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釐清產學關係重要課題/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釐清產學關係重要課題/ 1"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頁 01-04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第 1 頁

釐清產學關係重要課題

黃政傑 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榮譽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國內有關產學關係的探討已經有很長久的時間,討論課題大都著重在技職教 育的學用落差、教育本質、課程教學、實習教學、產學合作等方面。由於對這些 課題尚欠深入討論,以致難以釐清問題所在,也就不易提出適切的解決方案。結 果,產學關係問題雖蒙各界持續關注,政府不斷提出對策,學校配合推動產學相 關政策,但總令人覺得一直繞來繞去,未能對症下藥,至為可惜。本文希望討論 這些產學關係的課題,找出問題所在,期能指引今後的努力方向。

二、課題

(一) 學用落差 學用落差可由幾方面思考。其一是產業需要的人才,學校沒有培育,尤其是 像高職、專科學校,科技校院及普通大學階段,學生從這些學校畢業,有的升學, 有的就業,後者是否能填補業界人才之需,是個問題。這當中常出現的是社會變 遷很快,產業變化同樣快速,有的產業會消失或減少,新興的產業突然蹦出。學 校科系學程的設置及招生班組人數的規劃,需要一段時間準備,而規劃常趕不上 變化,業界就會出現缺工現象,而學校畢業生也會找不到符合其專長的工作。其 二,就算社會及產業變遷不快,但科系學程及招生人數也會因為熱門冷門、選才 標準、志願填寫、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及其他種種因素,造成人才供需的失調。 其三是課程教學問題,常被數落的是課程重理論輕實務,重知識輕技能,對於品 格修養、人際能力、工作態度、人生價值及其他軟實力,也常忽略,以至於產界 不願聘用學校畢業生,常批評他們程度不夠,未具備產業所需技術能力和情意修 養。 (二) 教育本質 學用落差問題的解決必須思考教育本質為何。教育工作主要由學校負責,學 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還要培養自我發展能力、家庭生活 能力、公民生活能力、休閒生活能力、全球生活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等。即便是 工作能力的培養,學校雖應教導學生學會基本核心素養,以及就業所需共同的工 作專業能力,但沒辦法含蓋整個工作世界所需要各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特定企 業工作能力的培養更為困難。奠基於學校培養的能力之上,業界必須辦理新人的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頁 01-04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第 2 頁 職前教育,在員工生涯發展歷程中,也要安排適合的在職教育,協助員工學習業 內工作所需的能力。由學校進入業界,有時因供需失調,學用出現落差,這時就 有職業訓練的途徑,訓練學員學習業界要求的能力,結訓後直接導入業界工作。 就這樣,學校教育、職業訓練和企業教育三向一體,共同負責整個人才培育工作, 三者要做好分工。人才培育絕對不是學校的完全責任,業界不只是接收者的角 色,它也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光批評學校未培育所需要的人才,只是一種檢現 成心態,業界絕對也要負起自己的責任才能解決問題。再者,優良的教育必須安 排定期反省社會的課程,教育不只在順應社會,也要改造社會,必須教導學生理 解社會問題,思謀解決之道。同理學校的校外實習課程也是一樣,安排學生到企 業實習,不是要學生照單全收企業的那一套,而要學生比較各種企業的利弊得 失,反省企業的社會責任,找出問題所在及解決之道。 (三) 課程教學 學校課程教學常侷限於書本的知識,重視理論和概念學習,切割得零零碎 碎,缺少統整,忽略實務、實作、實驗、實習等課程,學生習得的知識欠缺應用 的場域,無法升級到知識的分析、綜合、評鑑及創新的地步,而認知能力、技術 能力及情意能力的養成也常停留在認識和理解階段,即使有操作經驗,亦難以精 熟,遑論創新改進。有鑑於此,課程改革都朝向課程教學的務實取向,對於培養 工作能力的課程教學更是如此。只是全面的改革較難推動落實,政策上常用計畫 做為誘因,要求學校配合,計畫一個接一個,班次琳瑯滿目,令人目不瑕給,但 成效的總體評估闕如,即便計畫成效良好,很少全面進一步推動,影響力也是有 限,較為可惜。不同班次的務實程度有別,這方面也需要進行評估,了解利弊得 失所在,做為改進之用。課程教學成敗攸關的是師資,工作能力的培養常受限於 現有師資的務實能力不足,或者教學知能需要更新,因而要求其在職進修,另外 則鼓勵學校聘用業界人員擔任教師,或鼓勵業師協同教學,加以補救。 (四) 實習教學 實習教學很重要,透過此一課程安排,學生把各科目所學的專業知能在企業 現場加以應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學到工作倫理及態度。實習教學面臨 的問題有幾方面,其一是實習未有整體規劃,參觀、見習、校內實習、校外實習 常自成體系,未妥當連結以發揮完整的作用。其二為學生做不到全體參加校外實 習,改進計畫只能要求各校提升校外實習的百分比,許多學生因而失去在業界現 場學習的機會。這種現象顯示,學校科系班組學程及招生人數的規劃供需失衡, 培養過多產業不需要的學生,連實習場所都找不到。有的可能因為產業地區分佈 問題,也可能是產業不願擔負校外實習責任。其三是校外實習場所的選擇問題, 如果連找都找不到,更不用說是挑選,以致學生到不良企業實習,得不到好的指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頁 01-04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第 3 頁 導,反而學壞,問題更嚴重。其四是校外實習規劃、實施、指導及成效評鑑問題, 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十分重要,但通常是學校負總責,業界不太能全力參與,實習 完畢,學生的工作能力仍未培養出來。其五是校外實習大都在單一企業,學生的 視野狹窄,學習經驗有限,學習的焦點僅在該企業所需能力,若實習結束該企業 不想雇用實習學生,該生另找其他工作,其能力恐仍不足勝任而被嫌棄。 (五) 產學合作 產學合作是多面向的,但要言之不外教學、研究和服務。目前產學雙方合作 的政策措施,在產業方面有產業協同教學、產業接納學生實習、產學合作研究、 產業服務學校、產業捐贈產品,在學校方面,規劃課程時也請產業提供諮詢意見, 學校幫忙產業員工培訓,提供專利技轉,輸送培育完成的人才到產業等。產學合 作雙方必須營造良性關係,且要良性循環才能發揮加乘效果。學校推動產學合 作,比較擔心的是業界了解學校之後,對學校的評價降低,也擔心業界介入學校 運作,或過度要求學校提供利益。學校的教育目的不只在教導學生適應產業,也 在培養學生認識產業問題及解決之道,有可能帶給產業威脅。產業要和學校合 作,必須付出額外的時間和成本,但產業需要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與經濟效益, 其合作的一舉一動都繞著利益打轉,以現實利益為取向。由此可見,產學合作基 於雙贏的理念、證據和規劃,才能取得雙方合作,有效地推動。

三、結語與建議

營造良好的產學關係是當前社會的共同期望。產學關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學校和產業必須持續不斷地檢視其發展狀況,檢視其中的問題,並加以改進。學 校為公益而存在,但此公益包含培育產業所需人才及促進產業發展,因而不能規 避了解及回應產業需求的責任,而產業雖為追求私益而存在,但它也有其公益 面,那就是社會責任,協助學校培育人才的付出是必要的。產學雙方拋棄成見, 才能共創雙贏。由前述分析,可以歸結出幾個建議。 首先,必須認識人才培育不單是學校的事,學校教育、職業訓練和企業教育 必須合作擔負責任。學校負責國民基本教育及專業教育,其畢業生仍然需要企業 的職前教育及在職教育,必要時還要有職業訓練居間協助。 第二,學校教育的本質是兼顧社會適應及社會改造的目的,在學生工作能力 培育上,不只要學生學會勝任工作,也要學生找出工作上的問題,分析解決問題 的途徑,這種能力的培育不是為了挑業界或社會的毛病,而是要協助業界或社會 變得更好。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頁 01-04

產業與教育的關係 主題評論 第 4 頁 第三,學校應了解產業需求並迅速加以回應,改善課程教學重理論輕實務的 毛病,落實教師到業界學習,引進業師協同教學,以共同培育學生的實務能力。 第四,學校應挑起其改善學用落差的責任,一方面在科系設置轉型及招生人 數上持續不斷地檢討和調整,以符應產業人才需求,二方面力求對準學生就業需 求,提升學生工作能力,負起品質控管的責任。政府也應在人力供需上進行評估, 做為學校科系設置和招生人數訂定的依據。 第五,實習教學必須做到百分之百,即應該實習的科系,必須確實做到每位 學生都能實習,在工作現場學會實際的工作能力。實習要排除不良的企業,要有 完整規劃,有效地實施和指導,且要評鑑改進,學生必須有反省實習經驗的機會。 第六,現階段的教育政策很重視學校的社會責任,要求學校要理解社會、參 與社會,要引進社會資源,為社會服務,其中包含學校所在社區的產業和機構。 社會對企業也同樣要求其社會責任,期許企業將資源投入工作創新和員工教育, 也要投入社區發展和環境保護,以達成經濟發展、社會永續的目標。企業需要人 才,學校培育人才,企業協助學校人才培育絕對是其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個別或小組 合作寫出森鐵 與花東評論比 較文章 2.自主撰寫森 鐵仿寫文章..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為學生提供真實 的學習經歷,從 中了解如何實踐

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 > 課程發展 > 課程範疇 > 全方位學習. 與津貼有關的重要資訊 會通過聯遞系統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教育局將繼續舉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加強教師有關促進 STEM 教育的專業能力。繼 2015 年 7 月舉行的專題研討會外,教 育局亦於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