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臺大歷史學報第 37 期 2006 年 6 月,頁 351~356. BIBLID1012-8514(2006)37p.351-356 2006.3.29收稿,2006.5.2通過刊登. §書評§. 黃一農, 《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年 9 月,557 頁,附名詞索引。. 古. 偉. 瀛. *. 從事歷史及史學方法的研究教學也有相當時間了,面對史學在現在 所謂後現代情境中的挑戰,一直在思索:身處此時此地的我們,如何能 有一本真正好的歷史著作,能化解人們對於史學「真相」的疑慮,並呈 現其他(尤其是西方)學者所無法企及的獨特的貢獻。日前有機會讀到 這本書,心中真是非常高興,因為多年夙願,今日實現。 臺灣清華大學歷史所教授黃一農寫的這本《兩頭蛇──明末清初的 第一代天主教徒》,其主題是討論中國明清時期的第一代基督徒。這本 書共分十三章,除了前面的第一章〈大航海時代中的十字架〉作為全書 的時代背景說明外,其他章節主要分析十七、十八世紀初次皈依的天主 教徒,如瞿汝夔、張賡、王徵、魏學濂、孫元化、韓霖、嚴謨、夏大常、 鮑英齊等人的心態;作者從史料之海中找出成啟元及許樂善曾經受洗的 證據,尤其難能可貴。這些人物都面臨一方面為儒家士大夫,另一方面 又是天主教徒在倫理上的要求之衝突。此種兩難,構成本書分析的重要 內容。 作為教會史的研究,此書首先看得到的一種創新就是將以前的研究 典範作了一個很好的轉移。以前的研究往往強調傳教士的成就及挫折, 看到的儘是許多數據及稱頌,有如高僧傳(hagiography),近年來大家 多將注意力集中在受傳者的一方,亦即從中國基督徒以及中國的大環境 1. 的角度來看教會史。 這種趨勢已成為共識,但是真正貫徹這種轉變的恐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 此方面討論,參見拙作,〈談「儒耶交流」的詮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 卷 2 期(2004 年 12 月,臺北),289~304。.

(2) 352. 古. 偉. 瀛. 怕以此書最為徹底。有人抱怨典範轉移固然很對,但苦於資料太少,當 時由傳教士留下來的材料幾乎很少是有關中國教友的。不過看了這本 書,才知道有許多史料深藏在明清的文集、筆記及各種層級的地方志之 中,從一個家族到另一個家族,從一地可以連接到另一地。有如善玩五 子棋的人,佈局之後,隨處都有活潑的生機,可以愈連愈多,造成十分 豐富的局面,許多方向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一個在方法上的創新是大量使用電子時代所提供的方便。隨著愈 來愈多的中國經典文獻輸入電腦供人利用以來,資料庫中有好幾億字的 內容,當然這樣的文字之洋,需要有深厚的史學基礎加上「清晰的問題 意識與靈活的搜尋技巧」。(頁 64)本書各章中,尤其是建立起當時教 徒的社會網絡過程以及進行許多小考據,作者現身說法如何抽絲剝繭, 從各種資源中整理聯結並建構出來。這種方法學上的具體操作,很有應 用到其他研究上的參考價值。 在體例上,此書也是目前所盛行的「微觀歷史」(micro-history)或 稱「小歷史」的範例。作者從明清間一些原來不甚為人所知的人物中, 發掘出他們的歷史,而且有時使其親友的生活細節也都一一從蒙昧中重 見天日。此書正如作者所言,詳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詳,確實補充了這 一段歷史當中的許多空白。 除了方法,此書在史學理論的層次上,也有意義。今日無人能再主 張歷史是客觀的這種「高貴的夢」,各種後學理論都在挑戰語言文字的 2. 透明性、穩定性、指涉性及承載真實的程度。 然而,此書為我們所建立 的歷史知識,雖然無法回答全部的問題,有時也運用一些歷史想像來補 充不足,但就其內容而言,是非常紮實而有根據的。面對鐵證如山而且 豐富多樣的史料,以及一環扣緊一環的嚴謹的論證程序,很難看出與所 謂的 fiction 相同之處。全書中像是對於明末科舉制度的實際運作細節、 當時官民士紳娶妾條件的詳細規定、親友及學侶網絡的拼湊及建立,甚 至就某些文獻闕文的補正等,在在均可視為一種針對後現代主義對歷史 著作所做的批判的反駁。 2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

(3)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353. 全書事實上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刻板觀念,許多人會以為只要接受了 宗教洗禮後,彷彿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從此以後便全心依靠上帝天主, 一切以新的規誡及教義來過生活。事實上,這忽略了人性的本質以及生 命的遭遇對人的衝擊。人的想法是會變的,尤其是第一代的皈依者,原 來就有自己的宗教觀念及作法,在接受新的信仰後,遇到內外環境的變 化,原來的因子又可能再度浮顯,內心的煎熬便產生了。當新的規範無 法內化成能量壓制伺機而動的舊慣時,一切又好像返回原點,有些人甚 至連原來接受新宗教的痕跡都不見了,使得後人求索為難。本書對於一 些信徒心境的探討,可以從這種角度來理解。 在朝代興亡之時,儒家要求為君盡忠殉國、不仕二姓,這是當時的 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的強烈意理,尤其是宋亡以後更甚;另一方面,教 會又嚴格禁止自殺,認為戕害生命,不論是殺人或是自盡,均屬於觸犯 了梅瑟十誡中的第五誡:「毋殺人」,這種規定在成人慕道領洗時,都 一再被要求謹記嚴守的。在明末,不但有改朝換代,還有農民起事的闖 王李自成及張獻忠,也有流亡在南方的南明政權。書中討論的這些明末 奉教士大夫,不論是在闖王政權中當官,在大順王朝中服務或是為滿清 效忠都會遭到譴責,認為這些人不能為君盡忠,報效皇恩;反之,這些 奉教官紳若是以身殉明,雖然滿足了自幼以來所灌輸的教條要求,成為 殉朝烈士,但其自殺行為則將為教會所不容。這是在易姓改朝之際的一 種兩難的局面。 另一種更常見的教徒所面臨的兩難,則是在盛世時期中國上層社會 傳教最大的障礙,亦即娶妾的問題。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此觀點對於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有很深遠的影響。因此男子到了 四十,若未得子,多會娶妾,甚至連元配也有主動安排,替丈夫物色較 能接受的女子作為其夫之妾,以確保其地位。而此事卻嚴重違反教規, 因為教會規定凡是「天主結合的,人不能拆散」。離婚是不被允許的, 娶妾更是犯了第六誡的「毋行邪淫」的重罪。眾所周知,明末的中國天 主教三大柱石中的李之藻及楊廷筠就是由於娶妾,傳教士堅持不肯為其 施洗,要到他們與妾分開後,才得以入教。然而只要傳宗接代的觀念未.

(4) 354. 古. 偉. 瀛. 變,世世代代均會遇見此一問題,也因此有些人在皈依之後不久,又因 娶妾而離開教會;也有在下一代面臨問題時,又選擇娶妾而放棄信仰。 其實對第一代教徒在信仰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挑戰,亦即教會對於 第一誡的要求,然而這要求並不是在重要關頭才出現的,而是不斷在日 常生活中出現的,因而有時不易察覺。第一誡依羅明堅的話是:「要誠 心奉敬一位天主,不可祭拜別等神像」。(頁 445)這條誡命還包括不 可以相信算命、求神問卜、八字等民間常見的習俗。書中有些人士信教 之後,又參與這些民間佛道教的活動,有些在稍後又回到天主教,也有 進進出出,最後脫耶返佛。這些信仰的起伏其實都是在非基督宗教的傳 教地區常見的情況。由於信仰脆弱,而每天又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及危 機,較能提供指點及安慰的恐怕是隨時可以取得的民間信仰資源,而天 主教當時雖也有一些求雨治病等奇蹟的傳聞,但在普及與接受度上,遠 不如民間信仰。信仰是摸不著、看不到的,除非新的宗教在心中生根, 否則很容易就受到四處可見的中國民間信仰的吸引,放棄天主教。這些 過程較不明顯,也因此較少被提及與討論,但西方學者如謝和耐(Jacques Gernet),觀察到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傳入時,有一段蜜月期後,終於因 3. 文化上的不相容而分道揚鑣。 分離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兩種信仰的排 斥,尤其是中國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對天主信仰有一種「遠水救不了近火」 的挫折感所造成的。對第一代教徒而言,一遇到問題時,環顧四週,舊 有的資源及傳統的牽扯就在手邊,很容易就又回頭。書中提到的許纘曾 及金聲等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就教徒出入佛教而言,書中提到了這些 現象,日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總之,在探討第一代教徒的困境之後,對於當時的許多現象可以進 一步理解。此外,本書還對於一些西方學者容易忽略的層面及角度,做 了很好的分析與討論,例如士大夫與傳教士的對話、南明皇室、官員對 教會的態度及派使赴歐求援的曲折實況。除了以人物為中心,本書還有 以一個地區(如山西絳州)為單位探討教會的興衰;或以一本書為對象, 3 Jacques Gernet,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 A Conflict of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355. 來分析其宗教的幅度、禮儀之爭時,中國基督徒的聲音及對「上帝」與 「天」名詞的辯論等,都具有多角度切入,以呈現完整而複雜的歷史現 象的方法論意義。 作者用 e 世代的方法,以國人特有而敏銳的觀察角度,還原當時的 情境。既無文字方面的障礙,也無意識形態的干擾,更無思想的禁區, 充分利用了做為臺灣學者累積數十年的優勢,成就了此書;此乃其他地 區及外國學者頗難達到的廣度及深度。 在書寫表達的方法上,本書也與一般較枯燥的科學著作不同。書中 常有一些作者的感性之言,除了他有很強的家庭價值觀外,他與家人及 學生間的互動、對前人詩詞所營造的歷史情境的認同,以及神入於明末 宗族家庭與朝廷的困境,所構思的史詩影片等,在在都顯示出作者的詩 情畫意;更重要的是,作者心領神會於明清之際兩頭族悲歡離合、生死 抉擇的時刻,書寫出來特別令人動容。全書所附的圖表、照片、書影及 出版資訊不但沒有影響全文的流暢,且增添其多樣性及趣味度。 書中附有大事年表,當然是與全書最有關係的年代。然而例如 1803 年的四川會議,這是清廷許多地方官查禁天主教時,潛伏在四川附近的 中外神職人員排除萬難冒險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對於在困難時期的傳 教方法達成共識並制定規則,這對教會在缺乏外援情況下如何生存發展 有重大的意義。這次會議在中國教會史上相當重要,似應置入。書末也 附有很高參考價值的「傳教士姓名對照表」,可惜只有西文對中文,似 乎也應該以中文附西文,按姓氏漢語拼音的順序排下來,才方便只記得 中文姓名的人查考。順便一提,本書的索引雖然完整,但仍得先查筆劃, 對於不熟正體字而習於簡體的人士不是很容易,不妨使用單一漢語拼音 索引,任何名詞,按字母依拼音排列下來,不論中外與正簡體,均可在 此一索引中完全呈現。這應該是一種適應全球化的趨勢,日後可考慮採 用。 若說本書在內容上有何可以更加完善之處,所見有二:一是由於此 書原是以論文集為基礎整理而成的,有時敘述不免重複;另一則是所引 的當代著作,似乎在求其全,而非選其精,因而所參考的二手材料,不.

(6) 356. 古. 偉. 瀛. 一定總是最有價值的。即以羅光所編的《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而言,. 4. 該書所載九個傳教修會傳教史,多從原始史料中整理而成,在敘及各修 會來華傳教概況時,就可多加利用。 整體而言,《兩頭蛇》一書理性與感性兼備,作者既具有天文物理 學家的精確,也有人文學者直覺詩意的體會。此書紮實地站在前輩學者 如陳垣、方豪等的研究基礎上,更善於利用時代所賦予的所有優勢,所 達到的學術成果,超出前人甚多;它必將成為此領域中臺灣育成而受國 際矚目的重要史學著作。這是一部在許多方面的史學創新之作,為研究 中國基督宗教史學者所必備,也應為許多史家所參考學習,更應是許多 想瞭解明末清初歷史的人們很有意義的讀物。. (責任編輯:凃宗呈 校對:吳欣芳 張毅瑄). 4 羅光主編,《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臺中、臺南、香港:光啟、徵祥、香港真理學會 聯合出版,1967),書中收錄來華重要修會,如耶穌會、道明會、方濟會、遣使會、巴 黎外方傳教會、米蘭外方傳教會、聖言會、聖母聖心會及瑪利諾會等九個修會在華傳教 史。.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 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 危險。也有人說,我什麼都 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

精緻化飲食也日益增多。然而不良的生 活與飲食習 慣,正是導致各種慢性病、文明病的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2022 年即將到來,以往的除夕夜都是在農曆的 12 月 30 號,但是新的一年卻沒有 這一天,由於除夕意指歲末的最後 1 天,只要是正月初一的前一晚都是除夕,因此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印尼人信奉伊斯 蘭教 ( 回教 ) , 每年伊斯蘭教九 月 是齋戒月,教徒 在三十日內,由 日出到日落,.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