強調肌力、爆發力、速度、柔 軟度、協調性與耐力等的運動。但是除了一般性的基本體能 與動作技巧外,能在休息時間讓能量瞬間恢復能力也非常重 要,恢復每回合體能與比賽前相同的水準,才能使比賽不至 於在關鍵時刻中因體力不繼而輸掉比賽(李後政、許志耀、 呂 學 冠 , 2 0 0 5 )。 體能的提升並不代表在比賽場中絕對獲勝,但有助於運 動員的運動表現。所以提升運動員的專項體能為我國跆拳道 訓練方向的重要關鍵之一。 跆拳道比賽賽制為兩分鐘三回合,中間休息一分鐘,比 賽中隨時處於攻擊狀態,每次攻擊也都在瞬間完成,配合每 回合的休息時間,可暫時獲得恢復能源的時間與間歇運動相 符 ( 李 後 政 等 , 2 0 0 5 )。. 10.

(20) Heeler 等 ( 1998) 指 出 在 跆 拳 道 競 賽 裡 , 攻 擊 與 低 強 度 期 為 1 : 3 或 1 : 4,因 此 有 高 度 要 求 在 加 強 短 期 的 無 氧 能 力 和 恢 復;但是因應不同量級、對手與比賽,通常都會有所不同。 而 比 賽 中,選 手 不 斷 出 腳 攻 擊 與 移 動 步 伐,會 耗 費 極 大 體 力 , 在體能訓練中依據比賽強度,可採用間歇踢擊改善選手的心 肺 功 能,而 無 氧 踢 擊 則 能 改 善 選 手 耐 乳 酸 能 力( 徐 台 閣,2 0 0 5 ) 有 關 間 歇 運 動 測 驗 , 一 般 都 以 腳 踏 車 測 力 器 ( cycle e r g o m e t e r )、 跑 步 機 ( t r e a d m i l l ) 等 工 具 作 為 能 量 消 耗 之 評 價 方 法 。 F r a n c h i n i , Ta k i t o , N a k a m u r a , M a t s u s h i g u e a n d K i s s ( 2003). 研 究 柔 道 選 手 使 用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評 估 高. 強度間歇運動表現,建議使用類似測驗能方便檢視運動員間 歇運動能力。. 第四節 運動生化指標 運動員為了追求更好的運動表現,必須接受艱苦的訓 練,但有時過度求好心切,而盲目超量負荷,經常會使運動 員 產 生 疲 勞 甚 至 發 生 過 度 訓 練 的 現 象 ( o v e r t r a i n i n g )。 過 度 訓練是因為運動員承受過量訓練負荷或外在壓力,卻缺乏適 度恢復與抒解,以致疲勞連續累積,而引發身體功能不適或 病 理 狀 態 的 過 程 ( Hooper, Mac kinnon, Howard, Gordon, B a c h m a n n , 1 9 9 5 )。 過 度 訓 練 症 狀 具 有 相 當 大 的 個 別 差 異 , 因 此教練與運動員往往無法了解運動成績退步是由過度訓練所 導致,因此延誤對過度訓練運動員立即處理。過度訓練主要 生理生化症狀包括最大運動表現下降、體重異常、肌酸激酶 ( creatine kinase,CK)濃 度 上 升 、 血 清 睪 固 酮 /皮 質 固 醇 比 下. 11.

(21) 降 、 血 清 尿 素 ( urea,UA) 增 加 …等 。 而 生 理 生 化 指 標 是 目 前 運動科學人員用來監控運動運動員身體健康狀況、運動訓練 強度、訓練效果與訓練後恢復情形,以下列舉數種常用的判 定指標。 一 、 血 清 肌 酸 激 酶 ( Creatine Kinase,CK) CK 主 要 存 在 於 骨 骼 肌 細 胞 中 , 是 骨 骼 肌 能 量 代 謝 主 要 催 化 酶 擔 任 也 是 短 時 間 激 烈 運 動 時 能 量 供 應 與 運 動 後 AT P 恢 復 反 應 與 運 動 時、運 動 後 能 量 平 衡 及 移 轉 有 密 切 關 係。Chen, Serfass and Apple (2000)研 究 發 現 運 動 負 荷 、 肌 肉 酸 痛 與 血 清 中 CK 水 準 有 高 度 相 關 。 一 般 在 運 動 強 度 較 大 而 且 持 續 性 時 間 較 長 的 運 動 過 程 中 , CK 會 升 高 ; 在 強 度 較 小 但 持 續 時 間 較 長 的 運 動 訓 練 後 , CK 變 化 較 小 ; 在 適 度 運 動 負 荷 訓 練 後 , CK 會 出 現 升 高 的 趨 勢 ,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恢 復 後 , CK 含 量 會 逐 漸 恢 復 至 安 靜 值 (Frankiewica, Faff and Sieradzan, 1996)。 一 般 而 言 , CK 濃 度 大 於 330U/L, 表 示 肌 肉 已 疲 勞 , 肌肉可能有拉傷、扭傷、挫傷或撞傷之現象,應適當調降負 荷強度至中等為宜,並進行傷害防護或營養調整以加速傷害 之 復 原 ( 顏 克 典 , 2 0 0 3 )。. 二 、 乳 酸 脫 氫 酶 (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LDH 是 催 化 丙 酮 酸 生 成 乳 酸 的 反 應 酶 , 主 要 存 在 於 骨 骼 肌 細 胞 內 的 L D H, 一 旦 出 現 在 血 液 中 , 表 示 骨 骼 肌 細 胞 膜 的 通透性升高或骨骼肌細胞損傷。而運動強度與骨骼肌細胞膜 的 通 透 性 升 高 或 骨 骼 肌 細 胞 損 傷 有 相 關 。 因 此 , 運 動 後 LDH 升 高 程 度 與 運 動 強 度 呈 正 相 關 ( Shimomura, Murakami and N a k a i , 2 0 0 0 )。 因 此 , 觀 察 L D H 隨 訓 練 量 和 強 度 改 變 而 發 生. 12.

(22) 的 變 化 , 可 作 為 訓 練 量 與 強 度 增 減 的 依 據 。 一 般 安 靜 時 LDH 平 均 標 準 為 8 9 - 2 2 1 U / L ( 顏 克 典 , 2 0 0 3 )。. 三 、 尿 素 氮 ( Blood urine nitrogen, BUN) BUN 是 蛋 白 質 分 解 代 謝 產 物 , 蛋 白 質 和 氨 基 酸 在 分 解 代 謝過程中,先脫下氨基,氨在肝臟中代謝生成尿素,由血液 輸 送 至 腎 臟 排 出。正 常 情 況 下,其 生 成 與 排 泄 處 於 平 衡 狀 態 , 故能保持相當穩定,當大運動量訓練或肌肉能量平衡失調 時,會 因 肌 肉 蛋 白 質 與 氨 基 酸 分 解 代 謝 增 加,而 使 BUN 生 成 加多。 對 運 動 員 而 言 , B U N 正 常 範 圍 約 7 - 2 3 m g / d L, 若 超 過 2 3 m g / d L, 可 能 是 訓 練 量 過 大 , 無 法 適 應 , 需 調 整 訓 練 負 荷 ( 顏 克 典 , 2 0 0 3 )。. 四 、 尿 酸 ( Uric acid,UA) Ferreira, Brau, Nikolovski, Raja, Palmer and Fournier ( 2001) 指 出 不 同 方 式 高 負 荷 訓 練 後 , UA 明 顯 升 高 , 也 顯 示 UA 可 作 為 疲 勞 與 過 度 訓 練 的 生 化 指 標 。 林 文 弢 ( 1996) 指出運動量大小與運動前後的血尿素變化值有關,大運動量 前 後 , 運 動 員 UA 變 化 量 約 1-3.5 mmol/L, 當 運 動 員 安 靜 時 UA 達 到 7.5-8 mmol/L 顯 示 已 達 過 度 疲 勞 。 應 用 UA 評 定 訓 練 週 期 負 荷 量 時 , 有 三 種 變 化 情 況 可 做 為 參 考 依 據 :( 1 ) U A 若 在 身 體 整 個 訓 練 週 期 保 持 不 變 , 表 示運動負荷量小,應考慮增加負荷量以使運動員產生足夠的 刺 激 , 有 利 於 提 高 運 動 員 運 動 能 力 ;( 2 ) 在 訓 練 初 期 上 升 , 中、後期逐漸恢復正常,說明運動員在訓練初期對運動負荷. 13.

(23) 不 適 應,但 身 體 隨 著 運 動 訓 練 進 行,而 對 運 動 負 荷 產 生 適 應 , 使 運 動 能 力 提 升; ( 3 )整 個 訓 練 週 期 U A 一 直 處 在 較 高 水 平 , 說明運動負荷過大,運動員無法負荷產生適應,應調整負荷 量 以 免 造 成 過 度 疲 勞 ( 張 愛 芳 , 2 0 0 5 )。. 五、荷爾蒙變化 血 清 睪 固 酮 (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 皮 質 醇 ( C o r t i s o l )、 血 清 睪 固 酮 /皮 質 醇 比 值 ( testosterone/ cortisol ratio) 及 血 清 游 離 睪 固 酮 /皮 質 固 醇 比 值 ( Free testosterone index / cortisol ratio) 等 指 標 , 可 以 了 解 運 動 員 體 內 合 成 與 分 解 代 謝 平 衡 狀 態 , 於 評 定 和 檢 視 過 度 訓 練 、 疲 勞 恢 復 的 指 標 。 Te s t o s t e r o n e 在 體 內 具 有 同 化 合 成 作 用 , Cortisol 具 有 異 化 分 解 作 用 , 兩 激素的分泌趨勢對於運動中物質能量代謝反應或骨骼肌細胞 增 長 與 萎 縮 的 調 控 存 在 重 要 意 義 (林 建 德 、 洪 睿 聲 , 2003) Te s t o s t e r o n e 為 雄 性 激 素 , 9 5 % 來 自 睪 丸 , 5 % 來 自 末 稍 轉 換 , 約 89% 睪 固 酮 與 性 荷 爾 蒙 結 合 球 蛋 白 ( sex h o r m o n e - b i n d i n g g l o b u l i n, S H B G )結 合 , 形 成 不 活 化 睪 固 酮 , 而 游 離 睪 固 酮 ( F r e e a n d r o g e n i n d e x , FA I ) 具 有 生 物 可 利 用 性 ( K a c s o h, 2 0 0 0 )。 睪 固 酮 是 體 內 主 要 合 成 代 謝 激 素 之 一 , 可促進蛋白質利用,提升蛋白質合成,減少分解代謝,使肌 肉發達和去脂體重增加。 Cortisol 為 腎 上 腺 皮 質 分 泌 的 異 化 激 素 , 能 抑 制 Te s t o s t e r o n e 分 泌 , 並 促 進 糖 、 脂 肪 與 促 使 胺 基 酸 由 肌 肉 轉 移至肝臟而生成代謝所需酵素,進而使肌蛋白流失,具有蛋 白 質 異 化 分 解 作 用 (Jurimate, Jurimate, Purge, 2001)。 顏 克 典 ( 2 0 0 3 ) 提 出 Te s t o s t e r o n e 濃 度 越 高 , 表 示 體 內. 14.

(24) 合 成 能 力 越 佳 。 一 般 來 說 , Te s t o s t e r o n e 範 圍 值 男 性 為 1 2 . 5 - 3 4 . 7 n m o l / L , 女 性 為 0 . 7 3 - 3 . 4 7 n m o l / L 。 Te s t o s t e r o n e 配 合 Cortisol 共 同 評 估 可 分 析 體 內 代 謝 狀 況 , Cortisol 正 常 範 圍 值 為 60- 160 nmol/L。 Te s t o s t e r o n e 主 要 為 同 化 作 用 , 而 C o r t i s o l 則 為 異 化 作 用,在訓練期間與運動後恢復期,內分泌調控因應生理反應 與 適 應 的 必 要 條 件 , 透 過 Te s t o s t e r o n e / C o r t i s o l r a t i o ( T / C ) 可 了 解 體 內 調 控 同 化 - 異 化 代 謝 之 趨 勢,顯 示 訓 練 中 運 動 表 現 與 生 理 疲 勞 狀 態 ( U r h a u s e n , K i n d e r m a n n , 2 0 0 2 )。 長 時 間 運 動 或 連 續 劇 烈 運 動 負 荷 後 , 因 T/C ratio 下 降 , 促 進 異 化 作 用 表 示 同 化 -異 化 代 謝 失 衡,產 生 疲 勞 且 運 動 表 現 容 易 下 降,若 進 行 恢 復 訓 練 或 休 息,可 能 降 低 同 化 -異 化 代 謝 失 衡 狀 態。而 T/C ratio 提 升 , 表 示 蛋 白 質 同 化 合 成 作 用 提 高 , 可 能 有 助 於 運動機能提升,加速疲勞恢復及運動負荷之適應(林建德、 洪 睿 聲 , 2 0 0 3 )。. 15.

(25)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 研 究 是 以 目 標 參 加 2007 年 10 月 20 至 25 日 於 台 南 市 舉 行 96 年 全 國 運 動 會 跆 拳 道 項 目 的 國 立 臺 灣 體 育 大 學 學 生 共 2 7 名 ( 男 性 輕 量 級 1 2 名 , 男 性 重 量 級 1 0 名 , 女 性 5 名 ), 所有受試者需填寫基本資料與並簽署研究自願同意書。. 第二節 實驗設計 本 研 究 是 以 27 名 受 試 者 在 不 同 時 期 的 訓 練 階 段 ( 準 備 期:檢 測 日 期 為 7 月 10 日;比 賽 期:檢 測 日 期 為 10 月 5 日 ; 過 渡 期 : 檢 測 日 期 為 1 1 月 1 5 日 ), 進 行 抽 血 以 監 控 各 時 期 訓 練 負 荷 強 度 , 以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評 估 受 試 者 在 不 同 訓 練時期的下肢無氧動力值,比較不同時期的訓練對於選手下 肢無氧動力是否有影響;另外,再加上檢測選手間歇性無氧 動力測驗,得知選手在比賽時可能相關的體能指標。. 16.

(26) 第三節 實驗流程 說明實驗流程. 填寫受試者同意書與基本資料. 按訓練課表實施訓練 並分三個時期作檢測.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期. 期. 期. 1. 檢 測 前 先 進 行 採 血 與 身 體 組 成 。 2 . 3 0 秒 下 肢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後,隔 三 天 進 行 間 歇 無氧動力測驗。. 資料分析與處理. 17.

(27) (一)血液收集 分 為 檢 測 三 個 時 期,準 備 期、比 賽 期 與 過 渡 期,進 行 採 血 的前一天,請受試者禁食至少 8 小時,受試者進入實驗室, 請受試者握拳先綁上止血帶,請專業人員用止血帶在採血部 位 上 方 6~8 公 分 處 打 一 活 結 , 在 靜 脈 採 血 先 選 擇 肘 內 側 正 中 靜 脈 , 並 且 由 合 格 人 員 將 Va c u e t t e 針 頭 ( 0 . 7 0 m m × 3 8 m m ) 插 入 手 肘 靜 脈 , 再 利 用 含 E D TA 紫 管 內 含 抗 凝 固 劑 的 真 空 管 收 集 血 液 6ml。 (二)血液檢測項目 血 液 檢 測 項 目 包 括 UA、 Creatinine、 CK、 BUN、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 C o r t i s o l 、 S H B G , 並 計 算 FA I ( f r e e a n d r o g e n index) = total testosterone/SHBG。. (1) LDH 濃 度 分 析 血 漿 中 的 LDH 濃 度 採 用 Lactic acid dehydrogenase, L D : L a c t a t e 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 , E C 1 . 1 . 1 . 2 7 商 業 試 劑 組 ( WA K O , O s a k a , J a p a n ), 以 自 動 生 化 分 析 儀 ( H i t a c h i 7 0 2 0 , H i t a c h i Science systems, Ltd, Lbaranki, Japan) 分 析 , 波 長 340nm, 化學反應原理如下:. Pyruvic acid + NADH + H + LDH  →lactic acid + NAD+ (2) UA 濃 度 分 析 血 漿 中 U A 濃 度 採 用 商 業 試 劑 組 ( WA K O , O s a k a , J a p a n ), 以 自 動 生 化 分 析 儀 分 析 , 主 波 長 : 5 4 6 n m, 副 波 長 : 700nm, 化 學 反 應 原 理 如 下 :. 18.

(28) Uric acid + O 2 + 2 H 2 O  uricase  → allantoin. + CO. 2. + H 2O 2. POD 4 − AA + TOSS + 2 H 2 O  → purplish red plenyl ketone pigment. + 4H 2O. (3)BUN 濃 度 分 析 血 漿 中 B U N 的 濃 度 採 用 D e t e r m i n e r U N L . LT Y P E 商 業 試 劑 組 ( WA K O , O s a k a , J a p a n ), 以 自 動 生 化 分 析 儀 分 析 , 吸 光 值 波 長 340nm, 副 波 長 405nm, 化 學 反 應 原 理 如 下 :. Urea + H 2 O  Urease  → 2 NH. 3. + CO. 2. 2 NH3 + α − ketoglutarate + NADH + GIDH → Glutamate + H 2 O + NAD + (4) CK 濃 度 分 析 血 漿 中 CK 的 濃 度 採 用 CicaLiquid CK 商 業 試 劑 組 ( WA K O , O s a k a , J a p a n ), 以 自 動 生 化 分 析 儀 分 析 , 波 長 340nm, 化 學 反 應 原 理 如 下 :. phosphocreatine + ADP CK → creatine + ATP HK ATP + glycerol → ADP + glu cos e − 6 − phosphate. 19.

(29) −6− PHD glu cos e − 6 − phosphate + NADP G → glu cos e − 6 − phosphate. + NADPH + H. +. ( 5 ) Te s t o s t e r o n e 、 C o r t i s o l 與 S H B G 濃 度 以 H i t a c h i E l e c s y s 2010( Roche Diagnostics, Germany) 自 動 免 疫 電 子 冷 光 儀 , 進行分析。. (三)身體組成 以 身 體 組 成 分 析 儀 ( In Body 3.0, Biospace Co. Ltd., Seoul, Korea)BIA 生 物 電 阻 方 法 來 測 量 受 試 者 的 體 重 、 體 脂 肪百分比與去脂肪體重。. ( 四 )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以 腳 踏 車 測 功 器 ( 8 9 4 E , M o n a r k , Va r b e r g , S w e d e n ) 為 測 量 工 具 , 負 荷 強 度 設 定 為 男 生 每 公 斤 體 重 0.1 kg, 女 生 每 公 斤 體 重 0 . 0 7 5 k g( 例 如 : 6 0 公 斤 男 性 , 負 荷 強 度 為 6 公 斤 )。 測 試 之 流 程 比 照. Wi n g a t e. anaerobic. test ( Inbar,. Bar-Or,. Skinner, 1996) . , 測 試 前 調 整 腳 踏 車 座 高 度 , 調 整 手 握 把 位 置 , 並 說 明 注 意 事 項( 測 試 過 程 中 臀 部 不 得 離 開 座 墊 )之 後 , 讓受試者以低負荷踏車 3 分鐘,期間並從事 2 至 3 次為時 3 至 5 秒之全力踏車,正式測驗前讓受試者坐在腳踏車上休息 兩分鐘。正式測驗時,受試者於無負重情況下,盡全力踏車 3 至 5 秒 之 後 負 重 , 全 力 連 續 踩 車 30 秒 , 於 30 秒 踩 車 後 , 為避免受試者突然停止運動而昏倒,要求受試者放鬆踩車. 2. 至 3 分 鐘 。 記 錄 3 0 秒 內 的 最 大 動 力 ( p e a k p o w e r )、 平 均 動. 20.

(30) 力 ( mean power) 與 疲 勞 指 數 (fatigue index), 所 有 受 試 者 皆 測量一次。 Fatigue index = (peak power- lowest power) × 100% / peak p o w e r.. (五)專項無氧動力測驗 本部分的測驗是用來仿照跆拳道選手在比賽時的間歇性 攻擊特性,測驗方法與下肢無氧動力測驗相似,受試者將重 覆 15 秒 全 力 踏 車 及 15 秒 的 休 息 , 兩 分 鐘 為 一 回 合 , 在 15 秒 的 休 息 期 間 受 試 者 需 將 轉 速 維 持 在 6 0 r p m, 此 時 的 負 荷 為 零;在一回合之後依照正式比賽休息一分鐘如圖一,受試者 可不必踩踏腳踏車,依比賽形式完成三回合,負荷強度設定 為 男 生 每 公 斤 體 重 0 . 1 k p, 女 生 每 公 斤 體 重 0 . 0 7 5 k p,如 圖 二 。 測試的全力衝刺期將由受試者的隊員及教練加以鼓勵,以確 保 能 達 到 衰 竭 的 運 動 程 度。記 錄 每 1 5 秒 衝 刺 期 間 的 最 大 動 力 ( p e a k p o w e r )、 平 均 動 力 ( m e a n p o w e r )、 疲 勞 指 數 ( P o w e r d r o p )、 最 大 功 率 衰 退 率 ( p e a k p o w e r d e f i c i t ) 與 平 均 功 率 衰 退 率 ( m e a n p o w e r d e f i c i t ), 計 算 公 式 如 下 : Power drop= (peak power power. max. max. –minimum power) / peak. × 100%. 第 一 回 合 v s 第 二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值 = Σ( 第 一 回 合 ) - Σ( 第 二 回 合 )/ Σ( 第 一 回 合 ) 第 二 回 合 v s 第 三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值 = Σ( 第 二 回 合 ) - Σ( 第 三 回 合 )/ Σ( 第 二 回 合 ) 第 一 回 合 v s 第 三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值 = Σ( 第 一 回 合 ) - Σ( 第 三 回 合 )/ Σ( 第 一 回 合 ). 21.

(31) 第一回合. 休息. 第二回合. 休息. 第三回合. 兩分鐘. 一分鐘. 兩分鐘. 一分鐘. 兩分鐘. 圖一. 熱身. 跆拳道比賽回合配置圖. 踏車 休息 踏車 休息 踏車 休息 踏車 休息. 休息一分鐘. 15s 15s 15s 15s 15s 15s 15s 15s. 踏車 休息 踏車. 15s 15s 15s. 第 一 回 合. 第 二 回 合 ( 同 第 一 回 合 ). 踏 車 負 重 : 男 生 體 重 乘 以 0.1kg,女 生 乘 以 體 重 0.75kg。 休 息 15 秒 轉 速 : 60rpm。 休 息 一 分 鐘 : 由 受 試 者 模 擬 比 賽 情 境 自 行 調 整 。. 圖二. 專項無氧動力測驗時間分配圖. 22.

(32) (六)跆拳道比賽蒐集與實錄 至比賽現場記錄每位受試者的比賽狀況與比賽成績,並 架設攝影機,錄影每位受試者的比賽勝負以及每一回合的得 分狀況,於事後統計分析軟體比較下肢無氧動力與比賽勝負 是否有相關性。. 第四節 資料收集 本 研 究 資 料 收 集 每 位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包 含 身 高、體 重 、 年齡、專長訓練年齡體脂肪百分比;下肢無氧動力測驗收集 每 5 秒 之 無 氧 動 力 值 及 最 大 無 氧 動 力,並 計 算 3 0 秒 中 之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值 及 3 0 秒 內 下 肢 動 力 遞 減 率、單 位 體 重 最 大 無 氧 動 力 及 單 位 體 重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值 , 其 中 遞 減 率 的 計 算 方 式 為 Fatigue index = (peak power- lowest power) × 100% / peak power; 間 歇 無 氧 動 力 測 驗 收 集 每 15 秒 衝 刺 期 間 的 最 大 無 氧 動 力 、 並 計 算 記 錄 每. 15. 秒 衝 刺 期 間 的 最 大 動 力 ( peak. p o w e r )、 平 均 動 力 ( m e a n p o w e r )、 疲 勞 指 數 ( P o w e r d r o p )、 最 大 功 率 衰 退 率 (peak. power. deficit) 與 平 均 功 率 衰 退 率. ( mean power deficit). 第五節 統計方法 所 有 數 據 資 料 均 以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的 方 式 表 示 。 利 用 o n e - w a y r e p e a t e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N O VA . 檢 驗 準 備 期 、 比 賽 期 與過渡期,最大動力值、平均動力值、疲勞遞減值與血液生. 23.

(33) 化值變化。 以 獨 立 樣 本 單 因 子 變 異 數 ( o n e - w a y A N O VA , i n d e p e n d e n t samples)分 析 檢 定 不 同 比 賽 成 績 與 身 高 、 體 脂 肪 與 比 賽 時 期 下 肢 無 氧 動 力 之 差 異 性 , 顯 著 水 準 設 定 為 α< .05。 所 有 資 料 以 S P S S f o r Wi n d o w s 1 0 . 0 套 裝 軟 體 配 合 個 人 電 腦 加 以 統 計 分 析。. 24.

(34) 第肆章 結果 一、受試者基本資料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如 表 一 , 本 研 究 對 象 共 27 名 ( 男 性 22 名 、 女 性 5 名 )。. 二、血液生化值 受試者血液生化值資料如表二。 ( 一 ) CK 濃 度 變 化 男 、 女 受 試 者 CK 濃 度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 二 ) BUN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受 試 者 不 同 時 期 B U N 濃 度 均 無 顯 著 差 異;女 性 受 試 者 在 比 賽 期 B U N 濃 度 顯 著 低 於 過 渡 期 ( p = 0 . 0 0 9 )。 ( 三 ) UA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受 試 者 在 準 備 期 UA 濃 度 顯 著 高 於 過 渡 期 ( p= 0 . 0 0 8 ); 女 性 受 試 者 不 同 時 期 U A 濃 度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 四 ) Creatinine 濃 度 變 化 男 、 女 受 試 者 Creatinine 濃 度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 五 ) Testosterone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受 試 者 不 同 時 期 Testosterone 濃 度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女 性 受 試 者 準 備 期 與 過 渡 期 Testosterone 濃 度 顯 著 高 於 比 賽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 . 0 1 1 , 0 . 0 1 9 )。 ( 六 ) Cortisol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受 試 者 比 賽 期 Cortisol 濃 度 顯 著 低 於 過 渡 期 ( p= 0 . 0 0 4 ); 女 性 受 試 者 比 賽 期 C o r t i s o l 濃 度 顯 著 低 於 準 備 期 與 過 渡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 . 0 1 , 0 . 0 0 6 )。. 25.

(35) ( 七 ) SHBG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受 試 者 比 賽 期 SHBG 濃 度 顯 著 高 於 準 備 期 與 過 渡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 . 0 0 1 , 0 . 0 0 2 ); 女 性 受 試 者 在 比 賽 期 的 S H B G 濃 度 顯 著 高 於 與 過 渡 期 ( p = 0 . 0 0 1 )。 ( 八 ) T/C 變 化 男 、 女 受 試 者 在 T/C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 如 圖 六 。. 三 、 30 秒 無 氧 動 力 值 與 專 項 無 氧 動 力 值 變 化 受 試 者 30 秒 無 氧 動 力 值 與 專 項 無 氧 動 力 資 料 如 表 三 。 ( 一 ) 30 秒 無 氧 動 力 值 男、女 受 試 者 不 同 時 期 30 秒 最 大 無 氧 動 力、平 均 無 氧 動 力與疲勞指數均無顯著差異。 (二) 專項無氧動力值變化 各階段間歇無氧動力測驗結果,如圖三、四、五。 (三) 各回合最大動力與平均動力衰退率 男 性 輕 量 級 在 過 渡 期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最 大 動 力 衰 退 率 顯 著 低 於 準 備 期 與 比 賽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022, 0 . 0 1 8 ); 而 比 賽 期 第 一 回 合 v s 第 三 回 合 最 大 動 力 衰 退 率 顯 著 高 於 準 備 期 與 過 渡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 . 0 1 2 , 0 . 0 0 7 )。 男性重量級與女性受試者在不同時期各回合最大動力衰 退率均無顯差異。 男 性 輕 量 級 在 過 渡 期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平 均 動 力 衰 退 率 顯 著 低 於 準 備 期 與 比 賽 期 ( p 值 分 別 為 0.016, 0 . 0 9 ); 而 比 賽 期 第 一 回 合 v s 第 三 回 合 平 均 動 力 衰 退 率 顯 著 高 於 過 渡 期 ( p 值 為 0 . 0 2 7 )。 男 性 重 量 級 準 備 期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平 均 動 力 衰 退. 26.

(36) 率 顯 著 高 於 過 渡 期 ( p 值 為 0 . 0 2 3 ); 女 性 受 試 者 在 不 同 時期各回合最大動力衰退率均無顯差異。 四、 不同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結果 (一)全運會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結果顯示 有成績與無成績的受試者身體組成與無氧動力值均無 顯著差異,如表四。 (二)個人最佳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結果顯 示有成績與無成績的受試者身體組成與無氧動力值均 無顯著差異,如表五。. 27.

(37) 第伍章 討論 一、不同時期血液生化之變化 本研究不同時期血液生化值,也藉以觀察受試者對訓練 負荷身體所產生的變化。 受 試 者 在 三 個 時 期 的. LDH ( 男 性 : 556±106.7mg/dl 、. 4 5 9 . 4 ± 9 2 . 1 m g / d l、 3 6 9 . 8 ± 6 2 . 2 m g / d l; 女 性 : 4 9 4 . 4 ± 7 3 . 4 m g / d l、 429.0±46.1mg/dl、 322.6±27.5mg/dl; 分 別 為 準 備 期 、 比 賽 期 與 過 渡 期 )、 C K ( 男 性 : 5 3 4 ± 5 6 2 . 0 U / L 、 4 0 0 . 0 ± 4 8 4 . 6 U / L 、 2 2 1 . 1 ± 1 8 2 . 6 U / L; 女 性 : 3 0 4 . 6 ± 1 2 6 . 1 U / L、 3 9 5 . 2 ± 4 4 0 . 7 U / L 、 80.2±19.2 U/L; 分 別 為 準 備 期 、 比 賽 期 與 過 渡 期 ) 與 UA 值 ( 男 性 : 7 . 5 ± 1 . 6 m g / d l、 7 . 1 ± 1 . 5 m g / d l、 6 . 5 ± 1 . 4 m g / d l; 女 性 : 6 . 5 ± 0 . 9 m g / d l、 6 . 3 ± 1 . 5 m g / d l、 5 . 2 ± 1 . 3 m g / d l; 分 別 為 準 備 期 、 比 賽 期 與 過 渡 期 ), 都 有 偏 高 趨 勢 , 並 且 都 在 準 備 期 達 到 最 高 , 過 渡 期 時 降 低 。 顏 克 典( 2003)指 出 一 般 安 靜 時 LDH 標 準 值 為 8 9 - 2 2 1 m g / d l;C K 標 準 值 為 2 6 - 3 3 0 U / L;林 文 弢( 1 9 9 6 ) 指 出 運 動 員 安 靜 時 UA 超 過 7.5-8 mmol/L 顯 示 達 過 度 疲 勞 。 顏 克 典( 2 0 0 3 )指 出 對 運 動 員 而 言 , B U N 約 7 - 2 3 m g / d L , 超 過 23 mg/dL, 可 能 是 訓 練 量 過 大 , 需 調 整 訓 練 負 荷 。 在 本 研 中 受 試 者 BUN 濃 度 都 在 標 準 值 內 ( 男 性 : 14.2 mg/dL; 女 性 : 1 0 . 4 m g / d L ), 顯 示 無 負 荷 量 過 大 。 荷 爾 蒙 變 化 部 分 發 現 , 不 同 時 期 Testosterone 濃 度 的 變 化 並 不 大 , 而 在 比 賽 期. cortisol 有 下 降 趨 勢 。 Urhausen,. K i n d e r m a n n( 2 0 0 2 )指 出 透 過 T / C 可 了 解 體 內 調 控 同 化 - 異 化 代謝之趨勢,也能監測運動能力與疲勞程度,並可作為評定 選手身體狀態具體的指標。觀察本研究在不同時期. 28. T/C 與.

(38) FA I / C 並 無 變 化 。 雖 然 在 觀 察 荷 爾 蒙 變 化 值 部 分 , 顯 示 T/C, 同 化 /異 化 代 謝 正 常,但 在 L D H 與 C K 都 有 偏 高 趨 勢。F r a n k i e w i c a , F a f f a n d S i e r a d z a n( 1 9 9 6 ) 提 出 , 一 般 在 運 動 強 度 較 大 而 且 持 續 性 時 間 較 長 的 運 動 過 程 中 , CK 會 升 高 ; 在 適 度 運 動 負 荷 訓 練 後 , CK 會 出 現 升 高 的 趨 勢 ,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恢 復 後 , CK 含 量 會 逐 漸 恢 復 至 安 靜 值 。 顏 克 典( 2003)指 出 CK 濃 度 大 於 330 U/L 以上,表示肌肉已疲勞,肌肉可能有拉傷、扭傷、挫傷或撞 傷之現象。而存在於骨骼肌細胞內的. LDH 一 旦 出 現 在 血 液. 中,表示骨骼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升高或骨骼肌細胞損傷。而 運動強度與骨骼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升高或骨骼肌細胞損傷有 相 關 ( Shimomura, Murakami and Nakai, 2000) 。 本 研 究 在 比 賽 期 L D H( 男 性:4 5 9 . 4 ± 9 2 . 1 m g / d L;女 性:4 2 9 ± 4 6 . 1 m g / d L ) 與 CK( 男 性 : 400±484.6 U/L; 女 性 : 395.2±440.7 U/L) 都 有 較 高 趨 勢 , 本 篇 研 究 中 CK 高 於 1000 U/L 共 有 兩 人 ; 而 在 不 同 時 期 CK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的 原 因 為 受 試 者 的 標 準 差 過 大 , 雖可明顯看出各階段差異,標準差過大可能是在訓練過程中 受 傷 導 致 許 多 選 手 超 過 標 準 , 所 以 CK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 觀 察 不 同 時 期 血 液 生 化 值 得 知 , 雖 然 受 試 者 LDH 與 CK 都 有 偏 高 的 趨 勢 , 但 由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c o r t i s o l 與 T / C 比 值 來 看 , 並 不 是 訓 練 過 度 而 造 成 LDH 與 CK 偏 高 , 可 能 原 因 為 受 試者訓練不當而導致運動傷害。因此,在訓練之餘,應注意 選手的身體狀況,在受傷時適時的調整訓練方式與進行傷害 防護;並且也建議教練、選手使用血液生化值來作為監控選 手訓練情形的指標。 二、不同時期下肢無氧動力之變化. 29.

(39) 本研究在不同時期下肢無氧動力發現,雖然加入訓練計 劃後,顯示在比賽期對跆拳道選手無氧動力值確實有增加的 趨 勢 ,但 是 在 各 時 期 顯 示 並 無 顯 著 差 異 。研 究 結 果 與 Melhim ( 2001) 提 出 跆 拳 道 訓 練 有 助 於 增 加 無 氧 能 力 研 究 結 果 相 似 (最 大 動 力 8.1±1.2W/kg 進 步 為 10.3±2.0W/kg), 但 本 研 究 在 不 同 時 期 變 化 並 不 顯 著 , ( 男 性. 9.2±1.3W/kg. 進 步 為. 9.8±1.0W/kg, 女 性 6.9±0.9W/kg 進 步 至 7.5±0.9W/kg), 可 能 是 作 者 以 初 學 者 作 為 受 試 者 ( 學 習 經 驗 1 0 . 4 月 ), 而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學 習 經 驗 較 長 有 關 ( 男 性 1 0 . 6 ± 1 . 3 年 ,女 性 9 . 8 ± 1 . 6 年 )。 比較國外跆拳道選手,發現本研究有較低無氧動力值、 平均動力值與較高的疲勞遞減值。國外研究大多數研究指 出 , 優 秀 跆 拳 道 選 手 會 有 較 佳 無 氧 動 力 , Pieter (1991) 提 出 美 國 青 少 年 菁 英 跆 拳 道 選 手 最 大 動 力 11.78±2 W/kg。 Heeler 等 ( 1998) 也 指 出 成 功 的 跆 拳 道 選 手 有 較 高 的 無 氧 能 力 ( 最 大 動 力 男 性 1 4 . 7 ± 1 . 3 W / k g , 女 性 1 0 . 1 ± 1 . 2 W / k g )。 但 L i n 等 (2006)研 究 台 灣 奧 運 培 訓 隊 選 手 無 氧 動 力 值 ( 最 大 動 力 男 性 8 . 4 2 ± 0 . 8 6 W / k g ; 女 性 6 . 5 6 ± 0 . 6 0 W / k g ), 低 於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 最 大 動 力 男 性 9 . 8 ± 1 W / k g ; 女 性 7 . 5 ± 0 . 9 W / k g )。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部 分,美 國 菁 英 跆 拳 道 選 手 平 均 無 氧 動 力 值 男 性 9 . 2 ± 1 . 2 W/kg; 女 性 7.9±1.2 W/kg (Pieter ,1991)。 高 於 本 研 究 男 性 7.5±0.9 W/kg; 女 性 5.9±0.6 W/kg。 本 研 究 疲 勞 遞 減 值 男 性 約 在 4 1 . 2 %,女 性 約 在 3 4 . 2 % 與 而 L i n 等 ( 2 0 0 6 ) 研 究 相 似( 男 性 平 均 4 0 - 5 0 % , 女 性 平 均 3 0 - 4 0 % )。 美 國 菁 英 跆 拳 道 選 手 男 性 選 手 約 在 37.7%, 女 性 選 手 約 在 42.6%。 顯 示 台 灣 選 手 無氧能力較低。 本 研 究 在 30 秒 無 氧 動 力 值 高 於 台 灣 奧 運 培 訓 隊 選 手. 30.

(40) ( L i n 等 , 2 0 0 6 ), 其 主 要 原 因 為 培 訓 隊 選 手 大 部 分 非 國 內 頂 尖 選手少部分為青少年國家代表隊選手與奧運選手差距甚多, 而本研究受試者所屬全國大專運動會團體冠軍之隊伍,並涵 蓋多位國家代表隊選手;因此,也符合國外學者指出成功跆 拳 道 選 手 有 較 高 的 無 氧 能 力 ( H e e l e r 等 , 1 9 9 8 )。 但 台 灣 選 手 無 氧 動 力 值 低 於 國 外 選 手,卻 在 2 0 0 4 年 雅 典 奧 運 拿 下 兩 金 一銀的佳績,其原因可能是台灣選手學習經驗較長,並且在 訓練上大多以技術為主,體能為輔。由以上也可得知,跆拳 道比賽體能並非比賽的主要關鍵,但若是有好的技術,在加 強無氧動力方面訓練,相信對比賽成績會有所幫助。. 三、仿照比賽間歇無氧測驗 在仿照比賽間歇無氧測驗中,不同時期的最大動力與平 均動力值都有同樣情形,在第一回合開始後動力值開始下 滑,直到第一回合休息結束後,第二回合開始恢復到約第二 組動力值後,又開始下滑直到第二回合休息結束,第三回合 開始恢復到接近第五組的動力值之後,動力值下滑到結束; 在動力下滑情形,與比賽實際情形相似。疲勞指數部分則是 在測驗中的休息時間後有較低的疲勞指數,各組疲勞指數差 異不大,但最後一組疲勞指數有較高趨勢。 而由最大、平均功率衰退率得知,男性受試者第一回合 vs 第 三 回 合 功 率 率 退 率 最 高 , 顯 示 男 性 受 試 者 在 間 歇 無 氧 測 驗 體 能 下 滑 較 多;女 性 受 試 者 則 是 在 第 一 回 合 v s 第 二 回 合 功 率率退率最高,表示女性受試者體能在第二回合下降最多。 男 性 輕 量 級 在 比 賽 期 的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與 第 一 回 合 vs 第三回合功率衰退率最高;而在過渡期最大、平均功率衰退. 31.

(41) 值顯著低於準備期與比賽期,顯示經過休息恢復後,間歇無 氧測驗體能下降低於其他時期。男性重量級則是在三個時期 的最大、平均功率衰退率都較高於其他受試者,因此重量級 選手應加強體能訓練,以避免比賽時體能下滑過多,而無法 正常發揮應有的比賽水準。 本研究間歇無氧測驗仿照比賽進行,與實際比賽情形相 似,由間歇無氧測驗得知比賽體能狀況,從比賽一開始體能 開始下滑,在中間休息時間體能稍微恢復,但無法恢復至比 賽前水準。而由各回合功率衰退率,瞭解不同量級與性別受 試者在每一回合體能下降情形。因此,針對模擬比賽測驗情 形去調整訓練內容,相信對選手賽場體能方面會有所幫助。. 四、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 本研究中不同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顯示無 顯 著 相 關,與 H e e l e r 等( 1 9 9 8 ) 、L i n 等 ( 2 0 0 6 ) 研 究 不 同。H e e l e r 等 ( 1998) 研 究 捷 克 國 家 代 表 隊 選 手 顯 示 , 成 績 較 好 跆 拳 道 選 手 有 較 高 的 無 氧 能 力。L i n 等 ( 2 0 0 6 ) 指 出 比 賽 成 績 較 佳 的 選 手 比 較 一 般 選 手 會 有 較 高 的 無 氧 動 力 ( C.H.H 最 大 動 力 值 9 . 3 4 W / k g , S . S . C 最 大 動 力 值 6 . 8 4 W / k g )。 而在選手近兩年最佳成績與身體組成與型態、無氧動力 值也有無顯著相關。但在重量級男性與女性國際級受試者, 顯 示 身 高 高 於 其 他 層 級 受 試 者 , 這 與 Kazemi 等 (2006) 研 究 結果相似,身材較高的體型在比賽中有較大優勢。 影響比賽成績因素有很多,除了技術與體能可控制的原 因 以 外 , 其 他 如 選 手 心 理 、 裁 判 因 素 、 地 主 優 勢 ….等 , 都 是 無法控制、預測的。因此有了絕佳技術與良好體能不一定能. 32.

(42) 成功拿下獎牌,但技術與體能卻是構成成功所需具備的。. 33.

(43)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 本 研 究 受 試 者 在 血 液 生 化 值 顯 示 L D H、 C K 與 U A 偏 高 , B U N、 T e s t o s t e r o n e、 C o r t i s o l 與 T / C 皆 在 正 常 值 。 L D H 、 CK 與 UA 偏 高 原 因 可 能 是 運 動 傷 害 , 因 此 , 除 了 配 合 訓 練計畫調整訓練負荷以外,也應注意選手身體狀況,並 且在受傷時減少訓練負荷與進行傷害防護。 二、受試者在間歇無氧測驗中,男性輕量級在比賽期的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二 回 合 與 第 一 回 合 vs 第 三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率最高;男性重量級則是在三個時期的最大、平均功率 衰退率都較高於其他受試者;而女性受試者則是在第一 回 合 v s 第 二 回 合 功 率 衰 退 率 最 高。 瞭 解 不 同 量 級 與 性 別 受試者在每一回合體能下降情形,去調整訓練內容,相 信對選手賽場體能方面會有所幫助。 三、比賽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均無顯著差 異。但在重量級男性與女性國際級受試者,顯示身高高 於其他層級受試者。 四、本研究顯示,較佳比賽成績並不代表會有較高的無氧動 力值,可能原因為台灣選手比國外選手學習經驗較長, 並且在訓練上大多以技術、戰術為主。 五、跆拳道相關研究支持增加有氧能力對跆拳道訓練有所幫 助。因為跆拳道在攻擊時主要能量來源為無氧能力,但 在進行長時間的訓練與比賽當中的休息,也需要依賴有 氧系統來進行恢復,因此,除了無氧能力以外,增加有 氧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 34.

(44) 第二節 建議 一、 在訓練上可增加無氧體能訓練(無氧踢擊、短時間衝 刺 . . ), 也 並 且 針 對 間 接 無 氧 測 試 結 果 , 對 不 同 量 級 、 性 別選手,加強與調整訓練課表,相信對選手賽場體能有 所幫助。 二 、 未 來 可 多 觀 察 幾 個 賽 季,以 瞭 解 不 同 時 期 跆 拳 道 選 手 生 理與體能變化,提供教練與選手作為訓練參考。 三、 本研究女性受試者較少,可增加女性受試者,近年來台 灣 女 性 跆 拳 道 選 手 在 國 外 大 賽 表 現 亮 眼,因 此 可 觀 察 女 性受試者在各個賽季的變化。 四、未來研究可觀察一天比賽當中,場次與場次之間的體能 恢復以及能量消耗情形。. 35.

(45) 參考文獻 李 後 政 、 許 志 耀 、 呂 學 冠 ( 2 0 0 5 )。 間 歇 運 動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運 用 : 以 跆 拳 道 為 例 。 運 動 教 練 科 學 , 5, 35-50。 林 建 德 、 洪 睿 聲 (2003)。 運 動 訓 練 與 睪 固 酮 、 皮 質 醇 。 中 華. 體 育 , 17(3), 11-23。 林 正 常 、 蔡 崇 濱 、 劉 立 宇 、 林 政 東 、 吳 忠 芳 ( 譯 )( 2 0 0 1 )。. 運 動 訓 練 法 : 藝 軒 圖 書 出 版 社 。( B o m p a , T . D . , 1 9 9 9 ) 林 榮 培 ( 2 0 0 2 )。 跆 拳 道 運 動 員 專 項 體 能 與 致 勝 要 素 探 討 。 中. 華 體 育 , 16(1), 112-120。 林 文 弢 ( 1 9 9 6 )。 運 動 負 荷 的 生 化 評 定 。 廣 州 : 廣 東 高 等 教 育 出版社。 黃 靜 美 、 林 正 常 ( 2 0 0 5 )。 青 少 年 跆 拳 道 選 手 減 重 相 關 現 象 之 調 查 。 運 動 生 理 暨 體 能 學 報 , 3, 87-96。 黃 志 雄( 2 0 0 0 ) 。 跆 拳 道 週 期 訓 練 計 畫 。 文 化 體 育 , 1 7, 9 2 - 9 8。 邱 共 鉦 、 蔡 明 志 ( 2 0 0 6 )。 2 0 0 6 年 卡 達 亞 運 跆 拳 道 培 訓 隊 專 項 體 能 訓 練 計 畫 。 運 動 教 練 科 學 , 7, 96-106。 徐 台 閣( 2 0 0 5 ) 。再 創 奧 運 顛 峰。 國 民 體 育 季 刊, 3 4( 4 ) ,2 1 - 2 5。 張 愛 芳 ( 2 0 0 5 )。 實 用 運 動 生 物 化 學 。 北 京 市 : 北 京 體 育 大 學 出版社。 葉 憲 清 ( 2 0 0 3 )。 運 動 訓 練 法 。 台 北 市 : 師 大 書 苑 有 限 公 司 。 顏 克 典( 2 0 0 3 ) 。訓 練 檢 測 與 評 估。中 華 民 國 手 球 協 會 資 訊 網 。 資 料 引 自 h t t p : / / w w w. h a n d b a l l . o r g . t w / t r a i n _ l i s t . a s p . B u t i o s , S . , Ta s i k a , N . ( 2 0 0 7 ) . C h a n g e s i n h e a r t r a t e a n d b l o o d lactate concentration as intensity parameters during s i m u l a t e d Ta e k w o n d o c o m p e t i t i o n . J o u r n a l o f S p o r t s. 36.

(46) Medicine & Physical Fitness, 47 (2), 179-185. C h e n , Y. J . , S e r f a s s , R . C . , A p p l e , F. S . ( 2 0 0 0 ) . L o s s o f myocardial CK-MB into the circulation following 3.5 hours of swimming in a rat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1(8), 561-565. F e r r e i r a , L . D . , B r a u , L . , N i k o l o v s k i , S . , R a j a , G. , P a l m e r , T . N . , F o u r n i e r , P. A . ( 2 0 0 1 ) . E f f e c t o f s t r e p t o z o t o c in-induced diabetes on glycogen resynthesis in fasted rats post-high-intensity exercise. America Journal Physiological Endocrinol Metabolism. 280(1),83-91. F r a n c h i n i , E , T a k i t o , M . Y. , N a k a m u r a , F. Y. , M a t s u s h i g u e , K . A . , K i s s , M . A . P. M . ( 2 0 0 3 ) . E f f e c t s o f r e c o v e r y t y p e after a judo combat on blood lactate removal and on performance in an intermittent anaerobic task.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43,424-431. F r a n k i e w i c a , J . A . , F a f f , J . , S i e r a d z a n , G. B . ( 1 9 9 6 ) . C h a n g e s i n concentrations of tissue free radical marker and serum creatine kinase during the post-exercise period in reat. E u r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A p p l i e d P h y s i o l o g y, 7 4 ( 5 ) , 4 7 0 - 4 7 4 . H e e l e r , J . , P e r i c , T. , D l o u h a , R . , K o h l i k o v a , E . , M e l i c h n a , J . , Novakova, H. (1998).Physiological profiles of male female taekwon-do (ITF) black belt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6(3), 243-249. H o o p e r , S . L . , M a c k i n n o n , L . T. , H o w a r d , A . , G o r d o n , B . D . , B a c h m a n n , A . W. , ( 1 9 9 5 ) . M a r k e r f o r m o n i t o r i n g. 37.

(47) o v e r t r a i n i n g a n d r e c o v e r y. M e d i c i n e a n d S c i e n c e i n S p o r t Exercise, 24, 106-112. I n b a r, O . , B a r- O r , O . , S k i n n e r, J , S . ( 1 9 9 6 ) . T h e Wi n g a t e anaerobic test. Human Kinetics, Champaign,IL. J u r i m a t e , J . , J u r i m a t e , T . , P u r g e , P. ( 2 0 0 1 ) . P l a s m a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responses to prolonged sculling in male competitive row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11), 893-898. K a z e m i , M . , Wa a l e n , J . , M o r g a n , C . , W h i t e , A . R . ( 2 0 0 6 ) . A P r o f i l e o f O l y m p i c Ta e k w o n d o c o m p e t i t o r s , J o u r n a l o 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5, 114-121. K a c s o h , B . ( 2 0 0 0 ) . E n d o c r i n e P h y s i o l o g y . N e w Yo u r : M c G r a w -Hill. L i n , W. L . , Ye n , K . T . , D o r i s L u , C . Y. , H u a n g , Y. H . , C h a n g , C . K . ( 2 0 0 6 ) . A n a e r o b i c c a p a c i t y o f e l i t e Ta i w a n e s e Ta e k w o n d o a t h l e t e s . S c i e n c e & S p o r t s , 2 1 , 2 9 1 - 2 9 3 . M a r k o v i c , G. , M i s i g o j - D u r a k o v i c , M . , T r n i n i c , S . ( 2 0 0 5 ) . Fitness profile of elite Croatian female taekwondo athletes. Collegium AntropologicumColl, 29(1), 93-99. M e l h i m , A . F. , ( 2 0 0 1 ) . A e r o b i c a n d a n a e r o b i c p o w e r r e s p o n s e s to the practice of taekwon-do.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5 (4), 231-234. P i e t e r , W. ( 1 9 9 1 ) . P e r f o r m a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l i t e Ta e k w o n d o a t h l e t e s , K o r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p o r t S c i e n c e , 3 , 94-117. S h i m o m u r a , Y . , M u r a k a m i , T . , N a k a i , N .( 2 0 0 0 ). S u p p r e s s i o n. 38.

(48) of glycogen consumption during acute exercise by dietary 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in rats.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Vitaminology,46(2),71-77. T h o m p s o n , W. R . , V i n u e z a , C . ( 1 9 9 1 ) . P h y s i o l o g i c p r o f i l e o f Ta e K w o n D o b l a c k b e l t s . S p o r t s M e d i c i n e a n d Tr a i n i n g Rehabilitation,3(1), 49-53. To s k o v i c , N . N . , B l e s s i n g , D . , Wi l l i f o r d , H . N . ( 2 0 0 2 ) . T h e effect of experience and gender on cardiovascular and m e t a b o l i c r e s p o n s e s w i t h d y n a m i c Ta e K w o n D o e x e r c i s e . Journal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earch. 16(2), 278-285. U r h a u s e n , A . , K i n d e r m a n n , W. ( 2 0 0 2 ) . D i a g n o s i s o f overtraining:what tools do we have. Sports Medicine, 32(2),95-102.. 39.

(49) 表一. 受試者基本資料. 男性輕量級. 男性重量級. 女性. ( n=12). ( n=10). ( n=5). 年齡(年). 20±1.3. 25.07±3.2. 21.02±0.5. 身 高 ( cm). 171.64±2.2. 181.2±5.1. 167.2±5.4. 體 重 ( kg). 65±5.7. 82.1±9.2. 58.8±4.3. BMI( kg/㎡ ). 22.05±1.7. 25.07±3.2. 21±0.5. (%). 15.46±3.1. 19.87±7. 23.2±2.9. 訓練經驗(年). 10.82±1.3. 10.6±1.4. 9.8±1.6. 體脂肪百分比. 40.

(50) 表二. 不同時期血液生化值濃度變化. 男 性 ( n=22). 女 性 ( n=5).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556±106.7c. 459.4±92.1b. 369.8±62.2a. 494.4±73.4c. 429±46.1b. 322.6±27.5a. CK (U/L). 534±562. 400±484.6. 221.1±182.6. 304.6±126.1. 395.2±440.7. 80.2±19. UA (mg/dl). 7.5±1.6a. 7.1±1.5ab. 6.5±1.4b. 6.5±0.9. 6.3±1.5. 5.2±1.3. (mg/dl). 1.1±0.1. 1.1±0.1. 1.1±0.1. 1±0.1. 1±0.1. 1±0.1. BUN (mg/dl). 14.1±3. 14.2±3.3. 15±2.3. 13.2±4.7ab. 10.4±2.5a. 14±1.7b. 20.3±5.2. 21.2±4.4. 22.3±5.8. 1.1±0.4b. 0.6±0.3a. 0.9±0.4b. 377.3±118.2b. 363±141.7a. 406.9±195.7a. 529.6±168b. 19.1±6ab. 22.4±6.3b. 20.2±5.2a. 38.6±12.7a. 50.2±19.9b. 36.7±18.9a. 6±2.6. 6.1±4.5. 0.2±0.2. 7.5±5.9. 0.2±0.2. 0.2±0.1. 33.7±17.6. 32.7±30.1. 0.6±0.6. 36.4±32.2. 0.8±0.8. 0.7±0.6. LDH( mg/dl). Creatinine. Te s t o s t e r o n e (mg/ml) Cortisol (mu/dl). 442.3±139.2b 527.2±173.8ab. SHBG (nmol/L) T/C FA I / C. 備 註 : 不 同 字 母 代 表 顯 著 差 異 , p< 0.05。 41.

(51) 表三. 各階段. 男 性 輕 量 級 ( n=12). W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結 果. 男 性 重 量 級 ( n=10). 女 性 ( n=5).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準備期. 比賽期. 過渡期. 9.4±1.5 9.3±1.5 9.6±1.0 9.0±1.7 6.9±0.9 7.5±0.9. 7.3±0.6. 最大動力值 ( W/kg). 9.2±1.3. 9.8±1. 平均動力值 ( W/kg). 7.2±1.1 7.5±0.9 7.2±1.1 7.2±1.4 7.2±1.0 7.0±1.2 5.9±0.8 5.9±0.6. 6±0.6. 疲勞指數. 36.5. 41.2. 39.3. 36.9. 42.0. 39.2. 27.4. 34.2. 32.5. (%). ±8.6. ±6.8. ±10. ±10.1. ±6.5. ±7.9. ±6.3. ±4.6. ±8.4. 42.

(52) 表四. 全運會成績與身體組成、無氧動力值之比較. 男 性 輕 量 級 ( n=12) 男 性 重 量 級 ( n=10). 身高. (cm). 體脂肪. (%). BMI. 女 性 ( n=5). 有成績. 無成績. 有成績. 無成績. 有成績. 無成績. (n=2). (n=10). (n=3). (n=7). (n=2). (n=3). 169.5±0.7 170.8±4.6 182.3±0.6 180.7±6.2 170.0±5.7 165.3±5.5 13.0±2.1. 17.0±4.1. 20.1±6.1. 19.8±7.9. 22.2±0.4. 23.9±3.8. 21.4±2.8. 22.3±1.5. 26.0±3.3. 24.7±3.4. 20.8±0.6. 21.2±0.5. 11.0±1.1. 9.9±1.0. 9.4±2.0. 9.2±0.9. 7.2±0.7. 7.7±1.1. 8.6±0.8. 7.7±0.7. 7.3±1.8. 6.7±0.7. 5.8±0.3. 6.0±0.8. 42.3±1.1. 40.2±8.0. 44.0±7.4. 43.2±6.2. 31.3±6.7. 36.1±2.4. 最大動力值 (W/kg) 平均動力值 (W/kg) 疲勞指數. (%). 43.

數據

表 一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男 性 輕 量 級 男 性 重 量 級 女 性 ( n = 1 2 )   ( n = 1 0 )   ( n = 5 )   年 齡 ( 年 ) 2 0 ± 1
表 二   不 同 時 期 血 液 生 化 值 濃 度 變 化   男 性 ( n = 2 2 )   女 性 ( n = 5 )   準 備 期 比 賽 期 過 渡 期 準 備 期 比 賽 期 過 渡 期 L D H ( m g / d l ) 5 5 6 ± 1 0 6
表 三     各 階 段   W i n g a t e  a n a e r o b i c  t e s t   結 果   男 性 輕 量 級 ( n = 1 2 )   男 性 重 量 級 ( n = 1 0 )   女 性 ( n = 5 )   準 備 期 比 賽 期 過 渡 期 準 備 期 比 賽 期   過 渡 期 準 備 期 比 賽 期 過 渡 期 最 大 動 力 值 ( W / k g )   9
表 四   全 運 會 成 績 與 身 體 組 成 、 無 氧 動 力 值 之 比 較   男 性 輕 量 級 ( n = 1 2 ) 男 性 重 量 級 ( n = 1 0 ) 女 性 ( n = 5 )   有 成 績 ( n = 2 )   無 成 績 ( n = 1 0 )   有 成 績 ( n = 3 )   無 成 績 ( n = 7 )   有 成 績 ( n = 2 )   無 成 績 ( n = 3 )   身 高   ( c m )   1 6 9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醫六為 2~4 床。醫學生於每日查房前應先自行訪視病人【pre-round 】,為 強調醫學生自主學習 primary care,請學員主動向臨床教師爭取 primary

past (1) perhaps plenty pop (1) post (2) pretty (2) prior quick quite rather regardless retail right (1) rough roughly round same scarcely second (1) seldom sharp

• The approximate and introduces a false positive if a negative example makes either CC(X ) or CC(Y) return false but makes the approximate and return true. • The approximate

Union of green and round: garden hose grass peas ball pie grapes Intersection of green and round: peas grapes.

Hence, code for each non zero AC coefficient is composed of a basecode (corresponding to runlength/category) and a code corresponding to offset in.. Standard tables vs

Students will practice reading texts to through choral reading, TPS-think/pair/share, student/teacher cooperative groups, and round-robin reading to explore and

Students will practice reading texts to through choral reading, TPS-think/pair/share, student/teacher cooperative groups, and round-robin reading to explore and

Brad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ow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Gaithersburg, MD].). 單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