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立定跳遠為發展順序的函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立定跳遠為發展順序的函數"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青少年立定跳遠為發展順序的函數 The Standing Long Jump as a Function of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Adolescent. 研究生:陳國輝 指導教授:陳重佑 協同指導教授:卓俊伶.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青少年立定跳遠為發展順序的函數 2015 年 6 月 研究生:陳國輝 指導教授:陳重佑 協同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男性立定跳遠動作型態與動作表現之關係,並探究各年 齡層之不同動作型態的分布特徵。研究之實驗參與者共有 149 名青少年男性,年齡分別 為 14 歲、16 歲及 18 歲。實驗乃透過攝影機紀錄實驗參與者在執行體適能測驗之立定跳 遠動作影像與跳遠距離。參與者的最佳表現則就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及全身動作等部分, 以檢核表分類其動作發展階段。本研究採 χ2 進行適合度與百分比同質性考驗,以檢視各 發展階段與各年齡層間的分布差異;再以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與 Duncan 法事後 比較,分析動作型態與年齡對立定跳遠距離產生的影響(α = .05) 。結果顯示 16 歲與 18 歲青少年在立定跳遠動作階段 3 與階段 4 的分佈人數較多,而 14 歲青少年則在三種發 展階段人數比例無顯著差異。在立定跳遠距離方面,16 歲與 18 歲的成績表現皆優於 14 歲,動作發展階段越成熟立定跳遠距離就顯著增加。因此,本研究發現 14 歲與 16 歲是 立定跳遠動作發展關鍵階段,也提供了立定跳遠的動作發展階段有效預測動作者年齡, 而不是與年齡相關的實證研究基礎。. 關鍵詞:立定跳遠、動作發展、年齡差異. I.

(3) The Standing Long Jump as a Function of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Adolescent June, 2015 Author: Chen, Guo-Huei Advisor: Chen, Chung-Yu Advisor: Jwo, Junling Hank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vement performances of standing long jump for male adolescents, and also to probe into the distributive features of different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various age groups. There were 50 14-year-old, 50 16-year-old, and 49 18-year-old males, 149 in total, participating this study. A camcorder was used to record the movements of standing long jump under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battery. The maximal performance was classified into parts of developmental sequence by the checklist of arm action, leg action, and whole body. Chi-square for test of goodness of fit and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were adapted to exam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or age groups. Independent two-way ANOVAs with Duncan post-hoc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ovement patterns and ages on the distance of standing long jump. The alpha levels were set at .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16-year-old and 18-year-old teenagers in phase 3 and 4 accounts for larger percentage. Ye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14-year-old teenagers in all three phas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jumping distance in the 16-year-old group and 18-year-old group were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14-year-old group. The peak performance in jumping distance was caused by the mature movement pattern. Consequently, it indicated that the ages from 14 years old to 16 years old are the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for standing long jump. This study provides as the base for empirical researches that the developmental sequences of standing long jump could validly predict the age of performer but not age dependent.. Keywords: standing long jump, motor development, age difference. II.

(4) 謝誌. 終於到了要寫謝誌的時候,從兒子出生,開始了碩士生的學習之旅,近期幫兒子慶 生才驚覺碩士的學習已經過了五年,這五年我兒子從嗷嗷待哺,到可以在草地上踢球, 五年帶來的變化很多,也讓我成長不少。這些日子還有一起學習,一起上課的的碩班同 學們,以及指導過國輝的各位師長們,在這一段時間感謝指教跟指導。能完成這一本論 文最感謝的莫過於指導教授陳重佑博士,老師從空堂,假日,甚至半夜都能撥出時間, 非常有耐心地指導,從寫作技巧,寫作態度與思考邏輯,均悉心教導,即便對於學習能 力較慢的我,老師總能把每個細節解釋跟說明清楚,老師的學術涵養及研究精神,令人 敬佩,更是學習的榜樣,在這裡要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也特別感謝卓俊伶老師與林靜兒 老師在論文的內容給予建議與指正,讓我知道寫作上的盲點與不足,使論文更臻完善, 感謝兩位老師寶貴的意見。 再來要感謝臺中一中體育組的各位前輩、次郎老師、智仁老師、士豪老師、文杰老 師、應威老師、春慶老師、曉暢老師及乙甫老師,各位都是我教學上的前輩,也是學經 歷上的前輩,感謝各位這段時間的包容、鼓勵、關愛與協助,讓臺中一中體育組最後一 位碩士誕生,有你們的鼓勵讓我更有動力完成使命。 接著感謝我的父母親,在每個求學階段,不論成績好壞,不論我如何選擇,總給我 最大的鼓勵,最大的支持,從不給我壓力,默默地在背後支持,感謝你們的付出。提到 家人,在碩士求學期間,體諒支持,默默陪伴,辛苦照料兩個小孩的太太-黃曉微,這 段時間有你的支持,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打拼我的學業,感謝有妳。也謝謝在我的碩士 學習階段出生的兩位小寶貝,陳佐及陳希,雖然我常跟朋友自我調侃,碩士論文生不出 來,小孩卻生了好幾個,但你們的到來,讓這段時間論文寫作的壓力,得到紓解與釋放, 期盼你們都能健康、平安,快樂的長大。最後感謝這段時間關心國輝的每一個人,祝福 大家!. 陳國輝 謹致 2015 年 6 月. III.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名表 論文授權書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II 表次 ..........................................................................................................................................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說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4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Gallahue 的沙漏模式 ........................................................................................ 6 第二節 發展式體育概念 ................................................................................................ 8 第三節 體適能測驗中的立定跳遠 .............................................................................. 11 第四節 立定跳遠的動作發展 ...................................................................................... 13 第五節 結語 .................................................................................................................. 1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6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 ...................................................................................................... 16 第二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 17 IV.

(6) 第三節 場地佈置 .......................................................................................................... 17 第四節 實驗步驟 .......................................................................................................... 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 1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20 第一節 評分者間的信度分析 ...................................................................................... 20 第二節 各年齡層的立定跳遠型態適合度考驗 .......................................................... 20 第三節 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等級之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 22 第四節 各年齡層與立定跳遠動作型態的跳遠距離分析 .......................................... 2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 2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33 第一節 結論 .................................................................................................................. 33 第二節 建議 .................................................................................................................. 33. 引用文獻 ............................................................................................................................... 35 附錄 參與者監護人同意書 .................................................................................................... 38. V.

(7) 表 次 表 1. 實驗參與者的基本資料描述統計 ................................................................................ 16 表 2. 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 .................................................................................... 19 表 3. 各年齡層不同動作等級之適合度考驗 ........................................................................ 22 表 4. 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等級之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 23 表 5. 各年齡組別在上肢、下肢與全身發展階段的立定跳遠平均數和標準差 ................ 24 表 6. 各年齡組別和發展階段的立定跳遠表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 26. VI.

(8) 圖 次 圖 1. 實驗場地佈置 ................................................................................................................ 17 圖 2. 青少年各年齡與動作型態的立定跳遠距離 ................................................................ 28 圖 3. 青少年各年齡組別在立定跳遠動作發展階段的人數 ................................................ 31. VII.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從青少年到成年透過身體活動來參與各項運動,也同時藉由身體活動與社會產生互 動,體育課程的學習就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與人交往和互動的關鍵,身體協調與動作成 熟度較佳的人,相對得到較多同儕的認同與支持,運動技巧高者,在校內受歡迎,有較 多的朋友與較佳的社會地位,運動能力可能變成一種有利的資產(卓旻怡,1999),動 作能力是促進個人與社會正向發展的關鍵,身體活動在社會發展中就顯得重要,可是身 體活動的能力也會隨者不同的年齡或工作要求而有所不同,所以就會從發展的概念,探 討不同的年齡對動作發展的影響。在發展理論中,不同學者針對發展的過程提出各理論 觀點,例如,Freud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Erikson 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theory)、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張春興,1991)。 其各理論主要是強調個體發展隨著年齡增長、環境改變,發展出不同時期與階段,並針 對不同年齡提出該階段成熟的狀態。專就動作發展的相關理論,就有 Gallahue 提出沙漏 模式(hourglass models),針對不同年齡提出適性的動作發展期別,將人類自出生開始 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反射動作階段(reflexive movement phase)、 初始化動作階段(rudimentary movement phase)、基本動作階段(fundamental movement phase)、特殊化動作階段(specialized movement phase)。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 用沙漏模式來描述動作發展的過程,沙漏模式說明動作發展乃是一個不連續、階段重疊 的模式,除了遺傳與環境因子會影響動作的發展外,並包含個人因素、環境,和工作上 的差異。在沙漏模式中,對於大多數的人,沙漏翻轉和“沙”開始倒出來大約在 10 幾歲 或 20 多歲,沙漏翻轉後透過遺傳與生活模式,將影響沙漏的快慢,作為教師,教練和 父母,有好的機會和義務去幫助學生制定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各階段發展良好的基 礎。 上述發展理論中談到不同階段的身體發展,發展式體育也提出個別適性(individual appropriateness)與年齡適性(age-group appropriateness)的發展概念,其主要論點在於, 1.

(10) 每位兒童具有獨特的時間性、生長環境和發展性,而且動作發展與年齡有關,發展式體 育包含適當與矯正課程,其對象為 不分有無身體上障礙的所有學生。發展式體育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強調階段性動作技能的獲得,並依照個別生物體發 展狀況,增進身體動作技能,而動作技能的學習,是發展式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體育 教學除了身體教育外,並建立個人從事運動或休閒活動的習慣,提昇各人體適能,透過 運動提供認知與情意的發展,體育教學展現了多面向及多元學習的智慧。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指出,孩子學習如何運動,同時也透過運動來學習基礎動作能力和身 體適能,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充實,所以身體活動在兒童健全發展 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經驗。 此外,發展式體育客觀評價之焦點為,在需求與促進體適能發展環境中,提昇兒童 的能力,和增強學習動機,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含有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表現體適能(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二個要素。體適能是指身體 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尤其是適應運動的能力,體適能較佳的人可以跑得較快或較久, 舉的較重,依據教育部印行的「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體適能的檢測項目共有身體質 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800 或 1600 公尺跑等五項,檢 測雖然是以健康體能的測驗為主,但包括瞬發力的立定跳遠測驗。立定跳遠為表現體適 能的項目之一,瞬發力型運動的特性是速度快、時間短、重複次數少、力量大,例如, 田徑短跑、籃球、網球、排球等都是包含瞬發力的運動項目(林正常,2005)。在體適 能的測驗中,學生的運動表現,經由老師提供回饋,學生了解動作表現上的問題,進而 修正及調整動作型式,教師藉由表現結果進行評量,評析每位學生動作技巧上的參考依 據,也提供更具體的指導方針。 立定跳遠隨動作型態的改變與年齡的增長,在動作發展與動作表現是否造成影響? Gallahue 與 Ozmun(2002)、Payne 與 Isaacs(1995)指出跳躍動作的發展順序,2 歲到 5 歲大的兒童已經可以做出雙足跳離地面及水平跳躍的動作,6 歲到 7 歲的動作更加完 整,8.5 歲到 9 歲時兒童就可以做出成熟立定跳遠動作。依上述的推論,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會依照年齡增長而逐漸趨向成熟。在立定跳遠的研究中,針對立定跳遠相關影響因 素,有 Ashby 與 Heegaard(2002)指出有無擺臂在作用上的差異,擺臂垂直跳與插腰垂 直跳之差異,結果發現擺臂垂直跳較插腰垂直跳比較有利。王俊杰(2003)探討男性晚 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以整體因素分析法進行立定跳遠動作型式層次評 定,發現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其包含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腿部 2.

(11) 肌力、身體質量指數、及各身體關節活動度。在著地動作中,周鑫培(1993)透過運動 軌跡的模擬也驗證了當起跳角度越大,則跳躍的距離越遠,反之則較近,著地時,著地 角度越小則成績越遠,反之則較近。上述立定跳遠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手臂的擺動、身 體關節角度、與著地的角度對於動作表現皆產生影響。方瑞民(1990)為了建立臺灣區 青少年體能常模,以 10 至 17 歲之男女為研究對象,發現與神經系統有關的運動,例如 50 公尺衝刺跑步,在 10 歲時,男生已達成人之八成;女生則達成人之九成五的水準。 Branta、Haubenstricker 與 Seefedlt(1984)則以 5 到 10 歲和 8 到 14 歲兩組男女生,追 蹤測量年齡對跑、跳各項基本運動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 5 到 10 歲這一階段的男生 120 呎折返跑成績持續進步,女生也有相似的趨勢但成績較差;短距離衝刺跑的成績也有類 似的情形。從進步的幅度來看,跑步能力在 5 到 10 歲這一階段進步幅度明顯大於 10 到 14 歲。在動作發展與年齡相關的其他研究,如投擲與立定跳遠的研究中,有許多研究者 對動作型態、身體生物因素(biology)性別等在年齡上做縱貫式(longitudinal)及橫斷 式(cross-sectional)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投擲動作可能受遺傳、環境、練習等不同的影 響而呈現非線性的發展。黃源璋(2005)以不同的工作設定來探究對學童投擲動作型式 的影響,結果發現,隨著目標的距離變遠,學童的投擲動作型式會跟著變好,不同年級 學童的投擲動作型式差異,年紀較大的學生之投擲動作型式優於年紀較輕的學生,但是 並非呈現絕對的線性成長。而在年齡縱貫式的研究中 Roberton 自 1972 年至 1979 年 7 年當中收集了原始樣本 73 位兒童,為持續有效樣本分別記錄了 6 歲、7 歲、8 歲、9 及 10 歲的在全力投擲當中發現同一個體在每個年齡層對於各個動作因子在不同的年齡層 中進步的比率均不相同,更可以驗證孩童投擲動作的發展並非呈現線性發展(Roberton & Konczak, 2001; Langendorfer & Roberton, 2002)從黃源璋(2005)與 Roberton(2002) 的動作發展與年齡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紀較大的學生在投擲的動作型態優於年紀較輕 的的學生,但他們一致認為動作的發展並非呈線性發展。Haubenstricker 與 Branta(1997) 在探討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績表現的研究中發現,學齡前兒童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 績表現呈正向關係。所以包括投擲與立定跳遠的研究,不同年齡與動作的成熟度對於運 動表現確實產生了影響,但 Payne 與 Isaacs(2002)則指出學齡前兒童的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是偏向較不成熟的層次,而成熟的動作型式則在學齡期後期才會出現。據上述文獻 內容,動作型式在兒童階段層次高低會影響動作表現;在青少年的動作中是否也影響立 定跳遠的動作表現?或是在年齡效應下產生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不同年齡的觀點,動作技能通常會透過質性的動作過程檢核表或量化的距 離測量來探討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希望更明確的瞭解運動技能在青少年階段是否有年 齡層上的差異。故本研究的目的將針對研究問題,探討青少年男生立定跳遠的不同動作 型態等級與動作表現的關係,並探討不同動作型態分布特徵。.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 14 歲、16 歲組及 18 歲組男學生為對象,故研究結果只適合推論相同背景 或是相類似的群體。本研究未針對性別差異的議題進行探討,實驗參與者擬研究動作範 圍是學生進行立定跳遠時,從擺動起跳開始至雙腳著地恢復站立為止。本研究旨在探討 立定跳遠在年齡間的動作差異,故個體的學習經驗、生理的成長速度,乃是本研究之限 制。此外,由於本研究為橫向研究,因此未來在縱貫年齡效應上,無法解釋年齡改變上 的研究限制。研究過程中要求實驗參與者盡最大努力進行動作測驗。.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青少年(adolescent) 青少年期是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過渡時期,生理及心理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各身體 組織趨向成熟。《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 (adolescence)定義為:指 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本研究所探討的青少年為 14、16、18 歲的男性青少年,14 歲為國中二 年級,16 歲學生為剛從國中階段升上高中,18 歲學生則為準備升大學升學考試,其測 驗背景大約一段時間未參與立定跳遠訓練。 二、立定跳遠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立定跳遠動作是依教育部體適能測驗的方式進行,並記錄動作表 現。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起跳時,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雙臂 置於身體兩側後方,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也要求「同時落地」的原則。動 4.

(13) 作測驗進行 2 次試跳,2 次試跳以最大距離為動作觀察與表現記錄。 三、年齡差異(age differences) 在本研究中是指研究者採用橫斷式(cross-sectional)的實驗設計,所得到不同年齡 群青少年的不同動作表現結果。而橫斷式實驗設計乃是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群體的一種或 多種行為,同時進行研究,獲得各年齡階段發展之資料,所得資料並非來自同組個體, 因此不能用以解釋發展上的因果關係(張春興,1989)。.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體育課程的學習階段藉由身體活動與人交往,以及跟社會產生互動,身體協調與動 作成熟度較佳的人,相對得到較多同儕的認同與支持,動作能力是促進個人與社會正向 發展的關鍵。立定跳遠是移動性的動作技能之ㄧ,在動作發展中許多高複雜度動作皆需 借重跳躍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爆發力型的運動項目,例如,羽球的跳殺、籃球的爭搶籃 板、排球的扣殺等,皆從跳躍動作延伸來的特殊動作,而青少年階段,擁有爆發力的身 體適能,達到更多動作能力的控制,更能增進運動表現。本研究在動作評量透過質性的 動作過程檢核表或量化的距離測量來探討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了解各年齡層立定跳遠 動作型態分佈特徵與動作表現的關係,提供教學者在教學上之參考,提出符合學生學習 上的需求,以提升動作表現,達成教學目標。. 5.

(14) 第貳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Gallahue 的沙漏模式. 在發展理論中,不同學者針對發展的過程提出各理論觀點,例如,Freud 心理分析 論(psychoanalytic theory)、Erikson 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Freud 認為人格是發展而來的,由 年齡成熟與環境的交互發展依序分為五個時期。Erikson 所建立的人格發展論稱為心理 社會發展論,其提出發展危機的概念是以自我發展為其理論依據,強調追求自我成長的 同時,會受到社會規範的要求,而產生社會適應的困難(張春興,1991)。Piaget 則針 對發展提出四個發展階段,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從出生之後在適應環境與吸 收知識的同時,其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改變的歷 程,依照感官動作期(sensory-motor period)、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具體 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和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循序發展而 來的(Piaget, 1974; Inhelder & Piaget, 1958)。上述理論中發現,發展皆隨著年齡增長與 環境改變,發展出不同時期與階段,並針對不同年齡提出該階段成熟的狀態。 發展的相關理論,就有 Gallahue 提出沙漏模式(hourglass models),針對不同年齡 提出適性的動作發展期別,將人類自出生開始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 反射動作階段(reflexive movement phase)、初始化動作階段(rudimentary movement phase)、基本動作階段(fundamental movement phase)、特殊化動作階段(specialized movement phase)。其中,反射動作指從胎兒時期到 1 歲即針對資訊進行處理與編輯, 從胎兒出生到 4 個月為資訊的編碼階段,從 4 個月到 1 歲為資訊的解碼階段。初始化動 作從胎兒出生到 1 歲為反射抑制期,從 1 歲到 2 歲為前控制期,身體在這個階段開始出 現動作上的控制。基本動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兒童開始做出一些可 以觀察的及有目的動作,這個階段的特質是動作比較粗糙且協調能力較差,一般初始階 段年齡出現在 2 到 3 歲。第二階段為基礎階段:出現在 4 到 5 歲的兒童,主要仰賴成熟 因素而做出動作,這時期的動作仍有些不協調且缺乏流暢度。第三階段為成熟階段:大 約發生在 6 到 7 歲,主要將一個動作型態加以綜合整理,形成一個比較準確、且效率較 高的動作。特殊化動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轉換階段約 7 歲到 10 歲:轉換階段 6.

(15) 的動作與基本動作的型態相似,只是動作上較為複雜、特殊化,此階段的兒童對於各項 活動皆感興趣,而多樣化的活動也是促進能力養成與轉換的途徑。第二階段應用階段約 11 歲到 13 歲,此階段的動作已可以將比賽技巧與知識,應用在競賽性活動上,所以這 個階段應特別重視及練習更複雜的動作的型式、精簡性、正確性,才能使能力提昇。第 三階段終身使用階段約 14 歲到成人,依先前所培養的能力與條件,選擇自己喜愛的活 動,保持特定活動的高度興趣,規律參與活動,使生活得到滿足與提升。 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用沙漏模式來描述動作發展的過程,沙漏模式說明動 作發展乃是一個不連續、階段重疊的模式,除了遺傳與環境因子會影響著動作的發展外, 並包含個人因素、環境,和工作上的差異。人們無法避免各動作階段遺傳與環境帶來的 影響,而遺傳因子卻是有限度,一個人天生的能力註定對動作發展影響的大小,但後天 環境的介入,時間與訓練的累積才足以填滿各階層動作發展的需求,且更具影響性。沙 子逐一落到沙漏的底部代表著人們一生動作發展的各個階段,散落在沙漏的沙子代表著 被遺傳和環境所影響的動作技能的發展。在人類動作發展的過程中,從嬰兒到成人的各 階段,為了面對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每天所面臨的挑戰和持續的過程,因而必須參與動 作學習與控制。 在沙漏模式中,基本動作階段發展較成熟,就等同在這個階段動作發展較為紮實, 並在未來利用這些能力去發展一些特殊動作技能,就是為了生活上的應用,而這些發展 就是用沙漏倒轉的現象來說明發展的過程,沙漏翻轉和“沙”開始倒出來大約在 10 幾歲 或 20 多歲,沙漏翻轉後透過遺傳與生活模式,兩種不同的篩選器,決定它下降的速率, 可以直接影響沙漏的快慢,遺傳有固定的篩選密度,而生活模式則因為營養狀況、飲食、 運動、處理壓力的能力,其密度大小有所不同,作為教師,教練和父母,有極好的機會 和義務去幫助學生制定良好的生活方式。動作發展過程會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產生不同 的動作模式與能力,但在沙漏落在各階段,不會因各階段動作完全成熟才進入下一個階 段,例如,平衡或協調能力還沒完全成熟,即進行跑、跳動作。在基本的動作發展階段, 男孩和女孩已經開始基本的運動技能,跑、跳、拋、接、踢,大部分的人認為學生絕大 多數在這個發展階段的學生都將通過成熟的階段,而學生必須有機會接受鼓勵和指導在 生態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才能幫助他們在每個基本動作發展階段有更好的發展。老師在 個人的基本運動階段必須學會識別並分析運動的任務及動作技能,以最大限度提高學習 者的能力,並提倡終身學習的觀念,將運動技能學習應用到日常生活,娛樂和運動經驗, 以填滿學生在沙漏中各階段動作能力的不足,老師在教學上,針對動作發展隨學生年齡 7.

(16) 的增長,了解各階段發展目標,提供有效達成各階段的動作能力,引導動作技能控制, 促進各動作能力的發展。. 第二節 發展式體育概念 體育教學除了身體教育外,並建立個人從事運動或休閒活動的習慣,提昇個人體適 能,透過運動提供認知與情意的發展,體育教學展現了多面向及多元學習的智慧。綜合 周宏室(1994)、葉憲清(1998)等專家對體育教學概述,體育教學需要有組織、有目 標、有計畫課程安排,透過師生雙方努力及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 需求,擬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安排適合的教學內容與環境,實現教育的目標,達成學生 身心健全發展之理想,而發展式體育即強調階段,適性的動作學習與安排。發展式體育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是強調階段性動作技能的獲得,並依照個別生物體 發展狀況,增進身體運動技能。而動作技能的學習,是發展式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動 作技能與動作控制和精確的發展,與基礎和特殊性的運動表現有關聯。人體基本動作技 能或特殊動作技能可分為三種:穩定性動作技能、移動性動作技能、操作性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的發展與改善的重點,應於兒童的生活環境中,以較簡易、較有效能的方式來 發揮他們的潛能。基礎階段的兒童,可發展基礎性的身體運動技術,當作未來可從事較 複雜變化的特殊性技術,例如,由低手、側手或肩上打擊物體的基礎性技術,逐漸轉而 應用於高爾夫、網球、棒球等運動與休閒活動。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指出,學 童的成長是一種向上發展與增加的過程,在學習複雜運動技能的能力之前,老師需要了 解運動不同階段發展的因素,並以客觀的立場來了解動作發展的過程,才能真正深入了 解學童動作學習的階段性,讓運動概念認知與動作技能能得到良好發展。 發展式體育重視個人的獨特性,首先必須考量個人的個別情況,其次再考慮年齡層 的適應性。個別適性(individual appropriateness)為發展式體育關鍵性的概念,其主要 論點在於,每位兒童具有獨特的時間性、生長環境和發展性。發展式體育包涵了適當與 矯正課程,其對象為所有的學生,且不分有無身體上的障礙。發展式課程與適應性課程 相似之處,在於個別生物體的學習,及強調每一個學習者的特殊身體結構、心智特徵, 及情緒特點所設計的學習課程。發展式教學的主要原則,是針對個別需求,來為所有學 生選擇適合的活動,在體育課程中強調融合式教學,可成功透過發展式體育課程讓身體、 8.

(17) 心理及學習障礙的學生可能出現學習上的限制,得到補償、改善及適時的幫助,這也是 發展式體育教學所強調。在適應體育也是相同理念,融合式的適應體育是透過同儕互動 與相互學習的機會,希望了解對等、互助與尊重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的環境中,能 夠接納、尊重與支持個別差異,其目的主要是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鄭麗媛, 2000)。適應體育與普通體育一樣是體育,歐美許多國家稱特殊體育為適應體育,主要 是教學目標的擬定,課程內容的選擇,透過教具器材的應用和教學方法的變通上,加以 適當的修正與運用,以考量符合學生需要個別差異的原則(闕月清、游添橙,1998)。 適應體育存在的意義是考量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學習需求,將體育的教學活動與內容改變 或調整,以確保學童能夠學習符合個別化的動作表現,並經由學習達到功能性的教育目 的,進而從中獲得身體活動方面的成功經驗與樂趣(闕月清,2000)。 年齡適性(age-group appropriateness)是發展式體育的次要概念,發展式體育談到 動作發展與年齡或年級有關,雖此兩者均對其有所影響,但並非完全受制於年齡或年級。 許多研究者對投擲者的動作型態、身體生物因素(biology)性別等在年齡、上做縱貫式 (longitudinal)及橫斷式(cross-sectional)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投擲動作可能受遺傳、 環境、練習等不同的影響而呈現非線性的發展。李村棋(1998)以動態系統為理論依據, 目的在探討相同年齡的學童,因為手掌的寬度而如何影響個體的發展。實驗參加者是從 國小六年級 375 名男學生中,經評分者分析其動作層次,發現,同年齡成長情況不同, 對單手投擲的軀幹動作表現有顯著差異,同年齡成長情況不同,對單手投擲的穩定性沒 有差異。黃源璋(2005)也以不同的工作設定來探究對學童投擲動作型式的影響,受試 者年齡範圍介於 4-11 歲間,共 40 名學童(男童 20 名,女童 20 名),將工作設定為不 同距離目標擲準以及有、無目標擲遠,請學童針對工作設定之要求做出投擲動作。結果 發現,隨著目標的距離變遠,學童的投擲動作型式會跟著變好,不同年級學童的投擲動 作型式差異,年紀較大的學生之投擲動作型式優於年紀較輕的學生,但是並非呈現絕對 的線性成長。而在年齡縱貫式的研究中,Roberton 自 1972 年至 1979 年 7 年當中收集了 原始樣本 73 位兒童,其中 39 位兒童(22 位男生和 17 位女生)為持續有效樣本分別記 錄了 6 歲、7 歲、8 歲、9 及 10 歲的兒童在全力投擲當中球速對 前臂、上臂、跨步、墊 步及軀幹等因子的相關性中發現,同一個體在每個年齡層對於各個動作因子在不同的年 齡層中進步的比率均不相同,更可以驗證孩童投擲動作的發展並非呈現線性發展 (Roberton & Konczak, 2001; Langendorfer & Roberton, 2002)。 9.

(18) 透過發展式體育的課程教學系統功能,從事體育教學活動,將有助學生增進學習經 驗、認知與情意方面的發展,體育課程發展是認知概念學習的基礎,其說明了兒童的認 知發展程度,並且顯現出運動與認知領域是相互連結(Gallahue & Donnelly, 2003)。認 知方面說明了知覺動作能力的培養和運動技能學習有相關聯結,知覺動作能力就是對於 身體能夠做出什麼樣的動作之後,已對於動作的空間時間、方向時間等方面的認知,例 如,練習跳繩的孩子,必需能夠掌握身體與繩子擺動節奏,知道兩者運動時的空間和方 向,才能做出各種的跳繩動作。邱慶瑞(2003)以臺北市永春高中三年級健康的男同學 為對象,採全校模擬考試前 100 名的績優組與後 100 名的績劣組分為兩組,並依照教育 部身體適能檢測項目進行測驗。結果發現,該校學生的學業成績與運動習慣及身體活動 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學業成績越優異者,其健康相關體適能(如:其肌力、瞬發力及 心肺功能等),有越佳之趨勢。運動或身體活動的參與確實能夠改善大腦及認知功能的 表現。而此效益亦能從孩童的認知及學業上的表現觀察到。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及文 明帶來的便利,使得孩童的身體活動日趨減少。重要的是,不活動的生活型態除了會造 成孩童健康上的問題之外,較低身體適能的孩童在認知或學業表現上也較差(王駿濠, 2012)等人。可見身體活動與學習相互關聯,運動有助於認知與學習。 在情感方面,以社會心理學觀點看來,學校的團體運動中,每一位學生皆透過合作 的方式,學習與同儕建立良好的組織,依共同的目標努力完成團體性的合作學習,可以 提高體適能,增進個體的自信心,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對於情緒亦有極大的安定作用。 不論是哪一項情意目標都必須有豐富的運動知識和相當程度的運動能力,才能將情意目 標內化成為品格的一部分,所以情意教學無法脫離相關的認知與技能教學內容 (郭豐州、 黃奕仁 2007)。在體育活動或遊戲中需要各種不同角色,體育課、校內活動或運動比賽 中,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積極的社會化,透過良好的教學,則能有助於 穩定學生自我的正面價值、群體同化、積極態度的形成、價值教育和道德發展。 人類從一出生便開始與周遭的環境作互動,進而認識這個世界,隨著會爬、會走到 會跑、會跳,孩子所知道的事物也逐漸增加,過程中便是一連串的認知與身體活動的交 互作用,也就是 Piaget 的認知發展階段中,由感覺動作階段經過前操作階段到具體操作 階段都相當強調透過身體活動所獲得的經驗,因此,以身體活動為出發點,在身體動作 能力養成的過程中,相關的認知和情感也獲得發展,體育教學應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 等層面。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指出,孩子學習如何運動,同時也透過運動來學 習基礎動作能力和身體適能,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充實,身體活動 10.

(19) 在兒童健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驗;身體活動不但是身體與動作發展的主要元素, 也是兒童階段認知和情意發展的重要媒介,透過身體活動,兒童得以鍛鍊強健的體魄和 熟練的運動技巧,而參與身體活動也提供了認知和情意發展的經驗,三者相輔相成缺一 不可。. 第三節 體適能測驗中的立定跳遠 體適能是身體適應生活的能力,體適能較佳者,其完成工作效率高,並有效提升生 活品質,所以體適能檢測除了利於追蹤學生體適能優劣情形之外,了解學生學習問題與 困難,並透過課程安排與設計提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需之基礎體能,並透過規律的運 動習慣,而達到真正的身心健全。養成終身運動或不運動的習慣,早在童年便以建立, 創造增進與維持一個可以接受的體適能水準之態度,提供發展體適能要素的機會,是體 育課重要的目標。發展式體育客觀評價之焦點為,在需求與促進體適能發展環境中,提 昇 兒 童 的 能 力 , 和 增 強 學 習 動 機 , 而 體 適 能 ( physical fitness ) 含 有 健 康 體 適 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表現體適能(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二個要素。 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尤其是適應運動的能力,體適能較佳的人可以跑 得較快或較久,舉的較重,在目標的時間內,能較有效率的完成運動表現。體適能不只 是一種能力或特質,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包括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和柔軟性,是 健康體適能的組成要素;表現體適能則由平衡、協調、敏捷、速度及瞬發力等要素組成, 如果要在複雜、難度較高的活動中展現技巧,擁有良好的表現體適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方進隆,2014)。運動是提升體適能的構成要素,發展心肺能力、增進血液循環、降 低血壓都有所助益,除此之外體適能亦對提升自我概念,改進身體型態有所幫助,體適 能較佳對於學習專注力提升而間接影響學業成就,其次體適能也有利於體重控制。 依據教育部印行的「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 ,體適能的檢測項目共有身體質量指數、 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800 或 1600 公尺跑等五項。雖然是以健 康體適能的測驗為主,還包括有評量瞬發力的立定跳遠測驗。立定跳遠為表現體適能的 項目之一,列為體適能測驗項目主要為具有良好瞬發力的人,可提高工作能力與延伸複 雜的運動能力,相對地降低肌肉拉傷、關節扭傷或意外傷害的風險,在青年階段瞭解腿 部瞬發力的現況,除了提供運動項目及強度的選擇外,可當作日後設計運動處方的參考。 瞬發力是基本運動能力的要素之一,要評量一個人的瞬發力,通常可以從一秒以內的垂 11.

(20) 直跳、立定跳遠測驗到幾秒鐘的短距離衝刺測驗中觀察,瞬發力型運動的特性是速度快、 時間短、重複次數少、力量大,例如:田徑短跑、籃球、合球、網球、棒球、壘球、排 球、桌球、足球、體操、跆拳、拳擊、舉重等都包含瞬發力運動(林正常,2005)。肌 力與爆發力是現代體能增強重要因素之一,要在競爭激烈的競技運動中生存,必須要有 過人的肌力與爆發力(陳全壽,1998)。根據數據統計的結果,爆發力在足球場上 30 公尺以內的移動衝刺最多,再加上搶球、盤球、運球、跳躍、頂球等,而此項能力不佳 者必然無法成為優秀的足球選手(陳定雄,1991)。所以瞬發力為表現運動體適能的基 本條件,也是影響各項運動項目所需的必備條件。 在教育部所公告的中小學體適能常模中,14 歲、15 歲、16 歲、17 歲與 18 歲男生 的瞬發力(立定跳遠)表現平均數(括號內為四分差)分別為 185 公分(19)、195 公 分(19)、200 公分(20)、203 公分(18)、206 公分(19.5),而教育部在 2003 年 實施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報告指出,男女生身體質量指數、立定跳遠和 男生坐姿體前彎、心肺功能與 1997 年實施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報告比 較之下,出現退步情形,可見臺灣年輕學子的體適能明顯下降已是事實(教育部,2003)。 在體適能的測驗中,學生產生表現經由老師提供回饋,學生了解動作表現上的問題, 進而修正及調整動作型式,教師藉由表現結果進行評量,評析每位學生動作技巧上有了 參考依據,也提供學生更具體的指導方針。在過去傳統的體適能評量中,針對動作技能 的評量方式,多以結果取向作為評量的依據,其評量結果只能提供教師及學生成績的數 值,較無法提供教師及學生動作上修正的正確性。Haywood(1993)指出,完整的動作 評估應結合過程(process)取向及結果(product)取向。就動作型式評估方式而言,即 屬於過程取向,它透過質性的動作特徵描述,可以瞭解動作如何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 次的改變;而成績表現則是一種結果取向的評估方式,以表現的量為代表,即以實際的 距離計算量的多少,例如:立定跳遠的測驗,立定跳遠從起跳到著地動作過程的評估稱 之為過程取向;立定跳遠從起跳到著地動作的距離稱之為結果取向。此兩種評估方式各 有其優點,動作型式的評估方式可以藉由相關的動作發展層次,提供體育教師瞭解學習 者目前的動作成熟度為何,並針對動作缺失進行修正,或引導更高的動作層次出現;動 作表現可依具體數據了解成績表現,提供學生在學習上重要參考的依據。. 12.

(21) 第四節 立定跳遠的動作發展 位移技能是指能夠使個體在空間產生位置移動的動作技術,而跑、跳是最常見的位 移技能,沒有這一項動作技能,青少年的動作發展將受到阻礙。立定跳遠是以人體本身 為投射體的運動,屬於人類基本的移動性動作技能之一,實施動作者以兩腳同時用力向 地面推蹬,使身體向前產生斜拋運動,落地時兩腳必須同時著地(Wickstrom, 1983)。 黃福欽(2003)則認為立定雙腿跳的動作過程需要利用臀部的伸展以及手臂向前衝躍的 動作,做出向前與向上的動作,藉由完全伸展的身體,完成最大的高度與距離,立定跳 遠屬全身性身體動作,身體是向上且向前,立定跳遠的動作結構包括:起跳動作、空中 動作、著地動作。Gallahue 與 Ozmun(2002)、Payne 與 Isaacs(2002)指出跳躍動作 的發展順序,2 歲到 5 歲大的兒童已經可以做出雙足跳離地面及水平跳躍的動作,6 歲 到 7 歲的動作更加完整,8.5 到 9 歲時兒童就可以做出成熟立定跳遠動作,依上述可以 推論立定跳遠動作型式會依照年齡增長而逐漸趨向成熟。Payne 與 Isaacs(2002)也將 立定跳遠動作的發展細分幾個動作特徵:依手臂動作可以看出動作初期手臂向後擺動, 如煞車般的姿勢是為了防止身體因腿的彎曲造成向前的動量,接下來手臂在預備的時候 移到身體前面,在起跳時則是移到大腿旁邊,在成熟階段,預備動作的手臂由前向後擺 動,手臂向前和向上擺動,且在離地時手臂高舉超過頭部,並在空中手臂擴大延伸和向 前移動但不超過頭的高度。依起跳動作初期垂直力大於水平力,只有向上的動作,再來 形成跳躍動作,向上的力量還是大於向前的力量,起跳前膝蓋和臀部先屈曲,起跳的角 度會大於 45 度,成熟階段,起跳腳保持或小於 45 度的情況下,臀部和膝關節完全伸展。 依落地的動作初期,落地時,重心垂直落下,接下來落地時,大腿幾乎與地面平行,落 地時重心最接近支撐點,預備落地時,手臂往下而大腿用力向前推與地面平行,成熟後, 落地瞬間重心遠落在支撐點後面,但此時膝蓋彎曲且手臂向前伸,促使慣性將重心往前 移至腳上。 Ashby 與 Heegaard(2002)研究中指出有無擺臂在作用上的差異,擺臂垂直跳與 插腰垂直跳之差異,在於擺臂垂直跳能增加 21.2%的跳躍高度,而且增加 12.7%起跳瞬 間重心垂直速度;而在水平方向之跳躍動作,則在擺臂垂直跳較插腰垂直跳多了 29%的 成績,應該是手部擺動之協助平衡,並利用雙手控制起跳及落地動作,並在空中期利用 雙手來平衡重心過多的向前旋轉,因此擺臂垂直跳較插腰垂直跳來得有利。王俊杰(2003) 探討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以整體因素分析法進行立定跳遠動作 13.

(22) 型式層次評定,發現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其包含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腿部肌力、身體質量指數、及各身體關節活動度。在著地動作中,周鑫培(1993) 透過運動軌跡的模擬也驗證了當起跳角度越大,則跳躍的距離越遠,反之則較近,著地 時,著地角度越小則成績越遠,反之則較近。 從上述的動作特徵及研究可得知,立定跳遠的發展特性由手臂的帶動開始,之後隨 著身體的成長及立定跳遠動作發展的成熟,逐漸懂得運用軀幹、腳踝、膝部、臀部的身 體配合,並利用重心的轉移,做出較合適的起跳動作、空中動作與著地動作。Haywood (1993)的立定跳遠發展階段特徵中發現,層次越高的立定跳遠動作型式,在起跳時臀 部和膝關節完全伸展,當人體達到最高點後,盡可能延長空中時間,達到盡可能遠的落 地點,而在落地瞬間重心遠落在支撐點後,準備落地時迅速收腹舉腿,但此時膝關節彎 曲且手臂向前伸,顯示越高層次動作越趨於 Payne 與 Isaacs(2002)的成熟階段。廖雅 彬(2004)針對國小 7 歲到 9 歲男、女童動作型式以 84 名受試者,根據 Haywood 與 Kathleen(1993)之「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來評定動作層次,所得資料以皮 爾森積差相關、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分析立定跳遠距離、動作型式、 活動量與環境因素的性別、年齡層、前後測組別間差異,結果發現,動作型式是影響立 定跳遠距離的重要因素,立定跳遠動作會隨年齡增長而趨向成熟。有關學齡前後期兒童 運動能力之研究,大都著重於動作發展的範疇,劉純忠(2005)以年齡效應的觀點,探 討 4 至 6 歲階段的男童,以幼稚園中班、大班及國小一年級三個年齡層各 15 名男童為 對象,根據 Haywood(1993)之「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進行動作評價,得到 以下的結果:4 至 6 歲的男童,體格較高大者,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較成熟,成績表現 也較優異。身高、體重、立定跳遠的動作與成績表現有年齡差異存在,而且是隨著年齡 增長而趨向成熟,所以,此研究說明 4 至 6 歲階段的男童,在立定跳遠運動中的動作與 成績表現之間有相關,而且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發展成熟。 Haubenstricker 與 Branta(1997) 在探討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績表現的研究中發現, 學齡前兒童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績表現呈正向關係,所以成熟的動作型式對於運動表 現確實產生較佳的效果,但 Payne 與 Isaacs(2002)則指出學齡前兒童的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是偏向較不成熟的層次,而成熟的動作型式則在學齡期後期才會出現。據上述文獻 內容,動作型式在兒童階段層次高低會影響動作表現。. 14.

(23) 第五節 結語 Gallahue 提出沙漏模式(hourglass models),針對不同年齡提出適性的動作發展期 別,將人類自出生開始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四個階段,強調人們無法避免各動作階段 遺傳與環境帶來的影響,而遺傳因子卻是有限度,但後天環境的介入及終身學習,時間 與訓練的累積才足以填滿各階層動作發展的需求,作為教師、教練和父母,有好的機會 和義務去幫助學生制定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各階段發展良好的基礎。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指出,孩子學習如何運動,同時也透過運動來學習基礎動作能力和身 體適能,所以身體活動在兒童健全發展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經驗。體適能檢測雖以健 康體適能的測驗為主,但包括瞬發力的立定跳遠測驗,瞬發力是基本運動能力的要素, 瞬發力型運動的特性是速度快、時間短、重複次數少、力量大,例如,籃球、網球、排 球等都包含瞬發力運動(林正常,2005)。Gallahue 與 Ozmun(2002)、Payne 與 Isaacs (2002)指出跳躍動作的發展順序,8.5 到 9 歲時兒童就可以做出成熟立定跳遠動作。 青少年的動作型態是否也影響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或是在年齡效應下產生差異?值 得進一步探究。. 15.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透過下列的方法及步驟,以質性分析方法紀錄實驗參與者的立定跳遠動作 等級,再進行後續分析比較。其研究步驟可分為:實驗參與者、實驗儀器與設備、場地 佈置、實驗步驟、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等五節,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 本研究的實驗參與者為募集自願參與實驗之 14 歲、16 歲與 18 歲男性青少年,14 歲 50 名、16 歲 50 名、18 歲 49 名,參與實驗者共計 149 名男學生為施測對象,實驗參 與者之年齡、身高、體重資料,如表 1,參與實驗者平均年齡 13.8 歲、15.7 歲、17.6 歲; 身高方面,14 歲平均身高 160.8、16 歲平均身高 171.6 公分、18 歲平均身高 172.7 公分; 體重方面,14 歲平均體重 57.1 公斤、16 歲平均體重 63.5 公斤、18 歲平均體重 67.4 公 斤。在參與實驗之前,先請每位實驗參與者家長或監護人簽署「參與研究之家長(監護 人)同意書」並確認參與者身體無嚴重外傷及障礙後,以健康且無明顯外在疾病之男生 為對象,且無參加過立定跳遠訓練,並明確告知學生此實驗採自願參與方式,且拍攝之 影片僅供本實驗分析,不提供其他研究使用。在實驗進行之前,實驗參與者對本研究目 的、研究方法、實驗器材以及實驗步驟都能清楚了解。 表 1. 實驗參與者的基本資料描述統計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14 歲(n = 50)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13.8 162.8 57.1. 0.3 8.6 15.3 16 歲(n = 50). 13.2 138 32. 14.8 177 111.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15.7 171.6 63.5. 0.3 6.1 13.8 18 歲(n = 49). 15.2 155 49. 16.5 184 119.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17.6 172.7 67.4. 17.1 161 49. 18.5 187 104. 0.3 6.0 13.4 16.

(25) 第二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本研究工具主要是利用 DV 數位攝影器材收集實驗參與者立定跳遠之動作型式,進 一步使用影像擷取軟體後,透過動作檢核表來評定動作層次。在實驗中會用到的研究工 具不外乎攝影的儀器設備、電腦軟硬體等,茲將所用到的研究工具詳列說明如下:DV 數位攝影機(SONY HDR-PJ540)、攝影機三腳架、觀察檢核註記表、影像擷取軟體、 立定跳遠專用地墊、提示板、7.5 公尺捲尺、統計軟體、參加者基本資料。. 第三節 場地佈置 一、本研究的實驗場地佈置如圖 1 所示,空曠沒有雜物的綜合球館鋪設好綠色的立定跳 遠專用地墊,地墊全長 350 公分。教室前後各一個門,因此設計成一個入口、一個 出口,正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二、在實驗參與者左側矢狀面 6 公尺處,置放一架 DV 數位攝影機,鏡頭距離地板高度 為 1 公尺,拍攝範圍必須從參與者預備動作開始,至雙腳落地為止,以提供動作型 式評分之用。. 圖 1. 實驗場地佈置 17.

(26) 第四節 實驗步驟 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立定跳遠動作型式拍攝及成績測量。在進行之前兩週,進行溝通、 協調與抽樣選取,同時集合實驗參與者說明實驗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並將整個實驗流程、 實驗目的及重要性告知參與者,使實驗參與者對本實驗更加了解,有助於實驗的進行。 為了防止運動傷害實驗參與者需進行暖身(含伸展運動)後,於測量前提醒動作實施的 要領與要求,並進行 2 次試跳。正式開始實驗,每位實驗參與者進行 2 次最大努力立定 跳遠,動作測試期間,研究者皆以口頭告知參與者盡最大努力跳遠,若施測時腳超越起 跳線者,該次成績不計,給予回饋並重新進行,成績計算單位為公分。每位實驗參與者 立定跳遠測試時,須穿著運動服及球鞋。實驗流程說明如下:實驗前完成儀器設定及擺 設,與實驗參與者說明實驗流程,並進行暖身活動,開始施測,立定跳遠動作施測 2 次, 動作型式影像擷取,完成立定跳遠成績紀錄,實驗結束。.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本節主要的內容為實驗資料收集的過程,收集程序分成實驗前、中、後三個細節, 茲分述如下,實驗前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年齡、身高及體重等資料,實驗結束後進行 統計分析用。實驗中的資料收集,主要是立定跳遠動作型式的拍攝。由於每位受試者均 需盡全力完成成功的(即起跳不踩線、著地不後退跌倒)立定跳遠動作 2 次,以及配合 繪聲繪影的影像處理。實驗後資料的收集可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是立定跳遠成績的收集, 其次是起跳、飛行騰空與著地的動作影像收集。 本研究使用 χ2 考驗中的適合度考驗,分別考驗相同年齡之男性青少年立定跳遠動作, 在各種動作等級的人數百分比。使用 χ2 考驗中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考驗不同年齡之男 性立定跳遠在各動作等級人數百分比;使用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男性青少 年之立定跳遠動作型態與年齡對於立定跳遠距離之影響,並使用 Duncan 法進行事後比 較,以上統計的顯著性設定 α = .05。. 18.

(27) 表 2. 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 觀察編號 跳躍者姓名 跳躍者出生年/月/日 測試日期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下肢 單腳起跳。從開始姿勢,跳躍者以單腳向前跨步。通常少有預備性的腿部收 縮。 膝蓋先伸展。跳躍者在腳後跟離地前開始伸展膝關節,導致跳躍動作過於垂 直,無法達到最遠的水平距離。 同時伸展。跳躍者在腳後跟離地時,同時伸展膝關節。 腳後跟先抬起。跳躍者的腳後跟先離地,膝關節才接著伸展。跳躍者似乎是 踮腳起跳。 上肢 無動作。手臂維持不動,起跳後可能呈現"揮動翅膀"的動作(肩胛帶縮回) 手臂向前揮動。手臂從肩膀處向前擺動,但也可能是向兩側張開(在肩膀處外 展)。 手臂伸展,然後再部分收縮。手臂在腿部收縮時一起向後伸展,接著在起跳 時一起向前擺動。手臂擺動絕對不會超過頭頂。 手臂伸展,接著完全收縮。手臂在腿部收縮時一起向後伸展,然後向前擺動 到超過頭頂的位置。 全身 垂直分力可能較水平分力大;導致往上跳而不是往前跳。因此在腿部伸展至 質量中心前時,手臂往後擺動做為剎車,阻止軀幹的動量。 手臂在預備階段時前後擺動,但是在騰空階段時向兩側擺動(飛行動作)。膝 關節和臀部較第一階段更完全地屈曲和伸展。起跳的角度明顯超過 45 度角。 著地時重心落在支撐面上,大腿垂直於支撐面,而不是像第四階段中的到達 姿勢,是平行於支撐面。 預備階段時,手臂前後擺動。起跳前膝關節與臀部完全屈曲。起跳時,手臂 向前延展,但不超過頭部的高度。膝關節可能完全伸直,但是起跳角度仍然 超過 45 度角。著地時,大腿尚未完全平行於地面,從額狀面看時,重心接 近支撐面。 將起跳時,手臂劇烈地前後延展,並在起跳時達到完全的伸展。在以約 45 度角起跳時,臀部與膝關節完全伸展。預備著地時,手臂向下,腿部猛然向 前,直到大腿平行於地面。腳著地時,重心遠遠落在支撐面後,但是膝關節 屈曲,手臂向前,以將重心帶往更遠處。. 資料來源:翻譯自 Seefeldt, Reuschlein 與 Vogel(1972)、Clark 與 Phillips(1985). 19.

(2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各年齡層青少年立定跳遠動作型態對動作表現的影響, 實驗所得數據經處理後,將結果分為五節加以說明:第一節、評分者間的信度分析;第 二節、各年齡層的立定跳遠型態之適合度考驗;第三節、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等級之百 分比同質性考驗;第四節、各年齡層與投擲動作型態的投擲距離分析;第五節、綜合討 論。. 第一節 評分者間的信度分析 根據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將本研究在實驗時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動作 階段分析,經由 2 名教學年資 10 年以上之中學體育教師,依據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觀察 檢核表依 Seefeldt, Reuschlein 與 Vogel(1972)、Clark 與 Phillips(1985)所編製之立定 跳遠動作評量階段,合併為本研究之檢核工具,每位評分者根據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 檢核表之動作特徵,對實驗參與者立定跳遠的動作層次進行分析,將上述資料做以下統 計分析。結果發現上述資料 Kappa 一致性係數,在上肢、下肢及全身分別為.501、.234、.321 (ps < .05)。因此,兩名實驗的評分者對於實驗參加者的動作類型觀點評判具有一致性 看法。確定評分者間一致性後,再由兩位評分者中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出 1 位評分者,該 評分者負責分析並記錄本實驗參與者之立定跳遠動作。. 第二節 各年齡層的立定跳遠型態適合度考驗 為了解 14 歲、16 歲、18 歲等青少年的立定跳遠型態在各年齡層分布狀態,因此 研究則對上肢、下肢、全身等三個動作層面各年齡層在立定跳遠型態之適合度考驗,進 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如表 3,就整體動作的動作發展類型而言,14 歲男生在上肢動作 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沒有達顯著差異,χ2(2) = 1.24, p = .538,顯 示在三種動作發展類型中,14 歲男生分佈一致,約略各有 33.3%;針對 16 歲男生進行 上肢動作適合度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百分比達統計 的顯著差異,χ2(2) = 6.25, p = .038,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多數的 16 歲男生分佈在階段 20.

(29) 3、階段 4,而 16 歲男生在階段 1、2 則就相當少;針對 18 歲男生進行上肢動作適合度 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百分比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2(2) = 10.57, p = .005,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18 歲男生在階段 1、2 則就相當少,多數的 18 歲男生分佈在階段 3 與階段 4。 另外,分析 14 歲男性青少年的立定跳遠動作在下肢動作發展型態之適合度統計結 果顯示,14 歲男生在下肢動作 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沒有達顯著 差異,χ2(2) = 2.68, p = .262,顯示在三種動作發展型態中,14 歲男生分佈一致,約略各 有 33.3%;對 16 歲男生進行下肢動作適合度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百分比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2(2) = 11.32, p = .003,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 多數的 16 歲男生分佈在階段 3、階段 4 約佔 78%,而 16 歲男生在階段 1 與 2 則就相當 少;對 18 歲男生進行下肢動作適合度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 型態分佈百分比達統計的未顯著差異,χ2(2) = 2.74, p = .255,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多 數的 18 歲男生分佈在階段 3 與階段 4,在階段 1、2 則人數相對較少。 接著分析 14 歲青少年在立定跳遠動作型態類型中全身動作的統計分析結果,14 歲 男生在全身動作 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沒有達顯著差異,χ2(2) = 2.68, p = .262,顯示在三種動作發展類型中,14 歲男生分佈一致,約略各有 33.3%;對 16 歲 男生進行全身動作適合度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百分 比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2(2) = 19.84, p < .001,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多數的 16 歲男生 分佈在階段 3、階段 4 佔 96%,而 16 歲男生在階段 1、2 則就相當少;對 18 歲男生進 行全身動作適合度的分析,顯示階段 1、2、階段 3、階段 4 等三種型態分佈百分比達統 計的顯著差異,χ2(2) = 10.57, p = .005,從各階段的人數看來,多數的 18 歲男生分佈在 階段 3 與階段 4 佔 95.9%,在階段 1、2 則人數相對較少。. 21.

(30) 表 3. 各年齡層不同動作等級之適合度考驗 年齡. 階段 1、2. 階段 3. 階段 4. χ2(2). p. 1.24. .538. 6.52 10.57. .038 .005. 2.68 11.32. .262 .003. 2.74. .255. 上肢(N = 149) 14 歲. 18. 13. 16 歲 18 歲. 11 12. 14 10. 14 歲 16 歲. 13 6. 22 25. 18 歲. 11. 18. 14 歲 16 歲. 13 2. 22 26. 15 22. 2.68 19.84. .262 <.001. 18 歲. 2. 28. 19. 21.35. <.001. 19 25 27 下肢(N = 149) 15 19 20 全身(N = 149). 第三節 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等級之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為探討各年齡在各階段的人數分佈狀況,研究遂就上肢各發展階段的人數與年齡組 別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如表 4 所示,14 歲、16 歲與 18 歲學生在上肢各發 展階段的人數百分比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2(4) = 4.25, p = .374,表示實驗的青少年男 性的立定跳遠型態,在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分佈百分比均是相同,其中階段 1、2 的人 數約佔全體總數 27.5%、階段 3 的人數約佔全體 24.8%、階段 4 的人數約佔全體 47.7%。 為瞭解各年齡層在各階段人數分布情形,研究遂就下肢各發展階段的人數與年齡組 別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如表 4 所示,14 歲、16 歲與 18 歲學生在下肢各發 展階段的人數百分比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2(4) = 4.49, p = .344,表示本實驗結果男性 青少年的立定跳遠在下肢動作發展,在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分佈百分比人數比例相似, 並無因為年齡較大,而在下肢動作型態上較成熟,其中階段 1、2 的人數約佔全體總數 20.1%、階段 3 的人數約佔全體 43.6%、階段 4 的人數約佔全體 36.2%。 接者分析各年齡層在全身動作在各階段的人數分佈情況,研究就全身動作各發展階 段的人數與年齡組別進行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如表 4 所示,14 歲、16 歲與 18 22.

(31) 歲學生在全身動作各發展階段的人數百分比達統計達顯著差異,χ2(4) = 16.23, p = .003, 顯示青少年男性的立定跳遠型態在全身動作各的各年齡層發展階段分佈百分比有所差 異,階段 1、2 的 14 歲的人數明顯多於 16 歲與 18 歲。階段 3 的人數在各年齡層的發展 階段分佈百分比約為相同,約佔全體 51%;階段 4 的人數在各年齡層的發展階段分佈百 分比也大約相同,約佔全體 37.6%。 為了解年齡是否能預測動作發展階段,在上肢、下肢與全身動作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表 4 的結果顯示只有在全身動作方面的2 = .131,表示男性青少年在立定跳遠全身動作 發展階段,可以由發展階段來預測其年齡。 表 4. 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等級之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結果 年齡. 階段 1、2. 階段 3. χ2(4). 階段 4. p. 1. 2. 上肢(N = 149) 14 歲 16 歲 18 歲. 18 11 12. 13 14 10. 19 4.246 25 27 下肢(N = 149). .374. < .001. .091. 14 歲 16 歲 18 歲. 13 6 11. 22 25 18. 15 4.492 19 20 全身(N = 149). .344. .024. .081. 14 歲 13 22 15 16.225 .003 16 歲 2 26 22 18 歲 2 28 19 註:1 為年齡預測發展階段,2 為發展階段預測年齡。. < .001. .131. 23.

(32) 第四節 各年齡層與立定跳遠動作型態的跳遠距離分析 為了分析研究各年齡層與動作發展階段對於立定跳遠表現的影響,對各年齡動作發 展組別,描述統計資料如表 5。 表 5. 各年齡組別在上肢、下肢與全身發展階段的立定跳遠平均數(M)和標準差(SD) (單位:公分) 14 n. M. 16 SD. n. 18. M. SD. n. M. SD. 上肢 階段 1、2. 18. 156.4. 26.3. 11. 186.8. 23.4. 12. 182.9. 23.5. 階段 3. 13. 178.5. 19.7. 14. 198.9. 16.2. 10. 210.5. 18.5. 階段 4. 19. 195.3. 22.5. 25. 225.0. 26.5. 27. 220.8. 24.0. 下肢 階段 1、2. 13. 154.6. 33.4. 6. 170.8. 16.3. 11. 186.8. 22.5. 階段 3. 22. 173.2. 16.1. 25. 204.2. 23.3. 18. 200.6. 20.6. 階段 4. 15. 201.7. 18.3. 19. 228.2. 21.6. 20. 229.8. 21.1. 全身 階段 1、2. 13. 148.5. 27.3. 2. 150.0. 14.1. 2. 177.5. 17.7. 階段 3. 22. 176.6. 17.7. 26. 201.2. 19.9. 28. 200.5. 24.2. 階段 4. 15. 202.0. 16.9. 22. 224.3. 26.9. 19. 225.8. 24.3. 本研究遂就實驗參加者的年齡與上肢動作發展階段進行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 析,結果如表 6 所示,年齡與上肢發展階段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4, 140) = 0.53, p = .712,因此,本研究則須就年齡與上肢發展階段的主要效果進行分析。年齡的 主要效果分析顯示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21.64, p < .001, 2 = .236,再進一步經 Duncan 法事後比較後,發現 16 歲(209.3 ± 28.2 公分)與 18 歲(209.4 ± 27.4 公分)青 少年的立定跳遠表現均優於 14 歲(176.9 ± 28.4 公分)的青少年。此外,上肢發展階段 的主要效果分析顯示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34.45, p < .001, 2 = .330,再進一步 經 Duncan 法事後比較後,發現各年齡青少年上肢發展階段 4(215.4 ± 27.2 公分)的立 定跳遠表現均優於上肢發展階段 3(194.9 ± 21.9 公分),且上肢發展階段 3 的立定跳遠 24.

(33) 表現也優於發展階段 1、2(172.3 ± 28.1 公分)。 本研究亦針對下肢動作發展階段與實驗參加者的年齡進行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 分析,結果如表 5 所示,下肢發展階段與年齡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F(4, 140) = 0.603, p = .661,所以,年齡與下肢發展階段必須就主要效果進行分析。年齡的主要效 果分析顯示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23.59, p < .001, 2 = .252,再進一步經 Duncan 法事後比較後,如表 5 發現 18 歲(209.4 ± 27.4 公分)與 16 歲(209.3 ± 28.2 公分)青 少年的立定跳遠表現相近,但皆優於 14 歲(176.9 ± 28.4 公分)的青少年。另外,在下 肢發展階段的主要效果分析顯示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49.24, p < .001, 2 = .413, 再進一步經 Duncan 法事後比較後,發展階段較為成熟的組別立定跳遠表現皆優於階段 較低的組別,因此,發展階段各年齡青少年下肢發展階段的立定跳遠表現發展階段 4 (221.4 ± 23.6 公分)優於發展階段 3(192.7± 24.5 公分),發展階段 3 也優於發展階段 1、2(169.7 ± 30 公分)。 接著本研究以年齡與全身動作發展階段進行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 5 所示,年齡與全身發展階段的交互作用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4, 140) = 0.460, p = .765, 所以本研究必須就年齡與全身發展階段的主要效果進行分析。年齡在主要效果分析顯示 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8.61, p < .001, 2 = .110,經 Duncan 法事後比較後,如表 5 發現 18 歲(209.4 ± 27.4 公分)與 16 歲(209.3 ± 28.2 公分)青少年的立定跳遠表現 相似,並皆優於 14 歲((176.9 ± 28.4 公分)的青少年。而在全身發展階段的主要效果分 析顯示達統計的顯著差異,F(2, 140) = 33.93, p < .001, 2 = .326,再經 Duncan 法事後比 較後,發現各年齡青少年全身發展階段 4(218.9 ± 25.5 公分)的立定跳遠表現最佳,優 於全身發展階段 3(193.9 ± 23.5 公分),且全身發展階段 3 的立定跳遠表現也優於發展 階段 1、2(152.1 ± 26.2 公分)。. 25.

(34) 表 6. 各年齡組別和發展階段的立定跳遠表現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變異來源. MS. F. p. 2. power. post hoc. 上肢 年齡(A)a. 11658.24. 21.64. < .001. .236. 1.00. 14 < 16, 18. 發展階段(B)a 18562.69. 34.45. < .001. .330. 1.00. 1&2 < 3 < 4. 0.53. .712. .015. .18. A × Bb. 286.92. 誤差 c. 538.83 下肢. 年齡(A)a. 11294.99. 23.59. < .001. .252. 1.00. 14 < 16, 18. 發展階段(B)a 23573.50. 49.24. < .001. .413. 1.00. 1&2 < 3 < 4. 0.60. .661. .017. .20. A × Bb. 288.73. 誤差 c. 478.79 全身. 年齡(A)a. 4399.65. 8.61. < .001. .110. 發展階段(B)a 17342.75. 33.93. < .001. .326. 0.46. .765. .013. A × Bb. 235.17. 誤差 c. 511.08. 註:adf = 2, bdf = 4, cdf = 140. 26. .965 1.00 .156. 14 < 16, 18 1&2 < 3 < 4.

(3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身體發展的狀態,並以客觀的立場來 探討動作發展的過程,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指出,學童的成長是一種向上發展 與增加的過程,了解其身體發展與各階段發展的型態,透過課程規劃,針對學生的需求 安排適性的課程。在體育活動中,跳躍是各項動作技能的基礎能力,包括籃球跳投、排 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等,皆須要借重跳躍的技巧。跳躍能力基本的檢核方式最常見的 就是體適能立定跳遠的測驗,透過檢測瞭解各年齡層立定跳遠發展的狀況,才能提供學 生更適性的課程方針。 本研究所使用的觀察檢核表依 Seefeldt, Reuschlein 與 Vogel(1972) 、Clark 與 Phillips (1985)所編製之立定跳遠動作評量階段,合併為本研究之檢核工具,每位評分者根據 立定跳遠發展階段觀察檢核表之動作特徵,對實驗參與者立定跳遠的動作層次進行分析, 在上肢、下肢與全身動作因為在階段 1、2 的人數較少,所以在統計分析前先將兩階段 進行合併。由於各年齡層與不同的動作發展在跳遠距離上均未產生交互作用,但在上肢、 下肢與全身三種動作發展上主要效果分析都呈現顯著差異,由圖 2 中顯示階段 4 優於階 段 3,階段 3 優於階段 1、2。研究顯示發展階段越成熟,立定跳遠成績越遠,邱政皓(2005) 指出為 (eta square)是一種常用來了解自變項對依變項影響的統計方式,從計算式的 2. 定義也可以知道 除了作為自變項對依變項解釋的強度指標,也被視為效果量(effect 2. size)的指標,通常 數值高過.138 屬於高關聯強度。依檢查表動作層次的分析,從研 2. 究的統計分析資料表 6 得知,本研究的動作型態對於立定跳遠距離,在發展階段的. 2. 統計數據上,上肢、下肢與全身分別為.24、.41 與.33,數據顯示本研究檢核表在動作發 展對立定跳遠屬於高關聯強度。因此,研究結果為評分工具提供實證基礎,確實從動作 層級上可分辨立定跳遠的距離。. 27.

(36) A. B. C 圖 2. 青少年各年齡與動作型態的立定跳遠距離。A.上肢、B.下肢、C.全身。 *p < .05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n, 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θ for the rate of convergence of Algorithm 4.1, by using this algorithm with α = 15 and four different θ to solve a test ex- ample generated as

Numerical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some convex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s (SOCPs) by solving the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reformulation of the KKT optimality conditions,

Chen, The semismooth-related properties of a merit function and a descent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vol.. Soares, A new

Particularly, combin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two papers, we may obtain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merit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ϕ p has a better a global convergence and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By exploiting the Cartesian P -properties for a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we show that the class of regularized merit functions provides a global error bound for the solution of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erivative in the Hadamard sense of a vector-value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he

Research on Wu Isle , the nests of pirates in Fe-Chen during Ga-Ching Year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