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價值與基因科技的公眾認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價值與基因科技的公眾認知"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社會價值與基因科技的公眾認知

Social Values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Gene Technology

計畫編號:NSC 90-2420-H-002-008-

執行期限:90 年 6 月 1 日至 91 年 8 月 31 日

主持人:林國明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E-mail: kuoming@ccms.ntu.edu.tw

一、中英文摘要 由於基因科技的潛在風險和倫理 後果影響廣泛,公眾意見應該納入政 策的決策過程。因此,瞭解社會公眾 對基因科技的風險認知,及其在特定 領域的應用之接受程度殊為重要。本 計畫的目的,乃希望透過系統性的社 會調查研究,以全國性樣本為範圍的 問卷調查,對台灣民眾在基因科技應 用領域的風險認知、接受程度和涉及 的文化與價值問題,進行資料蒐集與 分析的工作。 第一年度的研究計畫,除了對專 家的訪談之外,也回顧基因科技的公 眾意見調查之國際經驗研究,以及相 關的理論文獻。國際文獻的回顧,有 些一般性的發現:(1)民眾對基因科 技與生物科技並不瞭解,相關的背景 知識普遍均低;(2)知識較為欠缺的 民眾,較為反對基因科技在特定領域 的應用;(3)社會信任如何影響公眾 對基因科技的態度,結果並不明顯; (4)民眾對基因科技的一般性態度, 與對基因科技在特定領域的應用,兩 者並無相關;(5)知識之外,影響公 眾 態 度的 決定因 素 是 心 裡建 構, 其 中,屬於倫理與風險考量的「拒絕因 素」,比起正面評價的「接受因素」, 更 容 易影 響民眾 的 態 度 。本 研究 指 出,既有國際研究文獻在基因科技之 公 眾 意見 的態度 調 查 上 ,有 兩大 缺 失。一是「知識欠缺模型」,二是強調 心裡變項。這些主流理論典範忽略常 民知識、社會關係與文化範疇在型塑 公眾認知的重要性。這些缺陷是本計 畫未來的研究希望克服的和有所突破 的。 關鍵詞:基因科技,公眾態度,風險 認知與可接受性,民意調查 Abstract

This aim of this project is to conduct a national survey to understand public percep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gene technology in Taiwan. In the first-year of this project, one of the major tasks is to review a range of major surveys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biotechnology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major surveys vary in time and region, some general patterns can be found. (1) Public awareness of and

knowledge in biotechnology are

generally low; (2) Those who are less knowledgeable are more likely to oppose the applications of gene technology; (3) The effects of social trust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gene technology are not conclusive; (4) Pubic attitudes toward biotechnology in general application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5) For accounting for variance i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rejection factors that characterize objects as unnatural,

(2)

unethical. risk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cceptance factors that regard objects beneficial, progressive, and necessary.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s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biotechnology can be criticized on two theoretical grounds: the assumption of the public’s “cognitive deficiency”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Our project attempt to go beyond the theoretical limits of previous research.

Key words: biotechnology, public attitudes, risk perception, public opinion survey. 二、計畫緣由與目的 隨 者 基 因 科 技 應 用 範 圍 越 來 越 廣,民眾對基因科技應用所可能引發 的後果的關切越來越強,使得公眾態 度對這個領域的發展,影響力也越來 越重要(Fjostad 1997)。由於基因科技 的潛在風險和倫理後果牽連甚廣,而 且也逐漸成為公眾焦慮的對象,對於 一個社會是不是允許發展和應用某些 特定的基因科技,應該是社會所做的 集體選擇,而公眾意見應該被納入這 集體選擇的決策過程。既是如此,我 們就有必要探究:公眾的風險認知究 竟是什麼?他們對基因科技在特定領 域的應用之接受程度如何,其所抱持 的價值與倫理信念為何?瞭解這些問 題,有助於我們思考一個社會如何根 據民主原則來決定基因科技的應用。 從一九七0年代 DNA 重組技術的 發展初期到 1980 年代初期,有關基因 科技風險性質的界定和管制措施,幾 乎都是由科技專家,尤其是分子生物 學領域的專家所決定(Gottweis 1998; Wright 1994)。1980 年代中期以後,由 於基因科技的商業化以及實際應用領 域越來越廣泛,加上新社會運動和生 態主義運動的影響,公眾參與基因科 技 政 策的 呼聲日 高 。 在 這 樣的趨 勢 下,多西方國家不但逐漸發展出一些 民主參與的機制來涵納公眾對基因科

技應用議題的關切(Leroux, Marie and

Fortin. 1998),同時也透過社會調查與 其他研究方法來瞭解公眾的態度與價 值。從我們蒐集到的資料來看,1980 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加拿大,歐洲 各國,日本,澳洲與紐西蘭,即不斷 地針對民眾對於基因科技的態度與認 知,進行個別國家和跨國比較的調查 研究(BEPCAG 1997; Frewer, Hoeard, and Shepherd 1997; Halman 1997; Hoban and Kendall 1992; Duran 1992, Hoban 1997; Lundin and LIeland 1997; Macer 1992a, 1992b, 1995, 1997, 2000;OTA 1987; Zechendrof 1994)。 反觀台灣,有關社會公眾對基因 科技及其在特定領域的應用,究竟抱 持何種認知與態度,我們並無系統性 的資料來作瞭解。隨者基因科技研究 與應用在國內的進展,社會公眾和立 法者 對基 因科技 應用 相關議題 的關 切,將逐漸增加,而政府部門也試圖 逐漸建立較為完整的法令架構來適當 規範基因科技應用的相關問題。在我 們思考基因科技的社會倫理意涵,並 發展適當的立法管制措施之時,實在 有必要針對基因科技的公眾態度與其 涉及 的社 會價值 蒐集 資料並進 行研 究。本研究計畫最主要的目的,即是 希望透過系統性的社會調查研究,以 全國性樣本為範圍的問卷調查,並配 合其他的研究方法,對台灣民眾在基 因科技應用領域的風險認知、接受程 度和涉及的文化與價值問題,進行資 料蒐集與分析的工作。除了以全國民 眾為對象的問卷調查之外,我們也將 調查科學專業社群的意見,以比較科 學專業和常民之間對基因科技在特定 應用領域的風險認知和可接受性的差 異。 本 計 畫 在 社 會 調 查 的 問 卷 設 計 上,將參酌國際文獻問過的問題,以 作國際比較,這使我們對於基因科技 的社會倫理意涵的研究,能與國際接 軌與對話。目前國際文獻對於基因科 技的態度調查,大多缺乏理論性,少

(3)

數具有明確理論指引者,大多使用心 理學的認知模式,忽略社會文化價值 的 影 響。 本研究 從社 會學的 觀 點出 發,整合風險認知的社會建構論的觀 點,試圖對影響基因科技風險認知的 社會文化因素,提出理論性的解釋。 這在與國際文獻對話時,可以擴大這 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視野。第一年度的 研究計畫,除了對專家的訪談之外, 我們的工作,也包括回顧基因科技(或 生物科技)的公眾意見調查之國際文 獻,以為下一年度將執行的社會調查 工 作 建立 經驗的 探索 面向與 理 論基 礎。以下的研究發現將把焦點放在基 因科技態度調查國際研究文獻,我將 歸納一些主要的研究發現,並指出這 些研究的不足之處。 三、研究成果與討論 1. 主要問題架構與理論假設 從 1986 年美國的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OTA)首度從事有關生物 科 技 的公 眾意見 調查 之後, 十 幾年 來,國際上已有為數眾多的類似調查 (Zechendorf 1994; Davison and Barns 1997; Lundin and Ideland 1997)。國際 上有關民眾對基因科技或生物科技的 態度調查,在問題的類型上,都相當 接 近 於 歐 盟 所 做 的 Burobaometer Survey 。問題的面向包括:(1)公眾 是否知道、瞭解「生物科技」或「基 因工程」,及其在特定領域的使用? (2)在對基因科技的應用稍作解釋之 後,詢問受訪者這些應用與發展的態 度,如是否有價值、有無風險、可不 可以接受、需不需要政府管制和受訪 者會採取何種行動(如拒買或抗議)? (3)受訪者態度的認知論證(cognitive argument,指對特定技術應用所可能產 生的後果的可能性評估,如是否促進 經濟發展,有益人體健康)和情緒(指 對特定技術應用正面或反面感受,如 熱衷或焦慮);(4)受訪者主要的訊息 來源以及對訊息來源是否信任?以及 (5)背景變項,如性別與年齡(Heijs and Midden 1997;Davison and Barns 1997)

這些試圖瞭解公眾對基因科技應 用的態度所詢問的問題,其背後的理

論假設側重於「知識」與「心裡特質」。

Heijs and Midden(1997)所提出的理 論模型,幾乎是既有的態度調查研究 文獻中主要的理論典範。他們認為, 知識、訊息來源與興趣,影響認知論 證,進而影響民眾對基因科技在特定 應用領域的態度和行為。Davison and Barns (1997)對這樣的理論典範有所 批判,下文會討論。 2. 一般的研究發現 既有態度調查的研究文獻顯示,公眾 對基因科技在特定應用領域的正反評 價 和 接 受 程 度 , 因 時 因 地 而 易 (Zechendorf 1994; Lundin and Ideland

1997)。但作個概觀,我們還是可以發

現一些一般性的研究結論。 (1)知識

各國的研究都顯示,民眾對基因 科技與生物科技並不瞭解,相關的背 景知識普遍均低。Lundin and Ideland (1997)從跨國比較研究指出,民眾 認為他們最需要的資訊是基因科技在 特定領域的應用對健康與環境所可能 帶 來的後 果、這 些後 果能 否受到 控 制、立法的必要性與內容以及科學能 力的限制。 許多研究文獻顯示,教育程度相 關以及基因科技的相關知識背景較強 者,對其發展較為樂觀,也比較支持 生物科技的發展與應用(Zechendorf 1994; Kelly 1995; Davison and Barns

1997)。有研究甚至指出,在欠缺知識

下,民眾對基因科技的態度受到情緒

的影響(Lundin and Ideland 1997)。但

有 些研究 並 不支 持 這 樣 的結論。例 如,European Commission (1993)的 研究顯示,南歐國家(西班牙、葡萄 牙和義大利)對基因科技的支持高於

(4)

北歐國家(丹麥、荷蘭等),其解釋是 南歐國家民眾較不瞭解基因科技。 (2)訊息來源與信任 既有研究文獻顯示,民眾對科學 家、政府、消費者與環保團體的訊息 來源較為信任,對產業界和新聞媒體 較 不 信 任 ( OTA 1987; Hoban and Kendal 1992; Davison and Barns 1997;

Lundin and Ideland 1997)。公眾雖不信

任新聞媒體(廣播、電視與報紙),卻

以其為主要的訊息來源(Lundin and

Ideland 1997)。對不同對象的信任程

度,如何影響公眾的態度,既有文獻 並 未 明 確 指 出 。 Lundin and Ideland (1997)倒是指出,對環保團體較為 信任的,對基因科技的可能後果較為 焦慮,也較反對其應用。 (3)一般與特定 研究顯示,民眾對基因科技在特 定應用領域的接受程度大不相同,而 且,民眾對「科技」或「生物科技」 的一般性態度,與他們對生物科技在 醫藥、農業、食品和環境保護等特定 領域的應用之接受程度,並無相關。 一般說來,民眾對基因科技在醫藥方 面的應用,接受程度最高,次為農業 和環境保護,對畜牧業和食品業的接 受 程 度 最 低 ( Frewer, Howard and Shepherd 1997; Lundin and Ideland

1997)。這引來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為什麼人們對特定應用領域的接受程 度有所差異?這問題問的是,影響態 度的底層決定因素為何?當前態度調 查研究的主要文獻,在探討這個問題 時,主要是採取心理學式的解釋。 (4)影響公眾態度的心理機制

Frewer, Howard and Shepherd (1997)在上述問題脈絡下,對影響 公眾態度的心理機制所做的探討,是 當前生物科技態度調查的文獻中,較 為 系統性 的著作 。他 的研究 結果 顯 示,決定民眾是否接受基因科技在特 定領域的應用,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是 「拒絕因素」(rejection factors),如 「有害的」、「不倫理」、「不道德」、「不 自然」、「不平等」。在他們的研究中, 這些「拒絕因素」— 類似(Lundin and Ideland (1997)模型中的情緒因素, 解釋了 72﹪的態度變異。其次才是「接 受因素」(acceptance factors),如是否 認為該項應用是「重要的」、「進步 的」、「有益的」和「必要的」—類似 (Lundin and Ideland 1997)的認知論 證因素,解釋了 27﹪的態度變異。他 因而認為,民眾對基因科技在特定領 域的應用的態度,主要是針對「過程」 而非「產品」。應用過程如果牽涉到人 體和動物,容易引發不自然、不道德 的負面反應,而不被接受,相較下, 牽涉到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操作,較 不會引起負面反應。民眾「可否接受」 的態度,是在「拒絕因素」(較重要) 和「接受因素」(較次要)的權衡下形 成的,例如,有益的醫療利用,如果 牽涉到人體或動物基因的操作而被認 為不道德或不自然,將會受到反對。 3. 討論 既有有關公眾對基因科技的態度調 查的研究文獻,如 Davison and Barns (1997)所批評的,採取一種「認知 缺 乏 」 的 模 型 ( cognitive deficiency model),亦即,民眾因為缺乏客觀的 科學知能與背景知識,以致反對基因 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認知缺乏模型」 近來受到許多批判。例如,Wynee (1996, 1992) 認為,這種觀點忽略了,民眾雖 然缺乏專家的技術性知識,但卻有來 自現實生活經驗的日常知識,這種常 民的「隱微知識」(tacit knowledge), 是一種實作的智慧,形成評價科技發 展 和 風 險 的 理 解 脈 絡 。 因 此 , 如 Davison and Barns (1997)所言,我 們有必要探究,民眾日常生活的知識 與經驗如何影響他們對基因科技發展 與應用的態度。目前有許多討論「公

(5)

眾的科學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文獻強調常民知識的觀 點,但這觀點仍未顯現在基因科技的 公眾認知的調查研究。這是本計畫在 執行問卷調查時希望能努力的方向。 既有基因科技的公眾態度的調查 研究,在探討態度的影響因素時,除 了知識之外,是強調心裡變項。在這 種取向下,價值(如「不道德」、「不 符倫理」、「不自然」)被化約到個人心 裡層次,而忽略了,公眾的風險認知 和 是 否能 夠接受 特 定 領 域的 科技應 用,其實是個人作為社會環境的成員 之一與他人持續性的溝通與互動所形 成的(Macgill 1989;Rayner 1992)。 個人位處的社會組織所形成的文化範 疇,影響人們的風險認知(Douglas 1985; 1992; Douglas and Wildavsky

1982)。這種科技的風險認知與可接受 性的「社會建構論」與「文化理論」, 其實已經應用到許多環境風險評估的 態度調查,但這樣的觀點,在基因科 技 公 眾認 知的態 度調 查,仍 付 諸闕 如。這也將成為本計畫另一個在理論 解釋上將努力的方向。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為多年期的計畫,目前所執行 的為第一年度的計畫。整個研究的目 的,是在透過社會調查的方式來瞭解 臺灣民眾對基因科技在特定應用領域 的態度,並對公眾態度提出理論性的 解釋,另外,我們也想瞭解公眾態度 與專家是否有所差異。在第一年的計 畫 , 我們 除了進 行一 些專家 訪 談之 外,工作的重心是在回顧國際上有關 基因科技公眾態度的經驗研究文獻, 以及較為一般性的、有關公眾的風險 認知的理論文獻,以為下一年度的全 國性公眾意見調查研究作準備。由於 報 告篇幅 的限制 ,本 年度的 成 果報 告,僅選擇以文獻回顧研究為範圍。 至於專家訪談部分,將於下一年度與 公眾意見調查結果一併提出。在文獻 探討方面,本計畫已經詳盡地蒐集整 理可得的經驗研究文獻,也從理論上 指出既有文獻的不足之處。這樣的成 果,對於我們進行下一年度的計畫, 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也使我們的研 究能與國際文獻進行理論的對話。 五、主要參考文獻

BEPCAC ( Biotechnology and the

European Public Concerted

Action Group), 1997. "Europe Ambivalent on Biotechnology."

Nature 387:845-7

Douglas, Mary. 1992. Risk and Blame:

Essays in Cultural Theory.

Lodon: Routlege.

— — . 1985. Risk Acceptability

According to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Douglas, Mary., and Aaron Wildavsky. 1983. Risk and Cultur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lections.

Durant, J. ed. 1992. Biotechnology in

Public: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London: Science

Musume for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Biotechnology. Davsion, A., and J. Barns, 1997.

“Problematic Public: A Critical Review of Surveys of Public Attitudes to Biotechn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Vol. 22(3): 317-48

Fjotad, B. 1997. "Biotechnology and the European Public." In Susnne Lundin and Malin Ideland eds.

Gene Technology and the Public: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 121-128. Nordic Academic Press.

Frewer, Lynn J., Chaya Howard, and richard Shepherd. 1997. "Public Concer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bout General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Risk, Benefit, and Ethics." Science, Technology, &

(6)

Human Values Vol. 22 No. 1, pp.

98-124

Gottweis, Herbert. 1998. Governing

Molecules: The Discrusive Politic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ambridge, MA:MIT Press. Heijs, W., and C. Midden. 1997.

"Explaining Attitudes toward Biotechnology." In Susnne Lundin and Malin Ideland eds.

Gene Technology and the Public: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 145-163 Nordic Academic Press.

Hoban, T. J., and P.A. Kendall, 1992.

Consumer Attitudes about the Use of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Raleigh: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Kelly, J. 1995. “Australia Support for Genetic Enginering.” Search 26: 141-144.

Leroux, Therese., Hirtle Marie., and Louis-Nicolas Fortin. 1998. "An Overview of Public Consultation

Mechanisms Developed to

Address the Ethical and Social Issues Raised by Biotechnology."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1:445-481

Lundin S., and M. Ideland eds. 1997.

Gene Technology and the Public: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ordic Academic Press.

Macer, D.R.J. 2000. "Attitudes of the

Public and Scientists to

Biotechnology in Japan at the Start of 2000." Eubios Journal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Bioethics 10:106-113

— — . et. al., 1997. "Attitudes to Biotechnology in Japan and New

Zealand in 1997,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Eubios Journal of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Bioethics 7: 137-151

— — . 1995. "International Perception

and Approval of Gene Therapy."

Human Gene Therapy 6 :

791-803

— — . 1992a. Attitudes to Genetic

Engineering: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hrischurch: Eubios Ethics Institute

— — . 1992b. "Public Acceptance of

Human gene Therapy and

Cperceptions of Human Genetic Minupulation." Human Gene

Therapy 3:511-8

Macgill, S. 1989. "Risk Perception and the Public: Insights from Research around Sellafield." In J.

Brown ed. Environmental

Threats: Perceptions,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Pp. 48-66..

New York: Belhave Press.

OTA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4. New Development in

Biotechnology 2: Background Paper -- Public Perception of Bio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right, Susan. 1994. Molecular Politics:

Developing American and

British Regulatory Policy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ynne, B. 1996. "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A Reflexive View of the Expert-Lay Knowledge Divide," in S. Lask, B. Szerszynski, and B. Wynne eds. Risk,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Toward a New Ecology. Pp. 44-83.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1992. “Risk and Social Learning: Reification to Engagement.” in Krimsky & Golding eds. Social

Theories of Risk. Pp. 275-97

Zechendorf, B. 1994. "What the Public Thinks about Biotechnolog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The superlinear convergence of Broyden’s method for Example 1 is demon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 and the computed solutions are less accurate than those computed by

Concerning those who consider the involve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ocial affairs as proof of its lack of sacredness, the Tiantai thought of the “mutual containment of the

For a deep NNet for written character recognition from raw pixels, which type of features are more likely extracted after the first hidden layer.

Comparing mouth area images of two different people might be deceptive because of different facial features such as the lips thickness, skin texture or teeth structure..

Since the FP-tree reduces the number of database scans and uses less memory to represent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many frequent pattern mining algorithms are based on its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in term of the willingness-to-pay, the consumers who are using the IMVS wish to reduce their monthly expenditure, in which those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