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天(八月二十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天(八月二十日) "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錄 一、Synthia Sydnor 簡介

遇見 Dr. Syndy,是筆者這輩子的一大機緣。當師大確定給我一年留職留薪 出國進修的機會後,我即開始尋找適合的國外學校。原本英國的 Brunel University, 也曾給我同意函並允諾可以前去訪問,後來因為 Brunel 要求的費用較高而做罷。

系上劉有德老師博士學位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簡稱 UIUC),聽她 提起 Syndy 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因為這個因緣,我和內人便一同到了伊利諾,展 開了一年的國外留學生活。

Syndy 是個親切、隨合、聰明又有耐性的一個「好人」,從她身上看不到美 國白人的那一份優越感,反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其他國家的人士,或許是這個因 素,使的她已指導超過十位以上的國際博士學生。我也因此和她指導的現任博士 生,來自英國、巴西以及韓國的幾位研究生互動比較頻繁,吃飯、B.B.Q、喝咖 啡聊學術,在比較單純的日常生活中,憑添了許多有意思的活動,更因此認識了 一些國際友人。

她的博士學位是體育史背景,目前的專長領域名稱為: Criticism &

Interpretive Theory。筆者總共旁聽了 Dr. Syndy 的三門課程,分別是

“Contemporary Issues in Sport”,“Anthropology of Play”,以及“Games in Culture”。其課程的大部分內容是介紹人類學的理論,並應用人類學的視野來探 討運動現象。在一次閒聊中,筆者談及了山難的遭遇,她聽了之後極感興趣,並 建議可考慮當作論文的內容。她也提到撰寫“敘事式”、“自傳式”的論文是伊 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特色,不僅是體育系、休閒系有此做法,社會學系更是首開 此研究傳統的先鋒,其中又以 Dr. Norman Danzin 為代表。

總之,Syndy 直接影響了這篇論文的寫作風格,不管是在生活上、知識上、

學術上,我很慶幸愈見了這樣一位美國友人。底下附上的資料,是刊登在 UIUC 網站上的資料,對 Syndy 有更詳細豐富的介紹。所附照片則是筆者與 Syndy 在

(2)

研究室的合影。

筆者與 Sythia Sydnor 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合影(2002)

(3)

二、筆者旁聽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系課程的證明

(4)

三、Norman Denzin 簡介

筆者雖無緣親自聆聽 Dr. Danzin 的課程(上學期尚未進入狀況,下學期他沒 有開課),不過,在體育系舉辦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中,Dr. Danzin 應邀當主持人,

身著短褲、涼鞋,有點和會場的正式氣氛不大搭調,不過,由此點也可略窺其人 思想的獨樹一格。此獨特的特質也可約略解釋為何他會被 UIUC 的社會學系排 擠,以及他對學術研究獨特的堅持。筆者也把握此難得的機會,趨前向 Dr. Danzin 請益,表達對其學術研究工作的景仰,並聊及筆者所欲從事的運動文化研究,特 別是“運動與宗教”的議題。Dr. Danzin 也表示極高的興趣,可以說是一次難得 的學術會面!

底下附上的介紹內容是摘錄張君玫翻譯的「解釋性互動論」一書,書末介紹 Denzin 的內容,祥文如下:

本書作者 Norman Denzin 教授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鄂本娜--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o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社會學與人文學系。他的 學士學位(1963)和社會學博士學位則都在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完 成。Denzin 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興趣包括童年社會化、語言研究、自我、

互動、解釋理論以及現象學等等。他曾經擔任「符號互動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的副會長(1976-1977)、「美國社會學 協會社會心理學組」(the Social Psychology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秘書長(1978-1980),並於 1987 年獲選為「中西 部社會學學會」(the Midwest Sociological Society)的會長。他的著作包括: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1988;與 A. Lindesmith 及 S.Strauss 合 著,第六版)、《社會學研究法》(Sociological Methods,1978)、《做研究》(The Research Act,1989,第三版)、《童年社會化》(Childhood Socializayion,1977)、

《兒童及其照顧者》(Children and Their Caretakers,1973)、《社會科學的價 值》(The Values of Social Science,1973》《精神病患》(The Mental Patient,

(5)

1968 與 S.P.Spitzer 合著)、《如何了解情緒》(On Understanding Emotion、

1984)、《戒酒者》(The Recovering Alcoholic,1987)、《酗酒者的自我》更曾 於 1988 年榮獲「符號互動研究學會」所頒發的「查爾士-霍頓-庫利獎」(the Charles Horton Cooley award)。他也是《符號互動研究:研究年鑑》(Stud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A Research Annual)的主編。此外,他已經在《美 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英國社會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記號學》(Semiotica)、《社會力》(Social Forces)、《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s)及《社會學季刊》(Sociological Quarterly)等知名學術刊物上,共 計發表超過五十篇以上的學術論文。

筆者與 Denzin K. Norman 在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合影(2002)

(6)

四、個人的靜坐與禪的體驗

因緣際會,筆者從高中開始接觸了“靜坐”,持續至今。不過,有時候比較 勤快(服預官役時),有時候荒廢了一陣子。總的來說,是屬於自己摸索的形式,

並未正式拜師學藝。師大青田街的一位中醫師,免強算是指導者,靜坐到某些階 段,特別是感到形體即將消失時,會有極大的恐懼感,這時候,便需要一位真才 實料的“老師”幫忙解惑,度過難關。

筆者比較特殊的體驗有二點:一個是看見光,一個是身體消失的體驗。這二 個經驗開始發生於碩士畢業後服預官役時,可能是高雄海軍官校美麗、幽境的校 園環境,加上當時週遭親友平安幸福,沒有大的事情可煩惱,很清靜的當“憨 兵”。頭一遭看見光是面對鏡子時,意外的發現盤坐時,兩手掌、丹田處有黃、

綠色的光盤旋著,那景象有如雨後的青山,有一些白雲環繞在山腰處,只是顏色 不同;身體消失的經驗是因為閱讀“奧修書”,他提到看鏡子也是靜心的一種方 法,於是仿效之。一直看著鏡中的臉,其實蠻可怕的,因為臉會變形。試了幾次 之後,比較不害怕了,有一次發現鏡中的臉竟然會消失,事實上你還是看著鏡子。

彷彿有兩個時空,有一個你在看鏡子,同時鏡中的你卻不見了。

接觸禪,是因為想解決存在的問題:人為什麼活著?遍循哲學書籍,尤其是

“存在哲學”不得法後,偶然間閱讀鈴木大拙的書籍,便馬上被吸引。在「禪是 什麼」一書裡,有一則公案,全文如下:

「…老和尚問:吃飽了沒?

小和尚答曰:吃飽了!

老和尚:吃飽了,那就去洗碗啊。」

人生的問題是沒有解答的,即使有答案,也是暫時性的答案。比如“人從哪 裡來?”、“死後何處去?”、“活著為什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智者,

經歷了幾千年仍無法窮盡這些最基本的問題。禪,就個人的體會,正是要告訴我 們:理性是人類的禮物,同時也是束縛。思維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問題(例:

生死問題)是要用“悟”,用心去感受的。

(7)

五、山難新聞剪輯 馬博橫斷石明宗走失

玉里林道揮別隊友 聯絡中斷 師大同學、警方山友 入山搜救

本報訊

師大體育系四年級學生石明宗,與畢業學長組成馬博拉斯橫斷的隊伍,本月十八日在玉 里林道上失蹤,警方及山友均已投入搜救行動。

籍貫雲林縣斗南鎮的石明宗,本月五日與山社手足吳宗憲、陳瑞菊、李世平、陳燕玉一 起經由所屬的新店市山岳協會申請入山證。由南投縣水里鄉入山走馬博拉斯橫斷路線,

預計由玉里林道走出山區。

至十三日,隊員吳宗憲因妻子陳瑞菊體況不佳,由丹大山退出山區。石明宗則和李世平、

陳燕玉夫婦繼續走馬博橫斷路線。

本月十八日,這支三人隊伍終於越過喀西帕南山到達玉里林道。由於玉里林道後段已經 廢棄,並不容易步行,體力較佳的石明宗決定先行。當天下午二時在玉里林道約三十三 K 處與隊友分手,並約定當晚在二十三 K 處的玉林橋碰面。結果李世平夫婦因體力較 差,當夜未走到玉林橋。

十九日李世平與陳燕玉經過玉林橋,走到十三 K 處,攔搭便車離開山區,沿途並未見到 石明宗。他們當夜趕回台北仍無法連絡到石明宗。

由於這一支隊伍的山難留守期限是到二十日中午,仍無法確定石明宗已經離開山區,吳 宗憲等人決定報案,並趕到玉里準備入山搜救。

玉里分局接獲報案後,即組織十三名警員與山青組成的搜救隊,由玉里分局刑事組長紀 崇敏領隊,率同石明宗的隊友,昨天上午九點分乘登山車和鐵牛車進入玉里林道,趕向 石明宗失蹤的地區。

距離失事地區最近的中平派出所,主管王銘璽曾招募當地山青隨同入山搜救,昨天晚間 又趕回中平村,計畫安排第二梯次的隊伍。熟悉玉里林道山區的王主管指出,玉里林道 目前越野車也只能行駛到十九 K,以後的路段都已失修,有些地方路基完全坍方,連步 行都不容易。且林道主線兩側有許多岔路,警方目前並不排除石明宗迷途或夜間趕路失 足意外的可能,目前第一梯次搜救隊已分成兩隊搜索。由於山區阻隔,無線電無法接續,

警方已決定今天派出第二梯次搜救隊。

(8)

軍方的直升機昨天曾支援搜索,但無所獲。根據師大手足山隊留守人周傳龍指出,由於 活動已近結束階段,石明宗失蹤時身上只有睡袋、少數糧食和自用品,並沒有帳篷、炊 具、和火柴,因此各方面均將盡力爭取搜救的時效,師大手足的隊伍也已在昨夜趕赴山 區,投入搜救。

【1988-08-22/民生報/07 版/戶外活動】

玉里林道山區 找不到石明宗

(9)

直升機今出動 陸上搜救也加強

本報訊

本月十八日在王里林道山區失蹤的師大學生石明宗,經過兩天搜索,仍未發現,

警方和山友決定在今天加強人力投入搜救。

玉里林道管區中平派出所主管王銘璽,昨天率領第二梯次搜救隊,山青及員警十 二人入山,連同前天第一梯次人員,已有近三十名人力在山區搜索。參加第一梯 次搜救的林務局管理員蕭克智,昨天傍晚下到玉里林道檢查站,帶回山區的消息。

警方搜救人員以玉林橋為中心,分成小組搜索附近的小徑和廢棄支線,但都未發 現石明宗的蹤跡。

石明宗的隊友李世平在台北安排搜救事宜後,昨夜又率同師大山社和師大手足山 隊十四名山友趕往玉里。李世平指出,他們的隊伍是經由新店青年登山會(昨誤為 新店市山岳協會)申請入山證,本月五日由七彩湖入山,吳宗憲夫婦十三日與本隊 分手由丹大走瑞穗林道,十五日離開山區。

石明宗則與李世平夫婦繼續走完南三段,體力較好的石明宗十八日下午二時,在 玉里林道約三十三 K 處分手。李世平夫婦當夜在玉林橋之前的攔砂壩紮營,第二 天曾在林道主線上發現雨鞋的步跡,但不能確認腳印是否屬於石明宗,也無法確 認石明宗是否在玉林橋宿營。

本月上旬才走馬博橫斷,經由玉里林道下山的山友施坤福指出,玉里林道沿途有 許多已廢棄的集材路和許多小徑,有些小徑並不是林道截彎取直的捷徑步道。在 三十 K 左右有巨大落石阻路,主線邊就有明顯步徑,他們的隊伍就曾誤入步徑,

損失了半天行程,因此對於道側小徑的搜索應多注意。

李世平指出,石明宗離隊時,身上帶有地圖和指北針,應不至於過度迷途。搜救 隊將儘可能將醫療設施向前推進,因為小型的步話機在山區一直無法通訊,警方 已經調借七七型背式無線電,軍方的直升機今天也將出動支援搜救。

【1988-08-23/民生報/07 版/戶外活動】

走出玉里林道大迷宮 石明宗摸索回主線獲救

(10)

本報訊

登山失蹤五天的師大體育系學生石明宗,昨天下午四點前在玉里林道二十五 K 附近獲 救。

石明宗是與師大校友登山隊走完南三段,擬由玉里林道離開山區時,十八日下午二時與 隊友李世平夫婦分手先行,在二十五 K 玉林橋附近迷失。

他的隊友在二十日深夜,向玉里分局報警,並於二十一日早晨開始會同警方和山青入山 搜救,三天來已經先後發動五十多人入山,軍方的無線電和直升機昨天也投入支援搜救。

據搜救隊傳出的消息指出,石明宗是昨天下午三點五十分,自行摸索到玉里林道主線 上,被警員朝東榮所帶領的中平派出所第四搜救組發現。石明宗並沒有外傷,但由於五 天來只靠少許奶油和肉鬆維生,因此體力十分虛弱,精神也呈恍惚現象。搜救隊輪流將 他背負到十九 K 的前進指揮所後,搭乘鐵牛車下山,直到昨天晚間八點二十分才到達四 點六 K 的檢查哨,轉送花蓮地區的醫院療養。

石明宗的父親石木村,昨天早晨也由搜救隊陪同上山搜索,直到昨天晚間,在十九 K 的 指揮所親見愛子無恙才放下焦慮的心情。

石明宗在玉里林道迷途的事件,引起岳界普遍的關心,山友施坤福和陳義夫都曾打長途 電話到中平村提供玉里林道的搜救建議。

曾任北區登山社團山難互助中心總幹事的山友陳義夫指出,大半路面已經荒廢的玉里林 道,在十三公里直線距離內,竟迂迴了四十八公里長度,並且由海拔高度近三千公尺的 中央山脈,陡降到海拔不足兩百公尺的花東縱谷,可見其路線的曲折,而且沿線有許多 舊集材道,和疑似捷徑的小路。許多南三段或馬博橫斷出山的隊伍都在這座大迷宮內吃 過虧。他呼籲,使用玉里林道的登山隊,如果無法確認步道的正確性,不要貿然離開主 線,否則很容易進入太平溪谷,遭到困難地形的留難。

【1988-08-24/民生報/07 版/戶外活動】

回顧 77 展望 78 系列報導之一 登山事故不成難•平安一年匆匆過

(11)

本報記者 張銘隆

●民國七十七年本省岳界共發生四件迷途和三件失足跌傷的事件,所幸結局收場都不嚴 重,總算沒有造成任何殉難。不過每一個戶外生活者都應該記取教訓,吸收經驗,避免 類似事故的再發生。

今年元月十七日,台北市資通電腦公司員工十六人,在近郊筆架連峰山徑首傳事故,當 夜雖有李聖聰等隊員奔下石碇分駐所報案請援,卻無法指引正確位置,主隊隊員仍在山 區困守了一夜,至第二天上午才被尋獲。筆架連峰屬於健腳級的郊山路線,該隊卻延宕 出發時間,隊中尚有幼齡稚童,再加裝備不足,以至深夜仍無法脫出山區。

二月,獨攀南湖大山的呂冠錦因為急著趕回家過春節,在紅達拉溪谷滑落,被困在惡劣 地形中幾達一個星期,才十分狼狽的自行走出。其間搜救隊還一度將重點放在四秀山 區,如果不是途中巧遇的山友傳下消息,所有的搜救作業可能完全浪擲。

四月六日,淡水工商專校學生在中央尖溪,失足跌傷頭部,他的隊友翌日奔出到勝光派 出所報案,搜救隊因中央尖溪水漲無法接近現場。最後四月十日出動直升機吊運脫險。

四月底,新竹縣尖石鄉新光國小邱玉津等四名女性代課教員,在白石山區迷途兩晝夜,

直升機數度搜索無功,至五月四日由地面搜救人員尋獲。

六月末,台大山社南湖十路會師活動比亞毫線女隊員呂佩珍在敷島山墜崖,挫傷骨盆,

以至不良於行。隊友方瑛裕、傅文隆七月一日直奔四季派出所求救。由於現場森林密佈,

直升機空中救援困難,最後由山青於七月四日背負離山。

八月中旬,師大校友山隊石明宗走完馬博橫斷後在玉里林道上迷途,分手的隊友回到台

北才發現石明宗失蹤,馬上進行搜救。直升機空中搜索無功,最後地面搜救隊在林道主 線廿五 K,才發現困守待援的石明宗。

九月一日,台北工專山社奇萊五路會師,東稜線隊員陳平桂在太魯閣大山與磐石山之間 墜崖造成小腿開放性骨折。隊友林憲宗奔出合歡山報案。九月四日即由國軍救難直升機 吊救出險。陳平桂脫險後,還發生困守隊及屏風山線隊的兩起「誤傳山難」情況。

今年的登山意外型態顯示,山友對緊急應變和困守待援技術已有進步,直升機對急難運 送的效果遠勝於空中搜索。更顯示「隊友」的重要,不但上山的隊友間應隨時保持連繫,

更要做好留守的工作,希望在未來,不但「零死亡率」能繼續保持,更能進一步降低意 外事故的發生率。

(12)

【1988-12-24/民生報/07 版/戶外活動】

六、奧修(OSHO)簡介

底下關於奧修的簡介,是引用「生命潛能」出版社所出版的「奧修靈性成長

(13)

系列」叢書中的介紹內容。1

奧修是二十世紀最具知名度、也最具爭議性的一位靈性大師。一九三一年出 生於印度,從小就堅持要親身去經驗真理,是一個叛逆而獨立的靈魂,飽覽群書、

辯才無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了九 年的哲學系教授。

之後奧修周遊印度各地,公開挑戰一切既有的宗教、社會和政治傳統,當時 在印度擁有毀譽參半的名聲。但今日則被印度的<週日午報>(Sunday Midday)

將他與甘地、尼赫魯、佛陀等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位人物之一。

一九七四年再印度孟買東南方的普那(Poona)創見了「普那國際靜坐中心」 吸引了大批的西方年輕人及世界各國的求道者前來體驗靜心與轉化。他不屬於任 何傳統或教派,他從東西方哲學精華中,提煉出對現代人靈性追求具有意義的訊 息,並發展出獨特的靜心方法,能協助現代人加速內在的蛻變。

一九九 0 年奧修離開了他的身體,但種種的教誨與啟示以文字的力量更為流 傳,他對門徒及求道者的演講以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翻譯成三十多國文字。在 台灣,閱讀奧修的文字協助了許多追求靈性及心靈成長的人士打開了一扇意識之 窗,每年前往普那國際靜心中心短期進修、體驗治療課程的人不斷增加。

奧修國際資訊中心網址:www.osho.com

七、生命書寫重要相關名詞的說明

1奧修著,沙微塔譯,道(台北:生命潛能文化,民 92)。

(14)

重要相關名詞的說明

名 詞 特 徵

生命(life) 一個存在的階段,活過的經驗,可以是部 份的、完整的、經過編輯的、公開的或隱 密的

經驗(experience) 所面對的或所經歷過的事件,可以是問題 式的、儀式式的、或是常規性的

自傳(autobiography) 個人生命的歷史 傳記(biography) 生命的歷史

生命史(life history) 主要以訪談或對話建構生命,生命史與活 故事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將生命故事至 於歷史脈絡之中

故事(story) 小說或是敘述

小說(fiction) 一個故事,為虛構的

言談(discourse) 講一個故事、談論一個大文本,或是一個 文本

個人史(personal history) 根據訪談或對話重新建構生命

口述史(oral history) 個人對事件的回憶以及原因與影響的解

個案史(case history) 一個事件或社會過程的歷史,未必針對個

生命歷程研究(life course research) 研究文化上所界定個人由生至死所會經 過的年齡類別順序,以及這些順序如何影 響人們的價值、生活、行為等面向 個人經驗故事(personal experience 有關個人經驗的故事

(15)

story)

個案研究(case study) 對單一個案的分析與記錄

描繪(portrait) 受現象學與俗民方法論影響所發展出的 研究方法,希望結合經驗和美學的描述,

對複雜混亂的現象進行分析,強調對物理 環境、文化、規範、價值、歷史階段的掌 握,在尋找中心的故事中,是以真實性

(authenticity)為規準

(取自:王麗雲 自傳 傳記 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收錄於中正大學教育 學研究所主編 質的研究法 台北:麗文文化公司,民 89,269.)

八、小仙女的回憶

難忘-他的山難

(16)

小仙女

第一天(八月十八日)

犯下登山大忌

撥開長草,舉步前跨,赫然看見這十三天來念茲在茲的玉里林道,精神霎時 振奮起來,心想:終於要結束這段艱辛的南三段。又前行近二十多分鐘,左側有 間大工寮(即 38K 的工寮),時已近十一點半,於是停下來休息,查看資料與地圖。

這裡距玉林橋約 15 公里,以下坡的步速來計,大約三∼四小時,應可抵達。資 料上說玉林橋每隔幾日會有材車下山,現在才十二點,若幸運搭上的話,或許今 日即可到玉里,北返台北。再次清整背包,發現糧食剩半包 mm 巧克力與青蛙背 包中的一缶奶油,此時心中更渴望能搭上材車。看看青蛙的狀況還不錯,於是請 他先行,說好在 25K 的玉林橋會合,我和老婆儘量趕去。眼看他,踏著穩健而 輕快的步伐前去,不多時,已隱沒在轉彎處。此時我倆已犯下登山大忌,因為 許多山難都是脫隊獨行造成的,而這次就在三人歸心似劍的心態下,無意造成的)

發現一條山徑

陪著老婆緩緩而行,多日的糧食縮減及漫長的山路,加上突如其來的月事,

老婆已是舉步維艱。走了大約十分鐘,在一迴彎處前,發現右側有條山徑,入口 處的樹上綁有多條路標。再沿林道走了幾分鐘,且仔細瞭望地形,心想那條山徑 應是新闢的捷徑,但手中的資料沒有提到。於是放下背包回到叉路處,下山徑勘 察,它的路跡清楚、路面堅實,且不像是條獵徑。與老婆商量,若想今日到玉林 橋,又能趕上青蛙,勢必得走捷徑,但擔心青蛙是否也走此路。考慮再三,決定 走這條捷徑,於是順路而下。此時,老婆的狀況卻愈來愈差,走走停停,也不知 走了多久,一看錶,已四點多了,材車是搭不上了,又不知青蛙到玉林橋了沒,

這時很後悔請他先走。

身心俱疲的一夜

天色已漸漸的暗下來,仍未接回林道,行行復行行,終於在七點多走出小路,

來到河床,天已黑了,不知離玉林橋還有多遠,老婆已走不動了,拿出哨子狂吹,

連續吹了三十分鐘,盼望有青蛙的回應。路徑已淹沒在黑暗中,加上前幾天的大 雨沖刷,路徑恐怕更是難尋,只好找塊稍微平坦處,就地紮營,空腹鑽入睡袋,

心中想著:青蛙,你在哪裡?就在焦慮與疲憊中迷糊睡去。

第二天(八月十九日)

感覺很長的林道

(17)

天亮了,也餓醒了,迅速拔營,整好背包,心中仍掛念著青蛙,再次狂呼亂 叫、猛吹哨子,卻只有空谷的迴音。在溪床亂石堆中尋得路跡,大約二十分鐘,

終於接上林道,玉林橋已被大水沖得半毀,依然不見他的蹤影,頹然地在橋頭坐 ,青蛙!你到底在哪裡呢?想回頭找他,但體力已在不知覺中一絲絲的流逝,

老婆的情況也沒有改善,只好做出了困難的決定──下山求援。於是二話不說,

背起背包,離開玉林橋。每半公里吃兩顆巧克力,不知走了多久,巧克力已吃完,

只剩溪水了。看老婆拖著疲憊的步履,跟在後面,林道好像永遠走不完似的。

無可奈何的下山

突然看見一面國旗在空中飄揚,那是檢查哨。有位原住民警員走了出來,當 下問他,從昨天到目前有沒有人下山,他說「沒有」,敏感的他又接著說「糟了!

又得上山搜救了」(隔兩天,他也參與搜救行動)。我倆也只有無奈的笑一笑。離 山下已不遠了,不多時看見一間雜貨店,剎那間,不知從何處湧出的力量,迅速 的走到店面,看見許多食物,肚子咕嚕咕嚕地作響,趕緊買碗麵吃,順便問問有 無車子要下山,恰巧有一位工頭要下山。於是搭車直抵玉里火車站,馬上打電話 回台北,報告青蛙與我們分散的事件。搭上火車,回到台北已是晚上十點多了。

抵台北後,再次電聯留守人員,大家決定再等一天看看。

第三天(八月二十日)

山友在社辦等待

今天,青蛙的同學、好友,齊聚在社辦,每個人都百感交急,一方面期待有 他的消息,一方面又要做最壞的打算。

與他作相同的夢

老婆一覺睡到中午,醒來立即告訴說:我怎麼一直夢到吃大餐,其中的奶油 蛋糕,更是令人回味無窮。(搜救事後,得知他每天吃奶油過日;夜晚,都是在 作美食大夢)老婆心中覺得很愧疚與訥悶,怎能在朋友遇難時,還作這種美夢 呢?!而且還連續兩個晚上。(事後猜臆,可能與他在山中相處數十日,彼此之 間似乎有些心靈相通了,才會作相同的夢。)

第四天(八月二十一日)

展開救援行動

今天仍無消息,通知青蛙家屬後,大伙立即南下花蓮玉里報案。收集相關資 料,僱請山青(當年原住民協助山難救援者,皆稱之為山青),協助搜就;聯絡

(18)

軍方,請求通訊支援。

19K 設搜救中心

完成各項手續後,雖已傍晚時刻,仍直趨林道 19K 紮營,以此為搜救中心,

有山青、師大搜救隊,山猴、橫本等二十多人駐紮,商討明日的搜救計畫,決定 先採縱線搜尋,山青這一隊下玉林橋的溪床尋找,因唯恐青蛙失足跌落溪谷;師 大這一隊走前天我與老婆下山的捷徑,上到 38K 工寮搜尋,因為那是我們最後 分手的地點。

第五天(八月二十二日)

山神給了回應

今日按計劃分頭進行搜救,但一無所獲。此時,有位原住民跟老婆說:你那 位朋友還安然無恙,應在山裡某處。他說,經過昨天夜宿,年老的山胞沒有感應 到任何異樣;再者,今早的搜尋無獲,更讓他們深信青蛙仍平安。其實,老婆一 直也有同感,因為她的心境都很平和,不認為青蛙會出事。

林道竟然有四條支線

下午,我從林務局帶來玉里林道的明細圖,仔細研判,發現竟然有四條支線,

這與我們先前的資料大大不同。所以青蛙有可能在林道裡迷失方向,因此決定明 天採橫向搜尋,分四隊深入這四條支線搜尋。

第六天(八月二十三日

大隊人馬深入林道

今晨,軍隊上山來支援通訊器材,在玉里林道上架設四個通訊點;桃園山難 搜救隊也組隊上山協助(是他們在林道上遇到青蛙)。待通訊站架設完成、搜救 路線敲定好,四組隊伍立刻出發,前往各支線的叉路口紮營,做第二波的搜救,

我與坦克則留守在 19K 搜救中心指揮聯絡。

終於在玉林橋會合了

傍晚時刻,即接獲青蛙出現在林道上的消息。剎時,莫名的感恩溢滿胸口。

不由分說,立即與坦克急急往林道衝去,約莫二十來分,望見青蛙出現在眼前,

上前緊緊握住他的雙手,抱著他消瘦嬴弱的身軀,久久不能一言,良久迸出一句:

我們在玉林橋見面了!在眾人歡欣鼓舞地簇擁下,青蛙走到搜救中心,隨即就搭 車下玉里,那裡有他爸爸著急等著。

(19)

我為什麼要登山

我依然留在搜救中心等候其他人歸隊。晚上與坦克、許文智、橫本(他們都 是登山老手,也是我的登山老友),聊起以前的登山情事。橫本說,那年在匹匹 達山頂,風雨交加,全身溼透,我坐著等他們覓營地,竟然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睡 著了;回頭來叫我時,看到我的臉色白裡透青,彷彿從墳墓裡剛爬出來般。一瞬 間,差一點凍死的感覺襲全身,默默的望著營火,突然昇起一個念頭──我為什 麼要登山,我還會爬山嗎?青蛙會嗎?此時,橫本與許文智說:「明天要走馬博 橫斷!」

後記

我還是去爬山。甚至一個人獨自登山,體驗青蛙一人獨在山中的滋味,也磨 練自己登山的能力。自從加入師大登山社,登山活動就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雖然曾疑惑過,但那只是一閃即逝的念頭。山,始終讓我迷戀不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Albert Leon Whiteman 紀念獎創立於1998年, 獎金由 Albert Leon Whiteman 的夫人 Sally Whiteman 捐贈。2001年,美國數學會在與美國數學協會(The Mathematical

多元智能課 肢體覺動、空間、音樂等小組 P.1-P.6 活動組 校隊及學會 各類體藝校隊及學會(拔尖小組) 體藝尖子 活動組 科主任

其次,將服裝可視為一種「符號」,在當代已是不爭的事 實。美國服裝社會心理學家 Susan Kaiser 在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中,進一步提出一「關於服裝符號系

杏壇中學學生會擬發起「綠色生活 『無塑』校園」行動,此舉

浮尖 浮尖     第二層 第二層 第二層 第二層(STEM (STEM (STEM (STEM學會 學會 學會 學會))))、第三層培訓 、第三層培訓

涵蓋層面,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而有諸多不同的論點,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 於 1890 年出自我的向度,其認為自我概念由物質我(the material

• 共選錄 13 篇海內外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議題包含「社會責任