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Copied!
2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駱明潔 博士. 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 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 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研究. 研究生: 研究生:紀麗卿 撰. 中華民國一百年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

(2) 謝誌 謝天謝地,謝謝所有協助我的教授與同事、同學、親友們,沒有你們的支持與 鼓勵,論文便無法順利完成,在此,由衷感謝大家的協助。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駱明潔老師,在課務與研究工作繁忙之際,仍耐心的指導 與鼓勵,讓我能突破瓶頸且收穫滿滿。此外,要感謝中教大幼碩班的每位任課教授,這 兩年半來的指導與教誨;口試期間更承蒙邱淑惠教授及張美雲教授對於論文提供寶貴的 建議,使得本論文更臻完美,在此亦致上對兩位教授的謝意。 感謝王麗霞護理師、邱淑惠教授、陳玉楚科長、陳政友教授、陳模熊醫師、張李淑 女教授、張美雲教授、魏美惠教授幫忙審查問卷並提供建議;在問卷發放期間,特別感 謝郁文學姐、婉菁學姐、巧玲學姐、宗紋、若蓁、美育、金娥、集晶、美娟、千瑩、汾 岷、欣雅、王萍、永珠、淑娟等的協助。 在學期間,感謝班上同學同心協力,相輔相成,除了知識的獲得更讓求學生涯充滿 了樂趣。在書寫論文期間,感謝靜慧所提供的資訊,讓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感謝珊 珊多次不辭辛勞的幫我傳送論文稿,讓我節省不少時間。感謝豐原國小特教班的同事 們,特別是我的搭檔富媄,在我忙於論文之際,為我分勞。感謝一安堂幼稚園王秋梅園 長及其同學們,沒有你們鼎力相助,就無法順利完成論文。 感謝大姐對媽媽盡心盡力的照顧,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兒子、女兒提供電腦技術 的支援,感謝老狗 Lucky,總是衷心的守護我,更感謝你仍健康的活著。最後,感謝我 最親愛的老公,謝謝你的支持與鼓勵,除了分擔家務,更是論文幕後的推手,有你一路 相伴,真好。 謹此,再次向各位幫助我成長的師長、同學、朋友,以及我親愛的家人致上由衷的 感謝。 紀麗卿 謹誌 2011.10.

(3) 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生活型態之研究. 紀麗卿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採 用自編之「幼兒教師健康概念量表」與「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作為本研究 之工具,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040位任教於台中市立案之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 之幼兒教師,有效問卷833份,研究中採用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 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結論如下: 一、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居於中上程度,在健康概念各分層面,以幸福安寧健康 概念之得分最高,其他分量表的得分依序為調適性健康概念、角色功能健康概念及臨床 健康概念。 二、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居於中上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層 面,則在人際支持方面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管理、健康責任及飲食行 為,而運動得分最低。 三、幼兒教師之背景變項包括:年齡、教育程度、任教年資、現任職務、園所性質、目 前每月薪資、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的差異情形,其結果歸納如 下:. 1. 臨床健康概念:在不同的婚姻狀況、子女數、自覺健康狀況皆有顯著差異。 2. 角色功能健康概念:在不同的婚姻狀況、子女數皆有顯著差異。 3. 調適性健康概念和整體健康概念:在不同的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數皆有顯著差異。. I.

(4) 4. 幸福安寧健康概念:在不同的任教年資、年齡、目前每月薪資、婚姻狀況、子女數皆 有顯著差異。 四、幼兒教師之背景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其飲食行為、運動、壓力管理、 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與自我實現六個分量表的差異情形,其結果歸納如下: 1. 飲食行為、壓力管理、自我實現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除了教育程度外,其 餘背景變項皆有顯著差異。 2. 運動:除了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外,其餘背景變項皆有顯著差異。 3. 人際支持:僅在不同的任教年資、婚姻狀況、子女數有顯著差異。 4. 健康責任:除了教育程度與目前健康狀況外,其餘背景變項皆有顯著差異。 五、幼兒教師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其結果歸納如下: 1. 整體健康概念及其分層面之臨床與幸福安寧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六個分向層面,皆呈現正相關。 2. 角色功能與調適性健康概念與運動行為之執行無關,但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飲食行為、壓力管理、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與自我實現呈現正相關。 六、臨床健康概念、幸福安寧健康概念、年齡41歲(含)以上、目前每月薪資30,000元 (含)以下、自覺健康狀況很好、自覺健康狀況好、任教年資10年(含)以下等7個變 項可共同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解釋變異量為17.9%。 依據本研究發現,建議幼兒教師落實健康的飲食行為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而師 資培育機構可提供健康促進之相關課程,並鼓勵幼托園所成立相關社團,以提高幼兒教 師健康生活型態的執行力。. 關鍵字: 關鍵字:幼兒教師、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II.

(5) A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in Taichung City. Chi, Li-Ch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wo scales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mong the teachers working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kindergartens and nurse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1,040 were stratified randomly sampled and 833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s well a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health conception level in Taichung City of the teachers is medium to slightly above medium. Among all the dimensions, the dimension of 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health conception, followed by 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2. Generally speaking,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of the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is medium to slightly above medium. Among all the dimensions, the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III.

(6) support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It is followed by self-fulfillment, stress management, health responsibility, dietary behavior and exercise. 3. The variables that were sampled regarding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backgrounds include age, level of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office position, school type, income, marital status, child statu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in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 concep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 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ital status, child statu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 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ital status and child status. c. 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and the holistic health concep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 marital status and child status. d. 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experience, age, income, marital status and child status. 4. The diversity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ffec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 such ways: a. The holistic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subscales such as dietary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and self-fulfillmen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background variables excep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b. Exercise behavior: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st background variables excep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nd child status. c. Interpersonal suppor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in teaching experience, marital status and child status. d. Health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st background variables except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V.

(7)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 conception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re: a. The holistic health conception and subscales such as 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and 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holistic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all the dimensions. b. Subscales such as role-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and 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holistic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dietary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interpersonal support, health responsibility and self-fulfillment. However, they are not related to exercise behavior. 6. It is found that seven variables could predict one’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y are 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being over 41 years old, having income less than 30,000, having goo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and having teaching experience of below 10 years. These seven factors could explain 17.9 % of the variance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follow a healthy diet and develop regular exercising routine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recommends that training institutions should provide health promoting related courses, and that early childhood schools should establish health-promoting relating club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health..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health conceptio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V.

(8) VI.

(9)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 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健康概念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健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4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90. VII.

(1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幼兒教師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分析 ........................97 第二節 幼兒教師之背景變項在健康概念的差異分析……………………....114 第三節 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分析 ..............132 第四節 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分析 ..................155 第五節 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預測力分析.......................................................................................15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 議 ....................................................................................................185. 參考文獻 ....................................................................................................................189 中文. ..............................................................................................................189. 英文. ..............................................................................................................197. 附錄 ............................................................................................................................205 附錄一 幼兒教師健康概念量表編製之資料來源 ..........................................205 附錄二 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編製之資料來源 ..........................207 附錄三 問卷基本資料之專家意見 ..................................................................209 附錄四 健康概念量表之專家意見 ..................................................................210 附錄五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專家意見 ..................................................212 附錄六 預試問卷 ..............................................................................................215 附錄七 正式問卷 ..............................................................................................219. VIII.

(11) 表 目 錄. 表 2-1-1. 四種健康概念模式與疾病端 ....................................................................15. 表 2-1-2. 四種健康概念模式對個體之看法 ............................................................17. 表 2-1-3. 年齡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18. 表 2-1-4. 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0. 表 2-1-5. 任教年資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1. 表 2-1-6. 現任職務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2. 表 2-1-7. 目前每月薪資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3. 表 2-1-8. 婚姻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4. 表 2-1-9. 子女數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5. 表 2-1-10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26 表 2-2-1. 年齡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39. 表 2-2-2. 教育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1. 表 2-2-3. 任教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3. 表 2-2-4. 現任職務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4. 表 2-2-5. 目前每月薪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6. 表 2-2-6. 婚姻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7. 表 2-2-7. 子女數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49. 表 2-2-8.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50. 表 2-3-1. 可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變項 ............................................................54. 表 3-2-1. 預試問卷回收狀況 ....................................................................................60. 表 3-2-2. 台中市幼托園所教師人數區域分佈 ........................................................61. 表 3-2-3. 分層抽樣之正式樣本人數 ........................................................................62. IX.

(12) 表 3-2-4. 台中市幼托園所教師正式樣本之抽樣園所區域分佈 ............................63. 表 3-3-1. 問卷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名單 ........................................67. 表 3-3-2. 問卷內容效度審查後之題數修正摘要表 ................................................68. 表 3-3-3. 健康概念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70. 表 3-3-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71. 表 3-3-5. 健康概念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4. 表 3-3-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7. 表 3-3-7. 健康概念量表及分量表之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81. 表 3-3-8.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分量表之預試問卷信度分析 ........................82. 表 3-3-9. 正式問卷與預試問卷之比較 ....................................................................83. 表 3-3-10 健康概念量表及分量表之正式問卷信度分析……………………….....84 表 3-3-1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分量表之正式問卷信度分析 ........................84 表 3-3-12 正式問卷健康概念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86 表 3-3-1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88 表 3-5-1.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統計方法 ............................................................96. 表 4-1-1. 幼兒教師背景資料分析 ...........................................................................100. 表 4-1-2 「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分量表得分情形 .....................................……103 表 4-1-3. 幼兒教師「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分量表之各題目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1-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其分量表得分情形 .............................108 表4-1-5. 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分量表之 題目分析摘要表…………………………………………………………..111. 表4-2-1. 不同年齡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分量表 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6. X.

(13) 表4-2-2. 不同教育程度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8. 表4-2-3. 不同任教年資之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4-2-4. 現任職務不同的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4-2-5. 園所性質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4-2-6. 目前每月薪資不同之幼兒教師「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4. 表4-2-7. 婚姻狀況不同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分 量表差異比較之獨立t檢定摘要表………………………………………125. 表4-2-8. 子女數不同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4-2-9. 目前健康狀況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2-10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 分量表差異情形一覽表………………………………………………….131 表4-3-1. 年齡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總量表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4. 表4-3-2. 不同教育程度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6. 表4-3-3. 不同任教年資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9. XI.

(14) 表4-3-4. 現任職務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1. 表4-3-5. 任教之園所性質不同的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3. 表4-3-6. 目前每月薪資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表………………………………..146. 表4-3-7. 婚姻狀況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獨立t檢定摘要表……………………………….148. 表4-3-8. 子女數不同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0. 表4-3-9. 不同健康狀況之幼兒教師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其分量表差異比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2. 表4-3-10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及分量表之差異情形一覽表……………………………………………..154 表4-4-1. 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分析………………..157. 表4-5-1.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飲食行為」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62. 表4-5-2.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運動」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64 表4-5-3.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壓力管理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66. 表4-5-4.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人際支持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67. XII.

(15) 表4-5-5.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責任」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69 表4-5-6.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71. 表4-5-7.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 「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73 表4-5-8. 幼兒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及健康概念分量表對於整體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分量表之多元迴歸預測顯著水準統整表……...........177. 圖目錄 圖 2-1-1. 四種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模式之關係圖 ....................................................16. 圖 2-2-1. 健康促進模式 ............................................................................................37. 圖 3-1- 1. 研究架構圖 ...............................................................................................58. 圖 3-4- 1. 研究實施流程序圖 ...................................................................................91. XIII.

(16) XIV.

(17) 第一章 緒論. 健康是一切成就的基礎,由於社會變遷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慢性疾病逐漸年輕 化、普遍化,若要擁有良好健康,就必須改變個人的生活型態,如飲食習慣、抽煙等(張 李淑女、李明祝,2010) 。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養成,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 足以對幼兒產生影響。藉由探討幼兒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狀況,及相關的影響 因素,相信將有助於了解幼兒教師的健康行為。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闡述本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敘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衛生保健與醫療科技發展,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根據 2010 年行政院衛生 署【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的平均餘命,男性為 75.9 歲,女性為 82.5 歲,分別 較 2008 年增加 0.4 歲與 0.5 歲,然而長壽的前提應該是要能身心健康,自由自在,不需 要藉助他人,若是長壽而不健康,處處需要依賴他人,就沒有生活尊嚴與生活品質可言; 因而衛生署在「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中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 命,希望每一個國民活著的每一天都能自如、自主,活得健康且舒適(林宜平、江東亮、 郭耿南,2008;衛生署,2010a)。 經濟起飛,科技發達,生活型態改變與人口老化因素,使得非傳染性疾病逐漸取代 急性傳染病成為國人最主要的健康威脅。從 2006 至 2009 年,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 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非傳染性疾病皆名列十大死因之中,影響民眾 的健康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生活型態、健康照護等;非傳染性疾病之發生,通常與個. 1.

(18) 人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有關,例如吸菸、肥胖、飲食不當以及缺乏良好運動習慣等(林 宜平等,2008;衛生署,2010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的報告,2005 年非傳染性 疾病佔全球死亡總數的 60%,預測至 2015 年,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總人數將再增 加 17%。而只要改變抽煙、不健康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和酗酒等四大常見危險因素,就 可以有效預防這些疾病(WHO, 2008a)。 世界各國自 1990 年之後,對於健康促進的看法漸趨一致,認為健康促進以健康為 目的,個人的生活型態和環境的改變為策略,於是各國在健康政策的制定或金錢方面都 投入極大的心力,也因此顯著的降低健康的危險因素(王秀紅等人,2008) 。衛生署 100 年度施政目標以「促進及保護全民健康,讓全民更長壽更快樂」為使命,且將「強化民 眾全面參與,實踐健康生活」列為其八大關鍵目標之第一大目標(衛生署,2010b) ,足 見政府對於民眾健康促進生活之重視。, 幼兒期的生活型態會影響日後罹患肥胖症、營養不良、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良 好的健康習慣須從小養成,若要預防這些疾病,需在童年早期開始實施有關健康生活的 課程,而且健康的飲食和體能活動,可以讓幼兒的學習表現的更好(Can, et al., 2008;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 CSDH ], 2008; Ehrlich, 2008; Lumeng, 2005)。我國幼稚教育法第一、三條指出幼稚教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幼 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 成維護兒童身心健康、養成兒童良好習慣、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增進兒童倫理觀念、培 養兒童合群習性等五大目標(黃天、周翊,2011)。幼兒每日在校期間長達 8-10 小時, 教師已成為主要照顧者之一。無論其身教或言教,都足以對幼兒產生影響。教師若具有 良好的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為,較能在其教學過程中顯示出來,幼兒也較可能從小就養成 符合健康促進的習慣。所以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 因素進行探討,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2.

(19) 陳國泰(2003)指出,幼兒教師最常感到的困擾問題,依序是「工作與薪資不成比 例」 、 「家長將所有教育責任推給教師」 、 「幼教人員社會地位低」 , 「不易轉業」 , 「家長和 教師理念不合」、「不知如何輔導行為不良的學生」。凡此總總,皆造成幼兒教師之工作 壓力,工作壓力越高者,職業倦怠感與離職傾向也越高且幸福感越低,而且教師自覺工 作壓力也會影響個人的健康(馬文華,2004;陳佩汝,2001;張淑貞,2007;楊倩華, 2010;歐慧敏,曾玉芬,2009)。工作壓力,若未能適當地調節,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健 康(林克明等,2008)。倘若幼兒教師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將有利於其身心健康之維 持,因而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幼兒教師個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調查,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95 年正式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在南非、西太平洋、拉丁美洲等 地區成立聯盟組織,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2005)。世界衛 生組織對健康促進學校的定義是指一所學校能不斷的增強它的能力,成為一個有助於生 活、學習與工作的健康場所(WHO, 1998a) 。學校不僅僅是健康的學習場所,也要是一 個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場所,所以推動健康促進除了增進學生健康與學習外,也應努力促 進學校教職員的健康(董貞吟,2006) 。教育部與衛生署於 2003 年合力推動「健康促進 學校計畫」 , 97 學年度高中職以下 3,868 所學校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其中,國小 2,652 所、國中 740 所、高中職 476 所(林宜平等,2008;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健局】, 2009) ,然而幼稚園、托兒所卻不包含在健康促進學校的範圍內。相較於香港在 2002 年 起為幼兒教育人員而設的健康教育證書課程,2005 年推出健康幼稚園獎勵計劃,全港共 有 100 所幼稚園參加此項計劃(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2009),而我 國的幼稚園、托兒所卻未獲當局重視;我們深知政府政策的介入有助於健康促進活動的 推廣,例如:菸害防治法之實施(王致勝,2011) ,讓民眾免於二手菸的危害;又例如: 臺北市以健康體位為議題的學校有 102 所,對於全體教職員工、學生推動健康體位之增 能研習,並鼓勵學生晨跑以增進健康體能(鄭淑瑛,2010)。所以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 3.

(20) 對幼兒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深入探究,並據此提供相關單位參考,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依據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的觀點,每個人因為遺傳或是暴露在某些環境中的 危險因子不同,對於疾病的感染力也不同,所以不同人口群的發病率與罹病危險性也會 有所不同(陳國東,2003;黃方彬、陳美伶,2010)。從國內外相關文獻得知,健康概 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教學年資、職務、健康 狀況等背景變項有相關性(王麗雅,2008;吳昇忠,2008;沈東翰,2010;林美聲,2004; 林語梵,2008;陳美枝,2007;傅憶珍,2008; 鄢如平,2010;Duffy, Rossow & Hernandez, 1996; Ko & Chen, 2010; Lucas, Orshan & Cook, 2000; Qi, Phillips & Hopman, 2006)。 所以研究者欲藉此研究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差異性及相關性,並進而探究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子,以作為相關單位推 動幼兒教師健康促進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研究者於 2011 年 2 月以「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關鍵詞搜尋國家圖書館全球 資訊網(2011)之臺灣博碩士論文與期刊文獻的資料僅 7 篇論文,4 篇期刊,其中以高 中教師、國中教師及國小教師為調查對象的研究分別為 2 篇、1 篇及 8 篇,而針對幼兒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尚未有相關研究。幼兒教師的工作性質與環境,和其他教育階 段的教師,有很大的差異性,且因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台中市,因而研究者認為有必要 針對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深入探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基於以上敘述,本研究欲瞭解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 以提供未來相關單位研究或有關當局推動政策之參考。. 4.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目前台中市幼兒教師的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探討 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及健康概念不同而有差異,並進一步分析幼兒 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及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主要研究目的及待答問 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 瞭解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 況。 (二)探討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在健康概念的差異性。 (三)探討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性。 (四)探討台中市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程度。 (五)探討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分量表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預測力。. 5.

(22) 二、待答問題 依據以上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問題: (一)探究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為何? (二)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教師其在健康概念總量表及其四個分量表:臨床模 式、角色功能模式、調適模式、幸福安寧模式的差異性為何? (三)探究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教師其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及其六個分量 表:飲食行為、運動、壓力管理、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的差異性為何? (四)探究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為何? (五)探究幼兒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四個分量表:臨床模式、角色功能 模式、調適性模式、幸福安寧模式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為何?. 6.

(2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相關之重要名詞,以概念性及操作型定義釋義如下:. 一、幼兒教師( ) 幼兒教師(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依據師資培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幼稚園園長、教師以由幼教師擔任為原則。但合於 下列規定之一者,亦得擔任幼教師,專科以上學校有關系、科畢業者。高級中等以上學 校畢業,曾修習規定之教育學科及學分者。師培法施行前,已依規定取得幼稚園園長、 教師資格者。幼稚園園長、教師之登記、檢定及遴用辦法,由教育部定之(教育部,2003) 。 保育員之任用資格依「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第三項規定,需為專科以上兒 童福利學系或相關科系畢業者,或專科以上學校畢業,高中(職)學校幼兒保育、家政、 護理等相關科系,或普通考試、丙等特種或委任職升等考試社會行政職系考試及格,並 需經主管機關主(委)辦之兒童福利保育人員專業訓練及格者(邱志鵬,2001)。 本研究所稱之幼兒教師指九十九學年度任職於台中市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之教師 及保育員,包含行政人員(園長、所長、主任等)、教師兼行政人員、教師、代理代課 教師、助理教師等。. 二、健康概念( ) 健康概念(health conception) WHO (1946 )定義健康為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安適狀態不只是指沒有生病而已。 本研究所指健康概念乃是個人對於健康的認知或定義,以自編之「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 概念量表」作為量化的工具,測得總分越高者表示其健康概念越佳。根據 Smith (1981) 將 本量表分為臨床模式、角色功能模式、調適模式與安寧幸福模式等四個層面,其定義如 下:. 7.

(24) (一)臨床模式:從疾病或醫學的角度對於健康的看法。 (二)角色功能模式:從個人能否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來定義健康。 (三)調適性模式:從個人能否彈性適應生活環境改變,並對生活中壓力作調適來 定義健康。 (四)安寧幸福模式:意指完全的健康,提昇到更高層次的健康。.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WHO (1986) 渥太華憲章定義,健康促進為使民眾增加控制及改善其健康狀況的一 種過程。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 則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一種多面向型態 的自發性行動和認知,用來維持或增進個人健康安適的水準、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 本研究以「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作為量化的工具,測得總分越 高者表示其健康促進行為越佳。量表包括飲食行為、運動、壓力管理、人際支持、健康 責任、自我實現等六個層面的健康行為,分別敘述如下: (一)飲食行為:日常生活的飲食狀況、食物的選擇。 (二)運動: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等。 (三)壓力管理:對於生活中的壓力的覺察與調節。 (四)人際支持:個體與他人之關係和社會支持。 (五)健康責任:對自我健康責任的行為。 (六)自我實現:個體能發揮潛能,追求人生目標。. 8.

(2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由於人力、時間及空間因素,本研究之主要限制包括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研究工 具及研究對象四部份,並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之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台中市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之幼兒教師為母群體進行研究,因此研 究結果,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之幼兒教師。.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屬於橫斷式調查研究,對於因果關係無法提供確切的證據。. 三、研究工具限制 本研究採用自編結構式問卷,但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非常多,本研究受限 於人力、時間、及問卷題數的影響,無法涵蓋所有相關因素。. 四、研究對象之限制 問卷由填答者主觀判定,故在自我評量上可能會出現高估或低估之情形而失去其客 觀性。且研究對象可能因其所處的環境、身分有所顧忌,而影響填答之正確性。. 9.

(26) 10.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相關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共分三節,包括:第一節健康概念與背景變項之 相關研究、第二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和第三節健康概念與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 第一節 健康概念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健康的概念談起,以闡明健康的定義與健康概念模式後,進而探討背景變 項和健康概念的相關性。.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定義 WHO (1946) 將健康定義為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安適狀態,不只是指沒有疾病 而已(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這個定義讓十九世紀以前只重視生理健康,即「健康就 是沒有疾病」的單一觀,擴大到多元的健康觀(李卓倫,1985;Johansson, Weinehall & Emmelin,, 2009)。而 WHO 在 1986 年的渥太華憲章(Ottawa Charter)中將健康定義重 新修正為:健康應被視為是每日生活的資源而非生活的目標;健康是一個積極或正向的 概念,不僅是強調生理能力也強調社會與個人資源(WHO, 1986) 。目前,WHO 的定義 仍受到專業人員及多數人所認可(劉立凡,2010)。. 11.

(28) (二)多元面向的健康 雖然 WHO 下了明確的定義,但是健康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從醫學、哲學、生態學、 社會功能、自我實現、動態性等不同角度來看健康,會產生不同的定義(Arnold & Janssen, 2006; Johansson et al.; 2009; O’Donnell, 1986; Pender, Murdaugh, & Parsons , 2006 )。而 且健康概念也會隨著時間與社會變遷而改變(Jadad & O'Grady, 2008; Johansson et al., 2009)。大致而言健康是一個具有主觀性、客觀性、文化性、個別性、調整性的概念名 詞(王月伶,2006)。 Wang 和 Miao (2001) 調查中國上海學生對於心理健康的概念,研究對象包括國小學生 至大學生共 955 人,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的健康概念是變動性和整體性的,對於健 康的看法,除了「生理層面的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包含「認知和 社會層面」。 Ailinger 和 Causey (1995) 以家訪方式調查 54 位平均年齡 71 歲的西班牙婦女, 了解其健康概念,經內容分析後結果顯示「感覺安適」(feeling well)包括沒有疾病和 沒有疼痛是最常提及的種類,其它的健康定義有「生理」、「心理」和「精神」整體性 的健康,「能去作想作的事」、「有活力」,因此她們的健康概念是多面向的。 趙靄儀(2008)對 8 位台北地區老人,以質性方式探討其健康概念,各健康層面在 不同人心目中都有不一樣的定位,沒有生病是衡量健康的普遍指標;然而在疾病無法完 全避免的認知下,參與者在表達對未來健康的期望時,則根據個人的價值觀而強調功能 或其他層面的健康。 Svedberg、Jormfeldt、Fridlund 與 Arvidsson (2004) 訪談 12 位曾經罹患心理疾病的 患者,瞭解他們的健康概念,患者描述的九種不同的看法,研究者將他分為三個向度包 括「擁有自主性」、「生命具有意義」、及「社區性(對群體的歸屬感)」。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每個人因其生理、心理、社會背景因素的不同,對於健康的 概念呈現多元角度的看法,並且會隨著時間與社會變遷而調整個人對於健康的看法,因. 12.

(29) 此健康是一個主觀的觀念。 (三)健康概念模式與量表 由於健康概念的紛雜性,有些學者將其分類,以不同的模式呈現,Larson (1999) 將 健康概念分為醫療模式、世界衛生組織模式、幸福安寧模式、環境模式等四個模式; Johansson et al. (2009) 用兩個領域來看健康,一個是醫學或生物學健康的面向,另一個 是整體性和社會導向的概念,而 Smith (1981) 認為健康和疾病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且這 個過程並非只是一條線上任意分開的兩個點,因為任意兩點間也是連續的,因而健康是 相對性的名詞而非全有或無,涇渭分明的名詞,他從哲學的角度將健康歸納為臨床、角 色功能、調適、幸福安寧四種模式,而 Laffrey (1986) 依據 Smith 理論發展出「健康概 念量表」(Health Concept Scale, LHCS),以了解個體對於健康的看法,由於東西方文 化差異,時空背景不同,因而研究者依據 Smith 的理論並參考 Laffrey「健康概念量表」、 黃毓華與邱啟潤(1995)「健康概念量表」、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感受及因 應策略量表改編,成為本研究所使用之「台中市幼兒教師健康概念量表」,以下就 Smith 健康概念模式的內涵分述如下: 1.臨床的健康概念(clinical health conception) 臨床模式建立在現代醫學,醫學上認為身體沒有任何疾病就是健康,這個模式是一 個範圍最小的健康概念,強調的是負面因素(疾病)而非正面因素(健康),簡單而言, 在此概念中健康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症狀或徵候,疾病就是擁有病症或徵候(李卓倫, 1985;Johansson et al., 2009; Laffrey, 1986; Smith, 1981)。 2.角色功能的健康概念(functional/ role performance health conception) 此模式源於 Parsons,他認為健康是個人處於能執行其社會角色與社會義務的最佳 狀態,疾病則是個人執行其社會角色能力的減弱,此模式涵蓋的範圍比臨床模式更大。 人不僅要生理健康且要能適應社會,一個人需有能力去執行日常生活角色,包括多重的 角色,如丈夫、父親、妻子、母親、雇員、學生、朋友等。角色功能模式並不排斥臨床. 13.

(30) 健康概念,它的重點在考慮到更廣泛的因素,包括人們因為角色扮演而進入複雜的社會 關係而必須具備的功能,在這模型中,健康的定義是個人在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時能達到 最高符合期望的結果,而疾病的定義則是在某方面無法扮演好角色(李卓倫,1985; Laffrey, 1986; Smith, 1981)。 3.調適的健康概念(adaptive health conception) 1965 年 Dubos 引述古希臘醫學家 Hipporcrates 的觀點,認為健康是指個體對環境不 斷適應的過程,Smith 參考 Dubos 的論述,認為健康是個體和社會環境有效的互動過程。 在此模式中,健康的定義是個體有能力對環境做有彈性的適應且個體在與環境互動時能 得到最大的利益;疾病的定義則是個體和環境脫節且無法對環境做出最佳調適,調適模 式比前兩者更加擴展,在此模式下個人不僅是要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要成功扮演 他們的社會角色,還要顯示出他對環境的適應性行為,也就是經由成長、發展和有創造 性的調整去適應改變中的環境(李卓倫,1985;Laffrey, 1986; Smith, 1981)。 4.安寧幸福感的健康概念(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 此模式是進一步將個體的健康擴展到整體的安適狀態和自我實現(Laffrey, 1986), 在本概念中,健康是一個自我實現和潛能完全發揮的狀態。而疾病則是個體受到阻礙而 無法達到自我實現;在此模式中健康的定義是豐富的、潛能完全實現的安適狀態,疾病 就是一個沒有活力和衰弱的情況(Pender et al., 2006; Smith, 1981)。 研究者將上述四個模式對於健康和疾病的看法整理如表 2-1-1:. 14.

(31) 表 2-1-1 四種健康概念模式的健康端與疾病端 模式 差異 健康. 疾病. 臨床模式. 角色模式. 調適模式. 幸福安寧模式. 沒有疾病. 扮演社會期望的 和 社 會 環 境 有 效 整 體 的 安 適 狀 態 角色 的互動 和自我實現. 有病症或徵候. 無法扮演好角色. 和社會環境脫節. 沒有活力和衰弱.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健康概念模式間的相互關係 Smith (1981) 認為這四個模式不是彼此互相排斥,接納一個模式不表示排除其他模 式,各個模式強調的重點不同;臨床模式是最狹隘的模式,強調疾病而非健康;角色功 能模式,增加了社會和心理的標準到健康的概念之中;調適模式則不僅是心理上健康並 成功扮演他們的角色,還要顯示出適應性的行為;而幸福安寧模式則是要達到最高境界 的自我實現:因此可以將這四種健康概念模式視為一個逐漸膨脹的健康概念,整個看法 越來越寬廣(如圖 2-1-1)。 Lu (2002) 將 201 位台灣某醫學院學生和 45 位社區大學的女性成人,分成 41 組, 讓他們自由討論兩個議題:(一)健康是什麼?(二)一個理想健康的人,他所表現的 特質是什麼?最後將他們的討論歸納整理,發現中國人對於健康的概念與 smith(1981) 的「臨床健康概念」、「角色功能健康概念」、「調適健康概念」、「幸福安寧健康概 念」等四個面向相符合,對於健康的概念是多面向的結構,且這四個面向有階層性,也 就是從「臨床健康概念」、「角色功能健康概念」、「調適健康概念」到「幸福安寧健 康概念」。. 15.

(32) 圖 2-1-1 四種健康概念模式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五)從人性觀點看健康概念模式 Smith (1981) 從另一個觀點,將健康概念模式的觀念以四個人性的理想做代表, 「臨 床模式」把人看成一個生理系統; 「角色功能模式」將個體視為社會結構的要素; 「調適 模式」將個體視為理想的個體是一個有彈性、有效能的參與者,參與於一個變化的環境,. 16.

(33) 他們有能力去取得社會適應的資源;「幸福安寧模」式將個體視為是理想的社會化和有 文化的人,他有能力去持續成長、精益求精且有創造力(如表 2-1-2)。. 表 2-1-2 四種健康模式對個體之看法 模式. 對個體之看法. 臨床模式. 把人看成一個生理系統. 角色模式. 將個體視為社會結構的要素. 調適模式. 個體是一個有彈性、有效能的參與者. 幸福安寧模式. 將個體視為是理想的社會化和有文化的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資料來源. 二、背景變項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欲探討背景變項包含教師之年齡、教育程度、任教年資、現任職務、園所性 質、目前每月薪資、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自覺健康狀況等九個變項,以下就不同背景變 項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分別探討: (一)年齡 年齡的差異對於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年長者優於年輕者」、「年 輕者優於年長者」和「沒有顯著差異」三種結果(如表2-1-3): 1. 年齡愈大健康概念愈佳 葉琇珠(2000)、Bagwell 和 Bush (1999)、McNeely (2010)、Woods et al. (1988)之研究 中發現年長者健康概念優於年輕者。 2. 年齡與健康概念無關 石彩慧(2008)、林美聲(2004)、許芳朝(2008)、Wang (1991) 之研究中發現年. 17.

(34) 齡與健康概念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2-1-3 年齡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年 齡. 年 長 優 於 年 輕. 無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葉琇珠 (2000). 台北市 某國立大學之「大一」 及「大四」學生. 「大四」學生較「大ㄧ」學生具「臨 床性健康概念」。. Bagwell & Bush (1999). 美國 160 名藍領工人. 「角色健康概念」 , 「年長」的工人比 「年輕」的工人得分較高。. McNeely (2010). 美國 社區學院學生. 整體健康概念在「年齡」上有差異。 「年紀較大」者得分較高。. Woods et al. (1988). 美國 528 名婦女. 「年紀較大」的婦女比「年輕的」婦 女在對健康的看法上,有更多的「角 色功能」健康概念和「調適」健康概 念。. 石彩慧 (2008). 基隆市 國小教師. 健康概念總量表之得分不因「年齡」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林美聲 (2004). 宜蘭縣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 「年齡」與健康概念總量表及「臨床 健康概念」、「角色功能健康概念」、 「調適健康概念」、「幸福安寧健康 概念」四個分量表無關。. 許芳朝 (2008). 台南市 國小學童母親. 「年齡」不影響國小學童母親的健康 概念。. Wang (1991). 高雄市 86 位已婚婦女. 「年齡」與健康概念無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8. 研究結果.

(35) 由表2-1-3之國內外研究中發現,不同研究對象其年齡不同,健康概念也會有所差 異;然目前並無相關研究顯示幼兒教師之年齡差異是否影響其健康概念,因此,值得進 一步探究。 (二)教育程度 不同教育程度對於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與健康概念「有顯著差異」 和「無顯著差異」二種結果(如表2-1-4): 1. 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概念越佳 許芳朝(2008) 、Frauman 與 Nettles-Carlson (1991)及 Woods et al. (1988) 研究發現教育 程度與健康概念有顯著的差異,即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概念越佳。 2. 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健康概念沒有顯著差異 林美聲(2004) 、吳英枝(2008)、劉玉媖與呂崇銘(2009)和 Wang (1991) 的研究 中發現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量沒有顯著性差異。. 19.

(36) 表2-1-4 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教育 程度. 顯 著 差 異. 無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許芳朝 (2008). 台南市 國小學童母親. 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及「高中職」 教育程度者,在「臨床性健康概念」得 分顯著高於「國中小學」教育程度者。. Frauman & Nettles-Carlson (1991). 美國 130 名成年人. 「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成人有較多 「幸福安寧」之健康定義。. Woods et al. (1988). 美國 528 位婦女. 「教育程度越高」的婦女,有較多「幸 福安寧」健康概念,較少「角色功能」 之健康概念。. 林美聲 (2004). 宜蘭縣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 「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總量表」及 「臨床健康概念」 「角色健康概念」 「調 適性健康概念」「幸福安寧健康概念」 四個分量表無關。. 吳英枝 (2008). 台東縣鹿野鄉 不同族群老人. 劉玉媖與呂崇銘 (2009). 彰化縣 國小教師. Wang (1991). 高雄 86 位已婚婦女. 研究結果. 「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無關。. 「教育程度」並不會影響教師對健康之 「生理」、「心理」與「靈性」的認知。 「教育程度」與健康概念無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1-4之國內外研究中發現,教育程度對於不同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有不同的影 響;劉玉媖與呂崇銘(2009)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並無顯 著差異,雖然幼兒教師與國小教師同為教師,但在不同教育階段,其工作性質仍不相同, 目前並無以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之相關研究,因此,值得進一步探究。. 20.

(37) (三)任教年資 石彩慧(2008) 、林美聲(2004)和劉玉媖與呂崇銘(2009)的研究中發現,工作年 資或教學年資與健康概念沒有顯著性差異(如表 2-1-5)。. 表 2-1-5 任教年資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年 資. 無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石彩慧 (2008). 基隆市 國小教師. 林美聲 (2004). 宜蘭縣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 劉玉媖與呂崇銘 (2009). 彰化縣 國小教師. 研究結果 健康概念總量表之得分不因服務 年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年資與健康概念總量表無關. 不同的教學年資不會影響教師對 健康之「生理」、「心理」與「靈 性」的認知.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1-5之研究中發現,工作年資或教學年資不會影響研究對象之健康概念;雖然 同為教師,但在不同教育階段,其工作性質仍有差異性,幼兒教師之教學年資是否影響 其健康概念,值得進一步探究。. (四)目前職務 石彩慧(2008)和劉玉媖與呂崇銘(2009)研究發現,擔任不同職務對於健康概念 有顯著性差異(如表2-1-6)。但其研究對象均為國小教師,因此,幼兒教師擔任不同職 務,是否影響其健康概念,在本研究中將會做進一步的探討。. 21.

(38) 表2-1-6 職務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職務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職 務.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石彩慧 (2008). 基隆市 國小教師. 擔任「行政工作」者其在調適性健康概念之得分, 顯著高於「未擔任行政工作」者。. 劉玉媖與 呂崇銘 (2009). 彰化縣 國小教師. 「職務」會影響教師對健康之「生理」、「心理」 與「靈性」的認知,擔任「級任教師」在「心理」 與「靈性」此二構面的健康認知顯著高於「科任 教師」。. 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五)園所性質 幼稚園與托兒所皆為幼兒的教育場所,此與其他階段之教育不同,目前尚未有相關 研究;本研究將做進一步探討。 (六)目前每月薪資或家庭經濟狀況 在目前每月薪資或家庭收入之經濟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中,紀政安(2009)、 McNeel (2010) 之研究中顯示,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健康概念,其結果如表 2-1-7。. 22.

(39) 表2-1-7 目前每月薪資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目前每月薪資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薪 資.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紀政安 ( 2009). 花蓮縣 國小高年級學童. 「家庭富裕程度」與「健康概念總量 表」、「安寧幸福感健康概念」呈顯 著正相關。. McNeely (2010). 美國 社區學院學生. 「家庭經濟狀況」較好者,有較好的 健康概念。.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研究中顯示薪資或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影響健康概念,對於不同研究對象有不 同結果,然上述之研究對象皆非直接工作者,也非教師,因而,有必要進一步探究薪資 是否影響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 (七)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中,吳英枝(2008)的研究顯示婚姻狀況會影響健 康概念,且喪偶者優於未婚者,但石彩慧(2008)、林美聲(2004)、許芳朝(2008) 和劉玉媖與呂崇銘(2009)的研究顯示婚姻狀態不同並不影響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詳 見表2-1-8)。幼兒教師與石彩慧、劉玉媖與呂崇銘之研究對象(國小教師),雖然同為 教師,但在不同教育階段,其工作性質仍不相同,因此其健康概念是否受婚姻影響,值 得進一步探究。. 23.

(40) 表2-1-8 婚姻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婚姻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婚姻 顯著 差異. 無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吳英枝 (2008). 台東縣鹿野鄉 65 歲以上老人. 「婚姻狀況」會影響健康概念,呈現 喪偶者顯著高於未婚者。. 石彩慧 (2008). 基隆市國小教師. 健康概念總量表之得分不因「婚姻狀 況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林美聲 (2004). 宜蘭縣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 許芳朝 (2008). 台南市 國小學童母親. 「婚姻狀態」不影響國小學童母親的 健康概念。. 劉玉媖與 呂崇銘 (2009). 彰化縣 國小教師. 不同的「婚姻狀況」不會影響教師對 健康之「生理」、「心理」與「靈性」 的認知。. 研究結果. 「婚姻狀況」與健康概念無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八)子女數 吳英枝(2008)針對老年人的研究中發現子女數與健康概念達顯著差異;但林美聲 (2004)和許芳朝(2008)之調查研究中發現,不同子女數與健康概念無關(如表2-1-9); 若以現在少子化的趨勢,子女數是否影響幼兒教師的健康概念,將在本研究中進一步探 討。. 24.

(41) 表2-1-9 子女數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子女數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子女數 顯 著 差 異 無 顯 著 差 異.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吳英枝 (2008). 台東縣鹿野鄉 65 歲以上老人. 有無子女與健康概念呈現正相關,且有 「3 位子女」及以上者其健康概念顯著 高於「無子女」者. 林美聲 (2004). 宜蘭縣 中小學學校 護理人員. 子女數與「健康概念總量表」及「臨床 健康概念」、「角色健康概念」、「調 適性健康概念」、「幸福安寧健康概念」 四個分量表無關。. 許芳朝 (2008). 台南市 國小學童母親. 不同子女數不影響國小學童母親的健 康概念。. 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九)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與整體健康概念有「正相 關」、「負相關」和「無關」三種(如表2-1-10)。 1. 自覺健康狀況越好,健康概念得分上越高 江馥名(2007)、馮慧菊(2008)和 Pullen, Walker, & Fiandt (2001) 的研究中發現, 自覺健康狀況愈佳者其健康概念也愈好,兩者間呈現正相關。 2.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得分無關 Wang (1991)針對高雄市 86 位,24-80歲,平均年齡為 33 歲之已婚婦女的研究中發 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無關。. 25.

(42) 表2-1-10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之相關研究 自覺 健康 狀況. 正 相 關. 無 關.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地區 及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江馥名 (2007). 高雄市 東南亞籍女性配偶. 健康概念與自覺健康狀態呈顯著正 相關。. 馮慧菊 (2008). 臺北縣新莊學區 國民小學教師. 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概念有正向影 響。. Pullen, Walker, & Fiandt (2001) Wang (1991). 美國 農村老年婦女. 健康概念與自覺健康狀態呈顯著正 相關。. 高雄 86 位已婚婦女. 自評健康狀況與健康概念無關。.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國內外研究中發現,不同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概念的影響有差異 性,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以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之研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瞭解 幼兒教師之自覺健康狀況是否影響其健康概念。. 26.

(43) 小結: 小結: 綜上所述,健康概念是健康行為的基礎,也是健康行為背後的動力,一般而言,健 康的概念會因不同性別、年齡、世代、職業、族群而有差異,而且健康的概念並非一成 不變,它會隨著政治、文化、經濟、科技的發展,而不斷增加新的內涵,因而研究者認 為健康的概念應該要隨著時間和社會變遷而不斷演進與修正,個人的認知必須隨環境而 調適,讓生理、心理、社會等面向均能達到和諧的狀態,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得到最 大的幸福安寧。 良好的健康行為,需從小養成,幼兒教師肩負養成幼兒良好健康習慣的責任,所謂 身教重於言教,幼兒教師之健康概念除了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也會在有形或無形中, 影響幼兒的健康行為,目前並沒有以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之國內研究,因而研究者認為 有必要進行本研究。. 27.

(44)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Lalonde 將國民致病及死亡的因素歸納為: (1)生活型 態(2)生物性因素(3)環境的因素(4)醫療體系(Lalonde, 1974);其中影響個人健 康最大的因素是生活型態。1979 年美國發表的「健康人民」報告也指出造成美國人 50 ﹪疾病和死亡的因素為生活型態,同時指出健康促進必須開始於健康的人,經由促進社 區和個人的發展策略,共同建立能增進其健康的生活型態(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1979)。本節分兩部份,首先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概念,接 著探討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概念 (一)健康促進的內涵 世界衛生組織渥太華憲章對於健康促進的定義是促使人們提高、維護和改善他們自 身健康的過程。健康促進結合了教育、政治、環境、監管、和組織機制,不僅要增強個 人技巧和能力,也包括改變社會環境、經濟狀況,以減輕大眾或個人健康受到不良影響 (WHO, 1986,1998b) 。由此可知,健康促進的目的在於努力改變人群的健康行為,以 及創造良好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來促進人類健康。 若從健康生活型態的角度分析,疾病的預防與健康促進行為是兩個互補的元素,預 防行為偏向靜態或被動,著眼於降低疾病發生的機率;而健康促進是以主動的自我實現 為導向,是增進人們加強控制與改善自我健康能力的過程,它也是一種追求最佳健康的 動力,支持人們去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並追求自我實現與滿足, 而其中所最佳的健康狀態是指個體達到生理、情緒、社會、靈性、智能等五個健康面相 的動態平衡(Costakis, Dunnagan, & Haynes, 1999 ; O’Donnell, 2009 ; Pender, Murdaugh, &. 28.

(45) Parsons , 2006 )。 (二)生活型態之概念 1.生活型態的意義 生活型態的意義 夏登杰、關蘭友和王斌(2010)指出生活型態是人們對於衣食住行、嗜好、風俗習 慣等方面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及此行為模式的內在心理狀態。Bates 和 Winder 認為, 生活型態是基於個人的價值觀、態度,信念,所表現出來的行為;Green 和 Kreuter 指 出,生活方式,是以文化傳統、社會關係、社會地理和經濟環境及人格為基礎的行為形 式,Bruhn提及個人生活型態的建立來自學習和模仿(引自顧榮芳,2009)。Feldman和 Thielbar 強調生活型態是個人參與各種群體活動而逐漸形成,因此受到社會群體的影 響,另一方面生活型態隱含個人主觀的喜好,和客觀的社會、經濟、人文背景,因此我 們可以由一些社會人口變項(如職業、宗教、收入等)來預測個人的生活型態(引自丁 志音,1988)。 2.生活型態與健康 生活型態與健康 Dever (1976) 年提出慢性病流行病學分析模式中,指出四大影響健康狀態的因素, 包括生活型態、人類生物學因素、環境和醫療體制,其中生活型態是最主要因素。在倡 導科技整合的潮流下,生活方式被整合至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領域中;為了尋求致病因 子,生活型態若以較狹隘的病因論觀點而言,是指較易於辨別或測量的危險因子(risk factor);至於若以較廣義的觀點來看,是指與健康有關的行為(health- related behavior) 或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 style)(丁志音,1988),本研究亦採用與健康有關的行為 來看待生活型態。李蘭等(2010)指出健康行為是個體與週遭環境互動後,產生的行為 反應,而這些反應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本身的健康,也可能影響其他人的健康。 有些學者則認為生活型態是個人受到文化信仰、風俗習慣、個性特點及經濟條件的 影響,所採取的常規行為或養成的生活習慣,它能夠對個體的健康產生影響,且具有可 控制性和長期性;生活型態一旦形成,會讓行為者不需花費心力,自然而然的去作日常. 29.

(46) 的活動包括潛意識或有意識的健康行為或決定(張李淑女、李明祝,2010;黃敬亨,2007; 張蓓貞,2004;葉肅科,2008;顧榮芳,2009)。而這些行為,無論是危險或傷害性的 行為,都是個人可以控制的(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而健康行為可以包括下 列幾類: 1.基本的健康行為或健康促進行為:指生活中有益於個人健康的行為,例如:良好 的衛生習慣、規律的運動(李蘭,2010;黃敬亨,2007)。 2.保健的行為或求醫診療行為:指合理運用醫療資源去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例如: 成人健檢、接受外科手術(李蘭,2010;黃敬亨,2007)。 3.預警的行為或健康保護行為:指預防事故發生和事故發生後正確的處理行為,如: 騎(乘)機車戴安全帽、車禍發生後的自救和他救行為(李蘭,2010;黃敬亨,2007)。 4.戒除不良嗜好:指戒除個人不健康的生活偏好,如:抽煙、酗酒等(黃敬亨,2007) 。 5.避開環境的危害:主動或消極的避開生活、工作、或社會環境中對身體有害的環 境,如:噪音、空氣污染等(黃敬亨,2007)。 6.回復健康行為:包括靜臥休養、裝置義肢、職能治療(李蘭,2010)。 黃敬亨(2007)指出不利於健康的行為或危險行為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1.致病的行為模式:指導致某些特殊疾病發生的行為模式,例如:A 型人格行為模 式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相關性。 2.不良的疾病行為:指病人從得知身體有某些疾病直到身體康復期間,所表現出的 行為,例如:沒有立刻就醫、不遵守醫囑。 3.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指一系列有害健康的行為習慣,且個人習以為常,例如: 吸煙、高鹽、高油脂的飲食習慣。 4.違反法律與社會道德的行為:個人行為不但危害自身健康且影響社會秩序,例如: 吸毒。. 30.

(47)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內涵與量表 內涵與量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Green(1984)認為健康與否是與個人習慣和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廣泛、正 確的汲取知識,以改變個人的生活態度,才有可能落實行為,進而維持或改善個人的健 康。依照美國健康教育與促進術語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 2001)其中所收錄的健康生活型態(healthy lifestyle)一詞的定 義是:「可將個人生活品質極大化,並可降低產生於不良健康結果的行為型態」。而 Walker、 Sechrist 與 Pender (1987) 則將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促 進健康水準,達到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某些多層面的自發性行為和認知。 Nechuta et al. (2010) 調查 1996 年至 2000 年 71,243 位年齡介於 40-70 歲間的中國女 性,這些研究對象不抽煙,不喝酒,研究中採用的健康生活型態量表包含五個因素:體 重、腰臀圍比、每日運動、不接觸配偶的二手煙、每日吃大量的蔬菜水果,而其計分方 式採用 6 點量表,從 0 分到 5 分,追蹤 9 年, 2,860 人在這期間死亡,其中 775 人死於 心血管疾病,1,351 人死於癌症。研究結果顯示比較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正常體重、低 的腰臀圍比、參加體能活動、不吸二手煙、高蔬果和整體死亡率及特殊疾病死亡率成負 相關,所以此研究支持整體生活型態改變在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我國 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指出,影響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正向的身體活動、飲 食、安全性行為、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壓力與因應行為、降低成癮物質的使用風險(林 宜平等,2008)。Travis (1977) 認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自我責任、飲食、身體活動 以及壓力控制等四個層面的行為;Ardell (1979) 則將其修改並擴展為自我責任、營養的 認知、壓力管理、健康體能和對環境的敏感性等五個層面(引自Walker et al., 1987)。 Walker et al. (1987) 的研究顯示成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包括自我實現、運動、健康責任、 營養、人際支持和壓力管理等六個面向,並編制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用以瞭解個 人之健康促進行為。 本研究依據 Walker et al. (1987) 提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個面向,並參考吳麗玉.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etc.,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Social welfare” if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文件 — WHO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ealth synthesis

Includes activity plans mainly for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stigma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naging stress, and

The elderly health centres provide people aged 65 or above with comprehensive primary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ealth assessments, physical check-ups, counselling,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