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對大學教育的影響及省思 / 4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對大學教育的影響及省思 / 43"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2 期,頁 43-45 自由評論

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對大學教育的影響及省思

詹惠雪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臺灣教育評論學會會員

一、

前言

100 年度起我國大學校務評鑑開 始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評鑑 的項目和指標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各系所教師也正如火如荼投入,努力 撰寫自我評鑑報告。筆者負責撰寫「課 程架構與教學」部分,因此以下即從 課程與教學角度省思此一取向對大學 教育的影響,並提出若干值得再思考 的問題。 

二、

成果導向教育強調學生

學習成果的評估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是 90 年代初期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 思潮與方案,其最大的思維改革在於 從過去重視資源投入(input),轉向重 視學生的學習成果(outcome),並要求 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負起全責。 而所謂成果(outcome),其重點並 不在於學生的課業分數,而是強調學 習歷程結束後學生真正擁有的能力, 並以學生表現來檢核教育成果。具體 而言,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的是建立一 個能預期學生績效成果的學習藍圖, 明定具體成果與績效標準,並在學習 歷程中分階段評量學習成果,以確保 畢業生具備應有能力。

三、

學習成果評估取向對高

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的影響

根據上述,此種思維對大學教育 課程與教學的主要影響在於: (一) 促使傳統上重視學科內容學習的 課程發展方式,轉變為重視學生行為 與能力增長的課程發展方式,各校開 始以學生的能力或生涯進路為主,規 劃學習地圖或課程地圖,有助於促進 大學課程的實用性,並能與職場需求 接軌。 (二) 重視學生學習成效評估,鼓勵教 師針對教學與學習訂評估的標準或指 導原則,發展課堂評估工具,以自我 管 控 教 學 品 質 , 並 瞭 解 學 生 學 習 困 難,達成有效的學習。 (三) 學校機構必須自訂一套教學及學 習評估之評鑑機制,強調教學品質的 保障,同時能依據學生預期成就擬定 或修正學校、學院、系所等機構教育 目標、課程教學目標。

四、

我國大學建立學習成效

評估機制的幾點思考

受成果導向教育的影響,我國大 學也開始建立學習成效評估的機制, 客觀檢視學生的學習結果,以證明已 達成其課程目標。此種理想固然有助 於大學教育品質的提升,但以筆者在 教育現場的觀察,此機制要真正在大 學落實,仍有幾點值得思考之處:  (一) 透 過 基 本 素 養 與 核 心 能 力 的 訂 定,要能促使各系所真正有效檢視及 修正課程 近年來不論是透過大學教學卓越 計畫,或因應 100 年度起的校務評鑑, 大學機構莫不開始在院級、系級不斷 43

(2)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2 期,頁 43-45 自由評論 開會討論如何訂定各院、系的教育目 標、學生核心能力。但可見許多學校 的作法是訂定了各院、系的核心能力 後,即將現有的課程科目和訂定的核 心能力作對照,並作出令人滿意的論 述,強調我們規劃的課程能符合這些 核 心 能 力 的 要 求 。 這 裏 值 得 關 心 的 是 : 學 校 或 系 所 是 否 已 準 備 好 要 改 變?核心能力的訂定是否能真正有效 地引導系所課程的修改或調整?否則 我國大學課程過去被批評以教師專長 為主、課程缺乏整合、過度重疊的種 種現象,仍無法獲得改善。因此,未 來的評鑑不應只著重在學校是否訂定 了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而應強調學 校是否能透過基本素養和核心能力的 訂定,重新檢視與修正課程,如此才 能有效引導大學課程設計能真正符合 學生能力發展的需求。 (二) 透過專業團體訂定各專業領域應 達成的能力標準,才能有效評估學生 學習成果 高等教育學生學習成效,係指學 生 在 參 與 某 一 特 定 的 大 學 課 程 、 方 案、學程等經驗時,所學習的特定程 度之知識、技能與態度。成果導向教 育強調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必須由學 生所具備或展現的能力來呈現,因此 高 等 教 育 機 構 必 須 發 展 學 生 能 力 標 準。但學生能力標準訂定時最大的問 題在於各學門的專業能力,究竟應該 達到怎樣的學術水準,才能符合該學 門的專業要求,同時能與其他大學相 比。我國在進行學生能力指標訂定時 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專業團體所訂定 各專業領域的學術基準,因此對於各 學門領域所應達到的水準、或學生應 有的表現,缺乏適當的評估標準。在 我國大學數量激增的今日,各學系及 課程的開設呈現多元、創新的景象, 為 維 持 各 學 門 領 域 的 專 業 素 質 和 水 準,如能經由學術專業社群的努力, 建立某一專業學門領域一致的學術水 準,並訂定學生應達到的能力指標, 如此不但有助於各學門水準的齊一, 也可讓消費大眾明白各學門領域的要 求,有助其作選擇。因此,如何透過 專業團體的討論與對話,建立專業科 目應達到的學術基準,作為學生成果 表現評估的依據,也是高等教育機構 應努力的方向。 (三) 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能透過能力 指標檢核達成嗎? 成果導向教育強調具體呈現學習 成果的清楚藍圖,並以此藍圖作為課 程、教學、評量與實行的起始點強調 未來取向的學習成果,主張學校教育 要確保學生在完成學習歷程後,能擁 有 符 合 未 來 公 民 的 知 識 、 能 力 與 特 質,能面對未來複雜、充滿挑戰與高 科技的生活,並有所成就。成果導向 教育的確有助於教育卓越的追求,但 我們擔心的是過度流於行為主義的能 力指標,會有扭曲知識的本質、誤解 學習意義的缺陷。大學教育的本質是 什麼?大學教育除了能力、知識外, 更應強調全人的發展,如何透過知識 探究、追求真理的學術氛圍培養學生 的洞識、分析與統整能力,如何透過 社團、服務參與等活動,讓學生獲得 尊重、關懷、社會參與等人格薰陶, 都是大學全人教育重要的理想。而這 些人格特質的薰陶能否透過能力指標 去 達 成 ? 更 是 值 得 我 們 進 一 步 思 考 的。

五、

結語

OBE  促使我們再次思考和檢視教 育的價值及教育資源的分配,並提醒 我們:教育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負 責,這些固然有助於促使學校重新檢 視其教育目標、策略、方案及資源分 44

(3)

臺 灣 教 育 評 論 月 刊 第 1 卷 第 2 期,頁 43-45 自由評論 配,致力於提高學生學習成果,成為 學校追求教育卓越的一種有效途徑, 但此機制要真正在大學落實,涉及到 課 程 、 教 學 及 評 量 多 方 的 改 革 和 調 整,大學教師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如果我們未能掌握其精義,只忙於核 心能力訂定和檢核等細節,距離大學 培 養 全 人 教 育 的 理 念 恐 怕 又 更 遙 遠 了。 4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課程詮釋與學習評估 (修訂)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品德培育、知 識增潤及體藝 培訓 5個培育 範疇編制,以 檢視學生自我 效能感及全校 生涯規劃教育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課堂評估回饋教學 (善⽤用評估數據)...

參考教育局提供的多元化甄選工具(建立校本行為 特質量表:《學生校內表現評估輔助表》

危機事件 後果 可預測性 持續性 震撼程度 估計危機 影響程度 一對小四及小. 二的兄妹,居 於學校同邨的

並以較淺易的方式進行評估,為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整體而言,大多數政治演變的課題,會以概覽式課題的方法處理,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