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台灣天主堂建築與禮儀空間研究 以新竹地區天主堂為例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號姓名:M09405022 張世杰 指導教授:陳天佑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四 月

(2)

台灣天主堂建築與禮儀空間研究---以新竹地區天主堂為例

私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九十八年一月

指導教授:陳天佑教授 研究生:張世杰

【中文摘要】

本研究先以收集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的概況與基本資料,並對天主教 教堂建築形式與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影響因素內容進行教堂禮儀空間演變 初步的分析討論。本文研究範圍,係界定在 1951 年以後新竹地區的天主教堂(因 1951 年開始為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區與教務開始因而用此時做為介定。),因此,

事先對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發展進行一歷史概況回顧工作,包括西方、近代中國、

及台灣地區等三方面。而所有本堂建築,本文所定義的本堂建築,專指教會中供 天主教教友舉行彌撒的禮儀空間。正文部份,則是先進行發掘及整理教堂建築形 式資料,依不同國籍的神職人員所建築的教堂和禮儀本地化所產生的中國式的教 堂做分析其建築格局及建築風格等兩部份之形式內容及相互關係,新竹地區天主 教教務及教堂建築發展以時間分期的方式進行初步討論,歸納結果。接著梵蒂岡 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影響教會建築形式之支配因素內容進行討論,包括台灣地區 之年代背景方面,以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為根本,探討天主教教堂建築以五部 份分析:(1)空間組織、(2)量體組成、(3)外觀式樣及室內裝修予以分析、(4)地方 教會組織與建堂神父方面(5)並進行系統性的建築專業方面整理。討論各因素影 響教堂建築形式之內容,接著對影響教堂建築發展的支配性因素進行探討,並探 討教堂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時提出的禮儀空間的轉變與教堂建築與禮儀 本地化所產生的空間的多元化發展趨向,最後再歸納教堂建築形式與其支配因素 之間的因果關係,教堂建築形式與本地化的多元化表現,提出結論。

關鍵詞:天主教、本地化、建築格局、建築風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簡稱 梵二)

(3)

An Investigation of Catholic Church Architecture and Liturgical Space – the Example of Hsinchu Church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private Chung-Hua University,Taiwan R.O.C

Degree Conferred:Master of Architecture Graduate Date:2009

Thesis Advisor: Professor Tian-you Chen Researcher: Shi-jie Cha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irst compiles the general plan and basic materials of Catholic church buildings in Hsinchu District, and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Catholic churches and the initial changes in liturgical space promo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Vatican II, 1962-65).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is limited to Catholic churches built in the Hsinchu District after 1951. (That year was chosen because the Catholic Diocese of Hsinchu was established and church work began in the area in 1951.) So the first thing is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tholic church architecture, including Western, modern Chinese and Taiwan Area influences on all local church structures. This thesis defines “local church structures” specifically as the liturgical space provided by the church in which Catholics attend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The principal body of this thesis first discovers and arranges the materials used in building churches. Clergy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built churches. Indigenization of the liturgy led to a Chinese style for church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se buildings, and their style, and also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outward appearance and inner content. There i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the work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Hsinchu Distr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urch structures by time period, with an inductive conclusion.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for discussion how the aftermath of Vatican II influenced the outward form of church buildings and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internal content. These include the background history of the Taiwan Area during those years. Using Vatican II as a basis, the discussion

(4)

covers five par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tholic churches:

1.)Organization of space 2.)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3.)Analysis of exterior form and interior furnishings 4.)Local church groups and the priest who built the church

5.)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the technical points of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discussion of each factor which influenced the style of church architecture, followed b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ominant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urch architecture. There is also a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s in liturgical space raised at the time of Vatican II, church structure, and indigenization of liturgy, with a trend toward pluralism as time went on. Finally, this thesis paper sums up the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church architectural style, indigenization and pluralism, and draws some conclusions.

Key Words: Catholic Church, indigenizatio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form,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Vatican II)

(5)

謝 誌

這本論文的完成,光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我非常慶幸的,我有許多 老師、同學、貴人的相助。因此,要藉這篇幅,來表達我真誠的謝意。

此篇論文能順利完成,尤其要感謝陳天佑教授。因為有老師適當的提示與悉 心的論文指導,奠定本文的方向、及架構,不厭其煩的逐次指導並且在每次討論 時給的寶貴建議與修改,本文才得以順利完成。同時,要感謝輔仁大學神學院教 授谷寒松神父除了給予我研究上的指導外,也教導了許多待人接物處事的道理與 神修的成長。每當我遇到瓶頸時,您總是給我很大的支持,使我能堅持到底。

而在論文過程中特別要感謝口試委員,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賴效忠神父的悉 心指導以及研究方法上的指教,使得我的論文能夠更徵於完整。感謝新竹地區個 天主堂提供我許多資訊,對我的研究具有莫大影響力,在我論文過程中鼎力相助 並提供我許多訊息,以及珍貴的意見,很慶幸自己能夠認識你們。

在這論文的完成不是只有依靠我自己力量所能完成的需要依靠天主所給的恩 寵,要感謝新竹芎林嘉爾默羅隱修院的修女、台中耶穌聖心會修女、瑪利諾會潘 傳真神父、沈嘉仁神父、方濟會伏迺樂神父、陳美莉修女和許多神父、修女、教 友的代禱和關心才能順利成功謝謝你們。

最後感謝辛苦栽培我的父母,謝謝你們無怨無悔的供我完成學業,使我能夠 心無旁騖的進行研究,感恩之情無法言喻。在此只能在我每日的祈禱中為大家祈 禱求天主賞報你們。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2

1-3……… 1

1-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2 研究範圍……… 2

1-1.3 相關文獻回顧……… 3

1-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1-4 天主教信仰……… 7

1-2.1 天主教的起源和名稱源由……… 7

1-2.2 天主教教義與禮儀簡介……… 8

1-2.3 天主教教會的傳承和組織……… 8

1-2.4 天主教彌撒禮儀之意義與演變………10

1-2.5 為什麼需要修建聖堂,天主教教堂意義……… 12

第二章 天主教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 2-1 天主教傳入台灣初期………15

2-1.1 台灣北部初次傳教………15

2-1.2 台灣北部第二次傳教………16

2-1.3 中南部台灣之傳教………17

2-2 天主教在台灣福傳工作與教務發展………19

2-2.1 天主教在台灣日據時期………19

2-2.2 天主教台灣監牧區成立………19

2-2.3 台灣光復後天主教的發展………20

2-3 天主教新竹教區歷史沿革……… 24

2-3.1 新竹地區天主教草創時期西元 1951~1961 年……… 24

2-3.2 天主教新竹教區成立拓展時期西元 1961~1986 年……… 25

第三章 天主教新竹教區教務與教堂建築分析 3-1 教堂建築歷史與類型……… 28

3-1.1 初期教會的聖堂與仿羅馬建築時期………28

3-1.2 哥德式建築時………32

3-1.3 文藝復興建築………35

(7)

3-1.4 近代天主教教堂發展時………38

3-2 天主教新竹教區教堂成立發展……… 45

3-2.1 天主教耶穌會來台……… 45

3-2.2 新竹縣市地區教堂成立穩固時期西元 1986 年~現況……… 47

3-2.3 天主教本地化過程……… 51

3-3 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堂介紹……… 52

第四章 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堂禮儀空間分析 4-1 天主教禮儀空間組織分析……… 63

4-1.1 教堂空間組織祭台與至聖所……… 65

4-1.2 聖所空間組織主禮坐位讀經台……… 76

4-1.3 教堂室內空間洗禮池與信友座位……… 77

4-1.4 教堂室內其他空間……… 78

4-2 聖堂建築外觀類型分析……… 81

4-2.1 量體組成………83

4-2.2 現代幾何類型………87

4-2.3 西方歷史類型………94

4-2.4 中國古典類型………99

4-3 聖堂室內裝修類型分析 ……… 100

4-3.1 現代幾何式樣 ………101

4-3.2 西式傳統式樣 ………104

4-3.3 中國古典式樣 ………106

4-3.4 原住民式樣 ………108

4-4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5-1 新竹地區天主堂建築類型與其他因子之關聯性分析 ……… 113

5-2 新竹地區天主堂與台灣地區天主堂的差異 ……… 116

5-3 結語 ……… 118

附錄一 新竹地區天主教堂建築分類總表……… i

附錄二 新竹地區天主教堂建堂神父中英索引……… iii

參考書目 ……… vi

(8)

表目錄

表 1-1.1 研究流程表---6

表 2-2.1 台灣當時教友人數統計表---20

表 2-2.2 台灣地區劃分演變表---21

表 2-2.3 天主教台灣地區教務統計表---23

表 2-3.1 新竹教區教務統計表---26

表 3-2.1 新竹市天主堂堂區劃分與建堂時期---48

表 3-2.2 新竹縣天主堂堂區劃分與建堂時期---49

表 3-2.3 新竹縣天主堂建堂時期與現況---50

表 4-1.1 新竹市天主堂至聖所禮儀空間元素表---74

表 4-1.2 新竹縣天主堂至聖所禮儀空間元素表---75

表 4-2.1 天主教新竹地區外觀類型數量分析表---82

表 4-2.2 新竹市天主堂量體與類型表---85

表 4-2.3 新竹縣天主堂量體與類型表---86

表 4-3.1 天主教新竹地區內部類型數量分析表---109

表 5-1.1,西元 1952~1955 年建立聖堂---114

表 5-1.2,西元 1956~1965 年建立聖堂---115

圖目錄 圖 1-1.1 新竹教區的管轄範圍---3

圖 1-1.2 天主教教區組成示意圖---3

圖 2-1.1 郭德剛神父---17

圖 2-2.1 天主教台灣地區教區劃分界線圖---23

圖 3-1.1 初期教會基督徒的標記---28

圖 3-1.2 巴西利卡式聖堂透視圖---29

圖 3-1.5 弧三角的結構簡圖---30

圖 3-1.6 聖索非亞教堂剖面圖---30

圖 3-1.7 聖索非亞教堂外觀---30

圖 3-1.8 仿羅馬式的教堂---31

圖 3-1.9 聖喬凡尼洗禮堂---31

(9)

圖 3-1.10 哥德式建築建築---32

圖 3-1.11 巴黎聖母院外觀---33

圖 3-1.12 巴黎聖母院平面圖---33

圖 3-1.13 巴黎聖母院立面圖---33

圖 3-1.14 巴黎聖母院玫瑰花窗---34

圖 3-1.15 佛羅倫斯百花聖母堂外觀---36

圖 3-1.16 佛羅倫斯百花聖母堂剖面圖---36

圖 3-1.17 聖彼得大教堂外觀---37

圖 3-1.18 菁寮天主教堂---39

圖 3-1.19 菁寮天主教堂平面圖---40

圖 3-1.20 菁寮天主教堂屋頂施工照片---40

圖 3-1.21 路加修士當時施工照片---41

圖 3-1.22 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ehm)的建築設計原圖---41

圖 3-1.23 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祭台的設計---42

圖 3-1.24 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平面圖---43

圖 3-1.25 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聖堂內部設計---43

圖 3-1.26 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聖堂一樓鐘樓---44

圖 3-1.27 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聖堂一樓門廳設計---44

圖 3-3.1 新竹市聖母聖心主教座堂外觀---52

圖 3-3.2 新竹市耶穌聖心堂外觀---52

圖 3-3.3 新竹市聖若望天主堂外觀---52

圖 3-3.4 新竹市聖貞德天主堂外觀---53

圖 3-3.5 新竹市聖保祿天主堂外觀---53

(10)

第一章 緒論

1-1 前言

1-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論文旨在探討新竹地區天主教堂的發展概況,1962~1965 年梵蒂岡第二次 大公會議的訓示,天主教教會有其一貫的組織結構和一致的信仰觀念,以此為前 提,鼓勵教會接受、保留各地文化的優點:中國儒家的倫理觀,諸子百家的哲學 思想:只要是真理,都該保存,並用基督福音的精神加以充實,使我國的倫理道 德和福音形成一體。文化特色是會因時、因地而改變的,這是天主教「本地化」

的方式。1962~1965 年羅馬天主教廷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為現代天 主教會本地化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並對支配教堂建築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研 究對象為天主教新竹教區自成立(1961/03/21)1至今,新竹教區中所有教堂建築。

本文所定義的本堂建築,專指教會中供天主教教友聚會舉行彌撒禮儀的空間。

本論文首先對天主教信仰的基本知識與西式教堂建築與中式教堂建築案例 進行介紹。正文部分則對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務及教堂建築發展以時間分期的方式 進行初步討論,而後對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空間組織、量體組成、外觀式 樣及室內裝修予以分析並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接著對影響教堂建築發展的支配性 因素進行探討,包括教會禮儀系統及建築技術演進系統兩部分。最後歸納教堂建 築分析結果與其支配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提出結論。

略概述天主教信仰內涵與西方各時期歷史教堂建築,從歷史的描述瞭解教會 的傳統沿革與教堂空間的演變。由天主教進入台灣的路線與教務發展情況,重視 教會與當地族群之衝突與融合探討教會在不同時期採取的「本地化」主張,如何 實踐在教堂建築上,進而產生不同的空間形式與樣貌,對新竹地區天主教堂做初 步客觀有系統的介紹和研究,因此在新竹縣市的天主堂由於不同的環境和人文特 色加上同一個修會團體(天主教耶穌會)來自不同的國籍而產生不同的建築型式 和對教堂設計的看法和影響為何?天主教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是否影響了 天主堂建築的看法?天主堂的建築型式有怎樣的發展和改變,這些都是本研究所 要探討的方向。

1日據時代(1940 年)曾有道明會神父來新竹,試圖開教,但因購地發生困難未果。1949 年 12/30(民 國 38 年)羅馬聖座將台北與高雄分開,成立兩監牧區,從此桃、竹、苗屬台北監牧區。1951/04/21 新竹市舉行第一台彌撒宗教活動,1951 年 11 月牛主教在新竹東山里 13 號購屋,做為傳教站,

新竹教區正式成立於 1961/03/21,新竹縣市共有聖堂 41 座,傳教站 29 所,教友 17,000 人。

參《新竹教區 25 週年紀念冊》p15 天主教新竹教區 1986。

(11)

1-1.2研究範圍

天主教隨著西班牙道明會神父由菲律賓傳入台灣,至今已約有 150 年的歷 史,新竹地區在 1940 年曾有天主教道明會神父來新竹試圖開教,但因購地發 生困難未果,1951 年 4 月 21 日新竹市第一次有天主教彌撒的宗教禮儀與活動,

並且在 1951 年 11 月開始有傳教站與駐新竹的神父服務新竹地區教友,而新竹教 區在 1961 年 3 月 21 日成立,脫離天主教台北教區,天主教新竹教區正式成為一 個獨立的教區開始,新竹教區的管轄範圍包括桃園縣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市,

本研究範圍以新竹縣市天主教教堂為主。

新竹市以鐵路為界分東西兩區,東區由奧地利籍神父負責,西區由美籍神父 負責,而新竹縣的關西、新埔、竹東、竹北由西班牙與加拿大籍的神父開始傳教 建堂,在新竹縣靠海岸邊的湖口、新豐由法籍與義大利籍的神父負責,且每一區 教堂都有它的建築物的特色,本論文旨在探討兩部份新竹地區天主教堂的發展禮 儀空間建築型式與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教堂的禮儀空間。係介定在於 1951 年後開始建築的天主教堂,新竹縣市的天主教堂多數建立於 1952 年以後,多數 天主堂在 1953 年~1960 年落成,在近期也有許多天主堂整修或拆除改建,與 1951 年至今年眷村聚落陸續遭遇都市計畫與信徒遷徙,這期間聚落的變化對聚落與新 竹市的天主教堂與教友、產生何種之影響。另一方面「民國初年中國天主教本地 化運動的背景」,主要在說明此運動歷史的根源、時代的需要以及對信仰的反省。

天主教本地化運動「萌芽時期」,主要在敘述自雷鳴遠來華後,與中國教友馬相 伯、英斂之在推動此運動的情形,而產生出何種天主教堂建築型態且而後對新竹 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空間組織、量體組成、外觀式樣及室內裝修予以分析並進 行系統性的整理。接著對影響教堂建築發展的支配性因素進行探討,乃是本論文 討論的中心。

在本論文研究範圍在地區環境範圍方面,將新竹地區分為新竹市與新竹縣

【圖 1-1.1】,因為在台灣天主教教區劃分上,天主教新竹教區包括桃園縣市、新 竹縣市、苗栗縣市三部分,在新竹縣市又分為二部份,一部份為新竹市 13 座天 主堂堂區,另一部份為新竹縣 (17 座天主堂堂區),天主堂的取樣上,並未對新 竹地區現存所有堂區進行田野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新竹地區中每一座的本堂

【圖 1-1.2】,主要一個堂區中最早興建或同期興建規模最大的天主堂,並且有駐 堂神父的天主堂為主,在新竹縣地區有 2 座教堂在現今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92 年天主堂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提案下合作的聖堂也具有特色建築為輔會一起探 討,主要以天主教新竹教區官方公佈每星期日有舉行彌撒資料為調查對象,其餘 兼管堂區不列入研究範圍。

(12)

【圖 1-1.1】新竹教區的管轄範圍包括 【圖 1-1.2】天主教教區組成示意圖 桃園縣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市,本研

究範圍以新竹縣市天主教教堂為主

1-1.3 相關文獻回顧

在探討有關台灣本地教堂建築的相關論文實為不多且有限,並且討論對於天 主教的教堂建築的更為少數。現階段針對天主教的教堂建築進行相關論述的有:

1991 年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政章所著〈一九四五年以後台灣西部平 原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之研究〉、1986 年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俊彥所 著〈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北部教堂建築形式轉化研究--以馬偕博士沿淡水河岸設 立之教會為例--〉、1991 年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淳頎所著(現世化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築影響之研究)、1993 年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清所著〈中世紀歐洲哥德教堂與其時代背景之關係---批判性建築史嘗試寫 作〉、1997 年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欽烽所著〈南臺灣基督教教堂 建築研究〉、2002 年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豪所著〈花東地區天 主教教堂建築研究〉,建築師雜誌民國 75 年 8 月、83 年 12 月、85 年 12 月等數 期雜誌刊物做為參考,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教堂空間和其禮儀實有不同的地方,

因此基督教教堂建築的相關文獻僅只參考之用。

研究天主教教堂建築必須對其教義,禮儀的沿革、神學觀點等概略的認知,

因此有參考相關著作,在參考書目中會詳細列出:

天主教主教團出版書籍:天主教信仰問答、天主教法典、如何正確地舉行彌撒、

活於感恩祭的教會、梵二大公會議文獻、彌撒經書總論、2007 天主教手冊、救 贖聖事訓令。天主教聞道出版社:梵二大公會議簡史、天主教在臺灣

天主教光啟文化事業:天人相遇─聖事神學論文集、天主教在台開教記、中國教 會的今天與明天、衝突與融合 ─ 佛教與天主教的中國本地化天主教在臺開教 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其他: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 制化的歷史研究香港聖堂建築淺談……等

(13)

新竹地區天主堂以建築師雜誌民國 75 年 8 月、83 年 12 月和 2002 年國立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志豪所著〈花東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研究〉為天 主堂外觀樣式與內部禮儀空間裝修做為類型基礎分析的架構,在本論文中依上述 資料架構整合後把新竹地區所建立的天主堂大致上在外觀或室內裝修可分別以 下幾種類型:

(1)仿歐式古典建築:例如仿羅馬式、仿哥德式,或兩種型式結合的聖堂等,整 體建築物或部分細部模仿。

(2)現代幾何線條建築:各種模式、樣式都有,就如到處所看到的現代建築物,

以簡單的線條縱向或橫向分割力面,或以圓形或幾何造 型構成。

(3)中國式古典建築:宮殿式、廟宇的屋頂、柱式、天花板、藻井…等。

(4)中西混合的建築:外部西式內部現代式,外部外觀現代式,內部中國式。

(5)原住民建築:外觀是傳統聖堂樣式,內部因著部落或族群地區不同,在教 堂內的裝修其原住民本族特色。

文獻回顧中對於一座聖堂禮儀空間建築建築可能從幾個角度去觀賞分析與 探討,從禮儀觀點部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根據彌撒經書總論 288 條『天主 子民通常聚集在聖堂內舉行感恩祭,若無聖堂,或現有的不敷應用,則在其他相 稱於這偉大奧蹟的高雅場所內舉行。所以聖堂或其他敬禮場所,應適合舉行神聖 禮儀,並有助於信友主動參禮。此外,專為敬禮天主之用的神聖建築物和物品,

應確實是尊貴而美觀的,且是天上事物的標記和象徵』的指示:聖堂應適於舉行 神聖的禮儀,和信友主動地參與。這涉及聖堂內部空間的設計、佈置、裝飾,祭 台、讀經台、洗禮池以及主禮、輔禮、信友的位置等。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打開了教會革新運動,尤其在禮儀方面。最近期幾十 生來,教會往各方面發起了本地化或本土化運動。禮儀本地化的範圍很廣泛除包 括禮儀語言、彌撒經文、禮節等外,也包括禮儀空間。但自從禮儀革新以來,在 禮儀空間之本地化方面,這方面的工作包括聖堂外在的環境、本身的造型、內部 的佈置與裝飾、禮儀用品等。如何使一座聖堂具有本地文化色彩,需要本地教堂 與信友一起討論與規劃見立共識,提出一些想法與規劃聖堂,也希望對此作深度 的研究。

(14)

1-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探討有關新竹地區的天主教教堂由外籍神父所建立,由天主教耶穌會會 士推動教務與福傳工作的過程及堂區劃分擴張的數量順序著手,並收集相關的文 獻資料,建立出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務發展過程的基礎資料。另一方面,以直接探 訪的方式,來實地調查新竹地區現存的天主教教堂進行勘查,經由實際案例的觀 察,進行歸納並嘗試對天主教堂提出有根據性與整合系統性的描述。之後再進行 資料的統合,並且把新竹地區天主主教教堂建築的發展過程紀錄下來,並對新竹 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的空閒本質,量體組成,室內裝修的塑造、外觀的式樣的表 現等進行深入分析與論述,最後統合所有史料與各方論述資料,由天主教教會梵 二大公會議影響及神父文化背景影響其建築教堂設計兩方面,探討影響新竹地區 天主教教堂發展的所有支配性因素,並作出結論。

(一)文獻收集

文獻收集主要分為以下三部分:

(1)收集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務發展史料及新竹二個鐸區和各堂區數量的相關史 料,以耶穌會會士費濟時主教所寫於天主教新竹教區 25 週年紀念冊和天主教 新竹市聖若望天主堂 40 週年紀念冊提供歷史資料,在 2007 年台灣地區主教 團秘書處編輯主要《台灣天主教手冊》為主要參考堂區。

(2)並收集新竹地區天主教已拆建教堂的老照片及現存天主教堂的照片及圖面資 料,老照片主要由耶穌會白雲山修士(Br.Jose Luis Bernardo,SJ)、陳海蓮女士 和各堂區 50 週年紀念冊提供。

(3)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書籍、文章、報告及各地方志等。以上述三部分文獻資料 為基礎,建立新竹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的基礎資料。

(二)實地探訪調查

實地田野調查部分對新竹地區現存天主教教堂建築進行勘查,以上述基本資 料為起點,進行實地調查的工作,並訪問各教堂的堂區神父、修女、傳教員及 資深教友,以了解各教堂建築的現況、興建過程、與保存情形。

調查的部分,除了相關圖面及照片的建立之外,並以教堂建築現有的名 稱、現今的用途、建築年代、規模大小、設計者、建築構造、建築物材質、內 部空間規劃、現況慨述等,建立現存教堂的基本資料。

(15)

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研究資料回顧

初步文獻收集

天主教教堂基礎資料建立 天主教教務發展資料

初部建立主題架構

1. 感恩禮(彌撒) 資 2. 神學思潮

3. 梵二會議 天主教教會的教務發展 4. 教會文件檔案 天主教傳教修會團體

5. 相關史料 料 建築技術與思潮 田野調查 社會人文環境

神學與禮儀演變

梵二會議禮儀空間變化 收

1.傳教工作的發展

集 各主題展開論述 教堂建立。

2.不同國籍神父所建 築的教堂

建立各主題概況 3.梵二會議對教堂 建築的影響

4.天主教本地化影響

【表 1-1.1】研究流程表 提出結論 5.營建技術建築思潮 對教堂建築的影響

6.地區人文對教堂建 提出後續研究的方向與目標 築的影響

(16)

1-2 天主教信仰

1-2.1 天主教的起源和名稱源由

◎天主教的起源

基督宗教係指耶穌基督所創立的教會。後因時代變遷,出現信仰態度不同 的基督宗教-東正教、基督教的各教派及天主教。

基督宗教教是建基於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上,前身是猶太教,故繼承猶太教的 一神觀念和舊約聖經。耶穌基督的行實則記載於新約聖經的四部福音。耶穌最初 僅在猶太人中宣講天國的福音,教導世人敬天愛人,走真理道路而進入永生。耶 穌升天後,他所揀選的以伯鐸為首的使徒,立刻展開傳教工作,從猶太到小亞細 亞,傳到當時的羅馬帝國各地,並在各地建立教會,而使福音傳佈到普世人類。

由於基督徒的三位一體的一神信仰,和宣揚的平等、博愛,為當時的統治者 羅馬帝國所不容,屢遭種種迫害,無數殉道者以鮮血和生命,為基督信仰作證。

公元三一三年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天主教。次年與東羅馬皇帝聯合頒佈

「米蘭詔書」,准許信仰自由,迫害才告終止。君士坦丁大帝統一了東、西羅馬 帝國,使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是為羅馬帝國政教合一的開始。天主教的 信仰隨著帝國的聲威,傳佈各地。西方的正義、平等、博愛、自由、和平、人權 等倫理價值,都是源於古代的希臘與羅馬之天主教信仰。

天主教自伯鐸受命領導教會,為首任教宗,代代相傳,從未間斷。當今教宗 本篤 16 世,是第 265 任教宗,為全世界近十億天主教友的領袖,並廣受全球人 們的敬愛和尊重。

天主教於 1626 年由西班牙傳教士傳入台灣2基隆、淡水等地。1642 年台灣 北部為荷蘭佔領,西班牙傳教士離開台灣。直到 1859 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 綱、洪保祿兩位神父抵達高雄,始在台灣植基,奠定了天主教在台灣傳佈福音的 地位。到 2001 年,台灣地區有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包括澎湖)、

高雄、花蓮等七個教區及金馬署理區,教友總數 30 萬人。

2 參《 教友生活周刊 》2003/08/03

(17)

1-2.2 天主教教義與禮儀簡介

天主教之禮儀是天人交往的途徑,不是普通所謂的儀式。禮儀的行為也可以 說是耶穌執行他作天人橋樑的職務,祂藉著外表的儀式來溝通天人之間的關係。

祂領導人們祭獻,讚美敬拜天主。祂也給人帶來天主的恩寵,使人聖化。所以在 每次舉行禮儀時,耶穌必然臨在。天主教的禮儀,包括七件聖事3,感恩禮(彌 撒聖祭),團禮祈禱等。

七件聖事本質上是耶穌所建立的聖事,也可以說是祂通過教會行使這些形下 的禮儀,繼續聖化人們,引領世人與天父合一的行動。人因著「洗禮」,得到耶 穌的救贖,而分享天主超性的生命,成為天父的子女。藉著「堅振」,鞏固信仰 生活,使人更有勇氣為福音作證。領受「聖體」,此神糧使超性生命得以飽飫和 滋養。藉著「告解」,吾人可重獲因犯罪而失落的超性生命,維護與天主的和好。

「聖秩」;祝聖有志效法耶穌的男性,擔任教會司祭職務,為整個教會服務。「婚 配」是男女的天作之合,是人們分享天主造化功能,創造人類新生命。「傅油」

則使病患或臨終的人,靈魂肉身堅強,堅定其對永生的信仰。

1-2.3 天主教教會的傳承和組織 天主教的傳承

(一) 傳承 -耶穌派遣門徒,到各地去宣講福音,給人授洗,引導人們遵守天主 誡命,走真理的道路。為完成這個使命,祂召選了十二位使徒,成為傳教的核心 份子,建立教會,並揀選伯鐸為使徒之長。祂又召選了七十多位門徒,派他們外 出傳教。耶穌升天以後,伯鐸領導使徒們,公開傳教,第一次就有三千多人受洗。

今天,天主教會約擁有十億信徒,基本結構一如當年。教會特色有四:

1.唯一性:教會只信奉唯一的創立者主基督,只有一位元首(教宗),只宣認一 個信仰,舉行統一的禮儀。

2.至聖性:教會是天主聖子所創立的;教會行的聖事,都是耶穌為聖化人所建立 的;所遵守的誡命,是天主為幫助人成聖所頒佈的。

3.至公性:教會是為所有的人建立的,信仰不分種族,不分階級年齡,不論貧賤 富貴。大家都是天主的子女,耶穌的兄弟姊妹。對其他的宗教,尊重包容。

3 「聖洗」、「堅振」、「聖體」、「告解」、「聖秩」、「婚配」、「傅油」七件聖事。

(18)

4.從使徒傳下來的-耶穌是在使徒身上建立教會,耶穌透過伯鐸和其他使徒,以 及他們的繼承者,即教宗和世界主教團體,治理教會。代代傳承,從不間斷。當 今教宗本篤 16 世為首任教宗聖伯鐸以來的第二百六十五任教宗。

簡言之:天主教是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4

( 二 )組織 :天主教是一個愛的大家庭,為完成耶穌交付的傳教使命,當有組 織和制度。

1. 聖統制:耶穌為使教會成長,設立了各種職務:主教及其助手、司鐸(神父)、

執事。教宗(羅馬主教)是使徒之長伯鐸的繼承者,也是今天世界主教團的首領,

共同為教會服務。教宗、主教、司鐸和執事稱為聖職人,教會其他成員稱為信友 或平信徒。5

2. 行政組織:在歷史的演變和教會發展的過程中,教會形成了一個超國家,超 種族的組織。以教宗為元首,和輔助他的各機構,組成中樞組織一教廷,它處理 普世教會事務。天主教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均有地區組織,領導當地教會事務和 發展。

(1) 中樞組織:教宗為普世教會元首,他和教廷,享有國際承認的獨立主權,並 與各國互換使節。教廷各部會,是輔助教宗的常設機構,按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的《善牧》憲章制定。現行的教廷組織概要如下:

國務院:以國務卿為首。下有:一般事務組 ( 秘書處 ) 、外交事務組 ( 外 交部 ) 。

◎九個部—教義部,東方教會部,禮儀及聖事部。冊封聖人部,主教部,萬 民福音,聖職部,修會部,教育部。

◎三個法院

◎十二個委員會

◎三個局

◎兩個處

◎附屬機構:梵蒂岡電台,電視中心,羅馬觀察報,梵蒂岡出版社等。

(2) 地區組織一每個國家的最高組織為主教團,由全國主教組成,選一位主教為 主席,設立秘書處及各委員會,處理全國教務問題,直接管理地區教務的行政單 位為教區,首長為主教,由教宗任命。教區分為本堂區,堂區神父由主教任命,

各堂區可以組織各種教友團體 ( 善會 ) ,推動傳教活動。教會內還有修會團體,

有國際性的,有地方性的,在教區或堂區內協助各種事業及傳教工作。

4 參 (感恩祭典--全) p5 感恩祭典的頁數編排有二種型式此頁數在書籍上是(5)天主教教務協進 會出版社 1982

5 參(天主教的信仰)p52 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 上智出版社 1970

(19)

1-2.4 天主教感恩禮(彌撒)禮儀之意義與演變 天主教感恩禮的意義

感恩禮(彌撒祭禮)有兩層意義6:一為紀念耶穌為愛天父,犧牲自己的生 命,甘願被釘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補贖罪過;二為紀念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把 自己的身體,作為門徒的精神食糧,願天天和他們在一起。所以,感恩禮就是重 行耶穌的救世事蹟,表達信友的基本信仰,它是天主教的中心禮儀,信友有義務 於主日參加感恩禮。聖事和感恩禮雖然是公共的敬神行為,有很多人參加。團體 祈禱-特別敬禮、遊行、朝聖、公共祈禱等。

主基督在準備與祂的門徒舉行逾越節晚餐,並要在席間建立祂體血的祭獻之 前,祂命令門徒準備一間佈置好的大廳(路 22:12)。教會一直認為這項命令是對 自己說的,因而制定了舉行感恩禮的規則,以準備人的心靈,並準備舉行聖祭的 場所、禮節和經文。依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意願,而制定的現行法則,以 及羅馬禮教會此後舉行感恩禮所用的新經書,都證實了教會對至崇高的感恩禮之 關切、信仰和不變的愛。雖然這些法則和新的彌撒經書,一方面引進了某些新的 事物,另一方面也見證著持續不斷的傳統。

舉行感恩禮,是基督以及按聖統組織起來的天主子民的行動。對普世教會、

地方教會、和每位信友而言,感恩禮實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中心7。感恩禮是天 主在基督內,聖化世界的行動高峰,也是人們在聖神內,藉聖子基督,欽崇天主 聖父的敬禮高峰 8 。況且,循著每年的循環,救贖奧蹟在感恩禮聖祭中被紀念,

且活現在我們眼前9。其他所有禮儀行動,和信友生活的一切行動,都與感恩禮 有關,並由此發源,亦歸宗於此10

因此,為舉行感恩禮——主的聖筵,極須妥善安排,務使聖職人員與信友,

都能各按其位,妥善參與,以獲得圓滿的成果 11。主基督正是為了眾人的得益,

而建立了自己體血的感恩祭,並託付給他鍾愛的淨配——教會,作為他死亡與復 活的紀念12

舉行感恩禮時,應依照每個禮儀團體的性質與環境,妥善安排,務使信友滿 懷信、望、愛三德,在身心雙方面,都能有意識地、主動地、完備地參與禮儀。

因為這是教會所渴望的,是禮儀本質所要求的,也是信友因著聖洗,所應有的權 利和義務。

6 參(天主教信仰) p135 中國主教團出版書籍 1970

7 參看「禮儀」n. 41; 「教會」n. 11; 「司鐸」nn. 2, 5, 6; 「主教」n. 30; 「大公」n. 15; 聖禮部,

《聖體奧蹟訓令》(Eucharisticum mysterium), 1967/5/25, nn. 3, 6, AAS, 59 (1967), pp. 542, 544-545.

8 參看「禮儀」n. 10

9 參看「禮儀」n. 102.

10參看「司鐸」n. 5; 「禮儀」n. 10.

11 參看「禮儀」nn. 14, 19, 26, 28, 30

12 參看「禮儀」n. 47.

(20)

13感恩禮(彌撒)結構與流程

13 參 (正視人生的信仰) p182 公教研究中心出版 1989 年

生活 次序 項 目 意 識 心 境 致候詞及懺悔

求主垂憐經

承認過失,全心皈依 天主

光榮頌 讚頌主榮

進 堂 禮

集禱經 向主訴說大眾的願望

去除阻礙 全心投入

舊約或新約 聖詠

福音

天主向我們說話,我 們懷著信德聆聽聖 言。

講道 證道

闡釋上主的話,以聖言指 導生活以生活印證聖言

信經 全體宣信

聖 道 禮

信友禱詞 熱愛世人,關懷世事

渴望恭敬聆 聽天主聖言

呈獻餅酒 收彌撒獻儀 預備

祭品

獻禮經

偕同基督拿出自己最 珍貴的東西作為獻禮

交托一切給 天主 頌謝詞 宣示對天主的謝意

歡呼歌 向主讚頌

呼求聖神 求聖神祝聖祭品

紀念、朝拜 俯伏、自獻 成聖體聖血 懷著感恩心,紀念基督向人類顯示的大愛

紀念與奉獻 打破時空限制,體驗基督的救恩與臨在;並 偕同基督奉獻自己。

呼求聖神 使人類在聖體內合一

紀念諸聖及求恩 深信諸聖共融相通,為在教會及生死者祈求

感 恩

聖三頌 願天主永受讚美

天主經 用最美的經文去準備參與最神聖的宴會

平安禮 擘餅禮

創造合一的條件,準 備領受合一聖事。

主祭及信友領聖體聖血

領聖體後經

分享同一個餅,眾人 在基督內合為一體。

激發信望愛 三德與耶穌 親密交談 聖

領 聖 體 禮

堂區報告 關心教會,關懷鄰人放眼普世

派遣 降福及派遣禮 迎向生命,步出教堂傳播福音

※在聖體神糧滋養下,努力按聖言的啟示去生活

(21)

1-2.5 為什麼需要修建聖堂,天主教教堂意義

天主教會自耶穌基督創立,揀選以伯鐸為首的十二位使徒為基本成員,展開 福音傳播工作,迄今已達十多億信友。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領導下,全世界約兩 千個教區,主教共三千餘位,司鐸 ( 神父 ) 有四十餘萬,修女約八十六萬,終 身執事和修士近八萬餘人。這些終生奉獻給教會的傳教士,遍及世界各地,宣傳 福音為信仰作證。整個天主教會一所有傳教士和信友,是實踐耶穌的「愛人如己」

誠命的共同體。努力發展實踐愛的事業,使整個社會能充滿愛,能成為愛的共同 體。

天主教是超國家,種族,超文化的信仰,但此超越的信仰必須落實在每一個 國家,每一種文化裡,教友才能具體實踐信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特別強 調尊重本地文化,在各個環境中,運用不同文化,向萬民宣講福音,使人容易接 受,並在舉行禮儀及各信友團體生活內,善加發揮福音的意義。 ( 如:近年來 普世華人教會,以中文舉行感恩禮。以及舉行適應華人傳統習俗的祭天敬祖禮 儀。 ) 世界各地信從福音,領洗進教的人,持續不斷,年年增加。)

基督信徒需要聚會,聚會需要場所,此場所被稱為聖堂。基督宗教與其他一 般宗教不同的一點,就是所有信徒必須定期聚會。因此,基督宗教也可稱為聚 會的宗教。聚會的場所,拉丁文稱之為「Ecclesia」,就是聚會的意思,外文「教 會」(Church)與「教堂」(聖堂)是同一個字。這正說明了教會的本質:所有信徒形 成一個團體,也就是形成教會。透過聚會顯示其團體性、一體性。

◎以色列人民的聚會

教會聚會並建造聚會場所的習慣、源自舊約"梅瑟時代,天主召喚以色列人 民聚在一起,並與他訂立盟約。之後。先知們常提醒以色列人,勿忘天主的此種 召喚,促使他們團結、合一,遵守盟約。以後(撒羅滿時代),耶路撒冷聖殿的建 立,使他們有了固定的聚會場所。在那裡供奉天主的約櫃,成為以色列民宗教生 活的中心。聖殿於公元前 587 年與京城一起被毀,而以色列人民也被俘虜至巴比 倫。這些被俘虜的以民,為了宗教生活,興建「會堂」,作為聚會祈禱之所。會 堂的希臘文為「Synagogue」,有聚會的意思,也指聚會的地方。後來,他們由充 軍之

地返國,於公元前 516 年重建了耶路撒冷聖殿,但依舊在各地發展會堂的興建。

除在大節日到聖殿朝聖外,安息日則到會堂聚會。沒有會堂的地方,以民也在家 中聚會。

◎ 耶穌與門徒們的聚會

耶穌也願意祂建立的新約子民成為一個「聚會的民族」。身為猶太人,祂每年 也到耶路撒冷聖殿朝聖,安息日到會堂聚會祈禱。於約旦河畔招收了第一批宗徒 後,在納匝肋會堂宣報新時代的來(參見路加福音第 4 章 14~22) ,並在當地各個

(22)

會堂宣講。除在會堂聚會外,祂也在家中與宗徒團聚。受難前夕在一位朋友家的 大廳中,與宗徒們共進晚餐。耶穌復活後的顯現多是在宗徒們聚會的時候。

◎第三世紀後基督徒聚會的發展

在第二世紀時,基督徒仍未有特別專用的聚會場所,由於屢屢受到迫害,

通常是在一位信友家中聚會,稱之為「聚會之家」(Domus Ecclesiae)。到第三世 紀時,因有較長時期的太平,同時由於信友增多,逐漸尋求固定而空間較大的聚 會場所。考古學家曾在敘利亞發掘到「聚會之家」的廢墟,包括兩個房間,一間 為聖洗池,一間為舉行感恩禮。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天主教後,天主教成為國教,信友數目大幅增加,教 會開始尋求大型的、公開的聚會場所。在羅馬就採用了一般社會上為團體活動所 用的大廳,被稱為「Basilica」,源自希臘文,原意指羅馬人商業或其他活動用的 大庭廈,也是法庭的所在。初世紀的基督徒盡量避免採用殿宇或神廟(temple)式 建築物作為聚會場地。他們相信耶穌取代了舊約的聖殿,基督徒是活石,建築成 基誓的身體、新的聖殿。因此,「Basilica」式的大庭託被採用做為基督徒聚會的 場所。它包括舉行感恩套的大廳和洗禮用的經堂,以及附屬的建築物。

基督信徒聚會是為了舉行禮儀,需要禮儀聚會的場所,禮儀聚會以舉行聖 事為主要活動,基督信徒的靈性生活主要是禮儀生活,也可以說是聖事生活。入 門聖事(聖洗、堅振、聖體)使一個人成為具有全部權利和義務的基督信徒,其他 聖事幫助其善度基督信徒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洗禮和聖體聖事(感恩聖事),

而後者更是基督信徒生活的中心。「它是整個基督徒敬禮和生活的顛峰和泉源」

14。「慶祝主的日子,和舉行主的感恩禮是教會生活的中心」15。因此教會也規定:

「主日及當守的法定節日,信徒有責任參與彌撒(感恩禮)」16,並且在一般情形 下,「應在神聖的地點舉行」17。通常聖堂是舉行聖事,特別是舉行感恩禮的地方。

為了適應各種禮儀活動,尤其是為舉行感恩祭的需要,聖堂禮儀空間的設計和佈 置與一般的廟宇不同。它需要有眾信友聚會的空間,以及舉行聖祭的聖所。聖所 內的祭台(祭台所在的位置,又稱為(祭台間)是聖堂主要的設施,沒有祭台的建築 物不可能稱為聖堂,另外堂區的主要聖堂更應具備舉行洗禮的場所。為了妥善舉 行各式禮儀,聖堂中仍需要其他設備,將另行說明。

天主子民通常聚集在教堂內舉行感恩禮,若無教堂,或現有的不敷使用,

則在其他相稱這偉大奧蹟的高雅場所內舉行。所以教堂或其他敬禮場所,應適合 舉行神聖禮儀,並有助信友主動參禮。此外,為敬禮天主而設的教堂和物品,應 該是尊貴而美觀的,且是天上事物的標記和象徵。18

14 參(教會法典)897 條

15 參(天主教要理)2177 條

16 參(法典)1247 條

17參(法典)1247 條

18參(彌撒經書總論)253 p125 中國主教團出版書籍 2004 年

(23)

第二章 天主教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 2-1 天主教傳入台灣初期

2-1.1 台灣北部初次傳教 15 2-1.2 台灣北部第二次傳教 16 2-1.3 中南部台灣之傳教 17 2-2 天主教在台灣福傳工作與教務發展

2-2.1 天主教在台灣日據時期 19 2-2.2 天主教台灣監牧區成立 19 2-2.3 台灣光復後天主教的發展 20 2-3 天主教新竹教區歷史沿革

2-3.1 新竹地區天主教草創時期西元 1951~1961 年 24 2-3.2 天主教新竹教區成立拓展時期西元 1961~1986 年 25

(24)

第二章 天主教在台灣的歷史與發展 2-1 天主教傳入台灣概述

天主教在台灣歷史的發展和演進,似乎永遠呈現出一種曲折迂迴的形態,天 主的傳教事業亦然。天主的子民一代復一代地前仆後繼,為人類信仰的光明點亮 火炬,使得更多的人朝向永恆歸於天父。天主教在台灣的發展亦是如此,往古今 來,一批奉獻於主的傳道者,漂洋過海,波瀾壯闊的走向一片新福音園地,令人 動之心魄。

◎前期開教概況

西元 1619 年天主教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費爾南多西爾瓦請天主教道明會士 往福建傳教,遇暴風折往澳門,第二次出發又遇強風漂流抵台灣南部,巴爾多瑪 爾定向總督報告台灣登陸調查附近之狀況。19回菲律賓馬尼拉之後商討後,天主 教道明會士自明熹宗天啟六年,西元 1626 年 2 月 8 日由天主教西班牙道明會士,

奉命由呂宋北端之亞巴里港出發航向台灣,曾計劃到台灣天主教之馬會長,即率 四位神父。(1)方濟各。毛拉神父。(2)熱羅尼莫,毛烈神父。(3)若翰,厄額他神 父。(4)多馬斯,雅新達神父等四位傳教士與方濟各亞西默修士隨軍赴台傳教。

但詎料航至台灣時,在台之西南一帶,已是荷蘭所屬,因此不得將船團由台灣東 海岸北進,終於五月四日上陸貢寮,改名為「山志耶我」「聖亞各伯之意」,現之 基隆管區內之三貂角。五月十二日到達大雞籠嶼「日治時之基隆市社寮島現在的 和平島」,於是神父等一行隨軍在此登陸。至今已超過三百年,中間經過歷史的 巨變,百年不絕,而台灣教務,清咸豐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道明 會士郭德剛、何保祿兩位神父,率領了傳道師嚴享(伯多祿)和李步壘教友一家 人,從廈門抵達高雄,這是天主教台灣教會發祥的開端。郭德剛神父在這片土地 傳播福音,天主的僕人郭神父,披荊斬棘,克服萬難,在前金建立第一座教堂,

奠定了今日台灣天主教會的基業。而後郭神父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到屏東萬金村 傳教。西元一八六一年在萬金興建了一座西班牙古堡式的大教堂,就是現今的萬 金聖母聖殿。日後道明會玫瑰省派遣更多的神父來台灣傳教,並成立了傳教區。

2-1.1台灣北部之傳教

西班牙軍對於社寮島上登陸台灣,在社寮島之一角建一座聖堂,名為諸聖堂。

此堂為台灣最初之聖堂,但現在關于此堂之記載無可重考。此後於塞隆港口之中 國人街建立聖堂,神父在台日期不久,但傳教之偉績如旭日東昇。日益擴大其區 域。又為要感化當時稱雄於近海之日本半盜半高之中國流民,曾在中國街建一聖 堂以圖傳教,但此堂不幸在 1630 年受颱民之襲擊,因之破毀而滅跡。1632 年,

19 參《台北總教區 25 年史 p7》1974

(25)

益基伯爾神父為淡水之本堂神父不久,即在雪那爾社建一座「玫瑰聖母堂」。荷 軍遂於一六四二年八月二十四日,舉兵北上猛攻淡水,不久攻破西軍而佔領北台 灣,溯自西軍在台十六年,終被迫不得不放放棄台灣,從此時起,台灣全歸荷蘭 軍獨佔。於一六四三年二月下旬,出巴達比亞搭船,至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平安返 同岷市。由於全台被荷軍所佔領,而神父等之十六年內所經營之天主公教傳教事 業,終被迫半途而廢,誠為遺憾之至。後來雖然陸續有傳教士再度來台宣教,或 因環境的不許,或因停留時間過於短暫,都只如曇花一現般,傳教工作毫無發展。

2-1.2 台灣北部第二次傳教

當時之台北新莊和尚州,於 1863 年有加拿大系之長老教會進入該地傳教活 動,北部台灣大都入其宗教宣傳影響之內,至 1883 年其佈教創始者馬偕牧師,

與其傳道信友伴間意見不合而致發生衝突,為此長老教信友伴同其傳道,南下抵 羅 厝 聖 堂 請 願 我 天 主 教 赴 北 部 傳 教 。 商 請 何 安 慈 本 堂 神 父

(Fr.Celedonio

Arranz,O.P.)

,於次年之五月下旬,派兩名教友赴北,實地調查,經一月後,又

派李益傳道師調查後於 1886 年 6 月下旬,何安慈神父又親赴北部切實調查結果 不能達至標準,但我教會當局對北部之傳教計劃至此已有概略之腹案,遂於 1887 年 3 月 7 日良方濟神父(

Fr. Francisco Herce,O.P.)

決定派遣愛蘭神父赴和尚州開 始傳道工作,於是該神父則率陳沛然傳道師與兩名教友即行北上,途行十二日平 安抵達。當時此處係屬於長老教之範圍內,對其他宗教極力排擠,對於此種情形 何安慈神父之傳教工作勢不得不小心翼翼留心警惕。起初先聚集村眾以演講方式 宣揚啟示宗教真諦。多數與會之村民對神父等所講的道理,均表示非常的感動,

於再次演講時聽眾大批湧至會所,傳道所亦呈晝夜人滿之狀,當時發給眾人之印 刷品,內容精澈獨見真諦,最是受到群眾的歡迎,其影饗傳布所及幾遠至大稻埕 方面,效果遠在預期之上。

◎ 台北大稻埕臨時聖堂

何安慈神父於和尚州建堂之同時,於台北市內太平街租一住屋為傳道所,

經年餘之努力,雖不大適合,但亦在大稻埕(現之蓬萊天主堂址一帶)投千元之資 買土地。於次年之 1889 年,再以三千元建一寬十五尺深五十尺之兩層樓房,二 樓為神父宿舍,樓下暫充為聖堂,一直用至 1905 年後改建。

(26)

2-1.3中南部台灣之傳教

西元 1694 年於天主教馬尼拉道明會,曾擬派伯多祿穆諾(Rev.

Pedrc Munoz O.P.)和若翰艾斯提羅(Rev. Juan Astidillo,O.P.),但遷終不能 實現之後,台灣的教會在停頓了一百多年後,直到 1858 年(清 咸豐八年)天津條約解禁,准許外國人來中國傳教,才顯露了 曙光。於 185 年後道明會長由利安白林蒼神父,奉羅馬教廷之 命於岷埠召集道明會士開會結果,於 1858 年,派郭德剛

【圖 2-1 郭德剛神父】(Fr.Fernando Sainz, O.P.)偕柳道來兩位神父來台管理教務。經 決定之後兩位神父於 1859 年 1 月 25 日,由岷埠出發抵廈門,因柳道來神父不通 中國語,故暫留廈學習,其缺再由福建熱心傳教之洪保祿神(Rev. Angel Bofurull O.P.)父代之。洪保祿神父與郭德剛神父兩位,率領卓享照與原為神學生之瑞斌等 獨身漢四名外,尚有李步壘及其妻李嚴氏鳳及另一家族之教友等,一行於五月十 日由廈門出發,至 18 日下午 4 點平安抵達打狗(現之高雄)。20郭神父一行人受到 很多的磨難,但是他們堅持傳福音的使命,終於將不可能達成的任務,變成了事 實。郭神父以謙虛的態度,在極端的委曲求全下,得到當地人的信任,而且自願 將土地售與教會。郭神父於一八五九年十二月下旬,以六十二圓龍銀購置了前金 靠海岸邊的一筆土地(現今高雄市聖母玫瑰堂所在地),並以稻稿茅草簡單的蓋了 一間房屋,為暫時棲身之處兼臨時的傳教所。這塊地就是天主教繼明末教務中斷 後,在台重新開教的發祥地。郭德剛神父為防將來萬一計,於馬尼拉及福州之主 教會議上,推選長年在福建之翁安當神父為台灣副會長,於 1861 年來台就任後、

即增加司祭館為二樓,並於同年 6 月 2 日,黎茂格神父來台就任,惜翁安當神父 因不服水土,致而損害健康,終於次年四月返回福建。由此副會長一缺,即由郭 神父繼任之。又於 1862 年 7 月 2 日,道明會省會派遣楊真崇神父(Rev. Andres Chinchon,O.P.)和黎茂格神父(Rev. Miguel Limargues,O.P.)二人到台灣協助郭神 父。郭鐸有了兩位得力助手,不勝欣喜,在傳教工作上可以更積極地展開,於是 除前金和苓雅寮以外,郭鐸到內惟和五塊厝等地傳道。但是兩位神父到高雄才五 天,就遇到台灣大地震,七月八日之震災,僅台南地區就倒屋五百多間,死亡三 百餘人,海水倒灌,稻田變鹽埕。在台三年已有不少人歸主奉教,所以,郭神父 計畫重建這座土角聖堂。一八六二年九月雨季過後,神父再次斥資二千五百圓,

新建一座寬三十尺長九十尺(約七十五坪)以紅磚及老古石混合三合土而建成更 美奐壯觀的新聖堂。直到一八六三年五月二十四日,聖神降臨大瞻禮舉行祝聖獻 堂典禮。並將此全島第一座仿馬尼拉聖道明堂的縮樣建築的美麗聖堂,奉獻給玫 瑰聖母,祭台供奉著玫瑰聖母像,同將這座聖堂命名:「玫瑰聖母堂」現今的高 雄市玫瑰聖母堂。1861 年,郭德剛神父偕同傳教師篤哥先生自高雄至萬金傳教,

是為萬金天主堂創立之始。1862 年,黎茂克神父接任本堂,翌年以六十圓清幣,

20參《 天主教來台傳教壹百年簡史 1859~1959》

(27)

在萬金購買逼片土地,建立萬金天主堂第一座壽堂,為土塊所建,然而此座聖堂 卻在 1865 年之地震中受損,著又於 1866 年 11 月 29 日因暴民縱火燃燒教堂而全 毀,未曾留下任何圖像紀錄。萬金天主堂第一次重建是始於清同治八年(1896 年),良方濟神父受命為本堂之後,同年十月底,良神父購買了一片樹林地,並 於十二月著手興建大堂,1870 年十二月八日竣工,行獻堂大典供奉『無染原罪 始胎聖母』為主保,至今萬金天主堂仍與每年十二月八日舉行盛大堂慶。

此後郭德剛神父,計劃台灣北部之傳教,郭德剛神父自渡台以來,專注於南 台灣之傳教事業,更深感北台灣之重要性,終於 1868 年 10 月上旬派良方濟神父 赴基隆,神父即帶一名傳道員,搭菲律賓教友伯多祿.加連志諾所有之帆船,由 安平港經四十日之期平安抵達基隆港。又於次年由馬尼拉派來一位中國籍,味增 德.江神父抵基隆協助。良神父抵達基隆後,即以七百元購一房屋,熱心從事於 傳教。江神父就任之初日,即刻援助良神父活動於各層,因得兩位神父異常之努 力,求道者人數與日俱增,而其成績甚佳,故即將傳教之狀祝,詳細馳書報告郭 德剛神父處。郭德剛神父聞訊之下欣慰,擬將來把副會長館,遷駐基隆之念,惜 良神父不服該地水土,致損害健康於一八六九年退回打狗。北台灣唯一之江神父 與傳道師,共勉勵於傳教救靈之偉業,不幸兩位亦染重病,不得已將基隆之留守 教會,委任當時管茶樹栽培獎勵事業之英國人,達陀氏與加連志諾氏兩入管理 後,則引退基隆。後來基隆聖堂於不待已情形下,於 1880 年,將所有地及地上 建築物等一切讓渡與他人,至此北台灣之傳教事業再告中斷。

(28)

2-2 天主教在台灣福傳工作與教務發展 2-2.1 天主教在台灣日據時期

1895 年光緒 21 年,日本侵占台灣,次年各地漸次恢復傳教。但日治時期之 天主教會,在市內之樺山置有日本人專用之聖堂,及蓬來町之本島台民專用之聖 堂等兩座。蓬萊天主堂除 1889 年所建之臨時聖堂外,再於 1904 年 10 月著手新 建聖堂,至 1906 年全部完竣舉行盛大之獻堂式。當時台北市內之教友人數約百 名左右。惜於 1908 年遇日人之都市計畫,因此新建不久之聖堂與司祭館,為闢 設馬路而遭拆除,當時教會乃商與市政府幾經交涉。結果換得空地一瑰,投資二 萬餘元之工程費。1911 年在原大稻埕被拆除聖堂對面新店尾重建一磚造之壯麗 聖堂和司祭館及傳道所。至 1940 年該堂區來有教友六百餘,及和尚州,石碇兩 小堂區與新店傳道所。

2-2.2天主教台灣監牧區成立

從西元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後,隸屬廈門教區。後成為監牧區,接著共黨佔 據大陸,摧殘教會,驅逐教士。大陸神父及傳教士遂來台傳教,台灣分為南北兩 監牧區、後各教區發展訊速,教友遽增。

◎ 天主教台灣監牧區

台灣教務初期隸屬於福建廈門教區,西元 1913 年 7 月 19 日才脫離廈門教區,

成立台灣監牧區,前後歷任五任監牧:

第一任監牧:林茂才(Rev.Clemente Fernandez, O.P)1913~1920 第二任監牧:楊多默(Rev.Thomas de la Hoz,O.P.)1920~1941 第三任監牧:里協淺次郎(Rev.Joseph Satowaki)1941~1945 第四任監牧:涂敏正(Rev.Raymundus)211945~1948

1949 年 12 月 30 日教廷宣佈,台灣以大甲溪為界分為兩個監牧區

◎ 北部監牧區由郭若石任監牧(1950/01/13 就職)

◎ 南部監牧區由陳若瑟(Rev.Jos`e Ma.Arregui, O.P.)任監牧 1948~1961 1950 年改任高雄區監牧。

西元 1890 年起,至台灣教區脫離廈門管轄,成為獨立教區止。其間共有二十 四年,在此期中,堪稱風平浪靜,毫無波折,於傳教史上而言可謂最平安時期,

其成績亦大有可觀,當時傳教成果,條列於下:

21註 1946 原任台灣署理監牧日籍里協淺次郎,因曾任日軍隨營少將,被遣返日,臨行移交給台

灣人涂敏正神父代管。

(29)

◎神職人員及傳道師:

教區長 1 名、神父 8 名、修女 3 名、傳道師 20 名,傳道婦 9 名。

◎臨時聖堂,傳道所:

臨時聖堂 18 座、傳道所 21 所、傳道師養成所 1 座(學生 14 名)

◎各堂區之教友數:

合計 3438 人22

【表 2-2.1】台灣當時教友人數統計表,筆者參考資料表格化

2-2.3台灣光復後天主教的發展

◎台灣光復前後的教務

台灣教會在日據時,發展非常困難,太平洋戰事爆發後,日人深恨歐美人,

對於在台之西班牙籍傳教士亦嚴加監視,致使傳教工作無法進行,且迫令傳教士 集中於嘉義等地,不得出外傳教。當時二十餘位道明會士均不能自由傳教,多馬 司監牧亦無法執行監牧職權,教廷遂委任日人里協淺次郎神父為台灣監牧。里協 氏於西元 1941 年由日本來台接任,居于高雄主持教務。道明會士退居輔導地位。

西元 1945 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翌年里協淺次郎返國,臨行時委派本省涂敏正 神父為代理監牧,代理全台教務。西元 1946 年 4 月 11 日中國成立聖統體制,全 國分 20 個教省,79 個教區,38 個堅牧區。23

於西元 1949 年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由於政治因素的關係,加上中 國大陸教友遷徙來台,原住民大量入教,和中國大陸地區神職人員受迫害而來 台,諸多原因促使天主教教務的快速成長,天主教教物快速發展,1952 年教廷 宣佈台灣為中國聖統制之下第 21 個教省之後,從光復前的邊緣地帶躍居成為中 樞地位。中國大陸變色,教會受到空前之浩劫,惟台灣教會卻開始光榮的時期。

寶島人數激增,許多傳教士來台灣傳教。全台分為五個教區,因著傳教人員之增 加,經濟充裕,傳教自由,教會盛譽,教友日增,造成傳教百年後之台灣教會達 到最繁榮的階段。

22參《天主教來台傳教壹百年簡史》原版書:日文台灣傳教史 1960

23 參《台北總教區 25 年史 p11》1974

地 區 教友人數

高雄 630

屏東 萬金 760

台南 93

雲林 埔姜崙 367 雲林 樹子腳 328 彰化 田中 276 彰化 羅厝 436 台北 大稻埕 454 台北 淡水 88

(30)

◎ 台澎金馬教區演變

1883 1913 1949 1951 1952 1961 1962 1963 1968 1970 現今

花蓮監牧區…..花蓮監牧區…..花蓮監牧區….花蓮教區……花蓮教區……花蓮教區……花蓮教區

台北監牧區….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 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台北總教區 台灣隸屬 台灣

… 金馬署理區…金馬署理區…金馬署理區 廈門教區 監牧區 新竹教區…….新竹教區….. 新竹教區………..新竹教區……新竹教區…... 新竹教區 台中監牧區….. 台中監牧區…. 台中監牧區….台中教區….. 台中教區……….. 台中教區….. 台中教區……台中教區

嘉義監牧區…..嘉義監牧區…..嘉義教區….. 嘉義教區…………嘉義教區….. 嘉義教區……. 嘉義教區

台南教區……..台南教區….. 台南教區…………. 台南教區…. 台南教區……台南教區

澎湖署理區…. 澎湖屬台南

高雄監牧區…..高雄監牧區….高雄監牧區…..高雄教區…….高雄教區….. 高雄教區…………高雄教區……..高雄教區…... 高雄教區

【表 2-2.2】台灣地區劃分演變表 資料來源:張政章 碩論 p44 筆者重新製表

◎ 台澎金馬地區教區管轄演變24

◎1949 年(民國 38 年) 劃分二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監牧區 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花蓮六縣市、草山管理局。

高雄監牧區 高雄、台南、台中、屏東、台東、澎湖、嘉義、雲林、彰化、南投。

◎1951 年(民國 40 年) 劃分三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監牧區 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花蓮六縣市、陽明山管理局。

高雄監牧區 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屏東、台東、澎湖七縣市。

台中監牧區 台中、彰化、南投三縣市。

◎ 1952 年(民國 41 年) 劃分五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總教區 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五縣市、陽明山管理局。

台中監牧區 台中、彰化、南投三縣市。

嘉義監牧區 嘉義、雲林二縣市。

高雄監牧區 高雄、台南、屏東、台東、澎湖四縣市。

花蓮監牧區 花蓮、台東二縣市。

24參《台北總教區 25 年史 p6》1974 筆者重新整理製表

(31)

◎1961 年(民國 50 年) 劃分七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總教區 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市、陽明山管理局。

新竹教區 新竹縣市、桃園縣市、苗栗縣市

台中監牧區 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市、南投縣市。

嘉義監牧區 嘉義縣市、雲林縣市。

台南教區 台南市、台南縣、澎湖縣。

高雄教區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市。

花蓮監牧區 花蓮縣市、台東縣市。

◎1962 年(民國 51 年) 劃分七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總教區 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市、陽明山管理局。

新竹教區 新竹縣市、桃園縣市、苗栗縣市

台中教區 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市、南投縣市。

嘉義教區 嘉義縣市、雲林縣市。

台南教區 台南市、台南縣、澎湖縣。

高雄教區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市。

花蓮監牧區 花蓮縣市、台東縣市。

◎1963 年(民國 52 年) 劃分七區

天主教教區劃分 管 轄 範 圍

台北總教區 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市、陽明山管理局。

新竹教區 新竹縣市、桃園縣市、苗栗縣市

台中教區 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市、南投縣市。

嘉義教區 嘉義縣市、雲林縣市。

台南教區 台南市、台南縣、澎湖縣。

高雄教區 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市。

花蓮教區 花蓮縣市、台東縣市。

◎1968 年(民國 57 年)

成立金門、馬祖署理區,管轄範圍:金門和馬祖地區。現在稱為金門、馬祖宗 座署理區。25

◎ 1970 年(民國 59 年)

成立澎湖署理區,管轄範圍:澎湖外島地區。現在劃歸為台南教區第五總鐸 區,由台南教區管理。26

25 參《台灣天主教手冊 p510》2007

26參《台灣天主教手冊 p364》2007

(32)

◎天主教台灣地區教區劃分界線圖

【圖 2-2.1】參《台灣天主教手冊 p2》2007

◎天主教現況概述

台灣地區的天主教會,信友三十萬左右,分佈在七個教區,主教十五位 ( 一 位樞機主教 ) ,神父近七百人,修女一千一百左右,分別在八百個教堂,以及 天主教學校,醫院,文教和社會事業機構服務。在台灣的天主教友所佔人口的比 例雖然不大,但對社會人群所作的服務和奉獻,廣受肯定和好評。近年來,慕道 者的人數漸有增加的趨勢。教會的各項事業,配合時代的進步,與政府以及其他 團體合作的情形,也很普遍,參下表【2-2.3】台灣地區教務統計表。

【表 2-2.3】天主教台灣地區教務統計表

項目 數目 人數

教友 299,158

主教 15

本籍 326

神父

外籍 356

本籍 33

修士

外籍 60

本籍 774

修女

外籍 278

傳教員 321

總鐸區 51 堂區 376 兼管堂區 3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function is named after the electrical engineer Oliver Heaviside (1850–1925) and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an electric current that is switched on at time t = 0.] Its graph

Trinity Church (also known as Trinity Wall Street) at 79 Broadway, Lower Manhattan, is a historic, active parish church in the Diocese of New York. Trinity Church is at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