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A Linguistic Exploration of Tone in Chinese

Personal Names

研 究 生: 盧柏宏 Po-hung Lu

指導教授: 許慧娟 博士 Dr. Hui-chuan Hsu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七 月

賴郁雯 博士 Dr. Yu-wen Lai

(2)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A Linguistic Exploration of Tone in Chinese Personal Names

研 究 生: 盧柏宏

Po-hung Lu

指導教授: 許慧娟 博士 Dr. Hui-chuan Hsu

國立交通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July 2011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

(3)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班

摘要 中文姓名相關文獻以探討命名之動機、方式、語義、姓名用字之性別差異等 議題居多,聲調組合的選用不僅少有著墨,罕見大規模量化研究法,並且缺乏聲 學資料佐證。本研究聚焦聲調,以20,200 筆姓名聲調組合的量化分析以及聲調感 知實驗探討中文三字姓名。主要目的在於探究兩大問題:(一)姓氏聲調是否影響 雙名聲調組合的選擇?(二)姓名聲調組合的選用是否因被命名者的性別而異? 姓名聲調組合量化統計的語料蒐集自2009 年台灣地區高中職入學榜單,男女 名各 10,100 筆,分析結果彙整如下:(一)尾字聲調選用比例依序為二聲>一聲 >四聲>三聲,且二聲的選用率超過 50%,大幅領先其他調類,男女皆然。(二) 尾字字調若按平仄分類,平聲(一、二聲)和仄聲(三、四聲)的比例為3:1,且 女名尾字多平聲,男名尾字多仄聲。(三)中字聲調:選用比例依序為四聲>二聲 >一聲>三聲,男女皆然。(四)雙名聲調的 16 種聲調組合中,男女名均以 4-2 組合居冠,3-3 組合殿後,且前五名尾字多為平聲。(五)雙名聲調偏好「仄-平」 組合,最不喜「仄-仄」組合。若以性別觀之,「平-平」組合多為女名採用,「仄-仄」組合則多見於男名。(六)全名聲調組合以兩兩抑揚相間的比例居高,顯示中 文命名聲調偏好抑揚起伏。(七)雙名聲調組合的選用不僅因性別而異,且不受姓 氏聲調影響。 感知實驗刺激項為一虛擬的三字名 [lu ma na],發音人以 2(二聲、四聲)×4×4 共計32 種聲調組合唸讀。為避免受試者利用音段線索作為判斷依據,刺激項以低 通濾波技術(截斷頻率為 350 赫茲)處理,實驗依刺激項之姓氏聲調分為兩組, 各組再按被命名者之性別區分實驗情境,透過成對比較的方式,請受試者選擇適 合該姓氏聲調的名字。實驗結果顯示:(一)受試者選擇適合的雙名聲調組合時, 並不考慮搭配姓氏聲調,而以被命名者之性別作為依據,其判準主要表現於尾字 聲調。男名尾字聲調四聲最多,三聲、二聲次之,一聲殿後,而女名尾字聲調一

指導教授:許慧娟 博士

賴郁雯 博士

學生:盧柏宏

(4)

聲、二聲居多,三聲、四聲次之,男女名尾字聲調偏好互為鏡像。(二)男名之雙 名聲調多為三聲、四聲之組合,一聲、二聲之組合則少獲青睞,但女名之實驗結 果恰恰相反,顯示雙名聲調偏好的性別互補。 姓名聲調量化統計及感知實驗結果均顯示(一)姓氏聲調與雙名聲調的選用 無關,(二)聲調組合的選用具性別差異,(三)三、四聲不適用於女名。 本論文的兩個貢獻是:(一)量化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不論姓氏聲調,台灣地 區雙名偏好時長「短-長」、音強「強-弱」、音高「低-高」之對比組合,藉由節奏 變化凸顯喚稱。漢語雖非重音語言,命名仍可透過聲調的語音特質對比,展現節 奏效果,從而呼應音節間的韻律關係。(二)感知實驗結果除了凸顯中文命名尾字 聲調選用的重要性,因受試者依據性別命名,亦呼應文獻對於尾字調的探討。 關鍵字:中文姓名、台灣國語、聲調組合、感知實驗

(5)

A Linguistic Exploration of Tone in Chinese Personal Names

Student:Po-hung Lu

Graduat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Linguist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Chinese personal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tivation, strategy, meaning, and word choice preference for different genders and so forth. Little has focused on tone combination selection in naming. This thesis departs from the literature in doing a quantitative study and a perception experiment on the latter issu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deals with tone combinations of 20,200 names. The perceptio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to examine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f the literature. Two primary research questions to be addressed are (a) for three-character names, whether tone of the family name affects tone combination in the given name, and (b) whether the gender of the name owner is a determinant in naming. It is hoped that my attempt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ill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ne arrangement and Chinese naming.

To ensure homogeneity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10,100 names for either gender are collected from the lists of 2009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 Joint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aiwan as the name corpus. The results of tone combination analysis are: (a) For the second syllable in the given name (SSGN), the occurrence rate in decreasing order is tone 2, tone 1, tone 4, and tone 3. More than half of the SSGN pool bears tone 2, without gender difference. (b) The even/oblique tone categorization reveals a proportion of three to one in the SSGN pool. (c) For the first syllable in the given name, the occurrence rate in decreasing order is tone 4, tone 2, tone 1, and tone 3 for both genders. (d) Among 16 possible tone combinations for the disyllabic given names, the 4-2 combination tops the scale, and the 3-3 combination brings up the rear. The two ends of the scale hold true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names. (e) Most full names feature a register distinction between any two adjacent syllables. (f) Tone combination of the given name

Advisors:Dr. Hui-chuan Hsu

Dr. Yu-wen Lai

(6)

is affected by gender, but not by tone of the family name.

The perception experiment is based on 2 (tones 2 and 4) ×4×4 tone combinations of a nonsense segmental makeup [lu ma na]. To reduce segmental influence, the test materials are manipulated by the low-pass filter technique. Subjects are asked to decide, by pairwise comparison, the more suitable tone sequence for the family name. Important findings of this experiment include: (a) Subjects make their judgments based on the gender of the name owner and the tone of the last syllable, whose preference scales for male and female names turn out to be respectively tone 4 > tone 3, tone 2 > and tone 1 and tone 1, tone 2 > tone 3, tone 4, in descending order. (b) Tone 3 and tone 4 are favored choices for male given names, and tone 1 and tone 2 are disfavored. Female given names exhibit the opposite pictur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and the perception experiment both reveal that (a) the gender of the name owner rather than tone of the family name affects tone combination selection for the given name, and (b) tone 3 and tone 4 are disfavored options for female given names.

The present study has two contributions: (a) The quantitative study shows no matter what tone sequence the first name takes, the preferred combinations are characteristic of “short-long” contrast in duration, “strong-weak” contrast in intensity, and “low-high” contrast in pitch to highlight the function of name-calling. As a non-stress language, Taiwan Mandarin also employs two main phonetic cues of stress, namely pitch and duration, to present the rhythmic effect and thus the relative metrical prominence between syllables. (b) The perception experiment further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st tone in naming. The choice is basically made to echo the gender of the name owner.

(7)

誌謝

這一頁 對於研究生這個身份而言,它代表一個完美的句點。 對於未來的我而言,它是個嶄新的起點。 但也是因為這一頁, 現在的我才會有機會向各位說聲謝謝 感謝你們的包容與愛護,因為有你們才能有今天的我 首先,對我最敬愛的指導教授-許慧娟老師及賴郁雯老師獻上至高的敬意與 謝意,很謝謝二位在學術專業上的支持與幫助。若有任何問題,不論是研究或是 生活瑣事,許老師總是願意竭盡所能的回答及分享,睿智如斯的學者風範在老師 身上彰顯無遺。而賴老師鞭辟入裡的分析及意見,總是及時拯救一時迷失在文字 海中的我,提點我漸尋脈絡以重建論文版塊,使得論文的架構及邏輯更加的清晰, 如果說許老師是我論文幕後的那雙推手,那賴老師則必定是我論文的眼,帶我穿 越浩瀚的文獻海,也讓我領略做研究的終極奧義。 再者,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台大江文瑜老師及清大蘇宜青老師在百忙之中抽 空參與論文口試,給予很多寶貴的建議及指導,讓我的論文更臻完善;亦由衷感 謝研究所階段各領域的授課教授,因為有你們的帶領,從語法、語意、音韻、語 音各面向深入學習,讓我能更深刻地擁抱語言學。另外,要感謝教育研究所陳思 光老師及王嘉瑜老師在論文研究法及統計上的幫忙,總是耐心地和我一同討論研 究上遇到的瓶頸,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或技術層面的指導,讓我獲益良多。因為 有以上諸位老師在研究上的協助,所以我才能夠順利完成論文,取得碩士學位。 除了師長的幫助,也要謝謝在我求學期間陪伴我、支持我的各位。子玲、璦 羽及雯靜學姐,如果沒有認識你們,我的研究所生涯會少了幾分色彩;謝謝師出 同門的佳霖學姐願意讓我繞著妳打轉問問題;謝謝同儕蔓婷、佳玲、謦瑜、佩瑜、 彥甫、亦勳、佳純幫忙聽音檔和進行pilot study,感謝你們永遠不會對於我的請求 say NO,同時也因為你們的陪伴讓我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謝謝筑婷願意三不五 時讓我吐吐苦水,當我的心靈導師;謝謝學妹慧婷協助錄音工作;感謝英教所的 四位好友:Rosa, Iris, Emma, Kara,謝謝你們出現於我的生命中,豐富我的生活; 謝謝語言所的學弟妹們,能夠和大夥一起創造歡樂的回憶,真的好幸福! 最後,將論文的榮耀分享給我摯愛的家人,感謝你們這些年來對我的照顧與 栽培,因為有你們的愛與支持作後盾,才能讓我在無後顧之憂的環境下專心做研 究。「家」,是我精神上的充電器,使我更有勇氣面對挑戰的原動力,我以身為盧 家的一份子為榮,也希望未來有一天你們也能真正以我為榮! 在這有限的版面空間裡,如果還遺漏了誰,我想在此誠摯的表達感謝:「謝謝 你,我生命中的貴人;因為有你,我才有力量完成這篇論文!」最後,也謝謝自 己一路的堅持與付出。Rex, You Did It! Congratulations!

(8)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v 目錄... vi 圖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2 1-3 論文架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2-1 國語聲韻系統介紹...5 2-2 姓名語音相關之論述...8 2-2-1 平仄安排 ...8 2-2-2 節奏 ...10 2-2-3 尾字的特殊性 ... 11 2-3 聲調選用調查研究...12 2-3-1 姓名調查 ...13 2-3-2 品牌名稱調查 ...14 2-4 構音及感知研究...15 2-4-1 發音角度 ...16 2-4-2 聽感角度 ...16 2-5 研究問題與假設...17 2-5-1 研究問題 ...17 2-5-2 研究假設 ...18 第三章 真實姓名聲調分析...19 3-1 尾字、中字聲調...20 3-2 雙名聲調...21 3-3「姓氏」和「雙名」聲調組合...23

(9)

3-3-1「姓氏」和「雙名」之配搭 ...24 3-3-2 卡方考驗 ...29 3-4 聲調異同組合之分項統計...31 3-5 高調與低調組合分析...33 3-6 國語聲調轄字情形統計...34 3-7 小結...36 第四章 感知實驗...38 4-1 受試者...38 4-2 語料設計...39 4-2-1 刺激項選擇 ...39 4-2-2 刺激項處理技術及方式 ...41 4-3 發音人...42 4-4 實驗方法及流程...42 4-5 感知實驗結果...45 4-5-1 實驗一:姓氏聲調為二聲 ...45 4-5-2 實驗二:姓氏聲調為四聲 ...47 4-6 綜合討論...48 4-7 小結...53 第五章 綜合討論...54 5-1 姓名聲調統計之發現...54 5-2 聲調感知實驗之發現...56 5-3 語料統計及感知實驗之綜合探討...58 5-4 理論探討...62 5-5 結論...63 5-5-1 研究貢獻及限制 ...64 5-5-2 未來展望 ...66 參考網站及書目...68 附錄一...75 附錄二...76 附錄三...77

(10)

圖表目錄

圖 一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6 圖 二 尾字聲調類別百分比...20 圖 三 中字聲調類別百分比...21 圖 四 不分「性別」和「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排序...22 圖 五 區分「性別」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3 圖 六 各姓氏聲調的男女比例...23 圖 七 區分「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4 圖 八 姓氏聲調為一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5 圖 九 姓氏聲調為二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5 圖 十 姓氏聲調為三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6 圖 十一 姓氏聲調為四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6 圖 十二 男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9 圖 十三 女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29 圖 十四 區分「性別」,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30 圖 十五 雙名之高低調組合分項統計...34 圖 十六 各資料庫調類轄字比例...35 圖 十七 實驗設計及流程...44 圖 十八 雙名的聲調組合偏好結果(T2-M) ...46 圖 十九 雙名的聲調組合偏好結果(T2-F) ...46 圖 二十 雙名的聲調組合偏好結果(T4-M) ...47 圖 二十一 雙名的聲調組合偏好結果(T4-F) ...48 圖 二十二 (男名)實驗一姓氏二聲和實驗二姓氏四聲之結果...49 圖 二十三 (女名)實驗一姓氏二聲和實驗二姓氏四聲之結果...50 圖 二十四 男名實驗結果依尾字聲調分組...51 圖 二十五 女名實驗結果依尾字聲調分組...51

(11)

表 一 國語聲調分類...6 表 二 聲調的時長及音強排比...8 表 三 男名分析評論(節錄自陳勝雄(1995))...9 表 四 女名分析評論(節錄自陳勝雄(1995))...10 表 五 依姓名語音修辭之論述,姓名聲調組合選用之整理...12 表 六 命名聲調組合選用整理...15 表 七 姓名聲調選用之構音及聽感預測...17 表 八 男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統計前五名...28 表 九 女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統計前五名...28 表 十 三字姓名的聲調異同組合...32 表 十一 實驗組別及情境...45 表 十二 依尾字聲調分組統計結果...52 表 十三 聲調的聲學特徵排比...59

(12)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人一旦出生,有了生命,就必須命名,「姓名」是禮貌上、人格上、法權上的 表徵,更是生命、財產、信譽、權力的認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專有名詞(陳勝 雄,1995),其具有標記社會結構中的血緣關係和區別不同個體的功能。而中文姓 名結構為「姓氏+名字/名」,因姓氏有承襲性,一般情況下無法任意變更,但在名 字的部份則有較大的創新及選擇性,命名者可依自己想法決定。有句俗諺說:「賜 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命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汪紅豔(2002)亦強調人的姓名主要是用於呼叫1,聽者最先感覺到的是音,透過 音聯想字,最後才聯想到字義,忽略了音,即忽略語音的修辭效果。 國語為「聲調語言」,聲調指的不同音高(pitch)升降曲折變化,不僅具有區 辨語義的功能,也是國字語音的三要素(聲母、韻母、聲調)之ㄧ。趙金銘(1997) 認為:「在漢語語音結構中,聲、韻、調三者相比較,聲調傳遞的信息最多。有時 聲母、韻母都聽不清楚,這時傳遞信息主要靠聲調。」,亦即聲調在語流的抑揚頓 挫中能達到「鏗鏘和鳴、擲地作金石聲」的效果(陳曉紅,2007)。若能妥善利用, 「聲調」能造成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感的特色,在姓名中安排每個音節的聲調,能 使姓名聽起來和諧悅耳,否則易讓人感到壓抑、急促,聽起來缺乏變化。若三個 字的聲調皆同,則顯得單調沉悶(汪紅豔,2002)。 綜觀前人的論述及觀點,聲調在中文命名中似乎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為 能更具象呈現其樣貌,本研究即以台灣地區真實姓名為研究基礎,探討三字姓名 中的聲調安排及選用情形。 1 名字供他人呼喊用,主要訴諸於聽覺。另外洪娟(2006)也提到,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正確叫 出某人名字比寫出其姓名的場合來得多,所以研究姓名的語音,是我們探討姓名文化不可輕忽的 一環。

(13)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文姓名以方塊字(Chinese character)呈現,其組成元素脫離不了語言材 料,進而涉及表現在姓名的語言性質及結構,即語音、語法、語義、文字等要素。 過去對於中文姓名的研究,主要探究命名的動機、方式、語義、姓名用字的性別 差異、抑或探討姓名和社會文化關係等不同面向(謝玉娥,2000;張罡茂,2003; 錢進,2004;王惠瑩,2005;范慶芬,2008)。錢進(2004)從語義角度探究中 文姓名,其搜集78,073 個名字,探討姓名用字的性別差異並排出男女用字次數排 序表。結果發現男性用字多集中在表示意志、陽剛、氣慨、勇武、傾向於動態涵 意的文字,如:軍、成、強、德、剛、昌;而女性用字多含女字旁,且多與花鳥、 珍寶、美德、氣質、靜態等字義相關,如:英、蘭、娟、婷、珍、秀。另外,某 一性別選用次數越高的字,在另一性別選用該字的頻率則越低,男女命名用字頻 率呈負相關,顯示人名用字在字義的挑選具有性別差異。而王惠瑩(2005)以問 卷型式調查1985 至 2002 年出生的小孩之命名策略,其分析 214 份問卷填答情況, 研究發現命名策略之前三名為筆劃數(40%)、生辰八字(30%),及含父母期望 的文字(15%)。 除以上命名原則及策略研究外,在語音方面也有文獻探討姓名內的輔音及主 要元音,汪紅豔(2002)及季艷(2009)均談到人名用字中聲母和韻母的選擇。 在聲母的部份,儘量使各字的聲母發音部位相異(如:唇音p、m 和舌根音 k、kh 搭配),若人名中相鄰的兩字聲母發音部位相同或相近,則在喊叫名字時顯得拗口 而費力,甚至易導致唸讀錯誤及聽辨混淆(如:張昌商、曾資程),而以 ph和 kh 構成人名的「龐昆祥」,因聲母發音部位相異,呼喚時顯得流暢清晰。另外,聲母 發音方法亦以相異為佳,儘量不採用舌尖前音n、l、ts、ths、s 和舌尖後音 tʂ、th ʂ、ʂ等易相混的聲母組成姓名(如:李妮莉、張自忠)。韻母儘量挑選開口度大的 低元音a 或非低元音 e、o,因相較於開口度小的 i、u,呼喚時更為響亮清晰,如 「鄭昌達」較「胡迎春」響亮清楚(賴榮生,1995)。剛軍強(2009)亦提及 a 為開口度最大的元音,所以國語的韻母含 a、ai、ao、ia、ua、iao 的音節,如:

(14)

夏、良、天、剛等,唸讀時響亮度就高。而雙名中若尾字響亮,則使全名響亮。 此時,若三字姓名的中字能選擇響亮度低(即開口度小)的元音和尾字搭配,亦 能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但以上兩篇研究所得結論並非藉由實際分析姓名的聲 母、韻母所得,而是從語言學的角度觀察語音上音段的發聲特徵、感知特質,進 行推斷所得之論述。 相對地,聲調的選擇應用與中文姓名命名之間的關係較少有研究著墨,通常 僅只於統計姓名內的聲調組合情況,且所採樣的姓名樣本數最多僅為一至兩千 筆,表示在三字姓名的64 種聲調組合(4×4×4)中,每種組合均不超過 100 筆, 如此統計量恐難以呈現研究全貌,進而影響結果詮釋。另一方面,過去聲調相關 文獻大部分非採用量化研究方法,至多僅提供描述性統計結果,且研究結論多為 主觀詮釋,缺乏相關聲學資料支持。有別於過去研究,本論文著眼於實證,嘗試 透過量化研究探討中文姓名聲調,並進行感知實驗檢驗量化數據。 本論文先藉由20,200 筆的三字姓名了解聲調在實際姓名的運用,再透過姓名 聲調感知實驗將過去學者針對三字姓名聲調組合談及的「響亮悅耳,鏗鏘有力的 節奏感,而且有一定力度」的抽象、內在感受概念具體化,然後輔以三字姓名的 聲調統計資料以茲對照,希冀能以更嚴謹的研究方法呈現聲調對中文姓名命名的 影響。 本論文選擇以三字姓名作為研究材料有以下兩原因:一、因為台灣地區姓名 以單姓雙名(三字姓名)居多,而兩音節姓名(單姓單名)、四音節姓名(複姓雙 名)僅佔少數;二、根據洪娟(2006),兩音節的姓名(單姓單名)因為音節數量 少,即便兩字同調,造成的不悅耳感不如三音節姓名明顯。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分為五章,各章要點分述如下:第二章介紹姓名聲調討論的相關研究 及進行綜合比較,並從文獻中得到研究議題啟發;第三章呈現20,200 筆實際姓名 的量化統計,藉以瞭解中文命名的聲調使用頻率及其組合情形;第四章針對中文

(15)

三字姓名聲調進行感知實驗,目的在驗證(一)姓氏聲調是否影響雙名聲調組合

的選擇,(二)姓名聲調組合的選用是否因被命名者的性別而有差異;第五章綜合

分析聲調統計資料及感知實驗結果,進而提出解釋,最後總結本論文並提出未來 研究展望。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將探討中文命名聲調之相關文獻和實徵研究,論述架構分為五小節,第 一小節簡介國語的聲韻系統,第二小節回顧有關姓名語音修辭等論述,第三小節 回顧聲調選用調查研究相關文獻,第四小節回顧聲調的發音及感知研究文獻,第 五小節指出文獻之不足作為本論文的研究旨題,並根據文獻的研究結果進行預測。 2-1 國語聲韻系統介紹 國語的每個音節可切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部份。國語音系包括 二十一個聲母,三十五個韻母,和四個聲調。現行標準國語的聲調分為「陰平」、 「陽平」、「上聲」、「去聲」,簡稱為陰、陽、上、去。若以中國詩中用字聲調的「平 仄」劃分,則陰平、陽平屬「平調」,上聲、去聲屬「仄調」。而一般國語的四聲 則以第一聲(high level tone)、第二聲(high rising tone)、第三聲(low dipping tone)、第四聲(high falling tone)表示。

為表現聲調實際的高低、升降、曲直與長短的形式,用來記錄調值的方法多 採用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如圖一所示,縱座標表示音高2,橫座標 表示音長,則四聲調值可表示為,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 除上聲變調之外,上聲僅在單獨出現或位處語句末尾時,調值才標記為214,稱為 「全上」,在日常生活一般說話,上聲簡化為「前半上」或「半上」,調值標記為 21 或 31(Robert Sanders,2005),表一為彙整國語聲調的分類及相關描述。 2 依最低至最高等分為五個音高標準點,每點為一度,由下而上以數字 1、2、3、4、5 標記, 各點名稱依次為「低、次低、中、次高、高」五等。

(17)

圖 一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 表 一 國語聲調分類 聲類 調類 調值描述 調值 調域 古音分法 第一聲 陰平 高平調(平調) 55 HH 第二聲 陽平 高升調(升調) 35 LH 平調 第三聲 上聲 低降升調 214(全上) 21(半上) LL 第四聲 去聲 高降調(降調) 51 HL 仄調

另外,文獻(Stagray et al,1992;Whalen & Xu,1992)顯示,決定聲調變 化的三個要素為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F0)的平均頻率及輪廓線(F0 contour)、振幅(amplitude)、時長(duration)。鄭秋豫(1990)請一位以標準 國語(北京話)為母語的女性受試者唸讀國語單音節母音/i/、/y/、/u/、/ ə/、/a/、 /ɻ/搭配四個聲調,將其所得的音檔進行時長的操弄後,成為感知實驗的刺激項, 以了解聽者主要依賴哪一聲學線索(acoustic cues)進行聲調聽辨,研究發現,

(18)

時長並非感知聲調的主要線索,而是基頻型態3。Whalen & Xu(1992)、Fu et al. (1998)、Fu and Zeng(2000)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以上結論。

鄭秋豫(1990)分析四個聲調音檔的時長,結果顯示三聲(全上)的時長最

長,四聲最短,二聲、一聲時長的排比因母音而有變化4(三聲>二聲/一聲>四聲)。

翁秀民、楊正宏(1997)以 10 位國語母語者(五男,五女)唸讀詩句5的語音檔

作為分析材料6,結果發現四個聲調的時長以二聲最長,一聲次之,再次為四聲,

三聲時長約與四聲相近(二聲>一聲>四聲≒三聲)。Fu & Zeng(2000)請 10 位受試者7(五男,五女)唸讀六個單音節母音/a/、/o/、/i/、/y/、/u/、/ɣ/搭配國語 四個聲調,經測量分析後發現,四個聲調的時長排比8為三聲>二聲>一聲≒四聲。 而Xu & Pfingst(2002)請一位母語為國語的男性受試者唸讀單音節/ba/和/yi/搭配 國語四個聲調,進行聲學分析並測量音段時長,四個聲調的時長排比依序為,三 聲>二聲>一聲>四聲。 由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聲調時長排序不一主要在於三聲的時長。筆者推 測兩者差異主要是在鄭秋豫(1990)、Fu & Zeng(2000)及 Xu & Pfingst(2002) 三聲因單獨唸讀,所以為全上,而翁秀民、楊正宏(1997)因以詩句語料唸讀, 三聲唸讀為半上。三聲若唸讀為全上,時長可能最長,而當三聲唸成前半上,則 時長可能最短。 在音強方面,測量結果以四聲最強,其次是一聲,再次為二聲,而三聲則因 人而異(翁秀民、楊正宏,1997),在 Fu & Zeng(2000)研究中,振幅強度為四 3 含基頻音高(F0 height)及基頻輪廓線(F0 contour)。 4 母音為/i/、/y/、/u/、/ə/時,時長排比:三聲>二聲>一聲>四聲;母音為/a/、/ɻ/時,時長排 比:三聲>一聲>二聲>四聲。 5 詩句為「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 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6 挑出詩句中一聲字:雞、邀、家、村、邊、青、山、郭、開、軒、桑、花(共 12 字);二聲字: 人、田、合、斜、場、麻、重、陽、還、來、菊(共 11 字);三聲字:黍、我、圃、把、酒 (共5 字);四聲字:故、具、至、綠、樹、外、面、話、待、到、日、就(共 12 字)。進行 音強和音長分析。 7 受試者背景在研究中並未說明。 8 其結果經 Post-Hoc 事後比較發現,三聲時長相較於其他三個聲調有顯著差異,二聲時長顯著 長於一聲及四聲,但一聲和四聲的時長無顯著差異。

(19)

聲與一聲較大,其次為二聲,三聲殿後。Xu & Pfingst(2002)測量各聲調的振幅 最高點(peak amplitude),結果依序為四聲>一聲>二聲>三聲,而振幅的排序 即為聲音的強度(音強)排比。國語四種聲調在基頻、音強與時長上具有差異, 因此在語音感知上,聽者可透過這三個要素來判斷音節聲調。 彙整以上文獻針對國語四聲時長及音強的分析,排比結果整理如下: 表 二 聲調的時長及音強排比 聲調排序 三聲(全上) > 二聲 > 一聲 > 四聲 時長 二聲 > 一聲 > 四聲 ≒ 三聲(半上) 音強 四聲 > 一聲 > 二聲 > 三聲 2-2 姓名語音相關之論述 以下研究主要是從語音的角度探討姓名聲調的選用,並無透過統計或其它量 化方法,單依聲調特質或研究者主觀經驗進行推斷。雖然研究對象具體、明確, 但結果詮釋不免流於主觀推論。 2-2-1 平仄安排 賴榮生(1995)就語音方面探討聲調的安排,認為姓名用字各字音的聲調間 需有一定的曲折變化,忌諱三字聲調皆同,因缺乏節奏感,顯得單調(例:「郭之 先」唸讀不如「郭志先」好聽)。後者聲調有變化,念起來有節奏感,而且有一定 的力度。這些論點偏向主觀認定,缺乏證據支持。徐健順(1999)提到姓名聲調 採用時,亦談及避免三字同調,認為解決方式為替換中字(雙名的首字)的聲調。 王德春、陳晨(2001)認為透過平聲與仄聲交錯的「平仄相間」(或平仄相對) 才達到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效果(如:美夢成真,為「仄仄平平」結構;張三

(20)

李四,為「平平仄仄」結構)。譚德姿(2000)也主張三字結構應重視平仄相間變 化,如「董平」較「董永」好聽、「馬鳴軍」較「馬玉俊」好聽,兩兩比較前者抑 揚起伏、錯落有致,後者仄聲連讀,語調下沉低抑。 譚汝為(2006)「平仄相調命名法」也闡述應利用平聲高揚,仄聲低抑的特性, 姓名音節上的安排宜平仄相間(兩音節姓名:平-仄、仄-平結構;三音節姓名:平 -仄-平或仄-平-仄結構),最忌仄聲相鄰(如:玉鳳)。同樣地,白朝霞(2006)認 為雙名平仄的最佳組合是「仄-平」,不宜出現「仄-仄」或「平-平」組合,但如為 這兩種組合,也要以陰陽或上去交錯搭配(如:「一聲-二聲」或「三聲-四聲」)。 由以上可見,聲調本身的音高差異及變化使前人將「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等 描述詩文或音樂的概念應用在三字姓名的聲調安排。 陳勝雄(1995)運用「平仄」對現代漢語姓名進行分類,並藉由平仄對男女 姓名加以分析評論。男名分析請詳表三,其分析觀點反映了三音節皆為「仄聲」(三 聲、四聲)最適合男性,其次為雙名聲調或尾字為仄聲較符合男性陽剛特質;女 名評論請詳表四,認為三音節全為「平聲」(一聲、二聲)最適合女性,次之為雙 名聲調為或尾字為平聲較符合女性柔媚特質。 表 三 男名分析評論(節錄自陳勝雄(1995)) (男)姓名 調類 平仄 分析評論 顏文璋 陽平 陽平 陰平 平平平 沒有仄聲,不合男性氣勢 苗文吉 陳承賢 馮傑雄 陽平 陽平 陽平 平平平 音調長且柔媚而緩,減少男性 剛毅、強勁的氣勢,不適合男 性姓名 范光前 去聲 陰平 陽平 仄平平 先抑後揚,剛柔相濟,聲韻協 長 賴復勝 去聲 去聲 去聲 仄仄仄 短促有力,陽剛之至 王啟叡 陽平 上聲 去聲 平仄仄 剛勝於柔,適合男子姓名 錢來富 陽平 陽平 去聲 平平仄 先揚後抑,剛柔適中 白豐嘉 陽平 陰平 陰平 平平平 缺乏揚抑的旋律,平聲音緩而 長、柔而媚,不適合男性陽剛 作風

(21)

表 四 女名分析評論(節錄自陳勝雄(1995)) (女)姓名 調類 平仄 分析評論 胡家徽 陽平 陰平 陰平 平平平 聲勢緩而長,適合女性名字 曹梅芳 陽平 陽平 陰平 平平平 屬於長、揚、弱的聲韻,適合 女名 潘淑芬 陰平 陽平 陰平 平平平 柔媚而長緩,適合女性名字 侯育琪 陽平 去聲 陽平 平仄平 平仄、陰陽相協,剛柔並濟, 抑揚有情 孔岫毓 上聲 去聲 去聲 仄仄仄 氣勢磅礡,陽剛之至 廖采蘋 去聲 上聲 陽平 仄仄平 先抑後揚,聲韻悠揚 鄭秋蓉 去聲 陰平 陽平 仄平平 先抑後揚,剛柔相濟 同樣的,馮志英、宋興晟(2008)也提出類似觀點,從《每日新報,考生加 分完全名單》中 1,347 個漢族人名中發現,聲調中的二聲高昂向上、四聲果斷有 力,為男名常用聲調,如:華、揚、宏、浩、亮。此論點和陳勝雄(1995)主張 三聲、四聲較適合男性略有出入。 2-2-2 節奏 樊英(2006)主張節奏的形成是由語音中音長(時長)、音強、音高、音色這 四個因素的相間交替產生輕重緩急、強弱或長短的對比,而所謂對比的關係,是 指如四個不同調值的時長差異形成聲音的快慢對立、由音強形成聲音的輕重對 立、由音高形成聲音平仄抑揚的對立,對比的因素越多,所形成的節奏感越顯著。 在音長、音強、音高三方面,其呈現的節奏形式有三種不同類型(吳潔敏、 朱宏達,2001;樊英,2006):(一)長短律:由對立的音長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組 合成週期性呈現的節奏形式,(二)重輕律:由語音中音強的強弱交替出現而成的 節奏形式,(三)平仄律:以音高的差異,形成平聲與仄聲有規律的相互交替,組 成語音上的平仄律節奏。命名時若運用音長、音強、音高等節奏形式,使姓名於 叫喚時能具有節奏韻律的語音修辭及美感。

(22)

2-2-3 尾字的特殊性 鄧國棟(1998)談到尾字聲調的選擇,雖然尾字聲調以一聲或二聲居多,但現 代漢語四聲中,一、二聲的轄字並不比三、四聲多。香港學者李業宏(年代不詳) 對日常生活 400 個高頻字進行統計研究,發現一聲、二聲字佔 44.8%,而三、四 聲字佔 55.2%。雖然後者比前者高出 10%以上,但在姓名尾字字調的選擇卻是相 反,由此可見在命名時,尾字聲調是有選擇性的。 鄧國棟亦認為,尾字為姓名的最後一個音節,作為姓名的結束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該音節在讀說中要稍加誇張,且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為深刻。一、二聲給予 人高昂、開放、響亮、明朗、飛揚之聽覺感受;反之,三、四聲予人低沉、壓抑、 封閉、收斂、黯淡之感受。所以尾字聲調偏好採用「揚調字」(一、二聲)而不採 用「抑調字」(三、四聲),因前者會使字音為之振起而響亮。同樣地,白朝霞(2006) 也提到尾字宜用平聲字,不宜採用仄聲字。因為平聲為「揚調」,語調長而舒緩, 予人高昂飛揚之感,適合用在名字的末尾音節,且便於稱呼時拖長;反之,仄聲 是「抑調」,語調短而曲折,聲音低沉,予人壓抑之感,不便拖長也就不便於稱呼。 如:許凱閔、范振佑。王金玲(2003)則以「小名」的命名強調尾字選擇的重要 性,一般小名多由家庭成員或同儕所取的非正式名字,從其姓名抽出一字作為小 名,而通常多為尾字加上前綴(如:楊佩瑜,小名為「小瑜」),或尾字以疊字形 式呈現(如:洪欣琪,小名為「琪琪」),如慎選尾字,則利於小名的呼喚及提高 響亮度。 另外,徐健順(1999)在命名的語言文字學規律中提及,如為單姓單名(如: 謝淇)時,因尾字多見響亮度高的一、二聲字,則前一字最好以響度低進行搭配, 以達抑揚效果;而且尾字儘量不要採用過於柔弱的三聲字,最好採用二聲。 綜合本節以姓名語音修辭為探討主軸的文獻,筆者歸納出對於三字姓名、雙 名、尾字的偏好聲調選擇,如表五所示:

(23)

表 五 依姓名語音修辭之論述,姓名聲調組合選用之整理 歸納結果 三字姓名 聲調組合 1.以平仄相間為佳,忌諱三字同調。 (三音節姓名:平-仄-平或仄-平-仄結構。) 2.多採用音長、音強、音高有對比的聲調組合,以提高節奏感。 雙名聲調 1.以「仄-平」為佳,不宜出現「仄-仄」或「平-平」組合。 如為這兩種組合,則應以陰/陽或上/去相間。 2.若為「仄-仄」或「平-平」組合,且無陰/陽或上/去之變化, 則為最不佳之雙名組合。 尾字聲調 1.尾字選用一聲或二聲(平聲)為佳。 性別 1.男性聲調組合以三音節皆為仄聲為佳,次之雙名聲調或尾字 為仄聲;女性聲調組合則以三音節皆為平聲為佳,次之為 雙名聲調或尾字為平聲。 2-3 聲調選用調查研究 本小節所列之文獻均利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即「資訊分 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透過系統化的分類過程將質性研究素材(如:文 本資料、調查資料)轉為量化資料,並輔以簡單統計數字作為說明依據,據以進 行推論。各種文件的內容均可作為分析素材(王文科,2007;潘淑滿,2003)。 下列文獻藉由蒐集的實際語料(姓名、品牌名),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資料分析, 呈現聲調組合的次數或頻率的描述性量化數據,進而提出有系統的客觀推論。

(24)

2-3-1 姓名調查 譚德姿(2000)根據 250 個的大學生姓名進行字調研究,其中三字姓名共 200 個。三字姓名中,平仄有變化9的姓名共150 個,三字同調則有 50 個(全平佔 86%; 全仄佔14%)。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平仄有變化的三字姓名佔絕對優勢,三字同 調僅佔少數。第二、在全平或全仄的姓名中,也多有陰陽/上去的變化(如:楊文 東、李秀麗)。第三、即使姓名三字同調,「全平」的比例高於「全仄」。第四、尾 字字調以一、二聲(平聲)所佔比例偏高(平聲尾字佔78%;仄聲尾字佔 22%), 可能是平聲字調高揚,予人高昂、舒展、響亮、飛揚的聽覺感受。 張燕春(2002)利用《中國人名大詞典》現任黨政軍領導人物卷,抽樣數量 不詳,隨機選取當中單姓雙名(三字)結構姓名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簡述如 下:第一、無論姓氏聲調,雙名多為「四聲-二聲」、「四聲-一聲」兩種組合(為「仄 -平」的雙名聲調組合)。第二、雙名聲調組合中,「四聲-四聲」、「三聲-三聲10」的 數量最少。第三、尾字聲調以一、二聲居多。 馮志英、宋興晟(2008)以天津市區為調查範圍,從六個不同的年代11各隨 機選取100 個姓名(共 600 個姓名)進行聲調組合分析,結果發現,第一、無論 在哪個年代,三字異調比例皆為最高12(均佔90%以上),顯示姓名用字追求聲調 變化,講求抑揚起伏效果。第二、除「姓氏聲調」外,雙名聲調組合「三聲-三聲」 的搭配最少,顯示在起名時命名者多下意識的迴避這類聲調組合。第三,尾字聲 調同前人發現,以一、二聲為首選,推測是因一、二聲字調唸讀較為高亢有力, 作為人名呼喚時能增加響亮效果。 游睿(2009)統計泰安市鳳凰小學全體學生 1,116 個姓名(三音節姓名佔 9 平仄雖有變化,但不見得皆為平仄相間。在 150 個三字姓名中,「平-仄-平」佔 45%;「仄-平 -平」佔 17%;「仄-仄-平」佔 16%;「平-平-仄」佔 10%;「仄-平-仄」佔 3%;「平-仄-仄」佔 9%。 10 徐健順(1999)談到應注意因三聲連讀變調問題產生誤解情形,如張「美」敏唸讀為張「梅」 敏,解決方式為避免命名時連用兩個三聲字。 11 六個年代依序為 30~40 年代、50~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新千年(2000~2005) 12 各年代三字異調比例如下:30~40 年代,95.7%、50~60 年代,97.1%、70 年代,93.1%、 80 年代,91.2%、90 年代,95.7%、新千年(2000~2005),95.4%。

(25)

66%,約為雙音節姓名的二倍),針對尾字的聲調類別進行次數分配計算,結果顯 示聲調類型比例由高至低依序為,二聲(34%)>四聲(28%)>一聲(23%) >三聲(15%)。游睿主張因二聲調值由低至高,較為響亮,而四聲調值為 51,發 音較易,至於三聲殿後的原因可能是調值為214,發音有轉折較為困難。 許慧娟(2007)蒐集 986 筆以台灣話命名的姓名為分析材料,取樣年齡均在 40 歲以上,經尾字聲調統計後,發現不分性別,尾字聲調明顯偏好的調值為 24 (陽平)及55(陰平),末尾調值均在高調域。由此發現,不管台灣話或國語,尾 字聲調的選擇偏好相似。 針對尾字聲調,譚德姿(2000)、張燕春(2002)、馮志英、宋興晟(2008) 的結果和游睿(2009)略有出入。前三者發現一、二聲字在尾字聲調中恆為首選, 而游睿(2009)指出四聲(28%)比例反而高於一聲(23%)。筆者推斷,造成前 人研究發現有所出入的原因有二,一是游睿(2009)統計樣本混雜13三音節姓名 及雙音節姓名,若尾字聲調選用偏好不同,可能導致結果差異。二是統計樣本數 差異大之故,僅游睿的統計樣本數超過1,000 人。 2-3-2 品牌名稱調查 命名的原則與技巧不僅只應用於人名,品牌命名亦是引起消費者心理活動的刺 激信號。在品牌命名相關研究中,Chan & Huang(1997)分析商標命名的聲調組 合,將國語四個聲調依末尾調素分為「高調」(high tone)和「低調」(low tone) 兩類(一聲及二聲末尾調素為5,屬高調(H);三聲14及四聲末尾調素為1,屬低 調(L)),統計 157 個雙音節中國品牌商標名,發現 H-H(47%)>L-H(25%) >H-L(18%)>L-L(9%),組合排序以兩高調組合為大宗,兩低調組合所佔比 例最低,而雙音節尾字為高調(X-H,X 為高調或低調)佔 72%。同樣地,Fan & Ng(1993)的廣東人名研究亦發現雙名的聲調組合多為兩高調組合(H-H),尾字 13 1,116 個姓名中,有 34%的雙音節姓名被包含在尾字音節聲調的統計樣本中。 14 因一般口語,三聲調值多簡化為 21。

(26)

聲調尤最。

另外,Chan & Huang(2009)統計 5,089 個兩音節以上的品牌名稱,發現 65% 的末尾音節為 H(ex:美菱(L-H),紅塔山(H-L-H))。由上述研究顯見,無論是 商標命名或人名命名,尾字字調的選擇具實質重要性。 綜合本節所回顧之文獻(姓名、品牌)調查結果及發現,筆者歸納出三字姓 名、雙名、尾字的聲調組合偏好,臚列如下: 表 六 命名聲調組合選用整理 歸納結果 三字姓名 聲調組合 1.以三字異調且平仄有變化之組合為佳,避免三字同調。 2.若三字為全平或全仄,則需有陰陽/上去的交錯變化,且 「全平」的選擇優於「全仄」。 雙名聲調 1.「四聲-二聲」、「四聲-一聲」符合「仄-平」之平仄交錯的概 念,且尾字搭配一、二聲(平聲)。 2.少採用「四聲-四聲」、「三聲-三聲」組合,因同調且仄聲相 鄰。 3.雙名聲調組合應以「X-高調」之組合為主,X 為高調或低 調。 尾字聲調 1.尾字搭配一、二聲(平聲,高調)為佳。 2-4 構音及感知研究 下列文獻從發音和聽感角度探討聲調的聲學特質,藉由「實驗法」,即透過完 善的實驗設計架構,操弄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目的於觀察依變項 (dependent variable)的變化,探討及解釋事件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周文欽, 2004)。

(27)

2-4-1 發音角度 Sundberg(1973)從聲學角度探討升調及降調,兩組受試者,一是專業歌手 (五男、四女),一是一般受試對象(五男、六女),實驗過程錄製受試者在指定 的兩個音高中,依序重複發音,其後分析不同音高的時長(duration)及轉換音高 所花時間(transient time)。研究結果顯示,專業歌手轉換音高的時間較一般受試 對象為短,且女性受試者較男性短。另外,一般受試對象發升調的時間比降調長, 但專業歌手發升、降調的時長則無差異。Ohala & Ewan(1973)對一般受試對象

操作類似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發升調的時間較降調長,故 Ohala 推測發升調較降

調費力。

由以上研究結果,筆者推測命名時,如從發音角度著眼,字調選擇順序降調優 於升調(降調>升調)。

2-4-2 聽感角度

從聽感角度出發,Huang & Fan(1994)中文姓名研究中提及命名時主要依據 兩個準則,即高響度(high sonority)和具有正向意義(positive meaning)。 Jiang-King(1996;1998)也認同聲調和響度的關聯。從響度層級(sonority hierarchy)來看,高調(high tone)>中平調(mid tone)>低調(low tone), 主要是高調的音高大於低調,響度也較大。此外,許慧娟(2006)亦從聽覺感知 的角度探討命名,並引述石基琳(1988)國語聲學研究以為佐證,一聲和二聲的 基頻輪廓線終點在高頻250~275Hz,而三聲和四聲終點在低頻 125~150Hz。而姓 名尾字多見一聲、二聲字可能因其終點調素皆在高頻,有助提高辨識度。其中二 聲既為高調且時長大,更適合做為尾字字調。 郭錦桴(1993)談到語言學家為證實聲調的抗干擾能力,藉由一男一女發音, 由 16 名受試者進行聽感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在高通濾波(high-pass filter) 2500Hz,信噪比 25 分貝的設定下,辨識度高達 98.8%,而低通濾波(low-pass filter) 75Hz,信噪比 25 分貝的設定下,辨識度達 97.7%,顯示高調抗噪音干擾的能力

(28)

較低調為強。所以選擇高調作為結束音非常重要。 由以上聲調感知及響度的相關研究,筆者推測命名時,如從聽感角度,字調 選擇順序應為升調優於平調,平調優於降調(即升調>平調>降調)。 綜合本節文獻回顧,筆者歸納出姓名聲調的選擇優先順序,彙整結果如表七 所列。 表 七 姓名聲調選用之構音及聽感預測 歸納結果 發音角度 字調選擇降調優於升調(降調>升調)。 感知角度 字調選擇升調優於平調,平調優於降調。 (升調>平調>降調) 2-5 研究問題與假設 2-5-1 研究問題 從文獻可知,探討中文姓名聲調的研究多偏重姓名聲調組合數量統計,或依聲 調特徵、感知特質進行主觀推導或歸納。迄今關乎姓名聲調的探討仍缺乏實證研 究,對於姓氏聲調和雙名聲調的配搭研究也付之闕如。此外,錢進(2004)雖顯 示人名用字具有性別差異,但姓名聲調組合的選用有無性別差異,仍待探索。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將以大量真實語料統計配合感知實驗,將研究聚焦在中 文命名策略中聲調的角色,並提出兩大研究問題: (一)三字姓名之姓氏聲調是否影響雙名聲調組合(4×4=16 種)的選用? (二)姓名聲調組合的選用是否因被命名者之性別而有差異?

(29)

2-5-2 研究假設 譚德姿(2000)三字結構重視平仄相間變化的觀點,故姓名聲調亦應有抑揚 起伏之表現。另外,譚汝為(2006)主張應利用平聲高揚、仄聲低抑的特性,姓 名的安排應平仄相間,三音節姓名以「平-仄-平」或「仄-平-仄」結構為佳。據此, 針對本論文研究問題一,筆者推測在三字姓名中,雙名聲調組合的選用與姓氏聲 調有關,以期達到平仄相間的效果。進一步說,二聲姓氏適合之雙名聲調可能為 4-2,以調型表示該姓名為ˊˋˊ(平-仄-平),而適合四聲姓氏之雙名聲調也許為 2-4,以調型表示為ˋˊˋ(仄-平-仄),達到聲調組合的抑揚起伏、平仄相間之要 求。另外,根據文獻對尾字聲調的研究結果,筆者預測一聲、二聲在尾字出現的 頻率高。 針對第二個研究問題,姓名聲調的選用是否關乎被命名者的性別,由於過去 無研究深入探討,僅根據陳勝雄(1995)運用「平仄」分類對男女姓名進行分析 評論的結果,筆者歸結出三音節皆為三聲、四聲(仄聲)之組合最適合男性,其 次為雙名聲調或尾字為仄聲較符合男性陽剛特質;而三音節均為一聲、二聲(平 聲)最適合女性,其次為雙名聲調或尾字為平聲較符合女性柔媚特質。而馮志英、 宋興晟(2008)的研究結果與其略有出入,二聲高昂向上、四聲果斷有力常為男 名常用字聲調。綜合以上學者見解,針對研究問題二,筆者預測姓名聲調組合的 選用應具有性別差異,但男女名的聲調偏好有待本論文大量實際語料統計及實驗 結果逐一釐清。

(30)

第三章 真實姓名聲調分析

在文獻中,三字中文姓名語料抽樣統計研究,抽樣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區, 且樣本數至多介於一至兩千筆間;本章針對台灣地區人名進行抽樣調查,且樣本 數擴增至兩萬兩百筆實際姓名語料。 用以進行分析的兩萬兩百筆實際姓名語料蒐集自2009 年 98 學年度高中高職 聯合登記分發及申請入學榜單,其中男名、女名各一萬一百筆(來源詳「附錄一」)。 而兩萬兩百筆姓名聲調的標記,皆根據以下三個網站「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 本」、「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及「嘸蝦米查碼程式」(網址詳「參考網站及書目」)。 兩萬兩百筆姓名語料皆經過以下三道篩選程序: 第一、僅取單姓雙名15(即三字姓名)。 第二、同姓同名不重複記次。 第三、排除姓名內含一字多音16,但聲調不同者。

如: 媛 yuan 2 或 yuan 4、晟 sheng 4 或 cheng 2、盛 cheng 2 或 sheng 4 若破音字聲調相同者,予以保留。

如: 璿 xuan 2 或 xun 2、擷 jie 2 或 xie 2 玟 min 2 或 wen 2 國語音韻系統共有四個聲調,「姓氏」加上「雙名」共三個音節,三音節姓名 聲調搭配共有64 種(4×4×4)組合。以「李四端」先生為例,「李」為姓氏,「四 端」為雙名,其中「四」為中字,「端」為尾字。以下所呈現之量化統計結果將以 此分法對姓名進行聲調分類探討。另外,以下所有資料的分析先不區分性別,即 先整體進行探討,再加入性別變項進行分項討論。 15 單姓單名(二字姓名)及複姓(如:歐陽、張簡、范張)單名或雙名均不考慮。 16 同一字有多種讀音或唸法,稱為多音字、歧音字或破音字。

(31)

3-1 尾字、中字聲調 前人研究對尾字字調選擇及重要性有諸多探討,本文先針對三字姓名的「尾 字」進行四種聲調的分項統計,結果如圖二所示,發現無論是整體或是區分不同 性別探討,尾字聲調百分比高低排序皆為:二聲>一聲>四聲>三聲。有趣的是, 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尾字字調皆為二聲。 在男性及女性的尾字聲調百分比中,二聲所佔的比例(男:48.3%;女:55.6%) 顯著高於其他聲調,高達兩倍之多。另外,在尾字聲調中,三聲、四聲(仄聲) 在男名的比例較女名為高,而一聲、二聲(平聲)尾字比例反而是女名為高。 0% 20% 40% 60%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整體

圖 二 尾字聲調類別百分比 再者,對三字姓名的「中字」進行四種聲調的分項統計,如圖三所示,無論 是整體或區分不同性別探討,中字聲調百分比高低排序均為:四聲>二聲>一聲 >三聲,以四聲所佔比例為最高,三聲殿後。且男性的中字聲調百分比中,四聲 (42.4%)大幅領先其他聲調類別。 百分比 (% )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聲調類別 整體

(32)

0% 20% 40% 60%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整體

圖 三 中字聲調類別百分比 比較尾字聲調分項統計結果(圖二)和中字聲調統計結果(圖三)可以發現, 無論是尾字或中字聲調,「三聲」皆在四個聲調中敬陪末座。另外,在尾字聲調統 計中,前兩名的一聲和二聲比例約佔75%。一、二聲屬平聲,三、四聲屬仄聲, 如此則表示平聲尾字約佔3/4(75.1%),仄聲尾字約佔 1/4(24.9%)。 3-2雙名聲調 針對三字姓名的「雙名」,進行聲調組合(4×4=16 種)的分項統計,結果如 圖四所示(1-1 表示中字、尾字皆為一聲,1-2 表示中字為一聲而尾字為二聲,其 餘情形依此類推)。 在16 種雙名聲調組合中, 4-2(21%)大幅領先,3-3(0.5%)殿後。前五 名依序為4-2、2-2、3-2、1-2、4-1,前四名的尾字聲調皆為二聲。 百分比 (% )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聲調類別 整體

(33)

0% 5% 10% 15% 20% 25%

4-2 2-2 3-2 1-2 4-1 2-1 2-4 3-1 4-3 1-4 4-4 2-3 1-1 3-4 1-3 3-3

圖 四 不分「性別」和「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排序 不同性別的雙名聲調組合分項統計結果如圖五所示。在男名的雙名聲調組合 中,2-4、4-3 和 4-4 所佔比例為女名的兩倍,而這三組尾字聲調皆為仄聲(三聲、 四聲)。而在女名的雙名聲調組合中,1-2 和 3-2 皆為男名的兩倍,尾字聲調皆為 二聲。 進一步將圖中不同性別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依高低重新排序17,發現無論男 女,均以4-2 組合大幅領先(男:23.1%;女:19.1%), 3-3 組合(男、女均為 0.5%)殿後。男名的雙名聲調組合中,前五名依序為 4-2、2-2、4-1、2-4、3-2; 女名的雙名聲調組合中,前五名依序為4-2、3-2、1-2、2-2、4-1,尾字聲調皆以 平聲(一聲、二聲)結尾,其中前四組尾字聲調皆為二聲。 17 排序結果請詳附錄二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34)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五 區分「性別」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3-3「姓氏」和「雙名」聲調組合 本論文加入「姓氏聲調」變項對姓名作分類,以瞭解「姓氏聲調」和「雙名 聲調組合」之間的配搭關係。呈現各分項統計結果之前,先統計各姓氏聲調男女 人數比例,整理結果如圖六所示。在男女名各10,100 筆的資料中,以姓氏聲調為 二聲的人數最多,三聲的人數最少,男女皆然。且不論何種姓氏聲調,男女比例 皆相近。 10% 20% 30% 40% 50% 60%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圖 六 各姓氏聲調的男女比例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聲調類別

(35)

3-3-1「姓氏」和「雙名」之配搭 首先,區分三字姓名的「姓氏聲調」變項,針對整體三字姓名的「雙名」進 行聲調組合的分項統計,結果如圖七所示。 姓氏聲調為一聲者共有4714 人,雙名聲調組合前五名依序為 4-2、2-2、3-2、 1-2、4-1;姓氏聲調為二聲者則有 10270 人,雙名聲調組合前五名分別為 4-2、3-2、 2-2、1-2、4-1;姓氏聲調為三聲者共有 2248 人,雙名聲調組合前五名為 4-2、1-2、 2-2、4-1、2-1;最後,姓氏聲調為四聲者共有 2968 人,雙名聲調組合前五名依 序為4-2、2-2、1-2、3-2、4-1。整體而言,可以發現無論姓氏聲調,前五名雙名 聲調組合多有雷同,且首選均為4-2 組合,同時尾字均為平聲(一聲、二聲)。僅 聲調組合 3-2 未出現在姓氏聲調為三聲者的前五名,否則四個不同姓氏聲調配搭 的前五名雙名聲調組合將完全一致,筆者推測若姓氏聲調為三聲者搭配雙名聲調 3-2 組合,恐因三聲連讀變調影響姓氏聲調的唸讀或辨識,故該組合不在前五名 中。另外,由各姓氏聲調的前五名雙名聲調組合中可發現,雙名聲調偏好由基頻 端點落於高調域的聲調所組成。四聲若按高低二調階表示分別是 HH、LH、LL、 HL,上述前五名聲調組合多見一、二、四聲(3-2 組合除外),均具有高調域(H) 之調素(toneme)。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姓氏聲調為一聲 姓氏聲調為二聲 姓氏聲調為三聲 姓氏聲調為四聲 圖 七 區分「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36)

進一步針對不同性別進行各姓氏聲調的「雙名」聲調組合的分項統計,結果 如圖八、圖九、圖十、及圖十一所示: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八 姓氏聲調為一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九 姓氏聲調為二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37)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十 姓氏聲調為三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十一 姓氏聲調為四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姓氏聲調為一聲,男女的雙名聲調組合分項統計結果顯示,男名2-4 和 4-4 組合所佔比例約為女名的兩倍。女名1-2、2-1 和 3-2 組合所佔比例約為男名的兩 倍,尾字聲調皆為一聲、二聲。若將不同性別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依高低加以 排序18,男名前五名聲調組合依序為4-2、2-2、4-1、3-2、2-4,其中 4-2 所佔的 比例(22.7%)顯著高於其他聲調組合。而女名的雙名聲調組合前五名依序為 4-2、 3-2、2-2、1-2、2-1,尾字聲調皆為平聲。 18 排序結果請詳附錄三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38)

當姓氏聲調為二聲,男女的聲調組合分項統計結果顯示,男名2-4、4-3 和 4-4 組合所佔比例約為女名的兩倍。女名1-2 和 3-2 組合比例約為男名的兩倍,尾字聲 調皆為二聲。不同性別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依高低排序,男名前五名聲調組合 依序為4-2、4-1、2-2、2-4、3-2, 4-2 所佔的比例(23.9%)顯著高於其他聲調 組合。女名前五名聲調組合依序為4-2、3-2、1-2、2-2、4-1,尾字聲調皆為平聲, 而前四名的尾字聲調皆為二聲。 當姓氏聲調為三聲,男女的聲調組合分項統計結果顯示,男名 2-4 組合所佔 比例約為女名的兩倍。女名的1-2 和 3-2 組合比例約為男名的兩倍,尾字聲調皆為 二聲。不同性別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依高低排序,男名前五名聲調組合依序為 4-2、2-2、2-4、4-1、1-2,而 4-2 所佔的比例(22.6%)顯著高於其他聲調組合。 而女名前五名聲調組合依序為4-2、1-2、2-2、3-2、2-1,尾字聲調皆為平聲,而 前四名的尾字聲調皆為二聲。 當姓氏聲調為四聲,男女的聲調組合分項統計結果顯示,男名 2-4 組合所佔 比例約為女名的兩倍。而女名 3-1 組合比例約為男名的兩倍。不同性別的雙名聲 調組合百分比依高低排序,男名前五名聲調組合依序為4-2、2-2、1-2、3-2、4-1, 4-2 組合所佔的比例(22.6%)顯著高於其他組合。女名前五名組合依序為 4-2、 2-2、3-2、1-2、2-1,尾字聲調皆為平聲,而前四名的尾字聲調皆為二聲。 上述依姓氏聲調及性別分類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前五名彙整如表八及表九 所示。

(39)

表 八 男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統計前五名 排序 姓氏 聲調 1st 2nd 3rd 4th 5th 一聲 4-2 (22.7%) 2-2 (11.1%) 4-1 (8.7%) 3-2 (8.2%) 2-4 (8.0%) 二聲 4-2 (23.9%) 4-1 (9.9%) 2-2 (9.4%) 2-4 (7.7%) 3-2 (7.5%) 三聲 4-2 (22.6%) 2-2 (12.1%) 2-4 (9.0%) 4-1 (8.8%) 1-2 (8.3%) 四聲 4-2 (21.2%) 2-2 (11.4%) 1-2 (10.3%) 3-2 (8.7%) 4-1 (7.8%) 表 九 女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統計前五名 排序 姓氏 聲調 1st 2nd 3rd 4th 5th 一聲 4-2 (18.8%) 3-2 (13.7%) 2-2 (12.1%) 1-2 (11.5%) 2-1 (10.4%) 二聲 4-2 (20.0 %) 3-2 (12.9%) 1-2 (12.8%) 2-2 (10.5%) 4-1 (9.7%) 三聲 4-2 (18.7%) 1-2 (15.8%) 2-2 (10.7%) 3-2 (10.2%) 2-1 (9.0%) 四聲 4-2 (17.0%) 2-2 (12.6%) 3-2 (12.5%) 1-2 (11.4%) 2-1 (8.9%) 從男名觀之,不論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皆以4-2 居首,其餘雙名聲調組 合排序,依姓氏聲調前後排序略有差異。但在前五名中,各姓氏聲調共有的雙名 聲調組合為4-2、2-2、4-1。從女名來看,不論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亦以 4-2 居首,其餘雙名聲調組合排序依姓氏聲調略有差異。在前五名中,各姓氏聲調共 有的雙名聲調組合為4-2、2-2、3-2、1-2,尾字皆為二聲。

(40)

3-3-2 卡方考驗 不同性別,各姓氏聲調的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分別呈現於圖十二和圖十三。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姓氏聲調為一聲 姓氏聲調為二聲 姓氏聲調為三聲 姓氏聲調為四聲 圖 十二 男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十三 女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在男名和女名資料中,針對各姓氏聲調的雙名聲調組合進行 χ2統計法的適合 度考驗(Test of good-of-fit),考驗實際觀察次數(觀察值)是否和理論次數(理 論值)相符。即各雙名組合人數(觀察值)跟理論預期人數(理論值)是否有顯 著差異。若無差異,則表示該雙名聲調組合不因姓氏聲調而有差異;若有顯著差 雙名聲調組合 百分比 (% )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41)

異,表示該雙名聲調組合因姓氏聲調而有差異。 預期的人數(理論值)則根據不同性別算出各姓氏聲調所佔比例19後,在同一 雙名聲調下,將各姓氏聲調的人數加總,再乘以各聲調所佔比例,即為各聲調的 理論值。舉男名為例,雙名聲調組合為1-1 共 181 人,則 4 個姓氏聲調,雙名組 合 為 1-1 的 理 論 值 分 別 為 41.8 ( 181×23.1% )、 92.5 ( 181×51.1% )、 19.8 (181×11%)、26.9(181×14.9%),其餘情況依此類推算出理論值。 統計結果顯示,男名(配合圖十二)雙名組合的選擇大多不因姓氏聲調不同 而有差異(僅雙名聲調組合為1-1、1-2、2-2、3-2 這四組有差異)。女名(配合圖 十三)亦然(僅雙名聲調組合為1-1、1-2、2-1、3-1 這四組有差異)。 研究發現,雙名聲調組合不因姓氏聲調不同而有差異,亦即雙名聲調組合不受 姓氏聲調影響。撇開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是否受男女性別影響可由圖十四看 出端倪。 0% 5% 10% 15% 20% 25%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圖 十四 區分「性別」,雙名聲調組合百分比 本 論 文 透 過 χ2 統 計 法 的 百 分 比 同 質 性 考 驗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檢驗兩個間斷變項所交叉構成列聯表中各細格的百分比有無差異, 19 男名中,姓氏聲調為一聲佔 23.1%,二聲佔 51.1%,三聲佔 11%,四聲佔 14.9%。 女名中,姓氏聲調為一聲佔 23.6%,二聲佔 50.6%,三聲佔 11.3%,四聲佔 14.5%。 百分比 (% ) 雙名聲調組合

(42)

即16 種雙名聲調組合在不同性別的各細格之百分比是否有顯著差異。統計結果顯 示 , 不 同 性 別 之 雙 名 聲 調 組 合 的 百 分 比 大 致 有 顯 著 差 異 (χ2=26.538,df=8, p=0.001,僅雙名聲調組合為 2-2、3-3、4-1 這三組無差異)。透過以上兩個卡方 考驗,確知雙名聲調選擇受性別而非姓氏聲調影響。 3-4 聲調異同組合之分項統計 以下對於三字姓名的聲調異同組合情形進行分類統計。三字姓名的聲調異同 組合共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三字同調」型,即構成姓名的三個字皆為同一聲調。 如:朱家亨(1-1-1)、王宏文(2-2-2)、李凱寶(3-3-3)、宋進益 (4-4-4) 二、「相鄰兩字同調」型,即構成姓名的前兩字或後兩字同調。 如:丁修賢(1-1-2)、林佳勳(2-1-1) 三、「首尾字同調」型,即「姓氏」和「尾字」為同調。 如:柯懷安(1-2-1)、蔡佳憲(4-1-4) 四、「三字異調」型,即姓名的三個字皆不同調。 如:朱伯宇(1-2-3)、宋文修(4-2-1) 鄭燕萍(2007)認為以上四種類型可進一步歸成三大項: 一、「同調」型,即為「三字同調」型。 二、「部分抑揚」型,為「相鄰兩字同調」型。 三、「完全抑揚」型,包含「首尾字同調」型及「三字異調」型。 依據上述分類探討姓名聲調異同組合情形,整理結果如表十所示。同時,本 論文依據各分項組合數目所佔比例,將總數乘以該比例,計算出該分項的期望值 作為比較基準(理論值)。

(43)

表 十 三字姓名的聲調異同組合 組合情況 三字同調 相鄰兩字同調 首尾字同調 三字異調 組數 4 種組合 前兩字相鄰 (姓和中字) 12 種組合 後兩字相鄰 (雙名) 12 種組合 12 種組合 (姓和尾字) 24 種組合 實際 組合 情形 111 222 333 444 112 113 114 221 223 224 331 332 334 441 442 443 211 311 411 122 322 422 133 233 433 144 244 344 121 131 141 212 232 242 313 323 343 414 424 434 123 132 124 142 134 143 213 231 214 241 234 243 312 321 314 341 324 342 412 421 413 431 423 432 理論 期望值 10100×4/64 631 筆 10100×12/64 1894 筆 10100×12/64 1894 筆 10100×12/64 1894 筆 10100×24/64 3788 筆 男名 10100 筆 共583 筆 (5.8%) 共1747 筆 (17.3%) 共1192 筆 (11.8%) 共2724 筆 (27%) 共3854 筆 (38.2%) 女名 10100 筆 共632 筆 (6.3%) 共1658 筆 (16.4%) 共1065 筆 (10.5%) 共3128 筆 (31%) 共3617 筆 (35.8%) 總計 20200 筆 共1215 筆 (6%) 共3405 筆 (16.9 %) 共2257 筆 (11.1 %) 共5852 筆 (29%) 共7471 筆 (37%) 藉由期望值作為參照基準,有以下五點發現。 第一、三字同調時,男名筆數低於期望值,顯示男名較不偏好三字同調。 第二、三字同調時,三字均為一聲或二聲(全平)比例為98%,而三字均為三 聲或四聲(全仄)佔 2%。顯示即使姓名三字同調,「全平」的比例仍遠 高於「全仄」。 第三、有鑑於筆數遠低於期望值,在相鄰兩字同調中,發現無論男女均不喜雙名 同調。顯示若相鄰兩字同調,姓氏和中字同調勝過雙名同調。

(44)

第四、在首尾字同調的情形下,男女實際筆數皆遠高期望值,顯示姓名聲調的安 排,首尾字同調的組合常見於命名。 第五、三字異調比例最高(37%),而三字同調比例最低(6%)。 根據鄭燕萍(2007)的三大分項進行統計,三字姓名屬「完全抑揚」型佔大 多數(66%=29%+37%),其中又以三字異調所佔比例最高。「部分抑揚」型佔28%, 其中以姓和中字同調為主,較不偏好雙名同調。「同調」型所佔比例(6%)最少。 綜觀之,三字姓名聲調為抑揚型(包含「部分抑揚」及「完全抑揚」)的比例佔絕 大多數(94%),無異間接說明了人名用字聲調偏好有變化、起伏抑揚。 3-5 高調與低調組合分析

Chan & Huang(1997)將國語四個聲調依末尾調素分為「高調」(包括一聲

及二聲)和「低調」(包括三聲及四聲)的作法和平仄之分殊途同歸,因一聲及二 聲屬平聲,三聲及四聲屬仄聲。 筆者原欲仿其法統計三音節姓名高低調組合情形,但因兩萬兩百筆的姓名資 料中,姓氏聲調屬高調者遠多於低調(見圖六),故統計三音節的高、低調結果則 無法進行比較討論,而且第三小節研究結果已發現姓氏聲調與雙名聲調無關,因 此本論文僅統計雙名的聲調高、低調組合情形,結果如圖十五所示。

數據

圖 一  五度制調值標記法  表  一    國語聲調分類  聲類  調類  調值描述  調值  調域  古音分法 第一聲  陰平  高平調(平調) 55 HH  第二聲  陽平  高升調(升調) 35 LH  平調  第三聲  上聲  低降升調  214(全上) 21(半上)  LL  第四聲  去聲  高降調(降調) 51 HL  仄調
表  四    女名分析評論(節錄自陳勝雄(1995))  (女)姓名  調類  平仄  分析評論  胡家徽  陽平  陰平  陰平  平平平  聲勢緩而長,適合女性名字  曹梅芳  陽平  陽平  陰平  平平平  屬於長、揚、弱的聲韻,適合 女名  潘淑芬  陰平  陽平  陰平  平平平  柔媚而長緩,適合女性名字  侯育琪  陽平  去聲  陽平  平仄平  平仄、陰陽相協,剛柔並濟, 抑揚有情  孔岫毓  上聲  去聲  去聲  仄仄仄  氣勢磅礡,陽剛之至  廖采蘋  去聲  上聲  陽平  仄
表 五  依姓名語音修辭之論述,姓名聲調組合選用之整理  歸納結果  三字姓名  聲調組合  1.以平仄相間為佳,忌諱三字同調。  (三音節姓名:平-仄-平或仄-平-仄結構。)      2.多採用音長、音強、音高有對比的聲調組合,以提高節奏感。 雙名聲調  1.以「仄-平」為佳,不宜出現「仄-仄」或「平-平」組合。     如為這兩種組合,則應以陰/陽或上/去相間。  2.若為「仄-仄」或「平-平」組合,且無陰/陽或上/去之變化,     則為最不佳之雙名組合。  尾字聲調 1.尾字選用一聲或二聲(平聲)
表 八  男名中,不同「姓氏聲調」之雙名聲調組合統計前五名              排序  姓氏  聲調  1 st 2 nd 3 rd 4 th 5 th 一聲  4-2  (22.7%) 2-2  (11.1%) 4-1  (8.7%)  3-2  (8.2%)  2-4  (8.0%) 二聲  4-2  (23.9%) 4-1  (9.9%)  2-2  (9.4%)  2-4  (7.7%)  3-2  (7.5%) 三聲  4-2  (22.6%) 2-2  (12.1%) 2-4  (9.0%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