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德黑蘭禁忌 限制的情與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德黑蘭禁忌 限制的情與慾"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94期

2018/09/23

德⿊蘭禁忌 限制的情與慾

記者 李沛榆 文 夜幕降臨,⾞在⾺路上⾏駛著,廣播節⽬正按時播送:「全能的神以⼀種特別的 ⽅式創造了女⼈的⿐⼦,使其完美搭配頭⼱的佩戴」,電影以此為開頭,諷刺地 敘述著伊朗社會中普世的男性價值,為劇中三個悲慘德⿊蘭女性的故事拉開了序 幕。在伊朗這個政教合⼀的國家,「貞節」尤為重要,「性」與「女⼈」則是禁 忌。檯⾯上,⼈們似乎恪守教義,但內⼼最原始的慾望卻暗潮洶湧,⼀個⼜⼀個 問題也因此接踵⽽來。本片由伊朗導演阿裏•蘇讚德的⾸部作品,⼀推出便成功入 選坎城影展影評⼈週。

(2)

電影海報上莊嚴的偉⼈⾯前卻是熱情擁吻的情侶,顯露出「傳統」與「現實」的 衝突。(圖片來源/viewmovie)

⽗權社會 逃不出的沼澤

電影前段採⽤真⼈拍攝,後期則將畫⾯轉以動畫呈現。採⽤此拍攝⼿法最根本的 原因,其實是政治層⾯的考量,更令⼈感慨的是,這部本⼟導演的作品⾄今仍未 曾在伊朗的影院上映。導演特以陰鬱的⾊調詮釋故事,觀影過程則⼀直壓抑在電 影沈重的氛圍中。⼤量的⼈物特寫畫⾯,如:為了⽣計出賣⾝體的Pari,在進⾏ 「交易」時臉上的五味雜陳;無法說話的兒⼦,在⺟親⼯作時的冷眼旁觀;Pari 入獄探望吸毒被捕的丈夫,企圖與其離婚時,遭受的無情拒絕;想要訴諸正義, 卻因沒有丈夫的離婚許可,遭到法官駁回的冷漠;當Pari為了離婚,提出「願意 做法官情婦的請求」時,法官那邪惡的⼀笑。⼀幕幕特寫鏡頭⾚裸裸地揭⽰了德 ⿊蘭⿊暗,直接⽽深刻。

(3)

護的弱勢,卻得不到社會沒有任何⼒量的⽀持,此設定也為故事增添悲劇性。 「法庭」應是正義的象徵,但現實卻利⽤司法的威權與壓迫進⾏反撲,⼗八個⽉ 的苦苦請求,終究敵不過出賣⾁體的承諾。法官的承諾看似為顛沛流離的⺟⼦帶 來更好的⽣活,其實只是利⽤職務之便,隻⼿遮天,滿⾜⼀⼰私慾。真正的殘酷 源於⽣活中的不平等,偽善的⽗權體制令⼈⼗⾜厭惡。在這個權⼒不對等的世 界,女性仿彿只是男性操控的棋⼦,即使如⾶蛾撲火般想要掙脫束縛,掙扎也只 是徒勞。

⾃由與放縱 無法承受的後果

Babak是個⼀⼼想要成為⾳樂⼈、搞前衛⾳樂的男⼤⽣,但即使⾝在⽗權社會, 他的存在也是⼀種禁忌,因爲他所持的信念與傳統價值背道⽽馳。剛開始,我疑 惑於導演如何將⼀男性⾓⾊變得悲情?因為在伊朗,即使男性上了斷頭台,仍有 被釋放的機會,若在最後將他賜死似乎少了點震撼性,最終的結局藉由劇情⼀連 串的鋪陳,變得有跡可循,同時也耐⼈尋味。 在藥物的刺激下,Babak與萍⽔相逢的女⼦Donya發⽣關係,⼀夜的激情卻令⽇ 後的他陷入無盡煩惱與糾結。當Donya向Babak要求重建處女膜⼿術的醫療費 ⽤,天價的⼿術費令Babak選擇逃離德⿊蘭。即使透過Pari籌⾜了錢,想到⾃⼰後 半⾝為了償還債務,要過著更為不濟的⽣活,他成了不負責任的懦夫。這個選擇 雖然⾃私但卻可被預⾒,因為即使⾝為男性,Babak依舊是極權下的⼀顆棋⼦, 不被接納、有志難伸,留在德⿊蘭的痛苦令他無法承受。導演以他過去的經歷, 刻劃出「德⿊蘭」的細緻與殘酷,彷彿運⽤電影傳達⼼中所思:封閉、壓抑的統 治已使⼈們絕望,「離開」是⼈們微弱的吶喊。看完電影後,便會發現Babak的 結局其實仍帶有希望,畢竟在任何事物⾯前,⽣命永遠是最重要的。離開後迎接 他的,或許是更為⾃由的天空,代價卻是無盡的良⼼譴責。 Babak離開了,Donya卻沒那麼幸運,與Babak的⼀夜狂歡後失去處女之⾝,所 有的幻想化為泡影,因為在伊斯蘭的世界,「貞操」甚⾄⼤於性命。

豪⾨⽣活 最⼤的悲劇

Sara是Pari的鄰居,好似籠中⿃的她,⾏為時時刻刻被檢視,唯有循規蹈矩,做 出符合丈夫、婆婆期待的⾏為⽅能⽣存。這正是德⿊蘭社會的縮影,女性無時無 刻被審視著,只能⼀直卑躬屈膝、保持「討好的姿態」:Sara即便不喜歡,卻總 是要和顏悅⾊地附和著婆婆;沒有丈夫的同意,讓她只能放棄⼯作。電影中多次 出現的「⾶翔⿃群」是她的⼼中的渴望,但「困在電線桿上的風箏」才是她真實 的寫照。為了⾦錢需要出賣⾝體的Pari竟令她感到羨慕,因為Pari在⾏動上是⾃由 的。

(4)

知道事情後勃然⼤怒的丈夫(圖片來源/⾦⾺影展) ⼀通在酒精作⽤下、玩笑似的通話,令Sara的⽣活產⽣天翻地覆的變化。⼀天酒 醉後,Pari和Sara玩笑似的打了⼀通「勾引電話」給清潔⼯。那夜,清潔⼯在約 定地點苦等無果,盛怒下揚⾔將事情公諸於世。我常想:為何簡單⼀通電話能引 起如此軒然⼤波?仔細想想,這個看似玩笑的⾏為,其實觸犯了「禁忌」—女⼈ 永遠不能戲弄男⼈,即使對⽅的地位是如此的卑微。電影進入尾聲時,萬念俱灰 的Sara,穿著丈夫為腹中孩⼦製作的風箏,縱⾝⼀躍,結束了⾃⼰的⽣命。看似 美滿的⽣活實為劇中最⼤的悲劇,她的死亡也將觀眾的情緒推向⾼潮。

當所有不幸交織在⼀起

電影中的三位女性(Pari、Donya和Sara)各⾃⾯對命運中的不幸,當導演將所 有情節交織在⼀起,沈重感頓時加重。雖然三⼈所追求的不盡相同,但同樣地⾛ 向了悲慘的境遇。在⾓⾊選擇上,導演設定了三種⾝份:「未婚」、「已婚」與 「將離婚」,以處在不同⼈⽣階段的三位女性的⾯貌,企圖還原德⿊蘭女性的整 體現況。她們雖然⾝份不同,卻仍相互相扶,相反的,「⾼⾼在上」的男⼈只剩 虛偽:Sara的丈夫背著懷孕的妻⼦與別的女⼈發⽣關係,卻始終無法原諒妻⼦的 「那通電話」;公公眉⾶⾊舞的看著艷舞,但在有⼈進⾨的瞬間正襟危坐,將頻 道切換成新聞。所謂的「禁令法典」其實只適⽤於女性,在男⼈⾯前形同虛設。

⽤電影發聲 嚮往⾃由新時代

《德⿊蘭禁忌》在敘事⼿法上並沒有太多創新,以最直截了當的⽅式,抨擊整個 荒誕的社會。導演戳破了教義籠罩下的假象,顯露了傳統禁錮與⾃由思維沖擊 下,危機四伏的社會:嚮往⾃由的⼈備受「保守」壓抑,同時也被那些依靠宗教 和⽗權的偽善⼈⼠,推入另⼀個深淵。性交易、毒品泛濫、⿊市⾏醫則是悖論中 衍⽣的社會亂象,德⿊蘭儼然成了表⾯虔誠有序,實則墮落腐敗的⼈間煉獄。電 影⼤尺度地描述伊斯蘭性別歧視及道德禁忌,三個女性的荒謬命運令觀眾得以⼀ 窺伊朗女性「被限制的⾃由」;對⽩除了串連前後劇情,更是對社會不公正的直

(5)

只是結局的不同切入點罷了。電影作為傳播媒體有著巨⼤的影響⼒、甚⾄⾜以撼 動整個世界,以此為判準的《德⿊蘭禁忌》是成功的。在電影上映前後,伊朗女 性在建國38年後,⾸次被允許進入體育場觀看比賽。無論這個改變是政治宣傳的 把戲,抑或是搪塞國際「性別不平等」的批評,都是在性別平權抗爭中舉⾜輕重 的⾥程碑。無論箇中原因,⾝為觀眾的我們,真⼼希望電影中的悲慘女性成為絕 響,現實中悲劇將不會繼續上演。 縮圖來源:⾦⾺影展     記者 李沛榆 編輯 郭玟妤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天然氣多元化供應: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波蘭曾呼籲歐盟成立能源 同盟(Energy Union),並在 Swinoujscie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影片: 20210601 公視手語新聞 - YouTube.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金門除酒廠及陶瓷廠等少數工業外,因水源不足及其他因素影響,各種產業發展有限,過 去一直是人口外流的地區。但自 1993

學校須在註冊日通知學生有關的校本應變安排 由於今年為 非抽樣年 ,如個別學校因惡劣天氣 或特殊情況而停課,可根據 校本處理機制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