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孔子的體育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孔子的體育思想"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4T 定詩、書、贊周易、作春秋、定儀禮、繼往里,啟後學,可謂集大成;其知識兼容政治、道德、教育等,思想的 領域,可謂深厚@體育本為教育的一門,孔門雖無體育之名,然有體育之實,教育和政治思想內,頗富靈寶體育思想的 內涵。 一、動機 •• 本文之旨,在發掘孔于的體育思想,一來做為從事教學的龜鑑,二來將體育思想釐清,俾使志於體育思想 研究者,有昕遵循 E 三來考察古代體育思想真髓,做為當前體育措施的參考。 一一、研究方法 •• 本文採教育哲學研究法,將體育思想分類。並以孔于的政治、道德和教育哲學為體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一

一-T研究資料

••

舉凡六經以及後人的著述皆列為參考。間

四、體育思想的內涵 •• ω 體育的本質是一種車國民體育,在戰時是一種戰門的能力;平時是一種祭典和康樂的技能。 ω 體育對象上,重脫男子體育,認為透過體育活動可以改變人性,然體育非萬能。 ω 體育的目的,旨在增進健康、習禮、增進戰門能力和康樂生活的預備-ω 體育的教材 •• 包括射、御、舞等基本課程。以及劍術、田獵、旅遊、垂釣等休閒活動,同時配合禮教進行 o mw 體育的教法 •• 採用反覆練習、思考、自動、興趣、個性適應及社會化等教學原則。 五七 (1v

(2)

五八 {2)

子L

蘇雄飛

4 固

f心

P惘

,且4、

~

第一章

緒論(研究動機、方法、資料、綱要)

研究動機 •• 釋迦、孔子、蘇格拉底和耶蘇四人被喻為世界四鑿,也被世人稱為人類的教師(註一)。能稱得上人類教 師者,他的德行人格必為人們所感動和尊崇;他的思想學識必為後人所共鳴和理解,更進一步他的貢獻也法及人類的文化 。釋迦以雄心悲心慎,弘揚佛法,普渡眾生;耶蘇以博愛胸襟,推展教義,挽教生靈 F 他們臥宗教的思想,勸人追求抽象層 眾的幸福,顯然與現世幸福的追尋,抨格不入。孔子部不叫人出世,而是「立人之極」,其能受人尊奉不衰,主要原因是 學說本乎人情,合於人性,絕無標新立異,聳人聽聞之處(註一一)。釋迦基督諸聖哲的為人,固然受人景仰,但總覺有許 多地方是我們學系到。孔子一生所言所行,成為人類生活範圍內極親切有味的庸言庸行,只要努力學習,皆有所成,並且 給予學習的人有無限的希望?故顏淵唱然歎曰:「仰之彌高 d 鑽之彌堅,膽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 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故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l 」(于罕篇)。蘇格拉底以正確求知之法 則,給人釐定思想的方位,被尊稱希臘哲學的開山祖師,其以身殉道的人格,為世人所感動;其春風化雨之典範'為後人 所尊崇。然在成就方面卸無法與孔子比擬,孔子是一位封學家、政治家、軍專家及教育家,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代表中國文化的孔子,對世界文化而言,無異是中國的標幟。他不是遺世超凡的仙佛,而是人類中出類拔萃的聖人, 是我國文化的蓄水庫,以前的典章制度、學說著述,無分五細,幾乎皆灌入了這深、瀾的思想水庫,經過濾、澄清、淨化後 ,又奔鴨而下,、法及後世的子子孫孫。二千年來,他的言語思想不僅深深鱗久中華兒女的心扉,而且他的教化渾故異邦外 族,同化夷狄蠻貓及臣服了來朝的韓、日、越南。其豐功偉業,歷代君王尊奉為至鑿,並賜封後裔,就是遠邦異族,也廣 設孔盾,以表嚮往。梁啟超先生在、「孔子」一書說 •• 「我 F 所自產者,何一不受蜴於孔子。其學悶,孔子之學問也;其倫 理,孔子之倫理也;其政治,孔子的政治也。其人才皆由得孔子之一體以與;其歷史皆演孔子之一節以成,有無孔子則中 國當非復二千年來之中國。」〈註三)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育高自 2) 也說 •• 「﹒孔子不但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亦為世界民 族的光榮。孔子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觀念,實為世界大同的象徽。」陳立夫先生在「四書道貫」中酋說:「孔子承吾祖先所 一 159 一

(3)

遺留之偉大發明,加以整理闡釋,紹述而發揚之,使之成為有系統之學術思想。」‘足見孔子學術之淵博,道行之高起,教 化之普施,及貢獻之至大。宋朝大儒張載酋有四句偈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里繼絕學﹒'為萬世閱太平。」, 將此干古名言,來形容孔子之成就,實不為過矣! 從教育史上觀察,哲學家討論教育問題,不把他的哲學主張應用到教育的實施上是很少的(註四),孔子是哲學家自 然有自己教育思想的系統存在。教育哲學是以人為對象,從兒童到成人皆是。人是有生命的,陶治人而不知其肉體形態、 身心功能、發展及生長狀況,是不會有完美的結果,教育之有體育,即來自丸之生理、心理及社會行為需要訓練。孫邦正 先生在基編譯之「教育哲學」一書中說 •• 「精神活動和體育活動五相關聯,而不是可以截然劃分的,體育活動中含有道德 訓練,技能活動含有知識的探求,而且在技藝熟練的時候,也時有審美的活動。」可見體育與教育休戚相關,教育缺乏了 體育,教育則建缺不全;體育失去了教育,體育則面目全非,換句話說教育思想中存有體育思想。孔子所處的時代,著重 德、智、體三育教育,雖無體育之名,但有體育之實,禮記內則所載舞句、舞象、學射、學御等課程,體育之實,彰彰顯 著。因此本文所講之「體育」一辭,係指廣泛之體育,也是體育史上的體育。孔子在教育思想中,對體育之內容,有獨特 之見解,若能引伸解析其思想的內涵,將可釐訂出其體育思想的真面目。 本文研究的動機,旨在發掘孔子的體育思想,故先著手於哲學思想體系的研究,就中探出體育的眉目。從體育史上鳥 轍,凡講到中國古代體育,每一位作者都會肅然的筆述孔子的體育觀,唯鮮有專論對其體育思想做系統的整理和闡述。本 文之作,是想以現代體育思想之眼光,從他的哲學思想中,擷取要點,引仲、歸納、組織其體育思想體系,進而批判得失 。一來傲氣體育從業人員,從事教學待人的龜鑑'二來藉重教育哲學的方法,將體育思想研究的過程釐淆,俾使志於體育 思想研究者,有所遵循。‘三來鑑察古代體育思想的真髓,做為當前體育措施的參考同時本人也藉此機會,轉勵自己,努力 思考,以孔子體育思想系統,傲氣個人進入體育哲學領域的進一步。 研究方法 •• A7 日體育無法脫離教育的藩籬,建立完整的思想體系,唯有藉周教育思想來彌補缺憾。因此本文參照教育 哲學研究的途徑(註五),將體育思想分為體育本質論、體育對象論、體育可能論、體育目的論、體育課程論、體育方法 論(註六)。首先以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教育哲學為基礎,建立孔子體育思想體系,然後藉助一般資料來填集。至於以 純思辨的形上命題或玄學之假設字義,來說明體育思想,本文盡力避免,換句話說,不走入抽象思辨之寞臼。因此本文之 研究著重思想之探索,用以幫助建立令日體育思想體系。質言之,是一種體育哲學思想研究法,以現代之眼光分析、歸納 和比較,最後以現代體育學和教育哲學的觀念給與綜合評價。 五九 (3)

(4)

六 O(4) 研究資料 •• 孔子定詩書,贊周易,作春秋,定禮儀,講「論語」(註八),這些一資料皆是取材範圈,梁啟超說 •• 「吾 試據論語以求孔子之人格;吾試據易傳以求丑于之教宗;吾試據春秋以來孔子之世法,然後參諸記傅,以求孔子?每餘。 」(註九)舉凡有關夫子的思想言論與體育有關者,本文儘量予以分析採納。其次周代之制度亦是參考之對象,于曰:「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口」是故據「五口從周」的語意,引用周代社會制度和教育體制,尤其是射、御、舞方面 的資料,將與孔于本人思想言論,相互輝映,導出孔于體育思想的門路。第三後人對孔于思想的介紹講評,亦列入參考之 列,尤其後人因研究方法的不同及見解的紛歧,造成不同的觀念,皆為本文所慎重擇取。最後有關現代體育思想及教育哲 學之書籍,亦不捨棄,因從現代的理念,鑑古察往,頗可尋出今人見解之特性,及古人體育思想的兼容性。 研究綱要 •• 本文撰寫分為五章。為明白思想的摸概,先從生平和著述著手,接而研究影響思想的因素背景,俾使明覽 人格的特質、思想的演變和體力之狀況。然後論述哲學思想的要旨,特別與體育思想直接有關係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及 教育哲學。最後由哲學思想進入體育思想,將其分述為體力狀況、健康之道、本質論、目的論、對象論、可能論、課程論 、方法論。故孔子生平、著述和思想根諒列為第二章,體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列為第三章,體育思想的內涵和評價分述於第 四章,最後般以結論,本範圍除了摘要說明孔子思想大要外,並抒發筆者對本論文之全部感想。 一 157 一 註註註註註註註註註

附註

一 •• 和注哲郎著 •• 「孔于」'東京,角川書局,昭和四十四年改版,頁九。 一一

••

張起鈞、吳弘畢 •• 「中國哲學史話:台北,師大,民國五十三年,頁三 Oo =7. 梁啟超著 •• 「孔子」'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台三版,頁六十六。 四 •• 吳俊升著 •• 「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台九版,頁十九。 五 •• 同註凹,參考。 六 •• 前川寧著 •• 「體育原理」'東京,大修館書刀,昭和四十五年再版,頁四 l 七,參考。 七 •• 「教育哲學」'師大,園中教師職前訓練班印,民國五十九年,頁二十四。 八 •• 時潮編輯部 •• 「教育大辭典」'台北,時潮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頁九五 i 九九,參考。 九 •• 向註三,頁六七。

(5)

第二章

生平、著述和思想根源

第一節

生平和著述

一、祖先和家國情況 •• 孔于 (ω 且,色。因。)名丘,字仲尼,東周時代魯國昌平鄉陳巴人。陳且位於魯國都城曲車的南 郊外,是周代第二文化中心,文化水準相當高 0. 晉國韓宜于會經說 •• 斗周代的禮都在魯圈。」'能生於斯地,對文化學術 方面的研究和造詣,當然有莫大的神益。(註一) 孔于雖生於魯國,但祖先並非魯人,而是宋國遺族,下列為孔子的世系表 •• 可惜哼一­ 商場 lT 約 「微仲(繼徵子為宋君) ••

1

..

弗父何 fl| 宋厲公 宋父周 l 世于勝 L 止考父 i 孔父嘉 l 木金父 i 畢夷 i 防叔 i 伯夏 l 叔梁紅 l 孔于(註一一)。 由表可看出,孔于祖先是殷朝王室的後裔,自孔父嘉之後始以孔為氏。先祖防叔為逃避華父督(督是宋戴王旁系的孫 兒)的迫害,舉家逃離宋國遷至魯地,孔氏一門至此乃告衰落而降為平民。雖在地位降為平民,但家庭情況及生活狀況, 尚未脫離貴族習氣 l 聳別的遺風舊典保存尚多(註三)。可知孔于祖先為殷人,他的學說酋受殷代傳統文化的影響,如孔 于主張父母死後守喪三年,便是殷朝的禮制。 一一、出生和少年生活 •• 孔于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周正十月二十七日,換算國磨為九月二十八日。父親孔舵(叔梁施) 是一位當代卓越的人物,會做魯國大夫,以力,大勇猛聞於世,晚年與顏徵結婚,顏氏未屆拜年結婚,不合禮儀,而有「能 與顏氏野合」(史記)之記述(註四)。顏氏因禱於尼山生于,故孔于得名丘字仲尼;另一傳述,孔于生而首土耳頂而名 丘。六一 (5)

(6)

六一一 (6) 孔子三歲喪父,家道中衰,孤見寡母,形單影隻'相依為命,這種逆境是平凡中創造不平凡事業的佳境。闢俊隨母由 陣巴遷至曲車,曲車近周代宗廟,每有祭靶,孔子均往參觀,耳濤回染之下,逐漸熟悉各種禮節。所以屢與兒童陳列迎豆 ,款款於禮儀的學習。慈母又動於管教,遂養成習禮知禮的人格及進取不釀的精神。 孔子自幼好學且天資聰穎,初受母教,常過目不忘。後到塾內就學,進步奇快,不到三年,學有所成,老師終究束手 而不能更進一步教導。母親鑑於求學之不易,遂乃將他送往博學多識的外祖顏襄處,在外祖父傾囊教授下,學問更加精益 (註五)。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自」好學加土天賦,冥冥之中似乎已奠定其來日的自力基礎。 一-一、青年與盛年時代 •• 孔子十七歲時,魯國大夫季氏饗士,孔子前往?後受陽虎之點斥而退 (1註六)。年十九,身高九 尺六寸,時人皆稱長人,娶宋并官氏,逾年生伯魚.(孔鯉)。為了家室之累,使他不得不貧而仕,做季氏委吏,主管倉庫 .出納;二十一歲故做乘田,到牧場管理牛羊,事事,咸能忠實倍動,盡職到底。工作之餘,又一心志道,我我向學,尤其對 禮制特感興趣,每參加周朝大廟奈祖大典時,詳閏細節,英感自遑,對創制周禮的周公特別嚮往。因而他的求學精神,知 禮的表現,漸漸為人所識。二十四歲母顏氏死,由門人助埋,與父合葬於防山之麓。(見禮記檀月)。 二十七歲,鄰國國君鄉子至魯朝貢,鄒國文化原比魯國落後,那于學術又不及孔子,可是孔子部截然前往唔見,誠懇

請教古官制。二十九歲又向魯國樂師師襄于學鼓琴,由於精神貫注,態度誠摯,很快的從曲、數、志中,了解作曲者的神

髓及人格,竟在不知作者的琴曲中,體會出周文王所傲的曲子,真神明白得,透徹領悟,使老師驚喜得離位,再三的恭維 鑫個拜(註七)。三十四歲,魯國孟德子臨終前囑附二位兒子向孔子學禮,足見其好學知禮的程度,當時已聞名遐遍。三 十五歲時,魯國大亂、孟孫三李孫、叔孫三家,竟以大夫之地位借用天于禮樂(見八梢篇),專橫跋厲,目無魯侯,不久 又發生政變,魯侯奔齊。目睹禮教的敗壞,綱紀的不振,孔子乃忍痛去國奔齊 ι 四、政治生涯 •• 孔子到了齊國,投往高昭于家,並擔任一些職務,後得機請見齊王,其才華頗得齊景公的敬佩。齊王主 想重用他,欲以泥路之地封之,不料齊相晏嬰反對,失去從政機會。孔子雖一時在政治上無所獲,均有機會欣賞到制樂,

勤學之惰,不可名狀,而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不久覺察齊王只想以較優厚的待遇留他,無誠意委以政務,於是婉謝

了景公的禮遇,匆匆返魯,時年已逾三十七。婉拒景公的舉動,無形中提高了聲望,學生也一日一日的增多。四十二歲, 魯昭公死於乾侯(今河北成安),定公郎位,砍權仍操季孫子手裡'季孫子又被家臣陽虎所挾。當時南宮敬叔向魯君建議

遣送孔子至周室所在地,孔子得魯君所贈一車二馬一童子,順剎同南宮敬款至周,並間禮於老闡明,頗有收獲。整年,辭周

返魯,聞風而來的弟子也愈多。 (4 註八) - 155 一

(7)

四十七歲,魯定公五年,季平于卒,但子樹立,陽虎發動鈑亂,逼迫季桓于屈服,而代替但于挾持魯君。孔于鑑於魯 國自大夫以下皆悟離正道,決意不仕'並拒絕陽虎的邀請。乃聚徒數學,弟于由是彌眾,德望更是日高。遠至陽虎失敗奔 齊,得季氏的推薦'始受魯君重棍,但何任中,都宰,時年五十一。孔于得以舒展才華,不過一年時間,政續費然,聲譽大振 ,四面八方爭相仿殼,遂昇任司空,復由司空轉任司寇.,兼管司法及治安,綜攬魯國行政大權,由是更加竭力整頓內政, 注重軍備。五十二歲,「夾谷之會」中,取同波陽,齊君知難而退,不但顯露了政治家的魄力,而且在外交上得了大捷。五 十三歲再定「墮三都之策」'拆除了三桓的巴城,解除了權依對魯君的挾持和威脅(註九)。司寇期間又殺了亂臣少正卵 ,專心於民俗和正名的激化,就任不到三月,將魯國治理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L 和「市賈不豫賈;田漁皆讓長;而斑 白不負戴,非法之所能致」的安康境界(見誰南于泰俗訓)。齊人見魯君重用孔子,內政修明,軍力強壯,深畏魯國強盛 ,受獻美人計,以亂魯國王政。孔子見魯君沉迷女樂,荒淫怠政,遂掛冠去國。臨行依依,故國懷鄉館緒之情感,油然而 生,故作「龜山操」以抒情懷。 五、周遊列國 •• 孔子周遊列國除了周、齊外,只到過衛、陳和楚國的屬地葉,以及路過宋、曹、鄭三國,所以遊歷之地 僅限於現在山東、河南兩省(註十)。周遊中歷盡險蠍、法折、困頓,孔于的意志、體力和人格,在此中表露無遺。 孔子離開魯國,首先到了衛園,住于路妻兄顏能由家,得衛靈公的禮遇,每年給六萬栗的倖轍,仍然不受重用,後見 葡侯禮貌稍衰,居十月乃離衛赴陳,時年五十六。未料路過匡地,匡人誤認孔于為陽虎,竟將他包圍,欲殺之,因陽虎音 日會欺凌匡人。被拘五日,後知誤會,才受釋放。匡人之難後,就到蒲國﹒,月餘返椅。見軍公又不能以賢易色,醜其所為 ,還再取道曹宋兩國而到陳。路經朱國,朱國司馬桓蟬記恨孔于評其不是,詮孔于在樹下習禮時,圖謀殺害,幸孔子先得 情報,化裝脫離,始能倖免(註十一),但雖撲空,氣將大樹拔掉。驚變之後,師徒失散,孔子運往鄭國,立於城門等候 學生,慌張之惰,鄭人形容為「喪家之狗」'足見當時的狼獄。孔子到了陳園,住在司城貞于家,受客卿待遇,年五十七 。魯京公元年,吳王夫差伐陳取三巴而去,孔于本「危邦不居」之旨,離陳適衛自靈公年老怠政,不想用他'乃決定西見 趙簡子。至於河,閩竇鳴費相舜華兩人受嫉遭趙簡于殺害,覺其不可靠,將車折同,轉到醉鄉,作阱操衷吊(見史記孔子 世家 )0 年五十九,靈公堯,再到陳園。魯衷公三年,孔子六十歲,魯之司鐸宮失火,延至魯、桓、信之廟,孔子在陳聞 知消息,猜定必會禍及桓釐廟,果是如此,這種斷定頗受時人佩服。不久季桓于死,康于代立,起初想遵照父親遺囑召同 孔子,復聽公子魚之話,打消原意。 年六十一,自陳遷於蔡,不久蔡昭侯被大夫所載,楚國又興兵來犯,只好奔葉避亂,亂平又同。六十三歲,已住蔡三 4A(= 一 (7)

(8)

六四 (8) 年,適吳伐陳,楚國出兵解圈,聞孔子居陳察之閣,使人聘請,陳察大夫懼為楚用,派兵團困。孔子絕糧七日,從者病, 未能奔走,仍講誦弦歌不衰。後來楚昭王派兵迎接,始解圍困。昭王有意將車間社之地七 E 里封給孔子,令尹于西進謗,遂 停止,是年秋楚王虞。孔子理想遠大,志氣高起,然遭人忌,又受接與之識諷,頗有「時不予我」之感,妥自楚返衛。( 註十二) 六十四歲起定居衛國,數年後,弟子紛紛從政 o 孔子一賞政治主張,就是講德治、定名分,別土下,恢復社會秩序, 可是在衛仍然無法施行自己的理想,又見衛侯家事髒亂不淆,大夫們闖悔不寧,決意不去理會衛國政治。適逢魯國以重幣 ,耳語返圈,遂有機會返同家門,時年已六十八,在外周遊總共十四年。 六、教育生活 •• 孔子胥賴冉有之力薦'方受重禮迎同國門,得國老地位。然魯衷公無能無權,季康子親財如命,又不是 公忠禮國的政治人才,對孔子的德治庇不明白又不願採納插行。因此孔子也厭倦了政治生涯,決心不再競賽於宜途,而自 知今生再也過不到一位可以輔粥的明主,以實踐自己的抱負,於是把自己的熱情和理想,轉移到教育土。 孔子教育生活開始很早,至少在二十四歲以前(見禮記檀月)。無論從政或周遊列國,身旁均有學生跟他學習 0 年老

返魯後,朝夕和學生相處,討論古代文化、人偷道德,使生活非常安祥而有韻味,並輿弟子們講習於誅、涵之潰。孔子不

債不啟,有教無類,門人共有三干,身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教學之盛,無與倫比。 七、著述 •• 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子思中庸則謂 •• 「仲尼祖述堯豬,實章文武」'孔子寶集堯以來學術之大成 。孔子自衛返魯,正禮樂,定詩書,贊周易,作春秋,故其著述,並不單薄。司馬遷說 •• 「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廳, 詩書缺。追跡三代 Z 禮,序書傅 ••••• 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傅禮記,自孔氏。孔語魯太師,樂其可知 也﹒ •• 、 ••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干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 •••• 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乏,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繫、象、說卦文 言。 •••• 于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土至隱公 ,下吃東公十四年」(史記孔子世家)口弟子們又將孔子言行記錄下來,而有論語之作出現,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 孔于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關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于觀一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箏,故謂之論語 。」所以後人常以論語代表孔子乏思想,亦據此而發。孔子之著述,最引人疑竇者是易經,後世多接司馬遷之說,以十翼 為孔子的著作。歐陽修及日人伊藤東涯和蟹江義丸等都以為十翼不是孔子的著作,不過繫辭傅是包含著孔子晚年的思想, 至少孔子晚年學過易經哲理是真的。在沒有考據易經的真正作者前,我們仍應相信史籍之記載。 - 153 一

(9)

入、五星損落 •• 孔子七十歲喪子,不久最得意的愛徒顏淵叉死,身嘗老來喪子失徒之痛,真是「肝腸欲裂,一慟幾絕。 」後來「西持獲麟」之事發生,又激起無限的感歎'這種仁獸,向被人龔擊,天道實在喪失了!又覺得自己猶如麟之現身

,非其實,不禁眼淚奪眶,拭面涕泣。七十二歲時,與他感情深厚的子路,竟在衛國戰死,復被敵人研成肉醬,使他悲從

心起,數著說 •• 「噫 1 天祝予!天祝予!」.。(祝是斷的意思) 魯衷公十六年,這位人類偉大的五星,在理想幻滅和情感創傷的雙重煎熬下,終於頭落了。享年七十三歲,葬於魯國 按北油水上。 孔子死後,不僅魯國朝野深痛衷悼,而且亦有人從遠方來此觀禮。葬後,學生如喪考她,守喪四年,方在悲屢之心境 下整裝賦歸。唯有于責,守在墓旁,住了六年才離去,師生之情誼,教育之篤厚,堪為後世的楷模。門人為了紀念先師的 教誨,均持自己國產之樹,植於墓旁,綿延而成孔林;定居墓旁的弟子及魯人,有一百多家?也因而成了「孔里」 o 魯國 的諸侯,代代按時祭墓,一般儒生也喜到塞上習禮,這地方逐漸成了一個教育中心。後來修建孔廟,將孔子的衣、冠、琴 、車、書等,藏列起來,.為後世代代所奉耙瞻仰。(註十四 V 孔子一生祖祖皇皇的奔走,款款吃吃的講學,無非想要挽教世道人心,將天下無道變有道。生前雖不得志,可是死後 殊榮絕非一般帝王之家可相比擬。他的偉大人格,猶如天上的日月,昭昭於世,千秋萬世,照耀人心。

思想的根源

研究思想,必探就思想根旗,舉凡時代背景、社會需要、先哲思想、周遭環境及所涉獵書籍,皆與思想的形成密切相 關。孔子生於周代後半期,正值中華民族在政治、文化和經濟方面都有輝煌成就的時候,也是新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 更替送起之際。孔子適逢其時,以自己銳利的智慧、豐富的感情及無比的毅力,融會了先王往里的思想,釐出了一條解決 的坦途 l 儒家思想,為華夏子孫樹立了良好的規範。他偉大思想的形成,除了賴自己過人的智慧外,還有下列諸種因素孕 育而成 •• 一、魯衛文化的黨陶 •• 孔子的祖先本是貴族,殷室的後裔,後雖降為平民,但尚未脫離貴族習氣 i 從前的遺風舊典,保 持相當不少,因此學說要保存若干殷代文化的成份。 魯國係為周公封國,他的兒子伯禽為魯國第一代國君,周公因對周朝建國有特殊的功勳,所以特別允許具有天子禮、 樂。伯禽開始就位,變其俗 d 革其禮(史記魯世家)。照周例,只有王蛾內,才能建立四代大學,諸侯都巴僅能建立當代 六五 (9V

第二節

(10)

六六{切) 一個大學。魯國特被優崇得建四代之學,一切車服禮器均的王者辦理(註十五),因此文武周公時代的文化,傳到魯國最 多,儼然為周代第二文化中心。吳國公子季札聘魯,得已欣賞到各國的詩與樂;晉國韓宣于聘魯,觀書太史氏,便說「周 禮盡在魯矣!」 o 孔子生在貴族的家庭,長在禮教的邦國,文獻薔萃,制度斐然,對於他在文化學術方面的研究,自然有 很大的得益。至於衛國係為殷代故墟,前代文化樞紐,史稱其多君子。在春秋時,文化璀燦的程度,和魯國不相上下。孔 子居衛很久,耳濤目染頗受黨陶,其弟子亦以魯衛兩國人士居多(註十六 )e 一一、天地自然的啟姐 •• 孔子好學深思,情感豐富,對於天地、山川、文物皆有銳敏的感性和悟性。當他細心觀察宇宙間 自然現象後,就很理性的將它歸納成原則,演繹推敲到人世的社會宴。首先他發現天道,要人法天而成人道,後將人道貫 入政治和待人接物方面。從他的論述中,頗可覺察夫子若干思想擷取天地自然的原則而發。 中庸有云 •• 「仲尼祖述堯揖 5 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費水土」'是言孔子的思想土承天道的自然法則,下順水土的 一定地理。禮記 ι 載有孔子語,孔子自 ••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戰神氣,神氣風霆,風霞、流行 ,遞物露生,無非教也。」論語陽貨篇,于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哉?」'孔子認為四時行而 百物生,宇宙萬物,或動或靜,常常遵循一定的規則,有條有序,這就是天道(註十七),孔子根據天道之普施萬物、原理 ,而成其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為政篇載 •• 于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極星定居天之中摳 ,乘虛拱蟬晒著歸向它,政治的施行若以己德為主,自然百姓歸順。從天象的啟示,使孔子的思想更加醇化。 孔子在川土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于罕篇),使孔子體驗出天地闊的事物猶如流水不停的變動,絕 無一刻的停留,而且只要是有本頓的事物,它的生命是會永恆的。論語顏淵篇,季康于間政於孔子 •• 「君子之德風,小人 ?種草.",草土之風必懼。」'此句乃言為政不須刑殺,在土者自正,則民化之;在位者的德性好比風,老百姓的德性好比 車,風加在車上,草必隨風仆倒,這是大自然現象給予孔子的啟示。至於自然界的生物,直接間接亦啟發了他的軍智,論 語子罕篇載 •• 于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子認為五般生了苗,不一定能開花,閱了花, 不一定能結種,這是牆物生長過程中所有的現象,由此聯想到學而不至於成,亦有之矣!是以君子貴自勉。論語于罕篇上 孔子又說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見到歲寒中之松柏'悟及至只有了忠臣義士,才能經得起艱苦時代的考驗 。孔子說 ••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可見孔子是本著中國傳統的天 人合一的精神,來觀察一切事物。 一-一、聖賢思想的輝映 •• 中庸有云 ••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又論語衛靈公篇土,于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轄, 一 151 一

(11)

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足見孔子的思想係繼承堯、豬、禹、湯、文武、周公之一買心傅,一脈相承,修厚得博。 易繫辭傳曰:「古者包儀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奧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 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擴氏沒,神農氏作,斷木為紹,揉木為呆,呆紹之利,以教天下。神農 氏沒,黃帝時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使民宜之。」傳言繫辭為孔子作,則包楊氏之作八卦,類萬物;女蝸氏之 立家庭,定婚姻.,神農氏之數民種植,守望相助;軒轅氏之會通文化,修德撫民,對孔子的倫理觀 A7箱人道思想的奠基, 輩有相當的影響。 論語泰伯篇土 3 孔子讀賞帝堯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o 尚書堯典載 •• 「若稽古 帝堯,日放勳 ρ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土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歧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堯這種敬天愛民,大公無私的政治思想,以及先親後疏,自近而遠的倫理觀念, 與孔子的理念不謀而合。文尚書堯典載 •• 岳日「薯于、父頭、母囂、象傲;克諧、以孝蒸蒸,又不格姦 o 」中庸有言 •• 「 聽其大孝也與!德為辜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麗之孝道,是孔子「以孝為仁」之丕基 o 禹之忠君愛國,人溺已 溺的精神,也頗得夫子敬仰,于曰:「厲、,吾無聞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敝冕.,卑宮室,而盡 有乎溝涵。禹,無間然矣!」〈論語泰伯篇)。尚書大禹讓有 ••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之語, 禹刺民修己之思想,對孔子「內里外王」之學大有啟趟。堯、豬、禹三帝除了個人的表現卓越外,就是部樂也影響到孔子 的制禮作樂;夏磨也汲及社會的春耕、秋收、夏作、冬藏,同時三帝之禪讓傅襲育出了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尚書大禹讓 有十六字為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徵'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宋人真德秀謂「這尚書十六字之心傅,為堯、菇、禹三里 傳授的、心法,中國道統之淵源。」(註十八)孔子秉承我國古代的道統,對此心傅闢係自然深厚。尚書「徵子之命」篇稱 •• 「乃祖成場,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後裔。」又准南子曰:「渴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 民眠。布德施蔥,以振困窮。弔死問疾,以養孤媚。百姓親附,致令流行。」此種寬政薄賦,振貧養孤的德政,成為孔子 施政思想之準則。、喝銘之日新又新,自強不息,也是孔子所傳世之張本。至若文武周公的思想啟發孔子的靈廳更多。故于 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稱),周代文物典範及建國精神為中華 文化之大經脈,亦是我國三千年來開國的規範(註十九),孔子思想的道統承此而來。而文王之演易,探求民心;武王之 牧誓,刑天之罰,數逾千耙仍為華夏子孫所銘記。周公的地位,在夫子的心中頗佔份量,苟于儒教篇記載,孔子說 •• 「周 公其盛夫!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裁。」准南子要略篇云 •• 「孔于告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 六七 2)

(12)

六八(口) 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足見孔于對周公之人格及學術之景仰。 孔子的思想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不單融合古代聖賢帝王之智慧結晶,而且躬身實踐他們的理想,一生相摘皇皇、我 款吃吃,使我國文化歷久彌新,互古長存。 四、各種經典的助長 •• 孔子聰明睿智,富有學不厭的精神,故能精研古籍,博覽群書,領會各種事物的真理。對詩、書 、易、禮等古籍,會做過一番整理及審察,並選為教材,所以這些古籍,自然對其思想有相當的影響。 詩起源於民間歌謠。古有宋詩之官,王者賴以知風俗得失。周天子則五年一巡尉,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史記孔子世 家說 •• 「古者詩三千瞥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土未契、后硬,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推席, 故日關雄之亂,以為風始;鹿鳴馮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也就是孔子從三干餘篇中,選擇了三百餘篇,稱之為詩。孔子對詩很重艘,他說「不學詩,無以 言」 (4論語季子篇),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適之事父,遠乏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 貨第),由此可窺出詩在教育上的價值。詩發乎惰,吐述人民心向,道出治亂興亡,舉凡社會風俗人情、人生哲學、政治 道理,均在明啟暗示中,發揮出來(註二 0) 。孔子刪詩,自己釐定選擇的規範,自然能體驗詩的本意。其次古代凡公文 及函札皆稱為書,善經大部份是古代策命告誓之原文,為史官所記。史記孔子世家去 •• 「孔子序書傅,土紀唐虞之際,下 至秦擇,一騙次其事。」漢書藝文志云 •• 「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黨焉,土斷于堯,下迄于棄,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 意。」故孔子一面刪書留世,一面做為教材。因其內容載有各帝王聖賢事蹟及政治措施,經竭慮研究,不覺中有所收獲。 易經有三種,除周易外,尚有夏易(連山)和商易(歸藏),不過均已失傅,現在所見實際上便是周易(註廿一)。易經 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古人稱 •• 「易冠群經之首」又稱 •• 「易為五經之原」'乃是以最簡單的原理,說明宇宙及社會進化的 原則。我國古代文化,如生產工具的發明,生產方法之改善,家族之組織,倫理之確立,政治之大經,祭施之大典,以及 天文、水土、一膺象、書契、音律、虞衡、軍旅等等,無不導諒於易。而且五經諸于之書,民間風俗習慣,亦皆發生於易。 易的內容有六十四卦、卦辭、支辭和十翼四部份。十翼稱易傅,除了用以發卦辭和又辭之外,並加入許多哲學思想,其作 者相傳便是孔子。孔子除了對易有相當的深悟外,從中庸、論語、大學中可看出許多與易經相似乏詞句?足見領悟之深刻 (註廿一一)。禮經即周禮與儀禮,中國古代之禮,涵義甚廣,如傳統、制度、成文法與風俗習慣,均包含之。中國之禮, 始於堯舞之世,盛於周公之時。周公集前車之大成以制周禮,其範圈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諸如冠、婚、 喪、祭、鄉射、朝聘之類,其儀文度數之周詳嚴密,實為罕見,主要基本觀念在發揚倫理道德。儀禮有儀有禮,故合稱 Z 一 149 一

(13)

為儀禮,內有冠禮、昏禮、喪禮等,古文學家亦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學家則以為孔子所定(註廿一一)。孔子少時即喜禮, 以「知禮」著稱於鄉黨,為學禮款款不倦請教於人,其理想是主張恢復禮治的倫理社會,此種主張是受周禮的影響。 五、社會思想的奔放 •• 周室盛時,有造言之刑及亂民之刑。妄倡新說,鼓惑人民,課以造言之刑;妨害治安,擾亂社會 ,課以亂民之刑。及至周室末期,社會變遷甚劇,許多急待解決之問題紛畜而至,乃激起有志者的思考研究,謀取解救之 道。其次各單並立,五相爭雄,需才甚急,求士甚殷,民間之俊孽,均自求良師,發奮為學,企求被用口當時貴族之制已 遭破壞,降為平民者甚多,求知似, J已成人人之事,而書籍傅寫方法的進步,更促進學識交流。故周室言論拘束之制度, 未心失權威,其思想所能及者,人人均能自由發展,於是產生了人文主義、民權主義、自然主義等思潮。 周代思想神權高於一切,到春秋時代人文思想萌芽,大家曉得把神和人對立起來,認為人比神的意見更重要。例如「 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繞國史囂的話);「天道遠,人道遍,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國子產的話);「薛徵於人,宋徵於鬼,宋罪大矣。」(左傳定公元年朱國仲幾的話),還是一種思 想革命,有這人文思想的幅起,對於孔子的不輕於談天,道,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便不足奇了。民權思想的磕頭,使君臣的 關係變成相對,國君好,臣下便擁護;如果不好,則將他驅逐或誅殺,國語魯語有云 •• 「晉人殺厲公,邊人以告,成公在 朝,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大夫莫對。里革曰:「君之過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於殺,其過多矣 口」另外魯昭公被鈑臣驅逐出國,然後死在國外,有人竟同情魯昭公的鈑臣,認為魯昭公是咎由自取,他的理由根據是「

社稜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來」(晉國史墨答趙簡子的話)(註廿三),可見民本或民主主義思潮當時已萌芽口自

然主義的興起得自老子的思想,老于是一位崇尚自然的學者,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的一切作為。老子以革命

家的姿態出現,否定傳統禮制,蓋周代之頹廢,是由於禮法煩瑣虛偽失真,以致紛擾無止。他認為天下分崩離析,民不聊

生,不是制度建缺不全,而是制度錯誤偏差,不僅制度本身不好,而且根本不該有制度的存在。唯一辦法是消除現實的卑

河現象,掃蕩他們所假藉依附的一切標準;然後才能引導世人進入他那清靜無為的理想境界。此種思想與孔子之人生觀相

反,愈能激發孔子的奮發求知。其他便是避世主義,像莊于完全是一個出世主義者,雖與世俗相處,部「獨與天地精神往

來」,還有那些目視時勢的髒亂,灰心絕望的隱逸君子,他們隱姓埋名,過極質樸的生活,不肯干預世事,所以孔子說 •• 「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口」論語上所記之晨門、宿黃、丈人、長沮、集溺都是 o 接奧會諷刺孔子說 ••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諒,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憲間篇),這些飄然隱逸之風

尚,孔子不敢苟同。以上這些人都是和孔子同時,各人各有特別的見解,主要原因是社會變遷,漸漸產出些新人生觀、新

六九(臼)

(14)

七 O(M) {平品回觀出來。在這種概還襄頭,所以能孕育孔子這偉大人物的卓越思想(註廿四)。 五、綱紀敗壞的激盪 •• 周室自東遷以後,從前社會安定的情況,已不能夠維持;封建諸侯己打破其典型的制度。推究社‘ 會發生劇變的原因,外則是由於或狄強大,日漸逼侵,周家王室自身不能支持,靠著諸侯的勢力來保護。一般諸使遂以勤 工商曙身份,把持局面,因而勢力日強,態度日騙,向外擴張領土的野心,日漸囂張。內則井田制度破壞,土地公有變為私

有,再加上諸侯設法向外擴張領土輿殖民,勢力很此衝突,因此戰爭頻繁,干戈攘攘不息。由於軍需浩繁,諸侯奢侈無度

,使擴征暴斂,破壞稅收制度,以致民不聊生。誠如孟子所說:「胞有肥肉,廠有肥馬,民有鐵色,野有餓摹口」(孟子 梁惠王)。整個天下,天子不能統率諸侯,大權旁落;諸侯不能統車卿大夫,政權落於弘門,亂臣賊子處處發生。孔子所 親歷的,周則王子朝逐敬王;魯則季氏逐昭王,陽虎囚季氏;衛則創醋、出公父子爭園;齊則崔抒、陳值先後祺君;楚則 平王祺軍王﹒'吳則闡廬識王饋,此人間慘劇,層出不窮,誠如孟子所說 •• 「邪說暴行有作,臣試其君者有之,子祺其父者 有之。」劉向說苑建本篇中說 •• 「春秋之中,緝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一一,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稜者甚眾口」其他小國衛搗亂 者亦甚多,孔子生在這綱紀敗壞、道德墮落、生民塗撓的時代,怎不激起「正名分、哲禍亂」的政治思想,以及「匡人倫 、數百姓」的主張(註廿五)。

附註

註 7. 垃墓群著 •• 「孔子」 註二 •• 閩、註一,頁一二。 註 =7. 陳青之著 •• 「中國教育史」'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團五十七年,頁四十八。 詮四 •• 余書麟著 •• 「先寮教育思想」'台北,中華文化出版專業委員會,民國四十六年,頁二四。 註五 •• 江維民 •• h孔子研究」'台北,戰地政務月刊社,頁十穴口 註六 •• 陽虎細日「季士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見顧兆駿編著「儒家倫理思想」'頁十八。 註七 •• 罔註 -s 頁二十一一,參考。 註八 •• 顧兆駿編著 •• 「儒家倫理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六年,頁二 0 ,參考。 註九 •• 張起鈞、吳怡著 •• 「中國哲學史話」',台北,師範大學,民國五十去年,頁二 0 ,參考。 註十 •• 聚啟超著 •• 「孔子」'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三版,頁二。 一-147 ... ,台北,協志工業振興會,民國四十七年,頁九。

(15)

註+了﹒同九,頁二+二﹒,參考。 註十一了﹒廖競存編著 •• 「大哉孔子」 社十 =7. 呵八,頁三 ο 。 註十叫一 •• 血汗錫正著 •• 「孔子的教育思想」 b註十五 •• 罔註二,頁四十八。 …μ 十六 •• 周卡,頁六。 aAi 」J-F 光著 •• 「孔子思想系統觀」'收入「孔學論集村」 一七四。 註十八 •• 張其昀著 •• 「中華宜千年史」第一冊逸古史,陽明山,中國東化研究所,民國五十年,頁四九。 註十九 •• 同上書第二珊西周史頁一 Oo 註二十 •• 同註一凹,頁五八。 註咐,戶 1. 吳錫澤著 •• 「中國學術思想諭叢」'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寸《年,頁三。 註甘 -7. 嚴重學著「易經小象成立的年代及其內容」'收入哲學論女集第一輯,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六年, 頁五十二 i 六十一,參照。 註廿一一 •• 李日剛撰 •• 國學概論,台北,經文書局,民國五十三年,頁八。 註廿 =7. 同註了,頁七。、 註廿四 •• 同註十,頁四,參考。 註廿五 •• 同註+'頁三,參考。 ,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頁三四 i 三七,參考。 '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頁三十一。 '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八年,頁 七一(自 V

(16)

第三章

七二(的)

孔子體育思想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政治哲學

現代試驗主義和觀念分析學派的主張,認為教育不應有特殊的外在目的。事實土,國家的政策和政治的主張,很容易 左右教育目的之釐定並決定其體育之性質。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對體育的目的和體育之本質有大的影響,從下面的政治 思想主張、國家職權和國家的任務,可以觀察出孔子體育本質和體育目的的方向。 一、政治思想的主張 •• 孔于的政治思想有德治主義、正名主義、小康主義及大同主義 n 付德治主義 •• 孔子主張國家治理人民,應以道德治園,故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 政篇)又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篇),這也指出為政者應以身作則,以德為人民之表卒,人民才會歸順口 孔子認為「政」字的本義,是「矯正」的意思,從政的人,就是負責矯正別人錯誤的人,若要想矯正別人的錯誤,自己先 不要犯錯誤,這種政治思想,是從修己主義出發的,故顏淵篤載 •• 「政者正也,于帥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篇文云 ••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土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土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惰 。」因此政治隆河的關鍵,完全.繫於為政者的人格健全與否 o 孔子又認為要官民數民,必須「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 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篇)如此才能「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篇)(註一) 的H 正名主義 •• 孔子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倫常失據,道德塗地,故提出「正名」主唔,以維綱紀。正名 的問題包含兩方面意義 •• 一是正名義,是要名符其實,實如其名,名實正,然後說話始有標準;二是正名分,是確定名分 的界限權貴,如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孔子認為封建制度的維繫不墜,胥以倫常綱紀的扶持,倫常 綱紀己正,社會問題宜告解決。故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 足。故君于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于路篇) 這種正名主義是維持秩序,尊重禮節的,所以孔子反對季氏旅於泰山,非禮祭靶,和八俏舞於庭,借用禮樂。難怪胡 適先生說 •• 「正名的宗旨,是要建設是非善惡的標準 •••• 還是孔門政治哲學的根本理想。」(註二) - 145 一

(17)

的…小康主義 •• 是大同主義不易施行的另一種補救辦法,以文武的小康之治為規範。為行小康之治,孔子認為必要恢 復兩周的過制,根除諸侯、大夫們的價越。禮記禮運篇對這種現實國的小康主義記載,非常的恰當。此種小康之治,是以 天下為私家之物,父子相傳,兄終弟及的家族主義;富有階級性,是私有財產制的;以蛾為固,以功為己。雖然這種思想 ,極帶封建色彩,然而設制度,立田里,講禮義,言信用,重倫常,使社會秩序不紊亂之狀況,不失為昇平康樂的世界。 阿大同主義 •• 是孔子政治的最高理想,其理想的境界在於發揚人類高度的文明,浪除國界砂域,打做種族界阪之偏 私見解,也就是拋棄偏狹的國家主義,提倡世界主義,而做到擠進世界大同,實現天下太平的地步,這是封建制度中的一 種革命思想。大同世界的概況究竟如何?由禮記禮運篇可窺出端倪 ..h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絕對的民主政治;「講 信位睦」是絕對的和平主義,是以人為主,不以家族為單位。因「不獨親其親,不獨于其子」'所以見童要公育,老弱廢 疾要公養。同時壯丁要人人有一項職業,男女耍一律平等,並且男有男的職分,女有女的歸宿。為了要提倡生產,不願貨 棄於地;為了反對私有財產制度,貨物不可藏諸己。提倡勞工神鑿,嚴禁力不出於身,但勞動的目的是為公益不為私利, 所以不必為己。假如能做到這樣地步,盜賊就隱匿'夜可不閉戶,大同世界的理想,不期可至矣!(註三) 乙、國家的職權 •• 孔子主張國家的職權是中央集權制,從他的言語可以證明得出,他說 ••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 子出口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 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展人不議。」(季氏篇)所謂「禮樂征伐」'以今語釋之,就是國家的一 切軍政教育大權,因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孔子認為大權須集於中央,才不致大權旁落,陪臣竊柄;大夫專權跋厲, 諸侯各自為政,結果弄得尾大不掉,喪權辱國,故「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o 孔子又反對無知的人參政,免於弄得烏 煙瘴氣,面目全非,昕以「天下有道,則應人不議」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孔子家語執巒載 •• 「以 德以法(問政)。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轉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巒策而已 。」這是國家需由人君策御之意。以土所指皆是小康世界的國家職權。(註四) 一一一、國家的任務 •• 一言以蔽之,孔子對國家的任務主張推行仁政。所謂仁政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國家的一切任務,均以 民為本 •• 在內政方面,孔子主張以德化、正名、教養為其政治指喊,處處替人民著想,並以身作則,為民楷模,故曰:「 于為政,焉用殺?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土之風必值。」。在財政方面,孔子重在節用以足民 ,所謂 ••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及「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也。除外,又重組財富 平均,故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o 」(季氏篇)。 七三 3)

(18)

七四(均} 軍政方面,主張七年計劃,以擴充軍備,增加國家防衛力,所謂 •• 「有文事,必有武備」、「以不數民戰是謂棄乏。」、(

于路篇

V及「善人教育七年,可以及或矣!」就是這個意思。在訟政方面,主張無訟則官方必無偏私,使人民信賴政府,

所以說 •• 「聽訟,吾猶人也,必使無訟乎!」(註五) 總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具有德治主義、正名主義、小康主義和大同主義。在小康的現實園中權限屬於中央政府,在大 同的理想國中則為民主政治。

第二節道德哲學

關於道德的研究及知識,稱為道德哲學或倫理學,是以討論道德在人生當中的「價值問題」為主,又稱價值哲學。道 德哲學在體育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舉凡體育的目的,教材和教法,皆需以道德為規準'若違反道德標準則成「反體育」 ,而失去教育的意義。 一、道德的思想與涵義 •• 孔子對「道德」遺抽象觀念發揮淋漓盡致,凡談宇宙和談人生,皆基於倫常道德觀念,把宇宙 和人生合為一致。所以「天道」與「人道」合一,「人德」和「天德」相通,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倫理思想是根據宇宙萬有演化原理發展而來,然後依照歷代畢哲的遺訓.,以睿智天縱,闡發蘊奧,將人典人之 間整個血統和社會關係'歸成系統完整的倫理組織。易經土說 ••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 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土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可知倫常始於天道,法天 而成人道,由人道分化,程序嚴明白 通德的涵義,易繫辭傳說 •• 「形而土者謂之道。」中庸載 •• 「率性之謂道。」朱嘉說 •• 「人所共由謂之道。」戴東原 靠論「道」與「德」說 •• 「在天地則氣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人倫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氣化之不可已 是謂德。」所以道是天地人物所共由的法則;德是得天地之道,而行之於心,是一種內在的實踐。故先有天道而後有人道 ,有了人道始有行道諸德出現,以維繫偷常之不墜。孔子道德思想高明之處在於利用天道的原則,使諸德成為共相,將各 種善端德目概人無遣,也就是以仁為道,諸道環仁擅生。〈註六) -一、道德的行為 •• 即行道的諸德內涵,是正確至當的行為。于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這道有一系列的演化原理 ,而成仁道。欲了解孔子的道德哲學建構,對道大前提需要有概念,才能釐出德的內容。日本蟹江博士在孔子研究中,對 道有妥當的見解,下列即其對一貫乏道的分析; 一 143 一

(19)

I形式 中 庸 一貫之道 i

『內容的問日

仁禪 村中庸 •• 中庸日 •• 叫「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孔子的人生哲學 ,就其應用土說,亦可算是孔子人生哲學的方法論。因為中庸根本就是提供人生一種立身處事的合理能心度與正當的方法, 是社會種種制度及禮儀作法之準則。因此在孔子道德哲學上,中庸是諸德的標準和形式的原理。(註七) 已捶 •• 禮的起海甚古,孔子時意義已經屢變,範團愈擴愈大,成為孔門教育的普通學,是涵養人格的利器,孔子家 語問禮載 •• 「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前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

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所以禮是道的外現性質。說文載

••

「禮,所以事神致蝠,叫你示

μ

聾,重亦聲。

」禮的本義,不過從祭器出來,是一種宗教上的儀式,後來才漸漸把宗教以外一切社會習慣包含在禮的範圍內,使禮字成 了人人踐履的意義,故曰:「禮者履也」(苟于大略篇仲尼燕居祭義 vo 孔子對禮的實踐多少使這種古代之禮內在化,並 傲氣行仁的修養,故曰:「克己復禮為仁。」萄于勸學篇亦去 •• 「禮者,法之大分,群類之綱紀。」孔子對禮漸移居周內在 「德」之傾向,到了孟子時,完全傲氣內在之德,而與仁義禮智並稱峙。

∞仁與諸德

••

仁為,一貫之道的內容,是孔子倫理思想的中心,中庸曰:「仁者人也

o」六書正偽去

••

「元,以二叫你

人;仁 HA 人以一一。在天眉用元,在人為仁 0 元,一一兀之氣;仁眾德之稱,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仁也。」可知仁即是人,仁 道即人道。道出於天,乃天地化育,生生不息之理(易、一兀 V; 人道基於天道,故孔子提倡「仁」說,以明人生之真諦。 孔子一生論「仁」甚多,從未給「仁」字下一個明確之定義,但後人咸認「仁」是內心的善念,外行諸德的總稱。宋儒朱 熹說 •• 可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蔡乎民先生在所著的中國倫理學史上說 •• 「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穗,完成人

格之名。」馬一宇先生在泰和宜山會話合刊土亦說

••

「仁者,心之本體,德之全稱。」究竟仁所包涵的諸德有多少;嚴格

說來,必頒眾德俱備,如忠、恕、孝、梅、慈、遜、謹、慎、莊、重、篤、敬、義、清、簡、諒、達、廉、果八威厲、質 、直、一約、恥、剛、毅、木、一訥、正、廳、宏、泰、溫、民、恭、儉、讓、寬‘信、敏、公惠等德皆統於仁(註八),故

適之先生說

••

「仁就是做人,用那種理想境界的人做人生的目標,就是孔子最博大最平實的教義。」(胡適文存五十七頁)。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間表等人倫,必賴「誠」字的合作,使與人道交織,相五為用,才成為整個人倫之道德, 七五 (UV

(20)

七六(如) 以安定社會的秩序,這是以誠輔仁之力量,是道德實踐的動力。中庸說:「誠於中,形於外」「至誠不息,不息則久。」 草誠的作用。又仁字以下,再分-智仁勇三達德,三達德又分艾德。仁道之施行無間,能發揮其最大作用,胥賴知、仁、 勇三權之協同。所以知、仁、勇三達德,為天下所通用之理路,以誠,來實行。﹒(中庸載 ••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一、道德行為的實踐 •• 孔子道德行為實踐的範圍相當的廣泛,從個人起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道德的行為可以 對己、對人、對家、對國、對天下,放之四海而皆準。其實踐的方法是正名和忠恕,有了正名觀念,才可建立是非善惡之 標準,使人明是非,辨善惡,走入正道。中心恕乏道,就是要人能原諒他人,進一步處處愛人,把自己善德,推己及人,不 但自己能「獨善其身」,而且對社會也能「兼善天下」簡單而言,就是行仁道,做一位君子。 四、人性的問題 •• 人性的本質,包括人性的異同、智愚及善惡的問題。孔子對人性的異同及善惡問題,主張較渾括,他 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性似乎保持中立,又說 •• 「人乏生也直 o 」性不僅相近而直。又認為善與不善 的關鍵,決定在後天的學習,學於善則善。故易繫辭云 •• 「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 -P 知者見之謂之知。」人性如天性,是一種化生的過程,當人性未定型時,即不撞於響,亦不趨惡,需賴後天的教贅,使 之趨於善端。 孔子以為人類之本性,.不可以善惡區分,只可以清濁辨別。以善惡區分.,實無差異,但吾人事實上卸有善惡不齊之向 ,何故?環境使之然也。至於人性清濁的區分,謂之智愚 l 性質清的謂之智?性質濁的謂之愚。孔子分析人類的智慧可分 為上、中、下三等,故雍也篇載 ••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叉陽貨篇載 •• 「唯上智與下愚 不移。」人類智慧雖有高干不等,孔子部認為不重要,只要努力,將來一樣有成就,所謂,「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 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總之,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道德思想,利用「誠」的原動力與 λ 倫交織而成倫理思想。而仁是倫理思想 的中心,諸德環仁而擅生,若能安仁得仁。乃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孔子又認為人性的善惡都是相近,唯智慧有上、中、下 之分。

第三節教育思想

體育是以大肌肉活動為方式的教育,其思想當然是以教育思想為基礎,也就是教育思想影響了體育的本質和目的。孔

- 141 一

(21)

于「六事」之教,兼具德、智、體三育之性質,若要了解體育思想,就要先明白其教育思想諸內涵 •• 一、教育的本質 •• 孔于的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教育,他的政治教育內容包括了一般政治工作人員所應具有的知識 和技能,而且也包括了一般政治工作人員所應具的道德和抱負。孔于的政治哲學中,具有正名、德治、小康、大同等思想 ,所以在數育上無形中加強道德人格及從政思想的黨陶。平常教導學生,頗涉及政治範圈,他說 •• 「學也,祿在其中矣! 」又說:「學而優則仕」(論語)。有一次獎遲請學穆稿,孔于說 •• 「我不如老晨。」及請教菜圈,孔子說 •• 「我不如園 丁。」獎遲走餒,孔于說 •• 「小人哉!獎績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 惰,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被負其于而至矣!焉用藤?」(于路篇)由此可知孔于教導學生,是教他們怎樣用禮、義、信來 治理部屬和領導人民,不是教育學生如何研究五穀和菜蔬(註九)。孔于所處的時代是政教合一的時代,因此孔于一面敦 敦於教育,一方面又汲汲於政治,陽貨篇載 •• 「吾豈劉瓜也,焉能繫而不食。」孟于籐文公下載 •• 「三月無君,則皇皇如 。」足見其教育思想與他的人生哲學,大有關係'不但自己急於從事故事,而且也希望學生能從政數民。 一一、教育的目的 •• 孔于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位完美的人,他極盼人人能成為仁人君子,因此他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培養君于 0美國人葛利爾 (FQ ﹒自但這「中國思想」 (8 眉目昌 OCS) 一文中說:「孔子為中國史上倡辦私校教育第 一人,其教育不僅在養成才智之士,尤在養成精神的道德君于,且此君于,人人可學而致,不問出身門第,故為有教無類 的,亦即民主教育也。且孔子以為假使智育與德育不能平衡,則其智育之價值亦小,而其平衡之道,為寓禮於教育之中 之(二十八頁)此話很容易表示孔于教育思想的中心,在於君于的培育。君于是仁德的化身,仁是諸德的總合體,因此 仁德之士,就是君子的具體名詞。從教育的本質土,孔于的教育固然是造就政治人才,以德治兼善天下,但他也是使學牛 在不得志時能獨善其身,樂天知命。君子的含義顯然有二種意思,一是從政人才,一是有德之士。論語易經談論君子之條 件頗多,但大都係指道德完美,可以為學者取法的人 1 孔于曰:「君于道者一二,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意間篇)那疏釋之曰:「仁者樂天知命, 內省不疚,故不憂;知者明於事,故不感;勇者折衝御悔,故不懼。」可知君子必具知、仁、勇三德,因知者能明事物之 條理,辨是非之標準 j 去取四方,善惡有別,故不惑。仁者克己愛人,樂天知命,楊至德之太和,體人己而為一,故無所 憂。勇者見義以赴一,不避危難,故不懼。(註十)此三德是造就人格的完整系統,即理想中的「完人」'頗符合今日教 育的德、智、體三育。 一一一教育的對象 •• 孔于以仁德處事待人,仁者博愛也。故能本博愛精神,教育人人,「有教無類」的思想,成為千古的 七七(訂)

(22)

七八(位) 哲言。但圈於社會禮教的傳統,使他的教育對象未列入女子,還不能怪孔子的偏袒。當時男女界限森嚴,七歲的見童,男 女不准同席,十歲以後女子即不准出闡門。男子不談闢門以內之事,女于不能談及閥門以外之情(曲禮)。因此孔子的教

育對象是從克童開始,但女子只能受關內教育,內則載

.••

「女子十年不出門,姆教婉挽聽從,執麻拾,治絲繭,織恬組爛

,學女事以供衣服,觀於祭靶,納酒漿,軍豆蘊蝠,禮相助彙 o 」是女子在家由母教施以女德及家寧、工藝、祭配等。孔 子對女子數育,雖受社會傳統的限制,但絕未忽略,他以為女子婦德重於才識,其言曰:內婦人者,服人者也'是故無專 制之義,有三從乏道;幼從父兄,既姆從夫,夫死從一于 o 」其重靚女子之服從概可窺見(註十一) 孔子設敬,使人人皆有受教育的機會,即「教育機會均等」的意思。人不分貧富、貴賤、智愚、賢不會 1 凡來學者, 無不接受。而所收的學費,只要具有虔誠的敬意,且一心向學,就是微薄的禮物也收留 ι 故曰:「自行束備以土,吾未嘗 無誨焉。」〈述而篇)他這種革命性的主張,打破了貴族教育的不平等,為平民教育開了先河。 四、教育的可能 •• 人性論在教育土研究的課題是人性改善的可能。孔子認為人性透過教育可以改變。他主張人性非善非 惡而是中性正直,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主人之生也直 o 」即人生的本質是相近,由後天的教養給予拉遠。但這種人 之可塑性,移於善或於惡,耍賴教育之力量,優良的環境,、再加土教育的培植,可以使人的性格、智慧,走入良善的地步

D所以說

••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缸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趣也歡.,好勇不

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篇)。但其意並非主張教育萬能說,于曰:~「中人以土,可以語土也

;中上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又曰:「惟土智與下愚不移。」又說

••

「唯女于與小人,為難養也。」(陽貨篇)可見孔

工出相信遺傳的國子,並非人人可造就成第一流人才。孔門子弟三千多人,能成為賢者僅七十一一人,理由在此。 五、教育的內容 •• 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培養完美人格的君子,使從政者為好官員,在野者為好百姓。因此他的教育內容 是根據教育目的而設,自德行,而至政治、軍事、語言、文學等均列入教學的範圈。 孔子非常重組道德教育,主張人人從人倫及日常事務上去做工夫,然後修習其他各科,傲氣道德教育問時進行的課程 ,頗似今日之「相關課程」及「核心課程」 0 至於學科項目,可歸納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一秋)和六藝(禮、 樂、射、御、菁、數)。書、數兩賽是指六指、九數,相當於今日的寫字算術'是淺近的教育 3 童年學習之課程。內則去 •• 「六年敬之數與方名,九年教之數目,十年學書計。」即指書、數之學自射御二藝是學習御馬御車及射術'禮內則曰: 「年十五學射御。」'同時禮、樂二藝亦隨而學習,所以六藝租用初級課程。六經義理較深 3難度較大,孔子訂為高級課程 。孔子的教育科目,以現代的眼光分析,六藝為最基本的技術科目;詩、禮、樂等經為共同必修科目;易、書、春秋等經 - 139 一

(23)

為專門必修科(註十一一)。易經者係指哲學課本,體經者倫理及公民之課本,詩經者樂歌的課本,書經者政治史的課本, 樂經者音樂舞蹈課本,春秋者即歷史課本。而射、御為體育課程。數、書為寫字算術課程,禮、樂為文化教育之課程。( 註十三) 六、教育的方法 •• 孔子的教育方法論是根據人性論、知識論及教育課程的內容而來,舉凡術科、學科、人格教育等均有 教育的方法,所以乳子的教育方法,頗有變化,適於不同的人和課程。村注重個性 •• 即適應個別之需要,而予以特隸之指 導,于曰:「中人以土,可以語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土。」郎此原則。且學思並重 •• 學含有求知與力行之義,故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始。」(為政篇)。臼培養興趣 •• 學習必頭靠興趣,對於所學如不感興趣,則必無成就。 社嘉興趣的方式,一種是由於學習而來,一種是由勉勵而產生,孔子說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篇)即喜悅 有興靚立意。回注重自動 •• 如不能自動,學則無心得,更談不土創見,孔子說 •• 「岡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先進篇)顏淵雖聞一知十,不復間難,盲從其師,無助於他所學,他希望弟于,能獨立思維,各持己見。同重視努力 •• 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乏,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乏,或勉強而行之;及其 成功,一也。」即無論裝學與做事,不論實質如何,只要勢力,就可達成目的夕的注重共學...學固須獨思,但更績相五觀 摩討論研究,才能使知識廣博,見解透闢 o 學記土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說「德不孤,必有鄰。」(里 什篇)(註十四) 總之,孔子教育之本質是一種政治教育,其目的在培賽政治人才及良好公民,也是培育君子。並本看仁愛之積神,有 教無紹,認為環境、遺傳和教育是決定人類本性之條件。為達培育君子之目的,採六藝六經為教材,並以各種不同教學方 式,達成預期的劫果。 註 註 註 註 註

附註

一 •• 任卓宜著 •• 「孔孟學說底真相和辨正」'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五十七年,頁一五二。 -7. 廖競存編著 •• 「大哉孔子」'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頁八十六 i 八十八。 =7. 梁啟超著 •• 「孔子」'台址,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年台三版,頁四十一 l 四十二。 四 •• 吳錫澤著 ••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頁八三 l 八四,參考。 五 •• 余書麟著 •• 「先秦教育思想」'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六年,頁四六 l 四八,參考。 七九 2)

(24)

八 O( 圳的} 註六 •• 黃建 t中著 •• 「比較倫理學」'台北,中國文化服務社,民國三十四年,頁一 -Oi--一,參考。 註七 •• 顱兆駿著 •• 「儒家倫理思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六年,頁五五 l 五七,參考。 註八 •• 黃建中遺著 •• 「孔子及早期儒家」收入哲學論文集,台北,商務。 註九 •• 社旱祥著 •• 「孔子」'台北,協志工業振興會,民國四七年,頁八十二 i 八十三,參考。 註十 •• 吳康著 •• 「孔孟萄哲學」'台北,商務,民國五十六年,頁六十一。 註十一 •• 時潮編輯部編 •• 「教育大辭典」'台北,時潮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頁七 l 八。 註十一一 •• 任時先著 •• 「中國教育思想史」'商務,五十七年,頁四十七。 註十二 7. 宋錫正著 •• 「孔于的教育思想」'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頁三五八參考。 註十四 •• 同註十三,頁二二三 l 二三 Oo - 137 一

(25)

第四一章

體育思想的內涵和評價

第一節

體力狀況和健康之道

甲 E 體力狀況 一、體型 •• 孔子是一位又高又壯的火,其身體之強壯得力於遺傳和幼操鄙事,動習禮儀所致。史載孔于父親叔梁舵(孔 舵)是一位傑出人物,他的著名由於他的力大和勇敢,酋做過那旦大夫,因此有人稱孔于是「那人之于」 0 左傳記載叔梁 紅酋建立兩次極輝煌的戰功,一是獨立舉娥門,讓進了娥的士兵脫險;另一是帶領三百名戰士,夜間出城攻打齊軍,把被 圍的戚武仲送往旅松,然後同城固守,結果,解了防城之圈,這一戰役過後五年,孔于就降生了。據孔子家語載 •• 「顏氏 有三女,其小日徵在,顏氏間三女 •• 『師大夫雖從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 oA7 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 非長性嚴,不足為疑,三于孰能為之妻。』三女莫對自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日『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孔子父親為殷人之後,母親為周人之後,(註一一)父親之優異體型,母親的賢淑聰慧,兩種優異傳統的結合,使孔于 聰穎無比,及體格高壯。 車出孔子世家說 •• 「孔于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乏長人而異之。」'昌氏春秋稱 •• 「孔于之勁,舉國門之闕,而不 肯以力聞自」論衡稱 •• 「孔于周世多力之人也。」(劫力篇)准南于載 •• 「孔子動約國門之關」(道應篇)。柳話徵日 •• 「孔子之學,兼骸文武,而不以勇力聞自即其弟于,如冉有之流,多亦有勇於戰陳者。吾國兵家多稱孫吳,而吳起實會于 弟子。故孔子弟子之學,不盡限於儒家,徒以儒家自孔于弟于,亦未能盡其學也。」(註三)足見孔于是一位九尺六寸之 長人,力大且謙神。 二、行動體力 •• 體力稱為身體的能力時,分為行動體力和防衛體力兩種。行動體力稱為積極性的體力,孔于射鳥時,對 準飛的,不射宿,其射術高明,頗得時人讀賞。禮記載 •• 「孔予射于星相之圈,觀者如堵,以察其射法。」孟于萬章下篇 •• 「孔于之在於魯也,魯人獵較,孔于亦獵較。」叉禮記聘義 •• 「聘射之理,至大禮也,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后禮成' ,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可見參與射禮非有充沛的體力不行,由於孔于之重射,一直到西漢尚 有許多人到他的故居,講習鄉飲、大射禮儀'。除射外,孔于還是御車御馬的能手,于罕篇載 •• 「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 八一(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

關注事項 1 11 1: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 ,加強 加強

一家人上館子時,氣氛多是輕鬆愉快。這正是學習自我管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

孔雀惜羽 孔雀惜羽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烏鴉的故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猴子棋王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獅子戀愛了 實事求是.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全方位學習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以達至在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